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案例分析
英語教學案例分析
英語教學案例分析怎麼寫?
1、學習需要分析:學習者目前狀況與期望達到的狀況之間的差距,也就是學習者目前水平與期望學習者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
2、學生特徵分析:包括學習特定內容時其具備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認知能力和認知結構、生理心理一般特徵、學習風格和動機;其中,學生所具備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認知能力和認知結構反映的是學生學習的準備狀態,也成為初始能力。
3、學習內容分析:也可以稱為學習任務分析,是以學習結果為起點,以學習起點為終點的逆向分析過程;可以理解為以學習目標為出發,分解所學內容的範圍、深度、廣度。
英語教學案例分析
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回顧過去這段教學工作,我們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不妨把這些記錄下來,寫一份教學案例分析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英語教學案例分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英語教學案例分析1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Transportation”,圍繞“How do you get to school”,“How long does it take?”,“How far is it?”層層展開,並採用“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編排了一系列凸現“交際功能(Talk about how to get to school)”運用的聽說讀寫綜合語言活動,讓學生學會談論如何到達某個地方,距離有多遠,要花多長時間等等。這些活動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極具真實性,從而使學生的個人經歷成為課堂學習的有效圖式,有助於學生對所獲取的聲音和文字英語資訊的理解;有助於調動他們用英語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感受興趣和熱情;有助於促進他們語言功能的運用;有助於提高他們為應用而主動學習和掌握語言知識(詞彙和語法結構等)的興趣。
在教材編排上,Section A是基礎,是底線,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目標語言;而Section B是Section A的擴充套件和引申,透過任務型聽力來討論交通工具及方式的最佳組合方式,並透過任務型閱讀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國家學生上學的交通工具及方式的異同。
二、教學目標
1.語言目標
詞彙:subway, take the subway, train, minute, how far, quick, leave for, half, past, bus station, bus ride,
stop, bust stop, north, school bus, by boat, must, car, ill, worry 句式: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ride my bike.
How long does it take? It takes ten minutes.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 It’s about 10 kilometers.
2.能力目標
(1) 能夠談論如何到達目的地。
(2) 能夠談論自己的日常生活。
(3)能夠有效地獲取資訊和處理資訊。
3.情感目標
(1) 學會關注生命與安全;培養時間觀念,學會珍惜時間。
(2) 瞭解朋友及家人的生活。
4.跨學科學習
(1) 社會實踐:學習距離、交通方式的表達。
(2) 個性培養: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培養時間觀念,學會珍惜時間。
(3) 跨文化研究:瞭解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學生上學的交通工具及方式的異同。
三、教學重、難點
透過語言目標的學習,學會談論如何到達目的地,如何表達距離的遠近,如何表達到某地花多長時間,並在生活實際中正確運用所學語言。
四、教法與學法
1. 採用情境法、交際法和“任務型”教學途徑,使“英語學習任務化,學習活動生活化”,透過設定多樣化的任務,巧妙注意任務的序列性,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和完成真實的生活任務,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用英語做事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情感,關注學生的發展,把說的機會留給學生,把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做的權利交給學生。
2.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集圖片、聲音、動畫於一體,使課堂教學更為形象,更為直觀,更為生動,學生更有興趣,印象也會更深。
3.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分享,學會合作,並有效地避免班額過大、不同學生之間知識水平和智力發展參差不齊,同時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際得不到充分發揮等問題。
五、教學程式設計
課時安排及任務設定 根據本單元學習有關交通方面的內容,設計核心任務為“2000元歡樂假日行”,形成如下任務鏈:瞭解周圍的人是如何到校、如何上班的——選擇適合自己的交通工具或交通工具組合方式——威海一日遊——說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學生上學的交通工具及方式的異同——2000元歡樂假日行——比較交通工具的特點與優劣勢——向政府提出合理建議,改善交通環境。
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以聽說為主,教學目標為:
1.學會談論如何到達某地,學會談論自己、朋友、家人如何上學、工作;
2.熟練掌握到達某地要花多長時間的表達,學會談論自己的生活;
3.學會合作,瞭解朋友和家人的生活;
4.學會關注生命與安全;培養時間觀念,學會珍惜時間。 本課的核心任務是Know more about your friends,並透過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How does he/she get to school? How long does it take? 三個小任務組成的任務鏈完成任務前的準備,課堂流程如下所示:
Pre-class Activities
課前要求學生透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交通工具的名稱和圖片,並利用詞典或金山詞霸來認讀單詞。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而且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拓寬視野,實現英語學習的生活化。
Warming-up Activities
1.新單元總會讓每一個學生迫不急待,即將開始的學習內容往往讓他們倍感好奇。教師要善於把握學生的這種心理,透過有效地設定問題來引導學生識讀主圖:
①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②Guess, when is it now, morning, afternoon or evening? Why?
