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範文3000字(精選8篇)

鄉鎮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範文3000字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鄉鎮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範文3000字(精選8篇),歡迎大家分享。

  鄉鎮鄉村振興調研報告1

  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樂至縣作為四川省的“鄉村振興規劃試點縣”,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一、農業、農村、農民現狀

  (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滯後

  全縣農業基礎條件差,田地分散,地塊較小,不利於農業機械化生產。農業基礎設施欠賬多,水利設施老化嚴重,近年來,雖然實施了高標準農田改造專案、水利設施建設專案和村村通水泥路專案,但從全縣來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網、路網、渠網”等配套設施仍不完善,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專案支撐能力不強,缺乏統一規劃,專案打捆使用,農口部門之間沒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為陣,造成有專案無產業,有產業無專案支撐。

  (二)農業經營者素質不高

  受傳統農業的影響,我縣農業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小農生產方式居多,農戶經營較為分散,直接導致產業規模小,很難進行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管理和標準化生產。農村人員結構老化,18-60歲真正意義的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人才斷代現象突出,人員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已不能滿足農業發展需要;農業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雙雙短缺,部分鄉鎮農技部門有的農技人員往往身兼數職,無法全身心投入農村技術推廣工作,同時基層農技員知識更新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

  我縣龍頭企業(業主)發展規模較小,示範引領作用不強,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執行不規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社會化組織程度不高、輻射帶動效果不顯著,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未能充分發揮示範作用。目前我縣農產品交易市場平臺建設滯後,交易方式單一落後,市場資訊不對稱,農產品產銷難對接,農產品產業鏈的各環節基本是分離的。農產品流通市場、農產品銷售還缺乏全方位的資訊引導,缺乏及時、準確、系統、權威的生產、技術、價格和供求資訊,其指導生產、引導銷售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基層政府服務能力不強

  鄉鎮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相對艱苦,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加上進人渠道窄,影響了幹部補充,且優秀人才容易被上級部門挖走,造成鄉鎮幹部隊伍結構失衡、人員老化、青黃不接、斷層嚴重。部分鄉鎮中年幹部由於學歷和知識層次偏低,對新形勢下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認識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觀點、新知識的能力較弱,習慣於用傳統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在落實示範帶動、農業產業開發中,缺乏創新能力,點子不多,辦法不實用。部分鄉鎮年輕幹部,由於缺乏基層工作經驗,組織動員群眾能力差,面對實際困難時往往顯得辦法不實用,與群眾打交道存在障礙。部分幹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懈怠思想,缺乏勇於擔當的創新意識和進取

精神,貽誤了發展良機,造成了工作被動。

  二、建議意見

  (一)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

  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幹部的培養、配備、管理和使用,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建設丘區現代農業強縣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證。一要紮實推進思想政治建設。堅持將政治建設擺在農業幹部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切實加強黨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準確把握“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定位,從政治高度認識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紮實推進紀律作風建設。深入開展整治和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持續開展正風肅紀,堅決糾正不正之風,大興敢於擔當、狠抓落實、為民服務、調查研究、清正廉潔之風,在全縣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牢固樹立農業系統幹部良好形象。三要紮實推進業務能力建設。堅持在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等業務知識學習的同時,引導農業幹部職工更加註重運用市場、法治、資訊化和以點帶面的方法推動工作,不斷提升服務“三農”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加快建立教育培訓、規範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深、分工明細、服務水平高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村經紀人、職業農業經理人,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經營主體,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紅”“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專業農戶”等模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提供農業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引進、動植物疫病防控、質量檢測檢驗、農資供應和市場營銷等服務,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堅持示範引領、創新推動,建立一批省市級示範社、示範農場。

  (三)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有力支撐。一要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綜合採取改造、配套、升級、聯網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城鎮供水設施覆蓋行政村比率、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水質達標率,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和水質檢測能力建設。二要推廣和實施農村清潔能源,加強對生物質節能爐具、秸稈固化綜合利用、沼氣、太陽能節能房等新能源、新技術的推廣利用,積極引導農村能源結構的轉變。三要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專案、水利設施建設專案和村社通水泥路專案,完善“田網、路網、渠網”等配套設施,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四要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實保障農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農業專案資金整合

  充分利用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加大農業專案資金整合,注重產業發展的科學合理規劃和扶持政策的連續性,實現產業化基地建設的快速健康發展,最大限度地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安全的原料,實現種植業產業鏈更加緊密有效。積極爭取各級政府、部門對我縣畜牧業綠色發展的政策、資金、專案支援,合理利用政策、打捆專案資金、科學安排落實,最大化發揮政策和資金的槓桿作用,撬動市場資本,助推全縣畜牧業發展壯大。加快推動生物有機肥廠專案建設,建立覆蓋飼養、屠宰、經營、運輸等各環節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實現農業廢棄物無害化綜合利用,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治理機制。

  鄉鎮鄉村振興調研報告2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xx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做到早謀劃,早見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傾力打造美麗宜居鄉村,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程序,今日的尋烏鄉村,處處呈現“產業旺、村莊美、農民富、治理好”的美好景象。

  二、工作成效

  (一)全力推進產業興旺

  堅持“柑橘為主、多元發展”思路不動搖,按“八條件十不準”要求,科學、有序引導柑橘產業恢復發展,在全縣範圍內建設32個標準化生態果園,其中市級標準化生態果園15個,縣級標準化生態果園17個,恢復種植面積3萬畝,確保柑橘總面積穩定在30萬畝以內。以大棚蔬菜產業為抓手,積極動員有勞力、有積極性的群眾和新型經營主體,按照“七統一分”發展模式,以建設主推大棚蔬菜基地為重點,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目前,全縣大棚蔬菜總面積達8500畝。建立了3個供深蔬菜基地。大力發展百香果、甜柿、獼猴桃、藍莓、紅薯、龍腦樟等特色產業,特色產業達13萬畝。立足產業優勢大力引進科技示範型、農產品加工型、三產融合型、觀光體驗型等現代農業專案。

