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41篇)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一、教學反思的型別方法

  反思型別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物件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物件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物件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小學教學方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橫向反思和比較法: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透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二、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41篇)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41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今日,作為新教師的我理解了教研室教師的聽課指導。本次我選擇的是一篇略讀課文——《將心比心》,這是一篇很簡短的小文章,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我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本事,用自我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經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到達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我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縱觀整節課,我親切自然的教學語言、大方得體的教態、適當有效的評價、切實有效的學習效果得到了陳教師的肯定。可是在磨課、上課、評課的整個過程中也引發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讀課文究竟該怎樣上呢?我只是粗淺地認為略讀課文也應當做到“精”、“略”得當。雖然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那效率就低下了。由於受教學時間的限制,略讀課文中需“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所以我們需要反覆斟酌,尋找準確的著力點,從而使力氣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將心比心》中出現了兩個小故事,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覆的思考後我選擇了後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事實證明這樣既節省時間、不顯重複,教學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自學本事,不用過分注重朗讀等方面的重複指導,應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其大膽自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受拘束。最終在教育意義上,我想經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必須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著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為教師的我,經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更有價值的意外收穫。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學校正在進行作文教學研究,研究的課題是“課堂教學中利用記敘文的讀寫結合點,提高學生自主習作本事的策略研究”,於是,本次教研組內做課,圍繞研究課題,我進行了習作教學的嘗試。

  本次教研,我教學的資料是仿照8課《將心比心》第二自然段的寫法,學習把資料寫具體。

  教學的目的是:

  1、瞭解作者經過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把資料寫具體的方法。

  2仿、照作者的寫法,運用神態、動作、語言的描述,把一個情境中的人物寫具體。

  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明確目的、分析寫法、學生修改習作片段、師生評議、再次修改。

  一節課上下來,在這幾方面有一些想法:

  1、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指導才有實效。提前佈置了讓學生寫片段的練習,我大致看了學生選擇的資料後發現,學生選擇父母偏心資料比較多,父母溺愛的孩子的資料比較新穎,於是在課堂上打算重點指導這兩個資料。當課堂教學時發現,三名學生彙報的都是“家長嚴厲”這個資料,於是我立即想到,調整教學預設,把原先的話題調整為“反映家長嚴厲”的資料,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指導語言神態的描述,第二層次指導動作的描述,第三層次進行細節指導、修改。經過這樣的調整,發現學生能夠深入思考,運用學過的方法修改,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讀寫結合訓練應當貫穿在每個課堂中。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個難點,單憑教師的講解,方法講得再明白、再透徹,學生不實踐,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應當在每節課的教學中,抓住可練之處,讓學生仿寫、哪怕僅僅是一個詞語、一句話,也要讓學生真正的練一練,日積月累,作文水平必須會有所提高。

  3、學生的語言表達還應繼續訓練。我班的學生,不善於表達,回答問題想“擠牙膏”,擠一點,出一點,甚至不會回答問題。這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當不斷訓練,使學生進取參與教學,喜歡錶達。

  一節課的教學後,教研組內教師以及郎校長的指導,使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思路也更加明確了。

  經過深入反思,我發此刻本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還有很多問題不明確。

  1、教學目的不明確。我的目的是指導學生寫人還是寫事?8課第二自然段的資料主要寫了一件事,經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把事件寫具體。而我的教學目標是仿照作者的寫法,運用神態、動作、語言的描述,把一個情境中的人物寫具體。所要到達的目的與文中第二自然段呈現的資料是不合拍的,所以導致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不明確的,所以,教學的資料比較亂。我想,對教學資料中的環節可這樣調整:第二自然段講了什麼?你從中體會出什麼?是怎樣把資料寫具體的?(神態、動作、語言的描述)你仿照這個方法,把你想寫的一件事寫具體。把聯絡的資料定位在“把一件事寫具體”。

  2、進行寫作理論知識的學習,明確記敘文的相關知識,學習如何指導學生寫作,把理論知識加以實踐,明確每一節課的教學目的,設計出清晰的教學思路。

  作文課題是一個長期研究的重點資料,經過教師們的研討,我收穫還是很大的,在今後讀寫結合的研究中,我還會不斷研究,使作文教學落到實處。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將心比心》是一篇很簡短的小文章,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在對這節課教學的處理上,讓學生大膽的質疑,只有學生會質疑,說明他們對課文的預習到位了,學生才能真正的走進文字,獲取自己獨特的生活感悟。

  1、由課題“將心比心”入手,讓學生理解其意思。接著讓學生質疑,教師對學生的疑點進行歸納總結,保留有價值的問題,轉入對課文的學習,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2、自學課文,弄懂課文用什麼事例來說明“將心比心”含著的意思的。

  (1)阿姨幫助奶奶開門,是希望自己的母親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母親寬容與體貼護士,是希望別人也能這樣對待她那即將當護士的女兒。給人的感覺是他們幫助別人是希望別人也能給他們給予幫助。

  (2)護士在為母親輸液時,兩次扎針都沒有成功,“我”正要埋怨,被母親攔住了,還說了一些鼓勵和關愛的話,讓“我”和護士都很感動。

  兩個小故事都涉及到了尊老愛幼,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覆的思考後我選擇了後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從而揭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理,事實證明這樣既節省時間、不顯重複,教學效果又良好。

  所以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不用過分注重朗讀等方面的重複指導,應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其大膽自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受拘束。作為老師的我,透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更有價值的意外收穫。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留言條》是一篇應用文,介紹了怎樣寫留言條。懂得什麼是留言條,學習留言條的書寫格式因留言條要寫清楚什麼,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中,我採取問答與練習相結合的方式,將課文中介紹留言條的語句與“留言條”例項結合起來講解,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學會了寫留言條。

  1、介紹性語言的情境演示,讓學生明白留言條是在有事去找人,但沒有找到,或有事出去,來不及告訴他人的情況下寫的一種便條,把要說的話寫出來告訴對方。教學中,我透過演示、講解,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與學生進行問答式的對話練習“課文中的留言條是誰寫的?寫給誰?他為什麼要寫留言條?”,讓學生了解什麼是留言條,知道自己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也可以寫留言條,從而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2、例項與說明性文字相結合,讓學生了解留言條要寫清楚什麼。如講解“留給誰”時,我結合留言條例項,告訴學生是留給杜小民的;“什麼事”,是秋遊的時間提前了;“自己的姓名”是唐龍;“日期”是“10月6日”。這樣逐點對照講解,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明白留言條要寫清楚什麼。

  3、例項示範講解,讓瞭解留言條的書寫格式,學會書寫留言條。結合課文中的留言條例項講解,讓學生注意第一行左起頂格寫誰;第二行起左邊空兩格寫什麼事情;留言人的姓名寫在右下角;最後一行寫日期,寫在姓名的下面。在學生了解了留言條的書寫格式後,我順勢引導學生複習上學期剛學過的請假條的書寫格式,並與留言條的書寫格式兩相對照,達到複習舊知識,深化理解新知識的目標。

  4、練習寫留言條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從感性上了解了留言條後,我及時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和課後練習做了寫留言條的練習,並要求學生經常運用,希望在實踐操作中切實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中彩那天》記敘了在二戰前發生一個窮苦的汽車修理工之家發生的故事。故事以汽車的得而復失和“我”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為線索展開。當商店擴音器高聲宣佈父親倖運地成為獲獎者,而且獎品又是一輛嶄新的賓士牌汽車時,對當時正在上學的“我”來說是多麼高興。然而,當父親開著獲獎的賓士車緩緩駛過擁擠的大街時,卻發現父親的“神情嚴肅”,“看不出中彩帶給他的喜悅”。“我”自然會感到“悶悶不樂”。回到家裡,慈祥的母親揭示了其中的奧秘──“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我”迷惑不解,母親又詳細說出了事情的經過。最後在沒有人知情的情況下,父親毅然地撥通電話,通知真正的獲獎者庫伯。故事反映了一個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使我們懂得誠信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可貴。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以學生自讀和小組合作交流為主,學生較好的懂得了課文,理解了父親的心情,感受到“誠信是金”的道理。

  學生積極質疑問難。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必須提供給他們提出問題的機會。得此機會,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例:

  ①我家生活拮据,中獎得到的汽車又得而復失,為什麼說那一天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

  ②父親中了獎,為什麼還不高興?

