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樣面對家庭教育學習迷茫的現象

家長怎樣面對家庭教育學習迷茫的現象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長怎樣面對家庭教育學習迷茫的現象,希望有所幫助!

  在家庭教育諮詢實踐的過程中,不管是抱著急切心情前諮詢的家長,還是已經透過指導正在解決問題的家長,都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有心裡迷茫的現象。看到這些家長像沒頭的蒼蠅四處在亂飛亂碰,寢食不安的焦慮情緒,今天我在這裡做一個小結,希望有類似現象的家長能夠靜下心來讀一讀,透過對比反思,真正理清頭緒,在有了清晰的思路後再著手去教育孩子。

  在這裡我必須要告訴家長們,不管你目前看到孩子有多少問題,都需要一件一件事情去解決,如果你不能馬上把孩子的問題一一列舉出來,甚至用筆整理出來,你的大腦不可能理清思路。家長迷茫現象的主要體現:

  一是思維混亂,無從下手。

  有這樣現象的家長,主要源於你平時不管是做事情,還是考慮問題,總抓不住重點,理不清思路,在沒有思路的情況下就去盲目做,根本沒有辦法有效解決問題。

  二是在家庭教育中分工不清,責任不明。

  遇到孩子教育有問題後,家長不能客觀地把教育責任人,如父親、母親、老人、老師應該履行的責任做一個清晰的定位。本該不是自己分擔的責任也要自己攬到身上,這樣非旦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讓情緒更加焦慮。

  三是遇事不能冷靜,而是盲目地發火。

  解決問題可能有很多方法,但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暴躁和發火,打罵和指責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因為這種極端做法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消極對抗,甚至這種負面的情緒會影響到家人,讓家庭不能和睦,問題沒有解決,反而讓家庭成員之間陷入矛盾和紛爭之中。

  四是家長不懂家庭教育而裝懂。

  很多家長都曾經說過,自己買了多少書,看了多少書,道理都懂,但就是沒辦法操作。這樣的現象主要源於沒有一本書上是針對你的家庭教育現狀,你孩子的現實成長情況給予客觀分析,然後給出解決的可操作方案。既然不懂,為什麼不能從零開始呢?按著指導師的思路,給出的方法一一去落實呢?

  五是家長不注重過程,只看結果

  。期望值是一種結果的體現,可是培養的過程誰來完成呢?很多隻盯著結果的家長,事實上並沒有就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每一種能力進行過認真的關注和思考,更不要說耐心去做了。如此一來,孩子就成了自我探索試的成長了,家長完全失去了教育責任人的意義。當孩子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時肯定會經常做錯事,當小錯積成大錯時,便會集中暴露出很多壞毛病,壞習慣,這時家長再去盯著問題不放,而不採取行動,一一去解決和引導孩子的問題,事情自然會越來越糟糕。

  六是部分家長認為自己優秀孩子也想當然應該優秀。

  有這樣想法的家長請想一下,你的優秀是經歷了多少年的學習、積累、把握住了機遇才成就的?你能讓孩子按你走過成長之路去重複一遍嗎?孩子現在的成長環境和家長小時候的環境一樣嗎?父母的期望值一樣嗎?應試教育風氣一樣嗎?物質條件一樣嗎?等等。所以,優秀的家長如果不懂家庭教育,並不一定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這是大量家庭案例集中反應出來的結果。

  面對上面六種家長迷茫的現象,我想透過自已的實踐經驗給家長們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建議一:糾正盲目做事的習慣,養成有條理的思維方式。

  在做任何事之前,家長都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一下。

  首先要建立目標——我要做什麼事。

  其次要整理思路——我應該怎樣有步驟地去解決問題。

  再次要掃清障礙——我應該在做事之前把阻礙做事的困難解決掉。

  第四要認真落實——我應該怎樣一步步地去做事。

  第五要回頭檢查——做完一件事後要檢查一下看看是否有遺漏的細節。

  第六要學會總結——查詢不足,積累經驗。

  上述六個步驟,是做事情最起碼的要求,如果你能養成這樣的做事風格,相信你會透過鍛鍊,逐步提高做事的效率。

  拿到家庭教育中來也一樣,面對孩子身上存在的很多問題,也可以採取這樣的方法來一一應對。這裡的最大的困難在掃清障礙環節,因為家長缺乏家庭教育的系統知識學習,常常把目光定位在單一現象之上。比如孩子學習有困難,缺乏興趣等,如果家長只盯著學習這一件事,肯定解決不了問題,因為孩子的學習興趣與生活中的很多興趣有關聯,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和習慣培養也關係密切。

