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群眾路線的認識(精選5篇)

對群眾路線的認識

  一、群眾路線

  中國共產黨和政權機關處理同人民群眾關係問題的根本態度、工作方法和思想認識路線。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基礎上,採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即“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後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迴圈,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99頁)。堅持群眾路線是在實際工作中克服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有效途徑,要求認真實行民主集中制。

  二、對群眾路線的認識(精選5篇)

  群眾路線是一種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更是一種政治立場、價值理念。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真諦和精髓。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對群眾路線的認識(精選5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對群眾路線的認識1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講的是黨群關係和幹群關係的根本問題,它是我黨安身立命的根本路線,是我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法寶。黨的群眾路線的經典表述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前兩句講的是黨的群眾觀點,是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後兩句講的是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群眾工作中的反映。在這裡,一切為了群眾是目的,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必須對人民負責;一切依靠群眾則是手段,要相信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援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保住了黨的生命所在和執政之基,意義深遠;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是每位黨員、幹部的分內之職,責任重大。

  群眾路線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在長期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統一的偉大創造,不僅是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奪取政權的重要法寶;而且是新中國成立後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完善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法寶,更是新時期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法寶。從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來看,黨來自群眾、為了群眾,是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絡中成長、發展、壯大起來的,始終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黨在各個時期的群眾路線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是黨對群眾路線優秀傳統的傳承一以貫之。在黨領導民主革命的殘酷的戰爭環境下,如果脫離人民群眾,不僅黨的工作無法開展,就是黨組織和黨員的生存都難以保證。因此,民主革命時期黨與群眾的關係是以血肉般的生命價值進行定位的。在改革開放的嶄新探索實踐中,堅持群眾路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鄧小平曾指出:“什麼時候脫離人民群眾,黨的事業就遭遇曲折;什麼時候群眾路線堅持得好,黨的事業就順利發展。”從鄧小平“三個有利於標準”體現的群眾利益觀點,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再到胡錦濤“群眾利益無小事”、“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闡述,歷屆黨中央領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這一關係黨的生命和執政基礎的思想一脈相承,始終沒有含糊過。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人民內部矛盾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更加複雜,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黨代表和整合人民利益的難度越來越大;群眾工作的物件、內容、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群眾工作出現了新的問題和挑戰。與此同時,在實際工作和幹部隊伍中,存在一些違背黨的性質和宗旨、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這些對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建立起來的密切的黨群關係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和嚴峻挑戰,對黨的群眾路線形成了威脅,有力有方地貫徹群眾路線已然成為每名黨員、幹部的當務之責。作為在基層的一名黨員,我認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將堅持群眾路線作為黨性修養的基本功課。

  必須要認識到,共產黨員脫離群眾,就意味著失去了作為黨員的資格。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一位共產黨員的行動準則。作為共產黨員,要自覺按照黨的要求辦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黨的宗旨,努力做到在思想上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在工作中堅定執行群眾路線。

  第二,工作中時刻有群眾路線。在工作中做到唯實不唯上,多深入群眾、瞭解群眾,對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考慮周到;改變政績觀,根據群眾的實際情況和切身利益落實上級政策,不搞群眾受益不大,有明顯牴觸情緒的形象工程、路邊工程;增強法律意識,講究工作方法,執行政策時必須標準統一,避免群眾不滿導致幹群關係緊張。

  第三,堅持群眾路線,做到廉潔自律。

  充分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不以權謀私,杜絕吃、拿、卡、要和大吃大喝現象,以免破壞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降低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疏遠了黨群幹群關係。

  第四,堅持群眾路線,避免利益錯位。

  基層幹部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說到底是調整群眾的利益問題。在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上應做到不與民爭利,不讓利益矛盾成為幹群矛盾的根本,妥善處理容易引發幹群矛盾的主要因素,如徵地問題、拆遷安置問題、農民負擔問題等。少取於民,對老百姓幫助、扶持到位。

  第五,堅持群眾路線化解矛盾。

  用心對待群眾反映的問題,結合群眾的實際情況,依法依理處理矛盾,不推不拖。杜絕由於矛盾處理不當,導致幹群矛盾由家裡事轉化為社會事,由一對一轉化為群對群現象。

  第六,發揚民主,尊重群眾意願。

  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都必須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把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擴大群眾的知情權,把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項事務直接公佈於眾,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充分尊重群眾的選擇權,做到群眾的事情群眾說了算。以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來促進和實現廉潔執政、依法行政,使基層幹部想問題、辦事情更加符合實際,符合民心,從而進一步縮小幹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推倒幹群隔心牆,架起幹群連心橋,進一步密切幹群關係。

