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主要事蹟簡介(精選10篇)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簡介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事蹟吧,事蹟屬於事務公文的一種,有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的作用。想擬事蹟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村醫生主要事蹟簡介(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簡介1

  河有多深,能不能過?過不了!這是新疆鄉村醫生居馬泰護送小病人阿革蘭時在路上和同伴的對話。鄉村醫生居馬泰被冰河攔住了回診所的路,他懷裡抱的孩子名叫阿革蘭。只有8個月大,由於上呼吸道感染髮高燒已經兩天了,在這樣的高原和高寒地帶,隨時可能會轉發肺炎,危及生命。牧場裡缺少藥品,居馬泰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蘭帶回到50公里外的診所。而這天山最艱險的一段路程被當地的牧民稱之為“魔鬼路”。

  冰看一下!冰看一下!可以過得話,我們看一下,抓緊時間,過不去!冰太軟!繞過山從那邊走吧!阿革蘭。高燒不退的小阿革蘭,一直哭鬧不止,居馬泰想盡辦法,逗小傢伙開心,8個月大的小阿革蘭很快就跟他熟悉起來。阿革蘭的笑容讓48歲的居馬泰想起自己的三個孩子。居馬泰滿心愧疚。他的大女兒高哈爾說:我爸一般都說: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嗎能幹什麼呢?

  我們都上學的,這次居馬泰出門診前,妻子剛剛的做完子宮切除手術,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馬泰就又要出發了。他必須趕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藥品送到冬季牧場把危重病人轉移出來。因為自己是天山深處一塊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場中唯一的醫生。女兒高哈爾說:我爸走的時候,我媽就又掉眼淚說肚子疼,然後我爸就給她給了一些藥說可能過幾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託給15歲的大女兒和9歲的小女兒照顧,居馬泰的心一路上牽掛。可這時,他卻不得不將精力放在眼前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離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馬泰在冬季牧場出診已經在這根溜索上來回20年了。可是這一次,要抱著小阿革蘭。他雙手根本沒辦法抓住溜索。居馬泰把小阿革蘭緊緊綁在自己身上。路過的牧民找來繩子,把他倆拉過了河。

  阿革蘭!阿革蘭!居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著哭鬧的孩子。小心點!鄰近傍晚小阿革蘭體溫突然升高,咳嗽的更加嚴重了。居馬泰停了下來,給小阿革蘭餵了僅剩下的一點藥。拔山涉水後。大家都很疲憊。居馬泰卻一個人在冰河邊剃起了鬍子。這也是他每次轉診病患孩子時必須做事。居馬泰說;一邊打鞭子,一邊抱孩子。那時候看看娃娃的體溫怎麼樣,這樣子面對面(測體溫),但是娃娃不舒服,鬍子刮掉好。上午十點回診所路上,第二天小阿革蘭病情加重,但回診所,卻要面對4200米的雪山。在這樣的冬季翻雪山被當地牧民認為是最危險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蓋著無數的懸崖和冰川。居馬泰在這條路上往返20年,熟悉這裡每一條路的分佈,可依然不敢有絲毫的掉以輕心。他的三匹馬都曾摔死在這樣的路上。我和馬一塊下去了,摔倒了,馬死了,我活著。這讓居馬泰身上留下了三處舊傷,每到寒冷天氣就會傷痛加劇。可他還是毫不猶豫的承擔起最危險的用自己的身體為阿革蘭和媽媽開闢出一條安全道路。峰頂氣溫驟降到零下25度,撲面的冷風空氣讓人無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讓每一步移動都非常艱難。4個多小時不停息的趕路,馬終於支援不住了。

  兩晝夜的奔波,居馬泰已經體力透支了極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蘭最後的生命保障,無論腳下的路多麼艱難,多麼漫長。無論還要面對怎樣的風雪,除了堅持他已別無選擇。兩個小時後,居馬泰帶著孩子終於回到診所。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小阿革蘭恢復了健康。

  他是居馬泰在天山深處“魔鬼路”上轉診的第92個病人。在這20年中居馬泰救治過192位病人。他冒著生命的危險在極地行走,守護著1500多戶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問居馬泰:北京冷嗎?居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對我們來講,剛剛過去的這個元旦是三十年裡最冷的一個元旦。零下十幾度相當於您那兒的什麼季節居答:現在我們那兒是零下30度。在這種天氣下,您還得進行巡診,繼續巡診。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歷,我仔細看了這份病歷,分別是居馬泰所在那個縣和所在的州醫院所開的病歷證明,這上面醫生寫的是什麼,心力衰弱,您有這麼重的心臟病換個人行嗎?換個人去,換個人也行。但是我們牧民想有點擔心。擔心什麼?擔心他們為了需要我們這樣子。我們擔心他,擔心別人對路途不熟悉是嗎?到底有多危險?又高又那個啥?滑的很,雪也大,學業厚。那樣子,特別危險。一走就是20年。據說您是從父親的手中接過的藥箱。嗯!對,我父親留給我的。這個藥箱你想傳下去嗎?想傳給誰?那個藥箱,傳給誰?我的丫頭,兒子他(們)用。幾個孩子您?一個兒子,兩個丫頭。年紀最大的是女兒是嗎?對!她希望當醫生嗎?她也希望當醫生。

  有請居馬泰的大女兒高哈爾登場獻獎!小姑娘今年話不能不到16歲,家裡很多活是她幹。自己想當醫生嗎?想!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醫生,像我爸爸這樣的醫生。其實居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鄉村醫生。這一家人對周邊的很多百姓就是生命的護衛,真應該向他們致敬。這座獎盃所包含的是所有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實的鄉村中國,上面綻開的是岩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聖的醫生責任,向所有鄉村醫生致敬!向居馬泰致敬!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簡介2

  田徑,男,39歲,中共黨員,中專文化,畢業於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系印江自治縣纏溪鎮方家嶺村人。

