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精選20篇)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

  一、新課標與人教版的區別

  1、性質不同。新課標:新課程標準(簡稱“新課標”)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檔案。人教版: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簡稱為人教版。

  2、作用不同。新課標: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人教版:出版大多數學校所用的教材。

  3、特點不同。新課標:新一輪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準,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經過全國近300名專家的共同努力,18種課程標準實驗稿正式頒佈,標誌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二、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精選20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精選2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1

  新課標用高度概括的語言,表述了科學課程的性質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基本理念是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總的思想和原則。它是現代科學、現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觀念的反應,是課程標準其他部分的總綱。全面認識和理解課程的基本理念,就能從整體上把握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這對於學習、掌握、實施課程標準其它部分的內容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標準》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基本理念。透過學習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

  葉聖陶說過,他並不稱讚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比如常見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讀不懂課文,於是就包辦代替,結果適得其反。用現代教育思想來看,不僅要看“教”,而且要看“學”。而且要從學生如何學這個基點上來看教師怎樣教

  二、從“以教師講授為中心”轉向“以探究為核心”。小學科學新課標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活動的本質在於探究,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透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因此,小學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習慣,是向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手段,是以從培養學生科學習慣出發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 從這個意思上講,科學課的科學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進行有效性的科學探究,也間接地影響著科學習慣、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精神等科學基本素養的養成。

  1、探究是科學學習的目標。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只有培養具有一定科學素養,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人,才能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慾,對他們進行科學知識學習的啟蒙教育是適合其身心發展規律的。所以培養科學素養是科學課程在小學生素質發展中所應起作用的科學定位。科學素養的內涵在科學課標中,包含為:“科學探究,情感與態度,科學知識”三個方面。情感與態度是科學學習的動力,科學知識是科學學習的材料,而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是科學學習的目標之一。小學生在科學知識的認識過程中,透過探究,培養探究的樂趣、信心和認識事物的科學態度,科學知識又是透過探究而獲得。所以達成了探究的目標,才能真正體現科學學科的意義。

  2、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方式。以往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透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來學習的,死記硬背得到的結論,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所以關注學生探究的過程與方式是引導學生學會探究的關鍵。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因此,科學教學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體驗未曾經歷的獨特經歷。科學課程應該為兒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學探究是學生科學學習的核心方式。

  3、親身經歷探究活動是科學學習的主要途徑。把以"教學"為中心的課堂活動轉變為以"探究"為軸心的科學活動,即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又要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運用多種感官在活動中參與知識的發生和再創造過程,注重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親自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學中運用“探究”給我的啟發很大,使我覺得這樣真的會讓學生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關注環境,關注自然,關注人類的發展,關注自己的發展。科學探究活動也由教室擴充套件到社群乃至整個社會,使課內、課外、生活、社會互相結合。真正在體現了“做中學”。讓科學成為做的科學,而不是紙上談兵。發展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們的科學課才是真正地在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

  三、從“封閉的課堂模式”轉向“開放的課堂模式”。

  教師要是能夠打破束縛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條條框框,開創一種嶄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定會得到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向學生傳授知識,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識是什麼。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和發展,我們把認識知識是什麼,傾向於研究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綜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關係,老師是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探討,這樣才會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因為多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所以他們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師要打破常規,千萬不能怕課堂紀律“亂”而過多地限制他們,要讓學生放開膽子活起來,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質疑,還可以隨時發表個人的見解,同學之間的辯論。在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學生當然會感到新鮮、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主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會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真理的能量就會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四、從評價模式的單一化轉向評價模式的多元化

  傳統的教學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別和選拔的“精英主義”功能傾向。這壓抑了大部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潛能,使他們成為應試教育下潛在的犧牲品。真正的評價應該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1. 評價的目的: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 ,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

  2.評價的內容:全面化。評價要涵蓋科學素養各個方面的內容,既要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又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探究的方法能力、科學的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

  3. 評價的手段:注重多樣性和靈活性。強調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凡是有利於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方法都應得到肯定與讚賞。

  4.評價的主體:多元化。評價不只是教師的權利,更應是同伴、自我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不再是裁判員的角色,而是學生科學學習的夥伴和激勵者。

  5.評價的時機:全程化。評價要伴隨在教學過程之中,而且學生在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形成科學素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小學科學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每個學生科學素養主要方面的培養與發展進行持續不斷的跟蹤和調控。 評價時空要從"課堂教學"轉變為"全方位學習",從注重書本知識轉變為注重實踐活動。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和實施在時空上具有很大的侷限性,對學 生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不利。教師可以利用地方各種各樣的課程資料設計校本課程,把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當地的有關人文社會資料及校本課程緊密結合起來,開發課堂之外廣闊的學習空間,在引導學生全方位學習的同時,也應當進行全方位的評價。

  小學科學在新的課標、新的理念下,已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學習環境。特別是教育評價的改革,為小學科學教育,培養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也為小學科學課教師提供了新的發展和創新的平臺。總之,教師是教育的靈魂,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的步伐一致,齊頭並進,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飛躍!作為我們一線教師我想,只要每個科學教師,從我做起,從每節課做起,從每個孩子身上做起,不斷地積累和創造,引領學生走進生機盎然的科學殿堂,點燃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讓孩子們投入到真實的情景中,在親自動手操作,動手試驗,自行探究的實踐中學習科學,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對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2

  小學科學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xx年8月15日我很榮幸的參加了黔東南州小學科學學科培訓活動,在這10天的培訓活動中收穫很多,獲益匪淺。回首培訓的足跡,發現自己的教育觀念得到了洗禮,教育科學理論學習得到了昇華,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獲得了新感悟,眼界開闊了,思考問題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許多疑問得到了啟發解決。

