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精選13篇)

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要用到事蹟的情況還是蠻多的,根據事蹟的性質,可分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事蹟到底怎麼擬定才正確呢?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精選13篇)僅供大家參考借鑑。

  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1

  王顯裕,來自吉安市萬安縣一個偏遠的農村,在沿海打拼多年的王顯裕看來,生他養他的農村更適合自己的發展,大學生創業典型王顯裕:養殖讓我紮根農村。於是他回到農村發展養殖業,從養竹老鼠到養豬、養鵝、興辦小型飼料廠,初步形成綜合養殖規模。他用自身的創業經歷告訴大家: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農村也有施展才華的空間。

  王顯裕來自吉安市萬安縣一個偏遠的農村,他是村裡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學生之一。2004年從東華理工學院軟體工程專業畢業後,滿懷信心去到深圳尋求發展。出乎他的意料。到深圳找工作幾經挫折,王顯裕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軟體工程師的工作。

  工作之餘,在一家電腦維修店做兼職。有一次,王顯裕和客戶起了爭執,最後卻以捱打、陪錢、道歉收場。透過這件事情,王顯裕發覺自己單純、憨厚的性格很不適合在城市生活。或許,熟悉的家鄉更適合自己,他便開始留意一些適合在家鄉發展的專案。

  2008年,在一次朋友聚餐時,王顯裕品嚐到紅燒竹老鼠的菜餚,就業參考《大學生創業典型王顯裕:養殖讓我紮根農村》。就這樣,他看到了商機:家鄉有著豐富的野生竹老鼠資源和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竹老鼠所需的食料,而且竹老鼠的價格高,大小餐館需求量大!養殖這個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說幹就幹,他回到家鄉利用自家的房屋,搭鼠窩,買鼠種。養殖就這樣正式開始,他也從一個IT人士變成了一名養殖戶,每天穿梭於各個飼養間,投放飼料、清洗餐具、打掃衛生,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自己做。

  短短的半年多時間,他的竹老鼠從當初的40只發展到現在的300只。根據竹老鼠的生長規律,它的繁殖會成幾何級數增長。雖然賣出的第一批商品鼠的銷售額只有不到2萬元,但感到高興的是,按照目前的繁殖速度,不出一年就能實現產值十幾萬元。

  飼養竹老鼠,除了需要像毛竹和蘆葦等粗飼料以外,還要給它們喂一些玉米、豆粕和麩皮等精料。精料配多了,竹老鼠吃不完會變質;少了又不夠吃。為了能使精料供應正常,又能實現多元化經營,王顯裕便興建了養豬場和飼料廠。如今已初步形成綜合養殖規模。雖然目前的規模不大,但一年後將可以發展到竹老鼠3000支、肉豬2000頭、鵝2萬隻,產值超過400萬元,同時也可以帶動周圍鄉親一起致富。

  王顯裕說:“雖然農村的創業條件艱苦,但我無悔,因為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找準了發展的方向。我認為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只要是適合自己發展的,那麼農村和城市一樣,都有我們施展才華的空間。”

  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2

  在其上任以來,時時以共產黨員的八條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把群眾的飢苦裝在心中,從不強調個人榮辱、得失,務實於本職工作,使本村的經濟明顯好轉。村積累穩中有升,現村集體存款8萬元,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尤其在開展黨員“領航工程”活動中,他能積極投身於其中,時刻以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指明瞭方向,使慶先村38戶貧困戶基本脫貧,其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截止xx年慶先村共有250戶看上了有線電視,有220戶用上了程控電話,為全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一、抓思想建設,提高支部一班人綜合素質

  李春山接任支部書記後,深知要想發展本村經濟,必須取得村民對本屆黨支部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上任伊始,他就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黨員幹部的素質、政策理論水平上。

  (一)是利用“三會一課”集中輔導統一學習。共舉辦各類學習培訓班十五次,在培訓班上鎮黨委書記孫昌順同志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農村》為題進行輔導;八一農大教授講解烤煙的栽培技術。在學習中,全體黨員深深的感受到只有經常性的學習、受教育、學習新科技,才能增強為村民服務的本領。

  (二)是村“兩委”的主要領導帶頭學。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李春山同志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嚴格要求,認真記學習筆記,寫心得體會,農閒多學,農忙少學,做到雷打不動。由於村主要領導以身作則,嚴以律己,帶動全村黨員主動、自覺的學習,提高了學習效果,增強了理論水平,提高了幫富致富的能力,對“三個代表”的理解也不斷加深,思想素質不斷提高。同時李書記還率先走入村民中,與之談心,瞭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外及村民對黨支部還有哪些意見和要求,並誠心請村民為本村經濟的發展出謀劃策;在其帶領下黨支部成員都能走近村民,確實瞭解村民的飢苦,幫助他們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使村民增強了對黨支部及黨員的信任度,為其能更好的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抓烤煙生產,發展特色經濟

  李春山同志緊緊把握髮展農村經濟產業,從增加農民收入,努力為村民要效益這個工作重點入手,積極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去年春耕期間,許多貧困戶缺乏資金,無力購買春耕生產所需的農藥、化肥。李書記了解情況後,經過多方奔走,先後與農技站、鎮供銷社及個體農資店取得聯絡,為村民解決了10萬多元的農藥、化肥,使村民及時、順利的完成了春耕生產,受到村民的一致讚揚。李春山同志就是這樣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處處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今年春耕期間又為農戶解決了7萬多元的農藥化肥,使今年慶先村的春耕生產得以順利完成。

  多年的農村工作經驗告訴李書記,單靠種植大糧作物想脫貧難,慶先村交通方便,土質好,很適合烤煙種植,而且市鎮為擴大烤煙生產,每年都給予優惠政策。慶先村距烤煙收購站較近,發展烤煙生產大有可為。可目前的農民一缺資金、二缺技術,怎麼辦?一連幾個日夜他都吃不好、睡不著,自己領航包扶的那幾戶的條件他很清楚,一個想法在大腦中萌生,他先去作通了幫扶對子中頭腦固執的思想工作,並與信用社和農技站取得了聯絡,為烤煙戶解決了5萬元貸款,十餘噸化肥,解決了農戶的燃眉之急。經過他和菸農的一年的辛苦勞動,得到了豐厚的回報,烤煙畝產220斤,均價3.17元。他的領航戶一年脫貧,並全部還清貸款,很多農戶嚐到了烤煙的甜頭,今春又有5戶要求種植,烤煙面積由去年的650畝,發展到800畝,烤煙生產在慶先村前景喜人,成為慶先村的支柱產業。由於整天忙於工作和群眾的生產生活之中,家中事務,自家的農活常常是無暇顧及,妻子經常說:“這個家是我一個人的,而村民才是你最親的人,他們的家才是你家,家裡的事你從來不管。”聽到妻子的埋怨,他總是微笑不語,因為在他心中清楚知道妻子是理解他的。

