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管理的基本內容(精選5篇)

生產管理的基本內容

  一、生產管理目標

  高效、低耗、靈活、準時地生產合格產品,為客戶提供滿意服務。

  高效:迅速滿足使用者需要,縮短訂貨、提貨週期,為市場營銷提供爭取客戶的有利條件。

  低耗:人力、物力、財力消耗最少,實現低成本。

  靈活:能很快適應市場變化,生產不同品種不斷開發新品種。

  準時:在使用者需要的時間,按使用者需要的數量,提供所需的產品和服務

  高品質和滿意服務:是指產品和服務質量達到顧客滿意水平。

  二、生產管理的基本內容(精選5篇)

  生產管理是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生產活動的綜合管理活動。內容包括生產計劃、生產組織以及生產控制。透過合理組織生產過程,有效利用生產資源,經濟合理地進行生產活動,以達到預期的生產目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產管理的基本內容(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生產管理的基本內容1

  第一節生產管理的內容

  一、生產過程

  (一)生產與生產過程

  “生產”是透過勞動,把資源轉化為能滿足人們某些需求的產品的過程,這一把資源轉化為產品的過程就是生產過程。

  可知生產過程是一個透過勞動,把一定的資源轉化為產品或服務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時也是價值增值的過程。要實現這個轉化過程需要有一定的支撐環境,包括生產場地、生產設施、生產組織、管理制度和技術方法等,這些統稱為生產系統。生產過程的執行,同時還受社會環境的制約,特別是市場需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有關的政策法規等,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生產過程的輸出,不僅指有形的實物產品,還包括無形的產品——服務。傳統的觀念認為只有出產實物產品的才算是生產,像商貿、金融、通訊、文教、醫療等不是生產。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的消費水平、消費觀念和消費需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第三產業迅速成長,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二)生產過程的構成

  狹義的生產過程指產品生產過程,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使之轉化為成品的一系列生產活動的執行過程。廣義的生產過程是指企業生產過程和社會生產過程。企業生產過程包含基本生產、輔助生產、生產技術裝置和生產服務等企業範圍內各種生產活動協調配合的執行過程。社會生產過程是指從原材料開採,到冶煉、加工、運輸、儲存,在全社會範圍內各行各業分工協作製造產品的執行過程。

  產品生產過程由一系列生產環節所組成。一般包含加工製造過程、檢驗過程、運輸過程和停歇過程等。產品生產過程是企業生產過程的核心部分。

  二、生產系統

  (一)生產系統的構成要素

  生產系統是企業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支撐企業生產過程執行的物質基礎,生產系統由系統的硬體和軟體兩部分組成。生產系統的硬體通常是指生產場地、廠房、機器裝置、工具器具、運輸車輛、通訊設施等。它構成生產系統的物質形式。生產系統的軟體指的是生產組織形式、人員配備要求、工作制度、執行方式以及管理上的各種規章制度。

  (二)生產系統的功能目標

  使用者的需求:品種款式、質量、數量、價格、服務、交貨期、環保與安全。

  相應地對企業生產系統提出了創新、質量、柔性、繼承性、成本、按期交貨和環保與安全。

  (三)生產系統的組織形式

  三、生產管理的目標與職能

  (一)生產管理的目標

  1.為保證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組織生產過程按計劃要求高效執行,全面完成產品品種、質量、產量、成本、交貨期和環保與安全等各項要求。

  2.有效利用企業的製造資源,不斷降低物耗,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生產週期,減少在製品,壓縮佔用的生產資金,以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能力。

  3.為適應市場、環境的迅速變化,要努力提高生產系統的柔性(應變能力),使企業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推出新產品,並使生產系統適應多品種生產,能夠快速地調整生產,進行品種更換。

  (二)生產管理的職能

  計劃、組織、指揮、協調、監控與考核。

  1.生產管理的首要職能是計劃。

  2.合理組織生產過程是生產管理的主要職能。

  3.指揮與協調是組織計劃與實施的重要職能。

  4.監控與考核是促使生產過程嚴格按計劃進行,保證計劃實現的有力手段。

  第二節 生產系統的評價指標

  看一個生產系統設計的合理性及其執行管理的有效性,可以從該生產系統的組織結構及其產品生產過程執行的實際效果來衡量。通常可能採用以下指標來反映一個生產系統的組織結構和執行管理的合理性和先進性:

  (1)生產過程的連續性;

  (2)生產過程的平行性;

  (3)生產過程執行的均衡性和節奏性;

  (4)生產系統構成的比例性;

  (5)生產系統的柔性

  一、生產過程的連續性。

  包括生產過程在空間上的'連續性和在時間上的連續性。空間上的連續性是指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在空間佈置上緊湊合理,使加工物件所經歷的物流線路順暢,搬運工作量小,設有迂迴往復的現象。時間上的連續性是指生產物件在加工過程中各工序的安排緊密銜接,沒有不該出現的停頓和等待現象。可以減少運輸費用和在製品管理費用,降低產品成本,有利於保證合同交貨期;節約生產面積和庫房面積,節省基本投資,並使流動資金週轉加速,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為提高生產過程的連續性,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1)作好全廠的廠區佈局,車間內部生產作業區和生產線的合理佈置。

  (2)採用先進的生產組織形式,如流水生產線,成組生產單元等。

  (3)科學編制生產作業計劃,加強生產過程的銜接協調,減少生產中各種停頓和等待的時間。

  二、生產過程的平行性。

  指加工物件在生產過程中實現平行交叉作業。

  1.順序移動方式;

  2.平行移動方式;

  3.平行順序移動方式。

  生產的平行程度越高,成批等待時間就越少,生產週期也越短。

  三、生產過程的均衡性

  “均衡”是要求在相等的時間間隔內完成大體相等的生產工作量。避免前松後緊,計劃期末突擊加班,或者時松時緊使生產經常處於不正常的狀態。

  四、生產系統構成的比例性

  指生產系統各環節的生產能力要保持恰當的比例,使其與生產任務所需求的能力相匹配。

  五、生產系統的柔性

  指用同一組裝置和工人,在生產組織形式基本不變的條件下,它具有適應加工不同產品的生產能力,並且能保持高生產率和良好的經濟效益。

  第三節 生產型別

  一、劃分生產型別的主要分類標誌

  1.產品形態;

  2.產品的使用特徵;

  3.產品的工藝特徵;

  4.生產過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二、幾種典型生產型別的管理特徵

  1.生產通用產品的流程生產型別;

  2.大量大批生產型別;

  3.成批生產型別;

  4.單件小批生產型別。

  生產管理的基本內容2

  目前許多企業都採用了現代裝置管理理論與方法—裝置綜合管理。裝置綜合管理是運用長遠的、全面的、系統的觀點,採取一系列技術的、經濟的、組織的措施,力求裝置壽命週期費用最經濟,綜合效率最高,從而獲得最佳經濟效益。裝置綜合管理的特點:一是全過程(一生)管理;二是全員參加管理(從企業領導到生產工人);三是價值管理。全過程管理是基礎,全員參加是手段,價值管理是目的。

  搞好裝置生產管理工作,必須根據國家及各部委、總公司所頒佈的法規、制度行事。堅持專管與群管相結合;技術管理與經濟管理相結合;裝置管理與生產相結合;設計、製造與使用相結合;裝置維護保養與計劃檢修相結合;裝置維修與技術改造相結合;裝置管理與技術開發及智力開發相結合;思想政治工作與物質獎勵相結合。上述原則具體說明如下。

  1、專管與群管相結合

  各企業應當按照上級規定,根據本單位生產規模與實際需要,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裝置專門管理系統。建立最佳化組合的組織機構及專業裝置管理隊伍,制定切實可行的生產管理www.unjs.com制度。公司經理和生產廠長等主要領導幹部要把裝置生產管理工作列入主要議事日程,對裝置管理的方針、目標做出決策。要有一名副經理(副廠長)主管裝置工作,同時根據需要設定總機動師或分設總機械師和總動力師。總機械師和總動力師在主管經理(廠長)和總工程師領導下,負責裝置技術管理工作。車間由一名副主任主管裝置,並配備管理裝置的專職工程技術人員;工段、班組也有兼職裝置員;形成一個裝置管理網。並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和規程,以使工作有章可循。

