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調研報告(精選17篇)

鄉村調研報告

  一、調研報告的特點

  注重事實

  調研報告講求事實。它透過調查得來的事實材料說明問題,用事實材料闡明觀點,揭示出規律性的東西,引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調研報告的基礎是客觀事實,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須建立在事實基礎之上,確鑿的事實是調研報告的價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觀事實,用事實說話,是調研報告的最大特點。寫入調研報告的材料都必須真實無誤,調研報告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事件經過、背景介紹、資料引用等等都要求準確真實。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據,不能聽通道聽途說。只有用事實說話,才能提供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研究的結論才能有說服力。如果調研報告失去了真實性,也就失去了它賴以存在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

  論理性

  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是事實,主要的表現方法是敘述。但調研報告的目的是從這些事實中概括出觀點,而觀點是調研報告的靈魂。因此,佔有大量材料,不一定就能寫好調研報告,還需要把調研的東西加以分析綜合,進而提煉出觀點。對材料的研究,要在正確思想指導下,用科學方法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過程,從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中,找出起支配作用的、本質的東西,把握事物內在的規律,運用最能說明問題的材料併合理安排,做到既要弄清事實,又要說明觀點。這就需要在對事實敘述的基礎上進行恰當的議論,表達出論文的主題思想。議論是“畫龍點睛”之筆。調研報告緊緊圍繞事實進行議論,要求敘大於議,有敘有議,敘議結合。如果議大於敘,就成議論文了。所以要防止只敘不議,觀點不鮮明;也要防止空發議論,敘議脫節。夾敘夾議,是調研報告寫作的主要特色。

  語言簡潔

  調研報告的語言簡潔明快,這種文體是充足的材料加少量議論的,不要求細膩的描述,只要有簡明樸素的語言報告客觀情況。但由於調研報告也涉及可讀性問題,所以,語言有時可以生動活潑,適當採用群眾性的生動而形象的語言。同時注意使用一些淺顯生動的比喻,增強說理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但前提必須是為說明問題服務。

  二、鄉村調研報告(精選17篇)

  在現在社會,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鄉村調研報告(精選1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鄉村調研報告1

  一、基本概況

  我鎮轄21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25037戶,行政人口90028人,其中農業人口63990人,勞動力36877人,耕地面積95443畝,國內生產總值77729萬元,其中:一產21851萬元,財政總收入4833萬元。我鎮是典型的農業大鎮,從人口構成來看,全鎮農業人口占71%以上;從經濟構成來看,全鎮GDP的28%來自第一產業。

  五里村轄8個村民小組,534戶,人口1915人,勞動力938人,區域面積6000畝,其中耕地面積3600畝,村級集體年可支配收入12萬元;新民村轄12個村民小組,1033戶,人口3298人,勞動力1961人,區域面積5500畝,其中耕地面積4393畝,村級集體年可支配收入20.2萬元。

  二、取得成績

  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農民增收問題。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我鎮用全新的理念,積極創新,不斷探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新措施,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黨在農村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我鎮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農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一是發揮能人效應,帶動農民增收;

  二是發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三是提升生產能力,推動農民增收;

  四是推進專案建設,拉動農民增收;五是搞好兩權改革(林權和泵站經營權改革),促動農民增收。

  從對五里、新民2個村的調查來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惠農政策執行良好。透過各種媒體、幹部宣傳,農戶對黨的惠農政策達到了家喻戶曉,並且執行情況良好,如:涉農補貼、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免交學雜費等,讓農民得到了實惠。

  2、村容整治初見成效。對境內12條縣鎮主河道均建立長效管理機制,與保潔人員簽定協議30份。增加基礎設施投入,添置2臺垃圾運輸車,新建垃圾房15個、垃圾池253個,改造垃圾池338個,整治河塘125條,長度138.7公里,疏浚土方58萬方。衛生廁所比重有所上升,五里、新民村分別達84%、87%。

  3、基礎設施得到完善。五里、新民村有線電視入戶率分別達72%、87%,程控電話普及率分別達85%、90%,新民村自來水入戶率達93%。實施通達工程後,鎮村硬質化道路進一步延伸,達到了村村通。中心村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其中新民村中心村建設成效顯著,該村以開展“三村聯創”為載體,繼續完善中心村的服務、輻射功能。以村部為中心,按中心村莊建設規劃,凍結建設用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中心村莊的服務功能。目前,中心村莊入戶達510戶,自來水受益人口達1800多人,有線電視、程控電話入戶率分別達95%和96%。加快道路升級改造,實現道路硬質化。共鋪設道路13公里,其中:水泥路面8公里。村內建有水廠、幼兒園、老年活動室、衛生室等公益性設施,電力設施配套齊全。

  4、基層民主建設加強。堅持依法治村,切實加強以財務公開為重點的村務公開工作,實行民主選舉,搞好民主理財,強化民主監督,進行民主決策。實施“四個一工程”,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不斷增強村務公開的透明度,從而改善了黨群、幹群之間的關係,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上級的肯定,促進了基層民主建設。

  5、社會治安明顯好轉。結合“四五”普法等工作,著重宣傳與農村、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並採取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入淺出,做到家喻戶曉,進一步提高廣大幹群的法制意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多年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成績突出,無集訪事件、無刑事案件、無安全事故,多次受到上級組織的肯定和表揚,為打造平安範水、和諧範水貢獻了力量。

  鄉村調研報告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是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按照全國人大農委舉辦研討培訓班通知精神,xx省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組織專題調研組,先後赴遂寧、內江、宜賓、瀘州市,深入到8個縣(區)近20個村(社)就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聽取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情況彙報,與村社負責人、農民代表、業主代表等進行座談交流。總的來說,我省新農村建設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精心安排部署,相關部門開拓創新、大力推進,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主動作為,近年來各項工作進展順利,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一、我省新農村建設基本情況

  xx省委、省政府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的總要求,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目標,以新村建設為有效載體,以產業發展為重要支撐,堅持規劃先行、產村相融、分類指導、農民主體、合力推進,推動城鎮鄉村院落合理佈局、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整治、科教文衛廣電同步跟進,走出了一條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的新農村建設路子。去年,省委、省政府還作出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的決策部署,力爭到20xx年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新農村。截止今年6月底,全省累計新建成新村聚居點10972個、涉及農戶112.3萬戶,改造提升和保護修復村落15354個、涉及農戶90.3萬戶,啟動幸福美麗新村試點示範村建設1242個。全省60個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縣累計建成新村聚居點2033個、新農村綜合體218個、“1+6”村級公共服務中心2307個;連片發展種植業603萬畝,規模養殖戶23.7萬戶;累計硬化農村道路18297公里,農田水利渠系建設17589公里。

  (一)堅持規劃先行,推動城鎮鄉村院落合理佈局。早在XX年我省就編制印發了《xx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XX年-20xx年)》和11個分項規劃。各地也按照城鄉發展一體化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要求,編制和完善了新村建設發展規劃。在佈局上,堅持新村建設規劃與小城鎮規劃、現代農業園區規劃、新農村示範片建設規劃有機結合、科學銜接,形成佈局合理的城鎮、中心村、自然村空間形態;在專案上,新村建設規劃與現代農業產業專案、土地整理專案、新村基礎設施專案、扶貧開發、旅遊開發專案等科學對接、有序實施;在建設上,村落民居規劃充分體現農村特色、地域特徵、民俗特點,有鄉土氣息、鄉村情趣、鄉情鄉愁。

  (二)注重產村相融,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把產業發展放在優先位置,堅持產業先行、產村相融。統籌新農村建設示範縣與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培育成規模、上檔次、有市場的特色優勢主導產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迴圈農業、休閒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實行一三聯動、農旅結合,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如瀘州市江陽區西岸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建設了蔬香園、異果園、漁歌園、玫瑰花園、生態植物園等觀光休閒“五園”和農耕農俗文化長廊、農耕文化體驗區、婚紗攝影基地等景觀景緻,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消費,實現了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江安縣大力發展生豬產業,引進企業採取“六方合作”的方式,即“企業帶動、農民參與、協會統籌、金融支援、保險兜底、政府幫助”,透過“公司+家庭農場”的養殖模式,帶動發展年出欄500頭商品豬的養殖戶500戶,讓農民也能透過發展現代化養殖業增收致富。XX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895元,比上年增長12.8%。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5411元。

  (三)創新籌資機制,努力增加新村建設資金投入。在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上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多方投資、共建共享。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財政每年對60個示範縣投入6億元;從XX年開始,每年投入新村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20億元。今年上半年,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各類新農村建設資金達75.7億元。

  二是積極開展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試點,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融資等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權流轉。如蓬溪縣推出“土地流轉經營收益權+擔保公司”、“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地上建築物”、“政府增信+銀行授信”等四種貸款抵押新模式,搞活了農村金融。威遠縣推行農業bot模式,避免土地“一租了之”,讓農民享受規模經營帶來的收益。

  三是用財政支農資金撬動社會資本。透過整合支農資金,將其集中用於為農戶和其它農業經營主體融資貸款提供貼息、擔保,充分發揮放大效應和槓桿作用。如宜賓市翠屏區推進支農資金股權量化改革試點,由區政府、合作社和川茶集團共同成立公司,農民自籌資金加財政補貼佔股47.8%,如此一來財政補貼便從過去給農民或企業的一杯水變成了一口源源不斷的水井。

  (四)推進環境綜合治理,逐步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空間。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圍繞農民生活生產需要,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電力、廣播、電視、寬頻入戶連網,改廚、改廁和沼氣建設大規模推進,極大地方便了農民群眾的生活生產,讓農村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如宜賓市積極開展“五化一處理”,即:“衛生潔化、汙水淨化、庭院美化、村莊綠化、村內道路硬化、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探索推進新村規劃生態環境評價工作。遂寧市全面推行農村垃圾“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新模式,全市65%的村莊實施了建築立面清理和風貌塑造工程,75%的村達到了“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四化要求。

  (五)堅持同步跟進,努力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緊緊圍繞建立城鄉統一的保障制度,加快城鄉制度接軌步伐,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一是結合連片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開展以村級組織(村兩委)活動場所和便民服務中心、農民培訓中心、文化體育中心、衛生計生中心、綜治調解中心、農家購物中心(即“1+6”)為主要內容的村級公共服務活動中心建設。

  二是加強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食堂、寄宿制學校、教學用房和農村教師週轉房進行改善建設,大力提升農村辦學條件。為進一步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教育公平,省政府從XX年起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工作。

  三是深入推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加快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醫療救助、婦幼保健、計劃生育補助政策,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籌資補助水平,縮小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差距,新農合參保率達99.2%。

  四是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加強社會救助,完善農村社會低保救助機制,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水平,加快推進農村廉租住房建設,逐步擴大農民工工傷保險、醫療保險覆蓋範圍。

  五是著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把農村文化傳承融入新村建設全過程。如遂寧市蓬溪縣常樂鎮拱市村建了4000平米的村級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引來有名的書畫家、攝影家、詩人進行創作,極大地豐富了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新村規劃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一是部分規劃做得比較倉促,沒有很好將新村功能定位、區域佈局、產業支撐、文化品位和建築風格等綜合考慮,規劃不全面;一些規劃沒能按照城鎮化程序作相應調整完善,村莊佈局不能對應農村人口轉移等變化,造成部分農民住房閒置和資源浪費;一些居住點選擇不夠合理,耕作半徑大,遠離產業發展。

  二是在規劃建設上覆制城區模式。一些新建聚居點,規劃設計和建設方式簡單套用城區模式,有的搞鋼筋混凝土和城市園林花草崇拜,滿地都是與農村格格不入、與農民毫不相干的.園林、草坪、水景、廣場、雕塑等人造景觀,弄得村不像村、城不像城。

  三是新村建設規劃人才短缺,特別是既懂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又懂新村建設規劃的人才奇缺,新村建設規劃執行和指導難到位。

  (二)農民新村建設主體意識比較淡薄。

  一方面,一些地方群眾缺乏主人翁意識,投資投勞積極性不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既搭臺又唱戲,大包大攬,讓農民成為局外人、旁觀者;有的地方違背農民意願,大拆大建、集中建房,打著節約土地的旗號,實則暗藏著支撐土地財政的玄機,無端盤剝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有的地方工商資本強勢進入,搞大集中,建小產權房,剝奪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發展權。

  (三)資金投入不足,資源配置存在偏差。

  一是建設資金壓力大。新農村建設涉及產業發展、農房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等多個方面,任務面寬量大,資金需求量多,群眾集資積極性不高,建設資金需求與政府財力和農民自身投入能力之間存在很大差距。

  二是資金整合難度大。目前,中央財政支援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大多按行業劃撥到地方,到基層很難整合使用,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三是資源配置上沒有處理好“錦上添花”與“雪中送炭”的關係。一些地方不惜重金,在基礎好、條件好的地方搞示範,集中資源塑造“形象”、打造“亮點”,忽視最需要投入幫扶的邊遠山區、落後地區,造成區域之間差距不斷拉大。一些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中只單純注重農房修建,忽視農民的生產生活,出現農村“外表光鮮、內部寒酸”的情況。

  (四)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一是農村面源汙染比較嚴重。由於部分農戶不能正確使用農用化學品,施肥結構不合理和施藥不當,使得土壤受到嚴重汙染,而且透過地表徑流汙染水體。同時,處理使用後的農用塑膠薄膜和秸稈多采用焚燒方式,嚴重汙染大氣環境。

  二是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亟待改善。在中心場鎮以外的廣大農村,一般沒有完善的供水系統,農戶直接從河道、池塘、山泉、淺井取水,水質是否符合飲用水標準大多沒有經過相關部門認定,多數沒有經過淨化和消毒處理就直接使用,存在諸多飲水安全隱患。

  三是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部分農村地區沒有建立完整的農村汙水處理和排放系統,一些農戶直接將汙水排入江河湖溪等。由於部分聚居點距離城市較遠,垃圾處理運輸成本過高,隨意丟棄垃圾現象比比皆是。此外,一些新農村示範片儘管建有供排水系統、垃圾庫、沼氣化糞池、公共廁所等,但維護和執行方面沒有資金保障,導致環保設施運營管理存在一定困難。

  三、幾點建議

  (一)從頂層設計上勾勒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路徑。新農村建設與深化農村改革緊密相關,既是重要的載體,也是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的重要目標,建議國家在土地流轉、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村公共服務、鄉村治理、戶籍制度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在政策上有更大突破和鬆綁,同時,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比如加快農村金融立法,保護廣大農村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農村金融和社會穩定。再比如放活土地經營權已成為新一輪農村改革重點,建議全國人大制定《土地流轉法》或國務院制定《土地流轉條例》,從根本上解決土地流轉的管理機構、管理程式、操作規範、合同簽訂、違約責任等問題。規範政府、農民和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的行為,有效解決土地流轉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使土地流轉工作的各個環節有法可依。

  (二)加大財政投入,完善資金執行機制和模式。

  一是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力度。要確保農業投入增幅不低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並且每年應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用於支援新農村建設。xx是農業大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城鎮化率僅有45%左右,農村人口接近4500萬,且居住分散,因此新農村建設任務相當繁重。建議在資金投向上要向xx這樣的西部地區、發展滯後地區傾斜。

  二是進一步明晰財權和事權。在新農村建設中,哪些由國家投入,哪些由集體投入,哪些由農民投入應該進一步明確,併合理劃分各級財權、事權,從而調動各種主體、各級政府的積極性。

  三是注重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應清理歸併部分專項轉移支付專案,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重,對某些專案可只下達資金計劃,將專案審批許可權下放,為地方支農資金整合創造條件。應儘早下達專案,及時撥付資金,加強使用監管,確保資金使用科學高效。

  (三)尊重群眾意願,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是新農村的建設者、受益者、管理者。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相信農民,依靠農民,讓農民唱主角,努力激發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現在農村住房尤其新建聚居點空置率很高,除了規劃不科學,更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想法和農民的意願不一致造成的。因此,在新村建設中,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參與規劃、選址、建設、管理全過程,切實保護他們的知情權、參與權、話語權、決策權。對新村建設、產業發展、公服管理等專案,採取由下而上,讓民作主,自主決策,自主實施,實現農民由“要我幹”到“我要幹”的轉變,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政府也要從中發揮導向作用。我們大英縣探索“申建制”值得推廣,新村建設由政府統一規劃,農民自願申請,達到一定數量就開工建設,建設工程中始終依靠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四)重視產業支撐,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要堅持產業先行、產村相融,形成產業促新村、新村帶產業的良好格局。

