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能手先進事蹟(精選15篇)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

  著力培養農村的種、養殖“能手”,深入挖掘農村種植大戶和養殖大戶等各類致富典型人才,培養造就一批農民致富能手,致富帶頭人,著力開發農村市場,提高自身素質,更好的發揮自身的技能長處,更好地帶領周圍的群眾一起致富奔小康,為鄉村振興工作築牢根基,助推鄉村振興。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養殖能手先進事蹟(通用15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1

  李永範今年52歲,是鳳凰村4組村民。他家是村民們口中的養豬大戶,去年賣了近40頭豬,收入十多萬元,村委會委員和駐村尖刀班成員一致推選他為生豬養殖代表。

  2000年,李永範的父親去世,時隔四年,他的母親也去世了。“當時就只有我一個人。”失去雙親,獨自生活,那年他三十六歲。這對李永範來說無疑是一道大坎。李永範靠著木匠手藝打零工勉強為生,過著清貧困苦的日子。

  2013年,李永範45歲,卻尚未安家。鳳凰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是鶴峰縣鄔陽鄉最偏遠最落後的村,這樣艱苦的條件沒有姑娘願意嫁過來。李永範萌生出修路的想法,這一想便成真了。“把路修通了交通便利些了,我也想安個家了。”他一個人肩挑背馱,拓荒墾路,終於,修通了到達山頂的路。

  2014年,鳳凰村村支“兩委”和駐村尖刀班牽線搭橋,李永範與妻子李銀波落了戶,成了家。“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他笑著望向妻子。

  為了脫貧,他辦起養豬場由於早年間繁重的勞作,他患下了腰間盤突出的毛病,隨著年齡漸長,李永範的身體越來越差,無法乾重活,只能待在家。

  2015年,李永範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這麼窮下去也不是辦法,我得依靠當前大好的政策機遇找一條發家致富的路子。”

  2017年,李永範開始發展生豬養殖。建養豬場,購買豬飼料,育豬苗......他和妻子精心打理著自家的養豬場,摸索著一條屬於他們的致富路。

  2018年,由於管理不善,李永范家死了三十多頭豬,年底豬肉價格又持續走低,損失有點大。但李永範和妻子並不洩氣,他們吸取教訓,總結經驗。

  2019年,李永範賣了近40頭豬,收入近十萬。2020年截止到11月,他已經賣了十萬塊錢。

  “還有幾頭母豬沒下仔,肥豬還可以賣五六頭,母豬還有三四窩兒,今年的收入可能也是十幾萬。” 面對未來,他信心滿滿 “以前只有4頭母豬,現在有9頭母豬了!”李永範自豪的說道,“明年規模還想擴大一點。”一人富不算富,為了帶動周邊群眾共同發家致富,李永範給他們送豬苗,傳授養豬技術......帶動著周邊村民一起發展養殖業,尋找鳳凰村的致富路。

  李永範說:“我對未來非常有信心,我要支援他們養豬,也要他們致富。”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2

  交下村,是臺江縣南宮鄉的一個苗族自然傳統村落,生態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麗、空氣清新。但在很長時間內,村集體經濟卻是一片空白,是什麼讓他們從無到有,讓我們一起跟隨記者的鏡頭去看看,縣級“名養殖能手”王文進,是如何帶領群眾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林下致富路。

  穿過山林繞著小路蜿蜿蜒蜒,走進臺江縣交下村興民養殖場,遠遠望去一座座雞舍坐落在山林間,此時,王文進正在洋芋田內忙碌穿梭,消毒、搭棚每一項工作他都親力親為,層層把關。因雞場的雞苗預計五月底進場,他要趕在雞苗進場前,把雞所需要的的食料和雞舍給準備好,讓小雞們能擁有好的生活環境。

  王文進自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外工作,見到外面發展迅速,而自己的家鄉卻依舊落後,他的心裡便埋下了回鄉發展的種子,有想法就立即行動,當即與村委表達了回鄉的想法,透過交流發現,村裡想發展但是苦於沒有專業人才,沒有路子,發展成效不顯著。王文進便毅然然回鄉,擔任了交下村的村集體經濟法人代表。他常說,幸好這兩三年以來還是小有成就,沒有虧待村委會還有村民的信任。

  交下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文進說:“在2018年的年底,我回到家鄉一看,我們家鄉的發展跟一線城市真的是相差太大了,一線城市都已經進入了金融時代,而我們幾乎跟80年代沒什麼變化,所以我一回來看我就覺得,我應該為家鄉做點什麼,畢竟這裡是養我生我的地方。”

  回鄉過後,常常困擾王文進的事,就是村集體經濟發展何種模式,如何發展。交下村全村平均海拔1080米,因海拔高,地勢比較突兀,想走工業、農業等路子,不符合交下村情實際。正是深知這一點,王文進不斷深入基層一線考察發現,交下村森林覆蓋率超過85%以上,除了田以外的面積都是紅線區,非常適合林下文章。同時,養雞不僅時效短效益高,還不會傷害林區,更能一年一回收,村裡的群眾個個都是養雞能手,故而他說,林下養雞便是交下要走的發展路子。

