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標解讀心得體會(通用11篇)
數學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課標解讀心得體會(通用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
數學新課標學習體會在這學期將要結束下學年將要開始之際,我有幸在瀘縣二中外國語學校參加了中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培訓會,在教育部領導,“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諮詢委員會”與“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的領導專家帶領我們全面完整地學習了新課標,讓我受益匪淺。使我進一步認識到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從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到實施建議都更加準確、規範、明瞭和全面。為廣大數學教師深刻領會數學新課改精神,有效的進行數學教學改革指明瞭新的方向。下面就談一談這次學習新課標的幾點體會:
一、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更新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較之於2001年版課程標準:“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011版新課程標準與過去的提法相比:出發點不變:人人不同的人,也就是每一個人;並且更加關注人與人的之間的個體差異,尊重人的發展,有更深的意義和更廣的內涵;落腳點是數學教育而不是數學內容;體現了更強的時代精神和要求。體現了數學教育中對人的主體性地位的迴歸與尊重,需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促成發展的多樣性,“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本質上應促進學生更好地自主發展。提倡一種公平的、優質的、均衡的、和諧的教育,讓每一個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所謂“良好的數學教育”就是對於學生來說是適宜的、滿足發展需求的教育;是全面實現育人目標的教育;是促進公平、注重質量的教育;是使學生能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每一位教師應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並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尤其是那些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透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教材中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討論”、“觀察”、“試一試”、“做一做”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成員的安排上各個知識層次、知識水平的學生要合理搭配,以優等生的思維方式來啟迪待優生,以優等生的學習熱情來感染待優生。在讓學生獨立思考時,要儘量多留一些時間,不能讓優等生的回答剝奪待優生的思考。對於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適應社會發展新變化,體現與世俱進2011版新課程標準適應社會發展新變化,體現與世俱進新精神。
在2011版新課程標準中《前言》增加了對數學課程性質的表述。把數學課程的性質表述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具體的變化為:
變化之一:把以前的“雙基”改為“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基本思想”;
變化之二:針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明確提出“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變化之三:針對瞭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明確提出“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
變化之四:對於情感態度的培養,進一步明確“瞭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變化之五:針對學科精神的培養,明確提出“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
這些新的變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的要求,體現了與世俱進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需要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領悟,加深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真地、正做到把數學教育與時代結合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三、加強數學運算,培養運算能力。
運算是數學的重要內容,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的各個學段中,運算都佔有很大的比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和掌握關於各種運算的知識及技能,並發展運算能力。《標準》指出: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於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根據一定的數學概念、法則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透過計算得出確定結果的過程,稱為運算。能夠按照一定的程式與步驟進行運算,稱為運算技能。不僅會根據法則、公式等正確地進行運算,而且理解運算的算理,能夠根據題目條件尋求正確的運算途徑,稱為運算能力。運算的正確、靈活、合理和簡捷是運算能力的主要特徵。運算能力並非一種單一的、孤立的數學能力,而是運算技能與邏輯思維等的有機整合。在實施運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力求做到善於分析運算條件,探究運算方向,選擇運算方法,設計運算程式,使運算符合算理,合理簡捷。換言之,運算能力不僅是一種數學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種數學的思維能力。
四、加強數學模型思想培養模型思想是此次新增的核心概念。
這次隨著“模型思想”的列入,我們會看到關於數學模型的相關提法會在《標準》的多個部分出現。特別的,模型思想作為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更是會與目標、內容緊密關聯。應對《標準》中模型思想的含義及要求準確理解,並把這要求落實於課堂教學之中。
(1)對數學建模的認識所謂數學模型,就是根據特定的研究目的,採用形式化的數學語言,去抽象地,概括地表徵所研究物件的主要特徵、關係所形成的一種數學結構。
