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精選16篇)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1

  新版課程方案聚焦核心素養,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創新導向,強化課程育人功能。環城小學數學組馬上組織每個數學老師按年級組一起學習新版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新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是在堅持目標導向的同時,更堅持問題導向,它全面梳理了課程改革的困難與問題,修訂時注重對實際問題的有效回應。如調整學段劃分,把一二年級劃為一段,加強了學段中的幼小銜接,並在“教學提示”中強調:要充分考慮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形成的活動經驗和生活經驗,注重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確保數學課程的整體性與一致性,也增強了課程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再如在課程實施中增加了“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的建議,強調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的教研作用,很好地體現了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指導思想。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2

  聽了史寧中教授的講解後,對數學核心素養的認識更加深刻,什麼是數學核心素養?即透過數學教育學生獲得的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教育的、與人的行為(思維、做事)有關的終極目標;是學生在本人參與的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的;是經驗的積累、是過程性目標的拓展、是四基的繼承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可以表述為: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作為一名教師,我會結合史寧中教授的解讀認真研讀《新課標》,體會課標之“新”,積極適應、調整以便更好地遵循新課標的要求開展教育教學。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3

  透過學習馬雲鵬教授對新課標內容結構化分析,我深刻領會了內容結構化的特徵和現實意義。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重視學科結構,以學科邏輯為主線,以有助於學生理解和促進學生髮展為目標的課程設計理念。馬教授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採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思路,從整體的視角分析內容本質和學生學情,聚焦核心概念,確定核心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針對單元中的關鍵內容設計與實施體現深度學習的教學活動。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將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引,注重強化課程內容前後結構化體系,體現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對其學科本質的理解,逐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4

  線上學習了東北師範大學史寧中老師對《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教育的、與人的行為(思維、做事)有關的終極目標;是學生在本人參與的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的;是經驗的積累、是過程性目標的拓展、是四基的繼承發展。把核心素養表述為,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逐步養成從數學角度觀察現實世界的意識與習慣,發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意識。透過經歷獨立的數學思維過程,學生能夠理解數學基本概念和法則的發生與發展,數學基本概念之間、數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絡;能夠合乎邏輯地解釋或論證數學的基本方法與結論,分析、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能夠探究自然現象或現實情境所蘊含的數學規律,經歷數學“再發現”的過程;發展質疑問難的批判性思維,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逐步養成講道理、有條理的思維習慣和理性精神。欣賞數學語言的簡潔與優美,逐步養成用數學語言表達與交流的習慣,形成跨學科的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5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就開始關注核心素養,我覺得這個詞國家教育部提的非常好,可是到底什麼是核心素養,如何落實到我的課堂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我一直在尋覓中……聽講座,看書,查資料,自己思考,可總是覺得理論與我的課堂之間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可如何走,我是迷茫的,眾裡尋她千百度,但總是找不到合適的突破口。

  直到今年4月21日,新課程標準的亮相,讓我的期待多少有那麼點的知足與欣喜,我特別感謝各位教育專家給予我的指導。尤其今天我看到了馬雲鵬教授的精彩講座,真的很受益,很有收穫。現在我來談談對於核心素養我的一丁點理解,不夠深刻,但和之前對比確實有所進步。

  核心素養是在國家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時提出的,立德樹人怎麼落實,透過核心素養和課程融合兩大途徑。而核心素養是貫穿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如同一條珍珠項鍊中間的線,這條線是合一的。而對於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之前我的理解和這10個核心詞(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資料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有關,和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有關,和四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有關。總之,核心素養在我心裡是散的,可這次新的課改一出,似乎把我這些散的理解一下子串起來了,其中在學習新課標中以下三句話非常關鍵,我摘錄了部分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寫了出來,不妥之處我們一起學習。

  一、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大多體現在數學抽象中。

  這句話我首先關注的是,什麼是數學眼光。我個人覺得就是老師教學中,讓學生在觀察時,一定要在眾多感性材料中,關注共性的,然後要有抽象的思想。比如周長,其實數學本質就是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那孩子的數學眼光一定要關注在長度這個數學本質上,而不是面積或者物體的顏色。看各種物體,我們的數學眼光就是從眾多圖形中,不管什麼顏色或者形狀,大小,我們要抽象出周長的概念。比如我們分類時,是按照釦子的形狀來分的,那就引導孩子只看釦子是正方形還是圓形,不關注釦眼的數量。如果是按扣眼的數量來分,此時我們的數學眼光就是有幾個釦眼,而不是釦子是圓形還是正方形,我個人覺得這大概有點數學眼光的味道。課標中的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其實最終落腳點就是數學抽象。帶著數學的眼光先觀察,後想象,再抽象,最後達到創新。所以概念教學,以及我們的幾何圖形單元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意識:有意識培養孩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發展孩子的數學抽象思想。

