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銜接調研報告

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銜接調研報告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銜接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銜接調研報告1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要深刻認識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意義,同時也要找準路徑和方式,奮力推進漢源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我國將有1億左右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幫助這麼多人脫貧,這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基礎上,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離不開全面深入總結脫貧攻堅經驗做法,研究分析當前農村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謀劃推進鄉村振興。

  第一是目標銜接。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各地發展也不平衡。剛脫貧出列的農村地區仍處在鄉村振興發育發展的初級階段,這些地區的鄉村振興階段目標應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直接對接,引導合理預期,不應貪大求快。同時,脫貧攻堅工作在產業發展、社會管理等方面積累了海量的、可靠的資料,要做好資料對接,整理好、利用好這些資源,服務於鄉村振興各方面的工作。

  第二是政策銜接和產業銜接。“兩不愁三保障”的相關政策和機制,不少都可以被吸納到常態化的城鄉社會救助政策和機制中去,各地的具體做法,可以與國家和地方的城鄉社會救助制度統一起來,逐步建立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這有助於解決因病因災返貧,鞏固脫貧成果。從產業的角度,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經驗,也是促進鄉村發展的持續動力。實現鄉村振興,還應繼續發展鄉村產業,認真研究脫貧攻堅的產業專案,結合鄉村振興目標規劃,能完善的完善,可擴大的擴大。同時,根據現實條件進行升級再造,繼續激發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讓鄉村百姓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

  第三是工作機構銜接。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各級扶貧工作機構不能簡單地撤銷並轉。從構建新發展格局來看,鄉村振興不僅關係到農村農業工作,更直接關係到國內大迴圈的形成和良性執行。因為三產融合、產業升級的巨大空間在農村,巨大的市場腹地在農村。農村、農業、農民是國內大迴圈的基礎,需要強有力的相關機構來指揮和協調。

  第四是工作隊伍對接。多年的脫貧攻堅工作,發現、鍛鍊、考驗了一大批關心農村、奉獻農村、與農村幹部群眾結下深厚情誼的機關幹部。這是寶貴的資源,應該保護好、使用好。要關心培養這些幹部,擇優重用,建立穩定的保障、激勵機制,讓他們繼續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都需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鄉村振興要面對全體農村和農民,要提升農村產業結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基層治理、改變鄉風村貌,這就不僅要靠外部資源的投入,更要探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農民組織起來的途徑,注重發揮好農民的主體作用。因此,最重要的對接,是要持續激發鄉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鄉村振興獲得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這四個方面的有效銜接,是習近平總書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思想。我們要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把其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奮力開啟新時代漢源鄉村振興新徵程。

  茶林村兩委班子表示,他們將以這次主題學習活動為契機,以鄉村振興為使命,以服務群眾為己任,切實當好鄉村振興戰略的參與者、推動者。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當前,我縣正處於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脫貧攻堅收官結尾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初心不改的執著和擔當。全村黨員幹部要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其中,勇擔起職責使命,努力展現新作為。與全縣人民同心同向,打贏脫貧攻堅戰、助推鄉村振興,為加快建設“大美漢源、區域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銜接調研報告2

  會寧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983年被列為“三西”農業區域建設重點縣,1986年被列為國扶貧困縣,2002年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1年被列為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重點縣,2014年被列為陝甘寧革命老區縣,2017年被確定為甘肅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3年底,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28個,貧困戶37947戶,貧困人口16.99萬人,貧困發生率31.44%。2014年—2019年,全縣累計退出貧困村127個(其中納入管理的貧困程度較深的非貧困村2個),貧困人口37577戶166220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78%;特別是2019年,市委市政府正確決策,會寧提前一年實現整縣脫貧,從此退出貧困縣行列。這一歷史成就的取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的結果,是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的結果,是會寧歷屆縣委縣政府和全縣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今年以來,我們在抓好脫貧攻堅鞏固提升的同時,按照市委蘇君書記要求,積極思考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會寧的發展,主動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根據階段性任務的變化,轉變工作方式,積極推進會寧鄉村走向全面振興。

