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年節日常識
赫哲年節日常識
節日常識,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識。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節日的常識您都瞭解清楚了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赫哲年節日常識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赫哲年,即春節,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人民的隆重節日。
一進臘月,赫哲人就開始準備過節,男子推磨磨面,下江鑿冰窟窿釣魚;婦女忙著做節日享用的臭李子餅、魚毛、獸肉乾等;小孩子跟著大人學剪紙、糊紙燈籠。過節前三、四天,生活比較富裕的人家還要殺豬、蒸饅頭。年三十各家要吃年飯(小米乾飯和肉)。吃過年飯才能吃大米、白麵和炒菜。這天晚上還要包餃子。 正月初一早晨,姑娘、媳婦和孩子換上嶄新的繡了雲邊的狍皮衣褲,到親戚朋友和鄰居家拜年。對前來拜年的客人,主人總是盛情招待。村裡的老年人愛到民間藝人家裡,敬他喝酒,請他講述動人的民間傳說,演唱迷人的“依瑪堪”。“伊瑪堪”是一種散文和韻文相結合的口頭說唱文學。用它可以說唱歷史故事,也可以即興抒情。
節日期間,文娛活動豐富多彩。小姑娘愛玩套花繩、老鷹抓小雞。年輕婦女喜歡聚到一起玩“摸瞎糊”、“擲骨頭”。男孩子和小夥子聚在一起比賽叉草球、捉迷藏、射草靶、滑冰、滑雪,其中尤以叉草球最富有赫哲族情趣。叉草球比賽時,先由一個人將一個個草球扔出去參加者依次投出魚叉,誰叉中的草球多,誰便獲取勝。草球扔出去後在地上滾動,要叉中它,必須眼明手快,赫哲人從小就開始叉草球,目的正是為了掌握叉魚這種漁獵技術。
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餚,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
赫哲族年節赫哲語稱“佛額什克斯”,是舊曆年或大年除夕之意。臘月最後一天為除夕日,各家磨面、釣魚、貼窗花、掛燈籠。然後梳妝打扮,換上帽耳、衣領、袖口、褲腿、鞋面上繡有花紋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裝束。晚上,設酒飯供祭死去的親人,俗稱送飯:焚化金箔、紙錢,叫做送錢。正月初一凌晨五更時,各家包五更餃子,供祭三世祖先(赫哲語稱別布瑪發)和諸神畫像(赫哲語稱五碼子),祈求保佑新年吉祥。黎明,各家晚輩給長輩拜年祝福。然後成群結隊互相走訪拜年。赫哲族歷來以捕魚狩獵為生,魚為主食。年節期間,常用殺生魚、魚刨花、烤熟的魚肉條招待賓客。此外,要做“吐火宴”或用叫稠李子的'野果製成的餅子,作為節令食品。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