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通用10篇)

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

  一、心得體會的寫作方法

  (一)簡略寫出自己閱讀過的書籍或文章的內容,然後寫出自己的意見或感想。明確的說,就是應用自己的話語,把讀過的東西,濃縮成簡略的文字,然後加以評論,重點的是(著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

  (二)將自己閱讀過的文字,以寫作技巧的觀點來評論它的優劣得失、意義內涵,看看它給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應用原文做導引,然後發表自己的意見。比如我們可以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做為引導,然後發表見解。

  (四)先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感想,然後引用讀過的文章來做印證。

  (五)將讀過的東西,把最受感觸、最重要的部分做為中心來寫;也可以把自己當做書中的「主角」來寫;也可以採用書信的方式來寫;更可以採用向老師或同學報告的方式來寫。

  二、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通用10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通用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1

  假日期間我讀了《陶行知先生名篇精遜》一書,感悟很深,透過閱讀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有兩點體會: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其含義極其豐富。陶行知先生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做到以學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裡,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裡,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對於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個別對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細緻的瞭解,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都能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從而避免學生因為經常不能獲得成功而失去興趣,產生厭煩心理。我們在教育中不能用統一的方法來進行,而應該針對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透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導下,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

  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2

  一、關注社會生活,實施生活教育。

  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於關注書本。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學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絡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服務中去觀察、去感受、去鍛鍊、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識。

  二、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會學習才能創造。學習的慾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基礎之一。學習是人主觀的精神活動,要獲取知識,人必須積極地使用並協調自己的感官,發動自己的大腦,並做出主觀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們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灌輸花時多,效果差,學生聽、記、背學得苦,求知慾沒有了,創造力抑制了,這樣的教學狀況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學操作上,必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陶行知的教學思想,“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探索“引導學生學”的方法,把教學過程變成“教學做合一”的過程。教學固然要發揮教師積極指導的作用,但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還在於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學生願意學、認真學、樂意學,才算是教學效果好。

  三、實施愛的教育,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人在小學階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猶如心理發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兒童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不僅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老師對特殊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多給學生關照和溫暖。對學習好的學生熱心引導,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及調皮的學生也是從愛開始,進行指導幫助,不歧視、不訓斥、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有了良好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四、煥發學生活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須有活力,但我國的傳統教育恰恰就有扼殺人的活力之弊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們的文化、教育觀念中,在我們的教育操作中,去檢索並革除壓抑、束縛學生個性的一切舊觀念。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後我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

  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3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我認真地學習了他的教育思想,讓我的思想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大洗禮。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我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我們要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我們要虛心地跟一切人學,跟大眾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我們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資訊,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會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從而成為學習的主人。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但是,“園丁的汗水,在綠葉上閃光,教師的汗水,在心靈中結果。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為了使大眾掌握文化知識,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我們前輩中間,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聖的土地上。他們都是我們教師的一面鏡子。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新世紀的創新型人才。

  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4

  一、具有神聖的、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獻給了中國的教育改革,“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先生一生的寫照。陶先生為了“要使全中國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脫下西裝革履,拋棄極其優越的大學教授的職業,穿上布衣草鞋,奔赴鄉村,深入基層為中國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從事著他最神聖的教育事業。他的奉獻精神為現在我們教師投身教育事業提供了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激勵著一代代熱血青年為實現陶先生的未竟目標而不斷奮鬥。

  愛就意味著奉獻。從古到今,教育在人們眼中都是充滿無私奉獻精神的神聖職業。從物質財富上看,教師是清貧的,但在精神上,他們卻是富有的。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和為祖國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是不能擔當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在知識大爆發的時代裡,我們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以一種奉獻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

  二、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真人”是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育人目標,他告訴我們:“真”比一切都重要。真人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體系中,指自立立人、求真實幹、忘我為公、一心向農,為民服務,為民謀福利的有用之人。

  陶先生用一個“真”字廓清了幾千年來中國封建教育中存在虛假偽善的塵垢,陶行知先生指明瞭現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質的屬性。我們作為現代教育思想的實踐者,應牢記陶行知先生的話,指導學生求真知,學真本領,養真道德,說真話,識真才,辦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以“真”字作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書育好人。因此,教人求真,學做真人,必須從教師自身做起,教師要以真教人、以真待人、以真做人。

  三、“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創立了珍貴的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中心。陶行知認為,生活和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揮作用。“社會即學校”來源於杜威的“學校即社會”,是在對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礎上得出的。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裡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社會即學校”是與“生活即教育”緊密相聯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義的不同說明,也是它的邏輯延伸與保證。因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會生活,所以“整個社會的運動,就是教育的範圍,不消談什麼聯絡而它的血脈是自然相通的”。