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中,用字母、數字及其他數學符號建立起來的代數式、關係式、方程、函式、不等式,及各種圖表、圖形等都是數學模型。《標準》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實際情況出發,將這一過程進一步簡化為這樣三個環節:首先是“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數學問題”。這說明發現和提出問題是數學建模的起點。然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式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在這一步中,學生要透過觀察、分析、抽象、概括、選擇、判斷等等數學活動,完成模式抽象,得到模型。這是建模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最後,透過模型去求出結果,並用此結果去解釋、討論它在現實問題中的意義。顯然,數學建模過程可以使學生在多方面得到培養而不只是知識、技能,更有思想、方法,也有經驗積累,其情感態度(如興趣、自信心、科學態度等)也會得到培養。
(2)《標準》中模型思想的含義及要求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絡的基本途徑。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過程包括: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式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使學生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驗證”的數學活動過程。“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驗證”的數學活動過程體現了《標準》中模型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有利於學生在過程中理解。
1、透過新課標的解讀,使我感受到: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直觀演示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2、透過新課標的解讀,使我感受到:
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我們應因材施教,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3、透過新課標的解讀,使我感受到: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課程標準》還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我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絡實際,注重對數學事實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4、透過新課標的解讀,使我感受到:
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盡力信心。
數學課標解讀心得體會2
今天我縣進修學校組織全縣小學的數學教師,進行了五六年級數學新版教材的影片培訓。我準時參加培訓認真聆聽,在培訓中不但全面瞭解了教材,而且對新版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倡導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淺薄談幾點體會如下:
1、 新版教材更加註重知識的銜接和整合。
體現在簡易方程的教學,在教學中注重小學與中學知識的銜接和整合。以天平的教學原理為今後學生學習的數學思想做好了鋪墊。同時將舊版教材和新版教材知識做好銜接,做到不遺漏,體現在位置與方向的教學,六年級在補充內容中做好了充分的銜接。
2、 新版教材更加註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例如,課程目標中,將雙基拓展為四基,這首先體現了對於數學課程價值的全面認識,學生透過數學學習不僅僅獲得必需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經驗、獲得數學發展和處理問題的思想。同時,新增加的雙基(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特別是基本活動經驗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體驗,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理念。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考慮的,是對創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方法的的解答上更加註重多樣性,鼓勵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3、 注重學生分析與理解。
新版教材改變以往教學例題的分析模式增加了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的明確步驟,使例題分析更具有時效性、明確性,也更加使學生的思路明朗化,具有方向性。
4、 新版教材注重數形結合的思維模式。
主要體現在六年級增加了《數學廣角——數形結合》單元的開設。數形結合思想位居常用的15種數學思想之首,可使教學問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深入地理解、探討數形結合的方法是我們實施有效教學的最有希望的策略之一。
作為教師在數學教育中,透過數與形的有機結合,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儘可能地先形象後抽象,不但能促進這兩種思維能力同步發展,還為學生初步形成辯證思維能力創造了條件。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透過數與形的結合,能夠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可以養成多向性思維的好習慣。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變靜態思維方式為動態思維方式,也就是以運動、變化、聯絡的觀點考慮問題,把數與形分別視為運動事物在某一瞬間的取值或某一瞬間的相對位置。運用動態思維方式處理教材、研究問題,能揭示前後知識的聯絡與變化,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質。
為了今後更好的做好新版教材的執教工作,我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
1、 和同年組教師做好集體備課,鑽研好教材,教法,吃透教材,備好每節課。
2、 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現。
3、 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習情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計算習慣,為今後學生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數學課標解讀心得體會3
我們教師認真學習了《小學數學新課標》的解讀,並且聆聽了專家的講座,真是受益匪淺。透過學習讓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課程標準制定的完美與完善,課標從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核心概念、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等方面都進行了修訂。下面談談我的幾點
第一、學習新課標,正確定位教師角色
從新的課標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數學活動不是老師在臺上自說自演,而是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因此教師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發展。
