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好青年事蹟(精選14篇)

鄉村好青年事蹟

  鄉村好青年物件為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35歲以下農村青年,共分兩類,分別是鄉村創富好青年和鄉村道德好青年。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村好青年事蹟(精選1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村好青年事蹟1

  陳建能於2003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一職、平時完成好村會的各項工作之餘,利用空閒時間,從事漁業、生豬方面的養殖。

  農業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而改變,簡單的病害都依靠科學,不能以傳統的防治辦法,既費時又擔誤防治的適合期,他結合實踐與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出產的藥品進行對症下藥,做到事到功倍。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以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經濟利潤、投資少獲利多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願。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虧損現象比較嚴重,在此期間他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採用一條龍的效益生產,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他採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多200元的利潤。

  在漁業、生豬養殖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他沒有忘記昔日傳授自己養殖優質魚和飼養生豬技術的養殖戶,他決心幫助他們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將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向全村推廣,與群眾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幫助飼養戶掌握好技術,扶持生豬飼養。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當地的養殖戶推廣。向本村生豬飼養戶介紹技術關鍵所在,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一年的推廣期間,本村現進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戶有20多戶,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良好的政治作風作為村委幹部必須具備,樹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世界觀,事事走在群眾的前面,在平時崗位上做好群眾表率,發揮黨員的先模範作用,絕不參佔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鄉村好青年事蹟2

  旦知本,男,藏族,現年35歲,初中學歷、中共自從2013年擔任村委會會計以來,面臨新班子上任,村民思想保守等難題,他狠抓作風建設的同時、積極協助農牧村黨員思想解放、開闊眼界。並帶領村民加強創業意識,不斷提高村民致富度本領。於2005年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下,自願赴甘南綜合專業學校學習汽修和電焊等技術。2006年在阿木去乎鎮自籌和借款80萬元、開創了中小型汽車修理部和大型汽車的零件銷售部,年均收入約30元左右。發揮了很好的社會效益也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如今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擴建和發展當中,現在是博拉鄉農村青年創業致富的典型之一。

  現年35歲的旦知本,給人的他是一個頭腦靈活、思維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闖敢幹,大膽創業,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當年不甘心一輩子在家守著幾畝簿田過日子,毅然選擇了外出務工。透過虛心學習和悉心鑽研業務,在短短兩年時間,旦知本熟練的掌握了電焊技術,黨員,博拉鄉華蓋行政村村委會吉合道村青年農民。

  鄉村好青年事蹟3

  鄧新偉,男,31歲,大專文化,自2003年至今擔任來鳳村衛生站站長。幾年來立足於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於打量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者當地農民的健康,憑著崇高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其主要事蹟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義無反顧,立志農村事業

  2002年剛畢業,我就在來鳳村衛生站工作,在平凡而艱鉅的工作崗位上,我刻苦學習,勤奮專研,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由於在工作中認真出色,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深得領導和群眾的喜愛。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2003年正當“非典“無情的肆掠祖國大地時,作為一名村級衛生工作者我義無反顧,不計個人安慰,每日為返鄉人員監測體溫,即使講資訊反饋給衛生院,並做好對村民的預防宣傳工作,。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幸苦工作,不計得失,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高度讚揚,在鄉衛生院及上級主管部門的帶領下積極開展公共衛生工作,無論是為了居民建立檔案,還是為0-6歲兒童接種疫苗,一級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從開展健康教育宣傳,到高血壓,糖尿病及重症精神病患者查體,隨汙。65歲以上老年人的體檢等,都是人之負責的工作。多久獲得好評,在農村,為了更好的瞭解村民的身體情況,走遍了轄區內的每家每戶,為村民講解宣傳各種健康知識,贏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評。

  三、情繫農村,關心廣大群眾疾苦

  從事農村醫生工作以來,不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診現象也普遍。還記得在今年四月份的一個夜晚,時間已經十多點了,我剛睡覺沒一會,突然間電話響了,原來是垇上的一個村民腎絞痛又犯了,痛的沒辦法沒二話不說,穿上衣服,背上藥箱就上村民家為他診治。像這樣的是對我來說太多了,十一年來,都從來沒有收取群眾一份出診費。給當地村民直接減少了不少診療費用,由於工作繁忙,從來沒有過一個輕鬆愉快的節日。愛心也是我們行醫的信念和做人的根本。多年來,經常為孤寡老人,困難戶減少診療費用,對於大病就醫困難戶都是伸出援助之手。

  四、與時俱進,積極支援醫改工作

  在我縣開展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工作以來,在完成標準化村衛生站建設的基礎上,超標準完成了規範化村衛生室建設,實現四室分開,寬敞明亮,佈局合理,制度齊全,被上級評為了示範衛生站,積極按照上級要求積極部署開展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報銷,實行零差價銷售。嚴格執行國家基本的目錄制度,基本解決了村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到實處。得到廣大群眾支援擁護和稱讚。

  鄉村好青年事蹟4

  王志堅,男,漢族,1990年1月生,2008年初中畢業後的他回到村子裡務農,2010年當選為同心鎮石膏井村團支部書記。擔任團支部書記以來,他踏實工作、努力進取、聯絡群眾、注重創新,不驕不躁、團結同事、虛心求教為石膏井新農村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贏得了領導同事和群眾的一致好評。

  創業的好榜樣

  王志堅從小生活在村子裡,看著家鄉貧窮落後,對未來有著強烈的憧憬的他,決心用自己的雙手,來譜寫自己的人生。渴望擺脫貧困的生活,他開始了自主創業之路。

  可是萬事開頭難,創業得有自己的好專案,好策劃。初中畢業的他也沒有多少見識,對社會經濟發展瞭解的也不多。家鄉茶葉很多,他想起了做茶葉生意。可是剛起步,資金籌措問題,加上年輕,文化低,學識淺,社會閱歷低,茶葉行情瞭解不足等問題,給王志堅帶來了巨大壓力。為了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為了帶領村子裡的人擺脫貧困現狀,鼓勵他們自主創業,改善生活條件。王志堅開始沒日沒夜的學習茶葉知識,從茶的歷史、茶的分類、茶的產地與分佈、茶的鑑別、茶器、茶的沖泡與飲茶方法等等方面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品茶人、賣茶人。成功總是親睞付出努力的人,王志堅經過摸爬滾打終於創業成功。現在他有了屬於自己的茶葉店,王志堅說,下一步他打算回村裡辦茶葉加工廠,增加石膏井村的就業率,同時帶動石膏井的經濟發展。

  家庭裡的好男人

  王志堅算是個十足的好男人,在父母眼中是個好兒子,在妻子眼中是個好丈夫,在孩子眼中是個好爸爸。

  農村家庭,生活條件都不是很好,父母親整日操勞,50出頭的老父親已是滿頭白髮了。看著父母親漸漸老去,如今王志堅透過自己的努力家庭收入也算不錯,他經常給父母親買一些補品,陪他們逛逛縣城。王志堅就算工作再忙也會抽空陪父母親聊聊。老父親喜歡喝幾口小酒,王志堅總會找到機會陪父親喝上幾杯,聊聊家常。

