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先進事蹟(精選22篇)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
一個醫生取得患者的信任從來不是靠廣告、靠包裝,而是靠高水平的醫療技術,高質量的服務和高尚的醫德,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於鄉村醫生先進事蹟(精選22篇),僅供大家欣賞。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1
彭林,男,44歲,大專文化,村醫,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永樂鎮高粱村人。自1998年擔任高粱村衛生室鄉村醫生以來,他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守護著當地農民群眾的健康。他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
一、情繫農村,服務百姓無怨無悔。
2008年,他在參與統一的手足口病防疫任務時,有一次晚上出急診,由於雨天路滑,不幸跌倒。為了完成工作任務,儘管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她帶傷仍然堅持戰鬥在一線,到病患者家中督導消毒殺菌,宣傳疾病防控知識。群眾看到她有時痛得直冒冷汗,感動地流下了眼淚。
得到彭醫生精心醫治的人,都誇他是個“學歷不高水平高,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二、紮根農村,辦好百姓家門口的醫院。
2008年,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工作在我縣進行試點。為了辦好百姓家門口的醫院,他積極配合上級,按照鎮衛生院的統一標準要求,建成了佈局合理的規範化村衛生室,實現了六室分開、配備了微機和規範化的診療設施,並實現了微機收費,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刷卡,讓村民在衛生室門診看病就能報銷藥費,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受到廣大群眾的支援擁護和交口稱讚。
同時,建立健全了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積極主動地做好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現已為轄區2000多名常住居民進行了健康查體並建立了居民健康檔案,為轄區200多名老人,123例高血壓病人,32名糖尿病人,7名重型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檔案並納入健康管理,提供每三個月一次的上門隨訪服務。他特別關心老年人健康狀況,每年都親自上門為65歲以上老人進行一次健康體檢,並及時將查體資訊存入檔案,成為老年人的貼身健康顧問。
三、支援改革,利為百姓謀。
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解除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但對於鄉村醫生來講,是個全新的挑戰,壓力重,任務多,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而且待遇大幅度地降低。彭林醫生沒有絲毫怨言,還是一如既往地完成各專案標任務。
四、積極配合村支兩委工作
作為村醫,還是一名老百姓信任的村醫,他除了日常工作還大力支援高粱村村支兩委各項工作,遇到有不理解的群眾,做出正面解釋,還幫忙收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2
李廣歆,男,漢族,民權縣人,1963年10月生,中專文化,全科醫師合格證,1983年至今擔任伯黨鄉鄉雙樓村衛生員,30年來,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和奉獻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全村各族人民的健康。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從未出現醫療事故,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多次受到鄉主管部門的表彰。其主要事蹟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義無反顧,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1983年剛畢業,李廣歆就在雙樓村衛生室工作,由於工作認真出色,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深得同事和群眾好評。當時經濟較為落後,農村缺醫少藥現象十分嚴重。雙樓村人口一千餘人,雙樓村地廣人稀,卻沒有一名鄉村醫生,群眾就醫十分不便,李廣歆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他就報名到商丘衛校學習,畢業後他回家幹起了鄉村醫生工作,這一干就是30年。
在平凡而艱鉅的工作崗位上,李廣歆日診臨床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鑽研,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經常到衛生院、縣醫院虛心請教。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2003年正當“非典”無情的肆虐祖國大地,外出返鄉人員如潮水般湧回,李廣歆作為一名村級衛生工作人員,義無反顧,不計個人安危,每日要給五十多名返鄉人員上門監測體溫,及時將資訊反饋給衛生院,並自費數百元列印“非典”預防宣傳手冊和黑板報,傳送到家家戶戶。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累計行程數千公里,不計個人得失,鄉黨委和衛生院領導給予高度讚揚。
三、情繫農村,關心廣大群眾疾苦。
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不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診現象也很普遍。還記得在1997年9月的一個夜晚,時間已是十二點多,勞累了一天的李廣歆剛剛睡覺。突然間,鄰村的兩個村民在門外大聲敲門,說他們村有人服了農藥,李廣歆急忙起床,向他們簡單瞭解一下情況後,背起藥箱,不顧一天的疲倦,立刻趕到現場,對病人進行搶救,終於,病人得以脫險了。像這樣半夜出診的事對於李廣歆來說真的是太多了。三十年來,李廣歆共接診病人四餘萬人次,出診近萬人次,卻從沒有收取群眾的一分出診費,給當地村民直接減少診療費用數十萬元。這三十年來,李廣歆跑遍本村和周邊幾個村每一條小道,熟悉了每一戶村民身體健康狀況,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在他心裡一清二楚。由於工作繁忙,他從沒睡一個安穩覺,從沒過一個輕鬆愉快的節日。由於技術過硬,口碑極好,周邊村甚至外鄉村的病人都慕名而來。得到過他精心醫治的人,都誇他是個“學歷不高水平高,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3
趙純清:讓鄉親在家門口瞧上病
趙純清,現任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山西村衛生室主任。1992年,他從淮北衛校畢業後,順利進入濉溪縣一家公立醫院上班,很快成為醫院骨幹。但工作幾年後,他聽從內心深處的召喚,不顧領導和同事的再三挽留,毅然辭職,回到家鄉古饒鎮山西村,利用家裡的3間破瓦房辦起了村衛生室,看病、治療、出診都是他一個人。雖然環境跟縣裡醫院沒法比,而且工作沒日沒夜,但他始終堅守初心——“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瞧得上病”,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多年來,他還透過拜師學藝和刻苦鑽研,熟練掌握了中醫治病、推拿按摩、小夾板固定治療骨折等醫術,努力提升服務村民的本領。
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有錢沒錢,只要病人有需要,他就隨叫隨到。趙純清說,多年來他最擔心的是有村民突發疾病。在上世紀90年代,村裡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發生的兩件事讓他刻骨銘心:一件是一名村民農藥中毒,因道路不暢未能及時送到醫院救治,最終不幸去世;另一件是一名村民突發腦溢血,同樣由於道路不暢,救護車未能及時趕到,耽誤了治療,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從那時起,他立志一定要把路鋪平修好,打通一條生命通道。20多年來,趙純清先後擠出6萬多元用於修路。
“做人講人品,做醫生就要樹醫德。”這是趙純清多年來的行醫宗旨。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趙純清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全國最美鄉村醫生”“安徽好人”和“安徽省優秀醫生”,並榮獲“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趙純清常常說:“作為一名時代鄉村醫生,在我心裡,鄉親們恢復健康後那句真誠的‘謝謝’,還有他們臉上舒心的笑容,才是我最大的成就和收穫。”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4
任新海:家庭醫生的“新標杆”
任新海,1986年開始從事鄉村醫生工作,現任定遠縣池河鎮七里河村衛生室室長,30餘年來,耐心細緻服務轄區群眾,被村民譽為健康“守門人”。
2009年,定遠縣開始實行醫改,要求落實藥品零差價銷售,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制度。任新海積極宣傳醫改政策,給其他鄉村醫生做思想動員工作;積極開展新型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報銷,使村民在衛生室看病就能報銷藥費。他還按照要求在本轄區內開展國家基本公共衛生各項服務,免費為村民進行健康體檢,規範建檔,建檔率達82%。
2016年,定遠縣全面開展農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任新海認真為轄區群眾做好各項簽約服務,贏得了簽約村民的好評和讚譽。2016年7月7日,七里河村衛生室作為“全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推進會”現場觀摩和考察點之一,為全縣家庭醫生簽約工作做出表率。2017年開展健康扶貧工作以來,任新海又為轄區貧困群眾免費簽約並定期上門開展履約服務,履約服務率達96%以上。七里河村料溝圩組一位老黨員為此寫了一首讚揚任新海的打油詩:“簽約服務形式好,家庭醫生戶戶跑,服務熱情又周到,簽約群眾都誇耀!”
