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觀後感(精選20篇)

我的姐姐觀後感

  《我的姐姐》簡介

  《我的姐姐》是殷若昕執導,遊曉穎編劇,張子楓領銜主演,肖央特別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遙源、王聖迪特別出演的劇情電影。

  該片講述了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對追求個人獨立生活還是撫養弟弟的問題上,發展的一段親情故事。

  我的姐姐觀後感(精選20篇)

  父母車禍雙亡,留下一個才6歲的弟弟,一邊是自己不熟且父母偏心的弟弟,一邊是自己的夢想、愛情與未來,身為一個姐姐,你怎麼選擇?看完了電影《我的姐姐》,感觸頗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的姐姐觀後感(精選20篇),一起來看看吧。

  我的姐姐觀後感1

  電影《我的姐姐》由殷若聽執導,遊曉穎編劇,張子楓領銜主演,肖央特別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遙源、王聖迪特別介紹出演,於4月2日全國上映。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親情電影,電影《我的姐姐》講述成長於重男輕女家庭環境中的姐弟倆,原本關係冷漠疏離,但在父母車禍離世後,面臨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抉擇的姐姐,重新意識到了親情深處血濃於水的意義。

  張子楓在劇中飾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響,帶著情感創傷,性格獨立且強勢,渴望走出去,闖出去,生活中面對不公平時,她直來直往,勇敢說不。即使含著淚,也會也會大口吃飯,她說“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人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將來面對任何困難中也能夠有這份勇氣與信心,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同時電影故事題材新穎吸引人,也是國內市場很少的家庭女性題材電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應該坐在家裡帶孩子,幹家務。這部電影所呈現出來姐姐性格獨立且強勢,想走出去,闖出去。不甘於現在的狀態,這恰恰與中國式獨立女性相呼應,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於強勢。

  電影中的一處弟弟和姐姐的對話,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隻有你一個啊;我只有你了。面對二胎弟弟,弟弟從出生,姐姐就沒有被當成自己人,這也反映從中國式傳統思想重男輕女的思想觀,為了延續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對父母離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為命。人類之間,有著連綿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親,是愛,是親情。親情人類永恆的話題,影片圍繞姐弟兩展開了中國式親情深處的普遍矛盾與溫暖。

  我的姐姐觀後感2

  生活影響著人,改變著人,也成長著每一個人。

  這部電影值得一觀!

  沒有華麗的煽情,卻讓你的眼淚忍不住迸發。沒有明星的站臺,卻吸引你的視線目不轉睛。沒有生搬硬套的做作表演,卻在娓娓道來中讓你感到情不自禁。一個真實簡單的故事背後,反映出一個深刻的社會道理,“兩代姐姐”在面臨現實抉擇面前不一樣的掙扎。整部影片真實感人,直刺人心,讓你在欣賞的過程中淚腺分泌,引發共鳴。

  作為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這部片子反映了二胎政策後家庭出現的矛盾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遇到的困境。

  在父母發生車禍,雙雙亡故的情況下,是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生活獨立,從而演繹出一系列的親情故事。這是這部電影所要講述的主旨。

  女主角張子楓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在校學生,去年暑假出演這部片子時只有十九歲,但她確實將姐姐這個角色演活了,影片中她是一個桀驁不馴,追求自我,最初甚至有點不通人情,冷漠疏離的獨立女性。父母重男輕女,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為了想生一個男孩,硬是騙街道說女兒腿有殘疾,希望獲得一個二胎的生育指標。最後終於心想事成,生了一個兒子,兩個孩子之間的年齡相差十幾歲。在女兒高考畢業時,本來她可以考上北京的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將來出來當醫生。父親卻偷偷地改變女兒的志願,讓她最後上了四川當地的一個醫學院護理專業,結果女兒大學畢業當了護士,所有目的就是想讓她不遠離家鄉,早點工作,賺錢養家。

  從姐姐和弟弟的回憶對話中也可以看出父母對兩個孩子的偏愛,弟弟想念爸爸做的紅燒肉,姐姐想起的卻是爸爸的“竹筍燒肉”,在街道辦工作人員來家瞭解姐姐是否真有殘疾時,爸爸對女兒不願意裝瘸子被揭穿而表現的憤怒至極,進而狠狠地教訓女兒。這種家庭境遇也培養了姐姐從小就追求生活獨立的基因。

  但所有的一切因為一場車禍而改變。影片伊始,就是災難現場,告知觀眾故事的背景。這時的姐姐已經是醫院的護士,正在和男朋友積極準備考研,希望一起到北京去讀研究生。禍從天降,父母雙亡。一個並不十分熟悉的弟弟一下子推到她的面前。這裡也可看出成年後的姐姐與這個原生家庭的疏離,父母更愛這個弟弟,對姐姐就有些淡漠。其實影片裡也有一些暗示,說明他們對姐姐的“關懷”,譬如將那個房產寫在姐姐名下,母親給姐姐洗頭的畫面,以及在車禍發生前夕不停的打電話給姐姐,雖然這十幾個電話,姐姐最終都沒有看到。

  姐姐一下子無法接受撫養弟弟的現實,她最初的想法就是找個好人家把弟弟送走,然後自己和男友考研出去生活。姐姐和弟弟相差十幾歲,除了那一層同父同母的親情紐帶,實際上真正的感情卻並不多。現實生活裡因為年齡代溝,他們之間難有交集和共同語言。這也反映出當下二胎政策後許多中國家庭正在面臨的現實,兩個孩子間的年齡差和相處問題。當國家允許放開二胎政策之後,許多家庭的大孩子都已經十多歲了。

  影片裡姑媽和舅舅是兩個性格反差較大的人,也是姐姐和弟弟可以依賴為數不多的親人,但是他們也無法給予姐弟更多實質性幫助。姑媽是中國傳統女性的代表,她逆來順受,任勞任怨,吃苦耐勞。影片名稱是《我的姐姐》,看似指張子楓扮演的二代姐姐,其實還包括著朱媛媛扮演的一代姐姐。當年她與霞姐去俄羅斯紅場打工,想掙幾個錢時,接到母親電話,說弟弟孩子即將出生,讓她回國幫忙。她二話不說,回到國內。後來,二代姐姐就在她家裡長大,是他這個姑媽幫襯著弟弟一家養育孩子,而她自己也有孩子,她的丈夫還半身不遂癱在輪椅上常年需要她的照顧。當弟弟夫妻遭遇不幸,她希望年輕的姐姐,也就是她的侄女也能像她一樣肩負起照顧年幼弟弟的重任,可是兩代人價值觀明顯不同,因此發生了許多碰撞。

  肖央扮演的舅舅是一個不靠譜的人,吊兒郎當,喜歡打麻將,也沒有成家,彷彿鑽到錢眼裡。譬如,從車禍“肇事者”那裡騙來兩萬元;提出他來照顧年幼的弟弟,從而要從賣掉老屋子分到一杯羹等等。其實他是在生活的角落裡一直默默關心外甥子女,也是這一對姐弟的親人。有一場戲,姐姐第一次去男友家裡吃飯,在宴席結束走出家門時,弟弟突然出現,面向姐姐和男友一家大聲喊媽媽,這讓姐姐非常難堪,在男友家人面前很是丟臉。舅舅是這場戲的始作俑者,他其實也害怕弟弟從此無家可歸吧。

  姐姐心理上潛移默化的變化是這部電影的看頭,也是電影蒙太奇的神奇。首先我們看姐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有個性,在男友家的廚房她不吃男友遞過來的蛋糕導致碟子被打碎。她勇敢,在醫院看到醫生下錯了方子就大膽指出來,沒有因為那個醫生背景強硬而屈服。她善良,看到高齡孕婦冒著生命危險還要生第三胎,她追在車後的大聲疾呼就是醫生的良知。她溫柔,特別是當弟弟趴在她的背上說,你身上有媽媽的味道時,所有的觀影人從心底深處都會有一絲顫抖,伴隨著影片的節奏跌宕起伏。