  事業上,王志堅的妻子給了他巨大的支援,事業剛起步,生意不好的時候是妻子默默支撐著這個家,把孩子,公公婆婆照顧好,穩固好後方,給他鼓勵,讓他振作。這一切王志堅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現在事業有成的他沒忘記妻子的支援和鼓勵,外出送茶葉時不論怎麼忙,不論多晚他都會回到家吃晚飯,飯後幫妻子洗碗。這麼多年,不管在外面受多少氣,生意上有多少不順心,王志堅從不跟妻子吵架,也不把不開心的事帶回家,回到家帶給妻子的都是滿滿的微笑,給家裡帶來溫馨的氣氛。村裡人都羨慕他們這一對小夫妻,常說他們是一對神仙眷侶。

  村子裡的好同志

  有人會說工作和家庭無法兼顧,可王志堅卻能做的很好。週一到週五他都按村委會的值班安排準時上班,茶店的事就交由妻子管理,下班後再回去。王志堅作為村上的團支部書記,為了村子發展,村民生活沒有少費心。

  在日常工作上,王志堅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每次村上開會,王志堅都準時到村委會。他堅持每天去村委會上班,與村幹部一同工作;他經常和村上的其他領導一起走村入戶,瞭解村情民意,虛心向村民學習,真誠與村民交心,瞭解鄉親們的所需所難。有村民到村委會找他說事,他總能耐心聽他們敘述,能解決的就給他們解決,需要上報鎮上的就用筆記本仔細記下細節;村裡的年輕人向他"取經",學習如何創業,如何發家致富,他也都傾囊相授,把自己創業所取得的經驗和教訓都教給他們,給他們提供到自己店裡工作,學習技術的機會,鼓勵他們自主創業,改善生活條件;村裡的老人只要有需要找到他,王志堅總是二話不說就幫老人去辦事,不論大事小事,瑣事難事他都從未推辭。村裡的老人經常說王志堅是石膏井的兒子,是大家的好兒子,只要有他在,沒有什麼事是不能辦的。村裡的年輕人則以王志堅為榜樣,說他是創業致富的能手,是他們的老師,是他們的貼心人。

  作為村團支部書記,他經常去看望一些家庭困難的學生,自己掏腰包給他們送去一些學習用品,鼓勵他們好好學習,走出大山,填補自己沒有上大學的遺憾。王志堅鄰居有一戶是三個孩子上學的家庭,老父親靠著作農活和在村裡打零工獨自一個人拉扯三個孩子長大。2013年9月,三個孩子中的大姐開學就要上初三了,乖巧懂事的她知道三姐弟都上學,家裡負擔重,成績優秀的她還是決定輟學回家幫父親幹活。王志堅瞭解到這個情況後,把情況跟村書記、主任彙報後又主動幫小女孩的學校聯絡,為她爭取減免學費,同時還多方籌集,協助村委會一起解決三姐弟上學問題,還給他們家申請了低保戶。成績優異的女孩現在已上高中,她說,她會努力學習,會記著王志堅的幫忙,將來出息了會像王志堅一樣回到家鄉,幫村裡脫貧致富。

  對於村裡人的誇獎,王志堅說:"鄰里之間哪家沒有點兒事,農村的事情更是繁雜,看到該幫的就儘量幫,鄰里之間互幫也是很平常的。更何況我還是團委書記,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不能讓他們失望。"這就是同心鎮石膏井村的道德好青年王志堅,他用實際行動延續著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用具體的表現詮釋著互幫互助的道德含義,用一絲不苟的態度踐行著恪盡職守的職業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善良、樸實的王志堅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工作上,雖沒有轟轟烈烈,但他卻全心全意、紮紮實實,從身邊的瑣事、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做好每件事;創業上,他沒有大張旗鼓,也沒有一帆風順,但卻以敢闖、敢擔當、善學習、能創新,的進取精神帶領著青年團員創業發展,帶動著全村經濟的發展。

  鄉村好青年事蹟5

  胡志濤同志,男,哈尼族,中共黨員,雲南寧洱人,1992年1月生,現年22歲。2013年6月畢業於雲南民族大學人民武裝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13年10月,到寧洱縣磨黑鎮曼見村工作,系寧洱縣2013年大學生村官。

  選擇回到家鄉做一名大學生村官,一方面是就業壓力的驅使,另一方面是他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有著特殊的感情,只有透過基層的鍛鍊,才能真正學到工作和與群眾打交道的方法,從而彌補社會閱歷的不足。自從明確了要回到農村工作的想法後,他就決心要紮紮實實工作,為群眾做好每一件事。他堅信,及時沒有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也能做好村官。

  初入基層,較為茫然。剛到村任職時,什麼都是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村民來辦事也不知道怎麼操作,只知道諮詢書記、主任。他整天除了打掃衛生以外就只能看看報紙、雜誌。後來,在村兩委班子的指導下,慢慢學會了一些村委會事項的辦理,如打證明、收取養老保險等基本事項。同時,他也逐漸的對曼見村的基本情況作了瞭解,對各小組基本情況、村民生活狀況、黨員基本情況作了瞭解。

  他注重學習,虛心向村領導班子請教,用心體會觀察農村工作,堅持自學,保質保量地完成本職工作。

  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

  深入群眾,瞭解群眾所思所想。農村工作,只有多與老百姓溝通交流才能順利完成。他先後多次與村兩委人員到曼見村16個村民小組中,與村民溝通交流,瞭解生產生活情況,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同時認真傳達好黨和國家的各項惠農方針、政策,讓各項惠農措施真正落實到基層。

  堅持不懈的做好遠端教育組織管理工作。作為遠端教育工作的管理員,堅持為黨員群眾播放遠端教育內容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遠端教育的學習中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讓村民學到了致富經驗讓黨員們養成了及時學習和掌握黨的方針政策的好習慣。

  做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及農轉城工作。為了讓村民們能瞭解這些政策,享受這些政策等帶來的益處,他與村兩委班子一起走村入戶,向他們講解這項政策的好處和實處,發放相關宣傳材料,說服村民積極配合工作。使曼見村的養老保險、農轉城都能圓滿完成下派任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也在全鎮前列。

  參與調解工作,化解群眾矛盾。他來村工作以後,積極協助村組幹部做好調解群眾糾紛工作。在調解農村糾紛是,既要講法律和政策,也要結合村規民約及尊重當地的民族風俗習慣,同時還要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方法。他積極向村幹部學習好的經驗和方法,並做好調解工作的相關記錄工作。這樣不但增進了和群眾的感情還排查矛盾化解糾紛,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從而使村務日常工作也能夠順利開展。

  處理好突發災害。2014年7。21洪災中,曼見村多處山體塌方,多條道路阻塞,多戶村民房屋受損,村民農作物受到較大損害。災情發生後,他與曼見村領導班子一起,深入到各村民小組,到農戶家中檢視房屋受損情況,到田地間統計村民農作物受損情況,逐一做好登記,及時上報鎮政府。

  加強黨組織建設。2013年年末至2014年初,他認真做好了曼見村晉位升級工作、年終總結、三年規劃、老齡黨員的統計歸檔工作。2014年3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他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認真做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組織好總支大會的開展,參與到各支部、各黨小組的會議中去。同時認真做好教育實踐活動各項材料撰寫、修改和整理的歸檔工作。

  抓住機遇,把握鍛鍊機會

  參與經濟普查工作。2014年1月,他與全鎮的大學生村官一起協助鎮統計部門完成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工作。先後到全鎮的11個村(社群)進行經濟普查,圓滿的完成了經濟普查的工作。

  協助鎮各部門完成相關工作。2013年12月,協助社保部門對全鎮的新農合、新農保資料進行統計核對。2014年1月,協助鎮農經部門對全鎮土地承包、土地糾紛、土地經營權流轉等進行統計並錄入。