  作為一位科學老師和實驗管理員,必須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維品質,更應當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掌握現代教育教學技術。使我對心目中的理想課堂又有了新的認識,激發了我以後學習的動力。

  在這次科學學科課程培訓過程中經授課專家形象而又深入的解析,讓我對科學課的特點、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更深入的認識,授課專家豐富的知識經驗及精湛的理論闡述,使我的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質的變化,曾經在教學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決。

  透過培訓使我感受到對科學研究的理解是漸進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具有科學意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才能逐漸獲得發展。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樹立敢想、敢說、敢做的“三敢”精神。

  一、要樹立“三敢”的意識

  “敢想”是要求學生敢於推測、敢於設計、敢於懷疑、敢於想象;“敢說”是要求學生敢於探究、敢於實踐、敢於示眾、敢於創造。這裡突出的一個“敢”字,因為只有“敢”才有可能創新。我認為兒童在上學前敢想、敢問,提出的問題最多,上學後提的問題就越來越少,甚至不問或不敢問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專家們分析: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慢慢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教師所扮演的“權威”角色使學生逐漸習慣於“認真聽講”了!這種狀況,決不是素質教育所期望的,更不是創新教育所期望的,必須徹底予以改變!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首先必須竭盡全力幫助學生樹立“三敢意識。

  二、要營造發展“三敢”的環境

  學習需要寬鬆、民主的環境,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堂科學課,要使學生活躍在寬鬆、民主的環境裡,使他們有“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教師與“權威”角色決裂,像學生一樣參與他們學習的全過程。

  (2)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有結構”的實驗材料。

  (3)保障學生自行探究的時間。

  (4)傾聽、觀察並鼓勵,決不輕視任何一個學生。

  (5)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能根據學生活動情況靈活調整教學。

  用心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環境,學生們無拘無束,大膽發言。如果把每個學生的創新精神比作種子的話,那麼這樣寬鬆的環境便是它們破土而出的條件。

  三、要給予表現“三敢”的機會

  只要教師鼓勵學生或推測、或設計、或懷疑、或想象、或發問、或辯論,進而引導他們去探究、去發現,他們一定能在探究、研討中恍然大悟,從而實現或表達、或舉例、或示眾的願望。

  四、要突出落實“三敢”的環節

  例如教《磁鐵的性質》,設計競賽活動讓學生探究磁鐵的性質,鼓勵學生利用器材(小磁鐵、小汽車等)大膽地設計實驗,動手玩磁鐵,比一比誰玩得最開心、玩法最新穎、探究的知識(性質)最準確。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下,無拘無束地玩磁鐵。活動中的現象緊緊地吸引著學生反覆做、仔細看、認真想,最後學生從探究中歸納出“磁鐵能指南北方向;同極互相排斥,異極互相吸引”的性質,實踐證明:“指導學生自

  行探究”是個性發揮、思維發散、創新表現的重要環節。開放教學、讓學生大膽探究,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又能使他們主動獲取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

  培訓之後我將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想意識上樹立較強的終身學習意識和科研意識,要奮發圖強,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不斷探索研究,不斷完善自我,在今後的教學中終將要把握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強調從問題入手。科學課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讓學生對問題的結果進行猜想,假設,探究等等,這就是自然課與科學課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從問題入手,使學生帶著渴望知識的願望去學習。在課堂中,學生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中間要經過一大段過程,沒有過程和方法,解決問題也是一句空話。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教會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他從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的探究過程,運用一系列的科學方法,最後把問題解決了,才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在經歷過程和運用方法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獲得相關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發展一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都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實現、要達到的目標。

  2、課堂教學以科學探究為主。《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我相信,只要長期堅持這樣做下去,有一天,我們也能成長為“專家型”教師。今後,我會一如既往,精心研究小學科學教學方法,使自己真正起到一個科學教師的科技引領作用。為科學課美好的明天繼續加油。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3

  《義務教導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閱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運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道路。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歷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才能,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成長的歷史。”

  透過學習我體會到 :

  1、駕馭課本,機動使用。以往教授教化,教師都是一成不變的使用課本,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為課本內容的忠實的論述者和傳遞者,而我們現在首先要吃透課本,深刻領悟課本的編寫意圖,然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身邊找例子,機動地處置懲罰課本,展開講堂教授教化。教師把學生的生活引進講堂,讓學生認為生活離不開學習,學習也離不開生活。在講堂上把更多的光陰留給學生,勉勵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確定和觀賞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看重學生的經驗與體驗,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才能的培養。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抽象才能較弱,課本著重以學生的已有的經驗為根基,提供學生熟悉的運動情境,以贊助學生理解觀點,構建有關知識。從而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才能,為培養學生的推理才能、抽象才能打下根基。

  3、學生主動學習、互助學習的方法初步形成。新課改實驗後,充溢活力的講堂教授教化已經呈現,學生的求知慾、表現欲獲得了激發和掩護,積極活潑地投入到講堂教授教化運動中去,用本身喜歡的方法進行認識、探索學習,為了弄清課內學到的知識,課外還會主動向別人請教,主動蒐集材料,並與他人討論、交流新的發明。

  4、師生的關係明顯改良。師生形成民主、平等、協調的學習氣氛,在交往互動中成長。在講堂上見到的是先生的點頭微笑,是先生的鼓勵的語言,使學生體會到勝利的愉悅。轉變了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和先教後學,學生只能複製教師講授內容的被動的教授教化方法。

  講堂上師生共同慎密和諧,關係融洽協調。初步形成交往互動、互惠的教授教化關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今世的學生成長的匆匆進者。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4

  小學科學新課標學習心得近期,認真的研讀了《小學標準》,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科學的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思想上也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變。讓我意識到了自己以前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一下就來談談我的體會——科學新課程。

