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精選12篇)
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要用到事蹟的情況還是蠻多的,事蹟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蹟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精選12篇)供大家參考!
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1
佐臘,男,傣族,1981年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現任俄羅村委會黨總支副書記、團總支書記,畢業於瑞麗黨校法律專業。初進村委會,佐臘只是一個文書,輔助村委會主任幹工作。後因表現突出,工作勤奮,為群眾做實事,被推選為俄羅村黨總支副書記。當然,村委會的津貼不足以養家,並且靠耕地也不能讓家中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作為家裡的男丁,他必須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這讓他倍感壓力。於是,他不得不去尋找新的致富路子。透過觀察,佐臘發現,只要願意吃苦,養殖是個不錯的致富方法。幾經思考,佐臘最終決定養豬。那時正逢共青團貸免扶補工程的啟動,佐臘申請到了2萬元的貸款。資金雖然不多,但他從少做起,利用農村青飼料多成本低的優勢再兼科學餵養和管理,每期養殖10頭豬,每年出欄2批。
雖然農活幹了不少,但是養豬對他來說還是一項不熟悉的事情。一名普通農民,缺少對養豬方面較為科學的經驗和技術,真正做起來,其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了。透過各種諮詢請教以及參加鄉農業中心開展的各項科技培訓,他認為豬場裡所有要素應是和諧統一的,豬舍、飼料、環境、營養、疾病控制要達到和諧統一,符合豬的生長、生理、要求。最關鍵的是要提高養豬人的飼養水平、文化內涵和社會地位。他希望讓大家看到,養豬不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科技含量、文明程度都很高的行業。於是他對飼料餵養及疫病防治等方面進行了考察學習,然後進子豬,從10頭開始養起。他敢闖敢幹,吃苦耐勞,佐臘遇到困難不悲觀失望,更不氣餒退縮,而是積極進取,分析研究努力學習科學的養殖方法。透過各種途徑籌措資金,主動改變傳統養殖習慣,靠改革創新觀念。年輕好學的他經過努力,學會自己留種、配種、防病,不斷擴大養殖規模。佐臘平時要忙村委會繁忙的工作,要照顧妻小還要搞好養殖,辛苦程度自不用說。可是靠著一股鑽勁,憑著一股韌勁,帶著一顆熱心,佐臘權衡好三者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工作、家庭關係還是養殖之路都令人稱讚。
透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佐臘已經是姐相鄉的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領頭雁。他從一個村委會的年輕人,變成了領頭致富人,村寨有名的熱心人,多次受到了姐相鄉黨委、政府的表彰,對於這一點,佐臘說:“無論我的養殖業發展到什麼程度,我的宗旨都不會改變,那就是讓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多一個就業出路,讓更多的人勞動走上致富路”。老百姓們看到佐臘的養殖業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後,紛紛上門取經,積極效仿,發展家庭經濟。對於這些村民們,佐臘總是熱心幫助,無償提供技術諮詢和養殖書記。幾年來,共為群眾講解技術問題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務四十多次,無償提供養殖書記二十多本,並在其他養殖戶遇到資金困難時給予大力支援和幫助。佐臘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給鄉親們做些實實在在事。如今,佐臘已帶領村裡6戶農戶走上了養殖之路。
身兼數業的佐臘在做沒一件事是都是專心致志,並沒有像其他人擔心的那樣一件事都做不好。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名成功者,靠自己的汗水、更靠自己的智慧證明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帶動了當地養豬業的發展,他的成功也贏得了許多村民的尊重。巖佐臘的養豬之路證明:堅定的毅力、艱苦奮鬥的精神是成就事業的基礎,幹一行愛一行是成就事業的根本保證。生命是一種姿態,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奮鬥,必將演繹出不同的人生。
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2
廿裡河林場有這樣一位熱血青年,他高等身材,體魄健壯,舉止穩重,頭腦靈活。一提到他,人們自然就會和養豬聯絡在一起,林場職工無不豎起大拇指,對他嘖嘖稱讚,他就是廿裡河林場經警隊長、共產黨員鄒運鐸同志,依靠科技勤勞致富的典型代表。
鄒運鐸從小家境貧寒,兄弟姊妹五人,初中畢業後,成為林場一名普通營林工,經多年的打拼,仍然沒有改變貧困的生活窘境。2000年春,他東挪西湊,籌集5000多元,建築簡易豬舍,購進10頭仔豬,開始學著養豬,對他來說,養豬可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由於沒有經驗,那年養豬市場行情不景氣,再加上買來的仔豬品種質量不好,幾年下來,錢沒賺著,反倒貼了本,使他並不豐厚的家底受到了重創,當時真是雪上加霜,無處訴冤,家裡所有人對他都不滿意,勸他別養豬,好好上班掙工資得了,可他並不灰心,從書店購買一些關於養豬技術方面的書,邊學邊幹,有時還跑到農場學習養豬技術。慢慢摸索豬的生活習性,掌握豬的生長特點,仔豬生下來什麼時間打什麼針,吃什麼藥,如何預防,如何配制飼料配方,他都虛心向養豬專業技術人員和當地老獸醫請教,並結合自己以前養豬的教訓,逐步積累了豐富的養豬經驗。
