中國古代的天體測量儀器

中國古代的天體測量儀器

  天體,是對宇宙空間物質的真實存在而言的,也是各種星體和星際物質的通稱。人類發射進並在太空中執行的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實驗室、月球探測器行星探測器等則被稱為人造天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的天體測量儀器,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1、渾儀

  渾儀是以渾天說為理論基礎製造的測量天體的儀器。我國渾儀的發明大約是在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之間(即戰國中期至秦漢時期)。早期的渾儀比較簡單,經過歷代天文學家的改進,到了唐代,由天文學家李淳風設計了一架比較精密完善的渾天黃道儀。整個儀器分為三層,外層叫六合儀,包括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中層叫三辰儀,是由白道環、黃道環和赤道環構成。裡層叫四遊儀,包括一個四遊環和窺管。現存明制渾儀基本就是這種結構,所不同的是取消了三辰儀中的白道環,而加上了二分環和二至環。但渾儀的圈環過於複雜,遮掩天區,影響觀測。

  2、簡儀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於公元1276年創制的一種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因將結構繁複的'唐宋渾儀加以革新簡化而成,故稱簡儀。它包括相互獨立的赤道裝置和地平裝置,以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365.25日分度。簡儀的赤道裝置用於測量天體的去極度和入宿度(赤道座標),與現代望遠鏡中廣泛應用的天圖式赤道裝置的基本結構相同。

  它由北高南低兩個支架,託著正南北方向的極軸,圍繞極軸旋轉的是四遊雙環,四遊環上的窺管兩端安有十字絲,這是後世望遠鏡中十字絲的鼻祖。極軸南端重迭放置固定的百刻環和遊旋的赤道環。為了減少百刻環與赤道環之間的摩擦,郭守敬在兩環之間安裝了四個小圓柱體,這種結構與近代"滾柱軸承"減少摩擦阻力的原理相同。簡儀的地平裝置稱為立運儀,它與近代的地平經緯儀基本相似。它包括一個固定的陰緯環和一個直立的、可以繞鉛垂線旋轉的立運環,並有窺管和界衡各一。這個裝置可以測量天體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簡儀的底座架中裝有正方案,用來校正儀器的南北方向。在明制簡儀中正方案改為日晷。

  3、渾象

  渾象是一種表演天體視運動的儀器。它把太陽、月亮、二十八宿等天體以及赤道和黃道都繪製在一個圓球面上,能使人不受時間限制,隨時瞭解當時的天象。白天可以看到當時在天空中看不到的星星和月亮,而且位置不差;陰天和夜晚也能看到太陽所在的位置。用它能表演太陽、月亮以及其他星象東昇和西落的時刻、方位,還能形象地說明夏天白天長,冬天黑夜長的道理等。

  我國的第一架渾象大約是公元前70~50年間耿壽昌創制的。後來歷代都十分重視渾象的製造工作,張衡、一行、蘇頌等許多天文學家都曾進行過設計,這些實物現在都沒有了,僅存的清代天體儀可算是古代渾象的仿製品。

  4、假天儀

  一般的渾象,大都是人站在球外邊看,這對於計算座標和觀察星空有它方便的地方,但對於象徵天穹來說,還不夠逼真。宋代的蘇頌、韓公廉共同研製了一個能從內部觀看形象的裝置。它在球面相應於天空星象的位置鑿有小孔,人進到球內,可以看到點點光亮如天上繁星,轉動球體,則"中星、昏、晚(曉),應時皆見於竅中。"這種假天儀可說是近代天象儀的祖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