  在新農村建設的舞臺上,他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農村工作中,勤勤懇懇,紮紮實實。信賴是一點一滴慢慢積累起來的,而工作經驗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村官"雖小,乾的事也很簡單和平凡,但他相信,只要懷著一顆赤誠之心把這些事情幹好了,就是不簡單,就是不平凡。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和村民多交流,多增進感情,真正和村民站在一起,心貼在一起,傾聽他們的心聲,體會他們的疾苦,做一名真正的"村"官。在未來的日子裡,他一定紮根農村,奉獻農民,更好的體現新時期大學生村官的人生價值!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創造著一名大學生村官的精彩。

  鄉村好青年事蹟6

  賴君,女,1985年3月出生,哈尼族,本科學歷。賴君是一個標準80后土生土長的普義人。2008年,她從大學畢業,回到了自己的家鄉,2013年6月擔任普義鄉端金村村委會副主任。幾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培養下,在幹部群眾的指導幫助下,她勤勉向上、奮發進取,從轉變角色到進入角色,紮紮實實的做好農村工作,為促進鄉風文明、共建和諧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

  還未走進端金村村委會辦公室,就已經聽到清脆的笑聲,只見一個戴著一副邊框眼鏡,衣著端莊的年輕女子,正在開導一位與兒媳婦產生家庭糾紛的大媽,她就是賴君,說說笑笑中,大媽也就釋然了,也露出了滿臉的笑容。賴君說:"第一天到村上上班還不知道怎麼和老百姓打交道,工作幾年後才發現老百姓是最好相處的,現在是隔三差五就有群眾找我款白。"

  儼然,農村基層工作,已經讓年輕的賴君褪去了出大學校門時的稚氣,透過基層工作的磨礪,她多了份幹練、責任和擔當。

  2012年與愛人結婚組成了小家庭,小家剛成立,愛人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在寧洱縣打工。紮根農村基層建設的賴君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照顧父母、孩子,經常晚上12點還在做家務,更別提工作忙加班的時候了。但她從未抱怨過,因為她深知想讓群眾對你滿意,就要做好他們的貼心人。賴君時時用自己的行動來做表率。工作中,她認真配合好村主任的一切日常事務工作,充分發揮了自己大學生的優勢,用踏實的工作態度取得了村幹部們的支援和重視,很多好的想法和建議都被採納實施;生活中,她細心的關心村民們的困難瑣事,盡最大的能力去幫助他們,真正使自己融入到村裡,把自己當成村裡的一份子,和村民們慢慢建立了互信關係。她時常提醒大家要隨手關好門,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提高警惕;在環境上,看到有垃圾她都會主動拾起,對在亂丟亂畫的百姓,她都會善意提醒要保護環境;在遇到老百姓家漏水、太陽能壞了她都會主動幫忙解決;遇到鄰里糾紛大家也會第一個想到她,請她去調解矛盾,賴君認為既然大家看的起她、相信她的公正,她無論如何都會盡全力去幫助調解。幾年來她調解各類矛盾糾紛近百餘次。

  賴君常說:"我的父母在家裡,我的家在農村,農村就是生我養我的父母。是她給了我生命,是她養育了我,是她給了我今天。現在我長大了,長知識了。飲水思源,我並沒有忘記我的父母,我的家鄉。"自古忠臣多孝子","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老鄉就是我的父母,農村就是我的家,我身為端金人,身為農村人,我願為家鄉付出我的青春,我願為農村留下我的汗水,我願為家鄉做事,為農村奉獻。"

  鄉村好青年事蹟7

  他叫楊俊,男,彝族,中共黨員,雲南普洱人,1990年9月生,2012年6月畢業於雲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森林資源保護與遊憩專業。2012年9月,22歲的他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選派到寧洱縣磨黑鎮江西村工作。到江西村工作以來,他踏實工作、努力進取、認真學習,深入群眾、仔細傾聽,不驕不躁、虛心求教為江西村新農村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贏得了群眾的認可和領導同事的好評。

  加強制度、文字規範,當好檔案"管理員"。到村工作以來,他對全村的基本情況,包括全村土地面積、人口、黨員、村組幹部、勞力以及外出務工人員、享受低保人數、貧困戶等都基本掌握。透過蒐集、深入小組,仔細調查掌握全村的第一手資料,為能更好的為村開展工作提供依據,並使村臺賬、村情村務實現了規範化、電子化管理。

  宣傳上級政策,爭當群眾"宣傳員"。作為一名年輕黨員,雖然黨齡不高,但在他的心裡有一種信念:爭當群眾的貼心人,當好群眾的宣傳員。他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積極主動學習中央、省、市、縣、鎮關於教育實踐活動相關檔案精神,同時利用村組幹部會議的機會主動蒐集資料,向村組幹部們傳達"中央八項規定"、"8433"升級版的孟連經驗、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重要論述摘編等,及時將黨的各項惠農政策以及有關生產、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宣傳到農戶,積極為村民們解答疑難困惑。

  協助村組幹部,積極為村民調處糾紛。農村是土地糾紛、鄰里糾紛易發多發的區域,他來村工作以來協助村組幹部解決各類糾紛近7起,都已成功化解。面對複雜的農戶矛盾糾紛問題,他向村幹部學習好的經驗和做法。他認識到:在農村調解糾紛不能光講政策和法律,還要結合道德、村規民約以及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同時還要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方法,用一顆公平正義的心對待每一位村民。矛盾糾紛應該盡最大努力化解在基層,讓上一級政府有更多的時間研究磨黑改革發展的大計。構築和諧,每一位基層的優秀"調解員"功不可沒。

  愛崗敬業,少抱怨,多做事,爭當人民群眾的"勤務員"。到村後,他為全村146人辦理農村低保的各項手續,包括代農戶撰寫申請書,填寫入戶調查表及申請審批表等;完成1523人新農合的收繳工作,為1523人辦理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投保工作;收繳新型農村養老保險676人的保險費,為676人辦理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投保工作;他和村委會工作人員積極開展畜禽預防工作,共注射豬疫苗2700頭,注射牛疫苗165頭,完成能繁母豬保險678頭,完成農轉城工作任務數95人,完成率達100%。以一個"勤務員"的標準,真正的把國家的'各項惠民政策及時準確的落到實處。

  結合實際,探索江西村發展思路,爭當新農村"建設員"。江西村地處磨黑鎮東北面,距鎮政府40公里,距寧洱縣城73公里,交通較為不便,市場經濟不夠活躍、人才欠缺,發展後勁不足,村容村貌的改觀更大程度依靠國家政策。在江西村開展的農村危房改造中,他和村"兩委"班子認真研究分析,做好入戶調查,徵求群眾意見,同時他主動幫助貧困危房戶做好申請書的撰寫、申請表格的填寫、圖片資料的採集、農戶資訊資料的影印,以及電腦錄檔等工作,全面完成危房改造專案工程建設123戶,其中重建戶5戶,扶持農村太陽能熱水器建設專案30戶,做好相關材料收集工作,解決改善了村民衛生條件,完成農業經濟種植扁豆110畝、無筋豆30畝,以及幫助村民在團墩小組示範種植生態海船1500棵,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真正為困難的群眾辦實事,讓江西村村民過得更好,使村容村貌有了更大的改觀。群眾利益無小事,從到村裡的那一天開始,為村民辦實事、謀利益,成為村民的貼心人就成為他工作的最高目標。

