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精選10篇)

如何解決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

  家庭教育的原則:

  1、親子關係大於管教,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前提。如果沒有好的親子關係,一切的家庭教育和管教都是無效的,並且可能還會產生負面效果。

  2、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

  3、父母好好學習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成長身教大於言傳

  4、父母要學會放手,孩子越大越要給他獨立的空間。

  5、在孩子三歲之前,撫養人要儘可能的多嘮叨,但進入青春期以後要儘可能的少嘮叨。

  6、尊重孩子,學會好好說話,不擺家長的威風。

  7、孩子需要愛,也需要原則。

  8、父母學習家庭教育越早越好

  如何解決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精選10篇)

  過去的認識裡,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透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如何解決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精選10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如何解決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1

  一、對老人不尊敬

  1、家中的老人是最溺愛孩子的,在他們面前孩子總是肆無忌憚的做出格的事情,自己不滿的'情緒也是隨時發洩在老人身上,變得很沒有規矩,老人的逆來順受會導致孩子不斷的向祖輩索取溺愛,最終變得專橫跋扈。

  2、解決方法: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要立即制止他的這種行為,並且要求他道歉,如果當孩子的情緒是非常的反抗,家長也不要執意,而是要等到事後,給孩子想工作,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對錯,讓他領悟到自己該如何在正確的時間裡和地點去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

  二、直呼家長姓名

  1、在傳統的中國,孩子直呼家長的名字是極為不禮貌的行為,而有的家長或者長輩認為這是無關痛癢的行為就錯了,長時間的不理會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沒有任何不對,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強化這種思想。

  2、解決方法:當孩子直呼家長名字的時候,父母要在第一時間制止,告訴寶寶直呼長輩姓名的行為是不禮貌的,並且也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稱呼用語,正確的引導孩子稱呼家人,如果他還是故意直呼名字那麼就不要理睬他,等他改正後在做出相應的回應。

  三、故意跟大人對著幹

  1、幼兒到了快三歲的時候,由於自我意識的加強,原本很聽話的寶貝會開始不聽話,甚至與父母唱反調,這是因為他們也開始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訴求,當你的想法和他的想法發生衝突的時候,他就會毫無猶豫的叛逆起來,用自己的思想去做事情。

  2、解決方法:當孩子擁有自己的意識是一件好事情,這個時候家長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首要做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脾氣,當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要冷處理,不要辱罵和他孩子,如果出現激烈的反應,那麼家長可以用以柔克剛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等孩子的情緒得到穩定後,就要分析和教導孩子。

  如何解決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2

  1、欠缺諧和的家庭環境

  一些家庭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家庭如農夫、民工、未就業人員與經濟貧窮家庭的小孩生活水準不高,有的小孩欠缺必要的學習條件,留守孩童、流離孩童已變成社會現象。有的家長婚姻生活可疑,單親、重新組合、隔代養育與旁親監護養育小孩的'數目增加;還有的家長因個性化、收益等緣由,爭吵玩耍不斷,欠缺互愛互敬。家庭的不跟和諧生活的動盪讓未成年人連最起碼的歸屬感也沒有,有的小孩對父母親喪失安全感、對家庭喪失自信心。一般而言,無法得到家庭溫暖和關懷的小孩,其人格特點表現出攻擊性與叛逆性,非常容易走進歧路。

  2、思維老舊教育不妥

  有的家長把小孩當作自身的私有資產,不重視生命的價值;非常一部分父母親優秀人才意識狹窄,“望子成才”,“逼子成龍”。盲目的家庭教育忽略了小孩的個性化成長,小孩的人格威嚴受到陵犯,因為心理需求和自我成長不能實現,導致很多小孩精神扭轉,形成不良的品德。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困難,父母親也應當思考力,對獨生子女嬌慣趨向已造成我們的小孩存活能力不強、責任心缺少、競爭力不強。

  3、學習能力差

  很多年輕夫妻在思想方面還沒做好充足地準備,小孩就已經到臨世上,如何養育、教育小孩既沒有學習也沒有受過專業練習;一些父母親儘管看完一些書籍,但是因為不知道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欠缺目的性,經常無所適從。因而,“一喊、二罵、三打、四竊(小孩隱私權)、五奪(小孩財產權)”廣泛存在於我國家庭中。非常多的父母親及監護人不明白也不能依規教育、養育,不能根據學習把握家庭教育的規律與方式,不能給處在成長中的小孩以主動的人性化服務、心理關注與成長引導,由此造成未成年人心理發育緩慢,人格不健全。被“管”出來的小孩,尤其是一些被責罵凌虐、好像“愛”的嚴管監控與“專長”學習下的小孩,其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與受教育權通常無法得到充足維護,小孩精神遭到創傷,學習愛好降低,交際憂慮加重,心理形成叛逆,能力提升遲緩,“快樂成長”變為了一句廢話。

