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調研報告(精選5篇)
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調研報告(精選5篇)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調研報告(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調研報告1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對於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構建和諧農村具有不可代替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按照有關工作要求,我縣組織人員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進行調研,現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工作現狀
近年來,在市文明辦的領導和關懷下,我縣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直搞的不錯,截至目前,已有國家級文明鄉鎮2個,省級文明鄉鎮3個,省級文明村3個,市級文明鄉鎮4個,市級文明村25個,並且以這些文明村鎮為主體,開展了一系列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特別是“文明建立”系列評選活動一直堅持的很好,評選出了一系列“好媳婦”、“好婆婆”、“好妯娌”、“道德模範”、“衛生示範戶”和“文明家庭”,可以說是有活動、有制度、有載體、有成效;同時,各鄉鎮以道德講堂、老年活動中心等互動平臺為載體,開展了豐富的群眾性文化活動,特別是像南辛店鄉的“孝和堂”,開了我縣農村群眾自發以國學經典教育村民的一個先河。
二、 主要做法
1、以各類評選活動為主,抓典型、樹先進。根據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及要求,把提高農民的文明素質作為我縣精神文明建立的基礎工作來抓,不斷加大對農民教育的力度,堅持開展“文明建立”系列評選活動,縣、鄉、村三級評選“好媳婦”、“好婆婆”、“道德模範”、“衛生示範戶”、“文明家庭”等活動,透過層層評選、層層推薦,確保了活動的參與性和客觀性。
2、以志願服務活動為主,普及志願服務理念。目前,襄汾縣的志願服務活動已經有了不小的進展,但是志願服務的主力軍依舊是各級文明單位,志願者也基本集中在縣城,農村志願服務依舊處於起步階段。為了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激發鄉村幹部服務農村、服務群眾的熱情,我們協助各鄉鎮建立了由村“兩委”幹部、包村幹部參與的民事代辦志願服務隊,每週定期為村民受理群眾需要辦理、諮詢的事項,幫助群眾辦事,受到了群眾好評。幫助鄉鎮建立了法律服務、科普宣傳、文明禮儀、醫療健康、平安建設等志願服務隊伍,指導他們定期開展關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幫助殘疾人、宣傳法律、科技知識、愛護環境等志願服務活動,在傳播文明、消除陋習、幫扶弱勢群體上發揮積極作用。
3、以活動中心為平臺,扶持發展鄉鎮文化隊伍。以農家書屋、農村文化廣場、老年活動中心等為平臺,組織縣文化局開展“送文化下鄉”、“送文化培訓下鄉”,幫助農村百姓提升文化藝術水平,幫助百姓編排以他們的事蹟為原型的各類歌舞、小品、相聲、眉戶劇等,進一步帶動和繁榮全縣農村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截至目前,全縣已成立10餘個戲迷俱樂部,50餘個文藝舞蹈隊。
4、以道德講堂為平臺,狠抓道德建設。我們將道德建設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立的一個重要抓手,在鄉鎮機關開設道德講堂,指導各鄉鎮開展活動,利用道德講堂組織鄉村幹部學習《道德經》、《弟子規》等優秀傳統文化,以“身邊人講身邊事,感動教育身邊人”為主要形式,讓身邊的先進典型現身說法講故事,在全縣各鄉鎮營造了“做文明人、辦文明事、爭當道德模範”的濃厚氛圍,讓鄉村幹部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帶動全鄉群眾身體力行,做有道德的人。特別是南辛店鄉的北賈村,我們透過抓典型培育,示範帶動,全力打造北賈“孝心示範村”名片,響亮提出“孝心北賈”的口號。北賈村採取傳統文化標語宣傳,大造輿-論,用傳統文化凝心聚力,組織村民學習傳統與經典,並於20xx年8月,新建了240平米能容納三四百人的“孝和堂”,用於組織村民學習傳統經典,用國學經典教育村民,培養村民仁慈善良的道德情操,達到“以德樹人、以德立村”的目的,目前已舉辦31期傳統文化講座。
三、存在的問題
1、領導幹部思想認識不到位,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軟指標,只有物質文明建設才是硬指標,抓精神文明建設不如
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影響大、政績好、見效快,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精神文明建設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
2、鄉鎮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參差不齊,方式方法單一、思路狹窄,還停留在喊口號、刷標語的老路子上,缺乏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基層工作者年齡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現象嚴重,鄉鎮缺乏專業人才,組宣委員的作用發揮不充分,導致精神文明建設的進度不快、質量不高、後勁不足,建立的效果不明顯。
3、精神文明建設步伐沒有跟上當前形勢的變化速度。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生活的壓力迫使農村裡更多的人將精力和思想都用在了怎麼賺錢上,片面地認為只有金錢才是實的,“一切向錢看”,只講實惠,不講理想,只想索取,不想奉獻;以我們縣趙康、永固一帶為代表,農村的壯勞力幾乎全部都在外打工,駐守農村的就只有老人和兒童。面對這種思想和物件的變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卻還依舊沿照著舊路子進行,沒有及時進行方式方法的轉變,造成精神文明建設要麼是沒人關注,要麼是沒人參與。
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調研報告2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廣大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物質文明的發展進步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全新的變化,同時也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如何進一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並使之與實現“中國夢”的要求相適應,已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一個重要課題。最近,石門縣委宣傳部與縣文明辦、縣政協、縣文廣新局、縣廣播電視臺組成聯合調查組,對全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