第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是被動裝填知識的“容器”;學生是由活生生、有個性的個體組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正在成長的過程中,可塑性極大,教師應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教學中要減少對學生的時空佔領,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多一些自由的體驗。
2.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給孩子一雙數學的眼睛,讓他們以數學的意識,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那麼,數學就不在僅僅是書本上板著面孔的枯燥的數學題,數學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命活力。提高數學素養,使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知識去解決問題。
第三、 創設求異情境,感悟計算方法,體現演算法多樣化。
新教材體現的是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用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讓學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問題的過程,發表獨特地見解。對於學生的不同想法,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使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創造性活動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編排“9加幾”的計算時,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設計的情境有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這樣既培養學生從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的求異思維也得到了培養。
總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實施,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能更好的踐行課標新理念,我們的.教學舞臺將是精彩的,我們教育成果將是豐碩的。
數學課標解讀心得體會4
隨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正式頒佈,工作室的小夥伴們在李慶海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新課標研讀活動。
我在認真學習了“課程理念”板塊,感悟最深的是“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課標提出“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新課標提出結構化的課程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內容呈現。
在如今的“雙減”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注重課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用課程內容的結構化來引領、推動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在有限的時間裡講清楚最關鍵、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將知識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讓學生能夠聞一知十,學會舉一反三。下面我以最近與任教班級的孩子們一起學習的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為例,談談自己在進行單元整體備課,結構化組織教學時的感悟。
對於“面積”這以單元,我主要將思考點放在以下三點:第一,關於“面積”含義的理解;第二,關於“面積單位”的理解;第三,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由來。
1、關於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在與學生課前交流與上課中,我發現對於“面的大小”,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感知經驗。課堂上具體體現為很多學生能透過舉例的方式用手勢表示出“面”的含義,能直觀判斷物體表面及平面圖形的“大”與“小”。但我也發現,如果讓學生試圖用語言描述“面”這樣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同時,“面積”和“周長”兩個概念學生很難區分,容易混淆,在實際應用時經常混淆,導致出錯。
2、關於“面積單位”的認識。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認識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其中最熟悉的是“平方米”(學生舉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家裡住房面積有多大),但對這些面積單位的具體含義和實際大小還是比較模糊的。此外,教學中,我看到學生在認識了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後,對這三個單位進行結構化對比有利於學生直觀感悟三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相互之間的進率也不存在認知上的困難。
3、關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學生並不陌生。與學生課外的交流中,我發現約三分之二的學生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並能熟練運用公式計算面積。但對“為什麼長方形面積=長x寬”這個問題,知道的寥寥無幾。課堂教學中也印證了這一點,對於“為什麼測量的是長度,算出來的卻是面積?”學生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中,學生的“困感點”不在於“怎麼算”,而在於“為什麼這樣算”。
一、整體把握學習內容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透過主題整合的方式出現,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面積”單元主要核心點就是理解“面積”——面是累加而來的。因此在第一節課接觸面積時,就應當把“認識面積”這一節課當作一節“種子課”來組織教學,透過鋪、擺等操作活動,感受“面”的累加。而當起始課上學生建立了面積的概念之後,就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面積單位其實就是第一節課上,“鋪”的一個個“小面積”;認識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公式其實就來源於“小正方形”的鋪擺。
二、著重抓住學科本質