  4、不能言傳身教

  有的家長及監護人自己素養差,欠缺愛心,社會角色跋扈,這造成了有的小孩遊走在社會邊沿,心裡失望,還有的小孩得了嚴峻的心理疾病,妄自菲薄。

  5、父母親也要接受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接納時間最初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父母親給小孩的教育是培養品德習慣、生活方式、學習態度、薰陶氣場,是人生最關鍵的教育環節。良好的家庭教育讓人終身獲益。讓孩童快樂成長,重在提升父母親的素養與他們實行主動家庭教育的能力,“小孩有問題,父母親來‘服藥’”應變成全社會發展的共鳴。

  教育父母親,應當從父母親自學與對父母親進行社會教育2個方面來努力。前面一種注重,每名父母親應抱著培養小孩亦是一種事業的觀念,增強學習,與小孩一同成長。向生活實踐學習,不斷地瞭解自我、瞭解小孩,把握科學的教育、心理知識,尋求合乎自身孩子的成長規律的教育方法與方式,解決孩子的成長中的問題。後面一種則關鍵是政府及相關部門帶動社會能量,發揚先進的教育觀念,普及科學的教育規律;主動創辦各項講座、培訓機構,普及現今家庭教育知識。

  如何解決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3

  一、當代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存在問題

  (一)教育內容不合理

  由於人們長期以來對學前兒童家庭教育觀念認識上的偏差,所以我國目前在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內容上,採取重養育而輕教育,重知識灌輸而輕道德培養,導致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出現了學前兒童缺少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缺少誠信教育,缺少做人的基本規範教育等教育欠缺和空白。主要有以下表現:

  第一,許多家長對幼兒家庭教育的認識仍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他們把幼兒家庭教育與智力教育等同。把學習生字、計算、背詩、學習外語當作幼兒教育的主要課程,而疏忽了對幼兒的品德、意志、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從而給幼兒的人生帶來嚴重的影響。

  第二,很多家長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重視兒童知識的學習,但同時忽略了道德教育,容易使兒童性格自私,不重視社會公德,不懂得承擔責任、與同齡兒童的交流出現人際關係障礙。如現在的二孩政策,使很多符合條件的家庭想要生育第二個子女,但這件事往往受到來自於第一個子女的阻礙,這是兒童道德教育缺失和自私的一種表現。

  (二)過分溺愛孩子

  現在的家長,對學前兒童普遍的嬌生慣養,特別是目前兒童的家庭教育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實際看護和照顧兒童的祖父母,隔代教育更加過分地嬌寵和溺愛孩子。家長這樣無原則的嬌慣,很容易使幼兒產生任性的、驕橫的、不講道理的不良習慣,並在心理上加以強化。同時,對幼兒的保護過度,過分的溺愛、嬌寵,會使幼兒失自我生活的能力,也不利於培養幼兒克服困難和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雖然家長的愛是催化幼兒智慧萌芽的陽光,是幼兒形成良好品質的土壤,但如果家長對幼兒的愛超過了限度,則容易形成孩子不健康的個性。當兒童被過分溺愛,家長忽略其犯下的錯誤而過度包容,就會使兒童的心裡產生巨大的變化,比如以自我為中心,不接受家長的引導,不承認錯誤和推卸責任,不允許讓自己不滿意的'事發生,使得日後其他環節的教育更加艱難。

  (三)代替代勞,勞動教育薄弱

  培養學前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勞動習慣,是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可以使幼兒增強體質,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識和技能,促進身體發育,還能促進幼兒的智力的發育、思想進步以及意志的發展,是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但在現實生活中,家長首先對孩子的弱小產生過度的保護意識,認為孩子並沒有能力完成獨立進行簡單的勞動,因此孩子的一切勞動都由家長代替,人穿衣吃飯的簡單的事情,很多孩子也沒有機會獨立完成,天長日久,致使孩子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自己的分內事由家長代勞是理所當然,這樣的孩子在接觸社會後往往會逃避勞動,推卸責任,害怕工作和任務。

  二、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研究策略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急劇變革,家庭的結構、父母的價值觀等都發生了明顯變化,也就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更多家長開始尋求理性的教育兒童的方法,為了使幼兒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促使幼兒健康成長,家長應在家庭教育上應重視以下幾點:

  (一)智力培養與道德教育並存

  對於幼兒來說,結合日常生活來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以及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其他的教育形式更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育的成效也更加牢固。家長在重視兒童智力教育的同時,也要在生活中積極引導兒童,耐心的教育兒童明辨每一件事的是非對錯,坦然面對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把兒童教育成一個講文明、懂禮貌、尊敬長輩、友愛同輩的好孩子,使兒童從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孩子在九歲左右,就會獨立思考問題,質疑家長的決定,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念,因此在這之前的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家長要進行正確的引導,以便兒童可以以一種陽光的心態成長。

  (二)愛與嚴格教育相結合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在感性地對孩子關心和熱愛的同時,更需要理智地對孩子進行嚴格要求。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首先,家長疼愛孩子是天性,但疼愛不等於溺愛,家長可以給予兒童親情方面的關懷,讓兒童有幸福感,有自信,有快樂的童年;同時不能夠盲目的答應孩子的所有要求,不能因為擔心就剝奪孩子合理鍛鍊自我的機會,要愛而有理性,正確的愛不是盲目的,不是過度的,而是要為孩子的未來發展考慮,在家長的適度扶持下,給孩子一個面對自我的機會。

  其次,家長對孩子的嚴格也不能變成苛刻。很多家長想將孩子變為代替自己完成未實現理想的工具,過度嚴格的要求孩子,比如在孩子的骨骼按動琴鍵時間長會受到傷害的幼小年紀,強迫孩子學習鋼琴,這並不符合人類成長的自然法則,揠苗助長的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嚴格要求也要適度,不抹殺兒童的天性。

  (三)培養學前兒童獨立生活能力和勞動習慣

  很多家長從來不給幼兒獨立生活和勞動的機會,而是自己代勞,這並不是對幼兒的幫助,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人類在滿足了溫飽、安全、歸屬與愛等需求以外,便開始追求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一點兒童也不例外。家長滿足了兒童溫飽、安全、歸屬與愛的需求,在這個基礎上,需要更多的給兒童提供機會,讓他們獨立的體驗、生活和勞動,讓孩子擁有獨立的經驗和成功的自豪感,只有讓孩子有機會在能力範圍內去實現自己小小的價值,他們才會在今後遇到挫折的時候更加自信並迎難而上。

  (四)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

  由於兒童記憶優於成人的特點,很多小事,都會讓他們印象深刻。家長不經意的在自己的行為中出現不良現象,孩子就會效仿,比如講髒話、不講衛生,等等。家長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要發揮自己榜樣的作用,以身作則,在兒童面前樹立正面的、積極的、高大的形象,才能給孩子以好的引導,將其導向正確的成長之路。

  三、總結

  當代學前兒童的早期潛力發展是一個稍縱即逝的時期,需要好好把握。孩子的發展是一維的,不可逆的,因此,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是一種育人藝術。家長要更新教育觀念,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學會思考、學會判斷、學會選擇。只有這樣,家長才能夠把握好學前教育的方向,走出學前教育的誤區,陪伴孩子度過快樂的童年,從而為孩子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如何解決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4

  1、抱著尊重和體諒的心情去對待孩子

  尊重就是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在成人之下,受成人支配的。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就要滿足孩子這種對獨立的需求。當孩子做事情出差錯或者不夠完滿的時候,成人能接納他,體諒他。比如孩子倒水倒不好,會打翻,或者動作很慢,這時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充分地體諒孩子。如果我們不體諒孩子,一看孩子做得不好,不如意,就上手替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行,漸漸失去信心。

  蒙特梭利說,成人一定要抱著“謙卑”的態度去對待兒童。這個“謙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成人要試圖去了解孩子。不瞭解孩子的需要,不瞭解孩子的能力就是對兒童的態度不謙卑。

  而如何去了解孩子呢?透過活動,給孩子游戲、活動的機會,抱著我不瞭解孩子的誠懇態度去觀察孩子。在活動中,發現孩子的需求和能力,從而對孩子的獨立性發展,社會交往發展等都有了清楚的認識。相反,成人不謙卑的態度則是固守成見,自以為對孩子的情況都懂,“我早知道孩子是這樣”,“果不出我所料”,“我早就有先見之明”……這樣就把孩子活動的興趣、獨立發展的意願打擊沒了。孩子每一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明天的能力和今天的能力就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抱著謙卑的態度去認識孩子,瞭解孩子。

  2、常和孩子一起工作或遊戲

  家長每天要分配一些時間和孩子一起玩。在和孩子一起工作或玩耍時,要用正確的語言,文明禮貌的語言和孩子多交談,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用語習慣。透過與孩子一起玩耍、遊戲,能瞭解到孩子的性格、脾氣以及能力的成長。而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注和愛。這對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與孩子的快樂成長都是很重要的。