  第一,治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注重水域生態保護,實施祖厲河生態長廊建設。山無水不秀,城無水不美。水是一座城市的生命之源,靈魂所在。祖厲河是會寧人民的母親河,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會寧人,孕育了深厚的地域文化,承載著數不盡的鄉愁記憶和滄桑變遷。民國二十七年《會寧縣誌續編》記載的祖厲河“邑全境河流,遠芳侵古道,山空碧水流,掃盡秋容夜夜風,風光廖廓總難窮”,是一種多麼令人神往的美好。然而,歲月流逝、自然演進,氣候更迭、河流變遷。半個世紀以來,祖厲河流域水量逐年減少,水汙染持續加重,特別是流經縣城的河道,岸坎坍塌,支離破碎,威脅居民安全,制約城市發展。為此,“一河引領、兩岸繁榮、三山增秀、四區聯動”的城市發展戰略應運而生。縣委縣政府接連實施祖厲河城區段綜合治理專案,一二三期工程投入8億元,治理河道12.23千米,形成綠地100多萬平方米,形成水面40多萬平方米。按照“漢時街市、唐時裡坊”的空間佈局,打造漢唐二十四節氣文化休閒商業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據《會寧縣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6-2035年)》,全面總結祖厲河城區段綜合治理成效,啟動實施祖厲河生態長廊建設,將治理範圍由城市向鄉鎮延伸,整治河道環境,恢復河灘生態,改善流域水質。如今的會寧,山寨炊煙撩牧笛,水鄉雨霧唱晚歸。不經意間,夢中的昨日自然生態,成為今日重見的漢唐風情;不經意間,祖厲河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第二,種下一片綠,青山詩意生:注重國土生態綠化,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環境就是民生,青山也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等不來,種下一片林,共添一抹綠,收穫滿園春,讓新發展理念在每個人的心中生根發芽,我們的家園就會更加美麗。尋一處山林,安靜生活,淺寫歲月,是一個夢想;借一些日子,播灑溫潤,栽種潮溼,是一種心願。讓花香滿徑,讓綠意傾城,將荒山打磨成心靈深處最美的風景。多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持續加大會寧縣城“三山”綠化力度,使桃花山、西巖山、東山綠色不斷延伸;特別是藉助國道312線改造機遇,對西巖山實施削山綠化,採用郭富山反坡梯田方式,大面積栽植紅花槐,效果明顯。2018年,國道247線靖遠至會寧段提升改造後,按照市委蘇君書記要求,以綠擠荒、以綠擠亂、以綠擠髒,我們實施國道247線經濟帶產業規劃建設和國土綠化及鄉村治理工作,形成了以蘋果、蔬菜種植為主體的國道247線經濟帶,以梢白楊為主體的國土綠化示範帶和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精品示範帶。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結合新一輪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建設,透過退耕還草、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全縣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覆蓋率分別達到12.6%和56.4%。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多年的堅持,翠綠了青山,詩意了生活,用綠色改變了世人的眼光。不經意間,會寧的風景已經是: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不經意間,會寧的西山已經是:伴雨紅葉染山色,隨風流水蕩秋波。

  第三,建美一個村,感動無數人:注重全域旅遊推動,實施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法國雕塑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曾說,“世界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2017年11月22日,市委蘇君書記在會寧縣大溝鎮調研脫貧攻堅時要求我們,依託鄉村自然風貌和人文資源,規劃建設美麗鄉村,見縫插針植樹種花綠化推進生態建設,秉承會寧教育大縣深厚的人文積澱推動鄉風文明建設,讓農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打造獨具本村特色的村情風光,發展公益鄉村旅遊業。按照這個思路和要求,我們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打造大溝深處杏花村·厙弆公益旅遊美麗鄉村示範村,獲得巨大成功。隨後,又重點打造了驛路牡丹園·五十里鋪,戰地黃花·大墩梁,神秘藥鄉·楊崖集,線川·田園綜合體等鄉村旅遊景點。今年3月11日,市委蘇君書記調研柴家門鎮和甘溝驛鎮,確定建設童家灣和田家坪兩個美麗鄉村示範村。4月7日和5月6日,先後兩次指導建設工作,並確定了6月18日的會寧美麗鄉村旅遊節。經過兩個月的努力,紫香·童家灣,穀倉·田家坪,線川·田園綜合體,均初見成效。6月18日,我們順利啟動會寧美麗鄉村旅遊節,舉辦特色產品展銷,讓消費釋放、物資下鄉、農貨出山,打通以城帶鄉、城鄉互補、全面融合的渠道。相約美麗田園,尋訪鄉村記憶。鄉愁是遊子的駐足,鄉情是故鄉的守望;鄉戀是遊子的本性,鄉音是故鄉的滄桑。同是李白的詩,“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盡了遊子的思鄉之情;“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又說盡了家人對遊子的關切。我們建設美麗鄉村示範村,不經意間,喚醒了沉睡千年的綠水青山;不經意間,帶動了自然社會人文相融合的鄉村旅遊。