內容結構化透過學習主題的重組實現,四個領域下的主題不僅體現了內容的整體性,還反映了主題內學科本質的一致性。學科本質一致性以主題的核心概念為統領,以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貫穿整個主題,在不同學段表現的水平不同,但本質特徵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養也具有一致性。“面積”單元的教學應當考慮面積這一核心概念的學科本質——即面的累加。在教學組織上,思考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透過“面積”與“周長”的結構性對比,充分藉助直觀操作理解“面積”的含義,透過身邊具體的事物感受“面積”,構建“面積”的知識結構,淡化語言表述。二是淡化面積單位形狀上的比較,把討論焦點從“為什麼選擇正方形”轉化為“為什麼要構建標準”。積極引導學生體驗度量的標準是可以多樣化的,在標準多樣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感悟統一標準的必要性。因此,在探究選用“面積單位”時,我為學生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例如:正方形的餐巾紙、大小一致的五子棋棋子、田字格等,讓學生感受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及在測量不同物體的表面面積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
三、重視知識本質銜接
數學知識有著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同一知識體系內的知識有著“螺旋上升”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應當重視知識本質間的銜接。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公式推導本質上是對於“鋪滿”的最佳化。因此,在教學第一課時“認識面積”時,利用面積單位進行“度量”面積大小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不鋪滿的情況——即只鋪一行和一列,為後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推導做鋪墊。
而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可以嘗試從學生對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認知起點出發,積極引導學生溝通面積度量的一般方法(數格子)與公式計算之間的聯絡,回到思維原點並逐步從“計數”過渡到“計算”,實現方法的最佳化,從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內涵。
將知識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我們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應當從基礎的課程教學開始,引導學生像數學家們一樣去感知知識間的遷移性與一致性,從而建構不同單元甚至是不同階段知識本身的內在結構。
數學課標解讀心得體會5
教育部近期正式釋出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xx年版),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深入研讀數學課程標準刻不容緩,筆者在工作室的帶領下開始了系統的研讀。筆者就近期研讀的新課標中關於課程性質、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的內容,談談自己的感悟。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教育承載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特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更新結合了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現狀,聚焦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髮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課程標準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實現“三會”的總目標,培養“四基”和發展“四能”。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一、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結合數的產生和數學史的內容,我們會發現數學是我們認識和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從早期“一一對應”的計數到現在,人們不斷在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現實世界。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包括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觀念。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就成了我們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重要內容,我們要培養學生從現實世界的客觀現象中發現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常會問“從圖中你有什麼發現?”、“你能知道哪些數學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這其實是教師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在數學學習中,教師能引導學生抽象出數學的研究物件及其性質,形成概念、關係與結構,這是我們在教學概念課是需要注重的。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還包括能夠理解自然現象背後的數學原理,感悟數學的審美價值;形成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想象力,主動參與數學探究活動,發展創新意識。
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一堂好課的呈現離不開學生數學思維的呈現,學生數學思維上的發展也對應著學生個人的發展,這是學生理解與解釋現實世界的重要方式。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為:運算能力、推理意識或推理能力。學生可以透過數學思維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建立數學物件之間、數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邏輯聯絡;能夠根據已知事實或原理,合乎邏輯地推出結論,構建數學的邏輯體系。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可以轉化為已知的長方形面積,結合已有經驗去認識和掌握新的知識;在學習小學加減法時類比整數加減法,結合已經掌握的演算法類比推測未知的計算方法,透過猜想、操作與驗證得出結論。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學生可以運用符號運算、形式推理等數學方式,分析並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形成重論據、有條理、合乎邏輯的思維品質,培養科學態度與理性精神。
三、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數學有別於其他學科,數學的語言具有簡潔、精準的特點,是人們描述與交流現實世界的重要表達方式。數學語言主要表現為:資料意識或資料觀念、模型意識或模型觀念、應用意識。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學生要能有意識的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生活與其他學科中實物的性質、關係和規律,並能解釋表達的合理性;能夠感悟資料的意義與價值,有意識地使用真實資料表達、解釋與分析現實世界中的不確定現象。在小學階段的統計與機率內容教學時,學生需要對研究的內容進行調查、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在足夠的資料中探索發現規律,能對現狀作出描述,對未來情況作出預估。