  一、義無反顧 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醫 生這個職業是光榮而崇高的,不僅是能以肉體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給人安慰,所以選擇了這個職業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 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所在的村衛生室轄區服務四個行政村,共服務3000人口,能愛崗敬業,紮根在農村最基層衛生服務,遵守 國家法律法規,嚴格執行規定的收費標準,堅持從正規渠道進藥,藥品價格,收費標準公示上牆,不開大處方,不亂收費,讓群眾花小錢,就能放心就醫。 醫者父母心,對群眾熱情,關心,耐心聽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們的需求和意見。時時急病人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時嚴肅認真,細緻診查每一例病 人,謹慎用藥,嚴格執行操作常規,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白天還是夜晚,下雨還是下雪,上班時還是下班時,隨叫隨到,無怨無悔言。有時 一晚能出診數次,一夜都睡上覺,有時剛端上飯碗,吃了一口飯,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沒輕閒過,更談不上平時節假日,曾有人問,這麼沒日沒夜,圖 的是什麼,即沒有高的收入,也沒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憑一個人的良心,一個醫生的道德。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在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非典期間早出晚歸,整天排查從疫區迴歸人員,為他們早晚測一次體溫,不畏懼隨時被感染的可能為轄區內兒童檢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區兒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到發現疫情及時上報,認真篩查轄區內出國迴歸人員,做好登記,嚴密防控h1n1流感的發生和流行。

  所在村衛生室,管理規範,制度健全,資料齊全,去年被評為鎮先進村衛生室,個人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從事鄉村醫生工作後,多次被評為先進鄉村醫生,鎮優秀共產黨員,纏溪鎮第五屆、第六屆人大代表。

  在轄區內經常開展巡診工作,及時送發防保所下達的各種宣傳資料,使防病抗病知識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戶。向村民宣傳黨的衛生工作方針,宣傳新型家村合作醫療的優 越性。配合主管部門村委員會開展改水改廁工作,主動參與,當好參謀,向村民宣傳改水改廁對人的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眾健康意識不斷增強,把各種疾病 控制在萌芽狀態。經常為60歲以上老人健康體檢,聽心肺、測血壓,建立了村民健康檔案,規範管理性高血壓、糖尿病慢性病人。定期為他們檢查,建議治療和康 複方案。開展35歲以上測血壓,及時發現高血壓病人,提出最佳治療意見。及時通知轄區內孕婦去醫院體檢,向她們宣傳住院分娩的好處。夏秋季產後訪視的同時 宣傳預防產婦中暑。做好兒童保健和計劃免疫工作,及時發放預防接種和體檢通知單,結核病督導工作一絲不苟,主動與患者達成服藥協議,發現副反應及時報告。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簡介3

  最近,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陸續播出了最美鄉村醫生的事蹟,他們都奮鬥在最艱苦的地方,為邊遠山區的廣大人民提供醫療服務。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鄉村醫生是李前鋒和居馬泰。

  橫縣大浪村扁擔村醫李前鋒一根扁擔,一頭挑著藥箱,一頭拴著乾糧,累了就席地而坐,渴了喝點山泉,身子虛弱的他十年如一日地在大浪村崎嶇不平的山路間來回不停地穿梭,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的身影。扁擔醫生李前鋒身患尿毒症身體羸弱的他卻在大山深處的鄉村診所堅守10年,讓許多人為之動容。

  居馬泰1992年7月畢業於伊寧衛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包紮墩牧區衛生院,一干就是20年。包紮墩是特克斯縣三個鄉鎮、兩個牧場以及尼勒克縣一個牧場的牧民過冬的冬牧場,總面積2200餘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共1500戶4000餘人。進包紮墩冬牧場路途十分艱險,身邊是懸崖峭壁,腳下是萬丈深淵,路是由牧民鑿出來的,所以僅能容一匹馬或一隻羊透過。每年冬季牧民趕著牛羊轉場,只要稍一不慎,人和馬就會墜崖,連屍首都無法找回。就在去年秋天,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年幼的嬰兒騎著馬轉場時,馬失蹄,結果連人帶馬摔下懸崖,母女和馬都沒能找回來。所以,包紮墩也被當地的人成為“天塹之地”。居馬泰在這樣的地方一干就是20年,更讓人肅然起敬的是:他身患心臟病,不能在高原山區工作,隨時有生命危險。加之他妻子動了5次手術,3個孩子還年幼。當地衛生局領導籤於他的實際情況,準備把他調至農業村,但是他婉言謝絕。

  還有很多很多的鄉村醫生奮鬥在幫助邊遠地區居民遠離病痛折磨的第一線上,他們不辭辛苦,不怕困難的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結合中共中央十八大會議精神,我們要把學習最美鄉村醫生的先進事蹟聯絡起來,不僅自己要學習,還要帶動身邊其他人一起學習,要把學習這種先進事蹟形成一種風氣,讓我們每一位醫務工作者形成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的濃厚氛圍,形成立足崗位爭貢獻,愛崗敬業爭奉獻的良好作風,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學習之後要互相對比,尋找個人不足之處,把學習這種典型先進事蹟長期貫徹下去,執行下去。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簡介4

  “鄉親們需要我,我也離不開他們”

  “我原來工作的村衛生室有4名醫生,活不多,我們都覺得這裡更需要我們。”謝愛娥說,船上的日子確實很苦,2005年以前連電視都看不了,家裡的收音機不知道聽壞了多少臺。“開始幾年熬不住的時候也想過離開,可是鄉親們需要我,我和鄉親們的感情也越來越深,離不開他們了。”2002年,謝愛娥又被村民推選為村委會成員,分管婦聯和計生工作。

  謝愛娥告訴記者,剛到船頭咀時,湖上常有大風大浪,讓她這個“旱鴨子”很不適應。“有時候一個浪拍過來,立馬渾身就溼透了,我就緊緊地把住船沿兒,一刻也不敢鬆手。之前那個皮質的藥箱落到水裡散了架,我就自己用木頭重新做了一個,到現在用了十多年還好好的。”記者注意到,只要一坐到船上,謝愛娥就始終把藥箱緊緊抱在懷裡。

  如今,謝愛娥的兄弟姐妹幾乎都外出打工,哥哥一家人一年能賺上7萬元左右,而謝愛娥夫妻倆一年的收入還不到2萬元。她說,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政府能出錢把村衛生室再好好修繕一下,再給配備一艘專供出診用的小汽艇。“這艘船屋已經好幾年沒修過了,下雨天還會漏雨。”

