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星等的解釋

關於星等的解釋

  星等是衡量天體光度的量。為了衡量星星的明暗程度,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在公元前二世紀首先提出了星等這個概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星等的解釋,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1850年,英國天文學家普森提出的衡量天體亮度的單位.一個星等規定為亮度比的2.512倍,如5等星比六等星亮2.512倍,因此星等相差5等亮度便差100倍,由於星等範圍太小,又引入了負星等,來衡量極亮的天體.視星等是地球上的觀測者所見的天體的亮度,太陽的視星等為-26.7等,滿月約為-11等,天狼星為-1.5等.絕對星等是在距天體10秒差距(32.6光年)處所看到的亮度,太陽的絕對星等為4.8等;熱星等是測量恆星整個輻射,而不是隻測量一部分可見光所得到的星等;單色星等是隻測量電磁波譜中某些範圍很窄的輻射而得的星等;窄頻帶星等是測量略寬一點的頻段所得的星等;寬頻帶星等的測量範圍更寬;人眼對黃色最敏感,因此目視星等也可稱為黃星等.

  星等是天文學上對星星明暗程度的一種表示方法,記為m。天文學上規定,星的明暗用星等來表示,星等數越小,說明星越亮,星等數每相差1,星的亮度大約相差2.5倍。我們肉眼能看到的最暗的星是6等星(6m)。天空中亮度在6等以上(即星等數小於6),也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顆。當然,每個晚上我們只能看到其中的一半,3000多顆。滿月時月亮的亮度相當於-12.6等(在天文學上寫作-12.6m);太陽是我們看到的最亮的天體,它的亮度是-26.7m;而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能看到暗至24m的天體。我們在這裡說的“星等”,事實上反映的是從地球上“看到的”天體的明暗程度,在天文學上稱為“視星等”。太陽看上去比所有的星星都亮,它的視星等比所有的星星都小的多,這只是沾了它離地球近的'光。更有甚者,象月亮,自己根本不發光,只不過反射些太陽的光,就儼然成了人們眼中第二亮的天體。天文學上還有個“絕對星等”的概念,這個數值才能真正反映了星星們實際發光本領。

  起源發展

  公元前二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在愛琴海的羅德島建立觀星臺,並在天蠍座看到一顆陌生的星。為了描述這顆前人沒有記錄的星星,他決定繪製一份詳細的星圖。經過頑強的努力,這份標有上千顆恆星位置和亮度的星圖誕生了。喜帕恰斯將恆星按照亮度分成等級,最亮的二十顆作為一等星,最暗的作為六等星,中間又有二等星、三等星、四等星、五等星。喜帕恰斯在2100多年前創立的“星等”的概念一直沿用到今天。

  到了1850年,由於光度計在天體光度測量中的應用,英國天文學家普森(M.R.Pogson)把肉眼看見的一等星到六等星做了比較,發現星等相差5等的亮度之比約為100倍。於是提出的衡量天體亮度的單位,一個星等間的亮度比規定為2.512倍。它是天體光度學的重要內容。當然,現在對天體光度的測量非常精確,星等自然也分得很精細,由於星等範圍太小,又引入了負星等,來衡量極亮的天體,把比一等星還亮的定為零等星,比零等星還亮的定為-1等星,依此類推,同時,星等也用小數表示。星等又分視星等和絕對星等,視星等是地球上的觀測者所見的天體的亮度,比如,全天最亮的恆星天狼星為-1.45等星,老人星為-0.73等星,織女星為0.04等星,牛郎星為0.77等星。而絕對星等是在距天體10秒差距(32.6光年)處所看到的亮度,太陽的絕對星等為4.75等;熱星等是測量恆星整個輻射,而不是隻測量一部分可見光所得到的星等;單色星等是隻測量電磁波譜中某些範圍很窄的輻射而得的星等;窄頻帶星等是測量略寬一點的頻段所得的星等;寬頻帶星等的測量範圍更寬;人眼對黃色最敏感,因此目視星等也可稱為黃星等。

  視星等

  天體光度測量直接得到的星等同天體的距離有關,稱為視星等,它反映天體的視亮度。一顆很亮的星可以由於距離遠而顯得很暗(星等數值大);而一顆實際上很暗的星可能由於距離近而顯得很亮(星等數值小)。對於點光源,則代表天體在地球上的照度。星等常用m表示。對單一波長測定的單色星等差與輻射探測器的特性無關。但在一定波段內測定的星等差,隨探測器的選擇性而不同。因此,對應不同探測器有各種星等系統。例如:

  目視星等mv 是人眼測定的星等。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規定小熊座λ 星的mv=+6.55 等,以此來確定目視星等的零點。例如,太陽的目視星等為-26.74 等;天狼星的目視星等為-1.6 等。目視星等為 1 等的星,在地面的照度約等於 8.3×10-9勒克司。

  照相星等mp 是用藍敏照相底片測定的星等。國際照相星等Ipg 的零點是這樣規定的:令目視星等介於 5.5~6.5 等間的 A0 型星的平均Ipg 為mv。

  仿視星等mpv、國際仿視星等Ipv 是用正色底片加黃色濾光片測定的。它的分光特性與人眼相近,實際上取代了目視星等。

  光電星等是用光電倍增管測定的星等。目前最常用的光電星等系統是UBV測光系統。U為紫外星等,B為藍星等,V為黃星等(和目視星等相似)。

  熱星等mbol 是表徵天體在整個電磁波段內輻射總量的星等。不能直接由觀測來確定,只能由多色測光的星等結合理論計算來求得。隨著各波段測光技術特別是大氣外觀測的發展,確定熱星等的精度越來越高。

  日視星等

  是指我們用肉眼所看到的星等。看來不突出的、不明亮的恆星,並不一定代表他們的發光本領差。道理十分簡單:我們所看到恆星視亮度,除了與恆星本生所輻射光度有關外,距離的遠近也十分重要。同樣亮度的星球

  距離我們比較近的,看起來自然比較光亮。所以晦暗的星並不代表他比較光亮的星細小。

  照相星等

  UBV 系統包括對天體在三個波長段的輻射測量,傳統上透過在檢測系統前放置標準濾光片實現:

  U:波長 360nm 左右,測量近紫外線成份,所得為紫外星等。

  B:波長 440nm 左右,測量藍色成分,所得為藍色星等(藍等,英文 Blue magnitude)。

  V:波長 550nm 左右,測量黃、綠色成分,和人眼所見亮度接近,所得為可見星等。天文文獻中,不特別說明的星等一般是可見星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