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精選32篇)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

  什麼是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透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並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於經驗總結。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精選32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精選32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1

  中央組織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錄製的《榜樣6》專題節目將於今晚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晚間8點檔首播。節目貫穿偉大建黨精神這條主線,集中展示“七一勳章”獲得者和全國“兩優一先”表彰物件中湧現出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風采。該節目的播出,對於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激勵新時代黨員幹部學習榜樣、爭做榜樣,展現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弘揚建黨精神,傳承榜樣力量。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徵程上,新時代黨員幹部自當把偉大建黨精神轉化為錘鍊黨性修養的思想自覺,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強大動力,轉化為擔當作為的實際行動,激發幹事創業的精氣神,踐行黨的初心使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奮勇爭先、建功立業。

  弘揚建黨精神,堅定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一百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奮鬥歷程中始終有強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鬥志更強,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我們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有著堅定理想信念,才有了無數革命的星星之火燎原到神州大地;才有了無數李大釗們視死如歸,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才有了無數夏明翰們“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殺身成仁壯舉。當前,我國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在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程序中,堅定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必須把握時代大勢,以時代責任為遠大理想蓄能增力,矢志為國奮鬥,扛起民族重任。新時代黨員幹部要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忠誠為黨、一心為民的職業信念相結合,時時刻刻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人民公僕,堅定堅決築牢信仰之基、把穩思想之舵、補足精神之鈣,自覺做遠大理想、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弘揚建黨精神,踐行初心使命

  榜樣是一種力量,是一面旗幟,是一座燈塔,這種力量穿透心扉、激盪心靈。為了探索“蹄腿理論”,他引導牧民“減羊增牛”,帶頭開展“圍欄輪牧”,讓牧民脫貧,讓草原變綠,這是“草原英雄”廷·巴特爾一輩子奉行的人生信條;為了堅守“我為祖國守邊防”的承諾,他57年如一日紮根邊防一線,巡邊護邊20多萬公里,負責管控區內未發生過一起涉外事件,這是邊境線上的“活界碑”魏德友立下的鏗鏘誓言;為解決草王壩村缺水嚴重的問題,他帶領村民靠著鋤頭、鋼釺和鐵錘建成一條“生命渠”,這是“當代愚公”黃大發的堅定信念……不同的是崗位,相同的是使命。無論在什麼崗位上,他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葆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正是因為有無數像《榜樣6》中一樣的優秀黨員幹部,我們黨才能贏得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援。崇尚榜樣才會產生榜樣,爭做榜樣才會榜樣輩出。新時代黨員幹部要當好人民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暖心人,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群眾“最盼”上訪民情、得民心,在群眾“最急”上共患難、見真情,在群眾“最怨”上轉思路、變方法,將“人民”置頂踐行初心使命。只要我們9500多萬名共產黨人始終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就一定能團結帶領14億多人民,推動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不斷奪取新的更大的勝利!

  弘揚建黨精神,鍛造鬥爭意志。

  敢於鬥爭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特色和政治優勢。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黨領導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鉅繁重,我們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勝利實現我們黨確定的目標任務,必須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就拿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來說,正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憑著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才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成就誕生於鬥爭,發展於鬥爭,壯大於鬥爭。在這個鬥爭無處不在的年代,作為黨員幹部,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偉大斗爭的重要論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毅力、“千磨萬擊還堅勁”的膽魄、“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血性,敢於亮劍、勇於亮劍,做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善於鬥爭、善於勝利的鋼鐵鬥士,誓以共產黨人“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堅定意志獻身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弘揚建黨精神,永葆忠誠情懷。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古往今來,多少人用生命奏響了忠誠的強音,多少人用壯舉彰顯了忠誠的本色,深深印在歷史深處,絲絲化入民族之魂。無論是投江殉國以示忠心的屈原;還是留取丹心誓死護國的文天祥;亦或是精忠報國的名將岳飛……都體現出對於國家的忠誠。對黨忠誠,是共產黨人首要政治品質。心存忠誠,行有方向。新時代黨員幹部要始終把對黨忠誠擺在首位,堅持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在黨言黨,自覺接受政治歷練、思想淬鍊、實踐鍛鍊、專業訓練,堅定政治信仰,砥礪政治氣節,錘鍊政治風骨,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立志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勇於擔苦、擔難、擔重、擔險;堅持做到忠誠於組織,相信組織、依靠組織、服從組織,自覺接受組織監督,增強組織觀念和大局意識,不遊離於組織之外,不搞門客、門宦、門附那一套,正確把握大局、自覺服從大局、堅決維護大局,既為一域增光,更為全域性添彩,切實把對黨忠誠轉化為恪守組織原則的實際行動。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2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錄製了《榜樣6》(建黨100週年特別節目)。節目透過典型事蹟再現、現場訪談、重溫入黨誓詞等形式,生動展現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信念、踐行宗旨、拼搏奉獻、廉潔奉公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彰顯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作為青年幹部,我們要學榜樣之“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奮勇爭先、建功立業。

  學榜樣“信念堅定”的模樣,做“有擔當”的青年。

  紮根邊防的戍邊英雄祁發寶,為國鑄盾的科研專家陳定昌,鑿壁開渠的“當代愚公”黃大發……時代榜樣在大戰大考中積極響應“動員令”,扛好“衝鋒槍”,在實踐歷練中“千磨萬擊”,在重大考驗中“千錘百煉”。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關鍵時期,青年幹部要學榜樣之“樣”,用至堅的理想信念趕考新徵程,從政的初心一刻也不能偏移,在趕考徵程上一刻也不能迷航,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災等考場上淬鍊思想之“純”、激勵鬥志之“堅”,始終堅定理想信念,不斷築牢思想之基,不斷增強推進工作、推動落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把思想的堤壩築牢築實。

  學榜樣“攻堅克難”的模樣,做“有力量”的青年。

  鬥爭沒有休止符。魏德友、孫金娣等榜樣勇於鬥爭、善於鬥爭,為國家的發展建設貢獻了卓越力量。鬥爭猶如洶湧澎湃的海上行船,要勇於逆流而上才不會被前進道路上的“巨浪”吞噬,要繼續開拓進取才能繪就更壯闊的“新畫卷”。在新的趕考路上,青年幹部要學榜樣之“樣”,勇於與外部環境進行堅決鬥爭,做到“越是艱險越向前”,把鬥爭長期堅持下去、不斷推進下去,凝聚起“百折不撓”的衝鋒力量。對待自我的要求不能鬆懈,不能自降標準,要堅持人民群眾反對什麼、痛恨什麼,我們就旗幟鮮明地反對什麼、“亮劍”什麼,以迎難而上的勇氣和壯士斷腕的決心奪取鬥爭的勝利。

  學榜樣“為民奉獻”的模樣,做“有作為”的青年。

  “水不過去、拿命來鋪”的誓言響徹耳畔,彰顯著為民的真摯初心和深厚情懷。時代榜樣為民初心堅定不移、一以貫之,在為民造福的道路上傾注了心血汗水。為民謀福是青年幹部的宗旨使命,要學榜樣之“樣”,強化使命感和責任感,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緊抓群眾關心關切的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等各方面工作,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裡,把為民初心鐫刻在心、落實在行。在為民實踐中把具體的舉措想在前面、想得細緻,把功夫下在前頭、下在日常,在為民奮鬥中不懼風雨、不畏艱難、不言放棄,把群眾的事情做細、做實、做好,主動擔當作為,扛起時代重任,積蓄為群眾分憂解難的磅礴合力,增進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3

  中央組織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錄製的《榜樣6》(建黨100週年特別節目)2021年12月8日晚間8點開播。他們是戍衛邊疆的戰士、基層黨務的“多面手”、紮根南海島嶼的守護者、“為國鑄盾”的科學家、為村民挖渠的“當代愚公”、用生命托起大山希望的“燃燈校長”……榜樣們身上綻放著耀眼的光芒,這是共產黨人的“愛國之光”“開拓之光”“奉獻之光”,讓我們一起追光,向榜樣之光奮揖前行。

  追逐“愛國之光”,涵養“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丹心。

  面對數倍於己的外軍,英雄團長祁發寶用張開的雙臂展示了“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態度,在外軍的圍攻下,祁發寶帶領士兵進行了英勇無畏的戰鬥,堅持到增援隊伍趕到,讓來犯者丟盔棄甲、抱頭鼠竄;在邊境線上,魏德友放牧巡邊57年,堵截牲畜、勸返人員,“組織讓我守在這裡,是對我的信任,我要做到問心無愧”,幾十年來,魏德友為國戍邊的信念從未改變。“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邊防英雄們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向我們展示了愛國的赤膽忠心,廣大黨員幹部要自覺追逐“愛國之光”,將愛國主義情懷深深地根植在心中,並轉化為矢志報國的實際行動,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不懈奮鬥。

  追逐“開拓之光”,涵養“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決心。

  “力,形之所以奮也”,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中,開拓創新就是這樣的“力”。南京仙林街道的孫金娣,開拓創新網格化服務,縱向上劃分三級網路,橫向上區分類別,劃分為439個網格“同心圓”,把錯綜複雜的基層工作處理得井井有條,為全國各地基層治理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搞科學就是要不斷創新”,這是陳定昌常說的一句話,他是我國精確制導領域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上世紀80年代,在鐳射雷達領域剛展露冰山一角時,陳定昌就以科學的論據取得了專案支援,帶領團隊不斷攻堅克難,啃下了硬骨頭,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鐳射雷達樣機。工作不是照本宣科、墨守成規,廣大黨員幹部在工作中要多思考、多探索,跳出思維定式、邏輯慣性,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凝聚創新偉力。

  追逐“奉獻之光”,涵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初心。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當代愚公”黃大發、“燃燈校長”張桂梅,都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初心和使命。為解決草王壩村缺水問題,黃大發帶領村民,用三十六年如一日,挖出一條“生命渠”;為幫助貧困山區女孩走出大山,張桂梅堅守山區教育一線四十年,用生命托起大山的希望。黨員幹部當追逐“奉獻之光”,牢記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胸懷人民,堅持“人民至上”的思想,厚植“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樹立“利民之事,絲髮必興”的為民意識,在工作中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道德自覺為人民赤誠奉獻。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4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日曆“翻”過四季,在即將跟2021年說再見的時候,《榜樣6》(建黨100週年特別節目)2021年12月8日晚間8點檔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首播。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關於認真做好<榜樣6>(建黨100週年特別節目)學習收看工作的通知》下發,要求全體黨員觀看《榜樣6》,認真學習榜樣精神,深入領會榜樣力量。

  今年的榜樣,有“七一勳章”獲得者,有“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他們是中國的脊樑,是開展黨員教育的生動教材,榜樣的力量感召全黨。今天,我們致敬榜樣,將擺好“傳承”“真心”“擔當”的“風向標”,勇做一朵朵方向堅定、歷經淬鍊、奔湧不停的“後浪”,用實際行動譜寫時代華章。

  方向堅定,用“傳承”培根鑄魂,培育“癉精瘁力以成之”的“信仰之心”。

  “信仰,是一種向陽而生的力量。”“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隨時準備著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黨旗下緊握的不再是拳頭,而是堅定的理想信仰。57年如一日紮根邊防巡邊護邊20多萬公里,寫就邊境線上的“活界碑”的魏德友,始終秉持“我為祖國守邊防”的堅定信念,用堅守詮釋“青春”、腳步度量“國界”、一生塑造“豐碑”,這一股堅定的信仰所蘊含的力量,再現共產黨人勇於獻身革命事業的優秀品質,讓共產黨人前進的路途閃爍著劃破黑夜的光芒,感染、鼓舞、召喚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立於時代潮頭。播撒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唯有黨員幹部堅定信仰初心,對標對錶將學習感悟化為旗幟鮮明聽黨話、跟黨走的自我行動,努力追求卓越,不斷增強“忠誠度”、淬鍊“純淨度”,根植中國大地、獻身革命事業,做新時代榜樣辛勤耕耘的“播火者”“擎燈者”。

  奔湧不停,用“真心”錘鍊作風,鍛造“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為民之心”。

  見賢思齊,學習榜樣心,指引無悔的人生。“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全體黨員幹部要肩扛“鐵的擔當”,以務實之行奮發作為。連續9年上訪“4個零”、新時期城市版的“楓橋經驗”,榮獲國家級榮譽16個,群眾滿意度長期保持95%以上……新時代“好書記”孫金娣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換來了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為基層黨員幹部做出了示範、樹立了標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黨的幹部要藉助當前學習“榜樣”活動之契機,以榜樣精神為“鏡子”“尺子”,身入心至、以民生為重,做到“每日三省吾身”,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時刻量出差距,汲取榜樣精神營養,練就處變不驚的定力、勇於開拓的魄力、攻堅克難的能力、不懈奮鬥的耐力,好鋼方能鍛打淬鍊出好刃,成為堪國之大用、擔國之重任的棟樑之材。

  歷經淬鍊,用“擔當”凝聚力量,彰顯“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之心”。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這一路成長,正是因為有無數的共產黨人,以艱苦奮鬥的足跡、辛勤付出的汗水,自覺肩負歷史使命、找準前行方向,不斷擺正“趕考姿態”,才得以換來今天恢弘壯闊的歷史畫卷,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髮展,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當代愚公”黃大發,以“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建成一條“生命渠”;“衛國戍邊英雄團長”祁發寶,13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寸步不退、拼死搏鬥;“為國鑄盾”功勳陳定昌,“科技強國”成為畢生的心願和夙求……在新的征程上,“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黨的新生力量在鬥爭中壯大,共和國命運在鬥爭中孕育新機,鑄就“百年恰是風華正茂”的政黨傳奇。面對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將如眾榜樣的樣子,始終保持“過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執著,接好“傳力棒”,當好接班人,在榜樣的耀眼“光環”下,以奮鬥姿態和鬥爭姿態走好新時代趕考路。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5

  12月8日晚8點,由中央組織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錄製的《榜樣6》(建黨100週年特別節目)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首播。本期《榜樣》人物有祁發寶、廷·巴特爾、魏德友、孫金娣、陳定昌、黃大發、張桂梅以及海南省三沙市七連嶼黨工委,他們身上都有著感人的故事和先進的事蹟,展現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作為青年幹部,我們要感悟“榜樣之心”,站在歷史的節點上,書寫新的時代華章。

  感悟“奉獻之心”,爭做為民服務、無私奉獻“孺子牛”。

  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我們黨的最高價值取向。四十餘年來,張桂梅像一個不知疲憊的“永動機”,堅守在貧困地區教育一線,幫助近2000名山區女孩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從“將軍之子”到“草原之子”,廷·巴特爾紮根內蒙古自治區47年,曾把251萬元收益分給38戶牧民,一步步帶領嘎查牧民脫貧致富……他們,之所以成為榜樣,是因為懷揣著“奉獻之心”,在平凡的時光裡耕耘著不平凡的事業。作為青年幹部,要銘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勇擔“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發揚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孺子牛”精神,把“忠誠為黨”“忠於人民”鑲嵌在崗位上,為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不懈奮鬥。

  感悟“開拓之心”,爭做攻堅克難、自強不息“拓荒牛”。

  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為國鑄盾”的陳定昌,堅定走自主創新之路,眼光超前、思維超前,為國家鑄就空天“神盾”。開創“網格化”黨建模式的孫金娣,從黨建責任制入手,最佳化黨組織設定,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他們,之所以成為榜樣,是因為懷揣著“開拓之心”,不畏艱難、開拓創新,實現從無到有,由“0”變“1”到“無窮”。作為青年幹部,要堅定創新自信,繼續科教興國、創新發展的“紅色血脈”,傳承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甘當開拓領域的“拓荒牛”,激發潛能,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

