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誠信的故事(精選20篇)

有關誠信的故事範文

  有關誠信的故事(精選20篇)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誠信的故事(精選2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誠信的故事1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誠信的故事2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汙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誠信的故事3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誠信的故事4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

  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十分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適宜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愛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

  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誠信的故事5

  一個非常有名的教授被聘為波士頓大學傳播系主任。上課時他給學生講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話,剛說完就下課了。

  課後,一名學生找到校長,說:“這段話我在一本雜誌上見過,教授沒有說明這段話的來源。”校長找到教授核實,教授當即提出辭職。儘管他不是不想說這段話的出處,而是因為鈴聲響了,來不及說。

  最後在其他老師的挽留之下,學校免去了這位教授的系主任職務。第二天一上課,這位教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學生們道歉。

  誠實是我們做人的一條其本準則,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通行證。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用誠實與正直做基礎。否則,我們的心靈將永遠不會安寧,也不會享受到自我肯定的喜悅。

  誠信的故事6

  北宋時期,有一個叫查道的人,一天早上,他和僕人挑著禮物去看望遠方的親戚。他們走了一個上午,到了中午時分,兩人都感到肚子有些餓了,可是方圓幾里地卻沒有一家飯鋪,怎麼辦呢?於是僕人向查道建議說:“主人,這四處也找不到食物,我們不如從送人的禮物中拿出一些東西來吃吧!”。

  “那怎麼行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要講信用,怎麼能偷吃呢?”查道很堅決地說。僕人聽他這麼一說,知道沒有辦法說服他,只好無奈地看了看禮物,餓著肚子繼續趕路。

  走著走著,路旁出現一個棗園。棗樹上掛滿了熟透的棗子,十分招人喜愛。查道和僕人本來已經餓得發慌,更覺得飢餓難耐,便停了下來。查道叫僕人去樹上採些棗子來吃。

  兩人吃完棗,查道拿出一串錢,掛在採過棗子的樹上。僕人奇怪地問:“這是什麼意思?”查道說:“吃了人家的棗子,應該給錢。”僕人說:“棗園的主人不在,別人也沒看見,何必這樣認真呢?”查道嚴肅地說:“講誠實是人應有的道德,雖然棗主人不在,也沒有別人看見,但我們既然吃了人家的棗子,就應該給錢。”

  說完,查道掛好錢,帶著僕人離開了。

  誠信的故事7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在學習中,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他認為這才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

  曾子也是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誠信的故事8

  一個士兵,十分不善於長跑,因此在一次部隊的越野賽中很快就遠落人後,一個人孤零零地跑著。轉過了幾道彎,遇到了一個岔路口,一條路,標明是軍官跑的;另一條路,標明是士兵跑的小徑。他停頓了一下,雖然對做軍官連越野賽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滿,但是仍然朝著士兵的小徑跑去。沒想到過了半個小時後到達終點,卻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恩議,自己從來沒有取得過名次不說,連前50名也沒有跑過。但是,主持賽跑的軍官笑著恭喜他取得了比賽的勝利。

  過了幾個鐘頭後,大批人馬到了,他們跑得筋疲力盡,看見他贏得了勝利,也覺得個性。但是突然大家醒悟過來,在岔路口誠實守信,是多麼重要。

  誠信的故事9

  這個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一個莊園主的家裡。

  一天中午,莊園主從外面回來,帶回一把鋒利的小斧子,隨手放在門邊,就去做活去了。正巧,莊園主的兒子看到了這把斧子。他看著閃閃發光的斧子,十分喜愛,拿在手裡左看右看,心想:這麼亮的斧子究竟快不快呢?他很想試一試。於是,他帶著斧子跑到了櫻桃園裡。