③I think it’s winter now, what about your opinion? How do you know that? ④Look at the boy in a red cap, what does he look like? What is he doing?
⑤Can you see the girl in pink? What is she doing? Guess, where is she going?
⑥Where is the girl with short blond hair? Can you find something strange? Why is she sitting in a
wheelchair? What can we do for her?
⑦What does “TERMINAL” mean?
⑧How many kinds of transportation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顯然,讀圖的目的並非僅僅是匯入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巧妙地運用課本所提供的課程資源,儘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說英語”的機會,幫助他們逐步養成英語思維習慣。
2.透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交流彼此所收集的資訊,實現資源共享,並透過討論小組命名和小組競賽兩個小活動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目標詞彙。
3.最後選用節奏活潑、邊說邊做的Chant,(內容如下) Go, go, let’ go! Ride, ride, ride my bike. Take, take, take the bus.
Take, take, take the subway.…
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強化識記了有關交通工具的詞彙和詞塊,而且也是對其後進行的Lucky 52遊戲作了一次簡單熱身。
Task 1: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教師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呈現本課的目標句型How do you get to school?,同時利用圖片使學生掌握ride a bike, take the bus, take the train, take a plane, take a car等詞塊,並學會對目標句型做出正確應答,然後由課件演示引出目標句型的第二種答語,並透過Match the sentences(如下所示)
對兩種答語的轉換進行強化,並在此基礎上,採用Pair Work的形式,小步快走,循序漸進,由“第二人稱”擴充套件到“第三人稱”,由單數擴充套件到複數,構成一個有梯度的序列,不經意間便完成了本課的第二個任務:
Task 2: How does he/she get to school? /How do they get to school?
熟悉目標語言後,迅速進入聽和寫的訓練。
1.首先設定以下問題:
Look at the picture, so many students go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 Now let’s think how they get to school. How does the boy get to school? How does the girl get to school? How do the boy and the girl get to school? ?
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第二次讀圖,然後完成1a的書寫訓練。
2.聽前對錄音材料進行簡要的背景介紹:This time you will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Two 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how some students get to school. 使學生對所聽內容有所預知,有所瞭解,從而降低了學生聽的難度,使學生輕輕鬆鬆地完成任務型聽力1b。
3.聽力任務完成後,用大螢幕呈現完整的聽力材料,讓學生反覆跟讀錄音,語音、語調、句型熟練後,改成兩人一組看圖自由對話。
4.最後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Lucky 52”的遊戲方式,將全班分為A, B, C三組進行活動:A組面向大螢幕,並試著用動作表演螢幕所顯示的交通工具,背對螢幕的C組回答B組所提問題How does he/she get to school?,也可以用Does he/she take the subway/take the bus?進行猜測,在規定時間內未能完成的小組將有一位本組成員被淘汰,最後人數多者勝出。這個活動使學生的積極性瞬間被調動,那種一猜再猜而又未猜中,想得到真實答案的慾望也更加強烈,在競猜中習得了前兩個任務所學習的目標語言。
Task 3: How long does it take?