  一是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按照“種養加”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思路來考慮和規劃農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注重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綠色、低碳、迴圈農業發展上下功夫。

  二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要重點扶持一些有規模、有市場、有效益、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透過重組、合作等方式,發展壯大,做大做強。著力引進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關聯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品牌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建設水平和發展水平。此外,還要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促進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健全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

  三是創造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機會。加快推進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著力培育壯大農村產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讓農民群眾在家鄉留得住、有錢掙、過得好,就地就近實現增收致富。

  (五)堅持服務延伸,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把農村社會發展放到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下大力破解城鄉收入差距大和農民看病難、讀書難、養老難、衛生條件差、文化生活單調等難題。

  一是繼續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強化農村公共交通、集中供水、能源電力、廣播電視、網路寬頻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廚改廁改水改路,進一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二是強化農村金融服務。就是要在農村林權、土地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等確權的基礎上,推進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

  三是加快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進一步推進農村公共教育體系建設,努力提高農民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事業建設,積極維護農民身心健康;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建立健全農村勞動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條件。

  四是努力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要加強環保知識宣傳,提高幹部群眾生態觀念,形成全民參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要加大農村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要大力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村生活汙水和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汙染防治、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以及農村健康危害評價等方面的環保實用技術;要推廣科學施肥施藥,推廣生態農業模式,引導農民形成“綠色”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

  鄉村調研報告3

  按照全縣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和“創新業績,樹新形象”主題實踐的部署,深入開展以“解民憂、訪民情、促民風、謀民富”為主題的蹲點調研活動,以點帶面,加快我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鄉黨委、政府決定開展鄉領導班子成員“辦公日、住村周、調研月”活動。根據要求,我於XX年6月24日至30日蹲點xx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xx村的基本情況

  xx村與xx省的xx縣接壤,總面積7.32平方公里,轄3個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畝。XX年,農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鄉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

  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檔案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XX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630萬元,同比增長18%,其中農業總產值達到1700萬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長7%。積極發展糧食產業,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全鄉油菜面積擴大到300畝;菜園蔬菜生產面積,發展到500畝;成立了全縣首家早姜專業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帶動80戶農戶發展早姜300畝;發展葛根藥材基地110多畝。透過多種方式培訓,加大農民知識化培訓力度,全年勞務輸出3400人。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最佳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援,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專案,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鄉村康莊工程建設、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專案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行動電話、計算機逐步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資訊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資訊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

  (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資訊網路、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立足本地旅遊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以嶺上灣革命紀念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核心的旅遊業,並以此帶動相關景點的開發和建設。村財鄉管的財務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政務、村務、財務公開不斷完善。抓好生產救災和扶貧開發工作,深入開展“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活動,積極引導、幫助貧困戶發展專案,落實貧困戶120多戶,扶持資金20多萬元。關注弱勢群體,積極開展農村弱勢群體幫扶和關愛農村老黨員活動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做到促一方經濟保一方平安。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洲嶺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三、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洲嶺鄉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較多,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積極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雖然鄉里積極推行“農民知識化”工程,但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還較為普遍存在。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洲嶺鄉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

  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

  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難以保證,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

  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洲嶺鄉的實際,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在各項政策上給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援。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透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援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最佳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透過選擇優勢專案,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要有總體的規劃,對洲嶺鄉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要嚴格規劃管理,循序漸進,逐步推進,實現新村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要透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併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五、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徵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鄉村調研報告4

  上河村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特別是每當早晨和傍晚,眺望群山,別有一番大自然的風韻,早晨千山初醒,朝雲起岫,一眼翠,一眼藍,間或飄著幾朵雲,珠花般鑲嵌其中。傍晚,夕陽映照重巒,霞光傾瀉萬山。轉眼間太陽落山,霞光消退,在暮色降臨山野的蒼茫中,峰巔卻凝聚著一片彩霞經久不滅。

  沿著近幾年修建的馬路走著,馬路很窄,僅容一輛車通行,卻也給村裡人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再也不用擔心雨天道路泥濘,汙了衣服,溼了鞋子。道路右邊是層層疊疊的良田,青翠中透著幽幽的綠,秀長的葉子,挺拔的杆子,飽滿的穗子,眼瞧著就是成熟的季節了;左邊又是一座山,瞅著也就一兩百米來高的樣子,爬上去卻能把人累的直喘粗氣。當然,這只是對我們這些身嬌體弱的學生來說的,農民伯伯們可是厲害的很健步如飛,即便是山路也是如履平地!

  前面就是村莊了,沿河而建,自上而下,佔據了兩片連綿山脈間的狹長地帶,房屋錯落有致,因勢利行。

  一、村容村貌,農民對兩委的評價狀況

  由於上河村屬於丘陵地帶,房屋多依山傍水而建,比較整齊,不會這兒一家,那兒一家,村民住房較好,周圍也還是蠻幹淨的,至少看起來如此。飲水比較衛生,只不過沒有公共垃圾點也沒有統一的排汙管道,村民喜歡將汙水還有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村子的村民凝聚力、集體主義觀念強,農民對村務公開的滿意程度評價一般,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程度評價良好。對兩委工作的滿意程度一般,對黨員作用發揮的滿意程度評價一般。農民有事一般自己解決,主動找村委的比較少。

  二、村莊環境問題

  1、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這種發展主要是依靠化肥、農藥等化學物品投入的大幅度增長,導致土壤有機質降低、肥力下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還會對大氣造成汙染,氮素化肥淺施、撒施後往往造成氨的逸失,硝態氮在通氣不良的情況下進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氣態氮而逸入大氣,對大氣造成汙染。

  農藥的大量使用還會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物種多樣性減少,使農村本來就較脆弱的農業生態系統更加脆弱。在使用殺蟲劑時,一些農業害蟲的天敵如:青蛙、七星瓢蟲、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蟲鳥,也由於食物鏈的關係或直接毒害而大量死亡,破壞生態平衡。

  2、城市汙染向農村轉嫁加速農村的環境汙染

  隨著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一些耗能高、汙染重,難以治理的企業遷移到農村,給農村環境帶來嚴重汙染。由於工廠條件簡陋,裝置不完善,使得大量的汙水被直接排入河流和路邊灌水渠道,其後果造成了一定的水體汙染。一方面,用於灌溉會使農作物生長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使河流中的水生植物及水生動物遭到了滅頂之災。此外,還有很多城市垃圾在郊外農村填埋或堆放,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不僅佔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同時也汙染了周圍的水體、土壤和大氣,極大的影響了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

  3、秸稈焚燒汙染嚴重

  每年的夏、秋季節是農村空氣汙染最嚴重的時期。每年的農村有大量的秸稈被焚燒。秋季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收穫後,上未乾燥的玉米秸被大量不能燃燒充分,產生大量的煙霧彌散於空氣中,使空氣中的二養化碳、一養化碳濃度急劇升高,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汙染。到了傍晚時分,空氣溼度加大、煙霧擴散減慢,全部積聚於低層,能見度大大降低。另外,煙霧還嚴重刺激人們的眼睛和喉嚨,使人流淚、喉嚨、呼吸困難,甚至嘔吐,嚴重時還會導致呼吸道疾病,極大的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三、調查中比較滿意的方面

  1、農民對政策的知曉程度比過去大大提高。黨的農村政策溫暖了農民的心。

  2、農民對求富得渴望非常強烈。要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呼聲很高,積極性也高。

  3、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觀念也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了。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民收入來源少,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農業轉型及市場變化影響;

  二是農民文化素質低下的影響;

  三是自然條件差,事實上,農民增收緩慢,主要體現在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增收緩慢;

  四是兩委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村中現象剪影。上河村地少人多,光是種植莊稼無法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所以很大部分農民都外出務工了。造成了村中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眾多的現象。在醫療保障方面,雖然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得到補償的'金額最多隻佔總費用的30%。而且村中醫療室只有一個,村莊又大,有些老人小病寧可拖著也懶得去看看,因而存在著小病拖成大病的現象。

  3、村莊自然條件有限,難以開拓其他產業。該村農民收入來源有外出務工、運輸業、加工業、服務業、農業中的種植業、養殖業。從調查中可知幾乎沒有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範圍也有限。村莊地形複雜,山多平緩地帶少,沒有礦產資源。因此,很難開拓其他產業。

  五、調查總結

  雖然有些環境上的缺點,總的來說,村莊還是很宜居的地方。要想農村的各方面全面進步,經濟健康發展,還需要積極開展技術掃盲活動,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並且強化鄉鎮企業環境管理,控制工業汙染。還要向向廣大農民宣傳公益意識、環保意識,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關心環境、個個參與環境保護的氛圍,把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引導廣大農民革除陋習,倡導科學、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幫助農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相信,幾十年之後,中國的農村會成為新一代經濟發展的重點,人人嚮往的居住聖地。

  鄉村調研報告5

  20xx年8月份我榮幸的被組織錄取,光榮的進入了寺莊鎮箭頭村擔任村長助理一職。在短短的幾十天的工作中,我對箭頭這個產業轉型的村子有些許瞭解。在此將我個人觀點發表於下:

  箭頭村是一個有2100多人的中等村落,在前些年的時候是寺莊地區的第四大村,隨著出外求學人口的增加,箭頭村的人口也逐年呈現負增長,由以前的2300多人減少到現在的2100人,村民選舉時箭頭1500個選民,寺莊村1800個選民,而在以前兩個村落的人口差距僅為100多個。箭頭村擁有6個村民小組,在這個資源缺乏靠天吃飯的村子裡,是經歷了由工業到農業的轉型變化,促使了箭頭村體制改革和勞動力的巨大變化。

  工業向農業轉型是箭頭村的一個亮點,也是群眾尋找致富的另一途徑。

  箭頭村從工業向農業轉型的過程中,福樂鐵廠的興衰直接影響到整個村子的變化,從村莊的經濟性質,人員分佈,經濟收入,勞動力聚散及生產生活等方面,鐵廠自20xx年因各種原因倒閉至今,箭頭村發生了由工業到農業經濟體制的根本變化,從人均收入的減少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從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增加和閒散人口的密集,從農民收入保障的降低和村委由盛及衰的沿革。充分可以看出,工業衰敗帶給人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據瞭解,箭頭鐵廠興盛階段,在鐵廠務工的人數達到300—400人。光外村務工人員也有100—200人。村裡的機動四輪跑運輸鐵塊的也有很多。農民收入在6000元/年以上。在當時的經濟狀況和時代背景下,這樣的收入是非常可觀的!但隨著煤炭資源的日益減少,地下資源日益掏空,地殼下陷尤其給搞運輸為生的村民造成成本上升,成為極大的不便,原先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鐵廠,球攤廠隨之倒閉,村民的就業問題成了最大的困擾。原先在周邊區紅極一時的箭頭村迅速衰敗下來,從生活各個側面便可反映這一變化。

  隨著箭頭鐵廠的倒閉,箭頭這樣缺乏資源的前不臨城。後不臨鎮的分界村,在新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下,蔬菜溫室大棚種植和養殖業的催生和興起無疑是解決村民收入的又一新的途徑,據瞭解,現在村民勞動力的人員動態有以下幾個方向:

  1、自建蔬菜溫室大棚。

  箭頭村現有20餘戶進行溫室大棚種植,按每家有三個大棚計算,總共有70—80個大棚,並且都是簡易的大棚,冬天溫室較少,農民的生產期限也固定在春天到冬初的這段時間,到冬天就可以安享天倫了。一個大棚的建設費用在6000多元,塑膠薄膜的損耗大。以往的大棚年收入在20xx0元以上,而隨著蔬菜價格的不斷上漲,今年農戶的收入會更加可觀。但是蔬菜大棚是一個投資大,僱傭人員多,風險與利潤並存的專案,有許多農戶還是不能承受,以至於沒有敢於下口吃這塊"肉"。並且如果管理不好的話極有可能虧損!

  並且,蔬菜品種的單一和銷售渠道的限制和規模的小型化,使得這一看似不錯的農業新機制難以搞大搞活。我們都知道,蔬菜大棚的建設和技術都是從山東壽光縣種植能手李師傅那裡學到的,他們的“一縣一品”的銷售渠道和種植方法可能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與之相比較的。但是箭頭村蔬菜種植僅僅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境界,如果想更大,更快,更強,更廣的發展,還需要時間和財力的大力支援。

  2、苗圃的基地建設是今年的主要任務。

  箭頭村也在大力發展苗圃,現在的規模還在不斷的擴建中,從中贏利的農戶也是新型農業的受益著!

  3、石渣廠。

  周邊的石渣開採還是吸引了大部分的無業人員。

  4、城鄉工地。

  許多人都靠外出打工(即貼小工)掙錢,這樣的收入儘管不是很差,但是工作強度大,長期在外令人擔憂!

  5、村民獨自經營。

  新型行業的興起帶動了許多有膽識有魄力的人在外經營,但是隻是少數人!

  今年箭頭村的工業有了新的專案。與泫氏鑄管簽定加工協議,與野川簽定鍊鐵協議等。可能會解決村裡的很多閒置勞動力,這樣的工業再次興盛也充分說明了,農業帶動工業,工業反哺農業,農業和工業是息息相關,互相制約,互相進步!

  箭頭村在農作物種植方面出現很大缺陷,種植品種單一,以單純的玉米為主,小麥,大豆,高粱,穀子的種植少了,致使土壤肥力下降,收入隨市場行情而定,投入人力精力大,回報小!不但沒有解決農戶的收入和閒暇時間,反而帶動了箭頭附近的一大批村落的農戶,單一種植。這樣是一個惡性迴圈,土地的使用能力會逐年下降,另人擔憂!

  從工業、農業、教育、衛生、副業等幾個方面來看,村子的基本狀況是相對來說平緩的發展,只有經過更深刻的調查和研討,發現新的經濟形式,創造新的經濟體制,發揮優勢,屏棄劣勢,才能促進箭頭村的新發展!