石門縣地處湘鄂邊革命老區,總面積3973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區)、4個農林場,人口68萬,其中,農村總人口57萬餘人。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從實際出發,從關心農民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入手,把精神文明建設與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相結合,求實創新,銳意進取,廣泛開展文明建立活動,促進全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保持了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目前,全縣已湧現國家級文明鎮1個,省級鎮2個,市級文明鄉鎮2個,省市級文明村(社群)15個。
1、堅持以德育人,農民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一是透過抓宣傳推進素質教育。廣泛開展《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學習宣傳活動。特別圍繞“三德”教育,投資三萬餘元把文明公約、文明家庭格言、十不守守則、移風易俗規定等印製成精美的宣傳招貼畫向全縣農戶發放,以及在鎮村主要駐地街道、生活小區設定了1000餘塊道德規範宣傳牌等,較好的塑造了新時期石門農民誠實守信、文明開放的嶄新形象。
利用鄉村“道德講堂”活動載體,從基本的文明禮儀知識普及入手,加強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如:石門縣新鋪鄉“週日夜講壇”,採取“人人當學員、個個當教員”的方式進行。每週星期天晚,以班子成員為主講,邀請企業老闆、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村幹部、老百姓等社會各界代表人士走進“週日夜講壇”,自選講題,講解業務理論、工作方法和具體實踐,提出問題共同探討,並不斷拓展講壇的深度和廣度,使機關公務員及全體職工在“講壇”平臺上共同交流共同提升基層行政能力,更好地為群眾服好務,受到廣大群眾歡迎。二是透過抓典型推進素質教育。近年來,在尊老敬老、家庭美德建設、民俗改革、科技致富等方面選樹典型1000餘人。僅今年以來,結合常德市首屆道德模範評選活動,推薦了石門縣白雲鄉退休教師文非、石門縣壺瓶山供電所所長覃道周、石門百貨二樓夢潔商場總經理覃石清、石門縣意爾康總經理覃玉華四人參評評選。推薦了石門縣百貨二樓夢潔商場總經理覃石清,作為“誠實守信”候選人參評中國好人榜評選,併入圍6月份中國好人榜誠實守信好人。為了加大對典型的媒介宣傳,在縣內報紙電視網站等新聞媒體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並選拔事蹟突出的典型組成報告團在全縣巡迴報告,受教育幹部群眾達到十萬餘人次。典型宣傳,帶動了社會風氣的好轉,促進了農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農村孝敬老人、鄰里互助、關心集體、富而思進、人心向上的人和事不斷增多,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三是透過抓活動推進素質教育。近年來,縣文明辦在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善了“十星級文明家庭”的評選標準及規範化管理辦法。在“家庭自評、小組互評、評委稽核”的定星評選程式基礎上,全縣各鄉鎮各村建立了星級家庭建立檔案。縣文明委統一印發了十星級文明家庭標準,並實行動態管理,對不合格者收回標牌、證書,並撤銷其榮譽稱號,保證了星級家庭的先進性、代表性。我縣皂市鎮、白雲鄉堅持8年評選“十星級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好妯娌”活動,並印發光榮冊,製作精美光碟,發至文明戶,鼓勵先進,帶動後進,使評先樹優活動近八年長盛不衰。如:石門縣夾山鎮為促進“平安夾山、幸福夾山”建設,在探索推進農村社會管理的過程中,創新社會管理模式,開展了以“格言治家”的實踐活動,以“格言”正家風,以家風正民風,以民風正社風,以社風正作風,使該鎮社會管理提升到一個更新、更高、更好的水平。四是透過創品牌推進素質教育。各鄉鎮努力探索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模式,取得了突出效果。如:羅坪鄉推行的“支書讀報”經驗在全國推廣;新鋪鄉推出的“週日夜講壇”和夾山鎮推出的“格言治家”都為全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示範作用。
2、堅持以點帶面,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近年來,我縣不斷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採取先縣城、再集鎮、後屋場以點帶面,逐步在全縣廣泛開展文化活動,透過活動陶冶農民思想道德情操。一是宣傳文化陣地建設納入鄉鎮建設的總體規劃。加強對已有文化設施的管理,確保農民群眾有文化活動場所。二是堅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今年以來,縣電影放映站、縣荊河戲劇團等單位為農民群眾演出300餘臺次,放映電影620餘場,發放科技書籍340冊,計生服務200多人次,免費寫(贈送)春聯2000副,送醫、送科技下鄉180餘次。三是開展全縣農村文藝團體摸底調查。我縣的民族風情獨特濃郁,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文化活動開展頻繁。石門縣文化館工作人員深入各鄉鎮區,對各民間文藝演出團體進行了摸底調查,統計出全縣共有民間業餘文藝團體101家,從業人員1000餘人。四是積極指導各鄉農民自制節目內容質量,努力提高農民文藝團體整體水平。縣文廣新局組織專業人員深入20個鄉鎮區對各民間團體加強業務指導;組織文藝工作者進一步收集整理、創新創作了反映“現代石門”、“活力石門”、“生態石門”等建設成果的劇本30多件,提供給各參賽團體排練演出。在縣文藝工作者的用心指導下,我縣羅坪鄉被評為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五是文化舞臺農民唱主角,彰顯新農民新風采。連續兩年全縣舉辦的“百團大賽”和廣場健身舞大賽共帶動全縣101支農民藝術團體參加,演員均來自鄉鎮農民,他們用本土的劇種、說本土的話、唱本土的事、展示本土的變化,達到了文化育人、農民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的目的。六是提煉鄉鎮文化內涵,打造文化品牌。部分縣政協委員深入各鄉鎮開展了特色文化鄉鎮建設專題調研視察活動,明確了十個特色文化名鄉、名鎮的目標任務:羅坪鄉山歌文化建設、維新鎮楹聯文化建設、所街鄉土司歷史文化建設、蒙泉鎮管樂文化建設、夾山鎮禪茶文化建設、皂市鎮史前文化建設、子良、南北鎮邊境文化建設。
3、堅持以城帶鄉,農村環境面貌徹底改觀。一是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全面加強了農村路、水、電、氣等的公共建設。僅20xx年,完成暢通工程73公路,新農村公共交通線路基本全線開通,完成64個村的電網升級改造,新解決8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經過近幾年的持續建設,我縣投入資金10億多元,全縣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整體提升。二是開展農戶人居環境整治。在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廚的同時,建設農村垃圾填埋場126個,建設垃圾圍、垃圾箱1000多個,配備農村專(兼)職保潔員400餘人。三是開展村鎮容貌綜合整治。各鄉鎮成立了環境容貌綜合治理辦公室和執法中隊,層層落實責任目標,並把綜合整治列入了百分考核。縣綜治辦採用明查、暗查、聯查、複查、抽查等多種形式,每月對各鎮村容貌治理情況進行一次檢查,並予以通報,確保農村容貌有人抓有人管。四是組織鎮村生態文明聯創。以鎮村共同整治為手段,以鎮村環境美化為目標,在全縣開展“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的聯創活動。