  三、領航工程推動三個文明全面發展

  透過開展黨員“領航工程”活動,慶先村黨支部在支部書記李春山同志的帶領下,去年43名黨員與38名農戶結成了領航對子,今年有5人加入了被領航的隊伍中。其中有8戶一年脫貧。全體黨員和村組幹部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事情增多了,從而增強了農村黨員幹部幫貧致富的能力,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增強了整個黨支部的向心力、戰鬥力。全體黨員幹部經過認真分析村情、民情、地情,又確定了下一步的產業結構調整方案和措施;一是發展養殖業,全村養奶牛12頭,黃牛728頭(其中:改良牛190頭),養羊戶共24戶,共養羊1700多隻,養豬1500頭,家禽4000多隻;二是根據慶先村的實際情況,利用地處潛山區的優勢,大搞退耕還林,建造綠色銀行。截止xx年春全村共造林1400畝(其中人造林600畝,經濟林800畝,同時利用退耕還林的有利時機,有20戶栽種了果樹,22戶栽種草莓,7戶種植大棚甜瓜;三是充分利用人才優勢,慶先村有一批養殖業、種植業等方面的技術骨幹和致富帶頭人,可以為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起到骨幹帶頭作用。透過全體黨員幹部的齊心協力,使方案和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落實,使慶先村的經濟水平和集體集累有了長足的發展。

  與此同時李春山同志為了更好地開展黨員“領航工程”活動,開展了黨員與農民搞好“一帶十”式的對接“領航小組”,積極為農民送政策、送資訊、送溫暖,帶領農民發展經濟,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為使“領航工程”工作持久穩定,不走過場,一抓到底,支部建立了“領航工程”記錄簿,實行黨員與困難戶進行幫扶活動 ,確定了“領航”任務、目標及“領航”任務目標的落實情況,任務目標一定三年。

  透過“領航工程”這一載體,伴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進一步學習,以支部書記李春山同志為核心的慶先村黨支部,在“領航工程”活動中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共解決生產、生活資金累計20餘萬元,解決修道等急難問題10餘件。慶先村黨支部也先後多次被鎮裡評為先進黨支部,李春山同志xx年榮獲密山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xx年榮獲密山市優秀黨支部書記稱號;xx年榮獲黑臺鎮農業和農村工作先進個人;xx年又榮獲黑臺鎮農業和農村工作先進個人。李春山同志正以他的實幹精神帶領慶先村村民去打造一個輝煌的明天。

  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3

  趙安榮,女,1966年4月出生,共產黨員,柞水縣豐北河鎮豐河村農民。務農之餘,1984年高中畢業後曾任該村小學民辦教師等,2014年9月,擔任豐河村文書。曾獲全縣優秀共產黨員、全縣“三八”紅旗手、全縣“五好家庭”等榮譽。

  一名樸實的農村婦女,卻有著一股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透過她不懈的努力,她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當地實際,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帶頭髮展白皮松苗圃種植,並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帶領周圍群眾致富,她思想進步,刻苦鑽研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在當地是一名遠近聞名的優秀新型農民。

  一、白皮松苗圃種植,示範帶頭大家樂

  在黨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趙安榮帶頭在自家承包地的地上進行了白皮松苗圃種植,為了很好的掌握這一新型種植技術,她積極參加政府舉辦的白皮松苗圃種植技術培訓,並專門購買有關白皮松苗圃種植方面的書籍進行自學。經過不懈的努力,她的白皮松苗圃種植終於取得了成功,畝產增值達20%以上。看到這種情況,周圍的鄉親們有點眼熱了。在她的鼓勵和帶動下,幾戶村民也以同樣的方法種植了白皮松。雖然方法相同,但是其她村民由於種植的經驗不足,栽植之後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趙安榮一方面不斷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閱、購買白皮松種植方面的資料和書籍,並對其他幾戶村民進行技術指導和幫助,經過這幾年時間的精心管理,他們的`白皮松苗圃種植得到了成效。通過幾年的管理實踐,他掌握了白皮松苗圃種植技術,成為了一名白皮松苗圃種植能手。與她同時栽植的幾戶群眾收入也一直相當可觀,曾強了他們的信心。由此便調動了周圍群眾進行白皮松苗圃種植積極性,全社進行了50畝的種植示範點,全村白皮松苗圃種植面積一下子達到100畝以上。

  二、創新思路,買車搞運輸

  白皮松苗圃種植取得了成功,經濟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砸人認識到,光靠種地是很難真正發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領頭雁”,就必須另謀出路。經過詳細的調查,她發現,當地的運輸業,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條商機在她的腦海中閃現,於是她決定在當地搞運輸。當她把這個決定告訴家人時,家人被他的這種大膽的想法嚇了一大跳,村裡這麼多人,都是老老實實種地,不也過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從地裡刨出來的幾萬元錢去跑沒有一點把握的運輸,萬一賠了怎麼辦?實無必要抓注一擲再冒風險。無奈何趙安榮吃了秤砣鐵了心,開弓難有回頭箭,始終沒有“商量”的餘地。好在這次抉擇沒有辜負她的一番苦心,給了他豐厚的回報,不僅獲得了高額利潤,更為重要的是積累了豐富的經營經驗。

  三、共同富裕,不忘幫富“窮親戚”

  在搞好白皮松苗圃種植,發展好運輸業的同時,她沒有忘記村上的貧困戶,時時關心這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情況。趙安榮不知為別人花了多少錢:有的貧困鄉親蓋房子缺錢,她“贊助”2014元;村裡哪個有病無錢醫治,她就主動送去醫藥費……,趙安榮夫婦義務贍養的6名孤寡老人,都得以頤養天年。她資助的4名貧困學生,其中2人已大學畢業;村裡的貧困人,也漸漸脫離了生活的窘境。咱是黨員,就該切實為鄉親們做點事。

  趙安榮搞運輸贏得了豐厚的利潤,雖然讓村裡人看的眼熱,但誰也沒有勇氣去試一試。為此,古道熱腸的李**親自登門勸說,向他們傳授經驗,並把自己的貨運資訊提供給他們。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的勸說下,豐河村村民石學軍、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來運輸。

