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用工保障措施方案(精選8篇)

企業用工保障措施方案

  為進一步啟用人力資源要素,切實服務保障企業用工需求,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關於企業用工保障措施方案(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企業用工保障措施方案1

  為深入貫徹“專案為王、環境是金”工作導向,切實做好重點企業和重特大專案用工服務保障工作,緩解部分企業“招工難”“技工荒”問題,助推淮安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發展,制定本措施。

  一、加強勞動力資源供需監測

  (一)加強企業用工監測。建立完善基於企業用工需求、市場招聘、社會保險繳納、失業登記於一體的企業用工監測機制,動態進行用工監測分析和排程保障。對重點企業、重特大專案以及緊急缺工100人以上的企業,安排專人幫辦服務,透過餘缺調劑、本地挖潛、勞務輸入等方式解決用工缺口。

  (二)促進人力資源有效對接。分析把握城鄉勞動力供給狀況和新業態從業人員、外埠來淮務工人員等基本資訊,統計釋出全市人力資源市場供需資訊和企業工資市場指導價位,促進未就業畢業生、登記失業人員、返鄉人員等各類求職者與用工需求企業有效對接。

  二、拓寬招工用工渠道

  (三)最佳化公共招聘服務。常態化組織線上線下招聘,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服務。適時組織企業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赴市外招聘,按省內不高於1000元/場/家、省外不高於3000元/場/家的標準給予經費支援,由招聘活動組織單位統一列支,用於招聘期間交通、食宿、展位、宣傳等支出。

  (四)鼓勵社會力量薦工。各類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其他就業服務社會組織介紹勞動者在我市企業(用人企業不得為勞務派遣公司)就業,簽訂6個月以上勞動合同且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3個月以上(不含補繳)的,給予一次性補貼。其中,介紹客籍勞動者初次在我市企業就業的,給予薦工組織1000元/人的一次性補貼;介紹我市戶籍外出務工勞動者返回市內企業就業的,分別給予薦工組織1000元/人、返鄉就業人員1000元/人的一次性補貼。

  (五)拓展區域勞務協作。深化與外省市勞務協作,對接當地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職技院校開展勞務合作,開發一批勞務合作基地,設立一批省外招工服務站,透過駐點招工、委託招工等方式引進省外勞動力資源。“十四五”期間,全市勞務合作基地新增20個。根據年度勞動力引進活動開展情況及實際工作成效,給予勞務合作基地5-10萬元/年的執行補貼。

  (六)推進在校生頂崗實習。支援在淮高校、職技院校根據企業階段性用工需求安排學生頂崗實習。學生頂崗實習滿3個月並與企業簽訂工作意向合同(協議)的,從頂崗實習之月算起,按500元/人/月的標準給予學校最長不超過6個月的補貼。

  (七)支援企業開展共享用工。將企業共享用工服務納入公共就業服務範疇,幫助開展共享用工的企業釋出供需資訊、組織對接活動、提供政策諮詢等。企業間開展共享用工的,給予輸出員工企業500元/人/月標準的補貼,每年不超過3個月。

  (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制定《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的意見》,加強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培育引進,建成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到“十四五”末,全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數量穩定在100家以上,其中大中華區100強1家,省級品牌3家,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不少於10家。常態化組織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引進人力資源競賽,優勝的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對認定為市級人力資源服務骨幹企業的給予5萬元的一次性獎補。

  三、促進技能型員工供給

  (九)強化就業技能培訓。實施“技能淮安”行動,促進政府補貼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市場化培訓相互補充,大規模多層次培訓技能人才。實施重點群體專項培訓計劃,充分挖掘城鄉勞動力資源,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進鄉村、進社群、進校園”活動,每年開展返鄉人員、新生代農民工、城鄉“兩後生”、登記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技能培訓2.5萬人次以上。動態調整補貼目錄和標準,深化“勞動者選單、政府買單”培訓機制,支援企業、在淮院校、培訓機構開展崗前、轉崗、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按規定落實培訓補貼。

  (十)支援校企融合培養。建立校企合作成本補償機制,支援龍頭企業與在淮高校、職技院校合作建設混合所有制院校。“十四五”期間,全市每年新建成不少於1所混合所有制院校,為企業定向輸送技能人才2000人。經認定達標的混合所有制院校,給予10萬元的一次性補貼,用於師資培訓、實訓基地建設和培訓資源開發等。混合所有制院校含產教融合型二級學院。

  (十一)推行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等培養輸送方式。支援企業每年與在淮高校、職技院校新開設“訂單班”“冠名班”不少於20個,合作培養技能人才不少於600人。經人社、教育部門認定的“訂單班”“冠名班”,按每年每班1萬元的標準給予在淮高校、職技院校補助。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促進招生招工有效銜接,年培養學徒2000人以上。

  四、匯聚用工服務保障合力

  (十二)發揮人社部門牽頭作用。人社部門牽頭負責企業用工服務保障推進工作。負責落實企業用工服務保障各項政策、組建“企業用工服務保障專班”、搭建企業用工服務保障平臺。負責對企業用工服務保障情況進行研判分析,按月排程督辦。負責編撰“企業用工服務保障”專報。

  (十三)發揮聯席會議排程作用。人社、財政、教育、工信等部門加強協作聯動,統籌市內外人力資源服務企業用工,推進企業應急招工與在淮高校、職技院校學生實(見)習聯動。建立企業用工服務保障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組織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企業用工服務保障重大和難點問題,研究制定企業用工服務保障工作目標,創優企業用工服務保障方式。

  (十四)發揮企業用工主體作用。監督企業嚴格執行勞動法規,透過持續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提高薪酬待遇、建設符合自身特點的企業文化等措施,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增強員工歸屬感,降低員工流失率,不斷提升企業自身在勞動力市場競爭力。

  (十五)發揮企業屬地兜底作用。加大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地段基礎設施投入,改善公共交通、物流配送、商業服務、文化娛樂等生活配套,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轉學,努力給予外來務工人員同城化待遇、均等化服務。各地要在年度預算中安排企業用工服務保障專項資金。

  本措施自印發之日起執行。

  淮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3月17日

  企業用工保障措施方案2

  為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保企業用工、穩就業局勢作用,做實做細企業用工保障服務工作,進一步擴大招工引才規模,促進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現決定在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集中利用2022年一年時間,開展企業用工保障服務專項行動,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穩就業保居民就業決策部署,把解決企業缺工問題作為最佳化營商環境、提升發展質量的重要內容,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實踐活動,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工作方針,著眼當前、放眼長遠,注重發揮有為政府職能和有效市場作用,深入開展企業用工保障服務專項行動,全力搭平臺、提技能、強服務、促匹配、優環境,努力緩解企業缺工問題,助力企業快速健康發展。

  二、健全四項機制

  (一)健全崗位供需資訊摸排機制。

  1.建立缺工企業動態監測機制。透過主動上門、電話聯絡、集中座談等方式,全面掌握轄區企業缺工情況,深入瞭解企業缺工原因,摸清企業招工計劃,做到企業缺工規模、缺工型別、技能要求、薪資水平“四清”。建立缺工企業管理臺賬,完善缺工企業動態監控制度,實施分級監測、動態管理。為重點缺工企業配備人社服務專員,一對一協助解決企業缺工問題。

