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醫生觀後感(精選10篇)

我是醫生觀後感

  一、什麼是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二、我是醫生觀後感(精選10篇)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是醫生觀後感(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我是醫生觀後感1

  6月8號下午,在單位領導的組織下觀看了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全片充滿了吳老對患者、同事、家庭的關愛,讓我看到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吳孟超可敬、可親、可學的形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讓我深受教育。

  電影中,吳老每次查房檢查病人時,都和藹可親、視病人如親人;面對為了給女兒肝移植而那麼努力的母親,哪怕成功的機率非常小,他也毅然決定親自給手術保駕護航,雖然最後的結果非常無奈,但他的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後還會給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哪怕是醫生並沒有治癒他的疾病,他還是真心的感謝醫生。

  電影中,吳老想搭建基礎研究平臺,擴大實驗室規模,他希望得意門生趙一濤能隨己投身其中。但對外科“一把刀”趙一濤而言,從手術室抽身去實驗室,尤其是要致力於當時還被普遍質疑的細胞治療,他的事業前景不啻於“霧裡看花”。但是吳老告訴他:“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這不僅體現出了吳老領先的專業頭腦,更體現出了他救死扶傷的使命感。

  電影中,吳老更是要親自為自己的女兒手術,他說“在手術檯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兒,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瞭解這個病人病情的主刀醫生,僅此而已。”讓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麼是大愛無疆。

  健康所繫,生命相托,醫者生命攸關,“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為夭折;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充分說明了醫學的博大精深,醫者的任重道遠。所以對於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增進人類健康,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病人的健康高於一切,醫治病人疾痛是醫務人員的首要責任和神聖義務。我們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加主動、熱枕地做好工作;也更會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在調節與病人、與社會的關係中自覺履行醫德規範。

  作為一名黨員,更要嚴於律己,立足自身的崗位的同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實際行動,展現黨員的風範。

  對於我們全科醫生而言,要不斷完善自我,抓住上海衛生綜合改革的契機,全身心投入社群醫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我是醫生觀後感2

  6月8日下午,單位組織觀看吳孟超院士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吳老傳奇的一生就這樣在我們眼前揭開了面紗。

  影片中,吳孟超院士年至耄耋依然奮戰在無影燈下,每年主刀手術近200臺。他一生致力於攻克肝癌這一難題,前瞻性地提出研究細胞免疫治療技術,並把他覺得最好的學生——外科“一把刀”趙一濤派到這個研究領域。只因為他覺得“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這句片中吳老說過的話,讓我們記憶猶新。還有他那放眼未來早抓人才的遠見卓識,不拘一格舉賢薦才的伯樂風範,鼓勵後輩超越自己的博大胸懷,敢闖新路培養人才的大家氣魄,深深感動了我們,也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還記得片中趙一濤在飯桌上埋頭苦吃努力完成老師委派的“任務”,卻意外的來了個峰迴路轉,如數家珍般介紹起吳孟超院士所獲榮譽,最終解決困局時的畫面嗎?那時的我,由衷地佩服吳老的“慧眼”,但更多的是驚訝於他的不凡成就,以及在無數光環的照耀下,能依舊坦然面對,並未因榮耀而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手術檯上默默奉獻著寶貴的生命的那份高尚醫德,他無愧為我們大家的學習楷模。

  勇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是吳孟超院士的性格特點;懸壺濟世、救死扶傷是他的仁愛情懷;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是他的崇高精神;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種頑強鬥志,也向我們呈現了一篇又一篇新的序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淡泊名利,才能“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望天外雲捲雲舒”。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在今後的工作中,要以吳孟超院士為自己的榜樣,不忘初心,視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為推進社群衛生服務事業發展努力奮鬥。

  我是醫生觀後感3

  由上影集團出品的傳記電影《我是醫生》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這是一部有正能量的人物傳記影片,其中蘊含了嚴謹的科學精神、充滿著動人的情感,以及高超的醫學手法。尤其是影片沒有喊口號,沒有特意表現偉大,而所有的畫面都讓人非常的感動。

  電影中的所有故事都來自於吳孟超院士的真實生活,描繪他年逾九旬依然奮戰在無影燈下,每年完成200餘臺手術,與肝癌患者肝膽相照,一心投身醫學發展的故事。

  影片中吳老講的‘揹著病人過河是醫生的職責所在’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馬,心中懷揣著救死扶傷的信念,馱著一位一位的病人過河,這種無私奉獻的醫患關係正是我們所提倡“以病人為中心”思想的完美體現。

