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養殖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精選6篇)

畜牧養殖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蹟吧,藉助事蹟可以很好地體現先進物件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徵。那麼事蹟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畜牧養殖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畜牧養殖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1

  陳建能於2003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一職、平時完成好村會的各項工作之餘,利用空閒時間,從事漁業、生豬方面的養殖。

  農業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而改變,簡單的病害都依靠科學,不能以傳統的防治辦法,既費時又擔誤防治的適合期,他結合實踐與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出產的藥品進行對症下藥,做到事到功倍。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以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經濟利潤、投資少獲利多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願。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虧損現象比較嚴重,在此期間他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採用一條龍的效益生產,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他採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多200元的利潤。

  在漁業、生豬養殖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他沒有忘記昔日傳授自己養殖優質魚和飼養生豬技術的養殖戶,他決心幫助他們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將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向全村推廣,與群眾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幫助飼養戶掌握好技術,扶持生豬飼養。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當地的養殖戶推廣。向本村生豬飼養戶介紹技術關鍵所在,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一年的推廣期間,本村現進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戶有20多戶,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良好的政治作風作為村委幹部必須具備,樹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世界觀,事事走在群眾的前面,在平時崗位上做好群眾表率,發揮黨員的先模範作用,絕不參佔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畜牧養殖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2

  徐發青,山東省莘縣古云鎮徐莊村村民,現年52歲,被當地群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鬥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裡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勤學苦幹,成就致富夢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徐發青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青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200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了一條致富資訊:養鴨投資少、成本低、裝置簡單、鴨舍要求不如雞舍高、加之生長髮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說幹就幹,籌建資金建設養鴨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鴨事業和致富夢想。

  2004年剛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只雛鴨,準備大幹一番。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鴨瘟使雛鴨一下死去一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並沒打退堂鼓,而是透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此後,徐發青主動地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養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並掌握到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餵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地實踐中徐發青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同時徐發青抓住機會,與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係,所有的雛鴨有這兩家公司提供,養殖40天就銷售至市場,第一年養鴨淨賺2萬餘元。先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鴨棚2個,養鴨數量高達6500只,一年平均養鴨六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同業合作,成就致富帶頭人

  徐發青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養殖業不斷髮展壯大的同時,徐發青看到其他養鴨戶因為養鴨觀念落後、設施條件不好、市場資訊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鴨效益不高。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動聘請養殖專業解救這些人在養殖技術上的難題,還專門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以此來提高全村養殖戶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內的養鴨戶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內養殖專業戶有8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食鴨3萬餘隻,創利100萬餘元,戶均收益5萬餘元,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徐發青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讚。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畜牧養殖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3

  熊賢富,男,32歲,中共黨員,大專文化,果瓦鄉慶陽村黨支部書記。該同志是個頭腦靈活、敢為人先的好支書,近年來除了自己種地,還帶領村民創業致富。其主要先進事蹟如下:

  熊賢富同志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鄉黨委關於加強農村黨員教育培訓的部署精神,積極參加各種農村黨員實用技術培訓活動,思想超前,敢想、敢幹,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熊賢富同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敢想敢做的村黨支部書記,2010年12月他當選為慶陽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他就積極探索,努力尋找致富的新路子,常常組織慶陽村黨員和村民透過遠端教育平臺學習農業實用技術和養殖技術,為了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給廣大黨員群眾開好頭、帶好路,他結合慶陽村荒山草坡多的實際情況,搞起了雜交牛養殖,並在慶陽村建起了黃牛品改點,發動群眾。平時,他努力鑽研肉牛養殖技術,積極透過報刊、遠端平臺學習各種實用技術,購買有關資料回來自學,拓寬知識面。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積累,他終於掌握了一套紮實的肉牛養殖技術及黃牛品改技術。

  他在依靠養殖肉牛致富以後,不忘鄉親們。他積極組織慶陽村黨員和群眾學習黃牛養殖技術,熱心地帶領群眾致富。同時組織有志於養殖黃牛的青年刻苦學習黃牛養殖技術,爭取讓他們走出去。他無償讓有志於養殖黃牛的年輕人跟他學習技術。

  他致富的同時也非常熱心扶助困難家庭的孩子讀書,每逢村裡有人患重病住院,他都去慰問,並慷慨解囊。

  熊賢富同志依靠科技勤勞致富,熱心帶領群眾致富,扶困濟貧的典型事蹟深受當地群眾的稱頌。他真不愧為我鄉創業帶富的優秀共產黨員。

  畜牧養殖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4

  高煥球,男,1973年9月出生,漢族,東風橋鎮新東坡村一組村民,這個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有成員5人,正是這樣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譜寫了種糧新篇章。

