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第三課的觀後感800字(精選6篇)

天宮課堂第三課的觀後感800字

  看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天宮課堂第三課的觀後感800字(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天宮課堂第三課的觀後感800字1

  “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

  推開雲霾,穿過那脈動氣層,遨遊太空,遨遊於那無盡星簾,探索著,那源頭無限。

  不覺已迎來了第三次的天宮課堂,全體師生雖因疫情無法相聚一堂,但我們也透過線上形式觀看了久違的天宮課堂。每個人的心中都懷揣著興奮與激動……

  本次課堂與上次大差不差,仍舊使用“天地對話”進行授課。神舟十四號的飛行承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全國的人民開展了一節生成有趣的“物理兼生物實驗課”。航天員們向我們大家介紹了問天實驗室;講述了毛細效應實驗;介紹了植物生長研究專案;還做了許多趣味難忘的小實驗,如水球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以及會調頭的扳手……最後還與同學開展了天地互動環節——四個省份的中小學生在與航天員們的精彩互動中,提出了許多深奧或有趣的問題,如:

  未來還有什麼動植物“住”進生命生態櫃?為何在微重力環境下植物的根能植入土壤?植物在太空生長週期與地面有區別嗎?太空植物接受的光照是自然光還是燈光?機械鐘和電子鐘在太空能使用嗎?空間站顛簸嗎?可以看到其他航天器嗎?在宇宙中看地球有幾種顏色?怎樣成為一名航天員?這些問題有幼稚,有成熟,但它們都寄予了全國中小學生,甚至廣大人民對太空的嚮往好奇。航天員們也對其作出了或詼諧、或嚴肅的回答。在互動環節結束後,航天員們也都十分欣慰與自豪。他們欣慰祖國的花朵們的蓬勃朝氣,欣慰祖國花朵對夢想的追逐不棄;他們自豪國家的繁榮昌盛,自豪有國家人民的關注與讚譽。

  今日,我們透過天宮課堂揭開了問天實驗艙神秘的面紗,也透過對控制變數法和模式植物的學習都有了更好的認識,除此之外,航天員老師還透過一些太空物理實驗向我們展示了太空微重力的神奇,。我們也透過航天員和科學家配合完成的樣本採集任務體會了“天地通一合作”的魅力。未來,更多的科學實驗即將在太空開展,讓我十分期待。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相信隨著更多空間站的建起,必將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生命的本質,探索宇宙的未知。

  今年是載人航天工程立項30週年,30載,歲月荏苒,幾代航天人開拓創新,未來,中國人探索的步伐將邁向更深更遠的宇宙,星辰大海,必將留下更多屬於我們的印記。載人航天的未來,需要我們青少年,科學探索的事業也更需要我們。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天宮課堂第三課的觀後感800字2

  “天宮課堂”第三課定於10月12日下午15時45分開始,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將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將面向全球進行現場直播。

  浩瀚宇宙充滿夫知,人類對直理的探索永無止境,永攀科技高峰的腳步從未停歇。中國始終飽含對太空的探索熱情,堅定科技創新的信心,浩瀚星河中的“天宮”為廣大青少年諑夢未知寶審,提升科學素養,增進愛國共識提供了新的科普課堂。

  今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建立66年。66難奮進,66華秋實,中國航天人依靠自力更生的韌勁、銳意創新的闖勁,推動國家航天事業堅定邁進“跟跑”“領跑”的新時代。放飛“嫦娥”,取回月壤,實現攬月夢想;遠送“天問”,遙控“祝融”,實現探火夢想:託舉“神舟”“天宮”“天舟”“天和”,逐步實現飛天夢、步天夢、駐天夢,中國航天的圓夢之筆跨越數億公里,把“中國紅”揮灑在星河之中,成為播種科學種子的最好教材。