  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大多體現在數學推理中。

  我們的教師用書中,每個單元都有個思維框架,那到底培養孩子怎樣的思維,孩子的思維有哪些呢?思維的體現我個人覺得就得依靠推理能力來體現,推理能力小學數學包括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合情推理就是能夠根據已知事實或原理,推出結論,而演繹推理就是反過來證明。比如在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時,掌握了其方法,就可以直接推理出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學習比的性質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類比推理,從而得出結論,類比推理也屬於合情推理的一種方式。其實還有一點就是推理能力中的一個“一”,什麼是“一”,我覺得計算教學中,無論是整數,小數,分數,這個一就是相同的計數單位進行計算,整數加減法計算中,要求數位對齊是因為相同計數單位才可以相加減,所以推理出小數加減法計算就要小數點對齊,分數加減法計算就要通分,其實就是相同數位或者相同的計數單位才可以進行相加減,這個思維打打開了,孩子們學起來才會很輕鬆有深度。

  三、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大多體現在數學模型中。

  數學語言又是什麼呢?其實我們都知道語言就是用來交流和表達的,那麼數學語言也是同樣的功能,用於表達,描述以及溝通,溝通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絡,數學與現實世界靠什麼來聯絡,感悟數學價值。那就是數學模型,要求學生學會對於數學模型的描述,比如長方形的周長,面積,體積,速度,正反比例等的描述,其實都已經是建立在數學模型的基礎之上,對於數學模型的描述,比如周長,物體一週的長度或平面圖形一週的長度。因為已經透過數學建模,對這個模型進行描述,所以語言要求很嚴謹。

  這樣的三句話,將小學數學的三大主要數學思想,抽象,推理與模型串了起來,非常明晰,值得反覆理解,反覆體會,並嘗試用在自己的課堂,理解後,確實有種驀然回首在思考的感覺。以上是我對2022新課標中涉及核心素養的一點點理解。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6

  研讀2022年的新課標和聆聽新課標解讀的講座,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新課程標準體現著素質教育的理念,體現了落實“雙減”政策。它不僅要求我們對學生的基礎性和發展性學習抓好加強外,還要讓學生享受學習,自主性終身學習。

  新的課程標準中雙基變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體驗),兩能變四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課改不僅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也是對老師教學方法的改革。老師們必須更新原有的教學理念,鑽研教材,學習新方法新理念,全面瞭解學生,切實完成教學任務,才能更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適應時代的需要。

  新的課程標準中數學核心素養指向了三個維度: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也被描述為“三會”。

  (1)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2)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因為,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去體會數學,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應該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圍繞問題進行思考,教師適時進行補充,製造衝突點,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表達,加深對知識本質的探索與感悟。

  新的課程標準進一步加大了對作業設計方面的系列要求。在評價建議部分,專門增加了作業評價建議,對作業型別、作業層次、作業立意、作業量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在教學提示、教材編寫建議部分,也明確提出了作業習題設計要求,要減少死記硬背、機械重複作業,豐富作業型別,增強作業針對性,增強實踐性作業,要控制作業量和作業難度評價時要建立科學的機制,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促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瞭解自己的不足,激勵改進,獲得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

  史寧中教授對課標的解讀中說到,數學教學要注重整體性和一致性,基於單元,著眼整體。因此在平時的備課中,老師們不僅要考慮課時設計還要考慮單元設計,對知識進行融會整合。教學中要抓住單元知識的前後聯絡,抓住單元知識中的核心問題開展學習,努力打通知識之間的橋樑,促使學生從單點結構認知走向關聯結構認知。教學後,要及時關注評價,循序漸進。透過逆向設計,思考學生去哪裡明確目標,學生到達那了嗎?怎樣使學生去那進行教學設計。關於教學改進的秘訣,史寧中教授給出了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學科知識和學生知識都要了解,也要學會解讀文字和學生的智慧。

  總之,新課程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精心設計,才能讓學生在教學中真正有所收穫,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7

  新課程標準的一項重要變革就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它貫穿所有學科的課標文字,隱含在課程內容及教學實踐中,注意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透過新課標的學習,讓我瞭解到:

  1、新課標的修訂原則是堅持目標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堅持育人導向。最終引導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新課程標準強化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不僅明確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做”的具體指導,教師需要思考教學實施中每個環節學習目標是什麼,讓學生經歷怎樣的學習活動,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強化情境設計與問題提出。給予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何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數學的活動經驗。

