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精選11篇)
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精選11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1
透過對《資訊科技課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的學習,我進一步瞭解了資訊科技等有關基礎知識及其應用,我覺得收穫很多。因為我從中學到了許多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資訊科技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在觀念、過程、方法以及師生角色等諸多層面賦予教學以全新內涵。
我認為資訊科技課的作用和好處有很多:一是能讓農村的孩子同城市的孩子一樣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使不發達的邊遠地區的教育手段上了一個新臺階,改變了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語言講授為主要形式,一直沿襲單一的口耳相授的教學模式,使我們的教學模式變得豐富多彩,讓課堂更形象、具體、生動,更直觀,更逼真。使用教學光碟、教育網路去採集和利用各種教學媒體資料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了,教育資訊更靈通了,不再限制學生的發展空間,更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二是幫助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我們有時間有精力真正用心去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不斷提高自身水平。透過學校的系統培訓後,在我的學習和運用過程中,讓我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視野逐漸開闊,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更新。同時資訊科技課的運用,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已成為實現現代化、資訊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應用多媒體教學的最佳途徑。資訊科技的使用符合了小學教學過程有效利用資訊科技課,實現資訊化教學,媒體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迫切要求。使教學方式方法更精益求精,豐富多彩,聲色俱備。在充分利用資訊科技課之後,更能激發了學生們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慾,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既學到了知識,又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更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總之,透過這次學習,我更真正體會到了資訊科技課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如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轉變我們傳統的教育觀念來充實我們的專業技能,已經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識,才能在以後把工作做得更好。
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2
閱讀了龔學了龔春美老師《資訊科技課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使我懂得了學情分析的重要性、學到了學情分析的方法、方案,從中受益匪淺。
一、學情分析的定義和意義
學情分析即為教學設計中的學生物件分析,它包含對學生年齡特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興趣等方面的分析。學情分析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現有狀態,還要關注學生可能發展的空間。透過對現有知識結構的引導、啟用,提升學習品質;明確學習內容的價值,對不同的學生可以提升到不同的層次要求等等,為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設計的實施、重難點的設定提供量化的標準。所以只有行進了合理的學情分析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的定位不會過高或過低。
二、學情分析要注意:
1、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定問題情景。學生大多活潑、好動,有意注意時間比較短,喜歡多變、寬鬆的教學環境。靜態的文字和教師的口語滿足不了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需求,因此,思想容易開小差,使教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體計算機透過聲、像、動畫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以其新穎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不斷地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使學生的大腦始終保持興奮狀態,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增強了學習興趣。
2、要想更準確地把握學生學習動態情況,確定學習內容。以學生的已知經驗為基點,建構意義知識框架。課前需認真瞭解學生技能掌握情況、注重不同學生風格、年齡態度等差異,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安排,確定學習的重難點,和預設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答措施,選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課中仔細觀察是否與自己的教學設計相符,找到與預測目標的差距,和課前分析的情況是否存在不一致現象,便於及時做出調整。觀察學生之間的合作情況、任務設計的難易程度、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技能目標達成度、學生的情感態度是否得到提升;課後及時小結。課後及時進行學情總結,對比學生在教學前後之間的差距,分析存在問題,總結教學中的策略,有利於下階段確定教學。
三、學情分析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
1、要從整化零,再從部分到整體去把握教材。幫助學生梳理學習內容、形成知識結構,也可以透過學生填寫的思維導圖捕捉學生系統知識框架中存在的漏洞,以便把握學情,任務和學習目標,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2、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教學方法,不同難易程度的達到教學目標,要想更詳細深入瞭解學生情況,立體化呈現學生水平和能力,不同難易程度的達到教學目標,要想更詳細深入瞭解學生情況,立體化呈現學生水平和能力,不能侷限於單-的形式,可透過問卷調查、談話、作業、測試等多樣方式靈活選用。
3、利用我們學到的極簡小程式、採用不同的形式瞭解比如問卷星等從中獲知班級整體對所學知識點的認知水平,為有效把握學習內容、任務設定、小組成員搭配和組間競爭方式選取提供了有力的輔助作用。
4、因材施教,個別談話針對性的瞭解學生做到有的放矢。
5、透過日常分析,課上的學習狀態,作業的完成情況,及時統計整理反思,作為學情分析的重要依據。
總之,學情分析是教師心中的一杆稱。只有充分的有效的學情分析,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創設出以人為本、適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和情景,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的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