  這部影片在我眼前展現了一位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作為一個入黨積極分子,我要以吳老為榜樣,努力加強個人修養和黨性修養;努力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堅定理想和信念;堅定不移的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端正醫德醫風。我要堅持從本身做起,努力改善服務,保證醫療質量,減少醫療事故,加強醫患溝通;從工作中的每個環節、每個行為、每句語言做起,本著服務熱情、語言文明、工作快捷的原則,構成細緻嚴謹的優良服務行為準則,並在實踐中更加完善。從我莊嚴地向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以來,堅決擁護黨的英明領導,積極向黨靠攏,爭取在思想上先入黨,在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黨的事業奮鬥終身。

  經過自己的努力我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名預備黨員,現在正處於黨對我的考察期,我知道自己距離一名正式的黨員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我更應該努力學習,提高自己。向片中吳老一樣,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更好地為國家、為黨、為人民作貢獻。

  我是醫生觀後感4

  6月8日下午,中心黨支部組織中心黨員集中觀看了影片《我是醫生》。透過這部電影,我很受感動,看到了影片中一位八九十高齡的二軍大外科醫生、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老先生的先進事蹟,看了以後除了震驚,有太多太多的感動和感想。

  影片主人公吳孟超,5歲時,隨母親漂洋過海,投奔在馬來西亞做工的父親。抗戰爆發後,17歲的吳孟超放棄了去英國讀書,回到戰火紛飛、災難深重的祖國。今天,吳老已是有著幾十年黨齡和軍齡的老黨員、老軍人,90多高齡的他目前還站在臨床第一線為肝癌病人主刀,他幾十年如一日,把畢生的精力和智慧獻給了祖國。

  肝癌是癌中之王,長期以來,我國肝癌患者佔了世界一半左右。吳老同肝癌鬥爭了整整68年,挽救了13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僅4個月。他成功救治的病人最長存活45年,這一紀錄至今還沒被打破。每次一上手術檯,性格溫和的他就像換了一個人,很有霸氣,被稱之為不知疲倦的“開刀匠”,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劇中吳老女兒不幸患得肝癌,吳老親自主刀,為女兒切除了腫瘤,走出手術室的那一刻露出的笑容讓人難忘。

  吳老不僅有精湛的醫術,更有著高尚的醫德。吳老說:“一個好醫生,眼裡看的是病,心裡裝的是人民”,他每次接診,都對病人親切地微笑,聊聊家常,拉近與病人的距離。他所在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儘量用便宜的藥,儘量減少重複檢查,給患者減輕負擔,一心為病人著想。那麼是什麼樣的精神鼓舞著吳老,在九十歲高齡依然奉獻於祖國的醫療事業?我想吳老的精神力量就是來自於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也來自對外科醫學的熱愛和強烈的進取心。

  吳老不光自己把一生心血花在了和肝癌的鬥爭上,對弟子也是要求嚴格,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心願寄託在了年輕一代的身上,特別是趙一濤醫生,最終離開自己最喜歡的手術檯,到研究中心搞科研,吳老的那句話打動了他,“手術成功救治的只是一個人,如果研究成功了,救的那是成千上萬的人”,吳老的精神不光打動了趙一濤醫生,甘願離開自己最喜歡又受人尊敬、風光的手術醫生崗位,也打動了我們觀看電影的黨員同志們,作為基層公共衛生服務一員的我,雖然和吳老救死扶傷、造福人類的科研有很大差距,但是並不妨礙學習吳老那一心向黨、立志報國的赤子情懷,有勇攀高峰、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有奉獻社會、傾心為民的高尚品格,有忘我工作、不懈奮鬥的崇高境界。

  透過觀看影片,我們要學習他做一個愛黨愛國愛民的忠誠戰士,要像他那樣,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把黨和國家的需要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胸懷遠大目標理想,立足本職崗位建功立業,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我是醫生觀後感5