透過整合專案、加大投入,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推進鎮村同治聯創。透過努力,我縣太平鎮被評為全國第三批文明村鎮、全國生態環境優美鄉鎮;維新鎮被評為移民新鎮、特色文化旅遊鄉鎮、縣級示範鄉鎮。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1、精神文明建設的覆蓋程度不均衡。由於全縣鎮與鎮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村與村之間自然條件、經濟條件、認識程度不一致等原因,造成抓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不一樣。有些經濟基礎好的村精神文明的重視程度要好,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對豐富,軟硬體設施明顯較強,反之有些經濟基礎差的村對精神文明的重視程度、村民的文化生活及文化設施等相對較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
2、部分鎮村幹部對精神文明的重視程度不夠。一些農村幹部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長期性、艱鉅性、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任期內注重短期效應,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軟任務,做起來難度大,見效慢,不能立竿見影,不如抓物質文明,摸得著,看得見,體現政績明顯,於是對精神文明建設號召多,落實少。
3、農村文化設施跟不上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有的鎮特別是自然村,由於受經濟條件制約,硬體建設投入少,文化陣地少,設施老化,無法發揮作用,一些鄉村的文化活動場所形同虛設,沒有開展正常的文化活動。逐步富裕起來的農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在無處可去可樂的情況下,一些不健康的東西乘虛而入,侵蝕人們的思想。有些封建迷信活動也打著弘揚民俗文化的幌子藉機斂財、貽害百姓。
4、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缺乏必要的規劃、措施和手段。一方面部分農民的不良生活習慣如隨地吐痰、便溺、亂倒垃圾、不遵守交通規則等,與現代文明要求形成鮮明的`反差,另一方面是教育引導農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提高整體素質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
5、一些鎮村的社會風氣有待進一步改善。個別鎮村婚喪嫁娶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現象等有所抬頭,喪葬復古現象也很嚴重,有請陰陽道士唸經超度的,有邀流行樂隊、地方戲班演出的,弄得煙熏火燎,吵得四鄰不安。個別子女為贍養費斤斤計較,為照顧老人互相推諉,鬧得兄弟反目,妯娌失和,老人寒心。
三、 措施與對策
1、建立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設管理和執行機制。首先要完善領導機制,解決好誰來抓的問題。各級黨委、政府要建立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把工作責任落實到人。改進工作方式,強化服務意識,從組織和制度上保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增加實效。二是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解決好抓落實的問題。搞好村級組織建設,特別是黨支部、村委會的建設,使之成為能夠帶領農民進市場、勤勞致富,進行三個文明建設的堅強領導核心。三要發揮群眾組織作用,解決好合力抓的問題。充分發揮村委會、民兵、婦聯、共青團組織以及其他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形成在村黨支部領導下的各基層組織協調執行,民主管理新體制。形成強大合力,共同做好農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健康、進步的文化生活佔領農村意識形態陣地,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2、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用好鄉村學校、鄉村學校少年宮這些教育陣地,針對當前價值取向錯位、道德失範、誠信缺失、是非觀念模糊等問題,編印通俗易懂的德育教材,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道德觀、移風易俗和行為養成教育,要引導他們講給家長聽,要求家長做,從而促進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
3、加強鎮村環境建設,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要求、分階段實施、按能力建新、有重點改舊、全方位整治”的要求,加強農村規劃、建設和管理。把集中整治與加強管理結合起來,注重日常維護,鞏固整治成效。透過行之有效的鄉規民約來規範村民的行為,改變農村公共衛生無章可循、無人監管的狀況。要加大執法力度,對於違章搭建、破壞公共設施等行為,不僅要進行輿論譴責,而且要嚴格予以懲處。建立保潔隊伍,除了做好日常保潔工作之外,還要定期組織村民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大掃除,清理衛生死角。縣綜治辦要繼續加大檢查力度,並把檢查結果列入千分計獎考核。
4、深化民俗改革,樹立農村文明新風。加強經常性的宣傳、教育工作。要嚴格區分合法宗教信仰和非法迷信活動的界限,堅決禁止有組織、大規模、集體性的封建迷信活動,進一步淨化社會風氣。在殯葬改革方面,要針對某些地方仍有存在的葬儀鋪排的現象,健全管理規範、加大執行力度、完善服務設施,防止變相回潮。在婚喪嫁娶方面,要繼續透過村級紅白理事會來加強引導,透過修改完善有關村規民約來加強群眾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進一步樹立農村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不辦的新風尚。
5、加快文化設施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要加大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形成以鄉鎮文體站為龍頭、村文化活動室為基礎的農村文化網路。要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管理,努力做到有場所、有裝置、有管理、有活動、有效益、有吸引力。重點抓好影劇院,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中心、文化夜校的建設。村級文體設施建設要結合農村三個一工程,按照“三室”(圖書室、廣播室、綜合活動室)、“一臺”(農村小戲臺)、“一校”(現代文化夜校)的要求,建設綜合性、多功能的群眾文化活動場所。進一步整合現有資源,把設施建設作為“民心工程”落到實處。
6、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育新型農民。充分利用農民夜校、各類職業技術學院、農技推廣服務站等教育培訓資源,鼓勵支援企業、合作經濟組織、民營機構等組織參與農民教育培訓,形成多渠道對農民培訓的機制。依託產業發展,重點對農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前的定向、訂單培訓。充分利用各種科技智力資源,促進農民素質的提高。引導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努力培養造就一批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民。