  感悟“堅毅之心”,爭做艱苦奮鬥、砥礪前行“老黃牛”。

  千磨萬擊還堅勁,越是艱難越向前。“當代愚公”黃大發,帶領村民靠著鋤頭、鋼釺和鐵錘,建成一條“生命渠”。“守邊人”魏德友,巡邊護邊20多萬公里,多次與死神擦邊而過,鑄成邊境線上的“活界碑”,築起戍邊不換防的“夫妻哨崗”……他們,之所以成為榜樣,是因為懷揣著“堅毅之心”,充分發揮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老黃牛”精神,不畏困難、擔當作為。作為黨員幹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挑燈實幹、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黨和祖國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6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12月8日,中央組織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錄製的《榜樣6》(建黨100週年特別節目)播出,推薦了涵蓋“七一勳章”獲得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以及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榜樣,他們對黨忠誠、執著奮鬥、無私奉獻,他們堅守初心、勇擔使命,以實際行動書寫了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精彩畫卷。廣大黨員幹部應以榜樣為鏡、向榜樣看齊,在新徵程上主動擔當、奮力作為,努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榮光。

  以榜樣“忠誠”之姿,堅定信仰信念。

  共產黨人的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國戍邊英雄團長”祁發寶,面對越線外軍的無理行徑,他寸步不退,拼死搏鬥,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堅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七一勳章”獲得者魏德友,57年如一日紮根邊防一線,巡邊護邊達20餘萬公里,磨破80多雙鞋子,被譽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榜樣們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不論身處什麼境地,面對何種難題,始終不曾退縮、躲避,始終堅守一線、奮不顧身、頑強拼搏、艱苦奮鬥。廣大黨員幹部應以“榜樣”為鏡,學習他們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堅定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將崇高的理想信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用實際行動詮釋許黨報國的赤膽忠心。

  以榜樣“勇毅”之姿,奮力擔當作為。

  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典型模範層出不窮。《榜樣6》專題節目中,三沙市七連嶼工委的黨員幹部們就是鮮活的事例,面對七連嶼的艱苦環境,七連嶼工委一班人放下“筆桿子”、拿起“鐵鍬子”,堅定扛起“維權、維穩、保護、開發”使命,團結帶領島上群眾興建家園,組建起“島礁巡護員”隊伍,定期對各個島礁進行巡視以及清理,推動七連嶼成為南海璀璨明珠。榜樣是一種力量,榜樣是一面旗幟,黨員幹部要以“榜樣”為標杆,不斷激勵自己砥礪奮進、勇毅前行,做到事不避難、義不逃責;要切實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在推進鄉村振興、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務中扛重活、打硬仗,在前行道路上披荊斬棘,奮力擔當作為,勇往直前。

  以榜樣“奉獻”之姿,心懷“國之大者”。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從堅守貧困地區教育一線40餘年,先後幫助約2000名貧困山區女孩走出大山的“燃燈校長”張桂梅,到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和鐵錘建成一條“生命渠”,被譽為“當代愚公”的黃大發;從離開“將軍家庭”,成為普通牧民,讓牧民脫貧、讓草原變綠的廷·巴特爾,到全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團結帶領黨員幹部開創網格化黨建模式,所負責街道11年無上訪記錄,被稱為“新時代城市版的‘楓橋經驗’”的孫金娣。他們默默奉獻,實幹為民,在不平凡中鑄就非凡成績。黨員幹部應向“榜樣”看齊,真正心懷“國之大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立足本職崗位,深入田間地頭,走進群眾心頭,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難題,提升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切實當好群眾的“貼心人”。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7

  12月8日,《榜樣6》播出後,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形象,震撼著我們的心靈,這些榜樣身上散發的精神品質生動詮釋著什麼是初心、什麼是使命,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信念、擔當為民、胸懷家國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彰顯了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命有限,很多英雄模範人物崇高精神的形成過程也是有限的,但形成了一種寶貴精神財富,是一個永恆的定格。深學、細照、篤行不斷汲取榜樣精神,把榜樣精神作為一面鏡子,讀懂榜樣的初心、使命,像榜樣那樣對待群眾、對待組織、對待事業、對待自己,向榜樣看齊,做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黨員幹部,高擎榜樣的精神火炬繼續走好新的長征路。

  爭做“陳定昌式”好乾部,汲取始終保持堅定理想信念的“骨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陳定昌同志出生在抗戰烽火年代,從少年時代就矢志強軍報國,從清華大學畢業到國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始終以發展航天事業為崇高使命,堅持做到“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陳定昌作為一名作為新時期科學家精神和航天精神的傑出代表,一生淡泊名利,從不向黨伸手,從不搞特殊化,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風範。心中有信仰,對黨絕對忠誠,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價值支撐。他一生嚴於律己、克己奉公,他在遺囑中講道:住院三個月的黨費按時交齊,所有喪葬事宜一切從簡,喪葬費用自理,對組織沒有任何要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這就是陳定昌忠誠於黨的生動寫照。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更要始終對黨絕對忠誠,堅定政治立場,提升思想覺悟,用實際行動彰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不斷錘鍊黨性修養,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最大信仰,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在堅定信仰中貢獻力量,始終忠誠於黨、忠誠於人民、忠誠於馬克思主義。

  爭做“黃大發式”好乾部,汲取始終保持擔當為民的“志氣”。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連著黨心,黨員幹部要始終牢記人民利益高於一切,以群眾心為心,踏踏實實,真抓實幹,解決好群眾的一件件操心、煩心、揪心的民生實事,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化作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實幹苦幹的責任擔當。面對極差和惡劣的自然條件,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原支書黃大發。憑著一個“敢”字,帶領群眾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修出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綿延高聳的絕壁上開鑿出又一條“紅旗渠”,用36年的寶貴人生,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樹立遠大理想、提高黨性修養,把為黨盡忠、為國效勞、為民效力作為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目標,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絡,為老百姓多做“雪中送炭”之事,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堅持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真心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勤勤懇懇為黨和人民做工作,真正做到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辦群眾之所需,以真情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支援和擁護,不斷增強群眾工作的感召力和親和力,讓群眾真正把黨員幹部當主心骨、當領頭羊,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爭做“魏德友”式好乾部,汲取始終保持家國情懷的“底氣”。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魏德友和妻子堅守在新疆毗鄰邊境線的無人區,把家安在邊境線上,為國巡邊50多年,總里程達2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赤道5圈,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餘人次,管控區內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被譽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當前,正處在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徵程的重要發展關口,作為黨員幹部,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同國家、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廣泛凝聚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識,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幹部,凝聚強大精神力量,為國家發展添磚加瓦,眾志成城衝破重重險阻,保障國家統一和長治久安,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團結凝聚起億萬人民的磅礴偉力,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奮鬥中夢想成真。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8

  近期,中央組織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錄製的《榜樣6》播出,引發熱烈反響。節目以典型事蹟再現和現場訪談等形式,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信念、踐行宗旨、勇於拼搏、甘於奉獻、廉潔奉公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為我們帶來了一次震撼心靈的精神洗禮。

  滿是忠誠為國——拳拳愛國心,殷殷報國情。

  感動於祁發寶戍守邊疆、寸步不退、拼死搏鬥,堅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感動於魏德友始終秉持“我為祖國守邊防”的堅定信念,57年如一日紮根邊防一線;感動於陳定昌為國鑄盾,77歲高齡時仍親自擔任總師,主持完成重大反導試驗,一直奮鬥至生命最後一刻。愛國是一種信仰,是一種深埋內心的力量。廣大黨員幹部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發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赤誠報國精神,把拳拳愛國心、殷殷報國情熔鑄為理想信念,以實際行動投身到黨和國家偉大事業的建設中去,主動擔負起黨和國家、民族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滿是勇於擔當——黨建促發展,聚力譜新篇。

  感動於孫金娣開創仙林網格化黨建模式,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和做好事;感動於七連嶼黨工委堅定扛起“維權、維穩、保護、開發”使命,團結帶領島上群眾開拓墾荒、興建家園,將七連嶼打造為生態環境優美、人民安居樂業的南海璀璨明珠。黨建引領促發展。廣大黨員幹部要激發奮鬥精神,凝聚磅礴力量,重點提升組織力,壘實基層基礎,讓黨建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做到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黨旗飄揚,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黨徽閃耀,讓組織戰鬥力永葆活力。

  滿是深情為民——燃己之微光,照國之大道。

  感動於廷·巴特爾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插隊到薩如拉圖雅嘎查成為一名普通牧民,40多年來紮根草原,改變了草原的生態,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感動於黃大發帶領村民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和鐵錘,建成一條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的“生命渠”,兌現了“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錚錚誓言;感動於張桂梅堅守貧困地區教育一線40餘年,全身心投入教育扶貧工作,先後幫助約2000名貧困山區女孩考上大學、走出大山。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就是不平凡。廣大黨員幹部要心懷“國之大者”,將個人的夢想和奮鬥與黨的事業和人民期盼緊密結合起來,結合工作實際,認認真真完成每一項工作,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迴音。同時爭當幹事創業的開路先鋒,拼搏進取、努力奮鬥,點滴微光、匯聚星河,再造輝煌、再創偉業。 以“榜樣”力量蕩起奮鬥“漣漪”,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徵程上譜寫嶄新篇章。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9

  有些人的光芒,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在茫茫滇西深度貧困山區,半生坎坷半生奉獻的張桂梅,用瘦弱的身體扛起1800名大山女娃的人生希望。“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在63歲的年紀,張桂梅那些足以“感動中國”的諾言和行動,仍在繼續。

  能夠抗衡時間、改寫命運的,唯有執著信念。大山之中,扭轉女孩因受教育程度低而形成的自身成長和代際惡性迴圈,並非易事:

  這不僅是對教育資源的考驗,更是一場對陳舊觀念的“宣戰”。並且,突破習慣禁錮,光靠激情和熱情顯然還遠遠不夠。

  11萬公里家訪路,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把累計超百萬元的全部獎金和大部分工資捐出……與張桂梅有關的每一個數字,都在訴說著“膝下無兒女,桃李遍天下”的奉獻精神,印刻下“教育改變女孩命運”的執著信念。

  平等地接受教育、平等地參與競爭、從容地圓夢人生,一份鍥而不捨、堅定不移、無私奉獻的執著信念,就這樣潤物無聲地滋養著大山女娃,讓“女孩子讀書,可以改變三代人”的信仰翻越重重大山,照進現實。

  深深打動和激勵人心的,還有“在苦難中開花”的巾幗力量。在痛失親人、身患重疾的絕望和打擊之中,在引起非議、受到質疑的誤解中,張桂梅“雨水衝不垮,大風颳不倒”,展現出新時代女性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而更為恆久的意義是,張桂梅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女孩們“女性自強才能自立”,也以這樣的精神傳遞著“每一位婦女都有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的價值理念,並塑造了更多在自立自強中樹立自尊自信的“她們”。

  命運打不倒心中有光的人。張桂梅近日獲授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後,一波“致敬體”在網路上“刷屏”,流著淚看完張桂梅事蹟的網友們,讀懂了大愛無聲和百折不撓。

  大山裡的“教育奇蹟”,是一種堅持到底的奇蹟,更是一種百折不撓的奇蹟。面對種種心酸、考驗,甚至難以逾越的難關,如果沒有衝破烏雲和阻礙的堅定不移,又怎能讓陽光照亮女孩們的心房?如何讓她們在美好的人生之路上行穩致遠?

  讀懂一份直抵人心的感動,心中就會播撒向上向善的種子。那束來自雲南大山深處的希望之光,那顆來自“教師媽媽”的教育初心,那些來自大山女娃的蝶變人生,都會將生生不息的奮進力量傳遞下去。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10

  12月8日晚8點,中央組織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錄製的《榜樣6》(建黨100週年特別節目)開播。榜樣們用實際行動亮出姿態,詮釋了英雄本色。吾輩青年既是瞻仰者,也是接班人,在涵泳“榜樣之光”的同時,要深刻汲取“榜樣之力”,書寫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青春“答卷”。

  守初心,吾輩青年當“時時拂拭”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沒有人能永遠“滿血狀態”,只有常常點醒、時時拂拭,才能在“物慾誘惑”“思想鬆懈”的時候,得以重拾初心,“撥雲見日、迷途知返”。“榜樣”們身體力行,讓初心在內心深處鑄牢、在思想深處紮根。他們中,有秉承軍人熱愛祖國、紮根邊防初心的“衛國戍邊英雄團長”祁發寶,有立下“水過不去、拿命來鋪”這樣錚錚誓言的“當代愚公”黃大發,還有想讓貧困山區女孩都能讀得起書的“燃燈”校長、大山媽媽張桂梅。初心的光芒始終熠熠閃耀在他們生活的每時每刻,吾輩青年要把“不忘初心”作為終身課題常抓不懈,多“對標”先進榜樣典型、多“透視”人民群眾期待,深刻領悟“歲月易改,初心不變”的深厚意蘊,把溯源歸真的意識融入血脈,以更高的信仰、更實的舉措“拂拭初心”,永葆公僕本色。

  勇作為,吾輩青年當“肩挑日月”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榜樣”們在重大工作任務中“不打哆嗦、不喊撤退”,衝鋒在基層一線扛重活、當先鋒。無論是三沙市七連嶼黨工委幹部們紮根於南海深處、團結帶領島上群眾興建家園,還是陳定昌為國鑄盾、為我國防空反導及制導雷達技術做出卓越貢獻,亦或是孫金娣帶領黨員幹部開創網格化黨建模式,街道11年無上訪記錄。一位位科研攻關的“領航員”、業務精幹的“智多星”,他們展現了什麼是“最強作為”,吾輩青年要勇於擔當作為,敢於直面困難,不斷拔高成事“本領”,磨鍊成事“膽色”,在自己的領域成為“行家裡手”,敢於“肩挑日月、手轉乾坤”,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爭取更大光榮。擔使命,吾輩青年當“奔走一生”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青年人如初升的太陽,溢滿朝氣與光芒。然而我們的使命不是一時的,是需要日復一日踐行的,需要接續奮進傳承的。“榜樣”們用他們的一生,告訴我們何為“使命”。廷·巴特爾紮根草原探索“蹄腿理論”,引導牧民“減羊增牛”“圍欄輪牧”,一干就是40多年,魏德友巡邊護邊20多萬公里,一守就是57年,黃大發為解決草王壩村缺水嚴重的問題,拿著鋤頭、鋼釺和鐵錘,一鑿就是36年。歲月失語,惟石能言,那一條“生命渠”,那一道“邊境線”,都在訴說著“榜樣”們輾轉一生的使命榮光,吾輩青年要學深悟透“榜樣精神”,始終立大志、展宏圖,將“奉獻一時”的熱忱轉化為“奉獻一生”的決心,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幹勁,擔當起職責使命,為人民的幸福生活“奔走一生”。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11

  今天我看了《榜樣6》,被張桂梅老師的事蹟深深打動了。

  張桂梅同志用自己的一片真情點燃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希望,用自己的赤誠愛心托起了無數孤兒和困難學子的人生夢想,用自己真情摯愛,詮釋了什麼是大愛無疆、大愛無私、大愛無聲。