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3
在我們平常的教學工作中,由於教師教學的物件就是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每個班級也有屬於自己的特點,那麼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注意到學生的學情,特別是教的班級較多的時候,要根據班級的特點對教學做相應的變動,學情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學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學生年齡特點分析包括所在年齡階段的學生長於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樂於發言還是開始羞澀保守;喜歡跟老師合作還是開始牴觸老師;不同年齡學生注意的深度、廣度和永續性也不同。這些特點可以透過學習一些發展心理學的簡單知識來分析,也可以憑藉經驗和觀察來靈活把握。還有不同年齡學生的感興趣特的話題不同,教師一方面要儘量結合學生興趣開展教學,又要適當引導不能一味屈尊或者遷就學生的不良興趣。
2、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分析針對本節課或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然後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分析經驗。可以透過單元測驗、摸底考察、問卷等較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採取抽查或提問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
3、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分析分析不同班級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如何、學習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據此設計教學任務的深度、難度和廣度。經驗豐富、能力較強的老師還可以進一步分析本班學生中學習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習困難學生,並因材施教、採取變通靈活的教學策略。
4、學生學習風格分析班級整體學習風格:一個班級的孩子在一起時間長了會形成“班級性格”,有些班級思維活躍、反應迅速,但往往思維深度不夠、準確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級則較為沉悶,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
不同的學生個體也是如此,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經驗和課堂觀察,敏銳捕捉相關資訊,透過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合作等方式儘量取學生之長、補其之短。學情分析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目標往往是空中樓閣;因為只有真正瞭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心理認知特點,才能確定其在不同領域、不同學科和不同學習活動中的最近發展區,而從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來闡述最近發展區就是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是教-學內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據,沒有學情分析的內容分析往往是一盤散沙或無的放矢;因為只有針對具體學生才能界定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學情分析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策略往往是教師一廂情願的自我表演;因為沒有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任何講解、操作、練習、合作都很可能難以落實。總之,學情分析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
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4
龔某某老師在《資訊科技課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中提出:學情分析是為教學設計中的學習主體(即學生)進行分析,包含對學生年齡特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分析。結合龔某某老師的論點,我還以所教授的語文學科為契機查閱和學習了相關文獻,收穫頗豐,現將學習心得簡述如下。
一、學情分析是動態的、連續的、系統的。
學情分析是備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包括課前認真分析、課中仔細觀察、課後及時小結三大主要階段,環環相扣、層層鋪墊,是老師為學生的學習程序把脈的過程。課前需要了解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和不同學生的水平差異性、學習風格、年齡特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從而瞭解學生的“已知”程度和“想知”內容。在備課階段還要立足教材內容,瞭解學生的“未知”知識點,分析學生“須知”知識點,確定學生“可知”內容,從而設計出合理的教學計劃。課中仔細觀察,從全域性把握教學程序,觀察學生之間的合作情況、任務設計的難易程度、學習目標的達成度等,從而及時調整教學設計,為學生創造更適宜學情的最近發展區。課後練習是學生知識掌握水平的重要體現,透過對比學生教學前後差距,分析存在問題,總結教學策略,才能更準確地確定下一階段的教學任務與目標,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二、學情分析既要兼顧整體綜合判斷,又要針對個別因材施教。
以我正在執教的小學二年級學生為例,本班學生在一年級下冊時因為不可抗因素(疫情)長期處於居家學習狀態,導致在二年級伊始學習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此時的學情分析格外重要。延續傳統方式,我採用了釋出問卷星的方式,透過家長填寫問卷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了調查,結合調查結果分析班級學生整體學情,對於極個別的特殊情況單獨瞭解,探求解決辦法。開學後在班內進行了摸底測試,以書面形式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對學情進行整體把握。除此之外,還需要注重個別分析、因材施教。結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過於正式的個別談話並不可取,課間和孩子們多交流反而更容易獲得有效資訊。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情分析的核心是關注學生,根據學生的感受來不斷最佳化課程設計,以得到更合適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從整體到個別,學情分析要涉及全部學習物件。
三、學情分析既需要工具性量化,也需要綜合性分析。
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技術手段和網路工具進行更為清晰直觀的量化分析,如:問卷星、釘釘打卡、釘釘家校本等,但這些技術手段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以問卷星為例,不論是學生和家長在填寫問卷時都會有一定的主觀因素和一些個人顧忌,因此,一手的調查結果也會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學情分析需要技術支出和綜合分析的結合,對於明顯偏差的學情調查,我們還需要多角度多方式來綜合去判斷測量。
學情分析是貫穿教學始終的一個過程,作為一線教師,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立足教材,關注學情,才能收穫理想的教學成效。
