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精選19篇)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精選19篇),歡迎大家分享。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1

  2022年8月27日,我校依據上級要求,對全校歷史老師進行了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版)的學習。

  新時代新的教育要求,新版歷史課程標準闡明瞭歷史課教學的總方向,進一步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是學生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瞭解歷史發展程序、傳承人類文明、提高人文素養的課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基礎性特點,具有鑑古知今、認識歷史規律、培養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對歷史課程的體會和感悟:

  1、要確立新觀念、轉化角色、更新觀念、轉化角色、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已不適應素質教育的形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發展為中心、以自主學習探索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的創新人才。

  2、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藝術探究性學習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內容、新形式、新探索、無論如何,形式的多樣性都應以激發學習趣、拓展研究空間、開啟創新思維、營造民主氣氛、培養富有個性的學生為出發點、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教師要更新觀念,敢於讓學生暢所欲言。

  3、講授力求新穎,確立開放的師生關係、傳統的師生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妨礙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開放的師生關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藝術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於開口,樂於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和表現慾望,充分發展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創造力、把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員,大膽地參與藝術教學活動、啟發式教學是透過引導學生自已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取知識並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

  4、讓歷史更貼近生活,讓歷史更貼近自我,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透過半年多的網上緊張學習,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使我對歷史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學習,以更好的促進農村中學的歷史教學,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2

  牛頓曾說過:如果我已經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義務教育歷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自2022年4月21日正式釋出以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它是初中歷史教材編寫、教學活動、考試評價和教學研究遵循的重要依據,必將引導和推動新一輪初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老課標”)相比,其變化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該課程標準強調人文精神和歷史感,力圖以綜合的視野突破原有的學科界限,聯絡國內外不斷變化的現實,整合歷史、經濟、政治、社會等多領域的知識,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辯證地觀察和分析社會問題,為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間。

  一、新舊教材的變化。

  透過專家的講解及教學案例的展示,發現新教材與舊教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新教材內容生動,立足時序,建立時空觀念;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主動探究意識加強,教師的啟迪作用更加凸顯,真正體現了過程與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實施新教材過程中,教師尤其應該當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一般來說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確立學習動機——積累歷史知識一一培養認識能力——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一一對相關歷史知識、方法和理論的應用。新教材為構建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奠定了基礎。隨著學習的逐漸深入,我們逐漸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後的教學中,無論教學思路、教材處理、教法選擇、學法指導、能力培養、師生關係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開拓進取,內容上要推陳出新。因此,對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漸釋然。

  二、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認識。

  要倡導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要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課文中的圖片、材料、活動探究等欄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利用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啟發性和開放性,突出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體現在每一節歷史課教學中。透過教學實踐,可以看出這些學習方式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某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資料蒐集,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評價等,都可以鍛鍊學生查閱資料、運用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的新思路、新點子不斷被開發出來,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對教學方式和方法的認識。

  教師要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與學生平等交流,教師也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中。關於這點,丁丁老師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對教學的鑽研和思考,如指南針、司南、羅盤的區別,自己製作指南針,包括對歷史知識的熟悉程度,對一些資料信手拈來,如澶淵之戰和孔府牌匾等,在教學中給學生引入,即吸引學生學習興趣,也增加課堂生動性。所以說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方式、方法操作應用的基礎。還有在授課中注意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如注意讓學生列表進行縱橫比較。注意引導學生讀圖、填圖,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從中提取有效資訊。注意運用史料,幫助學生理解某一問題,並能用所學內容解答與材料有關的歷史問題等等。要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靈活編排內容,以新穎的形式,製作精美的課件,增強教材內容的直觀性,有利於學生的理解與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體系,決定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也必將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總之,本次學習活動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教學理念,新教材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不斷實踐和探索,不斷學習和研究。向丁丁老師等優秀教師學習,最大價值的發揮自己作為歷史教師的作用。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3

  在新課標核心素養背景下,為更好地領會和貫徹新課程標準,全面瞭解、準確把握新課標的實質,並切實把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實到課堂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教師解讀教材能力,打造實效、高效的課堂教學,8月19日,礦區教育局教研室組織全區歷史教師參加了《學習新課標構建新課堂》專題培訓,培訓採取集中培訓方式進行。

  培訓中,我認真聽取了閆曉馨老師做的報告,該報告對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從“修訂工作的價值追求和修訂思路、新課標的主要變化、新課標對教師提出新要求”三個大方面進行了整體解讀。針對2022版新課標的新變化,閆曉馨老師指出:“以上新變化都是基於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出發的,要符合學業質量標準的要求,適應考試命題的變化,就必須採取有助於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教學方式,設計基於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過程。”對此,她著重強調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對核心素養的內涵、目標要求進行了解讀,並給出了培養核心素養的實施建議。閆老師的的解讀讓老師們對2022版課程標準有了更好、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把握,一次學習就是一次成長,一次研討便是一次突破。學習完專家解讀後,顛覆了我對歷史教學的一些認識,真的是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初中歷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5個方面的素養,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此外,新增加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促進初中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升初中生核心素養水平,為我們歷史老師帶來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行而不輟,不斷創新實踐!

  新的課程標準,增加了許多學習與探究的活動課。更加註重學生學習過程,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社會實踐等。學生學習方法也隨之改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老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探索解決歷史問題,以便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總之,要想達到理想目的,老師必須在引導上下功夫。

  新的歷史課程標準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全新的教學理念。今天閆老師對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使我瞭解到新課標所蘊含的諸多新的教學理念和歷史核心素養,這給我們老師指明瞭前進的方向。我深深的感受到此次新課標培訓的意義。我會在新課標的精神指引下,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為完成學校“三段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做出自己的努力。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4

  2022年8月19日,我們開展了為期一天的“新課標”“新課堂”暑期培訓。由閻曉馨老師主講。

  閻老師以“以史育人,培根鑄魂”為題,從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等六個方面,進行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版)》的詳細解讀。

  透過培訓,我受益匪淺。這是新課標出臺以來第一次的系統培訓,培訓將新課標的理念與日常教學相結合,不僅闡釋了新課標的理念,也以具體的例項,告訴我們應該怎樣以新課標指導日常教學。其中,有三個板塊尤為重要。首先是教學目標的敘寫,我校的課改中學習目標敘寫理念,與之不謀而合。其次是真實情景的創設。“無情景不成課,無情景不成題。”以具體的情景貫穿整個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課堂效率。最後是作業設計,要推陳出新,尤其在“雙減”背景下,如何佈置高質量的作業,是我們必須思考的話題。