  一、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透過學習我明白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而這其實就是所謂的科學素養,良好的科學素養的養成對將來的科學研究學習將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從小學就開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做到三維目標。以前我只是吧注意力放在科學概念上,現在我認識到過程方法,還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同樣重要。這是科學素養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透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注意探究式的教學

  科學的教學不單單只是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或者說是科學上的相關科學知識,這樣的話這就不是科學課,科學概念、知識的掌握要靠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實驗而的來的,而實驗過程最主要的就是探究,在做實驗前一切都只是個人的猜想,猜測,是沒有事實來支援的,只有在完成實驗以後才等得到結論,而實驗的過程中如何操作,如何處理得出結果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為了驗證結論而去實驗,而是為了研究去實驗,原先的假設或許是錯的。但是我在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更多的是為了讓學生知道這個結論而去實驗,對於資料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加以分析,甚至,當這個實驗叫複雜,很難準備時就乾脆取消這個實驗改為我現場做或者乾脆不做,而是我口述的形式向學生表達結果以及知識點,現在想想這個的做法很不好,這不是一個科學教師應該具有的。這違背了科學的主旨——探究,沒有探究就不能稱之為科學。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多的注意這點。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但是我必須承認不同的學生由於先天遺傳,後天環境,以及自生的主管能動性,他們的成績必然存在一些差距,在面對這些差距時我們應該儘量做到合理的分組,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小組活動實驗的效率,同時對於小組成員的分工也能預先制定好,大大提高效率。並且在可能的情況下組成一定的結對同學,帶動後進生學習。讓每位同學都能體會到科學的樂趣,而不是負擔。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研讀新課程標準後,我對將來要走的路有了一定的認識:接下來在教學設計時應當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教育強調以學生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精心選擇和設計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這些活動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一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也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5

  這段時間再次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我透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

  變“備教材”為“備學生”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上課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如在教學認識圓柱時,我讓舉出生活中的圓柱有一個同學脫口而出電線杆。有68%的學生同意,32%的學生不同意。於是我讓他們下課後仔細觀察。課後學生們都跑到校園中電線杆旁紛紛爭論有的同學說出了不是圓柱的理由。同意是的同學也心服口服改變了認識。這個問題是不容易從學生的記憶中揮發掉的。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四、變“教師說”為“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透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最佳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6

  一、聯絡生活實際,匯入新知教學。

  數學知識的形成源於實際的需要和數學內部的需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大量知識均來源於生活實際,這就為我們努力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知識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我聽過的一節《認識分數》教師在教學時結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經歷,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可以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習慣的說法是叫做半個。生活中常會遇到分東西或物品不是整數的情況,在學生學過的數中哪個數可以用來表示半個,學生找不到這樣的數,那麼半個該用什麼數來表示呢?此時就要學習新的數——分數,這個數又該怎樣寫,怎樣讀呢?學生對學習分數有了一種需求和願望,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於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中。

  二、設計問題情境,增強應用情趣。

  人的思維起始於問題。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尋求問題的答案。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慾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的設計問題情境,注重存疑,把問號裝進學生的頭腦,讓學生從數學角度去描述客觀的事物與現象,尋找與數學有關的因素,主動的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

  三、蒐集應用事例,體會應用價值。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以自己蒐集有關資料並介紹給學生,例如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使用、地圖用四種不同顏色區分地區、飛機設計等都和數學有著密切的關係,現代社會已進入“數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透過多種渠道蒐集數學應用的具體案例,並相互交流。例如,我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我讓學生課前蒐集關於百分數的資料,像商品標籤各種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學“認識千米”時,到圖書館或網上查詢世界最長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透過查閱資料,蒐集數學應用的事例,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廣泛應用,進一步瞭解數學的發展,感受數學的文化魅力,體會數學應用價值。

  四、創造應用機會,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對於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才會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練的運用。美國數學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可見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例如,我在教學“百分數”後,讓學生做小會計師,在父母的帶領下把自己積攢的錢存起來,根據銀行的利率算一算,怎樣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計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場購買打折商品,計算打折商品的總價。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形成初步的實踐能力。

  透過學習更加使我認識到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舊的不能順應學生髮展的教學模式,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瞭解自己的學生,鑽研教材教法,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教研水平,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小學數學現代教學的需要。特級教師吳正憲曾說過:數學教師要帶著思想走進課堂,給孩子們留出思想的空間,孩子們的思想才更開放,孩子們的思路才更開闊。今天的課堂教學最重要是讀懂學生。一個好老師要專業地讀懂教材,要用心地讀懂學生,要智慧地讀懂課堂,這樣的課堂一定會充滿活力。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7

  要教好小學科學課這門功課,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吃透課標,把握整個體系,因此我認真學習了《新課標》,積極參加相關培訓。透過理論學習,我知道課程改革並不只是使用某種版本的新教材。它是一種理想,是千百萬教育工作者正在追求、正在實現著的理想,它承擔著適應時代發展,符合社會進步、國家繁榮、民族振興的需要的職責。

  一、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具有變課程內容和課程知識本位為學生髮展本位的價值取向,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

  2、正確把握學科教育的特點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教育特別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變課程的統一為尊重多元和個性差異。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課標告訴我們: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科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批評傳統的學習方式和課程基礎上強調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大力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為學習方式注入新鮮的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4、培養學生的四種能力

  新課程體系強調學生具有動手操作能力;社會實踐能力;收集、處理和使用資訊的能力;具有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新課標要求教育必須培養有創造精神、有個性的人,那麼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呢?