  “社會即學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對脫離生活、脫離人民大眾的“小眾教育”,主張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學校和社會的聯絡,創辦人民所需要的學校,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社會為學生的更好的成長創造最好的社會氛圍。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主張,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他還說“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因此,“手腦雙揮”是陶行知創造教育的精髓。他曾經說過:“人生兩塊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這是他創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體現。

  陶行知以開拓創新的勇氣,細心探索的科學態度,投身於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創造了一系列創造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教學中,教師必須貫徹理論與實踐結合和學以致用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引導,因材施教。他提出了“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及實踐是創造教育研究領域的瑰寶,對於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創立了“不要教死書”、“不要死讀書”的教育教學方法

  陶行知認為舊社會的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著許多弊端,其主要表現是教學領域中存在“重教太過”、“教學分離”等主觀主義痼疾。這種主觀主義的特徵是教學過程被演化成簡單的告訴與被告訴的過程。教師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學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覆地一味灌輸和強化作業。陶行知指出教學方法必須革新,用新的教學方法取代舊的教學方法。

  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陶行知先生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這套方法在當時是水平極高的教育教學理論,對近代教育教學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是現代教育的奠基人。同樣,他的教育教學理論也適用於現代的教育教學。我們可以從中吸收、借鑑其教育教學思想的精華,用於現在教育教學當中。

  陶行知曾經說:“不要教死書”,“不要讀死書”,提倡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他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的責任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學校必須給學生注入生活的動力、活力,使他們能夠單獨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

  他認為:“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隻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後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在教育教學當中,陶行知非常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要充分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結合起來,才能做到教和學統一,成為一體。實現教學。他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有主動的追求,要求教師使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他說:“學生的生活,學習,倘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貫穿於全部生活工作和學習之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為我們指明瞭正確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讓我們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指導,學習陶先生的偉大精神,總結並借鑑他的教育理論,為深入開展課程改革、有效推進素質教育而努力!

  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5

  一年來,擠時間學習了《陶行知的教育名篇》邊學習邊實踐創新,寫下了十幾篇讀書筆記,受益匪淺。 陶行知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中國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創立了許多精闢的教育新理論、新觀點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論,都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創立了“生活教育”的理論。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 我們的教學必須走向學生的生活,讓他們感興趣,讓他們感到生活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生活,生活與學習是一體的。 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我們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細節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讓孩子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心去觸控、去感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的使命是教書育人,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使教學富有情趣,使教學更有深度,更鮮活,更新穎,更生動,因而更具有實效性。

  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6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範。”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創新的理念。透過閱讀《六位教育家》,學習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關事蹟,自己作為教師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裡學到的東西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愛崗敬業

  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要對教學工作有“鞠躬盡瘁”的決心。要做“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的人。既然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力求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的職業有苦也有樂,平凡中見偉大,只有愛崗敬業,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穫。教師不僅僅是在奉獻、在燃燒,而且同樣是在汲取,在更新,在昇華。教師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是苦中有樂,樂在其中。教師最大的樂趣就是照亮了別人,充實了自己。

  二、要有愛心

  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在這點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加強師生情感,用愛心培養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愛學生,怎麼愛才是真正的愛。近來一些輿論批評某些教師是“製造自卑者的教師”。好多教師都認為,學生的優點,不誇跑不了;學生的缺點,不批改不了。因此,他們總是批評、訓斥、否定學生,而很少鼓勵、表揚、肯定學生。其實,在老師的眼裡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四、提高自身素質

  教人怎樣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樣做人。教師工作有強烈的典範性,為人師表是教師的美德。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養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師要嚴以律己、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教師要以自身之言行給學生以楷模之影響。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強、可塑性大的特點,師生關係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塑造與被塑造的關係,要求學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講禮貌,談吐文雅;要求學生衣著樸素、大方,自己就要端莊、整潔;要求學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說到做到;要求學生說話誠實,自己就要表裡如一。動之以情、以情育人,曉之以理、以理塑人,導之以行、以行正人。

  總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育是萬古長青的事業,教師的任務無尚光榮,因此,我將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開拓進取,努力工作。

  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7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學習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論著,讓我的收穫頗豐、感觸很深。