  2.建立求職需求動態監測機制。組織鄉鎮街道、村、社群開展摸排登記,加強與當地教育部門、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的畢業生資源共享,發揮安徽公共招聘網、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作用,動態掌握本地勞動者求職、失業人員登記等資訊,建立求職者就業需求清單,並及時與缺工企業用工需求清單匹配。

  (二)健全市場招工有效對接機制。

  1.完善崗位供需資訊釋出機制。完善人力資源市場供求資訊統計和“一網五點”就業失業動態監測制度,提升資料的典型性、準確性和利用效率。定期釋出全省“緊缺”職業排行,更好服務於求職者和用人單位。加強與滬蘇浙等地市場供求資訊聯合釋出。各市、縣(市、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網站要統籌開設招工復工服務專區。

  2.健全市場化人崗對接機制。組織動員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社會組織等各類主體提供企業用工服務,搭建企業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資訊平臺,實現供求資訊無縫銜接、精準匹配。

  3.健全人力資源共享機制。平衡企業淡旺季用工需求,支援企業開展用工餘缺調劑合作,及時彙集釋出企業缺工和勞動力富餘資訊,按需組織專場對接。指導開展共享用工的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保障勞動者在共享用工期間的合法權益。

  (三)健全政府用工引導促進機制。

  1.建立招工服務領導機制。落實重點企業用工“包保”責任制,原則上,各市、縣(市、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領導班子成員每人聯絡重點缺工企業不少於1戶,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班子成員每人聯絡重點缺工企業不少於2戶,一般幹部聯絡重點缺工企業不少於3戶。鼓勵各地人社部門牽頭組建招工服務專班、招工小分隊等,為重點招工企業提供個性化用工招工服務。

  2.完善多方參與職業指導機制。充分發揮省、市職業指導大師工作室引領、示範和帶動作用,鼓勵職業指導師、大中型企業人力資源經理、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從業人員、高校就業指導老師、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有專長的社會人士等建立職業指導工作室,提供公益用工指導和職業指導服務。

  3.探索重大專案用工服務聯動機制。地方政府在開展重大專案招商引資時,人社部門要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做好招用工服務,為保障企業招引創造好的用工環境。

  (四)健全用工保障獎懲激勵機制。

  1.建立企業招工服務排程機制。適時對專項行動開展情況進行排程,將解決企業用工人數、降低企業缺工率、指導督促企業改善用工環境、培養留住人才等情況列入考核內容,推動任務逐項落實。

  2.探索建立招工補貼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統籌各類資金,對幫助用工急缺企業穩定招用工的組織和個人給予適當獎勵。對提供用工服務的各類主體,按規定給予就業創業服務補助。

  三、實施五項助企專項行動

  (一)開展“春風行動”系列活動。1月25日至3月底,會同相關部門聯合開展以“春風送溫暖 就業送真情”為主題的春風行動,因地制宜實施“穩崗留工”“接您回家”“送您上崗”等活動,廣泛動員社會機構、企業和勞動者參與行動,充分利用市場化資源,為有需要的用人單位提供用工服務和政策支援,為求職人員提供就業服務,優先支援重點企業、重大專案、重大工程連續生產、保障供應。“春風行動”期間,全省分地區、分行業、分專業、分工種策劃舉辦1000場次以上招聘會,幫助重點缺工企業解決急需用工10000人以上。

  (二)開展人力資源機構助企行動。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作用,各市按照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模式,積極組織本地AAA以上等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對接缺工規模較大的重點企業、重大專案等,提供用工招聘、勞務派遣、人力資源服務外包等服務,多渠道幫助企業解決缺工問題。根據招工數量和效果,按規定給予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一定補貼。

  (三)開展跨區域勞務協作和跨省招工行動。加強與人力資源富裕省份勞務協作,按照“點對點、縣對縣、市對市、省對省”要求,簽訂合作協議,搭建供需對接平臺。探索建立“滬蘇浙皖結對幫扶市人力資源共享聯盟”,引進發達地區人才,實現高層次人才和人力資源共享。深化皖北、皖江地區勞務對接協作,輸入地要積極與輸出地定期共同舉辦各類招聘會,充分利用遠端招聘、網路面試等網際網路技術,線上線下結合實現輸入地企業與輸出地求職資訊跨區域共享、對接,提升對接工作實效。結合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專場、民營企業招聘月、金秋招聘月等活動,常態化組織有需求的企業組團赴外省高校、人力資源市場等招工,每個市每年不少於10次,並積極做好招聘資訊對接、招聘宣傳、活動保障、跟蹤服務等工作。

  (四)開展技能培訓助企行動。支援企業自主開展或委託培訓機構開展新錄用人員崗前技能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按規定給予企業培訓補貼,促進職工更加穩定就業。加強校企合作,每個市每學期至少開展1次技術工人培養對接活動,集中組織技工院校進園區、進企業,共同培養技能人才。鼓勵企業與技工院校、職業院校開展緊缺工種技能人才訂單培養、定向培養、委託培養、短期培訓,並按規定給予補貼,擴大新成長勞動力在我省就業比例。積極組織院校畢業生來皖開展頂崗實習、上崗實踐,階段性幫助重點企業解決用工缺口。支援企業舉辦技工院校,政府透過購買服務方式按規定給予院校相應支援。

  (五)開展企業用工環境提升行動。綜合運用專家解讀、政策問答、線上訪談、媒體專訪、集中宣講等多種形式,全面宣傳解讀新發展理念、當前經濟形勢、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等。每市每季度至少組織1次人社部門專業人員、人力資源專家進企業,幫助企業應用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方法與技術,提高識人選人的精準度、有效性。結合“四送一服”雙千工程,積極協調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完善園區、企業員工住宿、就業、子女就近上學、嬰幼兒託管等配套政策、設施,指導企業不斷改善工作環境,提升企業文化,穩步提高薪資待遇,增進人性化管理和人文關懷,真正做到“待遇留人、環境留人、事業留人、精神凝聚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企業用工保障服務工作,主動向黨委政府彙報,充分發揮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的作用,廣泛爭取有關部門、群團組織、社會機構的支援,協調行動,形成合力。各地要成立企業用工服務專項行動工作領導小組,抽調精幹人員,及時研究解決遇到的問題。

  (二)壓實工作責任。專項行動實行省級統籌、市負總責、縣(市、區)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市要細化行動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鏈,推動問題清單化、舉措精準化、責任明晰化,確保專項行動取得實效。

  (三)拓展服務渠道。要運用網站、微信、微博、送崗上門等多種途徑,採用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釋出各類企業需求資訊。充分發揮安徽公共招聘網、人社公眾號、各類招聘會以及社會招聘中介作用,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人力資源供需有效對接。要發揮好市場靈敏度高、專業性強的優勢,採取獎補激勵等方式,推動市場化、社會化解決用工難題。

  (四)加強宣傳引導。把宣傳工作貫穿專項行動全過程,堅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並舉,線上與線下結合,暢通宣傳渠道,提高宣傳層次。要大力宣傳專項行動的'積極成效,深入挖掘各地用工服務保障的經驗做法。要密切關注輿情,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回應、及時解決,為企業用工服務保障專項行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企業用工保障措施方案3

  為進一步啟用人力資源要素,切實服務保障我市企業用工需求,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措施:

  一、實行落戶“零門檻”促進就業。全面取消城鎮落戶限制,在肇合法穩定居住、就業、創業的人員均可申請在我市城鎮落戶,其配偶、子女及父母可以隨遷,享受教育、醫療、就業等公共服務。