因工作成績突出,2017年8月,任新海獲得“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勞動模範”光榮稱號。2018年2月,被縣衛生計生系統評為“最美家庭醫生”。2019年7月被滁州市委授予“全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成為定遠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一面旗幟!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5
龐建奎:哪裡有病痛就去哪出診
龐建奎,家住阜南縣龍王鄉槐寨村曹郢村民組,是槐寨村衛生室的一名鄉村醫生。
自高中畢業後就跟著父親學醫,後來又隨多位德高望重的老中醫及專家學習醫術。一晃40多年過去了,他為解除患者的痛苦,走村串戶,哪裡有病痛去哪裡,為病人排憂解難、醫治疾病,猶如雪中送炭,溫暖著人心。
在行醫生涯中,有幾件事令龐建奎終身難忘。一次是20多年前一個臘月的夜裡,有村民得了急性病,他毫不猶豫出診。由於大雪下了一天,路途非常艱難,他有好幾次差點掉到溝裡。到了病人家中後,他診斷患者得了急性胃炎,經過對症處理,病情得以緩解。
回來時大雪紛飛,但他的心卻是暖暖的。還有一次,在出診回家的路上,他發現路旁躺著一位乞討的老人,上前檢視發現老人是急性胃腸炎發作,情況十分危險。龐建奎想也沒想把老人攙扶到家中,將老人安置好,立即對症下藥,一直照顧到康復,又給老人準備了回家的路費。老人回家後,寫來一封感謝信,他才知道老人叫張萬清,家住太和縣。
以前人們對艾滋病不大瞭解,不願意與患者接觸,不同桌用餐,甚至連醫生也不願意救治。龐建奎發現有不少艾滋病患者由於得不到有效救治,病情加重奪走生命。於是,他下定決心,認真學習相關知識,透過對艾滋病知識的學習,掌握了艾滋病傳播三大途徑,懂得了預防措施,便主動給艾滋病患者打針、打點滴,還督導他們按時服用抗病毒藥物,並上門隨訪,讓當地艾滋病患者延長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質量。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6
湯永:鄉親們離不開的村醫
湯永,1971年出生,是肥西縣銘傳鄉白龍村的一名普通村醫。其父是一名老赤腳醫生,受父親影響,他從小就夢想當一名醫生。1993年衛校畢業後,回村從事預防、保健、診療工作。2000年全縣實行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他擔任白龍村衛生室室長。
憑著過硬的醫術,以及熱情、和藹的服務態度,當地十里八鄉的患者都來找他就診。每天天一亮,患者就排著長長的隊,按序就診。湯永一年接診患者近3萬人次,為患者出診2000餘人次。由於長期的過度疲勞工作,2014年3月,他累倒了,右耳失聰,重度耳鳴,緊接著脫髮,從一開始斑禿,繼而發展為全禿。此後,他帶病工作,一邊吃藥、治療,一邊繼續為前來就診的患者服務。他曾在2008年、2011年、2018年被縣衛健委評為“優秀健康衛士”。
20多年行醫如一日,他隨叫隨到,從無怨言,電話始終保持24小時暢通。有時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就是大年初一也是如此,更談不上節假日。有人曾問他:“你這樣沒日沒夜地幹,圖的是什麼呀?既沒有高收入,還承擔著相當大的醫療風險,何苦呢?”他回答:“一是憑著一顆善良的心,二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三救死扶傷是一名醫生的基本職業道德。”
目前,白龍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9戶、77人。湯永常常為因病致貧的貧困戶送藥上門、指導就醫,貧困戶深受感動。“把病人當鄰里、當朋友、當親人,成為鄉親們離不開的一名普通村醫,就是自己的快樂,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他說。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7
石水生:貼錢貼藥暖民心
石水生,宿松縣五里鄉黎衝村鄉村醫生。從1970年起一直從事鄉村醫生工作,診斷患者80萬人次,無一起醫療事故發生。1998年獲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稱號,2008年獲宿松縣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2009年獲安徽省優秀鄉村醫生稱號,2017年10月被評為“宿松好人”,多次被評為鄉村優秀黨員。
1970年經群眾推薦和領導批准,石水生當上了一名赤腳醫生。1983年,他順利通過了全省統一考試,獲得鄉村醫生證書;2010年獲中專文憑;2011年獲執業助理醫師資格。這些平凡的履歷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也許不算什麼,但對於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和培訓的石水生來說,其間佈滿著艱辛的努力。
黎衝村有18個村民小組,30多個自然村,3400多人口。全村群眾新病老病,石水生心中都有一本賬。2002年村民石先和突患腦溢血,兩個多月不能說話。石水生每天揹著藥箱到他家為他治療,就這樣堅持了兩個多月,病人完全恢復健康。
做人要講人品,行醫要重醫德。石水生從不為金錢所動,在治病過程中,貼錢貼藥貼時間是常有的事,始終把解決病人痛苦放在心上。50年來,不論春夏秋冬,不論白天黑夜,哪家有人病了,一個電話過來(或來人報信),立即上門診治。診治時,有時忙到深夜,等病人病情穩定了才離開,碰到疑難雜症,他就想方設法,幫助病人轉院治療,並陪病人一同前往,直到病人轉危為安,才放心回家。
近年來,石水生又為實行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繼續努力著,為做村民滿意的鄉村醫生不停奔忙,盡己所能保障一方百姓的健康。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8
李豔:淮河上的“白衣天使”
“一位鄉村醫生,長年划船擺槳去淮河水面為船戶們看病檢查身體,送醫送藥。”——這條特殊的行醫路她堅持了20多年,淮河水裡有她灑下的辛勤汗水,淮河岸邊有她留下的無數腳印。這位可愛可親的人,就是蚌埠市淮上區沫河口鎮信灣村衛生室鄉村醫生李豔。
1974年,李豔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就立志要當一名醫生,要幫助鄉親們治病脫貧。1992年,她如願考取了蚌埠衛生學校,畢業後毅然回村。良好的醫術、熱情的服務、高尚的品德,讓她贏得了群眾的認可,更是成了方圓幾十裡村民眼中“最美的醫生”。
距離信灣村2公里遠的地方,有個力原始碼頭。由於船民們吃住都在船上,大多數人飲用淮河水,很不衛生,經常患有胃腸道疾病等。李豔時刻牽掛著船民的安危,急救包總是準備妥當,一旦接到患者的電話,便馬上出發。20年來,她共接診病人3萬人次,出診服務1萬人次,卻只收基本的醫療費,從不多收一分錢。
2009年,實行村衛生室“一體化”管理,李豔被推選為信灣村衛生室負責人。她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上班最早一個來,下班最晚一個走。村衛生室面向的是農民群眾,孤、寡、老、殘比較多,她給老百姓看病實行減、免、緩,衛生室每年給患者減免費用達5000多元。
由於積勞成疾,李豔於2014年5月突然患了眼底靜脈堵塞,右眼的視力下降到0.1,幾乎失明。她從上海出院後,鄉親們都紛紛拿著家裡的土雞蛋等禮品前去探望,並主動幫忙幹一些農活。鄉親們的關心讓李豔深受感動,她不顧家人的勸阻,只在家呆了兩天,就回到了崗位上。
淮河水奔流不息,過往船隻日夜穿梭,李豔守著淮河,守著百姓,踐行著醫術和醫德,用她的小醫大愛護佑著一方百姓的健康平安。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9
蔣國勝:40年無醫療事故和糾紛
蔣國勝,1958年8月出生,現任黃山區湯口鎮岡村衛生室負責人。1979年6月,他邁入簡陋的村衛生室,同時暗下決心:“硬體不足軟體補”,一定要用精湛的醫術、貼心的服務贏得患者的信任。
40年來,蔣國勝的足跡遍及岡村的每一個角落。他常說:“先做人,後行醫。”在他的鄉村行醫執業記錄中,診療群眾15萬餘人次,出診及上門服務2.1萬餘人次,從未出現醫療事故、醫療糾紛。他的一言一行見證了醫德乃是鄉村醫生的靈魂。
1992年4月,蔣國勝開始擔任岡村衛生室負責人。為了促進衛生室的發展,他全力推進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建設,多方籌措資金,建成省級規範化建設達標村衛生室。同時,他積極倡導學習提升,衛生室工作人員相繼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執業護士證書、鄉鎮執業助理醫師證書等,是黃山區為數不多的具備國家執業資格的村衛生室之一。
2009年7月,岡村衛生室率先響應藥品零差率改革試點號召,嚴格執行基層醫改政策,成為黃山區首個試點村衛生室。2010年鄉村一體化服務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2011年規範藥房建設、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試點,2015年簽約服務試點等等一系列的達標試點,岡村衛生室都在黃山區充當“領頭雁”角色。
2018年6月初,蔣國勝感到身體明顯不適,但面對老年人體檢和家庭簽約貧困人口履約的繁重工作任務,他沒有告訴任何人,而是一直堅持到當年6月14日下午,被家人送往安醫大一附院治療,查出系肺惡性腫瘤。即便住院期間,他仍電話指導同事們做好籤約服務,叮囑做好公衛隨訪。
多年來他所管理的村衛生室屢獲表彰。1993年,他獲得“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稱號,1998年被評為“全國模範鄉村醫生”。他默默紮根基層,當好群眾健康的“守門人”。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10
董末平:青春韶華獻鄉村
董末平,1972年出生,涇縣雲嶺鎮章渡村村醫。從1990年起,從事鄉村醫生30年來,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讓患者滿意,讓家屬放心,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刻苦鑽研,得到了患者的讚譽、同事的好評。
有病人常問董末平過年過節上不上班,她總開玩笑地說:“從正月初一上到臘月三十晚,從臘月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一。”醫者,先做人,後行醫。在鄉村行醫生涯中,董末平始終把醫德作為鄉村醫生的靈魂。女兒還小時,董末平經常騎著腳踏車,肩膀上揹著出診箱,車後帶著女兒,車頭上掛著出診包,到病人家裡幫病人打針。逢到有河流時,先把女兒背過去,然後再把出診箱和出診包背過去,再把腳踏車搬過去。有一次帶著女兒出診時,被一條惡狗追著,兩個人都摔倒了。女兒哭著說:“媽媽,我們以後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孩子那時候小,她不懂,到農戶家哪有大路走。
1996年夏日的一天中午,董末平去河對面出診,突然聽見有人喊“救命啊”。她急忙背上藥箱,不顧自己已懷孕8個月,一口氣跑到現場。原來是一個6歲小孩在河裡溺水了,在村民的幫助下,她開始進行心臟按壓、人工呼吸,在高溫下搶救了1個多小時,仍沒能挽救孩子的生命。此後出診的路上,只要看見小孩子,她就習慣性地提醒家長要看管好孩子。
30年來,董末平跑遍了村裡的每一條山間小道,對每一戶村民的身體狀況都瞭如指掌。她一直堅守在村醫這個崗位上,守護著村民的健康,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農村基層衛生事業。她說,我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我堅信鄉村醫生未來的路會越走越寬,明天會越來越好!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11
丁明玉:電話是村民“救命號碼”
丁明玉,1969年2月出生,現為泗縣丁湖鎮丁陳村一名鄉村醫生。自走上從醫道路後,丁明玉就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做一名李月華那樣的好醫生!