  最初,姐姐似乎“拒絕”照顧這一個“從天而降”的弟弟,她忙著為弟弟找寄養家庭,為此多次與姑媽發生衝突。兩代姐姐對弟弟的愛在這裡交集併發生碰撞個差異,但這所有的一切都隨著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慢慢地發生著改變。弟弟要吃肉包子的故事;弟弟坐在窗外說著“本是同根生……”的詩句;姐姐的內心從“不情願”到“冰雪融化”有一個過程,這也反映出當代女性在現實面前的抉擇。最後姐姐給弟弟洗澡,雷雨天弟弟害怕時,兩姐弟共睡一床,到影片最後,在寄養家庭那裡,對方提出要姐姐簽字承諾姐弟永不相見時,姐姐終於義無反顧拉起弟弟的手,開啟他們的生活。

  一部影片,一個道理。影片透過姐弟之間的真實情感,還原女性走出原生家庭傷痛的成長過程,深刻揭示出女性在抉擇中自我覺醒,將女性在家庭、社會中面臨的困境等的現實話題拋給觀眾,發人深思。

  我的姐姐觀後感3

  《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18歲的姐弟倆因為父母發生意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為核心。套在電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價值為核心,那麼撫養弟弟就責無旁貸。但姐姐卻是典型的現代年輕人,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隨著飛速發展的社會一起成長著,她有明確的夢想,她迫切希望實現個人價值,不願以犧牲個人價值為前提去成就家庭責任。

  作為觀眾,我也隨著情節很糾結。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我能與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敵眾的眾多親戚的圍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協,支援她說不。但看到那麼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說“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時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回應他“姐姐不會離開你,我們永遠在一起”。幸好,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還想討論一種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重男輕女”文化。片中的父母為了要個男孩讓姐姐假裝殘疾獲取二胎指標,偷偷改填女兒的志願想讓女兒早日賺錢養家。無獨有偶,姑媽也曾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倆的爸爸犧牲了自己的學業、事業,而且覺得這一切是理所應當的,因為自己生來就是姐姐。但幸運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裡”,姐姐不是姑媽。姐姐的變化,姐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我們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是當今社會價值觀、世界觀現代化程序的縮影。每個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個平等的社會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可能你也會為它流上許多淚。但我更願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覺到,我們的這個世界正在越變越好。

  我的姐姐觀後感4

  一場車禍,導致一場重大變故,父母意外離世讓故事主角安然面臨一個抉擇,是放棄考研夢想全力撫養自己未見幾面的弟弟還是堅持夢想去北京發展。

  影片中的幾個角色都帶有悲情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飽滿。安然,姑媽,舅舅。他們其實都有自己的難處。

  安然從小的遭遇就很不幸,由於生活的城市重男輕女,安然父母為了生兒子,讓安然裝瘸,騙別人女兒有殘疾。洗澡被親戚偷看。這些都給安然的童年造成創傷。這也是為什麼安然不想留在這個城市的原因。

  姑媽,童年時也和安然有過相同的經歷,不受疼愛,睡覺被蚊子咬醒發現母親晚上偷偷切西瓜給弟弟吃,這些都在烙姑媽的腦海裡,由於這些重男輕女意識的灌輸與潛移默化。姑媽也漸漸習慣且接受。若不是安然對這一近乎法則的質疑與對抗,估計最後也難以讓姑媽走出來。

  縱觀整部影片,安然和弟弟的相處模式的變化是值得回味的,演員之間的默契配合讓我覺得情感表達十分到位。從“我不管”到“我要管”,張子楓對安然角色的情感的塑造拿捏恰到好處。

  其實,影片中值得探討的點還有很多,特別是姑媽和安然一起吃西瓜對話那場戲,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的。在這我也就不一樣列舉了。

  我的姐姐觀後感5

  剛剛看完《我的姐姐》,想來抒發一下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這部電影真的是無時無刻戳中我的淚點,姐姐的無奈及弟弟的做法,真的是反映了這個社會對姐姐的“惡意”。

  首先,這部電影共有三對姐弟,張子楓飾演的安然姐弟一對,安然父親一對,安然母親也是一對。其實說實話,我到最後還是不曉得為什麼他們的父母為了生個兒子,讓女兒成為一個“殘疾人”,難道兒子真的這麼好嗎,我一度以為後面會有個什麼反轉,解釋再生一個相差十幾歲的兒子的原因,但到了後來都沒有,也許,也解釋了,就在那個十三號床孕婦的那裡。

  而對於姑媽這個姐姐,剛開始真的一度以為這個人是個爛好人,結果到了後面,我發現,原來姑媽也有自己的夢想,就在即將碰到的時候,卻被弟弟生了孩子,被自己的母親強行喚回來照顧自己的侄女。當看到姑媽對著那組俄羅斯套娃講俄語時,我再一次哭了,好像知道了最外面的套娃底座丟了的“背後深意”。

  最後一對安然母親這一對姐弟,其實沒有講太多,但看到舅舅每個月都會去看望姐姐的墓地時,安然對他說“有時候我真以為你才是爸爸,不對,是想”的時候,再想起安然爸爸對安然的“教育”時,我好像知道了也許舅舅也是適合成為一個好父親的,若當初沒有年少輕狂的話。

  再然後,我好想說說我對安然和她男朋友的看法。其實,我覺得他們的分開一切都早有準備。從他對陳醫生的道歉,再到安然第一次見家長,他們家對婚後生活的規劃,我個人認為大部分女生都會感到心累。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這部電影的一些想法了。可能文筆不是很好,不能表達清楚我的想法。

  我的姐姐觀後感6

  前天去觀看了一部很感動的電影——《我的姐姐》。

  對於這部電影,我從春節開始就想看,可惜4月2日才播出。反覆看了許多遍預告,我的淚下來了。無疑,電影一定更感動。

  剛開始,安然(電影主角)陷入失去父母的悲痛,她的父母因為被車撞死了。安然才知道和父母分開的四五年時間裡,生了弟弟安子恆(安然的弟弟)。一家人都希望她能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但她認為撫養了弟弟,她這一生就完了。

  姑媽說:“長姐如母!”長姐如母,多麼地輕抄淡寫啊。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讓多少個姐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姐姐們不得不去撫養弟弟。

  那天在外地上大學的哥哥放假回家幾天,我們去飯店吃飯。服務頁是一個年輕的姐姐,媽媽問她:“小姑娘,你多大呀?”姐姐的年齡讓我出乎意料——21歲。

  姐姐因為生計問題,不得不出來工作。她還有兩個弟弟,這樣家庭的思想非常傳統,還是那四個字——長姐如母。

  21歲,本應是上大學的年紀,卻因為一句“長姐如母”,這一生就這麼完了!