  每當提起趙安榮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讚。她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聰明的人從不等待機會,而是主動地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把握機會,利用機會,只有踩在機會的肩膀上,才會取得更高的成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搶抓機遇,不放棄、不氣餒,勤奮刻苦,踏實知足。

  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4

  孫xx生於“三年困難時期”。自記事起,就一直在貧困中煎熬。高中畢業,由於母親患病,生活貧困,她和妹妹不得不輟學務農。

  1980年,20歲的孫xx和父親承包了村裡的20畝果園,連續2年的秋冬她都在縣城大街上擺攤賣沙果。1983年,她經人介紹和馬鹿溝村的農民朱世臣結了婚。婚後,她在鎮幼兒園當了老師。但,靠勞動致富的追求,她一直沒有放棄。上班的業餘時間和節假日,她要和丈夫承包小工程。為此,她學會了瓦工活,她還和丈夫種植中草藥,但仍然沒走上致富路。

  1997年秋,幼兒園解體,孫xx和丈夫看好了養豬致富這條路。她在電視上看到河北大午技校免費開辦養殖業培訓班,她就去參加了兩個月的培訓。回來後,她用多年的積蓄,在院子裡蓋了簡易豬圈,先後購進種豬、商品豬81頭。

  孫xx和丈夫視豬如子,精心餵養,細心照料。但是,令他們始料不及的是,豬購回來的第二天就有10頭商品豬的豬拱嘴和蹄丫起泡、潰爛,不思進食。孫xx害怕了,憑她掌握的知識,豬可能患了可怕的口蹄疫。經獸醫診斷果真是口蹄疫,81頭豬在全家的哭聲中被全部捕殺。

  災難,並沒壓倒天生剛強的孫xx,她和丈夫決定在村南山坡地上重新建造標準化豬舍。沒有資金,她就和丈夫靠鐵鍬、尖鎬、獨輪車,硬是平出xx多平米的平地。3個月,整整3個月時間,她和丈夫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她的手磨出了層層老繭,本是很嬌嫩的臉被冷風吹起了一道道血口。但是,看著整齊的豬舍和房屋,她很是欣慰。儘管蓋豬舍很辛苦,但她每天晚間還要堅持學習《豬病防疫》等大量書籍,而且還自費訂閱了《農村新技術》、《中國畜牧》等雜誌。她認為,第一次失敗就在於忽視了對豬的檢疫,教訓是深刻的,也是再發展的寶貴經驗。1998年8月,在經歷了痛苦的反思後,孫xx和丈夫重新籌措資金15萬元,在鎮獸醫站指導下,購進新品種種豬、商品豬292頭。經過精心飼養,當年出欄180頭,純收入2萬餘元。2萬元,雖然距返本相差甚遠,但卻是對孫xx夫婦莫大的鼓舞。

  為了降低成本,孫xx和丈夫精心飼養著300多頭豬。她本來是很愛乾淨的人,穿戴也很講究。但為了早日走上致富路,她整日在豬舍裡,整年一套工作服,身上充滿了臭臊味。特別是豬產仔時,他要和丈夫守在豬舍10多個小時。但孫xx無怨無悔。孫感到購買豬飼料成本過高,質量也沒有保障。於是,她到外地學習考察豬飼料加工技術,她按照自己的配方製作飼料,每斤降低成本0.2元。僅此一項每年可節省資金數萬元,每頭豬增加利潤50到70元。她還改原始的喂溼拌料為喂乾料,增設了自動料槽和自動飲水設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她掌握了豬的疾病預防、治療、去勢、打耳號等各項技術。豬的死亡率始終控制在國家規定標準之內。

  1999年和xx年是豬價最低的時候,但孫xx根據資料資訊,提前對市場行情有了準確的估價,先後到黑龍江、左家等地學習考察特禽養殖。引進了番鴨、貴妃雞、火雞、綠殼蛋雞等多種特禽。最多時特禽存欄量近千隻。因為買不起孵化裝置,她就利用熱炕自己孵化。最多時,一次要孵化500枚蛋。每2小時就要翻動一次,她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晝夜守在孵化箱旁。夜裡,多少次她伏在孵化箱上睡著了,多少次又被驚醒。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養豬業最低迷的時候,她的特禽創造價值10多萬元,為養豬業奠定了可靠的經濟基礎。

  孫xx發展養豬業10多年來,一直在走自繁自養的道路,規模不斷擴大,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去年,出欄生豬900頭,產值120餘萬元,純收入30餘萬元。今年,存欄生豬近600頭,出欄700餘頭。儘管上半年生豬價格走低,年純利潤仍然可達10多萬元。

  孫xx富了,但她又給自己加了一份責任,那就是扶持貧困戶。凡是被有關部門確定的貧困戶到他豬場買仔豬,一律享受半價。有的貧困戶沒有現金,她就賒欠。10多年來,經她扶持的貧困戶達30多戶。林志軍、王兆德、趙永花等都已經成為存欄30多頭豬的富裕戶。至今,她賒欠出的豬仔款5萬多元、飼料款達10多萬元。

  孫xx和丈夫終於透過科學養豬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5

  侯亮,男,33歲,漢族,家中6口人,住勉縣老道寺鎮侯寨村五組,主要從事生豬養殖與飼料營銷。

  幾年來,他憑著自己特有的頑強與拼搏,憑著一雙勤勞的手,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打拼,走上富裕之路。家有飼料機2臺,飼料配送車1輛,有現代化大型養豬廠房12棟,年出欄生豬5000頭以上,向社會提供優良三元仔豬4000頭,獲利20多萬元,。多次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萬頭豬養殖示範場”、“養殖業大戶”、“致富帶頭人”。

  2000年,目光敏銳、富有經濟頭腦的他看到當地糧食價格低,結構調整路難找、種植糧食收入少,本地有種植玉米、大麥的習慣,飼料資源豐富,又有養豬的基礎經驗,又加上生豬行情看好,每頭豬盈利在100元以上,透過市場調查與分析,他決心走科學養豬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沒有資金的困難,採取自己拿一點、親戚借一點、朋友幫一點、向信用社貸一點的辦法,投資近2萬元,建成豬舍20多間,購買小仔豬200頭。剛開始沒有科學技術怎麼辦?還得學習,於是他又從書店抱回厚厚幾本科學養豬資料。很快掌握了生豬的繁育、餵養、疾病防治等一整套養豬技,由於他精心管理、科學飼養、定期防疫,加上自己的刻苦鑽研和實踐,飼養的仔豬3個月即育肥出欄,當年就出欄肥豬800多頭,淨獲利1萬多元。侯亮從第一批