  由第六代導演謝鳴曉執導,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並於2017年6月公映的《我是醫生》這部影片,以我國著名肝膽醫科專家、教育家吳孟超醫生為原型,塑造了一位年過九旬,雖年事已高,但仍奮鬥在肝膽外科醫療一線老醫學家無私奉獻的形象,頌揚了他的“醫者仁心”和勇於培養新人,開拓肝癌治療新領域的不懈創新進取精神。其實,曾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吳孟超醫生的先進事蹟,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並無秘密可言,如何在影片中生動地再現,並能夠打動觀眾的心,確實需要編劇和導演下一番功夫,因為作為紀實性人物傳記類電影作品,既要尊重事實,又要藝術性地再現,能夠讓觀眾透過一個多小時的觀看,有所感動和領悟,的確需要採取全新創作手法,透過理順一些線索,構建一些衝突,使得作品更有看頭。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導演做到了,他們圍繞“情”這個字做文章,透過不同“情”的融入與舒展,引出吳老的真實的感人故事。從而使得整部影片表露自然,內容豐滿,情節生動,感人至深。

  師生情——此處的師生情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吳孟超和自己老師、領路人裘法祖(也是醫學界的前輩和大咖)之間的感情,二是指吳孟超與自己培養的學生之間的感情。每當在工作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吳孟超的眼前都會浮現出自己老師的形象及諄諄教誨,從而增添前行的力量。影片採用“閃回”的方式表達,顯得更加感人。而與自己學生之間的感情,則重點體現出吳老愛才、惜才,並支援和鼓勵他們勇於創新,瞄準國際先進水平,開拓國內肝癌治療新方法、新途徑。影片所描寫的吳孟超把自己培養的外科手術的得意門生,調至研究中心搞基礎研究,以此推進透過自身免疫基因以修復的方式治療肝癌的橋段,生動展現出吳老眼光遠大、勇於創新的閃光點。

  醫患情——這是體現吳孟超“醫者仁心”最生動的一條故事線索。比如影片中出現的:他年過九旬仍上手術檯開刀,解決疑難雜症;下病房檢查,在觸控病患者身體時,先要搓熱自己的雙手;為有經濟困難的醫患陪護家屬訂早餐……都是還原了事實真相的藝術情節再現,把吳老平時“救死扶傷、同情關愛病患”的作為十分自然地在銀幕上展現,令觀者十分動容。

  父女情——替代已逝去的妻子,一直照料自己日常生活起居的女兒,是吳孟超醫生的最愛。同樣,把年事已高,仍在崗位上作奉獻的父親照顧好,也是女兒用心承擔的責任,於是影片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十分溫馨、感人至深的父女情。而當女兒被檢出身患腸癌,需要住院動手術時,這種父女情便更加顯得珍貴,一方面是女兒遲遲不肯住院,直到在家中把關照父親的話,用小紙條的方式貼滿了每一處;另一方面,則是父親一反常規,主動承擔為女兒做手術,把殷殷關愛之情傾注在為女兒消除病魔、恢復健康之上。而影片中特意描寫的一位護士長為了實現吳老妻子生前的囑託,主動要求擔任吳老做手術時的“護駕”者,也特別感人。

  師生情、醫患情和父女情交織在一起,環環相扣地演繹,讓《我是醫生》這部影片所展現的內容有血有肉,自然貼切,觀後能讓人心中泛起陣陣暖意,同時對吳孟超先生的先進事蹟進一步加深了印象。當然,這裡面有演員本色出演的功勞:趙有亮飾演的吳孟超做到了形神兼備,胡亞捷飾演的吳老的得意門生——趙一濤,以及趙靜飾演的吳老的女兒吳翎也都給影片帶來了一抹亮色。

  我是醫生觀後感6

  看了《我是醫生》的電影之後,我深深的感觸到——吳孟超是醫者,更是醫學拓荒者。

  根據我的瞭解吳孟超醫生至今仍然堅持在醫療一線,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已經超過1萬5千臺。無論是年輕時從割膠刀改拿手術刀,還是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以及創造出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吳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書寫的部分。

  就如上述所說的,吳孟超是一個極其偉大的人,他也是一個普通的人,工作也是很普通,可是他卻能堅持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成就自己的事業,這就說明在他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僅如此,勇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的性格特點,也是他成就事業的內在原因,他成功的事業和人生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吳孟超醫師把自己的一輩子都奉獻在肝膽外科事業上,他不斷創新、不斷超越的人生,他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髮展,才能夠駛向成功的彼岸。

  吳孟超醫師從醫68年以來,直到如今已經89歲了他仍然活躍在醫學科技的前沿,依然忙碌在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行列中。在他的心中始終裝著病人,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對病人至真至誠的態度和細膩入微的照顧,吳孟超醫師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實際行動,對忠誠使命、獻身使命做了最好的詮釋,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要努力向吳孟超醫師學習,學習他的創新精神;學習他的堅持不懈;學習他把普通的工作不普通對待的精神;學習他堅持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用在有意義的地方。作為一名醫院工作人員,我們要時刻為一線的同事們著想,為廣大的`患者著想,嚴於律己、勇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學好專業知識,並像吳孟超醫師一樣毫無保留地奉獻給社會、回報給人民。