  (二)著力攻堅生態宜居

  學習借鑑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按照“三清兩改一管護”要求,大力推進村莊清潔行動。每年投入資金7000萬元。建立健全城鄉環衛一體化執行機制,實現了農村垃圾、河道垃圾日產日清。切實抓好農村廁所革命,確保每戶農戶至少建有一個室內水衝廁,實現農戶改廁全覆蓋。全面推行“河長制”,深入推進清河行動和各項專項治理,強化河道、水庫、溝渠等水域保潔,採用綜合措施,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2018年,xx區“河長制”工作獲全省第二名。持續推進“五淨一規範”,積極開展清潔家庭創評活動,結合“贛南新婦女”運動,將整潔乾淨的村莊環境延伸到戶。在乾淨整潔的基礎上著力抓好“七改三網”建設,圍繞“十線一區”,重點推進68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莊建設。大力推進路域環境整治,打造暢安舒美的通行環境。進一步強化農村建房管控,持續推進“兩違”整治,嚴格控制農房佔地面積、建築面積和建築高度。

  (三)大力培育鄉風文明

  建好管好用好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加強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使用、管理和維護,確保每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有組織、有隊伍、有場地、有設施、有活動;建設“文明之家”,破除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薄養厚葬等陋習,樹立文明新風尚。積極組織“三類”活動。以“學習強國”全國服務平臺落戶尋烏為契機,大力開展典型創評活動。深入開展“六星文明家庭”“身邊好人”“星級文明信使用者”“好媳婦”“好婆婆”等創評活動;開展感恩教育活動。開展惠民政策系列宣傳活動,提高廣大群眾對惠民政策的知度、滿意度,激發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巨大熱情;開展文化惠民活動。透過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文體志願服務活動、“百村百節”“百姓舞臺”等群眾性文藝活動,豐富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實施“五項”整治。大力實施不孝老愛親風、亂埋亂葬風、賭博風、鋪張浪費風、迷信風等專項整治活動,切實推進文明村鎮建立工作。

  (四)持續抓實鄉村治理

  堅持黨建引領。注重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全面推進“黨建+鄉村治理”。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推進三治結合。堅持自治為核心、法治為保障、德治為支撐,深化村民自治實踐,紮實推進平安法治建設,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全面推廣應用廖建強工作室矛盾調解“八步法”和“聯村共治、法潤鄉風”新時代楓橋經驗,大力開展無上訪、無訴訟、無案件“三無”村建立活動。在各村(居)建立完善了具有尋烏特色的“一站二堂四會”。xx區堅持“三治”結合推進鄉村有效治理的做法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

  (五)努力實現群眾生活富裕

  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加強制度建設、政策激勵和宣傳引導,把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做大做強以柑橘為主的農業支柱產業同時,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對種植大戶、家庭農場、新型經營主體、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更多分享產業發展增值收益,制定出臺保障農民充分就業的政策措施,支援企業在鄉村興辦生產車間、就業基地,增加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崗位。積極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激勵保障措施,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就業。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財產性收入。創新“三資”管理經營方式,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18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村平均達22.68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幅達35%。全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37元,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99元,增長12.5%。

  三、經驗做法

  (一)以產業發展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富有區域特色的農村經濟結構初步建立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見成效。在“柑橘黃龍病”出現後,地方政府在積極防疫的基礎上,引導當地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當地群眾積極探索一些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如:百香果、火龍果、獼猴桃、葡萄、葛粉、花卉苗木、蜂蜜等特色產業。目前,xx區現有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2 個、田園綜合體1 個;發展柑橘面積24.36萬畝、百香果4萬多畝、紅薯3.2萬畝、獼猴桃2.5萬畝、甜柿0.65萬畝、大棚蔬菜0.52萬畝(2019年計劃發展3000畝,現已完成土地流轉3000畝、平整1200畝、主體搭建完成480畝及部分基地杆線遷移工作)、哈蜜瓜200畝、龍腦樟1.6萬畝;養殖業主要有全省最大的蛋雞養殖場、三黃雞養殖及水產養殖等;農產品加工業主要有龍腦樟精深加工業。(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穩步發展。在政府獎補政策引導下,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髮展,並透過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夯實要素入股、安排就業和技術培訓,構牢貧困戶與企業(合作社)之間的利益聯結之網,引導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帶動群眾脫貧致富。2018年,我區經工商行政主管部門註冊登記的各種型別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達300多家,註冊資金近10億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和“產業轉型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以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以整治農村環境為抓手,生態宜居村落初步呈現

  我區圍繞“整潔美麗,和諧宜居”的總體要求,結合農村住房安全保障和貧困村建設整村推進,持續推進農村道路交通網、農村電網、農村通訊網改造建設,以農村垃圾汙水處理和亂搭亂建環境整治為重點內容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不斷推進,有力地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程序。(1)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整治。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區集中連片整體推進村莊外接公路建設、村內主次道路均已全部硬化,硬化率達100%;改水率達到95%,改廁率達到98.97%;加強村莊規劃執行、村民建房質量和建築風貌管控,空心房和危舊房屋均已拆除到位,並嚴格按照規劃和推介房型新建房屋;水塘、溝渠均已整治到位;農村垃圾處理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的要求。(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改善。我區行政村公路達到四級以上公路標準,25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公路,打通農村入戶“最後一公里”。(3)農村公共服務不足有所緩解。我區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以“貧困村退出指標體系”為標準,不斷加強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三)以鄉風文明為目標,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抓手,鄉村治理初見成效