  二、激勵勞動者穩定就業。對在我市主導、特色產業企業首次就業或者重新返肇就業,且按規定繳納社保6個月的勞動者(以下簡稱“首次在肇或重新返肇就業勞動者”),給予一次性1000元就業補助。

  三、實施安居工程保障就業。對“首次在肇或重新返肇就業勞動者”,在肇購買首套自住房的,按全日制本科及本科以上畢業生2萬元、大專畢業生1.5萬元、中職技工院校畢業生1萬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購房補貼。本條購房補貼,每人限領一次。

  四、扶優做強人力資源機構服務就業。每年認定一批在肇註冊的人力資源服務龍頭機構,對推薦勞動力在我市企業就業貢獻突出的,給予50-200萬元一次性獎補資金。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到市外跨區域為我市企業招工,對成功推薦“首次在肇或重新返肇就業勞動者”的在肇註冊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按400元/人標準給予在肇職業介紹補貼,對超出上年度推薦就業人數基數的增量部分給予機構100元/人獎補。

  五、調動各類市場要素保障用工。對成功推薦“首次在肇或重新返肇就業勞動者”的村(居)委員會,按400元/人給予推薦就業補貼。鼓勵企業開展“以老帶新”招工,在企業給予老員工推薦新員工獎補的基礎上,對推薦“首次在肇或重新返肇就業勞動者”的,再給予老員工300元/人推薦就業補貼。開通企業招工綠色通道,定期為我市主導、特色產業符合條件的企業組織專場招聘,並對其自主招聘的“首次在肇或重新返肇就業勞動者”,按500元/人標準給予企業吸納就業補貼。

  六、深化校企合作定向培養。鼓勵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大中專、技工院校開設符合主導、特色產業方向的專業訂單班。對入讀專業訂單班的學生,承諾留在我市主導、特色產業企業就業並簽訂相關協議的,給予一次性資助3000元。鼓勵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大中專、技工院校新開設或新建設符合主導、特色產業方向的相關專業和專業叢集,給予院校20-200萬元一次性補貼。

  七、實行在肇頂崗(跟崗)實習獎勵。鼓勵大中專、技工院校組織推介畢業年度學生在我市主導、特色產業企業實習,實習學生數量達到一定規模且實習時間達6個月以上的,對符合規定條件的院校按300元/人標準給予獎勵。

  八、激勵畢業生留肇就業。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大中專、技工院校當年度畢業生留在我市企業就業並按規定繳納社保6個月的,分別以全市高校、中職技工院校上年度留肇人數佔比平均數為基數(存量),對超出基數部分(增量)按2000元/人的標準給予院校獎勵。

  九、鼓勵企業加強技能人才培養。鼓勵支援企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技能人才認定評定、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等工作,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給予補貼。支援主導、特色產業龍頭企業開發適用於本產業叢集的職業技能評價體系。

  十、營造良好企業用工氛圍。加大我市重點企業形象品牌宣傳力度,引導企業結合實際適當提升員工薪酬福利、改善工作環境,做好企業員工子女義務教育工作,增強產業工人認同感和歸宿感。每年開展最強肇慶工匠、最美務工人員、優秀農民工等表揚活動,給予獎勵並授予“人才綠卡”。大力宣傳肇慶產業工人的先進事蹟,開展“肇就業·我自豪”等活動,營造留肇來肇在肇就業創業的良好氛圍。

  “主導、特色產業”企業目前是指“4+4”產業(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電子資訊、生物醫藥、金屬加工、建築材料、傢俱製造、食品飲料、精細化工),今後企業分類名單由市工信局根據我市主導、特色產業發展情況界定。

  企業用工保障措施方案4

  莆田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與莆田市財政局聯合印發《關於強化企業用工服務保障十五條措施的通知》(莆人社規〔2022〕6號,簡稱《通知》),現對《通知》出臺的背景依據、政策期限和主要內容解讀如下:

  一、背景依據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俯下身子抓產業、一心一意謀發展”,聚力“港產城”聯動,助力十二條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從企業端、技改端、機構端、社群端、院校端等多角度發力,進一步解決用工難問題。

  二、政策期限

  自2022年4月26日起執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三、主要內容

  主要從以下十五個方面強化企業用工服務保障:

  (一)落實社保降費減輕用工成本。繼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對企業(單位)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的、中小微企業招用應屆和離校2年內未就業畢業生的、畢業5年內高校畢業生和就業困難人員自主創業的,按單位繳納部分予以社保補貼。

  (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予以失業保險穩崗返還,中小微企業返還比例從60%最高提至90%。

  (三)最佳化企業用工獎補政策。將企業新招用員工的穩定就業時間從滿6個月調整為滿3個月,補貼物件由規上企業擴大到全市所有企業。對“白名單”鞋服工業企業,予以疊加補貼標準。

  (四)實施“以工引工”獎補政策。鼓勵企業透過“以老帶新”“以工引工”方式招工,對企業在職員工為企業引進勞動力且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的給予以工引工獎補,穩定就業6個月以上的再增加補助標準。

  (五)鼓勵村(社群)參與勞動力輸送。對當年新組織10名及以上本村(社群)勞動力到我市企業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的給予村(社群)組織人員一次性獎勵。

  (六)鼓勵企業“機器換工”填補用工缺口。鼓勵企業透過自動化智慧化升級改造,填補用工缺口,實現用工平衡,對獲得省、市級技改專案補助的給予一次性“機器換工”獎補。

  (七)鼓勵企業“走出去”招工。對參加組團出市、出省招工的我市企業提高差旅補貼標準。

  (八)支援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引工。對省內外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我市企業引進人才和勞動力且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的,給予用工服務補貼。對人力資源機構受我市各級政府人社部門委託組團市外招聘的,按組織企業數量給予補助。

  (九)加強跨省勞務協作。依託駐外商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設立在外勞務協作工作站,對輸送20人及以上來莆全域內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的,給予一次性就業服務經費補助。每增加1名勞動力來莆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的給予用工服務獎補。

  (十)鼓勵院校輸送畢業生。對省內外大中專院校(含技工院校)為我市企業輸送畢業生且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的,給予用工服務補貼。對在莆穩定就業6個月以上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按規定給予一次性生活補貼。

  (十一)實施百校莆籍學子“雁歸工程”。在全國百所高校聘用在校莆籍大學生,建立校園引才大使隊伍,負責為我市企業引進招聘高校畢業生,每月給予工作補助,為我市域內任一企業輸送畢業生且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的,給予一次性引才服務補貼。

  (十二)擴大企業見習活動規模。將十二條產業鏈重點企業納入市級高校畢生就業見習基地名單,對吸納大中專院校(含技校)畢業生和失業青年參加見習的,按我市最低工資標準的150%給予就業見習補貼。

  (十三)推行 “網際網路+招聘會”新模式。對組織企業參會按照組織規模給予承辦機構補貼,並依據招聘會成效疊加補助,對企業透過線上招聘會引進勞動力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的,給予招聘會承辦機構一次性用工服務補貼。對舉辦直播帶崗活動的,按每場給予補助,成效補助參照其它線上招聘會標準。

  (十四)突出線下招聘活動成效補助。市內各型別線下招聘會對所有求職者和用人單位均免費開放。對承辦室內、戶外招聘會的按參會企業數量給予承辦機構活動補貼。對企業透過現場招聘會進行當場簽約引進勞動力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的,給予招聘會承辦機構一次性用工服務補貼。