  ③父親面臨的道德問題是什麼?

  ④彩票上的K字為什麼被橡皮擦去,只留下淡淡的痕跡?……

  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探究,人人都得到發言的機會,各抒己見,充分討論,教師依據學生的發言,點出文章的中心:誠信是金。學生們則自覺運用學過的名句,概括出了“言必信,行必果”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兩句話,畫龍點睛,昇華了主題。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以經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能給讀者帶來極大的震撼力。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時,我大膽放手,盡力發揮學生的自主閱讀本事。如: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我喜歡的方式讀書,然後思考今日要講的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誰的心?一顆什麼樣的的心?然後是讓學生讀心、悟心。合作學習。阿姨有顆怎樣的心?媽媽有顆怎樣的心?看看哪一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煉,結果學生讀書興趣很濃,交流氣氛也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阿姨的心讓我感到了—————?母親的心讓我感到了—————?使學生感悟將心比心,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甜蜜。將心比心我們的生活多了一份關愛。將心比心我們的天空更藍。將心比心我們的陽光更燦爛。學完這篇課文,我又佈置這樣的作業。“不久的將來,也就是這個小護士,成了醫院裡最出色的護士,成了患者最受歡迎的護士。一天一家電臺要對她進行專門採訪,請你替他設計一份講稿,說說她的心裡話”。學生的心裡話讓我不由得也反思起來,作為教師在與學生相處時,將心比心不也顯得尤為重要嗎?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後,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工作起來也就歡樂多了。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扁鵲治病》取材於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由“皮膚上有點小病”發展到“皮肉之間”,繼而到“腸胃裡”,最後“深入骨髓”,渾身疼痛而死。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後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不要諱疾忌醫,善於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對本課的教學我有很多的體會:

  一、在質疑中培養學生深入探究文字的興趣。

  這樣一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很有影響力的故事,學生們讀得津津有味。我想,這篇課文情節很簡單,不用在細節上多耽誤時間,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於是,我請同學們說說自己閱讀當中最大的疑惑是什麼。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舉起手來。有的同學說蔡桓公為什麼幾次三番不相信扁鵲呢?有的同學說扁鵲第四次見到蔡桓公為什麼要跑掉呢?還有的同學說蔡桓公的病扁鵲怎麼能夠預測得那麼準確呢?

  同學們的一個個問題激起了更多同學的探究意識,於是第二輪的默讀,同學們都讀得很深入。有幾個同學還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來,在課本中上上下下地反覆地找答案。接下來的交流也變得活躍起來。

  二、透過想象,豐富文字的語言。

  寓言故事大多比較言簡意賅,但是,本組課文學習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複述課文。要把故事講得生動具體,讀好人物的語言是關鍵,而讀好人物的語言必須透過聯絡關鍵詞句,揣摩人物內心。在教學時,我讓學生想象扁鵲每一次勸蔡桓公時的想法,透過蔡桓公的態度猜他的想法,瞭解扁鵲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執的態度,體會扁鵲的高尚醫德。又透過朗讀時語氣對比和語言對比(將每次病情的發展後果提前告知結果又會如何?),發現扁鵲的話語含蓄、謹慎、機警是為保障自我安全,人物語言的朗讀就顯得活潑生動起來,學生富有個性的見解也大放異彩,課堂氣氛也被大大啟用,避免了為複述而朗讀的被動記憶,讀活人物語言是本課教學一大重點,透過各種手段讓朗讀完成了記憶、思維等多種訓練。

  三、理清思路,為複述架設橋樑

  這則寓言內容淺顯易懂,語言簡潔明瞭,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絡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為理解寓意做鋪墊,然後根據單元導讀要求能複述課文。既能讓複述課文的方法的引領能無痕且紮實而有效,又不使課堂學習枯燥、僵化,是我對本課教學的追求。所以在執教時,我以複述課文為教學主線融概括主要內容、有感情朗讀、寓意理解為一體進行教學。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捉蝴蝶》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講了弟弟在去姥姥家的路上捉蝴蝶的事。下面我將從字詞教學、句意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三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學情況。

  1、關於字詞教學。本課的生字詞較多,為了幫助理解掌握生字詞,我將詞語分為兩類來講解。一類是名詞,如“蝴蝶、薔薇、姥姥、鄉間”等詞語,我主要是透過指導學生看圖、並結合生活實際講解來幫助學生理解詞語意思。一類是動詞,如“甩開、瞪、捏、移、掙扎”等詞語,我主要是透過動作演示、觀看相關影片來幫助學生理解詞語意思。在分類理解詞語意思的基礎上,在指導學生讀句子,感悟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這樣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較好。

  2、關於句意理解。為了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參與句子學習,我主要是加強了對學生進行句子朗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句子意思,再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情景再現演示來深化理解。本課中的長句特別多,我就先指導學生朗讀句子,再給學生講清長句中幾個小句的意思,如“只見弟弟瞪著眼,貓著腰,慢慢地向前移動著腳步”,先分別透過演示“弟弟瞪著眼”、“弟弟貓著腰”、“弟弟慢慢地向前移動著腳步”的動作,理解這些句子之後,再透過連貫地演示整個長句的動作,確切理解長句的意思。

  3、關於課文內容理解。對於本課課文內容理解的教學,主要有兩大重難點:一是讀懂課文內容,二是懂得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先指導學生讀懂每一句話,分出哪幾句話是寫同一個意思的,從而指導學生在理解句與句之間內在聯絡的基礎上學習按情節分層次,並說說每個層次講了什麼,從而完整地理解全文內容。為了讓學生弄懂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我先指導學生看圖複述課文,透過關鍵詞的板書理出課文主要內容,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語序,再讓學生將打亂語序的句子重新排序,明確課文先講我和弟弟到姥姥家去玩,再講水塘一帶蝴蝶真多真可愛,最後講弟弟捉蝴蝶,體會句子之間的次序。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如何喚醒學生、感染學生?

  好久不來了!人啊!一旦鬆懈了勤奮的腳步,就會越來越懶!

  這些天在構思《扁鵲治病》的教學設計。當我“絞盡腦汁”終於完成了教案之後,卻無意間又重溫了被遺忘很久的一本書《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嚇一跳!其中她談到“如何喚醒學生、感染學生?”這一節時,這樣寫道:

  “教者的作用顯得至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情感儲備和調動——悲喜哀樂,酸甜苦辣;教師必須讓自己、讓學生透過文字“怡情養性”,讓性情在“怡養”的狀態中健旺起來。可以打這樣的比方:如果說教材是“泉眼”,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出來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狀態一定是恆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的。為了這條河的暢通與靈魂,教師還要為它修築“岸”或“橋".有了岸的“約束”,橋的“搭建”,孩子們才如這生命之河中的生靈——水草豐茂,魚蝦成群,與天光雲影共在這源頭活水之中暢遊”。

  “教師和孩子在一個良好的氛圍裡完全沉浸於學習之中,教師的激情並不在於渲染,也不是教師的刻意追求,激情只能緣於一種真實人的外露。那就是,無論什麼性格的教師,其眼睛裡流露的一定是對學生對語文的熱愛——而這,就是他(她)個體化的激情”。

  “聽過太多的優質課,每次都能感受到熱鬧、喧譁,但極少讓人怦然心動。”