  像這樣的家庭,中國還有許多。做為一個女孩兒,我不希望有更多的家庭的長姐都能成為母親的角色。

  這部電影看哭了我,如果你是姐姐,如果你家有個長姐,請你一家人一起去看《我的姐姐》吧!希望能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

  我的姐姐觀後感7

  今天下午我們去電影院看了《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它和《你好,李煥英》一樣都是催淚劇。

  故事的開始女主安然的父母,因為車禍而離世,只留下了一個和安然從來沒有見過的弟弟安子恆,因為血緣關係,安然要扶養她的弟弟,可她要考研,要離開這個城市,她不能為了她的弟弟而放棄離開這座城市的機會,她恨她的父母,從她大學開始,就再也沒有動家裡的一分錢,她回到她小時候生活的家,家裡沒有一點她的痕跡,只有她弟弟和她父母的,她想把安子恆交給別人撫養。

  安子恆一個上幼兒園的孩子,在童年最好的時光他的父母離世,隨後他就知道他有一個姐姐,他討厭姐姐他不想要姐姐,他想要媽媽爸爸,但是感情改變了他,他知道姐姐想把他撫養給別人,他也知道他成為姐姐的累贅,他偷偷聯絡了領養人,想和他們生活在一起。

  原本討厭弟弟的姐姐,恨不得把他送人,但是當真到那一刻的時候,她發現她自己做不到,她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他也是她在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當安然知道弟弟安子恆聯絡領養人時,哭了,她不明白弟弟為什麼這樣做。

  當安然來做最後的領養手續時,她沒有簽下去字,她反悔了,她不想把弟弟給別人,她拉起弟弟的手跑,她笑了,電影從頭到尾讓人笑次數少之又少,這一次她一直在笑,她的弟弟也是。

  我的姐姐觀後感8

  電影《我的姐姐》最新上映,居於電影排行榜首位。上映之前,各大網路平臺對該片進行了大肆宣傳,內容是宣揚親情的,主演張子楓的演技也讓人期待。

  看過之後,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沉重。徹頭徹尾的沉重感。

  影片是說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女孩,爸媽因交通事故雙雙遇難,留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弟弟,需要她來撫養。

  父母有嚴重的重男輕女的思想,因為她是一個女孩,他們想要一個男孩。

  為了要一個男孩,爸媽不惜一切代價,先是給計劃生育辦說明自己的女孩是殘疾,並要求她平時假裝殘疾人。被拆穿之後,她就被送到姑姑家撫養,最終爸媽如願以償地有了一個她現在眼下要被撫養的小弟弟。

  因為兩人從小很少見面,沒有感情,當得知親戚讓她來撫養弟弟的時候,她是非常抗拒的,而且決定要找一戶人家領養,自己準備考研去北京。

  但是,在跟弟弟短暫相處的時間裡,畢竟“血濃於水”的關係,她對聰明可愛的弟弟也漸漸產生了感情。最終,承認捨不得弟弟並決定自己撫養弟弟這一事實。

  影片中的姐弟情深深打動了我,也讓我想起小時候和弟弟妹妹相處時的有爭吵有快樂的美好時光。

  然而父母對於重男輕女的偏見,我是保留意見的。畢竟那是老一輩的封建思想,現代社會已經很少了,這種觀念也在慢慢地摒棄和淡化,電影突然來突出這麼一個觀念,有點不合時宜。

  不可否認,電影對於二胎父母如何平衡兩個孩子的對待與關愛,尤其是兩個孩子的相處問題,倒是現今社會的一個嚴峻問題。

  二胎的出現,父母對大寶的關注突然減少,大寶出現一系列問題導致兩個孩子不友好地相處,甚至大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等。

  此外,孩子從小寄人籬下的生活對她以後的性格和心理都會產生巨大影響。這樣的孩子多半是獨立的、有主見的,但內心也是敏感的、脆弱的。走上社會後,很多人在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上出現問題,需要社會加以關注。

  還有,我注意到影片中一個小細節,就是主人公的男朋友,性格唯唯諾諾,口頭禪就是“我媽說”,沒有自己的主見,是個典型的“媽寶男”。

  而且在我周圍,“媽寶男”還不在少數,這對婚姻生活簡直是個災難。

  因此,媽媽對於孩子的感情尤其是男孩子的感情要理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尊重他們是獨立的個人,尤其是長大後,更不能過多地干涉他們的生活。

  對於以上的觀點,是我從這部影片中體會到的一些社會問題。說實話,這部影片看完一遍後,絕不想再看第二遍。

  我的姐姐觀後感9

  其實最初知道這部片子是在抖音無意刷到的,通過幾個簡短的片段我突然就想在電影上映後去看看,我想看看同樣作為姐姐,在面對一些難以抉擇的問題時別的姐姐是如何做出選擇的,而我的很多委屈和情緒,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讓人覺得難以理解和糟糕。

  看過影片,我忘記了思考,也無法思考最初看這部片子的初衷,直至此刻,我的大腦也處於一片空白。全片貫穿的是滿滿一螢幕的心酸,姐姐在道德與自我間的掙扎,弟弟的稚嫩和聲聲哭泣。

  “長姐如母”這四個字,是責任、是義務,是人生標籤裡一生的烙印;從一個粉肉糰子降生開始,忍讓就流淌在時間和生命裡,需要用一生去踐行。每個人都覺得,姐姐,就該為了弟弟有所付出和犧牲,而事實上,生活裡確實不乏有這一類人。我也聽過不少我爹媽講他們姐姐和作為姐姐的他們的付出。

  影片裡有一個畫面,讓我和弟弟印象深刻。“套娃”,大娃娃套著小娃娃,就像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枷鎖。最後的畫面,停留在因為沒有底座的緣故,被套在小娃娃身上的大娃娃在搖晃中找到支撐續而在時間的流逝裡漸漸趨於平穩。

  出影院後,我弟說,大娃娃套著小娃娃的意思就是姐姐要永遠護著弟弟,永遠會替弟弟遮擋風雨,他又說,感覺我們家沒有影片裡那麼厲害,那麼重男輕女。當下,我是有一瞬的無言和失語,續而,腦海裡閃現出一幕幕同影片裡相似的畫面,慢慢的與之交匯融合。

  其實整個看片兒的過程裡,沉重是有的,卻也難得的平靜。看著熊孩子在前期各種作我是有想掐死他的衝動,但是又心疼他作為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原本該被疼愛寵溺的年紀,生活卻充滿不確定和隨時被“丟棄”的恐懼焦慮;而作為姐姐,時時刻刻掙扎在責任與夢想中,現實夢境交替,是無法細數的令人心灰意冷的過往;

  生活裡,工作中,糟糕的人情世故,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道德制高點無關痛癢的指手畫腳著別人無關乎自身利益的事情。

  全片觸動我的內容是從姑媽給安然挖瓜開始,腦海不停迴盪的是“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低沉的話語伴隨著好似陷入回憶的半空洞的眼神,吐露著沉重的字字句句,像一條毒蛇,一把利刃,狠狠剜進心口,也許正是這種言語和情感間隱忍的“示弱”,才能使人在一瞬間“共情”。看著淚水一顆顆砸落在碗裡,再被重新吃進肚子裡,內心酸酸澀澀的皺巴巴難受。

  “其實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裡頭”,再聽到姑媽對安然說這句話,我突然慶幸安然終於有了自己選擇的機會。我不知道這句話本身的立意何在,但此時此刻我想把它理解為是姑媽願意給安然的一次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安然,沒有絕對要按照姑媽為弟弟捨棄犧牲自我的老路繼續走下去的理由,她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在姑媽說出這些話時,應該也一眼望到了這個如果真的同她做出同樣選擇的小姑娘的未來,沒有穩固的底盤支撐,這個孩子的命運就如大娃娃套在小娃娃身上時一樣,註定飄搖、零落一生。

  女兒,是多少家庭裡一個無可奈何的意外,而兒子,才是父母間的愛情、進而延伸到父子母子間的愛。

  “你是姐姐,得讓著弟弟”。這句話,充斥在多少人的年少時光裡?充斥在多少無可奈何的回憶中?透過影片,我忍不住一次次思考,如果我也同安然一般孑然一身,我又會做出怎麼樣的選擇?這個答案無解,我沒辦法寫出比安然更好的答案。最後,王源的一首《姐姐》伴隨著影院的燈照亮的瞬間,我倉惶起身離場,匆忙的逃竄,是我當下最本能的行為舉措。

  其實,每個人都是全新的個體,每個人都很無辜,弟弟年幼、很無辜,姐姐生為女子,同樣無辜,沒有人可以選擇父母和家庭,這是身為子女的被動。所以,其實孕期不告知男女反而是一種弊端,如果在原生家庭就受到性別歧視,天生不幸,那麼活著,心中也充滿悲愴,試問一個心中沒有愛與溫暖的人,如何帶給身邊人愛與陽光,一代代人的悲劇,真的不要繼續延續下去,不會沒有人喜歡女孩,所以,讓所有女孩都從出生開始就做一隻單純的小天使,“強買強賣”的買賣真是無聊又傷人。

  “你是好人,卻不一定每一件出於好意的事都能在做後得到正解”;希望每一個未成形的胚胎都能被父母給予好的選擇、有愛也有關懷。

  我的姐姐觀後感10

  致敬所有的姐姐們

  姐姐:“我的世界不是隻有你一個人啊!”