  歷史學科獨有的德育功能尤為重要,要在課堂中滲透家國情懷,肩負起立德樹人的神聖天職。

  這場培訓,對我今後的教研教學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借鑑性,對突破教學難點和糾正教學誤區也有很大的啟發。今後,我將繼續努力,認真研讀課標,吃透教材,注重在時空觀念下知識體系的構建,注重教材前後歷史知識的橫縱聯絡,注重在充分分析學情下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培根鑄魂,做好新時代的新教師,打造新課標、新理念下的新課堂,繼續提高教學質量,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黨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5

  歷史新課程標準及教材實施已有好年多的時間了。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相信“課改”這一名詞在我們的腦海裡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進我們的課堂,走進千萬師生的真實生活。為完成這一光輝而艱鉅的任務,不讓自己被歷史潮流淘汰,我們教師必須轉變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改變陳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斷學習,永遠做個新老師。經過對新課改的學習,以及在教學中的運用,我對新的教學改革有了更高層次認識。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留美博士黃全愈曾提出了一個水桶理論“一隻桶的裝水量,取決於最差、最短的那快桶板”。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的今天,中國要想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想在競爭中成為勝利者,靠的並不全是佔少數的博士、碩士或大學生等我們平時所說的“精英”,而是全體中國人民,全體具有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因此,這次課改的不同首先在於認為要將“最差、最短的那快桶板”加長,才能“裝更多的水”。在課程標準中,明確講到其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編寫上,則拋棄了過去的“難、繁、偏、舊”的內容和專業化、成人化的內容,真正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在新課標的課程目標設定上,更加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培養對祖國曆史文化的認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理解、寬容和尊重”、“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把握時代的脈搏”是這次歷史課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改變過去那種“一考定終生”的單一評價模式,轉而關注對學生的綜合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老師出題學生做,而是將教師的評價、小組的評價、學生的自評和家長的評價結合起來。在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但更關注的是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

  不僅要重結果,但更注重過程,要看到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建立自信。讓他們覺得自己“真偉大”、“很了不起”。

  二、教學方法和觀念的改變

  1、有“傳授型”向“導向型”的轉換

  以前課堂上的情況是:45分鐘老師一個人講完,滔滔不絕、一氣呵成,還生怕學生沒聽夠,生怕知識點沒講透,生怕考點沒講到。老師挺喜歡講的一句話是:“只要你們跟著老師的上課、複習的步伐,你們一定能考一個好成績”。學生則一個個無精打采,小話不斷,呵欠連天。課改之後,老師的角色更多的象一個導演,在教學過程中起的是組織、引導、示範和協調的作用。我們要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將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和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讓他們改變“學歷史只要背就行”的觀念。

  2、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教學,寓“學法指導”於教學過程之中

  歷史課本中有許多現成的結論,如“的歷史意義”“對的評價”等,學生有的並不贊同,有的不明所然。這就要求教師將得出結論的過程、自己的思維過程儘量的暴露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分析、討論中來,引導他們主動發現和探究知識。

  3、利用課本中的活動課和學習與探究內容,有計劃的開展歷史課的研究性學習。

  新的歷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許多的學習與探究的內容和4節活動課,這些內容不注重結果,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社會實踐等活動。要達到理想的目的,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工夫了。從別的實驗區反饋的資訊看,這些內容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樂於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並想辦法從不同的途徑力求解決問題,這就為開展研究性學習創造了條件。

  4、由“專業課”向“綜合課”轉變

  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複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教育也必須向這個趨勢轉變。作為歷史教師在從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努力尋求歷史與其他學科,如語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點,突破學科的封閉,使個學科相互滲透,以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事實上,有的實驗區已經開始了綜合課的實踐,如深圳南山區開設的《歷史與社會》,就綜合了各學科的知識。

  三、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

  1、自主(參與式)學習:各種各樣的調查表明,歷史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但歷史課卻是學生不喜歡上的。糾其原因就是:學生的學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透過自己的活動和實踐而是透過老師的灌輸被動的來獲得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課改要求這種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如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對某個問題進行分組或集體討論;

  透過各種方式查閱資料;

  佈置的作業是諸如觀察、製作、社會調查等實踐性作業;

  在活動課上放手發動學生,從組織、主持到課程的實施都交給學生,老師在旁邊協助;

  讓學生參與到學習評價當中等。教材第一課的活動建議:“想象北京人的一天”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精神。

  2、合作學習:

  新的課改中特別提現了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在新的課改目標中有一點是(讓學生)“樂於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事實上增設的學習與探究課說明了這一點。在活動課中,要求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學生有明確的分工,在共同的任中有個人的責任;

  小組的成員要積極的相互支援、配合、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建立小組成員之間的信任等。這種合作的學習完全有別於以往的學習。

  3、探究性(創新)學習: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在新的課改中,特別強呼叫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去感悟。為此,新的課標提出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建議”,鼓勵學生勇於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學習透過多種途徑探索解決歷史問題。在評價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於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的。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6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印發出版,變化很大,在認真閱讀學習了新課標後,我有如下體會。

  首先在課程目標方面,以前重點強調的是三維目標,現在提出了要圍繞歷史的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歷史核心素養近些年來提得越來越多,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其實一直以來也是中考歷史著重考察的內容,現在將這部分內容明確體現在了課程標準當中。新課標也對核心素養需要學習到什麼地步做出了明確要求,這使得教師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歷史課程正是要透過對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何培養核心素養就是接下來教學中重點解決的問題。

  其次在課程內容方面,將歷史課程內容分成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跨學科主題學習,共七個板塊。

  新增了一個板塊:跨學科主題學習。在之前的教學活動中,其實也有提到一些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絡的觀點,而今年的新課標直接明確提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跨學科,另一個是主題學習。跨學科可以使學生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絡,更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主題學習其實這些年也有所涉及,圍繞著學習主題,讓學生開展相關探討等等,這兩者的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教學生之前,首先自己要先學習。