說幹就幹,20XX年開始,鄒運鐸承包了林場畜牧小區,廠舍面積4000平方米,佔地面積40000多平方米,年可生產生豬近5000頭。他硬著頭皮從親屬、朋友家賒回了仔豬1500頭,以家庭聯合形式發展養豬業,四個月的苦心經營,第一批育肥的小豬出欄了,他看在眼裡,美在心裡。雖然豬養好了,但是銷售是一個大問題。肉豬市場面臨激烈的競爭,特別是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一度跌了再跌,照此價格,虧損嚴重。為此他積極外出跑市場,瞭解外地的行情,就將生豬運往價格高的地方出售,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變虧為盈。初償市場調節的甜頭後,他和妻子、親友合計,自己與外面客戶長期合作,將全場養殖戶生豬統一集中外銷,讓職工賺內外差價,既使職工增收,又確保貨源,提高自身信譽度,長期發展,實現“雙贏”。
由於誠實守信,如今鄒運鐸的業務十分繁忙,基本上負責了全場生豬的流通工作,雖然他為此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也賺不到職工養殖戶的錢,但他以自己說的一句話:“自己搞活了,拉大夥一把”為宗旨,樂此不疲。透過他的努力,目前生豬出欄量以每年1000多頭以上的速度遞增,林場其他職工的生豬也急劇增加,養豬業逐步取代了長期以來以單一的林業為主體傳統經濟而成為林場的主導產業,實現了林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鄒運鐸嚐到了養殖生豬的甜頭,他本人的生活也開始由脫貧奔小康了,購買了小轎車,電腦上了網,洽談業務的人多了。看到他有了如此收益,周圍的職工群眾也紛紛效仿,上門求經驗,求技術的人越來越多,他從不對上門求技術的人保守,對每一個人都熱心傳授技術,並且上門指導,免費提供防疫等技術服務。他經常向林場其他人講解養豬飼養情況和產品銷售情況,在他的帶動下更多的職工,都參與到養殖中,林場又有3戶職工發展了養豬業。只要有時間鄒運鐸就教他們如何喂料、如何管理,在潛移默化中將技術傳授給他們。由於市場的需求,他的生豬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用更加合理的科學規劃,嚴格的內部管理,把生豬產業這塊蛋糕做大,同時為林場解決富餘勞動力10多人,真正成為了“龍頭大戶”,養豬業成為林場職工增收的一個新的經濟亮點。
鄒運鐸從不耽誤工作,緊跟黨的步伐,務實創新,關心職工、熱心公益事業,林場的大事小事,只要關係全域性,切合實際,促進發展的他都帶頭支援,積極完成好,在關鍵時刻總是顯示著共產黨員的先進本色。
在社會主義新林區建設的浪潮中,鄒運鐸在林業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典型示範作用,為林業規模養豬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我們有理由相信,鄒運鐸必將勇立潮頭,帶動全場職工發家致富,用熱情的雙手撐起一片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
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3
養豬在農村一直被認為是一門技術含量低、工作環境差、風險高的行業。但我就不信這個“邪”,我認為,隨著經濟和社會文明的進步,傳統的養殖方式必將淘汰,必須走科學化、規模化的道路。我今年43歲,我的養豬場佔地 280平方米,年出欄300多頭,利潤30餘萬元,是村裡首屈一指的養豬大戶,是遠近聞名致富能手。透過10多年的養豬實踐,我摸索出一套綠色科學養豬的方法和實用技術,正是因為我對養豬行業的苦心鑽研實踐,讓人們看到了養豬產業的新希望,使當地人們對於養豬這一行業的傳統觀念正在悄然改變。
一、披荊斬棘,創業奔致富
我自從立志發展養豬產業起就堅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雙手,一定能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致富路。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名普通農民,缺少養豬方面的資金、經驗和技術,真正做起來,其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要資金、靠向親朋好友借,跑破了鞋,磨破了嘴,最終籌集了10多萬元,可哪成想,由於初期不懂養殖技術,豬仔的防疫沒有把好關,辛辛苦苦籌集來的10多萬元全部賠了進去,可我不氣餒,硬是把空空的豬欄重新填滿;要經驗,靠在實踐中一點一點的積累,缺少經驗的我時常和豬睡在一起,細心觀察豬的生長髮育規律,正是靠著一股鑽勁,憑著一股韌勁,帶著一顆熱心,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把養豬事業越做越好,經過幾年的創業,積累了不少資金和經驗,為自己下一步做大做強養豬產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埋頭苦專,終創佳績
我發展養豬產業有想法有思路,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我的養豬場已初具規模,但我深知,要想考養豬發大財,創大業,就一定要上規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對主場豬場進行了改建和擴建,並積極借鑑自己所學到的養豬知識引進了許多現代化的養豬裝置。現如今,走進我的養豬場,你一定會被奇怪的活動豬欄所吸引。我是一個善學善思的人,10餘年的養豬實踐,我每天都在認真觀察和思考豬的生長與生理特點,為了發現規律,總結經驗,我時常整宿的待在豬場裡和豬“同吃同睡”,厚厚的幾本養豬書籍,正是我10年來刻苦鑽研養豬技術的真實寫照。功夫不負有心人,我透過多年對豬生長習性的觀察和分析,對豬舍和產床的改造,借鑑變形豬舍和變形產床,對提高生豬的繁殖和生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養豬戶們人們非非上門向我請教,對我的借鑑讚不絕口。
三、開拓養豬新概念。
