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克服依賴性的辦法
幫孩子克服依賴性的辦法
生活中不缺乏過於依賴父母的孩子,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問三不知,什麼事情都要依賴於父母。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幫孩子克服依賴性的辦法,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鼓勵孩子自己動手
自己動手做的食物味道更美,自己動手摘的果子更甜,自己動手洗的衣服更香,人們都有這樣子的感覺,凡是自己動手的東西必定比他人動手做出來的更好。這就是收穫的感覺,心裡充滿了喜悅。同樣的道理,多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讓他們品嚐到收穫的喜悅和樂趣,遠比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得好。正因為是自己動手的,孩子也特殊地珍惜,如自己動手摘果子,無論摘多摘少,孩子都會吃得津津有味,家裡四處擺著的水果他們未必吃。自己動手有助於孩子克服平時凡事依賴父母的壞習慣,從而養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
2.從小養成好的習慣
有些父母總是埋怨自家的孩子這也不懂,那也不會,別人家的孩子卻聽話懂事,什麼都會。父母在埋怨的同時有沒有想一想孩子之所以這樣和自己有沒有關係呢?別人家的孩子肯定也不是生來就會的,而是從小父母幫他們養成的好習慣。因此,父母在埋怨孩子這也不會,那也不會的同時,請您從小幫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多種好習慣,這樣孩子就會形成良好的獨立性而不依賴於父母。
3.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孩子需要成長,需要獨立,需要面對問題,這樣他們才能擺脫對父母的依賴。給孩子獨立的機會,給孩子需要思考的問題,放手讓他們去成長,這才是智慧型父母的教育方式。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先站在一旁,觀察孩子是如何面對的?如果他們想都不想就高聲呼喊父母,那你就在一邊藏起來,讓他們找不到,看看他們會怎麼處理?他們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之下也會自己動手。如果孩子還沒發現問題,你就衝上去解決了,那孩子如何有機會獨立呢?
4.不做封建包辦父母
封建社會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沒有任何公平和自由可言,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包辦,包括孩子長大以後的婚姻都是父母包括。在這樣子的教育方式之下,孩子沒有自己思想和生活,只能什麼都任由父母擺佈,也就形成了孩子對父母的過於依賴。如今封建社會早已離我們遠去,但包辦式教育卻還有不少存在,如果您還在包辦式教育那就請多思考一下吧!
擴充套件資料:
孩子如何克服依賴心理
第一、 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孩子的個性需要從小培養,不要總是覺得寶寶太小了什麼事都做不好,聰明的父母是選擇信任孩子,讓他們自己動手,而自己就在一旁指導,讓孩子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其中,挑戰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豐富自我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能夠獲得父母的讚美,如果他們在完成了一件事情之後獲得了父母的讚美,漸漸的,他們也會喜歡自己動手,因為這樣子在父母眼中自己有了更多的進步,獲得了心理上的成就感。
第二、 精神鼓勵很重要
孩子前進的動力就是源自於長輩,爸爸媽媽要多鼓勵孩子,偶爾的失敗並不要緊,孩子多接觸些不同的感官情緒也是好的,這也是在培養他們的情操,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但我們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以及獨立個性而不是讓他們在溺愛中長成懶惰,獨立意識差的人。
第三、 重視精神培養
過度依賴於他人的孩子精神層面大多缺乏引導,因而總是以他人的意見作為生活的方向,父母們需要重視孩子的精神培養, 讓孩子自己能夠有自己的想法和創意,精神強大才可以做生活強者,事事包辦只會阻礙孩子走向獨立。
總結:爸爸媽媽要豐富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們能夠有更多新奇的體驗,而他們接觸的多了自然也就願意自我探索去追求更更好的東西,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不要總是將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因為孩子獲得關注越多,他們渴望的東西就越少,漸漸就沒了追求。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
1—3歲:鼓勵兒童不斷嘗試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兒童在1-3歲的時候,會進入艾裡克森(Erikson)所提出的自主——羞怯或懷疑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會自主地探索環境以及嘗試新的事物。比如說,他們會開始試著自己用小勺吃飯。然而,有些父母為了節省時間,或怕孩子把飯菜撒得到處都是,便會把小勺從孩子的手中拿走。類似的做法一時來看確實替父母省了不少事,然而這卻是造成孩子依賴行為的根源。孩子嘗試新事物的行為如果遭到父母一再地干涉,他們甚至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敗感,最後只能放棄對新事物的探索,而這也意味著孩子們掌握新技能的時間會被人為地推遲。這對兒童獨立性的發展自然是相當不利的。
4—6歲:強化孩子適應能力
在4-6歲的時候,兒童邁入了另一個新的里程碑,即自動自發——退縮內疚階段。這個時期的家庭教育,對於兒童究竟是繼續依賴父母,還是逐漸培養出獨立性格,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這個階段,兒童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如果此時父母對其新的目標給予支援,兒童自發的責任感便能得到發展。因此,要扭轉孩子的依賴心理,就要讓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倒垃圾、疊被子、掃地,等等。如此便能增強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擺脫凡事都要依靠父母的習慣。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做事慢,因此不願意讓孩子做家務。如此一來,不但養成孩子依賴的心理,更容易讓孩子喪失對家務的參與及責任感。他們不但會認為父母做所有的家務是理所當然的,而且一旦父母有些事情沒有做好,他們反而會埋怨父母沒有盡到責任。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學習他人的行為,並對其產生認同。因此,如果能夠善於利用榜樣的作用,對孩子擺脫依賴及促進其獨立自主,也能產生一些積極的效果。在學齡前,兒童所認同的物件是父母,當孩子出現模仿家長而產生自理行為的時候,應該給予及時的鼓勵。比如說“貝貝真棒,已經可以自己穿衣服了”,或是“小寶真乖,已經可以幫媽媽幹活了”。類似的話會讓孩子產生自豪感,認為自己長大了,可以獨立地完成一些事情或是為別人提供幫助。經過反覆強化之後,孩子這些適應性的行為便能夠儲存下來。
學齡階段:利用他人積極影響
上了小學以後,兒童將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知識的獲得。如果透過努力得到了學業上的成功,他們就會獲得成就感;否則,就會產生自卑感。這個時期便是艾裡克森所說的勤奮——自卑階段。由於此時兒童的生活重心在學校,加上國內的家長又特別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因此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長免不了大包大攬。又形成了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賴。改善這一行為,除了家長自己先轉變觀念之外,也應該向老師尋求幫助。因此老師在學校教育中,如果適當地增加一些培養其獨立性的內容,再加上家長的配合,通常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了中學之後,孩子進入了同一性——角色混亂階段。他們開始思考自己是誰,以及在群體中的位置如何。此時他們模仿的物件變成了周圍的同學,他必須贏得同伴的認同,進而建立起自己在同伴群體中的地位。這個階段的孩子若有過度依賴的問題,家長可以多熟悉和他經常往來的同伴,並從中找出一些獨立性較強的同學,讓他們對自己的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逐步改正其依賴的行為。
孩子依賴的習慣是經過較長的時期才形成的。同樣,想要糾正這一行為也不是一兩天就能辦到的。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耐心尤為重要。過於倉促或激烈的矯正措施,都有可能會使孩子誤認為他是個不受喜愛的人,從而對他的心理造成傷害。因此,一方面要增加孩子成功的經驗,積極培養其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還要設法讓孩子明白,父母是愛他的,但是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