  交下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文進說:“我們老百姓在村裡面,我們從小長到大,家家戶戶都有養雞的經驗,不說那種規模化的經驗,那最起碼雞的生理、行為習慣,他們都很清楚,雞該注意什麼,該吃什麼,這個全村的人都知道個大概,所以我們做林下養雞這一塊,就非常的符合。所以2019年我就開始,逐步逐步的增加養雞場的雞棚,擴大養雞場的面積,在2019年的年底的時候,我們順利的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第一次分紅。”

  王文進帶領群眾發展林下養雞產業,讓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有了一個質的跨越,現今他思考的便是,如何從有到提高,如何打造交下林雞品牌。他多角度謀劃,創新銷售模式,力推“視覺化”,在爭取到幫扶單位(移動公司)打造“數字鄉村,平安交下”,打造交下村數字化管理,實現集約一體化管控時,透過點對點的可用視覺化經營手段,進行視覺化經營,視覺化銷售。

  交下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文進說:“我們的產品都是銷往深圳、北京、上海、湖北、貴陽等地,所以我們的客戶在那邊,他要透過點對點的視覺化的看見我們餵雞的產地,雞吃的是什麼,雞長得好不好,他可以直接點,我就要那隻公雞或者那隻母雞,所以我們就利用村委會的資源,打造了全村的視覺化管理,我們已經完成了2,000米的光纖鋪設以及30%的公共區域的監控覆蓋面,我們這一塊已經初步完成。”

  為了效農結合發揮最大效益,成立大米加工廠迫在眉睫,經過,王文進的多方努力,交下村大米加工房於2021年11月建設成立,並於當年10月與省移動公司、貴州財經大學、縣教育局、南宮鎮政府達成協議,由交下村興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拿下南宮片區校農結合大米加工經營權,12月份實現銷售額20萬餘元。同時,截止2021年底,林下養雞實現銷售額72萬,盈利12萬餘元。今天的交下已然蛻變,面對下一步發展王文進又有了自己的新計劃。

  交下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文進說:“下一步我們交下村的林下養雞,我們的預定的規模是在年出欄一萬羽,所以我們在今年年初,我們也擴充套件了一個新的養雞廠,1,000畝的養雞場,這個1,000畝的養雞場呢,預期一年能出欄10,000羽到15,000羽,然後呢為了養雞場能夠健康走向良性迴圈,我們也積極的做效農結合搭建大大米加工房,這樣子就是加工出來的大米,優質的我們拿去銷售,次品的我們拿來餵雞,今年我們同時也種了十多畝的土豆,蔬菜等等。”

  王文進是一名飽含鄉土情懷、具有超前眼光、充滿創業激情、富有奉獻精神的創業人,不僅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中的“領頭雁”,更是鄉村振興中的人才力量。相信在他的帶領下,交下村依林下“致富雞”,將逐步走上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幸福新生活。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3

  今年48歲的張選民是隴西縣雨潤農牧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發展養殖業已有10年光景。十年來,他憑著一股闖勁、韌勁和幹勁,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養殖能手和致富帶頭人。

  清晨,天剛亮,張選民便在牛舍裡忙活起來。看著眼前一頭頭膘肥體鍵的“致富牛”悠閒地吃著草料,喝著他秘製的營養水,張選民打心底裡高興。

  隴西縣雨潤農牧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張選民:我的這水裡加了好營養,水裡面加的紅糖、微貯菌,加上牛的胃口就好了。

  2012年年底,張選民買了1頭牛試養成功後,2013年年初就開始規模養牛。十年來,張選民的牛從1頭髮展到了現在的160頭。牛數量不斷增多的背後,是他日復一日艱辛的付出。為了減少損失,他努力克服自己年齡大、文化程度低的困難,積極學習養殖知識,慢慢摸索掌握了養牛的看家本領,總結了一套有效的常見病害醫治方法,自己也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土專家。

  隴西縣雨潤農牧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張選民:剛開始養牛的時候啥都不懂,牛感冒或者肚子疼、頭疼了啥也不懂,現在牛吃草不積極,就能感覺到已經有問題,不是頭疼就是感冒,或者肚子不舒服。現在是知道哪頭牛哪裡不舒服、用哪個藥、怎麼處理,自己很快就把事情解決了。

  張選民不光牛養得好,他養殖的沃山寶生態黑豬也是出了名的。在文峰鎮苟家山村大山深處,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2017年他買了3頭黑豬,期間又引進了蘇太黑豬、八眉土豬、野黑豬等進行繁育。他每天都會把豬趕進山裡吃野草、喝山泉水、還在山壩裡游泳,自然生長的黑豬個個膘肥體碩,肉質鮮美,深受消費者青睞。