  養豬中嚐到了甜頭,從養殖業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又擴大養殖規模,由於科學飼養,當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淨獲利12萬元。

  侯亮的手頭有了積蓄,但這些錢如何用,他有自己的打算。在這幾年的養殖實踐中他發現當地生豬品種落後,生產效益差,飼料轉化率低的問題,他決定要解決目前存在於自己場和農戶養殖中的這一難題,他先後到楊凌、四川等地考察,透過調查瞭解後,他決定要甩開膀子大展宏圖,加大投入,擴大圈舍,2002春天,侯亮在親友的幫助下,又投資30萬元,建起現代化的養豬場房,又購買二元母豬200頭,種公豬10頭,實現自繁自養、科學飼養,年出欄肥豬4000頭以上,。年獲利20萬元以上。

  侯亮在產業政策的推動下,在省農業廳和市縣政府的重點扶持下,透過引進化良的變肉型豬種,推行標準化生產現在存攔母豬已發展到360多頭,每年向社會提供7000多頭商品仔豬,此外還可向周邊養殖戶提供1500頭優良二元雜交後備母豬,以改良當地的生豬品種。侯亮在自己的豬場裡從品種和飼養管理入手,嚴格實行成本管理,以優良的品種,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有力地帶動了全縣規模化養殖業發展。

  侯亮在養豬的道路上發展起來了,但是他總是想:“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他熱情地鼓勵鄉親們和

  他一起發展養殖事業,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養殖經驗傳授給當地農民群眾。為了進一步提高當地農民群眾的養殖效益,侯亮把優良的二元母豬推廣到廣大養殖戶,把飼料轉化率高、生長速度快的三元仔豬提供給養殖戶,並且向他們提供養殖技術及飼料,使他們養豬無後顧之憂。

  “以點示範,帶動全鎮”,這是侯亮發展養殖的一大心願在他的帶動和指導下,如今,老道寺鎮發展生豬養殖大戶600多戶,平均每戶年出攔在100頭以上,該鎮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之路,使養殖業逐漸成為農村家庭經濟的主導產業,逐步走上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家庭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大大地帶動了本地養殖業的發展,他已成為養殖戶心中一盞不滅的燈塔。

  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6

  有一種樹,沒有筆直的幹,沒有翠綠的葉,不與楊柳為伴,不與松柏爭美,只有在那個荒涼的大地上獨自生長,它就是紅柳樹。在富蘊縣喀拉布勒根鄉,陳邊蕊和張邦榮夫婦就如同紅柳樹一樣紮根在喀拉布勒根鄉喀拉塔斯村。

  陳邊蕊和張邦榮家共有5口人,陳邊蕊是一個個體戶,經營煤場;丈夫張邦榮,中國共產黨黨員,退伍軍人,搞運輸,經營空心磚廠。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張政輝在烏魯木齊武警部隊參軍。女兒張慧怡出嫁後和丈夫一起留在家中幫忙。家裡還有79歲的老母親。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

  一、像紅柳一樣紮根於貧瘠的土地

  1986年,陳邊蕊不顧家人反對,嫁給什麼也沒有張邦榮。張邦榮是家中的老大,嫁過去後就要跟他的四個弟弟和一個老母親一起生活。陳邊蕊嫁過去以後,沒有嫌棄家中的任何人,每天裡裡外外的忙乎,把家裡打理的井井有條。丈夫外出幹各種工作,掙錢養家。一大家子要生活,孩子也出生了,到處都要用錢。面對現實,她們正視生活中的困難,憑著如紅柳般的堅韌精神,白手起家,在鄉里開辦了第一家煤場。後來,隨著資金積累,夫婦倆又開辦了空心磚廠,靠著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以誠待人,以信為本的經營理念,煤場和空心磚廠生意日見興隆。她們夫婦倆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她們一邊照顧老人孩子,一邊創業,像紅柳一樣紮根於貧瘠的農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幸福的生活。如今,兄弟們在哥嫂的幫助下,都已經成家立業。

  二、結出一枚枚尊老愛幼的果實

  陳邊蕊在生活中尊老愛幼,自結婚就和婆婆一起生活,對待婆婆平日裡噓寒問暖,生病了端茶倒水。每逢老人過生日,陳邊蕊都要給婆婆買一身新衣服。她常說: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實際上就是尊重我們自己!關心照顧好老年人的生活,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要求也是應盡的責任,是先輩們傳承下來的寶貴的財富.在父母的言傳身教的影響下,陳邊蕊的兩個孩子也很孝順懂事。女兒張慧怡,昌吉衛校畢業,現和丈夫一起協助父母經營煤場和空心磚廠;兒子張政輝以父親為榜樣,光榮參軍,現在烏魯木齊武警某部隊服役。

  三、擎起生命中一片片愛的綠意

  有人說,愛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間,那麼這種愛是小愛。陳邊蕊一家把這種愛,這份情延伸到親朋鄰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種大愛。他們一家一直樂於關心鄰里,只要大家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夫妻二人一定二話不說,儘可能地給予幫助,她們一家的口碑在村裡一直很好,誰家有事都愛找她們幫忙。有誰家孩子上學缺錢,就問陳邊蕊夫婦借;有誰家>婚喪嫁娶,就請陳邊蕊夫婦幫忙;有誰家需要修房子,就找陳邊蕊夫婦幫忙……陳邊蕊夫婦從來不推辭鄉親鄰居的求助,遇到求助又出人又出錢,還出剷車。2010年冬天大雪,道路不通,張邦榮自發的用自家的剷車給鄉親們推開一條路。巴列爾茨村五保戶託海、葉爾蘭年老體弱,還患有殘疾,女兒智障,2012年,陳邊蕊一家透過該鄉愛心驛站得知這一情況後,主動認領這家窮親戚,每年冬天,陳邊蕊一家都會免費供應託海家人燃煤,讓他們能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如今,每一年為貧困戶送煤已經成了夫妻倆的共識,每年夫妻倆都給貧困戶送煤。居民們親切的稱呼他們為愛心溫暖使者.