  弟弟:“我的世界只有你了。”

  很久沒有到電影院看電影了,但當我看到《我的姐姐》這部電影的預告片時,便下定決心要去看。因為,我也有一個弟弟。我想看看電影中的姐姐和弟弟。

  《壹》

  《我的姐姐》可以說得上是一部溫情電影。張子楓主演的姐姐安然,從小和父母關係淡漠,十分獨立。剛剛大學畢業,在醫院當小護士,和男友一起備戰考研,同時也到了談婚論嫁的程度。而這一切都被一場車禍打破了。在車禍中,父母雙亡,留下從未見面的正在上幼兒園的弟弟安子恆。弟弟是爸媽在安然上大學後生下的。

  安然和弟弟的第一次見面是在父母的葬禮上。安然一個人蹲坐在地上燒著紙,弟弟被幼兒園老師送來站在外面,兩人對望著。葬禮後,家中長輩讓安然照顧弟弟,因為年幼的弟弟什麼都沒有,而安然還有父母留下的一套房子。最初,安然是堅決反對和抵制的。在安然看來,自己上大學後,從未花過父母的一分錢,與安子恆更是從未謀面,憑什麼父母雙亡後,剛剛畢業工作的她,面臨著考研升學的壓力,就要承擔著養育弟弟的責任,這一切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她反抗,她抵制。

  她一邊帶著安子恆,一邊找合適的寄養家庭。看到弟弟,她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因為是女兒,而那個時候又是計劃生育,父母讓她裝瘸子,被街道辦事處的人發現後,父親打她,她激烈反抗的場景。當然也有和父母為數不多的歡樂時光。童年的她異常堅強、獨立。上大學後,她更是長期在外,獨立生活。而弟弟安子恆從小被父母寵愛、呵護。最初,弟弟對姐姐也是十分牴觸的,把飯菜故意灑在姐姐的床單上、攪亂姐姐第一次在男友家的露面。

  《貳》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相處下,他們漸漸有了感情。一次,在地鐵站裡,弟弟上完廁所後,出門卻看不到姐姐,他在地鐵站裡一邊哭著,一邊焦急尋找。而本打算離開的安然悄悄看到後,還是忍不下心,最終留下了。

  再後來,安然在與父母車禍相關的司機幫助下,找到了合適的寄養家庭,卻被姑媽藉口弟弟有暴力傾向攪黃了。在那時,安然面臨著考研、工作的各種壓力。她的高考志願被父母由北京某醫學院的臨床醫學改成川內醫學院的護理專業,她不喜歡自己現在的護士工作,所以她想考研去北京。另外,她又與相戀5年的男友分手,而接管弟弟的舅舅明顯不靠譜,姑媽家裡也有難處。這一切都讓安然無所適從。

  《叄》

  小孩子有時候是最懂事的。弟弟知道姐姐想要去北京,他不想拖累姐姐。一天中午,他主動找到被自己用球砸到的小夥伴,悄悄拿門衛室的電話,給寄養家庭解釋自己沒有暴力傾向,願意去寄養家庭。當安然得知後,來到幼兒園,問弟弟為什麼要這樣做,弟弟沒有吭聲,任姐姐打自己。安然跑出教室,一個人哭泣著。這一幕,可以說是最感人的地方。隱隱中的親情在此刻得到昇華。

  之後,安然毅然辭去在醫院的護士工作。離開之際,看到自己曾照顧的孕婦正被送到上級醫院。安然一路狂奔,去叫住孕婦的丈夫,建議保大不保小,但是這一家人沒有聽,留下了2個女兒。安然和在醫院碰見的姑媽一起回到家中,姑媽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作為長女,她為弟弟——安然的父親,放棄了自己的大學、工作。最後告訴安然,以後的路讓她自己走。聽到這些,安然哭著吃完西瓜,站起來向姑媽鞠躬離開。

  在她去北京前,去寄養家庭看弟弟安子恆,寄養家庭希望她簽下永遠不再看弟弟的協定,在那一刻,安然猶豫了,停筆了。她衝出門外,拉著弟弟安子恆離去。我想:或許在那一刻,安然理解了姑媽,也釋懷了自己。安子恆是自己的弟弟,她是姐姐,意味著往後餘生,她要照顧弟弟,帶著弟弟成長,不論風雨,永遠都是一家人。

  《肆》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感受到了辛酸。安然的姑媽,作為姐姐,“長姐如母”,一直扮演著犧牲者的身份。而到了安然,她反抗這現實,剛出社會的她又有什麼錯呢?弟弟,更是沒有錯。又該怎麼辦呢?所幸,最後還是在親情的感化下,安然選擇照顧弟弟。因為弟弟的世界只有她了,而她是姐姐,彼此是唯一的親人了。安然難以捨棄、割裂。這讓我想起了《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對於樊勝美的處境也多了幾分理解。因為親情,難以割捨,所以她一直在苦苦掙扎中。

  惟願世間滄桑,儘管痛苦、難過,人間真情永存!

  我的姐姐觀後感11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讓我看得淚流滿面,可能是緣由我也是一個姐姐的身份,因此只要看到影片中姐弟兩相互嫌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相偎、相互成長、相互治癒的場面,我就會莫名覺得心酸和感動。不過這大概就是好電影的妙處,它總是能用最貼近現實的情節來感動和吸引最平凡、最普通、最敏感的我們,所以越來越多人會被這部電影所折服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個名叫安然的獨立女孩,她因為父母突然去世而不得不撫養自己的弟弟,這無措的窘境讓她覺得無比絕望、委屈、茫然和無助。尤其是在面對前程、未來、家庭的問題上,安然的弟弟無非成為了安然的負擔和累贅,這讓安然覺得很是苦惱和猶豫,因此為了讓弟弟可以儘快被收養,安然不得不選擇好好引導弟弟生活和生存。

  而安然的弟弟也是一個可愛、懂事、堅強、仁義的小小男子漢,為了不讓心愛的姐姐拋棄自己,他一直在努力成為一個會自理、自立、自強的大人,這讓人不得不覺得唏噓和憐憫。可正也是因為這種磕磕絆絆、彆彆扭扭、相依為命、溫情脈脈的細節演繹,所以我的眼淚像是失控的水龍頭一樣止也止不住。

  正所謂長姐如母,就因為佔了一個長輩的身份,所以姐姐就要承擔起一切壓力和責任,這種規矩和傳統不得不讓人覺得亞歷山大,尤其是對於一個年輕懵懂、夢想初始、前途無量的小姑娘來說,要努力去照顧一個從未見謀面、幼小無知的小孩子,這簡直就是滅頂之災。而《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就是這樣一部感人的影片,它讓我們真切體會到了中式家庭的傳統和倫理,而這種獨一無二的血緣情親是中華兒女絕對無法割捨和丟棄的,因此保護家人、愛護家人應該成為我們最想要追求的品質。

  《我的姐姐》是一部良心之作,無論是它的'製作、導演、編制,還是它的情節、情結和情感,這都讓我們感到驚喜和感慨,因此我衷心希望有更多人可以為這部電影加持。

  我的姐姐觀後感12

  4月2號上映的《我的姐姐》這部電影正在各大影院熱映~

  影片裡,因父母意外身亡,年齡相差甚大的姐弟又該怎麼繼續生活呢。

  弟弟還在上幼兒園,姐姐是一名護士,想去北京,想考研究生的護士。她的弟弟是因為她的父親想要一名傳宗接代的兒子,而不惜給她按上殘疾人的稱號,才得以出生的。這對姐姐一直是心靈上的傷害,換做誰,能夠不受傷呢?