  新課標前六個板塊是歷史學習的基礎,每個板塊都包括了內容描述、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四方面的內容。增加了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這無疑增強了新課標的指導性,解決教師教到什麼程度、怎麼教,學生學到什麼程度、學生怎麼學的問題,加強了教法和學法指導。而板塊後的教學提示強調了專案學習,專案學習其實就是以前經常所說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規劃方案、解決問題、評價反思。透過對問題的探究,可以加強學生的蒐集資料的動手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合作精神。在探究過程中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的意識。

  總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作為新教師的我不僅需要儘快更新觀念,還需要迅速提高專業水平。透過在教學中持續不斷地滲透核心素養,在日常中提高學生的能力,努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的。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7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對初中歷史課程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歸結起來,就是要通過歷史課程的開展,瞭解學生的生存現狀,提高他們的生存智慧,幫助他們更好地探索未來。基於此,初中歷史課程改革應準確把握學科特點,遵循課程基本理念,認真組織教學活動,讓每一次教學行為都能獲得最佳的效果。然而,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實踐中,卻存在著一些與課程改革理念不一致的地方,本文對此略作盤點與分析,以求教於同行。

  一、關於歷史學科特點的認識誤區與對策

  對一門學科進行準確、全面的認識是開展這門學科教學的前提與基礎。對一門學科進行認識,除了要明確該學科的學習目標、內容和要求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這門學科的基本特點。只有透過對學科特點的分析把握,才能更好地總結出學科教與學的規律,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於歷史學科的特點,廣大教師雖有一些認識,但認識仍是不充分的,甚至存在著一些誤區。主要體現在:

  第一,對“歷史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這一學科特點的認識不充分。很多教師認識到歷史學科的主觀性,但在教學中卻只關注它的客觀性,而跳不出教材的內容框架進行教學。

  第二,教學中不能很好地彰顯“歷史學科具有探究推理性”這一基本特點。這一學科特點決定了對學生進行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核心,但很多教師僅僅只是要求學生重視聽課、記憶、做筆記、練習等環節。

  第三,歷史結論的豐富性在教學活動中難以得到彰顯。歷史學科這一特點決定了歷史課堂教學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對結論的討論應該是靈活的而不是死板的,提供的教學史料應是多樣的而不是單一的。

  對歷史學科的認識誤區,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教師沒有認識到歷史學科的主客觀統一性。歷史學科的主客觀統一性決定了歷史課堂必須採用探究式教學,讓歷史課堂教學也能做到主客觀的統一。從教師層面上來說,教師應在遵循歷史客觀性的基礎上,在課堂上透過激發學生的主觀想象力,讓學生開展合理的假設,並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探究,讓學生進入具體的歷史情境之中。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歷史人物或事件是如何影響現代社會的,使學生形成與自己實際年齡相符的歷史發展觀,對歷史問題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形成個人的歷史思維。從學生層面上來說,如果學習歷史還停留在死記硬背上,那麼將無法認識到歷史的真諦,也無法激起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興趣。歷史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能對歷史問題進行解釋,並能從中獲得對現實選擇有參考借鑑作用的知識。凡此種種,均離不開師生們在歷史課堂上的主動探究。

  二、關於歷史教材使用的認識誤區與對策

  新課改中所使用的初中歷史教材,創新構建了符合初中生素質能力培養需要的知識體系,代表著一種創新的理念和實踐方法。但在很多教師的理念中,傳統教材觀還根深蒂固,他們在教學中基本上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具體體現在:將教材內容等同於教學內容;教學的知識點完全由課本來確定;教材重點就是教學重點;學生只學習課本知識;如果沒有教材,教師就不懂教什麼、如何教;教師傳導給學生的歷史都是教科書中的定論、共識內容;等等。傳統的“教教材”觀念之所以未能扭轉,究其根源還在於教師對歷史學科特點的認識不到位。

  要扭轉傳統的“教教材”的觀念,需要更加理性地審視歷史教材。教師在這過程中必須做到認真品味歷史教材和靈活運用歷史教材。做到認真品味歷史教材,就要充分認識到歷史教材中的史實帶有選擇性。史家、編寫者在專著、課本上呈現的是一種選擇,這並不意味著歷史是相對的、騙人的,選擇的東西只是事實的一部分。因而,教師在利用教材時要特別注意挖掘教材文字中所隱藏的資源。歷史教材的選擇性也正是歷史學科的魅力所在,它能為學生透過教材去挖掘歷史資源創造很多可能。所謂靈活運用歷史教材,就是透過“還原、整合、開發、挖掘”的方式對教材內容加以靈活運用。“還原”即對於一些抽象的、理解難度較大的歷史概念或現象,使用適當的視覺材料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如提供歷史資料或歷史遺址遺蹟遺物照片等;“整合”即運用多種手段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補充和開發,從而完善和拓展歷史教學內容體系;“開發”即加強學科間資源的交叉,打破學科界限,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如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地理知識,能讓學生更加直觀、深刻地理解知識;“挖掘”即充分挖掘教材含蘊,鍛鍊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關於歷史課程理念與教學模式的認識誤區與對策

  本次課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課程理念,指出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要以開放型的新課程觀來建構現代化課程體系,用民主化思路來建構新型師生關係,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在教學模式上,強調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髮展為本,改革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體現“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然而,在現實中,新的課程理念與教學模式還很難徹底地運用到實際課堂教學中,傳統課程觀與固化的教學模式還根深蒂固。具體表現在:習慣於將課程等同於學科,學科就是知識;教學就是用簡單說教的方式機械地傳遞知識的過程;畸形的口號式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教育充斥著歷史課堂;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接受學習是學生生存的基本途徑;學生學習歷史通常就是做筆記、強化記憶,忽視了學生應該透過探索、發現和研究來獲得歷史知識。傳統的課程觀實質上否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不用說學生的參與和自主探究學習,這是由教師缺乏新課程理念造成的。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體現新課程理念,必須正確認識到課程改革中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的新變化,要能全面把握課程理念的各個要素,促使歷史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首先,要準確地定位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傳統意義上,教師被視為課堂知識的傳授者、管理者,是居高臨下的“神仙”。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就使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也要發生相應的轉變。具體地說,在新課程中,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課堂的組織者與促進者,由教學管理者轉化為知識的引導者,由居高臨下的“神仙”轉化為平等的合作者。

  其次,要突出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地位,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應被視為教學的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物件,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發現學習、探究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再次,要把學生學習經驗的獲得作為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讓學生透過課程的學習,獲得積極而有價值的學習經驗,這能為學生日後的發展與成長提供幫助。因而,要把理解歷史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所謂歷史理解,是指能根據所獲得的資訊合理建構自我認知,把握資訊蘊含的意義。例如講解“民主是什麼?”時,可從以下教學思路進行歷史理解教學:

  1、下定義:民主是一種政府組織形式。

  2、解釋:民主政府是如何運轉的?