  近幾年來,在農業生產上他堅持農業生產標準化,擁有農機裝置大型聯合收割機二臺、大型高速插秧機二臺、旋耕機一臺、小四輪拖拉機一臺、機動噴霧機三臺。承包了農田1000餘畝,年總產約400噸,全年實現糧食總收入近百萬元。高中畢業的他面臨著生計問題,作為一名年輕人,他敢闖敢幹,在家種田,在外打工,做過泥水匠,當過搬運工,1996年在鎮上開了石門橋第一家網咖,2000年利用開網咖賺的錢買了一臺收割機在農忙時幫別人收割稻穀。這段時期,他看到現在農村年輕勞動力不足,稻田拋荒嚴重,部分農戶在水稻種植上一直採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水稻種植存在品種混雜、經營管理粗放、勞動力投入大、水稻加工銷售困難等諸多問題。為此,他經過多方考察、論證,看到了科學種糧的曙光,必須實行集中種植,形成規模才能節約成本。他毅然放棄了網咖經營,投身入老本行——農業生產中去,當起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曾說自己是一名農民,國家也需要農民,要不然大家的糧食要誰來種,人民吃的糧食誰來出。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幾年國家政策好,農業生產前景很廣闊,要把這塊農業蛋糕做大做強。2005年他開始承包水田,初時只承包了30多畝,透過科學管理、機械操作,節約了成本,慢慢到現在承包了1000餘畝。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他堅持農業產業標準化,注重農業科技的運用,努力降低種田成本。一是應用優質的品種。在糧食品種選擇上,選擇品質好、產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種。二是積極應用免耕。抓好除草關、水分管理關。根據測產驗收,利用技術,減輕勞動強度,節省勞力,每畝能增收節支120多元。三是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水稻配方施肥建議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有效地減少了農業面源汙染,提高了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在病蟲防治方面上。儘量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有效控制農藥對環境的汙染,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自己創收之餘,他注重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承包農戶的耕地,透過與農戶簽訂合同,出租金的方式,不斷拾起石門橋鎮、德山鎮等地方村民拋荒的田地,綜合應用農藝與農機配套栽培技術,開展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水稻畝產最高達700公斤,他僱傭部分農民參加土地託管,並付給相應工資,這樣農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勞作,卻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種種合作關係,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2005年至今累計完成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6萬畝,為當地農民新增收入400多萬元。

  最近幾年,他先後投入50多萬元,用於擴大種植面積和購買農業機械,每年在水利方面都投入一萬多元進行溝渠疏浚,雖然投入多,但是效益巨大。現在農業機械除了滿足自身需求外,還可用於出租,目前年收益在四十萬元以上。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第一眼看上去不像一個老闆,而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真是這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為我鎮很多群眾帶來了新的種糧模式,不僅自己創收,還帶動了周邊很多群眾。

  畜牧養殖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5

  1971年出生的劉小燕原籍廣東肇慶,1993年她為愛遠嫁到了古井鎮文樓新坑村,成為了當地的外來媳婦。結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貧、生活艱苦,劉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掙的微薄薪水來養家。

  1996年劉小燕和丈夫用多年來外出打工的積蓄承包了8畝甘蔗田,正式開始了與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開始因為缺乏種植經驗,對甘蔗的生長習性不瞭解,第一年他們連投下的成本都虧了。面對這巨大的挫折,劉小燕和丈夫沒有放棄。沒有資金,他們厚著臉皮向肥料店賒肥,等甘蔗收成賣出之後再還錢;沒有經驗,他們就積極往別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別人怎麼種,虛心請教,如果碰到其他種植難題,他們就自己去書店買相關的書籍回來學習。憑著越挫越勇的奮鬥精神,在交了連續虧損四年的學費之後,他們的甘蔗田從當初的8畝擴大到23畝,2003年再次擴大到45畝,一直到現在的50多畝,他們還充分利用甘蔗田周邊的小塊土地來種植新會柑,多樣化的種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產值超過幾十萬元。另外,劉小燕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做起了甘蔗北運的工作,為附近的種蔗農戶提供了廣闊的銷路和市場,沒有車就自己去聯絡車隊,沒有熟人幫忙就自己北上聯絡想代理甘蔗批發的客戶,經過幾年的市場勘察和開發,他們一年收購的甘蔗超過了400萬斤,每年為他們帶來了40多萬的收入。2009年他們用種甘蔗掙到的30幾萬建了90幾平方的二層小洋樓。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劉小燕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甘蔗種植大戶。現在,她的甘蔗田有53畝,畝產甘蔗1.5萬斤,年產值達50多萬元,而她的南蔗北運收購隊輻射了古井鎮十幾戶蔗農,為他們甘蔗的銷路問題找到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另外,劉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個固定的長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穫季節還請了十幾個農村婦女幫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為附近的剩餘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畜牧養殖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6

  張家樹,1976年2月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間參加過98九江抗洪,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現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綠園花木合作社社長,家樹園林綠化供苗公司負責人,目前花木種植面積253畝,有100多個品種,主要經營常規綠化用苗為主,年銷售收入達300萬元,每年獲利30多萬元。2006年以來因成績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後獲得致富帶頭人,優秀黨員,優秀十佳黨員致富帶頭人,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2010年2月18日作為科學發展學習代表,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採播。