  我區大力傳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客家優秀傳統美德,破除陳規陋習,摒棄封建迷信,引導村民樹立誠實守信、勤勞節儉、崇尚科學、講究衛生、孝敬父母、鄰里和諧等文明健康的鄉風民風。近年來,農村和諧穩定,村民對基層組織幹部的滿意度逐年上升。(1)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到加強。引進社會力量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我區100%行政村實施了派出第一書記制度,30%的行政村有“大學生村官”,農村基層黨組織力量得到加強,組織機構比較健全。(2)農村法治建設得到加強。由綜治辦、司法、公安、法學會等部門聯合組建的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初步建立,農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偷盜案件大幅度減少。(3)農村自治能力得到加強。除村委員幹部選舉產生外,我區還成立了村民理事會、紅白理事會參與農村管理,由熱心村裡公益事業、德高望重、有組織協調能力的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等“五老”人員組成的村民理事會,積極參與本村鄉風文明建設取得較好成效,農村村民用於請客送禮費用佔生活支出比例從原來的10%以上下降到現在的5%左右,極大減輕農民負擔。

  (四)以脫貧致富為目標,以精準扶貧為抓手,小康生活初步實現

  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援引導下,我區在脫貧攻堅和精準扶貧工作中成績顯著,2018年實現全面脫貧,農村農民可支配收入超萬元。(1)農村居民收入遠超國定貧困線。在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金融扶貧、醫療扶貧、社保扶貧、科技扶貧、住房保障扶貧等一系列精準扶貧工程後,我區農村居民總體水平大幅上升,農戶家庭的存款和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不斷提高。(2)農村家庭收入來源相對穩定。我區結合精準扶貧相關政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我區臍橙、百香果、獼猴桃、油茶樹等高收益產業和休閒旅遊觀光等產業,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不斷擴寬增收渠道,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一)產業轉型帶動有待提升。除柑橘產業外,其它一些新興的農業產業,如獼猴桃、蔬菜、百香果等,目前還處於探索轉型期,總體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加上農產品加工、銷售體系配套跟不上,還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業整體效益不夠明顯現,示範帶動作用仍需進一步加強。

  (二)農業生產要素制約日益凸顯。農業投入成本高,比較效益低,實現農業持續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增大;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增加,繼續依靠增加投入、擴大規模等傳統粗放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任務艱鉅。基層農技隊伍人才斷層、青黃不接、知識結構不合理現象嚴重。

  (三)新農村建設管理機制不夠健全。部分村點規劃設計定位與鄉村特色結合不緊密,對鄉村特色、歷史文脈、生態資源挖掘不夠。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重“政府主導”輕“農民主體”的現象。農村門前屋後清掃不到位、垃圾不入桶、垃圾亂倒等現象仍有存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易反彈。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意見建議

  工作打算

  (一)加快鄉村振興向縱深推進

  1、培育引導人才投身鄉村建設,確保人才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工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打造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支援鼓勵職業農民創新創業,領辦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立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

  2、強化投入保障,確保資金需求。加大財政資金支農力度,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鞏固“財政惠農信貸通”“產業扶貧信貸通”工作成果,積極擴大信貸規模,抓好風險防控。拓寬資金籌措渠道,調整完善土地出讓金使用範圍,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一要深化涉農資金整合,創新財政支農方式。二要保證各級財政資金足額配套。三要引進一切可利用的社會資金,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

  (二)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根據中央、省、市部署,按照我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和時間節點,以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汙水治理、“廁所革命”、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為重點,著力補齊我區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加快實現我區農村環境顯著改善,所有村莊面貌乾淨整潔,村民環境意識普遍增強,村莊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建立。

  (三)持續深化農業農村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強化農村承包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政策落實;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抓好惠農補貼政策落實,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遏制耕地撂荒現象。繼續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產權抵押融資辦法,促進農村“沉睡的資源”轉化成“鮮活的資產”。

  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涉及單位、部門多,工作面廣,為形成工作合力,增強工作實效,儘快成立鄉村振興戰略組織領導機構,抽調專門人員集中辦公,強化人員配置,理順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職責,確保辦公所需經費,充分發揮領導機構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能。

  (二)建議省市儘快下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細化實施內容和要求,確保各項工作任務高效落實。

  (三)建議儘快明確鄉村振興戰略政策支援體系。細化實化一批具體的優惠政策和專案,給予更多的人才、技術、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援。

  鄉鎮鄉村振興調研報告3

  根據全市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活動部署要求,xxx圍繞“立足xxx實際,推進鄉村振興”開展調研。我局結合自身實際認真填寫了調查問卷。並形成了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局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為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一是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截止2017年底,我市完成80%的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今年剩餘20%建設任務,並且將為已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510個行政村、社群進行設施裝置提升,以利於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小廣場服務效能發揮。二是文化活動開展,今年計劃開展“我們的中國夢2018年‘歡樂進萬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藝演出、流動圖書服務進基層、文化遺產圖片展、大美xxx攝影展、迎新春送春聯等活動;2018年迎新春攝影展;第五屆民間藝術匯演;“群文之星”週末大舞臺;“全民閱讀季”活動,慶七一文藝匯演;迎國慶文藝演出;“一村一年一場戲”送戲下鄉活動;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各類書畫展、攝影展等。

