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街節日常識

三月街節日常識

  節日常識,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識。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節日的常識您都瞭解清楚了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三月街節日常識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三月街亦稱“觀音市”、“觀音街”;“祭觀音街”,白族傳統盛大節日,也是白族傳統的民間物資交流和文娛活動的盛會,流行於雲南大理等地。

  三月街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它不僅是個交換場所,還是表演各種舞蹈和賽馬、競技的園地。

  相傳南詔細奴羅時,觀音於三月十五日到大理傳經,因此每年屆時,善男信女們便搭棚禮拜誦經並祭之。三月街成了講經說佛的.廟會。由於大理地處交通要道,古代雲南信佛者甚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廟會逐漸演變成了滇西地方貿易集市和節日。大理乾隆舉人師範有詩:“烏綾帕子鳳頭鞋,結隊相攜趕月街。觀音石畔燒香去,元祖碑前買貨來。”這就是三月街的生動描寫。傳統三月街是物資交易以騾馬、山貨、藥材、茶葉為大宗。白族要對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還要賽馬歡歌。

  現存最早記載三月街貿易集市的文獻是400多年前明代李元陽編纂的《雲南通志》。這部書的《地理志。大理府。風俗》一節中載:觀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蒼山下貿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年間到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知是觀音入大理,後人至日燒香,四方聞風,各以貨來。《大理縣誌稿》載:“盛時百貨生意頗大,四方商賈如蜀、贛、粵、浙、桂、秦、緬等地,及本省州縣之雲集者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數萬。”

  一說在南沼細奴邏時(公元649年一902年),觀音於夏曆三月十五日在今三月街的所在地傳授佛經。清代的《白國因由》載:“善男信女朔望會集,於三月十五日在榆城(即大理城)西搭篷禮拜方廣經……年年三月十五日皆以蔬菜祭之,名曰觀音處,後人於此交易,傳為觀音街,即今三月街也。”又說古代白族婦女隨丈夫到天宮趕“月亮會”回來後,仿照舉辦起三月街。關於三月銜的情景,明清時期的典籍中多有記載。明李元陽的《雲南通志》載‘“三月三日至十五日,在蒼山腳下貿易各省市之貸,自唐永徽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楊瓊《滇中瑣記》曰:“大理三月街,古稱為觀音市,在西門點蒼山下,…。按此市實昉於唐永徽年間。”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徐霞客遊記》記述了當時三月街的盛況:“十三省物無不至,滇中諸彝物亦無不至”,“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其北為馬場,千騎交集,數人騎而馳於外,更隊以覘高下焉。時男女雜沓,交臂不辨,乃通行場市。”《大理縣誌稿》亦載:“盛時百貨生易頗大,四方商賈如蜀、贛、粵、漸、湘、桂、秦、黔、藏、緬等地,及本省各州縣雲集者殆十萬計,馬騾、藥材、茶市、絲棉、毛料、木植、磁、銅、錫器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亦值數萬。”

  這種盛大的街期和傳統集會,每年夏曆三月十五日起,在大理城西點蒼山中和麓舉行,為期五至七天。三月街的起源與宗教活動有關。一說觀音菩薩在三月十五治服了為害人民的羅剎,為此,白族人民年年相聚,舉行拜祭活動,後演變為一年一度的街期,故此節又稱“觀音節”、“觀音街”。

  當時的三月街實為滇西的民族市場。由於大理自古以來就是滇西的物資交流、集散中心,故而隨著白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三月街由原來的佛事活動發展成為進行物資交流和群眾性文娛活動的盛會。每逢三月街時,街上人山人海,商貿雲集,貨物琳琅滿目。

  人們按照傳統習慣,白天進行貿易,晚上在宿營地唱歌跳舞,熱鬧非凡。三月街在政府的關懷下,更加繁盛,活動內容也更加豐富,白族人民,以及附近的漢、彝、納西、藏、僳僳、回等族群眾,紛紛身著節日盛裝,趕著牲畜,手攜肩挑著山貨藥材和農副產品,聚集在蒼山腳下的廣場上,除進行物資交流外,還舉行對歌、跳舞、射箭、賽馬、球類比賽等,還要演出白劇、花燈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