Say: Different students get to school in different ways, but you must be on time for school. You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ime.這樣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教育,培養了學生的時間觀念,也為後部分的學習作了成功匯入。
1.藉助直觀教具鬧鐘,並用手指撥動指標行走來呈現句型“How long does it take?”,並訓練時間的表達,更具直觀性和生活性。
2.聽力無疑是學生的“老大難”,在隨後進行的2a和2b的聽力訓練前,首先引導學生透過談論圖片來預測所聽問題,有效地降低聽力難度。例如:在完成2a前,引導學生用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進行Pair Work,而在2b前,用How long does it take? 來進行看圖說話。
3.完成2a和2b 後,將聽力材料完整地呈現,讓學生兩人一組跟讀、朗讀到上口為止。 4.將聽力材料重新設定成聽力填空(如下所示) ①Listen again. Fill in the blanks.
讓學生兩人一組,對話填空。這樣,便可以使有限的聽力材料得到反覆聽、反覆用,在聽和說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聽、說的技能。同時,這也是幫助學生熟悉背誦語言材料的有效手段,也是必要手段!
Summary
首先借助問題What have you learned in this period?來引導學生總結所學的目標語言,教師板書如下:
take the subway.by subway.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take the train.I get to schoolby train. take the ship.by ship. take the plane. by plane. walk.on foot.
ride(s) a bike. by bike. take(s) the bus. by bus.does heHe take(s) the subway. He by subway. does sheget to school?She take (s) the train.She by train.dothey They take(s) the ship. by ship. take(s) the plane.by plane. walk(s).on foot. five minutes. ten minutes. How long does it take? It takes thirty minutes. forty minutes.
two hours.
然後以When do we use these sentences?來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所學語言結構的語用。 Task 4: Know more about your friends
這是一個綜合性的任務,其設計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分為Make a survey和Make a report兩個環節:
英語教學案例分析2
1.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即TBLT這是新課標之後實行的新型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這個意識半會兒說不清楚,你得好好研究一下。如果成功了,這個教學方法課堂效果會很好。
2.五步教學法:
Step 1 Warming up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Step 3 Presentation
Step 4 Practice
Step 5 Post Task
3.五指教學法:RPCPP
Step 1 Review
Step 2 Presentation
Step 3 Consolidation
Step 4 Practice
Step 5 Project
Presentation
4.3P教學法
Warming-up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Homework
5交際型教學
Communicative Teaching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或模擬真實情景交際,讓學生透過聽、說、理解等交際活動不斷溝通交流、進行互動的一種教學模式
下面談一談英語學習方式
前面提到四種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共同學習、自主學習、任務型學習、探究學習。下面就對它們做一個簡明扼要的介紹。這個介紹是提綱挈領的介紹,涉及不到十分具體的技巧。關於技巧方面可以在培訓班另安排時間深入探討。過去(甚至目前)學生課堂學習的方式比較單一、枯燥乏味、效果不佳。這種學習方式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學生聽教師講為主的方式。《英語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幫助學生掌握多種學習方式。這裡介紹的四種學習方式,不是全部的學習方式,比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利用網際網路絡進行學習。這裡介紹四種學習方式,不意味著其他學習方式不好,或者無效,而是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選擇使用、交替使用、綜合使用。而且,教師講解也不是在教學中沒有任何地位,必要的時候,仍然可以使用。只不過不要把它作為唯一的方式或者主要的學習方式。各種學習方式之間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可以相互結合,相互影響。
合作學習或者稱為共同學習,用於外語教學,基於以下幾個理念。
一、課堂外面的社會,人與人之間需要進行合作,課堂教學就要培養合作意識,訓練合作技能。
二、語言的本質是社會性的,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與人交際和溝通的過程就是合作行為。語言哲學裡提到的會話含義的基礎就是會話者要遵循會話準則。