  3、和孩子建立彈性的親子關係

  成人要追隨孩子的發展成長。孩子逐漸走向獨立,成人對孩子就不必事事幫他。不要過於囉嗦,要看到孩子的能力和成長。有時孩子不願聽到家長的唸叨,覺得家長老一套,不願跟家長多談,就是因為家庭中的親子關係缺乏彈性。

  有彈性的`親子關係是,家長了解孩子能力的發展,對孩子能做的事情能放手讓孩子去做,只是在孩子確實需要幫助的時候才去幫助他。這樣成人和孩子雙方都能在一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工作、生活。

  4、注重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有了自信心,孩子的自發性和獨立性才能得到發展。怎麼去讓孩子生長自信心呢?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應該是鼓勵的、肯定的。不要總是說孩子這不對,那不好。這些貶義的用語對孩子自信心的樹立都是不利的。 孩子做事情,即使做不好,也要肯定孩子做事的良好願望。我在美國參觀一家幼兒園時,見到2歲多的孩子喝果汁,孩子自己拿著果汁盒往杯子裡到。盒沒拿穩,果汁倒灑了,老師沒有馬上取而代之,仍然讓孩子自己倒,可見他們對孩子具有很大的耐心和容忍度。實際上,孩子把果汁倒灑時,自己也看見了,成人這時能體諒他,給孩子機會去重複操作,孩子自然會進步,自信心也一步一步建立起來。

  5、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

  孩子願意模仿成人,成人要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孩子做事慢,時間觀念差,我們就要耐心,給他足夠的時間。孩子是願意做事的,有時聽見成人老說“磨磨蹭蹭”,實際上這是因為孩子工作和成人工作的目的不一樣。成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取得結果,因此會盡快地完成工作。孩子工作的目的則是為了享受過程,積累這些新的經驗。所以孩子做事會比較慢,成人覺得孩子磨蹭,其實他是在體驗這個過程。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時間、空間、材料和耐心,讓孩子有獨立做事的機會。只有透過孩子獨立做事,孩子才能成長。

  6、讓孩子從小過有規律的生活

  給孩子提供的環境應該是有秩序的,而不是凌亂的環境。要給孩子訂立一些家庭中生活的規則。比如吃飯應該到哪裡去,喝水到哪裡去,大小便如何進行,玩兒到哪個區域。哪個房間是遊戲的房間,哪些東西是可以動,哪些東西是不能動的等等。這樣孩子的生活就有了可遵循的規律,同時也養成了孩子的秩序感和紀律性。

  7、給孩子創造與同齡兒童接觸的機會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接觸的都是成人,他需要和同齡孩子接觸、遊戲。在庭院中、在休閒時、在遊樂場中,我們都要讓孩子去接觸與他年齡相近的孩子,發展社交能力,知道如何與他人相交往,避免在一個封閉的家庭環境中,失去交往的機會與樂趣。

  如何解決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5

  (一)父母要學會尊重幼兒,尊重他們享有的人格權利。

  父母不能把幼兒當作自己的附屬物或私有財產,期望透過幼兒去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或理想,去補償自己已有生活中的缺憾和不足。幼兒是有意識的、有思想的獨立的個體,應該得到家長的尊重與平等對待,對幼兒的人格給予應有的尊重才是父母最深切的關愛。

  父母應重視對現階段的教育。幼兒身心、智力的發展是有自然規律、有階段性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遵循自然規律,在尊重幼兒的興趣、天賦差別的基礎上盡力引導幼兒的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然而許多父母考慮最多的是幼兒的明天將來會怎樣,因此許多過於擔憂的父母不惜花費大量的精力與財力,用各種各樣的特長學習班,以幼兒辛勞,沒有自主玩樂時光的今天為代價來換取的“美好的明天”。

  其實,這是一種捨本逐末的做法。我們應該留心挖掘孩子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對客體的選擇性態度,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形成的,需要有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當需要得到滿足時,就產生情緒的快感。這種選擇性態度,稱之為興趣。所以,為順利做好以後的教育工作,家庭教育應著重發現並配合孩子的興趣。

  “小孩自願做的和給自己帶來樂趣的事情,實際上可能是提前發出他們有這方面天賦的訊號。因此,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孩子,並發現他們有什麼愛好,這是有益的。”父母透過仔細觀察嬰兒潛在天賦的訊號,就能發現嬰兒的天賦,並進行開發,使他們的潛在天賦得以發展。

  比如說,對音樂有特別潛意識的幼兒聽到音樂會傳送出與音樂節拍相吻合的肢體語言,對語言有獨特靈性的孩子對語言和聲音的感知度優與別的孩子,當他們聽到某種聲音的時候會不禁模仿,在其他方面有特殊靈敏度的孩子也會有與之相應的反應。