  “我爸媽死了,所有人都覺得他是我的責任,明明做錯事情的不是我,這個事情到底要怎麼算。” 姐姐發出過無力地吶喊。

  “他也沒有錯,但我也不能為他放棄更多了。”姐姐也曾這樣理智地說出這樣的話。

  可最後,她還是因為弟弟的幾句話:“你跟媽媽一個味道。”“你喜歡我,姐姐。”“一起去踢球嗎?姐姐。”把弟弟從她精心挑選的領養家庭中帶走……

  這個世界最神奇的東西,莫過於在體內翻湧的血脈,血脈相連、情比金堅。

  致敬天下的姐姐,致敬真摯無價的親情。

  我的姐姐觀後感13

  剛剛看了電影《我的姐姐》,回到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幸虧去的時候帶了紙巾,回來的路上還在流淚。本部電影講訴了一個因車禍失去雙親的姐姐安然,是繼續追求自己的生活,還是撫養年幼的弟弟,展開的一系列的故事。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給人一種很壓抑、灰暗的感覺。父母的車禍;沒有安然在的三個人合影;弟弟的撫養權爭吵;沒有能力勸阻的孕婦;姑媽沒有完成的夢想,都給人或多或少的壓抑感。小時候父母重男輕女,為了生弟弟,讓安然裝成瘸子,才順利辦出來二胎準生證,這是安然心裡無法釋懷的陰影,也是安然一直不喜歡弟弟的原因。

  電影對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安然去姑媽家,姑媽給她用勺子挖了西瓜瓤,姑媽是疼愛她的,但姑媽家的生活也是一地雞毛,就像是那個沒有底座的娃娃。姑媽是善良慈愛的,但她又是不幸的,她從小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她一直為家默默奉獻著,年輕時她考上心儀的大學,卻把上學的機會讓給了上中專的弟弟。“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一直都是”,因為她是姐姐,她的一生都要給弟弟讓路。無法改變命運,她也坦然接受。在她拿著俄羅斯套娃,最後說出的俄語是“我愛你”,我的心被刺疼了,即使生活過的再糟糕,她也沒有忘了心中有愛。其實,現實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為了家庭和弟弟,犧牲了自己的前途。

  她看著安然,又彷彿看到以前的自己,心疼而又無奈。她知道安然也有夢想,她拿起套娃“套娃也不是一定要套在一起啊。”是啊,不是每個安排你就要去執行,你可以去選擇抗拒的。最後,她不再堅持要安然撫養弟弟,選擇支援安然去追尋,她未曾追尋過的人生。

  小演員弟弟的表演也非常棒,他那麼小,還在上幼兒園,父母的突然離世,把他從一個受寵的小王子,一下子變成了一個不受姐姐待見的拖油瓶。從開始的對姐姐“吐口水”,搞破壞的小霸王,慢慢的,他開始離不開姐姐。姐姐對他說:“我的人生可不止你一個人啊,”弟弟說:“可我只有你啊。”一句話讓觀影的我淚奔。一個小孩子的眼裡失去了父母,姐姐就是他唯一的親人!

  到最後他為了姐姐能順利去北京讀研,他偷偷的給領養他的人家打通電話,並表示“我想和你們過”。他為了姐姐能安心的離開,甚至把姐姐推倒“你走,我不要你啦。”弟弟突然間長大了,懂事了,他們彼此成全著對方。看到這裡我的心裡像刀絞一般,眼淚止不住的留,多懂事的弟弟啊,可憐的弟弟為了不耽誤姐姐的前程,把唯一的親人也推開了。

  在安然去父母墓地告別的時候,說道“謝謝你們,是你們讓我從小就學會了獨立”“常常會夢到媽媽的,帶花椒的肉包子”。其實安然一直努力的學習,她想脫離不如意的工作。堅強的活著,就想有一天站在父母面前,讓他們說一句“這個女兒還不錯”。最後安然也釋然了,小時候父母親也是愛她的,這一刻她又何嘗不想念父母呢?

  安然去北京之前去看了弟弟,領養的家庭拿出一份協議,說:“你簽字吧,以後儘量不要再見他啦!”安然拿筆的手,遲遲落不下來,她的眼淚奪眶而出,簽下名字,就代表著和弟弟永遠不再相見。她的心突然間好疼,她看到弟弟在窗外複雜的眼神,終於下定了決心,她拉起弟弟飛快地跑了出去。

  電影的最後,在雨裡姐弟兩個人狂笑著奔跑,整部影片也變得鮮活起來,我壓抑的心也有了些許輕鬆,隨著他們邊笑邊哭。弟弟撲倒姐姐懷裡,嘴裡喊著“姐姐,姐姐”,安然淚流滿面!她大聲地哭著,我想她應該是慶幸沒把弟弟送走吧!

  電影的結尾導演給了觀眾一個開放式結局,讓我們自行想象安然是否接受了弟弟,是繼續撫養他,還是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即使她選選後者,我想我們也不該指責她,畢竟對於弟弟的撫養她沒有責任,而且安然也給弟弟找到了一個好人家,並留下了一筆屬於弟弟的財產。但我更願意相信姐弟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雖然前方的路充滿坎坷,但他們走的義無反顧,因為親情血緣更重要!

  我的姐姐觀後感14

  清明小長假,電影市場闖出一匹黑馬——《我的姐姐》。因為身邊剛好有兩個姐姐,奉獻型的“姑媽輩”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兒,所以就直接買票去看了。

  在看的過程中,我有很強的代入感,結果是第二天頂著一雙又紅又腫的熊貓眼去上課。接受身邊或關心或好奇眼光的審視。淚點低的人真的不適合去看親情類的電影啊!

  隨著這部電影的大火,網上出現了很多文章:鼓吹殺死“中國式姐姐”,聲討原生家庭的罪惡,罵父母的自私,揭露重男輕女的劣根性。儼然掀起一場為“中國姐姐”維權的網路革命。

  很幸運,我沒有生長在重男輕女明顯的家庭裡。但我年少時確實得到過姐姐的呵護。姐姐在一次情緒崩潰時,曾歇斯底里的哭著說:“我顧這個,顧那個,誰來顧我呢?”記憶中姐姐確實為弟弟,妹妹犧牲了很多。看電影時我就在心裡想:姐姐呵護年少的我,我也要盡我所能照顧以後的她。

  現在九零後,零零後,有很多的高階知識分子,他們是教育的成功產品,但在他們的身上還有多少家國情懷呢?還記得年那個在畢業典禮上演講時說,美國的空氣都是多麼香甜的留學美國的中國女孩嗎?他們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凡事的思維模式是:這樣做,我將會得到什麼?從來不會想:這樣做,我將為我的團隊帶來什麼?我個人認為:在傳統文化中,親情,責任還是應該繼承下來,發揚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她們在竭力擺脫原生家庭時,內心深處也是對家庭充滿期待與渴望的。畢竟,家,是我們生命的起點,也是我們安頓靈魂的地方。在成長的路上,我們的思維層次提高了,胸懷廣闊了,與原生家庭和解了,這個過程也是完善自我的過程。你不能什麼都不為家庭成員做,卻希望其餘成員都為你服務。在所有關係裡,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間也是如此的。更何況,無論怎麼努力,終極一生,我們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就如文學巨匠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下的: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既然沒有完美的個體,哪來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說,如果每個人都猶如模型化的產品,那人生豈不是太無趣了!