7、繼續開展星級系列評選活動。文明戶是文明村鎮的基礎,建立文明村鎮要從創文明戶抓起。只有抓好文明戶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才能進村、入戶、到人,才能落到實處。要繼續認真開展星級系列建立活動,組織各村鎮繼續把這項活動紮實開展好。要以明星鎮村為旗幟,樹典型,帶全面,不斷擴大先進面,推動農村整體建立水平不斷提高。要結合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力弘揚先進,鼓勵上進,對農村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要善於發現善於總結,並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
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調研報告3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升公民素質、繁榮農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為切入點,紮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強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建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達標村1664個、示範村705個。第二,紮實推進文明村鎮建立。我市深入實施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範工程;紮實開展鄉村道德典型選樹活動,目前,全市有70%的行政村建設了“一堂、一牆、一榜”(即建設一批道德講堂、一批鄉村文化牆、一批善行義舉榜)。第三,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我市透過建立完善“一約四會”、制定紅白事參考標準、建立完善獎懲機制,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目前,全市有131個鄉鎮、2227個行政村成立了“一約四會”,1984個行政村將移風易俗內容修訂納入村規民約。第四,逐步完善農村文化服務中心。全市建成16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438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其中99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實施了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專案,實現了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
二、存在問題
(一)重視程度有待提升。調研發現,我市一些基層幹部對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存在偏差,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軟任務”,不像物質文明,看得見,摸得著,因而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精神文明建設處於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態,一些地方偏重物質文明建設,忽視精神文明建設,沒有做到兩個文明建設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同獎懲。個別地方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資金投入、人才培養、機制建立等方面做得不夠。
(二)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健全。調研發現,我市部分農村水、電、路、網、氣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健全,汙水管網、垃圾處理設施相對滯後,雖然貧困村實現了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但是很多非貧困村至今沒有文化廣場、農家書屋、村民活動室等文化基礎設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普遍滯後。
(三)思想道德建設有待加強。調研發現,一些農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不符合新型農民的標準,一些不良現象在我市仍然存在。比如個別農村紅白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民風不夠淳樸;個別農民孝道缺失,“重小輕老”,老人既要照顧孫輩的日常起居又要從事田間勞作;個別農民存在等靠要思想,“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個別農民集體觀念不強,不履行村民義務,不講社會公德;個別農民思想落後,不信科學信迷信,痴迷封建活動;個別農民小富即安,不思進取,喝酒打牌是生活常態。
(四)文化陣地功能有待強化。隨著城鎮化程序的加快,以“鄉情”“鄉愁”為紐帶的淳樸鄉風受到較大沖擊,鄉親鄰里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逐步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任重道遠。目前,我市部分農村文化陣地功能不足,文化載體相對單一,與農民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有些農家書屋的圖書種類單調、陳舊過時;有的村民文化廣場建成後長期閒置,利用率低;有些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的節目內容落伍,質量不高;個別農村的文化陣地被低俗文化和宗教活動佔領;很多傳統文化活動像高蹺、肘閣、旱船、秧歌、舞龍、舞獅、鑼鼓等缺乏創新,重複表演,受眾群體有限,個別民間活動因缺少市場化運作傳承乏力,後繼無人。
三、意見和建議
(一)提高重視程度。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搞好我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應做到四個到位。一是思想認識到位。堅決克服輕視精神文明建設的錯誤傾向,真正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結合起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二是資金投入到位。相關部門要把精神文明建設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建立健全各級財政出資、後盾單位幫忙、社會機構捐贈、民間資本參與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保障我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健康發展。三是工作落實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設這一軟任務變為硬指標,建立一整套系統的評價體系,把精神文明建設目標任務指標化、定量化,逐級分解,層層落實。四是人才配備到位。各鄉鎮、村要健全文化組織機構,配齊鄉鎮文化站專業人員,落實編制,保障待遇,形成農村文化有專人管,專人抓的工作格局。