  我常想著:語文課堂,我們到底應該留給孩子們什麼?是能力,是伴隨著他們一生的學習、生活的能力!這個答案今天再一次得到了理論提升!我也會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課文寫的是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的一個故事。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在逃難的路上,他飢寒難忍,但是他拒絕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東西,只有在幫忙幹完活以後,他才吃這份食物。後來,他留在傑克遜家裡幹活,成為莊園裡的一把好手。從這件事可以體會到,尊重自己,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尊嚴”來展開,讓學生明白年輕人在什麼情況下講尊嚴,人物言行是怎樣體現尊嚴,他的勤奮,努力又如何獲得尊嚴及傑克遜大叔尊重和賞識尊嚴。在設計上抓住傑克遜大叔對哈默評價的那句話,讓學生找一找,從這個切入點入手,突出了重點,自然而貼切。當學生讀完這句話時,並不理解,隨之問到為什麼大叔說哈默有尊嚴呢?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呢,讓學生畫一畫,把讀書的感受寫出來。這個問題既指向文章內容,又能引導學生來理解感悟內容,覆蓋的閱讀面比較大,給學生思維空間比較大,這樣有利於學生整體感悟,實現有效閱讀。

  在體現學生主體性方面,做到了幾個“充分”,一個是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自學、思考。二是給學生充分發表讀書體會、對問題看法的機會。三是讓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受到薰陶感染。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整體通讀,整體感悟,體驗交流心得,感語課文,透過引導學生找不同的語句,體會不同詞語,從而感悟課文內容,在這個過程中落實了詞語的教學,“面呈菜色”、“骨瘦如柴”、“臉色蒼白”等詞語,體現年青人及逃難人飢餓至極,對狼吞虎嚥“對比讀,體現出年輕人及逃難人飢餓至及。就這樣年輕人仍堅持以勞動換取食物,寫出了年輕人是有尊嚴的。對兩個“狼吞虎嚥”進行了對比讀,體現了年輕人吃的心安理得,進而理解他講尊嚴之可貴。二是重點細讀,引導學生重點讀哈默的三次語言,邊讀邊感語,深入體會哈默以勞動換取食物這個問題上的情感和態度,感受他由真誠的請求到懇切,再到堅決,這樣的`情感和態度。如:“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對這句話做了重點指導,透過齊讀、同桌讀、指名讀等形式,讓學生走近哈默,體會心理活動,學生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把聲音讀得堅定,而是努力把自己當作哈默,讀出了自己的體會,語氣反而顯得更自然,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學生自讀自悟中,學生抓住了哈默的外貌,動作,語言,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到了他是一個自尊、自強、自愛的人,也感受到了傑克遜大叔是個尊重他人的人。此時再次回讀2-5段,再次感受到哈默與傑克遜大叔的人格魅力,此時也達到了語文教學的共聚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在理解傑克遜大叔語言時,我抓住了“富翁”與“尊嚴”的關係,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這句話,此時,孩子們課文已學完,對一開始的“不是很理解尊嚴,此時已有了新的認識,再問學生你又如何理解大叔對哈墨的評價的話,加深了理解,說的很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不足之處是在課尾應該讓學生說說有關尊嚴的事例,學生髮言不夠熱烈大膽再次體會尊嚴,從而在生活上能以此約束自己,樹立自己的尊嚴。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本文是一篇精讀課文,教學重難點為: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句子表達的思想感情。於是我把課文分兩部分講完就,第一課時,按照:單元導讀—課文導讀—背景介紹—學生字、生詞—把握文章大意—分部分總結的思路,主要啟發學生自己動腦思考,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在此過程中主要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二課時著重分析體現小夜鶯機智勇敢的句子,採用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學生回答也非常到位。

  授課過程中,第一節課由於準備不充分,所以,有些緊張和放不開,而且受到教案和課件的拖累,並且時間分配上出了問題,生字生詞學習時間太短,而且對學生的鼓勵性語言不夠,但內容結構設計還算不錯吧。第二課時,我捨棄了教案,課件也做得非常簡單,感覺可以更加收放自如一些,為了彌補上節課的不足,開始上課我先給同學們糾正了錯別字,然後才正式開始分析課文,讓同學們起來分角色朗讀課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然後讓學生談句子體會,及時給予鼓勵,儘量讓每一個舉手的學生都有回答的機會,一節課下來整體感覺還算不錯。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小英雄雨來》一課教學中,可運用語言本身的特點給學生以薰陶和感染。例如,對蘆花村(故事發生的地點)景色描寫段落的品味:“蘆花開的時候,遠遠望去,(黃綠的)蘆葦上(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透過引導學生先讀句子的主要成分,再逐句把附加成分放進去讀,最後連起來讀,並進行前後對比,讓學生體會到蘆花村的景色的優美。

  要知道,小小的蘆花村只是祖國大好河山的一小部分,和蘆花村同樣美,甚至更美的大片河山正遭受著日寇的蹂躪。教學中,突出蘆花村的的美旨在引發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愛和對侵略者的恨,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感情自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碰撞。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必然會燃燒起來。

  在教學中,可用板書突出雨來在夜校裡學習的內容:“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再進行朗讀指導,讀出感情。把雨來對美麗家鄉的愛和對自己祖國的愛直接連起來,為揭示雨來的英雄行為做鋪墊。板書和有感情朗讀強化了學生的感知,無疑也薰陶了學生的愛國情操。在重點段(鬼子把雨來捆綁起來,對他哄騙、利誘、威脅、毒打,雨來堅強不屈)可先安排學生默讀,然後組織學生討論:鬼子對雨來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課文中哪些詞語把鬼子的醜態色畫出來了?一邊討論,一邊在黑板上作“鬼子”、“雨來”的對比板書,把敵人醜惡嘴臉和雨來在敵人面前的堅強不屈清晰地提示出來。在本課教學中,要積極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式。學生透過課文字身的詞語、句、段看到了敵人的兇殘,領悟到了雨來的機智、勇敢和堅強不屈。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在我們辦公室裡常常有這樣的對話:“這篇(略讀)課文我用了兩個課時才上完。你呢?”“一個課時。略讀課文嘛,學生讀讀說說就行了。”我想,前者是將略讀課文的教學等同於精講課,後者則是將略讀課文忽略了。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關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教教學用書》有明確要求:一是內容上,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要求。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以後的大量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我想,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因此,我這樣設計了課文《萬年牢》的教學:

  一、揭示課題:《萬年牢》

  看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麼?(萬年牢是什麼意思?萬年牢指什麼?)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三、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四、深入體驗

  五、交流“做事認真,講誠信”的故事

  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透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第三,作為排在本單元最後的略讀課文,我注重發揮其承上啟下的作用。開課時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結束時,又引導學生對整組課文進行簡單回顧,並安排課後練筆,使整個單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於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一、 自主學習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的文章,課文用“在漆黑的夜裡,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這個設問句開頭,引出一百年前科學家所作的試驗,從而揭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根據文章的內容及寫作特點,我透過如下“三步”進行教學。

  課文的四、五小節介紹了科學家做的試驗,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我在第一課時設計了下邊的表格,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填寫:

  試驗次數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透過填表,學生們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學生自學後大多數學生得出結論:蝙蝠飛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有一種成就感。

  二、突破重點

  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我緊緊圍繞科學家的三次試驗和由蝙蝠受到的啟發,發明雷達入手,反覆請同學們採用不同的讀書方式讀課文,再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收穫。並激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製簡筆畫。

  三、注重課外延伸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後,我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遊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徵,發明了迷彩偽裝……使學生對人類模仿動物進行創造發明有了更深的瞭解。這一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了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並練習小練筆:從動物獲得啟示,有所發明。

  所以說課堂的有效教學不光需要教師的精心備課,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應機智地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一切教學只有圍繞著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才是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上課鈴響過,學生們端坐在座位上鴉雀無聲。我帶著半個饅頭走進教室,語重心長地說:“‘文明禮儀伴我行’像春風般吹遍了校園的每個角落,同學們的行為習慣、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可是,剛才我在教室門口撿到這半個饅頭,”我舉起手中的饅頭嚴肅地說,“是誰扔的,請站起來!”