  隴西縣雨潤農牧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張選民:目前存欄有800多頭沃山寶生態黑豬,主要以苜蓿、紅豆草、甜菜為飼料,平常在這山上吃野草,山上有好多的野生中藥材,如黃芩、柴胡、甘草等,苦菊、蒲公英等滿山都是野生的中草藥,豬吃上有個預防保健的作用。一年黑豬的效益比其他的還要好些,每年利潤達30-40萬元以上。

  經過幾年的發展,張選民“以養帶種,以種帶養”的模式,利用山上的撂荒地發展迴圈農業,打造了自己的飼草加工基地和牧草種植基地。2017年,集牧草種植、飼草料加工、園林綠化施工、人工造林、畜禽糞汙綜合處理、肉牛、生豬生態養殖、農牧林結合迴圈發展的綜合草牧龍頭企業--隴西縣雨潤農牧有限責任公司應運而生。

  隴西縣雨潤農牧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張選民:帶動村子、周邊附近的老百姓100多戶,流轉周邊群眾撂荒地5000多畝,吸納了本地農戶就業40多人,高峰期的時候能達到60多人。最近的這兩三年肉牛養殖、牧草加工、黑豬養殖一年下來銷售額能達到700-800萬元,利潤能達到70-80萬元左右。

  版權宣告

  “看隴西”微信公眾號所有原創作品內容版權屬隴西縣融媒體中心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在網際網路、手機客戶端、微博和微信等平臺上使用須徵得隴西縣融媒體中心授權,並註明作者及出處,否則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4

  走進位於東壩鎮蒿子湖村的民勤縣匯祥源專業養殖合作社蛋雞養殖舍裡,一排排、一層層雞籠排列整齊,一隻只褐紅色蛋雞紛紛將頭伸向籠外,擠攘著啄食槽內的飼料。工人們推著蛋筐,手腳輕快地撿拾著蛋槽內的雞蛋,現場呈現一派熱鬧繁忙景象。

  工人石培貴說,在這裡打工離家也近,還能增加收入,每年務工收入有5萬。重點是學習養殖技術,以後自己發展養殖業。

  石玉祥發展蛋雞養殖已有十幾年之久。多年來,他堅持科學養殖、科技增收的理念,擴大養殖規模,提升養殖技術,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目前,他已建成3個養殖場14座雞舍,養殖蛋雞4萬隻、育成青年雞13萬隻,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養雞專業戶。

  石玉祥介紹說,育成雞大概是一個月或半個月進一次,兩個月為一個週期,月月有出有進。全部是送貨上門,給養殖戶提供全程的技術服務。

  一花獨放不是春,共同富裕春滿園。作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石玉祥在發展蛋雞養殖的同時,動員本村貧困戶,到自己的養殖場打工增收,還對合作社社員進行技術指導,帶動鄉親們一道依靠科學養殖致富。

  鳴達養殖小區負責人石菊英說,石玉祥養雞時間長,效益好,她的小區現在存欄有1萬多,產蛋率特別好,全部是石玉祥的育成雞。平時在養雞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問題,石玉祥隨叫隨到,非常熱心。現在,在他的帶動下,大家養雞的勁頭足。

  在石玉祥的帶動下,蒿子湖村先後建成養雞小區13個,存欄24萬隻,戶均養雞1500只,群眾養殖收入大幅提高。

  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我要在科學養殖上多下功夫,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援,帶動村民養雞,共同致富。”石玉祥說,他打算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走一條既適合自身發展又能帶動廣大村民致富的路子,真正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

  如今,石玉祥已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養雞達人,經常會有周邊的村民上門向他討教養雞技術,他總是毫無保留地傳授養雞經驗,也希望越來越多的鄉親們透過養雞“啄”開增收致富的大門。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5

  馬山古寨,地處偏遠山區,從古寨瑤族鄉鄉鎮所在地到古棠村,更是山巒重疊、道路蜿蜒。最近,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棠村琴榜屯的向日葵開花了,一片片金色的海洋吸引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我們正在引進企業來發展琴榜山的生態農業和休閒旅遊,忙得可熱火了!”談到村裡的發展,該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潘曉梅興致勃勃、信心滿滿。

  之前的古棠村,貧困就像一塊大石,壓得村民喘不過氣來。“要帶領鄉親們摘掉窮帽子!”2017年8月,“棄醫從政”的潘曉梅高票當選村黨總支部書記。

  貼著“深度貧困村”的標籤,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為零,合作社數量為零,14個屯不同程度地存在飲水難的問題……時值脫貧攻堅進入衝刺階段,盤點著“家底”,潘曉梅說:“脫貧的路不好走,但我一定要在這‘九分石頭一分地’的古棠村裡折騰出個樣子。”