  四、綻放一串串燦爛的公益之花

  陳邊蕊一家富裕以後不忘鄉親。她們就像紅柳一樣,獨自在沙漠綻放著那一串串不起眼的小花,裝扮著沙漠的春天。她們一家非常熱心公益事業,不管是鄉里還是村裡的公益事業,她們都積極參與,捐錢捐物,出人出力。陳邊蕊作為社群十戶長,她積極調解鄰里糾紛,宣傳各類惠民惠農政策,認真落實各項工作任務,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組織社群居民開展十戶聯防、鄰里>守望,並經常性對居民進行法律法規知識、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團結知識的宣傳教育,維護社會穩定、反對民族分裂和提高自我防範意識,和社群居民經常性地開展平安宣傳,積極組織居民戶參與平安建立工作等。她還組織社群婦女成立了女子健身舞蹈隊,自掏腰包2000元為舞蹈隊購買演出服裝,現在,逢年過節舞蹈隊都活躍在鄉村的舞臺上。近年來她多次被縣婦聯、鄉婦聯評為三八紅旗手、好媳婦等光榮稱號。

  陳邊蕊一家就如紅柳一樣,堅韌不拔的紮根於貧瘠的戈壁,就這樣正直挺拔、堅毅頑強、無私無畏的生長、開花、結果。

  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7

  “我現在養了三百多隻羊,擴種十幾畝地,從兜裡最窮時候只有幾塊錢到現在年收入十幾萬,不愁吃不愁穿,這樣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向軍一邊指著自家院子裡的羊圈,一邊自豪地說。

  47歲的向軍是家住臥龍區陸營鎮大西營村的脫貧戶,他是一個地道的湖北人,年輕時在外務工結識了來自河南的妻子,從此便跟隨妻子來到了南陽。

  起初,向軍憑著自己在外打拼的經驗,做起了一些小生意,家裡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可現實的無情幾乎擊垮了這個湖北漢子,妻子因病下肢癱瘓,四處奔波看病花光了家裡幾十萬元的積蓄,岳父岳母也因疾病生活無法自理,此時的他還有2個正在上學的孩子,6口人住在只有3間的舊瓦房裡,一家人生活捉襟見肘,這些重擔都壓在向軍一人身上。為了照顧家人,他無法外出打工,家裡也幾乎沒了收入來源,生活基本靠賒賬,連解決溫飽都是難題,更別提看病買藥。他孤立無援,一天天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向軍說:“以前我在這裡無依無靠,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幫扶幹部們每天都來開導我、鼓勵我,他們的關心給我帶來了信心和勇氣,我不再孤獨,覺得日子開始有盼頭了。”2017年,向軍一家被識別為因病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來自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幫扶幹部成了他家的常客,一次次入戶走訪、探望、談心,打開了他的心結,為了幫他解決家人看病的難題,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他開通了就醫綠色通道,各種精準扶貧政策的接踵而至,讓向軍一家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幫扶人樊斌得知向軍以前有過養殖經歷,鼓勵他重操舊業,為了打消向軍的經濟顧慮,還幫他申請了到戶增收,採購了6只羊苗,蓋了簡單的羊圈,自此,向軍開始當起了“羊倌”。原來就有一定養殖經驗的向軍憑著一股“肯吃苦”的鑽勁,白天花很長時間和羊群待在一起,晚上藉著老房子裡微弱的燈光看書學習養羊技術,他還積極參加鎮上組織的養殖技能培訓,養羊事業逐漸發展起來。生活有了方向,向軍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幹勁十足。

  為了搞好養殖,向軍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一家人都幹不了活,他便一個人承擔了所有的農活,一天只睡五、六個小時。談起向軍的情況時,大西營村村支書劉建立說:“他腦子靈活,很有幹勁,經常見到他起早貪黑地忙碌,還要照顧家人,自己累得又瘦又黑,但是他從不喊苦。”

  在向軍的精心飼養下,羊群不斷壯大,羊圈乾淨整潔,連異味都少有,他經過不斷地摸索,研究了一套“獨家”的養殖方法,養出來的羊保證了綠色品質。他的養殖技術日益成熟,不但可以獨立為羊群治病,還能接生小羊。不僅如此,他還成為了附近聞名的養殖專家,很多養殖戶經常登門向他請教,有的甚至邀請他親自指導。

  辛勤沒有白費,向軍又進一步擴大了養殖規模,把原來簡單的羊圈擴建成幾百平方的養殖大棚,並採購飼料加工裝置,養殖規模一下子從6只擴大到現在的300多隻,今年預計賣羊收入可達12萬餘元。他還擴種了十幾畝的地,每年都可以增收近兩萬元,勤勞的他成了鄰里的致富榜樣。

  從昔日的貧困戶,到現在的養羊大戶,向軍成功完成了生活的“逆襲”。他說:“有那麼多扶貧幹部關心我,讓我發展養殖沒有後顧之憂,我一定要好好幹,脫貧不是生活的終點,致富才是。”

  如今,向軍家蓋起了樓房,女兒大學畢業,有了工作也嫁了人,小兒子學習成績優異,妻子跟著女兒學做微商,雖然站不起來卻幹勁十足,全家人一掃過去的陰霾,充滿了生活的希望,家裡順利脫貧,被評為大西營村的“脫貧之星”,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市第一人民醫院院委委員、幫扶人徐全曉表示,“向軍不但踏實能幹,還懂得知恩圖報,讓人覺得幫扶他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現在他的人生有了新的規劃,他還決定幫助其他經歷過苦日子的人都能過上好日子。”

  精準扶貧激發了向軍的內生動力,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靠著勤勞的雙手,向軍不但自身脫了貧,更為其他貧困戶樹立了榜樣。說起下一步的打算,向軍得意地說,他準備繼續擴大養殖規模,把養羊事業做得再大些,成立合作社,邀請更多貧困戶加入進來,帶動大家共同脫貧奔小康。

  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8

  古之成大事者,必有夸父逐日之恆心,愚公移山之堅毅。在廣西都安優質肉牛肉羊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也有這樣一位“牛”人,他以肉牛產業為劍,帶領鄉親們在致富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大步向前。他就是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韋克。

  韋克擁有豐富的職業經歷。中專畢業後,韋克做過家電維修,也做過電網建設。2014年,韋克當選都安縣安寧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從那時起,他的目標便是帶領安寧村18個村民小組實現脫貧,共創美好新生活。

  篳路藍縷,鄉村牛社艱辛起步

  安寧村九石一土,能發展的產業寥寥無幾。一開始,韋克考慮過發展養豬產業,但生豬價格週期性太強,加上防疫要求非常嚴苛,讓安寧村村民望而卻步。後來韋克又親自到百色等地調研種植產業,然而囿於都安的地理條件,大規模發展種植業的難度很高,“種植致富”的計劃還未啟動,便折戟沉沙。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韋克一籌莫展之時,肉牛產業走進了他的視線裡。韋克想到,村裡各家各戶都有養牛的傳統,韋克決定把“孤軍奮戰”的養牛人組織起來抱團發展。