  在工廠企業中,直接操縱裝置、維修裝置的是廣大生產工人和檢修工人。他們對裝置的效能、工作狀態及存在的問題最熟悉瞭解。他們是裝置的主人,而且他們對自己操縱的裝置日常維護負有具體責任。因此,完全應當發揮他們管理裝置的積極性。在裝置生產管理工作中要強調人的因素,要充分調動生產工人和維修工人的積極性。

  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在其制定的《裝置技術管理制度(試行)》中,要求裝置維護實行專機專責制或包機制。要求做到臺臺裝置、條條管線、個個閥門、塊塊儀表有人負責。操作人員對所用裝置要做到“四懂”(懂結構、懂原理、懂效能、懂用途)、“三會”(會操作、會維護保養、會排除故障)。搞好裝置潤滑,堅持“五定”和“三級過濾”(即定人、定點、定質、定量、定時;“三級過濾”為從領油大桶到崗位儲油桶、崗位儲油桶到油壺、油壺到加油點)。操作工應保持本崗位的裝置、管道、儀表盤、油漆、保溫完整,地面清潔。應加強靜密封點管理,消除跑、冒、滴、漏,努力降低洩漏率。要搞好環境衛生,做到文明生產。1990年4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檢查某石化總廠的一個迴圈水泵房:14臺泵,臺臺完好;14個潤滑點都及時保持潤滑良好;7692個靜密封點,只有一點不明顯的洩漏,洩漏率只有0.13%;37盞燈具完好;774塊玻璃,塊塊明亮無缺;工具箱工具擺放整齊,對號人座;備用裝置班班盤車,靠背輪上有記號。泵體的顆顆螺絲髮亮,閥門的根根絲桿見光。他們真正做到了“屋外與屋內一個樣,高空與地面一個樣,後院與前院一個樣,系統與裝置一個樣”。

  2、技術管理與經濟管理相結合

  裝置綜合生產管理工作是廣義的裝置管理,即裝置的技術和經濟的全面生產管理工作,要做到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裝置管理本質上是裝置運動過程的管理。裝置的運動有兩種形態:一是裝置的物質運動形態,包括裝置的研究、設計、試製、生產、購置、安裝、使用、維修、改造、更新直至報廢;二是裝置的價值運動形態,包括裝置的投資、折舊、維修費用支出與核算、更新改造資金的'籌措和經濟效果分析等。前一種運動形態的管理稱技術管理,後者稱為經濟管理。它們分別受技術規律和經濟規律的支配。據此,裝置管理要最終取得兩個成果:技術成果和經濟成果。即一方面要求經常保持裝置良好的技術狀態,另一方面要求節約裝置維修與管理的經費支出。技術管理與經濟管理二者必須緊密結合,以求獲得裝置壽命週期費用最低,裝置綜合效能最高。

  裝置從規劃到設計、製造階段,費用是遞增的;安裝階段以後費用開始下降;運轉階段的費用大體保持穩定的水平,而且歷時較長;最後費用再上升,說明裝置已到了應進行修理、改造或更新的階段。對使用單位,購置新裝置時不僅考慮購置時的購置費(即生產費),還要考慮裝置在運轉階段的使用費(或維持費)。

  裝置綜合管理在經濟管理方面的任務就是採取各種措施,使企業裝置消耗的費用最少。它不是隻顧裝置的某一階段,而是裝置的規劃、設計、製造、購置、安裝、使用、維修、改造、更新、直至報廢的全過程的費用最經濟,即裝置的壽命週期費用為最經濟。壽命週期費用包括裝置的生產費用和使用費用。生產費用是裝置構成以前調研、設計、試製、製造、儲存、運輸等付出的費用,一般是產品的售價。使用費用(又叫維持費用)是裝置在使用階段付出的費用,包括動能、工資、維修、折舊、保險、培訓等費用。在設計階段不能只顧降低製造成本而忽略裝置的可靠性、耐久性、節能性等,要長遠地估計到執行階段的管理和維修費用。在使用階段不能只強調裝置的良好技術狀態,而要將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與所獲得的生產成果進行比較,力求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傳統的裝置管理多注重於裝置的技術管理。在裝置管理的考核指標中也突出了考核裝置的'技術指標,滿足於把裝置管好、用好、修好,而對經濟效益不那麼重視。我們運用裝置週期費用的概念,就可以克服在裝置管理上只看技術成果,不看費用消耗;在裝置使用上只重工藝需要,不講合理使用和發揮裝置潛力的現象。

