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史讀後感2000字(精選7篇)

辛亥革命史讀後感2000字

  一、讀後感的寫作方法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2)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聯——聯絡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絡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絡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絡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絡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透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的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的前面。

  二、辛亥革命史讀後感2000字(精選7篇)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後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後感。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史讀後感2000字(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辛亥革命史讀後感2000字1

  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它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在我們的初中、高中的歷史書中,我們都學過這些基本的知識,但我們沒有關注過其中的細節,得到更深刻的感悟。而我認為其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湯湯,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在我們幸福生活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學會反思歷史,反省自身。

  眾所周知,革命並非易事。

  還記得電影《辛亥革命》開場的第一幕,是沉重的鐵鏈發著“叮叮哐哐”的響聲,緊接著是寧靜所飾演的同盟會員的秋瑾拖著沉重的枷鎖走向人群,走向刑場……

  她說:“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有為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始。縱使世人並不盡知革命為何,竟讓我狠心拋家棄子。我此番赴死,正為回答革命所謂何事。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

  她的眼裡沒有猶豫,堅定的走向前去。環顧四周,有位母親在給她的孩子餵奶,她的眼中頓生暖意。當行刑的人拿著她與她的孩子的照片對她說:這兩個孩子將失去母親。她卻微笑著說:我的死是為了所有的孩子!

  她說:“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犧牲之價值,竟讓我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

  回想當今社會,有多少人真正關心天下的孩子,有多少人真正關注過孩子們的成長。“科教興國”,教育是國家強盛的關鍵。作為我們學習教育學專業的當代大學生,我們更應該關注教育。學好自己的專業的知識,多閱讀相關書籍,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學以致用,關注孩子們的成長,關注孩子們的教育。

  然而,這只是電影的開始。《辛亥革命》這部電影,以秋瑾的犧牲拉開序幕,從第一個鏡頭就給我們一種沉重的畫面。然後就是1911年4月27日,黃興等人領導的廣州起義。起義隊伍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但最終因力量不敵而失敗。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由此建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但此次起義中犧牲的起義軍則不止此數。

  每一次的戰鬥都有犧牲,每一次的戰鬥都會給活著的人以傷痛和對生命、生活的反思。特別是電影中的青年林覺民,他的那封“與妻書”,他的那句“我們一同舉事,一同赴死。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在戰鬥的前一刻,他還在海邊奔跑、追逐打鬧、嬉笑;在戰鬥後他不顧一切奮戰,卻不幸被俘,被拋入海中。前後的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一刻給了我震撼,使我感動。中國的人民應該有著一顆為國奮鬥的心,中國的年輕人也應如此,他們有著年輕的面容,年輕的體力,更有著年輕的思想!我們,不應畏懼。

  革命並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革命並非個人能夠完成。革命的路途遙遠,但途中總有那麼幾個能夠感動、能夠領導人們的人。

  國內武昌起義成功了,舉國震驚,訊息傳到美國,孫中山和同盟會的成員歡心鼓舞。孫中山在危急關頭,認識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斷了他的經濟來源,他奔赴海外,力排眾議,最終說服西方列國財團,不再借貸款支援清廷。而後,孫中山帶著所有人民的希望回國了,我還記得那個把所有華僑希望託付給孫先生的時候說:“我們這些代華僑,總是要落葉歸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們的家”、“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們幾代人的”。

  家啊,人民要得是一個真正的家!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今天有個幸福的家。落葉歸根,不論身在何方,家總是你最溫暖的港灣。國家,是我們行在任何地方的最終避風港。因此在面對釣魚島等關於國家主權的問題上,它們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將始終維護它們。

  “雅安不哭,四川加油!”不論是2014年的汶川地震,還是現在的雅安地震,當國家出現危難之時,它的子民總會挺身而出。捐款、捐物……一切可以給予幫助的方式我們都會嘗試。不光光是它本土的子民,身處異地的華僑同胞也總會在第一時間幫助它的祖國母親。

  一部好的電影,總能夠在它的細節之處給人啟示,讓人感動。《辛亥革命》正是如此。雖然主題在於討論“革命為何”,但是我認為其更多的是在探索革命的路途之中,使我們有所信仰、不懈前進!