  (十五)鼓勵開展共享用工。鼓勵行業協會、社群基層就業服務平臺、人力資源中介機構等搭建用工調劑平臺,支援學校、企業間簽訂用工調劑協議,鼓勵階段性用工需求量較大的企業與生產不飽和、富餘員工較多的企業開展共享用工,根據調劑用工情況給予雙方企業補助;對委託第三方開展用工調劑的,由第三方申請,給予調劑雙方企業和第三方補助。

  企業用工保障措施方案5

  根據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統一部署,為深入推進我市企業用工保障服務專項行動開展,進一步強化企業用工保障服務工作,切實解決企業用工緊張問題,促進企業健康平穩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目標要求

  以“十強”產業、“四上”企業、製造業企業為重點,深入開展企業用工保障服務專項行動,全力搭平臺、提技能、強服務、促匹配、優環境,努力緩解企業缺工問題,助力企業快速健康發展,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建立三張清單。立足人社部門本職,創新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式,採取資訊化手段,建立資訊化、實時化、常態化企業用工服務清單,精準摸清企業用工需求。

  1.缺工企業清單。透過採取主動上門、電話聯絡、集中座談等方式,全面掌握轄區企業缺工情況,特別是“四上”企業、重點企業、重大專案缺工情況,深入瞭解企業缺工原因,摸清企業招工計劃,同步建立企業缺工清單,做到企業缺工規模、缺工型別、技能要求、薪資水平“四清”。

  2.人力資源供給清單。組織鄉鎮街道、村、社群開展摸排登記,加強與當地教育部門、高等院校、職業院校、技工院校資源共享,瞭解勞動者求職、失業人員登記等資訊,動態掌握本地人力資源現狀,建立本地區人力資源供給清單,並及時與缺工企業清單匹配。

  3.用工服務專員清單。按照企業駐地區域劃分,進一步梳理當地重點企業、重大專案名單,分縣、鄉兩級,逐一配備人社用工服務專員,建立企業用工服務專員清單,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完善用工服務保障機制,做到一企一策、快速響應,一對一解決企業缺工問題。

  (二)開展六項計劃。堅持上下聯動、全域統籌、部門協作、政企協同、引育並重,充分發揮政府部門、企業、學校、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作用,採取有針對性措施,精準開展用工保障服務。突出抓好六項工作:

  1.實施“百日攻堅招聘計劃”。全市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牽頭,利用100天時間,分地區、分行業、分專業、分工種,策劃舉辦至少80場線上線下招聘會,幫助至少200家重點缺工企業解決急需用工。加強招聘效果跟蹤,把簽訂合同數、就業登記數、繳納社保數作為衡量標準,落實實名制。以“泰山集結號”等各級人社部門微信公眾號為平臺,舉辦網上招聘會,實現掌上招聘“時時有”;依託各類直播平臺,透過直播帶“崗”、實景推介、實時洽談等形式,開展網路招聘,力爭直播招聘“定期辦”;透過各級公共招聘網、專業招聘網釋出招聘資訊,堅持網上招聘“不間斷”;按照疫情防控相關要求,依託各級公共就業招聘場所,適時舉辦小規模、多頻次、精準化現場招聘會,做到線下現場招聘“有序開”。

  2.實施“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助企用工計劃”。組織市內20家大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含勞務派遣機構、職業中介機構),對接200家以上缺工規模較大的重點骨幹企業、重大專案,提供用工招聘、勞務派遣、人力資源服務外包等服務,多渠道幫助企業解決缺工問題。各縣市區、功能區要結合各自實際,篩選推薦屬地大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參與“助企用工計劃”,及時將當地重點企業缺工資訊推送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缺工企業提供精準用工服務。組織召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與重點企業用工保障合作洽談會,鼓勵支援雙方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對積極參與“助企用工計劃”、解決企業缺工問題成效顯著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優先推薦申報省級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扶持資金專案。

  3.實施“技工院校頂崗實習計劃”。面向市內企業梳理釋出全市技工院校應屆畢業生專業清單,按照地域就近、專業相近原則,經校企雙方協商一致,組織各級各類技工院校、職業培訓學校在校生,到企業開展頂崗實習,市屬技工院校在校生本地生產性實習率高於60%的,每超過1人按照300元/人的標準給予院校一次性獎勵,獎勵資金由技工院校本地生產性實習企業所在地縣市區財政負擔;深化校企合作力度,每季度組織校企供需見面會,對企業階段性、臨時性用工需求,透過技工院校在校生工學交替、實踐教學等方式予以解決;在市屬技工院校設立服務專員,負責與企業服務專員對接用工需求、聯絡協調校企見面會、“點對點”解決企業用工困難;探索設立企業“人力資源副總”,遴選技工院校分管負責人或就業實習負責人到市內重點企業擔任“人力資源副總”,深入企業瞭解生產經營和缺工狀況,對學校畢業生髮布企業崗位資訊,結合本校應屆畢業生和在校生學習情況,統籌安排學生實習、工學交替等教學計劃。

  4.實施“跨省勞務協作計劃”。梳理彙總適合跨省招聘的崗位計劃,4月份上旬,按照簽訂的勞務合作協議,聯合湖北黃崗、隨州等地市人社部門開展勞務合作活動、舉辦線上線下用工招聘會;4月下旬,組織部分有用工需求的企業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赴重慶巫溪縣開展用工招聘活動。結合重點企業用工需求,成立市、縣專門的保障用工工作隊,有針對性的加強與沿黃8省開展勞務協作,加強與勞務輸出大市、職業院校、技工學校聯絡,透過聯合共建勞務合作基地、設立招工服務站等形式,有序引進省外優質勞動力資源。

  5.實施“職業技能提升接力計劃”。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透過召開洽談會、組織企業進高校、高校進企業等活動,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推進駐泰高校、職業院校、技工院校與當地企業聯合開展訂單培養、定向培養、短期培訓,為企業隨時補充急需技能人才。年內力爭推動全市16家院校與100家重點企業合作開展技能人才培養輸送。深入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質量年活動,聚焦“十強產業”、重點企業,廣泛徵集開發“高精尖”、“急緊缺”職業技能培訓專案,探索推行專案制培訓,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質量,每個縣市區開展不低於5個專案制培訓。充分發揮技工教育在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主陣地作用,進一步擴大技工院校招生規模,增加技能人才供給。加快開展產教融合型學徒制培訓,提高企業新錄用職工和轉崗職工的技能水平,計劃年內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訓1000人、企業職工培訓3萬人。調動企業積極性,全面推進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新增自主評價企業50家,計劃開展技能人才評價8000人。

  6.實施“共享用工促進計劃”。支援企業開展共享用工,特別是對季節性生產企業和階段性生產變化較大的企業,在勞動關係、社會保險不變的情況,支援企業借出或借用富餘職工,緩解雙方企業的用工負擔。加強勞動監察力度,監督企業規範共享用工,協調借出借用雙方簽訂協議,明確職工借出期間工資支付、工傷賠償等權益分配,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多層面積極搭建共享用工平臺,一是今年上半年,利用雙創平臺“泰山集結號”上註冊的企業資源,在平臺上設立“共享用工”模組,企業可在網上自主提供各自職工餘缺資訊,實現企業之間職工餘缺的自主匹配。二是力爭年底前,在完善修改勞動力調查平臺的基礎上,建立全市統一的共享用工服務平臺,市縣鄉村四級就業服務機構隨時向平臺上彙集企業缺工,以及技能人才、農民工資源資料,實現全市企業和專案的用工調劑。

