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墨》觀後感500字(精選5篇)

《青山不墨》觀後感500字

  青山不墨以馬永祥、鄭毅、魏建中、華青為代表的林區工人、幹部、知識分子和家屬勇於面對三年自然災害的巨大生存挑戰,完成了由原始方式伐木到機械化木材生產的歷史轉變。看完這部劇的你,是否有許多的感想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收集整理的《青山不墨》觀後感500字(精選5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青山不墨》觀後感500字1

  電視劇《青山不墨》在蒸汽機車鏗鏘有力的“咔噠咔噠”行進聲中拉開序幕,滿目潔白、千山漫雪的興安山脈,堅毅樸實、高門大嗓的伊春林業人以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背景歌聲撲面而來,宛如一泓巨大的漩流瞬間把時光溯回到建國初期那個激昂的年代。

  敢於奮鬥、堅持艱苦創業。林業工作千頭萬緒,複雜冗繁,作為林業工作者更應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艱苦奮鬥、攻堅克難。在當年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伊春林業人喝雪水睡冰窟窿,在爬冰臥雪中弘揚樂觀主義情懷,我要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傳統,發揚爬冰臥雪、以苦為樂的精神,發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精神,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讓大地山川綠起來,讓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美起來。

  電視連續劇《青山不墨》展現了黑龍江伊春林業工人與大山同悲歡、與共和國共成長的壯美畫卷。作為在伊春工作生活的我來說,觀看這部劇另有一種別樣而獨特的感受,劇中的場景如同兒時的往事一般一幕幕撲面而來。在觀看過程中,被新中國成立之初林業工人身上所展現出的艱苦奮鬥、愛崗敬業、改革創新的“林業精神”所震撼。深刻感悟老一輩林業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光輝歷程,在新時代引導我回望歷史,敬仰英雄,凝聚起幹事創業的信念,立足本職工作,勇於擔當,以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出色的業務能力為林區的發展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我將積極投身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偉大事業中,帶頭用積極的行動引領廣大職工開展美化綠化、植樹造林工作,為建設美麗伊春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青山不墨》觀後感500字2

  觀看了《青山不墨》這部劇,很快把我拉到了童年時代,那時爸爸就是伊春市原桃山林業局的工程師,我小的時候耳聞目染的就是爸爸設計的森林圖紙,預計的各個林號林班的樹苗栽培。

  伊春是國有林區,《青山不墨》講述的是自新中國成立至今,三代林業人歷經生產建設、改革開放、綠色轉型不河的歷史階段,用熱血和生命開發保護祖國山川林業工人的奮鬥、奉獻故事,此劇以伊春林業戰線全國勞動模範馬永順、張子良,孫海軍等英雄事蹟為主要素材進行創作的,呈現了三代林業工人橫跨半個多世紀的奉獻與堅守,雖然覺得時代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但奉獻是一樣的。有信仰的活著,林區工人們值得我們由裹敬佩。

  一位當年從事木材運輸工作伊春林業戰線退休的老工人激動地說:“老一輩林業工人在艱苦的環境下戰風雪、鬥嚴寒,為國家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更為林區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們一腔赤誠,不負青山,向林業工人致敬。”尤其是電視劇中一聲‘順山倒中’引起多少人滿滿的回憶,他曾經採伐過木頭,抬過木頭,裝過車……劇中太多角色能讓人找到生活中熟悉的影子,‘劇中人’的經歷就是‘人間真實’的一道道縮影啊!”

  老一輩林業人把青春獻給了深愛的祖國他們有擔當,不求回報,只系社有費恩。子什麼都願意。正因為有著無散和他們一樣的天私世出,才有我們個天的民族自信和民族驕傲。

  作為後輩的我們要繼承和發楊他們艱苦奮鬥的精神,在新時代的拓展之路上不但砥礪前行,還要有無堅不摧的力量。

  《青山不墨》是以伊春林業工人與大山同歡、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為主題的生態文明大劇,非常值得一看。看懂了悟懂了才能活得明白,才能更加珍惜我們身邊的藍天碧水青山。

  青山有色花含笑,綠水無聲島作歇。與其說我們在看“戲”,不如說我們在品味生活。

  《青山不墨》觀後感500字3

  電視連續劇《青山不墨》在央視一套播出以來,我每天都堅持收看,對該劇劇情有了大致的瞭解。該劇人物中馬永祥、鄭毅、華青等為代表的林業英雄模範,是以伊春林業戰線全國勞動模範馬永順、張子良、孫海軍等英雄事蹟為主要素材進行創作的。該劇再現了新中國成立至今林業工人紮根林區艱苦創業的感人故事,呈現了林業工人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精神,詮釋了林業工人歷經開發建設、二次創業、轉型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用熱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段段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華美篇章。

  《青山不墨》體現了林區人民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理想信念,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充分體現了林業工人的主人翁精神。為提高工作效率,他們群策群力,積極研究機械伐木的辦法。但新的矛盾又出現了。樹木的生長速度,遠遠趕不上他們砍伐的速度。於是,林業工人們又採取了一邊砍伐,一邊植物的方法來養林、育林。經過半個世紀的齊心努力,山林茂密,鬱鬱蔥蔥,又充滿了生機啦。

