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園課程設定的調查報告

關於幼兒園課程設定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報告基本要求

  (一)立場、觀點要正確

  搞調查研究首先必須要有正確的立場、觀點,才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調查研究,認識事物的本來面貌,得出合乎客觀實際的結論。

  (二)調查態度要端正

  要想獲得豐富的材料,就要有飽滿的熱情、艱苦深入的作風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三)調查目的要明確

  我們進行調查研究,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了掌握實際情況,有助於制定和執行正確的方針政策,樹立先進典型,批判錯誤的傾向,使我們各項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四)調查方法要講究

  為了獲得豐富的材料,還要講究調查的方法。

  二、關於幼兒園課程設定的調查報告

  當去接觸不知道的一個情況或事件,我們需要帶著創新精神去開展調查,調查完畢後,通常還需要完成調查報告。那麼你真的會寫調查報告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幼兒園課程設定的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課程設定的調查報告1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學前教育改革,核心是課程改革。為了抓住幼兒園課程的“實質”,加速課程改革步伐,建構有利於幼兒發展的課程模式,我們對寧波鄞州區所有農村幼兒園的課程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

  二、研究物件和方法

  研究物件為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集體園14所,私營園165所(六星級1所,五星級4所,四星級3所,三星級15所——我們將幼兒園分成6級,六星級為最高)。

  本研究採用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 共發放問卷180份,回收14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0%。

  三、結果分析

  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寧波勤州區農村幼兒園現有的課程模式有:分科教學模式、綜合主題教學模式、單元主題教學模式、集單元與綜合主題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四種。綜合主題模式佔50%以上,選用的教材大多為浙江省省編教材(新舊均用)。園本課程的研究則處於觀望狀態,沒有開展的佔50%,構想中的佔40%,嘗試中的只佔10%。可見,我區農村幼兒園的課程設定已成多元化狀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的基本觀念已得到認同,特別是浙江省編《幼兒園課程指導》中的“綜合性主題教學模式”已被廣泛運用。

  與此同時,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了課程設定和改革中的一些問題。

  (一)對課程本質理解的片面性

  1、課程即學習科目或教材

  這種對課程的理解源於傳統應試教育, 是“學校式教育”的真實反映。在訪談中,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問答:“你們幼兒園開設了什麼課程啊?”“語言、數學、常識、音樂、美術……”可見,在教師眼中,課程是具體學習科目的總和。教材成了課程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師只是教材與幼兒之間的媒介。

  這種理解雖然把握住了課程的主要問題, 但卻目光狹小,只重視“教什麼”,沒有關注“為什麼教”以及“怎麼教”;只關注孩子的認知學習,忽略了幼兒的興趣、需要、能力的發展,忽略了幼兒在生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直接經驗。

  2、課程即學習活動

  “課程即學習活動”的觀念受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對“課程即教材”一說的反思與批判的影響,但由於經驗與理論的不足,一些幼兒園片面地將課程理解為幼兒的學習活動。這一認識在星級幼兒園中尤為突出。在對這些幼兒園的訪談中,當問及“什麼是課程”時,很多幼兒園表示開展了很多實踐活動,如自制點心、大帶小、種植小樹等&也有的幼兒園認為他們很重視幼兒的操作,開設了實驗室,讓幼兒在操作中發展;還有的幼兒園將區角活動作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幼兒園將“課程”理解為幼兒的學習活動,和前者相比,能重視幼兒的經驗,注重幼兒的需要、興趣,不僅關注了“教什麼”,也注重“怎麼教”,可以說是一大進步。但這種理解往往容易將注意力引向表層——活動的形式,視活動本身為目的,而忘卻了活動的宗旨。過分強調從實踐中獲取直接經驗,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和主體地位,也不能完全反映幼兒園教育和幼兒學習的本質特徵。

  (二)將課程實施侷限於上課

  從下表中不難發現,一些教師將課程實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他們往往將一日活動安排得滿滿的,總想一口氣將孩子喂成一個大胖子。在這一日活動中,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就有7個,時間長達3個小時之多,上課時間佔幼兒在園時間的40%。 而即使在最注重學科教學的前蘇聯幼兒園,大班作業教學的時數也僅為每週(六天)15節,計7.5小時,約佔幼兒在園總時數的17.8%。 我國1981年頒佈的《幼兒園教育綱要》中,規定大班每週12節,計6小時,也只佔幼兒在園總時數的16.7%。 由此可見,幼兒的學習時間大大超標,一天中如此多的教學內容叫孩子如何消化得了?在此,教師雖然將課程理解為“活動”,但這種“活動”顯然只是教師傳播知識的過程,忽視了孩子的主動學習與情感體驗。