  (三)落實三項機制。透過拓寬招工渠道、建立育工平臺、最佳化留工環境,大力改善人力資源供給,構建“招、育、留”全鏈條用工保障體系,助力企業健康發展。

  1.健全人力資源市場機制。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實施重點企業人力資源支撐計劃,鼓勵引導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用工指導、員工招聘、技能培訓、人才引進、社會保險事務代理等服務。深化“網際網路+人力資源服務”行動,構建人力資源資訊庫和需求庫,搭建企業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資訊共享平臺,實現供求資訊無縫銜接、精準匹配。加強人力資源服務業行業組織建設,定期舉辦人力資源服務創新創業大賽,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推進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產品創新,更好地滿足企業用工需要。

  2.健全技能人才培養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技工教育集團化發展模式,打造技工學校、高階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全鏈條培養的技工教育體系,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技能人才培養服務。實施技工教育優質校建設工程,推行校企雙制育人,推進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指導技工院校積極開闢多種招生渠道,統籌用好社會招生、校企合作招生、提前分流招生、校校合作招生、地區間合作辦學等方式,擴大技能人才培養規模。

  3.健全用工環境提升機制。引導企業轉變用工觀念,正確認識當前勞動力市場供求變化,準確把握勞動者特別是新成長勞動力就業觀念轉變,改變“重招聘輕培養”“重產品輕員工”“重效益輕保障”等做法,真正把員工作為最寶貴資源。加強企業薪酬調查分析,發揮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風向標作用,引導企業捨得人力資本投入,建立更具競爭力的薪酬制度,形成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職工特別是一線職工薪資水平,用一流薪酬吸引人。督促指導企業改善就餐、住宿等條件,提高福利保障水平,暢通職業發展通道,保障職工合法權益。開展“誠信僱主”培育活動,加強僱主品牌建設,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提升城市、企業用工形象。積極協調解決外來務工和人才在子女教育、住房、衛生醫療、文化娛樂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高對各類勞動力和人才的吸引力。

  三、組織領導

  解決企業用工難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開展企業用工保障服務專項行動,是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級人社部門要把開展專項行動作為黨史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當成為民辦實事的一項具體行動,上下協調、全域覆蓋、全鏈打通、全程最佳化、全力服務,確保省廳安排的各項工作全面落實落地落好。

  (一)成立工作專班,強化組織領導。市人社局成立由局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分工負責同志任副組長,相關處科室、局屬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活動領導小組,統籌負責整個活動的協調推進。領導小組下設具體工作機構,從局系統抽調業務骨幹,整合相關處科室、局屬單位工作力量,成立企業用工保障服務專班,各縣市區、功能區也要配套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具體工作機構,及時研究解決工作遇到的問題,推動各項任務措施落實落地。

  (二)加強督促指導,保障活動效果。市局工作專班建立“周排程”“月通報”機制,加強排程督導,對專項行動開展情況進行排程通報。強化對縣市區、功能區工作的指導力度,建立市、縣、鄉、村(社群)四級工作協調機制,定期召開情況分析會,及時推動問題逐個解決,任務逐項落實。

  (三)注重服務宣傳,營造良好氛圍。加強對專項行動的宣傳,及時發現並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推動面上的工作進展。堅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並舉,線上與線下結合,暢通宣傳渠道,提高宣傳層次,突出正面宣傳,為企業用工保障服務專項行動營造濃厚的輿論環境。

  企業用工保障措施方案6

  為貫徹落實《市委辦公室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黃岡市黨員幹部“千人進千企”行動方案的通知》(黃辦發電〔2021〕35號)、《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黃岡市政府系統“千人進千企”行動落實方案的通知》(黃政辦發〔2021〕26號)相關要求,有效解決我市企業用工難問題,進一步為企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現就加強企業用工保障服務企業發展提出如下措施。

  一、建立人力資源資訊平臺

  (一)健全用工供需資訊網路。建立市、縣、鄉鎮(街道)、村(社群)人力資源資訊平臺,完善人力資源資訊摸排登記制度。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設,發揮專(兼)職人員和村(社群)幹部或網格員作用,每個鄉鎮(街道、園區)配備2名以上專(兼)職人員,動態掌握勞動者求職、失業人員登記等資訊。建立覆蓋全市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資訊庫,透過公共招聘網、國內知名人力資源網等渠道定期彙總企業用工需求資訊。及時釋出企業招聘、就業政策等資訊,建立常態化、網路化用工及人才超市。

  (二)完善企業用工監測制度。建立用工研判和謀劃制度,對擬落戶重大專案、重點招商引資企業,同步加強人力資源需求評估和謀劃。建立重點企業用工監測制度,對全市重點企業缺工人數、工資水平、人員構成及增減裁員等情況進行監測,及時掌握動態,分析企業用工趨勢,指導企業制定用工預案。建立服務專員制度,對缺工50人以上的企業,“一企一策”提升精準服務效率。

  二、拓寬企業用工渠道

  (三)發揮企業用工主體作用。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招工、用工的主體責任。加強用工安全管理,指導企業樹立以人為本的用工理念,依法實施勞動保護、社會保障,提升薪酬待遇,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加強企業文化建設,透過文體比賽、相親聯誼、讀書拓展等活動,強化企業職工的人文關懷,完善員工培訓與培養機制,實現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

  (四)發揮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作用。根據企業用人需求和勞動力就業需求,組織開展好“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專場招聘會、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活動、“直播帶崗”等線上線下招聘活動。利用節假日、農忙季節等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之際,開展進鄉鎮(社群)、進村組、人力資源招聘“夜市”、零工市場等多種形式招聘活動,為企業和廣大勞動者牽線搭橋。根據重點企業的不同需求,適時組織專場招聘會、點對點招聘會等,探索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聯合或委託舉辦招聘活動。全市全年組織各類招聘會在300場以上。

  (五)開展“共享用工”試點。在全市範圍及周邊地區探索建立錯時共享用工試點,平衡企業用工峰谷,構建政府指導、企業主導、專業機構互為基礎、相互支撐、共同提升的“三維協作”模式,助力企業在勞動力餘缺調劑方面開展就業合作。

  (六)加強校企合作。鼓勵學校組織、企業吸納在校大學生到企業開展頂崗實習。學校按照有關規定組織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超過3個月的,按照實習人數每人每月300元的標準給予學校獎勵;企業按照有關規定和協議落實實習學生頂崗實習待遇的,按照實習學生人數每人每月500元的標準給予企業實習實訓補貼。鼓勵企業申報就業見習基地,吸納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失業青年參加就業見習,見習期限內每月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70%給予企業見習基地補貼,補貼期限不超過6個月;對見習留用率超過50%,並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企業,按留用人數給予1000元/人補貼。鼓勵各類大中專院校、職業技術院校向企業輸送畢業生,與企業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穩定就業滿6個月的,給予學校2000元/人獎勵。支援我市職業院校開設本市企業發展急需緊缺專業,鼓勵企業與市內外職業院校合作,採取“訂單+冠名+定向”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企業培養急需專業人才。