  在扶持資金的用途上,潘曉梅和村“兩委”班子意見有分歧,她一次次和村“兩委”成員交心,最終大家一致決定把扶持資金作為產業發展的啟動資金。

  經過深思熟慮,潘曉梅決定從大家熟悉的養殖業入手,她買來2000羽雞苗,開始了首批瑤山生態雞養殖。她和村“兩委”成員帶頭上陣,輪流擔任飼養員;她積極與後盾單位溝通,達成合作關係,簽下訂單協議;為了完成第一筆訂單,她和幾名村“兩委”成員半夜就開始忙碌起來,燒水、殺雞、拔毛、淨膛、打包……累到手痠背痛,終於完成600只白條雞訂單。就這樣,一批批訂單從大城市“飛”進小山村,一隻只瑤山雞從古棠村“飛”到市民的餐桌上。一進一出之間,古棠村的集體經濟漸漸壯大起來。

  除了養殖瑤山生態雞,潘曉梅還依託本地資源,採取“公司+合社作+農戶”的運營模式,引導村民發展種桑養蠶、養豬、佛手瓜種植、鷹嘴桃種植等多種生態立體經濟特色產業,集體經濟強起來了,村民也富起來了。

  在這裡,村民與產業發生了“化學反應”,成就了這樣一張成績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從2017年的零到2021年總計44萬元;全村脫貧人口人均年收入從6900多元增加到1.25萬元;2019年,古棠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而這個“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就是潘曉梅。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安。每到冬季,古棠村就會缺水。看到年邁的留守老人蹣跚行走幾里地挑水喝,潘曉梅心痛不已。潘曉梅一手抓產業,一手努力把村民最亟待解決的吃水問題解決好。

  古棠村面積大,峰叢林立,輸水管道鋪設路線長,經費缺口很大。潘曉梅跑遍市縣鄉有關部門,爭取到上級人飲專案扶持資金共220萬元。有了資金,她又忙著選址,經過專業團隊勘察,決定把供水工程建在拉懷屯。然而,屯裡有些群眾自家挖有水井,不同意供水管佔用田地。潘曉梅白天工作,晚上挨家挨戶和群眾談心,最終獲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援。

  2019年6月,古棠村集中供水工程順利開工建設。潘曉梅只要有空,就戴上安全帽,和施工隊一起幹活。經過半年多的苦幹,2019年12月,古棠村自來水廠竣工投入使用,這是馬山東部大石山區第一個集中供水工程,惠及9個屯,1300多名村民告別了吃“望天水”的苦日子。

  任職的五年裡,潘曉梅用心血和汗水為古棠村編織了一條向上攀登的“脫貧索”:整村義務教育零輟學,危房改造率100%;種桑養蠶初見雛形,瑤山生態雞養殖漸上規模;引進微型企業開發小手工業產品加工,打造“琴榜山”系列特色深加工產品,組建7個合作社……

  “沒有潘書記就沒有今天的古棠!”村民們交口稱讚。潘曉梅卻說:“路子是村‘兩委’這個團隊謀出來的,成績是全村人拼出來的,我只不過是做了該做的事。”

  當選為黨的二十大代表,對潘曉梅而言,是新的榮譽更是新的起點。“我一定竭盡全力帶領村民把古棠村建設得更加美好,讓石頭山上的幸福花開得更多更豔更長久。”潘曉梅充滿自信地說。 本報記者楊盛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6

  徐發青,山東省莘縣古云鎮徐莊村村民,現年52歲,被當地群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鬥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裡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勤學苦幹,成就致富夢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徐發青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青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200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了一條致富資訊:養鴨投資少、成本低、裝置簡單、鴨舍要求不如雞舍高、加之生長髮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說幹就幹,籌建資金建設養鴨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鴨事業和致富夢想。

  2004年剛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只雛鴨,準備大幹一番。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鴨瘟使雛鴨一下死去一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並沒打退堂鼓,而是透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此後,徐發青主動地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養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並掌握到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餵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地實踐中徐發青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同時徐發青抓住機會,與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係,所有的雛鴨有這兩家公司提供,養殖40天就銷售至市場,第一年養鴨淨賺2萬餘元。先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鴨棚2個,養鴨數量高達6500只,一年平均養鴨六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同業合作,成就致富帶頭人

  徐發青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養殖業不斷髮展壯大的同時,徐發青看到其他養鴨戶因為養鴨觀念落後、設施條件不好、市場資訊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鴨效益不高。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動聘請養殖專業解救這些人在養殖技術上的難題,還專門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以此來提高全村養殖戶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內的養鴨戶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內養殖專業戶有8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食鴨3萬餘隻,創利100萬餘元,戶均收益5萬餘元,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徐發青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讚。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7

  熊賢富,男,32歲,中共黨員,大專文化,果瓦鄉慶陽村黨支部書記。該同志是個頭腦靈活、敢為人先的好支書,近年來除了自己種地,還帶領村民創業致富。其主要先進事蹟如下:

  熊賢富同志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鄉黨委關於加強農村黨員教育培訓的部署精神,積極參加各種農村黨員實用技術培訓活動,思想超前,敢想、敢幹,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熊賢富同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敢想敢做的村黨支部書記,2010年12月他當選為慶陽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他就積極探索,努力尋找致富的新路子,常常組織慶陽村黨員和村民透過遠端教育平臺學習農業實用技術和養殖技術,為了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給廣大黨員群眾開好頭、帶好路,他結合慶陽村荒山草坡多的實際情況,搞起了雜交牛養殖,並在慶陽村建起了黃牛品改點,發動群眾。平時,他努力鑽研肉牛養殖技術,積極透過報刊、遠端平臺學習各種實用技術,購買有關資料回來自學,拓寬知識面。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積累,他終於掌握了一套紮實的肉牛養殖技術及黃牛品改技術。

  他在依靠養殖肉牛致富以後,不忘鄉親們。他積極組織慶陽村黨員和群眾學習黃牛養殖技術,熱心地帶領群眾致富。同時組織有志於養殖黃牛的青年刻苦學習黃牛養殖技術,爭取讓他們走出去。他無償讓有志於養殖黃牛的年輕人跟他學習技術。

  他致富的同時也非常熱心扶助困難家庭的孩子讀書,每逢村裡有人患重病住院,他都去慰問,並慷慨解囊。

  熊賢富同志依靠科技勤勞致富,熱心帶領群眾致富,扶困濟貧的典型事蹟深受當地群眾的稱頌。他真不愧為我鄉創業帶富的優秀共產黨員。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8

  張宏兵,男,漢族,1981年出生,大水坑鎮向陽村馬溝自然村青年農民。初中畢業後,先後在銀川、鹽池等地打工,在外打工生涯,使他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技能和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2009年底結婚後,當夫妻兩人對未來生活充滿美好憧憬的時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2010年初,張宏兵在陪家人去吳忠看病返回途中,不幸發生意外交通事故,突如其來的打擊給這個原本幸福的小家庭蒙上了陰影,鉅額賠償讓張宏兵負債累累,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生活困難並沒有擊垮這位青年農民,處理完交通事故,張宏兵積極調整心態,憑藉自己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的精神,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努力學習養殖技術,向農村信用社貸款5萬元,購買50多隻基礎母羊,發展養殖業。

  2014年,村幹部瞭解到張宏兵家的情況後,將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責任人主動幫助出主意、想辦法,解決養殖中的困難,幫助擴大養殖規模,新建羊棚4道,基礎母羊增加到230只左右,實現了年純收入10萬餘元。

  在2015年他主動求變,經過長時間的對鹽池縣市場考察發現,鹽池縣養殖肉牛的養殖戶比較少,市場前景好、利潤高。隨後他走訪多地,向周圍瞭解養肉牛的基本知識,學習經驗,透過網路和翻閱各種養殖書籍,瞭解更多養肉牛知識,併到周邊一些養殖場借鑑他們的寶貴經驗,摸清情況後,張宏兵將養殖的200多隻基礎母羊,全部出欄,改養肉牛。他邊幹邊學,遇到困難不悲觀失望,更不氣餒退縮,而是積極進取,分析研究,努力學習科學的養殖方法。由於肉牛成本高,需要資金量大,在村集體的協助下,他向信用社借款27萬元,村互助資金貸款1萬元,購買40餘頭肉牛,積極主動改變傳統養殖習慣,靠改革創新觀念。2016年肉牛年出欄20餘頭,純收入20萬元,他用自己的努力甩掉了貧窮的帽子,成為了我村率先脫貧的致富能手。

  飲水思源,富不忘本。在發展致富中,張宏兵同志走在了前列,他在艱苦創業中,得到了鄉親們的關心和幫助,他有著深厚的家鄉情結,總想著為村裡的發展做些貢獻。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和思索,他決定成立合作社,帶領大家一起養殖肉牛。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與指導下,他帶領5戶村民,其中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立了鹽池縣天順祥種養殖合作社,主要從事肉牛養殖,併為社員提供技術指導及市場諮詢服務。專業合作社從一成立之時起就樹立了“自己致富,並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發展理念。

  2017年5月,為了讓鄉親們有更多的致富路子,他又帶領村民一起進行灘羊育肥。有村民想和他一起育肥灘羊,由於缺資金,張宏兵主動為其擔保在信用社貸款20萬元,年終實現人均增收10000元。通過幾年來的摸爬滾打和艱苦奮鬥,如今,張宏兵已經成為向陽村的致富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領頭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他沒有忘記為鄉親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養殖戶來求他幫忙,他總是很熱心地幫助他們,無償提供技術諮詢和養殖書籍。同時,張宏兵同志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實際的養肉牛、養灘羊經驗。

