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食品工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一、什麼是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不同於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因為發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災情)才去作調查,然後寫出報告。調研報告的寫作者必須自覺以研究為目的,根據社會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調研計劃,即將被動的適應變為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寫作實踐,從明確的追求出發,經常深入到社會第一線,不斷了解新情況、新問題,有意識地探索和研究,寫出有價值的調研報告。
二、食品工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食品工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食品工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
一、產業發展現狀
全縣食品行業涉及酒類、糧油加工、玉米澱粉、小食品生產、茶葉加工、調味品、魔芋精粉生產等方面。共有企業460個,從業人員1611人,年產值22870萬元,銷售收入20410.6萬元,上繳稅金595.6萬元萬元。其中:酒類企業5戶(2戶規模以上企業,3戶作坊式企業),有職工363人,年產值2220.6萬元,營業收入4180萬元,上繳稅金446.6萬元;糧油加工企業440戶,有職工1140人,年產值17800萬元;1戶玉米澱粉加工企業;小食品加工企業5戶,有職工30人,年產值200萬元;2戶茶葉加工企業,有黃金峽茶場和張趙茶廠,規模較小,年加工茶葉30噸;魔芋精粉生產企業1戶;醬油、醋、調味品企業2戶,大咸德調味品有限公司生產能力較大。
二、龍頭企業情況
1、XX縣秦洋長生酒業有限公司:建廠時間久,專業生產白酒企業,20xx年兼併收購XX縣謝村黃酒廠,為XX縣第一納稅大戶。20xx年企業有職工330人,生產白酒799千升、黃酒829千升,實現銷售收入1530萬元、工業總產值3427.8萬元,上繳稅金432.5萬元。企業在全市酒類企業中排名第一,其“秦洋牌”系列白酒佔居全市白酒市場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安康、榆林、銅川等地為其傳統市場;其“謝村橋”牌黃酒,憑藉謝村黃酒歷史,被專家譽為“西北第一黃酒品牌”,堪與“紹興黃酒”蓖美,後發優勢明顯。
2、陝西朱䴉黑米酒業有限公司:20xx年XX縣朱䴉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破產倒閉,20xx年9月杭州新友貿易有限公司等四戶股東聯合出資,收購了XX縣朱䴉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破產資產,組建了陝西朱䴉黑米酒業有限公司,註冊資金3400萬元。20xx年企業有職工158人,實現銷售收入510.6萬元,產值530萬元,上繳稅金9.6萬元。目前企業已形成10000噸生產規模,產品分為五大類、19個品種,組建了5個營銷公司,銷售網路遍佈東南沿海市場。20xx年企業又在朱家村徵地97.85畝為新廠址,計劃投資1.15億元,專案建成後可實現產值3.8億元、收入3.6億元、利稅1.3億元(稅2784萬元),並帶動13鄉鎮72個行政村3萬戶農民年增收5000萬元,新增500個就業崗位。打造特色品牌,把“朱䴉牌”黑米酒打拼成老百姓餐桌上的“第五瓶酒”,進軍人民大會堂,力爭成為“國宴用酒”。
3、洋州葡萄糖廠:建於,主產品為“漢洋牌”玉米澱粉,副產品有玉米胚芽油、蛋白粉、玉米胚芽餅、玉米皮等。玉米澱粉主要銷往陝西、雲南、四川、重慶、廣州、武漢、長沙等地。蛋白粉、玉米胚芽餅、玉米皮是飼料的主要原料,主要銷往正大集團和希望集團。企業現有固定資產4505萬元。20xx年有職工306人,生產玉米澱粉24865噸,實現銷售收入5524.1萬元、產值6176.5萬元,繳稅金76萬元。
4、雙亞糧油公司:建於,企業佔地29900平方米,資產3628萬元。20xx年有職工42人,實現產值5059萬元。公司現已建成日產100噸高精度光電色選大米和精標聯產100噸小麥粉,及日產20噸掛麵、五彩貢米等四條生產線,“朱䴉牌”、“雙亞牌”7大系列24個品種、40種規格系列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5、永輝米業公司:成立於,個人獨資企業,是XX縣稻米加工規模較大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主導產品為大米、黑米。20xx年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000萬元。屬陝西朱䴉黑米酒業有限公司黑米獨家供應商,計劃“十五”未產值突破6000萬元。
6、XX縣宏瑋蘑芋製品有限公司:位於貫溪鎮周家店,企業佔地6675平方米,是在原貫溪紙廠基礎上興辦的一戶民營企業,企業的主導產品魔芋精粉暢銷本省及四川市場,銷售前景廣闊。企業現有固定資產1070萬元。20xx年加工鮮魔芋3800噸,生產魔芋精粉310噸,實現工業產值1200萬元,創利稅110萬元。
7、XX縣大咸德調味品有限公司:是一個具有150多年釀造歷史的企業,其前身“大咸德”醬園,始創於清咸豐六年()。企業主要生產黑米食醋、醬油、饞嘴醬、豆腐乳、料酒等五大系列30多個品種,年產量達6000噸,屬XX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xx年企業有職工人68人,實現銷售收入606萬元、工業產值776萬元,產品主要銷往本縣及鄰縣市場。
三、產業特點和實施目標
