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精選29篇)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精選29篇)

  組織教師將本學科新舊課標與教材中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列出,進行比較研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精選2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1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解讀新課標,教師們花了力氣,學生費了時間,可教學目標卻不能有效達成,教學效率也較為低下。因此,筆者反覆回顧和思考及驗證,有以下心得與大家商榷。

  誤區之一:以速戰速決的過程替代科學探究

  例如“電磁感應”的教學,新教材用三個課時逐漸展示,其內容與人類認識“電磁感應”的過程相一致。對於初學者是一個環環相連、邏輯線索清晰的整體,並透過大量的實驗等豐富的素材給學生一個學習、認識科學規律的較完整的過程。但有的教師只簡單地介紹幾位科學家的發明和發現,作為科普講座式輕描淡寫地帶過,就講大量的習題,使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價值觀、科學方法、科學過程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這種把“理論”與“習題”教學對立起來的做法,看似節省了所謂“理論”教學的時間用於“習題”教學,卻忽略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是捨本求末,得不償失的。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探究、合作”,要以物理知識和技能為載體,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因此,教師應當加強學習,認真領會新課程理念,體會探究的過程既是學習的目標更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使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發揮學生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誤區之二:以膚淺的提問當作探究教學

  個別教師把一個完整的物理問題表述劃分為很多支離破碎的“對不對”、“是不是”、“行不行”等小問題不停地問;有的教師上課的設計以“讀一讀”、“看一看”、“背一背”、“做一做”、“練一練”、“思一思”的互動形式使課堂教學程式化。上述教師的方式和做法對活躍課堂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膚淺的提問與表面熱鬧的教學形式,造成了教學的低效率。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故而課堂提問一定要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認知特點精心設計,問在關鍵之處,問在學生思維的薄弱點,有效地激發學生思維。

  誤區之三:以簡明輕快的實驗換取習題教學時間

  大多教師把實驗當作魔術表演,然後提一些簡單問題得出結論,就“簡明、輕快”地完成實驗,擠出時間讓給習題講解。例如“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教師分別做了銳角、直角、鈍角三種情況下的實驗演示,較詳細地介紹完作圖法之後,就板書出法則進行“思考與討論”,隨後補充大量的數學知識“正弦定理”、“餘弦定理”。從學生的學習規律來看,在對分力、合力、等效思想和作圖的基本要領都沒掌握,還缺乏感性認識,學生對物理基本理論還很陌生,此時急於求成地引入數學定理,沖淡了對基礎物理知識的掌握,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大量的習題訓練只會讓師生跌入教師累、學生苦的低效的“題海”教學漩渦。

  教學中,若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經過充分的觀察和實驗,自我總結或發現其規律,使學生深刻理解其本質,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靈活運用。在此基礎上,補充必要的數學知識,拓展解題思路和空間,就水到渠成了。

  誤區之四:以知識的拓展取代素質提高

  教師普遍存在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認為“一標多本”增加了教學內容和學生負擔,對教材所編習題教師擔心太少,於是在必修本的教學中參人不少選修教材中的內容,在選修本的教學中參人大量高考要求的內容,在高考複習中參人大學普通物理知識和思維方法。這種教學內容惡性膨脹的反覆迴圈,嚴重地干擾了正常的物理教學,反而使學生的學習無所適從,造成學生知識的不完整和基本功不牢,不利於其學習。這樣漫無邊際地對習題拓展和延伸,反而會造成習題教學的低效,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重重的壓抑感在學生中瀰漫著,會使學生成績出現大面積滑坡。

  新課程教學更加重視能力培養。新課後需要一定量的例題,透過題目的分析和討論,進一步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絕不是拓展了知識面就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大量的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只會使其負面效應越來越影響正常的習題教學。少量的一題多變、多解還是有益於習題教學的。因此,教學中不要把學生當作接受的容器,而要看作是活生生的有一定經驗的人。當今社會,學會學習才是最重要的。要堅持以學生為主的“習題教學”規律,踏踏實實地完成必修、選修、高考複習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任何拔苗助長都只會適得其反。

  總之,新課程提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才是課改的根本。相信大家在今後的實踐中會不斷地改進、完善和發展,為課改提供自己合理化的經驗和建議。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2

  在歷時10天的新課程培訓中,英語教學專家魯子問、夏谷鳴等就10個專題進行了生動的講解和分析。我認真聆聽專家的精彩講座,積極參與同行們的交流討論。感到耳目一新,收穫很大。專家們的講座以及優秀課例,使我得以從理論的高度瞭解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也得以從感性上了解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從而得以重新理性地反省與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和教學策略。透過學習,我體會到使用的這套新教材具有如下特點:

  1、探究性。

  2、實踐性。

  3、趣味性。

  4、人文性。

  5、評價性。

  6、靈活性。

  瞭解這些特點的同時我也感覺到了承擔新課程教學的壓力,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從以知識為本向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轉變;重新認識高中英語課程的目標和定位。

  其次,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的方式。要注重學生實際,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學習愛好、生活樂趣著手,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寓樂於教。教師要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並採取開放的教學姿態,教師之間、師生之間都應加強溝通和交流,共同探討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

  第三,教師必須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新課程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教師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生相關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課程目標的實現。因此,每一位教師都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教師還必須學習新的知識,發展新的教學策略,研究如何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文化知識,透過英語課程促進學生積極的情感和價值觀的形成。

  第四,要樹立新的學生觀和教學觀。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角色,重新認識師生關係。重視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情感,鼓勵學生的個性,以責任和愛心為學生的成長服務,以科學的教育方法賦予青年一代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

  透過這次高中英語新課程培訓的學習,專家、同行們的報告,使我受益匪淺,並要求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做到與學生共成長,不斷追求新的自我。

  我感覺到教師應該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從以知識為本向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其次,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的方式,最佳化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還應該創設寬鬆和諧的民主教學氛圍。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陣地,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渠道。教學過程不僅是學生的認知過程,也是一種活生生的師生情感交流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英語學習為例,學生只有對老師、對英語、對英語學習以及英語文化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興趣並取得成績。營造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敢於開口,樂於實踐。當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由“學會”變成“會學”了,教師會真正感到輕鬆和放心,教學質量會有所提高。

  教師必須提高自身專業素質,保持心境心態的年輕,活到老,學到老。新課程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教師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生相關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課程目標的實現。因此,每一位教師都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教師還必須學習新的知識,發展新的教學策略,研究如何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文化知識,透過英語課程促進學生積極的情感和價值觀的形成。只有不斷地和時代共同發展進步,瞭解新一代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特點,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對學生進行溝通與教育。

  教師應該更新評價觀,不應該把分數和聽話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進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評價,使學生能從老師公正的評價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分數並不能代表一切。新時代要求學生應該做到全面的發展,要提高綜合素質。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該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尤其是對後進生。例如對學困生出現的問題,採取延遲評價或分解評價的辦法,有針對性地讓他們進行補償練習。每練習一次,每進一步都給予及時的鼓勵,讓他們也能切身體會到經過努力就一定能進步的道理。此外,除了學業成績評價,對於學生的注意力、參與課堂活動的表現、動手操作的積極性等等,還要進行情感評價。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揚,從而增強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感到雖苦尤樂,最終成為學習創新的主人。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培訓後,我又學到了不少新理念,反思了我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更明確了我今後的工作的方向,而我也將本著新課程的精神,踏實、努力地做好我的工作,樹立新的學生觀和教學觀,轉變角色,重新熟悉師生關係,重視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情感,鼓勵學生的個性,以責任和愛心為學生的成長服務,要求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做到與學生共成長,不斷追求新的自我,使自己早日成為一名新世紀的優秀教師!新課程對我們廣大數教師提出了巨大挑戰,因此每一位教師都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習新的知識,與時俱進,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發展專業能力和知識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3

  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作為一個語文教研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在“21世紀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研討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也談到:“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課程實施中過分依賴教材、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那麼,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時,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應注意些什麼呢?

  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必須注意的第二點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現代教學論認為學力大致可以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最外一層,是知識,對於語文學科而言,包含著字詞句、語言章等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第二層,是讀寫聽說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裡面的核心層,包含著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也就是“知學、樂學、善學”。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理論重心的轉移,是喚醒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重要標誌。

  而且,學法指導不應只看作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只有驅動學生自己去主動介入,歷經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創造等心理體驗,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習慣,形成學力。其次,課堂設計要變“教”為“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悟學法,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遷移。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基礎知識的學習應該充分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如錯別字改正和病句的訂正,可以從廣告、招牌、標語、報刊文章中選取新鮮活潑的材料進行命題,使學生透過考試真正體會到語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這就提醒我們必須繼續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資訊化的大語文教育觀。語文課本的選文是一部小百科全書,無所不有,無所不包,要把教材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範例,堅持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教學方式;同時以課堂教學為主,開闢第二課堂,挖掘隱性課程,融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語文教育渠道,形成立體式、網路化的語文教育環境。語文教師應像導演、像領航員,課外閱讀、社會調查、書法訓練、日記撰寫、詩歌背誦等等都可成為教學內容。就課堂而言,“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而教學手段更應該是“語言+普通教具+現代媒體”。

  課程標準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塊就是課程的評價。長期以來,語文課程的評價主要側重在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而評價的方式又大都採用試卷考核的方法,這種以“分”為本的評價嚴重地扭曲了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使語文教學蒙上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其實,語文學科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說它最能影響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就對語文課程的評價提出了新的實施原則、方法和策略,併為實施留下了一定的創造空間。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一個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尋、處理資訊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總之,一切的革新,必須在實踐中提高,在探索中前進,希望中學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4

  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廣大一線教師進行培訓是必須的和必要的,經過培訓,聆聽了專家和有經驗教師們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對課改中高中歷史專題式教學的特點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作為一名新課程改革時代的教師,也使我充分認識到一些以往沒有認識到的東西,感觸頗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一、教育理論、課改理念的培養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人文學科,它要求歷史教師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因此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教學的效果,教師應在完善自身學科知識的同時,必須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論,努力提高專業化水平。

  首先,在專業情感方面,教師要把“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變為實際的行動,要善於在教學實踐中形成新的教育觀念,建立起專業自信,堅定自己適應新課程的信心。

  其次,教師不僅要不斷地更新學科知識,還要不斷拓寬自己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在教育理論知識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從而使教師能夠真正從一位“教書匠”轉變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況、新問題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會不斷湧現,教育應明確自身的責任和使命,主動地研究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不斷變革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方式,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二、教師、學生角色的轉變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人們對教師在新課程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教師要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學生也不再只是變動的受教育者,而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自主者,教師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會學習,掌握學生方法。“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從而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

  三、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更新

  傳統的教師把自己置於課堂的中心,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說教,而新課程把教學過程視為師生交往的過程,同時,新課程倡導的是一種不確定的、動態的課程。在這樣的課堂情境中,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評價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這都有賴於教師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也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教學語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努力把自己變為一個教學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透過課堂教學,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自身發展的新途徑。

  對於學生而言,以學生“自主”、“探究”為特徵的新型學習方法逐漸進入課堂,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歷史主要有三種新型的學習方法,一是材料學習法,學生透過材料的分析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探究歷史奧秘的一種途徑,透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活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家實事求是地求證歷史的方法;能夠形成有深度的歷史認識。二是觀察學習法,它是“指學生能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資訊的學習方法”,“運用觀察學習法的主要內容是對歷史實物、歷史圖畫、歷史環境等的觀察”。觀察學習法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學生達到深刻理解和認識歷史的目的。三是實踐學習法,是指“透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情境模仿和解釋現實問題是等途徑來學習歷史的方法。”高中歷史課標解讀對這種學習法的開展有明確的指示,我們可以以此作為指南,指導學生開展相關的活動。

  四、教育資源、課程資源的整合

  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代網路、科技成果。認識並開發這些資源,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歷史教學水平的提高。

  第一,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是進行歷史課程教學的基礎,合理利用與開發歷史教材,必須吃透教材。教師應對教材結構,課文內容有一個總體認識;對照課標,找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瞭解教學目標中知識、能力、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對教材中輔助材料如課前的引文、歷史圖片、問題設計、課後練習等進行深入研究,揣摩編者這樣設計的意圖;分析課與課、專題與專題之間的關係,分析專題在模組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二,教師也是重要的教學人力資源,教師不僅是教學資源的利用者,還是重要的歷史教學資源之一。如果歷史教師能在學生面前展示一種通曉古今中外,博識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師“在自身以外的教學資源十分缺乏的情況下,實現教學資源價值超水平的發揮”。