  2017年,張宏兵的養殖場共出欄肉牛40頭、灘羊200多隻,收入55萬,現存欄灘羊180多隻。下一步他將更好的發展養殖業,帶動更多的群眾發家致富。

  每當提到張宏兵這個人時,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誇口稱讚。他在農民種樹起了一面致富帶頭旗,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聰明的人從不等機會,而是主動地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把握機會,利用機會,只有踩在機會的肩膀上,才會取得更高的成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搶抓機遇,不放棄、不氣餒,勤奮刻苦,踏實知足,用雙手和智慧創造人生價值。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9

  1971年出生的劉小燕原籍廣東肇慶,1993年她為愛遠嫁到了古井鎮文樓新坑村,成為了當地的外來媳婦。結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貧、生活艱苦,劉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掙的微薄薪水來養家。

  1996年劉小燕和丈夫用多年來外出打工的積蓄承包了8畝甘蔗田,正式開始了與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開始因為缺乏種植經驗,對甘蔗的生長習性不瞭解,第一年他們連投下的成本都虧了。面對這巨大的挫折,劉小燕和丈夫沒有放棄。沒有資金,他們厚著臉皮向肥料店賒肥,等甘蔗收成賣出之後再還錢;沒有經驗,他們就積極往別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別人怎麼種,虛心請教,如果碰到其他種植難題,他們就自己去書店買相關的書籍回來學習。憑著越挫越勇的奮鬥精神,在交了連續虧損四年的學費之後,他們的甘蔗田從當初的8畝擴大到23畝,2003年再次擴大到45畝,一直到現在的50多畝,他們還充分利用甘蔗田周邊的小塊土地來種植新會柑,多樣化的種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產值超過幾十萬元。另外,劉小燕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做起了甘蔗北運的工作,為附近的種蔗農戶提供了廣闊的銷路和市場,沒有車就自己去聯絡車隊,沒有熟人幫忙就自己北上聯絡想代理甘蔗批發的客戶,經過幾年的市場勘察和開發,他們一年收購的甘蔗超過了400萬斤,每年為他們帶來了40多萬的收入。2009年他們用種甘蔗掙到的30幾萬建了90幾平方的二層小洋樓。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劉小燕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甘蔗種植大戶。現在,她的甘蔗田有53畝,畝產甘蔗1.5萬斤,年產值達50多萬元,而她的南蔗北運收購隊輻射了古井鎮十幾戶蔗農,為他們甘蔗的銷路問題找到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另外,劉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個固定的長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穫季節還請了十幾個農村婦女幫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為附近的剩餘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10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我堅信只要勤勞肯幹,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太湖縣江塘鄉五星村貧困戶石純英動情地說。

  今年57歲的石純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療費用花光了家裡的積蓄,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開始,經評定,石純英被評為貧困戶。鄉村扶貧幹部瞭解其家庭情況後,鼓勵其發展產業致富。石純英通過了解養殖行業發展情況,查詢相關政策,最終決定養殖肉豬,每頭生豬淨收入200元,一年兩批100頭就能收入2萬元,前景巨大。說幹就幹,2016年,石純英透過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在新屋組山場搭起了豬棚,養豬生豬50頭。從養殖場的選址,到買飼料,到購買豬崽再到養豬的防疫等,幫扶幹部和村幹部們都一起為他牽橋搭線。2016年當年,石純英戶生豬養殖就賺了2萬多元,再加上殘疾人補助、產業補助、減免新農合等政策,石純英戶住房、醫療得到了保障,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元,年底順利通過了省第三方評估,實現了穩定脫貧。

  天有不測風雲,正當石純英戶生豬養殖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201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造成石純英戶所養的近一百頭生豬死亡,經濟損失達8萬餘元。剛剛過上的好日子頓時又有陷入困難風險,但是在困難面前,石純英並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與奮鬥的目標。透過鄉村兩級幫扶幹部的幫助和石純英本人的努力,石純英利用原有豬棚又幹起了家禽養殖業,養殖鴨、豚等肉禽達到3千多隻。每隻家禽淨收入約5元,年出欄三批,年養殖淨收入達到5萬餘元,一年就將瘟疫造成的損失賺了回來,石純英又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學習養殖技術,特別是防疫知識,注重風險的防範,這樣才幹得長,養得久”石純英現在面對幫扶幹部經常這樣說。

  石純英戶的脫貧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強了周邊貧困戶透過自身發展脫貧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現有貧困戶212戶710人,已脫貧203戶686人,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將實現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五星村自身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達到120戶,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透過自身的發展實現了脫貧致富。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11

  陳建能於2003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一職、平時完成好村會的各項工作之餘,利用空閒時間,從事漁業、生豬方面的養殖。

  農業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而改變,簡單的病害都依靠科學,不能以傳統的防治辦法,既費時又擔誤防治的適合期,他結合實踐與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出產的藥品進行對症下藥,做到事到功倍。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以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經濟利潤、投資少獲利多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願。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虧損現象比較嚴重,在此期間他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採用一條龍的效益生產,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他採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多200元的利潤。