  3、新課標明確界定了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指向了三個維度:正確價值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表述為“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現實世界。

  4、新課標在課程實施上提出了教學建議:要制定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整體掌握教學內容,選擇能引發思考的教學方式,加強綜合與實踐教學,教學不僅要有結果性目標,還要關注過程性目標,需要學生參與其中,注重資訊科技與數學的融合。其中要重視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對數學教學改革推動作用,改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這就對我們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學生實際的方法,要運用豐富的教學方式,改變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等,要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和專案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要重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要整體分析教學內容本質和學生認知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8

  2022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徵的整體刻畫。

  數學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及評價的依據,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教材的編寫等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這次的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學業質量,明確指出學業質量標準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及評價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那肯定也是我們設計課堂活動和作業的依據了。當前存在的一個大問題是作業負擔較重,為什麼重呢?一是多,小學生的作業實在是太多了;二是濫,各種名目繁多的練習冊和測試卷充斥著學校周圍;三是爛,大部分題目都差不多,做一套和做十套,不會引起學生學習質量質的變化,無非就是熟練而已。那麼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學業質量標準,對其中的三句話細細品味。

  第一句是以結構化數學知識主題為載體,在形成與發展“四基”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數感、量感、符號意識、推理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和空間觀念等。這句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這些主要素養主要是蘊含在“四基”的形成過程中,而天天的課堂活動、課後作業中,做教師的是否考慮過哪些活動或者作業是發展了學生的“四基”,如果我們的作業中都沒有,那再多的作業也是枉然了。

  第二句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與社會情境,以及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數學與科技情境中,在經歷“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和提出問題,用數學的思維與數學的語言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觀念、資料觀念、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等。前一段時間專門談過情境的事情,一定是學生熟悉的,那麼如何讓學生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呢?這就是教師在備課中應該著重考慮的,看看目前的中高考,和社會、生活、國家發展聯絡那麼緊密,我們也應該提高這個意識。

  第三句話是學生經歷數學的學習運用、實踐探索活動的經驗積累,逐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求知慾,以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初步養成獨立思考、探究質疑、合作交流等學習習慣,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這句話中提出了學生經驗的積累,以及學習數學的習慣,這些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格外注意的,也是我們應該給予學生的,現在的教材,缺失了這些,下學期的教學中,用舊教材需要教師豐富課程,增加學習資源,才能滿足學業質量的要求。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9

  5月8日下午我們全體數學組成員在數學組辦公室集體參加了線上《中招數學備考會》。5月10日下午分年級組進行了集體再學習再討論,老師們都分別積極發表了自己的心得體會。現將九年級備課組討論心得總結如下:

  1、根據專家建議認真做了20xx年的中招試題,認識體會中招試題的經典題型。特別是新手老師收穫非常大,感覺在教學中有了一定的方向,針對指導目前數學成績中等偏下的同學,在複習方面有了新的思路——以經典題型為模型,反覆練習和研究,練熟吃透,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

  2、近幾年的中招試題穩中有變,大趨勢是去掉套路化,更簡單,少算多思。按這個思路,我們首先在心理上是欣慰的,但在戰略上是不可藐視的。在接下來的複習中更應該注重知識的來龍去脈,多幾個為什麼,多幾個再思考。迴歸課本的定理、例題,讓學生體會數學的來源,總結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感受數學的價值。

  3、中招數學近幾年的總字數一直在增加,20xx年已經突破3000字,學生能夠有效讀取資訊非常關鍵,這明顯考察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如何提升學生這一方面的的能力,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在接下來的複習裡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梳理重點,引領總結,學生模仿,反覆練習,形成思路。

  4、專題複習還是非常必要的。專題複習有利於培養學生建立模型,應用模型的意識。在有限的複習時間裡可以更好的提升學生的能力,並且在做題時可以為學生提供思考問題的思路。另外還能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形成自己的知識鏈,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深厚的基礎。

  5、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離不開數學文化,數學本身是高度的概括,但知識的形成過程一定是曲折的生動的,如果能在課堂上讓學生了解這些過程,就能吸引學生產生好奇心,讓他們對數學有新的認識。把學生有效的從枯燥的數學課堂中解救出來,讓學習變的事半功倍。

  6、堅決避免題海戰術,雖然它也有一定的好處,熟能生巧,但也能熟而生厭,熟而生笨,熟而只看片面,從而產生更加可怕的結果。為了避免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數學教學需要適度開放,注重思維培養,靈活多變,創新發展。