  在電影的最後,孫中山先生說“今天你們問我,革命所謂何事,一百年後人們也許還會問,在紹興被殺害的同盟會員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為了給天下的孩子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黃花崗的烈士林覺民在給妻子的信中說‘革命是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我以為:革命,是讓社會進步的理念從此深入,人們懂得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革命,是讓我們將有中國人自己的工廠、銀行、鐵路、礦山,有了可以追尋的民生幸福,革命是讓我們這個即將強盛起來的民族,不再受略強的侵略和掠奪;,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隸;革命就是在任何地方、在任何一個時候、在任何人的心裡,永遠、永遠、永遠都不再懼怕列強,都不再有封建皇權,使全國之人都無一貧者,使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東方,這就是革命的意義。”

  是的,即便是在當今社會,這樣的革命主題並非改變。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革命,而是意味著我們仍不能夠放鬆警惕,仍需不斷探索、改革,使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東方,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辛亥革命史讀後感2000字2

  對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一直有著不同的議論。辛亥革命雖然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侵略和中國封建勢力的問題,但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把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一舉推倒,為此後的革命打開了通道。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績。對反動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樣拋頭顱灑熱血去推翻它,還是象立憲派那樣維護它?這是根本的道路問題。在這點上立憲派的方向是錯了;但對它所起的某些積極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強烈地激動過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離現在已經整整一百一十年了。隨著歲月的消逝,當年種種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可是,對這場革命的功過得失,在國內以至國外一直還有著不同的議論。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可以舉出很多條。其中突出的一條,就是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在當時確實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們不能把從君主專制到建立共和國,只看作無足輕重的政體形式上的變化,甚至只看作是換湯不換藥的招牌的更換。

  中國在君主專制政體統治下經歷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這是一個沉重得可怕的因襲重擔!多少年來,至高無上的君權一直是封建主義的集中象徵。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國社會處於劇烈的動盪和變化中。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前仆後繼。但是,直到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前,還沒有一個人提出過推翻君主專制制度的主張來。資產階級改良派鼓吹愛國救亡,介紹了不少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學說、政治制度到中國來,起了巨大的啟蒙作用。可是,他們把忠君和愛國看作是一回事。康有為那些聲淚俱下、處處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澤涵濡煦育數百年之恩”的話,是最能打動當時一般士大夫的心的。

  辛亥革命果真把“皇帝拉下馬”了,把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倒了。這一下,真是“把天捅了個大窟窿”。它帶來的直接後果,至少有兩條。

  第一,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中國封建社會本來有個頭,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權獨攬的絕對權威,是反動統治秩序賴以保持穩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這個頭砍掉了,整個反動統治就亂了套了。不用說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著一浪,就是反動陣營內部也無法再保持統一。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這裡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無法抹煞的,它為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開闢了道路。

  第二,使中國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皇帝,該算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麼,還有什麼陳腐的東西不可以懷疑、不可以打破?儘管辛亥革命後,一時看來政治形勢還十分險惡,但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聲一響和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

  有人說,辛亥革命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但我認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沒有成功,是1/2成功,1/2的失敗。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更具有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中國人民“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這場革命。

  由於資產階級和同盟會的組織和領導,提出了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在廣大工農和其他勞動群眾多種方式反抗鬥爭所匯成的革命怒潮中,趕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產生了一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文獻。雖然這部文獻不久被北洋軍閥廢棄,但經過這次革命,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擊了封建勢力,民主主義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為這樣,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洪憲帝制,張勳的復辟帝制,都是曇花一現,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辛亥革命也為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作了思想準備。

  辛亥革命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沉重了打擊了帝國主義,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對於世界人民,特別是東方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個巨大的鼓舞。

  總之,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

  辛亥革命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反帝反封建任務並沒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敗了。

