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精選42篇)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精選42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1

  今年暑假我縣舉辦新課程培訓學習,經過這次的培訓令我感觸很大,下面將談談我的一些感受:

  一、教師角色發生了的轉變

  新課程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要求教師要成為一個學生喜歡的好老師,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和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反應能力。新課程理念主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倡導透過探究、操作等自主活動方式獲取新知,感受科學的探究過程和方法。在課堂裡教師不再是一味地講,而是如何組織學生去探討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一種輕鬆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並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只有這洋,教師才能做到隨心應手成為一個優秀的組織者。

  二、學生的地位發生了很大轉變。

  以往的課堂大多數是教師講學生聽,整個課堂裡學生都要服從教師。新的課程要求我們要尊重學生,把學生同等的地位來看待,與學生進行朋友似的交談,經常運用“能不能”“可不可以”等親切語氣與學生進行交談,讓學生感到教師的關心和體貼,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要給予鼓勵和幫助,努力構建平等融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三、結合實際對教材再進行加工和處理

  隨著教材功能的轉變,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處理,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有一位專家說過,“如果你的學生只有四年級的水平,那麼你就要備四年級學生水平的課”。這一句話很明顯是要教師要因材施教,備出適合學生的課。所以,我們要從實際出發,根據課程目標和學生狀況對課程內在對教材進行再加工處理時不但瞭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並以此為設計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同時對教材提供的基本內容進行再研究,明確教材的優勢與不足。教師則需要探索如何彌補、完善甚至更新相應的教學內容。從而對教材的設計思路、表述方式、結論等進行多角度的專研,為學生備出適合他們的課。

  總之,新課程是一種新理念,新思想。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因此我們每一個教師都必須進行各種嘗試,在實踐中逐步摸索,並透過經常性的教學反思,總結經驗,增強反應的敏感性,形成良好的反應系統。同時又要注重學生個體的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遵循新課程理念的核心使得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既充滿活力,又富有成效。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2

  本人透過對《新理念》的學習,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及對平時所聽課改觀摩研討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反思。

  教師學習新課程理念能實際應用到教學中的的確很少,“開新車走老路”的教師很多。更令人深思的是部分教師自以為,每一節課都“蜻蜓點水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所謂的新課程教學。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新課程實施中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一是新課程理念“消化不良,”

  一些教師由於沒有將新課程理念真正轉化為指導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難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行為。目前,一是一些教師追求形式上的熱鬧,而忽略了課堂實效性。認為課堂“動”起來了,學生“站”起來了,就是新課程教學;課堂表面不再是以前的滿堂灌了,就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活”課堂。一堂課下來,學生真正學到了什麼呢?學生除了“鬧過”“喊過”,真正收穫、積累、感悟的東西很少。教師在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沒有把提高課堂實效性作為新課程教學的終極目標滲透到教育教學行為中去。

  二是一些教師盲目開展小組合作,把它作為點綴課堂的“一道風景”

  認為有了合作才是新課程教學,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實效性。教師對學生合作小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職責分工,對合作探究的內容缺乏精心策劃,對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創設和渲染,對合作的評價往往側重個人。

  三是追求課堂教學手段的多變

  一堂課,有的教師又是用多媒體,又是用幻燈機,又是用直觀教具等,教師忙個不停,而學生則玩個不息,課堂看似熱熱鬧鬧,學生實際上是一無所獲。

  四是課堂評價機械單一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和讚賞,有的教師就是“你真棒”、“好樣的”等一些機械的語言,對學生的評價缺乏個性化和針對性。學生也是霧裡看花不知誰對誰錯。

  本人認為新課程而不是外在形式。只要我們真正把新課改的理念貫穿到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即使不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同樣推進新課程改革。在教學中應把課程目標把握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有機結合。

  ①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力爭從息息相關的生活中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獎勵激勵,提高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語言。如:很好!說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豐富!真聰明!你的證明很有說服力!你真棒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同時教師經常讚賞學生,能促進師生間的融洽與友誼,使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③嘗試“做中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做中學的基本流程是“學生提出問題→假設和猜想→分組討論→調查和研究→得到並介紹自己的成果→結論→學生能力評定”。它與課改的思想觀念是不謀而同的,其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新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個相互聯絡不可分割整體,它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為前提。沒有學生個體充分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就無從說起。因此,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須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激發他們的自信心。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3

  週六和三位同事去日照外國語學校參加了所謂的“《新理念》、《新課標》、《新課堂》暨中學名師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在會上聽取了北京教育學院通州分院毛洪其老師的《蘇州園林》及其他的講座《教學目標的確定與教學有效性》,還有北京教育學院宣武分院的教授袁志勇執教的示範課《段落寫作入門》,因為時間關係,他的講座《論有效教學》就沒來得及聽,很是遺憾。

  毛洪其老師把《蘇州園林》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了:1.揣摩語言,體會作者對故鄉故園的深情;2.學習文章“目錄分解式”的介紹方法。

  課堂上毛老師緊緊圍繞著這兩個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從老師的角度看,很好的完成了這兩個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現了毛老師對教材文字的深度挖掘,印證了他的“任何一篇文章我都當作美文來讀”的教學理念,也呈現了一種語文個性化解讀教學的模式。

  但是,如果放在當前的教育大環境裡,作為一線教師的我,並不很認同毛老師的這堂課的。如果說要認同,那也只能是在學生已經按照常規教學來學習完這篇文章之後的“再賞讀”教學。

  從毛老師的目標確定來看,本堂課更像是賞析課。我們不否認作者當年寫這篇文章時,確實是懷著對故鄉故園的深情,而正是因為這深情,作者才想把蘇州園林介紹給大家,讓更多的人知曉。正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把它當作說明文來學,況且,教材在選編這篇文章時,題目由原來的《拙政諸園寄神眷——談蘇州園林》改為了《蘇州園林》,目的就很明顯的是當作了說明文來安排的。所以,我更贊成把本文當作說明文來教。

  另外,我從網上查閱了本文大量的教案,也都是按照說明文來設計的。我為什麼也要強調按說明文來教呢,因為這篇文章歷來是說明文文體考試的典範。如果老師不按照這種文體來教學,在考場上,學生是要吃大虧的。沒辦法,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還是更多的為了考試而教的。

  有一點,需要宣告,其實,我是非常的欣賞毛老師的這種教學理念的,但是,因為考試的腳鐐帶在腳上,所謂的個性化閱讀是很難徹底放得開的。所以,如果非得按照美文來教的話,我建議在按照常規學習了之後,再做一個美文賞讀,也是未嘗不可的。

  另外,毛老師的講座《教學目標的確定與教學有效性》講的非常好,給我們一線教師很好的啟示,告訴我們一線教師除了做一個教書匠之外,還可以做學問搞研究來提升自己的內在素質和專業水平。我想我自己在這方面做得還是不夠的。我有過這方面的嘗試,但是都是停留在表面現象上,我達不到理論提升的高度上。

  下午聽了袁志勇教授執教的示範課《段落寫作入門》,感覺耳目一新。袁老師的教學理念非常的清晰,從他的課堂教學來看,袁老師是在想摸索創造一種可以類似於數學例題的作文教學模式,從而大面積的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解決學生怕寫作文的難題。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也是一大熱點,全國關於作文教學的書籍、學生作文選,多得不計其數。可是還是有大批的學生不願意寫作,不會寫作。而作文又在語文教學成績中佔了近半壁江山,就是老師不著急,學生的家長也是很著急的,各種輔導書、作文選一股腦兒的往家搬,其實效果還是一般的。

  袁老師的作文教學設計力求有例可循,從易到難,能夠面對所有的學生來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相對於有作文畏難情緒的學生來說,效果應該是不錯的。但是相對於骨子裡對作文天生有好感的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模式無意又是一種時間的浪費和靈性的扼殺。

  其實,真正的寫作應該是個性化的東西。愛好寫作的學生如果按照這種模式學下來,可能是才華殆盡了。

  不過,從應試角度來說,袁老師的這種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是能夠迅速大面積提高學生成績的,很適合我們現在的國情。

  當天,毛洪其老師和袁志勇教授,都是先執教了課,然後再做報告,都應該屬於學者型的教師。但是,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我覺得袁老師更好一些,身為一名老教師,袁老師能夠緊跟時代步伐,頗有老頑童的情趣,拉近了和學生間的距離,無疑多數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來。而毛老師講座講的不錯,可是課堂教學瑕疵還是很多的。在他的課堂中,真正參與進來的學生並不是很多,僅僅侷限於幾個積極分子身上,有學生回答問題,也是搬了教參照本宣科的。另外45分鐘的課,整整上了一個小時,讓我們有些迷惑,這兩個教學目標的學習到底是需要一課時來完成,還是兩課時呢?

  這幾年,我外出聽課學習的機會相對來說還是可以的。我發現無論是國家級的還是省、市級的老師,在上課時,都喜歡把45分鐘的課上成1個小時,甚至更多。我就百思不得其解,我們外出聽課學習,除了從專家那兒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以外,就想學學專家們在45分鐘的時間裡,應該完成並能夠完成多少的教學任務?學學他們在一節課裡,能夠讓學生學到哪些知識?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需要那些專家們能夠洗盡鉛華,給我們展示一堂真實的家常課,畢竟他們是有很大的導向作用的。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4

  隨著資訊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傳統的“繁、難、偏、舊”的課程內容,已滯後於教育發展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強調: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地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這為廣大教師進行新課程改革實踐提供了思想和理論依據,以下是我學習新課程的心得體會:

  一、認真解讀,增強意識,明確主題。

  新《課程標準》反映了國家和社會對義務教育階段一門課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反映當代世界發展潮流和中國社會變化與發展要求的課程目標,必須以注重學生健康個體和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提倡創新、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為特徵。新課程目標,在注重基礎性的同時,更注重發展性和創造性課程目標的確立與實施,以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觀念。新課程改革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指導深度,而且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愛好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最終目的。為此,教師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應扮好應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認真學習課改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課改意識,在行動中支援課程改革。

  二、求真務實,實踐開拓,角色促進。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它的基本途徑就是課堂教學。面對新課程,每位教師思想觀應有新的轉變,新課程《綱要》明確要求,教師應充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愛好;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和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師角色的改變,需要教師的膽量和勇氣。只有這樣,新的課程改革才能順利進行,徹底實施。

  三、積極創新,挖掘資源,充實教學。

  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新課程增強了教育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將引發教師集體行為的變化,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師的專業分工。也就是說,新課程提倡留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聰明的發揮。因此,學校必須創設環境讓教師集體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並在教學實踐中所得的經驗在教研中交流、研討,並獲得共識,教師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才可有高層次的提高。教師要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大環境中學習和探究。

  總之,新課程改革,符合時代的要求。新的課程、新的起點、新的重任都需要發揮每位課改教師的聰明與辛勤勞動。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今天的努力將會換來明天的碩果累累。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5

  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理念,為廣大教師進行新課程改革實踐提供了思想和理論依據。《新課程標準》強調: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地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新課改主要有六大“改變”:

  1、課程目標方面,反對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要由過去的“重結果”轉變為現在的“重過程”。

  2、課程結構方面,強調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要有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突出的是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類的課程得到強化,同時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選擇性。

  3、課程內容方面,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絡的“活”的知識。

  4、課程實施方面,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會合作。

  5、課程評價方面,以前的評價過於強調甄別與選拔,現在強調評價是為了改進教學、促進發展。比如,有的學生基礎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沒及格,老師可以給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學習。

  6、課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國家課程、教材一統天下,現在強調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充分調動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也增強教育的針對性。以下是我學習新課程的心得體會。

  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題,加強與改進少年兒童思想教育工作則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

  會轉化為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為祖國發奮學習的強大內在動力;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對學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和提高識別真善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響。

  二、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學校可以採取眾多有效的措施

  但我認為,在眾多環節中,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是關鍵,作為一名教師,透過學習我認識到: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點燃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種。一個好教師,不僅要有學術上的影響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師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書,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巨大的、深遠的,甚至是受益終生的。而高尚師德的表現,我認為首先是行為。

  三、隨著新課程的執行,教師要調整好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

  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援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

  教與學的方式的變化,能不斷地給學生以新奇,讓學生保持學習數學的高昂勁頭,讓學生“樂學”,進而“會學”。而且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得以鍛鍊和提升,使觀察力更集中,注意力更持久,想象力更豐富,思考力更敏銳。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較高要求,是我們教師的責任,本文是就本次學習新課程理念並結合實際教學寫的幾點總結與心得體會,希望自己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改進、完善。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要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勇於蹲下來看學生,這是一種人文關懷。不僅是身體蹲下來,心靈也要蹲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只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才有利於師生的交流。

  在新課標下教師要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並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學習,否定教師的講解。教和學的方式受多種因素制約,有些很難理解的問題,限於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討論也不會有什麼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靈活處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學的外在形式,把課堂教學版式化。教學中只要能讓學生動起來,積極思考、交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就是我們的教學目的。

  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去組織、去開發、去利用,教師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裡學習和探索。總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豐富的課程資源可以給課堂帶來無窮的樂趣。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6

  新課程是一種新理念,新思想。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因此我們每一個教師都必須進行各種嘗試,在不斷的探索中成長。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