  總之,在深入研究複習備考策略的同時,還應結合本校學生實際,為他們提供切實可行的訓練和指導,把複習備考工作落到實處,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大程度的提高。明確命題方向和規律,然後制定應對策,逐步形成應試技巧,為下一步的強化訓練複習打下堅實基礎。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10

  本次有幸參加了為期三天的新課標培訓會,從今年4月底以來,教育部就頒發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新課標對以後的數學教學過程有著非常強的指導作用,現分享下這幾天的感受:

  一、在課程標準引領下落實核心素養

  近幾年“核心素養”一直是我們在強調的話題,以前我們提到“核心素養”,可能只停留在“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運算能力”、“直觀想象”、“資料分析”這6個方面。透過2天專業課程老師的講解,我明白現在核心素養是要學生參與在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例如:徐斌豔老師所分享的一個神奇的槓秤的案例:

  透過在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方案,在活動中體會真正的核心素養,在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學生在經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學生解釋數學結論的現實意義,進而解決問題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在這個案例中每一個環節,都是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展開,這也是我們現在教學中要真正落實的。

  二、在學科融合中凸顯數學本質

  其次就是實現學科融合的理念,數學絕不是孤立的學科,它是為各門學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學科奠基。像上面的所舉的槓秤的例子,其實也就凸顯了學科融合的理念,將物理中的槓桿原理透過數學的函式模型的思想來解決。日後如何以新課標為依舊設計出凸顯數學本質又能學科融合的主題式學習課程也將成為我們一線老師思考的一個重點方向。

  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基於數學核心素養,評價手段不僅僅限於考試,要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形式等,既要關注學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像徐斌豔老師所說,我們可以透過學習評價表來評價學生。

  也可以透過開放式反思日記,讓學生在經歷專案活動後,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示在數學知識等各方面的收穫。甚至我們在佈置的作業也可以用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來評價學生。像章建躍老師在講四邊形到平行四邊形時給學生布置的這份作業(見下圖)不僅僅再是要求我們的學生寫幾道四邊形的題目,而是讓我們的學生上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透過本題讓學生切切實實在體會數學,感受數學。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努力讓學生做,從做中探索並發現規律,鼓勵學生與同伴多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鍛鍊,把思想表達清楚,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對於我們老師更要及時瞭解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學習態度、意志強弱等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按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教好每一位學生。在問題情景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上,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在與其他人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由此來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使每一位同學都能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總之,透過這次培訓,讓我受益匪淺,在教學工作的遇到的難題,有了解決的方向,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有了一進步的瞭解,以及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也有了明確的目標。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應是透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用自己學來的知識豐富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最佳化自己的課堂教學,創出自己的教學特點。幫助學生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11

  小學生數學核思維的提升,主要依賴於課堂教學。然而在一些數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僅停留在表面,課堂沒有挑戰性,缺乏需要深度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比較單一、低效。如何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真正處於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呢?筆者認為教師應重視挑戰性學習任務的設計。清華大學早在20xx年就提出了“挑戰性學習課程”,力圖透過有趣的、有價值的挑戰性問題,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能運用綜合知識獲取新知識,促使學生挑戰自我、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近幾年我一直在努力嘗試在不同課型中設計挑戰性學習任務,用包容性、生長性、實效性、自主性的學習任務助推數學課堂,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

  一、新授課裡創情境,任務展現包容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最常用的模式就是“一問一答”的模式,導致學生只是機械的、被動的學習,沒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導致學生往往只能在聽中學,缺少自主探究的機會。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1900年曾提出了“教學合一”的教學理論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而挑戰性學習任務則能夠讓學生從生活中、從經驗中自發地思考和探究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讓數學學習真正發生。

  例如在《搭配的學問》一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創設學生起床之後搭配衣服的情境,學生根據所給的衣服進行搭配。學生所搭配的衣服有的是無序的,存在重複或者遺漏現象;有的學生搭配的衣服是有序的,但是方法不同,有複雜的畫圖法、文字列舉法,也有同學使用了連線法或者用符號代替實物進行列舉。

  這樣的挑戰性學習任務,所呈現出的解決方法具有差異性和層次性,為學生展開交流與對話提供了豐富的生成性材料,也為提高學生思維水平,達成教學目標提供了可能。

  二、複習課裡設核心,任務呈現生長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注重學生對未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教師設計挑戰性學習任務來引導學生髮散思維,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與認知結構。透過完成這樣的挑戰性學習任務,學生不僅能培養自主思考能力,還能發散思維,促進自身對問題的認識從單一走向多元,獲得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有效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設計《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總複習》這一課時,筆者提供每個小組一張A4紙,讓學生利用捲一捲、折一折的方式創造出立體圖形,並讓學生根據已經學過的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公式推匯出他們所折出來的三稜柱、四稜柱、五稜柱的側面積和體積公式。經過學生的討論和交流,得出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側面積公式都是底面周長x高、體積公式都是底面積x高。