(一)這些企業在不同的行業領域圍繞為“三農”服務的目標,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其主要特點:
一是推進了傳統農業向種植、加工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步伐。20xx年,轉化各類農產品資源13.8萬噸,總產值約1.8億元;實施訂單農業面積22萬畝,惠及農戶11.8萬戶;調動並激勵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推動糧、油、藥、薯種植業協調發展。
二是推進了縣域經濟由傳統農業向農村工業化發展的程序。工業產值位居全縣工業行業首位。
三是龍頭企業發揮了“領頭雁”作用實踐證明,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產業需要龍頭企業作載體,市場需要龍頭企業來拉動,發展經濟更需要龍頭企業的有力支撐。現在,全縣農產品加工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有4個,其中市級以上3個,縣級1個,規模最大的是洋州葡萄糖廠,年產值已超過6000萬元。20xx年,龍頭企業完成工業產值1.18億元,佔總量的52%,帶動農戶數11.8萬戶,實施訂單農業面積22萬畝,收購、轉化本縣農產品資源5.37萬噸。龍頭企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回報農民。洋州葡萄糖廠在本縣率先實施農業訂單三年來,支農、建農成績顯著,訂單面積內收購價比市場收購價高出5%——8%,受益農民普遍歡迎。20xx年稻穀市場收購價為0.8元/斤時,雙亞糧油公司訂單面積收購價為1.0元——1.05元/斤,平均每市斤高出市場價0.2元,每畝可為農民多受益150元左右。利達油脂廠菜籽優先優價敞開收購。龍頭企業以各自優勢穩步共拉農產品加工發展車,成為農產品加工產業的“領頭雁”。洋州葡萄糖廠、雙亞糧油公司服務“三農”成效顯著,得到省、市高度評價,雙雙跨入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行列。四是顯現了農民增收和轉移農村勞動力雙贏的效果農民增收主要反映在直接(工資)和間接(農產品變現)二個方面。工資方面:20xx年,全縣從事農產品加工業人數為6620人,其中本縣農民工6487人,年發放工資總額3800萬元,人均5740元;農產品變現方面:20xx年,全縣農產品加工業轉化本縣農產品資源7.8萬噸,支付農民現金0.87億元。農產品加工業惠及眾多農民,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買難、賣難的歷史問題。
(二)實施目標:
—20xx年全縣食品行業產值要達到3億元;—20xx年產值達到5億元。
四、存在問題
農產品加工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客觀地存在著制約其發展的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這些不利因素值得我們去深思、去研究、去探討、去解決。
1、原料基地建設滯後。
如XX縣宏瑋蘑芋製品有限公司的原料魔芋,是本縣的鄉土物種,產量大,種植效益高,由於對魔芋種植的最大剋星-軟腐病沒有特效藥可治,魔芋產業在這些鄉鎮就是發展不起來,企業原料供應緊張,對農民增收和企業發展十分不利。
2、商業秘密和智慧財產權方面存在薄弱環節。
XX縣是正宗的謝村黃酒、黑米酒的故鄉,有明顯的地理標識,上個世紀代,由於假冒偽劣謝村黃酒、XX縣黑米酒氾濫市場,最終導致國有的XX縣謝村黃酒廠和XX縣朱䴉黑米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倒閉破產。
3、整個產業潛能尚未充分發揮。
糧、油加工業發展形勢平穩,薯、果、菜、藥加工相對滯後,具體表現在薯、藥年加工體現為工業產值的總額為1100萬元(不含黃姜),只佔總量的5%,而果、菜加工能夠體現為工業產值甚微。面對我縣10萬畝薯類,16萬畝中藥材,10萬畝果品,15萬畝蔬菜的優勢資源,薯、果、菜、藥四大農業支柱產業可轉換為工業產值的潛能尚未充分發揮出來。
4、產品結構最佳化不明顯。
我縣農產品當前有18個品種,其中科技含量較低的傳統產品16種,佔個數總額的87%,佔產值總額的73%。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只有2種,佔個數總額的13%,佔產值總額的27%,這一高一低折射出了市場銷路窄,企業效益差,產品附加值低,工業產值增速緩慢的客觀現實。
5、資源與加工對接出現矛盾。
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從根本上解決了廣大農民農產品“賣難”問題,另一方面,資源與加工對接有矛盾,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原料供應上存在著“吃不飽”現象,最為突出的是洋州葡萄糖廠所用玉米,本縣年缺口達3.5萬噸。
6、農業訂單缺乏約束力。
訂單農業主要由洋州葡萄糖廠(20xx年訂單面積12.8萬畝)、雙亞糧油公司(20xx年訂單面積6萬畝)實施。
合同是簽訂了,但具體操作基本上是鬆散型,種植方隨行就市,追求高價格,誰的收購價高就賣給誰;加工方雖然訂單內高於行情價敞開收購,但履約有難度,因本縣糧源不足,因此訂單內外都收,由於彼此之間缺乏監督機制,嚴格執行訂單農業還有一定差距。
7、科技創新投入不足。
據調查,我縣所有農產品加工企業基本無研發機構,20xx年,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用於科技創新方面的資金不足300萬元,特別是職工技術培訓、專利購買、新產品研發三個方面的投入更是與企業發展不協調,制約著企業跨越發展。
8、融資難度大。
金融部門流資貸款渠道越來越窄、難度越來越大、門檻越來越高是制約部分農產品骨幹企業達產達效的主要“瓶頸”。如利達油脂廠經濟實力都很強,但一直缺乏流資而“吃不飽”。因流資緊缺,利達油脂廠達產達效率僅35%左右。
五、做大做強XX縣食品工業產業的對策和辦法
