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調查問卷分析總結(精選7篇)

校園欺凌調查問卷分析總結

  一、校園欺凌常見型別

  主要包括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兩種型別。

  1、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採用公然、明顯的方式進行欺凌。直接欺凌包括直接身體欺凌和直接言語欺凌等型別。其中,直接身體欺凌包括打、踢、抓咬、推搡、勒索、搶奪和破壞物品等身體動作行為;直接言語欺凌包括辱罵、譏諷、嘲弄、挖苦、起外號等言語行為。

  2、間接欺凌。間接欺凌是指以較不易被發現的方式進行欺凌,通常藉助第三方進行欺凌。間接欺凌包括關係欺凌、網路欺凌等型別。其中,關係欺凌包括傳播謠言、社會孤立等;網路欺凌包括歧視性的簡訊和電子郵件等。

  二、校園欺凌調查問卷分析總結(精選7篇)

  總結是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書面材料,透過它可以全面地、系統地瞭解以往的學習和工作情況,因此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總結哦。你所見過的總結應該是什麼樣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校園欺凌調查問卷分析總結(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校園欺凌調查問卷分析總結1

  校園欺凌事件近些年愈演愈烈,屢禁不止,不僅影響學生的正常生活學習,更嚴重摧殘了被施虐者的身心健康,需要引起老師、家長、學校、社會等的關注。為了解本校學生校園欺凌的狀況,在學校領導的安排下,對本班學生以隨機問卷的形式進行了微調查。調查學生數為7名,其中男生3人,女生4人。從本次調查來看,校園欺凌凸顯出以下的特點:

  1.學生對校園欺凌比較瞭解,知道常見的謾罵、侮辱、威脅、起 外號、打架等都屬於校園欺凌。而且都比較關注校園欺凌事件,部分學生經歷過校園欺凌事件。

  2.當目睹欺凌事件發生時,三年級學生年齡小,保持著小孩善良的天性,大多數都會勸說施暴者不要這樣做。

  3.從調查結果看,身體強壯,脾氣暴躁蠻橫喜歡上網玩暴力遊戲、單親家庭的學生容易主動發動校園欺凌;身體瘦弱、外表不討人喜歡、家庭貧困、人際關係不好的學生容易成為受害者。

  4.校園欺凌發生的原因,主要與家庭教育、文化和生活習慣、學生心智不健全、社會因素有關。

  5.從調查結果看,學校加強教育,教育學生友好相處;學校對暴力事件中違規學生進行嚴厲處分;加強學校管理;重視學生心理輔導等方式是有效防止校園欺凌發生的有效措施。

  校園欺凌調查問卷分析總結2

  近幾年中學校園欺凌事件頻頻發生,極大地破壞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侵蝕了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歡迎閱讀中學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本文主要透過對現在校園欺凌事件進行詳細的剖析,探討出相應的對策,為制止校園欺凌事件提出相關的意見與建議。

  近期我國性質惡劣的“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據媒體報道:浙江慶元一年級男童被菸頭燙;江西永新女生被數名同學扇打;雲南富寧一中學女生宿舍內遭圍毆拍裸上傳空間;安徽黃山一女生遭同班男生下藥;重慶少年被同學毆打致死……校園欺凌逐漸呈現頻率增加、結果惡化、施暴人低齡化的趨勢。

  中學生獨有的青春期心理特徵

  中學時期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並且處於身體迅速成長的階段,不管是在精力上還是在體力上都比較旺盛,在很多時候他們需要發洩自己身體裡的躁動。但是中學時期的學生在心智方面還不夠成熟,所以在處理事情的方發生經常出現不恰當的行為,經常會因為所謂的面子問題欺凌弱小。另外,就被欺凌的學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顯弱點。有些學生性格懦弱,逆來順受,缺乏同學之間的靈活應對能力,有些學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對同學的言行過分敏感,這是被欺凌者主觀方面的原因。

  家庭方面的教育方式不恰當

  家庭教育對於學生來講非常的重要,也是學生接受社會知識以及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場所。家庭教育對於學生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的養成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一方面,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在教育方面過多的寵溺孩子;另一方面,由於現在的生活壓力比較大,很多的家長將時間與精力過多的放在了工作上,對孩子缺少一定的關心與照顧,導致很多的學生心理逐漸的變得偏激,沒有地方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樣的心理也將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機率大大的提升。

  同學之間相互的影響

  不管是在中學期間還是在任何的學習期間,人都是具有合群性的心理,對於青春期的學生來講這樣的心理更加的強烈,他們比較重視那種團隊歸屬感,並且重視自己在團隊中的身份以及地位,但是也不能容忍其他團隊的欺凌。正是因為這樣的團隊心理才會將校園中的暴力事件發生的機率提升。

  加強對學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樹立正確道德觀念

  教師應充分的發揮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教育過程中嚴格遵守教育規定及教育方式,最好借鑑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案例,例如 “摔倒的老人扶不扶”、“公交車上應不應該讓座”等問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案例可能對於校園欺凌事件的貼合性不夠強,但是可以很好的進行導向教育,逐漸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當然教師也需要以身作則,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不斷引導學生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再三的考慮,不可莽撞的解決事情,須堅持自身的道德信仰。

  加強校園法制教育,提高學生法制意識

  首先,在校園法制教育層面,學校黨政領導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法制教育,把學生法制教育作為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擺在突出位置,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確定教育內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體系。其次,充分利用主題班會、黑板報廣播等形式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法律法規學習,並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律實踐,如案例分析、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知識有獎徵文,邀請公檢法等相關部門到校開展法制教育講座等生動、直觀、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活動,透過法普及法律知識,形成對法律的敬畏,使學生養成遵紀守法、恪守社會規範的行為習慣。