  在《我是醫生》中,吳孟超有句經典的臺詞仍然在我的耳邊迴繞:“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作為一名基層醫生,作為一名黨員,我會牢牢記住這句話,在自己本職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為更多更多的病人帶去健康的福音。

  我是醫生觀後感7

  在上影集團和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舉辦的影片研討會上,評論界一致認為,《我是醫生》是一部具有創新意義的主旋律英模人物傳記影片,它突破了常規的創作模式,以平實的生活場景,讓崇高變得平易近人。這裡摘錄刊發部分評論家的發言。

  緊貼真實,使人物具有穩固紮實的生活基底

  《我是醫生》是一部令人感動的人物傳記影片,其中的科學精神、動人情感,以及藝術手法的使用,在高妙的結合後達成感染力很強的觀看效果。

  影片始終“緊貼”傳主的真實生活,臺詞對話質樸有趣,語句精到,同時包含豐富的人生況味。雖然要表現的傳主是事業卓著、感動中國的可敬老人,卻始終賦予他不僅可敬,而且可感、可親的真實、生動、完整人格。影片中有這樣的人物自述,“我是割膠人的兒子,父親從小就誇獎我的手靈活。用割膠刀,穩準快,後來就換成了手術刀。”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檯,大弧度聯想的意象跨越使一位功勳卓著的老人形象首先具有了穩固而紮實的生活基底。

  作為一部上影出品的高藝術水準傳記片,《我是醫生》並未將偉大人物簡單化,而是採用獨特的敘述視角,著意展現吳老作為醫生的日常。有一處畫面令人感動,觀之難忘。吳老和學生一起面對堆積的患者檔案,那些雖然接受了成功的手術,卻因為後發的擴散轉移而“不在了”的病人。身為醫生的吳孟超為此在辦公桌前特闢一個立櫃,高高摞起故去的病患檔案。他用樸素至極的話語教育學生:科學是事實本身!哪怕是已經離開了世界的患者,好的研究仍然能夠讓他們的存在於醫學推進上繼續發揮作用!

  “我想揹著每一位病人過河。有一些過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後一步。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實驗室!”影片中,這句話和盤托出人物心跡,表現吳孟超院士作為一名偉大的醫生,真正的偉大之處正在於他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同時也是這部傳記影片最值得重視的價值所在。

  我是醫生觀後感8

  《我是醫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的傳記電影。今年95歲的吳孟超至今堅持在醫療一線,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已經超過1.5萬臺。無論是年輕時從割膠刀改拿手術刀,還是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以及創造出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吳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書寫的部分。編劇黃丹說自己看了吳老五臺手術,就站在護士身邊,“那幾天我的腦子裡充滿消毒水的味道、血的味道,手術室皮膚上燒灼的味道,我從這些味道當中體會吳老所有的感受,跟他進餐,到他家裡。我覺得創作如果不能深入生活,是不能寫好的。”

  扮演吳孟超的是趙有亮。這位老戲骨以其精湛的演技撐起了這部戲,而在片中吳孟超與學生趙一濤的對手戲非常好看;扮演趙一濤的胡亞捷當天也來到研討會,他表示這是他與趙有亮的第二次合作,演完這部戲後,他總是習慣性地以“老頭”稱呼對方,趙有亮也特別自然地答應。

  據悉,《我是醫生》6月初作為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直屬機關黨委、電影局,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共同主辦的“2017我的電影黨課”活動的10部“電影黨課示範課”之一,在黨員當中放映,獲得了熱烈反響。

  我是醫生觀後感9

  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臺;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鬥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讚美英雄,反映時代,從來都是文藝作品的使命。中國文藝評論家主席仲呈祥說,英雄人物往往集中體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自有一種人生況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醫生》將鏡頭對準吳孟超這位當之無愧的時代英模,真正體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擔當,體現了中國電影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澱,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華審美風範,有一種美學和藝術的高度,是當下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穫。