作為一位農村醫生,他服務的物件多是一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兒童,這更增加了工作的難度。但是丁明玉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還是夜深人靜、酷熱難當,總是隨叫隨到。他不僅是一名救死扶傷的鄉村醫生,還是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親人。他的電話號碼被當地群眾稱為“救命號碼”。
1995年,村裡連衛生室都沒有,百姓看病要到十幾裡地外的鄉鎮衛生院,十分不便。看到這種現狀,在蚌醫進修後的丁明玉放棄了到外面發展的念頭,留在村裡幹起了村醫。曾有一家外地醫院要高薪聘請丁明玉,被他婉言謝絕。當時,許多朋友都不理解他,可他卻說:“鄉親們都信任我,幹村醫給了我莫大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2015年,草溝鎮官塘村一位80多歲老太太聽說丁明玉醫術高明、為人善良,特地到衛生室找他看病。老太太卻忘記帶錢,丁明玉就把老太太的醫藥費全部墊付,還親自把她安全送回家。丁陳村村民朱樂前的兒子因車禍成了植物人,家庭十分困難。丁明玉在得知情況後,便不定期上門為其孩子進行體檢,向朱樂前夫妻倆傳授長期臥床病人的護理知識,並墊付部分醫藥費用。
從醫多年來,丁明玉以精湛醫術獲得了十里八鄉群眾的高度認可,就連本縣的其他鄉鎮,以及周邊的五河、靈璧、泗洪等地也經常有患者慕名前來就診。他所負責的丁陳村衛生室,無論是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還是貧困人口健康扶貧等各項工作,一直走在全縣前列。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12
“鄉親們需要我,我也離不開他們”
“我原來工作的村衛生室有4名醫生,活不多,我們都覺得這裡更需要我們。”謝愛娥說,船上的日子確實很苦,2005年以前連電視都看不了,家裡的收音機不知道聽壞了多少臺。“開始幾年熬不住的時候也想過離開,可是鄉親們需要我,我和鄉親們的感情也越來越深,離不開他們了。”2002年,謝愛娥又被村民推選為村委會成員,分管婦聯和計生工作。
謝愛娥告訴記者,剛到船頭咀時,湖上常有大風大浪,讓她這個“旱鴨子”很不適應。“有時候一個浪拍過來,立馬渾身就溼透了,我就緊緊地把住船沿兒,一刻也不敢鬆手。之前那個皮質的藥箱落到水裡散了架,我就自己用木頭重新做了一個,到現在用了十多年還好好的。”記者注意到,只要一坐到船上,謝愛娥就始終把藥箱緊緊抱在懷裡。
如今,謝愛娥的兄弟姐妹幾乎都外出打工,哥哥一家人一年能賺上7萬元左右,而謝愛娥夫妻倆一年的收入還不到2萬元。她說,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政府能出錢把村衛生室再好好修繕一下,再給配備一艘專供出診用的小汽艇。“這艘船屋已經好幾年沒修過了,下雨天還會漏雨。”
“她就像我的親人一樣”
順著村衛生室的後門走出去,記者來到了村民段秀的家。段秀說,自己患有比較嚴重的關節炎,需要定期到村衛生室就診。今年洪湖水小,出門不方便,就乾脆把船靠過來住了
記者見到謝愛娥時,她正要去村民董繼財家。今年59歲的董繼財去年12月做了肺葉切除手術,恢復期需要定期打針吃藥,因為身體狀況不能來回顛簸,謝愛娥便定時送醫上門。今年洪湖大旱,水淺的地方,機船無法透過,她就從老鄉家裡借了一條更小的船,一路用竹篙杆撐了過去。謝愛娥說,為了挨家挨戶發放淨水藥品,她特意準備了膠鞋和探路棍,到了船過不去的地方就換上膠鞋,拄著柺杖走過去。
說起董繼財,還有一個小插曲。謝愛娥說,原本老董是堅持自己上門就診的,有一次該就診了卻遲遲不見人來,她便上門瞭解情況。原來老董因為在衛生室欠了賬還不上,不好意思再來了。此後,謝愛娥往老董家跑得很勤。
謝愛娥說,去年澇災、今年旱災,漁民的收成受了很大影響,欠賬總是難免的,可不能因為他們手頭不方便,就耽誤了給他們治病。在謝愛娥家裡,記者看到了她的記賬本,截至去年年底,沒收回來的醫藥費總共有11903元。這其中,還不包括由於一些漁民的遷移而留下的8000元死賬。而令謝愛娥感動的是,每到年底,漁民們總是給她送來自家養的魚,即使她一再謝絕,還是會有人趁她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把魚放在衛生室門口。
記者離開村衛生室的時候大約是19時。在返回岸邊的途中,天色漸暗,湖面變成黑漆漆的一片,記者乘坐的小船竟迷失了方向,在水上打起了轉轉。
6月9日20時左右,謝愛娥給記者打來電話說,洪湖下雨了,這會兒正在關窗戶呢。她說,之前洪湖也下了雨,但降雨量只有10毫米,洪湖水位還不高,船還是劃不起來,那也得出診呀。打電話時,她剛出完診回家不久……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13
xxx,女,1978年1月出生,預備黨員,本科學歷,主管護師。中心衛生院公共衛生綜合辦主任。她從1995年8月衛生學校助產士專業畢業分配到新宅中心衛生院工作,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工作,耐住寂寞、守住清貧,19年來一直紮根在武義縣南部山區工作。
從我縣全面開展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以來,和其他基層醫務工作者一樣,積極投身到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行列之中,成了一名社群責任醫生。她堅持每月定期下鄉到責任區,上門入戶隨訪,發放健康教育資料,宣講保健常識,建立健康檔案,24小時接受電話諮詢,進行健康、營養、保健諮詢和指導;下鄉體檢;上門初步診斷疾病,指導病人科學用藥。責任醫生的工作是繁瑣、辛苦的,沒有規律的就餐時間,但她本著“把工作做的更好”這樣一個目標,認真接待每一位病人,把每一位病人都當成自己的朋友、親人,經常換位思考別人的苦處。只要是社群群眾有需要,無論是上班還是休息,都能做到隨叫隨到。
責任區內曾經有一名糖尿病老年患者,家庭經濟困難,出現併發症,全身皮膚瘙癢,曾多次就診用藥療效欠佳,患者苦不堪言。同志急病人所急,積極幫助查詢專業知識,手把手指導用藥。當看到老奶奶喜笑顏開的那瞬間,她也笑了,真正體會到了醫務工作者的價值,也正是這平凡的工作,帶給我們幸福的喜悅。
“醫者父母心”,她以千方百計解除病人的疾苦為己任,她希望所有的患者都能儘快的康復。
起她主要分管中心公共衛生綜合辦工作,主要協助中心開展社群衛生服務日常工作,制定社群衛生服務工作計劃;接受並落實上級部門下達的各項公共衛生工作;收集、分析、上報各類公共衛生資料資料;每月定期對全鎮18個社群責任醫生組織學習、培訓、交流,並佈置工作;督查考核預防保健、健康教育、服務質量等。
她在平時的工作中,一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利用業餘時間刻苦鑽研業務,認真學習上級檔案精神,體會要領,在具體的工作中形成了一個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夠順利的開展工作並熟練圓滿地完成本職工作。
在平凡的崗位上,一步一個腳印,工作踏踏實實。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績,深得當地群眾的信任和領導的好評。曾多次被評為縣優秀護士、金華市十佳社群護士、武義縣十佳責任醫生等殊榮。
作為一名普通的醫務工作者,在平凡的崗位上,時刻牢記職業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恪守醫德,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為百姓提供全面的支援和幫助,為造福山區百姓做出自己的貢獻。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14
“人就算活150歲,如果沒為別人做點有益的事,那也是虛度了年華。”鍾晶,一個80後獨生女,一個堅守在大山深處的鄉村醫生。2008年,她為了與在鄉鎮工作的丈夫團聚,辭掉貴陽大醫院的工作,來到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龍河村衛生室,做了一名鄉村醫生。不久,丈夫調入州府,她卻仍然獨自堅守。沒有澡堂、時常停電、沒有城市裡五彩斑斕的時裝和琳琅滿目的零食,鄉村的寂寞無邊無際……但她一一承受,並用精湛的醫術和貼心的服務為當地少數民族群眾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換回的,是鄉村百姓無限的信任,以及來自網友的聲聲祝福,她是網民眼中“最美鄉村女醫生”。
勞動,是美麗的:貴州“最美鄉村女醫生”記事
她獨自堅守在偏遠大山中的村衛生室,用盡所學為當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給了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網友稱讚她為“最美鄉村女醫生”。
最近,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龍河村的鄉村女醫生、一個來自省城的“80後”鍾晶成為網路紅人。她的故事在網路多家論壇上流傳。
五一節前,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來到大山深處的龍河村,走近這位甘於清貧寂寞、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麗”的勞動者。
記者到達時,臨街的龍河村衛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買藥。一個溫柔的聲音不斷叮囑道:“老人家,這個藥晚上睡覺時才吃。”“頭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賣,但可以送一包給你吃。”
說話的就是鍾晶。她出生於1982年,是個漂亮的貴陽姑娘,個子嬌小,皮膚白皙,一雙眼睛大而明亮。
2008年,她辭去貴陽長江醫院的工作,跟隨在鄉鎮工作的丈夫來到龍河村,為當地缺醫少藥的老百姓開起了村衛生室,這也是龍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進行新農合報銷的衛生室。
豈知兩個月後,丈夫被調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還是留?”她很糾結。她發現,由於貧窮閉塞,當地農村婦女大都缺乏基本的衛生保健知識,不少婦女患婦科病後,找不到女性婦科醫生,一直拖到病情惡化。龍河村還是個風溼病高發村,老人幾乎都患有風溼病,一些村民40來歲就骨骼變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夠對症下藥的好醫生。
留下來為當地百姓治病!