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5
資訊科技的課程培養的是學生的資訊素養,在21世紀,不具備資訊素養的人,將被定義為新世紀的文盲。當前資訊科技教育發展迅速,而資訊科技教學卻顯得有些滯後,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素質,如何開展資訊科技教學,才能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呢?有效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透過一定的教學行為和方法,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要實現有效教學,首先要吸引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其次是採用學生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開展有效性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1、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興趣
情境教學是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著名教學模式之一,也是新課程理念強調的一種教學活動模式。所謂情境教學,就是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和建構意義。在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各種情境,能夠引起學生內心情感的反應和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想學,樂學,這對提高教學效果非常有效。
例如在講《資訊的鑑別與評價》時,我設定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先讓學生看一個“虛假簡訊”的短片,看完後讓學生思考,假如你是故事當中收到簡訊的人,你會怎麼做呢?在講《報刊類文字資訊的加工與表達》時,我事先讓學生欣賞優秀的班級電子報刊,然後讓學生思考,如果要做一個屬於你們自己班級的電子報刊,你會怎麼做呢?透過以上的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不知不覺地置身於教師建立的情景,跟著教師的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有效教學。
2、規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教師經常要使用到任務驅動、案例分析、小組協作、自主探究等教學方式。這些新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效果,而學生剛剛接觸,需要時間適應,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注意教學方式的規範性,使學生容易適應;切忌教學方式混亂,演示操作不一致,使學生無所適從。
例如,教師在佈置作業的時候,統一作業的儲存命名(班級+座號+姓名)和提交方法(使用學生端提交作業);在共享案例和欣賞作品的時候,統一案例和欣賞作品的共享方式(只讀)和存放位置(網路上的芳鄰èTeacherè共享資料夾);第一節上機課便分配小組(4人一組)並選出小組組長;教師在演示操作時,還應該注意操作的規範,操作速度適中,操作方法簡單一致。這樣學生才會慢慢適應這種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曾經有一位實 習老師,在講WORD段落的操作時,演示了三種方法,透過選單、工具欄、標尺和右鍵來操作,結果那節課很多學生無法完成任務,下課時,學生跟我說,實習老師講得太複雜了,操作太快,記不住。其實,教師只需要演示一種操作,其它操作可以留給有能力的學生自主探究,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3、教學要與時俱進,聯絡生活實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資訊科技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列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學生的關注,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思考,從而實現有效教學。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我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當談到生活中的新鮮事時,學生馬上會豎起耳朵來聽,這些內容學生愛聽、樂學。把這些新鮮事組織到教學過程當中,不但能夠體現資訊科技學科的特點,也可以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一舉兩得。
例如,在講資訊的基本特徵時,我安排了幾個校園生活當中的例子讓學生理解資訊的特徵:
①小李中午從圖書館看書回來後,告訴小明已經有《讀者》可以借了,小明下午去借的時候卻沒有借到(時效性);
②食堂第三視窗李阿姨打菜比較大方,沒兩天,排在她視窗打菜的隊伍就比別人長(傳遞性);
③小張的父親收到這樣的一條簡訊:貴子女因攀爬圍牆,摔到頭部,急需2萬元手術費,請儘快把錢匯到農行,帳戶:0123456789,戶名:張網,聯絡電話:13800138000(真偽性)。像這樣的案例源於生活,擺脫理論教學的枯燥無味,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4、合理安排任務,鞏固知識,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在資訊科技課中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方式,將資訊科技教育內容融入到任務教學之中,強調“做中學”。“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鞏固知識,自主探究,維持學習興趣,並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培養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佈置任務的時候,如何做到合理安排呢?首先是任務的設計不僅要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而且要聯絡實際;其次是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循序漸進的原則。
例如在《多媒體作品加工與表達》這一節,佈置任務的時候考慮到學生接觸PowerPoint少,基礎差,我分為4個課時來講,並分別設定以下幾個任務還讓學生鞏固知識。①以“江南。PPT”為例,建立一個有四張幻燈片,名為“班級-座號-姓名”的簡報;②開啟你簡報,為它新增自定義動畫效果,並儲存;③開啟你簡報,為它新增幻燈片切換效果(滑鼠點選或自動播放),並儲存;④開啟你簡報,新增超級連結或動作按鈕,實現作品的互動性。任務的佈置與上課內容相適應,符合大部分學生的學情,難度適中,逐個深入,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鞏固。教師還可以引導鼓勵學生在完成任務以後,自主探究,精心製作出更加優秀的多媒體作品。
5、“小老師”協助教學,確保完成教學任務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習好、操作強的同學充當“小老師”協助教學,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教師的個人能力是有限的,一節課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教師無法關心和幫助每一位同學,“小老師”的出現,可以幫助教師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可以增加同學之間相互的交流和學習,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學生得到幫助,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
透過一段時間的發現和觀察,我在每個班級中選取幾名能力較好的學生,讓他們當班級“小老師”,很快這些“小老師”便發揮作用了,使課堂的氛圍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教學的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小老師”不但可以為其他同學提供幫助,還可以指導其他同學學習和完成任務,並在交流學習中不斷鞏固知識,提高技能。