  “她就像我的親人一樣”

  順著村衛生室的後門走出去,記者來到了村民段秀的家。段秀說,自己患有比較嚴重的關節炎,需要定期到村衛生室就診。今年洪湖水小,出門不方便,就乾脆把船靠過來住了

  記者見到謝愛娥時,她正要去村民董繼財家。今年59歲的董繼財去年12月做了肺葉切除手術,恢復期需要定期打針吃藥,因為身體狀況不能來回顛簸,謝愛娥便定時送醫上門。今年洪湖大旱,水淺的地方,機船無法透過,她就從老鄉家裡借了一條更小的船,一路用竹篙杆撐了過去。謝愛娥說,為了挨家挨戶發放淨水藥品,她特意準備了膠鞋和探路棍,到了船過不去的地方就換上膠鞋,拄著柺杖走過去。

  說起董繼財,還有一個小插曲。謝愛娥說,原本老董是堅持自己上門就診的,有一次該就診了卻遲遲不見人來,她便上門瞭解情況。原來老董因為在衛生室欠了賬還不上,不好意思再來了。此後,謝愛娥往老董家跑得很勤。

  謝愛娥說,去年澇災、今年旱災,漁民的收成受了很大影響,欠賬總是難免的,可不能因為他們手頭不方便,就耽誤了給他們治病。在謝愛娥家裡,記者看到了她的記賬本,截至去年年底,沒收回來的醫藥費總共有11903元。這其中,還不包括由於一些漁民的遷移而留下的8000元死賬。而令謝愛娥感動的是,每到年底,漁民們總是給她送來自家養的魚,即使她一再謝絕,還是會有人趁她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把魚放在衛生室門口。

  記者離開村衛生室的時候大約是19時。在返回岸邊的途中,天色漸暗,湖面變成黑漆漆的一片,記者乘坐的小船竟迷失了方向,在水上打起了轉轉。

  6月9日20時左右,謝愛娥給記者打來電話說,洪湖下雨了,這會兒正在關窗戶呢。她說,之前洪湖也下了雨,但降雨量只有10毫米,洪湖水位還不高,船還是劃不起來,那也得出診呀。打電話時,她剛出完診回家不久。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簡介5

  王曉玲,儀徵市新集鎮八橋村村醫。四十多歲的她,看上去還是那麼文靜、幹練、充滿青春的朝氣。一直以來,王曉玲都是父母心中的乖乖女,姐姐眼裡的甜小妹。誰也不曾想到,有朝一日,她會成為八橋村民心中最為親切的“自家人”——她是一位技術嫻熟的護士,也是一位值得信賴的醫生,更是一位讓人放心暖心的導醫顧問。

  一、不忘初心,甘做村民健康的守門人

  王曉玲,可謂出生在“醫學世家”,父母都是醫生,後來姐姐也選擇了醫療職業。也許是成長環境的潛移默化,也許是骨子裡的熱愛,初中畢業時的王曉玲很自然地選擇衛校。三年的孜孜不倦,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順利地成為一名光榮的白衣天使。

  原本只是為了到村裡去鍛鍊鍛鍊的她,一去竟然就成了永遠。當年身為鎮衛生院院長的父親,若為自己的寶貝女兒調動一下工作,絕非難事,然而,王曉玲一次次地婉言謝絕父親的關心。

  王曉玲從事村醫二十多年來,帶著那份青春的熱情、醫者的仁心以及那份難捨的責任,默默守護著一方百姓的健康和平安。

  面對一直不變的平淡,每天都一樣的環境和工作,王曉玲保持著一樣的細緻耐心、嚴謹務實工作作風。門診出診、打針治療、微信諮詢……二十多年來,王曉玲對村民們無微不至的關愛,為她在百姓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也是多年後,當父親屢屢聽見別人在自己面前親切地稱王曉玲為“二先生”時,那顆可憐的懸著的“父母心”才算放下了,從此,父親也給了王曉玲許多許多的支援和幫助。

  現在,王曉玲成了家,也有了孩子,可繁瑣的工作常常使她疏於對家庭的照顧。她說,每當面對丈夫和孩子時,她能讀出他們眼中的理解和關心,可越是這樣,她自己心裡越愧疚。她知道,一邊是家庭,一邊是工作,她得用心。

  二、與時俱進,拓展村醫服務的經緯度

  王曉玲深切地知道,在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療經驗,對於村醫的工作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學習,只有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己,才能滿足工作需要。

  可以說,王曉玲從參加工作那天起,就沒有間斷過學習,她珍惜每一次外出培訓的機會,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訂閱醫學刊物,收集醫療影片、圖冊,既能學習系統的專業知識,又能尋找機會請教專家名醫。對王曉玲來說,多年來,晚上陪伴兒子一起學習,已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讓她感到幸福得習慣。

  由於王曉玲的不懈努力,她於2008年就取得了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去年在“衛計委”舉辦的技能競賽中,她奪得一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

  成績面前,王曉玲從不驕傲。她永遠保持著謙虛的學生姿態,與揚州三甲醫院的許多名醫建立“醫療求助”通道。工作中一旦遇到疑難,或線上求助,或立即轉診,急村民之所急,總是把村民的利益在第一位。她在工作中早已實現了1+1+N的服務模式,

  三、牢記使命,做農村醫療事業的守燈人

  農村衛生所,在那些上了年紀出行不便的病人眼裡,在整天忙於勞作的村民眼裡,它就是一盞黑夜裡的明燈,它能給人溫暖,給人希望。農村衛生所服務村民,預防治療相結合,能有效治療一些常見病、小病,既緩解大醫院的壓力,又方便了人民群眾。因此,加強我國農村醫療事業的建設,是新時期黨在醫療衛生工作方面的重要戰略安排。

  王曉玲身為村醫,自然明白自己的責任,二十多年來,她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總能積極認真完成上級主管部門佈置的工作,盡心盡職做好農村醫療事業的守燈人。每天,王曉玲早上六點多鐘就去上班,中午也不休息,還要利用內網錄入資料,晚上六點多才能下班,到家時間一般要在七八點鐘左右。她從不抱怨。