  第三,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之一,對教育教學具有能動作用,由於學生對教育具有能動作用,因此有效的學習本身就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為學生提供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使其在朝目標邁進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調節。

  第四,課程資源具有多樣性。網際網路、歷史音像資料、圖書館、歷史遺存、博物館等都是對實現歷史課程目標有利的課程資源,依據課標要求,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

  透過培訓,讓我受益匪淺。作為教師既要終身學習,更新觀念,腳踏實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長處來完善自己,更要不斷地從新課程標準、歷史學科特點、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課改先驅的課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營養,用自己的獨特去演繹精彩,使自己的課堂永遠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特別感覺。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5

  新課程培訓即將結束,我認真的聽了各位專家對新教材的解讀和分析,並結合平時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教師的觀念應發生改變高中化學新教材學科難度明顯下降

  知識面和新科技的介紹有大幅度的增加,課時大幅下降、與此同時新大綱所賦予化學教學的任務明確指出:化學教學的第一任務,就是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為此承擔化學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轉變。要從注重具體的化學學科知識點的嚴謹性、深刻性轉變為進行化學教育的大教育。化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化學,並能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不能只注重化學學科本身的知識結構,而要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使學生可以從化學的視角去認識科學、技術、社會和生活中的有關問題,瞭解化學制品對人類的貢獻,學會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治理汙染、合理開發和利用化學資源,使化學教學更清醒,充分體現化學教育的功能。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具體的化學知識點,而更是可以與具體化學背景聯絡的實際問題或思考方法。

  二、教材的內容和功能發生了改變高中化學新課程與現行和原有課程相比

  在課程理念、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堂教學、課程和教學管理、考試評價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必須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新課程,要不斷的更新自己教育觀念和知識體系,及時補充新知識,並對原有知識進行整合,更需要調整自己原有教學思路和方法,是自己的教學節奏適應新的教育形式。新課程在教材的取材和功能發生了巨大變化,知識體系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新教材採取模組式教學,分選修和必修兩類,採取學分制,因此新課程表現出模組化、多元化和層次性。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重視知識的獲得過程和方法,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以三條內容線索來支撐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和落實,體現知識的基礎性、時代性、多樣性和選擇性,要從生活走向化學,再從化學回歸社會,以高視點、大視野、多角度、多層次地傳授知識和方法,將化學溶解於實際生產生活中。

  三、教學方式的不斷改變。

  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和不同知識內容的特點,化學課的課堂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教學可以採取的教學方法很多,如:探究討論式教學法、啟發討論式教學法、程式教學法、單元結構教學法、發現法、自學輔導法、實驗探究法等多種形式並舉。可以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到學而不厭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同時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應該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要根據教學實際,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形式和內容統一,並且要強化化學作為教學主體的能動作用,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使教學形式多樣內容新穎,達到學生喜聞樂見的效果。

  四、學生的評價方式發生改變高中化學課程實行學分管理

  學生要達到高中化學課程學習的畢業要求,必須完成必修課程模組化學1、化學2和一個選修課程模組,即至少要修滿6學分的化學課程。對化學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再選學若干個化學選修課程模組。鼓勵學生尤其是對化學感興趣的學生在修滿6個學分後,選學更多的課程模組,以拓寬知識面,提高化學素養。有理工類專業發展傾向的學生,可修至8個學分;有志於向化學及其相關專業方向發展的學生,可修至12個學分。這樣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此次新課程培訓給我感觸很大,對新課程的理解又更深一步。在聽取報告的同時,我也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結合理論,重新思考,也得到了很多啟發。相信在今後的教學當中,對新教材的理念有更好的體現。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6

  透過參加省普通高中新課改學科通識網路培訓,使我收益匪淺,作為一位高中地理教師。對課改我充滿了信心和憧憬。現將自己的感想與體會總結如下:

  一新課程觀念教法有所轉變

  面對新課改,首先應具備新理念。透過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培訓,以及校本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的學習,新課標的研究,加上自己努力學習和刻苦實踐,自己“操縱”課堂能力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得以昇華。在教學過程中需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如“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環節,使課改和素質教育相輔相成,新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載體,素質教育則是課改的靈魂和引路人。

  二提高了教材的宏觀把握能力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課程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因此新課程的實施要嚴格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對課標內涵進行細緻的解讀,對知識點進行合理的整合、處理,明確重點、難點,講解時就會心中有數。

  此次高中地理培訓系統的分析了高中地理教材,使我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初中教材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各部分的重難點有了宏觀的把握。建設“探究課堂”是推進課改的有效途徑。

  (1)“探究”理念貫穿於高中教學。從自然到人文到區域至到地理資訊科技,每一堂課都存在著不同的探究方式,滲透著探究的影子。

  (2)人文地理、區域地理也可以成功開展“探究教學”。自然地理的教學案例豐富了我的教學素材,探究活動的設計豐富了課堂教學,使學生從枯燥的課本內容中解脫出來,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人文地理部分有更大的探究空間,只是這些潛在的教學資源有待於我去開發。

  三注重情感教育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教”的成效,只有在學生主動學習過程中才能實現。因此,以學生為本,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需要轉化為興趣,並上升為動機是中學地理教學的方向,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行動的方向。由於地理學科較其它學科相比,重注實際生活與生產,在教學中注重情感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積極創設各種機會,讓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都能展示自我,體驗到地理學習的成功喜悅。在教學內容上新增有思考性的內容,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不斷獲取成就感,達到興趣—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問題的可持續發展的學習目標。

  四教學手段的變化,改進教學方法。

  地理教學的改革不僅體現在課程結構與教材內容,它更要求深入到教學活動之中,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學生獲得知識途徑的拓寬,最佳化教學過程,更新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已提到日程上,觸及到每位教師習以為常或行之有效的教學行為中,打破“教師為中心”、“知識為中心”、“課本為中心”的傳統,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平等的教育觀念,在“滿足學習需要的有意識的交流活動”中下功夫,使學習過程成為啟發積極思維、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愉快的活動,改變了那種滿堂灌和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扭轉“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思考、重文字輕影象、重積累輕運用”的地理教學活動。

  五可持續發展是地理教學的指導思想

  地理教學要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21世紀議程作出的貢獻,教育學生理解、接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自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實施21世紀議程作好準備。具體要求是:

  ①正確理解滿足現在需要和滿足未來幾代人需要的關係,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為人民、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念。

  ②正確理解根除貧困與滿足廣大人民需要的關係,增強扶貧和人類平等發展的觀念。

  ③正確理解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作自覺的環境衛士。

  ④瞭解21世紀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策略和行動,增強參與實施觀念和歷史使命感,自覺作好實施21世紀議程的知識、思想和參與能力的準備。

  六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教師要有紮實的結構化的學科知識與學科化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例如:地理基本知識(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基本問題及以謀求經濟、社會、生態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內容為核心等地理知識,特別是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過程、地理基本原理、地理基本規律)、地理基本技能(地理觀測觀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閱讀分析繪製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資料)、地理基本能力(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地圖和地理資訊的意識和能力,地理判斷、解釋、預測與評價能力,地理表述能力)、地理研究基本方法(地理觀察、區域分析與綜合、地理比較等)、地理情感(地理學習興趣動機意志、文化情操、地理審美情趣等)、地理態度(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統一)、地理意識(空間意識、環境意識、全球意識等)與地理價值觀(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等)。

  2.教學目標應涵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知識與技能體現了課標的雙基要求,過程與方法側重於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未來社會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學應在充分體現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同時,保證學生在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中體驗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結合。

  透過學習後我收穫很多。對於新課改有了一定的瞭解,課改後怎麼教心裡也有底了。在與廣大同仁們的交流、討論中,使我的學習效率提高了,觀念更新了。雖然我們地處邊疆,經濟又落後,從教這麼多年,很少有機會到校外培訓。即使有這樣的機會,能走出去的名額也非常有限。單純的看看書又覺得視野終究打不開,二十多年來都是在閉門造車。現在國家教育部以這樣的形式來推進新課改,總覺得只是時間太短了,今後利用假期再好好鑽研。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7

  人去年暑假參加了省新課程骨幹培訓,而這次網路培訓,又聆聽了幾位專家的講座,感觸頗多,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透過這次學習,收穫很大,下面談談切身體會。

  一、對於地理課程標準應本著以下基本理念:

  第一條基本理念是“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

  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第二條基本理念是“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以上兩條理念是根據高中地理課程的性質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來的,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高中地理課程謀求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的和諧統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從兼顧社會、學科和學生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出發,謀求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的互相統一和滲透整合,併力圖將這一課程的基本理念貫穿於整個高中地理課程的框架設計、目標制訂、內容選擇、標準擬定、活動安排以及課堂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評價體系構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課程最核心的理念。而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上。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指出:“幾乎所有學科──經濟學、政治學、法律、技術或其他學科,都受到國際性和環境方面的影響。因此學習這些學科的學生必須具備地理素養。”地理素養是一個人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識、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機綜合體與反映。地理素養既內化為隱性的素質,又外顯為具體的行為。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提到的“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其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地理知識與技能──便於學生溝通橫向學科領域,促進相鄰學科的學習,是學生正在構建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為學生深入學習地理和其他學科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些知識技能不僅關係到學生平時的衣食住行和休閒娛樂而且關係到日後從事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效率。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學習能力、地理實踐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學習能力是學生不斷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鑰匙”,並且只有當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地理了,他們才會把地理學習看作是一種精神享受與終身發展的需要。地理實踐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則是初中階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續。

  地理意識──包括空間意識、環境意識、全球意識等。地理意識是在地理認知達到一定境界後的自然感悟與意念流露。判斷空間方位,確定事物之間的空間聯絡及結構,是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質組成之一。環境意識和全球意識則是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核心理念。地理情感──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地理思維活動、影響地理判斷能力、支配地理活動的精神支柱,它表現在學習興趣、文化情操、審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和諧統一的高中地理課程是這次地理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其中,“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遊地理”、“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地理資訊科技應用”等7門選修模組的開設以及採用學分制的管理形式,可以說是高中地理課程改革邁出的重要的一步。

  二、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探究,注重過程與結果評價的結合。

  高中地理課程的第三條基本理念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僅是地理課程而且是這次新一輪課程總體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各種學習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可以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第二、實踐體驗階段;

  第三、表達和交流階段。

  以往的地理課程,無論是教學大綱、教科書還是教學過程往往都是以“教”為核心或者說相對忽視學生的“學”。教學大綱是“教”的綱目,教科書是“教”的素材,教學過程是“教”的方法,課堂教學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理念不利於知識技能的形成,不利於創造思維的培養,不利於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樹立,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質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此次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當然,新課程也並不排斥接受性學習,而是倡導多種學習方式合理結合。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8

  20xx年8月1021日,我有幸參加了為期10天的保定市骨幹教師培訓會。培訓期間,認真聆聽老師的講課,感覺受益匪淺,使我更新了觀念,改變了認識,使我對未來的教學工作更加充滿信心。此次骨幹培訓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培訓中鮮活的案例、豐富的知識及精湛的理論闡述,給了我們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論引領。下面是我透過培訓獲得的幾個方面的體會:

  一、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做引路人

  新課程改革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階段的激勵人、引導者,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長、潛能,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指導。在課堂上教師也不再單純是知識的講解、傳授者,是學習活動的設計、組織、指導、調整者。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我們必須自覺進行教學反思,發揚繼承優秀的教學傳統,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努力實踐。探索,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二、學生主動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學儘量做到立體式進行:將學習任務分配給每個同學、每個小組來完成,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發揮每個小組的集體智慧,展示模組就會有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思考與交流;以教材為基礎,拓展、演繹、提升,透過各種課堂活動形式展現,有如辯論、小品、課本劇、詩歌、快板、歌曲、繪畫等等;在單位時間內,緊扣學習目標和任務、透過周密安排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預期的效果。簡單的問答式,一問一答,學生好像忙得不亦樂乎,但實際上學生的思維仍在同一水平上重複;一些課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學生能準確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很少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表面上看是師生互動,實際上是用提問的方式“灌”,直到讓學生認同教師事先設計好的答案。師生、生生沒有真正地互動起來,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

  三、平等對待學生

  作為教師,應該做到對全體學生的尊重:不僅喜歡並尊重那些聰明、聽活、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且也要尊重如智力相對差的學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尊重有過錯的學生;尊重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甚至尊重不尊敬自己的學生。這種尊重,能使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得到確立、鞏固,並逐步在學生中樹立威望,使學生從中也學到了要尊重別人、會尊重別人的良好品質,並能使一些有嚴重缺點、對學校和教師有對抗行為的學生逐步改正缺點,減少與學校、教師的對抗。平時還應給學生提供平等的機會,在各種選拔時平等;在上課時平等;在評價學生時平等;在處理學生中發生的矛盾衝突時平等;在教師自己心情愉快和不愉快時對學生都要平等。平等對待實質上也就是尊重,是對學生人格、人權的尊重。如果我們在平時的品德教育工作中能堅持平等對待的原則,就容易贏得學生的信任,使學生願意與我們進行思想交流,願意聽從我們的引導,認真對待學習。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人而異地對待他們。

  總之,參加這次培訓,受益頗多,接受了更多的理論指導,感受到了教育教學最新發展,也為自己今後更好的進行教學工作打好了基礎。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9

  面展開,歷史新教材走進了校園,走進了師生的生活,它使學生自主探索,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學會獨立思考成為可能。在知識能力、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情感價值觀教育等方面,新教材有其獨到之處。

  一、高中歷史二期課改教材的特點:以文明史為線索,以主題史為單元,就是所謂的“主題式文明史”

  有利於更集中地呈現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內容、特徵及其過程。

  (1)文明(civilisation)指的是社會進步的狀態,它與野蠻相對而言,是指具有進步價值取向的人類求生存求發展的創造活動過程和成果。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

  (2)文明有哪些標誌?