  在漁業、生豬養殖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他沒有忘記昔日傳授自己養殖優質魚和飼養生豬技術的養殖戶,他決心幫助他們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將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向全村推廣,與群眾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幫助飼養戶掌握好技術,扶持生豬飼養。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當地的養殖戶推廣。向本村生豬飼養戶介紹技術關鍵所在,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一年的推廣期間,本村現進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戶有20多戶,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良好的政治作風作為村委幹部必須具備,樹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世界觀,事事走在群眾的前面,在平時崗位上做好群眾表率,發揮黨員的先模範作用,絕不參佔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12

  王顯裕,來自吉安市萬安縣一個偏遠的農村,在沿海打拼多年的王顯裕看來,生他養他的農村更適合自己的發展,大學生創業典型王顯裕:養殖讓我紮根農村。於是他回到農村發展養殖業,從養竹老鼠到養豬、養鵝、興辦小型飼料廠,初步形成綜合養殖規模。他用自身的創業經歷告訴大家: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農村也有施展才華的空間。

  王顯裕來自吉安市萬安縣一個偏遠的農村,他是村裡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學生之一。2004年從東華理工學院軟體工程專業畢業後,滿懷信心去到深圳尋求發展。出乎他的意料。到深圳找工作幾經挫折,王顯裕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軟體工程師的工作。

  工作之餘,在一家電腦維修店做兼職。有一次,王顯裕和客戶起了爭執,最後卻以捱打、陪錢、道歉收場。透過這件事情,王顯裕發覺自己單純、憨厚的性格很不適合在城市生活。或許,熟悉的家鄉更適合自己,他便開始留意一些適合在家鄉發展的專案。

  2008年,在一次朋友聚餐時,王顯裕品嚐到紅燒竹老鼠的菜餚,就業參考《大學生創業典型王顯裕:養殖讓我紮根農村》。就這樣,他看到了商機:家鄉有著豐富的野生竹老鼠資源和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竹老鼠所需的食料,而且竹老鼠的價格高,大小餐館需求量大!養殖這個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說幹就幹,他回到家鄉利用自家的房屋,搭鼠窩,買鼠種。養殖就這樣正式開始,他也從一個IT人士變成了一名養殖戶,每天穿梭於各個飼養間,投放飼料、清洗餐具、打掃衛生,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自己做。

  短短的半年多時間,他的竹老鼠從當初的40只發展到現在的300只。根據竹老鼠的生長規律,它的繁殖會成幾何級數增長。雖然賣出的第一批商品鼠的銷售額只有不到2萬元,但感到高興的是,按照目前的繁殖速度,不出一年就能實現產值十幾萬元。

  飼養竹老鼠,除了需要像毛竹和蘆葦等粗飼料以外,還要給它們喂一些玉米、豆粕和麩皮等精料。精料配多了,竹老鼠吃不完會變質;少了又不夠吃。為了能使精料供應正常,又能實現多元化經營,王顯裕便興建了養豬場和飼料廠。如今已初步形成綜合養殖規模。雖然目前的規模不大,但一年後將可以發展到竹老鼠3000支、肉豬2000頭、鵝2萬支,產值超過400萬元,同時也可以帶動周圍鄉親一起致富。

  王顯裕說:“雖然農村的創業條件艱苦,但我無悔,因為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找準了發展的方向。我認為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只要是適合自己發展的,那麼農村和城市一樣,都有我們施展才華的空間。”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13

  在平涼市涇川縣玉都鎮康家村,提起養殖能手史喜榮,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位膚色黝黑,其貌不揚的鄉下漢子,憑著一股韌勁和永不言棄的精神,在鎮村黨組織和縣相關單位的關心幫助下,搞起黃牛養殖並且建立涇川縣涇川縣裕泰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肉牛養殖場。該肉牛養殖場,是一家集肉牛育肥、販運購銷為一體的肉牛養殖企業。

  根據當地總佔地108畝,其中養殖場佔地12畝,飼草地96畝。該場從去年11月份開工建設,目前建成管理房9間180平方米,暖棚牛舍2棟1300平方米,青貯窖3座1500立方米,圍牆420米,蓄水池1座60立方米,累計總投資260萬元。目前養牛160多頭,收入25萬元,經營狀況良好。

  為確保基地能實現預期目標,鎮黨委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鎮組織、農委等有關部門自一開始就對基地的建設、管理、經營、營銷進行多方位全程跟蹤服務。

  飲水思源,富而思進,史喜榮表示,在今後的發展中,要將帶領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作為自己的最大目標,以此回報黨組織的關懷和群眾的信賴!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14