  鄉村調研報告6

  最近,我參加了市委組織部組織的對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訓學習,幾天的參觀學習過程中,我親身感受華西村如火如荼的發展氛圍,親耳聆聽了華西村率先發展的先進經驗,親眼目睹華西村新農村建設的巨大成就,感受很深,觸動很大。華西的巨大發展變化不僅讓我驚歎,也讓我深思。更多的是華西村的發展經驗,讓我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一、幾點啟示

  1、要建設新農村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華西村經濟的發展,吳仁寶在其中發揮的核心作用,沒有吳仁寶,華西固然也能像其它農村一樣能得到發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鉅變,恐怕很難。正是由於有吳仁寶這樣的好帶頭人,華西才先後實現了“電話村”、“彩電村”、“空調村”、“汽車村“、“別墅村”。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有一個無私奉獻、信念堅定、能領著群眾共同致富的好帶頭人。

  2、要建設新農村必須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華西村正是立足本地資源,從發展小五金起步,逐步發展壯大。農村與農村的情況不同,經濟基礎也不一樣,資源優勢也不一樣,我們只有從實際出發,立足本地實際,找準符合本村的發展道路,才能走上富裕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3、要建設新農村必須必須要堅持制度創新。華西村從實際出發,制定了一整套具有華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製度,創造性地提出了提出“一分五統”(即村企分開,經濟統一管理、幹部統一使用、勞動力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的發展建設大華西的新舉措,建立了“企業合作制、廠長負責制、經理監管制、工代議事制”的管理體制,對員工實行“首位高工資、末位淘汰制、違章辭退制”,在分配機制上,堅持“少分配,多積累;少拿現金,多入股”,這些創新理念和舉措,吸引了大批有識之士,來這裡創業,使華西村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華西經濟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4、要建設新農村必須首先發展農村經濟。華西村在吳仁寶老書記的帶領下,經過四十多年的艱苦創業,把華西建成了年產值超過400億元,聞名全國的“天下第一村”。華西發展了,華西人富裕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濟實力,華西的村民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因此,農村要發展,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從發展農村經濟做起。華西的證明,只有走集體經濟道路,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在農村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二、今後工作的思考

  借鑑外地成功經驗,作為一名組工幹部,我感受最深的是,當前我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建好班子,配強隊伍。華西村之所以能夠永葆先進,取得今天如此輝煌的成績,最關鍵的就是有一個好班子,一個好的領路人。我們要借鑑華西村的經驗,

  一是要在村級班子建設上,著力打造村級領導核心。

  二是要在黨員隊伍建設上,注重發揮黨員模範作用。在農村黨員中深化和拓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工作,在武廣客運專線等重點工程專案上發揮把好無職黨員帶頭作用。

  三是在後備幹部培養上,大力培養村級後備力量,保障班子隊伍持續發展。透過建立健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長效機制,實現“制度管人、有章理事”,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號召力。

  2、理順思路,強化管理。要透過強化制度管理,進一步推進基層的民主建設,

  一方面落實好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的“四民主二公開”制度。

  另一方面抓好黨內民主,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加強黨員幹部與群眾的交流,暢通聯絡渠道,讓群眾監督黨員,評價黨員,要廣泛收集當前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以及對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根據各村的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制定本區的發展目標規劃,力求使發展規劃科學合理、符合實際,達到群眾滿意。

  3、抓住關鍵,促進發展。目前,我區農村位於城郊結合部,正處於農村城市化建設的大好時機,近3-5年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期,要想實現持續發展,必須立足於當前,規劃好長遠。首先,做好群眾教育培訓工作。透過組織講課、技能培訓、學歷教育等措施,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工作,真正培育一批“懂科技、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讓群眾確立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規劃,克服“小富即安,小進即滿”思想,形成人人謀發展,人人思發展的良好局面。其次,依託處於城鄉結合部的區位優勢,鼓勵和引導群眾發展二、三產業,壯大區域經濟。圍繞區委提出的建設中部地區率先發展的現代化經濟強區的戰略思路,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現好土地的最大效益。

  4、突出重點,統籌兼顧。

  一是進一步加快村級活動場所建設,進一步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

  二是要加強依法治村,進一步提高新農村科學管理水平,以明確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為核心,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完善村務工作流程,努力建立程式規範、便民高效、權責一致的一整套依法行政體制機制。

  三是深入開展資訊化建設,提高村級領導層的執行能力,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提高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創新能力,透過資訊系統和資訊資源的利用,為村級經濟發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三、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思考和建議

  在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模式的探索方面,華西的經濟發展帶給我們很多好的經驗和思路,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長效機制問題。不可否認,老書記對華西村的巨大貢獻,在老書記的帶領下,華西村逐步發展壯大,規模在日益龐大,華西村合併了周圍的10多個村,村黨委現有31個支部,38名副書記,14個常委,10多名候補委員,村集體下設了50多家企業,人員結構和組織層次也在日益增多。老書記在華西村擔任了48年的書記,個人影響力、控制力應該來說是深入人心、舉足輕重,但是,個人的影響力和威信力在一個地方被過分的強調,當個人的控制力遠大於一個群體的控制力之後,不知道是否是一件正常或不正常、合理或不合理的事情,一旦老書記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不存在後,華西村是否仍然能夠平穩、健康的發展,以前所隱藏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個人、集體和私營經濟利益分配問題,華西中心村和大華西村之間的矛盾問題是否會有所爆發,老書記培養起來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是否有能力駕馭這些複雜局面。個人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建立一種更加長效的、科學的、合理的管理體制來保障村級經濟的健康發展,更多的應該體現出制度的、體制的控制力和影響力,而不是依靠個人的決策能力。

  2、激勵機制問題。目前,華西村成立的50多家企業中,絕大多數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都是老書記的子女或親屬,我們不過多的評價老書記的這種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是否可行,對我區是否有借鑑意義,但是,如何來保障村支兩委成員的正常、合理的經濟待遇、政治待遇,如何更好的發揮農村基層幹部的工作積極性,既保障村民集體的利益不被侵犯,也要保障好村支兩委成員正常、合理的經濟待遇是我們新農村建設中應該探索和研究的課題。不至於因為村級換屆工作讓一些村上幹部的辛苦和努力付之東流,挫傷了基層幹部的工作積極性。

  3、環境問題。華西村的經濟發展我們有目共睹,華西村環境惡化趨勢,我們也不容忽視,作為農村,山清水秀的田園景色正在發生變化,華西村正在承受城市化、工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型的毛紡廠、鋼板廠等工業企業的相繼建立,企業規劃的不合理,使得當地環境有惡化的趨勢,空氣混濁、水源變差,這對我區正在建設的新農村應該也是一個警示,我們在發展農村經濟應高起點規劃,高起點建設,更多的應注重環境資源的保護,注重人居質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農村經濟。

  鄉村調研報告7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關係到國民經濟全域性;農村是否穩定,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農民能否增長,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顯,解決“三農”問題也成為農業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幾年以一號檔案強調農業農村工作,進一步說明農業農村工作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責無旁貸。透過對全市調研,對我市新農村的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一、成功經驗及做法

  (一)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特色農產品

  以“點”為中心,主要著手建設期限短、效益高、見效快的示範基地,實施基地帶動戰略。推行“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揮規模效應,實施定單農業,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經營方式,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大力推廣“兩雜”良種,抓好新品種的試驗示範。樹立“糧食要增產、種子應先行”的指導思想,做好“兩雜”良種為主的種子調運和供種工作;大力發展優質稻和再生稻,為我市糧食生產開闢一條新途徑;調整油菜、小麥種植面積,擴大和發展薯類作物種植面積;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和反季節蔬菜,逐步實現蔬菜生產基地化、技術規範化、專業化和規模化。

  (二)積極開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

  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是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對自願轉移的農民工開展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就業能力。積極推行勞動預備制度,組織農村未能繼續升學準備進入非農產業或進城務工的初中畢業生參加必須的轉移就業前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並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等級證書,為進城務工作好充分準備。

  做好農民工跟蹤服務和就業指導工作。主動參與農村勞動力就業市場體系建設,為學員就業創造條件並提供資訊服務,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減少農村富餘勞動力流動的盲目性,降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成本。建立農民工培訓人才資源庫,把各類教育培訓機構、中介機構、用人企業等各種資源組織起來,全方位開展農民工培訓轉移就業工作。20xx—20xx年,為使農民工向城鎮轉移,並設了竹加工、建築裝璜、美容美髮、保健按摩、機電、計算機、家政服務、汽修、旅遊與酒店管理十大專業,對4000名農民工進行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培訓,現已全部培訓結束,大部分已實現轉移就業。

  (三)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發展沼氣生態農業建設

  沼氣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對沼氣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有利於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生活環境的改觀。實施沼氣建設,將生態農業和效益農業有機結合起來,開展“豬—沼—菜”、“豬—沼—魚”、“豬—沼—果”生產示範,對沼渣和沼液進行綜合利用,大大提高了農村經濟社會效益。透過經濟效益評價,每口沼氣池每年可為農戶節約用煤2.72噸,直接經濟效益每戶每年在475元以上,綜合經濟效益每戶每年800元以上。截至20xx年,全市已修建沼氣池5600口,絕大部分進行“一池三改”。

  (四)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繼續做好減輕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制定了農民負擔監督工作目標責任書,並與各鄉鎮和7個涉農部門簽訂了《農民負擔工作責任書》。認真貫徹落實《土地承包法》,加大宣傳力度,做到家喻戶曉,並切實加強對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熱情接待上訪群眾,及時解決上訪問題。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執行的新的財會制度的建立,規範農村財務制度,使減負工作落到實處。

  二、農村建設和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

  首先,當前我市農業農村生產連年出現“四個減少”,耕地面積減少,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糧食產量減少,人均佔有量減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耕地面積由於退耕還林、退耕還竹等因素,正在大幅度減少。

  其次,我市受自然條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制約,使得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空間有限,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佈局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再加之基礎設施滯後,產銷銜接不緊密,農產品流通不暢,嚴重製約了農業產業化步伐。

  第三,鑑於赤水特殊的地理特徵和地質條件,造成常規農業先天性不足,出現嚴重擠壓的格局,加之投入不足,管理體制不順,導致了農業適用技術推廣的滯後,給常規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各鄉鎮五站合一建“農服中心”,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雙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管理不暢的現象,這使得農業行政部門協調難度加大,服務功能很難得到全面發揮。再加之鄉鎮工作頭緒多,農服中心工作人員經常抽調到其它部門工作,就使得農技幹部無法專心從事農技推廣工作,農技推廣造成滑坡的現象。

  第四,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20xx年,我市實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專門成立領導小組,指導全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進行組織協調,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引導性培訓的宣傳力度不夠大,使部分農民對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培訓過程中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薄弱,學員自身素質低,培訓的效果沒有得到最好的發揮;培訓與轉移結構不科學,學員培訓多數是就地轉移,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的比例較小;各培訓基地協調不夠,為完成各自任務,各培訓機構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農業部門在協調上存在著很大的困難。

  第五,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急需解決,植物檢疫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在赤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農民的生產和城鎮居民的生活缺乏基本保障。此項工作應提高到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上予以啟動,除配套工作經費外,應配備必要的檢測檢驗儀器,對進入我市的農業生產資源和農產品進行檢驗檢測,確保群眾生活安全。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建議

  (一)深刻領會精神,切實加強領導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發[20xx]1號)和中共遵義市委、遵義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大支農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意見》(遵發[20xx]4號)檔案指出,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題,立足於建立促進農業增效的長效機制,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以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刻領會檔案精神,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做到領導到位,措施到位。實行行政領導負責制,層層落實責任,把農業農村工作納入對下級政府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保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大農業經費投入。農村工作需要經常下到基層,隨時掌握第一手資料,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定期開展業務技術培訓,指導全市技術工作,使得工作經費嚴重不足。各級政府要大力支援農業部門工作,給予解決一定的工作經費。上級業務部門也要安排一定的專案資金,推動赤水農業健康發展,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相結合,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為導向,其它投資為主體的主渠道投資格局。

  (三)大力推進優質農產品體系建設

  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計劃實施優質稻生產基地2萬畝,優質糯玉米生產基地2萬畝,建立優質農產品加工廠一個,全面實行“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格局。建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按照赤水的氣候特徵和地理條件,建立城郊早熟型、高山延後型、交通要道加工型的蔬菜基地。建立專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促進我市農產品有效流通,推動我市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組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推行市場準入制度,嚴把上市產品質量關,推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快速發展,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四)大力加強沼氣生態農業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積極實施國債和省沼建設專案,到20xx年共修建沼氣池1000口,普及全市各鄉鎮、各村組徹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積極推廣沼液和沼渣的綜合利用,在全市實施“三沼”綜合利用專案以及“豬—沼—糧”、“豬—沼—魚”、“豬—沼—果”等綜合示範專案。

  (五)實施培訓工程,提高轉移就業

  20xx-20xx年,對全市30000名農村勞動力開展引導性培訓,並對其中120xx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4000人開展陽光工程示範性培訓,並轉移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就業。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宣傳力度,周密部署,精心組織,進一步加強和各培訓機構的協調能力,整合教育培訓資源,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訓機構,改善教學培訓條件,建立一批起示範帶頭作用的農民工培訓基地。跟蹤做好農民工資訊服務工作和就業指導工作,為學員的就業提供資訊服務並製造條件,努力提高轉移就業率。

  鄉村調研報告8

  按照組織安排,今年7月至9月我到市鄞州區下應街道辦事處進行了為期近三個月的掛職鍛鍊,任書記助理。掛職鍛鍊期間,我按照領導的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加強實踐鍛鍊,不辭辛苦,深入市鄞州區下應街道辦事處有關村莊,對該街道所在的市情、區情、街情及新農村建設有了較深的瞭解,並學到了很多先進的工作經驗和做法。所見所聞、所觸所感,讓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位於東海之濱,地處當今中國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計劃單列市,是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全市陸域面積981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975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68.09萬。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人傑地靈,享有東方大港、商貿都會、文化名域、和美之城的美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唐宋以來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港20xx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列中國港口第四位、世界前十位。的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佔全市經濟總量的90%以上,私營企業超過l0萬家,個體工商戶突破26萬戶。已連續幾年被評為“中國品牌之都”,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33件、中國名牌產品61個。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市內名勝古蹟眾多,名家輩出,籍兩院院士已逾90位,居全國各城市之首。是全國首批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全國綠化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綜合競爭力連續幾年躋身全國十強。市下轄的三個縣級市、兩個縣、六個區。鄞洲區與中心城區東、南、西三面緊依,總面積l346平方公里,共轄18個鄉鎮、6個街道,戶籍人口80萬。20xx年,全區生產總值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10億元和145億元,蟬聯全省縣(市)區第二和第一:城鄉統籌發展水平榮列全省之冠;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工業比重達45%;名牌產品銷售比重達38%:十二年免費教育、農村衛生事業改革、社會保障全覆蓋等惠民措施在全省全國率先實施。

  下應街道地處市東南,緊靠市東部、南部兩大新城,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街道轄區總面積22.2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10個社群、1個居委會、1個漁業社,人口11萬左右,常住人口2.9萬,外來人口5.7萬。近年來,下應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藉助市東部、南部新城開發、大建設的歷史機遇,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結合下應實際,大力實施競爭力提升、新農村建設、和諧區建立“三大行動綱領”,進一步加快推進經濟社會轉型提升,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20xx年全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8億元,同比增7.22%;完成財政收入4.6億元,同比增26%,總量、增幅均列全區第四,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為3億元;26個村社財務總收入2.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16217元,同比增長11.8%。

  在深入調查瞭解的基礎上,對照我鎮新農村建設的情況,經過認真思考,我認為鄞州區下應街道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和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心。

  下應經濟的基點是工業。汽車配件、五金機械、針織服裝、電子電訊器件、印刷包裝、生物製藥是下應工業經濟的特色。截止20xx年底,全街道現有規模以上企業69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實現工業產值67億元。街道現有9家高新技術企業,“五十強”企業數量位列全區鎮鄉街道、工業園區第三位,“雙五十”企業總數位列全區第四位。下應街道灣底村原是一個窮村,早在xxxx年11月,該村黨支部書記吳祖楣就清醒地意識到:要改變落後面貌,還得繼續變,要大力發展村級工業。從當時村裡一家只有10來個人、生產銼刀的小作坊開始,到xxxx年企業改制前,小作坊已經成長為年產值6000萬元的大企業了。現在灣底村有7家企業,工業產品80%出口到歐美、日本、菲律賓、英國、瑞士等國家和地區。下應經濟的突破點是現代服務業。街道區劃調整以後,原先成熟的城市區域被劃出,街道一度出現了三產的“短腿”狀況。但隨著精品樓盤的推出、重磅專案的落戶,第三產業實現了突破性發展。20xx年街道整體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75億元,實現服務業增加值5.44億元,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由原來的13%上升到18%。滕頭村以房地產開發、園林綠化、生態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房地產公司在穩定現有市場外,進軍搶佔、北侖房地產市場。園林公司已被國家建設部授予園林資質一級企業,綠化業務拓展到北京、上海、福建等全國20多個省市。發展是第一要務,沒有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我鎮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也應高度重視發展工業和三產服務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才能推動新農村建設。

  (二)始終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

  下應有耕地面積5000畝,該街道積極做好土地流轉工作,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旅遊業。以灣底綠色生態農業為特色的都市休閒農業旅遊圈已具規模,並不斷贏得市場認可。灣底每年都舉辦桑果節,去年灣底智慧溫室大棚(華東地區單體最大,投資2300多萬元)、服裝博物館、旅遊大樓相繼投入使用,使灣底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取得了雙豐收,去年灣底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近兩年的旅遊收入均在1500萬元左右。滕頭村經過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建立高科技蔬瓜種子種苗基地、植物組織培養中心、農業觀光示範區等,初步形成集“精品、高效、創匯、生態、觀光農業”於一體的發展格局,村民直接從事農業的人數已降至勞動力總數的8%,20xx年實現產值2210萬元,創歷史新高。旅遊區被授予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稱號,20xx年旅遊門票收入2360萬元,綜合經濟收入達1.07億元。我鎮也要積極響應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號召,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揮我們自身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從而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突破。