  《全球通史》中解釋:文明的特徵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確立的國家的政治權利、納貢或稅收、文字、社會分化為階級或等級、巨大的建築、各種專門的藝術和科學等等。但是並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備這一切特徵。我國史學界通常認為文明的內涵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方面組成。所以本書的第一大主題下的文明社會的標誌“金屬工具”“文字”“國家”就是圍繞以上三個方面展開。

  為了避免與初中歷史的簡單重複。在一期課改的教材中,初一學習中國古代史,初二學習世界古代史,初三學習了近代史。到了高中又重新學習中外近代史至當代史。造成了通史的重複。二期課改教材就避免了類似的問題。

  強調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和文明的交流,也符合和平、發展、協作、競爭和發揚人文精神的時代潮流,符合二期課改以學生髮展為本,強調科學、人文精神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國際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

  比較注意吸收國內國外史學界的新成果,重視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重視社會的演進和我們身邊的歷史。再現一種民眾史、社會史、生活史。這樣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引發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學習高一歷史應注意的幾點原則:

  1、理解本課內容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地位,緊扣文明史的主線索。強調從歷史中瞭解我們人類自身的發展,強調吸取在全人類意義上各種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方面的經驗教訓與智慧。

  2、文明是如何在各個歷史側面繼承發展的?如建築、飲食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而來,從而對我們今天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體現文明的細部演進痕跡,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

  3、注意瞭解各時期、各區域的文明有什麼特點,這些特點是怎樣形成的。

  4、注意瞭解人類透過交往,各區域文明是怎樣影響、變化、發展與相互競爭,以開闊胸懷和視野,提高歷史意識和國際意識。

  三、新教材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1、新教材內容多,容量大,課堂教學處理困難。

  2、以主題史的方式學習,時間和空間的跨度大,而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普遍較差,這給高中教學帶來很大的壓力。

  3、新教材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須收集整理有關資料,而學生的課業負擔比較重,時間很有限,上網查閱的條件不具備。

  四、問題解決辦法:

  1、面對新教材內容多,容量大的情形,教師必須在備課這一環節上狠下功夫,備好每一節課,在課堂上精講精練,提高課堂效率。

  2、面對新教材突出專題和探究式的學習,要求學生知識面要寬,要學會收集、積累知識,建議學校的圖書館對學生開放,校園網路也應該定時對學生開放,同時建立班級圖書角。

  3、針對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差的情況,可以有選擇性地對學生進行補習和輔導。成立歷史興趣小組,豐富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

  五、對教師的要求

  當然,新教材的優勢得以充分體現,對我們老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高資訊素養刻不容緩。資訊科技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模式,以資訊化帶動教育現代是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必須要在教學中廣泛應用資訊科技,把資訊科技教育融合在各學科之中,從而才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新教材迫切要求我們創造條件儘可能多地改進和更新課堂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影視、電腦等先進的電化教學手段和技術,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資訊量,增強歷史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這無疑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師的資訊素養提高了,才能在教學中把最新最前沿的東西傳給學生,也才能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教學方法創造輕鬆愉快的教學氛圍。作為一名老師,還應該清醒認識到,資訊時代相對學生來說,教師並沒有必然優勢,所以,教師自身資訊素養的提高已經時不我待。

  2、更新教學理念乃當務之急。新教材要求教師首先要正確理解“智育”的含義,它不僅是指知識,還應該包括方法,技能,能力。真正明白在電腦已可代替人腦來儲存大量資訊的時代,歷史教學應該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而決不是大量史實的記憶,歷史教學不僅只是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還應該教會學生掌握認識歷史知識過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用歷史意識考察社會和認識社會的能力,用歷史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學生的能力培養方面,又要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創造情感,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其次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不能認為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育,教師是權威,神聖不可侵犯,應該認識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的成長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啟發、引導和幫助學生,在於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

  3、更新專業知識是時代的要求。現代社會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現代社會是學習的社會,隨著新教材走進學生觀念中的“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今天的學生從影視等各種媒體中獲得的正確或錯誤的資訊實在太多,若老師死守有限且過時的知識,要想在素質教育的高標準嚴要求下,面對現在的學生群體,欲自如地為人師表,實在是勉為其難的。

  新教材不僅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將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生活,教師將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自身發展,教師的發展又將構成新教材實施的條件。如果我們不更新自己的知識和理念,那麼教給學生的也必然跟不上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們必須要不斷提高和學習,做到終身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創新,才能把最前沿的知識傳給學生,也才能為學生樂於接受。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10

  高中數學新課程對於學生認識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係,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筆者經過課改的教學實踐,談一些體會。

  1、更新教育觀念,認識新的教學理念

  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課堂應“以人的發展為目標,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好的課堂教學應“能促進有效學習的進行,使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構)和個性化發展成為可能”。這就要求教師從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親歷、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因此,教師應該更新教育觀念,真正做到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變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變單純知識傳授為知能並重。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觀察,讓學生自己思考,讓學生自己表述,讓學生自己動手,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課堂教學應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由接受――記憶――模仿――練習轉化為探索――研究――創新,逐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在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並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並解決了什麼問題,這種反思有利於學生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2、轉變情感互動

  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的只是數學的科學性,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建構,而忽視了數學知識的人文性、藝術性,缺乏對情感活動和情感培養的關注,加劇了教學情感的嚴重缺失,抑制了數學教學功能的整體體現,也是學生素質的一種缺憾,影響了真、善、美的有機結合和統一。

  教師必須注重加強教學的情感性設計,實現課堂教學民主化,建立平等、寬容、和諧的師生關係。對教學而言,交往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張揚,創造性得到釋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著角色定位的轉移,是自己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實現自我的過程。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賞識、期待和鼓勵是學生成長的最好動力,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勇於標新立異,給學生展示自我、探索創新的機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充分發展。

  3、採用有效的教學方式

  1)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開發自己的創造力,建立一種相互接納、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際關係。

  2)要注重學生的探究過程。在知識獲取過程上下工夫,對於探究結果中的偏差,要引導學生反思探究過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導下獲得合理的解釋,以充分體驗到探究過程的價值,增強學習信心。在獲取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要把給予學生問題、給予學生思路、給予學生結論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

  3)要倡導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體現學生個體的獨立性。教師應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學習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都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一般可以抽象為5個基本的教學模式:教師講授、師生談話、學生討論、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探究。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具體的教學條件、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4)教師應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基礎上進行教學。根據認知心理學的有意義學習理論,一切新的有意義學習都是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有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在認知結構中是否有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可以利用,這是影響與保持有意義學習的第一個重要認知結構變數,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數學學科的知識結構呈螺旋形、往復遞進、非封閉的上升結構,教師的教學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原有的知識點相聯絡,確保自己的教學能夠從已知到未知,較難知識點的教學可以分成幾個小步子,讓後一步的學習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前面所學習的知識能為後一步學習提供固著點,這樣使新的教學既能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知識準備和生活經驗之上,又能逐漸有所提高。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11

  20xx年暑假開始了新課程改革,所有高中任課教師就參加了高中新課程的通識培訓,主要學習新課標。2008年暑期又參加了新課改通識培訓以及各學科教材教法的培訓,並透過各種渠道瞭解了關於課改的許多資訊。新課程改革不只是課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課程改革是個系統工程,它在給老師教法提出挑戰的同時,也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課改的形式下怎樣加強班級、學生、教學、教師的管理工作,怎樣使年級的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務於課改的進行,更好的服務於教學工作,是一個重大課題,我們沒有前人的經驗可循,只能在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基礎上,一邊摸索一邊前進,一邊總結一邊創新。

  一、新課改要求教師實現角色轉換

  首先,是對教師和教學工作的管理。新課改要求教師實現角色轉換,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單純的教書匠,每個老師都應該是一個教育家。戰鬥在教育第一線的各科教師是直接參與教改的主力軍,他們的戰鬥能力與戰鬥熱情直接關係到教改的成敗,所以,提高教師的能力與熱情應該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在開學初,學校和年段就召開高一全體教師大會,統一思想,明確責任,以多種形式加強教師的教育,不斷增強教師開展教改工作的榮譽感、使命感、責任感。同時,由於教改工作任務重、持續時間長,各科教師都是在學習摸索階段,備課時也不像以前那樣輕鬆,加上大量的教學研究工作,無形間便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因此,在工作上要不斷地給教師關心、鼓勵,或者是心理上的平衡乃至聽取教師偶爾的宣洩,都是必須且重要的,年段應及時地把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向學校反映。另外,還需要各種方式來增強團隊凝聚力:課改是一項工程,不是哪一個人能獨立完成了的,只有加強教師隊伍的凝聚力與團結協作性才可能使課改工作真正落到實處並取得更大的進展。

  為此,學校儘可能創造有利的條件來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克服困難創造有利的教學硬體設施。如隨時通報各校之間聽課交流學習的情況,鼓勵教師互相聽課、評課,到外校交流;加強集備組工作,加強科任教師與班主任的交流;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反饋,及時瞭解教學情況與學生的接受情況,進行各種形式的問卷調查……但是,不可否認,課堂教學仍然是教學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加強集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求集備組要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主講人,並且要在每次集備時多進行教學方法的交流,上課時發現什麼方法對學生學習更有好處,要及時在組內互通經驗。集備組內的老師互相聽課評課,要對教材內容和課堂教法進行調整,打破授課的固定形式,根據各位教師的不同特點、各部分內容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接受能力靈活安排,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與此同時,將與課本聯絡密切、學生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鮮活的問題引入到課堂中來,拓寬學生的視野,開發思維潛質,提高他們理論聯絡實際,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師生互動式的交流和合作。並且,在抓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重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我們希望,透過良好的集備活動的開展,能夠形成一支團結協作、素質不斷提高的教師隊伍。

  二、在抓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重視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新課程所體現的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學校開設的第二課堂是學生參加實踐、應用理論、獲得經驗、提高素質、展現自我、發展個性的一個教育平臺,因此,加強第二課堂建設也是新課程對教學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我們要求各班主任在學生檔案中對於每一位學生參加的活動、取得的榮譽都進行詳細的記錄,這也作為學生評價的一個參考,如運動會、徵文比賽、朗誦比賽、文藝晚會、知識競賽等,都是學生髮展個人愛好的舞臺,他們在這些方面獲得的任何成績或表現都是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選修課和研究性活動的開展,先由教師定課題,學生選題,做好課題申報工作,擬定研究計劃,進行開題報告會,按計劃安排分組上課,指導學生進行活動,並在活動中安排階段小結和評價,最後指導學生做出結題報告。由於所選課題既是課內知識的延伸,又是許多學生從來未曾接觸過的知識,他們對這些課題感興趣,便大大提高了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願望和能力。指導教師應對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水平進行評價,學生也在個人研究與團體合作中尋找到學習的樂趣,同時也對他們自主學習課內知識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一起探索新課改之路,希望能夠真正達到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看到學生的素質真正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年段工作也將側重於教師之間的交流協調,師生之間的溝通反饋,資料的蒐集整理,資訊的釋出,更好地做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橋樑。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12

  經過一個階段的高中數學新課程培訓,使我受益匪淺,感受很多。新教材的內容編排切實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思想,大多采用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作為引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透過日常的事例來闡明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讓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真正實現《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應實現:

  一、新課程的理念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們在教學上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多動手、多操作。讓他們透過對學習資料,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要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頑強的學習毅力,要有足夠的學習信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