  3、比較:將民主政府與專制(集權)政府進行比較。

  4、下結論:對民主政府與專制政府之間的差異做總結。

  5、應用:將民主概念運用到某政府中,分析該政府的優點。

  6、總結:根據資料、資訊概括民主政府的特點。

  7、拓展:用學生身邊的例子,拓展民主概念。

  最後,要把歷史課程當成是一門生成性課程,要從動態的視角來看歷史課程。對於作為生成性課程,歷史課程的開發與教學要突破對專家學者權威的依賴,要重視學生與學習環境、課程教師、學習夥伴之間的互動。教師和學生都應被視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他們既是課程的傳遞者與吸收者,同時又是課程的建構者與創造者。

  四、關於歷史教學方法改革的認識誤區與對策

  教學方法改革是推動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就如何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其指出:歷史課程教學活動的組織要拓寬教學活動的途徑,充分開展啟發式、互動式的教學,讓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鼓勵教師多開展諸如歷史辯論會、故事會、講座、社會調查、參觀採訪等形式的課內外活動。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愈發顯得重要,甚至在一些學校直接規定了在課堂上要留出多少時間安排學生活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的確能有效地提升歷史教學效率,但是,當前許多歷史課堂上學生活動形式化、表象化的現象突出,即活動的組織開展缺乏正確的目標引領(如果有,也僅是以知識點識記為目標),這顯然有悖於活動開展要有助於推動學生髮展、經驗獲得這一初衷。

  要在歷史課堂中有效開展學生活動,就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即開展的學生活動,必須有利於全面落實教學目標,而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要將活動的內容、形式都緊扣歷史課程的三大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樣進行活動設計才能達到學生素質培養的要求。

  二是在歷史課堂上,活動要緊緊地圍繞拓展學生思維去進行,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引導學生去進行思考,從而透過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歷史認識。歷史課堂中的學生活動要呈現出特定情境中的歷史細節,營造恰當的歷史感,從而讓學生更客觀地從歷史情境中去看待與評價歷史;活動中史料的提供要生動有趣,以激發學生對歷史的思考,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結論的形成要建立在史料研究的基礎上,從而更好地理解歷史。

  總之,課程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要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的各項要求,糾正課改認識中的誤區,制定出有助於課程改革目標實現的措施,努力使課程改革的實施不再出現偏差,從而推進初中歷史課程改革深入開展。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8

  8月19日有幸參加了礦區組織的新課標培訓,感覺收穫頗多,現將感受總結一下。

  1、培訓的內容是2022年版的歷史課程標準,包括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六個部分。沒有培訓之前雖然也拜讀過,但不甚明白。感謝這次培訓,猶如一盞明燈,讓我真正的走進了新課標,讀懂了新課標。

  2、對新課標的認識:從教近20年,一直覺得歷史就是一門教授過去,以古鑑今的一門學科。直到培訓,我才明白,課程性質要從三個點來看待我自己教授的科目,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歷史學,什麼是義務教育歷史課程。課程理念,立足學生,服務學生。課程目標,歷史課程圍繞核心素養,提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課程目標不同於以往的三維目標,是一個結構化立足素養的課程目標。培訓老師舉列說明日常老師容易犯的錯誤,深入淺出的講清了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由以前的六大板塊變成了七大塊,除了一些細節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出現了,要佔課程的百分之十。給我帶來很大的壓力和挑戰。學業質量,指引日常教學。最後老師花了三個小時的時間指導課程實施。首先如何制定教學目標,依據課程標準,依據教材,依據學生的學情。表述六要素是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表現程度。我感覺我校的學習目標完全符合新課標要求,走在了課改的前列。其次,探尋策略,創設教學情景,培訓老師特別用心的收集了好多的課堂例項讓我們深刻的感受了常用的不常用的策略,真的是收穫太多,無法一一列舉。最後,整合內容。如何做單元教學,專題教學,專案化教學。最主要的是立意,如何甄選內容,培訓老師以她的課為例,分享了整個的備課思路。

  3、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堅決貫徹今日的所學,學習目標的指定嚴格按照課標,教材,學生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表述嚴格按照四要素進行,時刻從學生的學出發,考慮如何學,而不是如何教。教學內容始終圍繞目標進去,定什麼目標,學什麼,測什麼。儘量創設情景教學,合理運用六策略,滲透學科核心素養。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9

  參加了區裡為期一天的2022年版《歷史課程標準》的培訓活動,雖短暫,自己卻覺得收穫很大,剛拿到新課標,翻開和舊課標一對比,瞬間覺得新課標好難操作,無從下手,這次閆老師將新課標每一部分都做了解讀,並且還舉了好多的課堂操作的例項進行說明,詳盡而又細緻,更加深了自己對新課標的理解,也為下一步按照新課標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下面就具體來談一下自己的收穫。

  首先閆老師向大家說明了修訂歷史課標的背景,即新課標要體現國家意志和國家對未來人才培養的要求,確保主流價值觀在歷史課程標準中得到全面貫徹落實;二要充分發揮歷史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獨特價值,注重“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接著閆老師就一些歷史概念進行了區分,然後具體就新課標的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六部分進行講解,詳略得當。自己明確了歷史課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基礎性特點,歷史課程的理念,尤其是課程目標的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各自講解,尤其結合歷年中考命題、教學誤區,將大家普遍覺得難以操作的唯物史觀、考察較多的歷史解釋以很多例題進行細緻的講解。還有教學目標的敘寫,專門作為一個部分結合一些課例進行解釋,也強調了行為條件、行為主體、行為動詞等的變化,一定要立足學生,可操作。和學校之前的課改理念非常一致。最後印象深的就是閆老師說到了情境教學和圍繞大概念單元教學,這些在課堂中特別具有實用性,並且特別符合每年中考要求。