  (三)非常重視興趣小組活動

  從抽查的27份調查表中我們發現,有18家幼兒園開展了興趣小組活動,佔67%,開展的科目有:書法、美術、珠心算、舞蹈、器樂、英語等。其開設的原因:

  1、將興趣小組作為課程改革的旗幟。在訪談中瞭解到,很多幼兒園將興趣小組與特色課程的開展聯絡起來,將之作為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一個方向。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佈後,“以人為本”, 培養個性化幼兒成為教育的熱點,在這一形勢的影響下,各個幼兒園片面地認為興趣小組是培養和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的惟一途徑,因此紛紛開設了興趣小組。

  2、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由於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加之經濟上也寬裕了,他們為了彌補自己受教育的不足,因而想方設法讓孩子參加各種興趣小組。於是幼兒園的興趣小組也就越辦越興旺。

  3、經濟上的誘惑。興趣班的收費一般每學期在100~280元不等,農村幼兒園教師收入不高,這對幼兒園是一個不小的誘惑。

  四、討論

  (一)進一步加深對課程本質的理解,樹立正確的課程觀

  對課程本質的不同理解影響了課程實踐活動。課程改革不在於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更不在於知道幾個課程概念,而在於建構有利於幼兒發展的課程。簡單地說,必須明確:我們到底應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即確定什麼樣的教育價值取向,選擇什麼樣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其中教育價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內容是支柱,教育組織是關鍵。這就要求我們農村幼兒園教師認真學習幼教理論,反思課程發展的歷史軌跡,瞭解不同教育思想對課程模式的影響,樹立起正確的課程觀,才有可能設計出有利於幼兒健康成長的課程。

  (二)調整農村幼兒園的佈局,加強園本資源、地方資源開發,促進園本課程的建設

  農村幼兒園分佈零星,管理起來有一定難度,而且大多數規模小辦園條件差,從而給課程改革帶來很大阻力。因此,應加強對農村幼兒園整體佈局的調整,進行定期評比、考核,促使幼兒園日趨規範,上規模,從而為農村幼兒園課程改革奠定紮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農村幼兒園可能在經濟條件上不如城市幼兒園,但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根據地方特色開展園本課程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陳鶴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農村幼兒園課程改革應著力於充分挖掘本地資源,開展園本課程的研究,逐漸構建適合自己的課程體系。

  (三)加強農村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課程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教師是關鍵因素。從對該區教師隊伍的調查中瞭解到:在抽查的880名教師中,大專及以上學歷183名,佔20%;中專512名,佔58%。其中,高階教師32名,佔4%, 一級教師124名,佔14%,二級教師43名,佔5%,未定級的為77%。 由此可見,教師的整體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從任教年限來看,2019年以上有168名, 佔19%,5~2019年167名,佔19%,5年以下513名,佔59%。由此可見,教齡長、有經驗的教師緊缺,教師隊伍相對年輕化。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該區農村幼兒園教師隊伍不穩定。同時由於種種原因,該區農村幼兒園教師年人均收入不高(平均不超過2萬),又缺乏進修、外出學習的機會。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專業成長,也削弱了改革的力度。

  教師培訓僅僅侷限於教師個體的職業技能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從“工匠型教師”轉型為“專家型教師”。這種教師角色的關鍵特質之一就是會“反思”與“合作”。因此,我們建議建立各級業務部門主管、以中心幼兒園為網點、各幼兒園共同參與的網路輔導體系,積極組織教師開展理論學習、校本教研和園本培訓,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提高其課程研究與實施的能力。

  (四)加強政府部門對農村幼兒園工作的重視與支援

  教師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有穩定的教師隊伍,就沒有穩定的教育質量。該區農村幼兒園教師年人均收入低,與該區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是教師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門應出臺一系列的政策、規定,努力提高農村幼兒園教師的福利待遇,解決教師的後顧之憂,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當前的課程改革與建設中去。

  幼兒園課程設定的調查報告2

  隨著現代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也關注到我們幼兒園的教育。在傳統觀念中,教育是幼兒園的責任和義務。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向家長開放、充分挖掘利用家長教育資源也是的非常重要觀念。對於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對於課程的'瞭解及態度,對於我們實施課程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透過這個調查問卷,我覺得家長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我們還有很大的不足。