  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無問題狀態,就說明他思考不夠,學業也就提高不了。總之,同學們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勤奮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不僅學會,而且學會,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總之,新課改下的課程體系更新了課程內容、變革了教育理念,強調把傳統的注重“雙基”教學,轉變到基礎和創新結合上來。在打好基礎的同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二、新教材在內容上的特色

  教材突出了數學與實際問題的聯絡,意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教材編排上:章前圖的設計為了說明數學來源於實際;章前引言從實際問題匯出;閱讀材料很多是介紹數學模型及應用方法;習題也適當地增加了聯絡實際的題目,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創設聯絡實際問題的氛圍,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增加“實習作業”和“研究性課題”是高中數學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把數學學習從教室走向了社會,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群體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實現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完善。

  教材還突出一個“動”字,動手實踐,重探索,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新課改要求:“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而

  數學必修5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比較緊密。與以往教材比較,本書加強了背景素材的挖掘,力求透過一定的生活或數學背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並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例如,“解三角形”透過一個測量問題引入:“在我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明月高懸,我們仰望夜空,會有無限的遐想,不禁會問,遙不可及的月亮離我們地球究竟有多遠呢?”在解三角形內容展開的過程中,不斷與一些實際測量問題相聯絡。

  “數列”一章,突出了“數列作為一種特殊函式,是反映自然規律的基本數學模式型”的思想,利用大量例項,如三角形數、正方形數、存款利息、計程車收費、校園網問題、希爾賓斯基三角形、放射形物質的衰變、諾貝爾獎金髮放金額問題、商場計算機銷售問題、九連環的智力遊戲、購房中的數學等,引導學生感受數列是刻畫現實事物規律的重要數學模型。

  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本書更加註重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並努力使內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顯性化”,在適當是時候即使提醒學生注意函式思想,最佳化思想,以及類比、歸納等合情推理方法的使用。同時教科書注意體現“數形結合”的思想,數列透過圖象揭示與相應函式的聯絡,“不等式”則更強調圖形的意義,強呼叫圖形來解釋不等式的意義,特別是線性規劃,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都直接依賴於“平面區域”。

  三、對教材重難點的理解及分析

  與以往的教材比較,本書的三章內容在定位上都有較大變化。

  1.“解三角形”一章,強調對任意三角形邊、角關係的探索,引導學生髮現並掌握三角形中邊長與角度之間的數量關係,以及用這種關係解決一些測量與幾何計算的問題。因此本章的教學重點應當放在引導學生思考”確定三角形的條件”,從判定全等三角形的“SAS” “AAS” “SSS”中引出定量刻畫任意三角形邊、角關係的問題,並採用“從直角三角形到一般三角形”的研究思路,逐步獲得正弦定理、餘弦定理。

  2.“數列”一章,從基本思想看,要強調“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式,是反映自然規律的基本數學模型”的思想,重點是研究等差數列、等比數列這兩種特殊但重要的數列。因此,以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為載體,在函式思想及其研究方法指導下,研究有關的基本數量關係(如通項公式、前n項和公式等)是本章內容的核心。

  在本章教學中要善於挖掘教材內容的延伸和拓廣。如有關等差數列的前n項求和和等比數列前n項求和,可以鼓勵學生探索其他可能的解答思路。對教材中有關探索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基本數量關係的題目,也可以有相應的問題拓展,這種已有資源的挖掘和拓廣,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好處的。

  3.“不等式”一章不以“解不等式”或“證明不等式”為定位,而是強調不等式作為處理不等關係的數學工具的意義。因此,本章的著眼點是使學生理解不等式(組)對於刻畫不等關係的意義和價值,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組表示平面區域以及基本不等式,並用這些基礎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新教材充分體現了一個“新”字,面向全體學生,重發現和探索,在內容上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動素材,眾多的研究性學習。為所有學生的數學學習構築起點,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現代公民所必須的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同時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13

  “新高考”的走向如何?不僅是廣大師生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是每個高考家庭都關心的問題。

  分值“教育部要求高考改革於20xx年到20xx年分4批進行,河南作為全國考生第一大省,爭取進入第二批試點。”河南省教育廳廳長朱清孟說,河南高考改革新方案將於今年9月1日前公佈,從今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實施,20xx年將迎來“新高考”。教育部要求的高考改革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兩依據一參考”,依據之一是全國統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科成績,其中語文和外語的分值要調整,加重語文學科的分值。外語學科納入平時的社會考試,考生可考兩次,取最好的一次計入總分。依據之二是從政、史、地、理、化、生這6科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選3科成績計入高考總分。“一參考”是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情況,“兩依據一參考”也簡稱為“3+3”考試模式。

  得語文者得高考

  新方案中外語學科分值有所下降,且可以考試兩次,其高考總分割槽分度大大降低;數學學科改革後不再分文理,其命題難度也會大幅降低,區分度也會有較大下降;只有語文學科的分值提升,其命題的廣度、難度也會提升,在高考總分中的區分度會最大,最容易拉開學生檔次,所以說“得語文者得高考”。語文的提高需要長期積累,閱讀習慣將成為學生小學入學前後的第一重要習慣,可以說“得閱讀者得語文”。

  高考錄取將不再區分一本、二本、三本,甚至連考試大綱也要取消,大學的錄取將完全按照專業進行。如何引導家長及早發現孩子的興趣、特長所在,這將成為教師和招考工作人員亟待思考的一個課題。

  數學立足課本,最佳化解題思路

  數學的複習需要嚴謹的邏輯思維,緊跟老師步伐,不可盲目地陷入題海戰術,也不可疏忽練習。重視典例,熟悉高考中常考題型更為關鍵。

  在基礎知識的複習過程中,要學會研究課本,這是高考複習的起點。從高考的要求出發,把課本熟練化,概念能脫口而出,公式定理能信手拈來,基本方法能左右逢源。基本題型能借題發揮,從而以紮實的基礎為基點,向更深、更活的目標前進。

  另外,解題思維一定要“最佳化”,高考是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限定的內容,解題思路要最佳化選擇,解題方法要簡捷途徑,解題過程要最佳方案,解題失誤要最小化,尤其是選擇填空題的解答要防止“小題大做”“一算到底”,這就要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注意透過一題多解找最優解,使解題思維具有靈活性、流暢性、深刻性。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14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勢在必行。指導和幫助高中生做生涯規劃,就是要幫助學生在不斷認識自我的性格特質、興趣愛好、能力傾向的基礎上,協助學生找到自己的生涯發展方向,並教會學生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人生生涯。

  "生涯規劃"亦稱"人生規劃",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併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高中生涯規劃教育就是要幫助並引領高中學生真正瞭解自己,為自己定下學業和事業大計,籌劃未,擬定一生的發展方向,根據主客觀條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

  20xx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關於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兩項政策,明確提出"全科覆蓋""分類考察""不分理""兩次機會""嚴格公示"等措施。學其所愛,考其所長。未高考將實施"+"模式,除了語數外之外,考生自主選擇三科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加入總成績中。新高考的改革,將進一步推動高中生選其所愛,考其所長。

  改變一考定終身,引入多元錄取機制。《實施意見》倡導的"探索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把單一評價方式擴充套件為綜合評價方式。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更加凸顯其重要性。

  學生要根據報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的特長,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門學業考試當中選擇三個科目計入總成績。根據什麼選?如何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報考適合自己的專業,這些正是學校要給予學生指導的地方。

  高中階段就要讓學生釋放自我,尋找自己的興趣志向,要求學生和家長提前計劃未學習和職業的發展方向。學校開設生涯規劃程,將教育從"升學主義"轉向關注學生個人的未發展,引導學生將學習與社會及未職業選擇連線起,更多地認識和探索自身、關注並瞭解社會,不斷思考和明晰自身發展的道路,理智地尋找自己的學業指向。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15

  高考培訓內容對我衝擊很多,以下簡單梳理我培訓後的一些心得。

  感觸一:本次培訓跳出應試框框談教學

  xx市以往培訓常邀請本省一些高考專家來分析高考、談應試策略,某種意義上是培訓教師應試的技巧。今年有兩大變化:

  (一)培訓專家來自省外;

  (二)培訓內容跳出了應試框框。今年兩位培訓專家一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芮信老師,一位是xx市教研員戴xx老師。雖說芮信老師的講座題目是《如何認識教材、教學與考試的關係》,但講座內容早已跳出應試的框框,從研究教材、史料引用細節(以圖片使用為例)視角談教學,理清了教學中我們所困惑的教材、教學與考試的關係。戴xx老師從分析當前新課改中出現的問題出發,談教學的缺失;以分析xx高考題為契機談歷史課堂;以案例分析為依據談歷史教師的素養。總之,本次培訓是跳出應試框框談歷史教學,跳出xx自主命題框框談歷史教育,不僅引進省外一些先進理念,更對學科前沿動態進行某種程度的分析。

  感觸二:本次培訓讓我對自身教學疑惑

  畢業五年來,我在應試教育的框框下努力探索,以研究高考題為突破口,透過對全國新課改地區高考試題進行比較,“洞察”xx高考命題的規律,成功地使教學不偏離應試的方向。為此工作以來,我所教班級在小高考和高考都有出色的表現,在許多報刊上也發表了數十以研究“題”為主題的文章,但也是這種教學探索現如今使我越發感到教學的“瓶頸”,越來越感覺到探索的路子越來越“窄”。本月15-16日在xx參加全國曆史年會,接受了一次歷史教育的“洗禮”。在聽了特級教師的課、名教授講座之後,似乎對今後歷史教學有了一點思考,但經過這次培訓後,讓我思考也更多,很多內容需要梳理,很多教學問題需要研討。反思自身的教學,我感到有些疑惑。當然這些疑惑並不是那麼無緒,很多問題可以動筆去梳理,可以在今後教學中理清,而且梳理中不僅能探索出今後的教學之路,還能借機寫點東西,豐富自己的見識。

  感觸三:本次培訓我與專家的無緒對話

  記得在xx年會時,聽到讓我感觸的理論,幾次都欲與專家進行對話,闡述我的想法和疑惑,但苦於會場交流的人太多。此次培訓讓我有了與專家對話的機會,當然激動之間我很雜亂地提了很多問題,甚至讓戴xx老師摸不著頭緒,現在回味起來,我提問重點有:

  1.感觀xx高考試題,很多題在表述上是否存在不恰當之處?如2009年第6題、2010年第5題高考題已經表露出這個問題,我在給某些圖書公司寫高考解析時也在疑惑xx卷經常出現這種命題語言問題,是否與xx地區歷史教學用語有關?也曾試著從網上下載xx地區優質課大賽課件,探索這一問題,也有過一些思考,苦於沒機會去xx現場觀摩,所以至今沒有把這一問題整理出來。

  2.戴xx老師今天講座三次提及今年珠海年會。兩次高階研討對今後一段時期歷史教學無疑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但仔細比較,兩次年會對歷史教學變革的主旨是否出現衝突?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透露出的今後教學探索是“歷史學科理論”(我試著百度這一詞彙,未曾找到準確定義),而全國曆史教師教育委員會倡導的是“杜絕以論代史”“人性”“強調史實的多元理解”。

  3.xx全國曆史年會上xx師大教授楊提出中學歷史教學需“寬容理解基礎上認識”“讓學生體驗到歷史是漸進性發展歷程”,此認識基礎上對現行歷史教材即將變革的疑惑。現行教材04年透過稽核,實施未10年,雖質疑聲不少,但其成效尚不能“蓋棺論定”,目前許多質疑翻開每冊目錄前言都可以解決,根本不能算問題。

  4.史觀在現行課標、教材中究竟是如何體現的?如何要求的?在教學中如何把握?正如xx年會沙龍中中史參任鵬傑主編質疑時下火熱的文明史觀甚至只是國人的自娛自樂,國外未系統提出。史觀只是為我們認清歷史史實提供某種標準或者角度,與其強調角度,不如透過史料甄別歷史真相。

  5.xx全國曆史年會上秦暉教授重講文革,許多史論顛覆了我們通常對文革的瞭解;珠海年會上錢乘旦教授的講座也顛覆了我們很多歷史認識。隨著很多新史料的發現、舊檔案的解密,在應試標杆下我們歷史教學應該還給學生多少歷史真相?