  系統的聽了閆老師的講座後,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覺得新課標特別清晰條理,尤其一些新的理念、新的要求與時俱進了,對歷史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對老師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時時處處思考歷史教學的立意、相互之間的聯絡、學生喜歡和能更高效接受的方式,今後教學中首先要經常學習新課標,在每個單元教學之前,先細細研讀新課標對本單元的要求,然後在具體設計每課教學時,依據課標和學生實際制定學習目標,然後結合新課標的五大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設計一些真實任務情境,多翻閱一些資料、書籍,查詢篩選史料、影片、圖片等應用於教學中,即激發了學生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相關素養,也成長了自我。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10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自2022年4月21日正式釋出以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它是初中歷史教材編寫、教學活動、考試評價和教學研究遵循的重要依據,必將引導和推動新一輪初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老課標”)相比,其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進一步強化了歷史課程的育人導向

  新課標強調了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力於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的。

  二、明確了歷史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課程目標從老課標“三維目標”發展到新課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反映了新時代新的課程理念。新課標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表述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要素,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思路保持一致,有利於加強初、高中學段的銜接,更好地體現學習的連續性和進階性。

  三、精選和優化了課程內容

  新課標強調了歷史課程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為指導,按照歷史時序,展示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將歷史課程內容分成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跨學科主題學習,共七個板塊。新增了“歷史課程內容結構示意圖”,將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融為一體,值得關注。

  課程內容中的前六個板塊是歷史學習的基礎,每個板塊都包括了內容描述、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四方面的內容。值得強調的是,新課標在課程內容設定上增加了“跨學科主題學習”,以此來加強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進行綜合探究的能力。在總課時中專門規劃出10%的課時,設計若干活動,將分散的知識整合,藉助不同課程所學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新增了學業質量板塊

  這一板塊包含學業質量內涵和學業質量描述兩部分內容。新課標將7-9年級作為一個學段,研製了相應的學業質量標準,從“掌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史事”“瞭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聯絡”“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三個方面來整體把握學業質量的評價,可以引導教師更好的把握教學的深度與廣度,進行更加符合學情的教學設計。

  五、課程實施的要求更加具體、針對性更強

  在教學建議中,新課標特別強調了課程實施中要突出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教學評價中,強調了“教—學—評”一致性。同時,特別強調了“學業水平考試”的要求,彌補了老課標在這一部分內容的缺失。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命題工作的重視,與近期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檔案精神高度一致。

  新課標特別增加了“教師研究和教師培訓”的要求。從培訓內容到培訓實施都給予了詳細的闡述,旨在強調提升教師培訓的質量,讓教師樂於參加各級各類培訓以提升教學能力,解決教師“怎麼教”的問題。同時,新課標還從區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兩個方面明確了教學研究的方向,目的是不斷促進教師個性化、精準化的專業發展水平的提升。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11

  歷史新課改,使我深深的感悟到:一切盡在參與,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若為學習也,成敗皆可拋。

  歷史的改革中,我覺得自己的聯想空間開始逐步的“升級”。抬頭仰望天空,一隻鳥兒掠過,不由得想起一句名言:“天空沒有鳥兒掠過的痕跡,但我已飛過”。無數個疑問盤旋在頭上:為什麼鳥兒能飛,而人卻不行呢?不由得想起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魏源的《海國圖志》、林則徐、晚清資本主義的產生、19世紀末的發展、20世紀初的短暫的春天……要想得內容真的太多太多了,思維轉動起來了,學什麼都開心,不是嗎?又如,當老師說到清政府統治黑暗時,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黑洞”。黑洞並不黑,這我也知道,可是仍在聯絡,想起了“黑洞”一詞的最早發明才,美科約翰?惠勒,想到了光的微粒說和光的波動說兩種光理論,腦海中呈現宇宙、大量的氣體緊緊地吸引到,聚成恆星。原子裼猛烈碰撞,氣體升溫,……我也有點不相信自己了,這麼小的腦袋怎麼會能裝下“宇宙”呢?真是“智慧是無窮的,宇宙萬物悉在此也。

  在歷史改革中,我覺得我學會了總結(只是皮毛而已),“前事不忘,後世之師“。一部完整的歷史,也就是一個完美的總結。牛頓也曾說過:“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確是: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雖然吾資不聰也,但是隻要我留心地總結,那麼道路雖是曲折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我覺得“學習”的學問很深,它是由一個鎖鏈環環相扣,然後向四面八方輻射,四周的向中間聚攏,環環相輔,好比“天網恢恢”中的“天網”,越來越大,無邊無際,牽一動全,仰望茫茫大地,我乃如此渺小也。吾欲強,必學也。

  分組合作,同學們相互溝通,團結一致,生活在這樣的班集體中,我覺得自己地幸福的,同學們精彩的講解,流利的辯答,不覺發現自己身邊有如此多的人才。當自己站在講臺上,八十雙眼睛望著自己,心開始慌了,但隨著講課的投入,又慢慢沉著了,一節課下來,我覺得自己勝利了,自己進步了,“人應該學會戰勝自我”,敢於超越,敢於創新。

  我學習,我快樂。我在歷史考試之前的大約兩個星期就已經開始複習了,第一遍的複習要特別仔細的看書,要細到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甚至不是正文的內容也要看,如“歷史縱橫”,邊看邊記,然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架構和知識的輪廓。當然,看一遍書就把所有的點都記下來幾乎不大可能,所以我一般還會進行第二遍的'閱讀,鞏固記憶。

  以上的任務在考試前兩天就應該完成,那麼考試前幾個小時複習什麼呢?應側重在對大題的梳理上,每一個問題的條理都要很清晰明瞭,能一二三四地列出來,在答題時也要注意表達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12

  新課改在我縣如火如荼的開展五六年了,許多觀念讓我耳目一新,經過不斷的學習實踐,業務水平獲得了很大發展。在享受課改帶來成功體驗的同時,我對課改的認識也在逐步清晰,深入。在課改中我心中頗多感慨,也頗受啟發,我的教學思想已受到了極大的觸動,現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整理如下:

  一、課程改革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的權威地位。

  教師從過去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合作者。教師如何更好的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合作者呢?