  新課程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尤其是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形成,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在培養目標上,重視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的形成,以及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的培養。在學習方式上,倡導學生轉變被動接受式學習方式,更多地採取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方式,主張把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作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在教學上,主張改變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多進行探究式教學,倡導師生互動、共同發展;提倡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差異,儘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發展情況,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新的教學方式下,教師要由主要的講授者轉變為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在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以及在實踐中學習上,傾注更多的心血。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科綜合,要求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每位老師都會體會到知識的睏乏。現在的課堂是開放的,無法預見的,面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對答如流?所以,新課改要求我們終身學習,做學習型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改變並完善教育教學行為。在教學中學習,在學習中教學。關於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改給教師帶來新的挑戰,即教師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作為優秀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除了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以外,還必須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反應能力。新課程理念主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倡導透過探究、操作等自主活動方式獲取新知,感受科學的探究過程和方法,並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7

  透過學習現代教育教學和新課程理論,深刻理解、領會、感悟新課程的思想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的實踐行為。本人認為,教師必須首先實現下列教育教學思想和觀念的革命,才能正確順利地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實驗,與新課共同成長和發展。

  一、教學觀

  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以“一切為了學生”為出發點,教師圍著學生轉,教為學服務,“以學論教”。教學不再是忠實而有效傳遞和執行課程的過程,而是創生與開發課程的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是學生髮現、提出、分析、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交流、合作學習、收集和處理新資訊、獲取新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的不需要,重視學生的全面和“全人”發展;培養學生健康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以及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願望和能力,特別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教師觀

  新課程的教師,不再是學生的“尊者”、知識和能力的“權威者”、課堂和學習的“主宰者”,而成為貫徹現代教育教學思想,實現現代教育教學目標,以教育的理想去實現理想的教育的載體,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學習方式的引導者,學習效果的反饋者,學生人生的領路人。他具有“教師”和“學生”的雙重身份。教師教的過程也是自身不斷提高即“被教”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構成平等、互助、互動、互惠、共同學習和提高發展的夥伴關係,教師只是“學生平等中的首席”、知己朋友、保護者和監護者

  三、互動觀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其實質就是交往、互動,它是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雙邊過程”。這種交往互動,就是師生互教互學、人人參與、合作學習,共同構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是人與人之間的平行精神交流和傳授知識、分享理解、促進學習、實現自我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作為貫徹新課程思想理念,實現新課程培養人的終身發展的目標,以教育的理想去實現理想的教育的載體,堅持科學研究和實踐探索,做到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8

  透過學習,我對新形勢下的教學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此之前,我原以為我對新課改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透過專家對新課程的分析講解以及和同示們的研討交流,使我感覺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與不足,因此更加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下面就此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提高

  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開發自身潛力,發揮自己能力的機遇。每一位教師在這場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認識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進自己的教學。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老師們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尋求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我是學英語的,擔任地理教學,在知識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學經驗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透過每週的教研活動以及自已的不斷學習,地理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覺已經能基本勝任地理教學了。

  二、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

  因材施教是一項古老的教育教學原則,全面、深入地瞭解每一個學生,是實施因材施教,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教師需要透過多種多樣的課堂和課外活動,關心關注每一個學生,瞭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基本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是學生適應教師的過程。而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重在學生怎麼學而不是老師怎麼教,活動過程要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成功與否,關鍵取決於是否讓學生主動參與了學習的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各種能力。

  三、教師與學生的和諧關係

  師生關係的和諧,首先在於教師對學生的愛。老師對學生的那份愛是溢於言表的,是沒有對學生的隔閡,也沒有偏愛。這種愛是無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民主、合作的。馬斯洛健康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健康人心裡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當學生滿足了師生間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學生才會因此發展了自尊、自重。當學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在和諧的學習環境裡,感到自身的價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認,才會輕鬆地、愉快地投入學習,避免了無謂的爭端、煩惱以及恐懼。

  四、團結協作,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

  “很難想象一個不會與人相處的人在當今的社會將如何生存。”美國商界某知名人士的這一感嘆,無疑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會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協作的合作練習,不僅增長了學生的技能,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潛意識裡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了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開展合作學習,讓他們並肩作戰,一起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好品德,讓他們樂於與人交往,善於與人交往。

  五、在欣賞中引導學生學習彼此的長處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著以下三層含義: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和牽掛;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我們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段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我們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愛心、同情心、責任感。我們在課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賞,讓他們一起討論、評價,取長補短,這樣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種欣賞有的是課前的,也有課後的。我們更多的是在課堂中間組織學生觀摩,因為這樣可以學習到別人的繪製過程和技巧,利於學生及時地對自己的實踐進行調整,從而取百家之長,釀自家特釀。這對拓寬思路以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極有意義的。

  總之,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透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9

  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新一輪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展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全體教師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和課堂結構,構建全新的師生關係。

  一、構建開放式課堂結構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教師是整個教育活動的中心,封閉的課堂是學生活動的唯一陣地,學生的思維束縛在教師預先設計的程式之中,缺乏自主性、積極性,因而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意識。新地理課程理念要求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要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和價值,形成主動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材特徵,從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角度設計教學方法,開放課堂,充分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為學生創造主動、深入學習地理問題的機會,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探究式的學習中獲得有用的知識,繼續學習的能力和方法。例如,在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六課《工業與自然資源》的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若干活動小組,讓他們利用課餘時間去調查家鄉(鄉、鎮或縣)的經濟發展情況、主要自然資源及其利用狀況,並且研究討論所調查到的工業發展與資源利用狀況之間的關係,形成一致意見,以備上課使用。在課堂上,先由各組推選代表發言,然後自由發言。結果每個組的代表都有不少話說,都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尤其是個人發言的時候,全班同學顯得十分踴躍,儘管話語不多,有的說得切題,有的說得偏題,有的較深刻,有的較膚淺,但都是他們自己的親身體驗,是發自他們內心的真情表白。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學生可能收穫較多,有些學生可能收穫較少,但是它的積極意義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鍛練動手、動腦能力,初步獲得了人生的體驗,學得了繼續學習和探究問題的方法,並且培養了學生團隊精神,學會了相互交流,相互合作,這些無疑對學生將來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

  二、構建平等的師生關係

  (一)教學過程中的平等師生關係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在課堂是不斷地向學生灌輸教科書中的知識,教師的講授就是權威的結論,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慢慢地“消化”,師生之間缺乏合作、互動,相互交流,師生關係是一種明顯的不平等關係。

  地理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教學過程是學生進行認識活動從而獲得發展的過程,認識活動的承擔者是學生,而初中學生往往具有半幼稚和半成熟,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衝動性等各種矛盾相互交織的心理特徵,往往不能全面評價自己和別人,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就要求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和關係對待學生,積極、主動引導他們,身體力行,培養其平等民主意識。課堂上,以微笑對待每一位學生,允許他們提出任何質疑,哪怕是幼稚可笑的問題,以大海一樣的胸懷接納每一位學生的“邪端異說”,以朋友的身份對待他們的“錯誤”。讓學生在寬容、輕鬆的環境中,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初一(2)班的學生張明,平時愛說好動,課堂上卻沉默寡言,學習效果欠佳。透過這幾個月的教學互動,反覆鼓勵,他已能主動學習,有時提出讓你意想不到的問題,這正是他創造性思維的體現,是我們應該保護的“閃光點”。

  (二)在師生交往中的平等師生關係

  師生間的交往關係具有明顯的情感性、教育性。

  初中生已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在與別人的交往中尤其是在與成年人的交往中很希望得到肯定的評價,受到尊重,而他們自身的心理發育卻處於半成熟狀態。初一(2)班的`陳文,剛進初中時思想偏激,總是把問題看得很複雜,消極,學習時好是壞,透過一學期的朋友式的相互交流,他逐步改變了過去的一些看法,思想穩定,學習勤奮,初步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對於少年兒童來說,學校是他們與社會相遇的第一場所,他們和教師之間的關係是真學習如何同他人交往的最重要的'基礎。平等的師生交往關係有利於學生學會交流資訊和情感,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總之,教師要多給學生一份信任,一份鼓勵,一次機會,多給一點關愛,師生間應該建立起平等、親切、和諧的關係。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10

  新課程教學實施了幾個年頭了,我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透過學習,對新課程、新理念有了一定的認識。本文將對課程改革的必要性、課程理念的轉變和提升、新課程的實施目標、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新課程教學的成功標誌等方面談談自己的理解。

  一、課程改革是必要的

  為什麼要進行課程改革?因為我們看到:目前的教育使我們的孩子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一是失去了夢想和激情,他們變得現實、麻木、呆板了;二是孩子們失去了積極的人生態度,變得消極、沉重;三是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習慣;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的品質。

  二、課程理念的轉變是一個提升

  我認為,課程理念的轉變和提升應從整齊化一到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與創新;從知識本位的灌輸到學生自主學習、全面發展;從單一機械的課堂到讓學生迴歸自然、社會實踐;從強調獨立分科到重視全面綜合;從評價重選拔到評價促進師生髮展;從封閉保守的教學到開發交往的教學。

  三、新課程的實施目標

  從強調教師教材,到強調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四個要素的整合,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的環境,是四個因素相互之間持續互動的動態過程。新課程強調在教學中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發展。

  四、新課程的發展趨勢

  課程是一種活動、交往、溝通和合作,是人的各種自主性活動的總和,學習者透過與活動物件的相互影響與作用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以學生髮展為本,注重學生個性的養成、潛能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發展;在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的培養;加強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的人文學科課程的比例;注重綜合化課程,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綜合化,以克服分科教育的缺陷;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的聯絡,實現課程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強調課程個性化和多樣化,滿足不同區域和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課程與現代資訊科技結合,賦予課程以新的內涵與時代特徵。

  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體現以下價值取向

  進一步面向學生、面向生活和麵向社會,為知識經濟,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課程的綜合化,強調課程教材設計的整體性;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弘揚傳統文化;強大課程教材的特色和個性化,適應日益多樣的教育需要;教材要體現系列化、多功能化的特點,使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具有人性化、樂趣化、系統化、彈性化和個別化的等特點。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11

  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指引下,我個人認為:首先,教師是文化的傳遞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從知識傳遞的角度來反映教師的重要性。其次,教師是榜樣,以高深的學識為基礎,正所謂“學高為師”也正是這個意思,這裡主要是指教師的知識問題,學生都有向師性,實際上是學生的一種認同感;同時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是知識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教師的知識力量是無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的知識引路人。第三,教師是管理者,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管理協調能力,才能使教學更有效率,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第四,教師是父母,作為一名教師,要富有愛心,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無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對待孩子,所以我們說教師是父母。並且,教師還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發展需要。第五,教師是朋友,所謂良師益友,就是強調教師和學生要交心,師生之間的融洽度、親和力要達到知心朋友一樣。最後,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教師不但要懂得教育學、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還要有高深的教學理論,瞭解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困惑、心理壓力等,以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排解,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教師,不僅具有一定的專業水準,更要具有優秀的心理品質與道德意識。

  透過本次培訓,使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信心、動力和熱情。尤其是教師教學理論調適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並獲得了更多的方法,這對自己是一種鼓勵。鼓勵我們教師適應教學環境、生活環境、人際關係環境;鼓勵我們要更加理性地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角色;鼓勵我們要做一名終身學習型老師,做一名能夠不斷適應新知識新問題新環境的老師;鼓勵我們要堅持創新,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爭取在教學中獲得更大的發展。這些鼓勵,使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信心和動力。透過本次學習,使我體會到教師要熱愛這個職業,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不求回報,刻苦地鑽研下去,一切為的就是一份熱愛和執著,在教學中,不能墨守陳規,要不斷地發展,不斷去思索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式,這樣,最終自身的價值才能夠得以體現。

  透過本次培訓,使我對終身學習,提高自身能力有了新的理解。終身學習,我們不僅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還要學習更多方面,如教育學、心理學、課程改革理念等等。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做事與人際交往。教師從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於觀察、研究、思考;處理好與學生、家長、同事之間的關係,把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有機的聯絡起來。這樣工作起來就會更得心應手。我還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你,喜歡聽你的課,進而喜歡聽你的指導。這就要求個人魅力不斷提升,在積累經驗中獲得一種平和優雅的心境,在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獲得學生的信賴。書是最好的老師,多讀書,提升自己,在實踐中反思自我,做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

  新的起點需要新的奮鬥,新的奮鬥需要新的理論作為引導,這次培訓就是一面很好的旗幟,在理論上,思想上、行動和實踐工作上給了我切實的指導和鼓勵。讓我有了明確的定位、堅定的信念、奉獻的精神、良好的心態、高度的責任心、熱愛學生的行動、進取的意識並且不斷地規範自己的行為,做一名真正的學習型教師。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12

  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斷學習、反思、和總結。理論指導實踐,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學上能不斷進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學習本專業的理論知識,用專業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 在暑假裡我參加學習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現將這次新課程學習心得體會如下:

  (1)透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掌握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將聽說能力整合為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提出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提出閱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並有量化指標。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其作為了學習目標。

  (2)透過學習,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並將自己的這些認識透過教研活動傳遞給全鎮的語文教師,提升全體語文教師的業務修養。

  (3)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透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透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4)在教學程序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積極主動地參與,特別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除此之外,對閱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確的表述。提倡獨立閱讀、自主閱讀、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新課標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學中也逐漸體現出來並在課堂上不斷實踐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涉及了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能力幾個方面。看完新課程標準,對於閱讀和寫作方面的體會自己頗有感觸。新的課程理念非常注重閱讀教學,閱讀是為了著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它符合語言文字學習的特點,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新課標的實施確實給當今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們的學生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越發變的活潑、可愛了,更多表現在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同時也感受著知識的滋養。

  在教育教學規律的推動之下, 新課標的指導之下,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逐步遠離偏、繁、難、向著理解、探究、分析、綜合、運用等方面發展。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13

  關於有效的話題已經不是初次接觸了,但是學習了本次的材料讓我對有效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學習無止境,我們要保持學習狀態。

  本材料分別從定義,現狀,基本特徵,構建理念,實施幾方面進行闡述。

  想學說說關於有效課堂教學實施的體會

  有效教學應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重點不是要不要設立課堂教學目標的問題,而是怎樣設立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問題。我想我們可以從可測性目標開始,可測目標是教學環節設計的基礎依據,也是教學的靈魂。對於有效來說,更是非常容易檢測,這比一些泛泛而談更有操作性。

  有效課堂教學應該呈現精細的教學環節 有效的課堂需要有效的教學環節來層層相扣完成,他們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而不是獨立的!曾見教師設計教學是板塊式的,一個目標一個板塊,這樣的後果就是,一個目標沒有了,一個板快也就消失了,我實在不太理解這樣的教學思維,個人認為,課堂上所有的教學環節都是相互聯絡的,怎麼可以是獨立的呢?教學環節是承上啟下的。我們還要注意教學設計的生動性,趣味性等。在備課過程中把精細的環節都設計好。

  有效課堂教學應該處於最佳的投入狀態主動投入學習的效果優於被動投入,這需要我們精心的教學環節,更需要有教師的語言做引導, 如果注意觀察,我們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課堂語言上的問題,因為備課時候我們可能更多的考慮的材料準備,環節設計,而一些細小的環節就被我們忽視了,卻不知,正是這小小的忽視影響了我們的整體效果!