  當然除以上問題外,現在寫這心得時,還滋生出其他很多思考,有些是突然聯想到的、未成形的“片斷”,在此不一一述說。在接下來暑期生活中,我將針對性閱讀、學習,希望能在以上問題中有所突破。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16

  有的畫室就是一種速成教學方式,不重視學生打基礎,只追求一種表面成效,我覺得如果去那些畫室學不能夠紮紮實實地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能,也不會有什麼大的發展。

  剛來畫室的時候,我有點怕生,擔心會跟不上。但老師們都很平易近人,同學們也非常熱情,這使我消除了擔心,很快我融入了這個大家庭。老師對我說,來這裡學習要從零開始,首先要畫好靜物,把基礎打紮實了才能畫石膏和頭像,而且畫好了靜物對畫色彩也有幫助。由於以前學的時間比較長,很快靜物我就過關了。兩個星期後,我開始畫石膏像。第一張石膏像我自我感覺良好,但楊老師卻說單獨看還行。對這句評語,我不大理解,老師就把我的畫和畫室的書上的作品對比,我頓時明白了,很多東西是要對比的,對比可以看出差距和問題。書上的畫很厚重、很有張力,而我的畫很平淡,沒有辦法在很多畫中突顯。還有,我畫石膏像一直打型不準。老師還給我講畫畫的學習方法要學會從整體到區域性再回歸到整體。在對比時要橫著對、豎著對、把畫板放遠去看,用明暗來對型;而且畫畫要做到膽大心細,看準了再畫。我把老師講的要點銘記在心裡,試著用老師給我講的這些方法來作畫。畫了幾張後,我感覺到有很大的起色。

  暑假過後,開始進入考前班了,畫室的學習氣氛更加濃厚。在加強基礎訓練的同時,也開始了兩個星期一次的模擬考試。幾次的模擬考試,大家都以實戰精神來對待。第一次考試,我排名第一;第二次考試,我排名第四;第三次排到十七位了。縱觀三次考試結果,我發現自己確實還是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色彩很不穩定,時好時差;二是考試時會緊張,把握不好;三是考試時還有一種攀比爭先的虛榮心態,總想保住第一的位置,一出現失誤就會劍走偏鋒,不能穩往自己的陣腳。由於這些問題的影響,才會使我後兩次考試連連失利。在今後的考試中,我會努力避免這些問題,不要把名次看得太重,畫好每一張畫才是最重要的。

  集訓學習三個多月以來,我在專業上有很大的提高,老師們在講課時往往用最精闢、最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地教導我們。在學習的實踐中,我覺得畫畫時最好不要聽音樂。因為有時老師給周圍同學的講評,也能從中得到啟發的,而戴上了耳塞就什麼都聽不到了,況且考試時也是不准許聽音樂的,如果養成了這個不好的習慣,對自己的學習是沒有益處的。還有上理論課時,記好筆記是很重要的,心記不如墨記,一些要點記在了本子上,可以經常去溫習、去琢磨,而不記的話,就成了過眼煙雲。再就是老師的示範課,不能光看熱鬧不看門道,要用腦子去看。老師給我點評的問題,我都是用筆在畫板旁邊記下來,畫畫的時候不時看看,儘量防止出現同樣的問題。還有就是看畫展的時候,每次我都會帶好筆記本,把參展作品中的一些好的細節記錄下來,如某張作品中構圖特點、運用色彩的獨到之處、塑造的細緻方面,都寫下來。平時我畫畫的時候,偶爾拿出來琢磨琢磨,也是有一定好處的。除了老師組織的看畫展以外,有時我還得用休息日去看畫展,以從中吸取營養。

  不專心是學習的致命弱點,在這方面我比較注意。平時畫畫的時候,我都是專心致志來畫,不會因為別的事情來分散精力。我覺得來到這裡學畫畫,就只能想畫畫的問題,別的事情就是天塌下來也別理會。我記得我們畫室去年考上國美第一名、現在在畫室當助教的李小妮姐姐跟我們說過,學畫畫的有兩種人,一種是什麼都不管,只管畫畫的人,另一種是什麼都管,只不管畫畫的人。前一種人是能學得好、考得好的,後一種人是沒辦法學好、更考不好的。這使我聯想到確實有這樣的同學:什麼事情都有份,人家上個廁所要去陪同、人家買點東西要去陪同、誰有個頭痛腦熱要陪同等等,反正是不該管的都去管。我覺得這樣子太浪費時間了,到頭來沒學好考不好是自己的事,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解釋的。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17

  提高二、三輪複習效率

  新課程實施以來,高考命題近年來逐漸淡化了純理論與純記憶,以能力命題立意居多,注重基礎、突出主幹,刻意創新、強調運用,且聯絡實際。在離高考不到一百天的時間裡,要提高二、三輪複習備考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我認為教師不應面面俱到,一味求全;也不能只重視記憶,忽視能力;更不能沉迷題海,缺少指導。

  在二輪複習中,我們應注意提煉主幹知識,查缺補漏,將教學內容專題化,專題題型化,典例方法化,方法步驟化,枯燥概念鮮活化,複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原理圖示化,知識聯絡結構化。特別在地裡中,要強調地圖的應用,所謂“得圖者得天下也”。

  反思自己的教學

  新課程改革下,我們要轉變講過多講太全,重灌輸輕引導,重結論輕反饋的教學模式。

  根據專家們命題趨勢的分析可知,讓學生全面掌握和準確理解學科主幹知識是分析解決問題的前提。沒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儲備,根本無法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績!針對我校學生,更不能忽略主幹基礎知識,求深求難。對於文科來說,死記硬背行不通,不記不背也不行。弄通弄懂教材,注重培養學生聯絡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我們還應加強學生信心的樹立,加強答題規範性。信心,是考試的隱形分數。

  備考中的幾點提醒

  1、勿過分強調社會焦點、熱點問題,忽視基礎知識的落實、基本技能的培養(要明確考點和熱點的結合點,即用考點分析熱點,並找準切入點)。

  2、勿過分迷信外地“名師、名校”的經驗介紹,忽視本校實際。

  3、勿過分強呼叫“名師、名校”的試卷來突擊訓練,猜題押寶。

  4、勿盲目聽信各種小道訊息。

  總而言之,現在高考命題靈活,我們的應對措施也必須靈活。我將把本次自己學到的好方法用來指導學生複習,爭取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xx年高考文綜的勝利!

  學校領導組織和支援我們參加各種培訓,每次我都有新的收穫,深感自己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和啟發,這些都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和借鑑,促我奮進。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電,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教學,而培訓學習就是最有效的手段,希望以後能有更多這樣的機會。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18

  20xx年教師節之際,我和七八十位教育同仁一同參加了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組織的20xx年第一期中學教師提高培訓班。

  本屆培訓班的主要任務和目的就是對標新課程、新課改和新高考。透過省、市各級專家的分析和先行者上海市的專家的介紹,短短五天時間裡,讓我們原本有些模糊的新課程新課改背景下的新高考意識有了比較清晰的輪廓,幾點心得,做如下彙報:

  1、本次新高考是國家層面的教育改革,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科學舉措,既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人民群眾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本身發展的內在需求,而其中最重要的或者說最核心的,則是所有教育者被長期的物理性時空壓迫而正在逐漸泯滅的教育良知的吶喊。正因為如此,關於為什麼要開展這張改革的討論沒有空間,佔據主導的內容是如何抓住機會應對挑戰,怎樣將挑戰變成學校、學生和教師發展的機遇。

  2、上海等先行地區的經驗和措施非常寶貴,具有極強的操作性和借鑑意義。關於選課和考試的各種措施,都是實踐中逐漸調整成型的東西,雖然還需要不斷完善,但是至少給我們即將開展的教育實踐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而他們遇到的困惑和問題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後發制人的先機。

  3、有些困擾的問題還沒有顯現也沒有能夠形成很好解決思路。比如,班級管理,到底是需要學科背景的專業教師做班主任來管理,還是隻需要一個行政性的服務人員來做班級管理,進而引申的問題就是學校的德育管理與實踐究竟應該如何開展,因為大部分的德育內容(如各種德育活動)都已經分化到了課程中,成為選修的一部分,顯性的德育工作大部分變成隱形的,而高中生身心發展過程必然經歷和產生的許多德育問題也要透過學習輔導、心理輔導和生涯輔導來解決,傳統的德育在新課改和新課程中究竟是怎樣的地位,乃至於專門的德育部門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班主任崗位的性質是否發生變化等。還沒說教師工作量和工作任務的安排,人員編制的變化等,甚至一些很細小的問題,比如走班制學生的考勤如何處理,等等,也都還需要我們自己的大量實踐來提供思路並得到很好的解決。

  本次培訓,最大的收穫就是開拓了思路,點醒了思維,為我們迎接新課程、新課改和新高考做了思想準備和理論準備,意義非凡。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19

  在20xx年5月12日下午,本人聽了海口實驗中學林茵茵校長主講主題為“新高考,新思考”的講座,受益匪淺。透過學習,對即將到來的高考改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新高考"對高考科目、高考成績組合進行調整,不僅會對基礎教育教學,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給老師也會帶來很大的變化。

  雖然海南省的具體方案尚未定論,但是從海南的新高考方案,我們得知”海南省自20xx年秋季高一新生開始,將採取“3+3”模式,即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和考生選考的3科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成績組成,一本二本合併錄取。新高考方案中必考科目僅三門,且更強調基礎性。雖然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擅長的科目,但是我們也應要求學生不能偏科。今天上課時,一道閱讀題裡說到一個地理知識,我問學生知道嗎?很多學生一面茫然。雖然理科生高考不考地理,但我覺得一些常識還是應該學的,不能因為高考不考而覺得不重要。

  面對即將來臨的新高考,作為教師,要科學應對這一挑戰,要轉變目前的教育教學觀,而不是對原有應試模式進行簡單修補。此外,我們要準確把握新高考改革的實質和總體要求,給予學生足夠的指導,給予他們正確的人生態度,學習態度。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20

  8月18日上午,本人和顏乾扣以及沙月紅老師一同參加泰州市高三數學教師培訓會,獲益頗多。

  本次會議在姜堰市第二高階中學舉行,來自泰州市的40多所高中的290多名數學教師齊聚一堂,聆聽了由南京市教育局著名的寧連華教授以及泰州教研室主任石志群的精彩演講。會議圍繞近幾年江蘇高考數學中的問題進行研究,目標明確,內容詳實,會場氣氛熱烈。

  上午由寧連華教授主講,他把20xx年至20xx年江蘇高考中,填空題,大題,甚至理科附加題每一項的全省平均分,都統計下來進行詳細的分析,然後總結出一般的規律。08至12年全省均分分別為88.01、97.27、83.12、90.8、80.31,理科附加題均分分別為22.31、24.16、28.14、25.55、20.11,由這樣的資料可以猜想20xx年江蘇高考整體題型會沒有大的改變,但是在難度上會有所降低,尤其是三角函式題以及立體幾何題,不會像今年的高考讓考生在做一二兩個大題時就會受卡,所以要求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訓練學生的解題規範化。另外寧教授還指出高考其實是一個短時間的競爭,要求我們平時教學要儘量的拓寬學生的思路,對於每個題目要儘量採用最簡單最快捷的做法,這樣可以大大的節約時間。畢竟高考只有兩個半小時的時間,短時間內如果不能找到最優的解法,很有可能做不出來,即使做出來了,也會影響其他題目的解答時間。最後他還強調每年高考壓軸題是解析幾何,而解幾的運算量很大,如果學生的運算功夫不過關,分數是不會高的。所以平時遇到比較複雜的運算,最好是教師要計算給他們看,讓學生能對複雜的計算有信心,不會遇到就有害怕的感覺。

  下午是石志群主任的演講,他指出我們平時教學訓練學生的正常思維能力,還要給學生總結一些常見題型的解題套路,畢竟考場上時間有限,如果每一題都要講究思維,那時間肯定來不及了。還要訓練學生的運算能力以及規範能力,講解題目時要共同分析題目主要想考察什麼知識點,揣測出題者的意圖。他還指出理科附加題部分,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把《不等式選講》,《平面幾何選講》給學生講一下,這樣學生在四選二上選擇的空間就大了,得分的機率也就大了。

  雖然只培訓了一天,但是我們的收穫不小。教師的學習和教學研究是無止境的,需要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充實自己,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不斷加強修養才能勝任教育這項工作。正如有的老師所說的,培訓收穫不是一文章,重要的是在以後的教學中能發揮作用,這才是培訓的真正目的。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21

  學習了班主任培訓後,有如下心得和體會:

  一、用嚴格要求、寬容與愛要求學生。

  剛工作的時候,我對學生的錯誤毫不留情一針見血地嚴歷批評,我看到他們在自己課上大玩紙牌而大發脾氣,我看到他們氣跑任課老師而大聲呵斥……我眼裡容不得他們的錯誤正像眼裡容不得沙子,我恨鐵不成鋼……