  為了便於對裝置生產管理工作中的經濟效益做出判斷,應適當增加經濟效益指標。由於企業普遍推行了裝置維修費用等專案的考核,因而節省了大量維修費用支出。

  3、裝置管理與生產相結合

  現代化的化工企業,裝置是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是完成生產任務的手段。裝置管理水平和裝置狀況的好壞與生產任務的順利完成密切相關。

  裝置生產管理工作,必須適應企業經營方向的變化,為生產服務。隨著企業產品結構的變更、市場需求的變化和使用者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要求,企業的經營方向,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側重點。當企業經營方向轉變的時候,企業的裝置生產管理工作也應及時地調整、改善和提高,以適應變化了的經營方向對裝置生產管理工作的要求。應當樹立重視裝置管理、加強裝置管理為生產服務的思想。要根據企業的生產任務、品種質量、裝置修理工作的難度,確定重點裝置。對重點裝置實行維護、修理、備件供應、改造、更新五優先,確保企業生產任務的完成。

  4、設計、製造與使用相結合

  裝置的設計、製造過程由設計、製造部門管理;裝置的使用過程由使用單位管理。兩者應該密切結合,互遇資訊。設計、製造部門不能只顧降低裝置成本而忽略裝置的可靠性、耐久性、維修性、環保性、安全性及節能性等。要熟悉使用單位的工藝要求和使用條件,要考慮到裝置執行階段的管理和維修費用,使研製出來的裝置符合使用者要求。在裝置製造出廠後,研製人員要參加裝置的安裝、除錯、使用、並做好技術服務工作。使用者應及時地把安裝、除錯、使用中發現的問題向設計、製造部門進行資訊反饋,以便改進裝置的設計。

  5、裝置維護保養與計劃檢修相結合

  生產實踐證明,裝置生產管理工作應執行以“維修為主,檢修為輔”的原則。沒有正確的維護保養,就不可能有周到的計劃檢修。

  裝置的維護保養和計劃檢修之間常會出現一些矛盾。如果計劃檢修只是搶進度,忽視檢修質量而遺留下裝置隱患,就會加大維護保養的工作量。反之,如果維護保養不精心,發現問題不及時處理,操作人員不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就不僅會帶來“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的後果,而且會加大檢修工作量,正常計劃被打亂,甚至會造成嚴重後果。

  6、裝置維修與技術改造相結合

  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要求集中力量對現有企業進行裝置更新與技術改造工作。只有把裝置的更新與改造工作做好,才能克服現有企業耗費高、能耗大、質量差等弊端。另外裝置的更新與改造也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客觀要求。

  在裝置生產管理工作中,延長裝置壽命和保持裝置良好狀態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不能無止境地延長“壽命”,不能不惜工本地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這是因為裝置使用時間過長,技術性能日益落後,能源、原材料消耗逐漸增多,修理費用一次比一次高,修理週期愈來愈短。據資料統計,一臺普通車床如折舊週期按22年計算,則在22年中所花的使用費用為裝置價值的6倍。所以在裝置維修中,應透過技術經濟分析,正確處理裝置維修與改造關係,把維修與改造結合起來。一方面利用檢修的機會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來代替技術落後、能耗大、效率低的裝置和零部件。一方面對陳舊落後,進一步維修價值不大的裝置,按手續進行報廢,更換先進的裝置。

  7、裝置管理與技術開發及智力開發相結合

  裝置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晶。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裝備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裝置向著大型化、高速化、機電一體化及結構複雜化等特點發展。為了對現代化裝置搞好管理,要求裝置管理人員和維修人員必須掌握專門的科學技術知識和現代管理理論與方法。現代裝置管理本質上是現代化裝置與現代化管理理論與方法的結合。

  面對現代化的生產裝置和複雜的裝置,操作人員對所使用的裝置要做到“四懂”、“三會”。裝置管理人員要做到對裝置全過程綜合管理。作為工程技術人員,不僅要對原有裝置進行技術改造,而且要對引進的外國先進裝置,在學習、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技術開發。