  1、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課堂氛圍。

  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關係,老師是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探討,這樣才會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多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他們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師要打破常規,千萬不能怕課堂紀律“亂”而過多地限制他們,要讓學生放開膽子活起來,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質疑,還可以隨時發表個人的見解。在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學生當然會感到新鮮、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2、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觀察思考。

  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的認知活動。它是兒童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大量的感性認識都是透過觀察獲得的。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應把科學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

  三、讓學生勤動手,發揮主體作用。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什麼事總想弄明白,做什麼都想親自試試的特點,教師要因勢利導,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達到手腦並用的效果。

  首先科學課中一些實驗和觀察材料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準備。

  其次要鼓勵學生多動手操作和實驗。單純教師一個人邊講邊做地忙活,學生只是乾巴巴地聽著、看著的教學模式,學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不高,印象不深,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實驗材料,只告訴學生去幹什麼,而不告訴學生怎麼幹,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發現,同時教師也不失時機地給予點拔、引導和鼓勵,就會極大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誘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創新、求異。讓他們自己學會動手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8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讀一本好書勝過一頓豐盛的晚餐。在學生時代枕頭下時時幾本喜歡的書放著,每晚睡前最後一件事就是看幾頁書,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睡前就看書了,每天總是做完事情倒床就睡著了。前段時間學校組織全民閱讀再加上參加科學優質課競賽的準備,我第一次認真完整的學習了科學新課程標準,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科學的有了全新的認識,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首先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關係、是和伴關係,老師是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探討,這樣才會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因為多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學習的動力,所以他們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師要打破常規,千萬不能怕課堂紀律“亂”而過多地限制他們,要讓學生放開膽子活起來,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質疑,還可以隨時發表個人的見解。在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學生當然會感到新鮮、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主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會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真理的能量就會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說到課堂紀律“亂”我是深有體會的,以前好幾次都是試著放開課堂,但是一發不可收拾,一個接著另一個問題就下課了,課堂氣氛達到了但是課程內容沒有完成。透過這次的學習有了新的方法正在實踐之中。

  其次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觀察思考。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的認知活動。它是兒童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大量的感性認識都是透過觀察獲得的。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應把科學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機會。鼓勵、引導他們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動參與到知識形式的過程中去,使他們不僅僅看到了結論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結論形成的來龍去脈。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透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新課標就像科學教育的指南針,我們科學教師的嚮導。從理論結合實際進行指導,使我們對新課標有了清晰的認識,從而更好地進行落實。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誘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創新、求異。讓他們自由地、充分地發揮其聰明才智。如果我們的教育體制中,小學科學不再是必須統考科目;不再用孩子們的分數來衡量他們的收穫;也不再用孩子的分數來評價一個教師能力;我們會更好的把新課標落實到課堂中區;科學書不再是迴圈教科書。相信孩子們會更加的喜歡科學。這是我讀了新課標和參加優質課競賽後的最大感受,也是我此時的最大期望。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9

  以下幾點:

  1.經過專家的講解,使我清晰地認識到科學課程內容。透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評價的定位其基本理念等。使我不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科學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從自身的知識儲備上為小學科學新課程改革作好充分的準備。對於一個小學科學教師,要想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成為源源不斷的自來水。知識的更新與深化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一成不變的教材與教法是不能適應於社會的發展與需求的。專家們所提供的知識框圖分析對我們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著非常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對於必修課程必須講深講透,對於部分選學內容,應視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小學科學新課程的改革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人才需求而制定的。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需求,作為教師理應先行一步,為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2.透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整體把握小學科學新課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體把握小學科學新課程不僅可以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科學的主要脈絡,而且可以使我們站在更高層次上以一覽眾山小的姿態來面對小學新課程。整體把握科學新課程不僅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的世界觀素養。只有讓學生具備良好的素養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只有清晰地認識並把握好數學的主線,才能更好地將知識有機地聯絡起來。所謂的主線即貫穿於某一階段的某個知識點,或者是某種運算,或者是某種思想方法等等。因此較好的整體把握科學新課程、清晰地認識並把握好科學的主線,對於一個小學科學教師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將個人的智慧與集體的智慧融於一體是把握科學中的主要脈絡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對待同一個問題的看法與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維模式會產生不同的講課方式,不同的授課方式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課方式與方法能使學生輕鬆樂學,如沐春風;科學的思維模式,能使學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當的情景導學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因此將個人的智慧與集體的智慧融於一體進行歸納、總結、交流能促進我們產生更多更好的授課方式、方法,產生更多更新的科學思維模式。這對於我們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非常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3.透過網路上一些老師具體的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點評,使我認識到應該如何把握課堂教學。透過網路上一些老師具體的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剖析,使我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怎樣才能將一根根主線貫穿於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之中。我們已經認識到新的高考越來越傾向於“重視基礎,能力立意”。“重視基礎”,意思就是從最基本的知識出發。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透過把握課堂教學來達到以下兩個目標:一方面,透過我們的日常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學繼續深造;另一方面,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將來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新教材的安排與設計充分體現了編者的良苦用心。作為教師,應該透過自己與集體的創造,更好地為我們的學生和社會服務。

  透過此次學習,不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開闊,而且使自己對小學科學新課程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這無疑將對我們今後的教學工作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10

  一、課程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基礎性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和實踐性的課程,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課程,是一門與其他學科有密切聯絡的課程

  二、課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體學生,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採用有利於促進學生髮展和科學素養形成的評價體系

  三、課程設計思路

  依據小學科學課程性質和理念,本課程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總目標,並且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分目標,從而構成小學階段科學學習需要達成的基本要求。

  科學知識是學生學習內容的主要部分,在本標準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統呈現。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主要的自然科學領域中選取了21個主要概念,要求學生認識或理解。由於學生建構這21個主要概念需要經過不同的學習進展過程,標準中進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124個比較小的、和實際生活聯絡較緊密的概念,稱之為分解概念。