  “要想幫助他們首先要寬容他們”一位做了多年班主任的老教師提醒我的話始終銘記在心。當我試著用平等和真誠的愛心來對待他們時,批評便轉化為親和的魅力之帆。班裡有一位女生,上課經常違紀,並且與我班某男生交往過密,老師批評時便自稱有心臟病開始撒潑倒地,家庭聯絡電話告訴我的都是假的,叫家長來時她說家長不在家,搞得老師們也不知道她是真病還是假有病。她在課堂上常常肆意而為,老師們怕她真有心臟病也不敢批評,我找她談了多次都無效。

  有一天晚自習,她與她座位後面的女生髮生爭執,竟回手打了人家一耳光,我聽到這個訊息之後趕去處理。事後她覺得老師處理不公,找我談話,末了給我扔了一句:“我舅舅是某某單位的領導,我讓他明天來找你。”我一聽,來了氣,這麼多學生也沒見過學生敢威脅教師的,於是氣憤地對她說:“老師黑的白的都不怕,誰來了都沒用。”沒想到這話竟成了她的把柄。當天晚上她回家添油加醋地對她的家長說了她的一番道理。

  第二天,她的舅舅和母親果然怒氣衝衝地來了,一番興師問罪的樣子,看到這些我心裡頓時明白怎麼回事,平時連請都請不到的,今天竟然來齊了。看到他們臉上的表情,我壓制自己的怒火說:“我一直想向你們瞭解她的情況。

  第一,她的身體情況;

  第二,她給我說家裡已經給她聯絡好了大學,保證畢業後肯定能上,有沒有這件事;

  第三,她和我們班一位男生交往過密,你們瞭解嗎?”他們一聽,語氣馬上變得緩和起來,說:“沒有想到老師是這樣關心她……”然後又談了昨天晚上發生的事情,他們弄清了原委,澄清了事實,就主動就昨天她孩子的問題向我道歉,並表示以後常與老師聯絡、多溝通交流。

  事情剛過去不久,一天上午我正在鄰班上課,同學位跑去喊我,說她突然暈倒。我急忙趕去,邊把她送到醫院,邊向學生了解情況,學生說她和老師發生衝突,於是就這樣了,說完都對我眨眨眼,我頓時明白了怎麼回事。我不動聲色,一邊聽醫生詢問,一邊對她竭盡關心。醫生檢查完對我說沒什麼事,可能是沒吃早飯體力不支。於是我更加明白,給她買了一份牛奶,並叫其他同學與她家長聯絡。她一聽與家長聯絡馬上對我說沒事了。從這以後,我每天讓其他同學給她帶一份麵包牛奶,過了一星期,她對我說老師對不起,以前我做的不好,我今後一定好好學習。後來她經常與我談班裡的情況併為我管理班級出謀劃策,逐漸地疏遠了那位男生,學習成績也開始上升,最終被武漢的一所高校錄取。

  二、用理想信念激勵學生,讓學生有更高的目標追求。

  班裡的學生學習風氣較濃,但他們對自考上理想的大學信心確實不足。我經常用目標分解法、個別談話法、整體鼓勵法抓住每個時機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不僅激勵了學生奮然前行,也增進了師生情感,融洽了師生關係。高考錄取後被錄取為本科的王慧麗同學在《焦作日報》上就談到姚老師的目標分解法把我從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的陰影裡解脫了出來,幫助自己及時調整了心態,高考中取得優秀成績。 班裡的四位男生,他們經常一起曠課遲到,我對他們說:“你們四個人為什麼不能一起學習呢?”他們對我說:“現在的成績再努力也考不上大學。”我說:“你們有什麼愛好和特長嗎?可以往藝術上走走呀!”接著又舉了許多具有說服力的例子。過了一段時間,他們找到我:“我們想一起去學藝術表演。”我說:“找到了目標,就得堅持住!”從此以後他們曠課少了,學習也努力了,其中三個過了四川音樂學院的藝術專業分數線和省規定的藝術專業本科線。

  三、關注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我們班同學數學基礎普遍較差,很多同學選擇讀文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數學成績不好。對此我心中有數,也很有信心,我在數學老師面前和同學面前反覆渲染數學的重要性,文科學生成績的翻身,數學是根本,要在促進其他學科正常運作時,並客觀地進行了利弊分析,很多同學數學成績不好是因為基礎不好,有恐懼感,缺乏興趣,而現在我們有克服它的優勢:

  1、我們文科生政治、歷史的練習量暫時不會太大,不像理化,這部分時間完全可以用到數學中去;

  2、我們以前數學練習得太少,要多做;

  3、我是班主任,又是語文老師,我一定主動讓出時間來,自習課用到數學中去;

  4、我們的數學老師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年富力強,認真負責。

  透過反覆強調,透過數學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到期中考試數學成績明顯提高。我又反覆強調多做的重要性,並讓數學單科第一名的同學在班會課上介紹經驗,他談到原因之一是做得多。於是就問他:你哪來那麼多的時間——他整個晚自習都用來做數學。我又問他,其他學習任務呢?他說:在其他時間已經完成了。我於是給他算了一筆時間賬:他早上5:29起床,6點已經在學習,到7:10早讀,他比一般人多出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加上課間、中午、傍晚及晚自習後,他一天中的空餘時間有三個多小時,用來完成其他學科的學習任務很寬裕了。我叫他統計一下週一到週六共做了多少數學課外練習,第二天他告訴我:除老師佈置的練習外,有150多道題,平均每天29道以上。我把這一情況通報在黑板的右上角。鮮活的事實使2班大多數同學感到:時間不是沒有,關鍵會不會擠;成績提高不是沒辦法,關鍵會不會做;光想沒有用,關鍵在行動。

  四、關注學生心理健康,讓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高三後半期,我考慮到學生高三壓力過大,給學生提供了渲洩情感的渠道——班主任“心靈熱線”。不僅學生可以在自己的週記中暢談自己的心聲,而且每天我利用下午的自習時間分批分段的進行與學生談話。這使我發現了許多學生心靈中隱性的問題。比如男女生交往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招人誤解);考試焦慮徵;代溝等。針對這睦問題我一方面個別談心,一方面利用班會時間,向同學介紹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學會處理成長中的困惑、煩惱。

  如“如何消除與家長的代溝”、“對自己期望值太高好不好”、“如何與異性交往”……有時我還會利用一些文章來處理學生學習的一些問題,針對高三學習任務重學習自己制定的學習計劃不能完成,我向全班同學推薦了一文章《當你失信於自己的時候》,針對學生的焦慮問題我給他們找了有關分析未上線的學生分析材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臨高考前一月,我們召開家長會,向家長介紹考生臨考前的心理特徵,以及家長注意事項,使學生有了一個健康、和諧的備考環境。在當年的高考,全班同學幾乎都達到了自己的理想目標。

  冰心說:“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在幾屆的畢業班教學生涯中,我付出汗水,收穫了幸福。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22

  八月份,新課程改革培訓在網上展開,經過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在專家的講解以及課改區教師的現身說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我對課改的渴望,同時也感受到了一份來自未來的壓力,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素質教育的實質性資料和具體要求。在知識、經濟高度發展的今日,沒有知識和本事是不夠的,那麼如何推動社會不斷提高,應從基礎作起,從學生的教育做起,從課改作起。課改不改課就行!

  經過網路上一些教師具體的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剖析,使我們認識到應當怎樣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必須的學習要領,構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怎樣才能將一根根主線貫穿於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之中。

  經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整體把握數學新課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不僅僅能夠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數學的主要脈絡,並且能夠使我們站在更高層次上以一覽眾山小的姿態來應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不僅僅能夠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經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資料的增減與知識的分佈;怎樣把握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即專家們所提醒的在對學生講解時應當把握的尺度;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僅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且也要從自身的知識儲備上為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作好充分的準備。

  一、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

  應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貼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本事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供給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對於課堂教學,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資料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我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我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一樣層次的學生要有不一樣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一樣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髮展供給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儘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總之,21世紀的教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數學教師除了在新形勢、新環境下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及規律外,還應更深入進行體育教學實踐,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才能成為實施創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質的重新型的教師。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23

  自20xx年參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們一路走得很辛苦。然而有付出就會有收穫,在學習和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收穫的更多。除了各級教師培訓中接觸最新觀念和了解學科前沿,觀摩其他老師研究成果外,學校組織的每週一次的教研活動,也為我們的常規教學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指導著我們每一次的教學活動。我們也因此能取人之長,補已之短,不斷豐富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在此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和收穫,希望能夠引起老師們共鳴。

  一、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提高

  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開發自身潛力,發揮自己能力的機遇。每一位教師在這場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認識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進自己的教學。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老師們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尋求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我是學英語的,擔任地理教學,在知識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學經驗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透過每週的教研活動以及自已的不斷學習,地理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覺已經能基本勝任地理教學了。

  二、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

  因材施教是一項古老的教育教學原則,全面、深入地瞭解每一個學生,是實施因材施教,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教師需要透過多種多樣的課堂和課外活動,關心關注每一個學生,瞭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基本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是學生適應教師的過程。而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重在學生怎麼學而不是老師怎麼教,活動過程要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成功與否,關鍵取決於是否讓學生主動參與了學習的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例如,在講解地球公轉時,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引起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如果教師只是憑空講理論,學生聽得雲裡霧裡,總是認為很難很難。我在課前準備了一個簡單的道具,就能讓學生直觀地分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用兩根細鉛絲綁成垂直狀態,一根表示晨昏線,另一根用紅線繞起來且可上下移動,表示直射光線。教師演示給學生看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晨昏線的相應移動。讓所有學生隨意拿兩支筆就可做同樣的演示。演示過程中學生就能看出:晨昏線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相應移動,而晨昏線的移動引起全球晝夜長短的變化;同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如此輕而易舉就能讓學生領悟地球公轉的意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動手動嘴動腦,全部精力集中於學習中,一次性就能帶動學生掌握重點難點知識,在迎刃而解的基礎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三、教師與學生的和諧關係

  師生關係的和諧,首先在於教師對學生的愛。老師對學生的那份愛是溢於言表的,是沒有對學生的隔閡,也沒有偏愛。這種愛是無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民主、合作的。馬斯洛健康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健康人心裡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當學生滿足了師生間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學生才會因此發展了自尊、自重。當學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在和諧的學習環境裡,感到自身的價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認,才會輕鬆地、愉快地投入學習,避免了無謂的爭端、煩惱以及恐懼。

  四、團結協作,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

  “很難想象一個不會與人相處的人在當今的社會將如何生存。”美國商界某知名人士的這一感嘆,無疑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會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協作的合作練習,不僅增長了學生的技能,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潛意識裡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了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開展合作學習,讓他們並肩作戰,一起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好品德,讓他們樂於與人交往,善於與人交往。

  五、在欣賞中引導學生學習彼此的長處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著以下三層含義: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和牽掛;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我們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段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我們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愛心、同情心、責任感。在新課程“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欣賞可以是組織學生看展覽,也可以是同學的優秀作業的相互觀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欣賞同學的優秀作業更有價值。因為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模仿同學更勝於模仿老師。這是因為他們的水平接近,更易於模仿。我們在課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賞,讓他們一起討論、評價,取長補短,這樣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種欣賞有的是課前的,也有課後的。我們更多的是在課堂中間組織學生觀摩,因為這樣可以學習到別人的繪製過程和技巧,利於學生及時地對自己的實踐進行調整,從而取百家之長,釀自家特釀。這對拓寬思路以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極有意義的。

  總之,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透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以後的路還長,我的教學經驗還是很不夠的,為全面提升學生的水平,我會繼續探索、繼續努力。著名教師李鎮西曾經說過,教師“首先是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我會以此為鑑的。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24

  新世紀小學參加了xx市數學新課程培訓,一天的培訓內容安排得很多,聽了1堂課了學習了2個教材分析,聆聽了11個專題論談。透過這次培訓我收益、感想頗多,此將我培訓的所思所想付諸筆下,作為自己在今後教學道路上的提醒和鼓舞。

  一、耐住寂寞,潛心鑽研教學

  從這次培訓來看,新課程對學生的要求低了對老師的要求確大大的提高了不再是過去照本宣科了也不再是作秀式的上課了需要的真真切切的有效課堂,要向40分鐘要效率。要想做到這一點,老師只有在課餘時間潛心鑽研教材,有時也許還要佔用你工作之外的時間。鑽研教材是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從枯燥中尋找樂趣,從孩子們好奇閃爍的目光中,從孩子們獲得知識的興奮表情中獲取我成就感。那麼鑽研教材需要讀懂教材,詮釋本質,理解本質,活用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現在書本上的內容並不完全適合你所教的班級,內容也沒有像老教材那樣有條理清晰,因此備課時我需要吃透教材,深入淺出,對學生的任何表現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就需要我付出大量的準備工作。