(二)健全基礎設施。以我市正在開展的“六村共建”為載體,加大我市農村水、電、路、網、氣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深入開展垃圾分類、汙水治理、廁所改良等工作,紮實推進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加強我市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構建文化網路體系,做到縣城有圖書文化館,鄉鎮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特別是要加大對非貧困村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使文化廣場、農家書屋、村民活動室等惠及全市所有農民,為廣大農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
(三)加強思想建設。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樹立良好的鄉風民風。尊崇孝道,使尊老敬老愛老成為做人的基本原則,讓百善孝為先的理念深入人心;選樹道德典型,重點開展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好婆婆、好媳婦、好夫妻、好鄰居、好少年等創評活動,推動道德典型選樹活動常態化;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在全市各行政村完善“一約四會”制度,積極發揮村規民約和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協會、紅白理事會“一約四會”的調解、監督和服務作用,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堅決治理農村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問題,把不良風氣壓下去,把新風正氣樹起來。
(四)強化文化功能。一是充分發揮農村文化陣地功能。培育好村民課堂、農民夜校、圖書室、閱報欄、宣傳欄、鄉村文化牆等各種思想文化陣地。二是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文化陣地。加強鄉村文化、家庭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農村文化陣地。三是挖掘傳承民俗文化。積極傳承淮陽泥泥狗、擔經挑,項城官會響鑼、肘閣,沈丘槐店文獅子、顧家饃等優秀傳統文化,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不斷鞏固、創新、提高。四是豐富文化載體。深入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如農民書畫展、農民歌手大賽和農民文化節等,引導農民自編自演、自娛自樂。五是創新文化產品。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新農村建設中的新人新事創作編排成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深入鄉、村巡迴演出,要以文化下鄉為載體,改進服務方式,變文化“下”鄉為文化“留”鄉,變“送”文化為“種”文化。
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調研報告4
一、基本現狀
近年來,吉林市文明委高度重視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圍繞“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認真研究制定全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要點,開展各種文明建立活動,努力最佳化文明環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呈現出了積極、健康、向上的發展態勢。近3年來,全市78個鄉(鎮)、1400多個行政村中,曾建立全國文明(鄉)鎮4個、全國文明村5個、省級文明鎮39個,省級文明村58個,市級文明村138個。
一是文明素質不斷進步。隨著村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環境的改善,行為習慣在不斷向好,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不斷增多,休閒方式逐漸多樣化。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唱歌跳舞、健身娛樂成為了一道風景,農村的“文化大院”、農家書屋等村級文化場所紮實開展。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和政策法規宣傳及市直各部門組織的“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開展,使農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識不斷增強,運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覺性不斷提高。
二是建立活動日趨多樣。各地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農村文化活動,比如紅葉文化活動、金色文化活動,各民間文藝團體創作編排的舞蹈、戲曲、音樂快板、歌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深入人心。星級文明戶評比、好媳婦、好婆婆、好兒子等系列建立活動載體,使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題進村入戶,深得人心。運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我們的節日”,組織開展花會、燈會、廟會、歌會、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動,讓節日更富人文情懷,讓農村更具情感寄託。
三是陣地建設更臻完善。各地加強了鄉鎮文化站和農村文化大院建設,90%的村建起了農家書屋。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村鎮設立了“好人榜”,各中小學校建起了“文化牆”或文化長廊,以優美的方式,充分表達了農民嚮往的美好生活。同時,一些村子建起了“百姓講堂”,以身邊人的感人事蹟,傳播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整合電視、廣播、手機、宣傳欄、小廣場等各種有效的'載體,開展宣傳活動,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是文明衛生意識漸濃。農村經濟條件的好轉帶來外部環境的極大改善,近十多年農民建房多數是磚混結構,公路沿線結構房屋比例約佔90%左右,即使在最偏遠的村,農民的居住條件也有了很大變化,農民改水、改廁等成效較明顯,農村“髒、亂、差”的形象得到扭轉,湧現了不少美麗鄉村。村民著裝、飲食、習慣逐步向城市化轉變,特別是青壯年農民,文明衛生意識與城市居民越發接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影響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覆蓋。很多青壯年進城務工,長期不在村子裡,留守的老弱病幼人員居多,老年人的主要任務是照顧晚輩讀書學習,休息時間往往滿足於看看電視、打打麻將,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村社活動室因活動主體缺乏而有閒置現象。