  目前,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已進入建設階段,計劃下月對建設情況驚醒督查檢查。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施裝置提升工程已進入招投標階段,計劃招標完成後儘快配備。文化活動已開展完成“我們的中國夢2018年‘歡樂進萬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藝演出、流動圖書服務進基層、文化遺產圖片展、大美xxx攝影展、迎新春送春聯等活動;2018年迎新春攝影展;第五屆民間藝術匯演。“全民閱讀季”啟動儀式將於本週末4月22日舉行,拉開閱讀季序幕;“一村一年一場戲”送戲下鄉活動進入招標階段,計劃下月底前開始送戲下鄉活動。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一)思想認識有差距。市委、市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和力度不斷加大,把文化建設納入了全市科學發展績效考核,但個別鄉鎮(街道)、村(社群)的重視程度不夠,重經濟輕文化的現象仍然存在,市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不平衡,基層文化設施利用率較低、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財政投入不足。我市屬於資源枯竭地區,市級財政保障能力相對不足,而且由於基礎差,歷史欠賬多,文化事業投入還有較大差距。比如我市送戲下鄉演出費用只有xxx元每場,泰安市本級已達到xxx元每場,經濟發達地區已達到每場10000元以上。

  (三)隊伍亟需強化。雖然每年組織培訓,但因經費問題,培訓次數有限。而且按照國家、省標準要求,全市文化人才結構不夠理想,總量不足、斷層斷代、人員老化;鄉鎮文化站存在混編混崗使用現象;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雖有服務人員,但多由村幹部兼任,成為制約基層文化發展的瓶頸,亟需引入社會力量。

  三、下一步的對策及意見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域性出發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是政府重要職能的體現,是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要進一步提高對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整體規劃,有目標、有計劃地逐步推進。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財政投入、執行保障、人員培訓、服務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走向規範化、制度化軌道。要健全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加大文化在考核中的比重,重點對文化設施執行、經費保障、專職人員配備、服務功能發揮及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考核。

  (二)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合力。

  一是最佳化資源配置。要統籌文化資源,注重吸收運用市場、社會等非政府資源,按市場規律,提升資源執行效益,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如建立城鄉聯動機制,在鄉鎮街道、中心村設立文化館、圖書館分館;再如,建立農村文化資源庫,把送戲下鄉演出、公益電影放映等資源形成文化“大禮包”,採用政府花錢買服務的方式,由農民自行選定。二是加大對落後地區的支援力度。現在城鄉文化設施建設不平衡,農村文化設施相對落後,要制定針對農村文化發展的專門扶持政策,對落後的文化設施進行改造。

  (三)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執行機制。

  要進一步明確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服務標準、日常管理使用制度,著力完善鄉、村兩級文化陣地執行長效機制,確保群眾文化活動有序開展。公共文化單位要堅持免費對外開放,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大力開展各項文化活動,擴大群眾參與。

  (四)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

  文化惠民要緊接地氣,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針對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費需求,有針對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深入開展送戲、送電影、送圖書下鄉等文化惠民活動,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鄉村、進校園等活動,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豐富農村、社群、機關、廣場和校園文化。要精心策劃特色文化品牌,組建群眾文藝隊伍,適時舉辦文化藝術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等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加強基層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培養機制。堅持培養和引進並重,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統籌抓好專業隊伍、莊戶劇團、基層文化帶頭人建設,不斷提高全市文化隊伍的業務水平和整體素質。要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和民間藝人在活躍基層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積極培養基層文化建設的帶頭人。二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引進機制。配齊配強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專職人員,發展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形成一支紮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專兼職文化服務隊伍。三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激勵機制。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的待遇,在考核中,對有突出貢獻的專業人員、文化帶頭人給予獎勵或表彰,廣泛宣傳其先進事蹟,優先提拔重用。

  (六)構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的培訓機制。一是持續推進“金種子”培訓工程,堅持“選單式”培訓,在充分徵求基層意見的基礎上,深入基層組織民間舞蹈、戲曲培訓。二是深入推進“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深化與xxx的合作,開展琴棋書畫、茶道和傳統民間藝術傳承活動。三是持續推進文化館免費開放培訓工作,開展群眾性美術、書法、攝影、聲樂等專業培訓班。

  鄉鎮鄉村振興調研報告4

  思想是一種認識,要解放思想,首先就要有思想。只有透過不斷學習,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解放思想是推進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成功的法寶!所謂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認識,隨不斷髮展的客觀實際變化而變化,敢於實踐、勇於探索,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東北振興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推進思想觀念再解放,向高質量發展再聚焦,深化改革創新再出發,擔當作為再發力,從新思想中找座標、找思路、找方法、找動力,為全面建設“一谷一城”築牢思想根基。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鄉村振興戰略總體分為五個部分,其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鄉村產業振興的經濟基礎好,才能建設好鄉村環境基礎、文化基礎、社會基礎,並最終實現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標。結合實際情況談一下主要做法:

  (一)要在提高自身素質中解放思想。我們要在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振興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認真學習扶貧、鄉村振興等相關政策,不斷拓寬知識領域,實現個人素質持續發展與提升。同時利用“學習強國”、“新時代e支部”等網路學習開展常態化線上學習,牢記初心使命,為全面建設“一谷一城”貢獻力量。

  (二)要在推進發展中解放思想。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目標。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要用農民生活富裕程度來評價。推進發展與解放思想是相輔相成的。解放思想的目標是為推進發展,推進發展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解放思想。2019年我鎮積極發展鎮域經濟,深入推進優質扶貧專案。

  (三)要在探索創新中解放思想。探索創新是我們搞好工作的動力,也是我們解決發展中問題的一大法寶。我鎮嚴格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積極解決困難群眾危房解危工作等民生問題,現已取得初步成效。此外我鎮還實施教育保障扶貧和醫療扶貧,全面落實困難群體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扶持政策。同時,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主題,其中提升村莊衛生,改變人居環境是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樺樹鎮堅決貫徹省、市鄉村振興會議精神,透過開展規範垃圾處理、新建木製柵欄、修建道路硬化、栽種綠植花卉、危房和廁所改造、評選美麗庭院等工作,統籌推進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