  (三)始終把改善人居環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在新農村建設上,該街道轉變觀念,創新思維,逐步做到從重點培育向全面推進演進,從重點工程帶動向群眾自發行動演進,從傳統農村向城市社群演進,從集中整治向長效管理演進,從結果公開向操作規範演進,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特別是把改善人居環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灣底村原有8個自然村,村莊與村莊之間交通很不方便,並且村內住房破舊簡陋,環境很差,隨著村級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該村委託全國一流的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做新農村建設規劃,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20xx年下半年開始,先後投入1.5億元資金,拆掉了七個自然村,建造了二種型式的新村近10萬平方新房,別墅100套,五層高樓650套,目前全村99.5%的村民都已搬入了整齊舒適、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新村住宅小區。近年來,滕頭村先後投入8100多萬元,全面實施“藍天、碧水、綠色”三大工程,興建農家樂園、將軍林、音樂噴泉廣場、石刻窗花館等生態景點20多處,全村呈現出綠樹成蔭、碧水環流、花果相間、百鳥和鳴的江南田園美景,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0xx年還通過了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使村莊生態環境建設走上了國際化、制度化、規範化道路。作為我鎮來說,要結合實際,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大投入,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

  (四)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該街道慈善扶貧基金達到1075萬元,企業冠名基金達3800萬元,創新設立行政村冠名基金達520萬元,三支基金均列全區第一。社會保障基礎進一步夯實,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87933人(次)。就業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開展農民就業上崗培訓,勞動力轉移就業率為90%。在各項社會事業上不斷加大投入,教育、衛生、文化事業都得到了蓬勃發展。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我鎮要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使廣大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五)始終把基層黨組識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保障。

  灣底村之所以各項工作年年有進步,事業年年有發展,面貌年年有改觀,村民收入年年有提高,關鍵的一條就是有一支求真務實、堅強有力、團結奉獻,能處處體現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領導核心—村黨總支。1994年黨總支提出約法三章,“先公後私、勤學實幹、遵紀守法”,黨總支始終把集體的利益放在個人的利益之上;每個黨員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勤於學習、艱苦實幹,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勇於與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作鬥爭,在村民中樹立了黨員的良好形象,增強了全體村民的凝聚力。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基層黨組織,是廣大農村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導者。我鎮要高度重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以“抓班子建設、樹班子形象、正班子作風、強班子能力”為重點,從鞏固提高鎮、村兩級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入手,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

  鄉村調研報告9

  20xx年10月8-12日,透過走訪座談,對城關鎮馬橋和劉竹園村的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和本人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的思考,報告如下:

  一、新農村建設基本的情況

  調查中發現,近年來,城關鎮黨委、政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始終以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為核心,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推廣先進生產技術,紮實開展招商引資,富有成效地推進了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如何進一步推動鎮域經濟崛起,全面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總體目標,仍然是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一)基本情況

  馬橋村位於利辛縣城西約4公里,阜蒙河北岸,西和馬店鎮接壤,地理條件優越。全村共有人口4460人,轄23個自然莊,耕地面積4800多畝,村兩委班子成員7人,黨員64人。劉竹園村位於利辛縣城西,和馬橋村相鄰,全村現有人口2300人,耕地面積2748多畝,轄9個自然莊,村兩委班子成員4人,黨員35人。20xx年兩個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群眾生活相對寬裕。

  (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態勢

  近年來,城關鎮黨委、政府對新農村建設非常重視,各項工作有序進行。一是鎮、村兩級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機構,制定了工作規劃,建立健全了工作機制,把三農工作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一起抓。二是深入開展了宣傳發動工作。透過調查瞭解,各個村都組織召開了黨員會、村民代表會以及群眾大會,對新農村建設的內容、意義進行了宣講。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很高。三是城關鎮黨委政府積極組織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兩委班子到外地考察學習,為新農村的建設規劃做準備。村兩委首先重點是加強人居環境治理,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用電等方面的困難,搞好村莊汙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

  (三)基層幹部群眾思想動態

  廣大基層幹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十分擁護,熱情高漲。問卷調查表明,當問及當前村裡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還有哪些問題需要上級政府解決時,有80%以上的農民提到新農村的規劃和村莊道路的建設,認為新農村建設非常重要;農民很樂意參加改善生產和生活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義務活動;95%以上的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表示滿意。但也有少數基層幹部群眾,對建設新農村存在一些思想誤區:一是認識簡單片面。對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二十字的目標要求,狹義理解,一方面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大搞硬體建設,集中蓋新房,村村通公路;另一方面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從生產、生活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同步走。二是等靠要思想。認為中央提出建設新農村,肯定會撥錢下來,因此水渠堵塞了等上面撥錢修,通村公路靠找上面要錢建,農田整修等上面安排,社會事業發展等上面給政策,從而忽視了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村幹部反映,農民目前最為關心、詢問的最多的就是,上面什麼時候撥錢下來,撥多少錢。80%的農戶認為:將來村裡統一蓋新房,現在自己建了新房要後悔的,想蓋不敢蓋、等著村裡統一蓋,盼著上面拿錢蓋的思想比較突出。三是畏難情緒。認為新農村建設任務繁重,基層幹部有四怕:怕群眾的思想難統一,難以合心合力;怕縣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設資金難以落實,擔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增加村級債務;怕公益事業難組織,直接受益的群眾熱情高,間接受益的群眾不熱心,不願出錢出力;怕農民收入難增加,普遍感到缺乏特色產業支撐,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缺門路和專案。極少數農戶有四怕思想:怕惠農政策變,農資價格漲,農產品價格跌,會抵銷黨的惠農政策帶來的好處;怕公益事業要自己掏腰包,農民負擔可能借機反彈;怕盲目鋪攤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債務;怕幹部瞎指揮,搞大拆大建,勞民傷財。四是急躁情緒。認為建設新農村只在喊口號,還沒有大行動,應該在三五年就見效,最好有個實現的目標、計劃。五是消極情緒。認為新農村建設只不過換個新提法、新口號而已,換湯不換藥,工作仍是按部就班,沒什麼新思路、新舉措。

  二、面臨的主要矛盾與問題

  從這次調研的情況來看,新農村建設總的形勢較好,我們在發展經濟和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確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而又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鎮村經濟實力薄弱、牽引力不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薄弱,加之近年來鎮村加大了對重點產業發展、公益事業建設、基礎設施等專案的投入和建設,使得鎮村兩級債務沉重,發展經濟包袱沉重,經濟發展難以形成牽引力、向心力。

  (二)農民增收門路狹窄,增長點不多。農業增收既面臨著農業內部受資源約束,增收潛力不大的壓力,又面臨著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產業結構調整緩慢,新型農業發展滯後,傳統農業只能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而不能根本上解決他們的致富問題。大部分農民把增收的希望寄託在外出打工上。雖然收入相對較高,但受群眾觀念、農民素質、就業門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動性強,難以穩定就業,也不是長遠之計。

  (三)產品不優,沒有品牌。在農產品種植過程中,不少農戶片面追求數量,而不注重產品質量,更不注重拳頭產品和品牌建設,盲目發展、機械效仿和低水平生產現象比較突出。

  三、對策和建議

  農業是基礎,農民是關鍵,農村是重點。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農村穩,則天下穩;農民富,則天下富。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首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一)必須進一步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要利用村廣播、會議、標語等手段,深入宣傳好信農村建設的意義、任務、標準、要求、政策,充分調動起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充分認識到當前制約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矛盾和問題,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振興鎮村經濟的中心任務,擺在一切經濟工作重中之重來抓,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採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採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並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二)必須進一步抓牢主線,鞏固和發展增收基礎。在現階段,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抓住農業結構調整這條主線,把調整的著力點從區域性面積的加加減減轉到培育特色支柱產業上來,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以工業化的理念和經營方式來謀劃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速發展培育以設施農業、標準農業、綠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為體系的現代農業。積極推進種植、養殖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要走特色化發展的路子,把特色做大、做優、做新,做出品牌,努力把糧食、棉花、蔬菜、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打造成為農民穩定增收的支柱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建立產業叢集村鎮。

  (三)必須進一步創新機制,加強和培植市場主體。

  一是扶持種養大戶,培植農業生產主體。透過對一些市場意識強、科技素質高的種養大戶,採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導、農戶投資的辦法,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引進優良品種,採用精細的管理方式,逐步發展狀大起來,使他們不僅是科學種養致富的典型,而且成為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馬橋村和劉竹園村共有種養大戶20餘戶,在各方引導扶持下,效益顯著,使一部分村民為此走上富裕路。

  二是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植科教、流通、農資服務的主體。要引導農村大戶、運銷能人、龍頭企業、基層幹部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領辦農村專業服務組織和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村經濟的自主發展能力。

  (四)必須堅持以點示範,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緊緊藉助中央和省、市、縣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強勁東風,以示範點建設為主體,全力提升示範點建設的規模化、規範化、科學化、配套化。

  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做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制定出新農村示範點建設的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

  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於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要堅持20年不落後,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於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複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範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全鄉新農村建設程序的加快。當前要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狠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科學統籌資金,加快農村道路、學校、醫院、給排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切實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

  (五)必須進一步加大轉移農民力度,不斷拓寬農民增收領域。近幾年,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速度呈加快趨勢,務工經商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從調查情況看,農民在縣內務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萬元左右,縣外務工特別是在沿海發達地區務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萬元以上,文化層次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農民,年收入超2萬元。種田餬口敷日常、打工賺錢蓋新房,正日漸成為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因此,圍繞新農村建設今後幾年,要繼續重視農村勞動力資本開發,透過發展特色農業消化三分之一,發展非農產業吸納三分之一,發展外出打工輸轉三分之一。

  一是加強外出務工的組織引導。農村勞動力外出主要依靠親幫親、鄰幫鄰的方式,就業的盲目性較大。要結合全縣全民創業和勞務輸轉工程的實施,加強農村剩餘勞動力輸轉,注重勞務市場和勞務中介組織的發育,特別要在勞動力務工集中的地方,以駐外辦事處和本地人在外創辦的企業為依託,提供農民工勞務資訊和維權保障服務中心,讓農民出得去、能就業。

  二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農村中小企業是農村工業化的骨幹,農民就業的蓄水池。要進一步放活創業環境,鼓勵千家萬戶創業,發展農村小型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發展就業量大、市場有需求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為農民進廠務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農民增收開闢新途徑。

  (六)必須進一步加大新型農民培養力度,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資訊網和勞務中介機構,開闢轉移就業綠色通道。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突出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陣地建設,以文明村建設為抓手,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進農村和諧穩定發展。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文化,豐富廣大農民文化生活,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

  (七)必須進一步強化政府服務功能,不斷完善農民新保障。統籌社會各方力量,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推進農村民生工程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安全飲水水工程,推廣農村改廁、改水,繼續抓好鎮村規範化衛生所、文化站、敬老院建設。建立健全以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八)進一步加強的領導,不斷強化組織保障。各級黨委、政府都要繼續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加大投入。縣直各部門都要自覺加強與鎮村組織的聯絡,主動做好服務。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居)幹部群眾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各級黨員幹部,必須義不容辭的關心支援新農村建設,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招商是第一要事、穩定是第一責任、落實是第一真功的意識;必須把狠抓工作落實和執行作為關鍵環節,做到思想上繃緊、時間上抓緊、落實上趕緊,在實幹中求創新、在落實中出實績;必須大力克服形式主義,減少文山會海、迎來送往,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到發展上來,致力於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必須加強執行力建設,樹立大局觀念、協作理念、配合意識,堅持思想同心、目標同向、工作同步,決定了的事要堅決實施,部署了的事要強力推進,正在做的事要一抓到底。

  鄉村調研報告10

  為充分了解我市鄉村振興戰略開展情況以及村民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關注度,5月21-25日,市統計局組織力量對全市鄉村振興情況進行了調研。此次調研抽取了梁子湖區樑子鎮沙灣村和沼山鎮湖瓢村。調研採取實地調查和交流座談相結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56份。按照性別分類,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齡分類,50歲以下22人,50歲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類,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調查物件的身份分類,村民44人、村幹部8人、鄉鎮幹部3人、其他1人。從調研結果看,全市鄉村變化明顯,鄉村振興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民增收難、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相關問題,須引起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一、農村居民對鄉村振興的關注點

  (一)期盼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在被問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有關鄉村振興的選項中最感興趣的部分”時,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23人選擇“生活富裕”,佔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24人認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是提高居民收入。雖然近年來我市農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穩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然而,要實現農民持續增收,難度依然較大,需要多方合力來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資金、人才、技術向農業農村流動。在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認為影響鄉村振興的因素是資金、人才、技術的,分別有42人、35人、37人,分別佔75.0%、62.5%、66.1%。在問到“您認為鄉村振興的因素有哪些”時,沙灣村六組龍群蓮回答說“當然是資金、人才、技術了,沒錢,怎麼搞好農村,有錢,沒人才和技術也搞不好農村啊”。資金、人才、技術在鄉村振興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是大家的共識。

  (四)期盼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期盼的是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提高醫療保障水平的分別有32人、20人,分別佔57.1%、35.7%。認為家裡每年負擔最重的是醫療的有20人,佔35.7%。希望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提高醫療報銷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聲。

  二、鄉村振興的有利因素

  (一)產業發展逐步壯大

  近年來,專業大戶、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組織不斷壯大,為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xx年,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105家,省重點龍頭企業12家。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長10.77%。同時,全市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武昌魚、藍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產業,打造本地農產品品牌。20xx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點308個,示範點45個。全市新增農產品“三品一標”有效品牌88個,總數達204個,同比增加40個,增長24.39%。

  (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近年來,鄂州市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全市美麗鄉村建設。調查中發現村民感覺變化最大的是“道路變好了變寬了、房子變大了、村子變乾淨了”。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更加註重提高鄉村資源利用率,20xx年主要農作物秸稈產生量約60萬噸,綜合使用量達57.7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96.2%,較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鄉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鎮集中、區轉運、市處理”的模式集中處理,生活垃圾處理指數達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汙水處理設施對鄉村生活汙水進行集中處理,汙水集中處理指數達到90%以上。

  (三)鄉風建設基礎紮實

  全市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村衛生室、圖書室、體育健身場所、村民活動中心等基礎公共服務從無到有不斷完善,為鄉風建設奠定了基礎。同時,全市對鄉風建設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注重以鄉村文化為載體,在尊重原有鄉村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吸納現代元素。在進行農村舊房改造時堅持原真性保護、原住式開發、原特色利用。

  (四)鄉村治理有序推進

  鄂州市積極探索農村社會管理途徑,整合面向農村的各種管理服務資源,建立全域覆蓋的農村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每個村都有配備網格員,負責收集社情民意、監督環境衛生、調解矛盾糾紛等工作。網格化的服務管理體系不僅降低了鄉村治理成本,而且促進了鄉村的和諧穩定。現階段,隨著農村集體資產股權化試點工作的深入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斷完善,鄉村治理更加科學高效。

  三、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在與村民的交談中瞭解到,一戶農民種植0.8畝地的小麥,產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種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農藥20元),人工未計,虧本5元。據調查,今年化肥、農藥、飼料等農資價格較往年有較大幅度上漲,全市化肥價格按簡單平均,平均漲幅22.8%。同時,農業生產人工成本不斷增長。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

  (二)鄉村特色產業不強。透過走訪企業,我們瞭解到,生產特色農產品的企業規模小、生產鏈短,產業叢集度低。以湖北省樑子鎮鐵皮石斛生產基地為例,基地負責人表示鐵皮石斛種植、加工技術要求高,其中從鮮品烘焙成幹品這一環節目前依賴於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這一環節技術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訓工人,由於是臨時作業,難以留住工人,所以寧願將鮮品運往浙江同行那裡進行烘焙處理。

  (三)技術人才支撐不足。透過調查瞭解,農村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50歲以上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年較少。務農人員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農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推廣難,不利於農業現代化發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調研過程中,部分村民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想做農活了,希望政府供養他們。一些人覺得醫療費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報銷費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難和問題習慣於等政策、靠扶持、要條件,過度依賴政府,缺乏艱苦奮鬥、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幾點建議

  1.提高鄉村治理水平,促進共治共享。

  一是加強基層組織作風建設。基層幹部要解決好農村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需要不斷增強鄉村治理能力,轉變工作作風。在面對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問題時,切實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實處,為百姓幹實事幹好事。

  二是加強基層民主和法治建設。加大對基層幹部法治教育培訓,提高他們民主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意識。