二是受物質利益的影響,一些村民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關注度不高。受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思潮影響,有些村民往往唯金錢論長短,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虛的、空的,即不頂吃又不能喝,沒什麼用,搞不搞都行,不如有時間掙點錢來的實際。同時,宗教勢力在有些地方向農村蔓延,爭奪精神文明建設陣地的現象不容忽視。
三是文化隊伍比較匱乏,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持續動力不足。現階段抓精神文明建設的隊伍編制不夠,從事精神文明建設的專職人員特別少,而且交流學習機會不多,綜合素質不高。同時,部分鄉鎮宣傳委員不固定,處於經常換、經常走的狀態,使文化陣地宣傳、教育、輔導、娛樂得不到充分發揮。
四是受一些歷史傳統中的不良因素影響,一些村民的陋習仍然存在。部分人的文明素質差,不願意遵守道德規範,婚喪嫁娶時,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封建習俗沉渣泛起,蓋房出殯要選擇風水寶地,娶媳嫁女要選擇黃辰吉日,佔領著一部分農村、農民的思想和精神文化領域。
五是經費保障力度不夠,制約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目前,文化陣地建設有較大的提高,但用於精神文明建設的專用資金有限。比如,有的村雖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等場所,但裝置不全、圖書更新不及時,滿足不了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部分邊遠鄉村沒有文化活動室,沒有圖書閱覽室,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缺少載體,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難以開展。
三、下步的改進措施和建議
一是突出宣傳教育內容普及。要用好縣鄉媒體和農村大喇叭,評身邊好人、講好人好事,揭壞人壞事,具體生動宣傳核心價值觀。運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和文藝活動,發揮“文化牆”、公益廣告牌等宣傳載體作用,營造濃厚的精神文明建設氛圍。適應“新媒體”、“微時代”的要求,積極運用微博、微信、微視、微電影等方式傳播核心價值觀,加大精神文明建設內容覆蓋面。加強農民群眾法律知識、文化科學知識、市場經濟知識宣教,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二是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善於發現群眾身邊的先進典型,精心打造“好人品牌”,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兒女、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透過道德榜、百姓講堂等方式,進一步激發農民群眾的道德熱情,培育和傳播鄉賢文化,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強大正能量。每年重點培育一批“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示範村、文明庭院、星級文明戶等,著力實現“十三五”期間縣級以上文明村鎮佔全市村鎮總數量50%以上的目標,示範引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
三是建鄉規民約,促移風易俗。發動農民討論制定鄉規民約,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並依靠“一約四會”參與民間事務的調解、監督與服務,推動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遏制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整治農村封建迷信、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打擊黃、賭、毒等醜惡現象,
四是培育骨幹隊伍,提高工作能力。要採取設立編制、橫向交流、組織培訓、內部挖掘等方式,建強縣鄉(鎮)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骨幹隊伍。發揮村民代表、村民小組聯絡員和“五老”人員作用,構建群眾認可度高的精神文明建設隊伍。按照“找、請、推”相結合的辦法,組建起鄉賢隊伍,大力弘揚鄉賢文化,發揮鄉賢隊伍在道德示範引領、抵制不良風氣、化解矛盾問題中的積極作用。積極推動城鄉共建,鼓勵引導群眾文藝團體、文明單位與村子結對子共建,實現優勢資源向農村流動。
五是落實保障措施,推動工作持續深入。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把精神文明建設納入全年重點工作,納入年度考核目標,充分調動廣大幹部投身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積極性。發揮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黨員骨幹作用、賢人能人帶動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將村鎮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文化建設情況作為村鎮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作為文明村鎮評選重要依據。市財政落實專項資金對工作成效顯著、群眾滿意度高,形成特色品牌的村鎮給予資金獎補。
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調研報告5
近期,瓜州縣委宣傳部成立調研工作組深入鄉鎮、村組及相關單位,就全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開展了深入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
近年來,全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緊緊圍繞建設新農村這一主題,廣泛深入地開展文明村鎮、文明農戶、誠信文明戶建立活動,農村基礎工作不斷夯實,工作力度不斷加大,理論宣講對談、千臺大戲送農村、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產生了廣泛影響,切實提高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1、抓生產,促發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物質基礎不斷夯實。
堅持把發展一特四化現代農業作為轉變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方式、加快農業產業化的首要任務,不斷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加快了傳統產業向專業化佈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轉型步伐。以蜜瓜、枸杞、甘草為主的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32.7萬畝,佔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65.4%。全面推進養羊大縣建設,全縣牛羊飼養量達到68.5萬頭(只),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堅持政府鼓勵推動,政策扶持引導,市場服務運作,城鄉統籌兼顧的思路,建立健全鄉、村兩級勞務輸出服務體系。十一五期間,累計輸轉勞務6.8萬人次,實現勞務經濟收入4.85億元。老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200元,移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50元,農村收入水平穩步增長。