  二、制約因素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找出鄉村發展的差距所在,補齊短板,才能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才能逐個問題、逐個環節地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透過對制約農村農業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瞭解,總的來說,在鄉村振興上還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發展環境不優。還普遍存在著標準不高、質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問題,尤其是與高標準的、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基礎設施還有較大的差距,規模經營、機械化施工都在我鎮都存在較大困難,農業產業發展後勁不足。同時,機械化程度低。農機裝置科技水平限制,土地耕地分散,機械化與規模化結合不緊密,農機田間操作、維護和管理技術落後等等因素,導致農業生產比較落後,機械化程度整體偏低,生產效率、產品加工能力與水平還不能得到較快的提高。

  2.教育與社會心理的影響,制約鄉村發展。近幾十年來,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是圍繞“遠離農村、遠離農業”展開的,“不好好學習,就當農民”,是鄉村家長、教師激勵孩子學習動機的最有效口號。人們骨子裡潛移默化的滲透著一種觀念,沒出息的的人才當農民,甚至只要和農業、農村有關的人與事都會“低人一等”,這樣的說法雖然略顯極端,但卻是當前社會上的一種普遍觀念。

  3.產業融合度不高。對生態環境與產業發展關係的認識還不到位,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不充分,農業發展與休閒旅遊產業融合度不高。此外,鄉村旅遊、休閒農業、採摘農業等的辦法不多,普遍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單調等問題。產業型別重複不僅會影響專案質量,更會在本區域內形成強大的競爭阻力,分散消費能力,從而降低專案效益。

  三、下一步打算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號,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我們必須要立足實際、迎接挑戰、完善政策、補齊短板,努力為鄉村產業振興創造良好的條件,增強鄉村吸引力,帶動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向鄉村匯聚,讓農民看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希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要勤於學習,不斷提升思想觀念。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活到老學到老,利用休息時間、利用工作之餘,切實做到工作學習兩不誤;其次要會學習,要有方法,學習要有針對性,更要有時效性,切實做到學以致用;最後要堅持學,持之以恆,不浮躁,在學習中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斷提升自身思想觀念。

  (二)要善於思考,不斷強化思想意識。思考是一種能力,要根據掌握的第一手資料,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加工,去粕留精,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在工作中面對群眾時,要善於思考,創新改變工作方式方法,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和工作經驗,妥善處理好矛盾和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

  (三)要勇於實踐,不斷強化擔當精神。牢固樹立“重在行動,貴在落實”的理念,要將學習與行動結合起來。繼續加大力度做好專案建設、脫貧攻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任務,做到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加強對域內特色產業的宣傳。

  鄉鎮鄉村振興調研報告5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發展理念,這既切中了當前鄉村發展的要害,也指明瞭新時代鄉村發展的方向,是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性轉變。

  一、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和時代要求

  (一)實施鄉村振興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體現。時刻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這樣才能制定正確的、有利於人民的政策,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農業是聚力創新的基礎領域,農民是聚焦富民的重點群體,農村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鄉村振興戰略,緊扣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給農民群眾帶來了新期待、新希望。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群眾的深切關懷。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根植於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這一時代背景,統攬了之前的“三農”政策,契合了新時期城鄉要素流動的新趨勢,為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指明瞭道路、提供了框架。

  (二)實施鄉村振興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統一。現今,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城鄉差距加大的情況,黨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此來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增強鄉村吸引力,構建新時代鄉村可持續發展機制。從悠久的歷史來看,鄉村在國家中佔有著重要地位,鄉村的富庶是我國盛世歷史的標誌,也留下了數不清的描寫鄉村優美田園生活的浪漫詩篇。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經歷了工業化程序,無論是在改革開放以前還是以後,政策導向都是以城市和工業為核心,鄉村為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重提鄉村振興是對鄉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歷史的眼光看待鄉村的地位與作用,鄉村振興與復興也體現了我國農村在實現中國夢偉大征程中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三)實施鄉村振興是全面小康和建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國基本國情決定,農村人口總量的龐大,即使在城鎮化成熟後,農村人口還有4億左右,因此沒有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就不會有國家的現代化。當前我們與發達國家最大的差距不在城市,而是在鄉村,鄉村還是發展中的最大短板,存在著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生活條件落後等現象,特別是傳統文化的消失。十九大報告把文化繁榮昌盛作為民族復興的重要內容,然而伴隨著城市和經濟發展,我們的傳統鄉土文化在消散,一些鄉村片面追求所謂現代化城市生活,建造了外表上與城市無差異的社群,農民也逐步上樓進社群,但是城市應有的相關服務又不能完全進入,鄉村發展又失去了原有的鄉土氣息和文化。

  二、實施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和問題淺析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發展總體要求,這五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也是鄉村發展的目標任務。產業興旺就是要跳出單一的農業,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有錢可賺的產業,由此帶動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讓鄉村成為人民嚮往的美麗家園,實現新時代鄉村現代化。

  三、實施鄉村振興的思路和舉措

  1.聚焦三農,做好“富”的文章。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農民是主體,關鍵是富民。依託田園資源和農業特色,做大做強優勢主導產業,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競爭力的農業地理標誌品牌,真正把農業打造成優勢產業、富民產業。積極探索整合社群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資產資源,探索成立村級資產運營公司。

  2. 以人為本,做好“優”的文章。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按照“補缺補短補軟”的要求,不斷改善鄉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條件。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創新農村社會管理。要深化為民服務全程代理,抓好“陽光村務工程”,推進基層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紮實做好“走幫服”,加大對弱勢群體和生活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著力解決好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殘疾人、孤兒等特殊群體的實際問題。加強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平安鄉村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3.注重文化,做好“美”的文章。在依法治理的基礎上,積極提倡和踐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形營造濃厚的鄉村文化。注重鄉賢文化的弘揚。頌傳“古賢”,挖掘“今賢”,培育“新賢”,用鄉賢的嘉言懿行垂範鄉里、孕育鄉風,使鄉賢文化根植鄉土、貼近鄉親。建立鄉規民約,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透過“一約四會”調解民間事務,構築尊老愛幼、尊師重教、和家睦鄰、勤勞致富、誠實守信等社會風尚。堅持保護、培育與傳承相結合,保護鄉村文化血脈,培育鄉土特色文化,發掘村落個性文化、民族風情、民間技藝等,讓文化遺產得以傳承。