  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青少年好奇宇宙、崇尚科學、熱愛創新,中國的航天科技事、才能活力迸發、後勁十足。正是基於此,“天宮課堂”成為當下培育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最鮮活載體。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生動介紹展示了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專案介紹,授課期間,航天員透過視訊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在現場教學、天地互動中,青少年能夠更加直觀地從太空的“神奇之外”中感知科學魅力,在心中和下一顆愛科學的和子。

  在實時交流中,中小學生能夠更好了解祖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和成就,感悟航天事業孕育出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偉大精神,進一步增進青少年對航天科技的興趣,激勵他們志存高遠,熱愛祖國、建設祖國。後續,“天宮課堂”將持續開展太空授課活動,積極傳播載人航天知識和文化,“天宣”將成為激勵全國青少年傳承愛國主義精神的新課堂。

  “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夢想是激發活力的源泉。中華民族是勇於追夢的民族。”2013年,神舟十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王亞平首次在太空授課;如今,在“太空班”孩子心中播下的“航天種子”已經發芽開花,一批批新時代的航天人正不斷湧現。現在,“天宮課堂”以更新,更高的創新平臺為青少年普及科學知識,必將在青少年心中種下“追光逐夢”的新種子,為國家航天事業發展培育更龐大的“後備軍”,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更和諧的創新環境。

  “年少所愛,終將奔赴。”期待“天宮課堂”串聯起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堅定腳步,鋪就好中國青少年奔向“星辰大海”的逐夢之路,點燃愛祖國、愛科學的“星星之火”,照亮祖國繁榮昌盛的新徵程。

  天宮課堂第三課的觀後感800字3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從那個任人宰割的時代,到如今建造起屬於我們中國人的“星星”,再到今天我們的航天員自如得在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中國科技進步的腳步永不停歇。

  2022年10月12日,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他們精確又有趣的講解,讓我們從中獲得樂趣與奧秘太空的知識,激發無數青少年對太空的無限遐想。

  首先,三位航天員們向我們介紹了問天實驗艙的基本情況以及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等。

  其次,他們又做了“水球變懶實驗”,他們先擠出一些水,再在晃晃悠悠的透明水球中小心翼翼得放入一顆空心鋼珠,鋼珠慢慢悠悠穿過水球,眼看就要透過水球飛到空氣中去。可是,突然水球彷彿有粘性似的,一下子把鋼珠“拽”過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是微重力環境下,液體與液固混合體在相同力度衝擊作用下的振動表現,激發了我們無限好奇心。

  緊接著,他們又向我們表演太空趣味飲水,這可讓我來了興趣。三位宇航員用長達兩米的引水管,地面由於重力的作用,飲水管越長,吮吸水的力越大。而空間站是微重力環境,不費力就能喝到水。這個實驗真的是有趣極了!既讓我們於無形中學習到了很多,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太空實驗的多姿多彩。歸根結底還是祖國的強大,才能讓我們有如此近距離感受太空現象的機會,近距離感受科學。

  接著是同學介紹對植物的生長觀察日記,三位航天員有條不紊得介紹著太空水稻,在太空實驗艙這樣微重力的環境下,水稻吐水現象更加明顯,令人感到新奇無比,哦!原來太空中的養殖水稻是這樣生長的!

  最後是提問環節。有幾個問題讓我感覺很棒。“以後還會有什麼樣的動植物住在太空旅館裡面呢?”這位同學的問題非常符合今日太空課堂的內容,航天員們也耐心的做了回答,提到了動物蠶。“太空沒有上下左右且沒有重力,為什麼植物的根能夠扎到土壤裡呢?”原來,植物不僅有向重性還有向水性,土壤裡有充足的水分,所以根向土壤裡生長,不過會呈現出比較凌亂的狀態。

  這次天宮課堂,讓我體會到祖國科技的強大,科技的魅力。使我明白新時代的青年,應有一顆敢想的心,一張敢說的嘴,一隻敢做的手,一雙敢當的肩,方可以青年之姿,浮舟於滄海之上,立馬於崑崙之巔。