  是授課過程中,提問的設計,要明確問題的指向性,讓學生清楚明白教師要學生回答什麼?而不是能回答卻答不到教師所需要的點上。只有正確設計問題,才能讓學生踩著自己的步伐跟進教學。

  有效教學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多一份質疑就多一份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實踐。多一份行動就多一份成功。我們需要充滿活力的教師和充滿靈動的課堂。用自己的智慧把藝術課堂變的更加藝術化,更美,更讓學生喜歡,更有效。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14

  通過幾個月的網路培訓,我學習了《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創新教學設計》,使我受益匪淺,我覺得在新課程理念下,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內容的呈現可以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與解釋———應用與拓展———回顧與反思”的方式,讓學生在分析問題中獲得數學概念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技能和科學態度,而不是直接呈現解決問題的演算法與結果。例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組內容時,可以採用下面這樣具有實際背景的例子,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獲得“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模型。

  [例1] 暑假裡,《新晚報》組織了“我們的小世界盃”足球邀請賽,比賽規定勝一場得3分,平一場得1分,負一場得0分。勇士隊在第一輪比賽中賽了9場,只負了2場,共得17分,那麼這個隊勝了幾場?又平了幾場呢?

  二:老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所學知識的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以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

  三:對於教材中一些透過操作而獲得新知的安排,要鼓勵學生透過自己的實踐從而去獲取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而不是去機械的記憶。

  四、老師要做到課後及時反思,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對學生作業的批改,及時改進教學。

  五、在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師的職責在於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教學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從事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設計是一個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作為新人的我,在以後的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地醞釀、多思考、多學習,才能駕馭好教材,引導好學生。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15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講究教學策略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必備條件。在學了《課程與教學理念的重構課程與教學理念的重構》專題內容後我獲益匪淺。課程與教學論是以研究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問題為目的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一門學科。新課程的教學需要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探討新教材的教學規律,並運用這些規律,提出新的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策略。

  在新課改的浪潮下, 就要求教師要更新自己的觀念,而且要求教師主動轉變自己的角色。新課程的實施呼喚廣大教師要儘快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教學行為,提高專業素質水平。透過這次培訓,我充分認識到新課標應該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新理念。

  一、努力學習、虛心求教、改變觀念、重新定位

  如果我們用老經驗去對待新問題,就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就會被淘汰。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虛心求教。同時課程的設定與時代的發展需要和要求緊密相關,因此教師必須要與時俱進,改變觀念,重新定位,努力使自己的教學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儘快使自己進入新的角色。

  二、深挖教材內涵、備好教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作為課程實施的直接操作和影響者,必須深入挖掘教材內涵,探索知識儲備點及相關連結的知識點,課前要充分準備好教學用具及課件,才能做到駕馭課堂,胸有成竹,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去尋找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其對學習引數濃厚的興趣。

  三、積極互動、創設引導、教學有序

  作為學生學習場所的學校管理者,要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新課改就是要改變學習的方式,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 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強調在教學活動中,恰當地交流,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

  新課改任重而道遠,作為擔負起培養國家人才重任的教師來說,要積極地投身於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職,愛崗敬業,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把課改這一重。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16

  今天聆聽了張海教授的“跨越式課程教學”內涵的講授,對跨越式教學理念有了清楚的認識,對跨越式教學模式有了深入的瞭解。同時也讓我對已經樹立了19年的教學理念有了動搖,開始反思我的教學。

  我感覺自己的教學中確實缺少閱讀與練筆訓練的強度與密度。雖然在以往的教學中我也經常讓學生去閱讀或進行小練筆,但不到位,而且很難保證閱讀量。每節課上,只是在拓展知識環節上才能出示一篇相應文章讓學生閱讀。這樣做也只是為了教學需要,並沒有滿足大多數同學的需求。練筆時,學生也只是用三兩句話來簡單描述一下,缺少具體內容。而且我所給予的時間也不足,再加上強度不夠,導致這一環節形同虛設,僅是做樣子而已。所以我的學生(四年級)在寫作上出現了恐懼心理,不會寫、寫不好,這種現象一直困擾著我。我也知道學生寫不出來是因為閱讀量不夠導致詞語匱乏,缺少文采,但一直沒有想到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在認識了跨越式教學模式之後,我茅塞頓開:學生不愛課外閱讀,我們還可以將閱讀搬到課上呀!我準備回去後自己先試行一下:

  首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搞好學生的課前預習,這樣就能更好地將講授壓縮到20分鐘以內;

  然後,指導學生們使用配套的閱讀教材開始閱讀訓練;

  其次,寫作上可能學生剛開始還會像以往一樣迷茫,但不要著急,

  我可以配合課文內容多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有感而發。

  我相信,真正去落實“211”模式教學後,孩子們一定會慢慢地就會由寫幾句話進步到寫一段話或幾段話的,我對此信心以十足。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17

  古典詩歌的教學目的是傳承文化遺產、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明確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喜好和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自覺性,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透過朗讀,體會古典詩歌的節奏、韻律和音樂性,把握詩歌形式特徵,體驗詩歌表達的情感,賞析作品重點是領會詩人的情感,掌握表達情感的表現方法。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理應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架起這道通往文學聖殿的橋樑。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具有厚實的語文功底,用對古詩詞的喜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帶著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帶著對古詩詞的崇敬之情,去學習、口評、賞析,從中汲取文學營養。《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這裡所說的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理解、運用,就要靠教師用情感去點燃。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是積極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可以實際的課堂中,教師總是以理性俯視學生,以漠然試圖激起學生的情感。透過實踐,我覺得“倡導背誦,實現‘量’的積累,增進朦朧理解”的做法確實不錯。可以說是“粗”中有“細”。在此,我就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體會和見解。

  一、以讀為主,體驗情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對理解的重要作用。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不僅可以感悟詩中情感,還要把握詩的內容。這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我能動性,在朗讀中的理解可以充分展現自我觀點。這就為學生構建了一個自我發現的平臺,讓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了充分體現。當然,讀也要注意方法。首先,要讀得“忘情”。在把握重音、情感、節奏的基礎上,盡情、盡興地朗讀,從而獲得整體感悟。其次,要讀出“花樣”。如果一味用某種形式讀,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比如:個體讀與集體讀相互映襯、男生讀與女生讀相映成趣、學生讀與老師讀相互比較……還比如配樂讀等等,都能啟用思維,調動興趣。 實踐證明,這樣讀不但激發了學生興趣,還成功地將他們帶入了詩的情感世界。 另外,教師對學生的朗讀還要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也可達到啟用情感的目的。

  二、準確感悟、培養素養

  在詩歌教學中,教者設計問題多、雜。這樣會讓學生無法獲得一個整體感受,而且課堂重點也模糊,老師自己也講得很累、很辛若,課堂效果也不會好到哪兒去。所以,設計問題一定要少而精,可以圍繞三方面來設計問題,即內容(事物、事件)、畫面、情感。 但是,要做好“用精美語言描繪畫面”,學生的語言組合能力及詞彙量畢竟有限,老師的語言示範非常重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髮展的基礎。”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

  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由於古詩短小精悍,有好些詩在孩提時代學生已會背誦,教師應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積累,加以引導,啟用興趣。如鼓勵學生主動背誦,開展“每日一詩”活動;偶有學生用上一、兩句詩詞,大加褒揚;採用講詩詞故事,誦詩接龍,出遊誦詩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背詩的積極性,開展誦詩擂臺賽,評選背詩小能手。在這一系列活動中,不僅訓練學生記憶力,還積累了眾多的佳句、絕唱,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使學生感受到他們心魄相系的古詩文的獨特美質。

  三、淡化詩意,尊重理解

  有位哲人說: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藉助註釋大體理解即可,在詩意理解上要充分體現並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詩人寥寥數語要表達的情懷卻在字裡行間,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透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薰陶和感染。

  四、多元教學,入情入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這就要靠語文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好的語文課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好的古詩教學同樣給人帶來藝術的享受,令學生回味無窮、餘音繞樑。例如,教學中師生依靠詩意情境作畫,教師的深情範讀,相配的古典名畫,師生誦讀時配以古樂激情,欣賞現代作曲家演繹的古詩詞等等,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文中的詩情畫意,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師只有透過多種手段、媒體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

  五、拓展閱讀,積澱底蘊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靠學生具有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在學習詩前要閱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才能漸漸地厚重起來。引導學生髮現美、欣賞美,走進詩詞歌賦的王國,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與幸福,是師生共同生成的大課堂,這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詩教學。

  總而言之,在古詩詞的欣賞中,要抓住“讀”與“想”,在“讀”中感悟情感,在“想”中體會意境。因此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每一課,都應找準激情點,以此做契機。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起到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品質。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18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力度之大,調整的內容之多,涉及的知識面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次改革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新課程的實施呼喚廣大教師要儘快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教學行為,提高專業素質水平。

  為了適應課改形勢發展的要求,區教研室、學校領導先後組織多次新課程培訓。透過培訓,我充分認識到新課標應樹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新理念,下面我就談談在新課改的教學中,實現這一目標的幾點體會。

  一、端正態度,重新定位。

  透過不斷地學習、“充電”,我認識到,我雖然從事教學多年,但是面對現在教新教材,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如果我們用老經驗去對待新問題,就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就會被淘汰。因此,在教學中,我以一位新教師自居,虛心求教,經常與同行探討教學中遇到的難題,努力使自己的教學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儘快使自己進入新的角色。

  二、深入鑽研,認真備課。

  以前,在我的頭腦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識、教參意識,以綱為綱,以本為本。而如今的新課程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經驗出發,教學要向兒童的生活世界迴歸,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挑戰對我說,是不言而喻的,給我留下了發揮無限智慧和創造力的空間。新的課程觀強調,課程是師生共建新知識的過程。因此,現在的教學,已不能再像從前一樣,就課本教課本,而應當基於教師和學生的經驗,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內容。面對這些變化,我必須以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武裝頭腦,只有認真領會了課程改革的理念,教學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視角。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吃透編者意圖,深入挖掘教材內涵,探索知識儲備點及相關連結的知識點,課前要充分準備好教學用具及課件,才能做到駕馭課堂,胸有成竹。

  三、組織教學,嚴謹有序。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學生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本次課改的重點之一,就是要改變學習的方式,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強調在教學活動中,恰當地交流,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這一要求給老師上課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教師不僅要認真備課,而且要有以一變應萬變的駕奴課堂教學的能力,特別是在時間安排上應嚴謹有序,把握好分寸,如果時間把握不準,課堂教學就會變成放羊式的教學或者又回到老的教學方法上。尤其是慢班的學生,自制力特別差,若放任自流,認為讓學生互助交流,他們往往會利用這個時間討論昨天做了什麼,下課後去什麼地方玩等與課堂內容無關的`東西,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時,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密切注意各小組討論的新動向。一發現學生有“越軌”行為,要不動聲色,親切地來到學生身邊,引導他們走上正軌,做到不折不扣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經過兩年多的大膽、刻苦實踐,課堂終於變樣了!課堂變活了,變得更有趣了,使老師更親切了,使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態度也發生了極大變化,他們回答更主動了,敢講、敢說、敢問、自信又活潑。真正體現新型學習方式——主動、探究、合作。我力求讓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參與學習目標的制定,有興趣和熱情;力求從挑戰性問題出發,引起學生關注及研究的興趣,在過程中體驗,養成探究的習慣,注重過程。分組學習中鼓勵學生積極的相互支援、配合,承擔個人的責任,成員之間要溝通,要交流。課堂裡多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多了小組合作;多了資料交流;多了語言積累……

  我也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課堂上不再是固守“一言堂”的傳統,而是想方設法為學生搭建互動學習的平臺,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了。