三、語言習得研究證明,掌握交際工具在互動中掌握比較有效。互動就是合作行為。
學生在一塊兒學習不一定就是合作學習,比如,在雙人組、四人組的形式下,也許不能稱得上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共同學習的一個原理是,學習者要在學習中相互依賴,這樣才夠得上合作學習。但是,這種依賴不是自己不出力,僅依其他組員替自己學習。這不是合作學習的目標,也不是合作學習的基本原則。而這種依賴是一種積極的依賴,依賴協作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因此,我們稱這種依賴為相互依賴。學習者在哪些方面相互依賴呢?有以下幾個方面:
目標的相互依賴,即組員有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完成共同的任務,而不是每個組員都有一個不同的目標。這樣一來,共同的目標為學生提供了共同學習的基礎。
角色的相互依賴,即組員在完成任務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每個角色對於完成任務都重要,是互補關係,相互依存的關係,對於完成任務缺一不可。
資源的相互依賴,即組員在完成任務時共享學習資源。
身份的相互依賴,即組員同屬一個組,相同的身份把他們聯絡到一起,合作的活動幫助他們建立集體的榮譽感。
合作學習的要素有哪些呢?相互依賴、個人責任感、合作技能、混合編組、教師角色。這些在這裡不展開談了。
合作學習擴充套件到課外,可以構成合作式的專案學習(project-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即學生合作完成某一個專案。如果用網際網路絡來合作完成某個專案,就可以構成合作式的網路學習(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等等。
根據合作學習的原則和要素,它和其他學習方式、學習手段組合,可以創造出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合作學習形式。
仁愛版《英語》教材中,有大量的雙人活動(Pair work),也有一些多人組的活動(Group work),這些可以利用、改編、使它們成為名副其實的合作學習的資源。教師們可以將這些學習的資源對照前面所說的合作學習的原則,判斷它們當中,哪些是合作性的活動,哪些不符合合作學習的原理,然後合理地利用這些材料。
有些教材的設計採用了專案學習的理念,教師(或者學生)確定一些學習的專案,學生完成學習專案,在完成學習專案的過程中,學習者運用並學習了語言。下面我們從仁愛版《英語》教材中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在學習特殊疑問句的單元裡,有一項調查活動。每個學生要去找自己的同學,用英語問他們的父親是做什麼的,母親是做什麼的。然後,把調查的結果記錄下來。這就是一個小型的調查專案,在課堂上就可以完成。這個活動把語言運用和真實的生活情景結合起來,跟同學進行語言互動。
自主學習的基本理念在於:
一、學生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潛能、不同的學習風格,自主學習有利於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法,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二、自主學習可以幫助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可持續學習的能力”,即離開學校後,不依賴教師,仍然能夠繼續學習的能力。
三、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習的主動性。但是,自主學習不意味著教師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師的指導作用必不可少。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有利的學習條件,提供學習資源,以及各種形式的幫助。
教師可以在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一、學習策略的培訓
二、學習資源的開發
三、學習環境的創設
仁愛版《英語》教材中有相當多的練習,冠以獨立學習的名字(Work alone),還有相當可觀的練習,雖沒有冠以獨立學習的名字,但是也都要求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的。比如:Listen and Follow; Listen, Read and Say; Listen, Read and Understand,等等。那麼,教師如何利用這些練習材料,幫助學生髮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學習英語、掌握一定數量的英語學習策略,是教師們應該研究的問題,並且開發利用這些練習素材。
任務型學習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已經有許多的研究與討論。它是外語教學中交際語言教學的發展與延伸。它認為:
一、語言學習的過程要有實踐、要親身體驗;
二、語言學習要在用中學,陳述性知識不能代替過程性知識;
三、語言學習要透過學習者之間的互動,許多工是互動型的,或者是合作型的;
四、語言學習的形式要能夠引起學習者的興趣,任務型學習的'活動往往具有真實性、挑戰性,可以引起學習者的興趣;
五、語言學習要有意義,任務型學習不是枯燥的結構操練,而是有具體目標的學習任務。
當然,關於任務型學習還可以說很多,比如,它的形式、它的分類、它的設計、它的使用的條件,它的侷限,等等。由於時間所限,這裡不能展開討論。老師們可以參考國內外出版的關於任務型學習的書籍,加上自己的親身實踐,可以為自己的學生提供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
下面我們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有一個任務,模擬交際。任務的要求是進行自我介紹,情景設計為中外學生聯誼會。學生分別扮演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任務要求學生必須談論自己的姓名、年齡、家庭、學校、喜歡的課程、業餘愛好等。任務的設計還為學生提供完成該任務的語言支援,如,瞭解他人各方面情況的英語提問的方法;完成該任務所需要的詞彙、短語。任務完成的方式為小組活動。任務完成後的成果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口頭交際瞭解他人的資訊、書面報告、網上交友。