  我的姐姐觀後感15

  清明節由於自己一個人宅在家三天實在無聊,便去看了電影—《我的姐姐》,怎麼說,對於陳思誠的電影還是有好感的,畢竟唐探裡有我最喜愛的昊然弟弟,但是這次的電影個人覺得並不是很好看,以下發言僅作為個人的觀後感。

  可能是這次獨自一人看的,所以很多精力都集中在電影上,並不像平常和朋友們一起,會偶爾聊聊天什麼的。首先是鏡頭,很多虛幻的遠鏡頭、半身鏡頭,說實話,可能是我的語文不夠好,根本不理解他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可能這就是所謂的詩人眼中的朦朧美。哈哈哈……但是我並不想買賬。

  其次是故事情節,故事主要講述了子楓妹妹飾演的護士某天突然接到電話電話,說爸爸媽媽出車禍死了,於是回到家裡處理喪事,見到了並不熟悉的弟弟,姑媽作為家裡的老大,幫忙處理弟弟和弟妹的身後事忙個不停,另一個弟弟在旁邊打麻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然(姐姐)剛開始並不接納弟弟,弟弟為了要吃一個媽媽做的肉包子跟她哭鬧個不停,後來還把泡麵倒在她的床單上。姐姐為了能安心考研,然後去北京學醫,準備給弟弟找一個收養家庭。但是弟弟並不樂意,自己打電話告訴對方他有暴力傾向,這時姑媽也過來了,說“長姐如母,你現在的任務是把你弟弟撫養長大”。然後姐姐就各種不樂意,反抗……中間的故事情節有點拖沓,以至於讓我看到一半想棄劇,最終的結局是姐姐在和弟弟相處的過程中逐漸接受了他,同時也放棄了找收養家庭,帶著他一起奔跑在陽光裡。哦,對,補充一下,姐姐之所以如此討厭弟弟,是因為弟弟是在姐姐上大學後父母偷偷生的,小時候父母一直想生二胎,但是由於生育政策不允許,所以讓姐姐裝殘疾好辦準生證,但是在街道上門檢查時,姐姐剛好穿著裙子在屋子裡跳舞,為此爸爸下手打了姐姐,中間還有其他的幾個情節講的是姐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

  怎麼說?我感覺劇情過於浮誇,為了表現姐姐的深情而過渡劇情,首先是父母雙亡,作為姐姐的姑媽忙前忙後料理後事,但是其他的舅舅們就只顧打牌,甚至絲毫看不出一點悲傷,現實情況肯定不是這樣,至少從我身邊看到的都不是這樣,自己的兄弟走了,孩子會不悲傷嗎?縱使再有隔閡也不至於一滴淚都沒有,兄弟也漠不關心的。

  再說說姐姐和弟弟之間,因為考研,為了夢想就不管自己的親弟弟,畢竟那是自己的血脈相連的人呀。至少我的姐姐就不是這樣,她比我大五歲,在上學前班的時候我才出生,那時候每天早晨媽媽給她炒雞蛋飯,總會給我留一大半碗,在劉集上初中,每個週末回來了都會給我帶幾個小籠包,畢業了在武鎮學紡織,差不多一個月回來一次也會給我帶好吃的。後面出去工作了,我在上初中,每個週六回來總會和她打半小時的電話,關心我的學習,聊聊她的工作什麼的。總是在細水長流的日子裡關心著我,我相信,縱使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她肯定也會管我的。我姐姐可不就是比這更了不起的嘛。

  所以整體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想表現姐姐的偉大、無私,但是過於誇張,不過想看的小夥伴還是可以去看看,電影還是有可取之處的,畢竟子楓妹妹的演技還是線上的。

  我的姐姐觀後感16

  電影《我的姐姐》講述的是父母因車禍雙亡,剛剛長大成人的姐姐被迫承擔養育年幼弟弟的故事。

  父母有著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為了生兒子,謊稱一胎女兒是瘸子,不惜冒險開假證明。女兒被寄養在姑媽家,兒子跟著父母一起生活,姐弟兩沒見過幾次面,關係冷漠生疏。車禍現場警察從父母的手機裡找到一張照片,其中只有他們和兒子,警察只能讓女兒出示身份證來查證他們的關係。弟弟的記憶裡爸爸是溫柔的,還會做好吃的紅燒肉;而姐姐的回憶裡只有被爸爸責罵毆打的場景。我非常心疼姐姐安然,父母對女兒的漠視與無情,無疑抹殺了女兒的存在,這樣極不公平的對待她是極其殘忍的,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無疑對孩子是一種摧殘和折磨。

  父母雙亡,留下上幼兒園的弟弟,因為有血緣關係,家裡的親戚們逼迫姐姐必須撫養弟弟,要她承擔起當姐姐的責任。而此時的姐姐正準備考研去北京上學,她想要逃離這個不公平被歧視的環境,想去大城市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無奈被眾人指責太自私。姐姐打算給弟弟找一個領養家庭,姑媽不僅多次阻攔,還用自己傳統的思想勸阻並且責罵,姑媽認為當姐姐的就理所應當為弟弟和家庭付出,甚至犧牲自己的人生。

  關於二胎,很多人覺得獨生子女太孤單,想要給他再生一個伴,等父母去世之後兩個孩子能互相照顧,相互扶持。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如果發生意外,兩個孩子年齡相差太大,老大已經成年,想要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而老二年紀太小,誰來承擔撫養的責任?如果老大不養老二,就會受到道德的譴責與世人的批判;如果老大養老二,老大必然會犧牲自己的人生。對於老二來說,小小年紀就沒了父母,只能靠別人養育,孩子的童年和成長都會受影響。影片中的父母留有一套房子,孩子們有容身之處,而現實生活中如果老大的生活無經濟保障,年幼的老二該怎麼辦呢?孩子和父母的選擇都沒錯,只是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來。

  姑媽,一個被“重男輕女”傳統思想毒害的姐姐;安然,一個想要掙脫傳統思想敢和生活反抗的姐姐,她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姑媽為了弟弟,放棄了自己最喜歡的俄語專業,把上學的機會讓給了弟弟;放棄了去俄羅斯做生意的機會,被父母叫回家幫弟弟帶娃。她這一生為了家庭付出太多,丟失了自我,唯一能讓她想起自己的時候,就是能說幾句好聽的俄語,看看那一堆失去了底座的俄羅斯套娃。安然,受夠了原生家庭的傷害,受夠了寄人籬下的辛酸與痛苦,不幸的成長經歷讓她變得獨立、堅強、勇敢,在任何時候她都敢與生活說不。她拼命地想要擺脫束縛,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姑媽在和安然幾次真心的交談中產生了理解之情,最後姑媽說:“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裡面。”其實姑媽的意思是,你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不必像我一樣走同樣的路,這是姑媽對安然的理解與疼惜,亦是對自己的命運不公的醒悟。

