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學家的小故事(通用8篇)

數學家小故事

  多偉大的數學家有一些傳奇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不是無意義的瑣碎,也不是一些讓人盲目追求的癖好。而且一些高貴的品質和令人稱豔的能力,讓我們對其敬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數學家的小故事(通用8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數學家的小故事1

  華羅庚出生在一個擺雜貨店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但他憑藉自己一股堅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終於成為一代數學宗師。

  少年時期的華羅庚就特別愛好數學,但數學成績並不突出。19歲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驚動了當時著名的數學家熊慶來。從此在熊慶來先生的引導下,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晚年為了國家經濟建設,把純粹數學推廣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中,為祖國建設事業奮鬥終生!華爺爺悉心栽培年輕一代,讓青年數學家茁壯成兒使他們脫穎而出,工作之餘還不忘給青多年朋友寫一些科普讀物。下面就是華羅庚爺爺曾經介紹給同學們的一個有趣的數學遊戲:有位老師,想辨別他的3個學生誰更聰明。他採用如下的方法:事先準備好3頂白帽子,2頂黑帽子,讓他們看到,然後,叫他們閉上眼睛,分別給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頂帽子,最後,叫他們睜開眼,看著別人的帽子,說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顏色。

  3個學生互相看了看,都躊躇了一會,並異口同聲地說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聰明的小讀者,想想看,他們是怎麼知道帽子顏色的呢?“為了解決上面的伺題,我們先考慮“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因為,黑帽只有1頂,我戴了,對方立刻會說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躊躇了一會,可見我戴的是白帽。

  這樣,“3人2頂黑帽,3頂白帽”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假設我戴的是黑帽子,則他們2人就變成“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他們可以立刻回答出來,但他們都躊躇了一會,這就說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經過同樣的思考,於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看到這裡。同學們可能會拍手稱妙吧。後來,華爺爺還將原來的問題複雜化,“n個人,n—1頂黑帽子,若干(不少於n)頂白帽子”的問題怎樣解決呢?運用同樣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並告誡我們:複雜的問題要善於“退”,足夠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竊。

  數學家的小故事2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有一天高斯的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對同學們說:“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

  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

  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這個8歲的小鬼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後也認真教起書來,並且還常從城裡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並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後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數學家的小故事3

  陳景潤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閩侯鎮,他的父親陳元俊是一個郵電局的小職員。

  陳景潤到了上學的年齡,父母給他找了一所離家近的小學,送他去讀書。在所有的學科中,他特別喜歡數學,只要遨遊在代數、幾何的題海中,他就能夠忘卻所有的煩惱。

  陳景潤平時少言寡語,但非常勤學好問,他總是主動向老師請教問題或借閱參考書。

  一箇中午,最後一節課下了,陳景潤走出教室,回家吃飯。他從書包裡拿出一本剛從老師那兒借來的教學書,邊走邊看。書上的內容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地閃現,陳景潤就像一個飢餓的人撲到麵包上,大口大口地吞吃著精神的食糧。

  他只顧專心致志地看書,不知不覺偏離了方向,朝著路邊的小樹走去。只聽“哎喲”一聲,他撞到了樹上。

  抗日戰爭爆發初期,陳景潤剛剛升入初中,中學裡的一位數學老師使陳景潤的人生之路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這位老師就是曾經任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的沈元老師。有一次,沈元老師向學生講了個數學難題,叫“哥德巴赫猜想”,學生們“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

  沈元老師最後又說了一句話: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陳景潤聽了這句話後,內心不禁為之一震:“哥德巴赫猜想、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我能摘下這顆明珠嗎?”

  1973年2月,陳景潤的關於(1+2)簡化證明的論文終於公開發表了!“陳氏定理”立即在世界數學界引起轟動,專家們給予他極高的評價。

  輕輕地告訴你:

  攀登科學高峰,就像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要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懦夫和懶漢是不可能享受到勝利的喜悅的。

  數學家的小故事4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是,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數學家的小故事5

  小尤拉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佔地6平方米。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

  小尤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尤拉會有辦法。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尤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於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尤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

  父親照著小尤拉設計的羊圈紮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

  父親感到,讓這麼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後來,他想辦法讓小尤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透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尤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尤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數學家的小故事6

  華羅庚上小學時,一個老師對新上任的老師介紹學校的情況時,說這個學校的學生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多數是笨蛋……這話深深刺痛了華羅庚的心,他決心要以優異的成績回敬那位老師。

  一天,數學老師出了一道有趣的難題給大家:今有一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為幾何?