  四、及時反饋,耐心應對。

  新課標內容精、時間緊、要求高,要按新課標要求完成教學目標,對慢班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新課標是按發達城市學生髮展的要求編排的,對於我們欠發達地區的孩子們來說,本身就相差一段距離,如果我們不及時地抓好每一課時的及時反饋工作,我們與城市的距離將會越拉越遠。基於這點原因,我每節課基本上都使用課件,或精心提煉要點,或精選一些典型例題,供課堂上反饋。每天課前5分鐘,講評學生作業中的典型錯誤,使學生明確錯誤的原因。對於慢班學生來說,一個知識點講了三遍四遍還不懂是常有的事。比如我在講《陳涉世家》一課時,對於“今誠義吾眾詐自成公子扶蘇、項燕”一句講了多次,第二天課堂提問還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出現錯誤。這時千萬不能發火,要沉著、冷靜,耐心引導,細語輕聲地把其中重要的文言實虛詞反覆講清楚,然後再出示訓練題讓學生練習,經過反覆地、耐心地、多次演練,終於使大部分學生掌握了有關知識。

  五、實施課改,任重道遠。

  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民族素質的一項重要舉措。新課改開展幾年來,教師的角色正在逐步改變,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在日益顯現。作為擔負起培養國家人才重任的教師來說,要積極地投身於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職,愛崗敬業,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把課改這一重。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19

  素質教育已經在社會中形成了潮流,為了適應這一要求而實施的新課程標準也已隆重出臺。新課程教學改革全面展開,我們教學工作者面對的是全新的教學理念:核心是"以人為本",教學基於"學生的發展";基於"現實生活經驗和真實教育情景”;基於"對話與交流";基於"問題探究"進行教學。 這是對我們教師的一種挑戰。教師必然要進行角色的轉換,切實地更新教學的理念方法,自覺學習運用資訊科技,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體現教學相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發揮集體的力量,採用集體備課的方式,鑽研新課程,探討新教法,特別是在實踐探究方面,讓學生透過各種方式的調查、收集資料、寫文章、討論、辯論等,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在不斷的學習和摸索中,有了一點體會和心得:

  一、課前的準備要充分。

  由本課程知識綜合性的特點所決定,學生不僅應從教科書中獲得眾多資訊,還應從日常生活、文藝作品,以至各種有益的活動之中構建起"知識資訊圈"。所以,教師也應打破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外生活的壁壘,採取有效措施把國內、國外、校內、校外、課內、課外各種有用的知識資源調動起來,利用社會的大課堂去增加學生的社會見識,力求課內與課外活動相結合。例如:探究" 長城"專題,為了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開闊視野,發散思維,並引發他們的興趣。除了書本上介紹的有關長城的常識外,我們還收集了更多有關長城的歷史、長城的構造,長城的用途,以及長城的實際作用等等的知識資料,還蒐集了許多相關的圖片。同學們真是各盡所能,不拘一格!

  二、課堂上的指導要明確。

  實踐探究活動,並不是讓學生單純自由地去開展活動,而是指透過師生之間教與學的雙方活動、相互作用,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使身心獲得一定發展提高的過程。學生畢竟沒有多少的實踐經驗,所以,事先有關活動的方式、途徑、經驗的總結等等,都需要經過教師的明確指導,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去完成任務。例如:開展"訪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實踐活動,可以先從蒐集愛國主義基地的相關資料入手,記錄下有關收穫,接下來可以組織學生有序地去訪問周圍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國恥教育基地、文化名人教育基地、高科技教育基地、青少年成才教育基地等等,瞭解相關基地的具體名稱、地址、聯絡人或聯絡電話等,最後還可以根據瞭解到的知識寫寫自己的感受和收穫。許多學生都很規範地寫了出來,也有一些基礎好的學生風格獨具,很有創意,從真實的歷史事實或歷史人物入手寫活動的小結,很有特色。

  三、時間上的安排要合理。

  眾所周知,現在學生學習任務重、時間緊,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歷來不多,平時更是少得可憐。那麼,如何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實踐探究活動中來?一般把活動佈置在週末休息日,甚至安排上兩個星期的時間,使學生有足夠充裕的時間來準備,達到自己最理想的效果。例如:在開展"一次有意義的集體視聽活動"的實踐活動時,從準備視聽材料、學習有關常識、佈置活動場所和程式、除錯到正式開展,我給了他們足足一星期的時間(中間包含週末)。視聽活動開始了,會場內,學生們聚精會神、目不轉睛、認真專注,全心投入欣賞活動中;放眼看去,學生們聽的聽,記的記;都在為接下去的介紹活動收穫環節做著精心的準備。很快一節活動課在學生們裡完成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20

  本學期,我帶高一年級,開始新課程的教學,為了更好的適應新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特別是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我在暑假期間參加了西安市教育局組織的新課程培訓,從思想觀念和認識上首先走進新課程。新教材融進了近、現代數學內容,精簡整合了傳統高中數學內容,變傳統的“章節教學”模式為“模組教學”,與以往教材相比,教學內容增多,教材明顯變厚,但教材內容的難度有所降低,高中新課程的課時數減少,但高考選拔人才的水準不可能降低。與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課程相比,其教學容量和教學難度大為提高。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結構,設計出指導學生高效率學習的有效方法,以使學生適應新教材,順利完成初高中數學銜接學習,培養學生自學、探索和創新能力,體現《標準》的原則和精神,已十分緊迫地擺在我們面前。透過一年的教學體會,我有了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一、認真研究新教材,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思想

  新教材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教材特別注重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的展示。概念更加通俗易懂,為學生今後的生存和發展準備數學工具,教材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擺在顯著的地位,更加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較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教材內容安排採用螺旋編寫體系,與時代發展要求相吻合,教材突出了數學與實際問題的聯絡,意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所以,我在教學時,充分利用了每章前面的章前語,插圖等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為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做好各方面的鋪墊。

  二、研究教法,豐富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數學教師我認為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唯一標準。在課堂教學中,我都努力從日常生活的實際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快樂的學習到知識。在教學中,我還特別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撥?能否真正把學生領到這一領域,我認為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收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資料,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理,使學生能和老師發上共鳴,對於教學課堂而言,不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

  三、搞好知識銜接,加強知識再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新教材的理念是:課堂教學是活動的教學,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學生透過發現、探究性的數學活動,提高了興趣,調動了潛能,經受了鍛鍊,培養了能力,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懷的數學結果。在新理念下,教材是“學材”,是在教師指導下必不可少的進行數學學習和活動的主要材料,根據這一理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都要根據教學內容的情況及時設計出一系列的問題來,力求使這些問題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教法上,力求體現學生是主體,是數學學習和活動的主角,而不是被教師牽著走的學習機器。教師是主導,其作用在於組織、引導、指導、評價,這與過去在教學中搞滿堂灌式的個人表演大相徑庭。

  數學課程改革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發展過程,我們數學教師一定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加強數學教學過程中的物件意識、情景意識、目的意識及評判意識,轉變教育觀念、提高素質修養,面向全體學生,透過恰當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綜合實踐能力。既然我們已經開始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探索,我們就應該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會獲得數學教育的成功。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21

  11月14日,我們來到了X五中聽翻轉課堂的講座。剛剛聽到”翻轉課堂“這個名詞時,還有些許困惑。自己就問自己:什麼是翻轉課堂,翻轉的物件是什麼,如何做到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有什麼樣的教學效果等等。心中真是充滿了疑問。下午2點我們到達了X五中,準備好認認真真的聽一聽此次講座。

  在講座開始之前,工作人員發給了大家每人一張調查問卷。講座開始了,本次講座的專家是X市第XX中學的鄭X老師。我覺得她提出來的一些問題很值得每位老師思考,第一,學生按以往的授課方法學習之後,知識內化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第二,如何做到工作和家庭兩不誤。第三,老師透過什麼途徑或是方法知道學生是否掌握了某一知識點。這三個問題,的確值得每位老師去思考。在今天的講座上,鄭濤老師引入了她所運用的翻轉課堂。

  聽完講座後明白了所謂的翻轉課堂,就是把學生內化知識這一階段放在了課堂,將學習理論知識這一環節放在了課後。那麼是如何實現的呢?首先,教師透過網路和電子裝置將自己的講課影片上傳上去,其次,學生可以透過一些電子裝置檢視老師的影片。鄭X老師還講到如何知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她是這樣做的,把練習題上傳上去,學生在上面可以做題,做題之後可以寫一些評論。比如:這道題有點難,這道題真有趣等等。鄭X老師提到可以透過學生們的評論瞭解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情況,還可以瞭解學生最近的狀態和學生頭腦裡的想法。對於我來說,還是有些許困惑,可能是因為沒有運用過這種教學模式。但透過此次講座,對翻轉課堂有了瞭解。知道了另外一種教學模式——翻轉課堂。

  實踐出真知,這句話說的不錯。自己聽完了這次講座,但沒實際採取這種教學模式,所以還有些許不清楚。鄭X老師自己已經運用這種教學模式兩年了,提到教學效果不錯。鄭X老師是一名生物老師,以生物課堂為例做了本次講座。但學科之間有相同之處,我覺得這種教學模式對英語教學應該也能達到一定的效果。教無定法,透過本次講座豐富了教學模式,瞭解了比較新穎的授課方法。我覺得對於年輕教師來說,可以採用這種模式。其次,這種模式需要一些物質基礎。比如:手機,平板計算機等裝置。想到這些裝置大家都會有疑問,如果上課帶這些裝置,學生會不會晚一些遊戲呢?鄭X老師提到,當學生養成了好的習慣,習慣並接受了這種教學模式之後就是自覺的正確運用這些裝置。可見,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透過本次講座,我對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以嘗試採用這種教學模式。老師也是需要學習的,要參考別的老師的優點,取其精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教學模式變得多種多樣,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更需要不斷學習,跟上時代的步伐,運用身邊的一切資源去豐富自己的課堂,讓學生真正做到學習的主體,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在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優良的學習習慣,優良的學習作風,做一名讓人們滿意的教師。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學習,為了自己的進步,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跟上時代的步伐,豐富教學模式,真正做到教與學的統一。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22

  本學期,任教的班級是一年級。由於是學生剛進入小學階段的第一個學期,因此,課堂上除了進行數學知識、方法、技能的教學任務以外,還有培養學生的各種良好學習習慣的訓練。透過一個學期的瞭解,有部分學生由於在幼兒教育中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的甚至沒有受過幼兒教育,因此,在各種學習行為習慣上還有待於更進一步地培養,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下面就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點體會:

  一、教學中的優點:

  1、不但備教材、備教法,而且還備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型別,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式及時間安排都做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做出總結。

  2、增強上課技能,採用“幽默”的課堂教學風格,提高教學教學質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加強直觀教學,充分體現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覺得愉快,培養學生多動口、多動手、多動腦的能力。

  3、認真批改作業,並認真地寫上等級和鼓勵性評語。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做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講評,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積極進行教學反思,將教學常規中出現的問題積極地進行“校本教研”,透過同伴互助、問題交流會、自學、發言等各種教研活動,不斷地提高個人的教育教學水平。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挖掘教材不夠深,知識的滲透度不高,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不夠牢固。

  2、教學中設計的練習題和題的型別太少。

  3、對學生的學習和作業習慣,要求不夠嚴格。

  4、對後進生的個別輔導不夠。

  5、對學生每節課所學知識點鞏固得不夠及時。

  三、改進措施:

  1、在下個學期的教學工作中,將更加充分地進行備課工作,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將知識進行全面性地滲透,使學生對知識進行牢固地掌握。

  2、每單元系統知識教學任務完成後,將多設計一些練習題,並不斷地變化題目的型別,增強學生理解題目的靈活性。

  3、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書寫規格、整潔度等進行嚴格要求。

  “師”之概念,大體是從先秦時期的“師長、師傅、先生”而來。

  其中“師傅”更早則意指春秋時國君的老師。《說文解字》中有注曰:“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師”之含義,現在泛指從事教育工作或是傳授知識技術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長值得學習者。“老師”的原意並非由“老”而形容“師”。“老”在舊語義中也是一種尊稱,隱喻年長且學識淵博者。“老”“師”連用最初見於《史記》,有“荀卿最為老師”之說法。慢慢“老師”之說也不再有年齡的限制,老少皆可適用。只是司馬遷筆下的“老師”當然不是今日意義上的“教師”,其只是“老”和“師”的複合構詞,所表達的含義多指對知識淵博者的一種尊稱,雖能從其身上學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識的傳播者。今天看來,“教師”的必要條件不光是擁有知識,更重於傳播知識。

  教師範讀的是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採用範讀,讓幼兒學習、模仿。如領讀,我讀一句,讓幼兒讀一句,邊讀邊記;第二通讀,我大聲讀,我大聲讀,幼兒小聲讀,邊學邊仿;第三賞讀,我借用錄好配朗讀磁帶,一邊放錄音,一邊幼兒反覆傾聽,在反覆傾聽中體驗、品味。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23

  轉眼間已參加工作十三個年頭了,這十三年裡一直從事高中段數學教學工作,以前從事的是高中數學教學,現在從事高中段技校班的數學教學。雖說只是點難度不像普高那樣的大,鑽研的那麼深,但是對於老師的要求卻又更高了。老師除了要掌握好數學專業的知識點,更重要的側重點則在於課堂氣氛的調解和約學生融洽相處,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及應變的能力。

  我們知道,課堂教學能否順利進行,能否提高教學質量,取決於是否具有良好的課堂紀律,以及課堂氣氛的融洽程度。如何抓好課堂教學的管理,一直是廣大教師頭疼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嚴格課堂紀律

  對課堂紀律問題的認識,直接關係到能否形成有利於學生智力、情商發展的課堂環境。紀律是為教學服務的,也是學生學習的保障。

  教師上課時必須要嚴格要求課堂紀律。只有保證了課堂紀律,才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習習慣。因此,對學生課堂上的種種不良習慣,教師絕不能採取置之不理、視而不見、聽之任之的態度,因為這樣做不僅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也是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變成了一句空話。