  天宮課堂第三課的觀後感800字4

  星漢燦爛,若出其中。

  2022年10月12日,第三次天宮課堂拉開帷幕。

  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將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

  與天宮課堂二號不同,“天宮課堂”的“講堂”在以往天和核心艙的基礎上,新增了問天實驗艙,這樣“太空教師”的活動範圍更大了,相應在直播當中用到的攝像機機位和保障裝置變得更多,地面排程的操作也更加複雜。這也是課程的第一項:介紹問天實驗艙。

  身著藍衣的航天員們一邊介紹一邊來到植物樣品採集的地方—生物技術實驗櫃,航天員陳東老師為我們簡要介紹了實驗櫃的原理與功能,並引出了今天的第一個小實驗:毛細效應實驗。在實驗中,同學們發現沒有重力作用下,液體表面張力會更大,促進液體不斷上升。

  緊接著,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了“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掉頭的扳手等多個有趣神奇的小實驗,讓我們充分體驗到了太空的奇妙與神秘也激發了我們對太空未知事物與太空自然的探索精神。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會掉頭的扳手”這個實驗,宇航員陳東轉動了一個小扳手,又轉動了一個大一點的扳手。小扳手上端一會兒再上,一會兒在下,旋轉地十分快速,如秋天的落葉一般,隨風飄舞,不一會兒別從陳老師的手中逃之夭夭了。大扳手呢,一端做了橙色記號,陳老師輕輕一撥,扳手左右旋轉起來,橙色的一端一會兒在左,一會兒往右,同時還向下不住地逃竄去,陳老師迅速一抓才讓這失去重力束縛的小扳手停下來。這個現象被稱為賈尼別科夫效應。

  實驗後,同學們積極提問,航天員們一一解答。

  最後,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主持人們言畢後的一陣陣掌聲中落下序幕,此次天宮課堂圓滿結束。

  在本次天空課堂,我學到了繁多的知識,也漲了很多見識,對生活也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對未知也產生了許多追求與嚮往。

  在太空,連原本身邊普遍得不曾入眼的小物,都成了科學家們重點的研究物件。每一次不經意間的舉動,都會成為偶然發現某種定理的契機。

  地球的'奇觀異景只不過是冰山一角,那未知的遠在天邊的星河裡又充滿了多少神秘呢?在未來,我們將去探索,去發現,去應用一個又一個不一樣的奇妙事物,去完善,去成就,去感受每段瑰異的專屬於宇宙的故事……

  那遙遠的蒼穹之上,又藏著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

  天宮課堂第三課的觀後感800字5

  “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一條路是平坦的,只有那些能夠沿著陡峭山峰攀登的人才能夠抵達更光輝的頂點。”這是曾經馬克思為激勵青年人為科學而奮鬥所說的一句話,而如今正在被一代又一代的華人所證明。今日的天宮課堂令世界矚目,今日的科技令世界驚歎。

  今天,萬眾矚目的“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開始。中國航天員陳東、劉洋、蔡旭哲在距離地球400多公里的“問天實驗艙”上向全國青少年講授科普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觀象,給我們直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年學子開啟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

  此次的天宮課堂,三位天宮講師為我們進行了豐富的授課。首先,航天員劉洋為我們介紹了“問天實驗艙”向我們展示了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試驗櫃和變重力實驗櫃等設施裝置。每個實驗裝置都令我們眼前一新,充滿好奇與想象。航天員陳冬在太空中做了有關“毛細效應”的實驗,為我們展示了失重環境下液體顯著的毛細現象。同時告訴我們毛細現象的重要性和工程應用。我們都對“水球變懶”得實驗充滿興趣,微重力環境下,液體與固體混合所形成的水球,在遇到衝擊時與單純的水球振動的不同,我聽得聚精會神。

