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大國工匠的事蹟(精選10篇)

五個大國工匠的事蹟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五個大國工匠的事蹟(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五個大國工匠的事蹟1

  胡雙錢,在30年的航空技術製造工作中,他經手的零件上千萬,沒有出過一次質量差錯。

  他叫胡雙錢,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數控機加車間鉗工組組長,一位本領過人的飛機制造師。

  “每個零件都關係著乘客的生命安全。確保質量,是我最大的職責。”

  核准、劃線,鋸掉多餘的部分,拿起氣動鑽頭依線點導孔,握著銼刀將零件的銳邊倒圓、去毛刺、打光這樣的動作,他整整重複了30年。

  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和著空氣中漂浮的鋁屑凝結在頭髮、臉上、工服上這樣的“鋁人”,他一當也是30年。

  胡雙錢讀書時,技校老師是位修軍機的老師傅,經驗豐富、作風嚴謹。“學飛機制造技術是次位,學做人是首位。幹活,要憑良心。”這句話對他影響頗深。

  一次,胡雙錢按流程給一架在修理的大型飛機擰螺絲、上保險、安裝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歡‘放電影’,想想今天做了什麼,有沒有做好。”那天回想工作,胡雙錢對“上保險”這一環節感到怎麼也不踏實。保險對螺絲起固定作用,確保飛機在空中飛行時,不會因震動過大導致螺絲鬆動。思前想後,胡雙錢不踏實,凌晨3點,他又騎著腳踏車趕到單位,拆去層層外部零部件,保險醒目出現,一顆懸著的心落了下來。

  從此,每做完一步,他都會定睛看幾秒再進入下道工序,“再忙也不缺這幾秒,質量最重要!”

  “一切為了讓中國人自己的新支線飛機早日安全地飛行在藍天。”

  從2003年參與ARJ21新支線飛機專案後,胡雙錢對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ARJ21是民用飛機,承載著全國人民的期待和夢想,又是“首創”,風險和要求都高了很多。胡雙錢讓自己的“質量弦”繃得更緊了。不管是多麼簡單的加工,他都會在幹活前認真核校圖紙,操作時小心謹慎,加工完多次檢查,“慢一點、穩一點,精一點、準一點。”並憑藉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對質量的執著追求,胡雙錢在ARJ21新支線飛機零件製造中大膽進行工藝技術攻關創新。

  型號生產中的突發情況時有發生,加班加點對胡雙錢來說是“家常便飯”。“哪行哪業不加班。”他總說,“為了讓中國人自己的新支線飛機早日安全飛行在藍天,我義不容辭。”

  一次臨近下班,車間接到生產排程的緊急任務,要求連夜完成兩個ARJ21新支線飛機特製件任務,次日凌晨就要在裝配車間現場使用。

  他下班沒有回家,也沒有讓大家失望,次日凌晨3點鐘,這批急件任務終於完成,並一次提交合格。

  “如果可以,我真的好想再幹三十年!”

  胡雙錢從小就喜歡飛機。小時候,為了看飛機,他不惜從家步行兩個多小時到大場機場附近,躲在跑道邊的農田裡看飛機起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溝邊的蚊蟲叮得滿身是包。

  胡雙錢技校畢業後進入上飛公司。一進門,學鈑鉚工的他就被分配到專業不對口的機加車間鉗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老實憨厚的胡雙錢選擇了留下。憑著“只要能造飛機,自己堅決服從組織分配”的一股勁,他開始了自己的鉗工生涯。

  30年裡,無數艱難時刻他都挺過去了,唯獨“運十”飛機的命運成了他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心結。現在看到國家又重拾大飛機的夢想,他選擇了一種特殊的方式延續再幹30年的豪情——把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更多胸懷大飛機夢的年輕人。在一屆上飛公司技能大賽中,他帶領的班組3位參賽選手,囊括了鉗工技能比賽前三名。

  胡雙錢說:“參與研製中國的大飛機,是我最大的榮耀。看到我們自己的飛機早日安全地翱翔在藍天,是我最大的願望。”

  能夠研發大型客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在這個處於現代工業體系頂端的產業裡,手工工人雖已越來越少,卻不可替代,即使是生產高度自動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著獨當一面的手工工匠。中國商飛總裝製造中心高階鉗工技師胡雙錢就是這樣一位手藝人,35年裡他加工過數十萬件飛機零件,沒有出現過一個次品。