下了決心的鐘晶拿出2萬元購買了理療儀、治療婦科等疾病的儀器,所有用具每週消毒一次,還按大醫院要求設定了垃圾分類。龍場鎮黨委副書記孫志宏說,她的衛生室是鎮裡最正規的之一。
鍾晶一家三代行醫,她又託均為醫生的外婆和母親打聽了一副治療風溼的草藥方。48歲的龍慶昌患風溼病14年,多次外出求醫花費上萬元。“最後找到鍾醫生,20元6包藥就好多了,介紹的幾個朋友用藥後也都有好轉。”龍慶昌說。
村裡不少苗族群眾不懂漢語,她就靠打手勢,或請懂漢語的苗族學生幫忙翻譯。2010年國慶節,鍾晶還自掏腰包,請來貴陽的婦科專家為村民坐診,她也趁機學習。“我為自己學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點20分鐘晶就起床開門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畢,不施粉黛就開始打掃衛生。不到20分鐘,就有村民來輸液。她來不及吃早餐,卻關心病人是否餓肚子,並把豆漿分給病人喝。
“病人多時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頓飯,一直忙到晚上11點,有時臉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覺睡到天亮。”鍾晶說。
但最初多數村民對這位年輕醫生持懷疑態度,一天只有兩三個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鍾晶就先給他們配一天的藥,僅兩三元錢,告訴病人若有效再來。每個病人進門,她總是先端上一杯熱水。
漸漸的,“鍾醫生醫術高、態度好”的口碑越傳越遠,鄰村的群眾趕來找她看病,外地來的建築工人也把這裡當成了“固定”醫療點。
鍾晶看病賣藥十分便宜,有時幾元藥錢都免了,錢不夠也可以賒賬。村裡一位78歲的空巢老人靠撿塑膠瓶為生,全是一兩毛的零錢,這樣的病人,鍾晶不僅不收錢,還常留他們吃飯。
時間一長,村民們把鍾晶當成了朋友,沒病時也來拉拉家常,趕集時常來歇歇腳。也常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快樂和溫暖。衛生室裡的燕子窩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們常送來自家地裡的蔬菜,逢年過節大家又不約而同的送來餈粑、紅米飯;鄉親們一起看露天電影有說有笑,感覺人與人很近;她記得每一個醫治過的孩子的名字,孩子們也親切的叫她“姨媽”“小嬢”。
一次,一個老大媽對她說:“你一個城裡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這邊,跑到我們山溝裡來又掙不了錢,何苦呢?”這樣的關心讓鍾晶倍感溫暖。在她看來,農村很能體現人生價值。在大城市,醫生和病人多是純粹的醫患關係,但在農村,村民們卻把醫生當成了一家人。
鍾晶在病人面前沉穩幹練,私底下也是個典型的80後,她是家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獨生女,喜歡吃零食、逛街、跳舞、看電影……
但在龍河村衛生室,衣櫃是裝藥的紙箱,只有單調的三四種蔬菜,買不到愛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沒有五彩斑斕的時裝。電力不足時還常停電,晚上只能靠蠟燭或應急燈照明。丈夫剛調走時,她獨自躺在衛生室裡,聽著山風呼嘯,害怕得睡不著,只好爬起來靠在牆上坐到天明。
沒有澡堂,只能用兩個大桶提水到屋內,蹲在一個大盆裡洗澡;農村簡易廁所臭氣沖天;夜深人靜時,還能聽見老鼠窸窸窣窣從床下爬過的聲音。
最難以忍受的莫過於寂寞。剛來時,沒有電視和網路,也沒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說話,“衛生室裡靜得很可怕,感覺外面的世界很遙遠。”
但她嬌小的身體裡有一顆強大的心。鄰居徐顯佳說,有一次鍾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腳背上扎針輸液。“有人來買藥,她還一隻腳跳到藥櫃邊拿藥。我怪她不找我們幫忙,她卻說能堅持就不麻煩大家。”
鍾晶也試著從貴陽請了3位醫生來幫忙,長的呆了3個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無法忍受鄉村的艱苦而離開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過“退堂鼓”,朋友們都勸她離開,也有機會調到興義市工作,和丈夫團聚。但鄉親們聽說她可能離開時,紛紛跑來打聽:“鍾醫生你要走了嗎?”“我們捨不得你啊……”
“老百姓這樣需要你,怎麼忍心舍他們而去?”鍾晶說。
她的故事在網上流傳後,被感動的網民,稱讚她是值得學習的“美麗天使”。鍾晶聽後笑著說:“和那些更偏遠的鄉村醫生相比,我的條件已經很好了,起碼油鹽醬醋俱全。”
而在丈夫龍瑞見眼中,鍾晶就像“礦泉水”一樣簡單純淨,“善良寬容,不計得失,凡事總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鍾晶有四個家:貴陽市父母家、興義市丈夫家、女兒所在的奶奶家,以及衛生室這個家。她對女兒和父母心懷愧疚,只能靠電話溝通,夫妻倆也很少在家裡正正規規的吃頓飯。
但鍾晶說自己並不後悔,她和丈夫都覺得,有時一個眼神、一句關懷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會幹下去,直到更優秀的醫生來給鄉親們看病。”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15
盛偉,男,45歲,中專文化,山東省平邑縣白彥鎮姜莊村人,在本村擔任鄉村醫生已25年。
一、子承父志,服務鄉鄰
我的家住在南部山區,四面環山,地廣人稀,衛生室服務的轄區內有十多個自然村,大多數自然村交通極不便利,道路崎嶇,廣大人民群眾打針吃藥極為不便,有的人為了拿一點要就要走一個多小時,看到這種情況,我立志當一名醫生,從而方便廣大人民群眾。
1988年9月,我進入平邑衛校學習,畢業後,就回到了姜莊村父親的診所,我父親是六十年代的赤腳醫生,他老人家大半生的精力都用於基層的衛生工作,無數次被評為市縣級先進工作者。2000年秋查出肺癌,仍堅持工作了六年才退了下來。正是父親的影響我才選擇了鄉醫生涯,剛開始,沒有幾個人願意來找我看病,我並沒有氣餒,日診臨床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鑽研,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問題,經常到鎮衛生院、縣醫院找老師虛心請教。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人們相信了我。那是家住西岔村的徐孝海,他一次去診所給家人拿藥,我看他眼瞼浮腫,面色牙齦蒼白,我問他是不是有身體乏力,尿血史,他反問我怎麼知道的,後來我建議他去醫院檢查雙腎結石,右腎已無功能。病人家屬來我的診所,對我千恩萬謝,直到今天,病人見到我還一直唸叨:“多虧了有盛偉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給救回來的!”