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小學階段側重於對經驗的感悟,初中階段側重對概念的理解,對比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小學階段更側重於感悟與感知,具備一些意識,而初中階段更側重於形成觀念和培養能力。對比20xx年版新課標和20xx年版舊課標,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也發生了變化,以前我們常說十大核心素養,在新課標中有了11個主要表現,增加了一個“量感”,“推理能力”更改為“推理意識”,“資料分析觀念”更改為“資料意識”,“模型思想”更改為“模型意識”,從這些變化中,我們能看出新課標更側重小學階段對於對邏輯推理過程及其意義的初步感悟、對資料的意義和隨機性的感悟、對數學模型普適性的初步感悟。
新課標的總目標是透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學生能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新課標為我們指明瞭今後數學教學的方向,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數學課標解讀心得體會6
數與代數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是小學數學知識體系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學習其他領域內容的基礎。在小學階段包括“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兩個主題。學段之間的內容相互關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構成相對系統的知識結構。第一學段是學生進入小學學習的開始,十分關鍵,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認識數與數量的關係,探索數與數量變化規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從而感受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結合情境,培養數感
第一學段是學生進入小學學習的開始,要充分考慮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形成的活動經驗和生活經驗,他們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我們應遵循本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提供學生熟悉的情境和生動有趣的活動,更好地完成從幼兒園階段到小學階段的學習過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數感的培養是學生後續學習的必備基礎。在教學整數概念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利用具體的實物將抽象的數字內化為自己獨特的數字感悟,建立數字與生活的聯絡。
如在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中學習認識整數時,用奶奶的後院、學習的教室、花園、嬉戲鴿子等生活情境匯入,然後提問:“圖上有4只可愛的小雞,看看還有什麼?”這些情境圖與學生日常接觸的場景相似,很容易就激發了他們的探究興趣。學生邊數,邊用小圓圈等符號表示數,畫出與圖中事物相對應的量。學生能用不同的表達形式表示出圖上不同數量的物體,在操作中掌握看圖數數的方法,感知每個數字具體的量。再讓學生有序地展示圖片中數的順序,引導學生用學具小棒擺出各事物的數量,直觀體會數字是怎樣按順序出現的,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字的有序性。學生利用小棒擺一擺、數一數和相互說一說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深刻理解數的含義,為後期學習更大數字及十進位制做好了準備。
二、數形結合,理解算理
數的運算教學應讓學生感知數的加減運算要在相同數位上進行,體會簡單的推理過程。引導學生透過具體操作活動,利用對應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義,感悟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在具體情境中,啟發學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感悟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在教學活動中,始終關注學生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數學中的概念、規律、性質等,都是運算的依據,而這些又都是抽象的數學知識和低段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是矛盾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地選擇直觀的教學手段,讓知識形成一定表象。而數形結合是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的重要途徑。數形結合,有利於學生動手操作,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算理、總結演算法,並在多種演算法中實現最最佳化。
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時,透過擺小棒,讓學生先數出十根小棒,捆成一捆,理解10個一就是1個十,在將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就是十一,透過形讓學生理解數的含義。後又透過擺小棒和撥計數器的方式讓學生理解11+2=13,13-2=11中計算表示的含義,學生透過直觀的小棒和計數器,經歷了充分理解算理的過程,有效促進了學生對算理的掌握。
三、感悟本質,建立模型
小學階段數學建模過程實際上是讓學生在體驗數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構建起來的。數量關係的教學,需要引導學生髮現數量關係,發現知識的本質,再利用畫圖、實物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表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體會幾何直觀,形成初步的應用意識,讓學生經歷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建立數學模型,培養學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學生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數和數的運算,合理表達簡單的數量關係,解決簡單的問題。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的道理,解釋計算結果的實際意義,感悟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關聯,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識、幾何直觀和應用意識。
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應從生活的角度去設計,從思維的角度構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模型,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執行數學模型,實現知識的遷移與內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數與代數”,在真實的思維活動中獲得“數感”的發展,感受模型的不同表徵。此外,“數與代數”還需要與學生的數學生活、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需要與數學知識的整體建構結合,需要與學習發展的整體脈絡結合。豐富其問題情境、強調教學多樣、學會把握數學關係、發展符號意識、探究數學規律,才能實現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