“幹事業要有恆心、決心,更要有信心。”這是我口頭上經常說的一句話,二十多年的養豬收穫使我走過了一條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我是一名成功者,靠自己的汗水、更靠自己的智慧證明了自己,更重要的是我,改變了當地人對於養豬產業那種落後的、傳統的舊觀念。
我在致富後不忘群眾,我多方籌措資金建立了旭昌養豬專業合作社,吸收社員達15戶,主動幫助社員們申請政府貼息貸款,建豬舍,傳技術,帶動了當地養豬業的發展,我的成功也贏得了許多人的尊重。我的養豬之路證明:堅定的毅力、艱苦奮鬥的精神是成就事業的基礎,幹一行愛一行是成就事業的根本保證,我相信:在我的帶動下,當地養豬產業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4
今年43歲的陳民平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能從一個整日遊手好閒、靠借錢吸毒遠近聞名的浪子如今能走上黑豬養殖致富的道路。而和陳民平一起蛻變的還有他所在的村莊—海南省定安縣龍湖鎮桐樹村委會居丁村。
1月8日,記者一走進海南省定安縣龍湖鎮桐樹村委會居丁村,只見一排排嶄新光亮的豬舍,一條條平坦的村道,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樓房……村民陳民平騎著摩托車正往自家的豬圈趕去,剛到豬圈,他便開始忙了起來,給豬餵食、沖洗豬圈。
“這一年我們家的變化很大,我吸了19年的毒的,家裡的錢都被我拿去吸毒了,還到處借錢用,後來在縣政府的幫助下,我不僅戒了毒,還養起了黑豬,2013年我家一共賣了8、9籠黑豬,雖然前一籠虧了點錢,但是去年家裡賣豬就賺了一萬多,總收入可以說是以前的10倍多,現在生活改善了很多,小孩想買什麼也有錢給他買了,我還養了兩頭羊,都已經下崽了。”說到這,陳民平露出來甜甜的笑容。他說,來年還想再多養點豬和羊,現在的生活很幸福,甚至有人拿他的改變當做美談做榜樣。
“其實我們的變化多虧了政府的扶持。”陳民平所說的扶持,其實是定安縣政府在推進扶貧開發中,實施的“整村推進”示範村建設,及發展特色扶貧產業等。
“村子能有今天的發展,簡直可以說是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如今村民的腰包鼓了,完全都是靠縣政府這一年來的幫扶。”居丁村村書記陳寧深有感觸地說。居丁村一共有212戶,共1220人,是一個大村莊。村裡以前是遠近聞名的“髒、亂、差”村莊,村子裡根本沒有下腳的地,臭水橫流;其中有48人吸毒,村中打架鬥毆、吸毒偷盜是常事。在政府的扶貧幫助下,現在吸毒人員大部分都已經戒了毒,變成了黑豬養殖戶,還有4人正在戒毒所進行治療。
“我們透過補助黑豬養殖戶建豬舍,並將豬舍轉移到環村道外,每平米並補貼200元,2013年政府還扶持了10萬隻雞苗給全村村民,村民們的人均年收入增長了2000多元,從2012年的4380元增長到2013年的6660元。以前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謀生,現在都在家裡養起來黑豬、羊、雞,承包了魚塘。”定安縣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陳靈說,以前這個村的養豬戶只有30—40戶,現在的養豬戶已經發展到182戶,以前黑豬存欄僅500—600頭,在縣政府的幫助下,2013年突破了10000頭,一頭黑豬能賺500元,2013年光是養豬純收入就突破了500萬。居丁村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養豬村,目前已經是定安縣黑豬養殖最大的一個村莊了。
據陳靈介紹,2013年的扶貧工作主要有五大原則,一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支援;二是整合資金,扶貧到戶,連片打造;三是突出重點,綜合開發;四是因地制宜;五是講究時效,優先規劃。此外,自居丁村“整村推進”示範村建設以來,該縣整合了扶貧、畜牧、農技、住建、林業等17個部門的政府資源,投入 229萬元全面整治居丁村環境,讓村容靚麗、村道硬化、住房改善、環境綠化、公共設施完善。
“老百姓的生活好了,腰包也鼓起來了,整個村的精神風貌改變了。以前家裡養的豬、雞三天兩頭都會被人偷,現在大家都是敞開著門。”陳寧說,2014年爭取能使每戶都過上小康生活,把整個居丁村建設成最美的村莊。
很多的創業者一開始可能都在猶豫,其實創業很簡單,只要你想就可以去做,為你提供更加寬廣的市場,讓你的世界更加的輕鬆,成就更多的美好,對於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5
好豬肉是什麼樣的?在80後豬倌向平東眼裡,應該是“有鄉愁味道的豬肉”。昨日,在東湖風景區落雁島的倉庫裡,向平東埋頭於豬油、豬肉、豬油渣 之中,整理貨架,忙碌而充實。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年輕的豬倌,還是位美術碩士。只是因為想“做點自己喜歡的事”,他毅然關掉廣州的公司,回鄉養豬。
美術碩士回鄉當豬倌
皮膚黝黑,戴著眼鏡,笑聲爽朗,初次見面,很難把向平東和“豬倌”聯絡起來。向平東是宜都市松木坪鎮楊樹坪村人。1999年,他被湖北美術學院 美術學系錄取,成了村裡第一個大學生。2003年,他又考入廣州美院攻讀廣告設計專業研究生。碩士畢業後,他進入一家品牌設計公司任職。兩年後,他辭職創 業,在廣州成立了自己的品牌設計公司,運營基本穩定,逐漸步入正軌。2012年底,向平東卻出人意料地關掉廣州的公司,“想回歸鄉村,做點自己喜歡的 事。”
父親聽到兒子的想法後急了:“好不容易培養個研究生,做點體面工作不行?你瞎折騰個什麼呢!”向平東耐心解釋:“研究生養豬不是什麼醜事,我要養和別人不一樣的豬——用粗糧蔬菜餵養的黑豬。”
向平東來到宜昌秭歸大山裡,與人合夥養起了黑豬。
紅薯菜葉古法養豬
向平東養豬的方式是與農戶合作,養殖基地將豬仔養到兩個月大時,交給農戶養殖,七八個月後,再將豬回收到基地。別人的豬用飼料喂,4個月就能出 欄;他的豬是圈養加放養,吃的全是玉米、紅薯、菜葉等,10個半月才能長到200斤,達到出欄標準。“我給我的黑豬定義是‘古法養豬,自然之道’。就是遵 循千百年來農民自然養豬之道,養綠色、健康的豬。”向平東說。
在向平東的老家,也有村民與他合作。宜都市松木坪鎮楊樹坪村村民王長玉介紹,村裡100多農戶中,目前有30多家與向平東合作養黑豬,他家已經養了15頭黑豬。
記者在向平東拍攝的黑豬放養影片中看到,簽約農戶將豬驅趕至山坡上,將玉米、紅薯、菜葉等撒在地上,黑豬立刻圍成一團,互相拱著搶食。向平東介紹,每天,農戶們都會拍下一段當日放養情況的影片發給他,雖然身在武漢,但他時刻掌握著黑豬的成長狀況。