  1、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要讓學生真心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閱讀課文,充分的思考、探究、理解,讓學生充分體會課文,不能讓自主學習流於形式。那種擔心自主學習佔用過多時間,會影響教學進步,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的總結是錯誤的。因為學生透過自主學習會提高自我對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透過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對學習的效果也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合理安排學習任務

  要使學生的合作學習有效的進行,我們必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同時,合作學習的任務應當具有一定的速度,具有進行合作學習的價值。一般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完成有困難的任務課進行合作學習,透過合作學習小組透過想互配合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容易使學習任務更好的完成。如果學習的任務比較簡單,或者學習的任務,更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就完全沒有必要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二、新課程改中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他們更願意上歷史課了。

  1、新的歷史教材,從外觀看,圖文並茂,色彩鮮豔,深受學生喜愛;從內容上講,降低了難度,淡化了知識體系,增加了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給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究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比如歷史文物仿製活動一課要求學生蒐集歷史文物圖片,實物或仿古文物,動手製作仿古文物,可小組合作共同製作,互相探討,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動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2、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轉變,學生學得主動了,變得大膽了。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改變過去學生跟著教師轉的被動局面,學生學得主動而靈活,由過去的苦學變成樂學。由過去的課堂上不願發言到搶著發言。

  3、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沒有了“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已從過去的注重老師教,轉到了注重學生學。師生互動、學生間的互動成為課堂活動的主旋律。教學中我經常會留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同學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學習熱情高漲,使學習成為充滿樂趣的事。

  4、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師生關係。新的課程改革中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教師與學生同樣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教學中師生關係開始變得民主、和諧、平等。在這種關係中,師愛的作用是偉大的。愛是無聲的語言,愛是最美的教育。隨堂潛入課,潤心細無聲。教學中我儘量使用鼓勵性、發展性、啟發性的語言,與學生們平等對話。用真情點選孩子心靈的滑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自尊,促進學生產生最佳學習心態,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並在學習中實現自我調控。

  三、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在課堂中做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要做好這些角色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師在課前、課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課、背學生。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設計每一個環節,力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充滿生機。要了解學生,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新的問題,既要做好可以預測的應對準備,也要想好不可預測的應對方法。

  2、關注學生和學生學習過程。教學中,教師要真正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麼,需要什麼,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靈活地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不是機械地執行課前的課程設計。同時,還應特別關注全體學生,注意學生間的學習差異,透過不斷調整教學程序,使盡可能多的學生捲入到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來。面對學生有別於他人的探究方式,我們要引發學生間的思維碰撞,讓學生深入思考,順利地進入更高的層次的學習。

  3、充分開發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啟迪學生的智力潛能,學起來也就覺得輕鬆愉悅。歷史教師要充分開發課程資源,突出歷史知識的趣味性、生動性,變抽象為形象,變無趣為有趣,使課堂對學生永遠都有一種魅力,感受課堂生活的快樂。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設計引人入勝的開場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②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豐富多彩的學生參與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日常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電子白板、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手段展示枯燥、遙遠的歷史。

  ③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思維的積極性。

  ④注意學科間的結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確運用詩詞、俗語、典故、成語等進行教學。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興趣,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⑤努力挖掘、充分發揮教材所蘊含的興趣教學因素,來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願望和動力。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不斷探究的學習理論。那麼,光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讓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透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資訊蒐集與處理表達與系統等探索活動,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這一切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在課改實踐中,我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這一課又要忙著準備下一課的內容,有時為了一個探索性的問題的設計而絞盡腦汗,還總覺得不盡如人意,總覺得自己知識太貧乏,迫切地需要去學習、去充實自己。渴望瞭解更多課改的知識,渴望指導,渴望交流,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

  以上只是我自己在實踐課改上的一些浮淺認識。在課改的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我會經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的過程,但是有一點不會改變,那就是:“目標在前方,我在路上”,我將會繼續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13

  今年暑假我認真研習了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透過此次學習,我對義務教育歷史課程規定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學基本要求有了新的認識。這次新課標的主要變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性質方面:

  1、完善了歷史課的學科屬性相關表述。

  2、突出歷史課的育人功能,突出以史育人,將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基礎性作為歷史課育人的特點,更為簡潔。

  二、課程理念方面:

  1、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2、以中外歷史程序及其規律為基本線索,突出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3、精選和最佳化課程內容,突出思想性、基礎性。

  4、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鼓勵教學方式的創新。

  5、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和方法,發揮評價促進學習和改進教學的功能。

  三、課程目標方面:

  1、凝練了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

  2、凝練了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的依據。

  3、歷史課程具體目標要求與核心素養一一對應。

  四、課程內容方面:

  1、使歷史課程內容結構化。以通史體例,階段性呈現課程內容:以大概念整合六個板塊教學內容,以導論+專題呈現各板塊的具體內容。每個版塊內容由三部分組成,三位一體。

  2、讓學生透過七大板塊課程內容地學習,能夠立足時空,運用史料,認識歷史,形成唯物史觀,涵養家國情懷。(見課標第10頁圖1)

  五、研製了歷史學業質量標準:

  1、掌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史事。

  2、瞭解歷史過程中的各種聯絡。

  3、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

  三個維度水平的學習由點—線—面,同時進行,也同時獲得提高。

  六、增強了對歷史課的指導性:

  針對歷史課“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僅明確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教”的具體指導,做到了好用、管用、實用。

  基於以上的諸多新變化,在今後的歷史課教學中,我們要理解歷史課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樹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並付諸實施:

  一、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

  二、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大概念整合內容,開展單元教學。

  四、創設歷史情境,提出探究問題,開展史料研習,組織歷史論證。

  五、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多種研習活動,來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度。

  在落實到具體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做到:

  1、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對教師實現基於素養導向的教學至關重要。

  2、具有整體化、結構化的必備知識結構。

  3、具有情境化的教學策略。

  4、具有聚焦必備知識的深度教學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5、具有指導學生跨學科主題活動實踐探究的能力。

  總之,在今後的歷史課教學中,我們要將新課標的要求貫徹、落實到課堂實踐中。從知識本位轉變為素養導向,從研究教師“怎樣教”變為研究學生“怎樣學”,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過程轉化為發展核心素養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潤物細無聲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14

  暑假期間認真研讀了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並聆聽了相關課表解讀的專家講座,讓我受益匪淺,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課標對我們教師教育教學的引領作用,此次新課標的研讀心得總結如下:

  一、2022年曆史課程標準凝聚著課程改革的“初心”

  新課標深入落實立德樹人這一“初心”。它系統研究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政策要求,全面推進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進課程方案、進課程標準,體現明確的戰略性和方向性;二是著力開展現狀調研和矛盾分析診斷,破解十多年來課程改革實踐中的重大現實問題,體現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性;三是深入開展歷史研究和比較研究,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在穩定中推進”,使課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華,又反映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新成果,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

  如何充分發揮學科的獨特育人價值和綜合育人價值,既要縱向一體化貫通,處理好幼小銜接和初高銜接的問題,又要橫向關聯,體現學科融合滲透?如何在“雙減”背景下體現課程結構體系最佳化完善,改進育人方式,提高課程實施的實效?如何最佳化育人環境,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推進課程實施的有效機制?