  每天,王曉玲面對五六十個門診病人,她總能熱情接待,精心診治;面對上門診治的病人,她從不爽約,細心服務;面對參加“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村民,她手機時時暢通,隨時連線。

  王曉玲是一個有心人,她為村民服務,不怕苦,不嫌累。她根據村民健康狀況和需求進行分類,對不同類別的重點人群有針對性地進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村醫王曉玲對工作的責任心,對村民的愛心,還有她過硬的技術,為她贏得八橋村村民的信任,八橋村村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簽約率在儀徵市名列前茅。

  二十多年來,王曉玲不僅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也充分發揮了農村基層衛生室應有的作用。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簡介6

  今年56歲的徐可相是山亭區店子鎮鵓鴿崖村衛生所的一名鄉村醫生,自1975年1月在滕縣衛校畢業後,一直紮根於農村衛生事業。38年來他用真情服務老百姓,用行動報答村民,始終履行著救死扶傷地神聖職責而無怨無悔。他醫德高尚,技術精湛,深得鎮衛生院領導的肯定和群眾的一致認可。2011年,按上級衛生主管部門的要求,為了改善患者就醫環境,他自籌資金十餘萬元,建設了一處面積約120平米的標準衛生室,當地村民常見病、多發病均可就地得到治療,實現了“小病不出村”的工作目標,較大程度緩解了群眾就醫難問題。

  2003年在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徐可相醫生積極響應“眾志成城、抗擊非典”的號召,投身到抗擊非典第一線。為了讓群眾早日瞭解非典,掌握非典預防知識,他透過村委會大喇叭、黑板報、張貼標語、義務印發宣傳材料等形式,進行防治非典知識宣傳。有時還挨家挨戶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宣傳,儘量做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配合鎮衛生院積極做好外出務工人員的登記和勸阻回鄉工作,免費發放體溫表進行排查,自己配製了抗病毒中草藥為群眾免費服用。由於他身先士卒、不怕危險,終於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援,在抗擊非典的過程中,他所負責的轄區,無一例外出務工人員回鄉的事情發生,為全鎮乃至全區抗擊非典的最終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徐可相認為,僅有為村民解除病痛的一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紮實牢固的醫療技術功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老百姓帶來便利和實惠。行醫生涯近40年,他不斷鑽研業務,提高技術水平,經他治癒的各類患者成千上萬,深得群眾敬仰。他經常自費購買大量醫藥類書籍刻苦研讀,只要有空閒時間就仔細翻閱,從中汲取營養,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和業務水平。即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也從未放棄過。

  2009年1月26日(新年正月初一)凌晨兩點,正值數九寒天,一陣急促地電話鈴聲把他從睡夢中驚醒。原來是本村一位張姓小孩突發高燒需要治療。他放下電話二話沒說,背起藥箱就衝出家門。一路上寒風呼嘯,凍得他直打哆嗦。由於天黑道路泥滑,走著走著,他一不小心摔倒在泥地上,弄得全身都是泥,腿被刮傷兩處,但他顧不了傷痛,爬起來就繼續往病人家裡跑去。趕到時發現小孩已處於高熱驚厥,於是就急忙給予退熱、解痙、針刺人中、靜脈輸液等治療。由於病情嚴重需要輸注三瓶液體,他就一直陪護到輸液完畢,直至小孩病情好轉才放心離開。此時已是早上六點多鐘,天已經濛濛發亮,左鄰右舍都在“噼裡啪啦”地燃放著新年鞭炮,可徐可相連處理傷口都未來得及,累得他一頭倒在床上便呼呼大睡。類似這種情況,一年四季到頭隨時都可以碰到。他在衛生室上班時,跟本不分晝夜,實行二十四小時全天候診值守,就是憑著他這種過硬的醫學功底,紮實的的業務技能,優良的服務態度,得到了各位村民的普遍讚譽。

  他看病時時為困難病人著想,治療時儘量使用既便宜又能保證治療效果的藥品。上門服務時從來不收出診費,對特別困難的患者主動免除醫藥費,每年下來減免醫藥費用就達到兩三千元。他心繫村民的安危冷暖,始終奉行的宗旨是治病救人,扶貧濟困。作為一位普通的鄉村醫生,僅靠辛勤勞動創造一點微薄收入,他生活地並不寬裕,但能為本村群眾服務是他這輩子最大的夢想。從醫以來未出現過重大差錯和醫療事故,也從未接到過任何患者的投訴。

  徐可相從醫38年以來,認真執行農村衛生工作方針,積極參與防疫保健工作,預防為主是我國衛生工作的一貫方針,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重點。他深知這一道理的重要性,始終把衛生防疫工作掛在心上。他時常給村民宣傳防疫的重要性,防重於治的方針政策。基於他的宣傳喚起了人們對防疫工作的關注、瞭解和認識。他身體力行迎難而上,一股子倔勁,使全村的防疫保健工作在全鎮處於領先水平,受到當地衛生主管部門的肯定。他先後獲得店子鎮“先進個人”、店子鎮“個人顯著貢獻者”、山亭區“優秀鄉醫”、山亭區“十佳鄉醫”等榮譽稱號,所在衛生室被評為店子鎮“先進衛生室”;2011年被評為山亭區“先進衛生室”。

  徐醫生以他崇高的醫德、良好的醫術,踏實的作風在村醫療事業中做出了紮實的成績,贏得了農民群眾的心。社會的發展進步給鄉村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成績的取得,靠的是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上級衛生主管部門和人民群眾的支援,多為國家出點力,為村民辦點實事是應該的。為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奉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感到無上光榮。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簡介7

  在紅色革命老區湖南省茶陵縣,在井岡山根據地,羅霄山脈下,有一座三層的面積200多平方的小型綜合醫院——湖南省茶陵縣0方鄉衛生院洮水分院。在這醫院中,有一位四里八鄉遠近聞名的鄉村好醫生。他立足農村,40多年如一日,在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了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當地農民的健康。他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在農民兄弟心裡豎起了一座無言的豐碑,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縷陽光。這位好醫生就是現年57歲的譚冬生。