  對群眾路線的認識2

  群眾路線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群眾路線有一個形成、發展的過程。1981年《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群眾路線作了規範的表述,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般認為,它是群眾觀點和群眾方法的統一。我贊同該觀點,同時認為,它也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其中前兩句是世界觀,後兩句是方法論。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之所以是世界觀,是因為它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精髓,其核心是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人民群眾是生產力的創造者和歷史的推動者,是國家的主人,是公共權力的來源和力量的源泉,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也是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因此,必須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我國先人很早就提出了“民本思想”,認為“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體現了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歷史上唐太宗等封建社會的明君也說過“民可載舟,亦可覆舟”,說明他看到了民眾的作用,但其世界觀僅侷限於利用民眾的力量為封建皇朝服務,從而更好地統治民眾。資產階級政黨也重視民眾,但他們重視民眾的目的是為了透過爭取民眾的選票而執政,從而更好地維護本黨派以及本黨派所代表的某一區域、階層、類別人的利益。共產黨重視民眾、代表民眾執政的目的不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共產黨與封建社會明君和資產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之所以是方法論,是因為它形象地概括了共產黨人決策的形成、實施、修正、完善的路線圖,概括了開展工作的基本方法。人民群眾是智慧的源泉,也是檢驗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領導機關、領導人的作用主要表現為能夠傾聽民聲、彙集民智、順應民意、代表人民利益。回顧我們黨的歷史,什麼時候群眾路線堅持得好,革命、建設事業就順利發展;什麼時候堅持得不好,革命、建設事業就遭受挫折。堅持群眾路線一直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在建國前,堅持群眾路線是共產黨人自覺自願的行動,因為一脫離群眾,就難以生存,更不可能發展,隨時可能掉腦袋、打敗仗,因而與人民群眾是魚水關係。而建國後,領導幹部如果高高在上、脫離群眾,不僅不會有掉腦袋的危險,而且少了許多嗦和麻煩,使人感覺很“舒服”,但正是這種“舒服”,就像溫水煮青蛙,使其慢慢地死亡。這說明,和平年代堅持群眾路線,比戰爭年代具有更大的必要性和更強的緊迫性,也需要更高的自覺性。

  過去,我們對群眾路線較多地從方法論角度去理解,比如對政法機關堅持“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原則,往往把群眾路線理解為一種方法。其實,世界觀比方法論更重要,世界觀決定了方法論,方法論是為了貫徹落實世界觀,二者相輔相成,構成群眾路線統一的整體。

  檢察機關進行群眾路線教育有特殊的意義

  與黨政機關、其他政法機關相比,檢察機關直接跟群眾打交道相對少一些。如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機關在基層都設有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機構;公安機關的很多工作直接面對群眾;法院審理民事行政案件,接觸群眾也比檢察機關多。

  司法工作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強調專業化(職業化)。為了保證公正廉潔執法,司法人員必須超脫,而不能跟方方面面有太多的牽涉。在法治較完備的國家,司法官必須深居簡出,耐得住寂寞和孤獨。但過於強調專業化(職業化)又可能造成國家司法權專斷,過於超脫又容易脫離群眾,從而影響對群眾疾苦、想法、呼聲、願望的感知和了解,影響案件處理對民意的體現,影響執法為民宗旨的落實。為此,必須實行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專業化(職業化)與民主化相結合,並把體現群眾路線和民主化的某些內容納入法律、制度,如向人大報告工作、人民陪審員制度、人民監督員制度、公開審理制度、舉報制度等。世界各國的法院之所以設立陪審員制度(大陸法系)或陪審團制度(英美法系),由陪審員參與審判,或由陪審團決定是否有罪,法官只負責量刑,就是為了防止司法工作脫離民眾、背離民意。各國法律之所以賦予並不精通法律的陪審員、陪審團以審判權,就是認為普通民眾根據其樸素正義和道德良知,能夠對案件得出正確判斷,更重要的是使案件的處理結果能夠符合社會公眾的一般要求,從而獲得社會公眾心理上的認同和行動上的遵從。實行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職業化與民主化相結合,能使司法工作接地氣,使案件的處理既符合樸素正義和道德良知,符合民意,又符合法律精神。許多國家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在於調整職業化和民主化之間的關係和比重。因此,堅持群眾路線,對司法工作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是司法工作規律的必然要求。