  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和價值取向,來源於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時代深刻的體驗。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認為,《我是醫生》的成功在於,它不僅展現了主人公的偉大,同時將一幅發展中的時代畫卷徐徐展開在觀眾面前,讓人觸控到了時代的脈動。事實上,吳孟超和他所致力的肝膽研究領域是當下不斷髮展的科學技術的縮影,當中國的科學家們致力於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時,也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這樣的作品,在當下的中國影壇是缺失的;而《我是醫生》則重拾傳統,為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啟示。

  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檯,吳孟超90多年的人生歷程裡,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許多與會專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傳記片的常規套路,在電影語言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為此類影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鑑的經驗。

  比如,影片一方面以寫實手法凝練而剋制地呈現吳孟超和學生、吳孟超和病患、吳孟超和女兒這三組關係,透過大量細節和鮮活的人物塑造來引起觀眾共鳴。特別是電影設定的得意門生趙一濤這個人物,使得整部影片的調性一下子活潑起來,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另一方面則以寫意的、詩化的方式表現了吳孟超和他的老師這第四組關係。每當吳孟超感到困惑無力時,他的導師裘法祖就會在一片柔光中出現在他面前,為他解惑,給他力量。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會林等專家評價說,這體現出創作者在遵守傳統現實主義的同時,也在追求更符合當下審美需求的藝術表達手段,從而為影片增加了直抵觀眾內心的藝術力量;而這一穿越手法背後暗含的代際傳承,也進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題,讓影片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尹鴻認為,《我是醫生》兼具主旋律、傳記片和行業劇三種元素,每一種元素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主創透過精心設計,找到了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將創作中的難關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透過父女、醫患、師生三種關係,將家庭、職業、傳承三方面結合,為英模人物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讓科學有了溫暖的情緒和生命感。影片中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就是在敘事的同時,以字幕的方式,將全球醫學界為攻克癌症所做的努力更新在銀幕上,讓吳孟超及其團隊所做的研究置於全球參照系中。尹鴻認為,這一手法將影片表達的主題置於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展現了國際化的視野。

  我是醫生觀後感10

  浩瀚的馬來西亞橡膠林中,一雙割膠的小手正在辛苦勞作,穿越時空,孩子成長為我國肝膽醫學界的領軍人物、而今已95歲高齡的吳孟超教授。

  這是上海電影集團等出品最新主旋律影片《我是醫生》中的經典開篇場景,這是馬來西亞歸僑、傳奇軍旅醫生吳孟超的故事繼紀錄片後,再度搬上大銀幕。

  近日,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上影集團等聯合舉辦專家研討會,對影片的文藝創作亮點和進步進行梳理盤點。吳孟超教授親自到場聆聽,他說,“我堅持做一箇中國人,堅持做一箇中國醫生,堅持做一個軍人,堅持做一個共產黨員,從這一次的電影拍攝中,我也學習到了很多。”

  看過《我是醫生》的吳孟超回憶,年少時遇到抗戰烽火,全家在昆明無依無靠,最困難的時候,自己還去街頭賣過報紙,靠每天一點點辛苦錢吃飽肚子。他說,後來學醫報國就是為了為人民服務,現在拍攝放映這部電影,也不單是為了講一個醫生的故事,而是希望要給人啟發。

  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分析,吳孟超傳記從紀錄片到故事片,前後兩次創作體現了上影始終堅定不移追尋信仰之美、英雄大義。“一個時代不能只產出‘平庸之美’,而是要有所追求,《我是醫生》的創作體現了上影孜孜以求的精氣神。”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認為,當代主旋律題材電影創作,絕對不是簡單的灌輸和說教,而是引領時代審美的重要創作,《我是醫生》的編導團隊兢兢業業,演員表達準確貼切,可以說是一部十分精良、耐人尋味的主旋律電影作品。

  來自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等機構的專家也對《我是醫生》進行點評,認為這是一部視角獨特、攝製精良的新型主旋律題材影片,儘管電影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但《我是醫生》恰到好處地展現了醫學“超人”吳孟超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

  研討會上,“閒不住”的“超人”吳孟超還透露,最近身體微恙休息了一段時間,但已經打算下週“復出”繼續到手術檯上做手術。吳老說:“一個人有飯吃、有覺睡,還能幹什麼呢?還需要有工作。健康的生命就需要更好地為國家、為黨、為人民繼續作貢獻。”

  電影《我是醫生》由謝鳴曉導演,趙有亮、胡亞捷等主演,今年6月起將率先在上影集團聯和院線全國各主要放映點上映,並面向大中小學、企事業單位舉辦展映特別活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