  一、紮根農村,立志鄉村醫衛事業

  洮水村地處在羅霄山脈下,附近有幾個村坐落在大山深處,農民有了病要進城看病,得走三個多小時的山路,往往一些急病就擔擱在路上了。

  1968年,譚冬生初中畢業,儘管是初中生,但在貧窮落後,文盲眾多的洮水村,他卻成了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成了重點培養物件。他面臨著許多機會:招工、招幹、參軍、做村幹部、作民辦教師,但他面對農村缺醫少藥的現狀,立志學醫。當年8月參加了茶陵縣組織的赤腳醫生培訓班。他說:“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農民的難處就是我的難處,鄉親們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農村看病難,看病貴。1969年8月,譚冬生在人民公社的支援下,辦起了洮水大隊衛生所。從那一天開始,不論盛夏酷暑,還是數九寒天,不管颳風下雨,還是白天黑夜,只要是患者有求,譚冬生二話不說,背起紅十字藥箱,翻山越嶺、涉水過溝,奔波在為患者解除痛苦的山道上。

  春節,正是家家團圓的好日子,而譚冬生只能在除夕到兒子家中,全家吃頓團圓飯。正月初一下午就趕回自己的小診所。他說:“每年的新年,總有喝醉酒的、感冒的、被編炮之類炸傷的等患者,我不在診所,會耽誤他們的病的。大過年的,不能讓大家高興的心情受到破壞。”就這樣,他足足40個春節都是在診所裡過的。1992年正月初一的晚上,譚冬生和往常一樣在診所為過年期間患病的鄉親們看病、抓藥,忙到了晚上8點多鐘,譚冬生正準備端起飯碗吃飯,滋坑村農民邱繼光的兒子匆匆忙忙地闖進了診所,他氣喘吁吁地告訴譚冬生,他52歲的父親因為心臟病,今天感到很難受,要譚冬生出診到家裡去看看。此時,窗外北風夾著雪籽呼呼颳著,寒冷刺骨。譚冬生聽到患者家屬的話,放下飯碗,背起藥箱,抓起手電筒就騎上一輛腳踏車,顛簸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由於年前下了雨,路上泥濘不堪,天又漆黑,實在難走。譚冬生在路上摔了幾跤,藥箱都摔去老遠。走了近一個小時的山路,譚冬生進了患者的家。沒有顧得上喝一口水,就為患者看病、輸液;一直忙到了晚上11點。由於還有些藥沒有帶上,他和邱老漢的兒子又返回診所,譚冬生又給邱老漢配了9付中藥,讓他兒子帶回去給父親服用。一忙下來,天都放亮了。等吃完了藥,邱老漢自己下山來到譚冬生的診所說:“譚醫生,我真佩服你,我這病可是大醫院都說沒治的,吃了你的藥,看,我能自己走到你這兒來謝謝你。”

  他提來一籃雞蛋到診所,要感謝自己的救命恩人。譚冬生說“大家鄉里鄉親的,我知道你家的難處,你現在剛剛在恢復中,把雞蛋提回去自己補補身子,你的身體康復了,就是對我最好的感謝。”

  十年後,邱繼光老人因心臟病逝世。這期間,譚冬生一直堅持為他治療。他也心疼譚冬生來回的路難走,一到雨雪天犯病,他總是忍著疼痛,說:“路難走,別麻煩譚醫生,等天晴了讓他來不遲。”譚冬生也摸清了他的病因,預備了常用的藥物給他救急。他常唸叨著譚冬生的好,他說:“我每多活一天就是多賺了一天,這條老命是譚醫生幫我搶回來的呀!”

  二、醫術精湛、做醫德高尚的好醫生

  作為一名讓農民們信賴的好醫生,來找譚冬生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不僅有本村的患者,也有從鄰近桃坑鄉、嚴塘鎮等周邊鄉村慕名而來的患者。在診所裡,譚冬生基本上是又看病,又抓藥。患者說,譚醫生不僅醫術好,而且看病方便,價格也低,每次看病吃藥的錢不超過30元。

  譚冬生說,我們鄉村醫生每天面對的是農民,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疑難雜病患者,他們對大夫抱的希望很高,要求也很高。因此,鄉村醫生不僅中西醫、內外科、婦產兒科都要會,而且打針、輸液、針灸、按摩,樣樣都要精。我們不能把進門的病人往外推。作為一名初中基礎的鄉村醫生,譚冬生深知學習的重要性。為了提高醫療技術,譚冬生不顧經濟上的拮据,購買了許多醫學書籍,完成了《外科》、《內科》、《婦科》、《兒科》等20多門學科的理論學習,並大膽應用於臨床,醫術不斷提高。診病時遇到難題,他就馬上啃書本。護送病人到上級醫院治療,他就抓緊機會請教。從1969年6月開始,他多次參加了市、縣、鄉組織的鄉村醫生培訓,多次受到上級的表揚。還自費到縣人民醫院進修,學習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及衛生法規等知識。他一邊學習,一邊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臨床實踐中。40多年來,他對待患者,始終如一,從未發生過一起醫療事故。他堅持做到“五心四勤”即:診斷細心、治療精心、解答耐心、接受批評虛心、讓病人和家屬放心;手勤、腳勤、嘴勤、人勤。

  洮水村9組的`周運娥,53歲時得了嚴重的肺心病,在縣人民醫院治療了2個月後,因為沒有根本好轉的希望,加上付不起高額的治療費,絕望地放棄了治療,回家等待死神的降臨。譚冬生知道此事後,立即跑到周家。主動提出要為她治病。家人也是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態度,讓她接受了治療。經過連續1個多月的治療,病人竟有了明顯好轉,讓病人家屬大喜過望,病人自己也信心大增。就這樣,這個被認為至多能活3個月的病人,竟然活到65歲才去世。整整多活了12年。可因為病人家裡窮,譚冬生為她家墊付了3000多元的藥費,還不包括他自制的中草藥和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周老人臨死前拉著譚冬生的手說:“譚醫生呀,這輩子我是還不了你的情了,來世,我做牛做馬報答你。”多少年來,他就是這樣,精心呵護著每一位患者。