  生產管理的基本內容3

  通常來講,生產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第一,要設計科學的組織結構與組織文化作好組織管理,使整個部門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第二,根據產品需求預測作出產能規劃,要求生產管理人員要清楚自己的產能及瓶頸工位並據此作出工具裝置計劃及人力資源需求與培訓計劃。

  第三,根據生產計劃安排生產,並配合相關部門確保計劃的達成。如有異常,應及時反潰如實在無法達成,應配合計劃部門做好計劃調整。為跟蹤生產狀況,要求作好看板管理。

  第四,配合生產工程部門制定好作業標準,並培訓工人以確保按標準作業。

  第五,配合生產工程部門改善工藝,並在內部形成獎勵機制,以提高作業效率。

  第六,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品質管理。要求員工按標準作業,樹立下一工序就是客戶的思想,做好工序作業特別是關鍵工序的控制,並以完善的三檢機制來確保品質。

  第七,配合相關部門作好物料管理。首先要配合相關部門作好備料或配送工作,同時要作好現場物料及半成品管理。通常來講,當日生產結束,生產線不應有剩餘物料及成品。壞料要及時退倉。

  第八,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生產部門的成本管理主要透過改善工藝,提高作業效率並減少物料及輔料的耗用實現。

  第九,做好5S 工作,標示清楚,物料檔案及工夾具與日常用具分類存放方便使用,環境整潔賞心悅目。

  第十,作好檔案管理工作,使各項工作都有檔案可依並方便使用,同時各項記錄與報告要有效率並妥善儲存。

  第十一,配合相關部門作好後勤保障工作,使員工衣食住行及健康安全等有起碼的保障。

  第十二,配合相關部門作好績效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廣大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生產管理的基本內容4

  根據企業不同時期的經營戰略和經營計劃,從產品品種、質量、數量、成本、交貨期等要求出發,採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對企業的人力、材料、裝置、資金等資源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生產出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而生產部門工作職責可以分為四大塊:

  一、生產管理

  1、牛產計劃的制訂與修訂。

  2、產品訂單的稽核、登記及分段。

  3、產品訂單交貨期核定及變更應對。

  4、生產任務計劃與完成情況統計及產銷平衡排程。

  5、生產人員的排程及集體公休的稽核。

  6、生產進度安排及控制(臺樣品製作進度)。

  7、用料管理及用料變動的追蹤、改善。

  8、交貨期變化反應及處理。

  9、產品銷售、產品交貨期、產品質置等有關事項的協調。

  二、技術工程

  1、各項產品標準工時的制定與修訂(含樣品製作)。

  2、各項生產操作規程的制定(含樣品製作)。

  3、作業方法的制定、改善、簡化與推行。

  4、技術部門產品開發計劃編制與彙總。

  5、對生產管理異常反應的處理及迫蹤。

  6、生產績效獎金標準的制定與修訂。

  7、生產日報表編制及重大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

  8、每月生產任務完成情況的檢查,提出完成生產任務過程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9、對生產績效獎金進行統計及比較。

  10、對樣品、原材料標準用量進行計算。

  11、對訂單中的產品標準進行修訂。

  三、品質管理

  1、負責組織質量管理、計量好理、質量檢驗標準等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執行。

  2、負責組織編制年、季、月度產品質量改進、提高、升級、認證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檢查、協調、考核,及時處理和解決各種質量糾紛。

  3、負責建立和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制定並組織實施公司質量工作綱要,健全質量管理網路,制定和完善質量管理目標負責制,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提高。

  4、配合人事部抓好全員質量教育工作。定期組織質量檢查員、計量員、管理人員、各級領導、營銷人員、維修人員、操作工等不同崗位的質量教育培訓,強化質量管理,提高公司全員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水平,加強對計量、質員人員培訓考核力度,建立和完善計量、質量人員執證上崗制度。