  她以勇者無畏、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續寫著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在張桂梅同志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張桂梅同志對黨和人民的無比熱愛和無限忠誠,充分體現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為了人民的為民情懷和堅定信仰。其事蹟陶冶了我們的情操,淨化了我們的心靈,深化了我們的情感,真可謂感人肺腑、振人心魄、令人肅然起敬。

  黨總支王從愛書記要求,全校廣大黨員幹部要認真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學習她恪盡職守、愛崗敬業、心繫群眾的高尚品德;學習她注重學習、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工作態度;學習她厲行節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淡泊名利、牢記宗旨、忠誠於黨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敢闖敢幹、敢為人先、敢於擔當的開拓精神;學習她堅定信念、執著堅定、無怨無悔的人生追求。

  在當前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中,要把向張桂梅同志學習作為重要載體,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廣泛深入學、聯絡實際學、結合工作學。

  要把張桂梅同志作為一面鏡子,認真開展自我剖析,真正心繫於民。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12

  時至寒冬蕭瑟,雪花紛飛,大地一片寂靜。剛剛播出的《榜樣6》(建黨100週年特別節目)如冬日的暖陽照亮著初冬大地,驅趕掉寒冬的刺骨冰寒,溫暖了無數人的心房。偶翻日曆,倏然不知,今日已是自己以選調生身份踏上工作崗位的第一百天,“百日”是一條“磨合”“跨越”的時間線,也是一個人蛻變和成長的衝刺期。選調“百日”,攬“榜樣”之光,就像是遇到了一抹“冬日暖陽”,激勵著我向著“有光”的地方砥礪前行。

  攬一束“奉獻”之光,恪守初心使命。

  “以生命赴使命,以摯愛護蒼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不管是一心為民、埋頭苦幹,帶領全村人民實現脫貧致富的“當代愚公”黃大發,還是堅守貧困地區教育一線40餘年,全身心投入教育扶貧工作的“校長媽媽”張桂梅,他們都在一言一行的奉獻中恪守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他們身上閃耀著的奉獻底色是我們今後工作和生活最好的學習範本。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我們更當懂得“奉獻”之理,篤定溫情於民的思想,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在普通崗位上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

  攬一束“奮鬥”之光,踐行擔當作為。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幹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堅決扛起“維權、維穩、保護、開發”使命,牢牢紮根南海深處,團結帶領島上群眾開拓墾荒、興建家園的海南省三沙市七連嶼黨工委、主導我國反導體系能力建設,領導完成重大試驗,為形成新時代制衡強敵的戰略威懾能力作出歷史性貢獻的陳定昌,他們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懈奮鬥,向我們展現共產黨人的“擔當作為”。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當在這種奮鬥精神的引領下,涵養“我不擔當與阿誰”的追求、練就“赴百仞之谷而不懼”的硬脊樑、鐵肩膀和真本事,不斷用擔當詮釋初心、用苦幹踐行使命,迎難而上、破局開路,爭當新時代幹部隊伍的實幹家。

  攬一束“忠誠”之光,厚植家國情懷。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團長祁發寶、秉持“我為祖國守邊防”的堅定信念,57年如一日紮根邊防一線的“移動豐碑”魏德友,只因他們心中始終燃燒著堅定的愛國熱血,將對黨的承諾牢記在心目中、落實在行動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奉獻自己的一切。而在這盛世繁華的新時代,我們更應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征程中披荊斬棘、續寫榮光,篤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家國情懷,以“一寸丹心圖報國”的高度認知和行動自覺,繼續傳承和發揚這份濃厚深沉的家國情懷,勇當新時代幹部隊伍的愛國者。 選調“百日”,攬“榜樣”之光、以“榜樣”為鏡、以“榜樣”為尺,永遠保持砥礪前行的奮進姿態、奮力書寫燦爛絢麗的人生答卷,讓自己努力去跟隨光、靠近光、成為光、散發光。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13

  看了《榜樣6》,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張桂梅老師。

  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張桂梅數十年如一日,堅韌執著勵精圖治,勤儉節約無私忘我,不忘初心獻身扶貧,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堅韌執著勵精圖治。丈夫去世後,張桂梅隻身去了祖國西南邊陲的貧困山區從事教育工作,並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在任教期間,她全身心投入教學,為貧困的學生和簡陋的學校出錢出力,又當老師又當母親,不留餘力的細心照顧著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和生活起居,為了學生們能夠走出大山,她勵精圖治創辦了全國第一家免費女子高中,她主動帶頭免費為學生們補課,因操勞過度導致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長期拖著病體就算腹部長了肌瘤,也忍痛站在講臺上,只為孩子們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除此之外,她還義務擔任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成為了54名孤兒的母親。她十年如一日,從未退縮,從不言棄。天道酬勤,在她的不斷努力和堅持下,孩子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師資力量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她的到來改變了許多孩子的一生。

  勤儉節約無私忘我。張桂梅在貧困山區任教期間,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業和慈善事業中。在學校裡,學生沒有錢吃飯,她拿自己的錢給學生;學生沒有衣服穿,她拿自己的衣服給學生;學生生病需要看病,她帶學生看病並自己掏醫藥費。總之,只要學生們缺什麼只要她有,她都能解決。在兒童之家,她義務成了眾多孩子的“媽媽”,一把屎一把尿不分晝夜的照顧著幾個月大的孩子,為了維持兒童之家,她把自己有的能用的都拿出來給孩子們用,並利用空餘時間到處籌措資金。然而她不是萬能的,她自己並不富裕,她只捨得吃饅頭青菜麵條,衣服也是好心人給的,她省下來的錢都用到了教育和慈善事業中,自己未留下一分一毫。

  不忘初心獻身扶貧。張桂梅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她深知教育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性,她曾說:“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她不忘自己的初心,並積極響應國家扶貧號召,扶貧先扶智,為了貧困山區的教育,她心繫群眾,勤儉節約,幫助困難學生,帶學生看病,給學生添置衣物,對貧困家庭進行家訪,為孩子們爭取學習機會。她前前後後為山區的孩子們為慈善和教育事業投入了100多萬元,其中包括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給她治病的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並無怨無悔。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張桂梅巾幗不讓鬚眉,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盡顯巾幗英雄本色。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她這種堅韌執著勵精圖治,勤儉節約無私忘我,不忘初心獻身扶貧的英雄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在此也號召廣大黨員幹部真正把堅定的理想信念化作不忘初心奉獻一生的實際行動。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14

  12月8日,中央組織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錄製的《榜樣6》(建黨100週年特別節目)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首播。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榜樣就是一種力量、一面旗幟、一座燈塔,這些“榜樣”是中國的脊樑,是我們前進路上的引領者,為我們樹立起了風向標。廣大黨員幹部要學會以榜樣為“鏡”,做對黨忠誠的“老實人”、為民服務的“貼心人”、擔當作為的“帶頭人”,從而奮勇拼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

  以榜樣為思想之“鏡”,做對黨忠誠的“老實人”。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無論是“13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衛國戍邊英雄團長祁發寶,還是“把家安在邊境線上”的退休職工魏德友等,他們都是信仰的守護者和踐行者。黨員幹部要以榜樣為思想之“鏡”,除去靈魂之“垢”,拂拭精神之“塵”,擦淨理想之“旗”,開啟心靈之“窗”。要不斷提升黨性修養、加強黨性淬鍊,堅持不懈強化理論學習,始終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終身課題,做到信一輩子、守一輩子。要不斷夯實“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思想根基,真正做到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愛黨、在黨護黨,確保“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要對標黨章黨規的要求經常進行“政治體檢”,不斷檢視自己的黨性純不純、修養夠不夠、覺悟高不高、作風好不好,確保思想上一塵不染、作風上一絲不苟,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做對黨忠誠的“老實人”。

  以榜樣為初心之“鏡”,做為民服務的“貼心人”。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無論是“讓牧民脫貧、讓草原變綠”的“草原之子”廷·巴特爾,還是“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當代愚公”黃大發等,他們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要始終把群眾裝在心裡,立足實際謀發展,立足崗位做貢獻,千方百計帶領群眾實現共同富裕。要關心群眾的安危冷暖、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及時把群眾的痛點、難點和堵點消除、疏通,不斷提升群眾的滿意指數和幸福指數。要常懷為民之心、常思利民之策、常行惠民之舉,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多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在一枝一葉中不斷提升為民服務的能力。要急要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用心用情用力做群眾的“貼心人”。

  以榜樣為實幹之“鏡”,做擔當作為的“帶頭人”。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無論是“為國鑄盾”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陳定昌,還是“用生命托起大山希望”的“燃燈校長”張桂梅等,他們都是腳踏實地的實幹家。黨員幹部作為民族復興的最強主力軍、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更應該大力發揚共產黨人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用好我們黨艱苦奮鬥的重要傳家寶。要在思想上破冰、在行動上突圍,以榜樣為實幹之“鏡”,不斷剔除惰性之“疾”、破除行動之“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來不得半點“虛功”,做不得一絲“假把式”,要多些“真抓實幹”,少些“光說不練”;多些“馬上就辦”,少些“特事特辦”;多些“責任擔當”,少些“搪塞敷衍”。要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凡事衝在前、幹在先,在關鍵時刻絕不掉鏈子,在危難關頭絕不左顧右盼,在重大風險挑戰面前絕不畏首畏尾、逃避推脫,要以“捨我其誰”的勇氣魄力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做鄉村振興的“帶頭人”。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15

  看了《榜樣6》後,我得到了一些感悟。

  學習張桂梅同志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她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戶,行程十餘萬公里。她長期拖著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她不遺餘力踐行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用實際行動鋪就貧困學子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圓夢之路。多年來她一直住在學生宿舍,和孩子們吃住在一起,陪伴學生學習生活。她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人民教師潛心育人的敬業精神和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

  學習張桂梅同志執著奮鬥、無私奉獻的至誠情懷。她心懷大我,對自己近乎苛刻的節儉,卻把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款100多萬元全部投入到貧困山區教育中。長期義務兼任華坪福利院院長,多方奔走籌集善款,20年來含辛茹苦養育136名孤兒,被孩子們親切稱呼為“媽媽”。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貧困山區的教育和福利事業,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人民教師以德施教的仁愛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師者大愛。

  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永遠忠誠於黨和人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爭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自覺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和使命,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珍視教師職業榮譽和肩負的職責使命,始終保持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將滿腔熱忱獻給黨和人民教育事業。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積極投身教育扶貧,幫助貧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努力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貢獻力量。

  各級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精心部署、認真組織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活動,要將學習活動與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相結合,與慶祝第36個教師節相結合,透過組織專題學習、集中研討、座談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及報刊、展板櫥窗等宣傳陣地,線上線下和校內校外聯動,迅速掀起學習張桂梅同志的熱潮。要把學習活動同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引導和教育師生厚植家國情懷,要深入宣傳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大力弘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赤誠情懷,進一步激勵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16

  一盞明燈照亮大地,一個榜樣照亮內心。12月8日,中央組織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錄製的《榜樣6》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節目以典型事蹟再現、現場訪談、重溫入黨誓詞等形式,生動展現了黨員幹部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信念、踐行宗旨、拼搏奉獻、廉潔奉公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讓廣大黨員幹部深受洗禮,備受鼓舞。而在觀看過程中發現,無論是《榜樣6》的標誌背景、還是緩緩展開的熒幕,亦或是讓榜樣們重溫入黨誓詞的初心臺,無一例外都以紅色為主題顏色。紅色,記載著中國人的心路歷程,經過世代承啟、沉澱、深化和揚棄,傳統精髓逐漸嬗變為中國文化的底色,而如今在榜樣的背後,同樣蘊藏著那一抹熾熱的“紅色”。

  那是一抹戍守邊疆的紅,凝結著忠肝義膽,保境安民的“愛國之心”。

  疾風烈火,碧血丹心;閃電驚雷,精神不滅。面對數倍於己的外軍,“衛國戍邊英雄團長”祁發寶張開雙臂阻攔對手,縱使頭部遭受重創,仍舊寸步不讓,拼死搏鬥,踐行了“縱使前進一步死,絕不後退半步生”的錚錚誓言,捍衛了領土主權的完整,護佑了人民生活的安寧;邊境線上,魏德友以放牧巡邊的方式,駐守著中哈邊境線50公里的無人區,整整57年,無論是酷夏高溫,還是風急雪深,都絲毫動搖不了他那為國戍守的堅定信念。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這些戍邊英雄用鋼鐵意志和血肉之軀,為我們展示了濃濃的愛國情意。廣大黨員幹部要將愛國主義情懷根植心中,把“楚囊之情”落實在行動上,把初心使命扛在肩膀上,用苦幹實幹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那是一抹開拓進取的紅,承載著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的“奮鬥之志”

  早在2014年之前,南海深處的七連嶼還是一個條件艱難、環境惡劣的“荒島”,而隨著七連嶼黨工委扛起“維權維穩、保護開發”的使命登上小島,其黨員幹部帶頭破難,勇挑重擔,在迎難而上中拓荒土,在改善民生中聚民心,團結帶領島上群眾興建家園,將七連嶼發展成南海的璀璨明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當代愚公”黃大發為解決草王壩村因常年缺水導致的貧窮問題,身先士卒,鞠躬盡瘁,帶領村民歷時36年鑿山開渠,挖出一條縱橫千米的“生命之源”。何為擔當,何為作為,就是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起而行之、勇挑重擔;就是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勇於開拓、不懈進取。廣大黨員幹部要汲取榜樣身上不畏艱難,知重負重的奮鬥精神,以奮鬥為舟,勞動作槳,真抓實幹,不懈奮鬥,在新時代新徵程中留下許黨報國的堅實足跡。

  那是一抹無私奉獻的紅,彰顯著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為民之情”。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讓人民幸福才是國之大者。孫金娣作為仙林街道的黨工委書記,卻把辦公地點設在食堂,其目的就是方便群眾上門,傾聽百姓,及時為群眾排憂解難,同時,她團結帶領黨員幹部創新網格化服務,發展壯大志願者隊伍,只為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燃燈校長”張桂梅,堅守山區教育一線40多年,用愛與責任守護貧困學子的求學夢,用一生踐行著初心和使命。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應從榜樣的事蹟中感悟那份“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奮力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17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錄製的《榜樣6》(建黨100週年特別節目),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彰顯了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榜樣身上忠誠質樸的崇高品格具有精神引領、典型示範作用,是社會崇德向善、推動時代發展的澎湃動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廣大黨員幹部要從榜樣的典型事蹟中汲取奮進力量,讓榜樣的“逆行”之美直抵心間,振奮幹事創業精氣神,在新的趕考路上煥發新氣象、激發新作為。

  在“無私奉獻”中煥發光彩,增強“逆境突圍”的意志。

  奉獻精神何其美,初心如磐何其堅,榜樣無畏無私、無怨無悔,這是一種“美美與共”的時代大美,這是一種“無堅不摧”的鋼鐵之力。從紮根邊防、捍衛國土的祁發寶到紮根邊防、堅守哨崗的魏德友,從為工作廢寢忘食、躬身實幹的孫金娣到為國鑄盾、無私付出的陳定昌,他們是時代前行的“勇為先鋒”,是熱血鏖戰的“鐵血尖兵”,崇德向善、砥礪初心,用無私奉獻的精神匯聚起“時代大美”,矗立起精神豐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向榜樣看齊,把青春的力量、生命的力量熔鑄成守護的力量,用堅守詮釋熱愛,用奉獻擔當使命,事不避難、義不逃責,以“忘我”之姿激盪起推動發展跨越的滾滾洪流,在平凡的崗位上忘我工作、傾情奉獻,在每項工作中傾注心血、擔當作為,在急難險重的任務中“勇於突圍”,讓為民實踐“更加出彩”。