  建議二:先從家長自身問題入手解決,不要急著去解決孩子的問題。

  很多家長身上集中反映出的問題並不比孩子少,如果家長足夠理性的話,不妨做一下反問:孩子身上的問題到底與我有多大關係?如果孩子和我經常出現頂嘴,情緒衝突,是不是我主觀造成的?如果家長能真正能做到自問的話,你肯定會不再像以前好樣說啥都是有理,做啥都是你對孩子錯吧?如果你對孩子不滿意,首先應該對自己的育兒能力問題提出質疑了,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看看你有沒有答案。如果沒有,說明你在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過程中缺乏知識,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諮詢實踐總結中,我發現家長身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觀念錯誤,逼迫孩子做事。如果孩子不就範,家長就大發雷霆。

  二是片面指責孩子,不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家長給出方法上的指導的,如果你不能像解一道數學題一樣去一步步教孩子怎麼做,孩子不可能在思維發展不成熟,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前提下養成獨立做事的習慣。當孩子出了問題,你去埋怨孩子不努力,孩子能清楚錯在哪?問題出在哪?

  三是缺乏良好的習慣養成。很多家長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習慣,這樣自己就可以省心省力了,可是你仔細想一下,你都做不到,做不好,你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按你的吩咐去做?

  四是逃避責任,把問題歸咎於孩子。很多家長看是孩子父母,實際上並沒有認真履行父母的教育責任,除了經濟和生活上給孩子以保障外,把教育的責任大都推給了學校,以為教育是老師的事。要知道學校教育僅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的工作量並不比學校教育少,相反需要花更多的耐心,尋找更多的時機去從生活中的細節去著手。

  五是家長不清楚孩子的心理特點。教育本身應該是知根知底,然後才能目標明確地去實施教育。如果家長不走近孩子的心裡,高高在上去指揮命令孩子,又怎能讓孩子說出心裡話?如果家長不適時與老師交流,又怎能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如果家長不平時和孩子做遊戲夥伴,又怎能讓孩子完全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所需所求所想呢?

  上述幾個問題,如果家長能冷靜地思考一下,肯定自己問題的'存在,然後有針對性去系統學習,彌補自己在家庭教育這個大領域裡欠缺太多的知識,讓自己的育兒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之後,再去著手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我想那就會從容多了。

  建議三: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不是短時間的事情。

  上述兩個步驟,家長可能看到了,如果你能做好,肯定會花費不少時間,這就需要家長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了。

  如果你目前解決不了孩子身上的問題,說明你的方式方法和觀念肯定有問題,如果你仍用原來的方法去解決,無異於用錯誤的方法錯誤地教育著孩子,還不如放下緊盯著孩子的目光,去認真學習,解放孩子,還孩子以自由。當然這裡不是給孩子完全的自由,而是相對的自由。必須要先與孩子一道制定家庭作息時間,至少讓孩子保持一份良好的生活秩序。

  很多缺乏耐心和毅力的家長大都在無法跨越思維定勢的門檻,在還沒有進入家庭教育知識這座殿堂之前就已經退卻了,放棄了。努力了一圈子,又回到了起點。

  這樣一來,不但沒有解決了問題,反而進一步讓孩子喪失了對家長的信任。這樣的話,家長再去面對孩子,可能會更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比如家長在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過程中,如果你在中間放棄了,想再次培養孩子好習慣,那會難上加難。比如家長在培養孩子課外閱讀興趣的過程中,想讓孩子儘快進入獨立閱讀狀態,那幾乎不可能實現。沒有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父母都不願意學習,孩子受到氛圍的影響,除了關注玩兒之外,又怎能沉浸在閱讀的興趣之中呢。

  要知道,閱讀能力往往影響著孩子聽課時的理解能力,解題時的思維和推理能力。還比如很多孩子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缺乏口語環境,機械的背單詞,學語法,最後都學成了啞巴英語,隨著單詞的堆砌,最後讓孩子感覺到學習英語很枯燥,慢慢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所以,請家長們要更加理智一些,清楚教育孩子是你一生的事業,而不是一個短視行為。如果你讓孩子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成長,你必須要和孩子同步學習與成長,讓孩子有一個榜樣力量去激勵著他們。

  建議四: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這本身並沒有錯。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孩子從出生後,思想會隨著不斷成長會慢慢走向獨立的。

  如果你整天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強加給孩子,會讓孩子感覺到你給他的是無盡的束縛,不管做什麼都不得自由。當孩子感覺到不自由時,自然就會不開心,如果有親子矛盾和衝突,更會加劇孩子內心的煩惱。放開孩子需要有步驟,有層次,根據孩子的年齡段緩慢實施。

  很多家長在教育和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會拿自己的孩子去比較別人的孩子,這一比不要緊,看到的都是別人孩子的優點,想到的都是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越比對孩子越失望,有時甚至會懷疑自己孩子的智力,有時會懷疑自己孩子是否一輩子就不如人家.