  司法機關是評判是非曲直的地方,是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寄託著人民群眾對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後期盼。如果司法機關都不公正,那人民群眾就會感到無助甚至絕望。因此,司法機關更應堅持群眾路線。

  檢察機關進行群眾路線教育要特別注意的幾個問題

  教育實踐活動要防止和克服“老一套”和厭倦、應付的思想情緒。近些年來,檢察機關進行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檢察職業道德教育、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這些活動都以“為民”、“清廉”為重要內容,都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也為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部分檢察人員也容易產生“老一套”的思想和厭倦、應付的情緒。還要看到,檢察機關目前存在的問題,很多是經歷了這麼多活動都未能解決的問題,它們已具有“抗藥性”。因此,既要防止和克服“老一套”和厭倦、消極應付的思想情緒,又要解決“抗藥性”問題,研究採取比以前更好的辦法、更得力的措施。

  教育實踐活動要結合檢察實際,體現檢察特色。一要把預防和解決檢察人員違法違紀特別是貪贓枉法、索賄受賄、徇私舞弊等執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作為重中之重。這些問題是“四風”中最嚴重的部分,不突出這個重點,就難以推動一般的“四風”問題的解決。同時,還要解決一些地方實際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問題,即少數領導同志為了不得罪人或者不影響自己的“政績”、“聲譽”而有案不查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姑息養奸、養癰遺患,從而搞壞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風氣。二要把提高群眾工作本領特別是特殊群眾工作本領作為提高素質能力的重要內容。我國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社會矛盾凸顯期和刑事犯罪高發期。檢察機關是辦案的,而案件是社會矛盾的產物。我們除了辦好案件之外,還要解決引起案件的矛盾,否則新的案件還會發生。而要解決引起案件的矛盾,就必須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內蒙古模範檢察官張章寶之所以能在信訪工作上取得突出成績,一是因為對群眾有感情,二是因為具有做群眾工作的本領。當前檢察隊伍結構有了可喜的變化,幹部學歷高了,年輕同志多了,但“三門”幹部也多了。他們會講法言法語,但不太會講群眾語言,更不懂得做群眾工作的方法。提高與群眾打交道、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還有,檢察機關打交道較多的是特殊群眾,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親屬,案件證人,訴訟監督中的監督物件(政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如何提高做這些特殊群眾工作的本領,堅持嚴格公正廉潔執法與理性平和文明規範執法並重,強化釋法說理,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人民群眾對法治的信心和信仰,努力爭取辦理一案,用良好的執法形象感染一批、教育一片,而不是辦理一案,得罪一批、罵聲一片,“灑向人間都是怨”,從而使人民群眾失去對法治的信心和信仰,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並認真研究解決的重大問題。

  教育實踐活動要防止形式主義,注重實效。教育實踐活動需要一定的形式,但不能搞形式主義,而必須注重實效,解決突出問題。衡量活動的成效,主要不是看開了多少次會,發了多少個檔案材料,而是看“四風”方面的一些突出問題是不是得到了遏制以及解決。例如,隊伍中的違法違紀現象是不是少了;一些影響檢察機關形象和公信力的頑症是不是解決了;“文山會海”是不是少了,會議質量是不是高了,檔案、材料中的空話、套話以及永遠正確但不解決問題的話是不是少了;下基層調研是不是深了、質量高了、幫助基層解決問題多了;領導親自動手的是不是多了,當甩手掌櫃的是不是少了;工作效率、質量是不是提高了;服務基層是不是更有成效了;機關內部一方面一些人無所事事、另一方面又向基層借很多人的矛盾現象是不是有所解決了;認真學習、勤奮工作、刻苦鑽研業務的人是不是多了;敢於直面矛盾、勇於解決難題的是不是多了;領導幹部嚴格自律的自覺性是不是進一步提高了,等等。我們應該從高檢院機關抓起,從自己個人做起,使之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對群眾路線的認識3

  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傳遞了一個重要的訊號,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群眾路線將是全黨轉變觀念、改進作風、指導實踐的重要內容。

  黨的群眾路線是立黨之本,要自覺、堅定、徹底地貫徹群眾路線,首先要從唯物史觀的高度認識領導與群眾的關係。解決了認識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方法和作風問題。