  當家庭在這段嬰幼兒時期很好的發現了自己孩子優於其他孩子,就可以採用良好的方法去誘發其相應的興趣,從而逐漸將孩子培養成為在他興趣範圍內的良材。

  家庭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的這種“內在潛力”的發現,並且按照其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

  因此,關愛幼兒的身心發育,並不僅僅是給幼兒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滿足的物質生活,也不是用各種所謂的知識、能力訓練來灌輸給幼兒,而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予以科學、合理的引導,給予幼兒充分的尊重與自由,讓幼兒在自然成長中享受快樂,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獨立的意志品質與健全的人格。

  (二)父母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內容

  不少父母認為自己的知識水平差,就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對幼兒的`家庭教育,把自己作為父母應盡的職責僅僅等同於“保姆”的看護義務,只需負責幼兒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就足夠了,對於幼兒進行智力開發教育的義務則完全寄託於幼兒園。

  實際上,幼兒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是最長的,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幼兒的影響也是最為深刻的,所以,父母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

  家庭教育在幼兒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應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修養,盡力學習一些幼兒教育的專業知識,加強與幼兒園教師的溝通與交流,形成家庭與幼兒園在幼兒教育方面的立體結合,使幼兒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薰陶與培養。

  當今的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所接觸到事物繁雜多樣,完全迥同於父母在幼兒時代所處的環境,幼兒強烈的好奇心,使得他們的求知慾也更強,興趣也更廣泛。

  這些都要求我們父母要結合現今家庭教育需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內容使家庭教育從知識上適應時代的要求。

  (三)父母應理智對待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各種生活問題

  父母在教育幼兒的過程中必然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要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運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

  譬如:當幼兒提出父母難以回答的問題時,父母不能給出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答案,甚至為了維護父母的“尊嚴”而不懂裝懂,給出錯誤的答案,更不可用“去去去,自己翻書去“就你事多”之類的話壓制幼兒探求知識的積極性,這會有意無意地壓抑幼兒好奇、好動的天性。

  父母應實事求是地告訴幼兒,等看了書或請教別人後再告訴他們,也可與幼兒一起尋找答案或是鼓勵幼兒自己透過查詢書籍去尋找答案。

  另外,當幼兒確實犯了錯誤時,父母的態度、做法應一致。要緊密配合,給幼兒講清道理,把成人社會中的道理兒童化,不能因為他們不能很好的理解而放棄對此部分生活知識加以引導。

  “把跌倒的人扶起來,給彈去灰塵,讓他繼續走下去——人沒有不犯錯誤的,不要懲罰每一個錯誤”(柯林·鮑威爾)。

  如果家長能將孩子的特性完全考慮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裡面去,運用合適的辦法去配合孩子的成長髮展,嚴格做到“留心發掘興趣”並開發興趣,就一定能完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另外一個重要部分。

  幼兒時期的孩子,成長更多的是一種健康心智的發展,所以家庭教育一定應該使用正確得當的方法為孩子打造一個薰陶孩子性格,發掘孩子興趣的良好熔爐。

  (四)父母應營造、最佳化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說:“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父母自身具備的人格修養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影響。幼兒來到世界上,首先是從父母那裡開始學會認識世界的,父母的言行舉止、家庭的生活氛圍,每時每刻都會給幼兒的情感、行為、道德、個性產生著絲絲縷縷的影響。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父母的人格特點還會輻射到家庭生活的各個層面而使家庭生活染上獨特的色彩,繼而影響孩子的人格形成。

  如父母為人熱情誠實、做事認真踏實,往往會融洽家庭氣氛,孩子們經常置身於親朋好友常相往來之中極易形成熱情、誠實、友愛、善於交往等人格特徵;如父母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好算計,孩子長期置身於好貪小便宜的家庭生活氛圍中,極易染上小市民、利已主義習氣,將來走向社會極易養成投機取巧陋習。

  家長的教育素質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知識、觀念等也直接影響兒童的發展。

  如何解決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6

  一、心理換位法

  理換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不要以為別人看到的東西與自己看到的一樣,不要以為自己都是對的。家長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的同齡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認識和處理問題。

  把握心理換位的策略,關鍵是瞭解孩子,增進與孩子的接觸,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談理想,談學習,談生活,談家常,談他們關心的問題。

  心理換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角色扮演法。

  角色固定是心理換位的最大障礙,角色扮演法就是您在心理上扮演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認識問題,體驗原來體驗不到的孩子的某種切身感受。

  2、雙向對話法。

  這種方法與上一種方法相似,只是您在心理上扮演孩子和家長兩個角色,進行雙向對話。一旦您進入雙向對話的思路,就會發現問題有了另一個角度的新認識,處理起來也就比較順手。