  三是加大鄉村振興工作的宣傳力度。在向村民宣傳國家各項政策時,進行合理引導,讓群眾在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同時,摒棄“等靠要”思想,透過自身努力奮鬥,實現生活富裕。

  2.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激發內生動力。

  一是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觀光旅遊、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是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力爭聚集一批特色產業創新性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加快升級。

  三是以品牌意識拓展市場。做響“武昌魚”、“梁子湖”兩大品牌。用“一條魚”、“一個湖”帶響“梁道”、“梁心”等一批產品品牌。

  3.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發展農村經濟。堅持增加民生投入,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資訊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縮小城鄉差距。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產綠色安全農產品的同時,注重發展農耕文化、鄉愁等精神產品,打造生態宜居的好環境。在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同時,加大對農業新業態的投入,推動農業多功能拓展,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創意農業、休閒農業、健康農業、快樂農業等,使農業成為人們追求幸福的新產業新業態。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振興技術人才。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一是加強農業農村幹部隊伍建設,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幹部的培養、配備、使用。

  二是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引進農業科技人才,提高科學種養水平,增強農產品競爭力,提升農業生產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三是鼓勵返鄉大中專畢業生、退役士兵、“三新”農民創新創業,使他們成為帶動農村發展的生力軍。同時,進一步細化扶持返鄉創業的相關政策,為返鄉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

  鄉村調研報告11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透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後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瞭方向。

  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xx鎮將如何依據實際,創造條件,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本人提出如下探索與思考。

  理性分析xx鎮新農村建設的優勢和難點

  xx鎮位於竹溪縣城東部,是竹溪縣東進車城十堰、西出渝陝的重要門戶。全鎮版圖面積192平方公里,轄43個村,鄉村戶12578戶,鄉村人口46110人,315省道橫貫東西。鎮內工業基礎雄厚,產值2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達13家,沿315省道的平川地帶農業發展基礎良好,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20xx年全鎮工農業總收入實現35442萬元,人平純收入實現2780元。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自然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農業發展條件,使xx成為竹溪縣城的後花園和全縣新農村建設的高頻亮點。

  xx鎮是典型的資源大鎮,現有茶園基地2.26萬畝,桑蠶基地3500畝,魔芋基地2500畝,板票等乾鮮果基地5000畝,蔬菜基地8000畝。同時境內有豐富的板石材資源、建築用石料資源等,這些資源分別分佈於全鎮平壩村、二高山村和高山,幾乎是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全鎮現有通村公路總里程298公里,其中已實施了硬化的通村公路已達41公里。20xx年正在施工興建的水泥硬化路51公里,基本形成“四縱四橫”的公路網路,牢固的交通資源,為xx鎮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xx鎮又是鄂西特產品加工的重要生產地,以前進茶場為龍頭的茶葉加工年產值達1500萬元,以漫液、船形灣、閻家壩為主的精細蔬菜產值達3500萬元,以沙壩大嶺等為主的魔芋年產值達600萬元,以塔二灣、小河邊等為主的乾鮮水果年產值300萬元。

  以上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交通優勢、產業優勢等,為xx鎮快速推進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由於境內高山、二高村較多,平壩村較少,部分高山、二高山交通設施等級低,執行質量差,產業發展不平衡,經濟基礎薄弱,又給我鎮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平添了許多困難,成為我鎮新農村建設的難點,需要我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區別對待,全面權衡,最終達到整體推進。

  科學設計xx鎮新農村建設規劃藍圖

  新農村建設起點在規劃,怎樣才能確保規劃科學,便於實施操作,結合xx實際,將重點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精心組織,統一部署,高標準制定發展規劃

  我們按照新農村建設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導思想,採取外地學、當地看、比著乾的辦法,組織全鎮村幹部分別到竹山羅家坡村、平利縣龍頭村等地,學習、借鑑外地經驗,透過實地看、問、學,提高幹部對新農村建設的感性認識。同時,組織全鎮幹部系統地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增強鎮村幹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分類制定各村新農村建設規劃。對市、縣確定的重點、試點村,採取試點先行的辦法,對照新農村建設“20個字”,分層制定建設規劃,力求全面推進。對鎮定試點,則依據優勢,側重於先易後難,逐步推進,對一般村則廣泛暢導創造條件、抓住機遇、分類突破、營造優勢、逐層推進。全鎮43個村已根據自身實際,全部制定出未來五年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

  2、咬定目標,精心組織實施

  從外地發展的經驗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透過長期抓、長期積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點是咬定目標不放鬆,xx鎮無疑也必須走這條路。當然xx有xx的特色,我們立足從努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入手,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發展,農村農民生活富裕,立足透過用先進文化、致富技術、《鄉規民約》打造文明鄉風,立足透過集鎮建設、自來水工程建設、公路建設、能源沼氣建設、生態家園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活環境,實現村容整潔,立足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現管理民主,建設新農村不僅要有好的規劃,更要有一個好的推進機制,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聯村考核機制,即:每個副科級幹部聯包1-2個示範村,每個行政幹部聯包一個村,每個村幹部負責一個灣院,每一個黨員聯絡一個貧困戶的聯包機制,對照規劃,逐項、逐年、一任接著一任幹,逐項、逐年實行量化考核。

  3、先易後難,分步實施,整體推進

  新農村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辦法是辦點示範,先易後難,最後攻堅,xx的實際是平壩村條件基礎較好,有的村已具新農村雛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強,就可具規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範性,我們規劃率先對鎮內前進村、閻家壩村、xx街等12個平壩村,搶先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對條件基礎稍差的二高山村則注重從解決基礎設施入手,儘快改善條件,分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對高山村則注重從改善群眾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創造條件,逐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力爭透過五年的建設、發展,形成各具優勢,各具規模的新農村格局。

  4、充分體現民意,讓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是人民群眾的新農村,他們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們自己最清楚,建什麼樣的新農村,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我們在領導、主導新農村建設時,最重要的是充分聽取、採納他們的建議、意見,體現民意,讓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迸發出來。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急在上頭,冷在下頭”的尷尬局面,才能調動全體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進取心,才能全鎮上下擰成一股繩,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創新思維,創造條件,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沒有固定、統一的模式,在新農村建設中,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多建樓房、多建街,其根本落腳點是解放生產力,實現生活幸福、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因此,地方黨委、政府在主導、引導、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創新思維模式,探索新的建設創造條件,建設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農村。

  1、按城市化理念,經營新型農村,實現統籌發展

  集鎮與鄉村是xx發展進步的兩隻輪子,集鎮和鄉村的發展是互補式的發展,是比冀雙飛式的發展,集鎮化應該是推動農村發展的集鎮化,新農村應該是集鎮化程序中的新農村,從xx集鎮與鄉村發展情況看,仍然應該堅持“集鎮先行、鄉村跟進”發展模式,突出xx街、閻家壩、前進等村的新農村建設,使中心集鎮達到5平方公里,居民達到1萬人以上,形成農村中的城市。同時對315省道沿線的洞子溝、胡柳樹、黃龍、漫液、康家嶺等村進行科學規劃佈局,建成沿315省道“20里長街”,形成“一線穿珠式”的新農村格局,對高山二高山則實施依灣就院生態家園式的發展,形成以自然村院為主體的“星羅棋佈”式的新農村,進而實現各具特色的統籌發展。

  2、按工業化的理念,經營現化農業,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

  多年來,xx鎮走的是一條農業支援鄉鎮工企業發展之路,工企業如今發展勢頭良好,但傳統農業的模式仍佔重要比重,xx鎮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經營工企業的理念經營現化農業,突出發展以茶葉、蔬菜、魔芋、乾鮮果為主導的特色農業,重點兼顧發展糧油種植、畜牧養殖等產業,在特色產業上,探索完善“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模式,走企業化經營之路,在傳統的種養業上重點依託優質高效農業示範園和鎮內“新科牧業有限公司”、“順旺牧業有限公司”的養殖技術優勢大力發展現化養殖業和種植業。同時合理、有序組織勞務輸出,打造“品牌勞務”走活勞務輸出一盤棋,力爭透過農業向工業化轉型,傳統種養向現化集約方式種養轉型,分散型、打工型輸出向品牌型知識化轉型等實現農業、特色產業、勞務經濟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增加農業的綜合效益。

  3、按民營業化理念,經營現化特色產業,實現農民增收

  江蘇華西村、江西贛縣、嘉魚官橋8組、竹山、羅家坡等地經驗告訴我們,民營化是一條快速致富的法寶和通途,未來五年xx鎮將按民營化的方式對鎮內產業資源、基地資源等進行重組,整合再配置,力求透過發展本地民營大戶、產業大戶,帶動全鎮群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按民主政治的原則,經營農村各項事業,實現民主管理

  新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農民的主體地位,在新農村建設中應逐步得到鞏固,主要是透過“四個還權”,即還農民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決策權,確保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動權,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全鎮形成、掀起新農村建設的高潮,推動新農村建設又快、又好的發展,最終實現整體推進目標。

  倉稟實知禮節,只要生產發展了,生活富裕了,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就不難實現。

  鄉村調研報告12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街道為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原轄30個自然村,xx年全區部分行政村規模調整後改為27個社群,總面積47.97平方公里,總人口0.5萬人,農業人口4.4萬,人均耕地0.2畝。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發展和穩定兩大主題,全面加快推進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程序,積極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實現了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新跨躍

  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提。近年來,※※街道堅定不移地實施“興工強街、借力發展”戰略,致力做大經濟總量,切實增強發展後勁。xx年,全街道實現地方生產總值43億元,財政總收入3.7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5億元,被評為全國千強鄉鎮,實現了經濟發展的新跨躍。一是實施“四個一批”工程,強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始終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透過實施“深化改革、改制一批,培植骨幹、帶動一批,放寬政策、擴張一批,科技創新、提升一批”的措施,有力推動了全街道的經濟發展。目前,全街道共有各類民營企業400多家,個體工商戶4000多戶,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4,經濟技改投入年均增長xx年來累計轉移富餘勞動力3萬多人;突出第三產業發展,以老xx年,全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00元。三是實施“工業反哺農業”,讓群眾享受到發展成果。實行“多予、不取”,徹底免除了農民的“三提五統”,大部分村免費為群眾供應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為老年人按月發放一定數量的生活補助,朱張橋西南、河北等村還在農業生產中免費實行“統一耕地、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澆水、統一收割”服務,使農民能夠騰出更好的時間發展經濟;完善保障機制,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97,5個村居利用集體積累為群眾墊付參保基金。

  (二)圍繞“鄉風文明、村容整潔”,開創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近年來,著眼於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形象,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深入開展文明建立活動,全力打造“文明鄉村”。積極組織各種文明先進評選活動,經常開展以“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動,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和公民思想道德實踐活動,廣大農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各村普遍建起了高標準的農民文化大院,組建起農民秧歌隊,農閒季節、重要節日組織演出,極大地豐富了農民業餘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質,湖南崖村的秧歌隊每年都被選拔參加市裡的會演,連續5年獲得“金龍獎”。

  二是深入開展平安建立活動,全力打造“平安鄉村”。深入開展了基層“創安”活動,強化科技防範,建好社群科技防範網路,加強群防群治網路建設,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社會治安工作,促進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機結合,構築起全方位的立體防控體系。韋姜屯村投資xx年如一日,堅持村民夜間義務站崗制度,有效地維護了治安穩定;認真落實信訪工作“一把手工程”,進一步健全領導常年接待、下訪接待和信訪包案制度,全面落實農村財務管理、各業承包公開招標、宅基地規劃等制度,著力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做到早發現、早處置、早解決,努力把信訪問題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去年以來,街道辦事處投資50萬元,對敬老院進行了徹底改造,投資xx年來先後有朱張橋西南、朱陳西南、於泉莊、湖南崖、韋姜屯、閆泉莊等近二十個村實施了舊村改造,開發金湖、金泰等居民小區3處,吸納城區人員3萬人,改善和解決了城區2萬多居民的福利待遇,全街道人均居住面積為27平方米,村居主要道路硬化、綠化、亮化率達00,自來水入戶率達95,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5;深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去年春節前,街道拿出50多萬元專項資金,以“以獎代補”的形式,組織各村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

  (三)圍繞“規範運作、管理民主”,構建起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新格局

  近年來,街道緊緊圍繞發展農村民主,以基層黨建為重點,牢牢把握配強班子、完善制度、規範運作三個關鍵環節,堅持規範與創新並舉,營造了農村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一是配強班子,夯實基礎。xx年底成功對黨支部、居委會進行了換屆選舉,運轉過程中又對個別素質差、能力弱的幹部特別是支部書記進行了調整。針對各村不同情況,重點採取“選”、“派”兩種方式選拔任用支部書記。去年以來採取“選”的方式對6個社群的班子進行了調整,調整支部書記6人。對朱張橋東南、連泉莊採取“派”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

  二是完善制度,推進黨員幹部管理科學化。建立農村幹部管理制約機制和利益導向機制,制定了農村幹部經濟待遇德、能、勤、績、廉“五掛鉤”制度,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出臺了《關於嚴肅勞動紀律強化幹部隊伍作風建設的意見》,對農村幹部應遵守各項紀律進行細化,制定了“十四不準”,促進了幹部作風的進一步轉變;實行幹部任期目標承諾制,制定了《關於嚴格落實幹部任期目標承諾和踐諾獎懲制的意見》,與當選的村幹部和班子簽定了任期目標和年度目標責任書,面向黨員群眾公開承諾,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三是規範管理,推進居務運作正規化。出臺了《村級規範化管理實施細則》,建立了兩委聯席會議制度和黨支部向黨員、居委會向黨支部、居委會向居民代表定期報告工作制度,進一步深化了居務公開民主管理,重要事項實行全面公開,廣泛聽取群眾對集體事務的反映、意見與建議,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綜上所述,該街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群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有的認為建新農村就是蓋新樓房,建新農村就是修新馬路,忽視了全面發展,忽視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還有的認為建新農村,是中央提出來的,應該由上面拿錢解決,忽視了新農村建設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還有的認為建新農村,就要馬上將現有的自然村落拆遷,進行統一建設,忽視了新農村建設要立足各地實際,循序漸進,不能急躁冒進。

  (二)失地農民眾多。作為全區工業基地,失地農民逐年積累,數量眾多,全街道失地農民人口達到人,佔全部人口的,人均耕地為0.2畝,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很大壓力。

  一是失地失業,生活難。多數居民失地,未能得到很妥善地安置,基本上失去了養活自己及家人的經濟來源,為其生活及家庭的生存構成極大的威脅。

  二是補償標準低,再發展難。由於當時土地佔用補償制度不健全,因為政府行為等多種因素,多數土地補償標準低,甚至無償佔用,為居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很大的困難,為社會穩定埋下了隱患。

  三是居民成為社會“邊緣人”,獲得社會保障權難。農民失地即為非農民,失去了土地的社會保障權,但相關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難以獲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養老、醫療及各種福利等社會保障權,全街道養老保險參保率僅達到4,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三)集體收入不平衡。由於各種原因,村居之間發展不平衡,經濟條件好的村莊與差的村莊差距太大,個別村居基層集體經濟相對薄弱,部分村因歷史原因集體經濟負債重,經濟收入渠道少,但用於居民的福利、老年人保障等支出費用巨大,正常的辦公費用基本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如此次調研的湖南崖村,每年用於基礎教育、村莊建設、發放居民麵粉糧油、交納居民電費水費等開支大約為20餘萬元,村集體僅靠收取沿街商品房等收入,收大於支,難以維持正常運轉。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合理配置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未形成,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

  (四)居民素質偏低。當前,絕大多數居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思想方面,思想比較保守,傳統意識比較牢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文明意識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公共衛生、熱心公益等集體觀念逐步淡化,亂堆、亂放、家庭衛生問題比較突出,婚喪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行為依然存在。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透過這次調研,我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認識是前提,規劃是龍頭,產業是支撐,投入是基礎,制度是保障,農民是主體。現根據我們調查的情況,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宣傳發動。透過各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讓基層幹部、社群群眾全面理解20字方針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含義,切實突出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鼓勵群眾勇於創新,積極改革,大膽實踐,調動他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國家政策方針、法律法規的宣傳,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村幹部群眾的覺悟,增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艱鉅性、長期性的認識,防止出現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緒。切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幾個新農村建設取得一定成效的村的經驗表明,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尤其是村支部書記作用的發揮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此,必須選好、配強農村支部書記,加強培訓教育,並充分發揮好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二)制定規劃標準。在本次調研的基礎上,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鄉聯動、統籌發展,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分類指導、循序漸進”的原則,結合本區域生產生活發展、土地狀況、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城市化程序等,確定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階段性標準。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總體規劃,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建設重點、實施步驟和工作措施,在此基礎上,細化目標任務,制定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並結合實際,分步實施,經濟條件好的村居可以先行一步,經濟相對落後的村居要創造條件穩步推進。