1、堅定不移地穩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大量的資料和不爭的事實說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工業突破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更是農業、工業雙跨越的基礎。因此,作為經濟發展重中之重——堅定信心;抓好產業持續向前發展——堅持不懈;推動整個產業再上新臺階——艱苦努力。
2、加快農產品加工產業戰略調整。
一是最佳化產業佈局,挖掘產業潛能。科學規劃,合理佈局,依據現有龍頭企業建設若干個農產品加工基地:磨子橋建設為玉米加工基地;洋州鎮建設為稻穀、小麥加工基地和中藥材加工基地;戚氏鎮建設為油菜籽加工基地;龍亭、貫溪鎮建設為薯、菜加工基地。透過農產品加工基地的建設,形成佈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規模化。
二是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導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要有遠瞻眼光,不能一直停留在傳統式的農產品簡單加工上,企業要滾動發展,必須在產品升級上檔上下功夫。變性澱粉(洋州葡萄糖廠)、高檔稻米(雙亞公司)、色拉油(油脂廠)、魔芋粉食品(宏偉魔芋有限公司)等產品就是“十一五”期間農產品上檔升級的主產品。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積極扶持企業爭創名牌農產品。依靠名牌闖市場,依靠名牌提升效益,各相關部門要下功夫積極協調、扶持引導企業進行無公害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的研發,叫響“朱䴉”商標,在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基礎上,爭取在“十一五”期間有2個以上品牌產品在國內市場享有盛譽。
3、食品工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以“三酒”為龍頭,黑、白、黃三酒作為有XX縣地域特色的優勢產業,在縣域經濟發展戰略中處於優先發展的地位,受到歷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計劃到20xx年秦洋長生酒業有限公司產值要達到6000萬元,陝西朱䴉黑米酒業有限公司產值要達到1億元;20xx年秦洋長生酒業有限公司產值要達到1億元、稅金1000萬元,陝西朱䴉黑米酒業有限公司產值要達到1.5億元,稅金達到1000萬元。結合我縣農產品資源實際,可實施糧油為主,挖掘薯類,開發果蔬的農產品加工發展戰略。
①糧油:高度重視龍頭企業拉動整個產業的作用,
一是引導洋州葡萄糖廠擴產上規模,到20xx年綜合能力翻一番;
二是扶促雙亞糧油公司達產達效,進一步提高工業產值和轉化資源二者之間的實力;
三是規範小型糧油加工企業的生產經營。力爭糧油加工產值20xx年達到3億元。
②薯類:以宏偉魔芋製品公司、廣為薯業公司為主要發展載體,以家庭作坊薯粉加工為補充,企業、農戶一體化,產品主要走“精”的方向,不斷提高紅薯、洋芋的“身價”,產值由現在的800萬元,20xx年提高到2000萬元。
③果蔬:有很大的潛力可挖。藉助我縣10萬畝水果和15萬畝蔬菜,興辦與之對接的上規模、高起點的加工企業,大力提高農業產值轉化為工業產值的能力,推進農產品增值、增效。
4、發展壯大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的發展代表產業的整體水平,是整個產業的“火車頭”。如何進一步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應抓好以下幾點:一是扶,貫徹好、落實好縣上已出臺的“關於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決定”,培育、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力爭在“十一五”末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群體。二是促,政府主要從政策資金、稅收、技術、資源等方面給予大力傾斜,促進龍頭企業生產經營健康執行。三是提,引導龍頭企業全面提高生產經營質量,提高管理創新水平,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在創新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四是建,在20xx年前,爭取再新建年生產規模50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4個,龍頭企業總個數由現在的4個增加到8個,年總產值能力由現在的1.2億元上升到2億元。
5、大力推進科技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農產品加工、種植的主要推動力。積極推介、申報企業科技成果,爭取省、市科技專款扶持,宣傳組織新工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勱科研院所、農業學校(院)、技術推廣單位的科技人員以技術開發、入股和轉讓等形式與企業協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程序,加快高、頂、尖產品的開發步子。企業要提取不低於總收入的1.5%科研經費,作為科技工作保障,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實力。
6、引入扶持和激勱機制。
爭取各級財政扶持,扶貧資金、以工代賑、科技投入等要向農產品加工業給予傾斜。