  四、課程目標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下面分別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科學知識

  (二)科學探究

  (三)科學態度

  (四)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具體情況如下:

  (一)科學知識

  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

  1、物質科學

  物質:物質具有不同的特性、結構和功能,物質的特性取決於它的結構和成分可以按不同特性對物質進行分類和分離物質可以以不同形態存在,但是物質不會消失

  能量: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間可以轉換並保持總量的不變能量可以透過物質以不同的形式傳遞能量是維持我們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我們需要儘可能地避免浪費能源,並把能量保持在人類可用的形式上

  力的作用和運動:物體總以不同形式在運動運動表現為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變化。力作用於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產生力的作用需要能量。

  2、生命科學

  生命的主要特徵: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生物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交換物質、能量和資訊,適應環境以維持生存生物有生命週期,有生有死,透過遺傳延續後代

  生物的分類和生物多樣性:動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供給養分植物能自養,還能提供人和動物生存需要的氧氣和養分微生物一般不能用肉眼觀察到生物進化過程形成了生物多樣性

  人類:人類是進化的產物人與其他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人有一個具有高階功能的腦,有語言、思想、複雜情感和意志

  3、地球與空間科學

  地球與太陽系:太陽系只是宇宙中很小很小的部分,太陽系中的星球按一定的規律運動,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自轉並圍繞太陽運動,因此形成了晝夜和季節

  自然環境保:地球以及圍繞地球形成的獨特圈層構造,包括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提供了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類活動必須注意保護自然環境

  (二)設計與技術

  設計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一種生產實踐活動。自從人類學會了勞動,學會製造和使用工具,就開始學會了設計。自此以後,人類設計和製造了石器,設計建造了房屋,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設計並製造了種種衣食住行的物質產品。自古至今,人類一切文明都是設計的產物。技術則是人類為實現社會需要,解決實用問題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總和。它會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和倫理產生影響。

  設計與技術部分是為了讓學生初步瞭解設計與技術領域的基本概念,並運用於簡單的科學實踐。知道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各種工具和儀器都是設計的產物,利用這些工具和儀器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世界並進行新的設計;知道為了實現不同的功能需要設計和使用不同的工具以及設計不同的結構。透過對設計與技術領域的學習,初步學會綜合知識和經驗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製作,提高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發現自然規律、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過程和方法。在小學階段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希望學生在建立科學概念的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瞭解探究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為了更好地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科學教師必須對科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科學中認為每一種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和規律;科學家透過觀察、實驗、邏輯推理和創造性想象來獲取當時認為最正確的解釋――科學知識。然而,在尋求因果關係時並不存在單一的科學方法,科學研究永遠不會終止,科學總是在不斷修正中進步。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裝置和手段來進行觀察和測量,以獲取實證;即使是得到同樣精確的.資料,科學家運用邏輯思維也會建立不同的模型,並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科學家需要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交流,接受同行評議和實踐檢驗,形成共識。

  科學探究並不是一個固定模式的順序過程,而是一個能動的、多樣的、多層面的、迴圈發展的過程。科學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資料、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五個重要的要素。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11

  一、“資訊科技課”更名為“資訊科技課”的原因

  4月21日上午,教育部召開發佈會介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新《課標》中對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等均作了調整,其中,“資訊科技課”更名為“資訊科技課”,並且從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獨立出來,成為享有獨立課時的必修課。與此同時,教育部還印發了包括資訊科技課在內的16個科目的課程標準,並細化了方案的實施要求,增加了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基本要求,並要求研製學業質量標準,以評估各學段學生的學業成果。

  根據中央要求,資訊科技要成為中小學的必修課程。這就意味著,資訊科技課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這是中央的要求,是國家意志。

  如果把以前選修的“資訊科技課”比喻成“0”,那麼現在納入必修的“資訊科技課”就是“1”,0已經不能夠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了,現在教育部把資訊科技改為資訊科技,並且列入必修,這是從0到1的巨大轉變,也必將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資訊素養應該和文化素養、科學素養具有同等的地位,資訊科技課程在中小學應該和數理化生一樣成為國家課程。到今年2022年,資訊科技課終於列入了國家課程,成為必修課。

  中國很多年以來,一直都是跟在西方國家的後頭奮起直追。而現在中國不光要追,還要同步、還要跨越、還要引領,因此,資訊科技課升級為國家課程這個從“0”到“1”的進步,是中國的一小步,也是世界的一大步,相信全球很多國家會跟隨中國做類似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要把“資訊科技”改為“資訊科技”呢?這一個名詞的變化將帶來教育思維的重大變革。“技術”的導向,關注操作和知識點,培訓的方向是熟練程度和技巧,它會導致我們的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科技”的導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是面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科技導向下培養的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由此,學生的適應力、勝任力和創造力才能得到提升。

  技術導向沒有辦法撐起素質教育,也很難達到立德樹人,因此我們要把原來重操作、重知識點的資訊科技,轉變成重科學、重素養的資訊科技。此外,原來的資訊科技,重精英、重大城市,原來學校裡接觸資訊科技課的就是參加各種比賽的一小部分同學,現在變成了“資訊科技”,其覆蓋面也轉變為涵蓋城市和農村、精英和普通的全體學生。

  大概念是一個學科的科學基礎,大概念約定了一個學科的知識關係,所有的知識在這個地方可以變成一個知識網路,貫穿其中的是學科邏輯。例如資訊科技課的新課標裡,就有6個學科邏輯主線,它能夠在不同的年齡段引領我們的小朋友在知識網路上有螺旋式的上升,這就是大概念。