  (七)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著力培育用工服務重點骨幹企業,實施領軍企業和領軍人才培養計劃。研究制定支援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綜合運用金融、財稅、社保、就業政策,支援人力資源服務企業發展,做長做優業態鏈條,推動構建公共服務和市場化服務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的發展格局。引導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用工指導、員工招聘、技能培訓、人才引進等市場化服務。

  (八)加強對外勞務協作。鼓勵與省內外勞務輸出大市的人力資源市場、職業院校、技工學校開展勞務協作,開發一批勞務合作基地,設立一批省外招工服務站,透過簽訂合作協議、開展駐點招工,大規模引進省外優質勞動力資源。對經認定的駐外服務站,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完成協議規定工作量比例給予最高不超過10萬元的財政執行補助;對參加人社部門組織的赴外招聘活動的企業,以及受邀來黃參加合作洽談對接活動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院校,可以按照市外省內每次1000元、省外每次3000元的標準,給予就業創業服務補貼,在就業補助資金中列支。

  三、加大扶持力度

  (九)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大力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建立多層次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加強對城鄉勞動者崗前職業技能培訓。積極組織在崗職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實施重點企業緊缺技術工種職業技能培訓。組織職業技能培訓的企業及機構,按照國家、省有關規定申請職業培訓補貼。對我市急需緊缺工種及新興產業工種,及時納入《重點產業職業培訓需求指導目錄》,培訓補貼標準提高50%。落實失業保險參保職工技能提升補貼政策,激勵職工提升技能,穩定企業用工。對透過初次職業技能鑑定並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的,按規定給予一次性職業技能鑑定補貼。對企業職工取得初級、中級、高階職業資格證書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的,分別按照1000元、1500元、2000元的標準給予個人技能提升補貼。對企業組織職工開展崗前培訓、崗位技能培訓、新型學徒制培訓、職業技能競賽培訓,符合規定條件的,可以按每人500-5000元的標準給予企業培訓補貼。

  (十)落實援企穩崗政策。認真落實社保補貼、失業保險穩崗返還、階段性降低工傷、失業保險費率等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幫助企業穩崗拓崗。

  (十一)建立用工獎勵制度。鼓勵企業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對企業吸納大學畢業生、登記失業半年以上或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的,按規定給予1000元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及社會保險補貼;企業按規定吸納脫貧人口,或企業招用退役1年以內的退役軍人就業,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實現就業1年以上的,按每吸納1人補貼2000元的標準給予獎補。支援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社群、村組、企業在職員工等機構和個人為企業介紹勞動者,對介紹非黃岡市戶籍勞動者初次在我市企業就業(無我市參保及就業登記資訊),或介紹黃岡市戶籍外出務工勞動者返回我市企業就業(無上年度我市參保記錄),並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且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6個月以上的,按普工500元/人,專業技術人員(技能人才)初級1000元/人、中級1500元/人、高階2000元/人的標準給予相關機構和個人獎勵。

  四、持續最佳化用工環境

  (十二)為企業用工創造良好條件。各縣(市、區)可比照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交通補貼標準,對到當地務工的外地員工給予一年一次交通補貼。落實園區企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隨遷入學制度,確保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地統籌安排到公辦學校就讀。支援勞動密集型企業到我市貧困地區投資辦廠或實施生產加工專案分包,支援企業在市內鄉鎮、村建立“就業車間”、加工點,促進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大新產業、大專案的引進力度,為勞動者個人發展提供空間和平臺。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市空間最佳化、形象品位提升、人居環境改善、交通設施完善,持續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對外輻射力。圍繞優質生活服務功能配套,積極打造集餐飲、購物、娛樂、醫療、教育、服務等於一體的園區商務生活圈,縮小城鄉生活服務水平差距,增強園區的承載力和吸引力。

  (十三)保障員工合法權益。根據經濟發展、物價變動等因素,及時完成企業薪酬調查和資訊釋出工作。建立健全企業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協助企業合理確定薪酬待遇。各有關部門要引導和督促企業依法與職工訂立勞動合同,對員工流動性較大的企業,推廣使用簡易勞動合同文字。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建、公安、人民銀行等部門和工會組織,要健全完善防控企業拖欠工資的聯動機制,加強對員工流動性較大的建築、加工製造、餐飲服務等企業的督促檢查,加強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嚴厲查處剋扣和拖欠工資等違法行為,確保按時足額支付工資。

  (十四)開展“誠信等級評價”。深入開展企業勞動保障“誠信等級評價”工作,推動“誠信等級評價”向小微企業延伸。對獲得“誠信等級A級單位”的企業,在釋出崗位招聘資訊、組織招聘活動、創業擔保貸款、優質初創企業申報評選等方面予以優先安排。各縣(市、區)每年可在轄區內推薦一批“誠信等級A級單位”,由企業所在地人民政府授牌。

  (十五)加強宣傳引導。大力宣傳我市在促進就業創業、服務保障企業用工方面的政策措施,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大力宣傳企業在最佳化用工環境、提高勞動者待遇、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等方面的先進典型,引導廣大企業自覺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加大對員工的關心關愛,提高企業凝聚力和吸引力。

  五、形成工作合力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建立服務企業用工聯席會議制度,召集人由分管副市長擔任,副召集人由市政府一名副秘書長、市人社局主要負責人擔任。組成單位主要包括人社、經信、財政、工商聯、教育、商務、住建、農業農村、國資、各園區管委會等。各地也要建立相應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研究企業招工引才等問題。

  (十七)加強企業監管。因企業原因發生重大勞資糾紛、拖欠工資以及安全生產教育、培訓保障措施不到位的,當年度不納入補貼範圍;對在補貼過程中弄虛作假的,沒收已發放獎補資金,依照《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進行處理、處罰,三年內不得申報補貼,並按規定列入企業信用記錄。

  (十八)加強資金保障。本措施所涉及的經費,除已有政策規定在就業補助資金、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教育費附加等資金中列支外,其餘資金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由市、縣財政分級負擔,並納入年度預算安排。

  本措施適用全市範圍內各類企業,自發布之日起實施,有效期為2年,由市人社局會同市財政局制訂實施細則並負責解釋。原有相關政策與本意見不一致的,按本意見執行。上級出臺新政策的,從其規定。

  企業用工保障措施方案7

  為認真貫徹省、市、縣“新春訪萬企、助力解難題”活動精神,落實縣委、縣政府關於建立一流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最佳化企業招工用工服務,緩解企業階段性招工難題,特制定如下專項行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穩就業保居民就業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全省改進工作作風為民辦實事為企優環境大會及全市改作風辦實事優環境暨推進產業強市大會精神,堅決將服務企業用工作為最佳化營商環境、助推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抓手,拿出更加有力的招工舉措、提供更加優質的招工服務、搭建更加精準的招工平臺,幫企業解招工所難,為企業紓用工之困,助力企業快速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政府引導。充分發揮政府在招工用工方面的引領和導向作用,搭建服務平臺,出臺保障政策,健全工作機制,促進各類群體穩定就業,解決企業用工需求。

  (二)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透過市場良性運轉,培育和發展青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增強市場功能,提升服務能力。