  二、做一個細心的數學老師

  數學課好像是一個追求結果的課程,因而我數學老師也很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考試考了幾分,作業的答案對不對,卻忽略了學生在題中出現的錯誤,以及解題的過程。有時看到學生做錯了只是讓他去訂正,或是說太粗心了等。那麼我老師是不是也太粗心了呢?忽視了學生有價值的錯誤呢?要善待課堂、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有時學生的錯誤是有價值的要從學生的錯誤中剖析解決的方法。經驗不正是從錯誤中一步步積累起來的嗎,讓我做一個細心的老師,關注學生的細小錯誤,也許它就是擦亮你思維之火的星光。另外我要堅持不懈的抓學生的學習慣,培訓學生的數學素養,從最生活的開始,從身邊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開始。

  三、注重自身的專業成長,成為一名專業教師。

  為什麼我小學教師大家覺得是誰都可以當,而醫生卻不是人人都可以當的想主要原因是小學老師不夠專業,似乎老師能做的其他人也能做,那麼如何變得專業呢?想教師要注重自身的專業成長,首先從模仿開始,向我所欣賞的名師教學片斷中學習他過人之處。二是從磨課開始,磨一堂課,磨同一類課,讓自己成為這類課的權威。三是從讀書開始,每天給自己哪怕十分鐘也好讀些書,看些書,總能從書中有所體會。四是從反思開始,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每天對自己所上課的否滿意,把滿意的不滿意的做一些記錄,對自己今後的教學都是很好的積累。五是從寫作開始,自己對某些東西有想法了可以將想法付諸筆下,哪怕只是支言片語,可以寫寫精品案例,現場課堂評斷,或是自己的教學反思。

  只有我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了才能進步才能更專業,別人也就無從仿效了愛我工作,愛我學生,也就能從中體會出我工作的偉大之處了。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25

  這次新課改的培訓物件大都是在職教師,他們已經用經驗的雙腳走出了一段路,有些教師還收穫了豐碩成果。半路折回,重頭再來無疑是痛苦的,他們需要放棄,需要重建,更需要整合。因此培訓工作要扎深根,這個根,一是課堂深處,二是教師心靈深處。紮根課堂就是貼近課堂教學的實際,用理念灌注課堂;紮根教師心靈,就是啟用教師的內在需求,使教師積極主動地進修學習。

  一、理論學習與觀念轉變,是走進新課程的必然起點

  理論學習與紮根課堂並不矛盾。有不少教師認為,新課程理念高高在上,距離課堂實際太遙遠,對課堂教學起不到具體的指導作用,其實這種想法是片面的。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行動,一個人的教育教學行為往往受他的意識理念所支配。新課程理念,相對一線教師是陌生的,實施新課程,必須進行理念翻新,並且入心研究,深刻領會其內涵精要。觀念不變,理念不明,根本無法走進新課程。沒有教育觀念上的徹底轉變,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層,甚至發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還會拿出老一套來拯救。所以有效地搞好理論學習,是進入新課程的第一重要關口。

  二、研究新課標與新教材,提高把握新課程的能力

  研究新課標與新教材必須和比照舊大綱舊教材同時進行,這樣才能在實施新課程的時候心中有數,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捨棄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課程的實施方向。我個人觀點是:在聆聽專家進行新課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後,組織教師將本學科新舊課標與教材中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列出,進行比較研究。查閱網路、雜誌等有關資料,吸收其他實驗區新舊教材探索的成果,和本校的研究結果彙總一起,形成文字,記錄下最初始的探索,為今後的正式實施準備寶貴的參照資料。透過比較分析,教師的研究視野開闊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課程的能力增強了。

  三、研討課例與回讀理念,將理論落實到課堂細微處

  從新理念到課堂的實際操作,是一個艱難的轉化過程,老師們普遍感到,前期的理論、課標以及教材的學習比較明白,理念已經深入內心,模擬實驗也做了充分準備,但是真正實施起來,卻又困惑重重。要麼是各種新招一齊上,一節課成了耍花槍;要麼無法調控學生髮言,老師無所作為;要麼仍然迫不及待地把結論和盤托出……這些情況的發生在意料之中,但是應該儘量減少走彎路,儘快使實驗成熟起來,那麼研討課例是最現實的做法。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26

  這學期我參加了湖南省高中教師“新課程、新高考”培訓。透過這次培訓,我對高中英語新課改有了一定的認識。首先,新課程理念標準認為,課程不是教材,教學也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或是“知識移植”的過程。真正的教學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互動作用的過程,這種教學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的、尊重學生個性的、參與教學環境中的教學。眾所周知,以前在教學中,老師們習慣於把英語教學等同於語言知識的傳授,課堂上主要用普通話授課,學生既聽不到英語,也很少有機會說英語,這就讓在非英語環境中學習英語的學生聽不懂、說不出,“啞巴英語”一直存在。但是,新課改逐步在扭轉這一局面。新課程標準注重英語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採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課程設定模式,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為目標,最佳化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要想有效的實施英語課堂課程,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改變英語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方式,打破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創新教學,利用現代化科技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方式更加豐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比如,在牛津譯林2020年版第一冊unit 2 Grammar and usage——簡單句、並列句和複合句的教學中,我做了以下調整。語法本就是枯燥無味的,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首先我選取了一組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造句,引出簡單句的定義。之後,我又呈現了一組關於我自己的照片,讓學生用簡單句對照片進行描述,進一步鞏固簡單句的定義。選取的這些圖片直觀有趣,很容易就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他們的興趣,將看、說等環節融入其中,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我還截取了英語歌曲中的某些片段,透過聽英語歌來填詞,然後體會所涉及的語法知識,讓學生覺得語法不再是枯燥無味的。然後繼續讓學生用所學語法來描述我,將寫作貫徹這堂課的始終,達到了聽、說、讀、寫、看等技能的訓練。

  2. 創設情境設定提問。

  在教學設計中,可以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可以增加開放性的任務活動(即有利於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各種語言實踐活動),發揮具體化情境功能作用,順利激起學生求知慾、探索欲,主動參與到英語課堂中,高效培養語言能力。以牛津譯林2020年版第一冊unit 4 Integrated skills——plastic surgery為例。在課題教學設計過程中,首先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了一組關於“plastic surgery”的圖片和短影片,引導學生思考:Do you want to receive plastic surgery? Why? 然後設定閱讀和聽力兩個任務,引導學生探索plastic surgery的利與弊,之後將其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在螢幕上,進行大量的輸入,最後設定寫作情境,讓學生按照PRE模式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3. 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一改“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逐漸把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轉移到以“學”為教學上去,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並做好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學生的認知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由不知到知的轉化過程,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任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鼓勵學生透過體驗、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結合各種教學手段的運用,拓展學生髮展的空間。課堂真正做到: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把練的安排納入課堂。透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處理資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創新的能力,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27

  20xx年高考結束後,我們便參加了高中新教材培訓。為期三天,我們聽了主講教師的授課,觀看了影片,每天在網上釋出作業。雖然時間短暫,但收穫頗大。

  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這是世界潮流,也是發展中的中國教育所必然。為了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中國必須從應試教育的困境中走出來,從一切圍繞高考指揮棒轉的嚴酷現實中走出來,從一切對教育、對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以分數、成績、升學率為唯一硬性指標的誤區中走出來。還教育一片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山清水秀。

  教育的本質是使人向善向真向美,是使受教育者個性中這樣那樣的缺點或錯誤或不良行為得到糾正,不健全的靈魂得到重塑,使其成為一個心智健全,品德高尚,有文化,有素質,熱愛科學敬畏自然,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而這些年來,我們的教育卻悖離了教育的這個宗旨,悖離了它應走的道路,已經異化為對人個性的遏制甚至扼殺的“被教育”。這種“被教育”完全是透過大量的重複,死記硬背那些在社會實踐中沒有用處的過時陳舊的知識來獲取高分並由此進入高等學校,這就是所謂的高分低能。正如筆者在一文章中寫到“現在中國的應試教育幼兒園小學化,小學中學化,中學大學化,大學幼兒園化”。這是指我們的教育現在只講考試,只講成績。幼兒園學小學的東西,小學學中學的,中學學大學的,而大學卻在行為習慣與為人處事的基本常識等方面“補課”。在一些學校,公然張貼有“用分數說話,拿成績發言”的大幅標語。這是告訴我們的學生,你除了把成績提高以外,你可以不管其他,或者說你可以為了成績而不擇手段。我們的教育應該對人的全面發展負責而不只是對他的智育負責。話又說回來,即使是抓得如此之緊,現行的應試教育也只能把入口成績好的學生作一些提高,而大部分入口成績一般或稍差的學生出口還是一般或稍差。

  新課程改革全國各地都在轟轟烈烈地進行,沒有現成模式,也無可以上升為理性總結的經驗。以四川省高中語文新課程為例。從兩本教材變成了三本,執行新教材的還是原來的那些教師,教法還是原來的那些方法,或者說有一些變化。這樣的改革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同時也說明新課程改革的難度是很大的。

  透過學習,我認為新課程改革,首先是思想觀念的更新。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教育觀念應該是融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我們應該把教育看作是心靈塑造工程而不只是課堂教學,如果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不轉變,那就什麼都談不上,要把教育看成是一項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宏偉工程,而不是每年的升學率。

  其次,我認為那些講課的教師都講得很好。比如詩歌教學的美感薰陶,又比如作文教學寫心靈,審題立意等,但恕我直言,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這些東西卻根本推不開,也無法實行。我們高中語文面臨的形勢是嚴峻的。很多重點大學在他們的自主招生考試中都取消了語文考試,更有甚者,在一些重點高中的自主中考中,也取消了語文考試。許多中學的校長都認為語文課無關緊要,可以臨時突擊。而在高考分數下來後,卻又驚歎語文還是可以將學生的總分抬高的。儘管困難重重,我們還是要艱難前行。要進行改革。首先要把課堂的主體換成學生,把滿堂灌變成金手指,對學生在關鍵時刻關鍵問題作一點撥。

  語文教育中特別要注意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訓練。學生從小學到初中,他們在普遍重理輕文的影響下,語文基礎知識都很不牢固,文學素養也差,許多中外文學名著不要說讀就是聽都沒聽說過。某些學生在複習文學常識時,只是死背一些文學名著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他們連書的封面都沒見過。新教材增加了高中生的閱讀量,也選了大量的名著選段,這很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拓展他們的視野。

  再次,要注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這主要靠教師的引導和長期的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要長期堅持的。自主學習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和習慣。合作學習是要發揮學生各自在知識的不同點上的長處,取長補短,吸納優勢。這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亟待總結。

  總之,新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前途光明,我們作為參與者,更應該身體力行,把新課程改革進行到底。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28

  十天的高中新課程培訓學習即將結束了,這些天認真觀看了影片,閱讀了專家文章,對新課程有了新的認識,接觸了許多新的理念:新課程,新課改,模組,三維目標,情感態度,以學生為主體等新名詞,對新課程有了粗淺的認識。

  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務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並使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有個性的發展,做為一名教師面對新課程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新課程的特點

  高中化學新課程分為2個必修模組和6個選修模組。其中必修模組是選修模組的基礎,選修模組是在必修模組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與深化。根據課程標準的設計,6個選修模組之間是平行關係。從內容上來看,必修模組幾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學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內容,但由於必修模組中具體的知識點作了精簡,教學要求作了調整,大多數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瞭解基本的研究方法,相關內容在選修模組中都將進一步深化。高中化學課程結構圖課程內容力求體現基礎時代性和人文性,透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倡導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方式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採用學分管理模式,兼顧各類學生的需要。

  二、學習新課程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和內容。

  我們目前還沒有仔細研究過高中的新教材,但是透過這次學習我已經知道高中化學新課程是在初中化學新課程基礎上,為全體高中生開設的課程,具有雙重功能和雙重基礎性,即一方面要促進全體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未來所需的科學素養;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學習相關學科課程和其他化學課程模組提供基矗所以我們教師首先要學習好新課程、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要求教師對教科書知識結構內容作適當調整,合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教材處理是教師教學的前提,首先要求教師瞭解各模組教材的基本結構,深刻分析各模組教材的編寫思路,明確重點知識的化學內涵,揭示不同教材中化學核心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其次,要求教師能夠根據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實際收集有關的教學資源,對教材的單元內容進行適當地調整,刪除教科書中某些不適應學生的知識內容,並適當增加新的化學學習素材,改進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充分利用資訊科技等多種途徑進行教學,以更好地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展需要。