  二、資訊科技課中的創新意識的培養及程式設計和人工智慧

  資訊科技課要承載中小學生創新教育的功能。創新教育要落地,需要有課程去承擔,資訊科技課程應該是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資訊科技課樹立為國家課程以後,它可能帶來的教、學以及考核方式的變革。

  資訊科技的新課標裡多次提到了“人工智慧”,如果說程式設計是資訊科技新課標裡一條“看不見的脊樑”,將核心素養的目標碎片串聯起來,那麼人工智慧就是資訊科技新課標裡一條“看得見的脊樑”,也是實施難度最大的一部分。“人工智慧代表瞭解決我們社會生活中各種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其最大的教育價值在於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有了新課標做指導,資訊科技課具體的實施還要老師們開動腦筋、勇於嘗試。不一定要成為人工智慧專家才能開設相關課程,只要能夠認識到人工智慧技術的思想和方法,明白它的創新性、重要意義和潛在價值在哪裡,挖掘出它的教育價值,就可以為學生開課。新課標為老師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提供了充分的空間,教師要勇於接受新觀念、新思想、新途徑的挑戰,打破既往教學經驗的套路,勇於探索、大膽實踐。建議老師們不拘泥於經典案例,而是從學生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去尋找靈感和素材,改寫經典案例,創作全新課例。

  三、如何實施資訊科技新課標

  以敬畏之心鑽研課程實施資訊科技的學科大概念、學科本質和思想方法要在課程的主題裡面體現出來。“我們不要將重點放在技能方面,比如在演算法這個模組,不一定非得講程式設計,即使講程式設計,重點也是放在演算法怎麼樣來實現上,程式設計只是演算法實現的一個環節。”

  作為中小學資訊科技教師,“我們要有敬畏之心,要站在為國家培養科技後備人才這樣一個高度來學習新課標,要有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認真學習、精心準備,將資訊科技的課程理念和培養目標在課堂落地,為促進全國中小學生的資訊科技素養提升貢獻我們的力量。”

  四、不必逐新,重在求本

  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戰略定位是為國家輸送人才,是為國家戰略服務的。人工智慧在這次的資訊科技新課標裡面總共出現了81次,分佈在課標的各個部分,因此可見人工智慧在義務教育中的重要性。

  資訊、資料、演算法,這些是人工智慧的基礎,而人工智慧反過來又能促進資訊、資料的處理,它們是相輔相成的;而一些經典的演算法,表面上看起來很高大上,實際上這些演算法的原理很簡單,可能十幾分鍾就能把原理說清楚。因此程式設計不是資訊科技課的重心,重心是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包括資料思維、計算思維、創新思維等。學生們有了資料思維的基礎再去學人工智慧,他就能夠意識到在人工智慧演算法之前的一些基礎工作。這些彙集在一起,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漸建構起來的意識,就是人工智慧素養,也是資訊科技“學科大概念”的核心目的。

  資訊科技新課標裡對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提出要求,因此,至少在人工智慧這個環節,我們的小學初中老師還是有很多內容需要不斷充電和學習。但在充電學習的過程中,不宜追求過新的演算法,因為人工智慧發展這幾十年來,特別重大的、具有突破性的演算法其實並不多。“我們不應該去追求新的(演算法),但我們要知道最基本的演算法原理在哪裡。比如說專家系統是怎麼去解決問題的?知識圖譜是怎麼去解決問題的?機器學習是怎麼去解決問題的?它們的思想脈絡是什麼?為什麼深度學習能夠比機器學習的一些演算法做得好?我們瞭解這樣的思想就可以了。”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12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在整個的探究活動,學生經歷了猜想-設計-探究-驗證這個完整的探究式學習過程,教師注意自始至終都以一種啟發者、引導者、幫助者、欣賞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選擇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與交流,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彙報,學生的彙報雖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對學生的回答適時補充,並善於及時捕捉學生隨時閃現的智慧火花,給他們以肯定,給他們以激勵。透過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學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問題,並在此基礎上自主設計實驗計劃、選擇實驗材料、開展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論。在探究活動中,注意了小組內的相互合作和觀察研究。在實驗的現象分析和總結中,知道用三稜鏡、水稜鏡分解太陽光形成彩虹,牛頓盤能把多種顏色光混合成白光。知道了人工製造彩虹的方法,知道了彩虹多形成於夏天雨後的原因。

  《科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這也是《新課標》所要求的。“你們真棒!”。“你們真像一個小科學家!我都要向大家學習了,希望同學們能在今後的學習中發現更多的問題,提出更多的問題,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更多的自然科學問題”……這些語言的肯定與鼓勵,體現了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在課上時,我經常說:“你們真棒!”,這不僅使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更進一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既做到關注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又關注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活動,並在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基於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讓學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達成共識,形成結論。對於學生的評價既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能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評價以師生評、生生評、自評等多種形式進行,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為科學課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以契而不捨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科學課教學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為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科學實驗常常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能激起學生的創新潛能。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都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實驗材料的選擇是重要的環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材料,因地質宜筆者在教學“油菜花開了”時選擇了黃瓜花,原因是學生了解和熟悉這花而且容易收集。

  選擇具有趣味性的實驗材料筆者在教學“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時選擇木頭、紙、塑膠等幾種玩具型的材料,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代表性的材料不僅決定了學生實驗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師教學的目的性。如筆者在教學“種子的萌發”時選擇玉米種子作為研究物件。

  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要充分體驗在教學“蝸牛”“蚯蚓”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充分觀察這兩種動物。為了達到“充分”的目的,筆者準備了捱餓的蝸牛、菜葉、蘋果片、火柴、放大鏡、蚯蚓、潛水碟子、樹葉、記錄紙等。學生在3個課時的充分活動中,瞭解了蝸牛不吃有蠟質的樹葉,會游泳,怕煙火,運動時腹足如波浪般前進;蚯蚓不能生活在水中,運動時身體伸縮前進。