6、量化評價標準,點評學生作品,提高學生學習能動性
目前資訊科技教學非常注重教學評價,在評價中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實地反應出學生的潛能、學習成就,把學習過程與評價過程結合在一起,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因此,教師要量化評價標準,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讓學生在自評中自我肯定、改進提高,在互評中發現別人的優點,從而強化激勵效果。教師的點評要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學習成果的肯定,激發學生自豪感,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量化評價標準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到知識。在教學中應當加強學生的自評、互評觀念,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評價氛圍;在課堂中,教師可展示一些學生的作品,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作品的互評工作,讓學生在積極活躍的互評、交流學習氣氛中獲得進步,在相互的交流與評價中鍛鍊了能力,彌補了不足;一節課結束,教師給予學生所完成任務及時的評價,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也有助於學生對自己的資訊技能掌握情況。
總之,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提高有效性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觀察,認真鑽研,因材施教,採用各種方法,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學到知識。
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6
一、活用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對於上計算機課,大多數學生都很喜歡,為什麼呢?因為資訊科技課是一門趣味性強,娛樂性強,學生動手時間多餘老師上課時間的課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路、遊戲、互動創作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情趣。小學的'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各種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慾。實踐證明,許多小學生學計算機都是出於對計算機的好奇而學的。資訊科技不像其他學科,單聽老師講,學生死記硬背來達到學習的目的,許多小學生學計算機都是出於對計算機的好奇而學的。教師可以用範例來代替語言,讓學生聽美妙的音樂、看用畫圖軟體畫的圖畫、用Word設計的電子小報、用Powerpoint製作的課本封面等,用這些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例如在講解滑鼠的使用的時候,給學生準備一些遊戲,針對滑鼠的4大屬性而設計的遊戲,讓學生在遊戲的過程中掌握滑鼠的使用,而不是教師的口頭講解,這樣會更容易掌握,也讓學生更喜歡學習資訊科技對學習資訊科技有更高的熱情。
二、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培養自學意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動手是由資訊科技課程的特點,也是領會、鞏固和運用知識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親自動手、親自實踐,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奧妙
在學習內容不太多、學習難度不太大時,我們可充分引導學生透過自主探究獲取新知,然後透過交流、彙報,達成知識的共享與規範。“無為而無不為”、“要知此事須躬行”,學習目標的完成要讓學生樂意去做,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和獲取知識,並能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創他們掌握真正的資訊科技,並終生受用。
例如在進行教授《製作名片》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老師製作的名片,看看用到了哪些工具進行製作。並要求學生能根據老師的名片製作出自己的特色名片,透過學生看書自主探究來達到學習的目的,在製作名片的過程中我都積極鼓勵學生去操作,去體驗,不僅加深他們對知識的掌握,也培養了他們的自學意識。
三、學生合作學習,加強學生合作能力。
對於新的資訊科技教學理念來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當以啟發代替灌輸,以輔導代替管制。“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對於枯燥的學習往往興趣缺缺,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習慣,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學Powerpoint中的藝術字時,我佈置任務讓學生製作出有藝術字效果的宣傳畫,然後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4人為一小組共同完成任務。此時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因為這樣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來達到知識的掌握。有的學生討論、嘗試,有的學生在看書尋找……同學之間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幫助起來。接著讓學生互相交流,提出自己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讓其他的同學幫助解答,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新增、修改藝術字的方法。最後再讓學生完成宣傳畫的製作。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也非常不錯。
四、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樂學。
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資訊科技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與意識。並且讓他們認識到學習資訊科技的重要性,使他們主動進行學習,在學習中找到成功的快樂。在教小學生學計算機時,制定的教學內容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並且要寓教於樂。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主動探究、積極進取、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這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基礎。有了良好的氛圍,原本單調的學習過程變成了一個充滿樂趣、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然後再進行教授:學習“WORD”可以讓學生們在家裡寫日記。“Internet Explorer”讓學生能夠在網路上遨遊,下載自己喜歡的書本或者遊戲。“影片軟體”可以讓學生在家裡享受電影院的氣氛……課堂上學的都能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都能服務於現實生活,都是學生所需要的,學生學起來就會有興趣,樂於學。其次,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所學的為自己的需要而服務。而且,愉快的學習氛圍更能讓學生掌握知識,並能夠熟練的運用,使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