  3、遷移感受法。

  您可以把自身生活經歷中的某些感受,如:開會遲到時的難堪,工作沒有做好時的心情遷移到家庭教育的類似情境中。

  4、回憶往事法。

  家庭教育的許多麻煩都源於成人的“以已度人”,忘了孩子到底還是孩子。只有經常想想自己的學生時代,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世界,才能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卓有成效地進行家庭教育。

  二、嚴而有慈法

  父親在孩子的眼中應該是權威人物,對孩子的成長關係甚大。

  在小孩子已經能夠辨別大人臉色的情況下,父親對子女就要實施嚴格的家庭教育,應該做的事就引導子女去做,不應該做的事則應該及時制止。這樣,父親的權威就會逐漸地樹立起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辨別是非的能力逐漸增強,父親的施教便容易為子女所接受。在家庭教育中,只有當家長有了權威,才會少走彎路。

  為人父者,其威嚴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還必須做到嚴而有慈。對孩子的教育,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關愛和耐心。只有當孩子明白了道理,認識了錯誤,孩子才能從心理佩服父親,責而無怨,心悅誠服,父親的“威”才能真正地樹立起來。在一個家庭裡,如果沒有父親的權威,就不能教育好子女。從某種意義上說,父親無威便是過。

  三、雙向反思法

  雙向反思法是指面對犯了錯誤乃至嚴重錯誤的孩子,家長既不暴跳如雷、拳腳相加,也不視而不見、遷就掩飾,而是靜下心來,和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並以自我批評的態度承擔責任的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之所以犯錯誤,要麼是父母的關心不夠,要麼就是直接受到了家長的不良影響。所以,在孩子反思的同時,為人父母者不妨也進行一番“自我反思”,孩子犯錯誤的過程中,自己到底應該承擔什麼責任,然後和孩子推心置腹地交流意見,勇敢地進行自我批評,再找出今後的努力方向,這才是新時代的家長風範。

  四、幽默教育法

  幽默教育法是指藉助幽默,用諷喻、輕鬆的口吻指出孩子行為不通情理的地方,使他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的一種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特別是男孩子,有時會故意打破常規做出異常行為來證明自己的勇敢,以引起別人的注意。此刻,如果我們採取簡單的“硬碰硬”的方式,孩子很可能由此會變得更加強橫。遇到這種情況,做父母的最好採用幽默教育法。

  五、孩子互換法

  在假期或雙休日裡,我們不妨讓孩子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離開父母,到自己的朋友、親戚的家庭裡生活一段時間,當然選擇讓孩子去居住的家庭應該具有良好的家風。

  在新的環境裡,孩子會受到環境約束,改變自己的角色,可以得到新的`薰陶和影響,改變諸如好吃懶做、為所欲為等不良習慣。一般來說,孩子在新的環境裡都會比在自己家中變得勤快,能承擔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有農村親友的家長,利用假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農村,讓孩子去吃一點“苦”,讓孩子在廣闊的天地裡尋找父母成長的足跡,體驗的生活。這對城市獨生子女無疑是一次生活的磨練和意志的考驗。當然,也可邀請農村的孩子來家做客,讓孩子學會如何當好小主人。在招待客人的同時,學習農村孩子純樸、勤勞的優良品質。

  六、家庭角色互換法

  家庭角色互換法是指選擇雙休日的一天,孩子和父母來個角色互換,讓孩子當一天家長,使孩子從中體驗當父母的辛勞,從而學會體貼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承擔責任,有成功也會有失敗。有責任就會有風險,只有敢於面對風險的人才能更好地承擔責任。許多“好心”的父母擔心孩子獨立承擔責任會傷害他們,殊不知不讓孩子承擔責任更是對孩子的傷害,以致孩子將來無所作為。承擔責任並不是強人所難,只要他們力所能及,應讓他們承擔起應承擔的責任,並在必要的時候要給予適當的幫助。

  如何解決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7

  1.交談

  交談是家長與孩子之間最常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但是一定要切記交談的場合與方式。就場合而言,在氣頭上,再有客人在,最好不要交談。在方式上需要一個雙向溝通,而不是家長喋喋不休,抓住一個小問題不放,而是應該引起孩子的興趣,在透過興趣點將自己的`經驗道理傳授給他。

  2.活動

  一個家庭要良好的發展,就需要一個好的氛圍,同意的好的氛圍也有利於教育。家長可以與孩子進行活動,比如郊遊,逛街,進行興趣活動。這樣家長就可以在活動過程彙總加深與孩子的關係,也能發現孩子的需求。