  教師正是透過設計生長性的挑戰性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延伸到未知的領域,啟發學生進行更廣闊的思考和探究,從而讓數學學習真正發生。

  三、活動課裡出成果,任務蘊含實效性

  教師創設一定的實踐活動能促進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能讓他們將書本的知識運用在具體的實踐中,進而走向深度學習。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少,學生獲得的大多是書本上的知識,他們需要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體驗,進而激發深層次的思考。設計蘊含實效性的挑戰性學習任務,則能讓學習更加的具有深度,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促進數學學習的真正發生。

  例如在《巧用三角板畫角》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設計畫角-拼角的教學活動,並在拼角的過程中找到運用三角板能直接畫出來的角的度數的規律——只要是15的倍數的角,都可以用三角板畫出來。在教學時,學生活動的興趣濃厚,在探索利用三角板畫角的過程中,將數學學習與動手實踐緊密結合。透過這樣一個挑戰性學習任務的設計,讓學生透過目標非常明確的任務,有效的開展實踐活動,充分體現了任務設計的實效性。

  四、講評課裡激興趣,任務凸顯自主性

  在設計挑戰性學習任務時,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對數學技能的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學生對數學概念本質意義的理解。因此,教師要善於利用各類學習材料,並透過變化這些材料,使數學知識展現出新的、多樣化的形式,讓學生能夠在具有創新性的情境的輔助下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變化不是改變知識本質,而是改變其表現形式,但這些形式上的變化非常有助於學生真正理解數學概念的意義。

  在設計《長方體的體積的練習》中,筆者利用題組的方式針對易錯題進行講解。學生對於“一個用石頭砌成的長方體花壇,從外面量長12分米,寬10分米,高5分米。裡面裝滿泥土,已知石塊的厚度是0。5分米。這個花壇一共要填泥土多少立方米?”這種型別的題目,很容易出錯,因為學生不理解花壇裡面的長寬高到底是多少。針對這個題目,我在講解時,採用了題組形式,出示三個問題相同,但由於實物構造的差異,出現長寬高不同的演算法。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透過用橡皮泥建立實物模型——討論長寬高演算法——列式解答——小組彙報這四個步驟,將本題理解透徹。這一任務的設計,充分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慾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挑戰性學習任務是教師推動學生不斷學習、讓學習真正發生的好幫手。學生在挑戰性學習任務的驅動下,不斷挑戰自我,發揮自己的潛能,從被動學習者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究者,最終提升自身數學核心素養。教師要認真研究挑戰性學習任務的設計策略,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設計適合學生的、能有效開拓學生思維的挑戰性學習任務,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12

  靜下心來,仔細閱讀了新課程標準。此次閱讀使我受益頗深。作為一名正在任教的一年級新進數學老師,我有以下的感受。

  最大的感受就是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在課程內容選擇上,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學科體系,體現數學學科特徵。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適當採取螺旋式的方式,適當體現選擇性,逐漸拓展和加深課程內容,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有助於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發展核心素養。就第一學段而言,在數與代數方面,與2011年版本相比較新增了透過數的大小比較,感悟相等和不等關係。在解決生活情境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和運算的意義,形成初步的符號意識、數感、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更能夠初步體會數是對數量的抽象,感悟數的概念本質上的一致性,形成數感和符號意識。在學業要求上,對於第一學段,新增了能描述四則運算的含義,知道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能熟練口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能口算簡單的百以內數的加減法;能計算兩位數和三位數的加減法。形成初步的運算能力。對此,我最大的感悟是,在日常的教學中應當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是新課標在對學段的劃分上,也作出了改變。第一學段由原來的1-3年級改為1-2年級。第一學段是學生進入小學的開始,一個好的開始尤為重要,作為一位第一學段的任教老師,我更應該好好學習。新課標要求,應當要充分考慮學生在幼兒園時期所形成的活動經驗和生活經驗。並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活動,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從幼兒園階段到小學階段的學習過渡。在日常教學中,我能發現不同學生對於第一學段的學習內容的反應是不同的,這源於學生在幼兒園時期的學習經驗。我應當去設定一些活動,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讓學生感受小學與幼兒園之間的聯絡,也要感受之間的區別。