  (三)突出建設重點。針對街道實際,重點抓好以下七個“突破口”,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是以強化為民服務為突破口。充分發揮為民服務大廳的作用,強化為民服務意識,著力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尊重群眾意願,維護群眾利益,增進群眾福祉,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二是以經濟發展為突破口。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離開了發展,新農村建設就成為無源之水。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扶持,千方百計地發展村(居)集體經濟,拓寬村(居)集體收入渠道,增加村集體收入,為提高廣大居民群眾的福利待遇奠定堅實的基礎;想方設法地最佳化環境增加群眾就業、經商的機會,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切實提高群眾的收入,以保證新農村建設穩步、持續推進。

  三是以“五改”為突破口。全面實行改水、改廁、改路、改灶和改圈,徹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頭堆和糞堆,對社群大街小巷、居民庭院進行淨化、綠化、美化,改變傳統觀念,提高居民發展迴圈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四是以提升群眾素質為突破口。加大對群眾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強化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五是以加強民主管理為突破口。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幹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六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為突破口。圍繞改善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加快推進舊村改造,大力實施小區開發,全面搞好水、電、暖的配套設施,建設一批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的大型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讓群眾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待遇。

  七是健全社會保障為突破口。全面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加快農村徵地制度改革,完善對被徵地農民的補償辦法,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要建立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引導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各界人士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要加強輿論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援、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鄉村調研報告13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以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為前提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曾經極大地釋放了農民的潛能,深刻地改變了我國農村面貌。但是,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老化和減少,農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產出低效化等問題也逐漸凸顯,並逐步滯後於現代農業的要求,已然成為鄉村振興的一道坎。近年來圍繞落實農業農村改革部署,正確處理農民和土地關係這一改革主線,透過土地三權分置、承包權入股、適度規模經營、創新經營體制的方式,我們在街道村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

  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現狀及難題

  街道村地處街道北面,距離城區2.5公里,下轄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19戶,農業人口1781人,現有耕地面積1947畝,人均耕地約1.09畝。在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初,為了體現公平原則,將耕地分級搭配,整田整土劃割為若干小塊分到農戶,導致每家每戶承包經營的耕地零散分佈。隨著城鎮化程序加快,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在家的“留守農戶”接手耕種承包地,使地塊分佈更加零散。如村5組其中一戶農民3.5畝旱地被劃分成10餘塊,最小的一塊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給農業生產帶來了諸多不便。

  一是難以進行機械作業,耕作效率低;

  二是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

  三是產業結構調整相互掣肘;

  四是種養結合的農業迴圈經濟模式難以有效執行;

  五是對外土地流轉涉及農戶多,難以協商一致;

  六是地塊分割產生了較多不能耕作的邊界,浪費了耕地資源。圍繞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我們在街道村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透過承包權入股、土地預流轉的方式,有效地實現了耕地的“團聚”和適度規模經營,勞動效率和經營效益也相應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構想

  在村調研發現,雖然群眾意識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種弊端,也有將土地“集零為整”的願望,但缺乏系統性解決方案和具體路徑,缺乏組織者。如農戶間相互可以進行土地調換,但各懷心思,效果有限;外部業主整體流轉集約經營因農戶意見不一難以達成。鑑於此,我們在廣泛調研、聽取民意的基礎上,提出了土地三權分置、承包權入股、適度規模經營試點的構想:以生產社為單位,以農民自願為前提,農戶的耕地承包經營權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對農田進行集中整理,引進專合社、龍頭企業進行成片經營。在具體探索過程中,我們分別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經營試點管理辦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預流轉協議》等,組織街道及村幹部成立了工作小組,透過宣傳動員並與村民們達成一致意見,在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的情況下,以書面協議形式,每戶農民將所有土地經營權委託給所在村民小組,村民小組和村集體資產公司完善入股相關手續,實現土地標準化整理和規模化經營。

  三、土地股份制的實踐和成效

  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街道以村為試點村,透過盤活農村資產資源,吸引民間投資,以村集體資產公司為主要載體,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民”的互利共贏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血橙基地,切實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一)落實三權分置。農村承包土地確權頒證後,推進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堅持推進“三權”分置並行,落實好集體所有權,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動搖,這是開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實踐中,穩定農戶承包權,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權權能;放活土地經營權,創新土地經營權流轉模式,推行由農民一次性出租讓渡土地經營權向入股經營、合作經營等共享土地經營權方式轉變,形成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機制。

  (二)規範資源管理。街道村xxxx年註冊成立市區社群集體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對現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級公益性房屋等集體資源資產進行清產核資,透過回收分散的集體資產,對村級“三資”開展集約化、規範化管理。對村集體經濟共有人進行確認,為下一步村集體收益分配提供依據。按照“村集體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思路,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村集體公司,集體公司聘請專合社和農村經紀人負責生產經營,透過把村集體資源資產折股量化組建村集體公司,並整合上級財政扶持資金和吸收民間資金,實現村集體公司、專業合作社和農戶之間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贏。

  (三)培育主導產業。

  一是以區大規模綠化行動專案(混交林)為支撐,透過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規範化種植塔羅科血橙1000畝。注入社會化資本,完成“夥兒山牌”血橙商標註冊,透過電商平臺開展前期市場拓展、銷售。

  二是林下種植蔬菜、芽菜等,並與公司簽訂蔬菜訂單收購合同,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發展特色水產和肉牛生態養殖,利用嘉隆竹木專業合作社竹筍加工廢料為牛飼料,牛的糞便作為種植血橙有機肥,實現種養結合、種養迴圈。四是培育發展休閒農業經營主體,結合血橙、蔬菜種植、有機草莓等產業,融合新村發展和七洞湖休閒體驗,打造村田園綜合體品牌,建立1-2家星級農家樂、農業公園,形成輕紡園區和南觀路農業旅遊示範點。

  (四)最佳化利益機制。進一步強化產業發展對村集體經濟的帶動作用,村集體公司爭取區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專案資金90萬元投入血橙種植專案,專合社吸收民間資金和技術,透過採取“村集體資產公司+專合社+農戶”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導農戶、村集體公司和參與“三變”改革的新型經營主體依法訂立合同或協議,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股份聯結和合作機制,確定村集體與合作社共佔4成、入股農戶佔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靈活多樣的股權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擬實施經營收益二次返利,切實保障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居民股東權益。同時,聘請本村種植大戶、貧困戶進行長期或臨時性工作,以工資收入的形式回饋種植大戶和農戶。

  (五)開展新村建設。加快“四好村”建立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著力實施農村房屋改造、風貌改造、環境整治、潔淨亮化工程;開展農村垃圾治理、汙水處理和廁所改造,示範區內農房、道路及沿線人居環境改善逐步提升,適度統一,彰顯特色;推進鄉風文明示範工程建設,建立完善“一約三會”(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反黑會),開展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文明院落等評比,開展法律明白人、法律進鄉村等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群眾生活;開展感恩奮進教育,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提振貧困群眾精氣神。

  鄉村調研報告14

  今年初,縣委、縣政府提出用4至6年時間實現建立國家級生態縣的目標,並將生態文明村建設作為建立生態縣的基礎性工程來實施。為了促進生態文明村建設,縣政協課題組就此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初步成果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一年來,我縣生態文明村建設,緊緊圍繞“生態環境優美、城鄉結構合理、經濟實力增強、人民富裕安康、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紮實、有序推進,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是全縣54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村建設逐步推開,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各鎮村以改善鎮容村貌為突破口,積極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東邵渠、高嶺等鎮大力實施生態恢復工程,對廢棄礦坑進行整治,恢復植被和地貌。高嶺鎮完成生態林撫育2500畝,並對10000畝綠色速生豐產林進行科學補植,改善了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各鄉鎮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溪翁莊鎮“兩水”工程進展順利,日處理汙水2500噸的汙水處理廠和日供水5000噸的供水廠主體工程完工,年內將投入使用。西田各莊、十里堡等鎮各村透過改水改廁,推廣使用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有效地解決了汙水亂排放和環境汙染等問題。全縣生態文明試點村之一的白道峪村,投資200萬元硬化村路,栽植花草,營造生態景觀林;投資53萬元,改造飲水工程,讓全村群眾飲用上乾淨水,部分村民開始以太陽能、沼氣作為主要生活能源,村容村貌和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透過環境綜合整治,一些村莊呈現出綠樹掩映、環境幽雅、空氣清新的生態新景象。

  二是農村生態經濟有了初步發展,主導產業已現端倪,湧現出一批生態經濟示範村。各鎮村結合本地實際,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一批村級專業化農產品基地初具規模。巨各莊鎮蔡家窪村投資xx萬元,建起佔地500畝的巨龍生態觀光園,栽植10餘種水果,是全市屈指可數的高標準綠色生態園區之一。它安排了300多人就業,人均可增收500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園”。

  三是農村生態文化建設逐步推進,人們生態意識有所增強。縣委、縣政府啟動了“生態縣建設百村行”活動,透過普及生態知識、科技知識,為建立國家級生態縣和生態文明村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各鄉鎮普遍開展了“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生態知識進農家”、“建立生態文明戶”等活動,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和綠色消費。溪翁莊鎮石馬峪村興起“環保大集”,全村男女老少人人撿拾白色垃圾,不僅有效地改善了村莊環境,而且增強了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馮家峪鎮與北京崇陽光田裝置有限公司合作,共投資147萬元,完成了4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鎮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100%。隨著有線電視入網、村級健身公園、文化廣場和文化活動室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農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生態環境意識逐漸深入人心。

  二、生態文明村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環境綜合治理任務依然艱鉅

  從整體看,由於落後的經濟狀況和傳統生活方式的`長期影響,我縣大部分農民生態意識薄弱,農村髒、亂、差的環境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廁所簡陋、人畜共處、柴草亂垛、垃圾汙水隨意排倒堪稱當前農村的四大“頑疾”。如廁所多屬地坑式,無任何保潔措施,尤其夏季,不僅氣味難聞,而且成為蒼蠅的主要滋生地,加之糞便無專人管理,滲入地下,易造成地下水源的汙染。近年來,我縣農村養殖業發展很快,成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專案。但個別村因場地有限,人的生活區和家畜家禽飼養區未能做到嚴格分離,人畜共處易造成各種傳染病的發生。儘管一些村對垃圾進行處理,但因工藝和設施簡陋,只是就地、異地填埋,並沒有從根本上杜絕垃圾對環境的汙染。此外,我縣早已提出農業生產禁止施用化肥,但至今未能禁絕,化肥施用在部分地區還相當普遍,影響了區域環境質量。

  (二)因盜採鐵礦造成的植被恢復難度較大

  我縣北部山區鐵礦資源較為豐富。近兩年來,一些人把盜採鐵礦石作為“致富”門路。儘管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鄉鎮進行了有效治理和打擊,但盜採盜運現象沒有根本杜絕,庫北某鎮僅6個村就因盜採留下18個廢棄礦坑。盜採造成礦產資源大量流失,而且對地表、植被造成破壞,惡化了當地的自然環境。要恢復原來的地貌、植被,需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並要投入大筆資金。高嶺鎮為治理廢棄礦坑,已投入300多萬元。此外,由於採礦區多在密雲水庫上游,盜採盜運鐵礦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將會影響密雲水庫的水質,給密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三)農村生態經濟尚未形成強勢

  農村生態經濟只是剛剛起步。儘管大部分村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已分別確定了種植業、畜牧養殖業、林果業和水產養殖等主導產業,但尚未形成商品優勢和規模效益。近年來,雖然出現了“西白蓮峪柴雞蛋”、“生茂鮮菇”、“密水鮮魚”、“密雲甘慄”等一批知名生態品牌產品,但無論是在首都還是在外埠,其市場份額的佔有率都不高,有人曾形象地說,密雲的農產品是“吃什麼都有,賣什麼都無”,因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高,農民還不能依託主導產業增收致富。作為農村二、三產業的主打專案山區民俗旅遊業也是如此。我縣自1994年在京郊率先開發民俗旅遊,經過XX年發展,已建成民俗旅遊村35個,民俗旅遊戶1500多個,從業人員近萬人。但近年來由於宣傳攻勢減弱,扶持力度不夠,規範管理缺位,加上自身基礎薄弱,民俗旅遊內容單調,客源嚴重不足。據瞭解,目前,全縣民俗旅遊戶還剩下800多戶,減少了近50%,作為山區農民致富主導產業的民俗旅遊業形勢比較嚴峻。

  (四)農村清潔能源還未全面推廣使用

  全縣90%以上農村仍以煤、柴作為主要能源,品種單一,成本較高,加之農民用能裝置落後,既浪費資源,又汙染環境。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縣就在農村推廣沼氣清潔能源使用,當時共建成沼氣池7000多個,其中絕大多數為戶用沼氣池,但由於缺乏規劃和扶持力度,使沼氣等清潔能源在農村推廣使用後繼乏力。據有關部門調查瞭解,目前,我縣使用沼氣等清潔能源的農戶僅有XX多戶,僅佔全縣農村總戶數的5%,和先進地區相比,我縣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的政策和扶持力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來,縣政府能源辦在西田各莊鎮白道峪等村推廣沼氣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全面推廣則受到資金和服務管理體制的兩大限制。在鎮一級,能源開發和推廣工作,有的是部門代管、兼管,有的則根本沒人管,缺乏明確的責任主體,也就缺乏工作的原動力。而在一些經濟發展薄弱村,由於受經濟狀況的影響,村幹部和群眾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清潔能源的推廣舉步維艱。

  (五)一些措施缺乏過硬的制度保障

  生態文明村建設拉開序幕以後,各鄉鎮和部分村根據環境整治的需要,相繼出臺了一些措施。有的鄉鎮購置了地埋式垃圾箱和垃圾清運車,組建了垃圾清運隊伍,但因缺乏過硬的制度保障,能否堅持持久,令人擔憂。因為,我縣有的鄉鎮方圓二、三百平方公里,行政村多達二、三十個,自然村近百個,且許多村地處深山區,交通不便,採取垃圾“村集、鄉運、縣處理”方法,不僅難度大,而且成本高,要做到全縣340多個行政村的垃圾日日清、處處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六)農民作為生態文明村建設的主體意識不強

  生態文明村建設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廣大農民的參與意識、參與熱情和參與行動,農民應成為生態文明村建設的主體。但是,我們在調查走訪中發現,許多農民對於生態文明村建設這樣一個對自己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將產生積極影響的重要舉措不理解,認識不到位,參與熱情不高,行動遲緩。例如,一些村在農民中推廣“三格式無害化汙水衝式廁所”,當地鎮政府、村委會和縣推广部門都給予了資金補助和物資支援,每戶農民只需投入100元、200元即可,但有的農民就是不幹,認為“既然政府為我辦事,就得替我出錢”。甚至在自家改廁當中,還要政府為自己的勞動付工錢。

  三、關於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制定嚴格規劃,在實施中確保規劃的剛性

  建議縣政府邀請國內有關專家和本縣有識之士,根據生態涵養髮展區的功能定位和鎮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特點及水平,編制全縣各村生態建設的詳盡規劃。詳規應體現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堅持高起點,分步實施,循序漸進,在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託主導產業搞建設。

  二是詳規要具有剛性,經縣、鎮人民代表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後,必須嚴格遵守,不能朝令夕改。

  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注意保護耕地和農民的實際利益,防止不顧主客觀條件和群眾意願,用行政手段人為“造村”的現象。

  (二)透過綜合整治,打造良好生態環境

  一是要切實解決好垃圾汙染問題。在總體上實施“村收、鎮運、縣處理”農村垃圾處理的同時,依據當地不同條件,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如邊遠山區、貧困地區可在解決好防滲漏的情況下,採取填埋的方式。還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確“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國內外資金、企業,包括啟用民間投資介入本縣垃圾處理系統的建設。從長遠的觀點看,要對農村的生產生活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做好垃圾分類,研究以垃圾製造有機肥料和發電等,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