  二、發揮新課標的“導向”作用

  只有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創新導向,系統思考,整體把握,重點突破,反思總結,不斷揭示育人規律,破解實施難題,以紮實研究深化課程改革,才是應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準正確育人導向,深入研究學生核心素養的轉化機理。深入研究課程教材作為培根鑄魂、啟智增慧根本載體的內涵實質和基本要義,準確理解和把握中央關於教育改革的各項要求。以此為導向,深入研究核心素養的學科特點和要求,學段特點和要求,揭示核心素養由靜態知識向動態轉化的內在機理,探尋從學科目標內容轉化為學生認知和能力的影響因素、培養路徑和實踐方式,真正實現課程的育人價值。

  三、聚焦課堂教學主渠道,創新改進育人方式。

  一方面,要基於核心素養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要求,研究以“知識本位”教學轉向“素養立意”的歷史教學,積極探索啟發式、問題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與學方式,提出創設合理教學情境,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學內容,關注課堂中不同學科內容的有機融合,推進課程融合和學科滲透,全面提高教學的綜合育人價值。

  另一方面,要強化實踐性、綜合性課程的育人研究,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科特點,選擇恰當的活動主題,以歷史主題探究的方式合理倡導學生在全身心參與的實踐活動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總之,學習新課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學習,不斷完善自我,才不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斷更新,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15

  一、新課標的變化

  2022版歷史新課標同2012版課標一脈相承,但是也出現了很多新變化。

  (一)更加突出育人導向。注重以史育人、培根鑄魂。歷史課程育人四大特性:思想性,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人文性,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綜合性,注重人類歷史不同領域發展的關聯性。基礎性,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

  (二)凝練出了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課標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透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透過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中,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習的理論指引,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本質的體現,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基礎條件;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習的必備技能,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歷史解釋是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集中體現;家國情懷體現了歷史學習的價值追求,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情感基礎和理想目標。

  (三)新建了評價體系。新課標設計了義務教育學業質量標準,這樣就使中考及平時的階段性考試有了權威的依據,防止命題的隨意性,特別是隨意拔高命題的難度,進而干擾課程標準的落實,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老師教學的積極性。

  二、今後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教學中注重育人。教師眼中要有人,不能光看到分數。要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立德樹人。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發展,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在敘述和評價史事時,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二)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貫穿教學始終。不論是教學目標的設計,還是教學過程、課堂檢測、作業的設計,都要將核心素養培育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設計教學目標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其經過學習後在核心素養方面的達成度,避免以單純識記知識作為教學目標。確定核心素養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教學目標,改變以往的目標表述。教學過程的設計首先要注重創設歷史情境,透過展示歷史文獻、歷史影像,參觀歷史遺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再現歷史情境;或從當前國內外發生的事件回溯歷史的源頭,從現實情境中探尋歷史問題。以激發學習興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無論單元學習,還是每課學習,都要結合教學內容,設定需要解決的問題,形成遞進性的問題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形成新的遷移,獲得新的認識。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開展史料研習,學生學習歷史不是簡單地接受和記憶現成的答案,而是透過自己對相關史事的瞭解,以及運用有價值、可信的史料來判明歷史事實,形成歷史認識。所以,要考慮構建基於史料研習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運用史料解釋歷史,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蒐集、整理、辨析史料,運用史料解釋歷史。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並予以實踐,以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16

  一、課程性質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是學生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瞭解中外歷史發展程序、傳承人類文明、提高人文素養的課程,具有鑑古知今、認識歷史規律、培養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的重要作用。

  二、課程理念

  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2、以中外歷史程序及其規律為基本線索,突出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3、精選和最佳化課程內容,突出思想性、基礎性;

  4、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鼓勵教學方式創新;

  5、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和方法,發揮評價促進學習和改進教學的功能。

  三、課程目標

  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

  四、課程內容

  歷史課程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為指導,按照歷史時序,展示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學生透過學習不同歷史時期各個方面的史實,瞭解人類社會從分散到整體、從低階到高階的發展歷程,初步把握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認識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徵。

  根據通史敘事的結構和7—9年級的學段要求,歷史課程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以及跨學科主題學習,共七個板塊。

  五、課程實施

  歷史課程的教學要力求體現課程的基本理念,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並依據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選擇與整合,精心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歷史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正確認識。

  教學建議:

  第一,以正確的思想統領歷史課程的教學。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意:

  客觀分析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對歷史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解釋和評述。

  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在敘述和評價史事時,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第二,確立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建議老師們:

  避免以單純識記知識作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制訂要聚焦問題解決的實際程度,尤其是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第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整合教學內容。

  老師們可以基於單元主題學習,整合教學內容;也可以把握教學內容中的關鍵問題,確定教學重點,還可以運用大概念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

  以中國古代史的教學為例,可以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為統領整個中國古代史學習的大概念,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學習單元中可以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為大概念,當然,還可以在每節課中整合提煉教學的核心概念,把分散的知識、技能、觀念等聯結成為整體,引領學生建構合理的歷史知識結構,拓寬認識歷史的視野。

  第四,設計有助於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教學過程。

  老師們可以從這幾方面重點設計教學過程:

  (1)創設歷史情境,拉進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了解、感受、體會歷史的真實情境;

  (2)開展史料研習,引導學生學會蒐集、整理、辨析史料,運用史料解析歷史;

  (3)組織歷史論證,引導學生理解歷史敘述的內在含義,分析歷史的多種聯絡,有根據地評述史實。

  第五,採用多種多樣的歷史教學方式方法。

  教學活動的型別可以豐富多樣,比如開展課堂討論,編演歷史劇,採訪歷史見證人、參觀博物館、紀念館,觀看並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編寫家庭簡史、社群簡史,等等。