  加強學校德育管理

  學校德育工作,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強學生道德意識的提升以及對於這方面的管理,在妥善的管理過程中建立和諧的校園環境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例如,可透過加強班級建設、文化活動、學科改革等發揮活動育人、日常育人、學科育人的三重功效,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團結意識,逐步消除欺凌行為產生的心理根基。另一方面,學校應針對學生有可能發生或已發生的違紀行為,進行必要的引導、規範。因此,教育立法應當賦予學校必要、合理的懲戒權利,以便學校透過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的方式,規範學生行為。

  由於中學校園欺凌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問題,它比一般的暴力犯罪問題複雜很多,政府、學校、家長等各方力量都應參與到治理校園欺凌的系統工程中,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學校更需在第一時間啟用學校的專項監管職責,從思想源頭和管理實踐上系統治理校園欺凌這一“頑疾”,營造出團結、友善、和諧、尊重的校園文化環境,真正為學生撐起健康成長的“保護傘”。

  校園欺凌調查問卷分析總結3

  近年來,高中校園暴力事件日益增多,在校高中學生大多在15-20歲左右,正值花季少年,在高中三年的學習中,如果能夠艱苦奮鬥,踏踏實實,頑強拼搏,考上大學,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然而在許多高中校園,卻經常發生校園暴力事件,不僅造成人員傷亡的嚴重後果,而且影響其他同學的良好學習環境,破壞正常的教學管理秩序。因此,查閱本院偵監和公訴部門審理的在校高中生因校園暴力而批准逮捕和提起公訴的案件,結合自己在高中階段發生在身邊的校園暴力事件的體會以及走訪一些發生校園暴力事件的高中老師和在校學生,現寫此報告,分析高中校園暴力事件的原因,尋求對策,建章立制,預防和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為廣大高中在校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一、高中校園發生的暴力事件的特點

  1.涉案人員增多,暴力活動呈現規模化趨勢。

  過去校園暴力事件參與人數較少,多是偶發性,屬於個別行為。而從近幾年發生的案件來看,一起稍微有些影響的校園暴力事件,其參與者人數平均少則十幾人,多則三四十人,上百來人的也時有發生,而且多是以暴制暴。

  2.結成團伙,“幫派”。

  從許多學校瞭解到,該校園存在一些所謂的“黑惡勢力”,某某小團體以主要成員的家鄉命名,成立所謂的“某某鄉/鎮幫”或“某某縣/市幫”。在“幫內”還自立“幫主”、“大當家”,一旦發生暴力事件,“幫內”兄弟特講哥們義氣。

  3.涉案罪名複雜。

  從因校園暴力事件被審查批捕和提起公訴案件的涉案罪名來看,主要涉及故意傷害案、故意殺人案、聚眾鬥毆案、尋釁滋事案、搶劫案、案。其中,以故意傷害案和聚眾鬥毆案最多,約佔總數的70%-80%之多。

  4.跨地域作案。

  由於手機在高中生當中的普及,當出現糾紛,某些自恃很有勢力的人,會四處尋找幫手,一個電話就能叫來許多在異地學校讀書的同學。許多在校的學生還和已經畢業的“老大”相呼應,曾經有一個昔日的校園“老大”專門坐火車從外地趕來參加鬥毆。某些“幫派”還在某個地方設立專門的聯絡點並派專人聯絡。

  5.情節嚴重,社會危害性大,嚴重威脅校園教學秩序穩定。

  由前面幾個特點決定了某些校園暴力事件的後果相當嚴重,經常會有人因校園暴力事件被打傷、打死的報道。涉案人員不僅自身觸犯刑法,毀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還嚴重攪亂正常的校園教學秩序,危害社會治安穩定。

  6.校園女生暴力事件頻繁發生。

  據相關媒體報道,校園女生暴力事件無論是案發的數量還是受害人受傷的程度以及事件的惡劣性質都有超過男性校園暴力事件之勢,讓人觸目驚心。女同學給老師和家長印象多是乖巧、聽話,似乎和校園暴力事件毫不相關,其實不然,校園女生暴力事件的泛濫已經嚴重危害青少年學生尤其是比男生更需要關愛女生的學習和成長。

  二、高中校園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為了治理高中校園暴力事件,預防犯罪必須深刻的分析高中校園暴力事件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解決高中校園暴力事件恰當得力措施。高中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深層次的外部原因:

  (一)從學生自身的角度來看

  1法制觀念淡薄,缺乏遵紀守法的習慣。

  從目前的高中階段教育體制來看,高中的課程比較緊張,所以,許多高中學校缺失對高中生的法制教育,有些高中生因為校園暴力被學校開除甚至被判刑入獄,還不知道自己是違法違紀行為。從導致校園暴力事件的誘因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同學之間的偶發小摩擦積累成大沖突;高年級的同學恃強凌弱,欺負低年級的同學,尋釁滋事,索要錢財;因為早戀引發糾紛;為講哥們義氣,拉幫結派;爭奪校園“老大”,聚眾鬥毆;與外校學生髮生衝突,引發不同高中學校同學之間的相互群毆;因老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或學校處罰違紀學生不當而引發的過激行為。