  作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遠近聞名的花木種植大戶,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能吃苦,會鑽研,是花木種植的示範戶,勤勞致富的帶頭人。他致富不忘鄉親,積極帶動周圍群眾共同致富。幾年間共扶持26戶花木專業戶,為80多名群眾解決了勞動力出路,多次自費慰問困難戶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並繳納“特殊黨費”1000元,支援災區生產,受到了黨員群眾的一致好評。

  花木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流鎮耀南村老百姓有著種花養花的傳統習慣,但過去都是零星種植且品種單一,檔次較低,群眾種花只能解決油鹽醬醋等生活補貼,並沒有起致富興農的作用。張家樹與生俱來就對花木格外感興趣,1994年12月入伍後來到浙江金華,發現金華原來是全國著名的苗木之鄉,於是利用課餘時間,到當地的花農家取經學習,在當地的新華書店,購買了大量有關花木種植、培育等書藉。有點空閒就到當地的花農家無償幫工,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積累,從基礎理論到田間地頭,他寫下了大量的心得體會,又有幸得到老花農鮑克文的親身指導。1998年在部隊退伍回來,利用在部隊所學到的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種花養花的特長,克服資金不足等不利影響,走上了艱難的創業路。首先從精心挑通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手裡的資金多了,經驗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開始醞釀自己更大的引進新品種,搞起了示範園,積極引導當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條依託花木產業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來,他承包綠化工程30多個,還無償為周圍群眾提供資訊,幫助銷售。周圍許多群眾剛開始種花時,都是張家樹供應種苗,手把手指導種植技術,防病治蟲,聯合成品銷售等。使周圍的群眾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張家樹已連續多年被評為鎮級致富能手,成為遠近聞名的花卉狀元。經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積已達200畝,每年獲利都在30萬元以上。他深知: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協會成立後,他把帶領群眾致富的突破點放在花木產業上,以做大做強花木產業來實現群眾的共同致富。

  為了使廣大會員種上“放心花”,張家樹以個人名義與群眾簽訂包銷合同,讓群眾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莊組的土地全部規劃種花木。村民馬明發說什麼也不願意種,張家樹多次上門做工作,唐恆水就是不聽,張家樹又對他說“苗子種好賣給我,要是因為種花沒飯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這樣他還是想不通,張家樹和他商量,最後以當時最高價每畝280元的價格承包了他的10畝地,當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種植了金葉女貞,一年後,以每株0.55元的價格全部出售,當年獲利15萬元。村民的想法變了,馬明發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張家樹的帶領下,全組百分之八十的農戶都種起了花木。馬明發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畝,他逢人便說:“聽他的沒錯,多虧了他幫忙”。張家樹就這樣走村入戶做大家思想工作,並且和鎮裡的技術人員一起,向花農無償提供技術支援,主動解決大家的後顧之憂。以實際行動把大家的思想都統一到“種花發家”這一點上,當年村裡花木種植面積擴種2000多畝。

  為了更好的發展花木產業,以張家樹為主的向個花木種植大戶成立了高流花木協會,以花木協會為龍頭,動員廣大村民發展花木生產營銷,發揮較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形成了“協會+農戶”的良好經營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戶、2800餘人從事花木生產經營,其中有80多名會員在沭陽等地承包土地,帶動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溝埃村等周邊村民發展花木產業,為鎮政府爭創“國家級花木之鄉”打下了良好基礎。長年在外的花木經紀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戶。

  為了擴大知名度,暢通銷售渠道,張家樹積極在《中國花卉報》、《苗木商情》等雜誌刊登廣告,本著當了帶頭人,就要有奉獻精神,廣告費全部由張家樹和幾個花木協會種花大戶分攤,沒有向普通會員要一分錢。而在售花過程中始終優先銷售群眾花木。

  在生意場上以誠信經營為立身之本是張家樹的座右銘,有時協會按照貨主要求,貨到後再付款。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群眾放心,張家樹就親自跟車送貨,來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從來不克扣群眾一分錢,所有差旅費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說他是自討苦吃,但他心裡卻感到踏實。

  2004年春,張家樹和天津一個客戶魏玉龍簽訂34萬株紅葉小檗銷售合同,合同簽訂後一個月,他來取貨時,紅葉小檗每株市場價格比合同價漲了2角,供應苗木的協會花農說反正沒關係,仍按合同價格,按時起苗裝車發走。客戶十分感動:“別看你們是農民,做生意卻不為小利而動,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實在,以後,我肯定還會來買貨的`”。楊老闆現在已是該村的回頭客。今年,他又透過傳真和協會簽訂了價值100萬元的綠化苗木合同。就這樣和客戶們加強聯絡溝通,密切了感情,並透過他們在大連、瀋陽、北京、山東等地設立了銷售視窗,及時瞭解外地市場行情,擴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產業規劃中,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支撐,以適合不同地域不同氣候為多種新品種為所示目標,在下一步促進花木產業的升級換代,配合鎮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規劃,明年繼續擴大花木種植規模3000畝;努力提高花木的技術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銷售網路,努力實現提高城市品位,綠化山山水水,為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張家樹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引導當地群眾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帶動更多的農民在花木產業上發展致富,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實實在在的顯示出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