  (一)引導家長理解課程,轉變家長對於幼兒園課程的觀念

  從調查中不難發現,家長對於我們“一日活動即課程”的思想不是很理解,在家長的眼中正規的教學活動才是課程,家長對於課程的理解誤差,也折射出家長對於我們課程的不瞭解,針對這一點,我覺得有必要把家長請進我們的課程中,零距離與課程對話,利用家長開放日等形式,讓家長全面的瞭解幼兒園的一日課程,並透過介紹與觀摩相結合的方式讓家長了解我們是如何將一日生活以遊戲的方式整合在一起的,如我們是如何在就餐時間讓孩子學習單雙數的;如何在盥洗的時候讓孩子學習排隊與等待的;如何在散步的時間引導孩子去觀察周圍世界變化的……讓家長在真真切切的情境中感受自己孩子在園的一日生活皆是幼兒園課程。

  家長對於課程的不瞭解還體現在了對於課程目標的不清晰,我想這一方面是由於我們對於家長宣傳的課程目標不夠所造成的,另外一方面是我們在課程實施中對於目標的呈現不夠,“課程中追求的東西是能夠客體化的。在這個環境當中是能體現出來的,物化的,能夠看得出來的”就算家長對於我們的周目標是比較瞭解的,但是這是建立在文字基礎之上的,真正讓家長了解我們的課程目標,我想如何在環境中體現出目標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實踐的。

  (二)透過多途徑讓家長了解幼兒園課程

  家長觀念的轉變帶動了他們瞭解課程內容的需求。從家長了解我們課程的方式中,教師的介紹、幼兒的口述及幼兒園的環境都是一個很好的視窗。從教師介紹來說,我覺得首先是透過家長會、家長園地、家園論壇等形式讓家長對於我們的課程有一個整體的、全面的瞭解;其次透過平時與家長的溝通,及時把孩子在課程中的表現傳遞給我們的家長;最後還可以透過我們的成長檔案中一些書面的敘事評語等形式讓家長對於我們的課程及孩子表現一個更細緻的瞭解。

  從幼兒口述來說,可以分為前、中、後三個時間層次,所謂的“前”就是就是在讓家長參與課程材料的提供時,讓孩子說說我們即將開展什麼活動,需要準備一些材料。所謂的“中”就是在系列、綜合活動開展過程中,讓孩子自己去尋求家長的傍黑組,這樣的語言交流其實也是讓家長了解課程的一個途徑,如我們在開展“昆蟲化裝舞會”的過程中,是一個小組形式的活動,每組幼兒自己確定小組的表演節目,分頭準備,在實施的過程中,孩子自然請求家長的幫助,家長也會以詢問的方式來了解。所謂的“後”就是在活動結束後,讓幼兒把作品拿回家想爸爸媽媽來介紹,或者是讓孩子回家後繼續創編。透過這三種層次的家長與幼兒的交流,我相信家長是比較容易能知道幼兒園最近在開展什麼課程內容的。

  從幼兒園的環境來說,具體來講是幼兒園的物質環境的創設中,家長透過主題牆的形式來了解幼兒園課程,我們說“環境要課程話,也就是說環境要動態的變化的,是要能追隨幼兒的生成活動的,不是盲目的跟隨。我們在尋找追隨孩子的課程,教育者心中是有目的的,是有大目標的,不斷接納孩子生成的新目標調整自己,是追隨。不斷追隨幼兒的生成活動的。也就是說我們的課程,我們的環境應該是動態的”如果說我們的環境一成不變,試想家長怎麼能從環境中去了解我們課程的進展,如我們在開展“醫院”主題時,家長看到我們搭建的一個小醫院,就知道了我們正在開展的是醫院活動;家長也從孩子主題牆飾的“捉昆蟲”照片中,知道我們帶領孩子去操場實地認識了昆蟲;家長更能從孩子的電線造型中知道了帶來電線到底是做什麼用的……所有的這些都是在告訴我們,我們的環境是一個無聲的視窗,所以我們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不能忽略了我們的主題環境創設,可以透過主題網路、活動照片、幼兒作品等等環境形式,讓家長一目瞭然地瞭解我們的課程內容。

  (三)發揮家長之間的良好溝通關係,散播課程理念

  家長之間存在著差異,同樣,在對於課程理解這一方面也存在這一定的差距,有的家長對於課程態度積極、熱心參與,他們往往是非常配合幼兒園的工作,對於這一類的家長,我們應該多表揚、多宣傳,讓家長感悟到自己的行為對幼兒發展的價值與意義;另外,就是充當課程宣傳員的角色,讓家長了解幼兒在不同階段的年齡特點、認知風格、發展特徵,向其他家長進行課程理念的宣傳。另外,透過我們為家長創設條件,提供家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機會,在家園論壇上讓家長圍繞幼兒在課程中表現引導家長來展開討論,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各抒己見。藉此方式不僅讓家長們獲得互動和交流,同時也能讓老師更好的瞭解家長們的想法和看法,也能更有針對性的在哪一方面向家長宣傳我們的課程理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