  他選中了一顆細小的櫻桃樹,學著大人的砍樹的樣子,舉起斧子用力砍下去。只聽得“咔嚓”一聲,小樹被攔腰砍斷了。

  男孩一看不好,知道自己闖下了禍,就趕緊跑回家,把斧子放到了原處,躲到他的小屋裡,忐忑不安地捧起一本書,裝作專心的樣子讀起來。幾個小時後,莊園主回來了。當他經過櫻桃園時,發現他最心愛的那棵櫻桃樹被砍斷了,頓時大發雷霆。回到家裡,他把果農叫來訓斥了一頓,並要他把砍樹的人追查出來。一直躲在屋裡的小男孩看到這種情景,心想,如果我不承認,萬一錯怪了別人,那多不好啊!但轉念又一想,如果去承認了,爸爸要責備我,也許還會打我的。該怎麼辦呢?他坐地床邊猶豫了好一會兒,終於大膽地走到了爸爸面前,低著頭,紅著臉說:“爸爸,別再追查了,樹是我砍的。”父親問明瞭情況,不但沒有責備他,還把他摟在懷裡,意味深長地說:“孩子,我為你的誠實而高興。要知道,做人首先要誠實這比100棵櫻桃樹還要寶貴。”

  小男孩點點頭,把父親的這些話牢牢記在心上。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華盛頓。

  誠信的故事10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訊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遊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誠信的故事11

  說誠信被那個"聰明”的年輕人投棄到水裡以後,他拼命地遊著,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上。“誠信”就躺在沙灘上休息,心裡計劃著等待哪位路過的朋友允許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誠信”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陣歡樂輕鬆的音樂。他於是馬上站起來,向著音樂傳來的方向望去,他看見一隻小船正向這邊駛來。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寫著“快樂”二字,原來是快樂的小船。

  “誠信”忙喊道:“快樂快樂,我是誠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嗎?”

  “快樂”一聽,笑著對“誠信”說:“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誠信就不快樂了,

  你看這社會上有多少人因為說實話而不快樂,對不起,我無能為力。”說罷,“快樂”走了。

  過了一會兒,“地位”又來了,誠信忙喊到:“地位地位,我是誠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嗎?”“地位”忙把船劃遠了,回頭對“誠信”說:“不行不行,誠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來之不易啊!有了你這個誠信我豈不倒黴,並且連地位也難以保住啊!”

  誠信很失望地看著“地位”的背影,眼裡充滿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著等。

  隨著一片有節奏的卻不和諧的聲音傳來,“競爭”們乘著小船來了,“誠信”喊道:“競爭,競爭,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競爭們問道:“你是誰,你能給我們多少好處?”“誠信”不想說,怕說了又沒人理,但“誠信”畢竟是誠信,他說:“我是誠信……”

  “你是誠信啊,你這不存心給我們添麻煩嗎?如今競爭這麼激烈,我們‘不正當競爭’怎麼敢要你誠信?”言罷,揚長而去。

  正當誠信感到近乎絕望的時候,一個慈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孩子,上船吧!”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在船上掌著舵道:“我是時間老人。”“那您為什麼要救我呢?”

  老人微笑著說:“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有多麼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時間老人指著因翻船而落水的“快樂”、“地位”、“競爭”意味深長地說道:“沒有誠信,快樂不長久,地位是虛假的,競爭也是失敗的。”

  誠信的故事12

  一個王國,年老的國王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就想在全國的孩子中找一個誠實的孩子作為他的繼承人。於是,他就給全國的孩子每人一粒花種,並許諾誰能種出最美麗的花朵來,就讓誰做下一任的國王。

  故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的:成為幸運兒的那個孩子只抱來了一個空空的花盆,因為所有的花種都是被事前煮過的,不可能發芽,而那些抱著美麗的鮮花前來的孩子無疑是不誠實的。好啊!童話裡,誠實的孩子得到了表彰,不誠實的孩子受到了教育,於是天下大同,其樂融融矣!不過,且慢!讓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看這個童話。我們的眼光不能總是被一夜成名的幸運兒所吸引。童話故事裡出現了三個群體:國王、誠實的孩子、不誠實的孩子。

  誠實的孩子自然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不誠實的孩子也是需要教育並改正的,那作為整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國王在其中充當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用這樣的'方式決定王位繼承,而不是父位子承家天下,這樣的故事大概也只能出現在童話裡。這樣的`國王無疑是賢明的,甚至可以說是太過理想化的。但是,他絕稱不上完美,甚至在我看來,他的動機是陰險,手段也是不光明的。他口口聲聲要找一個誠實的孩子繼承王位,可他又用了一種什麼方法呢?他明知道花種煮過之後發不了芽,但仍要以種出的花來決定王位繼承。