  二、關愛尊重學生

  常言道:樹怕傷皮,人怕傷心。我們也知道,現在的學生自尊心強、愛面子,最忌恨老師讓他當眾出醜。因此,學生犯了錯,老師不要挫傷他的自尊心,應該從關心愛護學生出發,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指出其缺點,使之改正。如果老師居高臨下,橫加指責,就有可能把學生推向教師的對立面。這是與教學規範相悖的,也不能教育好學生。“愛是教育的根本”。作為一名老師,要善於接近學生,去體貼和關心學生子,尊重學生的想法。一般課下我多找時間和他們聊天,一起做手工,瞭解他們的內心,使他們真正感悟到老師是愛他們、關心他們的。

  三、重視學困學生

  每個班級都有一些學困生,他們往往由於自己學習成績的落後而產生自卑心理,也有個別學困生十分調皮,令老師頭疼。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到那些學優生身上,更要關心重視學困生的教育工作。對於學困生,他們在學習方面雖落後於其他同學,但他們在其他方面也是有很多優點的,比如說,他們一般都很關心集體,喜歡助人為樂,而且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強,等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肯定和表揚的地方,所以,我們應該適時的表揚、鼓勵他們,讓他們覺得自己也是有優點的,這樣,學困生也會在課堂上遵守紀律,認真聽講。在課堂教學管理中,我們要靈活運用管理技巧,還要對學生所表現出的問題行為有寬容心,面對學生要有耐心,不論面對學優生還是學困生,都要公平、公正,不偏心。作為師者,還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從而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給老師一個舒心的教學環境,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總之,我很愛我的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不但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也是我孩子之一,我在他們的身上傾注了我的心血。我真誠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也真實地對我。和他們在一起我覺得自己很年輕很快樂!只有贏得學生的信任、喜歡,老師的課堂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裡。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24

  上星期,參加了市組織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透過聽竇老師等這些全國知名教師的課,我對高效課堂教學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受益匪淺,但收穫的同時,仍有著不解之處或者說是困惑。下面針對這次學習談談自己的膚淺體會。

  一、重視課前有效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準備。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準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真正能得到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很多學生是還沒來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別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一種惰性,上課只是坐著等結果,從不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他們課前沒有預習。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他們熟悉課堂內容,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讓學生喜歡預習;積極參與預習,更不等於有效的預習,為了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於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專案,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並給予適當的激勵。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自己課前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好比是點燃火藥的導火索。為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方式,一開始上課就把學生的興趣給調動起來。如:“設疑引趣”、“懸念引趣”、“謎語引趣”、“故事引趣”、“創設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很好的開端引趣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如: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誰讀得有感情,誰發言最積極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採用分組討論、說笑話、分角色表演、做遊戲等活動等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在教學中

  要多注意學困生的表現,教師要用心去幫助和感動他們,要善於發現其優點,並及時給予表揚。上課回答問題時,不能只侷限於好的學生,要使人人都有回答和練習的機會。學困生回答問題時,只要比原來有所進步,都要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隨時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愛護,使他們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四、合理利用多媒體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有的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僅憑老師的嘴來講和從字面上是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感受到的。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圖片、音樂、影片等多媒體教學來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尤其是一些寫景的文章,老師在那大講特講有多美多美,甚至讀了一遍又一遍,可學生還是難以感受到,這時採用影片教學,學生就可以一目瞭然,直觀的感知教學內容,幫助其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營造和諧課堂氛圍在課堂教學中

  教師要注意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師生的交往互動才能充分展開,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創新因素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學生自主創新的潛能才會得以開發。也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構建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辦法還有很多,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去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25

  這次在解放區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動中,我執教的《背影》這節課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和好評。這首先要感謝我們二十中語文組這個強有力的團隊。

  我們語文組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對教學方案的立意、課型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取提煉、教學活動的設定安排等方面均進行了較有質量的理性思考和較深入的研究探討。

  一、教學設想

  《背影》是一篇經典散文,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引導學生感受父子親情,品味樸實而動情的語言,體會抓住最為動情的瞬間進行寫作的好處。

  基於此,我們的教學設計注重精心設定主問題,組織有序高效的活動,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並進行體驗,以達到教學目的。並將其課型設計為閱讀品味課。

  二、教學思路

  全課的教學有五個板塊構成:引入:喚起親情體驗;朗讀:感知親情故事;尋讀:感受親情瞬間;品讀:體味親情湧動;拓展:表達親情感悟。課堂結構呈板塊推進,教學層次力求科學而嚴謹、生動而自然。

  其中間的三個板塊體現了教學的重點所在。

  1、朗讀:感知親情故事。

  這一板塊設計遵循閱讀規律,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事件,概括內容,把握主題。學生透過這些思維活動既對文章進行了整體把握,也有了情感體驗方面的獨特會意,還有效訓練了學生獲取關鍵資訊以及歸納、概括資訊的能力。

  2、尋讀:感受親情瞬間。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文字,尋讀課文,圈點勾畫出文章寫背影的文字,說說作者寫得最動情的是哪一處?作者是怎樣描寫的?透過指導學生賞析一個精段、品味一組奇字、體會一種妙思,訓練學生語言品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並在訓練學生語言感受能力的同時,注意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

  3、品讀:體味親情湧動。

  這一板塊緊承前一板塊設計了兩個環節:

  (一)默讀課文,探究是什麼原因促使作者對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印象深刻,從而著力進行描寫?並提示:結合以下方面思考:

  1父子離別時的家庭境況。

  2父親送行時說的幾句話。

  3父親的身體狀況。

  (二)動情朗讀其他三處寫背影的文字,體會其中所流露出的情感。

  這一板塊兩個環節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深入文字情境與作者對話。細緻體味不平常的背景下、不平靜的心境下的“背影”所蘊藏的深情,品味樸實簡短的話語所包含的感情,深刻理解作者對親情的感念並進行體驗。這兩個環節中學生或自主探究、或合作研討、或與教師平等對話,品味體驗不斷向縱深發展,探究問題的能力得以訓練。

  以上三個板塊的設計,體現了《背影》教學內容萃取、整合的角度,教學重難點落實突破的策略,以及整個教學設計的多方位的立體思考。

  總之,本課五個板塊的課堂建構力求體現出一種彼此承接、拾級而上的層次之美,課堂活動力求表現出一種自然有序、漸入佳境的動態之美。

  不足之處:

  這一設計儘管各個板塊中的教學活動都經過精心地安排且比較充分的表現出各自的作用,其教學的細節也經過細心地設定和認真地琢磨,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仍然顯露出它的粗糙之處。特別是那些活動的細節則缺乏一種圓潤、細膩和文氣之美。而問題在於有的細節處理的不夠細,比如引導學生品味父親的話語並體會其中的情感就做得不是很到位。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思想的開放、靈動,學生活動的充分、主動。這是值得反思、完善和改進的地方。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26

  教師是課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參與者,是新型學生髮展的引導者、塑造者是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最直接的參與者。透過對新課程、新理念、新課標的學習,是我在教學中有很深刻的體會。

  當我接到一年級數學課本時(人教版),立刻讓我驚呆了,這簡直就像一本連環畫,哪像我們二十年前學的數學書,單調、枯燥的加減法。現在的數學書上的內容,每一個課都用一個場景故事表現出來真是把數學知識融入到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與學生身邊的生活密切聯絡,同時也給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以便在教學時更好的發揮。在教學第一課《數一數》時,教材先是呈現一幅美麗的校園“圖”。我想到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還有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奧蘇伯爾也提出:學生是否能吸收到新的資訊與學生認識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和經驗有很大關係,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教學學習和現實的聯絡。於是我找來幾個蘋果和幾瓶娃哈哈飲料走進課堂,讓學生數數這些學生在家裡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或吃過的東西,數起這些小數目的事物當然是不費吹灰之力,然趁勢引導數一數“美麗校園”畫中的事物如:單槓數、花朵、垃圾桶數等就容易了。以至於再擴充套件到教室裡有多少張桌子多少個同學等大數字學生也能接受了,並且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數感。由此可見,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教學第二課《比一比》中,我沒有按教材的編排順序去教,而且先教練習題中最後一題的“猜一猜”。把兩支一長一短的鉛筆一端藏在手心裡,另一端露出來讓大家猜哪支長。同學們猜的可有就勁啦!但始終不能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為他們不知道這蘊涵著一個道理:必須要看到這兩支鉛筆的全部才能比較。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們的心靈深處總有一中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處理這一節知識時,我想讓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探索問題,這無疑是可以使教學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然後使教學變的高度有效,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帶有一中精神需要去學習,並能主動的發現問題。作為一名教師,只有這樣不斷學習,總結經驗,才有可能慢慢轉變成新型學生髮展的引導者。

  又不如在教學“5”的認識時,讓學生擺五個五角星學具時,大家都是一併排擺五個,沒有多大的興趣。而我親自動手和學生比一比,模仿黑板上懸掛的國旗上面五顆星的位置去擺,看誰白的最像,不僅學生都動手操作了,而且在點評時還可以簡單說幾句有關這五星的故事,給學生滲透品德教育,這樣有就教師的參與合作學生的發展和塑造有很大的進展。

  在教學中還要多鼓勵學生獨立探索,鼓勵學生演算法的多樣性。我在教學“8+3”進位加法時,追問你是怎樣想的?一般情況下教師預料之中有三種想法:有的學生會說用湊十法,有的是從8開始又數3個得。但卻有一位同學說:“我沒有擺小棒也沒有數,沒算就知道是11。”我感到很疑惑便追問你是怎樣想的,他說:“老師你看黑板上你寫的7+3=10,那3沒變,只有7多1個變成8,那10就該多1個變成11個了。“當時我停頓了一下這不也是一中演算法嗎?和其他同學比起來,這不算是一種創新嗎!當時就給了這個同學表揚鼓勵。

  我國中科院的張梅玲教授在報上說:再完美的模仿,畢竟是模仿。有缺損的創造畢竟是創造。要創造要發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畢竟是在前進發展。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學生只有親手做數學,才能親身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

  總之,透過對新課程,新理念的學習,我們作為一線工作的教師們,要改變一往的教學模式,要擺脫教師的架子,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動過程中去,或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而不是領導者。同時也要多注意引導學生在具體玩和活動中,體驗教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多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動手探索,提高分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便逐漸成為新型的會學習的學生。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27

  20xx年10月18日由教導處XX帶隊的11位教師,前往XX縣直屬小學聽課。其中有6位是老教師,5位是中年教師。

  此次聽課學習的內容是,《普洱市20xx年小學數學新課程課堂教學競賽》。這次學習是來之不易的,是領導關心和照顧。透過這次的學習,會使自己的舊傳統教學觀念逐步改進。

  聽了幾位老師的課後,獲益匪淺,使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教學目的,明確了教材的本質,明確了現代教學手段,使我感到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遠遠不足,相比之下,差距很遠。

  幾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的幾個特點: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法的基礎是自主。沒有自主學習,就沒有探究,因此,在本節課中,幾位教師始終注意激發學生的慾望。教師所起的作用是組織、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在教學中,具有創新的教學理念,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設計中無不閃爍著創新的火花,從教學設計導學生自主合作,都洋溢著濃濃的創新熱情。尤其對學生的設計和大螢幕的展示,使小學生一目瞭然。在這幾節課裡,幾位老師還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巨大潛力,還將本節課推向高潮,使小學生有獨特思維,大膽設想,獲得了老師們的讚賞。

  3、在教學中,老師還注重學生的學習綜合能力,此外,還設計了本節課應注重的生活問題,緊密的聯絡在一起,還設計了課外延伸。透過講故事,使同學知道了怎樣動腦。同時,還進行評獎活動,這樣就能促進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

  4、以後自己在教學中,要逐步改變觀念,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28

  課堂教學是一項有目的的教書育人活動,教師教學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著眼點。對教師在課堂上教學行為的結果需要經常地作出準確的反省和判斷;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需要經常地作出中肯的評價和鑑定,這就是教師教學評價。

  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教改理念,強調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發展,關注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發展中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調控的功能,激發其內在發展動力,促進其不斷進步,實現自身價值。

  參加《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專題培訓以來,我一直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業務,以更好地投身到教學實踐中。下面我就新課程下課堂教學評價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跟大家交流交流。

  一、關注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

  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培養和增強新的課程意識,轉變傳統觀念,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打破積習已久的教學習慣,自主尋求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式,並促使學生由單向思維轉化為多向發散性思維,實現對課程有意義、有價值的深度構建。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上,要關注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學生,是否創設了民主寬鬆的教學氛圍;同時關注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教學內容、適合教學物件的需要。

  二、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焦點。傳統的學習方式忽視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其結果是,學生雖有很強的認知能力,卻不能在真實情境中靈活運用知識。因此,課堂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比如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和情緒狀態等等,使得師生之間有較多的資訊交流和資訊反饋,學生能自我控制與調節學習的情緒,從而得到意外的收穫。

  三、關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影響學生個性成長的重要因素。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所以這種評價一定是以對學生真誠的愛為基本出發點,以激勵性為基本表達方式,以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為最終目的。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表現為一些鑑定性的語言式的評價,更多的應是教師的一種手勢、一個眼神、一種默許、一種認可、一種贊同、一個微笑,等等,以此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提高自我發展的信心。我相信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課堂教學的評價形式和方法會不斷髮展,會最終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關注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整合

  在傳統教學中,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唯一依據和資源,課堂上,教師只是依據教材傳授知識。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選擇和處理教學內容時,要多方面地開發和整合各種教學資源。除了教材,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更是一種資源。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整合。因此,在課堂評價時要關注教師在教學時,是單純教教材,還是以教材為主線,科學、有機地整合各類教學資源,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29

  尋找真理歷史學科是人文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負有重要使命,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為什麼要變化呢?