  第四,打造一宅院,老房新風景:注重體驗民宿打造,實施民宿典型示範帶動。民宿鄉村旅遊,彰顯了農村的土氣,利用了鄉村的老氣,煥發了農民的生氣,融入了時代的朝氣。走進紫香小鎮童家灣,遇見國色天香民宿,生活於城市之中難免感慨:謐境難尋,草木稀疏;大隱於市,深居簡出,怕也只有一方庭院,能增色紅塵歲月,迴歸平淡生活。雲捲雲舒聽雨聲,星密星稀賞月影。這是一家可以躺在床上數星星、倚在榻上枕白雲的民宿;這是一家可以聽得見自然呼吸的民宿,青瓦、白牆、原木、泥草最接近自然和原生態;這是一家四季花香的民宿,不僅有大片的綠地、竹林,還種植了丁香、碧桃、玫瑰等大量開花植物,納四景於一園,呈小宅於大眾;這又是一家充滿手工精巧的民宿,麻線裝飾了歲月,窗欞顯示了滄桑,古樸蘊含著古老,新韻展現出新潮。人們住到這裡,在雕刻時光中眺望光陰流逝,左手詩意,右手生活,縱然布衣淡飯,其樂也融融;人們住到這裡,手扶斑駁歲月,漫步時光迴廊,靜默中風起音來,宛立中緣生相守。紫香小鎮童家灣的國色天香民宿,滿園春色紅箋裹,一徑菊香水中藏。我們將以此為典型、為示範、為帶動,以風的執念求索,以蓮的姿態恬淡,傾心打造更多更好的民宿。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一切美好,源於我們的眼光,源於我們的認識。前行的路上,自有曼妙的風景。願我們都能靜守心中一片美好,為更加美好而努力。與兄弟縣區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顧家善、小黃灣、獨石頭、大水奓是全市美麗鄉村示範村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們反覆學習的典範。

  我們將在千方百計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謀劃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認真貫徹落實這次會議精神,特別是市委蘇君書記的講話要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精準把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點,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力促現代農業根基進一步鞏固、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鄉村富民產業蓬勃發展、宜居鄉村建設步伐加快、鄉村文化繁榮發展、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讓群眾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銜接調研報告3

  為助推全市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根據全市人大工作會議的要求和市人大常委會2020年度工作要點安排,市人大常委會組成專題調研組,於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赴商都縣、化德縣等全市最後一批7個摘帽國貧旗縣就全市脫貧攻堅及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脫貧攻堅進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

  我市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是全自治區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主戰場。全市2個區貧縣、8個國貧旗縣,750個貧困嘎查村,2015年底識別貧困戶6.1萬戶、13.7萬人,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分別佔全區的20.4%、17.1%。其中商都縣、化德縣、興和縣被列入國家“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片區。“十三五”期間實施新一輪脫貧攻堅戰以來,

  全市按照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脫貧攻堅的總體部署,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準扶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把脫貧攻堅作為全市最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精心制定脫貧規劃,動員全市各方力量,凝心聚力紮實推進“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為重點的各項脫貧措施。在中央、自治區等直屬機關定點幫扶和全市各級各條戰線幹部群眾的共同艱辛努力下,全市相繼分期分批實現了貧困旗縣摘帽、貧困村退出、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豐鎮市和涼城縣、察右後旗三個貧困旗縣分別於2017、2018年貧困退出。剩餘7個貧困旗縣也在2019年底前通過了自治區第三方檢查評估驗收,並於2020年3月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告退出,我市取得了區域性整體脫貧攻堅戰決定性勝利。全市75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6.1萬戶,13.7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1180戶,2460人,貧困發生率由6.83%下降到0.12%。識別邊緣戶7908戶,14503人。

  (二)主要成效

  1.“一達標、兩不愁”目標基本實現。全市努力推進產業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全面落實兜底保障政策,貧困戶人均收入穩步增長,全市農村牧區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底的2532元增長到2019年的6865元,穩定超過國家脫貧標準,基本實現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標。

  2.住房和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1)住房條件得到顯著改善。2016年到2019年,全市按照“住房安全保障全覆蓋、全達標”的要求,同步推進就地危房改造工程和易地移民工程,貧困戶全部住上了改造或新建配套達標的新住房,住房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

  危房改造方面:全市累計投入資金37.5億元,“4類重點物件”實施危房改造63369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6060戶。

  易地搬遷方面:新建移民住房36769套,新建農村牧區敬老院16所,互助幸福院509處,安置搬遷36769戶、7979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005戶、貧困人口45785人,佔全部搬遷人口的57.4%。同時,加快配套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落實產業扶貧、生態補償等措施,努力做到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

  (2)飲水安全基本“清零達標”。2016年到2019年,全市累計多渠道籌集投資5.7億元,新建飲水安全工程598處,改造飲水工程382處,覆蓋貧困人口2.9萬人。農村自來水覆蓋率達到80%,目前,全市209個村莊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已全部完工,農村牧區包括貧困戶在內的常住人口飲水安全基本實現“清零達標”。

  3.教育扶貧得到全面保障。我市嚴格兌現義務教育保障政策,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進行動態監測、跟蹤管理、精準控輟,區別不同情況分別透過定向資助、送教上門、隨班就讀、特校入學的方式使貧困學生全部接受義務教育。2016到2019年,全市共發放義務教育資助資金6526萬元,資助貧困義務教育學生29427人次,其中特殊教育學生3140人次,有效解決了義務教育階段失學、輟學問題。

  與此同時,拓展資助非義務教育階段貧困戶學生能升學,有書念。發放普通高中(中職)資助金6147萬元,13800人次;發放高等教育資助資金13248萬元,14670人次,為貧困戶困難家庭非義務教育學生升學就業提供了有效救助保障。