  資產階級把革命目標只限於反對清朝皇帝,他們認為“清帝退位”就是專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為如此,這恰恰給了那些擅於投機取巧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以可乘之機,後來袁世凱以清帝退位為交換條件竊取政權,破壞革命,革命派不僅沒能識破袁世凱的反革命兩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凱作為同盟者,這就說明革命派對反對封建主義是不徹底性。

  辛亥革命的領導者未能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參加鬥爭。在同盟會的綱領中,雖然提出“平均地權”口號,但實際上並沒有被全體革命黨人所接受,也沒能找到解決土地問題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實行“平均地權”,從而失去動員農民群眾的作用,既然革命黨失掉農民的支援,就把注意力轉到新軍和會黨。正是由於脫離人民群眾,革命力量才是顯得十分弱小,所以失敗了,因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勾結下,革命遭到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總而言之,革命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這充分地暴露出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當然,也有許多問題是在當時客觀環境下必然會出現的,但革命也是在與時俱進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應是它對後來歷次革命的影響,它的`成功同時也是失敗的種種原因一直為後來的革命者所借鑑。大膽地說,正是有了辛亥革命開歷史之先河,才會有新中國的建立,民主革命的勝利。

  所以說,從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敗一半。但從它對後來中國革命的指導和影響來看,是值得我們讚揚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是失敗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說明了只要不斷地革命下去,勝利終有一天會來臨!

  辛亥革命史讀後感2000字3

  辛亥百年,世紀新夢。一聲炮響,由保路而革命,帝制而共和,剎那間,風潮雲湧。歷史三峽,雖暗流險礁,可國人終究掛帆起行。魯迅說,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只因塗飾太厚,廢話太多,不容易察出個底細來。百年回首,我們靜穆沉思,細數歷史波瀾,為未來踐行。

  一百年,血寫歷史,回眸不堪。翻開記憶遙遠,書頁銘刻仿若與己無關的革命,我們這個時代消失了的信仰、堅持與追求。難以兩相交匯,對照一個本該熟悉的國體。辛亥年,國人記得最多是腐朽清王朝的塌崩瓦解,總會疏忘那時那些熱血、壯志、為天下為百姓的英雄兒女所要追崇並將推行的共和國家。炮火隆隆,肉軀鋪地,武昌、廣州、南京。

  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臺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欲聾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鑑。

  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制定了《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頒佈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民族資本主義

  經濟、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法令,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對推動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鬥爭有重大影響。總之,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鉅變。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湯湯,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多少無名志士用生命追隨一個最偉大信仰,可能被我們這個時代多少人笑為炮灰的甘之如飴。無處追隨的腳步,用生命驗證一個最頹唐黑暗時代裡催生無可超越的偉大。秋謹黃興、宋教仁。諸公為永世國人之景仰尊從。歷史怎麼改變,也無法抹去他們用生命捍衛同胞尊嚴,謀求百姓權益無私忘我的偉大功勳。“我之赴死為天下”縱然“民族民權民生”這些革命目標,在今天的中國依然未完全實現,但相信就算利益充斥,道德崩潰的時代依然會有人推動文明進步。今天的改革也在犧牲與傷害裡推前,人性的黑暗總需健康合理的社會制度來束約。國將終不是誰人之國,權終將非誰之權,為民天下,國將必歸天下人所有。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

  興替。古人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裡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歷史如滾滾長江,不斷地向前奔湧著,如如今我們已是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了,改革開放使國民總體上來說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國家也漸漸地從落後走向了富強,但俗話說的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今生活是好了,但人民是否就完全沒有了危機感了呢?覺得國家大事都有上司在管呢,人民一生各操己業,為自己的生活,事業,家庭,奔波著,作為中華民族公民,我們有責任為國家的發展去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學習老一輩革命人的勇敢頑強,心繫祖國的高尚品質。優秀的品質是需要傳承的,老一輩革命人如今基本都已不在了,但生命可以結束,精神卻永存。他們為中國的革命犧牲了自己的寶貴生命。這是為什麼?難道是他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嗎?不是,這是一種責任!在民族危亡之際,他們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就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這份責任,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如今是不需我們去拋頭顱灑熱血,但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卻不能忘,要對每一個人負責,與人友好相處,共創和諧社會。