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7
資訊科技課程由是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隨著社會資訊化的發展,資訊素養日益成為資訊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過去一年的資訊科技課的教學,我發現在資訊科技課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我為了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自主、合作的能力,做了不少嘗試,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點心得。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良好的資訊科技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營造好學習資訊科技的大環境。一方面,要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物質條件,大到校園的整體規劃,小到圖書館、機房和教室的建設,都要考慮到資訊環境的營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為出發點,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適應的資訊文化環境。
二、從教學方法方面入手
因我校大部分學生都是首次接觸資訊科技這門課程,,對於電腦這新生事物學生都產生了很的好奇心,都想自己動手操作一下,所以每次上資訊科技課學生都非常高興,星期五的課有的學生甚至星期一就在那盼望了,等到一上課更是激動得不得了。所以絕對不能一開始就將那些枯燥無味的作業系統、軟體應用等知識灌輸給他們,這樣會使原本在學生心中很有趣很神聖的電腦又變成一種學習的負擔。剛接觸電腦的學生首先要從瞭解電腦外觀裝置以及使用滑鼠鍵盤學起,而單純練習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怎樣能夠克服基本動作訓練時的不習慣,掌握正確的方法是個難點。我嘗試了一些訓練的方法,練習滑鼠的使用時,讓學生開啟windows自帶的掃雷、紙牌遊戲,孩子們興致高漲的玩著,不用老師強調認真學,仔細看,他自己就會眼睛眨也不眨一下的盯著顯示器,哪兒不會操作趕緊問老師,在不知不覺中熟練掌握了單擊、雙擊、拖動幾種滑鼠的用法,鍵盤練習使用《金山打字通》,透過不同要求的小遊戲,使痛苦艱難的學習過程變得快樂有趣,並熟悉了鍵盤指法,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是我們的目標。
三、注重語言的形象性
初中生的思維都比較直觀,對於比較抽象的問題就很難理解。教師若運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學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給學生講解3.5寸軟盤知識時,學生對軟盤何種是隻能讀不能改狀態還是能讀能改狀態往往搞不清。於是我對學生說:“軟盤上的兩個孔好比兩隻眼睛,兩隻眼睛都‘睜’著時,警惕性高,別人只能看(讀)不可改;當‘睜’隻眼‘閉’隻眼打盹時,警惕性放鬆了,別人既能看又能改了。”透過形象的比喻,把這一難點突破了,學生對此印象也很深刻。
四、上機操作和理論課相結合
隨著計算機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學校越來越重視資訊科技課,從以前每週一個學時改到現在每週兩個學時,我充分利用學校創造的條件,每週以一節理論課和一節上機課相結合的形式授課,效果非常明顯。上機操作是我們計算機學科教學的一大優勢,這是因為:實踐操作能使學生手腦並用,由理論到實踐,在直觀形象的實踐操作中不斷能加深對事物規律性的認識,而且易於形成生動、活潑、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為取得良好的課堂效率,創造了條件,據調查,學生最願去的地方是機房,課堂氣氛最活躍的也是機房。所以我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資訊科技課的認識,並掌握操作技巧。
五、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發展的適應能力
資訊科技領域寬泛,發展日新月異,光靠學校的有限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未來來看,資訊科技不僅是學習的物件,更是資訊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境。因此,培養高中學生對不斷髮展、變化的資訊科技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資訊時代公民的需要。教師應在認識資訊科技基本特徵、把握資訊科技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使其在有效遷移發生的基礎上適應技術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總結和歸納不同工具平臺的使用方法、不同問題解決過程的共同之處,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經驗,透過合理的探索,發展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達到利用有效遷移的發生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
六、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資訊科技課雖然不像語文、數學那樣要考試,但在日常生活中卻處處用的著,應用性很強,我們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應用於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自覺做到“學有所用”,如在教word時,給學生布置一篇作文,在寫作文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操作問題,結合這些問題,再給學生講解,學生會記和的牢固些。還有教學畫圖軟體時,讓他們配合美術課,進行實際的繪畫,讓紙上的畫,出現在電腦上,學生會感到很新鮮,很有趣。
七、不斷提高資訊科技課程老師自身的資訊素養
中學資訊科技課程不僅是一門新的學科,而且隨著資訊社會和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在作相應的發展。所以,資訊科技教師結合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同時必須注意知識的更新,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進行科學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中學資訊科技教師肩負著資訊科技教學和教學科研的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不斷地學習資訊科技方面的知識,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資訊知識,提高自己的資訊素養,以適應中學資訊科技教學的不斷髮展。
以上是本人在這一年來的一點教學心得,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本人還存在著很多不足,比如,教學方法還不夠成熟、教學設計能力還有待提高等。但我相信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經過磨練,我會改善自己的不足,全面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水平。
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8
資訊科技學科有別於其它學科,它發展迅速、日新月異。作為計算機教師,自身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教師將學生帶領到哪一個知識層次,取決於教師的自身素質。因此,資訊科技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應具有先進的資訊科技的教學理念、熟練的資訊科技教學技能以及資訊科技的教學研究能力。