想把黑豬趕上新三板
雖然養殖基地遠在宜昌秭歸,但向平東在武漢設立起體驗基地,向客戶展示公司產品。從養殖到銷售,向平東去掉了所有的中間環節,直接面向客戶。
“豬也要賣得藝術”,向平東的產品均為淺綠色包裝,看起來格外清爽,豬油用精緻的玻璃罐罐裝,外面還套著質樸的麻袋,有一種古樸的美感。
去年5月,向平東報名武漢大學EMBA課程,學習新的經營模式和理念,同時積累資源,擴大人脈。春節前夕,向平東帶領銷售團隊,穿梭於各個商會的年會活動,宣傳自己養殖的土豬肉。一斤黑豬肉售價 為35元至40元,因為品質可靠,僅去年春節前的年豬銷售,一個月內就賣出400頭。兩年多時間,向平東成功售出1500頭黑豬。
光靠“圈子營銷”還不夠,向平東計劃今年在武漢的高階社群裡開10家肉鋪,首家肉鋪已於1月下旬在漢口後湖開業。
向平東的養豬事業也吸引了一些投資人找上門來。2月初,他從一名廣州投資人那裡拿到了200萬元的天使投資。“不僅提高餐桌上的生活品質,更讓 大家感受慢下來的快樂。”向平東希望,自己的產品能承載並傳遞傳統文化及樸素的價值觀。他計劃明年將黑豬品牌推上新三板,目前正在積極做準備。
向平東是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應邀回母校做這場講座的。2003年,向平東從湖北美院美術學系畢業後,又考入廣州美院攻讀研究生。碩士畢業後,從事了創意設計工作的向平東,兩年前回老家宜昌幹起了養豬事業。去年11月,向平東以武漢儂家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身份亮相武漢,參加團省委舉行的創富大賽,闖入15強。公司誕生半年來,有多家天使投資公司一直關注他們的成長,但他卻謹慎地保持著與“天使”們的距離。他希望自己創立的儂家屋黑豬品牌,能按自己的初衷發展,併成為黑豬市場的一匹黑馬。
向平東的故事:曾經沒錢上大學,湊不齊學費
“我是帶著感恩的心態回到這個城市的。”作為年輕的創業榜樣,向平東卻不懼坦承自己的窘迫往事。
向平東是宜都市松木坪鎮楊樹坪村人。1999年,19歲的向平東被湖北美術學院錄取。作為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鄉親們都為他感到驕傲,但他卻為湊不齊學費而發愁:向平東8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在當地煤礦打工,收入微薄。他報考的美術學系僅學費一年就要6500元。同學們都已順利報完到、軍訓去了。學校為他保留一個月的學籍,希望他能在一個月內湊齊學費報到。走投無路的向平東只好向本報求助。
“我好想上大學。”15年前的9月20日,武漢晚報在頭版頭條報道向平東的文章,表達他內心的渴望。
報道見報次日,時任副省長王少階作出批示,要求不使特困生失學。眾多熱心讀者紛紛為向平東捐款,很快就為向平東湊齊了學費。
拿著讀者的捐款,向平東百感交集,特意留下一封給讀者和本報編輯部的感謝信:“我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在過去的十天裡,經歷了一個複雜的感情轉折。本來是懷著渺茫的希望,在晚報大門前猶豫了許久,才將那份求援信送給一個陌生的編輯。幾天前由對求學的失望,到街頭流浪、四處尋工,再到受到大家無私的關懷……”
看到記者儲存的信紙和已經開始發黃的感謝信,向平東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沒想到您還儲存著這個。當記者問他是否還記得其中的內容時,他只說了4個字:“刻骨銘心。”
他記得在晚報6樓過道的沙發上度過的一夜,記得文教部員工拿出自己的飯卡,讓他到食堂就餐:記得一位下崗女工特意從漢陽趕到報社,為他捐出100元……
“雖然四年的大學生活僅學費就要支付3萬多元,但我有信心透過自己的勞動來完成學業,把社會對我的扶助變成奮鬥的動力。我請求做晚報讀者公益扶助中心的一名義工,加入到幫助更多不幸人的活動中去。”
昨日採訪時,記者得知,向平東與一些資助過他的讀者,一直保持著良好聯絡。“雖然我現在還不能算成功,但我沒有辜負他們,對他們當年的無私資助,我也一直心懷感激。”
向平東透露,他的儂家屋實行古法養豬,以保證豬的品質。從養殖到銷售,整個產業鏈去掉了所有的中間環節,直接面對客戶。因為品質可靠,僅春節前的年豬銷售,一個月內就賣了400頭。“把一件事情做好,也算是我對社會的一個回報吧。”
記者訪談:學美術的做豬的產業,也要做得藝術點
記者:好不容易從農門出來,你為何又跳回“農門”,當起了豬倌?
向平東:我骨子裡可能有一種不安分的東西。我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在廣州做品牌策劃工作,而且做得還算不錯。但是,做品牌策劃,永遠是表達客戶和商家的意圖。自己做一件事,可能更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吧。
記者:不學美術也可以養豬。你學了美術,卻跟豬打起交道,怎麼跟資助過你的人解釋?
向平東:大家可能都覺得學藝術跟豬不搭界。我們學美術的人來做豬的產業,最大的資本就是我們對美的感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強,市場上有那麼多與豬相關的產業,我們要做,也要做得藝術點。
記者:創業是很多大學畢業生夢想的事,你對他們有什麼建議?
向平東:畢業之後創業,確實是很多大學生憧憬的事情。在就業壓力大的環境下,自主創業不失為一個選擇,但是,開便利店不能說叫創業。創業的重點在“創”,而不在“業”,創業要找到自己美好的感覺。
記者:做一名設計人員,讓人看起來覺得高階體面。可是,你放棄舒適的生活,回來天天跟豬打交道,家裡人不反對?
向平東:我老婆也是美院畢業的,她一向支援我,理解我。
記者:看過電影《中國合夥人》沒?如今原型中的合夥人已經散夥了。聽說你有一個合夥人?
向平東:我有個合夥人,原來是做程式設計師的。我們有共同的理念才在一起,相信我們會是永遠的合夥人。
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6
當過木匠,承包過農場,到深圳打過工,45歲的鄒遠華創業經歷相當豐富,最終也靠規模化的科學養豬走上了致富路。
木匠工搞起山林種植