  在“拼搏奮鬥”中凝聚力量,激發“逆流而進”的力量。

  拼搏奮鬥是“開渠”的鋼釺、“燃燈”的燈芯,讓渠暢源流、燈燃烈焰。一點一滴乾好事業,一磚一石築成業績,埋頭苦幹、逆流而上,時代榜樣用奮鬥扛起歷史責任、創造時代榮光,更用奮鬥留下了前行足跡、青春印記,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使命與擔當。榜樣為我們樹立起奮進新徵程的標杆,時代呼喚我們繼續奮鬥、再創榮光。作為黨員幹部,我們要銘記榜樣的名字,更要銘記他們的“奮鬥之心”,學在深處、幹在實處,用生命和熱血唱響“奮鬥之歌”,向夢想“大步邁”,與時代“齊步走”,和群眾“同向行”,吹響同心共進的“衝鋒號”。要向著目標勇毅前行,在實踐中錘鍊登山過河的“腳力”、見微知著的“眼力”、善於謀斷的“腦力”,全面磨礪“勇智謀能”,因時、因勢、因事、因效採取有針對性的舉措,提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為強國偉業注入“鋼築鐵澆”的力量,做新時代的奮鬥者、開拓者。

  在“愛國情懷”中彰顯大義,激揚“逆風奔跑”的豪情。

  最辛苦的邊防、最吃勁的崗位、最清寂的山林,時代榜樣“清一色”的選擇,彰顯了“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他們用最真摯的情懷、最篤定的信念寫下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心的力量是“聚”起來的,行動的力量是“築”起來的,對國家的深厚情感在面對疫情時是“銅牆鐵壁”的力量,在面對風雨時是“穿越洪流”的力量,在面對前進道路上的交織的各種考驗與挑戰時是“克難制勝”的力量。在新的趕考路上,黨員幹部要無懼“寒徹骨”、不怕“火淬鍊”、敢啃“硬骨頭”,立足本職工作立德強能、增信強志,發揚“拼了命也要幹”的“當代愚公”精神;展望發展道路緊握“方向盤”,勇開“頂風船”,敢於與風險挑戰“正面交鋒”,在新的百年征程上奮勇搏擊,將全部力量融入復興偉業的精神血脈和壯闊征程中,創造出更大的時代榮光。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18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錄製的《榜樣6》(建黨100週年特別節目),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彰顯了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榜樣身上忠誠質樸的崇高品格具有精神引領、典型示範作用,是社會崇德向善、推動時代發展的澎湃動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廣大黨員幹部要從榜樣的典型事蹟中汲取奮進力量,讓榜樣的“逆行”之美直抵心間,振奮幹事創業精氣神,在新的趕考路上煥發新氣象、激發新作為。

  在“無私奉獻”中煥發光彩,增強“逆境突圍”的意志。

  奉獻精神何其美,初心如磐何其堅,榜樣無畏無私、無怨無悔,這是一種“美美與共”的時代大美,這是一種“無堅不摧”的鋼鐵之力。從紮根邊防、捍衛國土的祁發寶到紮根邊防、堅守哨崗的魏德友,從為工作廢寢忘食、躬身實幹的孫金娣到為國鑄盾、無私付出的陳定昌,他們是時代前行的“勇為先鋒”,是熱血鏖戰的“鐵血尖兵”,崇德向善、砥礪初心,用無私奉獻的精神匯聚起“時代大美”,矗立起精神豐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向榜樣看齊,把青春的力量、生命的力量熔鑄成守護的力量,用堅守詮釋熱愛,用奉獻擔當使命,事不避難、義不逃責,以“忘我”之姿激盪起推動發展跨越的滾滾洪流,在平凡的崗位上忘我工作、傾情奉獻,在每項工作中傾注心血、擔當作為,在急難險重的任務中“勇於突圍”,讓為民實踐“更加出彩”。

  在“拼搏奮鬥”中凝聚力量,激發“逆流而進”的力量。

  拼搏奮鬥是“開渠”的鋼釺、“燃燈”的燈芯,讓渠暢源流、燈燃烈焰。一點一滴乾好事業,一磚一石築成業績,埋頭苦幹、逆流而上,時代榜樣用奮鬥扛起歷史責任、創造時代榮光,更用奮鬥留下了前行足跡、青春印記,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使命與擔當。榜樣為我們樹立起奮進新徵程的標杆,時代呼喚我們繼續奮鬥、再創榮光。作為黨員幹部,我們要銘記榜樣的名字,更要銘記他們的“奮鬥之心”,學在深處、幹在實處,用生命和熱血唱響“奮鬥之歌”,向夢想“大步邁”,與時代“齊步走”,和群眾“同向行”,吹響同心共進的“衝鋒號”。要向著目標勇毅前行,在實踐中錘鍊登山過河的“腳力”、見微知著的“眼力”、善於謀斷的“腦力”,全面磨礪“勇智謀能”,因時、因勢、因事、因效採取有針對性的舉措,提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為強國偉業注入“鋼築鐵澆”的力量,做新時代的奮鬥者、開拓者。

  在“愛國情懷”中彰顯大義,激揚“逆風奔跑”的豪情。

  最辛苦的邊防、最吃勁的崗位、最清寂的山林,時代榜樣“清一色”的選擇,彰顯了“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他們用最真摯的情懷、最篤定的信念寫下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心的力量是“聚”起來的,行動的力量是“築”起來的,對國家的深厚情感在面對疫情時是“銅牆鐵壁”的力量,在面對風雨時是“穿越洪流”的力量,在面對前進道路上的交織的各種考驗與挑戰時是“克難制勝”的力量。在新的趕考路上,黨員幹部要無懼“寒徹骨”、不怕“火淬鍊”、敢啃“硬骨頭”,立足本職工作立德強能、增信強志,發揚“拼了命也要幹”的“當代愚公”精神;展望發展道路緊握“方向盤”,勇開“頂風船”,敢於與風險挑戰“正面交鋒”,在新的百年征程上奮勇搏擊,將全部力量融入復興偉業的精神血脈和壯闊征程中,創造出更大的時代榮光。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19

  張桂梅創辦女子高中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眾多適齡失學女孩的上學問題,幫助她們走出閉塞的村落,去追尋屬於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可當無法保障學生安全的時候,何談追逐夢想?

  對此,為保障新招收100名學生的安全,張桂梅便帶著全校的女老師和學生一起走進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簡易“宿舍”,白天教學,晚上休息。同時,又安排學校裡的男老師在教學樓的樓梯間搭起“木板床”,輪流值守校園安全工作,全體教師為學生築起了安全保障第一關。

  當張桂梅決心要創辦女子高中之時,便知其一路坎坷,在這樣的環境裡,全校僅有的17名教職員工中有9名相繼辭職離開,100名學生有6名提出轉學,這些情況讓創辦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維艱的張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貧困家庭女孩?免除學雜費的辦學制度?女子高中能否辦得下去?面對社會上的質疑聲,張桂梅鼓勵大家:“留下的8名老師中有6名共產黨員,只要黨員在陣地就在,女子高中這塊教育扶貧陣地一定守得住。”

  張桂梅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沒有放棄建立女子中學的決心。

  2008年9月,在張桂梅老師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援與幫助下,全國惟一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華坪女子中學終於順利成立。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20

  12萬公里家訪路。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難,是張桂梅始料不及的。山區條件艱苦,再加上張桂梅對工作要求嚴格,很多年輕教師難以適應。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師中有9名辭職,教學工作近乎癱瘓。

  焦慮、沮喪的情緒包圍了張桂梅。在留下來的8名教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張桂梅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溫了入黨誓詞,誦讀了《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篇章。有的教師眼裡泛起淚花,他們被張桂梅的無私打動,他們要和張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辦好,把大山裡的女孩送入大學。

  留住了教師,還要留住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很多學生的家在偏遠山區,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到達,但張桂梅要求自己“要親自到每一個學生的家裡去看看”。

  與張桂梅多次同去的華坪縣電視臺記者王秀麗,對家訪的路心有餘悸。“在路上,我害怕得腿發抖,甚至覺得鞋底會被腳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車休息時,我連車都不敢下,害怕自己會不小心跌下山崖。”

  張桂梅也害怕。一次,她坐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下懸崖粉身碎骨”。11年來,張桂梅在大山裡走了近12萬公里,對1345名學生進行了家訪。家訪途中,她摔斷過肋骨、發過高燒、迷過路,還曾因身體虛弱暈倒在路上。

  為了把兒童之家和女子高中順利辦下去,張桂梅不得不四處籌款,但這條路同樣艱難。

  一次,張桂梅到昆明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話說完,企業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張桂梅不走,保安就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衣服被狗撕破,腳上鮮血直流。無助的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

  還有一次,她在街頭募捐,被人認為是騙子,有人還朝她臉上吐口水。離開人群后,疲憊、傷心、無助的她坐在街頭靠著牆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後來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邀請她到北京錄製了一期節目,這期節目為她募到了100多萬元。

  然而,沒人知道,她才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電話,哥哥想在彌留之際見見離家幾十年的妹妹。張桂梅思前想後,最終決定去錄製節目。她怕錯過時間人家就不讓她上節目了,她怕不上節目就會失去籌款的機會。等她錄完節目,哥哥已經過世。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21

  忠誠執著守初心,無私奉獻擔使命。6月29日,省委宣傳部在昆明舉行“雲嶺楷模”專場釋出會,授予張桂梅同志“雲嶺楷模”稱號,大力宣傳弘揚她的先進事蹟和崇高品格,激勵全省幹部群眾特別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向她學習,凝聚萬眾一心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鬥志。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此後的時間裡,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丈夫去世後不久,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來到華坪後,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她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已經像5個月胎兒那麼大,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為了不耽誤初三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繼續堅持站在講臺上,直到7月份把4個班的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後,才住院接受手術。手術後,醫生反覆叮囑,一定要靜養6個月以上,可僅僅24天之後,張桂梅又站在了她熱愛的講臺上……

  1997年8月,張桂梅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入黨20多年來,她始終愛黨、護黨,忠誠於黨。

  2001年,張桂梅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眾多孤兒的“媽媽”。建院第一天,“兒童之家”就收了36個孩子,最小的僅有兩歲,最大的也才12歲。

  2003年,張桂梅送走了一個特殊的班級。這個班有的學生轉校,有的學生輟學回家,有些男孩子還在網咖過夜,老師們對這個班都失去了信心,紛紛要求調離。隨著中考臨近,張桂主動請求接下這個班,擔任班主任。她橫下心來,把行李搬進了男生宿舍,和32個男生住在了一起,既當師長又當家長……她的辛勞沒有白費,這個班有22名學生的中考成績在500分以上。

  2003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為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當年暑假又從華坪“轉戰”昆明,雖然把各種證書、媒體報道都帶上了,卻仍被很多人認為是騙子,有人還辱罵她、驅趕她。

  “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籌款期間,張桂梅累了就在路邊歇一會兒,渴了就討口水喝,餓了就啃幾口乾糧,2003年至2007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為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說,一切辛苦都值了!

  有人說,張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軀是自己的以外,她沒有孩子、沒有親人、沒有家。她卻笑著說:“不,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有一顆火熱的心,這顆心裡面有黨、有人民、有學校、有國家、有千千萬萬的孩子,我什麼都有!”

  2008年9月1日,在張桂梅的倡導下,在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援下和社會各界捐助下,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開學了。女子高中是全國第一家全免費的高中,是踐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免除一切費用,同時也在黨和老百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開學那天,一些家長放聲哭起來,激動地喊出了:“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感謝全社會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張桂梅老師先後失去了三位親人,但每一次,都沒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還是會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本來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過惡狗。一番撕咬後,看著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著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聲大哭。還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為是騙子,被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把口水吐到臉上。張桂梅為了心中那份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默默承受著。

  辦校10年來,身患重症的張桂梅,與學生同吃、同住,陪伴學生學習。她親自走訪了1527名學生的家庭,還把捐給她治病的錢、獎金和工資,共100多萬元捐獻出來修建鄉村校舍。

  女子高中的高考成績始終保持全市第一名。從這裡畢業的八屆學生, 全部進入大學的殿堂, 實現了飛越大山的夢想。

  參加工作以來,她就像一臺不知疲倦的永動機,用初心和信仰,書寫著一名共產黨員一輩子對黨忠誠、一輩子為民奉獻、一輩子堅忍執著、一輩子於己克儉的大愛情懷。她總是以自己的思想、人格、情感、行為和學識起到先鋒引領作用。以共產主義信仰為辦學教育模式,改革創新鍛造了麗江教育史上的奇蹟,展示了銳意改革、敢打敢拼的光輝形象。

  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張桂梅同志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矢志不渝、執著追求,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她心繫困難群眾,投身教育扶貧,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為立校之本,用紅色教育為師生鑄魂塑形。

  她長期拖著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兌現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始終艱苦樸素、甘守清貧,卻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22

  63歲的張桂梅穿黑布衣,胸前戴著一枚紅色的黨徽,守在學校門口、食堂、宿舍。她用小喇叭催促學生:“姑娘們,快一點,跑快點……”

  時間退回24年前,年輕的張桂梅穿紫色的皮鞋、藍色的褲子、火紅的上衣,經常進舞廳跳舞。這種生活在丈夫過世後“戛然而止”。1996年,張桂梅39歲,歷經喪偶之痛的她,獨自一人從雲南大理喜洲到金沙江畔的麗江華坪縣工作。

  在這裡,她深刻體會到貧困與落後:山裡的女孩,前一天還在讀書,後一天就嫁人了;有的父母離異後,雙方都不要女兒;有父母讓女兒輟學打工,供弟弟讀書……她希望辦一所女子高中,阻斷貧窮的代際傳播。

  2008年,麗江華坪女子高階中學(簡稱華坪女高)建立,張桂梅任校長,它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當年秋天,塵土飛楊的校園迎來了第一屆學生,95個大山女孩噼裡啪啦地跑了進來。

  一晃12年過去了,華坪女高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2020年,159名學生參加高考,理科最高651分,文科最高619分。本科上線率達94.3%。至此,這所學校把近1800名大山女孩送進了大學校園。

  從喜洲到華坪縣

  1957年6月,張桂梅在黑龍江省牡丹江邊出生,她的母親那時48歲了。

  張桂梅印象中,母親是小腳,常年癱瘓在床,一臉的麻子,只看得清兩隻眼睛。父親脾氣暴躁,是村裡的主事,誰家有事都找他,但後來他不願意幹了。

  張桂梅那時還未到學齡,聽見父親說,“不幹了,怎麼樣都不幹了”。她突然插了一句嘴:“你不幹算了,長大了我幹。”滿屋子人笑歪了,說要等著她長大。

  家裡有六個兄弟姐妹,他們都很懼怕父母。張桂梅記得,有一次,她頂了一句嘴,一個晚上沒敢回家。那時候,哥哥是哈爾濱跑莫斯科的列車員,經常戴大高帽,穿大皮鞋,但做錯了事,照樣跪在父母面前認錯。