  一個又一個實驗解開我心中諸多疑惑,同時帶給我更多的思考與啟發.....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偉大的事業離不開持續的奮鬥。當中華大地的先人們仰望星空,暢想嫦娥飛天,牛郎織女時,何曾想到後輩以勇氣和毅力,犧牲與奉獻踏步走向太空-----嫦娥問月、北斗指路、神舟十三號返回、神舟十四號升空.....從近地到探月、探火,一顆顆衛星翱翔與九天。然而,太空探索離不開航天人的晨光實幹。從撿漏的科研院院所到孤寂的實驗基地,從荒涼的戈壁沙灘到浩瀚的星辰海洋。他們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終讓祖國的聲音傳遍世界星際,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國人逐夢新時代。

  不斷重新整理的飛天足跡,彰顯了中國航天在創新道路上,以往天前的豪邁。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天船繞地球飛行,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圓。18年後的幾乎同一天,三名“神十三”航天員太空出差,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從太空出艙到空間站艙外維修.....包含神舟十四號在內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8次載人飛行。可以說,次次都充滿挑戰,但也次次都是創新,次次都是挑戰。

  尊敬的前輩們,您的一腔赤誠,不會被辜負。和我一樣的航天夢的新一代,正在趕來的路上!

  天梯無捷徑,唯有苦攀登。尊敬的前輩請您放心,星辰大海,有您在、有我在。吾輩一定謹遵教誨,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擁抱星辰大海。弘揚航天精神,讓夜晚的天空因無數顆星星的閃耀而熠熠生輝。讓中國的航天事業因有更多的我們而薪火相傳、行穩致遠...

  天宮課堂第三課的觀後感800字6

  數千年來,我們對宇宙星辰有著很濃烈的興趣 , 從古代傳說的嫦娥奔月 , 到如今真正實現載人飛船上天 , 我們中國人實現了從夢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 。

  中國的太空探索早在公元前10世紀 , 中國人就摸索出了火箭的製作原理 。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 , 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前 。在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 , 對天文現象就已經有很豐富的記載 。

  我們的古人一直都對天宇、太空有著不凡的憧憬和夢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的傳說,敦煌壁畫中的高飛入雲的神女,無數星相學家凝望星辰的感悟筆錄,都是古人飛天夢想的記錄。

  唐朝詩人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的躍躍欲試。宋朝的詞人蘇東坡“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的惴惴不安……都體現了中國古人對朗朗太空的好奇、嚮往和揣測。至於說到《西遊記》裡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更是把人類飛天的浪漫設想發揮到了極致。

  古代的君主十分重視與崇拜上天,認為天象的變化關係國家的興衰,歷朝歷代都設立了觀察天文的部門,如“欽天監”“司天臺”“太史院”等機構衙署來觀察天象變化,用來預測吉凶禍福,指導農業發展等。以至於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十分發達,長期處於世界前列。

  這些故事與詩詞反映了古人的對於飛行的渴望。據史書記載,明朝一位叫萬戶的人對飛天邁出了最初的一步。萬戶其人,是明代一位官員。他為了實現自己的航天夢想,自行設計了一個綁有47支火箭的椅子,上接大飛鳥形態的風箏,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隨後,他自己坐了上去,讓親隨將自己綁實後點燃火箭。

  只聽見陣陣轟鳴,飛鳥衝上雲霄,隨後萬戶與他的飛天裝置一同化作一團絢麗的火球狀煙花,在空中漸漸消散。

  萬戶的這一壯舉讓他為此獻出了生命,但他的實驗為人類探索太空與認識宇宙作出了重大貢獻。197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為了紀念萬戶飛天的壯舉,將月球背面一座大型撞擊坑命名為“萬戶撞擊坑”。

  後來到了1970年4月24日,隨著中國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人拉開了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如今的中國,有了領先世界之林的超然成就。“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際,將我國典籍上的神話傳說悉數變為現實。

  今天,中國的三位航天員,更是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天宮空間站,為全國學生開啟了“天宮課堂”的第三課,開啟了我國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我們是見證祖國富強的一代,太空授課正印證著祖國的富強之路,永遠祝願偉大的祖國越來越強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