  2.對情緒自我管制能力的欠缺。

  在青春期有一個普遍的特徵,從兒提時期的夥伴關係過度到成人世界的社會關係,孩子們會建立一些遊戲規則。這些規則不完全是社會規則,還有這個年齡階段非常獨有的特徵,那就是模仿。高中階段是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的過度階段,這個階段也是少年處於情緒易衝動的年齡階段,同時,以自我為中心,特別自尊,自己又不能夠正確估計行為的後果,容易採取一些非常過激的行為。生理力量雖然在成長,但心裡依舊幼稚,現在的孩子由於家庭條件好了,身體發展比較快,會體會到自己的力量。但是沒有地方去使用,有些高中生比較叛逆,厭煩高中的緊張學習生活,又沒有更多的課餘活動,那麼很可能會選擇極端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能量,如暴力遊戲,久而久之甚至就會轉化為真實版的校園暴力事件。

  3. 性別的中性化使得很多女生傾向於模仿男生,搞“暴力崇拜”。

  以身體力量的博弈來解決問題。她們肆意踐踏別人的尊嚴和身體,並以此為樂,將暴力、野蠻當時髦,在是非顛倒的意識環境裡集體狂歡。

  (二)從學校的角度來看

  1.成績唯一論”“唯分數論”主導學校的教學目標。

  中國曆來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現在集中地體現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大學是所有高中生、家長、學校的共同期盼,能否考上大學,高中三年的緊張學習生活是關鍵,但是,由於人的性情、能力以及興趣愛好的各不相同,僅僅以成績論英雄的教育模式從根本上否認了人的個性,應試教育使得有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常常不被人重視甚至被人歧視,但是他們不甘於寂寞,不臣服與人,面對家長、老師、成績優異同學的壓力,在情感的衝動之下,積蓄的不滿情緒易透過校園暴力來發洩。

  2.老師威嚴的降低,“震”不住學生

  高中老師的威嚴不像中小學老師那樣被學生看重,高中生更加註重人權意識。現在國家的法律、法規明令禁止老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對於某些比較調皮的學生,高中老師也無計可施。在發生校園暴力的時候,在安全沒有保證的情況下,高中老師只能撥打110,請求司法機關介入,不少老師趨於“麻木”,對於學生的暴力事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聽之,任之,只要課堂45分鐘不出事就行。

  3.學校管理的缺失。

  某些高中學校存在管理不嚴,教育不力的問題,高中大多數採用的是寄宿式,封閉式管理模式,由於平時只注重學習,而忽視了同學之間的人際交流與溝通,相互之間難免會有摩擦、糾紛,如果學校不能及時發現並制止,很可能就會引發校園暴力事件。同時,有些施暴的學生很有社會背景,學校出於某些部門領導的說情,外界的壓力,同時又擔心校園暴力事件敗壞學校聲譽,出了事則能捂則捂,息事寧人,沒有采取嚴厲的處罰措施。

  (三)從家長的角度來看

  現在的高中生一般都90以後出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過分的溺愛孩子,使它們嬌生慣養,缺乏對他們進行責任、義務和愛心等方面的教育,許多高中生是非不分,自私、冷酷。難以經愛挫折和打擊,心理素質差,遇事好衝動,走極端;有些家長由於沒有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自身素質差,害怕孩子在學校裡吃虧,向其灌輸“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錯誤觀念;一些學生的家庭長期存在家庭暴力,從小稍微不服父母的要求,就會遭到一頓毒打,幼小的心靈很早就蒙上一層灰色的陰影;有些學生是單親家庭,父母的離異使其缺少父愛或母愛,性格變得孤僻、扭曲,人格分裂;有些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要麼把其留給年邁的爺爺奶奶,要麼獨自一個放在家裡,無暇顧及。

  這些留守兒童由於長期脫離父母的有效監管,從小容易經常進入遊戲室、網咖、歌廳等未成年人禁止進入的場所,慢慢長大以後容易結交社會不良青年,養成許多不良習慣,追求刺激,張揚個性;也有一些學生的爺爺奶奶比較護短,認為孩子還小,只要不犯什麼大錯誤是沒事的,以後會改好的,在其犯小錯的時候,會出面干涉其父母對教育、管理,使其識認為自己有“靠山”而變得有恃無恐,當其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的時候,其爺爺奶奶才知道後悔,但悔之已晚。

  (四)從社會角度來看

  據相關權威的教育專家說,暴力、色情文化是產生校園暴力的第一推手,在許多影視文學作品、音像製品、網路、電子遊戲中,到處都有暴力、色情的場面。網路和遊戲迎合了廣大高中生渴望交流和獵奇的心理,但由於缺乏有效引導和嚴格管理,其中的暴力和色情因素對缺乏辯認和識別能力的高中生造成的負面影響巨大。

  如當年風靡一時的《流星花園》、《野蠻女友》等美化校園暴力事件的影視劇,大受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的親睞,廣大高中生缺乏對自身行為的清醒認識和評判,加上模仿欲極強,在校園生活中體會到了校園暴力解決問題的快感,以後就更容易採取這種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

  三、預防和制止高中校園暴力事件的建議和對策

  防止高中校園暴力,營造良好和諧的高中校園環境,需要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重視並積極的採取行動。

  (一)從自身做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從而剷除校園暴力滋生的土壤。

  學生既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同時又是防制校園暴力的主要力量。每位高中學生應當不斷加強自我道德修養,自覺遵紀守法,樹立正氣,養成自尊自愛,尊重老師,團結同學的良好品格。同時,要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自己的衝動行為。

  (二)加強法制教育,使廣大高中生能夠學法、知法、懂法、守法。

  法制教育應和文化學科建設聯絡起來,在高中階段應強化法制教育,定期安排學生參加法制教育活動,聘請司法部門、高校法學院、社會法律援助機構相關人員擔任本校的法律顧問和法制輔導員,定期開展法制宣傳活動,要借“模擬法庭進高中”“以案說法”“法制宣傳日”等活動為契機,使廣大高中學生樹立法制意識,自覺遵紀守法,不因法律的無知而違法亂紀,甚至走向犯罪深淵。