  上小學後,每到清明節前夕,張桂梅約上小夥伴到山上採花,編織成花環。第二天,她們穿上白衣白鞋,繫上紅領巾,到八女投江的地方獻花環。那個火熱的年代,張桂梅在宣傳隊裡主演江姐,喜歡唱《紅梅贊》、《東方紅》等。

  1975年,張桂梅18歲,跟著姐姐南下雲南支援邊疆建設。彼時,母親已經過世。她到大理喜洲後,很長時間不適應,直到認識了後來的丈夫。

  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丈夫在學校當老師,她在另一家單位上班。張桂梅記得結婚當天,她在學校跟兩個小姑娘玩,結果,迎親的隊伍落下了她。他們再次來接她時,張桂梅生氣了,讓他們直接把新郎送回來。那天,他們有五對新人集體結婚,張桂梅去得最晚。她們都穿著平常的衣服、褲子,工會買了一些喜糖,領導說了一番祝福語,新人代表發了言。她如今回想起來,這種有時代烙印的婚禮非常有意思。

  不久,丈夫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又考上研究生。張桂梅也不甘落後,考入麗江師範學院。畢業後,兩人進入同一所學校教書。

  張桂梅說,丈夫是校長,每月工資六七百塊,偶爾還會去外面上課,一節課30塊錢。她那時花錢大手大腳,每天下館子吃飯,喜歡去繁華的三月街玩,也經常進舞廳跳舞。有一次,她請假去成都玩,一個人把一家部隊招待所包了下來。

  瀟灑快樂的日子在丈夫生病過世後戛然而止。因為結婚晚,加上兩人忙於學習、工作,婚後一直沒有要孩子。丈夫離世,她深感孤獨,每天渾渾噩噩,對任何事提不起興趣。

  1996年,張桂梅離開大理喜洲,來到了華坪縣。一開始,她在華坪中心學校任教,很快又調入華坪民族中學(簡稱華坪民中)。她去家訪,發現很多家庭重男輕女,不重視女孩的教育問題。

  第二年春天,張桂梅帶著四個畢業班,同時查出了患子宮肌瘤。很快,縣裡知道了她的情況,為她發起了捐款,教育局用唯一一臺車送她去醫院。張桂梅的記憶裡,學生摘了野核桃送給她,說吃了對身體好;有人走幾個小時路,為了把省下來的路費錢捐給她;有人把本來給孩子買衣服的錢捐給她;還有的借錢捐給她……

  自此之後,張桂梅對華坪縣的情感便生下了根。

  “我有一個夢想”

  2001年,張桂梅在華坪民中任教,兼任縣兒童福利院“兒童之家”院長。福利院收了36個孩子,最小的2歲,最大的12歲。張桂梅成為了他們的“媽媽”,為保證他們的吃穿行住,四處奔波。

  她利用寒暑假到處籌集資金,有人可憐她,給她一點錢。很多人認為她是騙子,驅趕她,甚至放狗咬她,撕破了她的褲腿。她也不洩氣,累了就在路邊歇會兒,渴了就討一口水喝。但幾年下來,她只籌到一兩萬塊錢。

  那幾年,張桂梅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標兵,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與此同時,她慢慢發現,福利院孤兒們的不幸大多與母親遭受的苦難有關——有殺死家暴丈夫而獲刑的母親;有因為重男輕女陋習導致分娩死亡的母親;有與丈夫感情不和離家出走的母親。

  她產生了辦免費女高的想法。時任縣教育局副局長楊文華記得,2004年9月,他陪同張桂梅去北京錄製央視教育頻道的節目。在路上,張桂梅跟他提起想辦免費女子高中,楊文華當場提出了反對,“什麼年代了,你還建女高?”

  楊文華勸張桂梅,建女子高中需要不少資金投入,比如至少需要生物、物理、化學三個實驗室。

  張桂梅當時心裡盤算:兩萬建一個實驗室,五六十萬建一所免費高中。

  “她太天真了,五六十萬建一個實驗室都不夠。”楊文華說。即便如此,他們從北京回來後,華坪縣政府還是對此組織了討論,但無人支援張桂梅。

  2007年,張桂梅成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去北京前夕,華坪縣委見她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給了她幾千塊錢,讓她去買一套新衣服。張桂梅捨不得花錢買衣服,她把這筆錢攢下來,打算用在孩子身上。

  她上北京時就穿著平常的衣服,有記者把她叫到一邊,讓她摸一摸自己的褲子,她才發現,褲子上破了兩個洞。那一夜,記者跟她聊到深夜,談論她關於創辦免費女高的夢想。

  第二年初,張桂梅到北京錄製節目,碰巧在哈爾濱的哥哥生病了,打電話來說想見她。張桂梅想著,等錄製完節目再回去看哥哥。卻沒想到,哥哥很快過世,她沒能見上最後一面。

  不久,張桂梅的訪談報道《我有一個夢想》廣泛傳播,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重視。那時候,華坪縣有兩所高中,一所公辦高中,一所民辦高中。2008年4月,華坪第三所高中——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簡稱華坪女高)正式建校,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政府先後投入了近6000萬元。

  這年,楊文華任華坪縣教育局局長,他記得女高建設初期遇到各種問題,張桂梅很操心。教室開裂了,學校的維修等,她都第一時間趕到。

  華坪電視臺記者王秀麗說,有一天,張桂梅突然打電話給她,一邊哭一邊問:“你在哪裡?我都要死了,你還不來看我?”她立即從鎮上趕去福利院,張桂梅哭了一個下午,她陪著哭了一個下午。

  後來,楊文華告訴張桂梅:“你集中精力抓教育教學,其他的我們去管。”

  當年秋天,95個女孩報名華坪女高,除個別上了高中分數線外,其他都在分數線以下,她們全部來自大山。

  2008年9月1日,華坪女高正式開學了。周雲麗是首批入學的學生,在她印象中,開學那天下著小雨,教室樓外一片凌亂,學校還在緊張建設中。張桂梅守在門口,看著女學生們三五成群,拖拖拉拉地走動,生氣地說:“你們做事情太慢,高中不是這樣讀的。”

  投奔女校的人

  周雲麗1歲時,母親就過世了,她和姐姐周雲翠由父親拉扯大。

  父親有殘疾,經常早出晚歸,家裡的收入主要靠他種西瓜、芒果,養豬,以及幫別人除草。一家人生活拮据,在居住的那間土木結構的老屋子裡,唯一值錢的就是一臺彩電。

  大約七八歲起,姐妹倆開始做家務,後來又幫忙幹農活,去集鎮上賣菜。

  因為家裡沒有兒子,又是單親家庭,他們家在村裡沒少受人欺負。父親希望她們能走出大山,砸鍋賣鐵也要供她們讀書。2007年,姐妹倆同時初中畢業。家裡沒有錢,父親到處籌錢,很是憂愁。周雲麗眼見父親站在豬圈門口、院壩邊上、關毛驢的地方,一根菸接著一根抽,一語不發。

  中考前夕,周雲麗聽初中班主任說,隔壁在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由華坪民中的一位教師過去管理。那裡不用交學費,只要花一些生活費,那時候,一般高中每學期一千多元學費,另外還有學雜、住宿費等。周雲麗聽後興奮地跑去看,一棟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

  後來,姐妹倆都報了華坪女高。

  那一年,張桂梅到雲南師範大學做宣講,提出阻斷女子世代貧困的辦學理念,吸引了當年的畢業生張紅瓊。出生於農村的她,家裡有七姐妹,作為唯一的大學生,她對此深有感觸。

  張紅瓊畢業後,跟著張桂梅來到華坪縣,成為華坪女高的一名數學老師。

  她記得,2007年8月8日,他們幾個教師去學校,地上全是水泥,教室裡落滿灰塵,亂糟糟一片。張桂梅帶著他們搞衛生,打掃教室,把“兒童之家”的床扛過來,之後安裝、鋪床鋪,並把學生的名字貼好,幹了整整十天。

  事實上,剛開學時,華坪女高只有一棟教學樓,沒有廁所、食堂,圍牆。楊文華回憶,當時那裡很糟糕,根本不像一所學校,男老師住在樓梯間,女學生坐在教室角落。

  很快,張桂梅發現,招來的學生底子差,每次考試縣裡排名,華坪女高總是墊底。她很著急,去外地學習教學方法,試圖讓學生自主討論,但結果更糟糕。“有的學生,老師跟她講了八遍,她還是不會做,坐在那裡哭。”

  張桂梅壓力非常大,她去麗江市找領導,說她們的學生不排名次,市裡的領導也同意了。但她轉念一想,學生成績上不去,來學校白吃白喝三年,又有什麼意義?

  沒過多久,當時學校的17位教師走了9個。

  張桂梅沒有辦法,到教育局找楊文華。楊文華安慰她說,如果實在幹不下去了,就把學生併到華坪一中。事實上,早在華坪女高創辦以前,他就曾建議在華坪一中辦一個“桂梅班”,但張桂梅沒同意。

  她不願意放棄,相信老師苦教,學生苦學,總會改變這種現狀。別人早上六點起床,她們五點多起床;別人晚上十點睡覺,她們有學生十二點還在走廊看書。高中三年,她們每個暑寒假都補課,最多放半個月的假。農村的孩子不怕吃苦,肯下功夫,慢慢的,學生成績出現好轉。

  延續到現在,華坪女高的學生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洗漱,一直要到晚上12點20,她們才熄燈睡覺。

  7月13日中午,張桂梅拿著小喇叭,端坐在食堂的凳子上,手機裡放起了紅色歌曲。很快,一群女學生衝了進來,她們“噼裡啪啦”吃完飯,又跑回了教室。幾百個學生在10分鐘內像一陣風,來了又走。

  婉拒捐款

  學生的成績沒有起色,教師張紅瓊也曾動搖過。有一天晚上,她準備向張桂梅辭職。走到門口,她把頭貼在牆上往裡面一看:張桂梅正在吃藥,桌上擺滿了藥瓶子。吃完藥,她又往身上、脖子上貼藥膏。看到這一幕,張紅瓊很受觸動,決定安心留下來教書。

  黃付燕是2008屆學生,她記得,張桂梅身體不好,經常跑醫院,但每天都回學校,用小喇叭叫她們起床、吃飯、睡覺。那時候的學生,敏感、內向,害怕跟人交流,但她們懂得感恩,想上大學,不怕吃苦。

  2011年夏天,華坪女高第一屆學生高考,綜合上線率100%,一本上線率4.26%。這個成績超出了預期。

  周雲麗姐妹,一個考上了雲南師範大學,一個考入德宏師範學院。那年夏天,得知女兒們都考上大學後,辛苦了半輩子的父親終於眉頭舒展開了,高高興興地揹著雞、鴨,蔬菜去感謝張桂梅。

  2015年秋天,黃付燕從內蒙古師範大學畢業,進了杭州一家公司。第一個月,她領到了3500塊錢工資。她很高興,回家給父母買了些衣服,又捐了1500塊錢給華坪女高。

  黃付燕記得,張桂梅很高興地接受了捐款,還給她開了一張收據。那張收據她一直保留著。

  第二年,黃付燕帶著男友回母校,準備了2000塊錢捐給女高。張桂梅得知她在上海沒有正式工作,婉拒了她的捐款。2018年,黃付燕第三次回華坪女高,她那時沒有上班,帶著丈夫,手裡抱著出生不久的小孩,準備了3000塊錢捐給女高。張桂梅老師再一次拒絕了她的捐款。

  黃付燕很難受,覺得愧對學校和張老師,走出校門後,她哭了。

  之後,張桂梅拒絕畢業生回校看她,甚至經常謊稱自己不在學校。她不希望學生揹負回報學校的壓力,“她們從大山走出來不容易”。

  2019年5月,黃付燕考上了貴州的特崗教師,成為了一名小學數學老師。

  黃付燕說,不像其他學校的學生,所有東西都是父母給的。“我們華坪女高的學生,吃穿住學都是社會上捐贈的,更多是政府捐贈的。”

  十萬裡家訪路

  周雲麗曾差點被張桂梅打。

  一個週末,她跟同學相約一起外出,張桂梅不讓她出去。那時候,張桂梅剛去了她家走訪,見到了她殘疾的父親和年邁的奶奶。張桂梅覺得,學生應該抓緊時間學習,不該隨便跟著去玩。

  周雲麗堅持要出去,張桂梅氣壞了,拿起老人機砸過去,沒有砸中。她又想要摔凳子,被兩名班主任拉住了。張桂梅記得,周雲翠當時也跑了進來,一副要保護妹妹的架勢。

  張桂梅覺得,家訪能瞭解一個孩子,激發她們的學習動力。12年來,她去過每一個學生家裡,走了十幾萬公里的崎嶇小路。看著她們的家庭情況,張桂梅經常恨鐵不成鋼,罵她們,甚至用書本摔她們。

  一開始,姑娘們很害怕,覺得她兇,後來也知道是為了她們好,慢慢心存感激。

  王秀麗曾多次陪同張桂梅去家訪。一開始,她不理解,覺得開一次家長會就可以了,為啥一定要跑老遠去家訪。她去了後才發現,很多家長不會講普通話,山路崎嶇,交通不便。

  有一次,他們去一傈僳族學生家家訪。山路不好走,王秀麗一路走一路抱怨,張桂梅一句話也沒有說。他們到學生家時,天都快要黑了。張桂梅坐在屋子裡,跟父母聊了一會兒,很快又往回走。走了一段路,王秀麗發現她的外套不見了。她問“張老師,你衣服哪兒去了?”張桂梅淡淡地說,“給孩子媽媽了。”

  張桂梅說,第一屆學生家長看到老師去家訪,都感激流涕。但也有幾個例外。有一次,一個學生讀著讀著,突然回老家不來了。張桂梅跑去學生家一看,弟弟在那裡做作業,姐姐在那裡幹農活。媽媽不停地說,女兒不該去上學,應該去外面打工。

  張桂梅問:“都不收學費了,為什麼不讓她上學?”媽媽說:“考上大學也供不起,不如現在就出去打工。”“姑娘這麼小,可以去幹嘛?”對方回覆她說:“她可以去餐館幫人洗碗啊。”

  一些這種家庭的孩子,最終被她帶回了學校,但也有個別最後輟學了。

  華坪女高免學雜費、住宿費,校服費等,個別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還可以申請生活補助。7月16日,高一的李嘉明申請生活補助,班主任將此事告訴了張桂梅。

  幾年前,李嘉明的父母離異,她被判給了父親。在她的記憶中,父親常年酗酒,少有清醒的時候。初二的一個夜晚,父親喝醉了,罵她是害人精,害得他家破人亡,還半夜把她趕出了家門。

  此後,李嘉明便很少回家。母親幫她在鎮上租了一間屋子,每個月給她生活費,偶爾也去學校、出租屋看她。但時間一久,繼父又對此有意見。

  張桂梅知道後很生氣,但更多的是無奈。她決定去李嘉明父親家裡看看。他們家在榮將鎮宏地村,離縣城約30公里,開車一個多小時。山腳下的一間土木屋,門沒有鎖,屋子裡空空蕩蕩,人也聯絡不上,張桂梅白跑了一趟。