  生命不止,奮鬥不息。敬業就是以身作則,為村民服務,心繫村民,為村民謀利益,要從身邊的瑣事、小事做起,全心全意,腳踏實地做好每件事。做一名稱職的村官,就是要敢擔當、群眾認,有責任意識、群眾觀念;做一名稱職的村官,就是要善學習,有好學態度;做一名稱職的村官,就是要會做事、能創新,有務實作風、進取精神。他是這樣要求自己,也是這樣實踐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是大學生村官隊伍中平凡的一個,但他時刻以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鞭策著自己,按照"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要求,努力成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者、踐行者,紮根基層,奉獻基層,默默的耕耘著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孜孜不倦,在基層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鄉村好青年事蹟8

  楊建思,男,中共黨員,畢業於雲南大學滇池學院法學專業。2012年9月透過雲南省組織的公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考試並上崗任職,擔任星火村村主任助理。2013年在村"兩委"換屆中,以滿票當選為村委會委員,6月份被推選為村團委書記與村報賬員。

  任職一年多來,該同志在黨支部、村委會的正確領導和縣、市組織部門的關心支援下,積極投身於農村工作;積極帶領群眾發展經濟,得到了群眾的一致認可與好評。

  與鎮村幹部和群眾溝通,瞭解村情民意。由於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對農村工作不太瞭解。為此,任職後,他主動與鎮黨委有關領導、幹部以及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黨員群眾接觸,瞭解情況、溝通思想,深入農戶進行走訪座談,調查瞭解詳細情況。平時村裡開會,認真的做好會議記錄,遇到不懂不會的,就向村幹部請教。同時還把村部的所有紙質資料進行分類,對村土地面積、人口、黨員、村組幹部、勞力以及外出務工人員、享受低保人數、致富戶、貧困戶等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並進行整理以及補充,完成電子資料錄入工作,備份電子文件,掌握全村的第一手資料,為村務決策提供依據。一年多來,該同志針對村級經濟現狀問題,經常與黨員群眾接觸,虛心傾聽他們對發展經濟、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意見,特別注重瞭解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需解決的熱點、焦點問題,從而對星火村整體情況,有了更全面的瞭解,為開展各項工作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以開展新農合與養老保險為工作契機,熟悉村民村務。剛進村不久,就趕上新農合與養老保險工作,作為村裡的一名村官,他與村副主任及工作隊員一起,對全村各個小組進行政策宣傳,確保此次新農合工作能順利完成。接著的全市進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入戶調查。他對全村354戶16歲以上居民的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成員關係、戶口性質、人員身份等13項資訊進行錄入,並及時的與派出所核對人員資訊,確保資訊無誤。12月份,60歲以上老年人養老保險發放,他與村兩委幹部挨家挨戶的通知,並且幫助他們影印身份證、戶口本,全村252個老人均領到了養老保險金。這兩次工作的開展都為他熟悉人口情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利用遠端教育,宣傳各項惠農政策。根據縣遠教辦的要求,每月做好2-3次的遠端教育播放。藉助遠端教育電視,他組織村民每月都去村委會大會議室觀看各類致富資訊與各種惠農政策,例如母豬補貼、農業用電政策、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等一系列的惠農措施。使村民瞭解國家對農村的扶植政策的同時,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惠農政策進行自主創業。

  積極參與為民服務、為民解難。他在駐村期間,嚴格要求自己。群眾辦事需要提供什麼材料,都一次告知,並對群眾承諾限時辦結,辦事的村民只要按時到村委會去取就可以了,實現辦事快捷高效。根據檔案要求,他對每個來訪的村民都進行詳細的登記,使每個村民的問題都得以解決。同時實行登門服務制,村民到村裡找相關人員辦事,如開介紹信、合作醫療報銷等,如果相關村幹部因故不在村部,他就將要辦事的群眾的姓名、地址和辦事內容等予以登記,相關村幹部回村後,馬上按登記情況登門服務,保證不讓群眾跑兩趟。

  參與村"兩委"換屆選舉,得到群眾肯定。去年6月份換屆選舉。他積極配合村兩委,組織黨員幹部學習"兩推一選"選舉辦法、《雲南省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及縣、鎮有關檔案精神,同時為了更好的參與村內大小事務,帶領村民致富,他向鎮黨委遞交申請書,請求參與村"兩委"換屆選舉。換屆選舉之前,他在村內向村民闡述大學生村官的工作性質,以及一年內在村內的表現,併為以後工作的開展做了詳細的計劃,獲得了廣泛的支援。在村71名黨員,經過"兩推一選",以滿票當選為星火村委會委員。

  實踐中學習烤煙種植。星火村是全縣的烤煙種植試點,也是多年的老煙區,但很多菸農還向他諮詢烤煙種植方面的一些新技術,雖然自己不瞭解,但是自己會上網,很多理論的東西是可以瞭解的,先從理論開始學習,邊學邊用。種煙是一項環節多、細活多的工作。當時恰逢縣菸草公司派菸葉技術員來村裡講課。楊建思也跟著聽了課,之後便迷上了種煙。閒著的時候,他就在網上搜索烤煙栽培方面資訊;沒人說話的時候,他就到田間地頭找菸農聊天。

  8月份,正是烤煙開始收穫的季節,一口氣種了20多畝煙田的農民田桂林,因為缺乏經驗,家裡居然連烤煙房都沒有建好。而同樣沒有建好烤煙房的在全村還有3戶。沒有烤煙房,就意味著菸葉最終不能變成成品,菸農一年的勞動就會白乾。

  楊建思瞭解情況後,協助村支書果斷地將情況如實向上反映,並聯系縣菸草公司和鎮政府爭取到資金8萬元,幫助農民及時建好了4個烤煙房,挽回經濟收入十幾萬元。這件事也讓楊建思的工作能力在群眾心中得到肯定,這位小"村官"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有人說:農村是一所大學,這裡有學不完的知識。參加農村工作短短一年半的時間裡,他已掌握了很多農村的工作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他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更好地體現大學生村官的價值。

  鄉村好青年事蹟9

  她叫高藝婕,女,漢族,中共黨員,雲南省寧洱縣磨黑人,1987年6月生,2010年7月畢業於雲南省廣播電視大學法律專業。2011年1月,24歲的她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雖然是在社群工作,但是她認真踏實工作、努力進取、聯絡群眾、關心群眾,不驕不躁、團結同事、虛心求教為建設新型美好社群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贏得了領導同事和群眾的一致好評。

  關愛老人,情暖人心來到社群工作首先接觸的是退休工人這個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差不多都是年過花甲的老年人。她用不到一年的時間,透過每家每戶走訪、調查、記錄,對320名退休工人的基本情況都得以掌握,現已增加到了526名退休工人。為了擴大社群服務實效性,實現社群服務的便捷規範,建立了社群服務平臺,服務管理專案一條龍服務、一攬子解決。她對居民群眾平易近人,做居民群眾的貼心人,特別是對老年人,她耐心聽取意見,認真細心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她依然堅持著"為群眾辦好每一件事,做好群眾滿意、自己滿意"的信念。多少次,面對無知而固執的群眾,她仍然不厭其煩地一遍遍進行解釋,在節假日期間,都會定期對困難戶、低保戶、空巢老人、生病退休工人和黨員進行看望慰問,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幫助他們打掃衛生,儘自己的.力量讓他們感受到鎮黨委政府和社群工作人員給予他們的關懷與溫暖。