一、應具有先進的資訊科技教學理念。
資訊科技知識、技能、資訊裝置等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點,資訊科技教師若思想保守、教學形式單一,不與時俱進,不跟蹤資訊科技發展趨勢,就很難將資訊科技課上得生動活潑,更談不上去吸引學生,因此資訊科技教師一定要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資訊科技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時時關注計算機的發展動態,透過閱讀計算機雜誌、報紙、自學、進修、進行網路交流等方式來拿握新的計算機知識,在專業方面不斷給自己“充電”。
二、應具有熟練的資訊科技教學技能。
為了使學生產生並保持學習興趣,教師應熟記資訊科技教學內容,使教學達到預定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具備教學理論知識外,還應該在此基礎之上具備熟練高超的匯入、講授、提問、組織教學、控制教學及媒體應用等教學技能。作為資訊科技的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結構,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媒體應用等進行精心安排,儘可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應具有資訊科技的教學研究能力。
在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過程中,資訊科技教師應不斷地給予學生指導,根據學生的反饋資訊進一步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從而改進教學效果,使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達到最最佳化。這就要求資訊科技教師具有教學設計能力,針對教學進度進行評價,不斷反思,改進教學,不斷總結經驗,與其他教師交流心得體會,以達到“納百川而成大海”之功效。
資訊科技教育是一片廣闊的天地,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透過教師的辛勤耕耘和學生的不懈努力,使學生真正願學、能學、學好。
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9
新一年級實驗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乘著課程改革的東風,全體教師都積極投身於課改實驗中,積極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各種教學模式。
資訊科技作為一門新型的課程,其實踐性強,發展快。為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我校從一年級開始便開設了資訊科技課,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資訊科技知識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並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當我看到學生們熟練地運用計算機學習時,當我看到學生們透過自己的努力贏得的一張張獎狀時,初為人師的我享受著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在此,我想和我的同仁們一起分享這歡樂的一刻,一起分享我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的心得體會。
一、創設新穎的匯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初為人師的我不斷的追求。新穎的匯入如同一部電視劇的片頭,以其精彩性先聲奪人,一開始便將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誘發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螢幕保護》一課時,我事先在每一臺計算機上都設定了五彩繽紛、形式各異的螢幕保護,當學生一走進電腦教室便看到了黑色螢幕上各式各樣的螢幕保護,他們馬上就被這些可愛的動畫螢幕保護吸引了。“老師,這是什麼呀?真好玩。”“老師,它們是怎麼出現的?”“老師,您是怎麼製作的?”這時,我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本課課題----神奇的螢幕保護。我對學生們說:“孩子們,你願意和老師一起去尋找設定神奇的螢幕保護的方法嗎?”“願意”孩子們手舞足蹈地對我說。在本節課中,新穎的匯入有效地激起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我利用了每一個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創設了一個能夠刺激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針對學情,化繁為簡
在低年級段,學生尚處於知識的萌芽狀態,整個大腦的發育處於啟蒙階段,學生對於自己平時生活中多接觸且簡單、有趣味性的知識較為敏感。所以,根據學生這一階段的年齡心理特徵,我們應有一套與之相配套的教學方法。這個教學方法不僅要符合兒童階段的認知結構,還要使學生處於一種愉悅的學習狀態之中,便於接受老師賦予的新事物。為此,在學習《初識計算機》一課時,我先向學生介紹了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各行各業使用計算機工作的例子,然後再講計算機的神奇功能,學生們完全被我的講解吸引住了,從他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們急於探索計算機奧秘的求知慾。接下來該講計算機的組成了。我轉身迅速地在黑板上邊讀邊寫下一個式子“3+2=?”學生齊聲回答:“5”。“你能告訴老師你是怎樣算出來的嗎?”一雙雙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老師,我一看式子便知道了”“老師,我只要稍稍一思考就知道了”“老師,我只動了一點點腦筋就知道了”。“老師也知道你是怎麼算出來的,你想聽聽老師說的對不對嗎?”“想”。這時可以看出,學生的求知慾望已經達到了高潮。我告訴學生,第一步:你透過你的耳朵、眼睛將“3+2=?”這個資訊輸入給大腦;第二步:透過自己記憶的知識,經過大腦運算;第三步:透過手寫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剛才,我們是透過耳朵、眼睛、大腦、手和口的分工,最後讓老師知道答案的。同樣,計算機也是靠耳朵、眼睛、大腦、手和口的工作,最後讓人們知道資訊的。話音剛落,馬上有學生問我“計算機的耳朵、眼睛、大腦、手和口是什麼呢?”我順水推舟,告訴學生們計算機是由五個部分組成的,鍵盤和滑鼠是用來把資訊輸入到計算機裡的,這兩個部件就是我們說的耳朵和眼睛。我們看見的那個形狀象箱子一樣的東西,它叫主機,裡面裝著許多計算機必不可少的零件和裝置,它是用來記憶運算的,這個部件就是我們說的大腦。最後的運算結果要透過顯示器(形狀象電視機)或者印表機顯示出來,這就是電腦的手和口。經過這麼一講,學生明白了,計算機是由:鍵盤、滑鼠器、主機、顯示器和印表機五個部分組成的。接著講:主機內部有運算器,還有一個“倉庫”,又叫儲存器;一個“心臟”,中文名字叫中央處理器,英文縮寫是CPU。形象的類比,把複雜、抽象的機械原理說得通俗易懂、簡單明瞭,學生一聽就懂,很快都學會了。