  4.多種措施推進醫療保障。我市普遍建立了“精準篩查、靶向治療、慢病管理、大病兜底”的烏蘭察布健康扶貧模式,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民政大病救助、大病商業補充保險、大病慢病基金五重保障制度,落實“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報銷”等多項醫保政策。全市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100%,重大病住院及慢性病報銷比例均達到90%。

  5.產業扶貧穩步推進。全市把產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要措施,持續扶持馬鈴薯、蔬菜、雜糧、中草藥和肉牛、肉羊、生豬、家禽等主導產業,透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帶動和“先建後補、先買後補、先種後補、自建直補”的“選單式”扶貧方式推動產業扶貧,截至2019年底,我市選單式扶貧專案國家、自治區投入專項資金53133萬元,覆蓋貧困戶52517戶,貧困人口106839人。

  與此同時,實施二、三產業扶貧專案。截至2019年底,全市網路零售額總達13億多元,帶動貧困戶11445戶;全市農特產品進京銷售額達到4.03億元,帶動9427名貧困人口增收;旅遊產業帶動貧困戶3711戶,8944人;建設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6個,總規模16.6萬千瓦,覆蓋貧困戶6639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建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170個,總規模27.8萬千瓦,覆蓋貧困村592個;發放扶貧金融貸款12.22億元;就業扶持貧困人口25147人,其中生態護林、鄉村保潔等公益性崗位就業11216人。

  6.社會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落實。我市將動態出現的.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確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2019年,全市落實貧困戶低保物件11萬人次,發放貧困低保資金33110萬元,做到了應保盡保。

  7.京蒙扶貧協作不斷深化。京蒙對口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北京市在產業落地、幹部交流和社會事業等方面給予我市大力支援。2018年—2019年,京蒙扶貧協作資金累計投入7.6億元(其中區及區以下投入幫扶資金13984萬元),實施京蒙專案307個。各貧困旗縣還分別與北京的8個對口幫扶區在教育、醫療、科技等方面建立了長期的結對幫扶機制,在社會扶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8.強化領導,壓實責任。全市嚴格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的總要求,層層壓實責任,充實加強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和駐村幫扶力量。組建了廳級領導帶隊劃片負責的18個脫貧攻堅專項工作推進組,92個駐鄉鎮(蘇木)的脫貧攻堅督導組。共派出駐村工作隊1318個,駐村工作隊隊長兼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幹部5792人,充實加強了基層一線脫貧攻堅力量。

  (三)存在的主要短板弱項問題

  由於我市處於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貧困地區,相對底子薄、基礎差,穩定解決貧困問題、鞏固脫貧成果乃至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項問題。

  產業市場化程度低。種養加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總量少,帶動輻射面不夠寬廣,相當數量的“選單式”扶貧種養業農畜產品銷售處於自產自銷狀態。

  貧困群體中因病致貧和老弱病殘比例大,勞動和就業能力低。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給貧困戶增收普遍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鄉村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設施落後、專業醫護人員缺乏,農牧民就近就醫不方便,小病大看的問題還沒得到有效解決。

  貧困旗縣財力普遍困難,一些移民工程隨遷人口比例大,配套資金存在缺口,有的旗縣產生了新的債務。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普遍不夠完善,整體推進工作處在起步階段。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緩慢,部分村“兩委”班子成員老齡化嚴重,文化程度低,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帶動作用還有差距。

  二、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議

  (一)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建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引領脫貧成果鞏固的長效機制

  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理念為指引,結合制定“十四五”規劃,完善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有機融合的引領性總體規劃,重中之重是產業發展和生態屏障規劃。要完善全市生態功能區、特色產業區規劃,體現縣域特色、民族特色和田園特色,並儘量做到產業規劃、生態規劃、田園規劃、環保規劃等多規合一,建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引領脫貧成果鞏固的長效機制,全面開啟鄉村振興的新局面。

  (二)突出產業振興重點,建立產業轉型高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

  脫貧成果鞏固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重在產業振興。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和提升一批能帶動全市馬鈴薯、牛羊等種養主導產業鏈式發展的骨幹龍頭企業,特別是要藉助京蒙扶貧協作機遇,探索長期合作機制,注重從資本投入、技術引進、市場開拓方面深化京蒙合作,提升民豐(薯業、燕麥)、藍威斯頓、凱達、海高、賽諾、雛鷹、大紅門、伊利等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夯實供應鏈、提升加工鏈、穩定市場鏈,推動城鄉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使之成為利益緊密、風險共擔、覆蓋農戶的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產業。要圍繞鞏固我市國家級脫毒種薯基地、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以及京津地區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積極爭取認定一批“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要扶持鋪天蓋地、數質並舉的專業合作社、農牧場主、經濟聯合體、村級集體經濟等,透過公司+農戶訂單合同、託管代養、資產收益、勞務就業等形式,提高產業市場化組織程度,穩定增加貧困戶收入。