  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計生為了搞好計生宣傳工作,她深知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性,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就無法駕馭計生宣傳工作,甚至會適得其反,掌握準確、豐富的計生政策不僅是搞好計生宣傳工作的前提,也是對人民負責的工作態度。而且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計生宣傳員,學習是關鍵,於是她擠時間刻苦學習、虛心請教,終於由一名"門外漢"轉變成為一位嫻熟計生業務知識的宣傳員,為自己的宣傳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計生工作中,流動人口管理成了重中之重,為了做好流動人口的計生宣傳工作,她與當地派出所流動人口管理員密切聯絡,掌握流入口的詳細情況,並且利用各種宣傳日集中宣傳和平時入戶宣傳相結合的方式讓流入人口及時掌握國家的計生政策。同時張貼宣傳欄,宣傳計劃生育方面的政策及科普知識,讓計劃生育國策家喻戶曉。而且每年都要協助計生服務站做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讓育齡婦女可以及時瞭解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政策從而避免缺陷兒的出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弘揚志願精神,加強團風建設社群團支部成立之初,就以教育團員青年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社會"四有"人才為目的。在管理所有團員青年中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她積極號召廣大團員青年認真深入學習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並積極主動組織收看視訊會議,學習會議工作報告,深刻領會貫徹檔案精神。同時主動蒐集資料向團員青年們傳達"中央八項規定"、"插甸"經驗等,及時將黨的各項惠民政策以及有關生產、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宣傳到各個團員青年中去,把自己學習的所想所感所悟主動與團員青年們分享。為了使教育活動更加引向深入,她幫助團員青年們訂閱了《中國青年報》、《讀者》等刊物,為他們提供了精神食糧,提高了文化素養。她還組織建立了一支年輕的志願者隊伍,專門幫助空巢老人、年老體弱的居民打掃衛生,讓他們有個舒適的環境、溫暖的家;清理河道、開展植樹活動、打掃街邊溝渠等一系列志願活動,都是為了營造一個綠色美麗的新古鎮而奉上自己的一絲力量。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基層工作,不一定要轟轟烈烈,但一定要全心全意、紮紮實實,從身邊的瑣事、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做為一名社群工作人員,就是要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把群眾放在第一位,有責任感、得到群眾的認可;做為一名社群工作人員,要有一顆上進的心、認真學習,力求突破新發展、建立新型美好社群;做為一名社群工作人員,同時要有細心、耐心、關心的工作態度,做到細心做事、耐心聽取群眾意見、關心群眾切身利益,有務實作風、進取精神。她是這樣要求自己,也是這樣實踐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她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在平時的工作中,事事、處處、時時都以黨員的條件來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對事業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表現出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政治責任感,在實踐中更新思維、開闊眼界;在實踐中磨練意志、學會忍耐,努力使自己成為知識豐富、視野開闊、居民滿意、愛崗敬業的有用之才。

  鄉村好青年事蹟10

  他叫羅建林,男,彝族,中共黨員,雲南普洱人,1988年6月生,2008年7月畢業於普洱中學,2010年11月被寧洱縣磨黑鎮聘用為曼見村文書,2013年透過村民選舉擔任了曼見村副主任的職務。到曼見村工作以來,他踏實工作、努力進取、聯絡群眾、注重創新,不驕不躁、團結同事、虛心求教為曼見村新農村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贏得了領導、同事和群眾的一致好評。

  "當好村上的管理員"。到曼見村工作的三年時間裡,他對村土地面積、人口、黨員、村組幹部、勞力以及外出務工人員、享受低保人數、致富戶、貧困戶等都基本掌握。透過蒐集調查掌握全村的第一手資料,為村務決策提供依據。並使村情村務實現了規範化、電子化管理。

  "當好村上的宣傳員"。作為一名黨員,在他的心裡有一種信念:爭當群眾的貼心人,當好群眾的宣傳員。他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積極主動學習中央、省、市、縣、鄉關於教育實踐活動相關檔案精神,同時利用村組幹會議的機會主動蒐集資料向村組幹部們傳達"中央八項規定"、"8433"升級版的孟連經驗、"插甸"經驗等,及時將黨的各項惠農政策以及有關生產、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宣傳到各家各戶,把自己學習的所想所悟所感主動與黨員和村民們分享。

  "當好村上的調解員"。農村是土地糾紛、鄰里糾紛易發多發的區域,他來村工作以來協助村組幹部解決各類糾紛近40起,成功化解16餘期。面對複雜的農戶矛盾糾紛問題,他向老幹部和老黨員學習好的經驗和做法。總的可以歸納為一句話"一根菸,一杯酒,一份真情。"在農村調解糾紛不能光講政策和法律,還要結合道德、村規民約以及尊重當地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同時還要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方法,用一顆公平正義的心對待每一位村民。矛盾糾紛應該盡最大努力化解在基層,讓上一級政府有更多的時間研究磨黑鎮改革發展的大計。

  "當好村上的勤務員"。到村後,他為全村196人辦理農村低保的各項手續,包括代農戶撰寫申請書,申請表格資訊的填寫等;完成2098人新農合的收繳工作,收繳資金合計125880元,為2098人辦理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投保工作;收繳新型農村養老保險697人的保險費,收繳資金合計94200元,為697人辦理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投保工作;他和村委會工作人員發放豬圈改造補貼資金合計176000元,發放養豬豬仔補貼資金合計15200元。以一個"勤務員"的標準,真正的把國家的各項惠民政策及時準確的落到實處。

  "爭當新農村建設員"。曼見村是一個山區半山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市場經濟不夠活躍、人才欠缺,發展後勁不足,村容村貌的改觀更大程度依靠國家政策。在曼見村開展的農村危房改造中,他和村"兩委"班子認真研究分析,做好入戶調查,徵求群眾意見,同時他主動幫助貧困危房戶做好申請書的撰寫、申請表格的填寫、圖片資料的採集、農戶資訊資料的影印等工作。真為正有困難的群眾辦實事,讓曼見百姓過得更好,村容村貌有了更大的改觀。面對2013年曼見村烤煙種植面積難於落實完成的困境,他以高度負責任的態度不斷向玉溪方向的同學朋友諮詢烤煙種植的種植技術和收益情況,分別到3個村民小組做宣傳動員,跟村民講實情道真話,讓村民們明白烤煙種植的可觀經濟收益。從到村裡的那一刻開始,為村民辦實事、謀利益就成為他工作的最高目標。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基層工作,不一定要轟轟烈烈,但一定要全心全意、紮紮實實,從身邊的瑣事、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做好每件事。做一名稱職的村委會副主任,就是要敢擔當、群眾認,有責任意識、群眾觀念;做一名稱職的村委會副主任,就是要善學習、求發展,有好學態度、創業精神;做一名稱職的村委會副主任,就是要會管事、能創新,有務實作風、進取精神。他是這樣要求自己,也是這樣實踐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是廣大農村基層幹部中平凡的一個,但他時刻以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鞭策著自己,默默的耕耘著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孜孜不倦,在平凡的崗位上彰顯著不平凡的自己。

  鄉村好青年事蹟11

  若不是回鄉看到老家變化不大,她也許不會選擇農村創業。她說,或許一家人還繼續留在外地,一家四口還繼續著聚少離多的生活。

  創業期間,為了流轉土地,她獨自一人上成都,下重慶,奔赴雲南昭通,輾轉貴州畢節,行程數千公里,簽下了19份土地流轉合同。

  目前,她養殖的泥鰍已經銷售了6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120萬餘元。122畝的泥鰍養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經營。她就是在南溪區仙臨鎮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冬梅。