三、善於創設問題情景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知識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活動的影響。比如他情願學的知識,就會引起他們強烈參與的慾望,教師不用多強調、多解釋,他們也會很快地掌握知識,融於課堂之中。反之,在學生不情願的情況下,他們即使當時學會了,也會很快忘掉。所以,在資訊科技課中,我們不如把知識點設定成一個個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正是掌握新知識的過程。例如:在學習《圖形的複製》一課時,我將知識點和訓練點都創設成一個個有趣的問題情境,將學生不知不覺地帶入到探索知識的領域中。上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演示情景。在蔚藍的天空中,孩子們喜愛的孫悟空正在天空中遨遊,孫悟空說:“一個人真沒意思,我要再變幾個孫悟空和我做伴。”於是,我讓同學們閉住眼睛從1數到10,數完後睜開眼睛。在他們數數的過程中,我利用複製貼上命令在畫面中複製孫悟空。等同學們睜開眼睛的時候,天空中出現了好多的孫悟空。學生們滿臉的驚奇。“哇!比變魔術還快呢!”我的問題隨之出現,“你發現這些孫悟空有什麼特點?”生:一模一樣。師:你知道老師剛才是怎樣變出這些孫悟空的嗎?老師是不是一個一個地畫出來的?老師變魔術變的快嗎?有什麼辦法能用最短的時間變出這些一模一樣的孫悟空呢?學生紛紛舉手出謀劃策,但都有漏洞,正當他們百思不得其解時,我出示了本課的課題----圖形的複製。“老師,什麼是圖形的複製?怎麼操作?”“老師,圖形的複製是不是和配鑰匙是一個道理?”學生們個個都非常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而我並沒有把答案直接告訴他們,而是讓他們帶著疑問自己去發現解決問題的答案。就這樣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們探究的慾望越來越高,在我又一次做複製操作時,每個人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生怕漏看老師的操作步驟。整堂課都是學生自己發現新知識,然後透過練習形成規律,最後掌握了複製的操作步驟。所以,創設問題情景將問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帶著濃郁的興趣主動的投入到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從而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精講多練加深印象
資訊科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光靠老師一遍遍的講解而不去操作練習是不行的。精講多練就是多一些上機操作的時間,俗話說熟能生巧勤能補拙。多練習,學生自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例如:在學習《文字的輸入》一課時,學生對於漢語拼音已經很熟悉了,作為教師,只要告訴學生輸入拼音後,按空格鍵怎樣選擇所需文字即可。對於怎樣快速地輸入文字,光靠老師的講解是提高不了學生的打字速度的。能提高打字速度的唯一途徑就是多練習,然後在練習中總結規律。如,在練習中學生會自己總結出漢字重複率降低的方法,如“前全拼後聲母”輸入法、“前聲母后全拼”輸入法、固定片語“全聲母”輸入法等。這些方法既減少了擊鍵次數又降低了重複率,可以大大提高輸入速度。如此逐步練習,使學生感到輸入速度越來越快,學習越來越輕鬆,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當然,這個練習應避免枯燥無味的練習,每節課應適時給學生玩打字遊戲的時間,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也可以利用好恰當的契機,組織一次漢字錄入競賽,利用計算機本身的漢字輸入考試軟體進行競賽,人人上機,看誰的速度快,這樣一來,你追我趕,讓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中不斷練習了這一枯燥的知識點,促進了鍵盤操作及漢字錄入的熟練程度。
五、營造創新、開放的學習環境
21世紀是一個資訊萬變的時代,僅靠書本上的知識是沒辦法教好學生的。新的資訊科技知識正以驚人的速度層出不窮地發展。資訊科技課不同於其它學科,它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學校領導的支援下,我校師生共同擁有了一個創新、開放的學習環境,共同擁有了一個知識交流的平臺。教師已經不再是從前無所不知的聖人。現在的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結論超出教師所設計和期望的軌道時,我們已不再將學生的思維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之中,我們能夠做到的只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透過網際網路瞭解更多的知識來擴充套件自己的知識面,歡迎學生與自己爭論、交流,給予學生髮表意見的機會,使學生充分利用好網路這一人機交流的平臺,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如在學習《計算機的軟體系統》一課時,教材上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很想了解計算機發展的一些最新動態,瞭解一些最新的軟體系統。為此,我和學生們一起上網在百度搜索中搜索關於計算機資訊方面的新知識、新動態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生們感慨地說:“老師,網路真是我們學習的好幫手”。是的,計算機和網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其教學從課內擴充套件到課外,從校內擴充套件到校外,並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滲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創新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創新能力達到整體提高。
從資訊科技課堂中,我欣喜地看到課改活動已在全校範圍內鋪開,並可以看到課改在小學資訊科技課堂中未來的希望。
以上只是我平時在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的幾點心得體會。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小學資訊科技課堂的教學方法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相信在新課程改革的春風潤雨中,相信在以後小學資訊科技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總結出來,小學資訊科技教育必將能在良性的軌道上闊步前進。
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10
本次參加教師遠端培訓專案——“國培計劃”光碟資訊科技培訓學習。我們從“觀看影片、閱讀資料——做作業”這三個環節來細化學習任務,感覺有點像玩遊戲闖關,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提高的平臺。在本次資訊科技培訓中,我轉變自己的學習觀念,高度重視、認真負責的按照每個模組的要求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促進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透過培訓學習,覺得收穫頗多:
一、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養
在農村中學中難以開展正常的資訊科技教學活動。我一直認為資訊科技如同勞動技術、美術、思品等課程一樣可有可無。資訊科技就是單純的電腦操作,教師上資訊科技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操作電腦,特別是對於農村的中學生來說,學會正確開機、關機就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之間的很多資訊科技課時就用來給學生觀看影片,學生不用呆在教室裡學習就覺得非常高興。作為農村中學的資訊科技教師,即使沒有按照大綱完成教學任務,還是很受到學生的歡迎的。
自從參加了培訓學習,對照各個模組的培訓知識,發覺自己以前的想發異常幼稚。針對我校的實際,我認為在農村中學中,要按照大綱要求上好一節資訊科技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農村中學還有很多學生家庭沒有電腦,很少有機會與電腦接觸。學校的計算機少,電腦配置低,難以保證學生正常上機實踐的問題,給正常的資訊科技教學帶來了諸多不便。在此次培訓中,我轉變自己的學習觀念,並且注重學思結合,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在不斷反思中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讓我在學習中感覺到農村資訊科技教師如何成長,如何應對等都是一個新問題。就像我們農村中學教師,只有轉變教育觀念,透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學習提高自身素養,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實現一名農村資訊科技教師應有的價值。
在教學過程中,資訊科技科教師採取適合農村學校的教學方法,由於農村中學學生對計算機的使用非常少,大多數學生還是初次接觸到計算機,可以說大部分學生是從零開始,所以對教師來說是一大考驗。那麼如何能順利地進行資訊科技教學呢?