  譚冬生是一名鄉村醫生,在他的`腦海中,沒有上下班時間,也沒有節假日,24小時都在為鄉親們服務。他又是一個農民,家裡還有幾畝耕地、每年的春耕夏收,譚冬生是主要勞力。可是,為了鄉親們的健康,他經常是誤了自己種田,去解除鄉親們的病痛。這樣下來,重擔都落在妻子身上,看到賢惠的妻子操勞得患了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等多種病症,還這樣支援自己的工作,譚冬生總是又是自豪又是愧疚。

  三、遵紀守法,做規範管理楷模

  作為鄉村醫生,譚冬生認真貫徹執行各項衛生法律法規,服從上級管理,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檢查。一是嚴格執行《執業醫師》和《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持證上崗,從未超範圍執業,並服從鄉村一體化管理規定。二是嚴格執行《藥品管理法》,杜絕假藥劣藥。近幾年,藥販到處推銷藥品,鄉村醫師從藥販子手中進藥現象普遍。可是他堅持主渠道進藥,不從私人手中接貨。2006年,外地一藥販子到他家推銷藥品,被他拒之門外。幾天後該藥販和譚冬生多年的好友一起上門來了,那好友對他說:“你是我的好朋友,這位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向你保證他的藥不是假藥,看在我們多年好友的關係上,給我一個面子,他將藥低於你從正規渠道進藥的15%的價格給你。”如果接受,譚冬生這一次就可以從中獲利1000多元,但他硬是拒絕了。為此,那好友很長時間見了他招呼都不打。但從此,藥販子再也不敢進他的醫院,這就為維護農村醫藥市場秩序做出了榜樣。三是嚴格執行醫政管理規定。他給病人看病,嚴格病歷處方書寫質量,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嚴防醫療差錯。四是嚴格執行醫療服務價格和藥品價格,不亂收費,做到西藥一般讓利給群眾8%,中藥讓利12%,對殘疾孤寡老人實行減半收費。五是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做到制度上牆,收費公開透明。六是開展健康教育,每月在村衛生室出一期宣傳欄,普及農民衛生知識,贏得了群眾的信賴與好評。

  四、嘔心瀝血,籌建一流鄉村醫院

  作為鄉村醫生,他時刻想把自己的診所辦好辦精。40多年來,他將所有收入都投入到醫療裝置的添制上。為方便出診,他先是買腳踏車,後來又買了摩托車,現在他的醫院中有了急救車。在這些交通工具添制上,他從不皺眉頭。他說:“贏得時間就是贏得生命。我恨不得會孫悟空的筋斗雲,好不耽誤病人的病。”

  他的診所場地換了四個地方,場地越來越大,裝置越來越先進。2006年在周邊8個村莊群眾的強烈要求下,他採取借款、入股的辦法,籌資40萬元,改建村衛生室。按照衛生室建設標準,新建了200多平方米的洮水分院,配置了預防接種室、診斷室、化驗室、藥房、病房,添置了28張病床,更新了醫療裝置,為農民看病就醫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同時,從縣人民醫院請來了醫術精良的醫生來診所指導,現在他的醫院中有了12名醫護人員。日門診量至少15人,每月住院病人達25人。分院現在能作胃癌根治、子宮全切、前列腺摘除、腎盂切開取石等高難手術。這極大的方便了周圍的群眾。由於洮水分院醫術精良、服務態度好、治療費用低廉,除開附近的村民來看病外,遠到炎陵縣的患者,都慕名而來。

  走進他乾淨、整潔、設施高檔的醫務室,誰能想到,他自己的房子還是幾間土磚房呢?他說:“我沒錢改造房子,如果我有,還不如多買些藥品或裝置呢。自己的房子破點,能住就行了。土磚房就土磚房吧。”

  五、全心全意,服務社會

  作為鄉村醫生,譚冬生總是不忘自己肩上社會責任。他紮紮實實的做好了以下工作:一是設立了殘疾人康復站,每年為鄰近村裡殘疾人提供至少50人次的免費治療。二是對經濟困難戶開展資助活動。困難戶在診所看病時可以賒帳,年底視其情況進行減免。40年年來,資助困難戶600餘人次,減免費用達10多萬元。三是免費護送重症患者到上級醫院就醫。先後護送大病患者到長沙、株洲及縣級醫院就診達300多人次。四是為遠方患病者免費提供食宿。讓患者安心就醫。六是抗洪救災,不辭勞苦。洮水村地勢較低又處在米水和沔水的交匯處,經常發生洪澇災害。每次洪澇災害發生時他總是主動配合鄉政府、衛生院,組織居民,抗災搶險。洪水退後,他又主動承擔本村及消毒、防病工作,保證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他從醫的40年中,洮水村儘管屢次遭受洪澇災害,但即使是2007年百年未遇的大水災,洮水村也沒出現過災後疫情。

  在譚冬生擔負的全村兒童計劃免疫和婦幼保健等防保任務期間,洮水村兒童計劃免疫連續多年通過了國家、省、市的評審驗收,達到了92%的目標,建卡率、合格接種率達到95%以上。“五苗”接種的相應傳染病發病率降到最低機率,多次受到縣、市衛生防疫部門的表彰獎勵。

  譚冬生同志雖然今年57歲,長期的勞累讓他鬢角添了白髮,但是他總希望自己能為推動農村衛生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添磚加瓦,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簡介8

  他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就是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然而,他在18年的從醫路上,卻表現了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黨的無限忠誠。17萬次出診,騎壞7輛摩托車該是多遠的路程,這還不算前4年用雙腳走過的溝溝壑壑,坑窪泥濘,而他從未收取過出診費用。

  有這樣一種程式:在大醫院,上班之後,要排隊,掛號,還需耐心等待。

  另有這樣一種方式:一聲呼喚,無論白天黑夜,颳風下雨,但聽摩托車聲響處,便送醫送藥到床前。 有這樣一些收費專案:掛號費,各種診費,藥費。

  另有這樣一些收費標準:有錢的收成本費,沒錢的可欠費,貧困的可免費。

  當個別醫生把紅包裝進兜裡時,他卻把患者多年的欠費單付之一炬。

  這一收一付之間存在多大的差距,這是衡量醫德醫風的標準和尺度。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付諸實踐才見醫者仁心。