  (三)突出補齊鄉村公共衛生短板,建立多級衛生醫療保障的長效機制

  一是要不斷拓寬社會商業醫療保險渠道。加強同各類社會商業保險機構合作,拓寬醫療費用報銷渠道,減輕地方財政壓力和個人支付費用,並逐步由貧困戶受益拓展到鄉村常住人口普遍受益。二是強化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設。要藉助疫情常態化防控建設需要,充實加強基層衛生設施建設,招聘一批專業化醫護人員,增強基層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和一般常見病醫治能力。三是建立上聯區外、下聯鄉鎮、資訊互通、資源共享、遠端診治的公共衛生醫療網路資訊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效率,形成多級支撐的衛生醫療保障的長效機制,更好地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四)突出汙染治理難點,建立鄉村生態宜居環境治理長效機制

  持續推進鄉村環境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開展村容村貌、汙水垃圾、殘膜汙染治理的綜合整治工作。要推廣農村牧區生活垃圾“村收集、鎮轉運、縣(鎮)處理”運轉模式。要將全市農村環境保護作為地方立法重點,細化環境汙染治理措施,形成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法治長效機制。

  (五)突出抓好“兩委”建設,建立基層組織引領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

  要以提升基層黨支部戰鬥力為核心,落實自治區黨委《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實施辦法和市委《關於鼓勵優秀人才回村任職和回村創業通知》要求,敢於破除基層幹部選拔任用體制上的障礙和機制上的梗阻,不拘一格多形式選拔人才充實到基層“兩委”班子,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生機和活力,成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堅強戰鬥堡壘。要依靠黨支部強化理想信念和使命教育,開展群眾性感恩教育,不斷激發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要提升村民委員會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支部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建立和諧安定、鄉風文明的新農村。

  (六)突出監測體系建設,建立預防返貧的長效預警機制

  要把剩餘貧困人口脫貧、脫貧不穩定人口返貧和邊緣人口、外出返鄉人口致貧列為重點監測物件,建立脫貧資訊監控平臺,專人負責,專人跟蹤,形成防止返貧的預警機制。要嚴格落實“四不摘”的要求,確保政策不變、隊伍不散、幹勁不松,持續指導好產業扶持、培訓就業、醫療保障、社會保障等脫貧成果鞏固提升工作。

  (七)突出抓好產業扶持和就業工作,克服疫情對收入的影響

  要加快落實產業扶持資金,加快落實扶貧企業各項減負優惠政策,組織好企業的復工復產和農畜產品市場銷售,加大貧困戶進廠務工、公益崗位就業扶持力度,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千方百計增加貧困戶的收入,為脫貧攻堅國家收官提供有效保障。要做好鄉村振興專案申報工作,變疫情危機為發展機遇,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投入力度,在發展中增強地方財力,提高化解債務能力。

  (八)做好整改完善工作,迎接國家脫貧普查驗收

  要認真開展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和國務院扶貧辦對我區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反饋意見的“大排查、大整改、大落實”專項行動工作,要做到逐村逐戶逐人逐項核實,對各項漏洞再排查,對各項措施再加固,對各項要求再落實,確保貧困戶“機卡”一致,賬實相符,所有問題整改清倉見底,確保順利透過國家普查驗收。

  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銜接調研報告4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落實“四個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貧長效機制,深入研究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站在全面建成小康與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探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有效途徑,既是當下的時代命題,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必然要求。

  一、益陽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全市上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基礎上,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突破口,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著力點,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為根本動力,不斷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和高度融合。

  (一)脫貧攻堅決勝收兵,全面小康建設路上沒有落下一人。2014年建檔立卡時,全市有貧困縣1個(安化縣)、貧困村310個(2016年行政村合併後為297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8.8萬人,貧困發生率為9.9%。截止2019年底,貧困縣安化縣已順利摘帽,297個貧困村已全部出列,未脫貧人口13579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35%。根據今年的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到今年年底,未脫貧的13579人將全部實現脫貧,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提升。

  (二)社會民生保障到位,全民共享共建改革開放成果的基礎已經夯實。五年來,全市共發放教育扶貧補助6.2億元,61萬人次貧困學生受益,夯實“控輟保學”責任,加強勸返復學,無一人因貧輟學;農村貧困人口醫保全覆蓋,縣域內住院實際報銷比例為90.17%,綜合報銷比例85.05%。所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部竣工,搬遷入住3.3萬人,入住率99.98%,拆舊率97.50%、復墾率95.07%;完成4476戶“四類重點物件”危房改造任務;6.4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3720元/年,全市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3241元提高到7787元,增長2.4倍。