  國王發下的花種絕對是沒有問題的。人們出於仰視而相信了國王的謊言,開始位一朵因人為因素而不可能開放的花朵施肥澆水。到頭來,種子開不了花,出於人的趨利避害的本性,孩子們又透過其他途徑,找來鮮花來交差。這固然是不誠實,可是那個追求並標榜誠實的國王本身早已不誠實在先了,他又如何能苛責他可憐的子民的誠實與否呢?至於那個把空花盆交上來的孩子,我並不想給他套上誠實的桂冠。他更像是一個愚直不知變通的傻子。

  作為普通人,誠實無疑是一種美德,但作為一個國家的國王,不知變通肯定不是一個好的形容詞。有時,他更像是老國王樹立的一個榜樣,一個誠實的人,一個不說假話的人,一個老實孩子。這無疑是國王管理的臣民,隨時可以知道他的想法,也不用擔心他的花花腸子——他不像一個英武的國王,倒更像一個順民,或者連順民都談不上,一臺國王命令的執行機器而已,國王要的大概就是這種效果吧?

  在這裡,不誠實成了當權者的特權,而童話本身以及它背後隱含的話語力量則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愚民的幫兇。

  誠信的故事13

  父親的書房外,是司馬光和姐姐的樂團。一個秋天的下午,司馬光撿來很多核桃讓姐姐幫他把皮剝掉。核桃皮厚且非常堅硬,所以姐姐用指甲劃、手指掰都無濟於事。假如用石頭砸就容易連核桃仁一塊砸碎了。姐姐吃不上,就生氣地跑掉了。剩下小司馬光獨自在為難。

  恰好一個僕人走過來,看到發呆的司馬光,感到有些奇怪,就過來詢問。聽完原因後,她把司馬光帶進屋子裡,把核桃放進開水裡燙一燙,然後用小刀一刮。這樣,核桃殼一下就掉了,她把一個完整的核桃仁交給司馬光。司馬光拿著核桃仁,走到先前的核桃堆前,驚奇地欣賞著,正巧被走過來的姐姐看到。她奇怪地問司馬光:"你是怎麼剝掉核桃殼的?"司馬光晃了晃腦袋,得意地說:"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知道弟弟聰穎過人,前不久他還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於是就信以為真,連連稱讚說:"好弟弟,你真聰明,但你究竟是怎樣弄掉的,教教我吧。"司馬光只是兜圈子,不願改口。

  坐在書房讀書的父親將屋外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放下書本,走到屋外,看著司馬光的眼睛問:"這核桃仁是你剝的嗎?"父親一問,司馬光臉就紅了,低下頭去。父親要求司馬光把核桃仁是怎樣剝出來的真實情況講給姐姐聽。司馬光不得不老老實實地講了僕人是怎樣幫忙的。

  父親看到司馬光沒有撒謊,很滿意,就告訴他說:"一個人聰明是好事,但假如仰仗聰明就說謊騙人,就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兒子不僅聰明,還要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

  父親的教育讓司馬光受益終生。他後來成長為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和政治家,即使對皇帝權貴也不說自己違心的話,贊成就是贊成,反對就是反對。他對當朝宰相王安石提了很多尖銳的意見,但王安石也一直讚許司馬光是一位誠實無欺的人。

  誠信的故事14

  誠信是一個古老的道德命題,它看似不會像法律一樣嚴肅刻板,讓人一望而生畏,不敢輕易觸及,而當我們自作聰明地想繞開它的時候,收穫的必定是苦澀的果子。這樣的例子我也見過不少。

  關於誠信我們村子以前有個愛說謊話的人,外號就叫“謊張三”,每天不說幾句謊話就覺得渾身不得勁。一次下地幹活,在巷子被幾個年輕人攔住,一定要他編個謊話再走。他把臉一繃,煞有介事地說:“讓開!哪裡還顧得上這事,汾河漲大水,把上游的木材、西瓜都衝下來了,好多人都在河岸上爭搶呢!”說完急匆匆走了。幾個年輕人信以為真,跑到河岸一看,哪裡有什麼木材、西瓜,汾河根本就沒有發什麼大水。