  學生反映很強烈:厭惡、痛絕、驚訝、氣憤……教室裡片刻的騷動後更靜了,大家都屏住了呼息呆呆地望著我,沒有一個人站起來。

  我接著說:“我們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如果饅頭真不是你扔的,請用語言表明心跡,用語言使老師和同學相信你。”

  教室裡頓時熱鬧了,同學們紛紛高高舉起了手,連平時不愛說話的、性格內向的同學都迫不及待地要發言了。

  這半個饅頭確實不是學生扔的,而是我故意在課堂上耍的小伎倆。這堂課本是教學生“以誠待人”,作為老師卻採用了這種“非誠”的教法,實屬陰謀之舉,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借“饅頭”匯入課題。借勸說子虛烏有的“扔饅頭人”主動承認,而引出課題“誠”,並引導學生說說我們應做個什麼樣的人。如,從《尊嚴》這課學會了要做個有尊嚴的人,憑藉自己的勞動創造價值,贏得別人的尊重;從《中彩那天》懂得了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從《將心比心》明白了在生活中多一些寬容和理解……這樣引導學生從本組課文裡體會“以誠待人”的含義。

  其二,借“饅頭”激發說話慾望。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暢所欲言是口語交際課的一個難點,而“饅頭”事件的設定恰恰突破了這一難點。當扔饅頭的惡名就要落在自己頭上時,誰都不會袖手旁觀,都唯恐自己的語言表達得不夠具體、清楚、真誠。“饅頭是你扔的嗎?”這一問題從反面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慾望。而當學生敢於開啟話匣子了,課堂自然就活了,也為後面的教學能順利進行作了鋪墊。

  其三,借“饅頭”創設情景。當學生紛紛表明心跡,發過誓言證明自己確實沒扔饅頭,我不再窮追不捨了,而是充分地肯定學生,表示相信同學沒扔,並由此換個角度,“如果你是值日生,看到同學扔饅頭,會怎麼說怎麼做?”再引導學生從這個角度創設情景,做到“以誠待人”。這麼“真實”的事件,同學們表演的絕對真實、真誠。而這一情景創設好了,課本上列出的幾個情景,或更多的例子,學生完全能自主討論、自主交流、自主表演了。

  是的,在生活中,我們要做到“以誠待人”;在工作中,教育學生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以誠待人”既是誠實、真誠、坦誠、守信,也是指為人處事要踏實、負責,有尊嚴。為了上好這一節課,“饅頭”事件的捏造實屬一個陰謀,如果這堂課能讓“以誠待人”在學生心靈留下一個深深的印痕,這個陰謀應該也是美麗的吧!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6

  這篇課文是根據古希臘神話故事改編的,文章故事情節曲折、生動、感人,語言準確,雖然故事人物多,但結構清楚。結合本班學生實際,這堂中我力求做好以下幾方面教學:

  一、預習檢查,匯入直接

  這篇文章人物多,而且名字長,較難認讀。上課開始從預習檢查入手,出示故事人物,指名認讀文中人物名稱,既解決了名字讀音的困難,同時引出文章主人公,匯入新課,節約了時間。

  二、抓住中心,質疑解疑

  把文中普羅米修斯的話:“為人類造福,有什麼錯?我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決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作為普羅米修斯的名言切入文字,問學生讀了這段話,想了解那些問題?學生透過自己提出問題,再帶著問題去朗讀課文,讓學生邊讀邊解決問題,使他們感到讀書是可以解決問題的,從而增強閱讀的興趣。

  三、梳理人物,概括內容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先讓學生圈出文中寫了哪些神?再簡要地說說普羅米修斯和其他神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交流的時候引導學生用幾個簡單的詞語概括普羅米修斯和眾神之間的關係,最後連起來說一說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種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適用於“線索多,人物多”的故事。透過小結,不僅交給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也為本單元學習目標之一“複述課文”打下基礎。

  四、問題切入,品詞析句

  品讀課文時抓住同學們剛才提出的問題深入研究,問題預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造了什麼福?普羅米修斯為什麼要為人類造福?為什麼他決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普羅米修斯為什麼會說這句話?普羅米修斯忍受了那些痛苦?本課時主要圍繞“普羅米修斯為什麼要為人類造福(取火)?他又是怎樣為人類造福(取火)?”展開教學。

  表面看起來,這堂課上得還算順利,可是順利的背後也隱藏一些弊端,如“牽得過緊”。在研討“普羅米修斯為什麼要為人類造福(取火)?他又是怎樣為人類造福(取火)?”這兩個問題時,可以放手讓同學們默讀課文一二段:

  (1)在課文中用橫線劃出我們看到的古時候人們生活的兩個畫面。

  (2)想一想,那是怎樣的兩個畫面?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虞大明老師說:“閱讀教學要把批註進行到底。”同學們透過“批註”和交流,再把這兩幅畫面讓男女生對比讀,更能感受到,人類沒有火的悲慘而有火是多麼的幸福,從而深深地感受到,普羅米修斯為人類造福的偉大。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7

  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啟用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呢?首先我用圖片和影片資料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影片,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透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著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的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或對照影象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8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案,並從中受到啟示: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保護好環境,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培養環保意識,激發保護母親河的責任感。在教學中,本人的教學簡單。因為本課是說明文,在寫作上文章條理清楚,材料確鑿,資料詳實,字裡行間包含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同時也是用了比喻,列數字等說明方法,在教法上不需要太繁雜的程式,緊抓“一支筆”一個“讀“字”勾畫、批註、查閱等完成本課的主要教學方法。學完本課,學生的作業完成很不錯,針對本人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弄清教材本身特點 ,依據生活而施教

  本課就一個難點,為什麼說引起黃河變化的兩個原因是相互作用的關係?只要透過“讀讀勾勾”“寫寫畫畫”並即可“讀”主指默讀,勾出重點詞句,畫出質疑的地方,“寫”自己的讀書體會。學生透過讀是不難弄清該關係:黃河由好變壞,從表面上看是嚴重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而究其實質,加劇水土流失的又是人類,無形中使本已糟糕的自然條件變得惡化。週而復始地破壞和相互作用,最終導致黃河與人類自己的災難。引導學生“釋難”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可如今卻成一條禍河,成了一把懸在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頭上的利劍。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充分認識到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關心黃河母親,關注環境保護,認識到人類活動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吧!鼓勵學生倡議,拯救黃河,拯救我們身邊所有被破壞的自然環境環境”。比如:每天下午還未到放學,我們的校園裡,到處是紙屑,白色塑膠糖包裝觸目皆是,狂風一起,漫天飛舞,讓人頓生“骯髒此地即為別”的心緒。然而從這的是,凡到這裡遊覽的人都患有同一種怪病,經查多年前,這瀑布底下是垃圾處理場,現在埋葬於地下的塑膠袋開始腐爛放

  二、讀寫相融,感悟文章妙筆

  每學一篇課文,作為語文老師都不應該放棄文章中的優美筆觸。本課在寫法上,就是用事實講道理,本文是一篇闡述事理的文章透過列舉調查資料,科學研究結果等大量事實,說明黃河水由好變壞的過程,告訴我們要保護環境,不要自取滅亡的深刻道理,那麼,怎樣用事實講道理?