  (三)產業就業措施精準,增收致富謀發展的路子更加寬廣。安化黑茶、南縣小龍蝦、桃江筍竹、赫山大米、資陽特種養殖、沅江蘆筍、大通湖水產等特色優勢產業厚積薄發,一縣一特發展格局日趨完善,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至2019年底,全市茶園面積達52萬畝,茶葉綜合產值277億元,同比增長10%,茶產業從業貧困人口近10萬。全市稻蝦面積突破100萬畝,綜合產值達200億元,畝均效益2000元以上。全市竹林面積超過200萬畝,年產鮮筍50萬噸,成品產量3萬噸,“桃江竹筍”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稱號。全市常年水產品產量穩定在40萬噸以上,益陽被授予“中國淡水漁都”稱號。全市1200餘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產業扶貧,直接幫扶貧困戶7.18萬戶。充分發揮扶貧小額信貸作用,累計投放小額信貸18.9億元,已收回12.3億元,無逾期貸款。積極探索“國有民營企業齊上、線上線下同步”的消費扶貧模式,全市394家企業的1175個產品認定為扶貧產品。2020年全市消費扶貧採購金額共計7.74億元,貧困戶44.7萬人次受益。同時,加大培訓就業支援力度,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10.8萬餘人,開發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5185個,209家扶貧車間解決2033名貧困勞動力就業。

  (四)基礎設施補短提質,社會主義美麗鄉村藍圖正在繪就。“十三五”期間,投入財政扶貧專項資金24.4億元,完成貧困村村際連通和瓶頸公路620公路,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完成2175公里,農村公路窄路加寬完成2226公里,行政村班車通達率100%,農村飲水“十三五”規劃任務提前完成,完成71個行政村的電網升級改造,行政村光網覆蓋率、4G覆蓋率達100%。貧困村“戶戶通”“村村響”建設任務全面完成,貧困村電視覆蓋率98.6%。建成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09個。

  (五)用心用情用力幫扶,民意民情全面凝聚的新型鄉村管理機制初現雛形。以加強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和黨員隊伍建設作為重點,紮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促脫貧攻堅等工作,推動了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過硬。廣大幹部盡銳出戰,善作善成,積極作為,1080支駐村幫扶工作隊3000餘名工作隊員、26750名結對幫扶責任人奮力投身脫貧攻堅大舞臺。實現掛帥領導、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結對幫扶責任人“四個全覆蓋”,7個區縣(市)對口聯絡安化,幫扶工作保持思想不松、節奏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降。持續深入推進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加強扶貧領域政策、專案、資金監管,脫貧攻堅作風建設成效明顯。

  二、益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現實狀況

  (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上的成功經驗。具體實踐中,我市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在規劃、專案、政策、投入等方面有機銜接,將發展扶貧產業、提升基礎設施水平、打造基層黨組織堡壘、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等脫貧攻堅重點任務與“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等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有機結合,實現鄉村振興借鑑脫貧攻堅的有效經驗穩步推進,脫貧攻堅利用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鞏固提升。

  1.打造了一批優勢產業。突出重點、扶強扶優,著力打造農業區域公共品牌、農業企業知名品牌。培育了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了一批現代農業產業集聚區。安化黑茶、南縣小龍蝦、桃江筍竹、赫山大米、資陽特種養殖、沅江蘆筍、大通湖水產等特色優勢產業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基本實現“村村有扶貧產業,戶戶有產業幫扶”目標。全市主要依靠產業發展脫貧的貧困人口超過15萬人,佔同期全市脫貧人口總數的50%左右。

  2.形成了一系列可複製的工作機制。脫貧攻堅之所以能夠取得顯著成效,最為關鍵的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減貧工作體系,包括組織領導、駐村幫扶、資金投入、金融服務、社會參與、責任監督、考核評估等制度體系。這些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鑑。比如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雙組長”,市委常委分別聯絡一個區縣(市),所有市級領導掛帥一個貧困村,排程督導脫貧攻堅;立足“五個益陽”,強力推進“六個一批”“六大建設”;嚴格實行月走訪、季排程、年考核的工作機制;四級書記一起抓,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等,只要加以完善,做好規劃統籌就可以長期發揮效能。

  3.建立了一支堅強的基層戰鬥隊伍。農村基層組織千方百計爭取資源,動員老鄉返鄉創業,落實到村到戶幫扶政策,積極改善農村發展環境,把每一件實事都做到群眾的心坎上,落實到具體專案中。農村無職黨員自動參與村級事務,帶頭開展衛生清掃、文明建立等活動,先鋒模範作用逐步顯現。廣大黨員幹部的綜合素養明顯提升,聯絡群眾、服務群眾的能力不斷增強,黨群幹群心首相望,攜手共進,關係日益密切。

  4.樹立了一股文明鄉風。駐村工作隊每月駐村20天以上,走村入戶宣傳落實政策,解決貧困群眾實際困難。戶主會、屋場會、三下鄉、“一創多評”等活動如火如荼開展;結對幫扶幹部接地氣、結窮親,堅持按月下鄉走訪一次以上,積極開展微心願活動,貧困群眾滿意度穩步攀升;廣大群眾的注意力聚焦到了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上,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已成為農村新風尚,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上的困難和問題。