  薛家英同志是明光市明西街道辦事處馬崗村上東組村民,現年51歲、中國共產黨員,該同志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遵紀守法、擁護黨在農村的新型政策,積極響應黨的富民政策,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自2003年承包村裡的小二型水庫(下馬水庫),從事養殖業,剛開始由於缺少資金和養殖方面技術,只從事單項養魚,但是效益很低,每年廣投入、薄收入,為了能增加收入在養殖中有新的突破。自2005年主動聯合弟弟張明彪在下馬水庫的上坡上利用荒廢地建設豬舍進行養豬,從事了立體養殖業,實行水裡養魚、水面養鵝、庫坡養豬、利用庫水沖刷豬舍把糞便殘料直接衝進發酵池中進行發酵、殺滅有害病菌,在排到庫水中養魚,這樣既減少了對環境的汙染、也提高了糞便的利用率,解決了養魚的餌料問題,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在明西街道辦事處政府十分關懷下,畜牧獸醫部門鼎力協助為在養殖過程中排憂解難,為其養豬制定免疫程式,並派有專業技術人員為其防疫、養魚從投放到疾病防治、水質調製都有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和提供資訊,以養豬促養魚、再把養魚可獲利潤用來擴大養殖業,滾動式發展,聯獲效益,薛家英同志在養殖方面能積極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取精方式,虛心向有養殖經驗的同志學習,充實和豐富自己的養殖經驗。

  以致富發展到今天,擁有標準養豬舍欄1000多平方米,年出欄生豬達千頭以上。其中野豬養殖出欄達300餘頭,畜、魚品達20餘噸,鵝年養殖出欄達千隻,從而輻射到整個村和周邊地區。帶動從事立體養殖戶2戶(耿全義,耿全紅),小型規模養豬戶達十餘戶,如:(耿全友,茆新義,胡居祥,馬德友,周多奎)等戶,養羊戶如(馮守張,馮守業),蔣家英同志是當地帶頭致富的楷模,是雙培雙帶的典範。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養殖戶說起她來都豎起大拇指稱讚。

  養殖能手先進事蹟15

  何育紅,男,漢族,現年45歲,新開鄉姚家灣村塬上社人,宇宏營旺特種養殖公司負責人。

  2016年,面對群山環繞、土壤貧瘠,資訊閉塞、交通不便的村情實際和孩子上學、妻子患病常年服藥花銷頗大的家境,如何改變村上面貌、脫離貧窮,讓全家過上幸福的生活成了壓在xx心口的一塊大石,久久難以忘卻。在經過深思熟慮後,他決定透過養豬改變家庭現狀、帶領鄰里鄉親脫貧致富。但沒有技術,靠老辦法在今天還行得通嗎?一句反問讓他再次陷入了沉思,但他並沒有退縮,而是積極想辦法、謀點子,幾天之後他遠赴陝西、平涼、涇川等地進行了參觀學習,透過學習拓寬了思路、提升了眼界,也學了不少養殖知識。最後他立足於實際,決定回家開辦野豬養殖場。面對家中沒有積蓄,資金困難的現狀,他沒有放棄,找親戚、找朋友,找銀行貸款,最後勉強建起了廠房,購買了仔豬與種豬,最初廠子只有他一個人,每天天不亮就得起來,天黑了他還睡不安穩,可喜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總有回報,第一年他就盈利了,後來他用餘錢對養殖場進行了擴建,規模越來越大,目前豬存欄達到了220頭,養殖場日常管理也由起初的他一人變成了現在的18人,自己成了名副其實的老闆。

  在致富的路上,何育紅一直在探索中前進,在前進中探索,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得到了村、社幹部群眾的高度稱讚和認可,他的先進事蹟也得到了傳頌。主要表現在:

  一是理論與實踐結合,以學帶動。在創業過程中,沒有技術他就到外地考察學習,為了把野豬場辦的更好,他買了好多關於養殖的書進行自學,遇到有些專業性強、看不明白的內容時,他就到鄉畜牧站請教專業人員,學懂之後他就在野豬養殖上付諸於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養的野豬大多數都達到了300多公斤。

  二是甘於奉獻,忘我工作。他不畏艱難,腳踏實地,甘於奉獻。在三年的創業生涯中,他沒有抱怨過一句,每一次遇到困難,他都能從容面對。當有鄉親問他養殖技術的時候,他都能耐心細緻的講解,甚至放下手裡的活,手把手指導,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三是致富路上不忘鄉親。作為一名一名共產黨員,他一直牢記使命,牢記黨的遵旨,全心全意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他的養殖場吸納了許多出遠門脫不開身的在家的群眾,幫助解決了貧窮家庭中的實際困難,帶領他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在他的帶動下,村裡一些貧困戶也學著養起了豬,促進姚家灣村在養殖產業路上越走越遠。

  經過幾年努力,何育紅真正實現了利用養豬這一產業帶動大家脫貧致富的目的。三年以來,何育紅養豬年均收入20萬元以上,純收入15萬元。透過何育紅的示範帶動作用,姚家灣村的生豬養殖產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這就是一位共產黨員,一個把鄉親當親人的優秀共產黨員,相信他在致富奔小康路上會越走越遠,也會帶領更多鄉親脫貧致富,共同奔小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