  姐姐在雨夜抱著父母的遺像,哭訴著自己的心聲,淚崩的場景讓人淚目,她是多麼渴望親情,多麼渴望父母的愛,可是她自始至終無法得到。姐弟在幾十天短暫的相處中產生了感情,當弟弟知道姐姐的夢想之後,主動聯絡領養父母,同意離開姐姐。年幼的弟弟用愛融化了姐姐冰冷的心,讓她感受到弟弟的愛和成全,她再也無法做到拋棄弟弟。影片的最後,安然在弟弟的領養家裡,看著那份不再與弟弟見面的協議,她艱難的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毅然扔掉手中的簽字筆,帶著弟弟跑了出去,他們一起開心地踢足球,最後相擁而泣。

  影片選擇美好的開放式結局,最終迴歸親情,讓人感動並且感到溫暖。願現實中的人們,能夠摒棄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平等對待每個小孩,尊重每個孩子的人生,多一些疼愛和關心,讓孩子能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和充滿快樂的童年。

  我的姐姐觀後感17

  或許,天災,人禍,就是如此的突然。

  一個大大的災難,悄悄降臨。一場意外的車禍,帶走了安然的父母,留下了她和一個上幼兒園的弟弟。一邊是她神之嚮往的北京,一邊是相依為命的弟弟,不知所措了,呆呆地望向父母的墳地,淚如泉湧。

  安子恆,她的弟弟,從小就經歷了至痛之災。深邃大大的眼睛,透露出了對父母的依戀與懷念。哪怕是作為旁觀者的我,也被真誠地打動,一個幼小的心靈,本該在父母的懷抱中嬉戲玩耍,卻只能睜著大大的眼睛去打量黑暗的夜,沒有繁星,沒有光明。

  留一盞燈,為你斷後。

  為了能去考研,安然一開始想把弟弟給其他人家,他和自己相差了十幾歲啊。“姐姐也是人啊”,當我聽到這句話時,也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血濃於水”這一詞我們是再也熟悉不過了的,但絕對不會有很多人會為一個人而放棄所有。因此,安然在將弟弟送給別人時,一直在深深地思考,而當真正忘不了一個人時,無論你怎樣做,那人的背影在你心中是永遠揮之不去的。

  我們並不能去選擇自己的人生,卻可以去抉擇未來所要走下的路。身前,身後,都有可能會佇立著一個背影,既然是無法切斷的血脈,那就讓我們去考慮一下。倘若在前,便為後者撐起一把傘,舉起一盞燈,倘若在後,便為擋雨之人相伴默默而行,即使無言,也會情深意切。那是上天的安排和回應,那麼,就讓我們去掌握,去珍惜吧。

  留盞燈,為你斷後。

  我的姐姐觀後感18

  因為一場車禍,爸爸媽媽相繼離世,導致了整個家庭支離破碎,留下了剛成年的姐姐和未成年的弟弟。該故事講的便是僅存的兩名家庭成員姐姐和弟弟之間的情感羈絆。

  爸爸媽媽有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在出車禍之前,姐姐和弟弟幾乎沒有交流。爸爸媽媽的突然離世,弟弟只能交由姐姐去照顧撫養,而姐姐因為爸爸媽媽“重男輕女”的思想一直對弟弟也耿耿於懷,無法和弟弟很好地相處。與此同時,姐姐也面臨著兩難的境地,是接過撫養弟弟的重任還是繼續追求獨立生活?

  弟弟年齡過小,誰來照顧呢?這對姐弟最親近的人便是姑媽了,但姑媽有一個癱瘓在床的老公需要照顧,而一雙子女又不爭氣,姑媽扛下了生活的所有,沒有餘力再撫養一個弟弟;接下來便是舅舅,舅舅整天沉迷於麻將場中,而且惦記著姐弟家的房子,顯然也不適合做弟弟的監護人;張子楓飾演的姐姐又想要考研,逃離掉這個重男輕女的環境,逃離掉這個令人窒息的生活環境。

  姐姐給弟弟找好了領養家庭,但和弟弟相處的過程中,漸漸地和弟弟產生了感情,意識到了親情血濃於水的意義,影片的最後,姐姐終將弟弟擁入懷中,姐弟間的親情也在這一刻展現的淋漓盡致。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想到了自己的姐姐,雖然和姐姐爭吵的時間要比和睦的時間長,但之間的感情任何東西也換不來。片中的姐姐說:“我的人生不是隻有你一個人啊”,而弟弟說:“我只有你了”,這幾句臺詞對觀眾來說簡直催淚俱下。

  是啊,姐姐的人生還有待綻放,不甘於現在的護士工作,“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人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一直想透過考研去北京發展,她的人生不只有一個人。可弟弟呢,只有姐姐一個人了,爸爸媽媽被車禍奪去了生命,原本依戀在父母身邊咿咿呀呀的小孩子倏然間只有一個姐姐了,又該讓弟弟怎麼辦呢?

  賈盛強的歌曲《姐姐》裡歌詞寫到:

  記得小時候,這樣做過家家泥,

  童年時候飛走的你折的紙飛機,

  什麼時候再飛回我手裡,

  泥巴抹在臉上那是做遊戲,

  光著腳丫追我說要教訓你,

  我的姐姐,長著一對可愛的虎牙,

  大手牽著我的小手,陪著我長大。

  我的姐姐觀後感19

  看了電影《我的姐姐》,感覺流了一噸的眼淚。但你如果問我對這個片子的觀後感,我只能見仁見智的說,對於我而言,我並不覺得它配得上豆瓣高分。

  先不說這個片子確實有很多邏輯BUG、養育漏洞以及強行拗的戲劇衝突,看的略顯突兀和尷尬。僅單純的從劇情來說,我都幾乎沒有為姐姐掉過眼淚,我一噸的眼淚,絕大部分都是為弟弟而落。

  之前看過一些影評,多數渲染的都是重男輕女,女性獨立、親情血緣之類的。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做了媽媽的原因,家裡正好有和電影裡弟弟差不多大的孩子,所以代入感很強;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從小本身也是個姐姐,卻並沒有遭受父母過於明顯的重男輕女以致於沒有感同身受。整個觀影過程,我全程都在心疼弟弟。雖說弟弟的演技真的比姐姐差了好大一截,有點並不真實。

  其實弟弟有什麼錯,他才是整個片子裡面最無辜的。他還那麼小,在爸爸媽媽的寵溺下,吃著爸爸煮的紅燒肉,媽媽蒸的肉包子長大,並不懂得姐姐和父母之間的恩怨情仇。可是,突然間,爸爸媽媽不見了,消失了,變成了姐姐口中的“灰”,再也見不到了。他一遍一遍的懵懂無知的問姐姐,爸爸媽媽呢,爸爸媽媽呢?

  姑媽深陷困境不能養他,舅舅不務正業養不好他,姐姐想方設法不想養他。而他才6歲,他沒有姐姐那麼宏偉的人生追求,沒有姐姐的勇敢獨立和不畏權勢,他想要的只是有人給他講講睡前故事,雷雨天氣有人陪他一起睡覺,或者有人願意跟他一起踢踢足球。

  成人世界的那些是是非非,和他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小時候也被重男輕女過,我奶奶曾經拿香蕉給我弟弟吃,還說快點吃完,不然姐姐就要放學回來了。這情節和電影裡姑姑的遭遇簡直如出一轍。但其實,你能說我奶奶不愛我麼?我覺得並不是,只是她那個年代的認知過於愚昧和陳舊,以致於她並不懂得這樣對我會是個傷害。我也相信,身為父母,絕大多數都是愛孩子的。遺憾的是,他們很多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他們無法改變的生活環境中,潛移默化的走偏了。他們甚至自己都不知道,他們的無知,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那些被歧視對待過的傷已然存在,撫平它已經很困難了。那些經歷重重困難,努力拼搏的女孩們,在掙脫不被愛護的黑暗歲月後,要做的難道僅僅是去仇恨我們的上一輩,或僅僅是讓上一輩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嗎?難道我們要做的,不是怎樣讓自己走出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而快樂的生活下去,以及怎樣讓我們的下一輩不再遭受這樣的歧視對待嗎?