鄒遠華的老家在衢江區杜澤鎮稜鋪村,海拔五六百米,這裡開門就見青山。初中畢業他就跟老鄉到杭州打工。“那時在工地上做小工,幹一天是8元錢。”鄒遠華回憶說,80年代初期物價不高,一碗麵也才元。打了一年工,他又回到家鄉跟別人學做木匠。“木匠工的活兒也挺辛苦,做一天才元。”鄒遠華當了四年的木匠,22歲時恰逢村裡有一片茶葉山對外承包,一心想幹大事的他就以一年2000多元的承包款包下這片88畝大的農場。勤快的鄒遠華就天天早出晚歸地在農場培育茶葉又種下梨、柑桔等水果。辛苦一年,收入還可以,茶葉採摘了2000多公斤,梨也摘了3000公斤,毛收入共有2萬來元。“本來過過日子也挺舒服的,可後來村裡將農場收回改種杉木了,我也就不再承包這片農場。”鄒遠華就找別的事幹,之後他開過拖拉機,販賣過蔬菜,也經營過代銷店。“幹這些事,賺錢不多,也只能糊日子。”
走出深山到深圳“掘金”
一心想發家致富的鄒遠華就走出深山,與妻子一道去深圳打工。剛開始二三年,他又重新拿起斧頭、鋸子,在工地上做起木匠來,月收入三四百元。“後來,我又到傢俱廠打工。”鄒遠華相告,那傢俱廠是專門生產“席夢思”的,一張“席夢思”能賣500元,挺賺錢的。有心的他就邊打工邊留意起生產工藝,一年下來,他也能自己做“席夢思”了。鄒遠華就在市郊租下房子,搭了個臨時的生產用棚子,夫妻倆一道加工生產“席夢思”。“一個月可做20張席夢思,一張就能淨賺200 元,一個月就賺4000多元呢。”這讓鄒遠華掘到了第一桶金。
可好景不長,1995年因為深圳城市化建設,他的臨時工棚被拆除了。鄒遠華只有改行。“經老鄉介紹我白天到酒店做水電工,夜裡去另一家工廠當保安。”鄒遠華一個人幹二份工作,人雖辛苦,月收入不少於1500元。當然,這與加工“席夢思”相比,收入差距極大的。期間,有了積蓄的鄒遠華還購買了二隻深圳原始股,賺到2萬多元錢。
打工不如在家養豬
1997年,生豬價格特好,一頭中豬可淨賺200多元。獲此資訊,鄒遠華就回到老家決定靠養豬走上致富路。“我一下子養了7頭母豬,還經銷飼料。”讓鄒遠華意料不到的是,第二年生豬行情就下跌了。“剛開始養豬是虧本的,而經銷飼料卻是賺了點錢。”
見生豬行情變差,許多養豬戶就開始宰殺母豬。聰明的鄒遠華卻反其道而為之。“這好比炒股,生豬價格下跌後勢必有回升的時候。”這年,他以每頭100多元價格購來了30頭母豬。飼養一年,生豬價格又上漲,1999年他養豬淨賺七八萬元。
“可是,養豬還是有風險的。”2001年,他將母豬全賣光,改養中豬。沒想到,他從外地購進的一批小豬竟發疫病陸續死去,虧本了三四萬元。這個教訓讓鄒遠華明白:還是自繁自養保險。虧本了再養,2002年,他向堂兄借來10萬元,搭建15幢豬舍,又購賣100頭母豬。精心飼養,搞好防疫,第二年他外銷中 2000豬多頭,淨賺三四十萬元。
“深山養豬容易防疫病,空氣好,汙染少,生豬長得快。”2003年,鄒遠華給養豬場建了一隻40立方米的沼氣池,實行生態養豬。隨養豬規模擴大又在去年建起一隻300立方米的生豬汙水處理設施。“現在沼氣用也用不完,全部免費供給村裡十多戶農民使用。”
目前,他養豬場存欄母豬340頭。今年上半年出欄生豬3000頭,淨收入100多萬元。如今,他養豬場僱用本村村民7人,村民胡松林與妻子一同幫著幹活,不出家門每月收入2000多元。致富的鄒遠華不僅建起了樓房、購了轎車,還被評為省農村科技示範戶。
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7
xx,男,1970年11月4日出生,大專文化,中共黨員,系xx市xx區xx鄉xx村支部書記,又任xx鄉養豬協會會長。2005年10月獲得農業部動物疫病防治中級技能資格證書,2006年獲得市致富帶頭人稱號,2007年被評為省袁隆平“科技獎”。
他在家排行老二,全家七口人,過去只有三間破舊土磚房,生活來源完全依賴六畝糧田維持,看到不少家庭在謀劃和籌建高樓大廈,他看在眼中,急在心裡。1992年7月學業完成回家後,充分利用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大膽進行市場調查,全面掌握好第一手資料後,及時找親朋好友藉資金購買仔豬。透過艱辛努力,由每年養豬60頭逐漸擴大到現在年出欄牲豬在6000頭以上;由過去專門養肉豬變為現在既養肉豬又養母豬,現存欄母豬達400餘頭;由過去傳統養豬發展到購飼料,變為現在自辦飼料加工廠;由過去仔豬繁殖靠公豬配種變為現在他率先在家辦起了全區唯一的牲豬人工受精站,徹底改良豬種;由過去只有幾個豬圈變為現在高標準的大型豬場達5個,現在固定資產達400萬元以上;由過去一年幫助和扶持幾戶貧困戶脫貧致富,變為現在全鄉有300戶以上在他的支援和幫助下脫了貧、致了富。十多年來,他的主要事蹟表現如下:
一、大膽推廣養豬新品種。
過去村民全是養土雜豬,沒有經濟效益,他透過到外地考察,及時掌握市場資訊,率先帶頭飼養良雜豬,一直到現在發展飼養杜長大洋三元豬,均是他帶頭髮展起來的。透過測算,每飼養一頭杜長大商品肥豬比過去土雜豬出欄可增盈利達100~200元以上。現在又率先引進荷蘭培育的新品種世界豬王——託配克豬,其母豬發情更明顯,產仔數更高,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高,抗病力強,養豬效益更明顯。
二、帶頭推廣養豬新技術。
90年代初,農戶養豬完全使用混合飼料,他第一個人率先改用濃縮料,現在又改用科技含量更高的預混料。過去農戶養豬分餐飼餵,他又率先改為現在自由採食。在疫病防治上,他第一自籌資金建立了一整套的防疫程式,如藍耳病、胸膜肺炎。萎縮性鼻炎、圓環病毒等病防疫程式,大大提高了豬的成活率和育成率,為全鄉養豬戶作出了巨大貢獻。在養殖模式上,帶頭改變過去散養變為現在集約化養豬,做到全進全出,按批次生產。在管理上,他率先嚴格實行分階段和分割槽作業程式,在他的帶領和指導下,就新技術推廣這一方面,他為全鄉養豬戶增創盈利達1000萬元以上。
三、牽頭組建了養豬協會。
為使分散的養豬戶能掌握養豬管理、技術、資訊、防疫等一套完整高科技模式,他跑上跑下,爭取領導重視,終於讓養豬戶盼望已久的角山鄉養豬協會成立了,他以滿票當選為協會會長。上任後,他大膽開展工作,推行“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銷售”的五統一運作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科技入戶率和產品科技含量。他採用集團的方式更進一步提高了養豬的效益,受到了會員們的一致好評。如今協會成員達400餘戶以上,年出欄牲豬在10萬頭以上。最值得敬佩的是,為提高出資聘請市畜牧水產局和湖南環境生物學院的專家、教授到協會授課並當顧問。
四、自籌資金建立牲豬人工受精站。