  三是關於學業質量。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徵的整體刻畫。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教材的編寫等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於第一學段的學生,我最大的感悟是除了對基本知識技能的間檢測,更要求能夠透過操作、遊戲、製作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定的好奇心,形成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識與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四是在教學中,應該注重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的融合。教師在日常教學時可以利用資訊科技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處理,這樣能夠豐富教學場景,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利用數學專用軟體等教學工具開展數學活動,將數學知識有趣化,例如,運用希沃白板設定一些與學習內容有關的口算類小遊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更能使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還可以加強線上與線下的融合,透過班級最佳化大師的評價、激勵機制,不僅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回答問題的興趣,還可以建立家校聯絡。

  面對課程標準的新改革,我發現需要我去學習的還有很多,我必須多動腦筋,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穫。對於《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我還需要再繼續學習,做到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學習。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13

  知識遷移是指一種學習活動對另一種學習活動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可以看到遷移現象。例如,長方形面積掌握的好,就更容易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條形統計圖掌握的好,就更容易學習折線統計圖。心理學家比格曾指出:“學校的效率大半依學生們所學的材料遷移的數量和質量而定。因此,知識遷移是教育最後必須寄託的柱石。”學生的學習不僅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還在於使學生能夠在新問題或新情境中應用知識,產生預期的變化,達到觸類旁通。為此,在自育學習教學實踐中可以利用知識遷移的規律,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正向遷移,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與質量。

  一、根據教材合理選取、編排學習內容。

  新課標中要求選取編排教學內容要體現知識點內在的聯絡,前後延伸,排除干擾,以利於學生產生知識遷移,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該內容是在學生已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已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會畫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的。在學習過程中利用微課合理編排學習材料,先讓學生回顧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再自己觀察微課中圖形的切割和平移的動畫過程,然後自主探索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之間的關係。為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提供知識遷移,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以及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合理利用知識遷移規律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二、遵循知識遷移的心理學規律設計學習環節,突破學習難點

  青少年認知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並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由具體的表象到抽象的概念形成知識遷移。如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可先讓學生把8梨(圖片)分成兩份,透過分圖片,出現四種結果:一人得1個,另一得7個;一人得2個,另一人得6個;一人得3個,另一人得5個;兩個人各得4個。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相比有什麼不同?學生透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人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這樣透過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使學生悟出“平均分”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徵——每份“同樣多”,並形成數學概念。利用知識遷移規律讓學生不再懼怕抽象的數學概念,突破學習上的難點。

  三、啟發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概括

  原有的知識越具有概括性、在學習過程中正遷移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在五年級下第一單元學習簡易方程時,學生會遇到多道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例題,盲目學習記憶效果差,也影響以後更進一步學習較難的列方程解應用題。於是啟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這些例題歸納整理,概括出不同的幾類題型,例7是一步方程應用題、例8是兩步方程應用題、例9是連設問題、例10是相遇問題。在做課後練習的過程中也讓學生先明確題目屬於哪一類,再解答,這樣學生掌握起來更快,知識形成體系、學會概括學習內容,對方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四、應用比較教學法促進知識遷移,提高學習效果。

  對相關的新舊知識進行比較,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自主分析相關知識點的異同,全面、精細、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提高自育學習效率。例如,兩問應用題與一步應用題比較,延伸一步應用題的解題思路結合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安排連續兩問應用題,這是在一步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不僅可以進一步鞏固和提高解答加減一步應用題的能力,而且為以後學習兩步應用題做了基礎性的準備。連續兩問應用題是由兩個一步應用題構成的,且它的第二問只給出一個條件,另一個條件需要從前面的問題中去找,由於學生不習慣於連貫的思考,學習時往往會感到困難。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將連續兩問應用題與一步應用題相比較,從結構形式到條件到解題方法進行比較。連續兩問應用題,學生解答第一問不成問題;解答第二問時,要引導學生對一步應用題進行分析,要求對一個問題必須知道兩個條件,而第二問中,只有一個條件,還缺少一個條件,缺少什麼條件呢?可引導學生對已知條件、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另一個條件。幫助學生儘快掌握新的解應用題方法。