  “夢想成真的感覺多少錢都買不來”。

  胡雙錢出生在上海一個工人家庭,從小就喜歡飛機。製造飛機在他心目中更是一件神聖的事,也是他從小藏在心底的夢想。

  1980年,技校畢業的他成為上海飛機制造廠的一名鉗工。從此,伴隨著中國飛機制造業發展的坎坎坷坷,他始終堅守在這個崗位上。2002年、2008年我國ARJ21新支線飛機專案和大型客機專案先後立項研製,中國人的大飛機夢再次被點燃。有了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澱,胡雙錢覺得實現心中夢想的機會來了。大飛機制造讓胡雙錢又忙了起來。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將近5米,最小的比曲別針還小。胡雙錢不僅要做各種各樣形狀各異的零部件,有時還要臨時“救急”。一次,生產急需一個特殊零件,從原廠調配需要幾天時間,為了不耽誤工期,只能用鈦合金毛坯來現場臨時加工。這個任務交給了胡雙錢。這個本來要靠細緻程式設計的數控車床來完成的零部件,在當時卻只能依靠胡雙錢的一雙手和一臺傳統的銑鑽床,連圖紙都沒有。打完需要的36個孔,胡雙錢用了1個多小時。當這個“金屬雕花”作品完成之後,零件一次性的透過檢驗,送去安裝。 現在,胡雙錢一週有6天要泡在車間裡,但他卻樂此不疲。他說:“每天加工飛機零件,我的心裡踏實,這種夢想成真的感覺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飛機關係到生命,幹活要憑良心”。

  55歲的胡雙錢是上海飛機制造廠裡年齡最大的鉗工。在這個3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裡,胡雙錢和他的鉗工班組所在的角落並不起眼,而打磨、鑽孔、拋光,對重要零件細微調整,這些大飛機需要的精細活都需要他們手工完成。劃線是鉗工作業最基礎的步驟,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結果。為此,老胡發明了自己的“對比檢查法”:他從最簡單的塗淡金水開始,把它當成是零件的初次劃線,根據圖紙零件形狀塗在零件上,“好比在一張紙上先用毛筆寫一個字,然後用鋼筆再在這張紙上同一個地方寫同樣一個字,這樣就可以增加一次複查的機會,減少事故的發生。”胡雙錢說。

  “反向驗證法”則是令胡雙錢最為珍視的“金科玉律”、“獨家秘訣”。這也與最基礎的劃線有關:鉗工在劃線零件角度時,通常採用萬能角度尺劃線,那麼如何驗證劃線是否正確?如果採用同樣方法複查,很難找出差錯。這時,胡雙錢就會再用三角函式算出劃線長度進行驗證。結果一致,OK;結果不相符,就說明有問題了。這樣做,無異於在這一基礎環節上做了雙倍的工作量,但卻為保證加工的準確和質量,減少報廢等打下基礎。他說:“質量問題不是罰不罰款能解決的,飛機關係到生命,幹活要憑良心。”

  因為長期接觸漆色、鋁屑,胡雙錢的手已經有些發青,而經這雙手製造出來的零件被安裝在近千架飛機上,飛往世界各地。胡雙錢在這個車間已經工作了35年,經他手完成的零件沒有出過一個次品。

  “最好再幹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

  2008年,承擔大型客機研製任務的中國商飛公司成立。職工收入有了相應增加,還增加了補充公積金,胡雙錢一家也開始盤算買房的事。前兩年終於貸款買了一套70平方米的二手房,搬離了蝸居20多年的30平方米老公房。為此,全家人開心不已。胡雙錢閒下來時,也會清理清理房間,把玻璃刷得乾乾淨淨,油煙機擦得清清爽爽。做家務也和工作時一樣,一絲不苟,表裡如一。

  近年來,默默無聞的老胡獲得了不少榮譽。2009年,他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平生第一次走進莊嚴的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胡雙錢感慨:“我們趕上了好時代。”他說,“我們的民機事業經歷過坎坷與挫折,但終於熬過來了,迎來了春天。我們應該更加珍惜今天的事業,想要更好,也還要靠自己。”

  胡雙錢現在最大的願望是,“最好再幹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

  五個大國工匠的事蹟2

  焊接技術千變萬化,為火箭發動機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勝任的了,高鳳林就是一個為火箭焊接“心臟”的人。

  高鳳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國營二一一廠特種熔融焊接工、發動機零部件焊接車間班組長,特級技師。

  30多年來,高鳳林先後參與北斗導航、嫦娥探月、載人航天等國家重點工程以及長征五號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一次次攻克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出色完成亞洲最大的全箭振動試驗塔的焊接攻關、修復蘇製圖154飛機發動機,還被丁肇中教授親點,成功解決反物質探測器專案難題。高鳳林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等20多個獎項。

  絕活不是憑空得,功夫還得練出來。高鳳林吃飯時拿筷子練送絲,喝水時端著盛滿水的缸子練穩定性,休息時舉著鐵塊練耐力,冒著高溫觀察鐵水的流動規律;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學實驗,他的雙手至今還留有被嚴重燙傷的疤痕;為了攻克國家某重點攻關專案,近半年的時間,他天天趴在冰冷的產品上,關節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戲稱為“和產品結婚的人”。2015年,高鳳林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高鳳林以卓爾不群的技藝和勞模特有的人格魅力、優良品質,成為新時代高技能工人的時代座標。