  一、從生命線的意義上認清堅持群眾路線的極端重要性。

  群眾路線是關乎到黨的生死存亡、國家的盛衰興亡的生命線問題。從東歐的演變和蘇聯的鉅變解體可以看出,背離群眾路線給執政黨帶來生存危機已經不是一種抽象的可能性,而是一個緊迫的課題。如果有什麼能把無產階級執政黨毀掉的話,那就是脫離群眾。離開群眾路線,我們的工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從世界觀上提高貫徹群眾路線的自覺性。

  黨的群眾路線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二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前一個表明黨的全部領導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揭示了黨的力量源泉;後一個表明黨用什麼方式產生和落實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指明實現黨的宗旨途徑。這兩者是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有機統一。根本立場決定感情和態度,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完整準確地把握和自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首要的是從根本立場和世界觀上端正領導工作的出發點,解決好“為什麼人”、“靠什麼人”的問題。

  三、從實踐黨的宗旨上增強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堅定性。

  從工作實踐中我們感到,黨性純的人就能堅持群眾路線,黨性不純的人不可能堅持群眾路線。領導幹部黨性最本質的要求,就是堅定的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強化當人民公僕的觀念、為人民服務的觀念,、對群眾負責的觀念、向群眾學習的觀念。

  要用好用活群眾路線,必須大力恢復和發揚黨的密切聯絡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一)以勤為本。為政之要在於勤,“養尊處優當不了人民公僕。”“舒舒服服走不了群眾路線”。要勤於動腦,透過勤奮學習和勤于思考,積累真才實學;要勤於深入,掌握第一手材料,切實解決“親知、真知”問題;要勤於動手,到群眾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勤於傾聽,要經常地多方面地傾聽群眾意見,這樣才能頭腦清醒、耳聰目明。

  (二)廉潔自律。古人云:“廉則生威,腐敗必垮。”為政不廉就會喪失了領導者的資格。工作實踐中體會到,廉政最根本的是要正確使用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權力具有兩重性,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毀滅人”。權力給我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機會和舞臺,同時,權力也給領導者帶來壓力和風險。正確行使權力,就要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工作和決策的衡量標準;要按制度規定用權,明晰法律與紀律的“高壓線”、公與私的“警戒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作風,注重個人品行和形象,主動避開“溫柔的陷阱”,以良好的生活作風造就昂揚的精神狀態。

  (三)為政務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鉅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的講話,是對全黨8300多萬黨員和各級領導幹部的警示和要求。為政務實就要摸透實情。善於調查研究,求區情之真;善於兼聽廣納,求民意之真;善於集思廣益,求發展思路之真。為政務實就要真抓實幹。面對繁重的管理、建設任務,面對突出的各種矛盾,透過實幹創新取得突破。為政務實就要力戒浮躁。沉下身子做事情,腳踏實地幹工作,正確對待名利、地位和權力,讓政績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對群眾路線的認識4

  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一次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堅信世界的物質性、運動型、規律性、永恆性,堅信前進、發展、上升的必然性和社會歷史不斷進步的大趨勢。信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就會在實踐中尊重客觀實際、遵循發展規律、追求社會理想。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堅信人的生命是自然與社會、有限與無限、享用與創造的統一,人生的意義在於用勞動展現、豐富人的本質。信奉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就會在生命活動中把人的自然屬性轉化為社會價值,把人的有限生命轉化為無限延續的物化勞動和精神產品,既享用他人提供的各類產品和服務,又用辛勤勞動為社會造福。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堅信對真理、善良、美好的追求是高尚的價值追求,為人名做貢獻、為他人做好事、為後人做善事是人的價值的完美實現。信奉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就會在各種行為中自覺維護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價值準則,抵制各種誘惑,臻於崇高境界。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要用正確的思想武裝頭腦,堅定政治信念,自覺地築起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確保政治上不迷航。權力是人民給的,權力一旦背離了人民群眾,或凌於人民之上,就必然走向腐敗。群眾路線是我黨取得任何工作勝利的根本保證。正因為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所做的工作就必須經得起群眾的檢驗。然而,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往往忽視甚至漠視或無視群眾中的正確意見,做一件事光憑主觀臆斷去解決問題,與黨的宗旨相悖,脫離了群眾路線,這就必須事倍功半,甚至前功盡棄,還損害了人民的.利益。我們黨員,尤其是黨的領導幹部一定要時刻把人民群眾記在心頭,把群眾利益掛在前頭,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實踐三個代表中始終如一維護好黨的形象,處處事事為人民的利益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群眾才擁護我們,才能與黨同心同德去從事各項事業去完成黨的既定目標,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對於每個黨員領導幹部都應當做到言出下隨,言行一致,對群眾承諾的事必須不打折扣,那麼群眾的冷暖問題就可迎刃而解,黨的群眾基礎就會紮實牢靠。