  血緣關係本就奇妙,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完美的父母鳳毛麟角。我們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如今正在不斷努力的,也不過是一名合格的父母。對於那些在長期浸淫在封建思想下生活的父母,或許不能原諒,也盡力多一份理解吧。

  再說回來劇情,雖說弟弟讓我哭了整場,但是一個六歲的孩子會在合適的時機說出“煮豆燃豆萁”,會在姐姐說“我的世界不是隻有你”時候說出“我只有你了”,還會犧牲自己去成全想去北京的姐姐,真的讓人啞然,至少我7歲的兒子肯定沒這樣的心智。

  而這一噸眼淚,依然為真情而流。親情,永遠是世界上最寶貴的。只是,我們幾乎都不懂得在擁有的時候珍惜。

  我的姐姐觀後感20

  中國式濃濃的親情把便是把外放的東西與情感全部都擱在心裡。它的樣子和表達方式有很多,但愛是不變的核心。

  看了電影,發現電影裡有兩個姐姐——安然和姑媽。

  安然的姑媽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中出來的女人,她的習慣永遠是圍著孩子、家庭、丈夫、父母轉。她只懂得一味地付出,過著上有老下有小,緊衣縮食的生活。然而,除了生活上的一些習慣外,觀念上更有這中國式家庭與親情的影子在。

  “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一直都是”,這番話出自姑媽,也道出中國式家庭中的痛點。一聲姐姐,一生隱忍,失去自我為整個家庭付出。

  為了勸安然把弟弟養大,姑媽常常將“長姐如母,你要把弟弟好生養大”掛在嘴邊。看完電影后,我腦袋裡都回蕩著——“長姐如母”、“你是姐姐就必須...”、“他比你小,你要讓著他”.....

  姑媽用這套說辭去勸說安然,但從這些話中也折射出姑媽的命運。作為家中的長女,她的媽媽何嘗不是用這番話來約束她?她又何嘗不是可憐之人?

  都說最失敗的教育有五種,大的孩子要讓著小的孩子、老二一哭都是老大的錯、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比自己家的優秀、長輩說的都是對的、必須學習好才是一個優秀的孩子。而姑媽從小一直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下,被父母教育如何做一個懂得付出的女兒,如何做一個懂得隱忍的女兒。

  你叫我一聲姐姐,從此便是一生,這一生都要做一個懂事的姐姐,做一個只懂得付出的姐姐。這也是中國是家庭下女性的處境,彷彿謙讓、付出都成為理所當然。

  姑媽就是被這教育毒打的女性,為了弟弟上學自己放棄了學業,為了讓家人過得好,早早外出打工,長大後圍著家庭轉,從未為自己考慮過。家庭對她的影響,是一輩子無法改變的,所以她才會如此教育安然。

  一個家庭對孩子影響有多大?姑媽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安然亦是如此。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安然,沒有安全感,由於環境的影響她更希望遠離現在的生活,更渴望自由不願被束縛。所以她一心想去北京考研,為了就是離開從小生活的地方,想離開那個令她窒息的地方。

  在影片中安然有這麼一句臺詞: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人,一旦被欺負,一定會打回去,即便打不過也要打。這樣的性格就是環境影響的,因為身邊沒有父母給撐腰,只能激發自我保護機制,為了就是將自己保護起來不受傷害。經歷過的人,一定能懂這句話,但也希望每個女孩子都不會從中看到自己。

  姑媽用自己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去勸說安然,但安然並不想一輩子在這個地方生活,她是追求自由的人,她嚮往的是北京。“我不止是姐姐,我也是我”,所以才發生了眾多互相撕扯的橋段,才有了與弟弟從互相看不順眼到互相治癒的過程。

  安然18歲時,弟弟出生了,爸媽意外去世後她被告知有這麼一個弟弟,兩人素未蒙面更別說有深厚的感情。從法律上講,安然是姐姐,從情感上講,安然需要照顧弟弟,但是從個體上講,安然只需要為自己而活,她沒有責任與義務去幫助弟弟。與姑媽不同,安然不認命,也不願將自己束縛在這樣的家庭與條條框框中。“他沒有錯,但我也不能為他放棄更多”,安然試圖擺脫中國式家庭束縛,追求自我。

  在姑媽看來,一家人沒道理可講,講的是親情。作為姐姐就必須要管弟弟的生活,要為他的人生負責。但在安然看來,她不止是姐姐這一個身份,更是安然這麼一個個體。面對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安然很是苦惱,但經過與弟弟的相處,慢慢的從互相看不順眼到後面相依為命,這對熟悉又陌生的姐弟倆互相治癒。

  這是我和男朋友一起看的第一個電影,他沒有感同身受,只覺得很壓抑,電影表達的主題太重了。但是我讓他換位思考,如果他在面對這樣一位弟弟時,到底是該抱起他?還是放下他?

  第一次是安然一個人在默默給父母燒紙錢的畫面,就覺得很震撼,因為和我當時的經歷很像。在我十二歲那年,我失去了一個愛我的人,失去了一輩子的父愛,但是卻只能接受冷冰冰的現實。從那以後,我比同齡人似乎都要懂事許多,在其他大人的眼裡,我很懂事,會幫媽媽分擔家務,會陪媽媽幹農活;在媽媽眼裡,我很努力學習,很少要生活費,不像弟弟那麼叛逆不懂事,會經常惹事,裝病不去上課。媽媽和爸爸都沒有去過我上學的學校接過我,也沒有參加過班主任組織的家長會。家裡只有哥哥去過我的家長會,那一次哥哥被其他同學稱為“最年輕的家長”,但其實我只有心酸,我希望爸爸還在,能看到我被表揚。

  第二次掉眼淚是安然和同事爭吵,“做護士怎麼了?”我那時候的感受是很真實,場景和現實太貼切了,沒有背景就應該被欺負嗎?被欺負還不能反擊?在安然男朋友都勸她妥協的時候,我覺得很難過,為什麼所有人都不理解我的自尊,不理解我也有不服輸的心態呢?

  第三次是因為弟弟和姐姐最後達成了和解,弟弟讓自己欺負過的小女孩打電話給領養家庭,說“我願意和你們過”,他還小,但是他明白姐姐想要去北京的心願,想讓姐姐實現夢想,不想拖累姐姐;而姐姐在努力了後,去到領養家庭,把賣房子的錢分成兩份,一份給“已經被領養的弟弟”。當領養弟弟的兩個大人拿出“不再聯絡不再見面”的協議出來的時候,姐姐的手顫抖了,她也不捨得弟弟吧。弟弟在窗外踢球,但是卻有意無意地看著屋內的大人們,他心裡一定是希望姐姐帶她回家的吧。

  看完電影才聽說,這個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拍攝出來的,在現實生活裡,姐姐並沒有接回弟弟。但是我覺得姐姐為弟弟做了更好的選擇,她才成年,放棄了一切也未必能給弟弟一個穩定的家。她同時也為自己做出了一個相對好的決定,不用放棄夢想,不用放棄男友,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可能她自己成家以後,她會想起這個被她送給領養家庭的弟弟,會感到有一些無奈和後悔吧。不管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姐姐都值得被尊重。

  電影裡最後的擁抱和哭泣,真的讓我釋懷,姐姐沒有放棄弟弟,我會想著他們以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呢?姐姐接弟弟上下學,兩個人一起成長,弟弟會懂得姐姐的不容易,好好學習,姐姐有了新的生活目標,保護和撫養弟弟長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