  辛亥革命史讀後感2000字4

  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正向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訴說著革命人的壯舉,在戰爭在血泊裡,他們為民主捐軀,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他們用生命編寫歷史的新章。

  電影《辛亥革命》介紹了清末政府的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了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政府的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國家面臨存亡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就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那時他年紀只有20歲,當時他是以學堂作為宣傳革命根據地,並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步發展,吸收同志,到了1984年,甲午戰爭時期,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次展開來。

  中國人民為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用了整整以個世紀的時間,進行前仆後繼英勇不屈的鬥爭,在革命鬥爭中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又充滿著勝利和失敗,前進和短暫的後退,。我們重視革命是因為儘管1911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侷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雖沒有成功卻足以說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蹟。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清晰地記得那一幕,黃興率領“先鋒“160餘人,毅然地向兩廣總督署發起猛烈地進攻,成敗得結局早在意料之中,但為了”廢除專制,創造共和“,所以事雖不成,還要去做,意料之外的是志士們就義時的從容與慷慨,這些大部分是青年學生,但他們表現出來的勇敢,堅韌和那紛飛的血肉足以驚天地,泣鬼神,他們殺死管帶金振邦,放火燒督署,攻襲水師行臺等處,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終因孤軍奮戰,堅持以晝夜而失敗,黃興、朱執信等負傷後化妝逃跑,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壯烈犧牲。,看到這裡你迴游怎麼樣的感想?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的人們怎麼能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得不是追尋夢境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裡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

  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沒在中國歷史舞臺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他,銘記他,並將它給我們傳遞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境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欲聾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鑑,辛亥革命這部電影精益求精地塑造了歷史人物的藝術形象,為今天的觀眾提供歷史營養,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留給我們的是一種敢闖、敢幹、敢試、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這種精神具有爆發力,原創力,是一種寶貴的人文精神。

  現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是躍出東方地平線的一輪絢麗的紅日,這輪紅日是註定要高高升起來的,中國已成為了綜合國力強盛的大國,我們為我們正在進行的事業而自豪,更為即將到來的明天而意氣風發。世界有一天會再次向中國尋求文化活力,創新思想,世界將在最好的國家幫助下獲得新生。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即使前方道路崎嶇,我們也要勇敢直前,因為,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

  辛亥革命史讀後感2000字5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的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的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志之士滿懷著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倡導和諧的時代裡,儘管我們做不到這些崇高的事業,但我們可以保留一些道德地線,去做沒有傷害的事情。新聞中一幕幕駭人聽聞的訊息使我開始反思,難道是時代的進步導致了有些人道德的缺失嗎?還是專制制度的推翻,導致了人們過多的自由呢?我想說的是,沒有絕對的自由。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時候,我們的確獲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間。但是我們要對這個自由拿捏有度。

  伴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更多的孩子,不再喜歡捧著一本厚厚的書,不再關注一些時事,他們會看電視,但不看新聞,他們會上網,但只沉迷於遊戲與聊天中,偶爾跳出的新聞會使他們不耐煩。從而,辛亥革命也只成為了一個再歷史書中出現過的名詞。漸漸地,辛亥革命,被人們遺忘在了角落。當2011年,辛亥革命迎來它的一百週年時,大幅的報道,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說出有關辛亥革命的具體事件。說實在的,我也是這眾人中的一份子,實在有些慚愧。只是在接到這個課題的時候,做了大量的閱讀,我才開始有所瞭解。我覺得是時候做些事情讓人們銘記這個歷史了。

  即便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他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的車輪上。毫無疑問,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給水深火熱的中國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為新思想與新文化傳播奠定了基礎。

  我們應該更多的鼓勵年輕人去閱讀歷史,瞭解歷史。我們可以更多的舉辦一些關於歷史的徵文賽,讓更多的人透過寫文章,查資料,去走近一段歷史,訴說自己的認知。也可以組織播放一些相關影片或者上演一出出動人的舞臺劇來加深人們對歷史的瞭解。每個社群也可以定期的舉辦一些圖片展,潛移默化的感染群眾。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100年前,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著的追尋新的希望。立足今天,卻有這麼多的人因一時想不開,輕易地拋棄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更有甚者,因學費問題,用水果刀將自己的母親刺成重傷。如果他們有深入的瞭解這段歷史,瞭解這些人的滿腔熱情以及那股堅韌勁,他們還會做出這些傻事嗎?