  三、教好新課程

  1、在教學過程中要聯絡生產、生活實際,尤其是學生能夠感受到的生活實際,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化學教學中必須加強實驗教學,要充分開發化學實驗的各種教學功能。實驗既是教學手段,又是化學學習的重要內容。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實驗的認識論功能,而且要從方法論的角度審視實驗教學,讓學生體會到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世界的有利工具和方法,並初步學習使用這種方法。

  3、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的學,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每一節課。

  總之,我透過這次遠端教育瞭解了新課程,為學好新課程,教好新課程,新課程的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矗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訓心得體會 29

  一、新課程理念的改變。

  面向全體學生,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使所有的學生都加入到課堂中來,提高生物科學培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給每個學生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使所有的學生透過生物課程的學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全面發展,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索活動,而不只是被動地學習知識,擺脫以往“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觀念的束縛,促進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讓學生透過類似於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了科學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

  二、課程目標的變化。

  新教材內容刪繁就簡,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實,即學習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所必需的事實。這就為教學留下了許多空間,師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與實踐。這不僅讓學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礎知識,更主要的是能鍛鍊他們的語言、思維和實踐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強了對學生實踐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三、教材的變化新的高中生物學課程拋棄學科體系,綜合考慮高中學生的發展、社會發展和生物科學的發展需要,對原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進行刪減、增補和整合,精選出三個模組,即生物1(分子與細胞)、生物2(遺傳與進化)、生物3(穩態與環境)。三個選修模組除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和發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數的內容來自原大綱教學內容的選修部分,其餘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全新的。選修模組共有14個實驗,除“DNA粗提取和鑑定”這個實驗外,其餘13個實驗全部集中在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都是全新的內容。

  3.1必修模組以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為指導理論,選修模組以傳統生物技術、應用生物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為側重選材,構建了主線突出、結構合理的知識體系。其中,《分子與細胞》模組圍繞“細胞是由多個有聯絡的結構組成的生命系統”這一主線,按系統的組成與結構、系統的功能、系統的發展變化來組織素材,反映生命活動的物質變化、能量轉換;《遺傳與進化》模組圍繞“生命延續和生物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資訊傳遞”這一主線,按個體水平的資訊傳遞,分子水平的資訊儲存、傳遞、表達,生物界的資訊傳遞表達來組織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續和種族的繁衍、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的形成過程;《穩態與環境》模組圍繞“個體與群體水平上的穩態都是透過反饋調節實現的”這一主線,按個體水平的穩態與反饋調節、群體水平的穩態與反饋調節來組織素材,反映系統內部穩定的特性以及調節機制。《生物技術實踐》模組突出了實驗及探究能力的培養,《生物科學與社會》模組突出了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絡,《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模組則突出了現代生物科學技術在一些重要領域的研究熱點、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在此基礎上,教材採取從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從宏觀到微觀再到宏觀螺旋式上升的順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學事實、概念、原理、方法、理論以及應用範例等,在認識“是什麼”的基礎上,更多地探討“為什麼”和“怎麼樣”。

  3.2透過“任務驅動”模式,在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的同時,加強了科學過程技能、科學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表達情感、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實驗式學習,使學生處於積極的思維與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能根據自己對當時問題、情感、任務的理解,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設想與方案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真正變革。教材採用“任務驅動”的模式展開教學內容,把將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預先設計的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

  教學中,學生透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並找出哪些是舊知識,哪些是新知識,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以及與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透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建構。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頁都設有一個與本章內容相關的“課題研究”“一級驅動”該課題形式多樣,統領全章,與課內外學習有機結合,驅動學生主動探究。而編排在每節課開始的“探究活動”,是繼“課題研究”之後的第二次驅動。學生透過探究、實驗、觀察、模擬、資料分析和方案設計等多種形式研究問題,體驗核心知識的產生過程,從而學會透過觀察、實驗來蒐集事實,尋求證據,學會記錄、歸納、比較、統計分析實驗資料,最後透過和同學們討論交流,對問題形成一定的科學結論,親歷“做”科學的過程,加強了科學過程技能的培養。同時,學生還能體會到科學探究的艱辛,領悟到科學的本質,培養了學生的科學品質。如“染色體在有性生殖中的變化”一章,課題研究是“選擇合適的材料來探究染色體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的變化”,這就需要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教材、查閱資料、諮詢專家、請教老師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計劃、形成染色體數目減少的結論。

  而研究計劃的結果又作為第一節減數分裂與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動“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的鋪墊,學生再結合有絲分裂的知識和減數分裂的概念,經過邏輯推理,構思染色體發生變化或減少的環節與過程,設計模擬的材料來完成探究活動。這樣的活動安排,環環相扣,促使學生主動探究,主動獲取知識,主動建構與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在活動中加強了科學過程技能的培養,加強了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

  3.3建立了科學方法教育的體系,創設了科學方法教育的途徑,為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奠定了基礎。科學方法(這裡的科學主要指自然科學)是認識自然或獲得科學知識的程式或過程。科學方法按照適用的普遍性,大體上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個別領域和學科中採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學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標誌重捕法、細胞染色法、顯微觀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學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認識階段的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等,理性認識階段的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邏輯與推理、數學方法、模型方法、系統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科學抽象等方法;

  三是適用於所有科學領域的哲學方法。另外,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突變論、協同論、耗散結構等現代科學方法也被廣泛應用。與科學理論知識相比,科學方法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和更普遍的適用性。教材中落實科學方法教育的途徑,主要是課題研究、探究活動欄目。這些欄目透過引領學生分析生物科學史上的經典案例,體驗研究過程的各環節,使學生在分析中得到啟示,在實踐中逐步領悟到科學方法的奧秘以及科學家的成長就是從這一點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討論、技能訓練、鞏固提高等欄目中也有許多關於科學過程和方法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方法,活躍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學方法教育體系建立的原則,一是在兼顧學科研究方法的同時,側重一般方法的訓練。如探究活動“製作並觀察根尖染色體加倍的裝片”在兼顧學科研究方法如顯微觀察法、玻片標本製作法、細胞染色法的同時,側重一般方法如觀察法和實驗法的訓練。二是一般方法訓練採用逐步推進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組間,《分子與細胞》著重安排觀察、實驗、歸納等科學方法的活動,《遺傳與進化》著重安排假說演繹和建立模型等科學方法的活動,《穩態與環境》著重安排系統分析、建立數學模型等科學方法的活動(見表1);在模組內,每一方法的訓練又有層次性。如“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教材先給學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經典實驗,透過比較諾丁、達爾文、孟德爾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說演繹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接著,介紹孟德爾對一對相對性狀的研究過程,把假說演繹在研究過程中的應用全貌展示給學生。然後,學生運用假說演繹方法,透過探究兩對相對性狀間的自由組合機制,昇華了對該方法的認識,並逐步內化為自己能力組成的一部分,使學生能在科學活動過程中自覺地運用科學方法來解決科學認識問題。

  3.4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面對現實生活、生產和社會中的實際問題。根據有意義學習的理論,教材的導言儘量從生活實際入手,創設較好的問題情境或懸念,使學生在現實的生活背景中的學習生物學。當一個核心概念或原理透過探究活動建立後,再應用這一概念或原理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結構”一節,從基因身份證引入,透過探究活動“分析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獲得DNA的結構特點以及穩定性、多樣性、特異性後,再來理解基因身份證的特點、優勢。

  “植物繁育的現代技術”一節,從尋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徑開始,學生思考設計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帶著問題學習植物組織培養、人工育種等現代繁殖技術,最後又介紹了這些技術在我國的應用現狀等。“生物性汙染與生物淨化”一章,從調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汙染狀況進入,最後又回到微生物對生活廢水的淨化、綠色植被的淨化、人工溼地的淨化,以及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志願者。這種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去實習和實踐的學習方式,也培養了他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了他們改變家鄉面貌、振興祖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同時,教材還注意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生物學原理參與公眾事務的討論或作出相關的個人決策。如“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一節,安排了探究活動“關於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討論”,期望透過討論使學生知道轉基因生物可能給人們帶來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問題,然後用這些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還注意介紹與生物學相關的職業,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職業和學習方向,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和步入社會作準備。如課外閱讀“雙螺旋結構背後的故事”介紹了分子遺傳學家的工作以及弗蘭克林的獻身精神,“水稻專家袁隆平”介紹了作物育種學家的工作以及對解決世界糧食問題所作的貢獻。

  四、課堂教學的難點

  4.1課堂教學的組織

  4.1.1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觀念要求教學要給所有的學生提供同樣的學習機會,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標》規定的基本要求。面對知識基礎差異的學生,特別是選修課上的學生,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才能體現向全體學生呢?有專家提出如下建議:

  1、精心設計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

  2、課堂提問及練習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全面性;

  3、努力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4、佈置給學生的作業要根據難易程度分級編組。雖然有專家的建議,但在具體操作上仍不乏難度。

  4.1.2探究性活動科學既是一個知識體系又是一個探究過程,倡導探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標準》建議“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學習的課堂上,教師講解的時間不多,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獨立的自主探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富有創造性的指導。探究性學習的指導是一門嶄新的教學藝術,他不僅涉及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等教學理論,還涉及組織、引導、指導等方面的技術,如何進行行有效的指導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課時中既完成大量教學內容,又騰出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這將是探究性學習教學組織的難點所在。對於時間問題,有專家建議:

  1、把完整的探究活動和區域性探究活動相結合;

  2、把課內探究和課外探究相結合。對於探究性活動的組織,《課標》也提出一些建議(詳見《課標》實施建議部分),但建議歸建議,具體操作上仍是困難很大。

  4.2教學內容的處理課程標準是根本,教材是在《課標》基礎上再創造的結果,任何一本教材都無法適應不同地區的所有學生。同樣,我們所選用的教材(人教版)雖然對現行教材有一定的繼承性,但畢竟有不少變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動過程不一定都適應我們的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課標》及學生情況對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取捨。

  另外,由於高中教學都要面對高考,因而,如何取捨教材還要考慮高考的需要。顯然如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個教學難點。

  4.3實驗課的開課率和效率新課程的實驗課比重明顯增大,實驗內容新,完成實驗所需的條件較高。受到實驗室條件的限制,有些實驗內容在短時間內還沒法開課,特別是選修1的實驗,比如DNA擴增需要DNA擴增儀,這得在實驗室建設逐漸完善之後才能開課。新課程的學生實驗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實驗操作技能訓練為主的技能性實驗,如觀察細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類是以檢驗已知的事實、概念或原理的真實性為主的驗證性實驗,如驗證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及復原、觀察有絲分裂等;第三類是以引導學生透過探究獲得新知識和接受科學方法訓練為主的探究性實驗,如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等。每一類實驗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式,如驗證性的實驗的基本程式是確定論題、獲得論據、進行論證;探究性實驗的基本程式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因而每一類實驗活動的完成各有難度,如第一類實驗主要難度在於學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學上,每二類實驗除操作上難度外,論證過程的教學也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設計,第三類實驗主要難度在於組織上。顯然,要上好實驗課,不僅需要教師有較好的實驗操作技術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還需要教師有較強組織能力。這對於絕大多數教師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針對學生的課堂教學評價在《標準》所倡導的改革中,教學評價改革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鑑於傳統評價方法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情感、態度等缺點,《標準》對課堂評價提出如下建議:

  1、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建立學生學習記錄卡;

  2、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中採取不同的評價策略;

  3、對紙筆測驗進行適當改革;

  4、根據學生實際操作情況,評價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

  5、從多個側面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等。這些評價建議中,除對紙筆測驗進行適當改革及對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進行評價外,其餘評價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實驗內容多、難度大、教材量大的課堂教學中,如何安排時間有機地使用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以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也是課堂教學的難點之一。

  4.5選修模組的選修率及課堂效率影響選修模組選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組教學對學生學習生物學興趣的影響(或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認同程度)、學生對選修模組興趣程度、選修模組實驗開課率、學生對選修模組教學認同度、學科選修廣告的的煽動性、其它學科選修模組影響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這些因素中,課堂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與物理、化學相比,同樣做為實驗科學,生物實驗裝置不足、實驗教學資源緊缺、高考對實驗教學的衝擊,以及因而產生的對實驗教學的長期忽視導致的學科教師實驗教學經驗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將嚴重影響生物學科課堂教學的魅力,從而影響選修模組選修率。

  與大綱選修部分教學內容相比,新課程選修模組的內容新、難度大、容量多的特點,對於選修模組的教學都是很大的挑戰,在短時間內一個教師要適應三個選修模組的教學,困難很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