  (三)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中心,密切關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青春不是校園暴力的藉口,更不是校園暴力的根源。所有的高中學校應當儘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和道德干預機制,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中心,配備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增開心理健康課程,全方位的預防因為心理疾病引發的校園暴力事件。經常性的開展集體娛樂活動,幫助同學之間建立友誼,在愉悅的氣氛中開導學生,釋放心中煩悶的情緒,愉快的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

  (四)加強學校日常管理制度,堅決預防治理高中校園暴力事件。

  進一步加強門衛管理制度,完善值班制度和接訪制度,對於校外陌生人來訪,要嚴把審查關,堅決杜絕校外無業不良青年進入高中校園;要嚴禁學生私自攜帶管制刀具器械,並定期檢查學生宿舍,一經發現,要及時沒收;要組織男老師和學校保安定時定點在校園巡邏,一旦發現校園暴力事件要及時的制止,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對參與校園暴力事件的人員,區分不同情況給予批評教育或者給予嚴厲的處分。

  (五)加強對孩子的監督和教育。

  針對高中生處於青春期,心理不成熟、偏激、衝動、爭強好勝、易產生逆反心理的特點,家長應當更加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與孩子多保持溝通與交流,以主流的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要言傳身教感化孩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反錯誤,尤其是在高中階段這樣的一個心理多變時期,犯了錯誤並不可拍,可拍的是不能正確的引導,以後可能還會犯更大的錯誤。孩子犯了錯以後,要以“真善美”進行人格教育,切忌使用家庭暴力,一打了之,更不能溺愛,護短,一味的縱容其犯錯。

  (六)全社會應當共同合作,努力為高中校園營造良好的環境。

  首先,各級人民政府在加大打擊黑惡勢力的同時,應最大限度地切斷學生與黑惡勢力的聯絡。其次新聞出版和文化部門應當調整審查標準,最佳化文化市場,堅決杜絕色情、暴力內容的圖書、報刊、影視在社會蔓延。再次,要整治高中校園周邊環境,依法打擊黑網咖,治理網路環境。在高中校園附近堅決禁止開設網咖,遊戲廳、歌舞廳、桑拿足療等娛樂場所。最後,還必須尊重和保護校園弱勢群體,尤其是校園貧困生。由於高中階段不屬於義務教育,高昂的學費、家庭的貧困使得貧困學生面臨著輟學的危機,就業的無望,生存的壓力又使他們感到絕望。因此,社會必須伸出援助之手,幫助這些貧困的學生,要確保每一位貧困生不因貧困而輟學。

  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讓我們多給廣大高中生們一點關愛,哪怕走在路上給他們一個幸福的微笑,他們心中也會多一份陽光,多一份驅走心靈黑暗的力量。

  校園欺凌調查問卷分析總結4

  一、問題的提出

  xx年來,未成年人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屢禁不止。據教育部統計,僅20xx年5月至8月,就上報68起校園欺凌事件。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生活學習,更是嚴重摧殘了被施虐者的身心健康,需要引起老師、家長,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為預防校園欺凌事件,將於20xx年4月專門下發《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作出相關要求,但這一潛伏在校園的“頑疾”始終難以根除,在給遭受傷害的孩子帶來生理或心理的創傷之外,更引發全社會的擔憂。

  在未成年人聚集的小學,校園欺凌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呢?是否對學生造成了影響和傷害?他們是否懂得如何反欺凌?為此,筆者設計了一份有關校園欺凌的問卷,對我所在學校四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進行了調查。

  二、調查概況及結果分析

  1、調查概況

  (1)調查目的及問卷編制依據。本次調查的目的是以xx外國語學校為例瞭解小學中高段校園欺凌的情況以及反欺凌的能力。並對此作出分析討論,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份問卷在內容主要是依據校園欺凌的特點、形式以及反欺凌的手段進行的編制,以正常普通的問題著手慢慢向校園欺凌方向深入。

  (2)調查的主要內容。這份包括25個專案的問卷從6個方面對小學校園欺凌情況進行了調查。這6個方面分別是:

  ①學生和周圍同學的相處狀況;②學生對欺凌現象的應對方法;③學生對於被欺凌者的態度;④學生自身是否受到過欺凌;⑤學生是否有成為欺凌者的傾向;⑥校園欺凌的形式有哪些。

  (3)被調查物件的基本情況。被調查的學生共130人,分別來自四年級,五年級以及六年級學生。年齡在10-13歲之間,男女比例接近於1:1。

  2、結果處理

  本問卷發出13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為92、3%。用統計學的方法對調查結果進行了處理,呈現如下:

  (2)10個主要問題的答案統計

  a、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課間休息時別的小朋友都不想跟你玩,你只好一個人玩?[單選題]

  b、這個學期你被別的小朋友欺負過嗎?[單選題]

  c、別的小朋友是怎麼欺負你的?[多選題]

  d、你是在哪裡被欺負的?[多選題]

  e、當一個小朋友在學校裡被欺負時,其他小朋友是否站出來制止?[單選題]

  f、你是否把你在這個學期裡被別的小朋友欺負的事告訴過老師,家長,朋友?[多選題]

  g、如果你看到一個小朋友在學校裡被欺負,你會怎麼辦?[單選題]

  i、老師、家長有沒有因你欺負別的小朋友而批評你?[多選題]

  j、你會參與欺負一個你所不喜歡的小朋友嗎?[單選題]

  3、結果分析

  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小學校園欺凌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大多數的學生有比較好的同學關係。他們熱愛班級,有和自己要好的朋友,覺得學校的生活非常有趣,幾乎不會去參與任何欺凌同學的活動。