  五個大國工匠的事蹟3

  張冬偉是個80後,但手裡的活兒卻讓老師傅們豎起大拇指。他是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總裝二部圍護系統車間電焊二組班組長、高階技師,主要從事LNG(液化天然氣)船圍護系統的焊接工作。雖然年紀不大,卻已是個明星工人,所獲獎勵無數:2005年度中央企業職業技能大賽焊工比賽銅獎、2006年第二十屆中國焊接博覽會優秀焊工表演賽一等獎,是當今世界最先進、建造難度最大的45000噸集裝箱滾裝船的建造骨幹工人。

  LNG船是國際上公認的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為LNG船核心的圍護系統,焊接是重中之重。圍護系統使用的殷瓦大部分為0.7mm厚,殷瓦焊接猶如在鋼板上“繡花”,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耐心和責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對肩上的重擔,張冬偉不斷地磨練自己的心性,培養專注度,潛心研究焊接工藝。為了攻破技術難關,他與技術人員放棄休息時間,日夜埋頭圖紙堆中,潛心鑽研技術突破。最終,他主持的實驗取得成功,得到專利方的認可,並用於LNG船實船生產,收到良好成效。

  張冬偉特別注意經驗的積累總結,國內沒有現成的'作業標準,他就不斷摸索完善各類焊接工藝,先後參與編寫了多部作業指導書,為提高LNG船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張冬偉,是中國廣大“造船工匠”的傑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紅的青春譜寫了一曲執著於國家海洋裝備建設的奉獻之歌。

  五個大國工匠的事蹟4

  孟劍鋒是北京工美集團的一名鏨刻工藝師,他用純銀精雕細琢鏨刻的“和美”純銀絲巾,在去年北京APEC會議上,作為國禮之一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從業二十年來,他追求極致,對作品負責,對口碑負責,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將誠實勞動內化於心,這是大國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國製造的品質保障。

  純手工國禮 出自我手

  北京APEC會議上送給外國領導人和夫人的國禮中有一件看起來是草藤編織的果盤,裡面有一條柔軟的銀色絲巾,絲巾上的圖案清晰自然,賞心悅目。為了分別作出果盤的粗糙感和絲巾的光感,孟劍鋒反覆琢磨、試驗,親手製作了近30把鏨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鏡下做了5天。

  追求極致 超越自我

  追求極致,這是孟劍鋒給自己提的標準。支撐果盤還需要4箇中國結作為托兒,工藝標準並沒有規定它們必須是手工加工。技師們準備用機械鑄造出來,再焊接到果盤上,但是,鑄造出來的銀絲上有砂眼,儘管極其微小,孟劍鋒心裡卻怎麼也過不去這道坎。在他心目中,沒有瑕疵,並且是純手工,這才配得上做國禮。

  如今,已經是國家高階工藝美術技師的孟劍鋒,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他覺得要幹好工藝美術這行還應該懂繪畫,現在有時間就和愛人一起出去寫生、練素描。孟劍鋒說,有一天,他一定會拿出一個像樣的繪畫作品,就像做鏨刻那樣,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極致。

  一句話概括

  北京APEC會議上,我國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國禮之一——“和美”純銀絲巾果盤,是孟師傅在只有0.6毫米的銀片上,經過上百萬次的精雕細琢才打造出的“絲巾”。航天英雄、奧運優秀運動員、汶川地震紀念等獎章都是出自孟劍鋒之手。

  五個大國工匠的事蹟5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潛深最深的載人潛水器,其研製難度不亞於航天工程。在這個高精尖的重大技術攻關中,有一個普通鉗工技師的身影,他就是顧秋亮——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職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席裝配鉗工技師。

  10多年來,顧秋亮帶領全組成員,保質保量完成了蛟龍號總裝整合、數十次水池試驗和海試過程中的蛟龍號部件拆裝與維護,還和科技人員一道攻關,解決了海上試驗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用實際行動演繹著對祖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忠誠與熱愛。

  作為首席裝配鉗工技師,工作中面對技術難題是常有的事。而每次顧秋亮都能見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餘年來養成的“螺絲釘”精神。他愛琢磨善鑽研,喜歡啃工作中的“硬骨頭”。凡是交給他的活兒,他總是絞盡腦汁想著如何改進安裝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裝精度,確保高質量地完成安裝任務。正是憑著這股愛鑽研的勁,顧秋亮在工作中練就了較強的創新和解決技術難題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項高技術高難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裝除錯任務。