  1.思想認識稍顯不足。有的幹部對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關係認識還不到位,對於如何協同推進沒有明確思路,在具體工作中,基本上還是就鄉村振興談鄉村振興,就脫貧攻堅抓脫貧攻堅,沒有做到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案統籌安排。有的村幹部和農村群眾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意義認識不夠,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政府的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出現“上熱下冷”,全社會參與支援鄉村振興的氛圍也需要進一步營造。部分貧困群眾自我發展意願不強,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2.農村發展後勁乏力。脫貧攻堅政策舉措主要以貧困戶為物件進行投入,如易地搬遷、產業扶貧、小額信貸等。精準的幫扶政策,準確高效地解決了貧困戶的溫飽和增收問題。在個別地區,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產生隔閡、原有村組內部的利益平衡被打破、互助共濟的傳統受到衝擊,鄉村內部集體動員、集體行動能力有所削弱,“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對於貧困村而言,由於生產條件和發展能力的改善仍在進行之中需要一個較長的週期,脫離外部幫扶資源之後,部分鄉村可能出現發展後勁乏力的問題。

  3.體制機制銜接不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互支撐、整體聯動、協調推進的系統性體制機制仍不夠完善,導致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在銜接度上出現一定程度的“錯位”。比如在社會救助方面,當前農村已經實現社會保障為主要專案的制度全覆蓋,但保障水平仍然不夠,因病致貧、返貧等隱患始終存在,如何建設一個廣覆蓋的有效的可持續的社會保險保護網路、有效防止致貧、返貧,是脫貧攻堅給鄉村振興留下的一個重大挑戰。在強化社會救助的同時,如何激發被救助物件的內生動力也存在困難。

  4.農村科技人才短缺。人才缺失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最大制約因素。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程序加快,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鄉村人口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出現嚴重失衡,留守在鄉村的大多數是老人、婦女、兒童“386199”部隊,結果是在鄉村地區普遍存在“老齡化”、“空心化”現象。而當今農村“懂農業、愛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少之又少,農村基層幹部隊伍中,大部分村支兩委的村幹部平均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年輕後備幹部嚴重不足,專業人才引進困難,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塊“短板”。不少的村就連一個像樣的支書或村主任都難以選出,缺乏管理能力和發展思路,能夠承接資訊化、現代化時代的複合型人才更少。

  5.產業發展粗放滯後。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傳統農業效益低、成本高、風險大、週期長,很多農副產品還停留在粗加工階段,產品附加值有待提升,同時產品加工還不成規模,難以做大做強。產業發展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目前各地本身扶貧產業發展程度不高,農產品產量質量還在提升過程中,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仍然較弱,在2020年後如果減少扶貧方面的扶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然會受到衝擊。同時,農村土地用地難、流轉難,農村勞動力用工難制約農業產業發展。

  6.資源要素保障有限。目前,涉農資金投入不充分、不均衡,穩定增長機制尚不健全。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直接抵押貸款沒有渠道,缺乏後續流動資金,大部分合作社、農戶反映小額貸款額度偏低,期限偏短,有的甚至暗設門檻,難以滿足農業產業發展專案的需求。資源利用不充分,存在耕地撂荒、農房閒置、林地微利流轉問題,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資源條件雖好,卻難以實現。

  三、益陽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對策建議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既要體現鄉村建設的歷史延續性,又要重點補齊和解決當前脫貧攻堅面臨的短板和問題,堅持強基礎、固根本,大力整合、盤活既有資源,解決好重大民生關切,在此基礎上謀劃鄉村振興的新藍圖。

  (一)明確一條主線

  擺脫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鄉村振興是擺脫貧困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路徑與目標。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才能高起點推動鄉村振興,而鄉村振興的建設成效,也決定了貧困人口脫貧之後能否持續增收致富。要將“2020年前解決絕對貧困、2020年後解決相對貧困”這條主線貫穿始終,堅持立足實際,聚焦貧困人口增收致富,統籌實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要學習貫徹落實9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脫貧質量鞏固的提升期與“十四五”同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一同謀劃佈局,統籌推進。在此期間扶貧資金投入不減,聚焦不穩定脫貧戶和邊緣易致貧戶,狠抓就業、產業和消費扶貧。繼續派駐駐村幫扶工作隊和第一書記,保證力量不減弱,駐村時間不減少。

  (二)抓住兩個重點

  1.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產業扶貧:

  一是實施品牌提升工程。突出重點、扶強扶優、按照“一縣一特”的思路,以大力發展安化黑茶、南縣稻蝦米、沅江蘆菇、桃江筍竹、大通湖蟹、赫山大米等特色產業為抓手,著力打造農業區域公共品牌、農業企業知名品牌,制定品牌農產品地方質量標準體系,加強品牌監管和保護。全面落實“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模式,強化以貧困戶增收脫貧為主要目標,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注重發展長效扶貧產業,著力解決產銷脫節、風險保障不足等問題,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直接受益率。

  二是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工程。圍繞打造糧食、蔬菜、水果、旅遊、茶葉、水產、中藥材、竹木等十大產業鏈,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集聚區。

  三是加快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依託各地資源稟賦及優質自然資源產業基礎,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構建科技育苗、特色農作物種植、加工高效綠色全產業鏈。