  充分利用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科學興趣。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13

  在上午的培訓中,我們一行人聽取了xxx教授的精彩講座,胡教授科學態度嚴謹,知識淵博,風趣幽默,給在場的老師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講。其講座主題“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及教學建議” 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課程演變:從自然課程到科學課程

  胡教授首先透過建國前後的自然科學課程對比,到內容與能力結構層次上有了較明確劃分80年代的新自然課程;再到從過去單純的學科知識教學發展到進一步關注學生知識、能力與態度等多方面發展的新世紀的科學教程,一一作出了對比與講解,讓我們對科學這門課程的發展有了更直觀,全面的瞭解。

  二、課程標準:用20xx年版到20xx年版的教材進行了對比。

  在20xx版的科學教材中,胡教授先從科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展開,同時以科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態度作為為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對20xx版教材從學科的課程性質、目標、內容及其實施建議等方面進行剖析與闡述。而20xx版的科學教材,則是在20xx版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調整,其主要表現在:

  1、在年級全覆蓋的同時,把探究式學習調整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同時,明確了圍繞核心概念組織教學和倡導學習教學進階兩個主要概念。並以概述、命題、分解概念、學習目標、活動建議的方法呈現課程內容。

  2、在強調科學與技術結合思想的基礎上,增加了“技術與工程” 並對科學素養、科學探究等提出了明確的定義,說明了課程目標與學生髮展的關係。增加年段目標,並且教材作用將被淡化。

  3、在課程性質的表述方面,沿用了20xx版的基礎性、實踐性、操作性、綜合性。這四條性質是構成課程性質的基礎、是四個重要組成模組。課程性質決定了課程的屬性,明確了課程的涵蓋範圍。這些科學內容對於小學生認識客觀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他們不僅可以實現世界觀、價值觀的改造,還可以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並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掌握一定的科學操作技能,還可以把這些科學技能應用於日常的社會生活中。

  總體來講,20xx版新課標在課程性質上更注重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課程框架從三維目標提升到涵蓋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STSE(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四維目標。課程內容更豐富:如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等。

  幽默風趣的胡教授還給我們提出了小學課標的一些非常實用的教學建議,這些都很有助於我們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在最後的互動環節,胡教授將討論和交流相結合,其專業的解答贏得了全場的陣陣掌聲。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14

  透過學習《小學科學課程性質與課程改革》使我深刻的認識到,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學知識、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科學素養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學素養都在不斷髮展和深化,而不僅僅侷限於在校期間。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而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起決定性的作用。透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學生要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並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學習科學應是一個學生積極主動的過程,應以探究為中心。

  學習科學是學生自己做的事,而不是別人為他們做的事。在科學學習中,學生需要描述物體和事件,提出問題,獲取知識,對自然現象作出解釋,以不同方法對所作解釋進行測試,與他人交流想法。“主動的過程”既有動手的活動,也有動腦的活動,僅有動手活動是不夠的。科學教學必須讓學生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研究活動,使他們與教師和同學一起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學生需要將他們目前具有的知識同多渠道獲取的知識聯絡起來;要將科學知識應用於新的問題;他們要參與解決問題、計劃、決策、小組討論;他們還要經歷與主動的學習途徑相配合的考核。強調主動的科學學習意味著不再把重點放在教師的知識傳授及課題覆蓋上,教材包攬一切題目、詞彙和資訊的做法直接有背於讓學生透過理解來學習科學知識的這個中心目標。任何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須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育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學生自身的努力,取決於學生對教育過程是否參與、怎樣參與以及參與了多少。一切教育影響只有透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才能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財富,才能使學生得到成長和發展。哲學家蘇格拉底把教育過程比作嬰兒出生,教師的作用就是助產士,學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體。

  所以,科學教育的形式也應該是豐富多樣的,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必須有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科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陣地,它有著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補充課堂教學所授知識的不足;可以使學生理論聯絡實際,開闊眼界和思路,培養動手實踐與創造能力;也可以使學生綜合利用各科知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課堂教學也需要打破傳統的模式,克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形式。要加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網際網路、專家諮詢、社群活動中心等。

  學習科學的途經應與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相適應。“學校課程應是切合實際的和有所區別的。在教學過程中,所有課程都應與學生本身的經驗相聯絡,並應引出這些知識的應用及在成人生活中的延續價值。教什麼及怎麼教都應與每個學生的能力及素質相適應。人從一生下來就是各不相同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差異會越來越大。這些差異形成了每個人的“個性”。教育必須承認個性,只有承認個性才能實施有效的教育。因為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才能都是從個性的基礎上產生的,即使接受同樣的教育,最終結果也總是不一樣的。所以,學校不可能對所有學生提出同一個要求標準,也不應該採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有一位教育專家說得好:“因材施教”、“發展個性”是教育的本性所在。設立適當的學習要求;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克服個別和群體學生在學習和評估中的障礙。並允許同一年齡的學生可達到不同級別的要求,這樣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保持興趣和信心。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15

  此次我借小學科學國培計劃的良機,認真學習了《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收益頗多,下面就簡要的談談收穫。

  一、課程性質的理解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它跨學科,綜合性極強,需要教師有極強的綜合素質。必須透過平時積極的學習才能夠駕馭好這門課程。

  二、基本理念的理解

  1、人人都能學的科學

  科學不是科學家的專利,也不是部分大腦聰慧學生的專利,每一名普通學生只要透過教師的引導,自己積極動手、動腦參與,都能學習好這門學科。無論學生存在著怎樣的地區、民族、經濟條件、文化背景的差異和性別、天資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科學課程均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科學潛能發展的基礎。