2、抓基礎,促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各鄉鎮始終堅持以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為抓手,不斷加強基礎建設。緊緊抓住我縣被確定為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縣的大好機遇,按照規劃先行、適度超前、分步實施的原則,在全市率先編制了《瓜州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完成了15個鄉鎮規劃和73個行政村的村莊建設規劃。20xx年在來,透過將村組道路、抗震安居房工程、農村沼氣、安全飲水、中低產田改造、扶貧開發、農村教育衛生設施建設等專案進行整合,集中連片組織實施,爭取整合農村專案資金兩億多元,農村鄉鎮共開工建設各類新、續、擴、改建專案40多項,積極推進集鎮道路鋪築、人行道改造、樹木栽植、環衛設施配套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突出抓好商業門店改造以及小康住宅建設等工程。示範村也大力實施通村道路鋪築、鋪築人行道、生產通道整修、五改四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全縣已建成居民點改造提升點59個,完成農村住房建設總投資過億元,完成新建市級高標準小康住宅建設350戶,縣級分散小康住宅2000戶,農村危舊房改造已落實8750戶。投資9.33億元,實施了中低產田改造、雙塔總幹節水改造、生態節水灌溉、水庫除險加固、渠道改造維修、飲水安全、農村沼氣等專案;投資2.2億元,實施了通鄉油路、通村油路等通鄉通村道路,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718公里,通行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3、抓整治,優環境,努力打造清潔優美新農村。
針對農村環境衛生差的狀況,出臺了《瓜州縣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管理考評辦法》和《瓜州縣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管理考核驗收標準》,透過健全縣、鄉、村三級管理機構,落實專(兼)職保潔隊伍,完善衛生基礎設施,初步建立起衛生清掃垃圾集中清運制度。縣建設局根據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編制了《關於村莊整治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村容村貌整治的標準要求。各鄉鎮按照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全民參與、集中整治的要求,實施了城鄉清潔工程,以公路沿線、村莊周邊房前屋後和集鎮市場為重點,在所有鄉鎮開展了大規模的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活動,組織廣大村民廣泛參與,清除陳年垃圾,打掃衛生死角,有效改善了環境衛生髒亂差的狀況。大力實施綠化造林工程,以林業專案建設為支撐,投資1.05億元,突出抓好千米農田防護林、綠色通道、日協貸款石崗墩風沙口二期治理、退耕還林工程續建、封灘育林、三北四期防護林、重點生態公益林和防護林等林業生態專案,生態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十一五期間,共完成人工造林10.36萬畝,天然林草植被封育200萬畝,義務植樹220萬株,全縣森林面積達到29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5%,較2016年提高了4.3個百分點,整體生態環境得到明顯好轉。
4、抓教育,樹典型,新型農民培養成效顯著。
認真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狠抓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教育,編印《瓜州文明公民讀本》8000多冊,下發《文明禮儀讀本》、《酒泉有禮》等4000冊。大力開展五五普法活動,加強法制教育,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連續多年開展冬季集中教育活動,加強了農民黨員的培訓,提高了群眾的政治素質。注重典型引導,大力組織開展道德模範、飛天驕子、隴原驕子等典型推薦評選活動。深入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和農民道德教育以及科普知識,狠抓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創業技能培訓,五年來,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 260 場次,培訓農民2.35萬人(次),有效提高了農民的道德素養、文化素質和農村的文明程度。投資670萬元架設172.9公里的電視廣播訊號主幹線,解決了265個村民小組5.9萬人收聽廣播、收看有線電視的問題,極大地豐富了移民群眾生活內容,使農民群眾生活習慣和思想意識明顯轉變,積極向上的文明鄉風在逐漸形成。
5、抓載體,創機制,農村精神文明建立活動深入開展。
各鄉村把星級文明戶、文明村鎮等建立活動作為新時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透過在全縣廣大農村組織開展五好家庭、致富能手、創業標兵、敬老好兒媳、十星級文明戶、文明誠信農戶、文明村鎮等評選活動,做到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的有機結合。文明鄉鎮、文明村建立成績斐然。止目前,共建立全國、省級、市級、縣級文明單位(村鎮、社群)分別是1個、12個、44個、194個,佔全縣單位總數的98%以上。全縣信用社共評定信用鄉1個,信用村24個,評定信用農戶15387戶,佔總農戶的70%,對信使用者予以信貸支援和利率優惠,對培育誠實守信的文明鄉風民風及誠信的社會氛圍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把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動作為實現鄉風文明的抓手,組織了千臺大戲送農村移民鄉鎮文藝調演活動,在春節期間開展了大型秧歌調演、傳統燈展、煙火晚會、戲劇晚會、書畫展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透過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大力弘揚了瓜州的特色地域文化,有力促進了鄉風文明的提升。把建立一套符合農村實際,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作為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的保證,近年來,我們從組織領導、資金投入、目標考核、監督激勵等方面入手,不斷創新精神文明建設的機制,在管理上,將精神文明建設納入綜合目標責任管理,嚴格考核。同時,依託省、市文化專案,加大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全縣15個鄉鎮都建起了文化站,配有文化專幹20人;59個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室,佔行政村總數的81%,建成農家書屋67個,今年計劃再建的7個書屋已列入20xx年全省農家書屋工程配送計劃,屆時將全面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的目標,形成了一批集村級陣地、文化室為一體的群眾活動場所,並以此為依託,切實加強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二、存在的問題