  五、靈活利用變式,拓展學生思路

  數學問題的表述常常把解決問題特別關鍵的本質屬性“隱蔽”在非本質內容之中,教師在教學時,透過改變學生觀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物件的本質特徵,讓學生在自育學習過程中能根據變式拓展思維,形成知識遷移,從而掌握事物本質和規律。小學數學概念的一個基本特徵是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思維又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變式,有利於對概念的理解和提升。例如,教學“認識分數”時,創設了猴媽媽分桃子的情境:猴媽媽給四隻小猴分桃子,她帶來兩盒桃子,小猴開啟一盒(4個桃子),師問:怎樣分才能公平?接著分第二盒,(8個)(沒開啟),師還是問;要分得公平,怎樣分?然後,教師追問;為什麼桃子數量不一樣,都用四分之一來表示?學生說:把一個東西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四分之一來表示。接著老師又出示12個桃子,你能從圖上找出它的四分之一嗎?在這個片斷中,為了使學生能深刻認識四分之一,老師變換非本質性屬性,讓學生分4個桃子,8個桃子,12個桃子的四分之一,突出不管分多少個桃子,只要把它們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表示。

  在幾何初步知識的概念教學中,如果僅以某種位置的圖形引導學生理解,由於小學生思維的具體性和感性經驗較狹窄,會導致對知識理解的片面性。因此,在幾何知識的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應用變式,將各種不同位置的圖形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知識。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時,變式的練習更為重要。因為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以分為三類,每一類的高的位置並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差異很大。所以三角形的高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往往看到傾斜的線段就不認得是高,常常畫高時總要垂直水平方向,課堂上呈現給學生的高的位置應是不同的,使學生對“高”的概念有本質的認識。有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憑著學習課本的初步感知說一說、指一指三角形的高,然後課件出示標準的三角形的高。緊接著再出現將標準的高的三角形進行90度旋轉、135度旋轉、150度旋轉、175度旋轉、180度旋轉、360度旋轉。每旋轉一點都問:現在還是不是三角形的高?是不是還是從頂點向對邊作垂線,在這些變式高的出現和觀察之中,學生在變化中看到了不變,即高的本質:從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作垂線。線的方向在變,垂直於底沒有變。

  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新的教學知識,還需要學生學會利用掌握的舊的知識來輕鬆學習新的數學知識,能夠將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運用,構成一個完整的數學框架,知識遷移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開拓思路、理解概念,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歸納知識能力,有效地提升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利於學生掌握小學數學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日後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14

  近期在學習《2022版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的收穫很大,感觸頗多,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知識的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新課標的一些淺薄的認識。

  一、新增了核心素養這個概念

  2022年課標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集中體現數學課程的育人價值,新數學課程標準將核心素養進行了明確:“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導向非常明確,就是讓數學回歸現實世界,迴歸實際應用,讓數學和生活更貼近,讓孩子能夠直觀地感受數學,讓孩子知道數學可以解決身邊的問題,增強孩子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透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會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能夠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在探索真實情境所蘊含的關係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瞭解數學的價值,欣賞數學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質疑問難,自我反思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踐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幫助學生培養其核心素養。

  二、學段目標更加細化

  2011年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是分為兩個學段的,而2022年的新課標分為了三個學段,每個學段有每個學段的學業目標和評價標準。新課標分級更細更容易操作,階段銜接也更加合理。比如:明確了一年級上學期的學段目標是認識20以內的數,會計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不含退位減法),能辨認物體和簡單圖形的形狀,會簡單地分類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如此細化的要求,我們就不用擔心說學齡前在家不學數學,上小學以後就跟不上啦。學前需要掌握的能力就有指揮棒了,該怎麼準備,準備到什麼程度,我們就不用怎麼焦慮了。同時學業目標和評價標準給了我們一線老師指明瞭方向,知道教學時要教什麼,怎麼教,教學的目標不僅要體現教學的知識,更要體現教學的育人價值。

  三、學段目標在知識技能方面難度下降,在實踐運用方面難度提升

  新課標把對部分知識的學習轉移到了初中學習,但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的難度則大幅度提升。2022年對於五到六年級的要求已經超過了2011年對於七到九年級的要求。一句話總結就是:數學知識的學習變少了,但對於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能夠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和其他學科知識如何串聯,乃至於題目的表述,你是不是能看懂,就成為了未來拉開差距的地方。很多孩子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只顧刷題的孩子很多基本生活常識是缺失的,那如何將數學知識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是我們需要重點考慮的。所以2022年的數學課標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小結。

  以上是我對2022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初步解讀,與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相比,更加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路新媒體迅速普及,人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改變,兒童青少年成長環境深刻變化,人才培養面臨新的挑戰。作為新時代的老師,我們必須也要與時俱進,積極學習新文化,新知識。工作上勤勉認真,行而不輟,不斷創新實踐,把育人藍圖變為現實,培育一代又一代又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15