  四是加快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系統培育優勢品種,樹立中醫藥健康品牌,形成以玉竹、厚朴、黃精、五加皮、木瓜的“五安味,養五藏”品牌,打造中醫藥健康百億產業。就業扶貧方面:進一步強化轉移就業,跟蹤落實好穩崗拓崗措施,就地就近就業。進一步加大公益崗位設定力度,優先安排農村居民就地就業。進一步推動就業補貼政策落實落細,加大補貼力度,兌現吸納就業企業的補貼,規範公益崗位開發管理和崗位待遇。消費扶貧方面:抓好扶貧產品的認定,發揮好扶貧產品的帶貧、益貧效應;因地制宜加快推進消費扶貧專櫃、專館、專區和中國社會扶貧網“三專一平臺”建設,不斷最佳化經營品種,確保產品質量,推動形成全社會參與消費扶貧的熱潮;打造特色品牌,落實優先採購政策,堅持線上線下聯動,完善激勵機制,推進消費扶貧工作。

  2.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升級。統籌鄉村建設專案、資金、人才等各類資源,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資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著力解決鄉村垃圾處理難題,使鄉村環境更美、生活質量更高。積極探索茶旅文一體化發展模式,依託安化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鄉村旅遊資源,積極引導群眾依託當地旅遊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以“黨建引領·三員兩長網格化管理責任機制”為總抓手,以“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和“一拆二改三清四化”為重點,建立健全長效化工作機制,強化示範帶動、督查考核,逐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群眾主體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格局。

  (三)建立三項機制

  1.建立要素銜接機制。

  一是推進運轉體制有機銜接。逐步建立鄉村振興在產業、生態、人才、文化、組織等五個方面統籌推進執行的體制機制,借鑑脫貧攻堅“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實行“四級書記抓脫貧攻堅”向“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無縫對接。

  二是推進組織保障有機銜接。深入推進抓基層黨建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雙促”,強化基層黨建對鄉村治理的引領作用,著力打造“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三是推進專項投入有機銜接。將原投入脫貧攻堅的財政資金和新整合的涉農資金,統籌用於鄉村振興,確保各級財政對鄉村振興增幅高於經常性收入增幅。借鑑並創新脫貧攻堅資金籌措方式,透過一事一議、以獎代補、貼息、擔保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四是推進考核評價有機銜接。借鑑脫貧攻堅較為成熟的評價機制,按照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不同階段設定合理的指標體系。

  2.健全工作銜接機制。

  一是推進脫貧成果鞏固有效銜接。在脫貧攻堅鞏固期,認真分析和嚴控各類隱患和風險,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建立防範返貧和新生貧困、解決次生貧困和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為下一步整體提升融入鄉村振興提供製度保障。

  二是推進規劃有效銜接。認真分析鞏固過渡期和提升融入期的重點和關鍵,協同相關行業部門,做好專項和行業規劃,將脫貧攻堅規劃部署中仍需要鞏固拓展的基礎設施、產業扶貧、公共服務、就業扶貧等有機嵌入鄉鎮振興規劃中。

  三是推進專案有效銜接。將可繼續實施的扶貧專案納入鄉村振興規劃或實施方案,在產業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修復等方面優先向貧困地區傾斜。

  3.探索政策銜接機制。

  一是保持政策的持續和穩定。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認真梳理既有政策的基礎上,力爭在脫貧攻堅過渡期內,不掛空擋、不踩剎車,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紅利繼續進村入戶。

  二是探索與鄉村振興相銜接的政策體系。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政策的統籌研究,分類確定政策內容增減與時效的變化。將脫貧攻堅中成熟的理論成果、實踐經驗,內化為完善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政策體系,促進相關政策向常規性、長效性轉變。實現受益主體由“特惠”到“普惠”轉變,後續貧困物件由“積脫”(積累脫貧)到“即脫”(即時脫貧)轉變,扶貧方式由“輸血”到“造血”轉變。

  (四)防範四大風險

  在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由於涉及面寬,工作量大,資金使用多,專案分佈廣,利益平衡難度大,不確定因素多,各種風險也蘊含其中。目前,主要風險在於產業扶貧失敗的風險、易地扶貧搬遷穩不住的風險、扶貧小額貸款收不回的風險、政策斷奶後引發的信訪輿情風險等四個方面。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認識。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將風險防控要求落實到每個領域、每個崗位、每個工作環節,共同築牢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防火牆”。另一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靶向施策、精準發力。進一步細化任務、明確責任,建立市場風險防控預警機制,化解產業扶貧失敗的風險;合理規劃落實後續幫扶措施,化解易地扶貧搬遷穩不住的風險;進一步加強扶貧小額信貸工作監管,嚴厲打擊惡意欠息、無故拖欠貸款等行為,化解扶貧小額貸款還不起的風險;狠抓政策落實,妥善解決群眾訴求,健全機制,規範流程,化解扶貧領域信訪輿情風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