  “謊張三”以為騙人取樂是很輕鬆好玩的事,可生活常常也會反過來跟他開玩笑。有一年,他兒子在外頭談了個物件,女方家的人暗裡到我們村察訪,隨意問起一個村民:“你們村的某某,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村人也不是故意,順口答道:“你問的是‘謊張三’某某吧,人倒是個勤快人,就是嘴裡沒實話,十句裡頭難有一句真的。”他兒子物件的事可以想見,那家人回去後將女兒管起來,再不讓跟“謊張三”的兒子來往了。

  知道一個身邊的人,在街面上開著個小商店,說起自己以假貨騙人的事,居然以此為榮。向人說起她十二歲的兒子如何巧妙地把假煙賣給顧客,說得眉飛色舞,一臉自豪。她幾次說道:“我兒子真是太聰明瞭。”可是騙過一時,騙不過永久,最後他們的門店開不過一年,漸漸生意冷淡,終於關門。

  關於身邊的誠信故事,我所知道的都是一些小事情,但正是這些小事,在心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記,讓我知道了做人最重要的是什麼。

  誠信的故事15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九合諸侯,可以說周天子都拿她沒辦法,魯莊公與其過交戰,曹沫為將,結果連敗三仗,魯莊公不得不割地求和,齊桓公答應與魯國停戰會盟。可是在會盟之上,曹沫突然拿出匕首抵住齊桓公,要齊桓公返還魯國因戰敗答應割讓給齊國的土地,齊桓公答應歸還。

  事後,齊桓公並沒有因為曹沫採取不正當方式要回土地而背約,真的把魯國割讓的土地還給了魯國,其實以齊桓公的力量,曹沫以此卑鄙手段索取的土地,完全可以不給他,魯國一點辦法也沒有,可齊桓公講誠信,如約交還了土地,齊桓公能夠成為五霸之首,絕非偶然。

  誠信的故事16

  晉公子重耳因蒙難而流亡他鄉,當時很多諸侯國不接納他,最困難的時候介子推只能從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到了楚國後,楚國熱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時,楚國國君問他說:“如果你以後做了晉國國君,將如何報答我?”

  重耳說:“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會有更稀罕的東西送給你,不過託你洪福,以後我如果做了晉國國君,假若我們在戰場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為回報!”

  後來,重耳果然作了國君,成了晉文公。五年之後,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果然與楚國在戰場上相遇,晉文公確實實踐了自己的諾言,退避近百里以報楚國招待之恩。

  誠信的故事17

  魏文侯在與群臣飲酒,興致盎然,而此時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與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約當日要打獵,於是,他便“命駕將適野”。左右大臣驚詫道:“大家喝得正起勁,而又下著大雨,君侯又要去哪裡?”

  魏文侯說:“我與虞人約好了今天打獵,雖然下雨不能打獵了,豈可因為自己喝得高興就不去跟人家說一聲呢?”於是便親自前往。魏文侯原為晉國臣下,後來和魏:韓:趙,三家分晉,獨立為侯,飽受傳統思想者詬病。但它是一個很有作為的諸侯,特別是在誠信方面,堪稱楷模。

  誠信的故事18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

  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誠信的故事19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但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

  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麼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

  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樣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

  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裡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

  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裡時,老師感到地稱讚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誠信的故事20

  李世民在任時,對臣僚敞開胸懷,不行欺詐之術,臣僚也盡忠職守,不搞欺瞞哄騙的傳統官場伎倆。在即位之初,李世民曾花大力氣整頓吏治,下決心要在官場根治貪汙受賄的不治之症。

  為了偵查那些暗中受賄和將來有可能受賄的貪官汙吏,李世民令親信暗中向各部官員行賄,結果還真查處了幾個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餘把他的謀略告訴一位隋朝遺臣。

  沒想到這位大臣當場潑了他一瓢冷水。他說陛下平時總告戒臣民要誠信待人,可陛下自我卻先行欺詐之術,上樑不正下樑歪,臣民會一樣用欺詐的手段報答你。

  李世民不但沒發怒,反而認為大臣的話有很深的智慧,便欣然理解了這句逆耳的忠言。還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的男子也要應徵入伍。

  大臣魏徵拒絕在詔書上簽字(注意這是李世民最為智慧的傑作,他的命令沒有分管大臣的簽字就沒有法律效力,除李世民外,沒有哪個皇帝會主動限止自我的無限權力)。

  李世民解釋說:“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魏徵回答說:“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你卻先失去誠信。陛下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李世民深以為然,並立即收回成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