  在活動中,學生透過親身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交流不同的看法,完善自己的認識;老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概括總結,達成共識。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17

  面對新課程改革,作為歷史教育者應該怎樣去做呢?這是每一位一線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目前的教學工作總是提到要緊扣課程標準,圍繞大綱展開教學工作,同時還要體現新課改的理念,這就無形中給教師增加了巨大的壓力。一堂歷史課究竟應該怎樣上才能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優勢,才能在45分鐘內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同時又能在考試中取得良好成績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感悟。

  第一:語言關

  作為授課教師要注重自己的語言,講一堂好的歷史課,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要使語言精煉、有穿透性,力爭做到幾句話說出之後即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第二:心理關

  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心理特點是不相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學會把握各時期學生的心理變化,調整自己的授課風格來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這樣才能在教學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結構關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聽後背的教學模式,這就壓制了學生思想的發揮,也就違背了新課標理念中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而是以教師為主體了。那麼新課標要求下我們應構建讀-講-剖-感-練五環的課堂結構,下面介紹一下這一課堂結構。

  (1)讀: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要求學生利用8-10分鐘閱讀教材,把握歷史課本中的主要內容,也就是透過讀書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全文。

  (2)講:在讀書的基礎上,選1-3名學生講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學生在講述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之處,請其他學生改正;

  其中,前兩個環節是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與表達能力,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現的平臺,真正讓學生變成學習知識的主動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使學生感到我學習我受益,我參與我快樂。

  (3)剖:剖析中考的考點,做到教學有針對性,同時要設定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感到歷史知識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樂趣的學科,讓學生在一系列的問題中輕鬆度過,對於積極參與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鼓勵(賞識教育),此環節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鞏固知識,如何運用知識,為以後的應試做準備。

  (4)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感受所學的知識,對待知識,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識生活化。也就是透過學習歷史事件,讓學生對歷史有所感悟和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史可以使人明智,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教育者的最終目的——讓每一位學生思想健康,為國家的建設服務。

  (5)練:選擇精題當堂訓練,以達到知識的鞏固。這就要求教師課下要多做題、選精題,學生少做題、做精題,以減輕學生的負擔。

  以上的教學符合感性—理解—鞏固—運用的教學過程,同時上面五個環節環環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體現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當導演的角色。

  第四:情感關

  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情感的把握,要善於抓住歷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能彌補現實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學生缺乏“情感”,最終也達到了以“情”致“動”的良好效果。

  最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不僅要多聽課,多評課,更重要的是要多鑽研,漸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學科思想,去引領學生學習。

  總之,有思想的課堂才是有生機的、成功的課堂。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18

  新課程課改已拉開帷幕,2022年版歷史課程標準也已經出臺,看完之後既興奮又擔憂。興奮的是面對新時期的各種新變化、新問題、新成果、新課標都有了明確的解答與對策,讓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擔憂的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能高效地將這些變化反映在日常的教學中,如何認真落實核心素養這一關鍵任務。為此,我們認為,課堂教學必須緊緊圍繞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主線展開。

  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是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透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透過諸素養的培育,達到立德樹人的要求。如何培養核心素養,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點解決的問題。

  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設計教學目標——培養核心素養的出發點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而教學目標的設計則直接關係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深刻領會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把握好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及其之間的內在聯絡,並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養目標都能在一節課中完成的。衡量教學目標是否有效一看他是否貼切及目標是否準確與實際的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徵相契合,具有可檢測性二看他是否具體及目標闡述是否細化多層次,具有可操作性。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核心素養的切入點。

  所謂問題情景,是指在具體目標指引下,能夠透過分析、理解、歸納等策略達成目標的空間學習環境。它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互動性。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真正促進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學會向會學的學習方式轉變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找準問題情境這個切入點創設形式多樣的問題情境。

  倡導合作探究——培養核心素養的著力點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生重要的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教師應抓牢合作探究這個著力點,所謂合作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探究的情境透過學習分工合作、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形式獲得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這種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的專題探究活動一方面透過自己動手蒐集史料,促進學生帶著證據意識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及培養了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了史料實證的意識。另一方面,透過小組的分工與合作,尤其是對研究成果的不斷研磨,不僅提高了學生理解歷史與解釋歷史的素養,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實現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立足點。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看,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不僅需要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更需要習得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並內化為優秀的品格,外化為崇高的行為。可見,歷史過程是一個知識與情感相互交織的學習和體驗過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間便可速成,而是一種情動體驗李姐內化的過程。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擁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無痕的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情操,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在感知,體驗和思考歷史的過程中深化對史實的認識與判斷,進而生成鮮明的歷史價值觀。

  總之,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靠我們歷史教師在觀念上更新,在專業上提升,在教學中滲透,在日常中積累。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學習歷史新課程心得19

  新課程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教學語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努力把自己變為一個教學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透過課堂教學,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自身發展的新途徑。對於學生而言,以學生“自主”、“探究”為特徵的新型學習方法逐漸進入課堂,新課程改革下初中學生透過材料的分析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探究歷史奧秘的一種途徑,透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活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家實事求是地求證歷史的方法,能夠形成有深度的歷史認識。

  新的課程體系給教師留出了充分的駕馭教材的空間和餘地,而新課標的目的也在於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們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師、學生在新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角色都要隨之發生變化。

  歷史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學生心理特點、生活實際情況和認知規律要求,多方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和綜合素質能力。在教學中著眼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學習的習慣,社會責任心,生活的意志力錘鍊,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導等等重視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充分系統地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這是我們每位歷史老師共同的責任。

  新課標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科學簡明、清晰客觀的特點,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的精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要技能。

  這次線上研修,新教材中增加了一部分知識,有的將課文中小字部分的知識進行的強化,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對知識進行更好的串聯,形成知識的邏輯。

  “將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避免以單純識記知識作為教學目標、確定核心素養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聚焦問題解決的實際程度、教學目標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等等理論讓我耳目一新,從理論上更好的新課標下如何讓更好的、進行備課、組織教學。

  透過這次對新課標、新教材、新教法的學習,更加認識到歷史教學應該是不斷反思的,更新觀念、腳踏實地才能做好的一門學科。要不斷地從新課程標準、歷史學科特點、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課改先驅的課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營養,使自己的課堂永遠讓學生有新的特別感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