7、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政府:每年組織1—2次農產品加工業政銀企推介會,積極向金融部門推介好的加工專案,以爭取資金支援。金融部門:農發行、農行、信用聯社等涉農貸款主要金融部門,對發展前景好,生產經營有效益的企業尤其是縣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能夠給予貸款扶持。企業:入股、參股、經濟合作(協作)、吸納民間資金、申請金融部門貸款等多管齊下,緩解資金困難。
8、加強領導。
縣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相關問題,點面結合,上下聯動,全力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的大發展。
食品工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2
隨著地球環境的逐步惡化,綠色農產品和加工食品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食品安全面臨危機的今天,發展綠色食品意義更加重大。結合我市發展實際,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綠色食品的發展途徑。
一、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
我市具備了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生態優勢、環境優勢、基礎優勢,經過十多年的不斷髮展,基地建設日新月異,綠色產業不斷壯大,綠色產業收入不斷攀升,為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是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市綠色食品種植基地監測面積達到萬畝,產量達到萬噸,產值實現億元;獲認證面積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萬畝,為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二是生產標準不斷完善。實行全作物、全面積、全過程的標準化生產方式;制定了綠色水稻、大豆、玉米等標準化規程;建立田間管理檔案;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萬畝;實施場縣共建,提高標準化管理經驗;保證綠色生產基地高標準、高水平。
三是產業水平不斷提高。綠色(有機)食品加工企業發展到家,加工量萬噸,銷售收入億元。
四是綠色產品不斷增加。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數量達xx個,其中綠色(有機)食品產品xx個、無公害農產品xx個;大黑魚、椴樹蜜獲得了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五是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達理山”、“雲珠”、“吉之島”、“玉琳”、“馨悅”等農產品品牌叫響國內外;各大龍頭企業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大連等大中城市建有銷售網點,而且在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建有銷售機構,綠色食品知名度和國內外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
因此說,我市綠色食品產業開發具有雄厚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市委、市政府把打造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作為“六大產業基地”之一列入了我市“”重點工作,這對於我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為此,我們要逐步解決目前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展中的精深加工產品少、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監管薄弱等影響綠色產品質量效益等制約著今後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問題,從質量標準、發展格局、精深加工、品牌建設、監督管理等方面更加註重綠色食品的質量效益,不斷推進我市綠色食品產業大發展、快發展,為始終保持全省,乃至全國領先的位置而不懈努力。
二、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建議
隨著社會上食品汙染事件的頻繁發生,人們對綠色、健康、環保食品的強烈追求,綠色食品的質量越來越成為人們追捧的熱點。因此,提高綠色食品的質量效益已經到了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關鍵和重要時期。綠色食品發展必須與時俱進,必須符合我市建立“六大產業基地”的總體思路。因此,我建議,我市綠色食品產業產業發展要更加註重質量效益。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全省,乃至全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潮流,讓我市綠色食品產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一)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嚴格質量標準。注重質量標準是綠色食品開發的前提。
一要加強環境保護,為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二要建立良好的產業基地,為綠色食品發展提供優質原料保證。