  比來比去,就只剩下惡補了,從哪彌補呢,比如給孩子買大量的課外習題強化,希望以題海戰術提高孩子的能力。比如託關係走門子讓孩子進入重點學校,希望孩子能從教育環境上有所改變。比如從報興趣班上去動腦筋,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比如有些家長為了規避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讓孩子在家學習,完全把孩子侷限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讓孩子失去了接觸學校,接觸社會大環境的機會,最終讓孩子也成為一個偏激的人。等等。

  事實上,家長應該坦然面對孩子的成長,不要把無數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孩子將來走什麼樣的路,應該由孩子自己去決定,家長只不過是一個輔助者,引導者。如果你現在就把夢想的花環扣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問題,你肯定會痛苦、矛盾和迷茫不堪。又怎能讓自己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去加強孩子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呢?

  建議五:關注孩子的心理快樂感,不要片面追求成績。

  童年應該是天真爛漫的時代,可是請家長問一下自己:我的孩子快樂嗎?為什麼要讓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快樂感呢?因為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快樂感,就找不到學習和做事的樂趣,沒有樂趣的生活便會讓孩子選擇逃避,選擇消極和懈怠。很多厭學,逃學,迷戀網路遊戲的孩子大都是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才把目光選擇在正常的生活軌道。

  如果我們家長每天盯著孩子的學習不放,逼迫孩子去學習,孩子肯定會慢慢感覺到厭倦,最後讓孩子認為是給老師學,給父母學習。當學習的目的產生偏差後,自然也就會在學習行為上走向歧途了。說到這裡,家長們不妨去和孩子放學時問問孩子:你今天學校裡過的開心嗎?你今天心情怎麼樣?可以把你遇到的開心事和爸爸媽媽分享一下嗎?

  很多家長不清楚,好成績是綜合能力養成的結果。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是從幼兒階段就開始的,如果家長不多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事,孩子就會慢慢喪失這種自發產生的模仿本能。

  孩子的獨立能力是在家長不斷的引導和示範,肯定與鼓勵下一點點建立起來的。孩子的好習慣是從幼兒園階段就已經起步,家長必須在自身好習慣的影響下,幫助孩子養成自覺的意識。孩子的時間管理意識是在好習慣培養的過程中逐漸得到加強的,一個孩子有了時間意識,在家長的引導下會自主安排事情做,經常長期的養成最後完全讓孩子自我管理時間,成為時間的主人。孩子的閱讀習慣也一樣,最初從親子陪伴閱讀讓孩子感覺到故事、圖畫、影象、玩具等帶給他的快樂,讓孩子感覺到書中,玩具中、遊戲中都可以學習到無窮的知識。

  當孩子感覺到知識帶給他們的快樂時,再引導孩子進入識字興趣培養,漸次進入閱讀興趣培養,直至最後養成自我閱讀的習慣,孩子就會不斷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獲取知識的積累,從閱讀中拓展了視野,從思維能力,從理解能力上受益。

  透過上面幾種綜合能力的簡析,家長肯定會清楚了,做為父母,你需要做的工作是很龐雜的,如果你不多抽時間來做親子陪伴,親子溝通,親子游戲,親子閱讀等都不可能得到落實,自然也就談不上能力的培養了。單純把教育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你則成了最負責的家長,最失職的家長。對於不合格不盡責的家長,你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嗎?你能和孩子心連心嗎?

  建議六:家長必須要清楚家庭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大工程。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將來走向社會,融入社會,至少要經過十幾年,甚至是二十幾年的學習和培養。在孩子完全離巢單飛的這麼多年裡,孩子至少要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教育,如果再加上一種教育的話,那就是自我教育。

  這幾種教育中學校教育已經定型,家長們也都非常清楚,模式是什麼樣的,有哪些應對之策。但是對家庭教育而言,很多家長根本不清楚,只是機械地認為供孩子吃,供孩子穿,供孩子上學就夠了。如果這樣想,你就讓孩子失守脫離了家庭教育的空間。物質保障只是孩子成長的一方面,更讓孩子學會做人,擁有良好的習慣,擁有良好的品質,擁有多方面的能力,這些都需要靠家長花大力氣去完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