  我的父親也是一名林區的.林業工人,是我生活和工作過的那個林場的第一批伐木工人,母親隨父親來到林區後也一直參加林場的營林生產。正因為我是在林場出生和長大的,劇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的記憶中有著許多相同的印記,感覺是那樣的熟悉,彷彿就是我們的父輩當年艱苦創業勞動情景的再現。我的記憶中對育林功臣孫海軍的事蹟留存的要多一些,因為我也曾參加過整地刨穴、植樹造林,打帶撫育等營林生產,對孫海軍的事蹟也能身同感受,深刻理解。這在增強我對該劇情景浮現和期待的同時,也對該劇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時代意義、主題思想進行了深入思考。

  觀看《青山不墨》後,會進一步激勵我們深入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堅定理想信念,發揚為國分憂的愛國精神、埋頭苦幹的創業精神、刻苦鑽研的創新精神、不求名利的奉獻精神,激發科研工作者,加強林業科研,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投身到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中。

  《青山不墨》觀後感500字4

  “林區人吶,這輩子祖祖輩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樹吃樹,但是這種靠法能靠多久?你不養山、養水、養樹,早晚你得沒吃沒喝。”這段話令人深思,發人深省。《青山不墨》拍攝於鐵力,取材於伊春,是以伊春林業工人與大山同悲歡,與共和國同成長為主題的一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電視劇。青山不墨,碧水丹青給廣大觀眾和伊春林都人民呈現了蔚藍的精神盛宴,一脈純厚的綠色情懷。

  作為土生土長的伊春人,見證了伊春這座林業城市“因林而興、因林而衰、因林而轉”的全過程,也見證著伊春正在“因林而富”的路上不斷探索前行,只有守護好我們的藍天、綠水、青山,我們才能有好日子過,也才能過上好日子。

  《青山不墨》播出,不僅讓我慢慢走進了那個時代的人和事,更讓我聯想到伊春森工集團美溪林業局公司順利河林場分公司獲得“龍江最美勞動者”榮譽稱號的唐鳳立。採伐時他擔任生產技術員,支道、主道、集材道,道道留下他深深的足跡,擇伐、皆伐、衛生伐,塊塊映射出他疲勞的身影。“渴飲雪、飢啃饃”,住宿工棚、爬冰臥雪,每年都能完成木材生產計劃。停伐後,擔任營林技術員,為了恢復更新,種雲杉、種紅松,也種希望。種汗水、種辛勞、也種高尚,種出了滿山翠綠,也種出了白髮蒼蒼。和他從事一樣工作的林業工人很多很多,都在默默無聞地工作著,他們勇於擔當,甘於奉獻,不求回報。老一輩林業工人把無悔的青春獻給了黨,獻給了深愛的祖國,他們種出了綠水青山,一地春光,也種出了千秋綠色,萬代屏障,種出了塞北林城、林都“宜”春。

  一代又一代的林業工人聽黨話,跟黨走,用實際行動賡續東北開發精神、建設精神、振興精神,保護生態精神的血脈。他們心懷夢想,崇尚勞動,腳踏實地回報社會。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在這片黑土地上譜寫多姿多彩的人生樂章,他們是時代的先鋒、是發展的基石、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最美勞動者。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觀看《青山不墨》讓你感覺到伊春的自然生態之美,讓你置身於大森林,深刻感受到松枝挽著松枝,蕩起綠色波浪,大地和小溪彈奏著和絃,青山與綠水環抱的生態之美。行至伊春,你會近距離感受到生態文明思想之光芒。牢記囑託接續奮進,綠色崛起踔厲前行。堅持“解放思想、綠色轉型、生態立市、旅遊強市”的發展理念,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

  《青山不墨》觀後感500字5

  4月6日,電視連續劇《青山不墨》登陸央視一臺黃金檔,劇本以全國勞動模範馬永順、張子良、孫海軍等英雄事蹟為題材,藝術再現黑龍江省森工林區創業、改革、轉型發展的三部曲,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動人事蹟,描繪出“綠水青山永續利用”的多彩畫卷。

  遲遲吾行,戀戀不忘,這是一曲感人至深的綠色之歌,勾起我從事林業工作的曾經回憶。1988年,我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林學系,就職在黑龍江省森工林區,經歷了以木材生產為主業的“林大頭”,經歷了林業“兩危”的堪堪動盪,看到了林區“兩自立”那面旗幟,相見於電視劇中馬永順、孫海軍等原型與事蹟,經歷了林業工作向森林資源培育轉變的轟轟烈烈,見證了林口林業局成為我國第一個人工林儲存面積實現雙百萬畝的慶典場面,經歷了國家全面停止天然林採伐的痛定思痛,經歷了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一期、二期,經歷了黑龍江省國有林區營林體制深化改革,2018年,又經歷黑龍江省國有林區重大變革,如今從事林業科研工作。三十多年的林業工作經歷,如今傾聽它緩緩流淌的心聲,與它共眠、與它歡笑、與它相守。

  《青山不墨》觀後,會進一步激勵我們深入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堅定理想信念,發揚為國分憂的愛國精神、埋頭苦幹的創業精神、刻苦鑽研的創新精神、不求名利的奉獻精神,激發科研工作者,加強林業科研,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投身到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中。

  一曲墨緣,生生相息,丹青妙筆,流蘇如畫。

  梁希先生的一句“替山河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鼓舞著我們前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