  回鄉創業

  張冬梅今年29歲,是南溪區仙臨鎮合眾村七組人,早年家貧,4歲那年,父母迫於生計舉家外遷,成為打工一族。特別是她大學的時光,一家四口長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團聚的她,卻因為現實而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張冬梅上大學後一直都在做兼職。手機促銷、發傳單、餐館服務員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掙到錢的兼職,張冬梅都願意去嘗試。從大二開始,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她再也沒有問過家裡要一分錢。張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為家裡省6000多元。

  2010年,張冬梅從山東經濟學院畢業後,在當地做了一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資幾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慶做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正輾轉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創業的張冬梅開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轉折出現在2013年,張冬梅一家回鄉省親。難得團聚的一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回到合眾村時,看到家鄉的樣貌和2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區別,張冬梅的心裡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她把這個事情和父親一提,兩人一拍即合,準備在家鄉大幹一場。

  “爸爸懂得泥鰍的養殖,我們這裡山清水秀,還比較適合養殖。”張冬梅說,泥鰍的養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魚出水需要3—5個月,2000—3000斤/畝,每畝的收益在2.4—3.6萬元之間,一年可以收兩次,收入在4.8萬元到7.2萬元之間。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說幹就幹,父女兩人當即決定回原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回鄉創業。

  百畝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張冬梅和父親張修定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父女共同出資80萬元開始創業路程。當時,父女遇到的一個難題便是土地流轉,由於當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較多,再加上對土地流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資金、技術到位,而場地未落實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時,張冬梅接到幾個電話,告知她可到對方所在地進行泥鰍養殖,可流轉300—500畝土地,每年每畝的單價只需要80元,租賃時間由張冬梅定。甚至還有免費出場地,讓張冬梅一家技術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對“誘惑”,張冬梅並未動搖回鄉創業的決心。既然有村民不願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對方談合作。當年,張冬梅開始蒐集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址、電話等資訊,隻身一人前往成都、重慶、雲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說服他們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她一個個地找,一遍遍地查,歷時26天,行程數千公里,終於簽下了19份土地租賃意向協議,共租賃土地122畝,每畝585元。

  土地問題解決了,張冬梅便和父親開始著手養殖場的修建,從平場到挖坑等基礎活路,張冬梅都親力親為。養殖場辦起後,父女進行了分工,張修定負責技術管理,張冬梅負責養殖場運營。

  “如果按照新疆當地給我們的土地租金計算,我們可以節約100多萬元的成本。”說起為何堅持留在家鄉創業,張冬梅說,他父親當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來是想“羔羊跪乳”來報答鄉親的恩情,二來是想透過養殖帶動家鄉人民致富。

  年入百萬

  由於張修定掌握著一套熟練的泥鰍育苗、出苗、養殖技術,加上張冬梅一直在努力學習經營,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辦起後,生意還不錯。截止目前,她家銷售水花、存苗、成魚的營業額已有60萬元。

  目前,該合作社主要從事泥鰍苗孵化、商品泥鰍養殖工作。在技術上,張冬梅一家還突破了傳統孵化模式,將泥鰍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們自助研發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術正在申報發明專利。”張冬梅說,這個技術的創新,使泥鰍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們生產水花的能力在1000萬尾/次、寸苗100萬尾/次,成魚年出水6—8萬噸,年收入可達到120萬元左右。”張冬梅說,按照目前養殖場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萬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資),一年的純利潤在90萬元左右。如此一來,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開始掙純利。

  張冬梅算了一筆賬,稻田和泥鰍種養配套,一畝可以產成魚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計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萬元。目前,已有20多戶農戶已經和她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準備進行泥鰍飼養。

  另外,張冬梅還準備新流轉200畝土地,配套種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農家樂等,準備發展觀光農業和體驗農莊,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鄉村好青年事蹟12

  從一個懷揣夢想靠月收入幾百元的打工仔,到一個嶄露頭角擁有40多名工人的企業帶頭人;從一個只有初中文憑的毛頭小子,到一個敢於創新,追求進步的業界精英,平凡的黃文學用十幾年的坎坷經歷成就了非凡的事業,實現了人生的價值,詮釋出一段白手起家的創業傳奇。

  黃文學,男,1967年出生,陝西省城固縣董家營鎮莫爺廟村人,現任大巴山食品廠總經理,先後被評為致富帶頭人、產業發展帶頭人、“十大青年創業者”;他所建立的大巴山食品廠解決了當地40多名青壯年農民的就業問題,為當地農民工再就業做出了貢獻。

  全心全意創事業

  “梅花香自苦寒來”,黃文學所走過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相反,他的創業歷程充滿了荊棘,但他憑著頑強的拼搏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打造出發揮自身價值的事業平臺。

  一、艱苦的童年生活磨礪出他不屈的性格。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黃文學的創業故事和他貧窮、艱苦的童年生活是分不開的。黃文學1983年學習畢業後,擔任莫爺

  廟公社農村電影放映員,多年來勤勤懇懇工作,頂風雨冒嚴寒,爬山涉水,走村串鄉,把文化娛樂送到千家萬戶,2007年電影走向滑坡,黃文學前往上海無線電二廠打工,他總想自己幹出一番個人的事業,2008年返鄉,2009年看準了食品加工專案,用打工掙的錢,又向親友借款、貸款創辦了大巴山食品廠。

  一個人要有真本事,就應該闖一闖。2008年,黃文學滿懷著創業激情回到了家鄉,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擺在黃文學面前的問題數不勝數:廠房選址沒有著落、頭期資金還沒有落實、技術員工沒有到位……在眾多的困難面前,黃文學沒有膽怯,回鄉後的黃文學,幹事業最重要的是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怕、高人一籌。初期由於資金不足,尋找了一所廢棄的小學,購買了部分生產裝置、設施,他看準了市場前景,於是堅定不移地做起了食品生產、銷售工作。他帶領著自己的技術骨幹們,加班加點的研發樣品,8月份的天氣異常炎熱,但憑著他們的創業激情和拼搏精神,僅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開發完成了好幾個樣品,並於當年9月份將產品正式推向市場,令人驚喜的是,該系列產品一上市就異常火爆,供不應求,實現了產銷兩旺的目標,黃文學的創業之路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

  三、良好的創業環境為工廠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創業環境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縣政府

  為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刺激創業和就業,不斷改善創業環境,為創業大軍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黃文學感受到地方政府營造的良好創業環境,在各職能部門的關心和扶持下,黃文學帶領著大巴山食品廠的全體職工努力奮進,拉開了企業不斷做大做強的序幕。

  為了生產出質量一流、美味的食品,黃文學引進了一批先進的生產裝置,並在員工隊伍中普及了操作技術,這樣,一個高素質、高產量、高環保的食品生產廠家在董家營鎮這個人傑地靈的地方站穩了腳跟。

  飲水思源勇擔當

  在黃文學看來,做企業也要飲水思源,財富取之於社會,就要用之於社會,幾年來,黃文學積極服務青年就業,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為政府解決城鎮人口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實現農民工本地就業,減少留守老人、兒童數量。董家營鎮的老百姓僅靠種地很難維持生活,村裡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會選擇出外打工,留下老人照顧年幼的兒童,因此,平時在村子裡很難看到青壯年,村裡的小孩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擁有著艱難的童年記憶的黃文學建廠一件事,就是招收村裡的青壯年剩餘勞動力,實現村民的就近就業,這樣,村民既能兼顧家庭,又能掙錢補貼家用,獲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評。