  (2)輕度的欺凌發生率比較高。有幾乎72%的學生遭受過輕度欺凌,其中有幾乎一半的學生還遭受過打罵甚至威脅。

  (3)小學校園欺凌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以踢,打,罵,講壞話孤立被欺凌者為主。在學校裡,老師應該多多關注學生,及時發現各式欺凌行為,要在其還處於輕度時扼殺它愈演愈烈的機會,恢復和諧的相處氛圍。

  (4)小學校園欺凌的地點主要在教室,走廊以及大廳。這些地點的選擇主要是因為便利。而有些發生在上下學的路上,這些行為隱蔽性較強很難發現。

  (5)當目睹他人被欺凌時,小學生很少會選擇制止,甚至有30%多的人會選擇看熱鬧。這些情況的發生,說明反欺凌教育做得非常不到位。小學生沒有意

  識到校園欺凌的嚴重性。學校和家長應該嚴肅對待,認真教育學生。

  (6)看到欺凌現象時,有大部分的學生會告訴老師和家長,但也有一部分學生會選擇保持沉默。學生的沉默,會助長欺凌者的'歪風邪氣,會使被欺凌者長期受害。

  (7)存在欺凌學生卻從未受到教師以及家長批評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不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對任何欺凌事件,學校和家長都應該嚴肅認真的對待,每一個欺凌者都應該受到相當的懲罰和教育。

  (8)對於是否欺凌不喜歡的同學,大多數同學都比較猶豫,沒有不能欺凌同學的明確理念。這些猶豫會是學生成為欺凌者的契機,學生應明確欺凌的危害以及欺凌同學將受到的嚴肅懲罰。學校及家長要教導學生與人為善,同學之間要和諧相處。

  三、建議與討論

  從上述調查結果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小學校園欺凌現象十分普遍,形式多樣,反欺凌教育不夠到位。現如今已經影響到了大量的小學生,欺凌現象急需我們進行防範和改善。

  校園欺凌現象破壞了人格特徵等,無視對他人的尊重,剝奪了每個人在安全環境下受教育的權利,是對人的普遍權利的侵犯。我認為在學校方面可以有以下三點改善:

  1、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和班級文化。

  2、透過師生、生生互動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3、在學校德育中多滲透和加強反欺凌教育。

  除了學校我認為學校和家庭都應該作出相應的措施。首先是學校,應該完善校園安全管理辦法,頒佈針對校園欺凌的法律並建立校園安全管理專門機構,設立反校園欺凌專項資金。同時還應儘快建立完善的校園欺凌干預機制。再者是家庭,家庭其實是反欺凌的關鍵,家長應避免暴力行為,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重視對孩子的底線教育和品格教育。假設孩子被欺凌了,那麼應該在事發後給予孩子心理支援,並積極配合校方解決問題。

  面對小學校園欺凌現象,因為未成年人難以受到嚴肅懲罰的現狀,我們應當狠抓預防,要從源頭杜絕或減少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在防範方面,我們應當加強對校長、老師、家長以及學生的反欺凌教育,讓所有人知道校園欺凌的危害和嚴重性以及反抗欺凌的方法。總之,我們應當集結所有的力量,為小學生的成長作出貢獻。

  校園欺凌調查問卷分析總結5

  一、調查目的

  本次問卷主要主要想要了解中學生對校園欺凌的瞭解程度;校園欺凌與性別、性格、成績等因素的關聯;校園欺凌發生原因;校園欺凌發生地點和頻繁程度;學生對校園欺凌的看法和建議等等。

  二、調查物件及方法

  本次問卷共採集了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共發出問卷463份,收回有效問卷429份(其中初中212份,高中217份)。

  三、調查結果及說明

  (一)學生對校園欺凌的瞭解程度

  調查發現,多數學生(67%)選擇了對校園欺凌有一定了解,但是又不是非常瞭解,選擇非常瞭解的只佔32.2%。即使在選擇“非常瞭解”的學生中,在第3題的問題:“你覺得以下哪些行為屬於校園欺凌”中,仍有不少學生(30%左右)無法準確識別各種型別的校園欺凌,尤其對在網上辱罵、造謠、威脅別人和隨便拿走、丟棄或損壞別人的東西是不是校園欺凌認識不清。

  對於“你認為校園欺凌會造成什麼後果”這一問題,有約21%的同學選擇“被欺凌者產生自殘、自殺的念頭”,約有60%的同學選擇了“校園風氣日益惡化”。我們分析學生對校園欺凌的危害有一定認知,但是很少見到嚴重的校園欺凌的事件,對其後果的認識不是特別深刻。

  所以,總體來看,學生對校園欺凌有一定認知,但是並不系統,不深刻。老師還需要從細節入手,以例項的形式來普及校園欺凌的概念、主要形式及嚴重後果,讓學生在校園欺凌的問題上能夠警鐘長鳴。

  (二)性別、性格、成績因素對校園欺凌的影響

  從本調查結果來看,性別、性格、成績因素對校園欺凌的影響不明顯。需要注意的是約有26%的學生不確定自己的性格偏外向還是內向,可能說明我們心理教育方面還需要加強,讓學生能夠更深入的認識自己,瞭解自己。

  (三)校園欺凌的發生地點發生頻繁程度

  對於校園欺凌發生的地點,選擇“校內偏僻地點”和“校外”的幾乎一樣多。而在校外發生的校園欺凌,有些與校外人員也有很大的關係,也需要我們予以關注。

  大約52%的學生覺得自己身邊發生過校園欺凌,47%的學生覺得從來沒有,幾乎沒有選擇覺得多次發生或者特別頻繁的。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校沒有“校園老大”式的人物。總體來看校園欺凌確實存在,但是並不頻繁,程度上多數並不嚴重,這與學校管理有一定關係。在問題:“你身邊的老師對校園欺凌的態度是”時,多數學生選擇“平時比較關注,處理得當”。