  他沒忘本,他是用這種方式回報家鄉。有他在是這28個村4600人的福份,而他自己的日子卻過得十分清貧。進城購藥花再多的錢也不心疼,而給家中缺奶吃的孩子只買最廉價的奶粉。他舍小家顧大家,僅靠種地和果樹這些微薄的收入免強維持生活,卻把大愛義無反顧的奉獻父老鄉親,哪裡有病人哪裡就有他的身影,還是那樣有錢沒錢一樣治病救人。

  他就是鄉村醫生賀景龍,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一名醫務界的榜樣,一名老百姓心中的好人。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簡介9

  湟中縣東花園村位於西寧市近郊,每年大部分的時間裡,村裡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而正值青壯年的70後村醫鍾生彥也是其中的一員。

  1993年,鍾生彥高中畢業,到西寧市衛校學習,三年後,他回到了村裡,擔任了東花園村的村醫。2003年,鍾生彥又自費考入湟中衛校學習,並順利拿到中專畢業證。2007年以優異的成績取得助理醫師資格。雖然學業上在不斷努力,取得新的成績,但鍾生彥一直堅守在村醫這個崗位上,全心全意為鄉親們服務,一干就是13年。

  做為一名村醫,經常是一些繁瑣、細碎的平凡事,留守在村裡的大都除了老人就是孩子。鍾生彥每天走家串戶,不是為村東頭的大爺量血壓,就是為村西頭的大娘測血糖,東花園村有272戶人家,1079人口,60歲以上的老人有145個,對於這些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他都能瞭如指掌。對患病老人,鍾生彥格外關注。劉生蓮老大媽今年76歲了,兒子兒媳常年外出打工,家裡只有她一人,劉大媽患有高血壓,心臟也不太好,鍾大夫經常要上她家去看看,看看最近血壓又高了沒,囑咐她吃藥。天冷了,他還看看她的爐子旺不旺,幫她提前準備好生爐子的煤塊。聽說過幾天大媽要去城裡的兒子家,他還叮囑她別忘了量血壓,為便於隨時瞭解她的病情,又仔細地將她的手機號記上。對這些留守老人來說,他不僅是他們的家庭醫生,還是他們家裡的親人,看病之餘,他陪他們聊聊天,告訴他們怎樣注意平時的生活起居、飲食調整。遇到誰家的電視不清楚,他上房去調調天線、誰家的爐子不旺,他給安裝好。

  王大媽患有糖尿病、還因腦血栓造成偏癱,行動不便,子女外出打工,鍾生彥經常上門服務,每次去了,他先看看她家有啥要乾的家務活,為大媽燒水做飯、然後邊聊天邊瞭解病情。每次王大媽總是感激地眼含熱淚:你比我的兒子還要親。

  是的,鍾生彥真心地把村裡人都當做自己的親人,鄉親們有需要,他是隨叫隨到。而在自己的家裡,卻經常不見他的蹤影,常常妻子都在家做好飯了,卻不見他來吃飯,原來他還在村衛生室守著老人打點滴。

  2014年夏天,鍾大爺家的孫子在玩耍時不慎摔倒,傷得較嚴重,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不在家。鍾大爺情急之下,來找鍾大夫,鍾大夫連忙用自己的車帶著他們去了就近的西鋼醫院,一到醫院,自己忙著跑前跑後去掛號、取藥,直到孩子看完醫生,傷口處理完了,他這才放心地回家了。

  2014年的冬天,半夜兩三點鐘,鍾生彥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原來是村裡一家在辦喪事守靈時,發生煤氣中毒,當鍾生彥趕到時,人已處於昏迷狀態,鍾生彥當即開啟門窗,並靜脈助推40毫升高糖,並叫家人迅速將患者送往就近的醫院,因處理及時,患者在送往醫院的途中,清醒過來了。

  鍾生彥真誠的服務贏得鄉親們的信賴和讚譽。外出打工的人回村後,都很感激地對他說:要不是你,老人孩子在家就真要出事,有你在,我們出去就放心了。

  隨著近幾年農村經濟的發展,地處西寧市區周邊的東花園村也逐步富起來,鍾生彥的努力工作得到村委會的大力支援。

  2008年,村衛生室由原來簡陋的兩間擴建到現在的藥房、資料室、診斷室、治療室、觀察室一應俱全。在擴建過程中,鍾生彥也拿出自己這幾年的積蓄20000多元投入其中。鍾生彥的妻子張世清當年在四川打工時,也上過職高衛校,為了更加全面、周到的為鄉親們提供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鍾生彥動員妻子也到村衛生室來工作。如今,張世清也成了東花園村的一名村醫,主要負責全村的婦幼保健。

  "一根銀針治百病,一顆紅心暖萬家",這是歌頌當年的"赤腳醫生"的歌,也同樣是現在的鄉村醫生的真實寫照,鄉村醫生聽著隨意,事情卻特別多而雜:村民急診、老人體檢、農村衛生、傳染病預防、防疫接種……鍾生彥的衛生室相當於一個小型醫院。除了工作時間沒法像城裡醫生一樣有規律外,鄉村醫生還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不僅要會看病,還要會打針、按摩、針灸等。還要隨訪、登記、建檔、兼健康素養知識宣傳員。鍾生彥利用各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活動,他自己不定期地辦黑板報,發放各種健康知識手冊,播放宣傳影片。同時還向村民宣傳醫改政策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優越性,主動配合衛生院、村委會當好開展基層衛生工作的參謀。工作千頭萬緒,量大任務重,但鍾生彥總是一絲不苟地去完成,使宣傳工作做到每家每戶,使許多疾病預防健康知識做到家喻戶曉,戶戶都有明白人,讓每一個村民都享受到國家的醫療衛生服務。在一次預防接種工作中,鍾生彥來到村磚瓦廠裡,這裡有從四川過來的幾戶彝族打工者。雖然是外來的流動人口,但鍾生彥對他們一視同仁,做好服務。有時候,外來人員對此不理解,當鍾生彥為他們打預防針時,他們拒絕了,說不需要你來管。鍾生彥反覆地向他們解釋,這不是有病了才打針,是為了不得病才打的針,經過反覆解釋,他們終於明白了,鍾大夫是為了他們的健康,最後欣然接受預防接種。