  5、負責對公司產品生產管理工作和服務質量進行監督、檢查、協調。

  6、負責收集和掌握國內外質量管理先進經驗,傳遞質量資訊。

  7、負責公司質量事故的處理。參與由於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引起的質量異議、退貨、索賠等質量事故的處理。牽頭組織調查、分析、仲裁、協調各種質量糾紛,並明確地提出處理意見。一般質量事故,由生產部門全權處理,重大質量事故,生產部門提出處理意見,報主管副總簽署意見後,報總經理辦公會議討論,經總經理簽字同意批准後,下文處理。

  8、負責建立和健全質量崗位責任制。明確各崗位職責、權利和義務,及時制定或修改並嚴格貫徹執行各項操作規程,教育員工嚴格遵守生產、工藝、安全紀律。

  9、負責收集公司產品售後質量服務資料。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市場調查、客戶抽查,及時撰寫質量市場調查分析報告,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為公司領導決策提供依據。

  10、負責編制年、季、月度產品質量統計報表。建立和規範原始記錄、臺賬、統討報表、質量統計程式,培訓專、兼職質量統計人員,提高其業務水平和工作質量。

  11、負責定期進行質量工作彙報。定期在年、季、月度的生產經營計劃平衡會上用口頭或書面彙報,對於重大質量事故,組織專題分析會集中彙報,特殊應急情況向主管領導或總經理個別彙報。

  四、產品開發

  1、負責制定和完善產品設計、新產品試製、標準化技術規程、技術情報管理制度,組織、協調、督促有關部門建立和完善裝置、質量、能源等管理標準及制度。

  2、編制近期技術發展計劃,編制長遠技術發展和技術措施規劃,並負責計劃、規劃的制訂、修改、補無、實施等一系列工作的組織和管理。

  3、編制產品的.使用、維修和技術安全等有關的技術規定。

  4、負責公司新技術引進和產品開發工作計劃的制訂、實施,確保產品品種不斷更新和增加。

  5、合理編制技術檔案,改進和規範工藝流程。

  6、研究和摸索科學的流水作業規律,認真做好各類技術資訊和資料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彙總、歸檔等保管工作,為逐步實現公司長遠規劃目標,提供可靠的指導依據。

  7、負責制定公司產品的企業標推,實現產品規範化管理。

  8、編制公司產品標準,按年度稽核、補充、修訂標準內容。

  9、認真做好技術圖樣、技術資料的歸檔工作。負責制定嚴格的技術資料交接、保管制度。

  10、及時指導、處理、協調和解決產品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確保生產經營工作正常進行。

  11、及時收集整理國內外產品發展資訊,準確把握產品發展趨勢。

  12、負責編制公司技術開發計劃,抓好技術管理人才將養和技術隊伍的管理。有計劃地推薦、引進、培養專業技術人員,搞好業務培訓和管理工作。

  13、組織技術成果及技術經濟效益的評價。

  14、負責公司技術管理制度制定、檢查、監督、指導、考核、管理工作。

  15、按時完成公司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生產管理的基本內容5

  一、生產管理的內容

  生產管理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生產管理是指以產品的生產過程為物件的管理,即對從原材料投入、工藝加工到產品完工的具體生產活動過程的管理。內容包括生產過程組織、生產計劃與生產作業計劃的編制和生產作業控制等。

  廣義的生產管理是指對整個生產系統的管理,即對企業內部圍繞產品生產的所有活動進行管理,其內容除包括狹義生產管理的內容外,還包括企業生產戰略的研究與確定、生產系統的規劃與設計、產品生產技術準備管理、物資管理、勞動組織與勞動定額管理、質量管理、裝置與工具管理、能源管理、成本控制、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

  二、生產管理的任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將企業從過去的單純生產型轉變為生產經營型,所以工業企業生產管理的任務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過去,生產管理的任務主要是組織好均衡生產,保證按質、按量、按期完成計劃,無需考慮市場因素。現在,必須根據市場競爭的要求和企業的經營方針、目標來進行生產管理工作。其任務包括:

  1、根據企業的經營目標,全面完成生產計劃所規定的任務,包括完成產品的品種、質量、產量、成本和交貨期等各項要求。

  2、不斷降低物耗和工時消耗,提高生產效率,縮短生產週期,減少資金佔用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提高企業生產系統的柔性(應變能力),能適應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迅速變更產品品種,並能保持生產過程的平穩過渡和正常執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