探究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的基本理念是:一、不一定所有的知識都要教師講授給學生;二、學生自己發現的東西記憶更牢*;三、探究學習是主動學習;四、探究學習強調體驗、實踐;五、探究學習是獨立學習;六、探究學習是帶著問題去學習。最後,探究學習也是發現學習、歸納學習,這對於語言學習會起到關鍵性作用。
探究學習的方式方法可以很多很多,教師可以去嘗試、去使用、去開發、去創造。外語教學中,對於探究學習的實踐還剛剛開始,我們要考慮的問題還很多,比如,探究學習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哪些東西學生可以發現,哪些必須教師講授;探究學習的形式與方法有哪些,等等。
仁愛版《英語》教材中包括大量的類似完形填空的練習,即填詞完成對話、完成短文等。它們可以被作為探究學習的素材。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進行思考上下文的情景、人物之間的關係、事件發生的時間前後關係,等等。
總結上述的學習方式,我們可以看出,學習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所談到的四種學習方式也不是全部的學習方式,教師們仍然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開發利用其他的學習方式。我們還可以從中感到,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可以帶來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的變化,豐富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透過學習方式的變革,我們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以及使用語言的能力。
英語教學案例分析3
“閱讀首先是為了得到樂趣,為了獲取資訊。”可見閱讀不應只是為了學習語法、詞彙,更重要的是為了獲取新的知識,提高認知水平,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點上,它和語言學習的目的是不謀而合,但我個人認為,閱讀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它能陶冶讀者的情操,促進讀者人格的完善,促進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構建。可以說,在現代的資訊社會中,每個人都是在閱讀中成長,在成長中閱讀。長期以來,英語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英語測試裡,它都有相當的分量,但一直以來,為閱讀而閱讀的現象不容忽視,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或者說,以前乃至目前的部分英語閱讀教學是粗放型的,而缺乏對於閱讀理解這一重要學習模式更加仔細、深入的挖掘與探索。
新英語課程標準把閱讀技能目標描述為:朗讀各種文體、英文詩詞、報刊雜誌、原著及各種商品說明書等非專業技術性資料並理解大意,找出或獲取中心意思、作者意圖、觀點和態度的相關資訊。根據情景、上下文、構詞法、句子結構來猜測生詞或片語的意思,分析句子結構、理解句子,理順事件發生順序,人物行為,預測事件情節發展和可能的結局。用參考資料、工具書、網路等不同資源、渠道,推理、提取篩選、重組加工資訊,解決各種問題。進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策略,形成閱讀興趣,最終提高閱讀能力。
目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教學觀念上的問題: 許多教師在教學思想上, 沒有認識到閱讀作為語言技能的一部分,在日常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幫助學生獲取更多資訊、知識,拓展視野,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人文素養,提高分析、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意義。因而對它的研究不夠重視。
2.日常教學中的問題:許多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有的把閱讀當精讀;教學過程就是講解生詞、補充片語、羅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結構、語法等。而有的教師相反,把閱讀當作課外閱讀上,劃片語,對對答案。學生自讀後僅瞭解一下故事情節。由於教學方法單、陳舊,學生感到乏味,沒有閱讀興趣,很難鍛鍊他們的閱讀能力。
3.教學方法上的問題:許多教師沒有形成一套科學有效、易操作、體現新英語課程標準、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體驗參與,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法。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不夠、實踐不多,學校教研氛圍不濃的老師更會忽視對教學方法的研究。
4.在課程設定上的問題: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閱讀雖是語言技能的一部分,但學生閱讀量和閱讀時間得不到保證,閱讀僅是體現於課堂教學中的一部分訓練。在師資、課時、組織上得不到保障。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沒有配套的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能力的閱讀材料。
根據對新的課程標準的理解和閱讀教學的現狀的分析,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研究,解決初中英語閱讀課存在的問題有如下策略:
一、合理利用課本閱讀資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英語閱讀教學在復現、鞏固舊詞,學習新詞彙,擴大詞彙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鍛鍊思維,提高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能力,對發展個性,磨勵意志,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養等都起著重要作用。英語教材在編排上,每個單元都安排了適當的有一定代表意義的閱讀材料,針對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教師
應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合理運用已有的課本閱讀教學資源組織好閱讀教學,在教學中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加強校本課程的研究和開發,促進學生英語閱讀水平的提高。在合理利用已有的課本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準中對學生年齡特點、知識結構、認知能力、不同年級的閱讀速度、閱讀量的要求,購買符合本校特點並具有新課程理念的閱讀教材,或者廣泛收集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具有時代特點,內容健康、豐富的閱讀資源自編閱讀材料。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等因素,我在開發校本閱讀課程方面做了一些探究工作,積累了一些材料。例如有關文娛、運動,飲食文化,著名的節假日,旅遊勝地,交通,外國音樂,國外家庭教育,服裝與禮儀,常用典故和俗語等閱讀材料。這些材料有實際意義,受學生的歡迎。透過組織有意義的材料來組織初中閱讀教學,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藉助母語,培養學生英語語言意識。英語學習的過程是學生接收英語資訊,逐漸擺脫母語思維並進行英語思維的過程。課堂教學要克服“資訊交流會”、“語法講習所”的片面性,初中學生對英語資訊的理解開始主要藉助母語進行處理,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利用這種心理在英語和母語之間建立聯絡:一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尋找與母語匹配的英語短語,培養學生的“語團”意識,如一些固定搭配、短語等。開始讓學生收集尋找,再逐步讓學生歸納它們具有的“語團”特徵的表達方式,這樣會逐漸熟悉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形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二是讓學生在理解同一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句型意識和變化意識,同義表達可以讓學生體會英語的詞類和句子的聯絡,悟出許多具有英語特質的東西。這種語言意識的形成有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
四、加強英語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促進教師閱讀教學能力的提高。 一般來說,在高中、大學裡,對英語教學方法有著很多研究。但在初中,英語教學方法的研究不夠,但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英語教育、教學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廣大教師和學生都充分認識到了學生英語閱讀的重要性,並積極參加新的英語課程改革和實踐。
根據我個人學習和教學實踐,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發展學生探究學習和合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判斷能力。我在英語日常閱讀課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創造性地實施了“問題情景教學法”的嘗試,形成了以下的認識:
1.“語言點問題”的設計與作用。根據閱讀課文材料,老師精心設計部分“小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是一些重要的新的語言知識的展現,這些問題淺而易懂,學生透過快速閱讀(或聽力訓練),瞭解材料內容,很快找到問題的答案,有成功感,提高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
2.“整體理解性問題”的設計與作用。隨著詞彙、語言點的處理,老師再精心設計部分“大問題”,促使學生加強對段落的理解,理順事件發生的順序,人物行為,加深對文章整體的把握,獲取中心意思。同時,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老師可精選幾個重點段落,篇章,引導學生加強朗讀,在朗讀中猜測生詞、難句的意思,加深對句子章節、文章的理解,體驗作者意圖、態度、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和分析能力
3.“趣味思考性問題”的設計與作用。在處理了語言點知識,對文章整體認識後,老師可精心設計一些激發學生興趣問題,有些問題可讓學生相互討論。進一步促使學生去了解作者觀點、態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資訊能力。預測事件情節發展或後果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
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發展學生探究學習和合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判斷能力。而這些問題往往也是平時考試中常出現的難度較大的問題。
例如:在初中英語第二冊(上)Unit12 Lesson46中有一篇對話形式的閱讀短文,我是如下安排來組織教學的:
(1)聽(看)短文,回答“語言點問題”。
what are they doing?