  一、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教師角色變化的原因?

  教師角色的特徵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在歷史上,教師這一社會角色的特徵經歷從長者為師到有文化知識者為師,再到教師即文化科學知識傳遞者的演變歷程。在新的世紀裡,教師這一角色的特徵正在發生著新變化。對教師職業的讚美,主要是他們那種默默無聞的奉獻。又如: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像園丁一樣用心血、汗水澆灌幼苗,像春蠶那樣到死絲方盡的精神。這些比喻,起到了對教師的激勵作用,但它忽視了教師在勞動過程中生命本質和高階需要的滿足,忽視了教師的教育生命成長與發展。在教師角色的重塑過程中需要我們將時代的歷史的內容填補到教師角色的含義當中去。21世紀的教師,特別是歷史教師在對職業角色的認識時,要在每一節課得到生命創造的滿足,發現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歡愉。學校,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場所也是教師成長的地方。教師的職業不僅是付出,自己的生命價值意義也在教育活動中得到體現和延伸。

  傳統教師角色存在的傾向性是:強調給予別人,忽視教師的個人生命價值與需要;強調教師的權威,忽視了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關係;強調教師的學科素養與教學技能,忽視了教師促進學生成長的專業意識;強調教師勞動的傳遞性,忽視了教與學的創造性。所以,以下幾個方面對傳統的教師角色行為提出了改進: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控制者;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教”與“學”的關係;教師作為知識的仲裁者;教師的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教師從成人的角度實施教學。

  二、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的變化

  教師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要發生很大的變化,教師要改變過於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要在一個新舊課程及教師教學行為的過渡、漸進與交替中完成。

  傳統知識傳授者角色的表現是:資訊交流的單向傳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單獨擁有權力,學生在教師的控制和監督下進行學習;

  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受教師關注不夠;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程序、結果和質量評定等都由教師決定和負責,學生的任務和責任就是應試考試和接受評定。

  傳統知識傳授者角色,表現在教育觀念、教學制度、工作方式、辦學條件等很多方面。如:教師是唯一的知識的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應試教育,這種方式提高考試成績快,能完成教學任務;習慣傳承,過去教我的人都這樣,大家都這樣;簡化的工作方式,省時省力,見效快;教學條件、班額、教具及裝置等的限制。

  1.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傳統教學中知識傳授重視對“經”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

  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也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我們知道,學生既不是一個待灌的瓶,也不是一個無血無肉的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既可學習掌握知識,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

  2.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要讓學生全面發展,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每個學生的每方面都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一刀切、齊步走、統一要求——這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這是要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培養”成一種模式化的人。顯而易見,一刀切的統一規格教育既不符合學生實際,又有害於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們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以及教學質量低下,就與一刀切、統一要求有關。有人說“龍生九種”,“人各相異”,我們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是需要我們來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

  3.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一堂課究竟應該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的潛能和身心發展。如在常見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甚至把解題的過程寫出來。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做不出來,於是就包辦代替。新課程提倡,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標準也應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主。正如葉聖陶先生說,“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

  4.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重結果輕過程,這是傳統課堂教學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也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教學弊端。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透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知識,又發展了能力。重視過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知識,又增才幹。

  5.由單向交流向綜合交流轉變

  一般說來,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知識傳遞動態過程。由於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不同而存在以下四種主要交流方式:

  (1)以講授法為主的單向交流方式,教師施,學生受。 (2)以談話法為主的雙向交流方式,教師問,學生答。 (3)以討論法為主的三項交流方式,師生之間互相問答。 (4)以探究——研究為主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做實驗。

  顯而易見,後兩種教學方法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種多向交流方式為最佳。這種方法把學生個體的自我反饋、學生群體間的交流,與師生間的反饋、交流普遍地聯絡起來,形成了多層次、多通道、多方位交流網路。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透過合作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這種方式還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並把兩者有機地貫穿起來,組成網路,使交流呈縱橫交錯的立體結構。這是一種最最佳化的資訊傳送方式,它確保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6.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由教師擺佈,受教師灌輸。教師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師生之間的關係顯然是不平等的。現代教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個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的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後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成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然而傳統的教學理論只看重認知過程,卻忽略了情感過程,丟棄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這也是造成當前學生厭學和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學過程最活躍的是師生之間的關係,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的、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又要尊重教師的勞動。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能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7.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上了幾千節課,教了幾十年書,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問自己的教學方式是什麼?教學特點有哪些?實在說不清。這就是我們相當一部分教師的經歷。而現代教學卻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形成個性化教學。教學方法大忌是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麼怎樣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呢?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而要勇於創新、積累、總結、提高。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不明確這個問題,就不能準確地分析和判斷今天教師的課是否有個性風格,是否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於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

  三、新課程下,教師實行了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的轉變後,還需要建立其他新的角色

  1.教師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

  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的基本角色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變。教師的角色不再以資訊的傳播、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為主,其主要職能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教師做促進者,他的角色行為表現是: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服務。教師要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師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教師和學生一道;教師能夠承認過失和錯誤。教師作為促進者的角色行為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積極地旁觀。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給學生以心理的支援,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使課堂更加生機盎然。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當教師以一個促進者的角色出現時,也注重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教會學生自律並不會妨礙他們創造性的發揮,而只會促進他們的學習。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2.教師是自己教學行為的研究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再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加以反思、研究與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意見。與外來研究者相比,教師處在一個極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機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有著自己的經驗化的處理方式。這個過程是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分析與研究的過程。新課程的出現,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並變得複雜,“教師即研究者”這一要求在新課程背景下尤為重要。教師的研究,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一種研究方式。首先,找出一個起點為開端,這個起點是教師個人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也是教師個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決的問題。如:一個興趣,嘗試一種新的想法,開發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一種困難,要改善一個困境,解決一個問題,或彌補一個缺失;一種“不明”的情況,課堂上的意外與無法解釋的體驗,這些意外與體驗可以看做是進行研究、發展教學策略的一個起點。之後,透過觀察、訪談及其他收集資料的方法,找到相關資料,然後透過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以達到對情境的深入透視和理解。在情境得到認識與理清之後,教師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行動策略。最後,將行動策略應用於教學實踐,並對其效果加以檢驗。如果行動策略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那麼這一輪行動研究就宣告結束,接著再進行新一輪的研究過程;如果行動策略被證明無效或者需要完善,就需要對情境進行更進一步的審視,並發展出新的行動策略應用於實踐,直到問題得到最終的解決。

  3.適應教師角色發展的新趨勢新課程,昭示了教師角色發展的一般趨勢: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樣化的職能,更多地承擔組織教學的責任;從一味強調知識的傳授轉向著重組織學生的學習,並最大限度地開發社群內部的新知識資源:注重學習的個性化,改進師生關係;實現教師之間更為廣泛的合作,改進教師與教師的關係;更廣泛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掌握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更密切與家長和其他社群成員合作,更經常地參與社群生活;更廣泛地參加校內服務與課外活動。基於此,教師要重新制定自己的發展規劃,將自己的職業發展看做是一個終身的、整體的、全面、個別而持續的迴圈過程。這個過程牽涉到個人的、組織的、外在環境等錯綜複雜的因素。教師角色的功能與它所存在的教育環境有關,原有教師角色的存在有其課程原因,而新課程為教師的角色生長提供了促進條件。教師認識與分析這些條件,有助於自己與傳統的角色分離,建立新的角色。各種影響因素如果能夠有效地加以綜合,教師職業發展的道路將會更為順暢,成功的機會也會更大。教師制定發展規劃應注意的問題有:準確地認識自我;能結合具體時間與空間環境評價自己;不斷分析相關資料,審視發展機會;確立可行的發展目標與行動策略;按目標逐步執行;適時評價發展計劃。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30

  學習了胡玉姣老師的《初中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使我進一步認識到新課程更多地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我個人認為教師要用賞識發展的眼光看學生,要從過去、現在、將來的有機聯絡中看待成績,不唯“分數”論成敗。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順應學生個性心理體驗。

  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破傳統的講授方式,促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方位交流,在共同活動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課堂上的評價語言應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因時而異,因發生的情況而異。教師要有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真正做到教無定法,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都能更積極地投入學習。

  二、多元並進,促進學生增強自信,發揮其創造潛能。

  增進學生對科學問題及其探究過程的認識和理解,而不只是對概念、化學名稱的死記硬背;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而不是在紙上演算習題的技能;培養熱愛科學的情感、關心社會的責任感和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強化升學的動力和需要。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31

  透過對“新課程背景下高效的課堂”的學習,使我認識到新課程下的高中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的探究式教學,不但要加強學生的雙基知識,而且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不但要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不但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特別是自主學習;不但要提高學生的智力因素,還要掌控好45分鐘的課堂教學的效率,儘量在有限的時間裡,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那麼,我們的教師在數學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怎樣實現這些呢?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要重視概念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

  在新課程的數學課堂上,我們要變以前課堂教學的那種“機械接受”為“主動探究”,如在概念等知識的講解中,要將概念來龍去脈的背景材料展現出來,展示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這樣透過一些課本外的知識勾起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要參與其中的探究概念的情緒衝動,從而挖掘出他們創新的潛能。

  二、要注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才能有所創造。而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機械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老師,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其創造力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要進行角色轉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角,教師要成為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增強學生的自信、自立、自強的觀念,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這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

  三、要注重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上。這裡又包括:

  1、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在課堂上,觀察之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並運用直觀教具及現代教學技術,以支援學生對研究的問題做仔細、深入的觀察。其次,要在觀察中及時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並及時地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等。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中,首先要使學生學好有關的基礎知識,然後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進行數學想象,這樣往往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鍛鍊數學思維。另外,還應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猜想、類比、歸納等。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用歸納猜想推理培養思維的邏輯性,用一題多變培養思維的靈活性,用分類討論思想培養思維的嚴密性,用一題多解培養思維的廣闊性,用逆向思維培養思維的批判性,用特例法培養思維的敏捷性,用構造法培養思維的創造性等。並讓學生全程參與數學的思維探求過程,透過知識的基本點、交合點、生長點的提練整合,總結技巧規律,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

  四、要加強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培養

  學習的目的在於實踐,數學教育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還在於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的意識貫穿在教材編寫的始終,近年應用題在高考試題中又出現加大考查力度,所以數學知識的應用性將是近幾年數學教改的熱點。要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數學的建模是關鍵。而我們學生的閱歷有限,對應用問題的背景不熟,難以從中構建出數學模型,阻礙了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一方面,教師要多設定“數學建模”的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性活動,學會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研究數學問題,建立解決各種問題的數學模型,這樣可以拓寬學生的數學認識,培養應用意識,讓學生懂得數學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必須在教法和(學生的)學法上多下功夫,透過“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基本體系多角度、多層次地編排數學應用的內容,從數學應用的角度去解決學生身邊的問題。並透過一定的解題教學,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學會解決數學建模問題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他們解決應用問題的實踐能力,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使他們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象、獨特的技巧方法以及活躍的思維等素質。

  五、要善於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當我們步入21世紀時,世界科學技術正在發生新的重大突破,以資訊科學和生命科學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為世界生產力的發展打開了廣闊前景。基礎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新課程標準倡導透過改變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課程實施上注重自主學習,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而以個人電腦、多媒體教學、計算機教學軟體、遠端教育、虛擬大學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資訊科技的出現,使知識的積累途徑和學習方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豐富的資訊使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此資訊科技可以成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有力工具,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的同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資訊科技強大的互動功能可以豐富傳統的師生互動關係,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廣泛、更有針對性,從而促進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所以,作為新課程下的教師,要積極的進行資訊科技與課程教學的整合的實踐、探索和研究。資訊科技與課程教學的整合是現代教育工作者的必須具備的技能。

  綜上所述,教師的“教”就是為了學生的“學”,新課程下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實處,使每個學生的數學能力有長足進步,這是我們教師的職責和任務。我們要大膽拋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開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模式,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情景,讓學生輕輕鬆鬆地學習,以求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質,優良的思維品質,從而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32

  以前總愛聽專家課,因為可以現學現用。照搬這位老師精巧的設計,模仿那位教師靈活的語言。甚至想方設法複製課件略加修改就用在自己的課堂上。實踐之後卻發現效果大打折扣,過後仍然做原來的我。

  5月11日至12日,我又去蘭州參加了甘肅省教科所、甘肅省繼續教育協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中小學語文新課程新課堂教學觀摩會。在火車上我就在思索,這次觀摩,我該學習些什麼?帶著疑惑走進了會場。

  這次觀摩會主辦方安排了江蘇省吳江盛澤實驗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薛法根、上海市浦明師範附小特級教師戴建榮、蘭州大學職工子弟學校副校長、80後特級教師張玉棟、以及蘭州實驗小學張豔平、趙莉等幾位專家的優質課及講座。

  第一堂戴建榮老師課就讓我有了深深的震撼。戴建榮老師為我們上了三年級的《揠苗助長》,然後做了《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幾點思考》。我是第一次見識戴建榮老師上課,戴老師的教學竟是如此精彩;使我震驚的是原來語文課也能上得這麼美;磁性的聲音,深沉的語調,巧妙的留白,深情的吟唱,令學生與聽者都沉醉其中。這就是戴老師給我們展示的個人魅力,更是語文魅力的展現。

  戴老師擁有如此細膩的情感和豐富的語言,能夠在課堂上放開地展示自己,與學生交流,著實令我佩服!同時,戴老師深厚的語文功底也令我讚歎不已、望塵莫及。有感情地朗讀詩文對語文老師來說都可以完成,但“吟”詩,決不是每個語文老師都能做到的,若非有著良好的文學素養和極強的語文功底,這真是想都不敢想的高度!還有“舞”詩,這更是一個極好的創意,他甚至想得到用手語來表達詩歌,讓更多的人來感受祖國文化的魅力,令人讚歎!