  鄉鎮鄉村振興調研報告6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戰略。國務院公佈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詳細闡述整個戰略的內涵與實施。我有幸作為培訓班的一員,親歷了整個培訓過程,感覺受益匪淺、收穫頗豐。在課堂上,聆聽了學院教授鉉玉秋、胡志宏所作的《浙江生態文明治理的“三治”經驗》、《黨建+生態:紅色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專題輔導,讓我對湖州市踐行習總書記兩山理念、實施鄉村振興、推進鄉村治理、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體的瞭解和宏觀的感受。現場教學,先後觀摩學習了長興縣水口鄉的全域“景區+農家”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以“桑基魚塘”為特色的傳統村落—特色小鎮文化旅遊開發模式、雙林鎮向陽村“魅力水鄉、美麗宜居示範村”建設模式,“中國白茶第一村”—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脫貧致富的路徑、“兩山理念發源地”—天荒坪鎮餘村堅持綠色發展的過程、劉家塘村“慢生活”鄉村旅遊的理念、“田園魯家”—遞鋪街道魯家村“無中生有、創新發展”的過程,德清縣阜溪街道五四村發展休閒農業旅遊、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鎮“防風非遺文化”的開發和莫干山小鎮發展郡安裡(洋家樂)的做法,吳興區仁皇街道橋西村“紅色拆遷、發展集體經濟”的舉措,以及南太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黨建引領、實施生態保護、發展旅遊產業的成果等等。

  右玉與安吉同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分別是朔州、湖州的下轄縣,又同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和肯定的縣,兩縣、兩市的發展有其相似性,發展的階段又出現明顯的差別,究竟背後的規律是什麼呢?

  湖州市是“兩山”理念的誕生地、美麗鄉村建設發源地,是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當全國首個省級地方標準—《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規範》正式實施後,湖州的美麗鄉村建設正在從“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轉變。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結出豐碩的成果。此外,還有一點讓感觸很深,就是農村社會管理的精細化、資源開發利用的高效化、比較優勢發揮的最大化、服務群眾的細微化,體現在方方面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眼界決定高度,創新決定廣度,思路決定出路,勇氣決定舉措,擔當決定成效。只有“跳出右玉看右玉,走出朔州看朔州,對照安吉看右玉,對比湖州看朔州”,才能準確客觀的發現我們的不足和短板。作為一名基層鄉鎮黨委書記,如何創造性地貫徹好、落實好市委六屆六次、七次全會精神,在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的特色區和踐行“兩山”理論的示範區”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覺得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黨紀法律範圍內主動破除制約鄉村發展的條條框框,為創新鬆綁、為發展撐腰。要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全方位反思以前在農村農業工作方面的不足和問題,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探討解決鄉村振興瓶頸的舉措,把討論活動變成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的過程,用討論的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要在全社會形成人人為鄉村振興想辦法,不為不作為找理由的濃厚氛圍,樹立為幹事者擔當,為作為者負責的正確導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結合現場教學所去村莊,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這恰恰是我們工作的一大短板,我們的習慣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發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規的學習培訓和宣傳力度,提高執行者的業務素質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對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讀政策的能力,創造性地提出貫徹落實政策的細則或舉措,讓政策更接地氣,更服水土,而不是機械教條式的執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變成謀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據,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政策變成推進鄉村振興的動力。

  三是資源上要啟用。這裡所說資源指政策資源、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首先政策資源。五四村、魯家村、向陽村等已經全部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農民承包地經營權全部流轉,股權化既保證了農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農民個體實際地塊的界限,最大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糾紛,很好地處理了農村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關係,極大地釋放和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的規模化、集約經營。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一政策,我們還未用足用活。其次社會資源。鄉村振興不是一部門的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統籌整合使用政府資源、統籌調動社會民間力量,引導企業資本參與。參觀的鄉村,村級都設有統一戰線工作組,統籌調動鄉賢、名人等力量助力鄉村治理,這個做法真的不錯,值得借鑑。第三文化資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禮堂,都有講習所,都有文化長廊,都有農風家訓,都有村史館,都有農家書屋,都有老年公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隨處可見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興村、耕讀傳家的氛圍很濃。二是村級黨組織尊重人才、培養人才的眼光和遠見著實讓我們佩服,可以說照此下去,下一輪的發展引領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對文化資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極致。這次學習還有一個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館很多,湖筆博物館、桑基魚塘博物館、荻港村名人博物館等等。國級傳統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等都做到了極致。我們的傳統古村落、非遺等資源相當一部分在沉睡,未能發揮文化資源在促進經濟、教化鄉鄰、撫育文明風尚中應有的作用。

  四是責任上要擔當。從魯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陽村黨支部、村委會、村務監督委員會集體決定、共擔風險,處處閃耀著為民擔當、幹事創業的情懷。創新發展,先行先試,需要擔當,就要大力傳承弘揚右玉精神。一要有為群眾為集體利益擔當初心。二要有迎難而上、艱苦奮鬥,不怕挫折、不怕失敗,愚公移山的恆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為功,利在長遠,天下為公的公心。這既是對幹部個人的要求,也是對各級黨組織的要求。