  回到學校,張桂梅讓李嘉明把租的房子退了,放假就住到“兒童之家”,生活費由華坪女高出。

  忙著忙著就老了

  華坪女高位於縣城東側的獅子山腳下,這裡曾是華坪民中的廁所,每到盛夏,金黃色的芒果掛滿枝頭。2015年,它完成基礎設施的建設,佔地76畝,有校舍6棟,累計投資9千多萬元。

  張桂梅節省到吝嗇的地步,為學校師生以及教育系統的人所周知。她常年穿著破舊的衣服,十幾年吃素,甚至生病了也不願意去醫院。但她把自己多年的獎金,社會對她個人的捐贈等100多萬元,全部投入了華坪女高。

  據華坪縣宣傳部給的資料顯示:華坪女高為貧困學生減免住宿費、學雜費等,累計1335.06萬元。

  這些錢,全部是學校募捐而來,有各級政府給的辦公經費,企事業單位給的捐贈,還有個人給的捐款。即便如此,華坪女高的支出依舊是一筆沉重的負擔,張桂梅擔心這種模式難以為繼。

  華坪縣教育局黨委書記胥國華此前曾負責華坪女高的基礎設施建設,他說,華坪女高最初按18個教學班,900人的辦學規模設計。後來因為學校的資金有限,每年只招收100到160人,最多的時候,學校一共五六百學生。

  因為免學雜費和高升學率,自第一屆學生高中畢業後,報名華坪女高的學生越來越多。張桂梅說,她招女學生的標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看是不是農村戶口,一個是看她的中考成績。

  自今年媒體報道後,張桂梅成了網紅,華坪女高也跟著上了熱搜。這段時間,學校辦公室主任張曉峰每天接到幾百個電話,有想來華坪女高讀書的,想免費為張桂梅看病的,想捐贈給華坪女高的。張桂梅很高興,同時她又很擔心今年報名人數猛增,但學校招錄人數有限。

  她有時也不去想這些,覺得到時總有辦法解決。一個人安靜下來時,張桂梅會覺得孤獨,想起黑龍江的姐姐、侄子,但他們都不能理解她,“覺得我眼裡只有這些孩子”。她心情不好時甚至不知道打電話給誰,她說,忙著忙著,就把自己給忙老了。

  這兩年,張桂梅身體越來越差,疾病纏身——高血壓、支氣管炎、骨瘤……體重從一百三十多斤掉到了九十多斤,她甚至站不起來,乾癟的四肢在衣服裡面晃。

  “兒童之家”福利院的張惠華記得,2018年初,張桂梅病危。他匆匆跑進醫院,看到張桂梅吸著氧,眼睛閉著,處於半昏迷狀態。張惠華嚇壞了,大叫“媽媽,媽媽……”張桂梅醒過來,一臉疲倦,但她說自己沒事。

  那一次,華坪縣縣長來看望她,張桂梅拉著縣長的手說:“我情況不太好,能不能讓民政部門把喪葬費提前給我,我想看著這筆錢用在孩子們身上。”

  張惠華希望她保重身體,多休息,但張桂梅不聽,只要身體稍微好一點,她一溜煙又跑去了學校。

  張桂梅覺得自己時間不多了,“能做一點是一點,能幫一個是一個”。目前,她最大的夢想是,女高有學生能考上清華北大。2020年,華坪女高有159名女孩參加高考,在張桂梅眼裡,這是建校以來學生基礎最好的一屆。受到疫情的影響,一些學生沒有手機,一些家裡沒有訊號。令人欣慰的是,2020屆華坪女高的一本上線率達44%。

  張桂梅又送走了一屆畢業生,63歲的她步履蹣跚,面如蠟色。7月13日,有人想跟她合張影,她說,“美顏一下,我有點醜。”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23

  12年來,張桂梅的每一天從清晨的教學樓巡視開始。5點30分,張桂梅打著手電筒,將5層教學樓的樓道一一點亮,早些年,她要趕走因為沒有院牆而進入學校的蛇和各種小動物,低飛的蝙蝠會劃破學生的臉。她站在二樓,手持喇叭,催促學生跑步進教室。

  她希望順時針轉的每一分鐘都能逆轉貧窮。

  她記得調任雲南華坪縣中心學校教書時,第一次目睹貧窮帶來的苦難:有學生沒錢置辦衣服,冬天穿著一兩塊錢的塑膠涼鞋;有學生買不起飯,晚上抓一把米放到熱水瓶,作為第二天的早餐;還有家長來交書費,拼拼湊湊在桌上灑了一把,最大金額的5角,總共不到50元,“我就這些了,有了還給你送來。”

  張桂梅常自掏腰包帶學生下館子,幫他們交學費、添置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張桂梅被診斷出患有子宮肌瘤,腹腔中長了一顆2公斤大的腫瘤。

  從醫院到學校10分鐘的路程,張桂梅走了40分鐘。為帶好畢業班,張桂梅堅持上課,把學生送進考場再住院。有一天,張桂梅突然喘不上氣,有老師頂著風雨為她找氧氣袋。有學生家長在山裡採野靈芝,用機器磨成粉,拌在飯裡送給她吃,還有學生去山裡採摘野核桃給她。

  山裡的婦女們為了給她治病捐款,10元、5元……縣長對她說,我們這個地方再窮,都會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我就留在這兒了。”張桂梅說。

  2001年,華坪縣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讓張桂梅擔任院長,丈夫去世、無兒無女的張桂梅答應了。她發現,每一個孤兒背後都有一個悲劇性的母親,有殺死家暴丈夫獲刑的母親,有因重男輕女陋習導致分娩死亡的母親,有與丈夫感情不和離家出走的母親。

  這讓張桂梅意識到,貧困的女孩成為貧困的母親,貧困的母親又將養育貧困的下一代,“惡性迴圈一直存在。”

  班裡女孩本就不多,張桂梅發現,總有女孩讀著讀著就不見了,她去大山裡找,發現很多女孩十幾歲就嫁人了。有一次,張桂梅在家訪途中,看到一個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遠處看,她上前詢問這個女孩在想什麼,女孩看了她半天,哭著說自己想讀書,但媽媽讓她嫁人換彩禮。張桂梅很氣憤,去女孩家裡試圖說服她的家人,費用她負責,但沒有成功。那個女孩的眼神、坐在高山上的樣子一直刻在張桂梅腦子裡。

  張桂梅想建立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機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但2004年,這個想法在不被當地教育部門理解,“什麼時代,還建女高?”

  更棘手的是資金。一所高中需要配套至少3個實驗室,最便宜的生物實驗室“就要五六十萬元”,大家覺得張桂梅“太天真”。

  但張桂梅堅持要幹,“錢多錢少我不管。”早在2002年,她就四處“化緣”。她列印“好大一堆證明和宣傳材料”,去人多的街上、橋上發,想著一人捐幾元,捐得多了學校就辦起來了。

  然而,5年只募集到1萬多元,有人罵她騙子,還有的向她吐口水。

  張桂梅在2007年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當年,全國黨代表在麗江市只有兩人,張桂梅是其中之一。那一年,張桂梅去了北京——一名記者發現她破洞的褲子,將她想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見諸報端,引起政府重視。

  在市、縣政府200萬元資金支援下,2008年4月,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投建,環境簡陋至極:沒有食堂、廁所、圍牆和大門,只有一棟5層教學樓,地上遍佈鋼筋水泥。

  當年,張桂梅帶領17名老師擦洗教室,他們將床從山下抬到教室,鋪上新被褥,貼上學生的名字,迎來第一屆新生:96個女孩。

  這些女孩是學校老師透過滿大街和菜市場貼廣告、口耳相傳從大山裡招來的。

  學生什麼也不用準備,只需帶著乾糧和衣服,坐上大山通往縣城的汽車,去女高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方課桌。周雲麗是那個夏天的96個幸運兒之一。

  報考女子高中時,周雲麗正苦於沒錢讀高中。媽媽早逝,父親養豬、種地、幫人鋤草,養活一家四口。在周雲麗的'記憶裡,有些跛腳的父親總是一清早出門,用碗裝著冷飯上山勞作,傍晚才回家。

  打從記事起,周雲麗就和姐姐去山上,替父親分擔農活。姐妹倆讀書的動力很直接——擺脫土地與貧窮。

  但讀到高中,父親發了愁。兩個女兒都讀高中,一年花費上萬元,難以負擔。初三還沒畢業,父親就開始為讀書湊錢。那時,父親總是坐在院壩邊、豬圈門口不停地抽菸。

  在女高最初建立的兩年,來讀書的女孩幾乎都是因為貧困。周雲麗後來才意識到,自己很幸運。在她所在的村子,許多女孩十五六歲就已定親。山裡人覺得女孩讀書花錢,不如早早嫁人。

  女高成為貧困女孩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當時,第一屆學生成績很多未達到中考分數線,且年齡偏大,有學生補習3年還未拿到初中畢業證。

  女高接納了這些女孩,只要是農業戶口,想讀書,就收。僅有的一棟5層教學樓成為全校師生吃、喝、睡的場所。學生們住在3樓3間教室裡,每間教室有女老師陪同,其餘女老師和男教師被分入4樓兩間大教室。男老師們輪流在一樓木板床上守夜,夜晚,學生們要去隔壁中學上廁所,女老師陪同,男老師打手電筒護送。

  開學不久,張桂梅就遇到一件糟心事。一個女孩去醫院做闌尾手術,被發現已懷孕4個月。一陣批評的浪潮襲來,女孩的父母也質問學校。女孩說了真話,孩子是對面一所高中男孩的,兩人在入學前的假期發生了關係。

  張桂梅長了教訓。學校沒有圍牆,常有男孩來戲耍,張桂梅守在教學樓前,見到逗留等候的男孩就趕跑,大罵“小混蛋”。

  學校沒有性教育課。有性知識輔導老師問需不需要支援,張桂梅讓他們“滾一邊去”,“手機上已經很過火了,還用教嗎?”

  後來,教學樓一樓安裝了鐵柵欄。一向吝嗇的張桂梅在安全管理支出上毫不心疼,有宿舍門壞,她立即請師傅來修。每當高考季來臨,張桂梅會請幾個人日夜看守教學樓,讓學生看到“樓前樓後都是人”,安心。

  為了杜絕攀比,張桂梅規定,學生必須剪短髮,穿校服,女老師在校不能穿裙子和高跟鞋。

  教學樓的一樓貼滿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數額,牆上的企業和個人幫助支撐起這所免費高中。每當有人來校捐款,她要求學生向捐款人集體敬禮,唱《不忘初心》。但她反對學生手舉捐贈牌被拍照的行為,有企業提出此類要求,張桂梅寧可錢打水漂也不同意。

  有畢業生回母校捐款,但也不知道最終資助給了哪個學妹,張桂梅希望這種“背對背”的方式,讓學生沒有壓力地接受捐贈。

  在張桂梅看來,貧困對女孩是一種隱私,對外,她稱呼自己的學生“山裡的女孩”。

  籌來了錢,可籌不來分數。

  張桂梅本以為,只要提供給這些女孩機會,學習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她發現這些學生基礎差,試卷測驗幾乎都不合格。

  質疑的聲音不止。張桂梅去縣裡開會,聽到人議論,“說得可好,成績那麼差出來怎麼辦?”“如果只給機會她不學,那麼這個機會等於沒有,等於養她3年。”高一還未結束,她意識到這是個“嚴肅問題”,“高中要講分數,不講分數,高考設定就沒有用。”

  17個老師走了9個。心灰意冷時,她怕耽誤學生,找縣裡反映,想將學生分到其他高中就讀,遭到數落,“不讓你幹你非幹。”

  後來她給老師下任務,一個班要考上多少一本和二本。她希望學校出清華北大畢業生。

  更直接的方式是打時間戰。晚休時間從晚上9點半延長到10點半,最後延到12點20分。學生從6點起床提早到5點半,只有5小時睡眠時間。每天下午,學生回宿舍洗漱15分鐘,穿拖鞋回教室,以便晚上回宿舍躺下就能休息。

  剛建校那會,為了給學生餘出更多學習時間,學校衛生被老師包攬。早上6點,全體老師要起床打掃校園。建設中的工地四處是灰,一下雨都是泥巴,老師們要去溝裡抬水,把水泥板沖洗乾淨。

  每次臨近放假,張桂梅跟學生商量,再幹兩天,結果乾著幹著開學了,第一屆學生只在寒假休息了幾天。有人給張桂梅起外號“周扒皮”“魔鬼”“半夜雞叫”,那時的張桂梅每天守在教室門口,有學生坐著睡覺,她就把學生捅醒。後來,學生打瞌睡會主動站著聽課。

  吃飯時間被壓縮到10分鐘。張桂梅要求食堂飯不能太燙,菜炒出來,要及時扣上鍋,不能過涼,她計算,一分鐘能有30個學生打飯,159人5分鐘能全部打完,最後一個學生也能有5分鐘吃飯時間。為了加快遞碗的速度,張桂梅不允許學生就餐過程中說話。

  為了節省時間,女高學生去縣醫院看病不需要排隊。有醫生聽說吃飯只花10分鐘,向張桂梅抗議學生壓力太大,還有人罵她沒兒沒女,不知道心疼別人家孩子,張桂梅毫不在意,“只要不傷害她們,對她們有意義,就這麼幹。”

  實際上,學校也曾有過一段“民主”時期,張桂梅借鑑其他重點高中,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她在旁邊聽,發現討論什麼的都有,隨即叫停。起初,學生6點半起床,9點半休息,結果學生越來越懶,成績越來越差。

  張桂梅希望,學生能養成好習慣,有限的時間幹特定的事,“幹不完你就虧了”。有的女生愛乾淨,早上4點就起床洗漱。張桂梅於是將水停用,只在上午5點半到下午6點間放水,逼著學生休息。睡覺前,學生們提前用盆接滿水,用來沖洗廁所,內褲有時要積攢到週末洗。每週末僅有兩三個小時休息,學校沒有澡堂,學生要去校外賓館洗。

  剛進校的17名教師沒有一位教過高中,張桂梅帶著他們去麗江學習。一位老師記得,那會學校流行評課,教室後面坐一排老師,專挑講課老師的缺點。板書哪裡不到位,課哪裡有毛病,老師們常常互相不服氣,當場頂起來,一堂課火藥十足,“女老師有的記仇嘞,下課了還追著問,你講給我看看。”

  張桂梅鼓勵這種爭吵,反對互捧。一次評課,聽到老師們互評只講好的,她提起凳子就走人,把10多個老師晾在一邊。

  學校花費18萬元去各個高中買試卷,開啟題海戰術。學生們高一高二上完課,高三刷題。有人說這種刷題方式不科學,她說,“我們不管科不科學,能考走一個好學校算一個。”

  第一年,張桂梅在兒童之家和學校兩頭奔波,一邊是50多個需要照料的孩子,一邊是96個渴望考出大山的女孩,做著做著工作時間就沒了,她“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每到假期,張桂梅帶著麵包、礦泉水,坐車去山裡家訪。12年來,張桂梅的家訪路長達12萬公里,最遠時要坐10個小時車。

  第一屆學生家訪時,張桂梅走一家哭一家。有的人家裡連衣服都買不起,寒冬裡穿著一件單薄的外衣,除了物質貧窮,人的精神狀態也糟糕,男人提著一個大煙袋懶洋洋閒坐,女人穿得髒兮兮,目光呆滯地看著人。