  在多年的村醫工作中,鍾生彥深深體會到,村醫關注的不僅僅是村民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鍾生彥把村民當做自己的親人,他常常說:鄉親們這樣信任我,我所有的付出也心甘情願。這幾年,隨著城鄉經濟的飛速發展,每年外出打工掙的錢也越來越多,比起他們,鍾生彥收入不高,但鍾生彥以他的淳樸、信任、熱愛、無私奉獻、勤樸,心繫鄉親,心繫最需要幫助的人,一如既往地在村醫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奉獻著,守護著鄉親們的健康。十幾年如一日的熱忱,使鍾生彥獲得許多榮譽,從2012年到2014年,連續四年,被評為全縣優秀鄉村醫生,對此,他謙虛地說,未來的路還很長,"會繼續做好醫者該做的一切"。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簡介10

  他是一位阿卡(僧人),更是一位曼巴(醫生)。洛桑久美,青海省海南州興海縣唐乃亥鄉沙那村的村醫。

  當早晨的第一束陽光照在沙那寺院金色的屋頂時,洛桑久美會帶著他的六個徒弟開始早晨的誦經。

  洛桑久美11歲就被家人送到這個寺院當"尕阿卡"。在寺院裡,他遇到當地很有名的活佛藏醫多多,在阿克多多那裡,他不僅學到佛經,也懂得了一些醫學知識。

  像菩薩心那樣的慈悲,像親人一樣熱情,一個又一個的病人在他的手上,擺脫病魔,走向健康。這種仁者為醫,普度眾生的精神深深影響和鼓勵著洛桑久美,小小年紀的洛桑久美從那時起,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像阿克多多那樣當個好醫生,為老百姓看病,做善事。

  1986年, 15歲的洛桑久美成為沙那村的赤腳醫生。從此一干就是30年。

  沙那村是興海縣唐乃亥鄉較大的行政村,全村有1200人,260戶人家分散居住在遼闊的瓦日堂草原上。

  近30年來,不論白天黑夜、颳風下雨,洛桑久美為村民無私奉獻,村民的病痛是他最掛心的。

  沙那村民們誇他"是我們村裡最好的人"。說他的藥貨真價實,看病技術高。有時候遇到家庭貧困的人來看病,洛桑久美會免費給他們看病拿藥。多年來,他累計為當地群眾減免醫療費用數萬元。

  草原上,山大溝深,路途遙遠,每去一家看病,洛桑久美都要付出很多的辛苦,但這難不倒洛桑久美,他不辭辛勞地奔波在草原上,足跡遍佈沙那村的每一個角落、每頂帳篷。

  今年夏季的一天,達布的腿摔壞了,給洛桑久美捎來話,讓他去看看。

  洛桑久美接到訊息後和徒弟騎著摩托就出發了。草原上的氣候變化無常,往往是萬里晴空,一片烏雲飄來,隨即就會狂風大作,暴雨如注。

  摩托車基本是在沒有路的草地、河溝裡行走。暴風雨使瓦日堂草原的夏季氣溫很快從20幾度降為零下,暴雨夾雜著冰雹,向洛桑久美狠狠襲來。摩托車騎不成了,洛桑久美只好推著它,艱難地向草原深處的帳篷走去。這段路程走了近2個小時才趕到達布家。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瓦日堂草原上生活的牧民至今還延續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生產生活習慣,孕育出了高原特色的民族風情和民俗文化,但一些落後的不良的生活習慣嚴重影響著牧民的健康。

  作為村醫,洛桑久美要負責全村的公共衛生,他深深感受到保障健康要從源頭做起,要改變一些落後的、不衛生的陋習,樹立良好科學的生活方式,才能從根本上預防疾病對牧民的侵襲。洛桑久美奔走在草原上,他挨家挨戶做宣傳教育,反覆地向群眾講解宣傳衛生健康預防知識。

  草原上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很難改變,洛桑久美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講解宣傳,苦口婆心地勸說。他還在手機上建起了"沙那村衛生健康群",在裡面,他經常宣傳一些醫療衛生健康保健知識。

  洛桑久美平時翻閱大量的各類醫學書籍,記了大量筆記,遇到難題堅持向鄉衛生院資深醫師、以及大醫院專家虛心求教,他掌握了中藏醫的許多治療方法,按摩、艾灸、扎針、放血等。尤其是在痛風、黃疸型肝炎、膽結石這些當地常見病方面,他下了更多功夫去學習研究。

  他自己也研製一些藏藥,經常去上山採藥,曬乾、研磨,配製。

  洛桑久美高超的醫術在當地很有名氣,加上他的藥貨真價實,從不亂收費,為鄉親們看病態度也好,鄰近的龍曲村、民族村的人們也都願意上他這裡來看病。

  作為僧人,洛桑久美沒有成家,可他卻有一個大家庭。在他小小的院落裡,有六個男孩子,他們從不同地方來,組成一個大家庭。他們都是洛桑久美的徒弟,除了跟著洛桑久美學習佛經外,還學習醫學知識。他們一起吃住,一起學習,教他們認識各種藏藥,辨別草藥,如何研製、儲存、配製等。交代他們當天採回的藥當天就要處理完畢,有些有毒性的藥材還要反覆煮。

  洛桑久美的家就是村衛生室,他的房間裡擺滿了各種盛有藏藥的瓶子罐子,以及各種藏漢語的健康知識宣傳畫冊。洛桑久美常說的話是:我一個出家人,不需要多的.錢財,我只有學好看病的本領,為村民們好好看病,這就是我一生的財富。

  瓦日堂草原上的笈笈草綠了又黃,黃了又綠,而洛桑久美為鄉親們看病的熱忱沒有變,他一如既往地守護著這片草原上牧民們的健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