  (三)產業先導。重點保障縣內七大新興產業用工需求,落實各類群體到七大新興產業就業優惠政策,為推動七大新興產業叢集建鏈提供堅實人力資源基礎。

  (四)園區主責。充分發揮各個園區主責作用,千方百計提供政策支援,完善基礎設施,落實保障措施,鼓勵園區企業參加和舉辦各類招聘活動,幫扶指導企業招工用工。

  (五)企業主體。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採取有效措施自主開展招工用工活動,健全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改善企業人文環境,完善員工激勵保障措施,用實招硬招拴心留人。

  三、工作目標

  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目標導向,實時掌握企業招工用工方面的困難和需求,全力搭平臺、強服務、促匹配。自即日起至年底前,集中開展服務企業用工專項行動,實現“需求得到滿足、服務得到提升、企業得到實惠、環境得到最佳化”。

  四、主要舉措

  (一)健全三個清單

  1.夯牢在外務工人員資訊清單。開展青陽縣在外務工人員資訊摸排,加強縣鄉村三級聯動,登記並完善在外務工人員年齡工種、技術技能、返鄉意向等基礎資訊,做到應摸盡摸,健全不少於5萬人的在外務工人員資訊清單(具體分解詳見附件2,以下涉及量化任務分解均見附件),確保5月底初見成效,6月底前資訊庫基本建成,為服務企業招工用工和勞動者求職應聘提供重要技術支撐。(牽頭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農業農村水利局、縣鄉村振興局)

  2.築實勞動者求職需求清單。各鄉鎮要組織村(社群)開展勞動者求職需求摸底,重點摸排未就業且有一定技能的勞動者。利用池州就業網、“宜業回池”小程式等線上平臺(計劃6月上線應用),積極引導和組織求職者在線上平臺登記求職資訊,築實勞動者求職需求清單,促進企業用工需求和勞動者求職需求全縣共享、動態更新、精準匹配。(牽頭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農業農村水利局、縣鄉村振興局)

  3.建立企業用工需求清單。深入園區摸清企業用工需求現狀,重點收集七大新興產業、主導產業、重點企業等用工需求資訊,做到企業缺工規模、缺工型別、技能要求、薪資水平“四清”,縣人社局、縣經濟開發區按季度建立併發布1次企業用工需求目錄,需求目錄及時向社會公開。(牽頭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責任單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二)提升三種平臺

  4.搭建“2+N”招聘平臺。集中開展人社局長進園區、進企業活動,上門宣講政策,服務招工引才。縣人力資源市場常態化開展“2+N”招聘活動,固定舉辦“週三就業招聘”和“週六人才對接”2大主題招聘和“春風行動”“接您回家”“百日千萬網路招聘”“送工進企”等N項招聘活動,為各類重點群體適時舉辦專場招聘活動,2022年全縣舉辦“2+N”招聘活動不少於90場。縣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充分利用現有招聘場地,免費向人力資源骨幹企業開放,提供更加多元的常態化招聘求職服務。(牽頭單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鄉鎮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責任單位:縣委人才辦、縣教育體育局、縣財政局、縣農業農村水利局、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縣鄉村振興局、縣總工會、團縣委、縣婦聯、縣殘聯)

  5.用好“線上雲端”網路平臺。依託人社部門官網、官微及及縣融媒體、自媒體等載體開展網路招聘,實時釋出重點企業用工資訊,保證疫情期間招聘“不打烊”、服務“不間斷”。透過抖音、今日頭條等網路平臺,開展“主播進企業、HR進直播間”的“雙進”活動,讓求職者直觀瞭解企業用工環境、薪酬待遇等資訊,“面對面”互動交流,提高線上求職應聘吸引力和成功率,縣人社局、經濟開發區每月舉辦不少於1次(含聯合舉辦)線上招聘活動。(牽頭單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鄉鎮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責任單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6.構建“校企合作”功能平臺。深化校企合作,會同池州市旅遊學校舉辦專項招聘,組織開展“企業進校園、學生進企業”活動,組織當年度畢業生在我縣企業就業的,按規定給予一次性補貼。鼓勵院校與企業深化合作培養並開設訂單班,定向為企業輸送專業技術人才,每年組織開展2次以上“走進高校”招聘會。加大我縣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等重點企業的高校畢業生見習崗位開發力度,全縣組織不少於110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參加企業見習,將企業就業見習物件範圍擴大至畢業前6個月的高校畢業生,按規定給予企業每人每月1400元見習補貼,對留用見習人員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牽頭單位:縣教育體育局、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責任單位:池州市旅遊學校、各鄉鎮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三)實施三大工程

  7.打造“勞務協作”工程。建立跨區域勞務協作機制,瞄準勞動力外引關鍵點,強化與勞動力富裕地區勞務協作,縣人社局每年組織重點缺工企業赴域外開展招聘活動2次以上。以社群三公里範圍內的勞動者、小微企業為重點服務物件,透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試點社群“三公里”就業圈2個。依託信譽良好的經營性人力資源機構,計劃在雲貴川等勞務輸出地建立勞務服務協作站1個,精準對接我縣缺工企業,常態化有序組織勞務輸入,按規定給予每個協作站每年3-10萬元執行獎補。(牽頭單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責任單位:縣財政局、各鄉鎮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8.啟動“宜業回池”工程。透過市人社局開發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服務資訊平臺,運用資訊化技術手段,對人力資源供求狀況的監測分析,實現勞動者求職、企業招工、就業服務三方資訊互通共享,為求職者、企業提供精準、高效、便捷的供需服務。平臺計劃於6月底前建成並投入使用,註冊求職者人數8月底前達到0.5萬人,春節前達到1萬人規模。(牽頭單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責任單位:縣財政局、各鄉鎮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9.推進“定向助企”工程。實施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定向助企行動,引導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入園並開展招聘活動、人才尋訪及測評業務,緊密人力資源公司與企業對接聯絡,按照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模式,建立定向招工機制,為重點缺工企業穩定輸送勞動力,解決企業用工需求。按規定給予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或勞務派遣機構招工補貼。在2022年8月前引進1家以上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入駐,實現招工500人、儲備1000人的目標。(牽頭單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責任單位:縣財政局、各鄉鎮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五、工作要求

  (一)強化組織領導。成立青陽縣服務企業用工專項行動工作領導小組(見附件1),由縣政府分管負責同志擔任組長,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程寅根同志擔任辦公室主任。各鄉鎮、開發區要提高思想認識,堅持縣鄉聯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及時研究解決遇到的問題,堅決將服務企業用工做實做細。

  (二)狠抓責任落實。各鄉鎮、開發區要根據屬地原則,堅持將嚴實作風、有力舉措、優質服務貫穿全過程,進一步細化專項行動方案,明確路線圖、畫好時間表、擰緊責任鏈,推動企業招工用工問題逐點選破、逐個解決,確保取得實質性成效。服務企業用工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從5月份開始實行定期排程機制,專項行動開展情況納入縣級就業創業考核內容之一。

  (三)加強宣傳引導。大力開展“政策找企業”活動,堅持“線下+線上”模式,打通訊息壁壘,為企業送人、為求職者送崗。各鄉鎮、開發區要深入挖掘服務企業用工方面的好做法,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先進經驗,利用新興媒體廣泛宣傳,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服務企業用工的濃厚氛圍。

  企業用工保障措施方案8

  為貫徹落實自治區“穩中求進攻堅年”決策部署,全力打好穩就業保民生攻堅戰,破解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用工難題,促進企業不斷髮展壯大,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穩就業保民生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關於印發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支援企業用工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桂穩就業保民生指辦發〔2022〕5號)(以下簡稱《支援用工專項行動方案》)精神,決定在全市開展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支援企業用工專項行動(以下簡稱專項行動),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和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圍繞柳州市“實業興市、開放強柳”戰略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探索建設適合柳州工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產業工人隊伍新經驗,全面推動柳州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目標任務