  二是切實解決好生活汙水等無害化處理問題。根據投資少、工藝可靠、排放穩定達標的要求,採取建滲水井和微生物方法等小規模汙水處理技術,杜絕戶戶隨意排放汙水的現象。可在我縣主要鄉鎮和大村採取“人工合成溼地技術”。用這種方法處理汙水,汙染物去除率高,不滋生蚊蠅,有利於水體淨化,還能有效地防止汙染地下水。它原始投資少,無動力消耗,執行成本低廉,汙水處理結果達到中水標準。由於人工溼地與當地自然環境相互協調,可建設溼地公園,構成新的景觀。

  三是加大打擊盜採盜運鐵礦石的力度並搞好所破壞的地貌、植被的生態恢復。實行公安、地礦等部門聯合執法,對非法採礦點一律炸燬,對採礦機械一律處理掉。發動和組織當地村民參與對礦產資源的管理,有關鎮村應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推進採礦地區各村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種種植、綠色養殖、生態旅遊等產業和專案,向荒山要糧、要果、要富裕。

  (三)因地制宜,構築生態產業支撐

  每個村應根據全縣農業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緊扣農民增收這個中心,突出培育並強化生態農業、民俗旅遊等主導產業,推廣農牧結合式、種養結合式、農林結合式,以及綜合式、庭院式等多種小型生態經濟模式,打造密雲的“有機魚生產村”、“有機果品村”、“生態旅遊度假村”、“休閒觀光村”。結合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加大投入和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民俗旅遊村的檔次和水平。要利用國家有機食品認證的良機,開發本地高附加值的綠色食品。爭取村村都有主導產業,戶戶都有致富專案,並按照“一個產業、一個發展思路、一項實用技術、一套扶持措施”的辦法,推進廣大農民的持續增收,儘快實現小康目標。

  (四)以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構築良好人居環境

  一是加大中心村的投入建設,形成良好的人居環境,吸引自然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今後,應由政府統籌規劃農民的住宅建設,以減少農民單家獨戶的投入,如地基、給水、排水等可作為公共設施工程統一規劃建設,節省資金和能源、資源消耗,提高公共設施的利用率。

  二是透過規劃設計,綜合開發,科學合理地安排居住的各種配套設施,儘可能地做到住宅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大力做好改廁工作,推廣水衝式環保廁所;創造條件,逐步使農村居民生活區與畜禽飼養區分離,杜絕生活汙染和各種傳染病的發生;要大力推廣使用節地、節能、節水、治汙等生態環境新技術,採用綠色環保建材。

  三是根據生態人居環境的要求,把村莊綠化與村莊建設、美化環境結合起來,逐步做到“村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目標,要儘可能選擇和採用本地特色樹種、花卉,在搞好綠化美化的同時,促進本縣相關產業的發展。農村道路硬化要因地制宜,具有滲水、集雨的功能。充分體現環保的特點。

  (五)以綠色消費為導向,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

  政府統一指導農村再生能源開發,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採取縣內外招標或委託的形式,吸引技術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的專業能源公司參與密雲的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按照“誰開發、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進行運作,在推廣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透過播放科教片、組織參觀、推廣太陽能和沼氣使用的示範典型引導農民。

  二是以養殖業的發展促進沼氣池的建設利用。

  三是成立清潔能源物業服務中心或在鄉鎮一級確定相對穩定的專(兼)職技術服務人員,經常深入農戶面對面指導,解決農民在建設、使用中遇到的困難與技術問題。技術人員可兼職經營沼氣池和太陽能裝置配件業務,方便群眾購買配件。

  四是在完善好原建的基礎上大力抓新建,並充分考慮到財政的實際承受能力,防止片面追求數量。

  (六)在專項資金的投入和使用上注重實效,抓住重點

  為了確保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建設的順利進行,縣政府已明確縣財政每年撥款4000萬元,五年共計2億元。有關部門在加強有效監管,防止濫用、挪用的同時,應科學安排好專項資金的使用,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對重點村、重點專案進行重點扶持,不搞撒“芝麻鹽”。應對改水改廁,垃圾消納、清潔能源推廣等關鍵性專案加大投資力度,做到投一筆便有起色,落一處便有效果,使有限的資金真正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鎮政府也要安排相應的配套資金,並吸納農民自有資金用於生態文明村建設。

  鄉村調研報告15

  為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專案,我們對該專案進行了調查,以下是本次的調查報告:

  第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改善城鄉環境,建設生態家園

  1、開展生態示範建立工作。從20xx年開始,縣逐步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以生態示範為載體的建立工作,推進環境綜合整治。自去年以來,編制了覆蓋全縣13.15萬農村人口的59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專案,涉及整治專案資金1.6億元,爭取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專案資金50萬元。透過多年的建立,我縣已逐步實現了生態建立以點帶面的發展。

  2、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在建設生態宜居和內涵方面,縣創新經營城市理念,圍繞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為目標,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按照“三江六岸、山水特色”的生態型、現代化中等城市現代化城市,努力提高城市品位目標要求,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目前正在實施的百里綠色長廊專案和月亮灣建設專案是推進創特色、鑄品牌、成“一極”,建設“風景獨好”新的重要舉措。以百里“綠色長廊”建設為主線,與全縣特別是兩岸的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透過“綠色長廊”建設,依託兩岸的生態資源,把沿線的一產、二產和三產有機結合起來,透過發展沿線的休閒觀光農業、建設特色工業基地、進行鎮和村莊整治、建設國家溼地公園等專案,使百里綠色長廊沿線成為我縣紅色旅遊、休閒旅遊、生態旅遊的基地。在建設過程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在調研、謀劃、爭資爭項、規劃設計等工作中,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工作理念、思路以及措施辦法,百里綠色生態長廊工程建設指揮部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各成員單位的積極配合下支援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將不斷提高城市品位,人居環境躍上新水平。

  3、開展“三治”活動。縣從20xx年12月開始,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一場“治髒、治亂、治堵”三治整治活動攻堅戰,重點清理城鎮周邊的垃圾死角等場所,整治亂搭亂擺亂放和清理垃圾廣告,全面打造一個乾淨有序、整潔優美的人居環境。

  (二)注重科學發展,壯大生態經濟

  1、發展生態林業,構建“生態”。植樹造林及“一大四小”工程曾獲省級表彰,曾獲“國家油茶產業發展重點縣”和“中國宜居宜業典範縣”稱號。近年來,縣圍繞保護與發展的主題,全力打造農林產業基地,科學發展生態林業,森林資源持續增長,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現代林業建設成效顯著。去冬今春,我縣完成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新造林面積3.97496萬畝,其中工程造林15906畝、社會造林17843.6畝、封山育林6000畝。提升打造瑞贛高速精品段綠化10公里,抓好了206國道13.737公里通道林帶的補植補造工作,補植面積1059.5畝。全新打造周田“兩新”綠化100畝,栽植香樟、杜英全冠大苗6000多株。去年11月份,經省檢查驗收組核查,合格面積核實率在95%以上。實施了中幼林撫育專案13000畝、長防林封山育林專案6000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後續產業工業原料林專案5000畝,向上提報了20xx年中幼林撫育專案14000畝、林業重點工程專案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各5萬畝。

  2、構建旅遊網絡,發展生態旅遊。近年來,縣確立了以景區為龍頭的旅遊發展戰略,透過實施“旅遊旺縣”戰略,充分發揮區位、交通、資源等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創新機制,著力打造特色品牌。現在重點推進生態長廊旅遊區、地貌觀光旅遊開發區、溫泉旅遊度假區三大旅遊專案建設。透過大手筆、大專案,逐步做大做強生態旅遊經濟,打造旅遊強縣。

  3、強化可持續發展理念,推進生態工業發展。縣透過抓技改、建園區,推進生態工業發展。

  一是嚴格執行產業發展規劃。工業園區今年完成了《省氟鹽化工產業發展規劃》和《臺商創業基地產業發展規劃》,並以兩個規劃為依據,實施分類管理,提升綠化低碳發展水平。

  二是制定《生態園區規劃》。今年初,工業園區聘請省公司諮詢公司對工業園區進行了生態園區規劃編制,將“兩基地一小區”納入了生態園區規劃範圍。

  三是全面落實環保“三同時”制度。嚴把“生態”入口關,嚴格專案規劃環評,尊重專家意見。

  四是大力提高園區綠化水平,近兩年投入資金500餘萬元,對省氟鹽化工產業基地九二大道、工業園工業大道、南北大道、臺商創業基地沿江路進行了重點美化綠化,建成以錦順達公司為代表的花園式工廠5家。

  (三)強化監管力度,保障生態建設

  1、切實抓好汙染減排工作。一是嚴把建設專案環保審批和驗收關。二是將減排任務分解到排汙單位。三是抓好節能減排;四是嚴格環保執法。五是加快汙水處理廠的建設。

  2、嚴厲打擊企業違法排汙行為。一是按照環保部的部署,加強對“十五小”、“新五小”企業的整治。二是抓好礦山治理整頓工作,全面整治礦業開發秩序。三是抓好排汙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嚴查企業不正常使用汙染物處理設施、超標排放汙染物等情況。四是加強對國控企業的監管,確保監管工作切實到位。五是抓好飲用水源保護工作,確保了飲用水源水質量100%達標。

  3、加強環境監測。一是切實抓好縣內大中型企業汙染源全年的常規監測工作。二是認真做好汙染投訴的監測調查取證工作。三是認真做好環境監督監測工作。

  第二、存在的問題

  (一)輿論引導還不夠強勢

  一是沒有形成主流的文化輿論導向。幹部群眾沒有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二是宣傳沒有突出重點,缺乏針對性。三是沒有充分利用好各種紀念日或活動日,運用電視、報刊等媒體進行綠色消費、生態城市等科普知識的宣傳。

  (二)生態經濟還比較落後

  生態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程度還比較低;品牌可持續保護和發展的意識亟待增強。生態工業方面,生態工業關鍵技術創新不足;節能工作剛剛起步,但宣傳不夠,未引起企業足夠重視;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力量薄弱,產品檔次低,單位產品能耗高,節能改造心有餘力不足;生態旅遊方面,仍然存在旅遊新專案開發建設進展緩慢的問題;現有的、溫泉、地貌觀光旅遊區由於投入不足,景區的檔次和品位都不高;而景區周邊村民關係太複雜,又直接影響到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三)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還須加強

  一是髒、亂、差的環境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現在廁所簡陋、人畜共處、柴草亂垛、垃圾汙水隨意排倒是當前縣農村的四大“頑疾”。

  二是清潔能源還未全面推廣使用。近年來,縣雖然建成沼氣池幾千個,在這項能源的開發上,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在推廣使用時,卻受到了資金、技術、服務等條件的限制,這一清潔能源並未在農村全面推廣使用。

  三是農民作為生態文明村、省衛生村建設的主體意識不強。許多農民對於生態建立工作不理解,認識不到位,參與熱情不高,行動遲緩。

  (四)工業汙染治理任務艱鉅

  從總體上看,目前縣仍以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資源能源消耗量大,汙染物排放總量較大。工業汙染源中以工業廢水汙染為主,而廢水中以工業園區汙染較突出。汙染物排放總量不斷增加,汙染治理進展較慢,重點汙染行業、重點汙染源企業雖經限期治理,但仍存在結構性汙染重,排汙總量大、治汙欠帳多的問題。企業生產力不斷增加,汙染物排放總量增加,汙染治理相對滯後。由於小規模,零散選礦點多,選礦工具落後,環保設施不健全,礦山汙染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五)執法能力和力度亟待強化

  縣環保執法力量不足,環境監察、監測裝置相對落後,專業人員較少,離環保規範化建設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未能滿足新形勢的要求,環境管理能力跟不上經濟發展的要求,環境管理能力仍然薄弱。

  第三、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切實加強工作領導

  一要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機構。縣裡要形成“縣委負總責,政府負實責,職能部門具體抓,相關部門協同抓,人大、政協督促抓”的工作格局;鄉(鎮)也應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

  二要建立工作責任考核制。要倡導“保住青山綠水也是政績”的政績觀,把生態建設和保護成效納入幹部考核評價體系之中。縣委要制定全縣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量化考核內容和辦法,納入黨建工作之列,每年對鄉(鎮)進行嚴格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作為推薦選拔使用幹部的重要依據。

  三要強化資金保障。按照生態縣建設規劃,設立專項引導資金,建立健全有效引導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財政政策,完善“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二)建立健全管理體制

  一是制定規章條例,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步入規範有序的法制化軌道。

  二是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對生態資源進行統一管理、排程、調劑。

  三是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按照“林農得實惠、生態受保護”的要求抓好林改,最廣泛地動員林農投資投勞育好山、護好山、開發好山。

  四是充分發揮人大監督、政協參政議政的職能作用,建立起權力監督、行政監督、媒體監督與社會監督“四位一體”的監督體系。

  (三)構築生態經濟格局

  一是突出資源培育,發展生態林業。透過產權明晰的林改工作,加快林業結構的調整,加大經濟林和林木資源的精深加工利用,減少資源消耗,凸現林業生態效益;

  二是突出綠色食品開發,發展生態農業。結合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依託現有農業龍頭企業和安全食品基地等載體,本著因地制宜、相對集中、規模經營、提高品質的原則,抓好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建設。促進農產品的就地加工和轉化,形成“閉合”式生態產業鏈。著力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實力較強的農業產業基地。

  三是突出生態保護,發展生態工業。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不斷改進工業生產模式,大力推廣節能降耗、汙染較小的清潔生產工藝,逐步改造和淘汰技術落後、汙染嚴重的的工業裝置,最大限度降低工業汙染和原材料消耗。凡新上專案均要進行嚴格的“環評”,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嚴重汙染的,必須堅決“砍”掉,始終把可持續發展貫穿於發展工業的全過程。

  四是突出資源整合,發展生態旅遊。加快推進建立5A風景區、地貌觀光旅遊開發區、溫泉旅遊度假區和重點景區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生態保護與自然景觀的協調,強化包裝宣傳,規範經營管理,促進生態旅遊的健康發展。

  (四)建立良好生態環境

  一是繼續強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組織開展以畜禽糞便汙染、化肥農藥汙染、農村改廁等為主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程序。

  二是開展生態示範鎮建立活動。藉助建立推進城鎮建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推動城鎮美化、綠化、淨化等公用工程建設,改善城鎮環境“髒、亂、差”現象。同時著力實施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藍天、碧水、綠地工程,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三是形成科學的區域開發格局。根據懷集縣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進一步明確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範、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科學區域開發新格局。

  (五)強化生態文明意識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廣闢宣傳陣地和渠道,培養全民的生態道德,樹立強烈的生態責任感,讓推進生態文明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

  二是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大力開展以“綠色企業”、“綠色家園”、“綠色學校”等為主線的綠色系列建立活動。

  三是引導群眾樹立生態化的生活方式,綠色消費,適度消費,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破壞。

  四是保障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知情權、決策權和監督權,開展獎勵環保違法舉報人活動。

  五是發揮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和動員工作。

  六是大力推進環境保護民間組織和環保志願者隊伍的發展,在環境日、地球日、保護母親河等紀念活動中發揮引導者和主力軍的作用

  鄉村調研報告16

  當前,農業鄉村工作格局發生了深刻轉變。在新的情勢下,如何順應當前鄉村工作情勢,努力探究新時期做好鄉村基層工作的方法,進一步深化鄉村變革,加速鄉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堅持鄉村社會不變,是擺在我們基層幹部面前的一個亟待處理的嚴重課題。

  一、當前鄉村基層工作中呈現的積極轉變

  近幾年來,隨同著鄉村變革的深化推進,鄉村工作的確呈現了一系列積極、可喜的轉變。首要表現在:

  1、農民擔負大幅度減輕,農民耕田積極性獲得高漲。近年來,隨著縣政府對“三農”的不時投入和注重,農民擔負逐年減輕。據查詢,20xx年我鎮地盤疏棄面積曾一度到達1906畝,佔全鎮耕地總面積的12.2%,箇中一個最主要的緣由就是農民擔負較重,耕田比擬效益較低,招致農民耕田積極性不高。當前隨著農民擔負的逐漸減輕和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撂田荒釀成耕田熱。