  陶先生的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其中“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讓我印象最為深刻。陶先生說“事怎麼做就怎麼學,怎麼學就怎麼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會學”、“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就“教學做”三者關係而言,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與學都以“做”這中心,“教學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學,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學。就教育與生活的關係而言,“教學做”有一個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實際生活”,實際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麼日常生活學是學,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學習。動手做對自己就是學,對他人就是教,手腦並用也就是教育。教育現象是普遍存在於社會生活實踐中的,教與學都是為了生活實踐的需要,教與學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教師實行“教學做合一”,教師拿做來教,才能算是真教。學生實行“教學做合一”,手腦並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創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養。“教學做合一”才能真正培養學生自動、自學、自得的“治學”能力,才能培養學生手腦並用,能言善行。

  還有陶先生“愛”的教育理論讓我體會到了我們要時刻愛自己的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師愛(以及家長的愛)猶如心理發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學生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教師不僅要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裡,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多給學生關照和溫暖。對學習好的學生熱心引導,對學習差的學生及調皮的學生也是從愛開始,進行指導幫助,不歧視、不訓斥、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有了良好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注重“以人為本”,“教學做合一”,愛學生,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為培養學生成為“真人”,並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8

  默默從事教學多年來,一直以為“在其位,謀其職”就是把書教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教育學生作一個品行端正的人。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樣才能為人師表。教師素質重在師德,教師職業道德充分體現了教師特有的職業思想、職業情操。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靈魂工程師,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重視教師職業道德培養,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關鍵。教育是事業,是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為祖國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還要有新時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觀念,要有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

  作為一名教師是無尚光榮的,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教師對人才的培養和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師工作,就必須首先熱愛教育事業。忠誠教育事業是教師職業道德培養的靈魂。高校是我國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養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任。教師是高校落實以德治國方略、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是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生力軍。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和為祖國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是不能擔當培養人才、造就人才重任的。

  在當代,教師只有從根本上掌握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較大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和師德修養,樹立較強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隨著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新形勢和新任務對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成為新世紀的優秀教師,除了學識淵博、教學得法之外,還應有更高的追求,這就是以育人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靈為己任。這是沒有功利目的的,而是完全出於對社會、對學生一生負責的責任感。能承擔如此重任,那麼首先教師自己做人的層次要高,要做有德之人,有為之人。

  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9

  在開學初,在園教科室帶領下,全體我們全體教師共同學習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使我感觸頗深:

  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處處要做好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身教勝於言教。

  二、教育藝術的核心是師愛

  特別是我們這些幼兒園的教師,那就要給孩子更多的愛,師愛是一種含有友情、滲透母愛而又高於母愛的情感,只有把孩子當作朋友、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愛護他們、尊重信任他們、理解寬容他們,才能贏得學生的心、家長的心。現實中我們需要警惕許多教育失敗之例也正是在愛的名義下產生的。有許多教師與家長可以說是全心全意地在“愛”著孩子,但孩子卻要努力拒絕或擺脫這種“愛”,原因就在於教師與家長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關懷。這種“關懷強迫症”讓愛成了負擔。而真愛,對孩子來說,是尊重其人格,滿足其需要,引導其發展,而不求私慾之利的理智的愛。

  愛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這樣才會覺得生活和工作的美好,才能更好地做好我們的教學工作。我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會愛自己的學生,每一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出息,那就讓我們的愛化作一份動力,好好工作!

  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心得體會10

  人們常說: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有資格為人師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響學生。在家裡,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者;在學校,教師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舉止,甚至興趣愛好、衣著打扮等,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像那些打罵、侮辱學生的老師,自己為師不尊,又怎能教育好學生呢?

  面對今天對老師有那麼重怨恨的學生,老師的教育就顯得多麼瘡白無力。人人都知道,只有喜歡,才會主動去追求。學生只有喜歡老師,老師的教育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具備像陶先生那樣的胸襟和氣魄,學習他給我們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高尚人格,才能經得起學生和家長的考驗,成為一個受社會歡迎的好教師。教育與師德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有什麼樣的師德,就有什麼樣的教育。什麼樣的老師才會教出什麼樣的學生。

  想想我們的學生,聽聽他們的心聲,不僅自問,學生現在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這是我們教師要努力觀察、用心思考、永久探索的問題……

  讓我們用語言來播種、用粉筆來耕耘、用汗水來澆灌、用心血來滋潤,努力做一個受學生喜愛、家長歡迎、社會尊重的好教師吧,讓我們的學生生活在鼓勵、表揚聲中,在真誠、友愛的環境中不斷被老師、家長、同學認可;讓學生在充滿愛的課堂中,看到一個個色彩斑斕的新世界,感受教師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精神境界吧。

  三尺講臺,日復一日,似乎平淡,又很平凡,然而崇高的師德風範正是在這平凡的崗位中體現出來。讓我們每個教師站穩這三尺講壇,用今後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踐行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生命雖短促,但只有美德能將它傳承到遙遠的後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