  3.表揚

  表揚獎勵都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也是教育中一種很好的激勵手段。在孩子表現的好的時候可以給與口頭的表演或者動作的親暱,但是要對事情本身進行表揚。還有物質獎勵也是一種手段,但是切記不要用金錢為獎勵。可以透過書籍的獎勵,或者興趣愛好的獎勵為正確引導。

  4.道歉

  道歉是家庭里民主的一種展現,家長如果誤解了孩子必須要進行道歉,不要覺得這樣很沒面子,反而是一種讓孩子信服的手段。而且父母道歉也必須真誠,不能找藉口

  5.寬容

  寬容是希望家長在孩子犯錯(這裡指不是很大的錯誤)可以冷靜的去原諒孩子,比如展現痛心的感覺撫摸孩子的頭,但是寬容不是代表就不去管教了。

  6.批評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家人在就事論事不能今天錯加上以前的錯一起批評,還有就是在評判的時候要保持自身的冷靜。可以先表揚其好的地方,批評差的地方。或者先進行自我批評再評判孩子,畢竟也有子不教父之過的錯誤。

  7.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行為都會引起孩子的模仿,所以這裡家長必須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時候就是不要過分的拿她人與自己的孩子做筆記,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如何解決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8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

  2.教導孩子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與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孩子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孩子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她)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緩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哪些方面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還是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孩子內在的藝術天分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扎特效應”,但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拿著畫筆塗鴉,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孩子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說完,即使他說的'內容你已聽過許多遍了。

  陪孩子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如嫌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當你忍不住想要參與孩子的活動,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象“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不是,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面對問題,就能帶給他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有以下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的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臺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如果他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家庭教育父母應該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多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常常給孩子擁抱,讓孩子學會用心聆聽。

  如何解決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9

  1、家庭教育觀念方面的問題。

  家長的教育價值觀念是指家長與教育觀點和教育行為相互關聯著的一系列主觀評價的態度傾向。家長是孩子的終生教師,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然而,當今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卻存在這樣那樣的錯誤觀念,這些觀念嚴重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2、智育第一。

  很多家長只是督促子女好好學習,同時也把這些認為是家庭教育之第一位的責任。作為家長,孩子的學習狀況常常是他們關注的焦點,也是最為敏感最能引起情緒波動的事情。不少家長忽視孩子個性、精神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把教育理解為純智育,把家庭教育殘縮為純智育,又把智育殘縮為提高學習成績(分數)。

  3、重視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

  “現在意義上的健康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狀態。許多家長認識不到這一點,不僅不重視心理健康,而且無視心理疾病的存在,甚至把心理疾病當成精神病來看待。對心理健康認識的不足,使家長重視身體強壯,而忽視心理健康。

  4、過分依賴學校教育。

  很多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教師的事情,只關心孩子的分數,僅以孩子的分數評價學校和老師,這根本就是放棄家庭教育的表現。關於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的心理因素,如興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學校教育卻顯得蒼白無力,而家庭是培養孩子的第一土壤。如果家庭教育不能較好地發揮其功能的話,孩子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將成為空白,人格方面將出現重大缺陷。

  5、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問題。

  調查資料表明,目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家長不善於掌握特別是不能採用正確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情況也是經常的`和多見的,突出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6、忽視個性,強行塑造。

  許多家長無視孩子的心理、生理發展的特點和個性,不管孩子的天賦和興趣愛好,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既定要求和模式,專制地為孩子設計好人生軌跡,或者把自己的遺憾寄託在孩子的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為是正確的路上走,去強行培養和塑造孩子。

  7、過早過多的智力開發。

  當前早期教育中,表現為過早和過多的智力開發。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應該是透過父母的言傳身教,透過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孩子。但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強化智力教育,把家庭變成了學校。認為“教育越超前越好”。

  8、用打罵來懲罰孩子。

  一些家長根本不考慮孩子的自尊心,動不動就對其加以訓斥,更甚者採取棍棒教育。打罵會使孩子的心靈及身體受到摧殘,抹殺了孩子的個性和創造精神。在專制體罰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膽小、憂慮、孤僻的性格,有的則產生逆反心理,偏激、固執,甚至進行對抗。如此一來你還覺得拿出棍棒打孩子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嗎?