  專項行動以柳北區作為區級試點單位,鹿寨縣作為市級試點單位,在全市各縣、區同步開展,邊試邊行。探索完善支援企業就業、培訓等用工服務的有效途徑,推動就業、培訓、社保等惠企政策落地,切實做好產業工人培養和企業用工服務,緩解產業工人短缺,企業招工難問題。

  三、組織領導

  (一)成立市級專項行動工作指揮部和工作專班,統籌指導各縣、區開展專項行動。

  (二)各縣、區成立專項行動工作指揮部、工作組和工作專班,按網格管理模式,將用工服務延伸下沉至重點工業園區、商貿集聚區、重點企業或院校。

  四、實施步驟

  (一)成立領導組織,制定實施方案(3月底前完成)

  制定《柳州市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支援企業用工專項行動工作實施方案》,成立市級專項行動工作指揮部和工作專班,督促指導各縣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行動方案,成立縣區級專項行動工作指揮部、工作組和工作專班。柳北區作為區級試點單位,3月2日前將試點方案報送自治區專項行動指揮部。

  調查摸底,收集服務需求(4月底前完成)

  各縣區統計局、農業農村局、工信局、商務局、住建局、投促局、稅務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向各縣區專項行動工作領導小組提供各行業重點企業基礎資訊,結合柳州市“企業服務年”活動,由各縣區工作組和工作專班透過走訪調研、現場辦公、問卷調查、座談了解等多種方式收集企業用工資訊,準確掌握本地產業工人總量、企業內部技能人才結構、企業當期生產缺工、擴大產能後預計缺工、企業職業技能培訓需求等情況,形成工作臺賬,分析研判本地企業用工形勢,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柳北區作為區級試點單位,需在3月20日前建立企業基本情況、企業用工需求和職業技能培訓需求臺賬。

  組織實施,開展各項服務(5月—11月)

  圍繞重點工作任務,對標對錶整體推進,明確時間安排、責任單位、責任人,每月7日前各縣區將上月工作情況報送至市級指揮部,市級指揮部按照自治區指揮部工作要求每月、每季度、每半年彙總報送階段情況。柳北區作為區級試點單位,每月報送工作進度,6月20日前報送階段進度情況,8月20日前以縣(市、區)人民政府名義報送試點工作總結。

  總結經驗,建立長效機制(12月底前完成)

  各縣區在專項行動中注重總結經驗,提煉典型案例,深入挖掘行動中的有效方法和亮點,於12月15日前形成總結報告上報至市級指揮部,彙總全市情況後上報至自治區指揮部。對於好的經驗和做法,要不斷鞏固提高,建立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的長效機制,防止服務走過場“一陣風”。

  五、重點工作

  各縣、區結合實際,統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發展改革、工業和資訊化、國資、市場監管、投資促進、工會等部門資源,制定各縣、區具體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

  (一)開展企業用工保障服務。結合疫情防控要求,多形式開展各類線上、線下招聘專項招聘活動,各縣區結合實際可組織企業帶崗下鄉鎮、進小區、進校園和市外招聘等。同時,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就業優勢,利用“柳州人社”公眾號、農民工遠端招聘影片系統等,開設線上招聘專區、舉辦直播帶崗招聘會等,實現雲端攬才,拓寬就業資訊推送渠道,促進供需雙方快速達成用工協議。

  (二)開展“技能廣西行動”。發揮企業培養產業工人主體作用,支援企業與培訓機構結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開展企業職工培訓。大型企業利用內部培訓中心或依託區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自主開展本企業職工崗位技能培訓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重點支援開展高階工以上技能人才培訓並按照相關政策兌現培訓補貼。縣、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可與吸納就業的用工主體(包括就業幫扶車間、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簽訂協議,由用工主體用過專案制組織非標準職業(工種)就業技能培訓,按簽訂勞動合同人數享受就業技能培訓補貼。支援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鼓勵重點企業“人人持證”。

  (三)實施“龍城金藍領”培育計劃。出臺柳州市“龍城金藍領”培訓計劃2.0版本,積極落實相關獎勵補貼政策。堅持在核心技術領域培養企業技術帶頭人,各縣區有條件的企業積極申報自治區級和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並給予部分補助。各縣區和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產業工人崗位練兵比武、技能競賽活動,為第二屆“龍城杯”職業技能大賽第七屆農民工技能大賽和全區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挖掘好苗子。

  (四)打造“八桂系列”勞務品牌。依託廣西科技商貿高階技工學校、廣西建工建築安裝技工學校、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開展“八桂家政”、“八桂建工”、“八桂米粉師傅”三大勞務品牌師資和技能人才培訓,精準對接家政、建築、米粉企業輸送技能人才,實現培訓即上崗,促進農村轉移勞動力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培育一批勞務品牌龍頭企業、勞務品牌培訓示範基地、勞務品牌專家工作室並給予一定資金獎勵。做好勞務品牌宣傳推廣活動,積極展示勞務品牌形象,講好品牌故事,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擦亮勞務品牌名片。

  (五)建立勞務協作機制。積極推動廣西(柳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申報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依託全市各類人力資源服務公司,組織100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首批30-50家),在全市935個行政村(社群),與村集體建立農民勞務專業合作社,形成人力資源網格化服務模式。搭建縣區將勞務協作平臺,組織勞務輸出、輸入地“結對子”,推動用工資訊共享。

  (六)落實各項惠企補貼政策。結合當地實際落實普惠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支援市場主體穩定崗位。落實企業新增崗位社會保險補貼、吸納重點群體就業社會保險、帶動就業補貼、技能培訓補貼政策,降低企業用工成本。

  (七)最佳化用工留工環境。各縣、區要不斷完善產業園區、企業集中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公共交通服務,完善幼兒園、中小學校建設,解決產業工人子女出行、就近入學問題,完善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圈配套設施建設,滿足產業工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指導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係,鼓勵企業針對產業工人薪酬待遇開展集體協商,適當提高產業工人薪酬待遇,改善職工住宿、伙食等條件,增強企業吸引力,促進用工留工。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要及時成立專項行動工作指揮部、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統籌協調發改、財政、工信、市場監管、投促、農業農村、住建、統計、工會等部門,建立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對專項行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及時會商解決,加強與市級領導小組和自治區指揮部的溝通匯報請示,及時答覆企業。

  (二)加強宣傳引導。各縣區要透過電視專欄、報刊、網站、微信平臺、新聞釋出等渠道,加強穩崗用工、就業培訓等惠企政策宣傳,主動向媒體提供專項行動開展動態、典型經驗以及有影響力活動事項的新聞素材或稿件,展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和穩崗穩就業工作成效,為專項行動工作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三)加強資金保障監管。各縣、區要加大資金支援力度,統籌安排、規範使用自治區就業補助資金和地方財政投入資金,落實資金監管責任,自覺接受審計和社會監督,保障資金安全。

  (四)強化督促落實。對照專項行動任務目標,制定專項行動工作安排表,做到目標清、責任清、措施清、進度清,壓實各縣、區責任。加大跟蹤推進力度,對措施不力、工作滯後的地方及時提醒、通報、約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