  新時期的群眾路線是要各級領導幹部真心真意的和老百姓交朋友。主動深入到群眾中去,做群眾的知心朋友,把群眾當成我們的親人,把老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作為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時期的群眾路線不是簡單的送溫暖,是要各級領導時刻關注大眾民生。想群眾之所想,憂群眾之所憂,解群眾之所難,真正的為老百姓做實事,真切的為百姓排憂解難。新時期,新要求,時代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要從更加科學角度走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管是在什麼時候群眾都是我們最有力的後盾,這也是我們黨永葆生機的力量源泉。

  對群眾路線的認識5

  近來,全國各地高舉群眾路線旗幟,整頓“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四風問題,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體要求,走親民愛民路線,力爭求真務實、艱苦奮鬥、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筆者認為,走好群眾路線,要從“認識”二字入手,要堅決杜絕把活動搞成走形式。

  走好群眾路線,要認識群眾。走群眾路線,認識群眾的重要性是前提。群眾在官員心中究竟處於什麼地位?是衣食父母,是下層勞苦人民,還是事不關已的芸芸眾生?古人有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水喻眾,再恰當不過。水本為溫柔之物,卻能使山河易貌,能使乾坤扭轉。緣何?只為尚未處理好群眾與統治者、執政者的關係。換言之,朝代隕滅,孰與苛政賦稅、統治昏庸暴政無關?再到近代,三萬萬同胞舉起反抗大旗,才迎來了中國發展的春天,更何況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也是在群眾的襁褓中逐步成長。

  其實,作為官員,只需明白一個問題,如果脫離了群眾,還有無黨的存在,有沒有國家存在,有沒有現今官員身居官職的榮耀?官員要樹立脫離群眾的危機感。當我們高呼勿忘黨恩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負眾望!群眾就可謂一面鏡子,只有看到他們需要什麼、祈求什麼,作為官員才能作出最好的決策,才能理正自己的衣冠。如果官員明白了群眾的重要性,怎還有高高在上、脫離實際、誇誇其談。

  走好群眾路線,要認識“官”字。古代,官者,吏也,即治眾者,這是人治社會對官的詮釋。但在法制社會,在政府職能、法律逐步完善的今天,官並不僅僅是治那麼簡單。在群眾路線中,官員要深刻理解官的含義,要明晰官員權力從何而來,因何而用。官員的權力,不是一家獨大、隻手遮天,不是漠視群眾、唯我獨尊,不是我作決策,群眾執行。官不是黃袍加身,而是責任上身。現今官的含義,是一種服務理念,也就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執政一方,就要以發展一方經濟、維護一方穩定、帶領一方群眾共同致富為出發點,而官員就是這個出發點的先行者、帶頭人。試想,官員穩坐辦公室,群眾在烈日下暴曬,如何體現官的服務本質,再何談群眾路線?認識“官”字,就要從思想上摒棄官僚主義作風,要從領導幹部做起,要換位思考,要充分認識“官威”和“民意”的關係。如果官員都認識到官的權力是人民賦予,官的權力要為人民而用,那麼官也就能正,才能形成一流黨群關係、幹群關係。

  走好群眾路線,要認識走好群眾路線的重要意義。群眾路線,旨在解決官場四風問題,營造中國發展良好氛圍。走好群眾路線,狠剎四風,不僅能換回中國官場風清氣正,更能為實現偉大“中國夢”凝聚力量。群眾路線直接關係到我黨的前進方向,關係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關係我國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關係到我國在世界洪流中能否站穩腳跟。其最現實的意義在於能讓官員有擁戴者,能讓黨有支持者,能讓國家有後盾。官員要認識到,實施群眾路線並不是要掰倒某位官員,而是在鞭策官員要以群眾為出發點,以群眾利益訴求為航線,進而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的幹部隊伍,以求達到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