  首先要用真實的事例,不能摻雜虛構成分。事例中所提供的現象要屬實,資料要準確,不能含糊其辭,要使人信服。其次在闡述的過程中要有條不紊,思路清晰,一般寫得比較客觀,筆調平實嚴整,不加誇張和修飾,目的是使人有所知,接下來要恰當地使用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等多種說明方法,擺事實講道理。用事實說話,使道理深入人心。比如:《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就使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說明人類活動的範圍很小。用“礦物資源的無節制開採能及濫用化學品造成生態災難”等,事實告訴人類要精心地保護地球,在事實面前,人們才會相信,才能意識到危機,在這個環節,本人做到了實地指導“還我清清的小河”“校園是成長的樂園”“地球媽媽的呼救”等習作題材。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9

  本課主要講一位聾啞青年是如何觀魚畫魚的,讚美了他做事一絲不苟、全神貫注、持之以恆的精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習人物的精神品質,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和神態的。在閱讀了課程標準和單元導讀後我確立了4個教學目標。

  一是結合上下文體會“一絲不苟、忘我、融為一體”三個詞語的意思;

  二是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裡”之間的關係;

  三是學習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神態和動作的;

  四是培養學生做事專注、持之以恆的品質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遊”和“畫”的對比朗讀;想象魚的動態的詞語進行擴充套件讀;將文字還原成真實的畫面來讀;透過音樂感受文字來讀。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滲透,即抓住關鍵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讀書,整體感知,互相交流。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不懂的問題,並且透過再讀書自己解決問題。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再透過相互合作學習,嘗試解答。課堂上也應有生生互學的場面。組內解決不了的共性問題由小組代表寫在卡片上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共同梳理排序。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多給學生活動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克服課堂上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的現象。

  一節課下來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對學生評價的語言欠缺,讀中感悟落實不到位。同時也認識到,課堂教學中,教學機智十分重要。我們一直說:備課,最重要的是備學生。但是,我覺得,教師的備課,除了要備教材、備學生,還要備自己。因為,教師是教學內容的設計者,必須準確地把握教材,瞭解學生學習的特點,才能採取合適的教學手段,設計精彩的課堂語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老師牽著走。同時,教師還要有收放自如的應變能力:當課堂中出現問題時,要及時解決,讓課堂教學始終圍繞一條主線,把教學目標貫穿在各個教學環節之中。

  語文,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一次的遺憾和失敗,雖然讓我心情沉重,但也讓我在語文的教學之路中不斷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帶來思考。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0

  本組課文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主題,從不同角度描寫了鄉村景色和生活,表達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由衷地熱愛、讚美與嚮往之情。但每篇文章的寫法各具特色。

  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們根據大多數孩子對農村生活不了解的特點,一是引導學生透過課文,感受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二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能抓住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是透過怎樣樸實而又生動的語言展現鄉村生活的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三是結合綜合型學習讓學生透過已經學習的鄉村田園景色,到實際生活中再次去感受,去領悟。

  一、反思教材

  新教材的優點是改變了老教材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傾向,強調了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教材還注重學生的人格培養,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例如語文園地中的習作,改變了老教材習作的獨立性,而新教材的習作是與口語交際融合在一起的。這樣對提高學生的習作大有好處。同時,這冊教材也存在不足,例如:《語文園地六》的習作,讓學生寫田園風光或鄉村景色,對大多數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來說,缺少對農村的生活體驗,只從書中瞭解是遠遠不夠的,給孩子的習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教材在編寫時要因地制宜,找出適合農村或城市不同地域的學習內容。

  二、、反思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改變了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的,而不是自己學會的傳統教法。在教學中採用的“先學後教”形式,課堂中“三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體現了新課程強調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理念,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透過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動腦、動口,加之教師適度的引導、點撥、強化,在完成教學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多方面能力。

  三、反思本單元教學中的困惑

  1、教法與學法的困惑

  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但在合作的過程中,一些後進生坐享其成,只等優生的答案,不願意思考,這樣可能會導致“優生更優,差生更差”的狀況。

  小學語文課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例如: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某一段,再如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表面上看,教師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教學方法有時是走過場,缺乏實效性。

  再如,在本單元教學中,在小組彙報時,學生彙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指導什麼,教師出現了“放而不收”的現象,處在被動地位,這樣的教學怎麼能有益有效呢?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鬆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就讓出主導作用,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時沒有把握好教與學之間的“度”。

  2、作文指導與學生寫作的困惑

  一提起作文,多數語文教師都有同樣的困惑,作文應該怎樣指導學生才能會寫,指導細一點吧,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都差不多一個內容,不細指導,差一點的學生根本不知從何下手。可是作文教學又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箇中心環節。

  對學生來說作文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的確,提高一個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難在一朝一夕完成,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經過十幾年的教學實踐。在作文教學中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1) 讓學生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讓班級的圖書角發揮作用。每學期我都讓學生每人拿兩本以上自己喜歡看的書,放到圖書角,大家換著看。書的內容不要限制,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有人喜歡“大江東流”; 有人喜歡“小橋流水”。個人有個人的興趣,個人有個人的口味。我們不必強求一致,只要有益的,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無害的都可以。看什麼書都增長知識。

  (2)讓學生多積累

  語言在於積累。讓學生每天積累一個成語,一個名言警句或一個好的片斷,隨著時間的拉長,積累量逐漸增大。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學生的語言就豐富了,寫作時就有話可說。

  (3)把每篇課文當作一篇習作的例文來分析

  教師要告訴學生,老師領你分析課文,實際上就是在教你學寫作文。在分析文章的過程中,讓學生清晰地知道作者的寫作思路,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是怎樣寫的。這樣就為他們自己動筆寫時,屢清了思路,打下了基礎。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們在不斷磨礪中取得點滴的進步。教學這條路沒有捷徑可走,唯有目標堅定,腳踏實地,才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1

  前天的語文課上,我教學了《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我先讓學生透過自由讀的方式整體感知了課文,接著,我又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看來都有了結果。於是,我就組織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課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哪出了差錯導致課上的這麼不順利?我思考可能是因為我首先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備教材備得很細緻,備學生卻不夠。《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整篇文章的字裡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讚美之情。而學生年齡小,接觸到的自然景觀不多,很難把文字元號轉變成美麗的風景畫面,讀書也就不能深入,缺少個人體會和感悟。

  如果,我選擇調動學生想象的教學方法,效果應該好一些。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讓學生經歷一個自讀自悟的過程,由一個畫面與文字不斷轉化,就是學生一個感情體驗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學時,讓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關鍵詞句默讀課文,勾畫圈點,然後透過放聲朗讀,讀出對天山的獨特感受。同時,將讀書與說話自然融合,說一說對讀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理解。相信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就課文內容中優美的語言描寫,發表自己的理解,繪出最美的想象。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因此,備學生和備教材是同等重要的。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2

  只要是作文課,學生頭痛,老師也頭痛。學生頭痛不知道怎樣寫,我頭痛不知道怎樣教。向同年級的潘老師請教,她也說作文教學真頭痛,所以我一直有點畏懼上作文課。

  第四單元的教學結束了,又該是寫作文了。這次的習作內容是看圖寫作。提供了一個背景:1937年8月28日,抗日戰爭爆發。圖中只有一個小孩子,旁邊是一片廢墟。本來我想照老方法,讓他們先看要求,再讀兩篇範文,讓他們動手寫就是了。可是當我在黑板上寫下“上海火車南站”時,頭腦中突然有個想法,於是便開始了我的作文教學。我沒讓他們看圖,只在黑板上寫下了“上海火車南站”幾個字,問道“你能說說傷害火車南站平日的樣子嗎?”同學們馬上舉起了手,“人山人海、出門旅行、回家鄉”等各種情況都有。我又寫下了“抗日戰爭爆發”幾個字,問:一旦戰爭爆發,你能想象火車站的情景嗎“四散逃命、東奔西跑、跳火車、擠火車、炸彈、子彈、血流成河、一片廢墟”等等會發生的現象都說出來了。於是我便請他們看課本的那幅插圖,看這個小孩,想想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故事。

  課後我反思了這次的作文教學:有別於以往的是,我集中了集體的力量,充分發揮了大家的想象,讓敢想的有機會大膽表達,讓不敢想的有機會傾聽,這樣,學生的資源被利用好了,我的教學就容易多了。另外,教學設計也很重要。儘管我這只是靈光一現,但至少證明了我們老師的努力還是能提高學生的水平的,問題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去做,去備課,肯不肯為學生去花心思做。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3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及演變的過程,告訴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這是一篇屬半獨立閱讀性質的課文,放手讓學生自學,引導學生把在講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進一步實踐和運用。黃河的變化給我們的教育是慘重的,給我們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導學生舉出人類破壞大自然而受到懲罰的例子,說說怎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群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力求主線明確,目標定位準確,按照從整體一部分一整體的結構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透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等過程,理解文章內容。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不足之處:總是講過之後,才想起要板書,和教學內容嚴重脫節,這也暴露了自己在這一方面的不足。可能平時的教學中自己懶散慣了,以至連板書也跟不上了。另外,板書的字跡潦草,也暴露了自己書寫粉筆字這一基本功的功底,真有點丟醜的感覺,以後要在這方面加強練習。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