為方便和減少養豬戶成本及提高優良公豬的利用率,擴散優良基因。2005年度他投資5萬餘元建立了石鼓區第一個牲豬人工受精站。現有臺灣杜洛克、新美系長白、大約克公豬15頭,年受精母豬7000胎次,大大提高了優良公豬的利用率和優良基因的擴散,他所提供的精子與市場價低於10%標準銷售,既減少養殖母豬戶成本,又為角山鄉的養殖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五、幫困脫貧
致富成效顯著。他致了富,念念不忘困難戶、貧困戶致富,幾年來,每年幫助貧困戶、困難戶脫貧致富達20戶以上。如本村古希橋組村民王家珍,過去靠種田為主,一家四口人,到頭來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他上門動員該戶養豬,無資金他墊資,無技術他負責。在他的幫助下,第一年盈利8000餘元,第二年盈利2萬餘元。如今王家珍家現有存欄母豬60多頭,年出欄肥豬1000頭以上,你那可獲純利10萬元。又如本村羊乃橋組村民唐輝。原在外打工,每年除填飽肚子幾戶是空手而歸,談不上積蓄。2004年他賒了60頭小豬給他飼養,飼料由他提供,四個月後牲豬出欄,除償還豬款和飼料款外,還獲純利1.2萬元,當年就脫了貧,如今蓋起了新房和自己的新豬場,年出欄500頭上,年可獲純收入5萬元左右。該同志積極支援鄉村公益事業,現在準備在小云山村村道維護上投入資金10萬元。
六、長期無償為養殖戶豬病義診。
10多年來,他累計為養豬戶義務出診3000餘次,治療牲豬6萬多頭以上,直接為養豬戶挽回經濟損失達200餘萬元。為給豬治病,他不管自己多忙,只要養豬戶一個電話,不管白天黑夜,立馬趕到,每年就義務出診為養豬戶病豬治療,自己年損失達8000元以上,無半點怨言。
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8
柳林鄉昌盛養豬專業合作社,自2008年9月成立以來,以“民辦、民管、民受益”為宗旨,堅持走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的路子,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專業戶”的運營模式並與入社農民簽訂保底價收購合同,吸引農民入社,將鬆散的養殖戶連線起來,共同抵禦市場風險,探索出了一條合作互助,不斷壯大養豬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合作社現擁有社員150家,主要分佈在李店村、紅檀村、楊堰村,其中養殖大戶30個,全年飼養種豬2000多頭,生豬存欄達量2萬多頭,年出欄商品豬3萬餘頭,年產值實現4000多萬元。2008年合作社社員養豬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有18家,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近100多戶,同時帶動周邊的養豬戶人均增收5200元。
分散飼養和統一管理相結合的合作社運營模式 柳林鄉素有養豬的傳統,過去農戶都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傳統的養豬業使農戶在飼料購買、市場議價能力、資訊獲取、技術保障、抗風險等方面都處於明顯劣勢。特別是近年來,養豬產業市場波動較大,養豬戶資訊滯後,造成利益受損,致使養豬業發展速度緩慢。為更好地發展壯大養豬業,將分散的養豬戶聯合起來,共同抵禦風險,由宏源、興旺養豬場等養殖大戶聯合成立了昌盛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實行家庭經營,自願加入,民主管理,提供服務,盈餘返還,經濟參與的原則;在經營管理上合作社實行“五統一”,即統一供種,統一防疫,統一飼料供應,統一環境管理,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逐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為廣大養豬合作社社員服務的組織。
合作社下設管理部、產品銷售部和技術服務部,為社員提供疫病防治和現場指導服務,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進行技術培訓和示範,組織供應社員所需的飼料、獸藥、疫苗,統一組織育肥豬及其產品的銷售服務。合作社在實現入社成員享受諸多方面優惠待遇的同時,還依據購買投入品數額、銷售育肥豬數量等記錄資料,向社員返還利潤,真正把合作社辦成社員自己的利益共同體和“社員之家”。在養豬合作社帶動與輻射作用下,柳林鄉及周邊地區的養豬業不斷髮展壯大。
合作社辦實事,社員得實惠。養豬合作社是為社員服務的平臺、致富的平臺、發展的平臺。合作社透過不斷探索,逐步創出了一條生態養殖、規模養殖、科學養殖的致富新路子,真正給養殖戶帶來實惠,成為養豬社員的核心紐帶,推動著柳林鄉養豬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統一供種,進行生豬品種改良。為適應市場對良種豬需求,減少豬病的傳染,合作社嚴禁社員私自購進仔豬。在充分考察基礎上,合作社與湖北省龍王廟、宜昌、天門等地的數家正規良種豬繁育場簽訂了仔豬供應協議,統一為社員組織提供良種仔豬2.5萬頭。大部分社員入社前養的是雜交豬,吃料多,長得慢,養一頭豬需350千克濃縮飼料,入社後經過品種改良,出欄一頭豬使用飼料減少50千克,降低費用120元。2008年,合作社積極鼓勵會員發展自繁自養,以降低成本、減少市場風險,現已有8戶社員引進“臺系”“美系”種公豬65頭,良種母豬2000餘頭。目前,該社有固定原種公豬240頭,二元母豬2000多頭,常年低價供給社員仔豬,幫助社員改良生豬品種。
統一防疫,實現零發病率。合作社聘請了資深獸醫專家,為社員養的生豬診治疫病,並指導養殖戶進行統一防疫。仔豬進圈前由合作專業防疫員對空圈進行消毒處理,仔豬入圈觀察七天後統一由專業防疫員進行豬瘟、鏈球菌等防疫。強化程式免疫,統一打掛耳標,建立防疫檔案卡。合作社還設立了獸藥服務部,以保證獸藥質量,杜絕違禁藥品。
統一飼料供應,節約飼料成本。合作社成立之後,直接從廠家低價購進飼料原料,如玉米、豆粕、麩皮、預混料等,加工成品飼料後,優惠供應社員,每袋預混料要比市場價低8-10元。據黃龍社長介紹,500克預混料比從經銷商手中直接購買便宜一毛錢,一頭育肥豬在育肥期間需要300千克~350千克料,單從飼料方面就為養殖戶節省了60元-70元的成本。