數學課標解讀心得體會7
在日新月異不斷迭代發展的今天,教育的改革依舊一浪隨著一浪,唯有不折騰、不跟風,始終堅持兒童立場,守正持初心,方能在改革的浪潮下,輕拂“迷人眼”的“亂花”,實實在在做些研究,一點點的推進教學,以“小小”的事業,點燃星星之火。
一、大觀念還需小道理
曹培英先生在講座“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研究”中指出:近年來以“大”的名詞層出不窮。有“大概念”、“大觀念”、“大情境”等一系列“大”文章,但“大道理”並不能幫助教師改進日常教學,沒有改進的抓手,空有了“大理論”,不免有博人眼球之嫌。
為此曹培英先生舉了這樣一個案例,目前對於“加減乘除”,大家公認其實質應歸結為計數單位的計算,但被忽略的是,其還可轉為整數的基本口算,如360x7,其具體豎式演算法為36x7=252,360x7=2520,看做36個十乘7。事實上,其本質演算法應為運用了2次一位數乘7,然後相加,再進一步思考,其實質演算法為360x7=36x10x7=36x7x10,即實質是基本運算律。“大概念”下的四則運算,唯有著眼於具體課例,對具體問題進行突破,將“大”歸結於數學“四基”去探究,求實求真去思考,方能真正實效的去改進。
正如曹先生所言:光有“大觀念”,不夠,還需要有小道理。
二、大改革還需兩“吃透”
任何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其對教育的熱忱研究都不乏擁有以下兩個特質:吃透教材、吃透學生。通俗易懂的兩個“吃透”,在60年代就已被提出和廣泛認可。曹培英先生也用案例做了具體闡述。
如何讓學生理解“線無粗細”呢?
數學教材中有這樣一個探究問題:過兩點能畫幾條直線?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得學生對“兩點確定一條直線”並不陌生,但也有學生會提出質疑,如果點畫的大些,連線2個點的直線就可以畫很多條。因此問題發生了轉化,即點是否擁有大小,若點沒有大小,那麼連線兩點的直線也一定只有一條,且“線無粗細”。那麼如何讓學生感知並體會點無大小呢?
在後續學習小數時,可以設計以下的教學要求:找出直線上表示3.4、3.5的點。然後教師進行追問:3.4和3.5之間有多少個小數?(無數個),怎麼畫的下呢?師生感悟並小結:因為點沒有大小,因此一定是存在的。透過數形結合,學生在抽象的思維中便感悟到了“點無大小”的合理性。
三、大改進還需好策略
守正持初心,是堅持兒童立場下的改革創新,下面借用曹培英先生提出的其中三條改進策略進行教學改進的闡述。
1、立足兒童,彰顯數學
“平均數”一課是歷年來廣大名師一直研究的課例,其教學情境從原來的“拍皮球”引入到如今的“測驗平均分”引入,案例甚多。但運用“拍皮球”引入平均數公平的同時,執教者沒有考慮的是,使比賽公平的不是“平均數”,而是規則,兒童學習時雖有感覺,但確實偏頗了常識。而由“測驗平均分”引入,雖然從統計意義入手,但是學生更是看不見,也摸不著,感悟移多補少更是困難。
對於兒童而言,“拍皮球”、“平均分”固然是新的情境,但教材中的案例也是新的情境,我們應當走出為“新”而“新”的誤區,利用要教材,活用、用好,也能“完美”進行教學。
2、基於單元,著眼整體
近幾年,教育行業倡導“大單元”,其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倡導大觀念、大專案、大任務與大問題的設計。
例如對於學習“體積”一課,我們可以有兩個方向的課時整合。其一為“體積—容積”,求體積,量外面,求容積,量裡面。其二為“體積—體積單位”,長度單位用1釐米表示,面積單位用1平方釐米表示,體積單位則用1立方厘米表示。
3、轉變形態,提升效能
一直以來,我們的日常教學依然停留在“重視對話,聽說為主”的層面,即使在各個層級的公開課中也免不了如此,如在某省份第20屆教學課堂評比中,約有65%的時間教師在說,30%左右的時間學生在說,只有不到6%的時間學生獨立思考。這不得不使我們深思,我們的數學課顯然悄悄的進行了變臉,成為了一場“話劇演出”。
當課堂不再是思維的的殿堂,學生缺失的不僅僅是探索的時間,更是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因而在無數改革浪潮聲下,我們應當迴歸教育本色,課堂的主陣地應當是孩子,且只能是孩子,課堂的時間應當是孩子們在思考,而教師的職能也僅僅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課標解讀心得體會8
對《新課標》有了進一步認識,深刻領悟到教學中既要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下面,結合教學實際,淺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不斷更新理念,用新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工作。新課程標準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小學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識。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設法營造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實踐中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並培養他們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課堂教學要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數學新課程標準倡導:“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及時瞭解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為此,我們要先了解所教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學習態度、意志強弱、智力和能力、平時成績等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按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由此來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
改變數學學習方式,讓學生樂學。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他們提供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把學習數學當作是一件快樂的事。
建立新的評價機制。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們的數學課堂不但要有終結性的評價,還要有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應該側重的是一個階段後,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發展,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元領域的綜合評價,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制訂改進計劃,促進他們更好的發展,這樣,評價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才會有始有終科學的。
總之,新教材新理念,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一定要踐行新課標理念,還原數學本色。
數學課標解讀心得體會9
我透過透過學習新課標,掌握了新課程下數學教學的特點:
1、重視情景創設,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與應用的過程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結合具體內容,儘量採取“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擴充套件”的模式展開,教學中要創設按這種模式教學的情景,使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
