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八大注意事項

家庭教育的八大注意事項

  稱職的父母並不是天生的,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父母要處處做個有心人。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的八大注意事項,希望有所幫助!

  1、你是孩子的“克隆”物件

  家庭教育的特點是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由於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以身示範,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對孩子施加影響。對於0―3歲的嬰幼兒而言,這種影響尤為重要。因為人的個性和主要優缺點大多是在這一時期奠定基礎的。這一時期的孩子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孩子在家庭中所學到的一切,包括說話的語調、動作、走路姿態、性格和品德等都會打上父母的烙印。

  所以有人說,孩於是父母的鏡子。如果父母下班回家後只顧吃喝玩樂,生活自由散浸,甚至行為不軌,無疑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當媽媽注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忠誠、正直等良好品質時,孩子就建立了一套價值體系,這是他的無價之寶。其實,最好的道德標準是媽媽自己的行為。如果媽媽自己待人不真誠,無視別人的權利,愛記仇等,她的孩子也不會有良好表現……

  2、別老是“人家孩子怎麼、怎麼的”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性特徵。年齡特徵是指一定年齡階段的生理與心理發展水平及特點。如孩子在幼兒期特別喜愛遊戲和故事,父母採用做遊戲和講故事的方法來教育孩子,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倘若一個勁地講大道理,效果肯定不好。個性特徵是指每個孩子各自具有的性格特點,如有的孩子性格外向,活潑好動;有的則性格內向,偏於腸腆、安靜。因此,不能採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父母學一點兒童心理學知識非常重要,應該經常注意觀察和研究自己孩子的個性特徵,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其所思、所為及其心理需要。在家教過程中,父母千萬不要用”人家孩子怎麼的“來衡量自己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

  如果是認知型的孩子,那就比較適合美式教育法,平常要以朋友的方式來對待。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以理服人,莫讓孩子感覺你在以大欺小,這樣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你對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時,可以以徵求的語氣說出來……

  3、孩子一樣有自尊心

  有些父母從未意識到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一味求全責備或輕視孩子的點滴進步,在不經意中就傷害了孩子。自尊心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心理因素,尊重孩子不僅能促進其自信心、自尊心的發展,而且能促進其創新精神與自我行為控制。自尊心受到損害的孩子,在發展中必然會產生心理障礙,如自卑感和對抗心理等。因此,父母必須時刻注意尊重孩子,保護並培養其自尊心。在生活中,注重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肯定和鼓勵。對於孩子不及他人之處,不責備,不諷刺,可用其他長處來激勵孩子。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值得信賴的人,熱愛孩子是父母的天職,但怎樣去愛,如何去教育卻大有講究。任何情況下,家長都不應該用諷刺、挖苦的語言和方式去傷害孩子……

  4、從小教起,從小改了

  0―3歲是孩子身心發展最迅速和最基礎的時期,此時可塑性大,培養良好的品德及性格最易取得成效。同樣,若是在嬰幼兒時期形成了某種不良行為習慣,糾正也最容易。但是,如果錯過了幼年時期再進行教育,難度就大得多。當前,有些中小學生行為品德上出現的許多問題,都是由於幼兒期缺乏良好教育或教育不當所致。

  人的性格形成與教育、生活環境、家庭氣氛和社會實踐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般孩子的性格在學齡前已初步形成,但不穩定,隨著年齡增長而趨於成熟,並有很大“可塑”性。所以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應該從小抓起……

  5、別總盯著孩子的缺點

  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對於其表現出的良好行為給予肯定和表揚,會使孩子感到高興,以後自然願意再重複這種良好行為,這種做法稱之為正強化。有些父母的眼睛總是盯住孩子的缺點,並翻來覆去地講這些缺點,這就稱之為負強化。負強化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反而易於強化這種習慣。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為著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說:“這孩子只吃魚、肉、蛋,蔬菜不沾邊……這可怎麼辦呢?”其實,當著孩子的面數落缺點,更會加劇他的缺點。孩子出現越管越糟的現象,往往是父母慣用負強化所致。

  有些人會認為沒有比較就不會有進步,事實上確有些極端的父母是蓄意把自家孩子跟別的孩子比較,以為可以激勵孩子。其實這是錯誤的。無疑人生是有比較才有競爭,但若一個人的競爭物件是自己四周的人,在班級內要打敗其它同學,在同事當中要踩低所有人,那麼這個人的一生會很痛苦,去到那兒都會是四面楚歌……