統一技術服務,培養新型農民。一是合作社成立以來,每月舉辦一次培訓班,聘請河南農大專家教授前來授課,對社員進行飼養管理、防疫、防病、治病等方面知識的技術培訓。截至目前,共舉辦了培訓班6期,培訓人員400餘人次。透過培訓提高了他們的飼養技術水平,絕大部分社員掌握了養殖基本技術,把養豬戶培訓成畜牧獸醫技術員,成為了新型的農民。二是養豬戶以合作社為紐帶,透過到合作社實地學習和社員間的相互交流,促進資訊共享,降低養殖成本,提高市場風險抵禦能力,實現農戶利益的最大化。
統一銷售,解決農戶後顧之憂。合作社成立以來,經過社長及廣大社員的共同努力,先後與武漢雙彙集團、廣州生豬貿易市場等多家肉食品加工企業和大型屠宰廠簽訂了長期供貨協議,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採取統一對外談價格,統一過稱裝車、統一結算付款的辦法,既方便客商,又方便社員群眾。社員出售一頭育肥豬,只須向協會繳納5元管理服務費,技術指導、防疫、銷售等服務均由協會提供。經合作社銷售的生豬,平均每公斤高出本地市場價0.1元—0.2元,每頭出欄生豬可增加收入18元左右。合作社教育社員樹立誠信意識,以誠待客。今年“端午節”前夕,一位外地客商急需一批生豬,合作社不提價不壓級,按客商要求及時組織按時供應,周到的.服務為協會贏得了客商、贏得了市場。2008年,合作社組織銷售生豬2萬多頭,佔社員出欄生豬90%,實現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為農戶養豬解決了後顧之憂。今年,在遭受甲型流感的影響造成全國生豬存欄量急劇下降的大環境下,合作社社員及輻射範圍內養豬戶補欄的積極性仍然很高,生豬飼養量仍然呈上升態勢。
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9
肖德全今年46歲,家住古浪縣黃羊川鎮張家墩村三組,他先後做小生意、電焊工,出外打工。2008年春節,回到家鄉過年,他覺得這幾年家鄉的變化非常大,他認為打工不是長久之計,回家照常能創業致富,想回到家鄉發展。春節過完後,他和妻子回到了家鄉創業。
肖德全要在家鄉發展養豬業的訊息傳開後,許多好心人都來勸阻:我們祖祖輩輩養豬有誰能發家?前幾年有幾戶搞什麼科學養豬場,結果還不是虧了老本。
鄉親們的話提醒了肖德全,他認為一定要全面掌握科學養豬技術,雖說自己以前也養過豬多少有一些養殖經驗,但自己技術離辦場開展規模化養豬還遠遠不夠。為此,肖德全加強了學習,買來大量的養豬技術書籍,初學不容易弄懂,他就兩遍三遍地學,反覆地讀,邊讀邊做筆記。此外,他到處打聽,積極參加縣鄉鎮的各種培訓活動。得知肖德全回鄉創業的訊息,肖德全村村委會非常支援,採取多種措施積極引導和重點扶持。幾經選擇,他投入10多萬元,在黃羊川鎮張家墩村辦起了年出欄100頭規模的養豬場。
肖德全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以前村裡人養豬失敗,主要是因為養殖方法單一,全部關在一起飼養,而且豬欄簡陋。他得知50頭養豬模式,是一種新型的科學的養豬模式,他率先就做了2棟,讓豬住進了冬天可以生火增溫、夏天可以水簾降溫的“空調屋”。在不斷地摸索養豬經驗之後,他用上了 “五良”養殖方法,即採取“良舍、良種、良醫、良飼、良法”辦法,把豬分類管理,將母豬、仔豬、肉豬分欄飼養,又專門設定母豬產房、肉豬定位欄、仔豬保溫房。他定期清理豬圈、打疫苗、出入豬場都要進行消毒。
由於科學養殖管理,豬肉品質好,肉質鮮美,肖德全養的豬在市場上供不應求。2008年6月份,肖德全的旺源養豬場生豬開始出欄,正趕上生豬價格上漲,首批50模式中餵養的50頭豬,就贏利1萬多元。
肖德全在不斷髮展壯大豬場的同時,還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將養豬技術及豬病防治知識傳授給其他鄉親,幫助周邊農戶走科學、綠色養殖模式,帶動農戶發展生豬養殖,不斷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他的創業軌跡是:一個農民靠外出打工完成積累又回鄉創業致富的迴圈。他是打工農民中的 “領頭雁”。
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10
xx鎮xx村的xx是一個敢想、敢幹、致富路上敢為先的巾幗致富的帶頭人。今年39歲的她在農村這塊廣袤的土地上開闢了新的人生之路,創造了令人驚歎的業績。
2000年,xx看到周圍的村民一家家富了起來,再看看自己家並不寬裕的生活狀況,心裡像吞了一枚青果,感覺苦澀澀的,既消沉,也委屈,更不甘心。她正當年富力強之時,怎能就此平平靜靜、安安穩穩地做一個無所事事的閒人呢?
xx開始著手收集市場資訊,觀察行業動態。面對周邊市場對牛肉的大量需求現狀,經過認真的考察和分析,她審時度勢,決定發展肉牛養殖業。
創業是艱難的,也是艱辛的。xx的肉牛養殖場創辦伊始,因為丈夫xx還要照顧家裡的耕地,所以肉牛養殖的工作便全部落在了xx一人身上。她每天天不亮就得起來,為牛添飼料,清掃牛舍,深夜還要再起來到牛棚轉一圈,觀察牛的生長情況、健康狀況等,如發現異常,及時診斷治療,不敢有半點的疏忽。雖然她每天累得雙腿象灌了鉛,可xx絲毫沒有放鬆對技術的學習。她買了很多黃牛養殖方面的書籍,起五更、爬半夜,利用一切空閒時間一本本的啃,使自己從一點不會到掌握了黃牛的適應期、增肉期、催肥期等。透過邊學習、邊實踐,最終全面掌握了全套養牛技術,使她養的黃牛從入欄到出欄,從沒有染上過各種疾病,從未出現過死亡現象。因xx採用科學方法飼養,所以她養的牛個個膘肥體壯,客商紛紛上門收購,她家的育肥牛遠銷到寶清、xx等地,養牛使xx走上了一條致富路。
幾年來,透過xx的辛勤耕耘和勞作,她家的養殖場已有存欄黃牛30多頭,擁有200多平方米的牛舍,2004年僅養牛一項的收入就達到了1.5萬元。
xx富了,但她對前來參觀學習和取經的婦女群眾從不隱瞞成功的經驗和養牛技術。幾年來,她先後扶持和幫助了很多本村和鄰村的養殖戶。
xx在肉牛養殖上成功了,但是她沒有忘記農民的根本,即使養牛再掙錢,也不能荒了自己的土地,相反還要把責任田侍弄的更好才行。望著收成並不理想的耕地,xx決心再闖一闖,她利用養牛贏利和餘錢,加大在土地上的投入,遇到技術問題就找鄉農技部門,去問、去學,本上密密地記著田間操作的規程,並經常聘請農業技術員實地考查,最終她明白了農藥的藥性及噴施,清楚了化肥的結構和功能,經過一年的實踐,她領悟到科學種田是一門大學問,憑著韌勁和吃苦精神,她當年種田又贏利了1.4萬元。經過幾年的辛勤操作,她總結出了一條,以前種田的收入少,就是種地科學水平低,原始耕種多,她就和愛人李方軍商量說:咱咋也不能看別人種地不打糧,咱們幫幫他們。她愛人說:你夠辛苦的了,就別操心別人家的事了。可她想,我是女人,心細,能發現問題,再說我也不能只富了自己,得幫大家致富,我幫不上別的,種地我還行。在做通愛人工作後,她就三、五戶聯絡起來,講秋整地,講春保墒,講科學施肥的道理,講農藥的噴施和注意事項,並連續多年在地裡手把手地教,在她的影響帶動下,村裡其他幾戶種地能手也加入傳、幫、帶的行列,荒蕪的土地重新顯出生機。婦女致富本領的增強,自身素質也有了明顯提高,酗酒的減少了,學技術的增多了,農閒時賭博的少了,學習看報的多了,敬老愛幼樹新風,全村婦女學習形成了高潮。