  二、推薦村民就業,帶動村民一起致富。黃文學知道,僅靠自己一人之力想要解決全部村民的就業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他極力聯絡兄弟企業,推薦村民們就業,併為無技術、無經驗的村民提供免費的就業培訓,解決了相當大一部分的村民就業難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黃文學的努力下,2010年,村裡大部分剩餘勞動力得到了合理的運用,僅大巴山食品廠就招收了40多名農民工,並計劃進一步擴大工廠規模,解決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精心管理建隊伍

  黃文學自擔任大巴山食品廠總經理以來,深深地知道,要想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員工的素質一定要不斷提高,於是,他抓管理、抓業務、抓隊伍,開創了現代化企業管理的新局面。

  一、抓管理,上下一心謀發展。大巴山食品廠招收的員工大多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而且和黃文學是鄉親,員工素質不高,紀律意識不強,為了提升員工的紀律意識,黃文學透過精心組織,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引進了先進的生產裝置,並選配了最優秀的管理人才加入進來,為了說服鄉親們遵守規章制度,黃文學以身作則,並經常與員工溝通交流,最終建成了一支紀律性強的員工隊伍,形成了上下一心謀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抓業務,身先士卒求發展。工廠的銷售市場發展是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黃文學帶領全體員工共同分析市場,劃分區域客戶,分割槽分片逐個進行營銷,他克服重重困難,身先士卒,各個商場進行攻堅,為工廠產品銷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帶出了一批優秀的業務高手。

  三、抓隊伍,提升素質共發展。創業中的黃文學認識到,萬事以人為本,人的基礎打不好,事業就很難發展,於是,他制定了“一小時學習制”,每天抽出一小時,組織員工開展業務培訓與交流,並在工廠內部設立了讀書角,鼓勵員工工作之餘不忘學習,另外,他還經常派員工走出去學習,回來後與其他員工共同交流,在不斷的培訓交流和學習中,員工的整體業務素質、綜合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黃文學的不斷努力下,2011年,大巴山食品廠年銷售額達到了320萬元,並定下了2012年突破450萬元的目標。“創業有起點,事業無終點”。黃文學深知,今天取得的成績,只是明天事業的一個基點,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步。在今後的生產經營中,他一定會高舉“青春創業”的旗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家鄉農民工再就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鄉村好青年事蹟13

  他是一個26歲的農村大學生,畢業後放棄高薪職業回到家鄉種植山藥,備受鄉鄰質疑;他精心研究網路營銷模式,帶領全家開起了山藥網店,做得有聲有色;他有一個山藥夢,希望透過推廣綠色山藥品牌幫助鄉鄰致富,精神可敬可佩。

  他就是焦作市武陟縣西陶鎮張武村的“山藥哥”趙作霖,一個用雙手種植綠色山藥,借微博追求著山藥夢的年輕人。

  【不可思議】放棄高薪職業投身山藥生意

  10月26日、27日,焦作市武陟縣西陶鎮張武村炸開了鍋。焦作市30位微博營銷高手應“山藥哥”趙作霖的邀請,到張武村參加“山藥哥第一屆網路文化山藥節”。大家一起到趙作霖的12畝山藥地裡看山藥長勢,聽“山藥哥”講山藥的種植技巧,並捲起褲腿開展挖山藥比賽,最後把挖的山藥做成各種美味佳餚,共同分享收穫的喜悅。當然來湊熱鬧的還有張武村的村民,大家對“山藥哥”的做法十分好奇,但對他的人生選擇卻多了幾分理解。

  張武村曾經是武陟縣盛產山藥的村莊,趙作霖的祖祖輩輩也都是種植山藥的好手。但是近年來,山藥市場行情並不好,趙作霖的父母希望讀大學的兒子畢業後能在城裡找份不錯的工作,擺脫黃土地。趙作霖2008年考入河南工程學院營銷與策劃專業,透過努力奮鬥,他成為2008級該專業最優秀的學子,沒畢業就被某中國大型快餐公司相中,開出了月工資3000多,交納五險一金的條件。

  工作了6個月,趙作霖又跳槽到了河南省某知名傳媒公司,僅僅畢業一年的他就憑藉自己的實力拿到了5000元的月薪。在同學眼中,趙作霖是他們學習的榜樣,而在父母的眼中,兒子安家在大城市是早晚的事。然而,就在此時,趙作霖卻對父母提出了開山藥店的打算,不等商量,他們就否決了兒子的想法。

  “因為我學的就是營銷與策劃,平時就結合著自家的情況分析山藥市場行情。我覺得老家的農民只會種地不會賣東西,這麼好的東西就是掙不了錢。”趙作霖說,“就是因為這個情結,我決定堅持自己的想法。”趙作霖結婚後,媳婦兒馮方把自己收趙家的彩禮錢全部交給了丈夫,自己還做起了“山藥妹”,幫助丈夫圓夢。2012年12月,趙作霖的網店終於開了起來。

  【風生水起】網路營銷生意火爆

  東方今報記者來到“山藥哥”家時,看到一家人都在院子裡忙活,“山藥哥”正在跟焦作市某知名商家的經理侯先生談生意。“這兩天發貨供不應求,天天忙到半夜。”“山藥哥”告訴記者,他10月1日開始預售,10月20日開始挖山藥,一個多星期的時間,他已經賣出去了4000多斤山藥。“這都得益於網路營銷模式呀。”“山藥哥”高興地說。

  “在我眼中,這些山藥都是寶貝。但是要將山藥變成‘金條,如何銷售非常關鍵。”為了找到更大的銷售平臺,“山藥哥”花費大量心血研究各種網路社交工具的特點。“微博的轉發功能特別強大,可以用來推廣產品;淘寶是個比較成熟的交易平臺,可以在這裡進行買賣;而微信的私密性比較強,可以透過微信為客戶做後期的服務。”

  據“山藥哥”介紹,現在武陟縣大部分種植山藥的農戶還停留在傳統的營銷模式中。“他們一般把山藥批發給商販,自己還會拉些山藥上城裡零售,這些方式都是比較落後的,農戶並沒有多大的經濟效益。為了多掙錢,很多農戶搶在中秋節前把還未成熟的山藥挖出來賣,還有不少農戶依靠多撒肥料來提高產量。”“山藥哥”說,“這樣整個山藥市場都陷入了一個非常被動的局面,山藥的價格越壓越低,好多人都種不下去了。”

  “山藥哥”堅信生態食品是一個發展趨勢,所以,他遵守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在霜降前後才挖山藥,並且提倡給山藥上農家肥。“現在市場上零售的山藥一般是每斤8元到10元,而我賣的價格是每斤12.8元到16.8元,由於口感好,營養豐富,回頭客非常多,山藥供不應求。”

  除了產品好、營銷渠道廣,“山藥哥”還有一個做生意的絕招,那就是搞好服務。記者在現場看到,“山藥哥”和“山藥妹”在每箱山藥裡都放了一雙橡膠手套,一個削皮刀,一份山藥食譜還有一張愛心卡片。記者發現這些愛心卡片都是“山藥妹”馮方親手寫的,卡片上對顧客如何食用山藥進行了溫馨的提示。“這些東西我在其他商店裡都沒見過,就在他家看到了。”