  在學習蝙蝠是怎樣探路的內容時,組織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合作研究性學習,使學生能夠分工合作,在互相研究探討交流中把問題弄清楚,並完成表格。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4

  小小新聞釋出會教學反思

  在這一節課的學習中,透過講述新聞釋出的要求、交流新聞、開展新聞釋出會等活動,增強了學生的表達、傾聽和與他人交往溝通等能力,初步掌握了主持人、新聞發言人及提問人的交流方式和交流技巧,在口語交際過程中,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表達、傾聽和與他人交往溝通等能力。

  習作教學反思

  在這次習作中,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在合作中積累了寫作的材料,明確了寫作的任務,在透過讀——改——評的方式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修改作文,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整理、組織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透過看圖說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發他們痛恨戰爭,同情戰爭中的無辜者的情感,理解了人們對和平的呼喚。

  語文園地四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學習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發現了比喻句表達的不同的感情色彩,瞭解了成語的含義,並能試著運用,透過寬頻網,瞭解了戰爭帶來的危害,感受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並能緬懷那些為消滅戰爭、保護和平而戰的英雄,激發了學生從小憎惡戰爭,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5

  這篇略讀課文節選自作家管樺寫的同名中篇小說,選入課文時有改動,講的是在那戰火連天、槍炮轟鳴的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的少年雨來,聰明勇敢,游泳本領高強,為了掩護革命幹部,機智地同敵人作鬥爭的故事。本文篇幅較長,因此要訓練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瞭解內容。抓住重點部分導讀。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地與文字“對話”,為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豐富學生的精神底蘊,確認價值指向的導讀目標。引領小學生在與文字的對話中,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體悟與對流,有美感的激發與生成。

  這篇課文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強。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根據課文前“連線語”的要求自讀課文。然後鼓勵學生用學習《夜鶯的歌聲》的方法也試著給每一部分加一個小標題。因為有了上一節課的經驗,先概括寫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再提煉最簡練的語言擬小標題,所以比較好。

  接下來我從題目入手:課題中有一個關鍵詞“英雄”,你覺得文章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雨來是個小英雄,快速地默讀課文,把相關的句子畫下來。在交流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找到相關的句子。學生談完體會後我引導學生髮現這些表現雨來英雄的句子大多都在故事三掩護李大叔和故事四勇鬥鬼子上。既然從這兩個故事中就可以體會到雨來的英雄形象,那麼課文為什麼還選了另外幾個故事呢?快速默讀課文,思考這一問題。開始,學生還表情疑惑,不一會兒,用小手舉起來了,又過了一會,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老師,我知道為什麼寫雨來游泳本領高。如果雨來游泳本領不高的話,那麼他很難逃脫,同時也表現了雨來很聰明,很機智。”有的說:“老師,我知道為什麼要寫雨來上夜校讀書。因為是上夜校讀書使雨來知道,身為中國人,就應該愛自己的祖國。也正因為雨來熱愛自己的祖國,所以在掩護李大叔上,在與敵人的鬥爭中表現得那麼勇敢,寧死不屈。”還有的說:“我知道為什麼要寫後兩個故事。因為聽到槍聲,全村的人都以為雨來死了,都為雨來感到惋惜,雨來的小英雄形象體現得更為深刻,所以安排了第五個內容。而雨來機智逃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更體現了雨來的機智勇敢。”“說的多好呀!其實作者安排每一材料都是有目的的。老師更佩服你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另外,我還抓住文中的幾處景物描寫,一是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的美,開展小練筆,恰當地使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鄭贊同學這樣寫到:“清晨,被朝霞染紅了臉的小池塘裡,魚兒在水中慢慢地遊蕩。美麗的荷花不時擺動優美的身姿,好像在與朝霞媲美。啊,多美的早晨呀!”子康同學這樣寫到:“荷花開的時候,它展開自己那嬌嫩的花瓣,非常耀眼!遠遠望去,靜靜的荷葉上就像躺著一位睡美人。風一吹,荷花就在池塘裡跳起了婀娜多姿的舞蹈!”陳威寫到:“太陽下山了,天空出現了火燒雲,像一團團火焰。火燒雲倒映在家鄉的小河上,像許多快活的小紅魚在遊動。河邊的蒲公英被火燒雲染上了紅色,被風一吹,在空中翩翩起舞。”二是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這麼美的家鄉誰會不愛呢?誰會讓他人任意踐踏呢?也正因為如此,雨來才與敵人進行頑強的鬥爭。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6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科普課文,課文層次清楚,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提出飛機為何在夜間飛行這一問題;三次特殊的實驗;受蝙蝠的啟示製造出了雷達。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訓練重點。其次,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再次,適度進行拓展,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就領悟各種學習方法了。

  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後,就讓他們連起來說一說,並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後的自己閱讀中也可以試試。

  二、 巧設質疑,激發興趣,引發探究。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我利用電教手段,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誘發學生的求知慾。一上課,就播放在晴朗夜空裡,一隻蝙蝠在愉快地飛行,一架飛機穿梭夜空,平穩的飛行,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後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現代交通工具,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絡呢?有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於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三、注重自主學習,強化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透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實現自主性的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於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絡,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其個性,培養其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透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

  曾有人說,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7

  《花的勇氣》這篇課文細緻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從只見綠地不見花時的失望、見到花兒藏身於草下時的吃驚,到離開前仍不見花兒冒出來時的遺憾,再到看見花的原野時的驚奇,最後被花兒的氣魄所震撼,進而閃現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氣!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的意思,教學的難點是理清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理解變化的原因。因此我在教學此課時,首先按照閱讀提示的要求讓學生初讀課文,說一說作者在維也納經歷了一件什麼事?然後畫出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聯絡上下文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失望 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

  遺憾 花藏在草下

  驚奇 冷風冷雨中冒出來

  心頭怦然一震 花的勇氣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情感線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抓住重點詞句反覆品味,如“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我用手扒開草一看,原來青草下邊藏著滿滿一層小花”“我想它們剛冒出來時肯定很壯觀”“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兒一下子全冒了出來,頓時改天換地,整個世界鋪滿了全新的色彩。”等,教學時,我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品讀賞析,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感受本文語言之美,領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教學時應以讀為主,特別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失望──遺憾──驚奇──心頭怦然一震。

  透過反覆誦讀“心頭砰然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麼,是勇氣!”瞭解這是全文的中心,是作者對生命的感悟。

  最後讓學生自己談感受,讓他們明白花都有如此的勇氣,我們更應該有勇氣面對困難和挫折。無論你多麼弱小,無論你遇到什麼挫折,只要你有勇氣就會有希望。談到激情處我順勢讓學生課後寫一篇讀後感,大多數學生都能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寫感受,感情真摯,內容充實,效果很好。

  遺憾的是課文較長,含義較深,一節課內沒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品讀賞析,積累運用。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8

  《花的勇氣》是一篇略讀課文,選自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課文生動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從只見綠地不見花的失望,見到花兒藏身於草下時的驚喜,到離開前仍不見花兒冒出來時的遺憾,再到看見花的原野時的驚奇,最後被花兒的氣魄所震撼。作者在愛花——尋花——盼花——看花的過程中,被小小的花兒傲風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閃現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義就是勇氣。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的意思,教學的難點是理清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理解變化的原因。因此教師在教學此課時,首先按照閱讀提示的要求讓學生初讀課文,說一說作者在維也納經歷了一件什麼事?(這篇課文細緻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教師本打算要學生根據黑板上的板書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但學生也許預習透徹吧,直奔主題說出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氣。)然後畫出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聯絡上下文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情感線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抓住重點詞句反覆品味。這篇課文的語言準確生動,耐人尋味,如“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我用手撥開草一看,原來青草下邊藏著滿滿一層小花”、“我想他們剛冒出來時肯定很壯觀”、“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兒一下子全冒了出來,頓時改天換地,整個世界鋪滿了全新的色彩”等,教學時,教師讓學生找出兩次作者看到花的詞句進行品讀賞析,與學生進行交談探討,感受本文語言之美,領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教學時以讀為主,特別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失望——驚喜——遺憾——驚奇——怦然一震。