  有的村子一個大學生也沒出過,有女孩考到女高後,村裡開始陸續有高中生。

  每次去家訪,張桂梅盡力幫助解決問題。誰家種的水果賣不出去,她發動老師一起購買;看到很窮的人家,她把自己穿的外套、隨身帶的錢留下;有個人家只有兩個姑娘,被人欺負,土地被侵佔,張桂梅幫她們打官司,“吃虧我才不幹呢。”

  有個女孩全市統考中數學只考6分,張桂梅去女孩家家訪,希望女孩的父母讓她轉學或讀職高。到那一看,整個山頭僅剩女孩一家板房,女孩的爸爸殘疾,獨自一人操勞的媽媽將搬離大山的心願寄託在女兒身上。

  家訪結束,張桂梅給這家人辦了貸款。她把女孩叫到跟前,“家庭這樣,你說咱們怎麼辦?”最後女孩考上了大學。

  對家庭關係不和的,張桂梅會想辦法調解。有個女孩四五年沒有跟父親說話,一次唱歌大合唱,張桂梅把父親從山裡接出來,讓女孩站在父親身後唱《我的老父親》,父親聽著聽著哭了起來,父女關係改善不少。對不懂事的女孩,張桂梅會直接讓女孩對著母親跪下。

  張桂梅像一個大家長。宿舍樓2層以上的門長年開著,張桂梅隨時進屋查詢學生是否帶手機,看到學生日記也翻。有一次,張桂梅翻到一個女孩給一個男生寫的情書,她把女孩叫到面前,讓她停止談戀愛。女孩很生氣,說她翻日記違法。

  “那又怎樣,這是我的地方。”張桂梅說。

  去年,張桂梅翻到一個學生寫給自己的一封信,一看內容,女孩要自殺。信裡說,父母常年酗酒,活著沒有意義。張桂梅害怕了,她去女孩家裡訪問,發現女孩父母醉得不省人事,等了3小時,父母清醒了,張桂梅將信的內容念給他們聽,讓他們寫下再也不喝酒的保證書。不過保證書是寫了,可這個父親不喝白酒,改喝啤酒了。

  張桂梅的眼睛像鷹一樣盯著女孩們。她看到有個學生3年穿一件外套,給她生活費,讓班主任格外關照。為了省錢給哥哥看病,一個學生經常不吃晚飯,獨自留在教室唱歌。張桂梅發現後很心疼,告訴她好好吃飯才能有力氣學習,考出去才能改變自己的家庭。

  那時,周雲麗喜歡和一個家境稍好的女生來往,週日休息時間也會約著出去玩。張桂梅看到後,把她叫到辦公室,說家裡沒錢沒勢,應該投入更多時間學習。周雲麗不服氣頂了一句,張桂梅氣得用手裡的諾基亞手機砸她,罵人聲整層樓都能聽見。兩個班主任聞聲過來勸,周雲麗的姐姐也來了。張桂梅看出來姐姐心疼妹妹,“如果我真把她打著了,姐姐肯定上來捶我。”

  多年後,周雲麗才懂得校長當時的一番苦心。讀大一時,她回校看望張桂梅,抱著校長開玩笑,“你再打我一頓。”從雲南師範大學畢業後,周雲麗回到華坪女高,成為一名數學教師。

  學校師生的付出得到了回饋。2011年,華坪女高向社會輸送第一屆畢業生,96名學生69人考取本科,綜合上線率100%。這個成績讓華坪女高在縣城站住了腳跟。

  周雲麗考上大學後,父親總是笑嘻嘻,做什麼都有勁,“覺得再讀4年就出頭了。”父親讓她和姐姐揹著裝滿菜和雞肉的筐子,當面感謝張桂梅。

  踏上前往昆明的火車,周雲麗第一次認識大山以外的世界,也體會到不同成長環境帶來的差距。

  同學來自全國各地,周雲麗發現他們能歌善舞,自己沒有才藝可展示。舍友問她用什麼乳液護膚時,她還不知道乳液是什麼東西。父親不願女兒落於人後,聽女兒說班裡同學都有電腦,他跑到縣城,花費4000元為女兒買了一臺電腦。

  差距顯而易見。一位華坪女高的畢業生說,大學的口語課上,自己蹩腳英語口音一出,很多同學忍不住笑。還有人說,自己溝通力欠佳,不主動,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第一屆學生畢業後,張桂梅不斷收到這樣的反饋,一位浙大畢業生打電話對她傾訴,自己不如別人,英語也說不清楚。

  這樣的反饋是張桂梅不曾預想的。張桂梅意識到,學校也需要與時俱進,她開始讓學生跳鬼步舞、穿黃色校服裙,讓兒童之家的孩子吃漢堡、披薩,將生活習慣改成“洋式的”,“免得出去讓人瞧不起。”

  一位女孩考上大學後,向張桂梅傾訴,說自己跟同學相比又小又黑,穿得不好,說話也土氣,常受排擠,7個舍友同去宿舍樓底抬水,不許她喝,還經常留她一人掃地,不過自己沒哭過。張桂梅誇獎她好樣的,還對她說,“欺負我,就給我揍回去,別看你長得小,不怕。”

  還有考入北京的學生跟她說同學來自人大附中、衡水中學,張桂梅鼓勵學生不要懼怕競爭,迎頭上。她相信華坪女高畢業的學生“後勁非常足”,不會被輕易打倒。

  女孩們不可避免審視過去。一位2011級的畢業生說,自己曾有一段時間充滿沮喪,上大學後,她發現同學在高中階段就出國旅遊,考上大學順理成章,而自己的高中生活被枯燥的學習生活填滿,拼盡全力只是為了擺脫農民身份。不公平感會在某些時刻冒出來,但她也因此看到奮鬥的價值——大山走出來的她能透過高考同優秀同學站在一起,這件事本身就值得欣喜。

  張桂梅在教學樓外牆上貼了幾個字:剛強、慈惠、質樸。她常鼓勵學生,哪怕落榜了,也不要怕失敗,“天塌不下來”。但有畢業生結婚後回來看她,帶著孩子,又沒有工作,張桂梅會面露憂慮。

  張桂梅希望,女孩們走出大山,不要再回來,也不用回母校。有當醫生的畢業生想捐工資,張桂梅沒有收,她不願拿學生的錢。如果未來實力允許,她希望學生能把錢捐給沒錢治病的窮人,而母校和她本人都不需要報答。

  張桂梅常說,女子高中是為社會培養人才,一個人奮鬥不是為自己和父母,而是為國家和民族。如果看到有人落水,張桂梅覺得,不管自己是否自信有能力救人,都應該伸手拉一把。

  她知道被人拉一把的感覺。來華坪縣任教前,她在中甸子弟學校當老師,在那裡與丈夫相識、成婚,度過了一段平靜的時光。

  1995年,為了給身患癌症的丈夫治病,張桂梅花光了全部積蓄,最後給丈夫立碑的錢也沒有,又借不到錢,她在大馬路上撞車尋死,被司機破口大罵。那一刻,張桂梅體會到,“人需要幫忙時,只要有人提一把,真的感激不盡。”

  辦校12年後,不斷有學生為爭取讀書機會湧向這裡。有女孩揹著包站在校門外,懇求來這讀書,許久不肯離去,張桂梅年年遇到這樣的女孩。也有外市來求學的,學校不能收,她就送5000元錢,囑咐對方,沒錢再找她要。

  張麗(化名)初中時,父母離婚,被判給父親。但父親長期酗酒,常常責罵她。她獨自一人住進鎮上120元一間的出租屋中,房費由改嫁的母親支付。

  初中畢業,她想著去打暑假工,家裡再湊些錢就能讀書。但母親堅決不讓她讀,說家裡供不起。她天天哭,中考成績未達到女高分數線,最後的機會也失去了。

  她不甘心輟學,去年暑假,她壯著膽,拿著貧困證明、獨生子女證明、父母離婚證來到女高門口,申請一個讀書機會,辦公室老師收下她的材料。沒想到,幾天後,她的媽媽接到女高的電話,女兒被女高錄取了。媽媽說孩子走了“狗屎運”。

  學校不僅送張麗一張高中入場券,也為她支付了生活費,免除她經濟上的擔憂。

  不過,像張麗一樣因交不起學費而來到女高的越來越少。2019年,華坪女高一本上線率40.67%,排名麗江市第一。今年,學校成績依然可喜。159人參加高考,一本線以上70人,本科線以上150人。

  但今年9人未上本科線的高考成績讓張桂梅不太滿意,她覺得,今年受疫情影響,山裡的孩子與城市孩子進一步拉開差距。

  上網課在大山裡很不便,風一刮,訊號就沒了。她讓老師和各級村委會聯絡,讓家中沒有網路的學生去村委會上課,並給沒有手機的學生買了手機。

  張桂梅希望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的心願也沒能實現。

  學校最缺的仍是資金。華坪女高的教師工資由縣財政負擔,工資水平低。華坪縣教育局黨委書記胥國華告訴記者,華坪女高最初按18個教學班、900人辦學規模設計,但因資金有限,每年只能招收100到160人。

  除了教師工資,學校水電費、學生的所有支出均由學校負擔,每當賬戶剩下100萬元,張桂梅就進入新一輪的憂心,她要繼續為錢奔走。

  名氣能為學校帶來錢。張桂梅因此在乎每一次出名。第一次被全國聚焦在2008年,新聞聯播報道她的第二天,她正要起身去人民大會堂作報告,汶川地震來了。第二次時,媒體宣傳她,片子還沒播,魯甸地震來了。

  這一次,趕上了疫情。她以為又沒了音訊,自己卻突然火了。

  社會各界的捐款讓張桂梅暫時免於為錢發愁。但代價是每日數不清的媒體約訪和陌生人的問候電話,有人請她去給幹部講道德課,有報紙請她跟全國優秀教師寫幾句話。以前沒錢看病,如今,她身體的每個器官都被醫生關注,有人給她開中藥,有人對她問診。

  她對每位到訪者客氣。多家媒體到來前,她特地去醫院打了一針,以免中途倒下。今年春節,她坐在椅子上接受影片採訪,身後有縣長和一名醫生保駕護航。

  這位強勢的校長逐漸發現,自己能做的越來越有限。對於這所學校的未來,她多數時候表示樂觀,覺得學校名氣大了,自己即使不在了,政府也會管。

  以前,有潔癖的她不喜歡別人摸她的手,如今,她身體愈發虛弱,要靠別人攙扶。半生教書育人,每次放寒暑假,看到空蕩蕩的校園,她終於可以停下來一會,想想自己的事,以後養老怎麼辦,但找不到一個可傾訴之人。

  脆弱的時刻很短暫,很快,她又以健談精幹的形象面對每一個到訪者。她說,只要她能動,女高就不會倒。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24

  女高校長張桂梅:大山女孩的明燈

  許多年前,一次家訪途中的偶遇,讓張桂梅至今無法忘懷。

  一個女孩坐在山坡上,憂愁地望著遠方,身旁放著籮筐和鐮刀。她上前詢問得知,女孩才十三四歲,父母為了3萬元彩禮,要她輟學嫁人。

  張桂梅暗自發願:要改變大山女孩的命運,讓她們透過讀書走出大山。2008年,她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階中學。12年來,已有1800多名大山女孩從這裡考上大學。

  她像一盞明燈,燃燒自己,照亮大山女孩的夢。

  低進高出,1800多名女孩命運改寫

  今年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來得比往年稍晚一些。8月底,學生們報喜的簡訊把張桂梅的手機震得嗡嗡作響,但她卻悶悶不樂了好幾天。

  這一屆,華坪女高159名學生參加高考,150人達到本科線,本科上線率為94.3%,其中一本上線人數70餘人。“如果沒有疫情影響,姑娘們能考得更好。”張桂梅心有不甘。其實,這個成績真的很不錯了。

  因為,華坪女高招收的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山區,不少學生基礎差,甚至中考分數遠低於當地高中的最低錄取線。低分進、高分出,高考成績常年位居麗江市前茅,華坪女高創造了大山裡的教育奇蹟。

  12年來,1800多名女孩從這裡考上大學,改變了人生軌跡。

  27歲的陳法羽是其中之一。2009年,家境貧寒的陳法羽中考分數沒過線,自費讀高中一年要好幾千元。“當時我妹妹也在上學,家裡拿不出這麼多錢。”陳法羽說,實在沒辦法,她只能放棄讀書,回家種地。

  後來聽說華坪有一所女子高中,專門招收家庭貧困的女孩,不收任何費用,陳法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趕快跑來報名。在女高學習三年之後,陳法羽順利考入雲南警官學院,如今已成為麗江市的一名警察。

  回憶高中三年,陳法羽難忘校長的嚴厲與堅守。不管颳風下雨,張桂梅每天清晨都會陪著學生晨練;白天,幾乎每節課她都會親自查課;晚上,她和學生一起住在宿舍,直到夜裡12點後查完宿舍才入睡。

  “沒有張老師的嘔心瀝血,就沒有我們的命運轉變。”陳法羽說。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25

  廣西省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6月16日晚從百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將30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黃文秀曾於2008年至2012年就讀於長治學院政法系,獲法學學士學位,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並獲法學碩士學位。黃文秀因公殉職後,她的感人事蹟迅速引起了全國多家主流媒體的密切關注。人民日報、新華社、新華網、央視、中國日報、中國婦女報等相繼刊播了相關報道,深切緬懷這位優秀的第一書記。

  看到黃文秀的事蹟,在痛心和感動之餘,更加堅定了自己為教育事業奉獻青春的理想。“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青年,‘當代青年一代,要以理想信念之光、信仰之力激勵自己,在重任面前敢擔敢上、敢做脊樑,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砥礪奮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理想。’在黃文秀的身上,體現的正是這樣的信念之光、信念之力。”

  學習黃文秀精神,就要守初心,真用心。將人民裝在心中位置,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榮辱與共,做廣大群眾的貼心人。把為民謀福祉、解難題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深入一線傾聽群眾呼聲與建議,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解決困擾群眾的一切難題,做到“腳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學習黃文秀精神,就要擔使命,真出力。當前我們正處於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時代的發展呼喚擔當的力量,只有不怕難、不怕苦,不怕泥水沾滿褲腿,不怕腳下佈滿荊棘,才能做好基層工作。我們必須以促進基層發展為己任,提高本領,埋頭苦幹,敢為人先,身體力行的擔起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

  學習黃文秀精神,就要找差距,真自律。全國脫貧攻堅模範黃文秀同志用自己崇高的信仰和艱苦奮鬥的精神為我們廣大選調生樹立了一面先鋒模範旗幟。正在基層淬鍊本領的我們,更應該牢固樹立看齊意識,向榜樣學習,聆聽群眾建議,建立自我負面清單,找差距,補短板,勤自律,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讓基層成為我們實踐、進步的疆場。

  學習黃文秀精神,就要抓落實,真有效。政策實不實,關鍵在落實,堅持效果導向是檢驗政策落實的試金石。我們在強化理論政策學習的同時務必將發揮實效作為工作落實的重要參考。行動只有發揮實效我們的政策才能為基層建設具備一定的積極導向作用;只有真正提高群眾滿意度,才能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26

  看完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蹟,我的眼淚溼了眼眶,作為一名支教結束已經返校的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我深知基層工作的不易,她的故事更是基層工作者的一個縮影,我們都應該向文秀同志學習,學習她對黨忠誠、信念堅定,學習她紮根基層、心繫群眾,學習她胸懷大愛、無私奉獻,學習她立足平凡、追求崇高,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拼搏奮進。文秀走了,千千萬萬個文秀還在,每一個青年學子都要承擔起光榮的歷史使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投入時代的洪流中,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限度將自己投入到祖國偉大建設當中去。

  透過學習“第一書記”黃文秀的事蹟,讓我明白了基層是艱苦的,只有心懷信仰,才能成芳華。努力、陽光、熱情、真誠、有追求,是黃文秀留給所有人的印象,她用赤誠的初心,質樸的奉獻融入貧困群眾,擔當起脫貧攻堅重任。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學習“第一書記”黃文秀不畏艱苦,奮勇向前的精神。只有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把一脈相承的信仰,奉獻與犧牲的信念,化作迎難而上、登高行遠的力量,鑄成共產黨人無私奉獻、不負人民的魂。

  看完黃文秀的影片,我感慨萬分,她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短暫的一生,為老百姓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踐行了一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鏗鏘誓言猶在耳,壯志未酬淚滿巾。文秀走了,帶著百坭村的扶貧重任和群眾的脫貧願望、帶著她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群眾的無限深情,匆匆離去。在她短暫的生命裡,用青春書寫韶華印記,以信仰鋪設腳下芬芳。雖然她走了,但她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她用生命照亮的扶貧路,也將激勵著千千萬萬扶貧幹部不懈奮鬥,繼續前行!作為一名中共黨員,黃文秀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學習。在今後的支教之路上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祖國奉獻自我的青春力量。

  黃文秀同志勇挑重擔,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本色,我們要學習她身上可貴的精神,努力學習、勤於實踐、不懈奮鬥,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奉獻中煥發出絢麗的光彩!