  韋克的想法也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支援。說幹就幹,韋克和工作小組馬上組織宣講,第一次動員會上,有50多戶村民決定報名,這讓韋克信心大增。然而到了真正落實養殖計劃,討論每戶的出資分配時,很多村民卻主動退出了。原來他們以為這是一個政府資助專案,沒想到還需要自己投入資金。

  韋克並沒有就此放棄。透過不斷的勸說,2016年底,韋克和周邊屯的一共18戶村民,開始了養牛的嘗試。透過小額貼息貸款,加上各自籌措的資金,都安瑤族自治縣東廟鄉安寧村盛興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在2017年正式掛牌成立,併成功建起了能容納100頭牛的養殖場。

  “貸牛還牛”,助力養牛事業步入正軌

  養牛場建起來後,合作社又面臨新的問題——沒錢買牛了。由於資金壓力,百頭規模的牛場裡只有十幾頭牛,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都安政府開始推行“貸牛(羊)還牛(羊)”政策,把戶均5萬元的小額信貸收益金置換成牛羊,貸給貧困戶飼養,韋克抓住機遇,提出以合作社為載體,採取“共同籌資、共同出力、共擔風險、共同受益”的模式,引導村民“聯建聯養互助共養”,以股民的身份參與分紅。經過不停的遊說,又有6戶人家加入了合作社合夥養牛,這時合作社的首批24戶參股戶也初步成型。藉助貸牛還牛政策,合作社的肉牛一下子多了18頭,養牛場的運作也走上了軌道。

  “每個參與者必須真金白銀投入,投入了資金才會將合作社當做自己分的產業,有了責任心才能把牛養好”。合作社制定了合理的資金投入制度,韋克將多年的積蓄拿出帶頭入股,其他社員最少的一戶也投入了2000元,全面提升了社員的責任感與能動性。此外,合作社還將社員基建、養牛等投工投勞成果以及土地等生產資源摺合成股份計算,力爭做到公平公正,實現同奔致富路的目標。

  雖然是艱苦創業,但韋克卻早有了長期計劃,他提出前5年的收入先不分紅,集中資金力量先把養殖規模搞上去,待牛場發展起來後,再進行分紅。出於對韋克的信任,村民們同意了這個建議。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2018年第一批5頭牛成功出欄,銷售收入將近9萬元。為了激勵村民的積極性,韋克決定還是拿出一半收入進行分紅,剩下的一半留作儲備資金。這次分紅中最多的村民拿到了一萬多元。

  政策支援,“糧改飼”解決草料不足難題

  社員們幹勁十足,上級領導也看在眼裡,提議將未來三年的牛源一併撥放給合作社,將牛舍利用起來。牛源一下子擴增到3倍,社員們在高興之餘發現了新的問題——牧草不夠吃了。“最緊急的時候,合作社只剩下2天的牧草儲備。”韋克說,早期合作社沒有自己的青貯,隨著牛群數量增加,飼養壓力也越來越大。危急時刻,韋克只能從橫縣買玉米杆救急,當時玉米杆的價格是580元/噸,韋克預定了30噸,由於是現貨,需要打款後才能發貨,韋克忐忑地將1萬多元的貨款匯到對方賬戶,幸好第二天草料如期到貨。

  從那以後,韋克明白了未雨綢繆的重要性,決定大力發展牧草種植。2018年,都安縣政府開始推行“糧改飼”工程,所謂“糧改飼”就是把玉米糧食等穀物改造成飼料作物。“糧改飼”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種植的玉米賣到牛場作飼料,另外一種是把原來種糧食的土地改種牧草。過去安寧村村民都在地裡種玉米或水稻,但收成並不好,吃力不討好。如果換成種植牧草,每畝田地每年可產20噸牧草,而合作社的牧草回收價是180元/噸,相當於每畝牧草田一年可為農戶增收3600元。

  韋克又開始奔波於村民農戶之間,勸導大家實行“糧改飼”。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如今合作社透過租用村民田地的形式,實現了近400畝的牧草種植,有效地解決牧草緊缺的問題。針對春天缺草料的情況,合作社還發展起了自己的青貯料加工廠,透過打包青貯的形式儲備草料。

  產業園幫扶,肉牛事業更上一層樓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9年廣西都安優質肉牛肉羊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下稱“產業園”)入選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立名單。韋克所在的東廟鄉安寧村盛興合作社由於產業基礎優秀,聯農帶農成果突出,獲得了由產業園提供的13.4萬元“扶貧產業互助供養模式”補助資金。有了這筆錢,養牛合作社走上了發展快車道,養殖規模再度擴大,最高峰時存欄數達到了將近260頭牛。

  2020年,安東廟安寧肉牛養殖示範區被認定為河池市縣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獲獎補資金20萬元。都安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目前資金已經到位,待使用方案透過審定後便可發放。

  “除了管養,還管賣!”韋克表示,縣政府還會組織都安嘉豪等產業園屠宰企業對合作社出欄的肉牛進行回購,他自己一部分牛也是透過這個方式找到了銷路。

  記者從產業園相關負責人處獲悉,產業園的屠宰企業一直有與養殖合作社保持合作關係,按市場價統一收購出欄肉牛。這個做法也為市場帶來了良性競爭,從前鄉村牛販子一家獨大,壓價傷農,現在有了產業園的協助,肉牛的價格也迴歸到正常水平。

  乘產業園東風,進軍高階肉牛市場

  從12頭肉牛起步,韋克帶領安寧村實現產業致富,如今,合作社已發展只200頭養殖規模,共有34戶農戶參與其中。目前,廣西都安優質肉牛肉羊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已經建設擁有廣西首條國內一流的集牛羊屠宰、分割、精深加工於一體的生產線,可實現年加工10萬頭。肉牛產業實現“飼草種植-牛羊繁育-規模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配送”的全產業鏈發展,藉助都安牛羊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優勢,韋克認為生產高階肉牛養殖大有可為。

  下一步,韋克有兩大生產計劃。首先是引進了80頭澳洲黑安格斯牛,養殖高階品種,結合生態養殖的資源優勢,養殖高品肉牛,向產業園提供高品質牛肉,提升經濟效益並助力做強瑤山牛品牌。接下來是做強母牛根基,發力犢牛繁育,抓住核心效益。由於目前市場犢牛和育肥牛價格倒掛,購買架子牛育肥利潤降低,韋克打算自己繁育,根據市場行情再決定出售犢牛或是育肥,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韋克選擇了養牛業,養牛業也成就了韋克。2021年,韋克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在全國人民面前展現了都安牛羊產業的風采。