  9、“關心過度”現象普遍存在。

  我國獨生子女家庭在親子關係上普遍存在著“子女偏重”“子女優先”等特點。它表現為家長在感情上過度依戀子女,在生活上、教育上對子女“關心過度”。即對子女操心過多,憂慮過多,指導過多、監督過多,給予物質和心理的照顧過多,尤其是對子女教育上的要求過多,超出了子女所能耐受和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們獨立性和完整個性的健康發展。

  10、不注意良好家庭教育環境的營造。

  良好的家庭環境是進行正確家庭教育的必備條件,遺憾的是當前許多家長忽視了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在:家長總是希望孩子改掉壞毛病,一旦發現孩子的問題都免不了一通數落甚至責打,然而,家長卻沒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已經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了。

  11、隔代撫養問題。

  在很多家庭中,由於父母忙於工作或在外工作無法全身心的照顧孩子,就把孩子教給祖輩照管。認為這樣就沒了後顧之憂。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種隔代撫養帶來了很多不利於兒童健康與成才的“隱患”。

  如何解決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10

  1、家庭教育中父母也需要透過閱讀來成長

  讀什麼比閱讀更重要。現在每年中國出版量已經超過40萬種圖書,你讓孩子讀什麼書?只有和最偉大的書對話才有價值。

  “人是自己食物的產物”,讀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你閱讀的高度,直接影響你精神的高度。我們首先解決讀什麼,其次解決怎麼讀,再做一個“領讀者計劃”幫助大家帶領孩子去閱讀。父母本身是需要成長的,父母的素養直接決定了孩子的素養。父母應該有一個基本書單,讓他們瞭解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是最適合孩子的,這些問題是需要我們父母去學習的。

  2、對家庭教育的思考

  (1)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人生有四個重要的場所,首先是母親的子宮,那個時候你雖然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但是你已經是一個生命體了,你已經在子宮裡開始了你最初的學習,你透過母親的身體去和外部的世界進行交往。汲取母親體內營養的同時,透過母親傾聽外部世界的聲音,感受外部的世界,甚至透過母親的情緒感受母親和外部世界的交往。然後是家庭、學校和職場三個場所。

  碰到各種困難和煩惱,家庭可以給你化解,如果不是一個很和諧的家庭,就不一樣了。家庭本身還會成為製造煩惱的場所,家庭本身還會給孩子產生更加負面的影響。

  (2)關注孩子當下,因為童年這個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有很多大家都認為兒童有一個最關鍵的時期,比如托爾斯泰。他說“孩子出生5年時間裡面,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諸方面,從周圍世界所攝取的,要比他從5歲到一生終了所攝取的多許多倍”。中國人也說過,3歲看大,7歲看老,不就是托爾斯泰這句話的翻版嗎?

  今天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裡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過。童年時期由誰攜手帶路,周圍世界的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人的性格、思維、語言都在學齡前和學齡初期形成。童年不是為未來準備的,因為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很多老師,甚至很多做教育的人,一個很大的誤區都認為我們現在是為未來做準備的。所以現在苦一點沒有關係,只要以後快樂,以後幸福。但是當下的生活對孩子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西方所有的心理學家,你們去看當一個人有各種各樣心理問題的時候,幾乎都會追溯到童年。童年時候的經歷對一個人來說是刻骨銘心的,是人生很多問題的源頭。我覺得兒童的現在、當下是最重要的。沒有當下談何未來。對兒童來說,兒童時期的快樂和幸福是無法用後來的.努力加以補償的。

  3、父母是孩子最長久的老師

  我們經常說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毫無疑問,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首先就是父母陪伴著你。陪伴著你的同時,也是在教育你、影響你。父母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和別人的交往都是教科書,孩子就是透過這些來學習的——他透過父母的語言學習語言,透過父母和別人的交往學習他和別人的交往,透過學習父母的表情來豐富自己的表情。

  很多父母都以為,他們的工作就是讓孩子吃好,穿好,身體健康,教育是學校的事情。把完整的教育過程割裂成兩塊獨立的、彼此分割的狀態,這毫無疑問是不對的。父母的一舉一動都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包括餐桌上的每一句話,包括跟別人交往的每件事。父母親不教育孩子,孩子可能會變壞,父母親用錯誤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可能會變得更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育原理。

  4、家庭教育是真正的人誕生的搖籃

  教育是一門科學,家庭教育更是一門科學,因為我們對整個人的發展,實際上還不清楚,是一個黑匣子,但是人類幾千年來對教育還是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認識,也是經過時間的考驗。比如最後講的基本的觀點,這些東西是有規律的,教學就能夠成功,不按照這個規律做就不能夠成功。一個孩子的方方面面,從生理到心理到養育方式,從知識的學習到人格的形成,是一門大學問。

  所以如果沒有父母無知地對待兒童,這個世界可能就會美好很多。我們無法統計多少家庭、多少父母不熟悉教育的常識的,但是這樣的父母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之所以無知地對待兒童比無知地對待成人更可怕,因為兒童是軟弱的,被動接受的,聽天由命的,無法選擇,也無法抵抗的。他生在什麼家庭沒有辦法選擇,也很難抵抗,而成年人是有意識,有選擇能力,可以抵禦的。家庭教育對成年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