1、鄉鎮精神文明建設投入不足、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農村幹部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長期性、艱鉅性、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生產、抓收入、抓增收的問題上,對村民精神文化、道德層面的東西抓得不夠緊。
2、部分鄉鎮扶貧開發任務艱鉅,物質條件滯後,影響精神文明建設。由於全縣鄉鎮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村與村之間自然條件、經濟條件、認識程度不一致等原因,造成抓精神文明建設程度不一樣。我縣被納入省級扶貧參照縣管理,貧困面大,特別是移民鄉村財力困難,對村民的文化生活和文化設施很難有足夠的資金投入,村容村貌改善不大,髒、亂、差現象依然存在。
3、移民鄉鎮村民的思想教育有待進一步加強。我縣是重點移民大縣,大部分移民群眾思想觀念保守,思想意識、價值取向、道德觀念與本土農民反差較大,生產生活習慣存在諸多的不適應,依然沒有擺脫等、靠、要等落後思想,崇尚科技文化氛圍不濃。
4、基層公共文化資源投入不足與作用發揮不盡充分的問題並存。隨著文化惠民的工程的落實,村級圖書室、農家書屋、村級健身場所等逐步建立起來,但由於村幹部大部分都不能脫產,公共場所開放時間得不到保證,文化資源作用發揮不盡充分。
三、對策建議
(一)建立和健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機制。
一是健全領導組織機制。要切實加強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確保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融入各部門各行業的業務工作,尤其要把各級領導抓農村文明建設工作納入崗位責任制,一同謀劃、一同部署、一同落實。要著重改變目前鄉鎮黨委副書記兼職過多的現象,鄉鎮應配備專(兼)職人員,明確每個幹部抓精神文明建設的職責,形成人人抓,人人參與的格局,確保農村精神文明建立有人抓、抓得起。
二是健全考核激勵機制。要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形成完整的考核體系,量化、客觀、全面並重點考核工作創新、社會效益和長遠規劃。要逐步改革投入模式,探索實行以獎代補等方式,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將工作進展和群眾滿意率同班子主要領導績效考核、物質獎勵相結合,按照工作績效,獎優罰劣,進一步調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實效性。各鄉鎮要結合縣十三五規劃,制定精神文明建設長、短期規劃,透過制定規劃明確鄉鎮精神文明建設的奮鬥目標,對精神文明建設各方面的內容要有明確的規定,對各部門單位、個人擔負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要有明確的要求。透過規劃對農村基層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起到導向作用,促使農村基層幹部群眾將目標轉化為具體行動。
(二)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社會管理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是以加強群眾教育為切入點,不斷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著眼於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加快由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轉變,為建設新農村提供強大的人力支撐。要加強對農民的傳統文化與形勢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知識技能教育培訓,引導廣大農民分清是非、善惡、美醜,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努力培養一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二是以培育文明鄉風為切入點,不斷提高農村文明程度。各鄉鎮、各村要從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風尚出發,制定出得到普遍認可的鄉規民約,使農民在鄉規民約的約束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形成自身的文明鄉風。進一步深入開展文明新村、十星級文明農戶、婚育新風進萬家等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立活動,在廣大農村形成尊老愛幼、鄰里和睦、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崇尚科學的文明新風,塑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風尚。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文明意識、健康意識、衛生意識、節儉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風尚。
(三)以三園建設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推動載體。
一是以文化樂園建設為切入點,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對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斷增長,但移民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對貧乏,迫切需要以思想文化陣地為依託,大力發展群眾文化、完善文體設施。要透過政府和社會化投入相結合的辦法,大力加強農村文體設施建設,下功夫建設好包括農村廣播室、文化活動室、閱覽室、閱報欄等各種思想文化陣地,把思想宣傳工作、文體活動向農村延伸、向農民滲透,把教育農民的工作做實。
二是以 清潔家園 建設為切入點,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鄉村面貌是農村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集中體現。要把農村環境衛生治理、村容村貌建設納入村鎮發展的總體規劃,從教育引導農民改變陳規陋習、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抓起,把經常性工作和集中整治結合起來,把宣傳教育和制度規範結合起來,下功夫解決髒、亂、差問題,努力建設環境整潔優美、生態良性迴圈、管理規範有序的新農村。探索建立農村環境衛生長效保潔機制。要按照三個一標準,建立農村環衛工作長效管理機制,做到建立一支衛生保潔隊伍,建設一批環衛保潔設施,制定一套衛生管理制度。鄉鎮要建立專職農村環境監察隊伍,村組要設立監督員,真正使農村環境衛生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幹。三是以 生態田園 建設為切入點,不斷增加群眾收入。認真實施清潔秀美工程,繼續抓好退耕還林工作,保護好土地、森林、地下水等自然資源。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努力增加群眾收入。加強生態產業建設,按照一村一品和工農對接的思路,結合實際,大力發展生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