  隨後在戴老師《古詩文教學——讀之、歌之、吟之、舞之》的報告裡,他提出古詩教學中“讀之、歌之、吟之、舞之”這四步教學法。確實,古詩在戴老師的演繹之下,已成了一幅畫、一支曲、一段舞,留在了每個人心中。在講座中,帶老師談到了我們現在的古詩文教學,其內容讓我震耳發聵,其原因有二,一是我們現在課本中涉及到的古詩文遠遠無法達到《課程標準》要求,這必須要我們的教師加以補充,試問我們能補充夠《課程標準》要求的有幾人。其二,戴老師為我們展示了《浦師附小五年計劃總綱》,這是他們學校學生閱讀計劃,細讀其內容,我才知道我們的學生與發達地區的有多大的區別。為此,我將《浦師附小五年計劃總綱》附後。

  隨後又聽了張豔平老師的《第78期作文週報講評》。這節課更讓我意外。在我們以往的教學中都是以閱讀教學為主的,而張老師認為寫作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她打破了以往語文教學以閱讀為主、以課本為主的模式,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作文教學。她每週將學生的習作編輯為作文週報,其教學的主要內容就是對所編輯的作文週報的講評。在講評中首先展示本期教學週報的前五名,然後讓學生談在這些文章中的收穫、這些作文失敗的地方,然後結合這些文章教會學生一種具體的寫作方法,最後再讓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張豔平老師主張“讀經典的書,寫真情的文”,“每個孩子都是自由的作家——基於大量閱讀的小學習作研究”,這些教學理論及方法,無疑為我們打開了語文教學新的思路。

  薛法根老師透過講課給我展示了“關聯視域中的小學語文組塊教師實驗”,又做了《好課是怎樣煉成的》專題報告。薛老師的組塊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組塊教學把文字教學內容劃分為一個一個板塊,這樣的教學模式能更好的體現文字的核心價值。一般每一課分為三四個板塊,每一個板塊就是一個文字的核心價值。聽著薛老師針對那些課文所進行的獨特的課堂設計,我忍不住“拍案叫絕”。如此鮮有的教學切入點,這般罕見的教學思考,這樣獨具匠心的設計,讓人受益匪淺。

  如果說薛老師講的課讓我們耳目一新,那麼他的報告則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薛老師在講座中沒有具體的講解該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匯入新課。因為這些東西,在武林高手眼中只是一些具體的招式,真正的高手是以修煉內功為主的,真正的高手是無招勝有招的。

  修煉自己的涵養,讓自己像個老師。保持一顆平常心、保持一顆進取心、保持一顆善良心。

  堅守教育信念。有信念的教育才有力量,有信念的教師才有智慧。真心實意的關愛學生。關注差生,因為所有的教育規律和教育秘密都集中在差生身上,教育好了差生,就掌握了教育的規律和教育的密碼。提煉自己的教育主張,形成教學風格,我們身邊不乏好老師,但是我們缺少名師,或許薛老師的講座能讓我們拉近與名師的距離吧。

  大會的最後由蘭大職工子弟學校副校長張玉棟做了《關於小學習作教學若干問題的梳理》的講座。張老師初登講壇,教師裡一陣驚呼:“哇,專家也能這樣年輕”,出生於1982年,蘭大職工子弟學校副校長,小學特級教師,全國第八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特等獎,一個個光環令人眩暈。實話說他的講座內容我記住的並不多,我記住最多的卻是他在講壇上的風采:從容的舉止、優雅的談吐、豐富的文化底蘊,從他身上,我又想起了薛法根老師的話:“讓自己像個老師”,張玉棟太像一個語文老師了。會後思索了良久,後來在張玉棟老師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從讀書開始,修煉》,他的內涵,他的魅力可能就是他看過的一本本書中的積澱吧。讀書使我們更單純更深刻,更豐富更完整,是我們成為一個懂得並且能夠愛憎、希冀、呻吟、生活的人。是的,使我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是一個好老師的真身。

  這次學習,我仍然沒有學會該如何上一節優質課,但這次的觀摩讓我多了一些思索。路漫漫其修遠兮,相信仰望著這些大師的風采,我不會走的太累。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33

  有幸於4月13號參加了鳳陽縣小學新課程培訓。短短一天的培訓,使我受益匪淺,回味無窮。培訓會在縣教研室的組織下,首先觀看了兩節分別由鳳陽實小王慶江老師和江蘇省銅山縣驛城小學的李爭執教的六下《天遊峰的掃路人》,兩位老師不謀而合同課異構。他們都能從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出發,明確把“加強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放在首位,在聽說讀寫,不知不覺中達成了教學目標。最突出的特色是教師本人專業水平高,對教材的把握,對文字的解讀,對學生的點撥,對思維的訓練,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滲透幾乎達到了恰到好處。他們課堂上運籌帷幄,幽默的教學風格,說明教師的功底深厚。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成了學生的親密朋友,學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展現,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這樣的教學,即源於教材,又不唯教材。課後由國家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編委,語文特級教師張敬義做了點評,他結合兩位老師的教學就目前課堂存在的問題,詮釋了閱讀教學要“力求簡單,但不能更簡單”。

  下午是張敬義老師的專題講座《突出“語文味”,練就語文功——對文字細讀,最佳化教學的思考》為我們獻上了一場生動、感人的講座。張主任的講座雖然沒能完整地呈現給我們,但僅僅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卻已經讓我們體會到了語文究竟該怎樣教。張主任從課前的備課指導到課中的上課指導,講得都非常詳細,讓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真正學到了原來備課是這樣的。尤其是他在如何進行文字細讀上所支的招更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第一是從宏觀上“三問”,(即寫什麼?怎麼寫?為什麼這樣寫?)使文字解讀走向全面。第二,從微觀上聚焦關鍵詞句,使文字的解讀走向深刻。(談到此處,張老師還特意結合《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一具體課例對大家進行細緻地指導。針對文字內容,可以聚焦以下幾處關鍵點,繼而使文字解讀走向深入。首先,成語背後含故事。對於課後的成語,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先讀出成語的內涵,而後再講述談遷的故事;其次,數字背後知艱辛;而後是丟失《國榷》解心痛;再者,從頭再寫明痴心;最後是作者感言明思想。)第三,是要充分挖掘、尋覓文字的質性特徵。第四,積累遷移,揭示文字的質性規律。可以說,每講一處,張主任都會列舉相關課例,使所講所說均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這對我們一線教師來說,既解決了平時教學中的一些疑惑,又對今後的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我想,這也許正是講座為什麼深受大家歡迎的原因所在吧。

  講座雖已暫告一段落,但我們的`思考卻仍需繼續。透過這次培訓學習,我對新教材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對具體實施有了一定的思考。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真的應該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究竟如何從張主任的講座中汲取教學的方法,如何讓自己的語文課充滿語文味,又如何更好地提高我們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34

  本次參加學校組織的生物新課標及新教材培訓,經過老師們兩週的新課程培訓及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實踐,結合對新課標、新教材的重新學習和認真總結,本人感觸頗深,具體心得總結如下:

  1、理解新課標的設計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

  (2)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3)倡導探究性學習。

  2、新課標凸顯核心概念:

  生物新課標有四十七個核心概念。“突出核心概念”是為了幫助學生用重要概念構建起一個知識框架,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一些事實性知識有條理儲存在這個框架中,又可以為日後接受和建立新的科學概念提供平臺。由此可見,“突出重要概念”是為了幫助學生利用概念及概念之間的記憶體聯絡形成一個科學的知識體系,關注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發展性認識,保障了生物學知識在認識層次、範圍深度上的連續性,體現了生物的科學性和發展性。

  3、新課標要求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

  新課標要求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課堂是否能真正交給主體的學生,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統治者、演講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教師應該轉變生物教學理念,加強生物理論的研究,不斷提高適應新教材能力,才能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在學習的激烈爭論分析中,既解決了問題,又學到了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的藝術在於能激發出學生心靈的感情,而且這種工作做得愈細緻,愈有感情,從孩子心靈深處湧出的力量便愈大。

  4、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探究能力

  江澤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教育必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已是勢在必行。新課標和新教材注重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特別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就必須努力為學生創設寬容、理解、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

  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培養的過程。新課標的第一個內容就是科學探究,首先向科學家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及基本要求,接著嘗試探究水溫對金魚呼吸的影響,在探究水分對植物生存的影響讓學生科學探究的五個步驟內容,並知道怎樣設計對照實驗,逐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長期不斷的積累,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在以後探究過程中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作出假設,並透過觀察、實驗和調查等手段獲得證據和事實。學生透過探究來體驗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與認識世界的過程。由於實驗過程由學生自己設計和操作,書上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在探究實驗中突出學生的思維方法,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求異思維。

  5、重視課堂教學和解決實際問題緊密聯絡

  現在的課堂無論是學生提出問題,還是老師和學生合作學習,都離不開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至用,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際中體會到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比如在學習“人體對資訊的感知”時:球場上的運動員是透過身體的哪些器官外界獲取資訊的?眼球的附屬結構分別對眼球的具有什麼作用?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傳染性眼病?這樣預防這些傳染性眼病?小孩翻“白眼”“白眼”是眼球的什麼結構呢?光線強時瞳孔怎麼變化?光線弱時瞳孔怎麼變化?黑眼睛和藍眼睛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外界一束光線在到達視網膜前,必須經過哪些結構?等問題,學生平時經常遇到的困惑問題,在課堂上經過討論、爭論、在老師幫助解決了,學生的那種成就感溢於言表。

  6、對學生的評價要科學:

  以前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學習結果的評價,不注意過程的評價,不利於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評價過程要重視對學生的探究能力評價,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狀況進行評價,重視檢測學生的知識目標達成,倡導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檔案夾”的形式記錄形式的發展,肯定學生的點點滴滴成績,從而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綜合評價。

  7、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學校教學裝置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圖書館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利用社群課程資源,包括社群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動植物標本館、動物園、植物園、少年宮、科技館、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良種站、養殖場等以及周圍的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無形的課程資源。充分重視資訊化課程資源的利用,包括各種生物教學軟體、網路上的生物科學教育資源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新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探究,新課程將以創新為中心,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讓學生產生創造的慾望,勇於創新。新課改教師要先行。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充電,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修養,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綜合評價,有利於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提高學習效率。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認真努力貫徹落實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在平凡的崗位上,演繹出更加光彩奪目的人生。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35

  經過近階段新課程改革培訓,聆聽幾位教育專家的講座,學習了幾位名師的典型示範案例。我受益匪淺,讓我更加深入的瞭解到新課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它改變了以往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結合我自己近20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新課程改革的科學性:

  新課程標準改革了以往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更加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經驗總結,使之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被動掌握“雙基”為主動探究學習形成能力,這樣能讓學生更靈活的應用所學物理知識來解決相應的物理問題。

  二、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性:

  新課程標準更加強調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更加註重經典與近代的融合,更能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更加關注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滲透。它改革了以往教材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讓學生在題海戰術中接受“特種兵”式的訓練,以往教學方法,學生即使也能出點成績,但也只能講是“只懂招式而未得精髓”。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交流能力、團結協作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三、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

  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探究式教學是使學生透過類似於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探究的本質,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它要求在老師的啟發、誘導、組織下透過學生自身參與,經過探究活動,由學生主動發現概念、規律。在這種形式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瞭解規律的熱情。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要叫他們學不好物理還真難。課堂上學生們認真探究,刻苦鑽研的情形,我似乎看到許許多多新的科學家正如雨後般的春筍那樣破土而出,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總之“格物永珍、究理天人:奧秘無處不在、探索無處不在、思維無處不在”。共和國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全民族素質的提升。身為物理教學工作者,我將一如既往地把物理新課程改革推向縱深。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36

  新頒佈的課標強調:“語文學習具有重感悟和情感體驗的特點,因此評價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要重視形成性評價,變重終結性評價輕形成性評價為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要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做到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語文教學要徹底改變那種教師獨掌評價人權、評價方式單一、評價內容繁瑣機械的狀況,真正讓評價成為改進教師教、學生學,促進學生髮展的有效手段。”這是針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確定的評價目的。強調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突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新理念。

  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承載著傳授知識,訓育人才的重任。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全面。語文學習是一個複雜的場域,它包含許多學習方面,諸如聽、說、讀、寫。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求語文教育工作者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自己的語文實踐,打破以“讀、寫”為中心的語文評價體系,拓寬語文教育的視野。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我們用現代的評價眼光關注學生的學業水平提高,又關注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這才是關注學生髮展的全部。

  全面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綜合考察,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無疑是評價中的重點。獨立閱讀,主要立足於理解能力的培養。鑑賞閱讀,旨在“注重審美體驗”和發展“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對文學類文字中“不同文體作品的閱讀鑑賞能力”。探究閱讀,立足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力求明確界定可以預期的學習結果,闡述學習的內容。要針對語文教學過程的前、中、後三個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教學評價的重心放在能夠改進教學品質和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興趣的形成性評價上。語文教學目標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因為沒有一種評價方法可以用來評價學生所有的重要學習結果,任何評價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侷限性。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以及改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因此,獲得一個正確的診斷結果或提供正確的評價反饋資訊,對達到最終目的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在不同的情境中評價學生的表現,可以讓具有不同情趣和經歷的同學參與,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評價工作中來,保證充分客觀地判斷學生的學習是否產生了良好的改變。無論如何,教學總是在某種情境中的教學。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都離不開特定的情境。這就要求語文教學評價不能離開教學的情境。