三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在種植環節、加工環節、銷售環節都要制定一系列標準,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操作,以此提高綠色產品的質量標準。四要嚴格控制化學投入品的應用。以有機、生物肥料替代化學肥料,以生物防治技術替代化學農藥防治病蟲草害。
(二)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確定“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所謂“三位一體”,就是在適合綠色食品開發的地區建立起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三位一體”發展格局,伴隨環境和生產條件的改善,不斷提高綠色食品開發的檔次和水平。在我市的近郊區,要以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為重點,不僅適應各級政府菜欄子工程,而且滿足了城市居民對蔬菜質量的要求;在三縣(市),要以綠色水稻、玉米、大豆為重點,面向南方大中城市,定位於各大超市,提供高質量的綠色食品;在環境質量好,沒有汙染的地區,要以有機食品開發為重點,面向國際市場,特別是發達國家綠色食品消費市場,促進有機食品出口創匯。因此,綠色食品開發要因地制宜,建立起特色鮮明、佈局合理、優勢突出的產業區、產業帶,形成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
(三)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發展精深加工。發展精深加工是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的必要手段。從我市來看,綠色食品大多還是原字號產品,要進一步提高效益,就必須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大米要由原糧向蒸熟米、方便米、米糠油延伸;大豆要由色拉油向大豆蛋白、卵磷脂、異黃酮延伸;玉米由原糧向木糖醇、玉米粉、玉米糝延伸;蜂產品由蜂蜜向凍乾粉、蜂膠延伸等等。同時,要特別注重改進產品包裝,做到精美、環保、方便,使綠色食品內在品質與外在形象達到完美統一,使我市的綠色食品真正體現出我省的優勢和特色,成為推得開、叫得響的拳頭產品。
(四)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加強品牌建設。品牌是綠色產品質量檔次的象徵。因此,要進一步搞好綠色產品品牌建設,在精心打造品牌、整合品牌和宣傳品牌上狠下功夫。首先要冠之以一個具有優美健康、過目不忘、豐富內涵的品牌名稱。例如,玉山市的綠色品牌均可以冠之以“綠惟美”品牌,在良好的質量的前提下,打造品牌。統一品牌,就是要把我市大米行業的眾多品牌,透過企業整合重組的形式,成為一個或兩個品牌,集中闖市場,實現利益最大化。宣傳品牌就是要像宣傳我市形象宣傳片那樣,在央視的黃金時段進行重點宣傳,宣傳我市綠色產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儘快形成馳名品牌或馳名商標。
(五)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建立健全監督管理。良好的監督管理機制是綠色食品質量效益的保證。在我市應建立綠色產品可追溯制度,加強四個方面監管。
一要加強質量監管。建立綠色食品質量追溯體系,嚴格備案農產品名稱、種植基地、收購日期、收購責任人、加工企業、生產日期、加工負責人、產地等資訊,增強農戶和農業產業化企業綠色食品生產安全意識。建立綠色食品檢測中心,完善質量檢測體系,形成自檢、抽檢、年檢互相銜接、互為補充的產品監測體系。
二要加強農資市場監管。推行農資市場準入制度,從源頭上切斷影響綠色食品發展的農資投入到生產中。
三要加強企業監管。積極配合國家、省的企業年檢、產品抽檢,監督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確保企業按照標準生產、經營。四要加強信用監管。要引導企業樹立誠信理念,構建以企業信譽、產品品牌、信用記錄等為重點的信用機制;要保證綠色產品的質量,從而提高我市綠色產品的誠信。
食品工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3
一、xx旗番茄產業發展現狀
xx旗具有太陽幅強,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空氣乾燥等氣候特點,十分適合番茄的生長。生產的番茄紅素含量高、可溶固形物含量高、黴菌少。近年來,隨著新疆大型番茄加工企業東移我市特別是我旗,迅速推動了我旗番茄產業的發展,番茄產業已成為種植加工轉換的新興優勢產業。
(一)、加工企業情況
2018年河套酒業集團與番茄醬出口量居世界第二、第一的新疆屯河強強聯手,在我旗投資建立了內蒙古屯河河套公司番茄製品有限責任公司。經過三年的發展,番茄生產線由最初的2條線,發展到現在的3個公司6條生產線,生產加工能力和企業效益大幅度提高,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非洲以及美、日、韓、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其中,屯河河套公司日處理番茄3000噸,三年來共加工原料39萬噸,生產番茄醬5.64萬噸。為改善產品結構,今年技改新建的'小包裝生產線日處理設計生產能力400噸,共加工原料2.16萬噸,生產番茄醬5000噸;今年新建的中糧沃得瑞番茄製品公司日處理番茄2500噸,共加工原料9.6萬噸,生產番茄醬1.6萬噸;中糧番茄製品公司大包裝生產線,日處理番茄3000噸,今年加工原料14.89萬噸,生產番茄醬2.04萬噸。2006年這三個公司共實現銷售額9926萬元,創淨利潤613萬元,上繳稅金75萬元,出口創匯1250萬美元。在重點企業的帶動下,中小型番茄加工企業也得到快速成長。到目前,全旗番茄加工企業已發展到4個,年加工能力約46萬噸。