  全班同學面面相覷答不上來,唯有華羅庚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是‘23’。”全班震驚,老師也點頭稱讚。從此,他便愛上了數學課。

  華羅庚的故事都值得我們學習。正當他求學時,父親店鋪生意日見蕭條,無力供他繼續讀書了,他只好輟學看櫃檯。他利用一本代數、一本幾何、一本只剩50頁的微積分開始了自學。白天沒有時間,晚上守著小油燈一遍遍地演算。父親說他是個“書呆子”,幾次逼他把書燒掉,鄰居也勸他好好做買賣,一些上了大學的同學有的對他也有些冷淡。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傷寒,醫生搖頭嘆息地叫家人為他準備“後事”。他向死神發起挑戰,掙扎著下地幹活,左腿又被摔成殘廢。他還是不氣餒,拄著柺杖忍著疼痛進行鍛鍊。練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學去幹雜務,給老師打水、削鉛筆,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自學。就在中學工作不久,他開始向報刊投寄數學論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後來他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數學泰斗熊慶來的賞識,很快把他介紹到清華園,安置在自己身邊。

  一年半後,華羅庚攻下了清華大學數學專科的全部課程,並且自修了英語和法語。接著,他的數學論文在國內外刊物上陸續發表。1934年,在熊慶來的推薦下,任命華羅庚為數學系助教。不久,校領導又任命他為數學教授。

  一個貧困而又殘疾的人,終於以驚人的毅力自學成才,併成為馳名中外的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值得我們為之學習。

  數學家的小故事7

  秦九韶,南宋數學家,1247年完成著作《數書九章》,其中“中國剩餘定理”、三斜求積術和秦九韶演算法(高次方程正根的數值求法)是有世界意義的重要貢獻。

  在中國數學史上,廣泛流傳著一個“韓信點兵”的故事:韓信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大將,他英勇善戰,智謀超群,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卓絕的功勞。據說韓信的數學水平也非常高超,他在點兵的時候,為了保住軍事機密,不讓敵人知道自己部隊的實力,先令士兵從1至3報數,然後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再令士兵從1至5報數,也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最後令士兵從1至7報數,又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這樣,他很快就算出了自己部隊士兵的總人數,而敵人則始終無法弄清他的部隊究竟有多少名士兵?因為《孫子算經》早就對這類問題有過研究,但只是初具雛形,還遠遠談不上完整。因此,後人把這一命題及其解法稱為“孫子定理”主要是推崇《孫子算經》在這一類問題處理上的時間領先,其實想法的成熟,還有待提高。為了解決“孫子問題”中的不足,秦九韶推廣了“孫子問題”的解法,從而提出了“中國剩餘定理”。秦九韶經過長期的積累和苦心鑽研,於公元1247年寫成《數書九章》。這部中世紀的數學傑作,在許多方面都有所創造,其中求解一次同餘組的“大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更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成就。正是因為這樣,在西方數學史著作中,一直公正地稱求解一次同餘組的剩餘定理為“中國剩餘定理”。

  數學家的小故事8

  約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1736—1813),18世紀的偉大科學家。他在數學、力學和天文學三個學科中都有歷史性的重大貢獻,但尤以數學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拿破崙曾稱讚他是“一座高聳在數學界的金字塔”,他最突出的貢獻是在把數學分析的基礎脫離幾何與力學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拉格朗日出生在義大利的都靈。由於是長子,父親一心想讓他學習法律,然而,拉格朗日對法律毫無興趣,偏偏喜愛上文學。直到16歲時,拉格朗日仍十分偏愛文學,對數學尚未產生興趣。16歲那年,他偶然讀到一篇介紹牛頓微積分的文章《論分析方法的優點》,使他對牛頓產生了無限崇拜和敬仰之情,於是,他下決心要成為牛頓式的數學家。在進入都靈皇家炮兵學院學習後,拉格朗日開始有計劃地自學數學。由於勤奮刻苦,他的進步很快,尚未畢業就擔任了該校的數學教學工作。20歲時就被正式聘任為該校的數學副教授。從這一年起,拉格朗日開始研究“極大和極小”的問題。他採用的是純分析的方法。1758年8月,他把自己的研究方法寫信告訴了尤拉,尤拉對此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從此,兩位大師開始頻繁通訊,就在這一來一往中,誕生了數學的一個新的分支——變分法。1759年,在尤拉的推薦下,拉格朗日被提名為柏林科學院的通訊院士。接著,他又當選為該院的外國院士。在柏林科學院工作期間,拉格朗日對代數、數論、微分方程、變分法和力學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1813年4月10日,拉格朗日因病逝世,走完了他光輝燦爛的科學旅程。他那嚴謹的科學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影響著每一位科學家。而他的學術成果也為高斯、阿貝爾等世界著名數學家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可以說,在此後100多年的時間裡,數學中的很多重大發現幾乎都與他的研究有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