  2、惠農政策認真落實,幹群關係獲得分明改善。隨著中心一號檔案的延續出臺,廣大農民獲得了史無前例的實惠。不只農業稅獲得作廢,並且還發放了糧種補助和種糧等補助資金。還,作廢農業稅,對衍生在其上的各類亂收費進行“釜底抽薪”,農民鼓掌稱快。從“取”到“予”,從向農民“催糧、催款”到“補助、鼓舞”農民耕田,農民從黨的惠農政策中感觸到極大暖和。目前鄉村大家都說黨的政策好,黨群、幹群關係分明改善。

  3、工作重心發生轉移,工作本能機能呈現可喜轉變。針對鄉村變革後的新情勢,本鎮不等不靠,勇敢創新,在縣政府轉型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究。特殊是近年來,本鎮的工作重心由過去以徵收農業稅為主轉移到以抓發展、搞服務為主上,自覺地把抓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全鎮的第一要務,努力建築調和鄉村。

  二、當前鄉村基層工作中面對的首要問題

  在看到積極轉變的還,我們也從調研中調查到新情勢下鄉村基層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無視的問題。

  1、鄉鎮財務進出有所好轉,但保運轉保發展的壓力仍然存在。隨著上級轉移付出的力度加大,機構變革後減支效應的展現,當前鄉鎮財務在向好的方面發展。但因為大都工業稅源很少,僅靠上級轉移付出來過日子長短常困難的。加之村莊兩級債權難化解,感應壓力很大,村莊兩級正常運轉面對必然的堅苦。

  2、農民擔負分明減輕,但鄉村公益事業建立呈現“梗阻”。稅費變革前,鄉村公益事業建立費用可以列支。稅改後,鄉村公益事業建立資金除各級縣政府的支撐、扶持外,更多的是經過"一事一議"的渠道來處理。因為農民對公益事業的認知水平紛歧,加上集體認識淡漠,往往很難達到共識,形成投入嚴厲不足,很多公益裝置老化陳腐卻無人無錢整修,鄉村生產生活前提難以獲得分明改善。

  3、村級債權獲得較好節制,但化債依然是當前鄉村工作的最浩劫題。因為對村級財政進行了嚴厲治理,使村級債權獲得較好的節制。然則村莊兩級債權依然是制約鄉村發展的一個繁重負擔。

  4、當前鄉村發展很快,但社會事務治理有弱化趨向。近幾年,因為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進,農民物質文明生活程度逐年提高,鄉村的轉變很大。然則,隨著機構的變革,處於轉型時期的相關治理部分還沒有堅持起完善的、長效的機制,招致當前鄉村社會事務治理有分明的弱化趨向。

  5、鄉村工作格局呈現積極轉變,但村莊幹部的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辦法亟待改變。隨著鄉村各項變革的深化推進,廣大村莊幹部看到鄉村一些深條理的問題獲得逐漸處理,“三農”問題的拐點曾經呈現,他們遍及感應鄉村工作正在向好的方面發展,廣大基層幹部從深重的“催糧要款”任務中擺脫出來,他們所飾演的越俎代辦的人物最終成為歷史,對此他們由衷快樂。但另一方面,因為當前村組幹部待遇還偏低,存在心中的落差。加之鄉鎮綜合配套變革後,指導職數削減,區域性中層幹部覺得選拔無望,不免發生失望思想。從查詢狀況來看,當前很多村莊幹部存在茫然掉措、畏難壓頭的思想,對本人該幹什麼、怎樣幹心中沒有底。

  在查詢程序中,我們剖析當前發生上述問題的緣由,以為既有主觀方面的,也有客觀方面的:

  1、幹部要素:

  基層幹部是落實黨在鄉村政策的關鍵性要素,政策落實的黑白直接關係到黨和縣政府在人民意中的形象和位置。但是因為幹部政策程度、行政立場、工作方法等多方面的要素,在政策落實程序中往往會碰到如許或那樣的問題。

  一是鄉村幹部本質不高。鄉村幹部長期處在基層一線,首要精神和時間都集中在處置日常繁瑣事務,不足學習提高,看法程度有限,瞭解政策不深,有時執行政策走樣,工作中輕易繁殖一些矛盾。

  二是鄉村幹部看法觀念還沒有改變。多年來,一些幹部以為本人的本職工作就是“催糧要款,結紮放環”,招致鄉村幹部服務認識冷淡,甚至與民爭利。

  三是鄉村幹部精神形態欠安。一些鄉村幹部說我們工作軟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完不成,指導不稱心;假如工作硬了,說是辦法欠妥,作風粗獷,經常是上級批判群眾罵,以為是“風箱裡的老鼠兩端受氣”。這些要素摻雜到幹部的工作中去,必定會發生一些問題。

  2、群眾要素:

  一是區域性農民的思想認知程度較低。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思想和小農經濟認識在農民心中沒有徹底消除,區域性農民一方面生產積極性高漲,求富致富心切,另一方面也不成防止地存在渙散鬆散、自私狹窄的思想。一些人各類各的田,各掙各的錢,對集體的事不關懷,但是問,對村莊兩級幹部治理淡然置之。

  二是農民對過去與幹部發生的怨結“心有餘悸”。多年來,村莊幹部向農民討取的多、賜與的少,分攤的多、服務的少,農民發生埋怨心情。這種殘留思想使農民對當前的基層幹部落空決心,在工作上往往發生衝突心情。

  三是農民群體呈現多樣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時發展和鄉村變革的深化推進,本來的農民群體實踐上曾經分化成通俗農民、農民工、基層幹部、個別工商戶、私營企業主等若干階級,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感情、聲望和社會、經濟位置千差萬別,價值取向各有分歧。複雜的工作物件然後發生了複雜的鄉村工作場面。

  四是農民的自立認識和決定計劃才能加強。廣大農民的思想文明程度遍及提高,判別思想才能加強,特殊是新一代農民的文明科技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視野愈加坦蕩,思想愈加活潑。他們不再自覺地置信幹部,農民的“不安本分”心態添加了鄉村工作的難度。

  三、做好新情勢下鄉村基層工作的幾點建議

  我們以為,當前鄉村正在發生深刻的轉變,我們基層組織、基層幹部都要針對鄉村工作呈現的一系列轉變,儘快改變本能機能,改變人物,在思想觀念、工作重點、方法辦法等方面必然要加大創新力度。

  1、儘快改變思想觀念。我們村莊幹部應充分看法到,我國目前總體上曾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以工促農的發展階段,作廢農業稅是順應市場經濟規則,具體建立小康社會的必定要求,有利於新增農民收入,發展鄉村經濟;有利於改善幹群關係,緩解社會矛盾。現階段,我們必需調整工作思緒,把工作重心改變到增強服務、促進發展上來。我們此次查詢時,群眾要求最多的是基層幹部要搞好鄉村公益事業建立。因而我們村莊幹部必需把為群眾服務看成本分,從當前群眾最急迫的需求上找準工作的打破口,動足腦子,想盡方法,做好文章,在積極指導農民致富奔小康、大力發展村莊集體經濟、組織興修鄉村公益事業上有新的作為。

  2、切實改變縣政府本能機能。抓住有利機遇,著力促進縣政府本能機能的轉型,由以完成經濟任務為主轉移到加速經濟發展與構建調和社會兩大主題上來。

  一是重點扶植本級主幹財路。從吃“農業飯”、吃“補助飯”中走出來,堅持鄉鎮自立型和自給型財務,逐漸走出財務窘境,提高工作的保證才能。要跳出純真靠農業求發展的圈子,拓寬發展思緒,明確主攻偏向,把財路建立的重點轉移到二、三財產上來,積極構建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多元化財路系統。

  二是實行好基本裝置建立的本能機能。要大力增強農田水利、村莊道路等基本建立,加強農業抗災才能,改善鄉村生產前提。要包裝整合小城鎮建立資本,提高小城鎮建立功用。

  三是實行好指導生產發展的本能機能。要勇當"掌舵人"、"導航者",指導村組幹部實時為農民供應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尤其要充分應用各類載體,普遍傳達科技常識,有針對性地舉行農民培訓班,堅持一批科技示範基地和科技示範戶,帶動農民學科技、用科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才能和農民致富才能。

  四是實行好治理公同事業的本能機能。鄉鎮縣政府不只要擔負一方經濟發展的重擔,並且還要擔負當地事業發展主要職責,負有對教育、文明、衛生、社會福利、情況維護等公同事業的服務治理本能機能。

  五是實行好維護社會不變的本能機能。增強鄉村社會治安綜合管治,做好群眾信訪工作,預防和打擊違法犯罪,營建安全、文明、調和的社會情況。

  3、努力創新工作方法辦法。

  一是治理方法從"直接型"向"直接型"改變。在傳統體系體例下,鄉鎮縣政府治理方法大多是屬於直接收理。隨著縣政府本能機能的轉型,要改變到經過增強微觀調控、規範市場、發明優越的外部情況上來,對那些可以由市場、企業和民間辦妥的工作,縣政府部分則果斷"退位",不再詳細代替事務性活動。

  二是工作方法由簡略的行政敕令向用市場方法指導、服務、示範改變。順應新情勢發展的需求,學會用市場經濟的方法開展工作,經過抓龍頭、抓中介、抓大戶來指導、服務、示範,發展農業,活潑鄉村,致富農民。

  三是日常治理由"為民作主"向"讓民作主"改變。惠農政策的施行,使鄉村黨群幹群關係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要從基本上親密黨群幹群關係,構建調和鄉村,必需進一步理順鄉鎮與村組的關係,具體落實村民自治,變"為民作主"為"讓民作主"。不管大事小事,只需屬於村民自治範圍,鄉鎮都要"指導、支撐、協助"群眾經過規範的方法和順序,民主決定計劃,自立處理,更多地運用司法、經濟和教育治理的手段,在尊敬村民自立權和村委會相對自力性的基本上完成對村組的有用治理。

  4、切實加大對村莊的扶持力度。當前,鄉鎮正處於轉型關鍵期,在鄉鎮本身努力的還,上級部分也要進一步加大對村莊的扶持力度。

  一是深化財務體系體例變革。應本切實事求是的精神,在現有財務體系體例基本上逐漸進行調整,進一步加大對鄉鎮的轉移付著力度,處理當前鄉鎮的財務堅苦。

  二是化解村莊債權。在鎖定債權、分清債權性質的基本上,上級組織應出臺詳細的相關政策,逐漸化解村莊兩級債權。

  三是加大傾斜力度。上級部分要在資金、專案上增強對村莊的傾斜和扶持力度,尤其是農業基本裝置、農業科技推行和鄉村教育、衛生、文明等方面,多為鄉村加速發展做一些打基本、管久遠的工作。

  四是改變治理方法。順應當前鄉村工作的新情勢,堅持起一套科學的工作稽核機制,在治理上合適鄉村的實踐,使工作的針對性和操作性更強。

  5、不時提高幹部綜合本質。提高村莊幹部本質是完成鄉鎮縣政府本能機能改變的基本和前提,要把它作為當前幹部治理的首要任務來抓。

  一是提高思想本質。結合各級正在開展的科學發展觀學習教育活動,進一步增強對廣大村莊幹部的思想教育,使他們作風正、經濟清、做事公,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二是提高政策程度。指導村莊幹部認真學習黨在鄉村的各項政策,體會其精神本質。在宣傳落實程序中不走樣,還又能結合當地實踐,發明性地開展工作。

  三是加強開闢認識。當前鄉村的發展面對著史無前例的時機。要指導廣大幹部抓住時機,率領群眾幹一番事業。假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整天無所作為,無所事事,天然得不到群眾的信任和反對。

  四是擅長做深化認真的思想工作。鄉村工作十分詳細。村莊幹部要學會做深化認真的思想工作。只要思想工作做細了,事理疏解了,政策律例宣傳到位了,群眾與幹部之間的思想溝通了,鄉村工作才幹如虎添翼,一往無前。

  鄉村調研報告17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從根本上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質就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全面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程序,讓農民過上和諧文明的新生活,這是時代的呼喚,是廣大農民的迫切願望和心聲。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實現文明和諧新社群必不可少的催化劑和根本點。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透過走訪,座談等方式也瞭解到一些對打造文明和諧新社群形成阻礙的因素,主要問題有:

  一、社群群眾性質的轉變帶來的管理問題。

  因國家及省市區重點工程建設的需要,被徵地拆遷“農轉非”居民越來越多,他們由失地農民變成社群居民,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由以前的鬆散型居住模式變成了城市化的密集型居住模式,生活習慣的不同帶來了社群管理上的新問題。城市社群中社群管理在經濟方面有來源,居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高,而我們社群居民多由當地拆遷農民組成,思想和文化素質受到一定影響,且由於這些農民變為居民後,失去了原本賴以生活生存的土地,又因為年齡、文化、技術等原因一時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生活中會逐漸感受到經濟方面的壓力,並轉化為對政府的怨氣,給地區造成不穩定因素。

  二、社群黨員幹部學習意識有鬆懈現象。

  社群幹部中幾乎都有著豐富的社群工作經驗,認為以自己的經驗就可以輕鬆解決問題而無需理論來幫助,更重要的是平時忙於奔波於社群的各項工作,無暇顧及個人的理論學習。科學發展觀要求創新、進步,而有的幹部職工卻因循守舊,觀念缺乏更新。不善於適應新形勢的變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難以提供更有效的服務。

  在一系列的調查研究,走訪、座談、提意見等方式也逐步形成一個初步改進方案。

  一是要有各級組織的關心支援。在社群建設的投入上,市、區、街道要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援。經濟是基礎,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居委會很難擔負起確保三個文明建設以及科學發展觀在基層落實的任務。積極發揮居民代表小組的作用,從群眾關心的問題著眼,發揮群眾參與的優勢,激發廣大群眾支援、參與社群建設的熱情,每年可列出幾件社群內要為民辦的大事情,徵求居民區黨員、社群在職黨員、廣大居民群眾意見,徵得廣大群眾理解與支援,做到居民的事情居民辦,社群的事情居民參與辦。適時推進基層社團建設,在居委會下,可相應建立有組織、有管理的基層群眾社團組織,讓本應由社群獨立承擔的部分社群管理任務從居委會分離出來,減小壓力,減輕經濟負擔,使居委會幹部能集中更多的精力抓好管理,建設好社群。

  二是要有相應的社群服務平臺。加強社群文化體育場所的建設。使居民在休閒、節假期間開展有組織的娛樂活動,豐富人們的業餘生活,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促進居民間的友誼。一方面建立社群醫療服務站。以多種形式如諮詢、講座、錄影、座談等為居民進行健康教育,以預防為主,防病治病,並可以開展家庭病房,治療一些常見病、慢性病,方便群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再則,要加強居民就業管理,多為居民創造就業機會,鼓勵支援自主創業。

  三是要有一支綜合素質好熱愛社群建設的工作者隊伍。社群居委會幹部隊伍的素質好壞,直接關係到社群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效。學習是永無止盡的,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好本職工作,就必須及時學習,刻苦學習。在學習內容上,重點學習基本理論、基本法律法規、基本業務技能,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電腦應用知識等業務知識和技能。要講究學習方法,注重學習效果,做到學習與工作相結合。透過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和能力,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好社群工作的前提條件。加強各方面的學習從而來促進社委會班子的團結和凝聚力,使社委會班子成員的結構更加合理、更有戰鬥力。

  四是努力構建環境和諧型社群。在轄區內發動廣大居民積極投身文明建立重點整治活動,透過發放宣傳資料、延長保潔時間、清除路邊雜草、對垃圾池(堆放點)進行消毒噴霧、新增設定環保垃圾筒等措施,並督促沿街單位、餐飲經營戶和居民嚴格實行“門前三包”,使社群環境面貌明顯改觀,居民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社群文明建立水平明顯提高,力爭重點整治取得顯著成效。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將全面貫徹黨的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以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為要求,以建立和諧示範社群為目標。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服務水平、工作效率、敬業精神,積極探索開展工作的新辦法,尋求破解難題的新途徑,提出利於工作的新舉措,開創社群工作的新局面,為創文明和諧新社群而不懈努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