  五是黨建上要加強。黨群服務中心是每個參觀點最突出、最顯眼的標誌。“為集體操心、讓群眾省心、請組織放心”、“村莊發展快,要靠書記帶;群眾生活美,要靠班子領;火車開的穩,要靠黨員撐”、“黨員農家樂”、“黨員文明戶”、“黨員責任牌、責任區”、“黨員請您歇歇腳、上下樓梯慢慢走”等暖心提示清晰顯眼,處處體現了黨員示範帶頭,服務群眾的理念,體現了黨組織在鄉村振興、鄉村治理中領導核心作用。任何一個美麗鄉村的建設,都離不了黨組織引領、黨員示範帶動,只有強一個支部,才能促一個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要透過黨建引領,不斷強化“三基建設”,啟用基層黨委、農村黨支部內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觀能動性。

  鄉鎮鄉村振興調研報告7

  農村振興發展有諸多先天不足,但也不是事無可為,清晰的思路、得力的措施對農村發展仍有著重要的作用。結合實際,現談談本人一些體會和感悟:

  一、固本培源: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自生性動力

  對於毗鄰的欠發展地區,農村經濟不夠活躍,主要的`難題仍是積累不足,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和人才資源嚴重不足。個人認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就是要固本培源,發展好本地的產業、富裕本地的群眾、培養本地的領軍人才,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自生性動力。具體到,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示範帶動,提升菸葉產業發展水平。目前,的菸葉在全縣是“龍頭”的地位,但客觀地說,這種地位仍不穩固。一是本地菸葉大戶仍然不足,專業戶更是不多;二是產業經營模式依然是傳統低效益的模式,低投入低產出,依然是靠天吃飯。據於此,我們一直向以下幾方面努力。一是示範帶動。透過鎮村幹部、引進外地大戶規模化種植菸葉,一方面培養本地的種煙能手,另一方面宣傳菸葉種植的經濟效益,引導本地有知識、有經濟基礎的能人轉向菸葉種植。同時,透過扶持煙水、煙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表彰獎勵種植大戶等方式,著力將種植大戶培養成菸葉種植專業戶,成為穩定菸葉種植規模、得升經營層次的中堅力量。二是引導經營方式的轉變,促進產業升級。無論是土地的流轉模式,勞力的組織方式,還是煙田的管理方式,都還是處於傳統農業種植的模式,只是簡單面積的累加,而沒有現代的經營。我們著力嘗試透過組建菸葉協會,逐步引導菸農加強合作,採取一些現代經營的手段,來提高產業的綜合效益,促進產業發展升級。

  2、向山上要效益,積極發展林果業。雖不是山區鄉鎮,但也有山林面積14.7萬畝,為耕地面積的4倍,要富民,如何做好山上的文章就不可忽視。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對現有以臍橙為主的果業的管理,加強柑橘黃龍病的防控工作,監督好各種不良激素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大力開發低緩林地,引種對環境沒有破壞的油茶、黃梔子等經濟林木、中藥材,以及近年風行的花梨木等名貴樹種,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提高山地經濟效益。

  3、打造新亮點,孕育鄉村旅遊經濟。有諸多的發展鄉村旅遊的優勢,如到縣城10分鐘路程,有仙濟巖、白馬寨等風景區,有贛南贛南畲民的發祥地—球獅等等。但鄉村旅遊經濟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所需的資金、人才和硬體設施都是目前所不具備的,這方面我們將做好前期工作,著力抓好規劃,逐步完善一些基礎設施,向鄉村旅遊這一無煙黃金產業邁進。一是抓好鄉村規劃。重點對仙濟巖、、球獅進行規劃,逐步建設一批像大竹坑一樣的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莊整治點。特別是要對球獅村進行重新規劃,按畲鄉特色村寨的標準進行規劃和建設。二是先易後難,逐步建設一批基礎設施。逐步對進入相關景區及特色村寨的道路進行改造、拓寬,對相關人文和自然景觀進行建造和修繕。

  二、民需導向:民生工程建設讓群眾真正得實惠

  農村的欠發展,使得農村各項基礎設施都相對落後,也顯得民生工程的緊迫性。但農村資源條件不足,特別是鄉鎮資金不足,使得民生工程難以面面俱到,上這專案還是上那個專案,有時很難抉擇。個人的體會,民生工程建設必須立足於群眾的需求,哪個問題是廣大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哪個問題是制約當地長遠發展的,就優先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搞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1、推進社群化建設,解決“住”的問題。解決“住”的問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住新房”,有新房沒新村,農村依然沒有發展。鎮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社群化建設,順應“人口城鎮化”的大趨勢來推進村莊整治。一是圍繞中心社群抓好規劃布點。中心社群有利於節約利用土地、有利於集中配套設施建設、有利於環境衛生整治,我們為此選取了下排子、大竹坑、古樓崗、上下九里等一批群眾相對集中、基礎相對較好的自然村落來建設中心社群,有的點連續幾年打造,吸引周邊零星分散的村民到中心社群建房。二是突出地方人文特色。有一段時間,我們忽略了人文在人居環境中的重要位置,建了一批“火柴盒”式的民房,沒有品位、沒有靈魂。近年來我們開始反省,並在建設中挖掘和融入地方人文特色。如2012年開始在仙濟巖村大竹坑建設點上,就強調要融入周邊優美的自然環境,組織理事會成員外出參觀,並統一建築立面,外觀上傳承贛民居的特色,因此得到了各界的好評,也引起了各級媒體甚至中央媒體的關注。今後我鎮各中心社群建設也將延續這一理念,特別是在少數民族村寨建設上要突出人文特色。