  比較有意思的是有部分學生覺得自己身邊從來沒有發生過校園欺凌,但依然有被同學取笑或戲弄,起侮辱性的外號的經歷,說明一定程度上學生覺得這些不算校園欺凌,或者類似的現象不嚴重。

  (四)學生對校園欺凌的態度

  當問到對校園欺凌的看法時,幾乎所有的學生答案都是深惡痛絕;當問到“如果你的同學請你去參加校園欺凌,你會”絕大多數選擇“堅決不參加,並且勸說同學放棄”。但是依然有校園欺凌發生,我們分析,很多時候欺凌者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欺凌行為,所以加強相關的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徑。

  當問到:“你會怎麼對待經常受到欺凌的學生”時,有86.5%選擇“關心、保護他們”,5%選擇“無視他們,與我無關”,約8%選擇“其他”,沒有選擇“我也會欺凌他(她)”。我們分析,校園欺凌的圍觀者,能夠真正關心、保護被欺凌者應該沒有那麼多。我們應該教育學生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採用正確的方式來制止校園欺凌,保護被欺凌者。這也是減少校園欺凌的重要途徑。

  (五)學生眼中校園欺凌的成因

  多數學生認為校園欺凌成因複雜,包括“欺凌者看他(她)不順眼;言語衝突;同學關係不和;價值觀念不同;性格軟弱;被欺凌者性格張揚,得罪人”等,但“自身成績突出”被學生排除在外。

  (六)家長、老師對校園欺凌的教育情況

  大約80%學生覺得家長從來不說或者偶爾叮囑,所以家長角度來說急需得到專業的指導,包括平時如何與孩子談論校園欺凌的話題,及時發現校園欺凌的苗頭,當孩子面臨校園欺凌時家長應該怎麼做等等;大多數學生覺得老師平時比較關注,處理得當,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校園欺凌的教育並不是特別深入人心,我們分析一方面老師還不是特別重視,另一方面學校校園欺凌現象並不特別嚴重,一般性的校園欺凌事件都能得到較為妥善的解決。但是我們依然有必要加大這方面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透徹瞭解校園欺凌,不做欺凌者,被欺凌者也應該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七)學生認為的何種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校園欺凌發生

  這一問題中,多數學生選擇的是“學校加強心理教育,教育同學友好相處和按照相關法規,教育部門要建立預警、發現、報告、處理和懲戒校園欺凌的體系”而“學校對欺凌事件中違規學生進行嚴厲處分”幾乎無人選擇,也說明可能沒有嚴重的校園欺凌現象,學生對其危害沒有切身體會。

  透過本次問卷調查,總體而言在學生當中存在校園欺凌現象,但是並不頻繁,很少出現嚴重的校園欺凌現象。學生對校園欺凌現象絕大多數都是深惡痛絕的,較少主觀故意去實施校園欺凌行為。但是我們依然要重視相關教育,包括心理方面。能夠更加認識自己,認識校園欺凌的本質、表現形式和嚴重後果。還要進一步加強家校共育,指導家長及時發現校園欺凌的跡象,正確對待校園欺凌,也是改善校園欺凌的重要途徑。另外,學校周圍也是校園欺凌的多發地點。與發生在校內的欺凌事件不同,發生在校外的欺凌事件由於參與人員更為複雜,往往欺凌程度會更加嚴重,所以,要加強對校園周邊危險人員與場所的排查,建設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對於保障學生安全,維護學校良好秩序也非常重要。

  校園欺凌調查問卷分析總結6

  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在校園欺凌面前,無論是“魏萊們”為首的霸凌者還是屢遭欺凌的“陳念們”,之所以捲入校園欺凌,都有其背後深刻的因素。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嗎?何種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更容易捲入校園欺凌?校園環境又會對校園欺凌產生何種影響?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校園欺凌”研究團隊(以下簡稱“團隊”)用半年的時間對某省4100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753份,並以此作為資料分析的基礎,從個人、家庭和學校3個角度走近校園欺凌,試圖尋找影響中學生捲入校園欺凌的因素。

  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群體共性特徵

  在生活中,欺凌者與被欺凌者一樣,個人特徵型別都是各種各樣的。有的高大強壯,有的矮小瘦弱;有的很受大眾歡迎,有的不受同學喜歡;有的成績好,有的成績差……團隊透過經驗總結與訪談,發現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群體共有的特徵。

  其中,欺凌者通常表現為:衝動且不易剋制;心胸狹隘,不願接受別人的批評;自私,對事對人斤斤計較,從不考慮他人或集體的利益,當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滿足時,便心存不滿;善妒,好勝心強,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

  而擁有某些特徵或習慣的學生確實更容易成為校園欺凌中的受害者:性格內向孤僻,喜歡獨處,不喜歡交朋友;在生活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不愛乾淨、不講衛生、過於講究或有潔癖等;具有少數特徵的人群,如肥胖、女性化的男生,同性戀群體;人際交往存在一定問題,說話做事不注意場合或方式;在某方面處於弱勢的群體,如身材矮小、智力或身體缺陷;討好型人格,不會拒絕別人提出的要求,忍讓懦弱;愛出風頭,喜歡吹噓自己,虛榮心強;相貌不出眾,在顯眼地方有明顯胎記或臉上痘痘痤瘡較多。