  來談生意的侯先生說,“我在網上看到大家對‘山藥哥的評價不錯,就過來看看情況,合適的話我們會展開合作。”侯先生說。

  【令人稱讚】“山藥哥”期待致富鄉鄰

  “山藥哥”有個山藥夢,那就是健康大眾,致富藥農。

  今年10月份,“山藥哥”牽頭成立了“七倍懷藥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有三家農戶加入到了他的合作社,山藥種植規模達到了40多畝。“聽老人們說,我們這裡的山藥,藥性是其他地方的七倍,我們便取名為‘七倍懷藥。”“山藥哥”自豪地說,“我希望我們山藥農戶的收入也能提高,為此我組織成立了這個合作社。我打算帶領其他鄉親一起種植綠色的山藥,然後共同開闢多種方式的銷售渠道,共同致富。”

  成立合作社、擴大生產規模後,“山藥哥”還準備對山藥進行簡單的加工。“比如可以將山藥磨成粉或者加工成山藥片,這樣的話產品可以儲存更長的時間。”同時,他還希望能夠和一些大的商家進行合作,使山藥的銷售渠道更加穩定和多元化。

  “山藥哥”的想法和做法贏得了不少同行的讚譽,村裡人對這個小夥子也都豎起了大拇指,父母更是直接給他“打工”,就連丈母孃也親自上陣,幫助小兩口經營網店。這一切,都使“山藥哥”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他堅信只要堅持下去,自己的夢想早晚會變成現實。

  鄉村好青年事蹟14

  胡繼勇,男,1984年出生,中共黨員,柏林鄉三板橋村委會存子山村小組青年農民。2007年畢業於昆明學院,先後到廣州、深圳等地打工,5年的打工生涯,使他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技能和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為自己回鄉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2年初回鄉創業,現在是柏林鄉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之一。

  現年30歲的胡繼勇,是一個敢想、敢幹、思維敏捷,吃苦耐勞,勤奮好學農村青年。2012年2月回家,他就想:“別人都能創業成功,難道我不能嗎?”懷著這種想法,他就開始在家鄉尋找創業門路。在走訪串門時,他聽人說,養豬也能發家致富。於是他想:“我能不能回來帶領大家一起養豬致富”。隨後他走訪村寨,向周圍瞭解養豬的基本知識,學習經驗,透過網路和翻閱各種養殖書籍,瞭解更多養豬知識,併到周邊一些養殖場借鑑他們的寶貴經驗,摸清情況後,他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

  創業後,他邊幹邊學,遇到困難不悲觀失望,更不氣餒退縮,而是積極進取,分析研究,努力學習科學的養殖方法;透過各種途徑籌措資金,逐步擴大養殖規模,積極主動改變傳統養殖習慣,靠改革創新觀念。

  2014年5月,為了讓鄉親們有更多的致富路子,他又組織成立了西疇縣衡世畜禽繁養殖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生態土雞繁養殖及銷售,併為社員提供技術指導及市場諮詢服務。專業合作社從一成立之時起就樹立了“自己致富,並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發展理念。

  通過幾年來的摸爬滾打和艱苦奮鬥,如今,胡繼勇已經成為柏林鄉的致富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領頭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他沒有忘記為鄉親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養殖戶來求他幫忙,他總是很熱心地幫助他們,無償提供技術諮詢和養殖書籍。同時,胡繼勇同志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實際的養豬、養雞經驗。

  在廣大村民看到胡繼勇養殖場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後,各村民紛紛上門取經,積極效仿,大力發展養殖業,都想透過養畜發展家庭經濟。一時間大家紛湧而上,於是他主動引導村民改變觀念,合理分流,搞特色養殖,擴大生產規模,走專業化之路。

  目前,胡繼勇的養豬場共養殖能繁母豬23頭,商品豬110頭。合作社也發展成為養殖1000只生態雞的規模化基地。下一步他將更好的發展養殖業,帶動更多的群眾發家致富。

  他和眾多青年人一樣,曾有過美麗的生活遐想、美好的事業憧景和燦爛的人生構想。1991年從農林校畢業後,到家鄉的小學任教。1994年由於鄉上要調整產業結構,要大力發展種植烤煙,鄉煙站也是急需人才,他覺得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應該用到家鄉的建設發展中去,所以毅然決定辭職,到鄉煙站做了一名煙輔員,這也是他喜歡的工作。但好景不長,到1999年隨著企業改制的深入發展,他所在的單位面臨改制,他沒能逃脫下崗的命運。那時,他正處在上有老人,又要興家立業的艱難爬坡階段,精神上的打擊和生活上的拮据,使得他無限的迷茫和深度的苦惱,他只能回家種田過日子。

  家鄉的自然條件很適合種植柑桔,到2014年,全鄉掀起了種植柑桔的高潮,種植的柑桔果汁豐富、酸甜適中,味美可口,已成為區內的知名品牌。他看到了商機,覺得自己可以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加上刻苦鑽研,一定能成為柑桔種植大戶。他開墾了113畝山地種植柑桔,剛開始由於要大量的資金用於苗樹的選購,農藥化肥的購買和請工人上,但經濟效益要等三年才能見效。資金一下子週轉不夠來,他剛開始很苦惱,但他覺得一旦做了,就要做大做強,一定要堅持下去。所以他放下面子去向親戚朋友借錢,但不是很理想,後來聽說鄉上有惠農政策,可以無息貸款,他覺得他的堅持有希望了,到村上、鄉上反映了情況,得到了鄉上的支援,同意他貸了5萬元錢。他也在鄉上工作人員的宣傳下,加入了柑桔協會,他和協會的成員一起參加科技培訓,與他們一起探討種植技術和經驗。柑桔投產第一年就收到了不錯的效益,使他更加堅定了創業的信心。

  由於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近年來鄉內的柑桔品質明顯下降,質量好的柑桔,數量明顯偏少。但他靠著自己的經驗技術和不斷創新,他種植的柑桔仍然能保持好的品質,產量不減反而遞增。2014年他租下了一個店面,開始賣起了農藥、化肥,這也成為了種植柑桔外的一筆收入,他也藉著鄉親們來買農藥化肥的時候,給他們講解種植經驗和農藥的配方、化肥的使用技術等,得到了鄉親們的好評。他也是眾心所向,成為了柑桔協會的會長,協會現有9戶種植戶組成。他不能辜負鄉親們對他的期望,積極聯絡外地的市場,做好自己的品牌包裝及銷售。他要求嚴把果品的採收、分級和包裝處理關,採收要按規定的時間和方法採收,採收後的柑桔按果形大小和品種分級處理,再進行不同規格的包裝。採用5公斤包裝,10公斤包裝,20公斤包裝三種規格,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管理和操作。在穩定柑桔品種的同時,為了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他有計劃的發展一些優良橙類。現他的柑桔已在外地大量銷售,還有部分優質產品運銷國外。

  他靠著自己的努力到目前已經成為了鄉內最大的柑桔種植戶,已有三名長工,遇到種植繁忙的季節,還要請大量短期工人,解決了部分富餘勞動力的工作問題。2014年柑桔產值已經達到了21萬,他走上了致富道路,2014年至2014年他榮獲了科技局頒發的科普工作先進個人獎,成為了鄉內青年創業的典型,也是青年學習的榜樣。他自己致富,不忘帶動其他人共同富裕,按他的理念講“一個人的本事再大,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就像一部皮帶運輸機,不僅要靠電機做動力,還要靠許多託輪做傳導”。他以虛心的態度,紮實的幹勁,合理的思路和掌握的經驗,傳授種植方法,言其身教,率先示範,用自己的模範行為帶出一個奮發向上的柑桔種植隊伍邁向成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