正是靠著紮實的醫學理論基礎知識、過硬的實踐操作技能、熱情和藹的服務態度,再加上手腳勤快隨叫隨到、用藥合理價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鄰八鄉逐漸贏得了極好的口碑,周邊村甚至外鄉鎮的病人都慕名而來。
二、風雨行醫路,培育杏林花
到了1996年11月,因為政策的原因,全縣進行鄉村組織一體化辦醫管理,整合原來各自為政的個體診所,統一轉變為一體化村衛生室。已經小有名氣的我自願服從大局,不計個人得失,領頭做出表率,積極配合鎮衛生院,僅用了1天時間,就完成了相關工作,為全鎮一體化村衛生室的順利建設,帶了一個好頭。
在村衛生室工作期間,我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於工作認真出色,任勞任怨,深得同事和群眾好評,1996年11月,被推薦為衛生室室長,成了當時全鎮最年輕、在全縣也為數不多的室長之一。為做好工作,我個人投資數萬元,在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的基礎上,超標準建設了一所衛生室,達到了六室分開、佈局合理、制度齊全、規範有序的標準,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
村衛生室工作人員,精誠團結,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個人連續10餘年受到縣、鎮主管部門的表彰他鄉醫,村衛生室也多次被命名為縣先進村衛生室。
三、一心一意,情繫群眾
當年,轄區內老山頂村有幾十戶人家,地處一座山頂之上,沒有鄉醫,那些年老體弱或稍微病重的,我就要出診,需要走十幾裡山路,每年都要上山出診百餘次,無論是下雨下雪,白天深夜,摔個跟頭,擦破點皮,更是家常便飯,記得1996年冬天夜半,老山頂的盛文山突然腹痛、噁心、嘔吐,我連夜趕往山,頂經診斷患者麥氏點壓痛、反跳痛、發燒39度,我立即給他輸上液體,並幫助抬下山送往鎮醫院。當夜進行了闌尾切除,當夜回到家已經凌晨2點了。
也是1996年的隆冬,當年還在老山頂居住的謝恆英老人,她患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多年,當時因急肺部感染好,持續高熱,家人極力反對下山診療,我連夜到白彥鎮衛生院諮詢了醫生在山上治療了兩晝夜,老人終於轉危為安。下山的時候摔進了溝裡,斷了三根肋骨。
記得1998年3月的19深夜,村民程學東,突發上腹疼痛,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前來就診,我通過了仔細檢查,考慮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併發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險。在患者無錢的情況下,我帶來現金把他送到了白彥鎮衛生院連夜做了手術,我到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了。我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除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沒有什麼太轟動的大事蹟,總結起來只有一個“忙”字:23年來日常診治病人二十餘萬人次,出診近萬人次。任務多了,壓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我也更忙了:除了日常診療工作,我還堅持兩月組織一次群眾健康教育活動,堅持每月以黑板報等形式,宣傳公共衛生知識和防病治病衛生常識;要對所建立的2256人的《居民健康檔案》,逐一校對和完善,對60歲以上的老人作重點健康體檢,對孕產婦作定期隨訪,此外,還幾乎天天要為幾個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診病、檢查,跑遍了村裡的每一條山間小道,對每一戶村民的身體健康狀況瞭如指掌: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誰有沒有菸酒嗜好、誰有什麼飲食習慣等等,在我心裡一清二楚。
四、堅守陣地,無悔人生
在現今醫無悔患關係緊張的大環境下,太多的人不願意讚美醫生,更多的是口誅筆伐。但是,我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卻一直沒有這種感覺,感受著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賴。因為我不會給人開大處方,能吃藥的決不打針,能打針的決不輸液,我總覺得如果單純地去追求經濟利益,我會良心上過不去,行醫與我不僅是職業,還是一種救助與守護。
二十五年如一日我堅守在姜莊流域這片熱土,把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農村基層衛生事業,期間我經歷了太多的變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時也獲得了眾鄉親的呵護和肯定,更獲得了衛生行政部門的無數次的獎勵。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實,幸福和成就感。無論未來的路多麼艱辛和曲折,為了山區的父老鄉親,我會一如既往地堅持走下去。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16
她,穿街走巷,樓上樓下,門裡門外,不論是炎熱的夏季還是風寒料峭的冬季,從2007年起至今不曾停過,心繫百姓健康這個社群夢。
為了實現這個夢,她心繫著這片土地,細緻入微地在這片土地上撒播健康的種子。時常,你可以看到她時而俯身傾聽著老年人喃喃道來娓娓自語、娓娓道來,然後感同身受地為她們擦去淚滴;時而嚴肅慎微,心細得跟針式地為社群居民患者望聞問切、排疾解痛。
為了實現這個夢,她向社群居民公示了自己的聯絡電話,方便社群居民的健康諮詢和問診,成為轄區居民名副其實的家庭醫生。這不,恰巧一次團隊業餘拓展訓練活動期間,她的電話如同往常一樣又一次響起,家住排尾新村的一名70多歲、行動不便的依姆頭痛又患了,家屬希望能上門幫忙看看。她不假思索地答應了,放下手頭業餘拓展活動課程便匆忙趕往依姆家。而這,對她來說這已是一個尋常得再平凡不過的例子,但是對居民來說這也許是一道生命線。這恰恰體現了她非常人地堅守著居民這一道生命線,時刻守護在居民身邊。
為了實現這個夢,她守護這這片土地快接近10年了,這麼多年來她沒有一句怨言,反倒更學會了堅守、更懂得了呵護。記得有一次,跟她走在去入戶隨訪的小巷,我說:社群衛生服務工作這麼累,枯燥無味的健康檔案,你是靠什麼堅持下來的?。她笑了笑,指著旁邊一位正在跟她打招呼的大媽說:你看,我們雖累,但能看到他們健康快樂,能看到他們如同街坊鄰居、親朋好友式在跟我們打招呼,再累再苦也值、也得堅持,這就是我們不同於其他崗位的驕傲和自豪。所以,這裡的社群居民都很喜歡找她,我們常常能從社群居民中聽到讚美她的話,“責任心強”、“把我們都當親人了”、“貼心呵護著我們”、“細緻”等等。
為了實現這個夢,她,精於勤,成於思。於勤,她勤於學習,學習專業技能,通過了全科醫師崗位及骨幹崗位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知識和提升技能操作水平,成為一名全科主治醫師。于思,她專於在實踐過程中,善於發現,發現社群居民的服務需求,新需求;善於尋找,尋找服務群眾的新方式;善於思考,思考如何更好地擔當居民健康守護人,成為一名群眾滿意和信得過的好醫生。
為了實現這個夢,她以身作則,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素養,嚴格恪守醫德醫風,乾乾淨淨地服務百姓健康;勤於助人,積極“社群居民微心願服務”活動,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總能在點滴中找到她的影子;勤於愛護自己的同事,成為一名居民群眾喜愛的家庭醫生。她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榜樣,樹立了作為一個社群居民健康守護人的榜樣,凝聚了一顆追夢的心。
她就是我們中心職工陳銘同志,一名全科業務骨幹,一名默默甘當社群健康守護人的白衣天使,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17
有一種追求,看似平凡無奇,它卻成就著不凡的業績;有一種追求,看似樸實無華,它卻輝煌著一個人的一生,那就是:熱愛中醫,甘於奉獻。作為一名40歲左右中醫門診醫生,他看上去還那麼年輕,但是他的中藥卻是遠近聞名,他就是中醫院醫生周道春。
說到中醫中藥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人們印象中中醫中藥在養生保健方面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治病救人方面似乎西醫要來得快些。但是前不久因為一些事,讓人著實領教到中醫中藥的神奇,也讓筆者真正近距離認識了周醫生。一位朋友長期從事伏案工作,因為頸椎病嚴重影響到工作和生活,她原本患有強直性脊柱炎,長期吃激素類藥物,西藥這方面是不能考慮了,很多理療專案也不能做,除了針灸。無奈神經壓迫症狀太嚴重了,而且朋友也不能耐受針炙,治療效果自然不明顯,症狀越發嚴重。她讓筆者帶她找周道春醫生看看,據說這位醫生素有“周半仙”之稱。筆者以前只是聽說,從沒接觸過周醫生,礙於朋友請求,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到了周醫生。雖然中藥沒有副作用適合養生保健,但是在治病除痛方面筆者還是側重於西醫。看了檢查單,周醫生詳細四診之後開了五副中藥,筆者看了下也就幾味中藥,也沒開西藥。他只是將中藥煎服法詳細告知患者,先吃吃看吧,不行再想其它辦法吧!這是周醫生的原話。老實說,當時也就是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所謂病急亂投醫,筆者只是希望能幫朋友做些事,至於效果自然要看吃藥後才能確定。在陪朋友就診全過程裡,至始至終周醫生都是面帶微笑心平氣和,這樣的醫生有時本身也是一種正能量的傳遞。朋友回家就開始煎中藥喝,第一天沒有什麼變化,到第三天早晨打電話給筆者,電話那頭她興奮告訴筆者,感覺疼痛好些了,上肢能抬高而且好像也沒有之前那樣僵硬了。筆者聽了之後心裡還是有點犯嘀咕,就幾味中藥,有那麼神奇嘛?朋友吃了五副中藥之後,迫不及待的讓筆者帶她再去找周醫生,去時病人很多,就陪朋友在一邊等,一邊看他給病人看病。周醫生看病那才叫四平八穩,無論病人如何多,始終堅持認真耐心,有時候遇到老人家,看上去狀態不好的,都是親自攙扶病人就座。後來聽朋友說她又去複診幾次,最後一次去時,周醫生說不用吃藥了,只要按照他教的方法堅持頸部活動就可以了。至今朋友頸椎病沒再復發過。