新課程中的數學問題應力求源於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從心中建立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天然聯絡,感受數學的力量,體驗數學的有用性與挑戰性。
2、營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氛圍現代教育觀念——邁向學習化社會,提倡終身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與人共事。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努力讓學生做一做,從做中探索並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並培養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鍛鍊自己,把思想表達清楚,並聽懂、理解同伴的描述,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3、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標準努力倡導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及時瞭解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為此,我想教師應該先了解所教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學習態度、意志強弱、智力和能力、平時成績等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可以分成按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按照略高於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按較高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由此來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
4、樹立新的課程觀,用好教材,活用教材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再是課本知識的解釋者和忠實的執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等一起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
教學中要注重書本知識向實際生活迴歸、向學生經驗迴歸。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滲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資源進行教學;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實際,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補充、加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書並非唯一的數學課程資源,我們應該善於開發其他的教學資源,它還包括教學中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料、工具和場所,如實踐活動材料、多媒體光碟、計算機軟體及網路、報刊雜誌等。
數學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0
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其中“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給我最深的感觸。我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從而真正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心理學也明確指出:興趣是人們樂於積極地去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當興趣發展成為從事某種實際活動的傾向性,就變成了愛好。
對於小學生來說,興趣愛好是學生產生學習動力的主要因素,當學生對某學科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異常活躍,接受新知的速度也會大大提高,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是發展學生個性、開發智力、培養創造能力和應變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挖掘培養學習興趣的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廣大教師共同探求的一個問題。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就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自己的做法。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數學教學往往注重知識的邏輯性、系統性而忽略了趣味性,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情境的創設恰好可以彌補這一缺憾。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生動有趣的情境能吸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努力創設有趣的情境,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興趣的東西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讓學生產生一種新奇的感覺,從而產生一種主動探索的慾望。
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話說唐僧師徒四人過了火焰山,是又飢又餓,幸好孫悟空去化得三張餅。唐僧把第一張餅平均分成兩份,給了孫悟空其中的一份。豬八戒說:“我的肚量大,我要吃兩份。”唐僧又把第二張餅平均分成四份,給了豬八戒其中的兩份。沙僧說:“我挑擔太辛苦了,我要吃四份。”唐僧又把第三張餅平均分成八份,給了沙僧其中的四份。這下豬八戒不幹了,他說:“師父偏心,給沙師弟的多我的少。”聰明的孩子們,請你來評評理:唐僧的分法公平嗎?學生學習的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都爭著想當裁判說理由。這時,我趁機引導學生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整節課學生都興趣盎然,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狀態。
動手操作,發展興趣。玩是人的天性,更是兒童的最愛。記得一位教育專家說過:教育的成功在於活動,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實踐也證明:通常自己讀過的能記住10%,自己聽過的能記住20%,自己看過的能記住30%,自己說過的能記住70%,而自己做過的能記住90%。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投入學習活動,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在讓學生體驗“平均分”分法多樣性時,我是這樣做的:先提問“把l2根小棒平均分,有多少種分法?”有的學生馬上就想舉手回答,我又說“請動手擺一擺、分一分,把每種分法在草稿本上記錄下來,比一比誰的分法多。”學生馬上動手擺起來。透過動手操作,學生都知道了l2根小棒可以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l2份,也可以每份I根、2根、3根、4根、6根的分,由此體會到平均分法的多樣性。這既培養了學生動手的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