  已近花甲的顧秋亮仍堅守在科研生產第一線,為載人深潛事業不斷書寫我國深藍乃至世界深藍的奇蹟默默奉獻。如今,他又肩負起了新的挑戰——組裝4500米載人潛水器。

  五個大國工匠的事蹟6

  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

  今年53歲的高鳳林,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廠發動機車間班組長,35年來,他幾乎都在做著同樣一件事,即為火箭焊“心臟”——發動機噴管焊接。有的實驗,需要在高溫下持續操作,焊件表面溫度達幾百攝氏度,高鳳林卻咬牙堅持,雙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皰。因為技藝高超,曾有人開出“高薪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聘請他,高鳳林卻說,我們的成果打入太空,這樣的民族認可的滿足感用金錢買不到。他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極致:焊點寬 0.16毫米 管壁厚0.33毫米

  “長征五號”火箭發動機的噴管上,就有數百根幾毫米的空心管線。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鳳林需要透過3萬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們編織在一起,焊縫細到接近頭髮絲,而長度相當於繞一個標準足球場兩週。

  專注:為避免失誤 練習十分鐘不眨眼

  高鳳林說,在焊接時得緊盯著微小的焊縫,一眨眼就會有閃失。“如果這道工序需要十分鐘不眨眼,那就十分鐘不眨眼。”。

  堅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發動機

  高鳳林說,每每看到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後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正是這份自豪感,讓高鳳林一直以來都堅守在這裡。35年,130多枚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他焊接的發動機的助推下,成功飛向太空。這個數字,佔到我國發射長征系列火箭總數的一半以上。

  匠心:用專注和堅守創造不可能

  火箭的研製離不開眾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從藍圖落到實物,靠的是一個個焊接點的累積,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

  專注做一樣東西,創造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可能,高鳳林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五個大國工匠的事蹟7

  張冬偉,滬東中華造船集團焊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難的焊接技術,殷瓦板牛皮紙一樣薄,一條LNG船上的手工焊縫長達13公里,一個針眼大小的漏點,都有可能帶來致命後果。

  而他的焊接技術不但質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觀上也完美無缺。

  寧允展,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高階技師。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師,是中國第一位從事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稱為“鼻祖”。

  從事該工序的工人全國不超過10人。

  他研磨的轉向架裝上了644列高速動車組,賓士8.8億公里,相當於繞地球22000圈。

  五個大國工匠的事蹟8

  顧秋亮,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組裝工人。

  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其組裝對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在中國,能實現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顧秋亮。

  成功把“蛟龍”送入海底後,他的新挑戰是組裝中國首個完全自主設計製造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

  這8位“國寶”級的“大國工匠”,都是奮鬥在生產一線的傑出勞動者,都工作在最普通的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他們是當今中國千千萬萬一線工人中的一員,他們所做的工作,正是千千萬萬中國工人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但是他們精湛的技藝和積極探求的精神,令人讚歎不已。

  他們雖沒有過硬的學歷,也沒有超人的天賦,但他們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鑽研精神立足本職工作,在本職崗位上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和完美。

  即使再小的細節,他們都會全心專注,全力以赴,即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們也沒有任何怨言。

  他們善於從細微處入手,用“螺釘”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尋發展、求突破。

  精湛的技術加上敬業奉獻、精益求精的精神,這就是人們常常稱道的“德技雙馨”,讓人敬畏和感動。

  這種執著、堅守、奉獻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正是當今時代的“工匠精神”。

  而他們身上所擁有的那種對工作的無限熱愛、對事業的執著專注、對質量的極致追求以及甘心奉獻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現實展示,是當今時代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堅守、執著、熱愛、奉獻.....這世界一切美好的形容詞用在他們身上都不違和,正是有著這樣一群人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五個大國工匠的事蹟9

  胡雙錢,男,漢族,1960年7月生,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數控機加車間鉗工組組長。人稱為“航空‘手藝人。曾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質量金獎等榮譽稱號。

  1980年,從小就喜歡飛機的胡雙錢進入當時的上海飛機制造廠,親身參與並見證了中國人在民用航空領域的第一次嘗試——運10飛機研製和首飛。那一刻他強烈感受到“造飛機是一件很神聖事”。然而,上個世紀80年代初運10專案下馬了,原本聚集了各路中國航空製造精英的工廠轉眼間冷清了下來,爭搶這些飛機技師的各公司專車甚至開到了工廠門口,面對私營企業老闆開出的優厚工資,胡雙錢謝絕了。

  五個大國工匠的事蹟10

  王進。平步百米鐵塔,橫穿,特高壓。世界第一的榮耀,他面對生死平靜地寫下來!在刀鋒上跳舞,保護歲月通明,燈火萬家。王進是電網特高壓檢修工,成功完成全球首個±660KV直流輸電線路帶電工作。王進參加了防冰危險、奧運會和全運會保電、線路防舞管理等重大任務,帶電檢查實現了300多次零失誤,為社會節約了1000萬度的電力,避免了數億人的經濟損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