也許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一次筆者先生同事到他辦公室玩,談及臉上患有激素性皮炎痛苦不堪,西藥是不敢吃也不能塗,但是臉部癢痛症狀卻很明顯。曾經如花似玉容顏現在變得紅一塊白一塊的,到了夏季更是痛苦不堪。之前看了不少地方始終不見效果,先生就建議她試試吃中藥調理,反正中藥也沒多少副作用,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實。如果說上次筆者是半信半疑,這次找周醫生則有點想挑戰的意思。周醫生在詳細四診之後還是隻開五副中藥,依然謙遜地說回家吃吃看吧,如果感覺皮膚不痛不癢症狀好些就再來。幾天過去沒有接到電話複診,想必這中藥也沒有那麼神奇,也就沒再多問。沒想到後來筆者先生告訴她說同事吃了中藥效果很好,臉部感覺舒服多了,因為不好意思麻煩筆者,她自己找周醫生又開了中藥,還一直在吃呢。為了美她打算堅持吃一段時間中藥,最重要的是她從周醫生那裡懂得一個道理,像她這樣的皮膚毛病更多的需要內調而非外治。這以後遇到難纏的問題都喜歡讓病人找周醫生,他都是隻開五劑中藥先吃吃看,這句話已成了他謙虛待人的口頭禪。
作為一名醫生,他總是從病人的角度出發,理解病人的困難,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盡力讓病人少花錢看好病,能用中藥解決的儘量不開西藥,能不用檢查的就不檢查。在病人當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病人之間口口相傳,慕名前來的病人越來越多,以至於他每天都不能按時下班,有時候病人實在太多了,就讓家人將飯送到單位,簡單吃點再接著看病人。因為有很多病人很多來自農村,難得上來看病,不忍心讓病人等太久。即使節假日休息,只要有病人打電話,他就到醫院來上班。他經常說的一句話:“生病也不能分節假日,人家也是沒辦法。”樸實的話語裡透露出周醫生滿滿的責任心和愛心。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18
最近,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陸續播出了最美鄉村醫生的事蹟,他們都奮鬥在最艱苦的地方,為邊遠山區的廣大人民提供醫療服務。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鄉村醫生是李前鋒和居馬泰。
橫縣大浪村扁擔村醫李前鋒一根扁擔,一頭挑著藥箱,一頭拴著乾糧,累了就席地而坐,渴了喝點山泉,身子虛弱的他十年如一日地在大浪村崎嶇不平的山路間來回不停地穿梭,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的身影。扁擔醫生李前鋒身患尿毒症身體羸弱的他卻在大山深處的鄉村診所堅守10年,讓許多人為之動容。
居馬泰1992年7月畢業於伊寧衛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包紮墩牧區衛生院,一干就是20年。包紮墩是特克斯縣三個鄉鎮、兩個牧場以及尼勒克縣一個牧場的牧民過冬的冬牧場,總面積2200餘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共1500戶4000餘人。進包紮墩冬牧場路途十分艱險,身邊是懸崖峭壁,腳下是萬丈深淵,路是由牧民鑿出來的,所以僅能容一匹馬或一隻羊透過。每年冬季牧民趕著牛羊轉場,只要稍一不慎,人和馬就會墜崖,連屍首都無法找回。就在去年秋天,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年幼的嬰兒騎著馬轉場時,馬失蹄,結果連人帶馬摔下懸崖,母女和馬都沒能找回來。所以,包紮墩也被當地的人成為“天塹之地”。居馬泰在這樣的地方一干就是20年,更讓人肅然起敬的是:他身患心臟病,不能在高原山區工作,隨時有生命危險。加之他妻子動了5次手術,3個孩子還年幼。當地衛生局領導籤於他的實際情況,準備把他調至農業村,但是他婉言謝絕。
還有很多很多的鄉村醫生奮鬥在幫助邊遠地區居民遠離病痛折磨的第一線上,他們不辭辛苦,不怕困難的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結合中共中央十八大會議精神,我們要把學習最美鄉村醫生的先進事蹟聯絡起來,不僅自己要學習,還要帶動身邊其他人一起學習,要把學習這種先進事蹟形成一種風氣,讓我們每一位醫務工作者形成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的濃厚氛圍,形成立足崗位爭貢獻,愛崗敬業爭奉獻的良好作風,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學習之後要互相對比,尋找個人不足之處,把學習這種典型先進事蹟長期貫徹下去,執行下去。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19
27年前,他懷著“精醫重德,用心服務”的信念獻身於婦幼保健事業,開始了從醫之路。多年來,他初心不改,始終秉持著一顆赤誠之心,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堅守在臨床一線,以永無止境的攀登精神和創新意識,潛心於兒科臨床的研究和發展,對醫術精益求精,對患者視同親人,為全縣婦幼健康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堅持熱情服務,對患兒施以慈母之心
從醫二十多年來,在他心中第一位的永遠是患者,他始終急患者之所急、憂患者之所憂、想患者之所想,始終堅持“醫者父母心”的.原則,對待每一位患兒,都能做到認認真真檢查、詳詳細細解說、兢兢業業施診。去年冬天全國各級醫療機構都經歷“流感”導致的“病人潮”,我院兒科的日門診量以及住院患兒人數都達到了平時的數倍,為儘快幫患者恢復健康、解除病痛,劉主任每天都在超負荷工作,由於太過勞累,他病倒在了兒科門診。視患兒如己兒,每當看到患兒受流感的折磨,他就心急如焚、心如刀割,儘管自己病倒了,但他仍堅持帶病上崗,日以繼夜的工作。在患病期間,他每天都是夜間進行輸液治療,輸液結束後再巡視一遍病房,檢視完患兒之後,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正是由於他無私的奉獻,忘我的工作才保證了在流感流行期間未出現一例醫療差錯事件,保證了每一個患兒的醫療安全。
以真心換真情,化解醫患矛盾於無形
作為科主任,常常要調解科室裡的一些醫患糾紛,有些糾紛其實沒什麼大事,既不是診斷錯誤,也不是用藥問題,僅僅是幾句話不投機。患兒家屬因孩子生病而焦慮,從而因一點小事情責怪醫護人員,經過解釋常常能解決問題。有一次,一對母女夜間因孩子不退燒大鬧,值班護士、醫生都不能解決,一定要科主任出面,還揚言要投訴,他凌晨2點多鐘來到醫院,誰知家屬一看到他來了,就不鬧了。家屬說:“要的就是主任來看她的孩子。”值班醫生、護士哭笑不得。但他很淡定,耐心仔細地給孩子看病,同時做好解釋工作,化解了一場糾紛。久而久之,患兒及家屬逐漸對這位“醫生爺爺”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他不僅可敬、可親,而且還很可愛。在空前緊張的醫患關係面前,不抱怨,牢記救死扶傷的職責,嚴格要求自己,加強醫患溝通,提高服務品質,不斷學習掌握醫患溝通技巧。他有自己的溝通技巧和秘籍:先道歉、打招呼、再賠不是。在他的安撫之下,一個個“糾紛”總是在無形中被化解,家屬們最終都能夠寬慰和理解。
為了婦幼健康,他無懼雨雪無畏風霜
無論春夏秋冬,哪怕已進入夢鄉,一有電話,便迅速趕往醫院。特別是“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由於高齡產婦較多,分娩時出現異常情況的機率就較平時升高,因此因新生兒情況不好,深夜被叫往醫院是常有的事。記得年前下雪的那個晚上,一產婦產程停滯,胎心率不好,要他來醫院做窒息復甦準備。接到電話,立馬衝出家門冒著風雪趕往醫院。到達醫院時患兒還未娩出,他就在產房等待胎兒娩出。由於產程過長,胎心持續不好,出生後孩子窒息了。他立即實施了窒息復甦,復甦成功了,孩子得救了。他常說“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家長的無比喜悅是給他最好的回報”。
熱心公益活動,他與婦女兒童成摯友
日常工作之餘,劉主任經常參加縣裡組織的義診活動。深入鄉村社群為轄區患兒義務看病的同時,為患兒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講解一些育兒常識及兒童保健常識。由於其經常義診的原因,許多鄉村社群的人對他都十分熟悉,以至於每次下鄉都有很多抱著孩子的婦女圍坐在他的身邊認真的聽他講解育兒知識。也正是因為此同事們,寶媽們都親切地稱呼他“婦女兒童之友”。
用心做人做事,為婦幼事業殫精竭慮
作為兒科主任,他醫術精湛,每當工作中遇到問題都會認真閱讀相關醫學雜誌和書籍,尋找最佳診療方案。他堅持不斷地學習,並注重臨床實踐,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對危重疑難疾病的診斷能力日益增強。同時他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認真帶領科室內10名年輕醫生共同鑽研業務、培育醫德,在他的培養下,科室裡年輕醫師的業務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他始終以寬厚仁慈之心珍愛生命,用良心、良知去關懷病人;
熱情接待每一位小患者,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病例,用“愛心、仁心、耐心”來真誠的為患兒服務,並諄諄告誡青年醫生要以德行醫,要堅持多奉獻、少索取,要帶著親情看患兒,想著病人去開單,根據病人病情合理開藥、合理檢查、合理治療,不開大處方,不做不必要的檢查。在病人中樹立了良好的職業形象。
偉大出於平凡,他的辛勤付出結碩果
在平凡的醫療崗位上,他減輕了無數患兒的病痛,也拯救了孩子的生命,他默默的奉獻著,忘我地工作著,有一分光,發一分熱。他常說,對他影響最深並一直指導他從醫理念的是我國著名醫學家吳階平教授的一句話:做一個好醫生,必須具有“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和藝術的服務”之理念。從醫27年來,他始終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嫻熟的專業技術,努力踐行著其座右銘--“精醫重德,用心服務”。在他的帶領下,2017年兒科年門診量18072人次,住院病人1077人次。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他先後多次被評為縣“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先進個人”、“優秀醫生”等多項榮譽稱號,並擔任x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專業委員會委員、x省婦幼保健協會兒科分會委員、x省婦幼保健協會兒童早期發展專業委員會委員、x市醫學會兒科分會委員、x市醫師協會兒科分會委員等多項職務。