成就體驗.保持興趣。每個人都願意聽到別人的讚揚,渴望獲得成功,小學生更是如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鼓勵、表揚學生,讓其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愉悅,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對學習產生源源不斷的興趣。特別是對學困生,老師必須想方設法,使他(她)有成功的可能,對學困生的點滴進步,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可以是一句讚揚的話,也可以是同學的掌聲或是一朵小紅花,都能讓他(她)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我的班上有一個學困生,平時上課幾乎從不舉手回答問題,有一次我提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她悄悄的舉起了手,我馬上請她來回答,雖然她回答問題的聲音很小,但她答得很正確,我立刻請全班同學把熱烈的掌聲送給她。在同學們的掌聲中,她漲紅了臉羞澀地低下了頭。從這以後,我發現她上課有精神了,也能偶爾舉手回答一兩個問題,發言的聲音響亮多了,學習的興趣明顯提高了。
聯絡生活,增添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儘管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也蘊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但學生往往把學習知識與生活實際相分離。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多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親自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那麼他學習數學的興趣會更加濃厚。
在學完乘法的意義後,我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找一找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學生提出了“1斤蘋果2元錢,買3斤蘋果一共多少錢?”要用到乘法;“鉛筆1支4角錢,買2支鉛筆多少錢?”要用到乘法;“老師給同學們發本子,每人發5本,全班60個人一共要發多少本?”也要用到乘法……
在認識了小數後,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舉出幾個小數的例子。學生舉出了:我的身高是1.35米,一盒牛奶2.5元,一支鋼筆8.5元,1千克豬肉15.6元,我的視力是1.0……透過從身邊找數學知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了,對數學學習的重要性也更清楚了,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更濃了。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才會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不是負擔,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教學的質量。
數學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1
我們數學組教師在課餘時間學習了《初中數學課程標準》,對於新課標我有一定的心得體會, 數學課標中要求並強調數學學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規律:實際問題數學模型,並最終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讓學生懂得數學與生活有廣泛而密切的聯絡;這就是課標中提到的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要獲得不同的發展。它是學習初中物理,化學,技術等課程和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同時,它也為學生終身發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對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意義。
我們要在具體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備課時的教學設計
知識點的設計要少而精,做到重點問題重點講解,且要舉一反三,瞄準知識的生長點。把基礎知識放在首位。上課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進行解題方法及解題過程的總結及整理,並注意知識點的提煉與總結。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授課中教師的角色
教師首先要當好組織者。把機會交給學生,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這樣培養學生對數學鑽研並提高合作能力,豐富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其次教師要做一個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課開始,教師可透過新課匯入的設計、學習氛圍的創設,用學生感興趣教學因素,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意願和動力把課堂放手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個體嘗試併合作探究,讓學生表現自己,可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精深與魅力,培養學生對數學鑽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時激發他們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三、營造教學情境
結合當前課改與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理論聯絡實際在數學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方法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富有情境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投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情境教學講究強調學生的積極性,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提倡讓學生透過觀察,不斷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實踐感受中逐步認知,發展,乃至創造,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四、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初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體制等方面。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就應該多思考,多準備,充分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