(二)、基地建設情況
為把番茄產業做大做強,我旗在2018年以一號檔案下發了《關於加強番茄基地建設的決定》,並對200畝以上的育苗移栽連片種植,每畝補貼20元。為了確保農企雙方受益,由企業招聘11名原料員,210個合同主,負責基地管理和技術服務,基地全部實行訂單種植,執行最低保護價制度(三年最低保護價每噸分別為:220元、220元、240元),併為訂單農戶賒銷番茄種子、地膜、化肥。涉農部門也圍繞基地建設,透過科技培訓、綠無公害標準化科技園區建設等措施,推廣了番茄溫室育苗移栽、開溝起壟上架等新技術。2006年全旗建成番茄高效標準化示範園區8個,建設面積4000多畝,輻帶動面積6萬多畝。在、企業的共同努力下,農民種植番茄的積極顯著提高。2006年全旗番茄種植面積達到8.3萬畝,比2018年的4萬畝,增加了一倍多。番茄原料產量達到41.5萬噸,比2018年增加23萬噸。
(三)、農民收入情況
隨著番茄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番茄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按每畝平均產果5.2噸、每噸平均250元的銷價計算,番茄種植戶每畝收入可達1300元以上,除去每畝成本(指物質費用)400元,畝純收益約為900元。採用育苗移栽、開溝起壟種植的農戶畝收益在1500元以上,在110國道沿線,當地農民透過向廣東蔬菜客商出售番茄青果,每噸平均銷價600元左右,畝純收益更高達2700元以上。僅番茄一項,全旗22萬農民人均增收520元以上,效益可觀。
二、當前番茄產業存在的問題
我旗番茄產業經過幾年發展,已初步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執行模式,但在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和企業共同配合,以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使用品種數量少,搭配不理想。雖然企業每年引進的品種在30個以上,但生產中使用的品種不超過5個。由於使用品種數量少,不能滿足不同地域條件下的種植需求以及不同加工用途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品種搭配不理想,造成成熟相對集中,每年交售高峰期企業無法及時收購,大量原料浪費和積壓使原料品質嚴重下降。且交售困難,影響了農民種植積極和效益。而早、晚熟原料短缺,造成企業開工不足,影響經濟效益。
(二)農戶勞動強度大,抵禦自然風險能力弱。番茄人工採收費時費力,勞動程度大。一家一戶種植面積小,不能形成大面積連片種植,生產成本高。同時由於番茄成熟期,正到雨季,爛果、黴變等病害發生嚴重,造成減產減收。
(三)成熟集中,加工受限,番茄成熟高峰期交售困難。企業種植安排不合理及農民種植盲目,造成番茄成熟收購高峰期時,按照企業的均衡供料原則,農民排隊等待交售時間過長,一般在24小時左右,有的長達到72小時以上。高溫暴曬,番茄爛果易產生黴菌和汙染,不僅影響番茄產品質量,也損傷企農感情。
(四)企業間的無序競爭。由於全市番茄加工企業多,佈局密集,企業之間跨地域抬價收料,造成市場混亂,不可避免地使種植戶與加工企業間的利益聯結紐帶變得十分脆弱。
三、加快推進番茄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加快推進番茄產業發展,就要在提高番茄產業質量上作文章,採取綜合配套措施,協調各方力量,分工負責,形成合力,共同抓好生產、收購、加工各個環節。
(一)以原料基地建設為重點,提高番茄原料質量。現在企業已經意識到原料基地就是企業的第一車間,原料基地建設好壞直接關係到企業的生產效益,乃至整個產業發展的成效。企業應與當地和農技部門合作,緊緊圍繞原料基地建設開展工作,為企業的產業升級尋找發展方向和依託。
一是要提高番茄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實行市場準入,引導基地農戶和龍頭企業面向市場,以市場為導向,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經營。
二是要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企業要制定優質優價政策,使農戶在使用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技術後能獲得相應的回報,實現番茄的無公害化和標準化生產。業務部門要透過抓技術培訓和技術推廣,指導農戶進行施肥、除草和病蟲害防治,以此促進番茄種植豐產豐收。
三是要針對品種較為單一的情況,應加大新品種的引進、培育和篩選,解決好品種老化和品種退化問題。我旗擬在頭道橋鎮建設一個萬畝番茄研發基地,已上報相關專案材料。同時,擬定種植發展規劃,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和技術投入,逐步形成旗、鎮、村、企業、農戶投入機制。
四是要嚴格執行耕作制度、灌水制度、病蟲害防治制度、輪作倒茬制度。與小麥、玉米、豆科作物等非茄科作物輪作倒茬,輪作年限最好為2--3年,減少土壤中的病源基數,降低來年病源侵染次數。大力推廣開溝起壟栽培技術,解決灌水及降雨爛果問題。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減少病蟲害發生面積。
(二)穩定番茄加工能力。根據全市番茄種植區域佈局和生產能力,加工企業近期不宜盲目擴大生產能力。要在現有基礎上,整合資源、發揮優勢。企業之間要相互達成協議,形成合力,加強行業自律。尤其是避免出現原料供不應求時相互抬價降質搶原料,原料供大於求時相互壓級降價的現象,規範原料收購市場。
(三)完善原料定價、收購辦法。針對因為原料供需而引起的企農利益矛盾,要改變現行由企業定價為主的做法。建議由、企業、協會組織代表,根據市場行情在種植季節前向農民釋出產品收購指導價,加工季節要公佈最低收購市價,並由協會對原料的交售進行質量監督,嚴禁摻假和壓級壓價,維護企農雙方利益。