多年以來,在不輟的工作中,他不畏艱難,勤奮好學,一身正氣;
保持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真正做到了上不愧黨,下不愧民,用汗水和心血為婦幼保健事業譜寫了華麗的篇章。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20
他,有著醫者的慧心巧手,更有著醫者的良知厚德,三十餘載堅守臨床一線,甘之如飴,如痴如醉,以不懈的技術鑽研贏得了同行的尊敬,以無私的愛心奉獻換來了病人的愛戴。工作中,他任勞任怨,從不喊累;
技術上,他精益求精,從不滿足,他就是x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急診醫學碩士研究生導師——x。
他自幼立志做一名醫生,對治病救人、祛除病痛有著神聖而美好的嚮往。1987年大學畢業後到x地區胸科醫院內科工作,1992年到x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工作。大家都知道,急診急救,是生命的綠色通道,是醫院的視窗單位,是一個工作繁忙、急危重症病人多、突發事件多、糾紛多發的科室,工作加班加點到深夜是家常便飯,很多醫生都不願意幹這個科室,但是他依然服從領導安排來到急診科。當時的急診科剛剛成立不久,還不成規模,業務發展還很渺茫,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勸他找找領導調到骨科或者心內科工作,但他憨厚一笑,說工作總得有人幹,急診科也需要醫生,就這樣他來到急診科一干就是二十六年,他從一個年輕的醫生成長為一個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主任醫師,在他的不懈努力與帶領下,x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已經成為x山區急救醫學中心,是x市重點學科,這些年他為基層醫療機構培養了一大批骨幹急救醫療人員,為x市北部及周邊市縣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工作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急診科收治的往往都是病情發展迅速、病種複雜、診斷困難的急危重症病人。對這些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搶救病人更是需要爭分奪秒,無論是值班還是在家休息,他接到科室求救電話,總是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第一時間為病人救治,無論遇到什麼樣病人,他總是沉著泠靜應對,科室醫護人員常說,只要李主任在我們就有了主心骨。他常說患者來到我們醫院就診,把健康乃至生命交給了我們,是對我們莫大的信任,我們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遇到那些不能描述自己病情的重症患者,他總是認真查體,仔細診斷;
遇到那些由於著急而暴躁激動家屬,他總是不厭其煩、耐心解釋;
遇到那些因醉酒打架鬧事的患者,他總是盡力安撫,想方設法讓病人儘快得到救治;
遇到那些上了年紀行動不便的病人,他總是幫助翻身脫襪從不嫌棄;
遇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他總是放棄在家裡的一切衝鋒在前,2003年他為抗擊非典與家人隔離,在醫院一待就是一個月,由於工作突出他被沂水縣人民政府授予抗擊非典先進個人。
農村出身的他,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體諒病人的疾苦,更體諒病人的難處,他從來不給病人在經濟上增加負擔,他從來都是能用便宜藥品治好病的,不給病人用貴藥,從來不給病人過度化驗檢查,點點滴滴為病人節省,在同行中有很好的口碑。他在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中,無怨無悔的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從死亡線上拉回不計其數的病人。看到一條條生命從自己手中活過來,他時常高興的像個孩子,他總是說救活一個病人自己的靈魂也可以得到一次淨化和昇華,在他心中醫術可以前行,但醫者不能忘本,“有病人,才能實現我的人生價值”成了他的口頭禪,因此對“醫生”這個職業的堅守,他看得比什麼都重。他說,至今病人一聲真情的“李醫生”,依然會讓他動容,因為那樣的呼喚滿含信任與理解,是最純樸的東西,融入血液,化作生命。
業務上一步一個腳印,不懈追求,精益求精,從不滿足
對他來說,技術沒有止境,追求不能停步。他潛心臨床診療的同時,對科研和技術總是身先士卒,帶頭攻關,參與國家自然基金專案一項,承擔x省科技廳科技發展專案一項,獲x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三項,發表省級以上論文十餘篇,其中中華級論文五篇,參編著作四部。2016年他所帶領的急診科加入x省胸痛聯盟,並進行了全國胸痛研究,2017年9月他有幸參加了由中華醫學會在北京組織的中國胸痛診療指南專家共識編寫。近年來他作為x省急診界著名專家經常在學術交流會上進行講座,受到同行好評。
雖然他的業務水平在行業中已經得到了認可,但他從不不滿足,一直不停的學習,他經常說,精湛的業務水平才是為人民服務的有力保障。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他善於開動腦筋,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x山區農藥應用廣泛,有機磷農藥中毒也是常見的急症,傳統治療是清除毒物,應用特效解毒劑治療,解毒劑是指抗膽鹼藥阿托品及復能劑,應用阿托品的原則是快速達到阿托品化,然後再維持一定量的阿托品應用,一般病人的治療也得常達七至十天時間,危重病人時間會更長。他研究發現抗膽鹼藥及膽鹼酯酶復能劑都不能解除體內農藥,只是對症處理,他透過認真研究中毒機理,創新的規範了救治用藥,使大部分有機磷中毒患者,由住院十幾天減少到二至三天左右,死亡率由原來的7%以上,下降到2%以下,花費由原來的一萬元左右,減少到一千元左右,該專案透過醫院科學委員會鑑定為國內首創,推薦到x市科技局立項研究,獲x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並推薦到x省科技廳,x省科技廳作為x省科技發展專案立項研究,省內專家鑑定為世界先進水平,該專案在省內外各級學術會上介紹引起轟動。
在30多年的行醫生涯中,他診治了無數的病人。見慣了生離死別,但他始終保有愛心。他常說“沒有愛,就當不了一名好醫生,急危重症患者尤其需要關愛”。無論何時何地他始終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著一個醫生的職責,詮釋著救死扶傷的神聖使命。
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他成功搶救了大批急危重症患者,經常收到來自患者及家屬的表揚信和錦旗。曾有一位多臟器功能衰竭的患者,病情危重,生命危在旦夕,輾轉多家醫院治療效果不好,醫生曾告知這個病人無治療價值,勸其回家,但這位患者家屬不願意放棄,慕名來到x市中心醫院急診科找到他,經過他詳細詢問病史、認真仔細檢查後明確診斷,並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療,病人奇蹟般的好了起來,至今多年未曾復發;
還有一位敵敵畏中毒患者,一直昏迷,在某三級醫院住院治療十天不見好轉,後轉入某省級醫院治療近一個月仍不見好轉,專家討論結論是該病人治療價值不大,但家屬仍不死心,詢問該院專家還有沒有擅長治療中毒的醫院,專家告訴家屬說x市中心醫院治療有機磷中毒水平最高,你可以過去試試,但一定要到急診科找一個姓李的主任,家屬輾轉來到急診科找到他,經過他精心治療後痊癒出院,當時在同行業引起轟動;
某三級甲等醫院收治一口服一斤甲拌磷(3911)自殺患者,該院對此類患者治療沒有成功的經驗,聽說x市中心醫院急診科x主任治療這類病人效果非常好,洗胃後用救護車直接送來我院急診科,經過十幾天的精心治療痊癒出院,家屬出院時掏心窩子說:“我們當時從大城市向縣城醫院轉診時心裡沒有底,沒想到李主任水平這麼高”。這樣的事例不勝列舉,就連省內專家談起x主任治療有機磷中毒時,都說李主任治療有機磷中毒全省第一。
北方地區冬天農村習慣於煤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很多,嚴重的中毒患者治癒後常發生一氧化碳中毒遲發性腦病,輕者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重者昏迷,治療難度非常大,他積極開動腦筋,在總結國內外傳統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加用糖皮質激素等進行治療,這一改革收到了巨大成效,使一氧化碳中毒遲發性腦病病程縮短,治癒率明顯增加。
注重專科建設,打造一流急診急救團隊
急診科經常承擔大型車禍、集體中毒等事件的搶救工作,因此團隊的協作至關重要,救人於水火,救人於危急,生機轉瞬即逝,因此必須加強團隊協作,作為x市急診急救專業的學科帶頭人、急診醫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他深刻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他時常說“一個好的團隊可抵得上千軍萬馬”,因此他對塑造團隊精神、凝聚團隊合力高度重視,一直致力於打造急診急救專科團隊,承擔著科室住院規培醫師、全科醫師、進修醫師及實習學生的教學工作,手把手的嚴格帶教,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臨床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2007年急診科被評為住院醫師規培先進科室,他被評為優秀教師。