  “‘韋’是都安的大姓之一,韋克這個名字在我們這很常見,我認識六個韋克,他們都很優秀。”安寧村村民韋瑞登笑著和記者說。這是安寧村的“牛”書記韋克,也是千萬個都安村民的縮影,都安人藉助牛羊產業的發展東風,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快。

  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9

  張金順,出生於1968年,是土生土長的譚家莊人。一家五口,兩個兒子外出打工顧不上家裡,他既要照顧年邁體弱的母親,又要帶年幼的孫子,僅靠著種幾畝地的玉米,靠天收的產量,過著拮据的生活。

  後來聽別人講,趕馬車能賺錢,於是他籌資買了一匹馬趕起了馬車,為了能多拉一點貨物自己也變成了"馬",上坡要推,下坡防滑,歷盡千辛萬苦可依然改變不了貧窮落後的面貌,結果馬還死了,怎麼辦?自己是家裡的支柱,也是全家人的希望,所以必須幹。

  憑著自己吃苦耐勞的幹勁,張金順把眼光再次投向家鄉的群山,譚家莊村雖然很窮,但荒山野嶺卻很多,一個念頭在他腦海中迴旋——養羊。

  心動不如行動。自20xx年張金順開始他的養羊之路。於是他當起了"羊倌",但是,養羊是一項非常辛苦的事業,他的羊主要是以放養為主,不管天有多熱、多冷都必須去放。剛開始的時候,養的是本地白山羊,白山羊的個頭小,長得慢,一週歲的羊只有10至20公斤,經濟收入低。後來他在縣農業部門的支援下先後引進了"小尾寒羊"、"波爾山羊",使羊的品種得到了改良,一週歲的羊能長到30至50公斤,大大提高了養羊的經濟效益,當年就賺了一萬多元。

  然而,鄉鄰有意見了,因為放羊,村裡的糞便多了,整個村莊瀰漫著一股濃濃的糞臭,為此事他與鄉鄰們開始不和諧了。這樣下去肯定不行,最後他決定,遷場,於是他把養殖場遷至村子最邊上的荒地,買不起磚,就用石頭砌羊圈,由放養改為圈養。

  嚐到養羊甜頭的張金順開始擴大養羊數量,從十幾頭擴大到幾十頭,結果當年圈內羊痘傳染死了三十多隻,市場也因此羊肉價格大跌,一下損失5萬多元。這對一個借錢買羊搞養殖,尚處於貧寒狀態下的飼養者來說,其打擊可想而知,不但損失慘重,還背上了一身債務。但他毫不灰心,在回顧自己進行養羊以來的出現的各類問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缺乏技術,不懂管理所致。於是他主動向農業技術部門求教,積極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技術培訓。當聽說畜牧局為扶貧創業舉辦“養羊技術培訓班”的時候,立即申請報名,培訓期間經常向培訓老師請教飼養中的各種問題,尤其是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還主動向專家請教養羊的專業技術,管理方法。經過培訓,對羊的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病狀更能準確的`辨別和正確的防治方法,使用規範的管理,科學的養殖技術,已達到更高的經濟效益。

  經過四、五年的不懈努力,付出的辛苦終於有了回報,張金順與經銷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不但還請了債務,收入還逐年增加,年收入由萬八千元到現在三、四萬元。從一個揹債過日子的貧困農民,變成一個年收入幾萬元的“羊倌”。張金順希望透過自己養羊成功的事例,帶動村裡更多的人養羊,利用自己養羊積累起來的技術和經驗,幫助更多的人靠自己的汗水和雙手擺脫貧窮,發家致富。

  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10

  張宏兵,男,漢族,1981年出生,大水坑鎮向陽村馬溝自然村青年農民。初中畢業後,先後在銀川、鹽池等地打工,在外打工生涯,使他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技能和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2009年底結婚後,當夫妻兩人對未來生活充滿美好憧憬的時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2010年初,張宏兵在陪家人去吳忠看病返回途中,不幸發生意外交通事故,突如其來的打擊給這個原本幸福的小家庭蒙上了陰影,鉅額賠償讓張宏兵負債累累,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生活困難並沒有擊垮這位青年農民,處理完交通事故,張宏兵積極調整心態,憑藉自己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的精神,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努力學習養殖技術,向農村信用社貸款5萬元,購買50多隻基礎母羊,發展養殖業。

  2014年,村幹部瞭解到張宏兵家的情況後,將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責任人主動幫助出主意、想辦法,解決養殖中的困難,幫助擴大養殖規模,新建羊棚4道,基礎母羊增加到230只左右,實現了年純收入10萬餘元。

  在2015年他主動求變,經過長時間的對鹽池縣市場考察發現,鹽池縣養殖肉牛的養殖戶比較少,市場前景好、利潤高。隨後他走訪多地,向周圍瞭解養肉牛的基本知識,學習經驗,透過網路和翻閱各種養殖書籍,瞭解更多養肉牛知識,併到周邊一些養殖場借鑑他們的寶貴經驗,摸清情況後,張宏兵將養殖的200多隻基礎母羊,全部出欄,改養肉牛。他邊幹邊學,遇到困難不悲觀失望,更不氣餒退縮,而是積極進取,分析研究,努力學習科學的養殖方法。由於肉牛成本高,需要資金量大,在村集體的協助下,他向信用社借款27萬元,村互助資金貸款1萬元,購買40餘頭肉牛,積極主動改變傳統養殖習慣,靠改革創新觀念。2016年肉牛年出欄20餘頭,純收入20萬元,他用自己的努力甩掉了貧窮的帽子,成為了我村率先脫貧的致富能手。

  飲水思源,富不忘本。在發展致富中,張宏兵同志走在了前列,他在艱苦創業中,得到了鄉親們的關心和幫助,他有著深厚的家鄉情結,總想著為村裡的發展做些貢獻。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和思索,他決定成立合作社,帶領大家一起養殖肉牛。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與指導下,他帶領5戶村民,其中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立了鹽池縣天順祥種養殖合作社,主要從事肉牛養殖,併為社員提供技術指導及市場諮詢服務。專業合作社從一成立之時起就樹立了“自己致富,並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發展理念。