  2、科學治水,解決安全用水問題。素有“枯燋”之名,水資源缺乏,特別是到乾旱少雨季節,部分群眾連飲用水都保證不了。水的問題是最大的困難,也是最大的民生問題。我們努力在兩個方面解決這一問題。一是解決“量”的問題。我們對全鎮水資源進行了全面調查,在如何解決水源上制定了近期和遠景規劃。近期就是開發離圩鎮約5公里的油坑的水資源,並與現在的自來水廠併網,解決圩鎮及周邊幾個村沒有自來水的問題。遠景就是開發離圩鎮約30公里的中壩的水資源,徹底解決群眾沒水用的問題。二是解決“質”的問題。全面加強水汙染治理,對水源地堅決實行禁養政策,嚴厲打擊唯利是圖的違規養殖戶。同時堅決督促各山塘水庫的退包退養。

  以上是個人目前對發展的體會和感悟,近十年的鄉鎮主官經歷,本人感覺到鄉鎮的困難重重,但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同樣大有可為,特別是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和大力支援下,能夠創出一番新天地。在此也對縣級部門如何支援鄉鎮提幾點不成熟的意見、建議。

  一是涉及鄉鎮的專案多要在制度和程式上強化鄉鎮的作用。目前鄉鎮面對群眾的訴求,都會向上申報一些專案。前期的調研、立頂鄉鎮都要花大力氣去爭取。但在立項之後的實施及驗收上,鄉鎮就基本上管不到了,導致一些民生工程不得民心。如我鎮立新渠的維修上,工程實施過程中施工方不與鎮村兩級組織商量,完工也不用鎮村兩級組織參與驗收,導致這條本來可以滿足幾個村農田灌溉的水渠邊一個村都用不了。所涉及的農戶意見很大,幾次都要組織群體上訪,鎮村兩級組織只能想其他變通的方法。

  二是涉及鄉鎮的執法適當放權鄉鎮。目前很多工作鄉鎮有責任沒權力,而部門則有權力卻管不過來,導致一些問題的出現。如安全生產工作,一些礦山存在一些安全隱患,鎮村幹部發現了只能發發通知、做做工作,稍為採取一點措施就會引起企業主很大的反彈,導致一些問題久拖不決。在這些問題上建議透過委託執法或定期聯合執法等形式強化鄉鎮的管理許可權。

  鄉鎮鄉村振興調研報告8

  7月27日至8月2日,有幸參加了縣委組織部組織的“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黨務幹部培訓班。此次培訓班在浙江大學舉辦,不僅看到了經濟發達地區的人文風貌,也接受了浙江大學教授們的先進思想洗禮。雖然學習時間不長,但對今後的工作指導卻是難得的引路明燈。

  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助推黨建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鄉鎮黨委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責任主體,農村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兩者在鄉村組織振興中地位重要,發揮著龍頭作用。我們常抓不懈的黨建工作,正是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要推手。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融合,要以黨建加強黨員的黨性教育,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先進帶後進,潛移默化改變周邊部分村民過於保守的思想,助推鄉村振興順利實施。要以鄉村振興帶來的村容村貌改變、生活環境改變,進一步凸顯黨建的重要性,規範黨組織的建設程序。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融合,核心是緊密結合村級各項事業的發展需求開展基層黨建工作,透過加強黨的建設來引領村級各項事業科學發展,實現黨建工作與村級發展“兩結合、兩促進”。

  大力實施鄉村人才引育培用工程,以人才振興助推鄉村振興。雖然,近幾年隨著農村產業的發展,吸引了一部分青年人返鄉創業,但熱情不夠、活力不足。針對農村黨員隊伍結構不優、農村留不住優秀年輕人等問題,上級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縣內務工優惠政策、青年農民培訓政策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農村活力,留住了部分青年人在家創業,並更多地參與到村級事務中來。但要充分發揮好年輕人是鄉村振興主力軍的作用,一是要積極發掘存量人才,建立人才庫。透過鄉、村兩級共同開展本土人才大調研、大走訪、大排查,建立人才專庫,制定提升計劃,使這批後備人才率先熱起來、動起來。透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計劃、青年農民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等幫助提升專業技能,透過政策資金扶持引導參與領辦新型經營主體,鼓勵帶頭致富、帶動致富。二是要大力健全保障體系。鄉村人才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多點發力、標本兼治。利用好現有的各類培訓和學習機會以及“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等,使更多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就近接受職業教育。拓寬人才成長渠道,在遴選縣鄉基層幹部時,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三支一扶”志願者、大學生村官、第一書記、年輕村幹部等群體,實現鄉村人才體制內外雙軌並進。

  鼓勵引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為順利實現鄉村振興夯實基礎。想要助推農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資金問題不可忽視。除了依靠國家資金扶持,現正在推行的增減掛鉤專案、土地流轉、小微企業引進和鄉村旅遊發展正是對這一問題的有效緩解方式。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各村應該根據本村實際情況和資源情況,拓寬資金籌集渠道,發展集體經濟,不能過度依賴財政資金。透過增減掛鉤專案推進,獲得一部分可支配資金用於村級基礎建設。配合現行的巷道建設專案,在政策範圍內由上級政策解決一部分巷道建設資金問題,不足部分由村級留存的可支配資金解決。這樣形成良性迴圈,一方面,拆除了廢舊空心房,獲得的村級可用資金,可以改善村容村貌;另一方面,響應了國家政策,進一步改善了村級基礎設施,解決了建設資金缺口問題。同時,各村還應該科學謀劃產業,立足本村的自然資源、交通條件,找準適宜發展路子。對特色農業資源較為豐富的村,探索“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發展模式,由村集體統一組織,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發展健康、綠色、有機的現代農業產業,提高規模經營效益,增加集體經營收入;對自然風光優美的村,探索“集體經濟+旅遊公司”發展模式,以村集體為主導,聯合專業旅遊機構,共同發展鄉村旅遊產業,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總之,只有村級手上有可支配資金,在鄉村振興的發展道路上才能夠大膽前行,不畏首畏尾,也才能真正闖出一條適合本村的鄉村振興路子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