  歷史,伴隨時間過去,成為一段永遠不可重現的過去,但它對今日的意義卻在舉手投足間顯露,我們有必要去喚醒這段歷史,重拾我們的過去,豐富我們的知識,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

  俗話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有必要去了解過去,千萬不要讓過去真正成為過去。

  辛亥革命史讀後感2000字6

  這樣平靜的日子裡,我按照黨組織有關辛亥革命活動的要求,觀看了影片《辛亥革命》。在觀看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革命黨人不怕犧牲,為了心中的信念百折不撓、堅強不屈、頑強奮鬥的精神。在辛亥革命激清洋溢的氛圍中,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它為我們展開的歷史畫卷中貫穿了廣州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義、陽夏保衛戰、十八省代表民主選舉大總統、清廷退位等諸多歷史事件。當我看到廣州、黃花崗等起義失敗的時候,我的心情和革命黨人們一樣悲憤和失落,但當看到武昌起義取得勝利的時候,心情又是那麼的無以言說,因為此刻已不知是喜是悲,沉重的心情揮之不去,為那再現的畫面,為那波瀾的心情。

  每一個人都有值得自己花費一生去追求的東西,這就是生活的信念。影片中的他們認為,只有透過革命才能使國家得到真正的解放,才能使人民真正自由快樂地生活。為了讓社會進步,讓國家富強這是他們的信念,他們為同一個夢想聚集在一起,為同一個信念奮鬥終生,死而無憾。一部影片能夠將革命的精神世界表現得如此強烈,是值得我們大家去觀看的,為我們能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以克服困難,奮鬥終生。

  在此之後我對自己做了深刻地反省,想著自己現在過得幸福生活,卻還要自甘墮落,沒有了上進心,或許是最近生活沒有絲毫色彩太過平庸,沒有了奮鬥的目標,但是這一切都沒有理由。我應該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都是我們的革命英雄以民族的解放和振興為己任,拋家舍業,不屈不撓,艱苦鬥爭贏得的,他們為此奮鬥目標,勇往直前。同樣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必須得做些什麼了。

  想著自己失去人生的信仰,就會常常會迷失自己的生活方向,沒有了奮鬥的動力;那麼一個失去信仰的民族,也必定難以擁有恆久的前進動能。所以我們不能丟掉這一讓我們奮鬥的種子。在這樣一個表面平和安寧的年代,我們是不是更該有一種值得自己奮鬥的理想呢?

  我應該以他們作為永遠學習的榜樣。他們對真理和信念的追求的執著,是我一個黨員應該堅守的追求,我不能沒有信念和目標,要給自己一個終生奮鬥的理想,人生才不會白走,把自己應該做的事好好規劃。我還要繼續保持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並要取得成績和進步,但是,行勝於言,不經過努力和奮鬥,靠著幻想是行不通的。

  我作為一個學生,並不是生存得悠閒,相反我們責任重大,這點我必須明白,我也只有經過不懈的努力,才能擔當起社會交給我們的任務,為祖國富強而做出貢獻。我們還要有自己的思想,實事求是,從長遠的發展觀點來規劃自己的人生,我要做的還有很多,要走的路還有很長,但我知道我會一直走下去。

  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距今已經一百年了,畫面的重現帶給我們的只是暫時的激情澎湃。在這之後我們會不會時常記起那一刻我們曾經暗下決心。然而我們的生活環境已不能同他們的相比,但是辛亥革命的精神永遠要根植於民族的血液裡!這樣我們才不會停止奮鬥的腳步。

  辛亥革命史讀後感2000字7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箇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儘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鬥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紮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鉅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鉅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儘管1911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侷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蹟。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物件、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鉅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程序”,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