眷念黑土地,心繫故鄉人。xx正以她成功的養牛經驗和科學種田方法帶領姐妹們奔小康,用對美好生活的無比豪情,在她勾畫的致富藍圖上辛勤耕耘。
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11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膳食結構有了新的變化,對動物性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就要求畜牧業不斷提高畜產品的產量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動物性產品的需要。養牛就慢慢地發展起來了,下面跟著小編去看下養牛大戶的致富故事。
在阿榮旗亞東鎮新興村一組的山腳下,有一排整齊的磚瓦房,四周是兩米高的院牆,院子裡站滿了牛,這便是村民王曉春的牛舍大院。村民們說:王曉春養牛發了!王曉春卻說:不光我發了,在咱村兒養牛致富的還有幾十戶。
王曉春養牛已經有十多年了,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牛大戶,在於他的堅持與勤勞。他家養牛也曾經遇到過低谷,也遇到過草場難題,也遇到過大災,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一直堅持到現在,不但自己掙到了錢,還帶動村裡的30多戶農民走上了養牛致富的道路。
王曉春家裡有70多畝地,夫妻倆種地之餘,還想養點兒啥,走種養結合的路子,於是他們選擇了養牛。1995年他們買了兩頭本地黃牛開始飼養,到1998年他家的牛群已經發展到了20多頭。夫妻倆邊種地邊養牛,日子正紅火的時候,這年夏天百年不遇的洪水沖走了他家的六頭大牛,讓他家損失了2萬多元。那一年的秋天,牛疫病較多,市場行情也不好,多數養牛的農戶都把牛賣了,王曉春夫婦倆一合計不能賣,要是賣了,這三年的功夫就白費了。他們堅持著養下去,他們相信成功不會太遠了。
又堅持了兩年,到了2000年,他家的牛群發展到了30多頭,而且王曉春在這兩年裡琢磨育肥架子牛,買來架子牛喂三個月再賣,每頭牛能掙300多元,相當於一名工人一個月的工資。這兩年的努力王家收回了養牛的成本,還剩下這30頭黃牛,當時價值7萬多元,在屯子裡成了響噹噹的富裕戶。
2002年,市人大到新興村調研,來到王曉春家,瞭解到他家這些年發展養牛的效益情況後,決定藉助王曉春家養牛的經驗,拿出30萬元作為滾動扶貧資金幫助該村的貧困戶靠養牛脫貧致富。於是,他和市人大、村裡的領導,一同來到吉林省伊通的牛市上買回來60頭西門塔爾良種母牛,分發給30戶貧困戶,他還教給貧困戶肉牛常見病防治技術和肉牛育肥技術,一戶帶多戶,新興村的肉牛養殖業迅速發展起來,王曉春給全村群眾闖出了一條發展肉牛養殖的致富路。
現在,王曉春家建起肉牛養殖圈舍600平方米,有優良品種基礎母牛80頭,肉牛120頭,其中正在育肥的有30頭,王家每年靠養肉牛養殖一項便可收入二十多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新興村養牛1500多頭,60戶農民靠養牛脫貧致富,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養殖業先進事蹟材料12
盧新亮,男,現年33歲,近年來,他個人投資大力發展養豬,在我村成為屈指一數的養豬示範戶。在他的帶動下,使一些無正當職業的農民看到了另一條致富門路。躍躍欲試。
在養豬前,他主要靠泥水匠活路養家,隨著同行業從業人員越來越多,趨於飽和。他決定另找一條致富門路,經過實地考察和學習,於2014年開始養豬。一切都是從零做起,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不斷摸索,在辛勤汗水的澆灌下,終於取得了成功。
機會是留給又準備的人的,平時,盧新亮刻苦鑽研養殖生產科學理論知識,從準備養豬開始,盧新亮就到村文化站把關於養殖類的書都看了一遍,經過認真研究對比,覺得養豬是目前最好的投資,選好方向,盧新亮就到新華書店買來大量關於養豬的書籍。又聽說網際網路上關於養豬的知識更多,索性投資6000餘元購買了電腦,接通網際網路。從網上更深入地瞭解養豬知識。往往是白天干活,晚上學習,有時通宵達旦。對於裝著致富夢想的他來說,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做好前期充分的準備,他先後又去麻坪、景村等地的養殖場實地考察,細心諮詢。又聽取了鎮畜牧站技術員的意見,於2014年自籌資金20餘萬元修建了500平米的標準化養殖豬舍,首批引進仔豬300多頭,正式開始生豬養殖。起早貪黑,不管什麼時候見他,總是腳穿雨靴,手拿鐵鍁圍著豬舍忙碌的情景。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生豬出欄500多頭,養殖收益6萬餘元,特別是在今年,隨著豬肉價格的一路走高,盧新亮的養殖場更是生意興隆,嗷嗷待喂的豬仔歡快的叫著,盧新亮看著它們,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今年,一欄生豬已經出欄,為他帶來15萬元的利潤。
自己富起來了,鄉親們也看著眼紅,在今年大好的形勢下,紛紛養起了豬。有些人是初次養殖生豬,經驗欠缺,當他們在養殖過程中碰到問題的時候,就跑到盧新亮家裡取經,這時候他都會毫不保留的把自己這幾年的養豬經驗不厭其煩的告訴那些新養殖戶,有時候,還會親自上門為那些新養殖戶進行實地指導。養殖過程中的防疫消毒知識、飼料配比、要付使用等養殖過程中關鍵環節,盧新亮自己摸索出的寶貴經驗,都會毫無保留的告訴那些新養殖戶。在他的帶動下,目前和他同組的村民新增了三家養殖戶,他希望有更多的村民能夠加入到養殖隊伍,能夠使更多地人透過養殖走向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