  2、學習“四位一體”的科學

  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是科學的四個層面,應全面體現在課程內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瞭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讓學生將探究式的學習與其他方式的學習充分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的學習結果。

  5.科學課程具有開放性

  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加強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與整合。

  三、設計思路的理解

  1、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主旨;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強化評價的診斷、激勵與發展功能。

  2、小學科學課程從1年級至6年級開設。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考慮與平行開設的相關科目的聯絡,也要考慮與7—9年級相關科目的銜接。

  3、課程透過三條主線,即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融會貫通。

  4、課程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領域選取了24個核心概念作為學習的科學知識。

  縱觀標準,主要要把握科學的性質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教學活動中,主要以探究式的教學為主,其中教師應該明白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而學生才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點評

  小學生學習科學要以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為主要目標,有一種科學的態度和精神。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16

  下午,意猶未盡的我們又聆聽學習了xx瑞安教師發展中心的xxx老師的“探索兒童的科學”教材修訂分析講座。

  王老師首先簡單介紹了教材修訂基礎,目的,以及修訂情況。

  修訂的部分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㈠用大單元的形式組合和呈現課程的概念框架和活動框架;

  ㈡用大單元+四個板塊的表達形式支援和保證發展的連貫性;

  ㈢用活動化的教學設計尊重和體現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

  ㈣提供多種教學工具促進學生的理解性學習。

  以一年級“材料”為例,在修訂版的教材中,以大概念為框架,從具體的“物體”特徵和“材料”功能的認識,讓學生逐漸形成“物質”的概念。而在“我們的地球家園”這個單元中,以人類生存的家園這個大概念,先了解地球上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資源,再瞭解太陽月亮如何有規律的出現在天空,以致天氣又是如何的變化。使學生慢慢理解地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

  透過王老師的講座我們瞭解到,編者透過降低難度,減少容量,使得任課老師更有時間與精力去進行各種活動化的設計,達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同時,在教材中,常常用情景串起課堂學習活動。再以多種教學工具促進理解性學習如:活動手冊,班級記錄單,一些有趣的科學詞彙,以及充滿趣味的科普閱讀,個性化的記錄方式,大大增強了師生,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交流。

  最後,王老師也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教學心得:如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的進階能力。即是,低階段學生在學習中可以學到什麼程度?其次是注意低段兒童在科學課堂上的認知心理特點。最後是在解讀教材的時候不能脫離教師用書,由於科學這門課程的特殊性,要求老師們在備課的時候,不僅備“這一課”,還要備“聯絡”。

  王老師雖然講得內容不多,卻讓自己領悟了更多有助於教育教學的方法與技巧。時間雖短,但也讓自己在科學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方面又增加了許多有益的知識。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17

  下午培訓的最後一環節,是由粵版小學科學教材執行主編,xxx老師為我們進行粵版教材的教材分析。

  馬老師主要從教材內容的時代性,進階理念,學科素養,突出主體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同時也把教材內的課型安排分成了四大類,分別為探究技能型、專題探究型、設計與製作型、網路學習型。有趣的是,低年級段的教材設計,粵版更是創新性的引入了繪本風格的科學教材,配合問題情境與實驗活動,讓學生得到更好的體驗。雖然粵教版與本校採用的科教版有很多的不同,但是透過講座,讓自己瞭解到另一種新的思路,另一種教學模式。也許這可以影響到自己現有的教學模式,並使之更行之有效。

  短短的一天培訓是短暫的,但是帶給自己的記憶和思考是永恆的。透過這次課標培訓,使自己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學到了新的教學理念,也使得自己許多教學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啟發和解決。 透過這次課標培訓,給自己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思考,新的努力方向。期待自己能在科學教育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18

  新課標聚焦學科的“核心素養”。立足我國義務教育科學教育的現狀,提煉了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髮展要求,調整了課程結構,精簡了課程內容,課程設計注重綜合性、實踐性。透過今天的培訓學習,使我深深地認識到,新課標對科學教師在核心素養的理解、課程內容的組織、課堂教學的實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科學教師必須與時俱進,認真研讀課標,並在教學實施中切實踐行課程理念,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成長。

  今後,我將在課堂上不斷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鍛鍊與提高,在提高科學探究的效果的同時,找尋核心素養真正落地的教學策略。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19

  李老師在培訓中這樣說:科學教育從誕生之初就伴隨著探究思想;科學探究從一經開始就伴隨著科學思維。這兩句話也概括了新課程標準的科學教學本質。本次培訓,對科學教師在核心素養的理解、課程內容的組織、課堂教學的實施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中必須認真研讀課標,更新教學理念,將科學思維的培養貫穿科學學習的始終。透過培訓,我對新課標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會以此次培訓為契機,立足新課標,重構科學課堂教學,不斷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讓學生在科學課上更好的生長!

  2022年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20

  這次新課標的解讀讓我對於科學課程有了新的認識,新課標不但重視科學基礎、科學精神,更是結合人文底蘊,建立多元文化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李老師在培訓中說:“內容要求是知識,學業要求是素養,質量標準是能做什麼”,這不但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對科學教師在教學中提出的新要求。透過本次培訓,我也會在新課標的指導下,不斷提升自己,不斷促進孩子們在科學課堂上發現更多收穫。

  今天的線上研修,依據新課標的新理念與新要求,對我啟發很大:

  一是駕馭教材,靈活使用。深刻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然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身邊找例子,靈活地處理教材,展開課堂教學;

  二是重視學生的經驗與體驗,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三是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初步形成。營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表現欲,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認識、探索學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