  外國語學院劉明晟同學表示,今天學習了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蹟,讓我極為感動且備受鼓舞。在此向扶貧先鋒致敬,向第一書記致敬。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投身西部熱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的地方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貢獻一份力量是我的理想和願望。願加入西部計劃,同志願者們攜手共進,以前仆後繼、一往無前的毅力和決心,助力黨和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紮根西部,融入基層,深入脫貧攻堅戰主戰場,以為人民謀幸福為己任,初心不改,努力奮鬥,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做好扶貧工作,讓國家放心、人民幸福,是所有西部計劃志願者的追求和目標。我也會在實踐中不斷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虛心學習,以飽滿的精神面貌和紮實的工作能力貢獻青春力量。

  學習黃文秀的事蹟後,瞭解到她放棄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決定回到革命老區百色,奔赴偏遠的貧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將扶貧當作自己”心中的長征“,讓我回憶起去年暑假跟隨資源瓜裡鄉義林村第一書記在鄉間地頭跋涉,克服語言不通的問題和當地群眾交流,協助降準扶貧工作的生活。對於基層,自己有很深的體會,大學連續三年暑假奔赴龍勝、全州、資源貧困山區參與為期將近一月的扶貧工作,與扶貧工作者戰鬥在第一線。深切感受到扶貧工作任重而道遠,扶貧道路不簡單,基層工作的經歷讓我覺得沒有辜負青春。今年六月,大學四年生活結束後,我將成為一名光榮的西部計劃志願者,踏入支教的崗位,繼續為祖國奉獻青春力量!

  看完各家媒體對黃文秀事蹟的報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現代社會發展的節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為何物。可能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孩提時代,說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那一定是要成為偉大的數學家或者科學家,為整個人類的發展做貢獻。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思維以及認知的具化,理想漸漸成為考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經濟獨立、獨善其身.......所有生活的零碎,都不再能夠拼湊得起最初夢想的藍圖。也許是因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越來越淺薄,也許是因為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許是對於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的認知超越不了“小我”。而黃文秀的事蹟,正是能夠讓我們在感動、感慨的同時,從這些情感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樣的力量盪滌靈魂、砥礪初心、呼喚擔當。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27

  近日,黃文秀的先進事蹟在各大新聞媒體上被廣泛宣傳,引發了社會的熱議。作為北京師範大學選調生的她,本可以在大城市裡選擇輕鬆的生活,從事輕鬆的工作,但是“固執”的她卻毅然選擇回到她那窮困的老家,因為她心中始終掛念著家鄉的困難群眾。

  從黃文秀扶貧手記的字裡行間裡,我們不難看出她從一個扶貧“新手”逐漸成為“熟路”的過程是艱苦的。從家鄉困難群眾最開始對她的“質疑”,認為她只是來這裡鍍金的,不會真心紮根這裡幫助大家脫貧,到後來走村入戶,“死皮賴臉”的向鄉親們瞭解情況、收集訴求,全完將自己融入困難群眾之中,到後來老鄉們慢慢接受她、認可她,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也充滿了委屈。她背地裡流過多少淚,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她始終將自己的責任扛在肩上,將自己的使命記在心中。

  從黃文秀扶貧手記的字裡行間裡,我們不難看出她從一個扶貧“新手”逐漸成為“熟路”的過程是快樂的。“我也要讓家裡的孩子在大學裡申請入黨”,讓孩子入黨是她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是她希望將自己未完成的使命和責任繼續傳承下去的希望。25000公里,是她心中的長征,是她在駐村一年時間裡車輪走過的印記,也是她將自己奉獻給基層、奉獻給困難群眾的永恆記憶。

  黃文秀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她的精神必將長存,必將成為所有扶貧幹部的標榜。我們要學習黃文秀的先進事蹟,學習她紮根基層,默默奉獻的精神,學習她為了黨和國家事業,為了困難群眾早日過上幸福生活甘願犧牲寶貴生命的無畏精神,她和所有奮鬥在扶貧第一線的基層幹部就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28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她是一個平凡的女人,膝下無子,但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母親”、“中國好人”,被幾百個孩子親切的稱呼為“媽媽”;她疾病纏身,但她誓死與病魔抗爭,堅持把畢業班的學生送進考場;她放棄優越環境,選擇了艱苦,因為她覺得“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為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四處奔走,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張桂梅同志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我想是因為她心中始終牢記“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正因為如此,張桂梅同志對黨無限忠誠和熱愛,她牢記初心使命,心甘情願為民奉獻一輩子。也正因為如此,她毅然決然選擇了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用她飽含深情的偉大的“愛”去幫助貧困山區女孩實現人生的夢想!張桂梅同志踐行初心使命,以責任擔當實現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張桂梅同志所說:“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想,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張桂梅同志,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她心繫困難群眾,投身教育扶貧,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人民教師的驕傲;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在黨愛黨、在黨為黨,是我們基層共產黨員的驕傲。

  的確,我們要走群眾路線,就必須情繫群眾、一心為民;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落地落實、做事做實。張桂梅同志,始終衝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託舉起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也一樣紮根山區農村,面對的一樣是貧困的孩子,他們也一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學知識、學科學,我們一定要接過老教師們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用心來工作,用心來教書。記住,這裡—更需要我們!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29

  “我這輩子的價值,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畢竟他們後面的走的比我好就足夠了!”

  這是出自於一位女校長所言。在遙遠的大山裡,有嚴重的重男輕女現象,女孩子常常因為沒錢上學,被埋沒在大山裡。張桂梅便立志要開一所免費的女子中學。清晨的第一絲陽光劃過張桂梅的臉頰,灑過她的指尖,映在地面上。張桂梅用朦朧的雙眼掃視著街道。來了一個人,張桂梅便走到行人的身邊,輕輕拉動著行人的衣角,搖著。眼裡透露著希望的光芒道:“我想辦一所免費的女子中學,幫幫忙,一塊兩塊也行。”說著還急急忙忙掏出自己的教師資格證等證書獎狀,激動的指著上面說“相信我!相信我!”行人們注視著她,默默地從口袋裡掏出屬於自己的一份愛心。

  經過不懈的努力,張桂梅才成功辦校。

  大山裡的孩子基礎差,高強度的工作讓張桂梅的臉如同樹皮般枯黃,皺紋如水中的波紋,兩鬢斑白,總是一副嚴厲的樣子。張桂梅身患23種疾病,手指的關節處分佈著大大小小不一的藥布,抽屜裡塞滿了各種各樣的中西藥。

  一個晚上,張桂梅忽然全身刀割一般劇痛,冷汗從髮絲間滴到地上,她搖搖晃晃的癱坐在地上,昏倒了下去。病床上,張桂梅臉色慘白,用意志支撐起微微顫抖的眼皮,抓著旁邊醫護人員的衣服,一抖一抖的用微弱的聲音說:“能不能把我的喪葬費預支了,我要看著這些錢用在孩子身上才放心。”在場的醫生感動地默默抹眼淚。

  麗江華坪女子中學建校12年間,有1804名女同學成功考上大。這麼多年張桂梅苦過累過,傷過痛過,但唯一的初心從未改變過。

  這樣的人讓我敬佩—————感動中國人2020年人物,張桂梅!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30

  1995年以後,張桂梅離開大理喜洲,隻身來到麗江華坪。初來乍到,她便放棄了進入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的機會,而是選擇了中心中學,承擔了4個畢業班的政治教學工作,畢業班的女生工作,此外還協助學校搞文藝工作。在工作中,她盡職盡責,奉獻了所有精力。

  1997年8月,民中分設成立正在住院做手術的`張老師得知民中學生最窮,生源素質最差,經費最緊張,又看到民中校舍最破陋、裝置最差時,她又主動要求調到民中工作,抓學生學習、管學生日常都親歷親為,一步步推動著教育工作的發展。在她的努力下民中的教育成果不斷湧現。

  1999年2月,華坪縣教育局黨委和中共華坪縣委分別發出通知;號召全縣教職工和全縣人民向她學習,縣委還授予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優秀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並獎給她1000元,但張桂梅把1000元獎金當場就捐給了縣慈善機構。

  說到慈善,張桂梅這一生幾乎都與慈善事業掛鉤。在民中的教育工作中,女生很少,張桂梅意識到,提高山區女孩的素質,至少可以改變三代人。由此,她便萌生了籌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從2002年起她便開始為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四處奔波。

  2007年,張桂梅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張桂梅和她籌建免費女高的想法逐漸被更多人知道。麗江市和華坪縣各拿出100萬元,幫助張桂梅辦校。2008年8月,華坪女子高階中學建成。

  張桂梅表示,學校能辦起來並走到今天,離不開黨和政府作堅強後盾。華坪女高的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均由縣財政保障,學校建設由教育局負責。教學樓牆上,掛滿了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姓名。大家的關心和幫助,她都記在心裡。

  為了留住學生,家訪成了很重要的工作。辦校10多年來,張桂梅走了11萬公里家訪路,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中。山區偏遠、山路艱辛,很多學生的家只能靠步行達到,連爬山過去都得好幾個小時。

  在她的帶動下,10多年來,華坪女高以自身獨有的特色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斷髮展成長。張桂梅也非常注重新材視角,不斷摸索出貧困山區學生教育的規律;把育人當作教育的前提和目標,走到學生心裡;她透過家訪瞭解孩子的家庭,竭力改變教育背後的貧困。“山裡的學生太窮太苦了,又那麼善良懂事,我想幫幫她們。”正是秉承著一顆仁愛之心,張桂梅“讓教育走得更深更遠”。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31

  當你身處大山,你會做什麼?當你看到貧困之人,你會做什麼?當你聽到女孩因家中貧困而輟學,你又會做什麼?張桂梅做的是一次次的幫助,一次次的奉獻,一次次的大愛。

  大愛是張桂梅在外流浪五年,集資辦校的決心。

  “當我提出這個想法時,很多人都認為這很瘋狂。”張桂梅深入大山,瞭解山區女子大多因貧困無法上學時,心中便萌生了想要辦一所免費高中的想法。不要說學校是免費的,在當今男女開放的觀念下,女子高中也很難辦成。對此張桂梅瞭然於心,但她更知道自己辦校的決心,於是她決然踏上了五年“行乞”的日子,日復一日的敲門,說明來因,遭到拒絕,五年來,雖然她只集到了一萬錢,但她始終未曾放棄過,堅定固執地走下去。

  大愛是張桂梅家訪路上一個又一個的腳印。

  高中辦好後,仍有部分學生因各種原因輟學,但張桂梅不同意,也絕不允許。“我不會讓他們隨意離開,一定要留住他們。”於是每年寒暑假,張桂梅都親自前往學生家中進行勸導,苦口婆心的勸說他們堅持下去,張桂梅長年如一日的堅持家訪,終究留住了大部分學生在校學習,那深山裡一個一個的腳印正是她愛的明證。

  大愛是張桂梅身患疾病,仍心繫學生的真情。

  張桂梅沒有自己的家,他把學校當成家,患病後,他開始了後勤工作即使腿腳不便,仍堅持住在三樓宿舍,只為如果有情況,她可以第一個出去,為他們擋一下。早晨叫學生起床,中午督促學生吃飯,晚上陪學生一起入睡,張桂梅將自己的一片真情繫於學生。

  “我要改變一代人。”這句話承載著張桂梅對山區女孩改變命運的深深執著和濃濃大愛,你看,校園內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你聽,孩子們口中一聲聲真摯動人的“媽媽”;你思,這如何不是人間大愛;你感,以己無悔之心花,奉大愛永恆之光華。

  我們身邊的榜樣心得體會32

  那是大約20年前的一天。山路邊坐著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她手裡拿著鐮刀,身邊放著一個破草筐,呆呆地望著另一座山頭。張桂梅看見了,走過去問她:“你怎麼了?”女孩回答:“我想讀書,但是家裡沒錢,給我訂婚了,收了彩禮要讓我嫁人。”張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試著勸返,說:“你們只要把孩子交給我就行,學費生活費都不用你們管了。”可即使這樣,女孩的母親仍堅決不同意孩子回校讀書,甚至以死相逼。張桂梅無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來。

  怎麼樣才能救救這樣的女孩子呢?這個難題久久縈繞在張桂梅心頭。

  當時的張桂梅,已經是華坪縣出了名的“好老師”,還兼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是數十名孤兒的“媽媽”。

  當老師,張桂梅發現“女學生讀著讀著就不見了”。她們不讀書的理由多種多樣:為了給弟弟交學費,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學回家幹農活或外出打工;因為收了彩禮,十幾歲的小姑娘也要準備嫁人了。當“媽媽”後,張桂梅又瞭解到兒童之家孩子們的身世,他們的母親有的因殺死家暴的丈夫而獲刑,有的因落後錯誤的分娩觀念而死亡,留下孤苦無助的孩子。

  “培養一個女孩,最少可以影響三代人。如果能培養有文化有責任的母親,大山裡的孩子就不會輟學,更不會成為孤兒。”一個現在看來依然有些“瘋狂”的想法在張桂梅心中越來越清晰:“我想為這些大山裡的女孩建一所免費的高中!”

  為了這個“瘋狂”的夢想,她開始四處奔走籌款,風吹雨淋,被冷落,被唾罵,卻只籌得一兩萬元。直到2007年,張桂梅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赴京參會期間,一篇題為《“我有一個夢想”》的採訪報道讓更多人理解了張桂梅的女高夢。

  2008年,在中央和各級政府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援下,華坪女子高階中學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

  華坪女高首屆共招生100人。她們大都來自山區,多數沒有達到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還有一些孤兒殘疾學生單親家庭學生父母殘疾的學生和下崗職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還想上學,華坪女高都向她們敞開懷抱。三年後,她們中有96人堅持到最後參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學。自2011年有首屆畢業生以來,學校綜合排名連續10年位列麗江市一區四縣榜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