  隔代撫養的孩子更易捲入校園欺凌

  除了個人特徵,家庭因素也是影響孩子捲入校園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本次調查的人口學資訊,團隊將所得樣本家庭型別分為隔代撫養家庭與非隔代撫養家庭。研究結果發現,相比於非隔代撫養家庭的孩子,隔代撫養家庭的孩子更多地參與校園欺凌。

  究其原因,團隊分析,兩代人教育觀念不同:在非隔代撫養家庭中,父母一輩更加看重家庭教育,他們強調對孩子性格的養成和規矩的樹立;隔代撫養家庭結構關係更為複雜,父母教育缺位明顯,且祖輩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大都很溺愛孩子,忽視家庭教育,極易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性格。

  團隊的研究發現,在同一家庭中,孩子能夠從祖輩與父輩那裡獲得幾乎相當的“情感溫暖”,但在“行為指導”和“責罰與控制”等規則規範方面,相較祖輩,父輩會更加具體和嚴格。父輩相對重視家庭權威的樹立、規則習慣的養成以及交往群體的約束,而祖輩則是以“快樂”為導向,更多強調孩子的自由發展。

  團隊認為,這也是為何留守兒童欺凌狀況尤為嚴峻的原因之一。

  消極教養導致孩子捲入校園欺凌

  團隊對父母教養方式與中學生校園欺凌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發現,父母懲罰嚴厲會導致中學生更容易捲入校園欺凌。

  團隊發現,無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其父母的教養方式都更為嚴厲,且經常給予的懲罰超過了孩子的應受程度。團隊分析,在這種教養方式下,父母在社交技能與人際衝突應對策略方面,給孩子的指導較少,加之這類孩子較少在父母面前進行自我坦露,不願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心理適應能力差,導致他們不能恰當地進入人際交往情境,可能在處理社會資訊方面更加極端偏激,常常把他人的行為解釋為敵對的,並在生活中透過侵略性表現出來,從而更容易捲入欺凌行為。

  作為孩子教育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家庭教育本可透過代際傳遞發揮重要作用,比如一些成功的理念、對好惡的判斷包括如何反抗欺凌、如何保護自己等,但令人遺憾的是,團隊在調查中發現,有很大一部分中學生家庭受生活壓力以及父母自身文化素質所限,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教育孩子,造成了親子情感“斷崖式”的斷裂。

  除此之外,團隊發現,有的家長不知道如何有技巧地管教子女,在欺凌事件發生後,家長不恰當的介入甚至會導致欺凌事件的發酵。有的家長原本是想教育孩子反抗欺凌,卻因為“往死裡打”“做人就要狠”“忍一忍就過去了”等不當言辭誤導了孩子,使孩子欺凌別人或者成為受欺凌物件。有的家長在得知孩子受欺凌後,甚至直接參與到孩子的欺凌事件中來。

  被調研學校都沒有專門的校園欺凌處置方案

  學校作為校園欺凌發生的主要場所,學校內外環境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校園氛圍及其育人效果,進而對學校的校園欺凌發生情況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學校關於校園欺凌相關規章制度的設定,對學生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率具有重要影響。在團隊調研的十來所中學裡,都沒有專門針對校園欺凌問題的處置辦法。一位老師告訴團隊:“學校、老師對校園欺凌的界定不統一,儘管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檔案,但在現實中,我們很難對校園欺凌事件進行甄別,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此類事件。”

  所以,儘管多數教師對欺凌事件都有所瞭解,卻不會直接參與其中。他們一般的做法是,大範圍地對學生進行學校紀律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但這樣做的弊端顯而易見——欺凌者更加有恃無恐。

  在訪談中,一位欺凌者告訴團隊:“老師也沒有做什麼,就是教育批評我們,讓我們在說明書上寫明原因……反正我經常被叫去辦公室也經常寫檢討,都習慣了,也沒覺得有啥大不了的,他們又不會開除我,事情過去了又是一樣。”

  團隊建議,對校園欺凌進行一個統一明確的界定,制定全面的前期預防、中期干預與後期處置方案,對於防治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是十分必要的。

  在現實生活中,校園欺凌的表現形式更為複雜,同區域內校際間的校園欺凌事件也層出不窮。在訪談中,有同學透露:“我們學校管得太嚴了,這種事情我一般都不自己出面,都是聯絡我其他學校的朋友幫我解決,反正只要不在他們的地盤上(學校)就不容易被發現,再說他們學校的處分又不嚴格,我一般有事他們都會幫我。”

  團隊提醒學校管理者:不僅要注重自身學校規章制度的建設,還要加強區域內學校間的溝通交流,爭取實現協同管理。

  教師介入不及時會助長欺凌者的氣焰

  教師所掌握的干預欺凌的方法和能力,決定著能否對欺凌事件的及時介入干預,這是影響學校校園欺凌的重要因素。“及時介入”是校園欺凌處置的基本原則,也是其關鍵所在。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教師態度不明確、介入不及時,會使受害者產生無助與不安全感,使欺凌者存在僥倖心理,助長欺凌者的氣焰。

  不少老師反映了他們對這一問題的無奈,希望學校能夠組織他們參加相關培訓,並能得到家長的理解與配合。

  “校級政策與一線老師之間是有矛盾的:學校提出要挽救每一個孩子,作為班主任,我們也希望幫助到每一個孩子,但我們畢竟不是專任心理老師,缺乏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對於欺凌這類問題的解決也只能透過說教或談心,但這些方式無法根治校園欺凌;另外,我們也希望得到家長的配合,之前有學生的爸爸過來處理孩子被欺凌問題時,對我們說:‘你們快點賠錢,我可沒時間來處理這事’。”