  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合理評價,可以作為我們改進教學的參考,作為補救教與學的依據。根據學生語文學習的結果,教師可以明瞭自己在教學上的缺失,判斷教材的可用性,判斷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評價的結果,為我們教師改進教學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參考資訊。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合理評價,還可以讓我們瞭解學生的學習型別,可以作為教師實施補救教學的依據,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習型別的學習行為特性,以及不同認知結構缺陷的所在,有針對性地提出符合個別需要的補救教學的策略與措施,個別輔導,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37

  這一場變革的核心任務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其根本途徑是透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來轉變學生的學x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x的平臺。這對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x慣、教學方式、現有的知識儲備、資訊科技等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因此,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模式,轉變傳統角色,否則,將會在課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正發生著新的變化。學x了《走進新課程》這本書,對如何做新時期的教師進行了反覆思考,故有感而發,作以隨筆。

  一、善於吸收

  做學x型教師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科綜合,要求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每位老師都會體會到知識的睏乏。現在的課堂是開放的,無法預見的,面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對答如流?所以,新課改要求我們終身學x,做學x型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改變並完善教育教學行為。

  二、長於研究

  做反思型教師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課堂的實踐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一個不斷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反思和不斷實踐的過程,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上完課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今天這節課,學生收穫了沒有,老師收穫了沒有,課的哪一個環節處理得特棒,哪一個環節還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實用就行。如果教師能做到長此以往、堅持不懈,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個性的教育教學風格,每節課都會有新意,有亮點。

  三、勇於奉獻

  做敬業教師敬業精神是對教師最重要的要求,我們不僅要把教育工作當作職業來看,更要把它當作事業從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去奉獻著自己的愛心、真心、熱心,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這才不愧為人師。

  四、敢於探索做創新型教師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為一名創新型教師要能夠安貧樂教,甘於奉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歸國後,拒絕高官厚祿,創辦鄉村師範,他赤著腳,穿草鞋,與學生一起種菜、施肥,把每一分錢都用在教育事業上。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38

  在今年的新課程培訓中,我們觀看了兩節全國優秀地理教師的比賽課,兩節課同課異構,均講的是新課程必修二中的一節課,但風格迥異,一節是典型的傳統教法,一節課則充分的關注到了學生的學,滲透了新的教學理念,帶給了大家耳目一新的衝擊。是啊,新課程,如果沒有新的教學理念做支撐,必將落得和上一輪的課程改革一樣,沒有多少變化,國家的課程改革又將流於形式。

  聽了張海晨校長的報告,我更加堅定了上面的想法,也堅定了課改的決心。特別是張校長展示的那兩幅關於“學生對所教內容兩週以後記住的平均率”的塔形圖的對比,更留給我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此時還不積極投身於課改,那怎麼對得起國家、人民對我們的信任呢?

  在我們學校的學導螺旋發展大課堂實踐中,我也存在很多的困惑,有的時候在課堂上我也會覺得彷徨,許多的地方在實際的操作中感覺不夠流暢,達不到我們預期的效果,這些都讓我難以平靜安心。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課堂時間不夠用,室展、簇展的關係未能很好協調,存在重複低效的現象,還有就是學生參與展示的積極性不高、或展示權老是集中在少數學生中的問題等。而在張校長的報告中,我受到了許多的啟發。

  首先是簇展和室展的關係,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越來越認識到了簇展在一節課成敗中的關鍵性作用,只有簇展進行的充分,才能保證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在大多數同學中得到落實,保證新課堂的高效。而在實際的課堂實施中,往往我們的簇展、室展內容一致,導致許多同學對簇展的參與缺乏積極性,在簇展中常常置身事外,只是為了應付老師而站在一起。同時,簇展、室展的重複也是我們課堂時間緊張的主要原因,當然,這其中也暴露了我們教師還不夠相信學生,還不敢放手,總是擔心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準確、不夠到位,必須在室展中親自把關才行。聽了張校長的報告,我認為我們必須提高室展的針對性,使簇展、室展更靈活一些。室展我們應該展示的是學生簇展中普遍不能解決的問題,方式上可以是向我們以往的集中展示,也可以像李校長提到的真正放開、實施超市式的方式,即以黑板為載體,打破學簇的單位,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自選位置參與展示交流,由每簇確定一位題長來負責重點展示和組織展示。而如果簇展能夠把問題都解決了的話,我們完全可以不進行室展;又或者簇展困難重重,沒有明顯效果話,我們則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用於室展,在室展的基礎上,再利用簇展的形式進行課堂檢測,深化學生的理解。

  第二,是關於學情調查。張校長在報告中提到,每節課的實施中有三次學情調查,我認為這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必要條件,也是我們今後在課堂實踐中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張校長介紹到的三查,一是在獨學階段,對學生自主探究結果的調查瞭解,二是在小展示環節,即我校的簇展環節,對學簇合作探究的結果的調查瞭解,三是在大展示即我校的室展環節之後的課堂檢測中,具體把握每位同學對當堂內容的掌握情況。在我們學校的課改中,也有對學情調查的要求,但是沒有張校長介紹的那樣理性、具體。三次學情調查,時間不同,我認為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我們在具體的實施中一定要靈活、高效。比如第三查,張校長介紹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學簇的力量,以學簇為單位對每位同學當堂存在的問題記錄整理,這樣的方式既節約時間,同時又將教學效果落實到每一位具體的物件,我覺得的就很好,很值得我們借鑑。

  第三,是關於學生的預習。我們學校也曾提出獨學、對學(同層次)、群學的概念,但並沒有得到具體的落實。我認為在今後的預習課上,我們要逐步引入這樣的方式,可以將預習課進一步進行分割,第一階段由學生獨學,必須保持絕對的安靜,而第二階段則是學簇內的對學、群學,透過合作,提高預習課的效果。當然,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簇建設座位的編排要合理,以保證各層次的同學在簇內都有比較好的合作伙伴,形成和諧的合作探究的氛圍。

  第四,是關於學道的編寫。我們學校的學道編寫雖說領導層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始終沒有達到其應有的效果,沒有得到師生的一致認同,這已經成為制約我校學導螺旋發展大課堂的一大問題。在我們檢查學生的學道時,經常會發現對於學道中的有些欄目如學習目標,學生並沒有認真閱讀,或者有的欄目學生並不喜歡去做。甚至於我們有的教師不喜歡使用學道,自己就對學道不夠滿意。張校長在報告中提到:“一切問題從學生中來,一切答案從學生中找。”我認為我們在學道的編寫中,也應該引入學生的思想,我們要了解學生喜歡的學道是怎樣的,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引導等。在充分的瞭解學生的需求之後,我們教師再結合我們的思考,融入我們的思想,設計出有效的學道欄目和內容,以起到真正的導學的作用。同時,從教師層面,我們一定要精誠合作,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依據課程標準學情,充分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多種資料等,精心設計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將知識問題化,一方面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方面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提高高效的行動路線圖。

  總之,在張校長的報告中,我深深的認識到,高效的課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鑄成的,他們的那些成功的經驗背後也蘊含著許多的汗水、許多的辛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要堅定課改的決心,要不斷的創新方法,積極實踐,認真反思、不斷提高,努力使我們的專業發展與學校的課堂改革相結合,創造出我們無悔的燦爛的教育人生。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39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反對“應試教育,分數第一”為前提,以“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宗旨,拉開了課改的序幕。

  《走進新課程》是朱慕菊教授主編的,是一本研究新課程方面的書籍,是一本對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思考的書,是一本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的反思。它告訴我們,對於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教師應該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來幫助學生解惑、答疑,而且在這個儲備裡知識還應該有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這說明教師要不斷的學習。它還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要擁有足夠的知識,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好的學習方法,有了好的學習方法才能學的快、學的好。掌握學習的方法,知道為何學習?從哪裡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學生成績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為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的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缺陷。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作為一名教師,應該認準自己的人生座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並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潛移默化的把這些方向和價值觀傳給學生,才能會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不斷以全新的觀點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

  《走進新課程》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把讀書和教書結合起來,創新教、創新讀、創新用,在用中創新。教書和讀書生活,我們要做創新型教師,應該具有無私奉獻的師魂,誠實正直的師德,全面發展的師觀,愛崗敬業的精神,教書育人的師能,嚴謹求實的師風,而且還應具有開拓進取的銳氣。

  《走進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要常讀書和常思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育目標由原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強調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他們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師教學要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教學的重點要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我們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如何形成的規律上,從而使學生在教學程序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了知識,又增了才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以探究、研討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勇於創新,形成教學特色。同時在新課程改革中,學生由單一的聽教師傳授知識轉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注重照本宣科的舊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用於現在的課堂了,回想我近幾年的教學方法,愕然發現填鴨式、灌輸式都不符合新課程理念。學生也不再僅滿足於聽老師講課了,他們在學習上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們必須改變自己教師的角色,是該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主導者的時候了。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40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我們一線老師,要不斷更新知識和理念,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我們的課堂才能充滿生機。

  課堂教學活動是否能開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備課的質量,所以我們應該從備課著手,從學生出發。美術老師不僅心中要有教材,課前有準備,小至一節課的準備,大至一個單元、一學期的準備,更要心中裝有學生。教師要有強烈的訓練意識,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會思考、會學習。老師要形成一套自己的同時又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再模式的“規範”中自由地學習,自主地學習。

  在美術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的“自知之明”、“揚長避短”和“自我超越”,最大限度地喚醒學生強烈 的主體意識,促進他們的身心得到自由、主動、充分的發展。我們注重對學生訓練:學會最基本的美術語言,學會最基本的美術表現方法包括製作方法,學會想象,學會評價。

  同時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分層訓練要求:美術基礎好的,悟性高的 ,要訓練他們學會創新和求異;美術基礎一般的,要訓練他們學會在不斷模仿 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新增;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則要訓練他們學會模仿和臨摹。

  總是,一個優秀的美術教師一定要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定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有效訓練,只有師生在課堂上進行密切配合,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教學才有“有效”可言。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41

  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開展。作為一名高中部的老師,能否以理性、從容的心態迎接新課程?新課程與舊課程相比,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實施我們的教學?帶著這些疑問,我進行了認真的學習。

  學習主要圍繞著“高中課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標、高中新課程的結構、高中新課程標準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高中新課程評價改革、高中新課程的組織與推進”等六個方面進行較為詳盡的學習。透過學習,我認為:這次改革主要有兩大變化。一是課程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即由學科課程架構而成的平面結構變為由學習領域、領域下的科目及科目下的模組來構成一個立體的課程結構,從而多方位,多層面地對教學實施提出要求。其中,設定模組,是本次高中課程結構改革的亮點,也是推行新的高中課程理念,體現新課程的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基礎。二是課程管理上推行選修制與學分制,這是建國以來我國在高中階段完全貫徹選修制與學分制的第一次。選修制與學分制的實施,意義十分重大。

  面對新課程,我思索:我們應以什麼樣的心態來迎接新課程?過去的教學方式以及所積累的教學經驗是不是都用不上了?心裡沒底,感覺不安。

  透過學習,我認識到:新課程一定會帶來教學上的某些變化,但這些變化一定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可能是原有的教學實踐就有的。我們應持一種實事求是的課程發展觀,對課程方案與教學實施的內在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對自己的教學經驗充滿自信。有了這樣的心態,實施新課程才能從容而不盲從。為此,我意識到,在進行新課程教學實施之前,我所需做的一項工作就是清理和反思:在自己的經驗中有哪些是好的,是需要發揚光大的,有哪些是不好的,需要逐漸去除的;在我們所瞭解的他人的經驗中, 有哪些是值得借鑑的,又有哪些是需要引以為戒的?在這樣思考的基礎上,學習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制定出自己的教學轉化方案,只有這樣才能積極回應新課程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夠不盲目、不緊張,從容地實施新課程 。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心得體會42

  推行素質教育近10年,新課程改革近5年,但我們離理想還很遠,離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家民族素質為宗旨,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突出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應試教育如果從恢復高考算起,近30年,如此漫長時間所形成的社會氛圍,人們的觀念,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除。也許,我們還要再用30年,去解決“舊”教育遺留的問題,去重建“新”教育帶來的新思維。

  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已經先行了、教材也先行了。然而,教師觀念改變不能太滯後、學校的場地、設施、器材不能太滯後。讓我們放眼現在的學校建築,雖然那些“重點”、“示範”之類的學校有點像學校的樣子了,但是更多的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與新課程配套的器材、儀器,筆者多次在有關的會議、座談、調研會上反映這個問題,怎奈人微言輕。我想好的教育理念、好的教材,不僅需要好的教師去實施,還需要配套的用具。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是不能完全實現新課程的目標的。

  教師的培訓和觀念的轉變是一項長期、艱鉅的工作。去年暑假讀書,對上面提到的新課程目標才有個深刻的印象。老師們在忙於教學、應付各種檢查之時,還有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多少的動力和需求去閱讀關於新課程的論述。集中培訓和個人自學,應該是最好的辦法。

  新課程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這樣一個高標準下,現在的教師有多少符合要求?沒有人統計過。舉行教師基本功比賽應該是促進教師成長的舉措,希望不要走過場,不要搞花架子。實實在在地組織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技能的更新、提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