  6、決不為孩子護短

  每個孩子都有優缺點,但有不少父母只愛聽表揚和讚頌之辭。如果有人批評自己的孩子,往往很不高興。當自己發現了孩子的缺點,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為孩子隱瞞。有的父母還想方設法為孩子開脫、辯解,甚至指責別人。其實,這不是愛護孩子的正確做法。一則由於父母護短,孩子會有恃無恐,變本加厲。二則別人不再反映情況,不利於父母全面瞭解孩子。但是孩子的缺點是客觀存在的,總會表現出來。孩子的短處往往是越護越短,將來鑄成大錯,父母會悔之莫及。

  7、不用暴力“征服”孩子

  有些父母認為”不打不成才“,常用粗暴的態度對待孩子,從而帶來許多不良後果。一則孩子的神經系統十分脆弱,粗暴的態度會使其精神緊張,有損其身心健康,並可造成兩代人的感情隔閡。二則孩子因為懾於暴力,往往不敢向父母講實話,久而久之,容易養成說謊話、不誠實的惡習。三則孩子的模仿力強,以後也會成為粗暴納人。所以,父母採用高壓手段來“征服“孩子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都有受家長懲罰的時候,如何使孩子在懲罰中進步、提高,不致因懲罰而使孩子心頭積聚孤僻恨情緒,進而造成父子雙方對立,這其中很有些學問……

  8、不把電視當成“保姆”

  現在,有為數不少的父母為圖省事,把電視當成孩子的全日制“保姆”,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不利的。一則讓孩子長時間看電視,會直接妨礙親子間的語言和感情交流,也不利於孩子口頭表達能力的發展。二則成天讓孩子看電視,勢必減少戶外活動和人際交往,對視力也有不良影響。三則看電視所需要的是被動注意力,若看得太多,不利於發展認真學習的主動注意力,以致學習時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做事易於出現疲勞。因此,孩子看電視要有選擇,時間不宜太長,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別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陪看”。

  家庭教育經驗

  孩子是我們每個家庭的希望,家庭又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教育子女是我們每個做父母的天職,家長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天長地久的。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進入初一後,可能是青春期的緣故,越來越覺得她與我們家長有牴觸情緒,也不願意多講學校裡發生的事,學習情況從不願講。怎麼回事呢?是不是我以家長的身份與她說話使她反感?

  於是,我放下家長的架子經常有意無意地講一些自己單位的事及自己在工作上碰到的困難。漸漸地,孩子也對我講一些學校裡和學習上的事。對於她學習上的失誤我從不直接批評,而是以鼓勵和提出希望為主。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回到家看著我的臉色,小心翼翼地告訴我時,我會很平靜地跟她交流一下為什麼沒考好,是因為不會做呢還是其它原因?因為我像朋友似的與她交流,所以她也會告訴我說:“這道題是不會做,那道題是粗心,如果不是自己太粗心,成績一定會達到多少分。”這時我就會順勢地鼓勵她:“不要緊,知道自己的缺點,以後自己上課聽仔細,不懂及時問老師,

  計算時細心點,下次一定會考出好成績。”順便再給她講一個粗心造成不良後果的小故事。

  之後有時從學校回來她有時會很主動的把在校內的事情、學習情況和想法告訴我,我也會很認真地聽,幫她分析原因、提點想法、供她提供。雖然有時還是免不了不認真、粗心,這時我就會和她開玩笑的說:“什麼時候你可以不說如果……”這時她會微笑著說:“老爸別說了,我知道了,要淡定。”

  二、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和良好性格的發展。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裡都是萬般的寵愛,也造就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考慮別人,也不懂得關心別人。作為家長,我也是處處儘量注意自已的一言一行,儘量不把自已一些情緒、工作壓力帶給她,以自已較好行為來影響她,凡事都從正面去教育孩子,遇到周遭有一些負面的不良的影響,也會從成人的角度指出和她一起來討論,讓她懂得判斷是非的能力。

  只要有時間都會抽空和她溝通,讓她說說學校的事情和同學相處等等,有的時候遇到問題,還會幫她分析一下,所以女兒也很樂意與我交流。作為家長,我也一直要求自已儘量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樂觀的對待每一天,每一件事情,我想這樣也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吧。俗話說得好:“性格決定命運”。良好性格的形成,我相信對孩子一生有益。