  “讓學生請家長到學校來,有的家長甚至當著老師的面就開始打罵孩子,家庭教育明視訊記憶體在問題,但這個根源問題是我們沒有辦法解決的。”

  團隊認為,學校的評價機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實施情況良好、校園欺凌相關知識宣傳工作穩步落實,學生自然捲入校園欺凌的機率就會減少。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學校和家長對教師的相關理解與支援。

  監控報警裝置完善學校的學生更少參與校園欺凌

  以監控、報警裝置為主的學校硬體設施也是影響孩子捲入校園欺凌的一大原因。因為欺凌成本高且隱蔽性差,監控報警裝置完善學校的學生更少參與校園欺凌。

  訪談中,一位欺凌者告訴團隊:“我們一般打架當然會選擇人少的隱蔽的地方,比如說廁所,只需要兩個人在門口放哨盯著不要有老師過來,就很安全……其他人就算看到一般也不會告狀,他們也不敢。”

  目前,在團隊調研的十來所學校中,校園安防監控系統雖已基本覆蓋校園,但主要以影片監控裝置為主,只能用於影像的儲存和事後備查。對於安防系統中所必須的報警裝置,尚存在系統間相互獨立、不能聯動的弊端。

  除此之外,網際網路帶來的網路輿情作為一把“雙刃劍”,在維護學生話語權的同時,也製造了不少網路欺凌事件。團隊發現,與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相比,學校在網路輿情監控方面卻遠遠滯後。究其原因,團隊分析,一方面是困於資金的短缺和專業人員的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受傳統管理觀念的影響,學校管理者尚未意識到校園欺凌可能已經從現實場景轉移到了虛擬空間,以致學校未能及時透過日常的監控來收集資訊和預測輿論的發展,從而加劇了謠言的傳播和網路欺凌的發生。

  家校共育是改善校園欺凌的根本途徑

  雖說學校內是中學生校園欺凌發生的主要場所,但學校周圍也是校園欺凌的多發地點。與發生在校內的欺凌事件不同,發生在校外的欺凌事件由於參與人員更為複雜,往往欺凌程度會更加嚴重。

  訪談中,有同學說到:“自己認識一幫人之後,就開始混得‘風生水起’了……現在結交的都是一起扛打,一起捱揍的兄弟,他們跟我們是同齡,但是不讀書了,就在外面打工……”

  團隊建議,要加強對校園周邊危險人員與場所的排查,建設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對於保障學生安全,維護學校良好秩序尤為重要。這是急需學校管理者注意的地方。

  校園欺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其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團隊建議,要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待校園欺凌問題,尤其要重視學校在改善校園欺凌中的作用。學校作為連線學生和家長的橋樑,既要注意自身校園規章制度的建設,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但遺憾的是,一直以來主流的學校評價機制都是以學業成績為主,對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方面有所忽視,與家長的溝通也僅侷限於學生成績相關方面。作為一個教書育人的場所,學校不應該僅僅只發揮其教書的作用,更要體現其育人價值,而家校共育是更好實現學校育人目的、改善校園欺凌的根本途徑。因此學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師資力量,開設家長課堂,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爭取實現家校共育,改善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調查問卷分析總結7

  近幾年來,頻頻有校園暴力的影片在網路上流傳,但類似的影片僅僅暴露了校園暴力的冰山一角。在汕頭,情況更是不容樂觀。對此,我們小組對校園暴力等有關問題展開調查,深究發生校園暴力的原因,瞭解周圍同學對校園暴力的看法。

  從我們收回的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82.42%的同學肯定自己身邊存在著校園暴力。同學們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暴力事件,有65.29%的同學選擇自己解決的方式,34.71%的同學願意“報警、告訴老師或家長”。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採取正確方式解決問題的同學還不到一半,多數同學遇到此類事情更願意自己解決,而不願讓老師和家長知道。86.82%的同學對校園暴力是持否定態度的。大部分同學希望,國家及當地應該制定與“校園暴力”有關的法律法規,遏制這種現象的繼續發展。

  對於“校園暴力”發生的根本原因,有26.35%的同學認為這是教育問題,是學校管理鬆懈所致;有27.70%的同學認為是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缺乏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心理指導及法制教育。同學們認為,要從根本上杜絕校園暴力,關鍵在於要加強對學生們的心理指導,以及學校要增強管理力度和處罰力度。

  本來,十幾歲的青少年是風華正茂,正是學習的大好時機。誰會想到,打耳光、潑冷水、扒光衣服、群毆、勒索錢財等等暴力的行為正是出自學生之手。他們做出的許多暴力行為甚至連成年人都都不敢想象。本人接觸過不少的不良青年,發覺他們其實並不像他們家長眼中那麼一無是處,相反的,他們身上具有很多優點。但是,現在學校和許多家長都是以成績作為評定孩子好壞的標準,他們的優點都被學校和家長忽略,他們在家長那裡得不到任何肯定,在學校,老師又是重點培養好學生。他們為了證明自己有力量,為了表現自己來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們往往會去欺負弱小者,表明自己能夠對周圍的人施加影響,尤其是人際影響。

  新華網指出:“從媒體的評論看(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論者劍鋒所指多在於教育體制的弊病或社會教育環境的不佳。比如,教育的功利性使所謂的差學生難以獲得尊重和認可,長期積累下來,最終產生精神的扭曲或人格的不健全。又如,即使素質教育推行有年,也並未根本改變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格局,反映在學生個體身上就是心智不夠成熟,處理實際問題能力較差,往往出現極端行為。這些批評,無疑都點到了當前學校教育的痛處,值得人們認真反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