1、激發興趣,保持長久的學習動力。對於農村的中學生來說,“電腦”是新奇的“玩意兒”,所以學生剛接觸時興趣非常大,老師這時可以對計算機的神奇功能進行介紹,使學生對計算機有了一種神秘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捕捉機會,恰當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農村學生大多不會打字,在教學時如果單純的講解鍵盤,練習指法,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失去興趣。因此,在教學生打字時,以比賽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學。而且裝上能及時反映學生打字速度的軟體,學生打字速度的微少進步也能體現出來。學生打完一次後覺得不滿意可再打,在競爭中,為更快地提高速度,學生主動地請教打字的指法及技巧,使學生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不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2、營造民主、和諧、寬鬆的學習氣氛,注重交流與合作,平衡學生間的差距
在資訊科技課堂上,多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此過程中共享思路、激發靈感、反思自我、增進友誼,增強合作意識。由於農村學生智力因素的差異,其認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參與的師生關係,有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對於農村學生來說,合作表現得尤為重要。由於大多數學生都是剛接觸電腦,在教學上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困難。在課堂上,老師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都進行個別的輔導,一個班中往往只有幾個學生“高手”,接受速度較快,很容易就掌握。可以利用學生好為人師的特點,可以輔助老師手幫手地指導能力水平稍微低的同學,直到學會為止。提倡透過課程內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同時增強同學間的交流合作,在合作與交流中學習,可以促使“後進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高手”同學的幫助和指導,增強學習的信心;也可以使學生“高手”在輔導同學的過程中知識得到鞏固和內化。
二、提高專業理論知識水平
此次培訓是透過電腦、網上課堂自學,雖然是這樣,但是聽著老師的講解,讓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瞭解的知識,讓我感覺到真是學無止盡,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還有待於提高,要在今後的教學生活中還需不斷地學習,充電。在培訓中,我瞭解資訊科技基本工具的作用,認識了多媒體,瞭解計算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一些應用。掌握學科教學與資訊科技整合的教學設計方法,能夠用資訊科技有效設計學科教學方案。掌握有效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準確診斷和切實解決學科教學問題,提高課堂教學實施和評價能力。瞭解學科教學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勢,能夠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選擇運用,改進課堂教學及其研究行為。明確課程改革與發展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新要求,能夠在備課、上課、作業批改、學生輔導、學業測評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教學研究理論和學科教學研究方法,能夠進行學科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並形成初步成果。
這次培訓使我們對資訊科技的理論與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統,使我感到比原來站得高了,看得遠了,有一種“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感覺。透過培訓學習,不但提高了我對新課程的認識,還使自己的資訊科技教學能力與技術得到了提高,為了真正推資訊科技的發展,我將會把所學知識應用於日常教學工作中,推進學校資訊化建設。同時,學無止境,我也將繼續努力學習,認真鑽研學習業務知識,提高業務水平,為教育資訊化建設做出自己的努力!
學以致用,才是根本。本次資訊科技培訓的內容很實用,培訓結束後,我要把培訓中獲得的知識運用於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今後,我將一如既往,踏踏實實地繼續學習,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個人資訊素養,多學習相關的知識,爭取使自己的計算機技能能夠更長時有效的為教學工作服務。
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體會11
老師的《資訊科技課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這篇文章之後,我的感觸頗深。學情分析是教學備課環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學情分析即為教學設計中的學習主體(即學生)進行多視角分析。學情分析不僅僅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現有的狀態,還要關注學生可能發展所能達到的程度,它包含了對學生年齡特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學習興趣等多方面的分析。結合龔某某老師的觀點,我查閱和瀏覽了許多與自身所教授的語文學科相關的技術支援的學情分析相關影片和文獻資料,收穫頗豐,更加深切認識到了課前進行學情分析的重要性。
學情分析是透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掌握現有的知識結構框架,有目的有步驟地提升學習品質,明確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儘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學情分析包括課前認真分析、課中仔細觀察、課後及時小結等幾大主要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鋪墊,是老師為學生的學習程序把脈的過程。課前需要了解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和不同學生的水平差異性、學習風格、年齡特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從而瞭解學生的“已知”程度和“想知”內容。在備課階段才能立足教材內容,瞭解學生的“未知”知識點,分析學生“須知”知識點,確定學生“可知”內容,從而因材施教設計出合理的教學計劃。而課中學情分析需要仔細觀察,從全域性把握教學程序,觀察學生之間的合作情況、任務設計的難易程度、學習目標的達成度等,從而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創設更適宜學情的教學流程。課後練習是學生知識掌握水平的重要體現,透過對比學生教學前後差距,分析存在問題,總結教學策略,才能更準確地確定下一階段的教學任務與目標,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重難點的設定,雖然作為教學工作者會累一些,但是教學成果肯定會有比較大的收穫。比如疫情期間,學生掌握文化識,很多時候是在家中,對於資訊科技支援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在不同的場合掌握和提高文化知識,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過程當中,對於不同的學生的能力,要進行深入的瞭解,學生水平之間具有的差異性,學習風格也具有差異性,這些都是學生自身的特點,瞭解每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對學生做一個最基本的摸底瞭解,才能在教學設計過程當中設計出貼合於學生實際的學習任務。
資訊科技支援的課堂一般是以學生為主的實踐操作,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巡迴觀察每位寧生的學習進度是否與自己的教學設計相符合,以便及時做出調整,在上課的過程中,還要用心觀察學生之間合作的情況,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對於目標完成的程度是否按計劃進行,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否得以提升。
學情分析的技術支援採用問卷星等軟體實現問卷調查(主要調查學習經驗、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學習風格以及學習條件等)或思維導圖(用於在複習中檢查學生的知識框架等),用微信、QQ 等實現問卷分享。結合調查結果分析出學生整體學情,個別的特殊情況進行單獨瞭解,探求解決辦法。或以雲筆記分享等形式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對學情進行整體把握。
學情分析是貫穿教學始終的一個過程,作為一線教師,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會立足教材,關注學情,收穫更理想的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