(四)企業加強收購管理環節。企業要採取有效措施,縮短交售時間,把番茄原料運輸收購時間儘量控制在24小時之內。特別是要減少農民排隊交售時間,提高進廠原料的新鮮程度。
(五)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經濟效益。在市場,番茄醬主要銷往歐盟、東南亞等地。大多數是初級大包裝產品。產品銷售市場過於集中、終端產品少,價格低,番茄醬生產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60美元/噸。的產品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要防止因低價銷售引起反傾銷。要在鞏固歐美、市場之外,積極開拓中亞市場。中亞國家對番茄醬產品有著穩定的需求量。加工企業要加強產品的研發能力和技術儲備,開發科技含量高、新品種的番茄製品,延伸番茄產品生產加工鏈,提高出口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改變目前番茄醬出口產品基本以大包裝、低價格銷售的被動局面。進一步開發分裝、小包裝、高價值、新的適銷對路產品,走市場多元化、品種多元化道路。
(六)最佳化佈局,為番茄產業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根據我市番茄產業發展現狀和今後發展戰略,抓住世界500強中糧集團來我市投資發展的大好機遇,建議市組織農業主管部門對全市番茄生產區域佈局進行規劃,重點是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提高品質;由發改委、經貿委等部門對番茄加工基地進行規劃,控制新上專案。為中糧集團以我市為基地發展“總部經濟”,全面整合河套平原番茄產業奠定基礎,使我市在番茄產業化建設中實現更大發展。
(七)協調農企關係,發揮番茄產業協會作用。
要按照“引導不主導、指導不干涉、服務不包辦”的原則,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規範番茄產業協會運作。使番茄產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由“公司+基地+農戶”向“公司+協會+農戶”轉變。企業要改變訂單方式,從和合同戶簽約轉到和協會簽約,使協會成為企業和農戶之間的橋樑。在資訊諮詢、種植指導、價格協調、產品交售、調解利益糾紛、結算兌現等方面發揮作用。
食品工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4
為了加快果品產業的發展步伐,把開縣建成全國錦橙第一縣,重慶市果品第一縣,以提高果農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據農業局的總體佈署和安排,結合果品生產的實際情況,由經作科、果樹站3名技術幹部,分赴到花林、長沙、鐵橋、臨等鄉鎮,對果品產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規劃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於後:
一、果品產業發展現狀
開縣是三峽庫區乃至全國久負盛名的柑桔產業大縣,素有“桔鄉”、“金開縣”之美稱。果品產業是開縣農村經濟中農民致富、財政增收的優勢產業。近幾年,我縣大力實施“換掉柑桔劣種跨世紀、改善基礎條件上檔次工程”,對盤強果品產業,改善果品質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場競爭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產初步實現了佈局合理化、基地規模化、生產化。
(一)有宏大的生產規模。開縣果品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先後建立起以長沙鎮為中心的柑桔生產基地鄉鎮22個,面積27萬畝,年產量8萬噸;以鐵橋為中心的伏淡季優質水果生產基地11個,面積10萬畝,產量2萬噸。果品產業常年產值突破1億元,佔全縣農業產值的10%,已成為重慶市果品生產大縣。特別是“渝開”牌優質錦橙名聞遐邇,2002年已獲“綠食品”標誌使用權,形成了以“渝開”牌錦橙為主導品種的傳統優勢柑桔產業。
(二)有較多的優良品種。1998年“白橋會議”之後,果品產業加緊實施高換工程,加速劣質品種改換,積極推進果品產業化,堅定不移地走優質、高產、高效的發展道路。截止2002年,全縣累計完成柑桔高換790萬株,共引進、推廣錦橙、臍橙、夏橙、血橙、椏柑、雜柑等名、優、特、新品種品系50多個,20多個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種,果樹良種率達60%,果品優質果率達55%。
(三)有較高的生產效益。90年代以來,成功地實施了長柑桔帶建設專案、重慶市柑桔高接換種專案、果品品種改良示範基地專案和錦橙標準化基地建設專案。透過實施,果品產量、質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產值800萬元,改良實施區域農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長沙鎮長沙村改良的優質錦橙和臍橙,銷售收入較2001年增收60萬元。隨著良種柑桔的逐年推廣,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逐漸顯示出來。
(四)有知名的品牌。我縣是全國聞名的錦橙生產基地縣,開縣錦橙曾連續六年獲全國柑桔鑑評錦橙組第一名,“渝開”牌錦橙先後於1999、2001年獲農業博覽會金獎,2002年已獲“綠食品”標誌使用權。開縣錦橙、紐荷爾臍橙、太田椏柑被推薦為全國柑桔產業結構調整良種;開縣“鐵橋牌”優質梨已名揚川、渝兩地。加入wto後,三峽匯源果業集團等龍頭企業的推動,將使我縣優質水果生產更具有廣闊的前景。