  有時遇到煩心事,控制不住難免生氣發火,這時她就會說:“老爸,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樣有意思嗎?!”她居然還學會了用我的話來告誡我了,或者她會說:“老爸,要淡定!淡定!”總能把我逗氣得也消了,這孩子還有點幽默感。

  三、經常帶孩子出去走走,增長見識。

  孩子假期一到來,我們全家都會抽空帶她出去走,看看外面的世界,今年她和媽媽去了杭州、上海,五一去了泰山、曲阜,3歲那年去了青島、5歲去了濟南,8歲去了北京……那段時間,她忙得不亦樂乎,顯然像個大人,出去玩的時候有的特別印象深刻,有時自已查到的那些個景點,點自已知道的特產吃,她玩得特別的開心,我們全家也是其樂融融。我們的.理念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正所謂見多才能識廣嗎。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說不完的,家庭教育是個長期的任務,作為家長應該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家長應該是家庭教育的主體。讓我們為做一名盡責的、孩子喜歡的家長朋友,努力吧!

  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幾個誤區是什麼

  第一種是寵愛有加,實際上,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溺愛。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歷過為吃穿犯愁的童年,有一些家長朋友,就想讓自己的孩子吃的好一些,穿得好一些,唯恐他們受一點委屈。更有甚者,不問實際情況,只要是家裡有的,孩子要什麼,就一定滿足,對孩子言聽計從。時間長了,有些家長朋友可能會對孩子的話偏聽偏信,把他們的話當成聖旨一般,以至於成了他們的奴隸。

  事實上,讓孩子們吃好、穿好,儘量不讓他們受委屈,這並沒有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給他們吃好、穿好的同時,讓他們知道,這些都是勞動所得,讓他們也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並且知道這些都來之不易,懂得感恩父母。

  第二種是嚴威無度。

  有些家長朋友對孩子過於嚴厲,在孩子面前從來就沒有過好臉色,對孩子非打即罵。這樣管教出來的孩子,表面上看出奇的好,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豈不知,這往往是表象。他們為了逃避父母的責罰,會養成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性格。表現出來的就是喜歡說謊話,不願意承擔責任,對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太多的興趣,更不願意拋頭露面,成為眾人矚目的中心。甚至有些孩子還會對父母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其實在家庭中,家長朋友們大可不必對孩子們如此戒備,你在對孩子嚴格教育的同時,也要充分表達出心中對孩子的愛。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對他們嚴格,其實是對他們的愛。我們說“良藥苦口”,就是這個道理。同時,家長朋友們還應掌握住度,要以孩子能接受為標準,千萬不要以為一頓打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第三種是不聞不問。

  現在,在農村家庭中,父母一般都要一邊種地,一邊出外打工,好不容易有一點時間,還想休息休息。因此,有一些家長朋友就把孩子一把推給學校,對他們不聞不問。等到發現孩子身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往往就會措手不及。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做一個監督型和細心型的家長。所謂監督型就是說,無論你有多忙,每天一定要督促孩子做作業,並且要進行檢查,至少要看一看做了多少。同時,要經常利用家校聯絡簿,及時瞭解孩子在校的表現。最好能記下班主任的電話號碼,並經常聯絡,共同探討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所謂細心型就是說,對孩子要細心觀察。因為孩子的喜、怒、哀、樂往往表現在臉上,如果你能細心觀察,就一定能儘早的把握住孩子的內心情感,從而在家庭教育中佔據主動,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敬佩之情。

  第四種是冷嘲熱諷。

  有些家長朋友,在平時生活中,說話就比較尖刻,在發現孩子身上的缺點時,不知不覺中就會變本加厲,甚至自己平時都不願意聽的語言,隨口就能說出;而對於他們的優點卻視若無睹,認為這些不用再說了。記得有一次,我就曾親耳聽到一位憤怒的家長,對自己成績大幅下降的女兒大聲吼道:“你還不快去死!”豈不知,這樣已嚴重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或者乾脆會起到反作用。

  面對孩子的缺點,我們決不能冷嘲熱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並經常表揚他們,特別是要當面表揚,絕不忽略不計。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非常願意跟你聊天,你也就會非常及時的發現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此時,你只要稍加引導,就能幫他們解決問題,當然也不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孩子們能夠“親其師,信其道”,其實就是這個道理。相信你也一定能讓自己的孩子“親其父”或者“親其母”而“信其道”的。保持頭腦的冷靜,不要妄加判斷,而是認真的幫助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