  小學數學的教學改進是教學研究的永恆課題,是常講常新的教研話題。我認為教學改進的秘訣是兩個:吃透與教學經驗的有機融合,要堅持實事求是用實踐檢驗理論。讓教學改進發生在每節課上,落實在學生身上。如此才能在紛繁複雜的教育術語面前,在眼花繚亂的教學口號面前做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一是課標將核心素養深化入學科的育人目標,數學學科“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將11個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9個關鍵詞細分到“三會”的字裡行間。

  二是課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了學習方式的改革,2022年的新課標對於學習內容的評價,直接給出了教學評價建議和學業考試水平建議,特別是學業考試水平建議直接指出,要遵循課標要求,嚴格一標命題,規範命題管理,加強質量監測,明確考試是不能超過課標這個綱的,也就是學什麼你就考什麼。大家都有了方向,有了目標,依據新課標循序漸進就好。

  我認為最大的亮點是對‘雙減政策’最直接的呼應。2022年老課標對於學生所學內容的表現如何評價?是這樣說的,每一學段的目標是該學段結束時學生應達到的要求,教師需要根據學習的進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要求。

  透過這次新課標學習活動,我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學活動,感到確實還有非常多不足的地方。我只有多學習、多聽課、多對比、多反思,才能找到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缺點、弱點,才能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從而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取長補短,爭取獲得更多的收穫,取得更大的進步。

  數學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心得16

  暑假有幸參加了晉中市小學數學教師研修活動——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解讀培訓,國內知名教授的講座中重點分析了2022年新課標修訂的背景與要點、新課標的理解與表達、課標內容的變化及相應的教學建議,聽完講座讓我對2022數學新課標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也認識到新課標需要後期慢慢去閱讀並理解。特別是史寧中教授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史教授一開始就重點強調了新課標中將“數學核心素養”集中到“三會”一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解讀了核心素養的一致性、階段性和發展性。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在學生參與其中學習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這就需要我們以後數學的教學過程緊扣新課標。史教授還重點分析了新課標中的變化,整體的領域沒有變化,對內容進行了調整,形式上基於抽象結構,理念上更強調核心素養,這些都需要結合後期教學實踐去理解。若想自己的教學能夠緊跟時代的步伐,基於對《課標》的學習,我對我的數學教學工作有了如下規劃和見解。

  一、加強教育和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

  讀完《課標》並不意味著真正的讀懂《課標》,課標背後依託著大量的教育教學理論,比如:何為核心素養內涵的一致性、表現的階段性、表述的整體性;什麼是核心素養中教育特徵的意識、觀念和能力;主題整合中概念與抽象、性質與推理、關係與模型、運算與運算等等術語,這些高度概括化的資訊,需要我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之建立聯絡,需要透過不斷地研讀和例證來加深認識、加強理解。只有真正的使這些上位的概念植入腦中、融入觀念裡,才能正確的在教學中加以應用。

  二、提高研究數學知識內部聯絡的意識

  史寧中教授提到,學生有時做不對題是因為讀不懂題目表達的意思,於是新課標將小學階段數學學科從原來的2個學段分成3個學段,將學生的認知發展更加的細化,使得階段性目標更加明確,這就需要涉及我前面提到的關於教師對學生認知發展階段性目標的掌握。同時史寧中教授也建議教師要有各類層級的備課,比如:集體、學年、學段、學校數學教師備課。這一點我非常的認可,也正如國外教育學家所說的,學生在中高年級能否順利學習,依賴於他在低年級時是否學會了如何學習。所以我認為,我們小學教師應該系統的研究課標中涉及的幾大領域的發展脈絡以及重點內容,從每個領域中規範好教學的一致性,讓學生在低段所學的知識在中段以及高段學習的知識裡也應該解釋的通。透過《課標》中的主題整合,不應只是關注“存在”,而應關注於“關係”,真正做到“研究物件”。

  三、反思教學中不科學、不規範的方面

  在教學研究中我們教師不免會突然迸發新的意識,這些意識的萌芽是不是正確的,是不是向《課標》靠攏的,都需要我們藉助《課標》不斷地審視。記得曾經聽過吳正憲老師講三角形的周長一課,她正是按照史寧中教授在會上提到的運用尺規作圖將三條邊首尾相連依次落在一條直線上的方法來上課的,傳統觀念裡只有到了高段才使用的圓規,卻在三年級的課堂裡出現了,這新穎的方法加之學生的表現給了所有人眼前一亮的觸動。透過今天的學習,我想我們在教學中要保持隨時審視的習慣,摒棄複雜的傳授,將問題簡單化、系統化才是今後應該為之努力的方向。

  史教授提到,“數學化”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數學化的實現不應只是埋頭苦教,如何真正做到會教數學,應將成為我教學的必修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