(五)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本縣境內地形以丘陵低山為主,立體氣候明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對溼度80%,日照時數1463小時,無霜期306天。我縣海撥500公尺以下的耕地佔70%,土壤以紫土為主,成土母質氧化鉀含量豐富,ph值6.5左右,土層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強。因此,發展果樹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六)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國內市場上,我縣與“三北”地區和京、津、滬、渝等國內大中城市建立了長期的較為穩定的產銷關係,縣外年銷售量柑桔7萬噸以上,梨主要銷往“渝——萬”幹線為紐帶的周邊區縣;在市場上,我縣每年向俄羅斯、蒙古、等國家和地區出口柑桔5000噸左右。入世後,我縣以“渝開”牌錦橙為主體的開縣柑桔將搶灘國內市場,優質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將在整個渝東北市場覓得更多的機會,開縣水果將有著更為廣闊的市場銷售前景。
二、果品產業發展規劃
2003年至2007年,全縣果品種植面積發展12.5萬畝,其中:柑桔發展8萬畝(錦橙3萬畝,夏橙5萬畝),優質梨2.5萬畝,桃李等2萬畝。到2007年,全縣果品種植面積發展到50萬畝,產量達20萬噸,產值2.4億元,實現果品生產增加值1.77億元,稅收1939萬元。其中:柑桔發展到35萬畝(錦橙22萬畝,夏橙5萬畝,紅桔4萬畝,臍橙、椏柑等4萬畝),產量16萬噸,產值2億元,增加值達1.5億元,稅收1664萬元(錦橙產量5萬噸,產值0.7億元,增加值0.5億元,稅收560萬元);優質梨發展到5萬畝,產量1.2萬噸,產值1200萬元,增加值877萬元,稅收96萬元;桃李等發展到10萬畝,產量2.8萬噸,產值2240萬元,增加值1637萬元,稅收179萬元。
三、果品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發展資金。按照縣委、縣打造錦橙第一縣、重慶市果品第一縣的發展要求,需果品產業發展資金2.5億元,就目前看,資金投入較少。一是農民不原出錢發展果品生產,全縣在縣外打工的農民達30多萬人,每年打工收入達2.4億元,其資金主要用於農村房屋建設和發展三產業上,用於發展果品生產的資金較少;二是鄉鎮近年財政較困難,在果品產業發展中,很少有資金安排;三是據瞭解,今年縣上安排的扶貧資金用於果品生產的發展資金只有75萬元,較去年少一半,退耕還林政策也只有2萬畝(其中柑桔1.5萬畝,優質梨0.5萬畝);五是去年縣上安排用於柑桔高換的扶貧資金,經過縣上有關單位驗收後,至今部分鄉鎮資金還沒有到位。
(二)部分鄉鎮認識不到位。部分鄉鎮領導對果品產業發展認識不夠,認為年年都在抓果品生產的發展,但“賣果難”現象仍然突出,沒有真正將果品生產工作作為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硬仗來打,對今年工作及“屆期”規劃思路不夠清晰。如裡片區縣上規劃發展優質梨,但該片區的個別鄉鎮領導認為縣上硬規定發展優質梨,而農民認為這些區域不適宜種植優質梨,願意種植柑桔,因此這些鄉鎮領導對發展優質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對縣上規劃的任務難以完成。
(三)部分鄉鎮規劃不成片。前兩年雖然新植的柑桔、優質梨面積比較大,但由於沒有集中規劃成片,而是分散種植,不利於田間管理;加之建園的基礎條件差,管理技術沒有到位;特別是去年其他部門從縣外引進的優質梨種苗質量差,導致果樹栽植後成活率不高。
(四)果樹栽後管理不力。有些幹部沒有督促、指導果農按照科學技術要求抓好果樹生產的管理,施肥、保果壯果、病蟲綜防、樹盤覆蓋、果實套袋、人工授粉六大實用技術落實到位差,特別是今年少數鄉鎮出現了柑桔高換樹不能下砧的問題。
四、果品產業發展中的對策
(一)借鑑工業思維模式。用工業思維謀劃果品業,著眼於經濟全球化,按照技術高新化,生產化,產品標準化,商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果園辦成“綠工廠”,使農民成為“產業工人”,全面提升果品產業升級。
(二)推行企業化執行機制。按照引導,業主開發運作的產業化執行機制,在果品業發展中積極推行企業化管理。要主動與三峽匯源果業集團等企業建立合約關係,為果品加工爭取訂單。大力爭取有一定資金、技術實力的工商企業、私營業主到我縣落戶,從事果品鮮銷及批發市場建設。壯大果品生產者及運銷協會、農村合作社的生產、經營能力。
(三)探索綠食品生產模式。果品業本質上即是一個生態型產業。“豬——沼——果”生態模式實用強,經濟、環保效益高,頗受果農的歡迎。要進一步合理利用果品業發展的自然資源,注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增值,大力引進環保技術,開展環境綜合治理,按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開發生產綠食品。
五、果品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落實果品產業發展資金。縣應設立果品產業發展資金,安排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農村移民開發、生態環境建設、退耕還林等各種農業專項資金應集中使用。同時,建議縣委、縣及時安排和兌現今年果品產業發展資金,以確保果品產業的穩步發展。
(二)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匯源三峽果業集團已落戶萬州,並計劃在我縣長沙鎮建立分廠。建議縣上應儘快與匯源三峽果業集團聯絡,早日在我縣建立加工分廠,以確保果農生產的水果不售銷路。
(三)建立果品產業激勵機制。建議縣上政策,凡機關、事業單位承包或參與果品生產、經營的幹部職工,原單位一切待遇不變,並可領取本單位的獎金,同時對承包50畝以上的幹部職工,在專案資金上應給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