“浴火重生”,行板如歌。對於病人,那是一首首生命交響曲,對於醫者,同樣是經歷生與死考驗的人生之歌、靈魂之曲。醫生,對於別人也許只是一份簡單的養家餬口的工作,而對他,卻是一份為之傾注、熱愛一生的事業,他紮根於臨床一線,不求虛名,無私奉獻,用精湛的醫術帶領他的團隊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蹟。
他古道熱腸,見義勇為,受到當地群眾稱讚;
他兢兢業業,以純真質樸的醫者情懷救死扶傷;
他說藝多不壓人,幹技術需要有學無止境的精神,是做醫生職責和本分;
他人到中年考取博士,成為縣級醫院為數不多的博士醫生。他就是x市見義勇為英雄、x縣道德模範、x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x。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21
我叫陳xx,男,生於19xx年12月29日,漢族,於20xx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在讀醫學校本科。職稱執業助理醫師,就職於xx市xx街道xx社群衛生服務站,從20xx年畢業至今,一直從事鄉村醫生工作。10多年來,在鄉村醫生這個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自己的力量,不分晝夜,任勞任怨,從未完整休過一天班,從未正式休過一天假,就連春節也不例外,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為病人服務,解除他們的病痛,保障他們的身體健康,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讚譽和肯定。我們范家莊社群衛生服務站,連續10多年被街道衛生院評為先進單位,本人於2019年被街道黨工作授予優秀黨員稱號。
鄉村醫生工作是非常辛苦的,由於服務站內人員少,除了基本醫療外,還擔負著1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使的我們經常加班加點,白天忙醫療,有空就為慢性病人測釋迦血壓、量血糖進行體檢活動,措導他們用藥和康復訓練,還得為兒童和孕產婦建卡建冊,白天收集資訊,到了晚上,還要把資訊錄入個人電子檔案中,經常是一干就到下半夜,晚上值班時還得處理有些急症病號,但既使再累,我也從來沒有怨言,急病人之所急,把病人當親人,不管白天黑夜,隨到隨診,悉心照料,遇有活動不便的患者就得上門提供服務,經常是頂風昌雪,顧不上吃飯,但不管再苦再累,我們也會做到讓患者滿意,讓群眾放心。
夏天的一個夜晚,已是10點多鐘,當時正下著大雨,我正在家中休息,突然一陣電話鈴聲驚醒了我,處於醫生的本能,我知道這麼晚了打電話肯定有急事,於是急忙接起電話,是鄰村的一位大爺,說他兒子突然胸悶,喘不上氣來,正在往我們服務站裡趕,我一聽,急忙抓起件衣服,只來的及拱上拖鞋,拿起雨傘就往服務站跑,剛進門,他們就到了。病人是個20多歲的青年男性,嘴唇紫紺,胸悶,全身發癢,經過緊急詢問病史,弄清了病人是急性食物過敏,趕緊讓值班人員給予抗過敏及對症治療,並安撫病人及家屬情緒,讓他們精神放鬆,配合治療,經過及時正確的治療,病人症狀很快好轉,又繼續觀察了1個多小時,等病人一切正常後,又囑咐了他們一些注意事項,才讓他們回家。這時已經到了下半夜了,雖然我很勞累,但是我能為他們解除了病痛,維護了病人的健康,我感到很欣慰。
也是一年夏天,我正在值夜班,本村一名60多歲的婦女,急匆匆的趕到社群衛生服務站,說他丈夫突然生病下不了床,我趕緊拿起出診箱就跑到病人家裡。在為他檢查完身體,做出診斷,然後進行了緊急輸液。由於天已經很晚了,病人及其家屬都已經困的睡著了,我就守在病人旁邊,直到治療結束,等病人好轉之後我才回到服務站。
這些年來,對於經濟條件困難的患者,我還採取減免醫療費用的形式,為患者擾憂解難,雖然自己的收入有所減少,但我收穫的廣大患者的信任和好評,我心裡感到非常滿足。
農村的醫療條件有限,危重病人需要送專業醫院治療,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病人或患者家屬有需求,我都會隨車護送,陪同診療。我經常免費給村民進行測血糖、量血壓、測體溫、查心律、測脈搏等常規檢查,並講授健康、防病知識,對村民進行健康教育,深夜急診、出診更是家常便飯。
村衛生室不僅肩負著農村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工作,而且承擔著配合市衛生局及當地街道衛生院做好國家1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我利用在社群衛生室基本診療工作空閒和下班後的時間,對國家規定的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0-6歲兒童管理、孕產婦管理、預防接種、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重性精神病人管理、衛生監督協管等各項工作都有條不紊的開展工作,及時收集相關的資訊,為相關人員免費查體,指導用藥,針對重點人群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增強他們的防病治病意識,每月按時進行巡查,及時發現轄區內關於衛生監督的不良行為,及時上報處理,配合街道衛生院的工作人員對轄區內發生的各類傳染病都進行了及時有效的處理。截至目前,已經為轄區內居民建立健康檔案615份,每年發放12種健康教育宣傳材料,舉辦6次健康教育講座,更換6期健康教育宣傳欄內容,播放6次影音宣傳教育材料;及時通知轄區內適齡兒童到接種門診進行因家計劃免疫規劃疫苗接種,通知孕產婦及兒童到街道衛生院婦幼保健科進行按時查體;配合街道衛生院每年為6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一全面的免費體檢,並將體檢結果及時反饋給老年人本人;對高血壓、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等重點人群及時發現,納入管理,每年對他們進行至少4次面對面的隨訪,對他們的病情及時掌控,定期指導其用藥及生活。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幾年來,為了讓更多的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享受國家的優惠政,耐心細緻地向群眾宣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相關政策,使農村充分認識到新農合的好處,提高了農民參合率,使我社群居民參合率達到97%以上,更好的解決了農村看病貴的問題。
我嚴格按照上級衛生部門的統一要求和部署,積極開展微機管理收費,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報銷,從未出現過私自存放農民醫療卡的情況,認真做到了發票必須讓患者簽字的要求,真正做到了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得到廣大群眾擁護和交口稱讚。在實行醫改以來,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制度,規範用藥,不濫用激素和抗生素,從而有效減少藥物對居民身體的危害。實行微機操作,對於鄉村醫生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壓力重,任務多,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但我沒絲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樣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積極正常宣傳醫改政策,除了自己自學電腦操作、醫改系統外,我還幫助其他鄉村就醫生儘快熟練操作流程。作為一名黨員,我始終保持黨員形象,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廉潔自律,嚴格要求己。
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和一名鄉村醫生,我將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儘自己所能為村民們消除病痛。用我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風、過硬的醫術服務好村民,用飽滿的激情,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實現美好的中國夢而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22
餘家軍:“水上120”出診20年
餘家軍,1999年擔任金寨縣麻埠鎮海島衛生站村醫。20年來,他堅持為島上200多位鄉親治病,並且隨叫隨到,總是駕船出診的他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水上120”。
麻埠鎮位於響洪甸水庫的核心區,齊山村海島居民住在該鎮唯一四面環水的孤島上,交通極為不便。一次,村裡有個年輕人被蛇咬了,因搶救不及時丟了命,這件事情讓餘家軍感觸很深。初中畢業後,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上衛校,立志當一名醫生。
1999年畢業後,餘家軍毅然放棄外出行醫的機會,留在島上當了一名村醫。為了方便村民就醫,餘家軍買了兩條水泥船倚岸而停,取名“海島衛生站”,簡陋的小船不僅是診所、病房,也是餘家軍一家住了十幾年的“家”。
餘家軍平時看病加上自家山上的毛竹和茶葉收入,一年不過兩三萬元,而他的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妻子在鎮上租房照顧孩子,生活困難可想而知。2008年,在揚州做鐳射印花的舅兄說廠裡缺人手,希望他去幫忙,每年工資不低於6萬元。
就在他準備去揚州時,50多歲的患者老查從鎮上買了兩塊豬肉,回來時硬要塞一塊給他,還送了一些自己種的蔬菜。“也許老查並不知道,這塊豬肉在關鍵時刻絆住了我外出的腳步。”餘家軍說,多年來,鄉親們沒少在生活上幫助他們一家,早些年拿藥沒錢,有給菜的,有給糧食的,從不計較多少,鄉親們待自己不薄,自己怎能說走就走呢?再說,島上除了自己再也沒有第二個醫生,餘家軍咬咬牙還是決定不走了,並且重新做了一塊“海島衛生站”的牌子掛起來。
仁術仁心,水上行醫20載;無怨無悔,救死扶傷一葉舟。20年小船上的堅守,餘家軍詮釋了一名鄉村醫生的職業道德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