Where is Xingjiang?
Is the weather in Xingjiang very strange?
透過聽力(閱讀)訓練,學生初步瞭解這是一個討論中國西部新疆的電話對話。學生能較容易地回答“小問題”,教師藉此機會展現和教授本課重點詞彙ring up, in the west ,strange 等。這樣就既增強了他們聽讀的信心,又提高了他們參與閱讀的積極性。
(2)快速閱讀短文,回答“整體理解性問題”。
How is the weather in Xingjiang?
Can you talk about the fruit there?
學生快速閱讀後,回答以上的“大問題”,加深對重點段落和整篇文章的理解:新疆天氣和水果的奇特處。而在這基礎上可以精選這二段加強閱讀,引導學生體驗作者在新疆旅遊的驚奇和快樂的感受,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達到享受閱讀文章的目的,昇華了閱讀的目的。
(3)“趣味思考性問題”的設計和使用。(設計問題如下)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Sydney?
A.warm B. hot C. cold
How i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Why?
A.warm B. cold C. hot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第一個問題,學生須理順電話對話者所處的地點。而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學生必須透過捕捉、加工對話資訊,在正確判斷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聯想Unit11,Lesson43中,The weather in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the weather in Australia. It is opposite.用選擇和口頭描述等形式,讓學生參與思考、判斷,透過排除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對材料加工、整合能力,分析判斷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上面所舉的僅僅是一簡單的對話形式的閱讀課教學片段,從學生閱讀的角度講,透過三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接著可以進行朗讀和表演訓練),課堂很活躍,有生氣,學生能積極地配合教學,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總之,教無定法,殊途同歸,做好英語閱讀教學工作,必須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關注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而對於“問題情景教學法”教學,我還是僅僅在探索和實踐。以“問題”的形式,以“情景”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體驗英語閱讀的快樂,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也正是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所提倡的。
英語教學案例分析4
活動目的:
學習和運用有關學校場所的英語單詞,利用平面圖介紹自己學校各種場所。
適合級別:
1一2級
教學過程:
1、教師事先根據本學校的場所位置畫一幅平面圖(簡圖),但不標出場所的名稱。把平面圖影印若干份 (做活動時每小組一份)。
2、把單詞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art room,music room,multimedia room,library,language lab做成約2cmx3cm的小卡片(若干套)。做活動時每小組一套。
3、藉助圖片向學生呈現下列單詞: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 art room, music room,multimedia room,library,language lab。要求學生做到:
(1)看見圖片能說出單詞;
(2)給出單詞也能說出場所名稱,只要求學生能認讀,不要求拼寫。
4、將學生分為4一5人一組 (小組成員必須圍成一圈)。每組發一張學校平面圖和一套單詞小卡片。要求學生根據學校場所的實際位置把單詞貼在平面圖上。
5、讓相鄰的兩個小組對比他們貼好的平面圖。如有不同之處,學生自己討論為什麼出現不同之處,並進行適當的修正。
6、把全班學生分成三個大組 (隊)。在黑板上貼三幅平面圖。給每個大組再發一套單詞卡片。每個大組派兩個人到前面,把卡片貼到平面圖上。首先完成且貼得正確的大組獲勝。
7、小組內學生輪流根據貼好的平面圖向其他學生介紹自己學校的場所 (如:This is the playground.)。鼓勵學生使用其他所學語言進行創造性表達,如It is small,but I like it.
8、把學生貼好的平面圖貼在班級的牆報上,或者貼在學校的佈告欄或校門入口處,當作本校場所位置的英文示意圖。
9、對程度較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自己設計一個所教學校的平面圖,並用英語向他人作介紹。
評述;此項活動結合學生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透過比較真實的任務(貼卡片),幫助學生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並開展合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