  2017年5月,為了讓鄉親們有更多的致富路子,他又帶領村民一起進行灘羊育肥。有村民想和他一起育肥灘羊,由於缺資金,張宏兵主動為其擔保在信用社貸款20萬元,年終實現人均增收10000元。通過幾年來的摸爬滾打和艱苦奮鬥,如今,張宏兵已經成為向陽村的致富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領頭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他沒有忘記為鄉親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養殖戶來求他幫忙,他總是很熱心地幫助他們,無償提供技術諮詢和養殖書籍。同時,張宏兵同志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實際的養肉牛、養灘羊經驗。

  2017年,張宏兵的養殖場共出欄肉牛40頭、灘羊200多隻,收入55萬,現存欄灘羊180多隻。下一步他將更好的發展養殖業,帶動更多的群眾發家致富。

  每當提到張宏兵這個人時,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誇口稱讚。他在農民種樹起了一面致富帶頭旗,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聰明的人從不等機會,而是主動地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把握機會,利用機會,只有踩在機會的肩膀上,才會取得更高的成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搶抓機遇,不放棄、不氣餒,勤奮刻苦,踏實知足,用雙手和智慧創造人生價值。

  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11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我堅信只要勤勞肯幹,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太湖縣江塘鄉五星村貧困戶石純英動情地說。

  今年57歲的石純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療費用花光了家裡的積蓄,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開始,經評定,石純英被評為貧困戶。鄉村扶貧幹部瞭解其家庭情況後,鼓勵其發展產業致富。石純英通過了解養殖行業發展情況,查詢相關政策,最終決定養殖肉豬,每頭生豬淨收入200元,一年兩批100頭就能收入2萬元,前景巨大。說幹就幹,2016年,石純英透過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在新屋組山場搭起了豬棚,養豬生豬50頭。從養殖場的.選址,到買飼料,到購買豬崽再到養豬的防疫等,幫扶幹部和村幹部們都一起為他牽橋搭線。2016年當年,石純英戶生豬養殖就賺了2萬多元,再加上殘疾人補助、產業補助、減免新農合等政策,石純英戶住房、醫療得到了保障,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元,年底順利通過了省第三方評估,實現了穩定脫貧。

  天有不測風雲,正當石純英戶生豬養殖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201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造成石純英戶所養的近一百頭生豬死亡,經濟損失達8萬餘元。剛剛過上的好日子頓時又有陷入困難風險,但是在困難面前,石純英並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與奮鬥的目標。透過鄉村兩級幫扶幹部的幫助和石純英本人的努力,石純英利用原有豬棚又幹起了家禽養殖業,養殖鴨、豚等肉禽達到3千多隻。每隻家禽淨收入約5元,年出欄三批,年養殖淨收入達到5萬餘元,一年就將瘟疫造成的損失賺了回來,石純英又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學習養殖技術,特別是防疫知識,注重風險的防範,這樣才幹得長,養得久”石純英現在面對幫扶幹部經常這樣說。

  石純英戶的脫貧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強了周邊貧困戶透過自身發展脫貧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現有貧困戶212戶710人,已脫貧203戶686人,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將實現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五星村自身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達到120戶,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透過自身的發展實現了脫貧致富。

  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12

  陳建能於2003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一職、平時完成好村會的各項工作之餘,利用空閒時間,從事漁業、生豬方面的養殖。

  農業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而改變,簡單的病害都依靠科學,不能以傳統的防治辦法,既費時又擔誤防治的適合期,他結合實踐與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出產的藥品進行對症下藥,做到事到功倍。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以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經濟利潤、投資少獲利多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願。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虧損現象比較嚴重,在此期間他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採用一條龍的效益生產,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他採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多200元的利潤。

  在漁業、生豬養殖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他沒有忘記昔日傳授自己養殖優質魚和飼養生豬技術的養殖戶,他決心幫助他們更早走向致富之路:一、迅速將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向全村推廣,與群眾共同致富。二、更好地幫助飼養戶掌握好技術,扶持生豬飼養。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當地的養殖戶推廣。向本村生豬飼養戶介紹技術關鍵所在,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一年的推廣期間,本村現進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戶有20多戶,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良好的政治作風作為村委幹部必須具備,樹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世界觀,事事走在群眾的前面,在平時崗位上做好群眾表率,發揮黨員的先模範作用,絕不參佔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養殖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13

  他是在XX市內XX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同時也是XX市首屆青年創業者協會會長,他就是蔣元程。

  今年僅有29歲的他,憑著一身的幹勁與執著的意志力,從一名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逐步晉升成為了一名優秀能力與事業精神兼具的XX市元鑫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

  在2006年7月,畢業於職業院校的蔣元程隨即進入了鎮江威特藥業公司,從事禽病售後服務工作。初到單位的他,就被公司安排到北方分公司工作,在那樣一個遠離家鄉,無人熟知的地方,工作環境很是艱苦,但是蔣元程依然很是熱愛自己的工作,他堅定意志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邁進,即使身邊的人陸續離開,他也依然堅定信念不動搖。在他的毅力與堅持下,他慢慢適應了艱苦的工作環境,併成為了公司內青年職員的典範。他說在他的內心深處始終有一個信念,“我是一個剛畢業沒有實踐經驗的大學生,我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去走,我要多學習,掌握技術”。在這兩年的艱苦奮鬥中,他時常積極與養殖專業人士展開交流,並親身參與養殖,出苦力練經驗,兩年如一日。在這個過程之中,他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也開拓了眼界。

  在2008年他有幸進入中國最優秀的獸藥公司之一的X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這個機會對他來說得之不易,他更是加深了對工作的熱愛與激情。在工作中他揚長避短,學以致用,透過參加公司之間的企業合作,與接觸到的養殖企業家,他深入的瞭解了養殖自動化,在這個高階的平臺之上,他看到了更加廣闊的未來,由此他便萌生了自己創業的念頭。經過近兩年的歷練,2010年初他毅然辭職,利用自己的全部積蓄與貸款,他邁向了人生自主創業的新階段。他認真規劃企業,不斷進行摸索和修改,成功竣工了養殖場的基建,並很快投入正常運營。事業剛剛起步,他卻經歷了一場風險的衝擊,那時正值蛋雞行情低迷,國內養殖業可謂一片黑暗,但他卻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從怎樣去發揮蛋雞養殖的效益最大化入手,改變思路,突破傳統養殖行業的傳統,開啟了全新的養殖模式。在2012年他成功註冊了XX市元鑫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經過風雨衝擊與荊棘磨練的公司,如今已成功的成為了一個生態的現代化農場,讓養殖業成為一個特色迴圈農業的典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