  透過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就是勇氣。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9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兒童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的理念。

  古詩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裡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透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資訊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憶江南》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⑵ 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0

  葉瀾老師曾經說:“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啟用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為生命的湧動。”

  《觸控春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故事很簡單,講一個叫“安靜”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滿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隻蝴蝶又把它放飛的故事。作者以別於常人的細膩的眼光捕捉到了一個盲女的一個小小的動作,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被這一小小動作所感動著。

  教學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說說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樣的。今天老師就同大家跟隨安靜去觸控春天吧!從盲童安靜觸控春天入手,讓孩子們感受安靜創造的奇蹟,抓“穿梭、極其準確、竟然”等詞語重點品讀三個句子,追問她創造奇蹟的原因,想象畫面,感情朗讀,效果較好。

  教學中我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字,重點透過朗讀品味,想象畫面,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作細緻的咀嚼、推敲,體會文字內涵。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想象的翅膀展開以後,又引導學生誦讀、品讀、想象讀等等,帶領學生以讀悟情,以讀生思,在讀中品,品中讀。經過學生自己的朗讀體會,無聲的文字轉化為了有聲的鮮活的語言。讓學生走進了文字,走進了安靜的內心世界,平面的文字變成了立體的畫面。

  這就是我的一節語文課,一個蘊藏著精神的無限自由和生命的無比美妙的語文課。學生徜徉其間,浸潤其中,以情悟清、精心契心,在語文對話中得到精神的滋養、享受生命的愉悅。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1

  《桂林山水》是本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它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整篇以總分總的寫作手法,向讀者介紹了桂林的山和灕江的水,讓人們身臨其境,感受桂林山水的秀美。本文開頭用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統領全文,教學本篇課文,一是讓學生透過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二是讓學生透過品味詞句,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這篇課文整體結構工整,句式相似,很容易找出桂林山水的特點,這對於學生背誦課文來說,是有很大好處的。在感悟課文之前,我先範讀了一遍,關於課文中幾處啊的變音,我也重點強調。學生們對啊的如此變化之多感到驚歎,這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而之後在學生們讀文的過程中,他們也非常準確的讀準了字音。

  對於沒走出過自己家鄉的同學們來說,光從想象美景是有一定侷限性的。因此,在課前給同學們看一些桂林山水的風光圖片,有了直觀的感受,學生的感悟自然更深,更能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義了。

  在教學中,讀是主要的,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首先是讓學生自由朗讀,對整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透過讀為學生展現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著師生對讀,學生品讀、評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

  透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朗讀是理解內容的最好方法,是體會作者情感的最佳途徑,在今後的教學中,依然要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2

  《桂林山水》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文章不僅短小精悍而且結構明瞭,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寫作:開頭以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並總領了全文,二三自然段分別寫桂林的山與水,最後一自然段進行總結。文章還有一大特點就是二三自然段句式相同,有利於學生記憶。當然對於四年級的學生,透過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不是難事,但瞭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卻是一個難點。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設計教學過程時,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讀通課文,學習生字新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進入分段研讀階段,然後把指導背誦與理清文章的結構聯絡起來,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練習背誦。最後,讓學生讀一讀閱讀連結,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並引導學生結合這首詩的內容,進行再創造,也寫一首詩描寫灕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設計歸設計,真正教學過後,才發現自己的教學過程當中存在諸多不足。

  這一課內容簡短,結構清晰,只有四個自然段,我想對於讀通課文不會太難,所以,沒有佈置學生預習。但我卻忽略了經過一個假期學生也許對讀課文已經生疏了,再說是四年級的學生,朗讀水平還不是太好,以至第一課時在讀通課文這一環節學生錯誤百出,費時太多,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學習生字新詞沒有很紮實地完成,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也只是粗略地讓學生了解了一下。

  在第二課時學習第二自然段環節,我先讓學生了解灕江水的特點,然後說說你從這一段話有什麼發現,學生各抒己見,不用老師講解,就把作者所採用的寫作方法總結了出來。接下來,我要求學生仿照這樣的句式,來說一段話。這可難倒了學生,教室裡一片寂靜,好半天,才有一個學生舉起小手,站起來說了一段不太完整的句子。課後,我反思這一環節,感覺自己有些操之過急,在學生剛剛接觸,瞭解到排比句,就讓他們來寫,確實難度太大。我應該在學習完第三自然段後,在學生對這種句式有了更深刻地體會後,再來試著說一說,寫一寫。我想效果會好得多。

  本課語言優美生動,適合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來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感情。但由於沒有把時間合理地利用,以至在學生體會寫法上過於繁瑣,沒有好好地讓學生讀書,當然也就更談不上讓學生背誦,讓學生閱讀“閱讀連結”後進行再創造也成了一紙空文。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想在時間安排、環節設計中都要認真思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課文內容的重點出發,力使自己的教學簡單有效。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3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呼喚和平的詩,它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揭示了戰爭給自然世界帶來的種種不安寧,發出對和平的呼喚。全詩共五個小節。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小節)描述了戰爭給自然世界帶來的種種不安寧。第二部分(第五小節)發出祈盼,讓戰火中的孩子和我們一樣在鮮花中讀書,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

  二、教學策略及反思

  1、緊扣“春天”,激發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注意情感體驗,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在設計本課教學過程當中,我緊緊抓住了“享受春天”──“春天幻滅”──“再享春天”這一情感主線激發學生憎惡戰爭,希望和平的情感。先讓學生學習改編的詩歌《享受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再學習課文1~4小節體會戰爭的苦澀,將其原有的美好與寧靜的景象與因戰爭遭破壞的景象加以對比,併發出痛心的疑問:這究竟是為什麼?最後,在學生感受戰爭的殘酷後激發學生說出心中的希望,停止戰爭,還孩子一片純淨的天空。

  2、“讀悟”為主,促進內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設計中,堅持“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透過讀有所感悟,透過感悟促進內化。本課教學設計中,閱讀形式多樣,我原想注重學生個性化朗讀,但實際教學中,因為開課初我提出在本節課中與學生PK聲音的大小,學生為了贏我“大合唱”的時候居多,沒有實現個性化朗讀。

  3、展開想象,仿寫小詩:

  在學生多種方式朗讀,熟悉內容及詩歌結構後,我讓學生想象:戰爭還讓我們周圍的那些地方發生了改變,展開想象,4人小組合作,仿寫詩歌。我事先把仿寫的格式列印好分發給學生,仿寫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仿寫第1——4節和仿寫第5節。

  讓小組合作完成的原因:一是小組成員是按好中差搭配的,合作完成降低了差生仿寫的難度;二是可以節省時間;三是便於仿寫後組合成一首詩歌。在學生寫時,我趁機出示“詞語超市”,給學生4組詞語供學生選擇使用,也降低了學生仿寫的難度。最後,我讓學生把自己寫的詩歌組合成像課文一樣的一整首詩,並誇他們是小詩人,極大的激勵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從學生的作品看,這個“詞語超市”的作用還是顯而易見的。

  這種感情色彩比較濃重的課文,我想依託音樂和圖片來渲染氣氛,創設情境,達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我原想用自己的語言來給學生作很好的典範,可因為教案不熟悉,說起話來前言不搭後語,沒有起到示範作用,以後還要錘鍊自己的教學語言,做到簡練而有感染力。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4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語言十分風趣的筆記,昆蟲學家法布林在文中大量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

  教學成功之處:

  一、抓題眼“住宅”,激發興趣:

  本文的題目比較新奇,揭題之後的質疑,可以在學生心目中設下懸念,引發探究的興趣。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絡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說說各種動物住處的稱呼,比如:圈、窩、廄、欄、巢、洞等,喚起學生故有的知識,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二、從“住宅”入手,瞭解特點:

  在學生細讀課文時,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讀懂的文字旁邊寫上見解和感悟。標記出不理解的句段並提出問題。小組交流並解決問題、老師歸納關鍵疑問。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老師歸納出具有共性的重點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它是怎樣選址的?它的住宅有什麼特點?蟋蟀是怎樣挖的?他的住宅為什麼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我循著作者的思路,在學習“住宅特點”這一部分,我出示課件“住宅圖”,讓學生勾畫描寫住宅特點的語句,透過讀句子,說特點,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有些住宅特點,課文直接告訴了我們;有些特點,我引導學生要聯絡上下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加以理解和概括。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積極地用心體驗、思考、歸納,透過學生彙報交流、師生評價,一生不肯隨遇而安的蟋蟀將活生生地出現在學生面前。

  三、品語言特色,突出重點:

  法布林的出色成就不僅在昆蟲學上,還在於文學上。本文雖然是說明性的文章,但更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課文中的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文章涵蓋著作者濃濃的情懷。文中許多詞語和句子都寫得別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句話我要求學生們反覆閱讀,運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結合體會段中的“臨時”“隱蔽所”“得來不費功夫,棄之毫不可惜”等體會“不肯隨遇而安”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就這樣讓學生在“字字珠璣”中品味語言精妙,感受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我們對這小生命的敬佩。從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特點來感受蟋蟀的聰明才智和建造出這樣的住宅簡直是一個奇蹟,所以說它是偉大的工程一點也不誇張。

  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1、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

  2、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存在前緊後松的現象。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5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並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 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讀完,我都能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但是透過今天的課堂教學,我卻感受到孩子們沒能真正走進文字,沒與作者產生共鳴。

  這與孩子們遠離戰爭有關,更與老師的引導有關。反思自己的課堂,該如何加以改進呢?我們強調對文章的“感悟”,“感”是對文章的感受,“悟”是對文章重點詞句的理解。怎樣讓學生感悟呢?就應該讓學生去讀,從文字中感受作者的心聲。老師首先要悟,“要把自己當成一個不會讀書的孩子去悟”,去尋找文章中的字眼,比如文中作者三次提到了鮮花,兩次提到“藍盔”,我都沒有加以引導,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教案匆匆地進行,這樣學生就沒有情感上的變化,由悲轉化為恨,也就無法與作者產生共鳴。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入到文字中呢?

  比如可以讓學生想象,當他們一家人手捧鮮花,滿懷喜悅地來到機場迎接爸爸,看到的確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此時此刻,假如你就是雷利,你會想什麼?說什麼?我想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產生共鳴。再如,學完第一部分,可以這樣問:“假如沒有戰爭,假如爸爸還活著,他會取得哪些成就?”引導學生感悟到就是這樣一位熱愛和平的勇士、一個可愛可敬的爸爸、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才,就這樣被戰爭奪去了生命,再也不能回來了,此時此刻,你想說點什麼?

  我想學生帶著這樣的感情再去讀書,學生就很容易動情。另外對於世界並不太平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自己補充了資料,還應該讓學生補充資料,這樣才能感悟,使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到讀透。今天的課給了我深深的思索,“上好一節課真難”是我最大的感受。但我會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嘗試,不斷提高。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6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教學的成敗取決於學生是否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麼,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下面我就談談一下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貝瓷棖榫,導情激趣。

  我們常說"萬事開頭難"的確如此。一個精彩的開場白可以大大的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投入到自主的學習當中。因此我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物件的不同設計不同的匯入方式激起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例如:在上一節口語交際課"編故事"時我在課的開始設計了這樣的開頭"同學們老師最近又有了一項新的愛好,今天我把我的作品帶來了你們想不想看看。"同學們都好奇的期待著,這時老師適時的運用資源課件出示用的各種畫面再加以相應的配音,聲情並貌,生動有趣。同學們看得津津有味,這樣大大的調動了同學們編故事的興趣,他們一個個躍躍欲試,求知慾空前的高漲,收到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科學,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指導點撥,自主探索

  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自主理解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存在的疑難,充分發揮遠端資源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課堂的重難點。

  四、重視朗讀感悟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為了使這些精彩之處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在朗讀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7

  面對著期中語文試卷,幾多感慨,幾多欣慰,幾多憂愁,幾多辛酸。原因是小學四年級是一個過渡的年級,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有了新的變化。這微妙的變化,學生也起了變化,兩極分化明顯,為了不讓每個學生掉隊,在教學的多個方面我進行了探索,下面談一談我的做法: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學段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透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面對學生差異

  對於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於學困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嚐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願意學這門學科。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試著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等,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三、結合多元智慧更好理解文字。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學科聯絡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說一說,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語文教學中,三年級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較困難,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誇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學完一篇課文,讓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在課堂上表演,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記憶,從中也加強了肢體運作智慧、交際智慧和語言智慧。

  2、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著一個新領域的開闢”。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絡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慧,同時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慧、交際智慧得到了培養。

  3、新課程“以人為本”,閱讀教學“以讀為本”。“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後,再換個角度想,假如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裡,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四、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

  我在教學中,我儘量把學習的程序還給學生,把說話的舞臺讓給學生。我們常說要“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比如,教學《平分生命》一課時,我是這樣教學的:課題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自學生字新詞,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說說你讀懂了什麼,感悟到了什麼,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語文的敏銳性。在整個教學程序中,我始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抓住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表情的語句,瞭解他當時的複雜心情。質疑、圈畫、思考、討論、交流……加上足夠的時間保證,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廣闊的空間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

  總之,新教材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教法上多創新。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8

  新課標語文教材中,古文特別是古詩詞歌佔有相當的比重。古詩詞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於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藉助工具書等可以理解相關的字詞,但對詩詞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從而給孩子們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礙,這也成了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

  本期聽了我校江老師的一節古詩教學,對比江老師的課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古詩教學有了些新的思考。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重現古詩意境,幫助學生整體感知古詩。

  近年來,隨著教育技術能力的提高,多媒體在教學中應用開始普遍,在古詩詞教學中合埋運用好多媒體,不僅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更能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裡有一句千古傳誦的佳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如何理解這句詩的意境,不管多少語言,在這裡都顯得多餘。江老師沒用語言,只用了一段動畫:開始是星星點點的嫩綠出現,逐漸佈滿大江兩岸,接著或遠或近,或墨綠,或深綠……充滿生機的綠意呈現眼前。孩子們全部被這片美景深深吸引。這種動態的綠,這種鮮活的綠,才是詩人真正要表達的,而江老師巧妙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輕易的突破此難點,讓學生真正體會了此佳句的意境。

  類似此類方法,江老師在本節課還有應用,比如播放“故鄉的雲”,讓學生體會常在外漂泊的遊子的思鄉之情。

  二、加強誦讀訓練和指導,體會古詩情感。

  古詩文誦讀,在香港,在世界其他地區,是作為華人教學的必不可少的重點。古詩詞本就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琅琅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同時,吟誦古詩詞,既能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更能增加他們作為華夏兒女的民族自豪感。但在教學中如何突破,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

  要有感情的朗讀(或誦讀),理解和體會文章表達的意思是必須的,而理解和體會的深度直接影響到朗讀(或誦讀)的效果。江老師在指導朗讀前,叫全體學生閉上眼睛,然後自己以一段深情的敘述,啟發孩子們想象:詩人所處地方與家鄉的位置和距離,詩人想到的家鄉的美景,明月高掛夜空,詩人不知何時歸家的愁悵……孩子們完全體會了詩人當時的情感。接下來的朗讀訓練就顯得輕鬆而又高效了。

  當然,江老師的這節課還有許多成功之處值得我去學習、也有許多細節值得我去思考。限於時間,本文中只說出了我體會最深的兩點,不斷回顧別人和自己的教學,不斷思考教學,才會真正理解教學。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9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對課程改革的熟悉還不夠深刻,但經過不斷的學習,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長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個佈滿生命張力的語文課堂。如今的課堂,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學生的合作學習,更有學生的創新學習,課堂氣氛的活躍、和諧,教學民主,新課程理念讓我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課程改革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開放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課堂要展現給學生一個“佈滿激情的我”,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自身也要佈滿激情,以自身的情感帶動學生,讓學生布滿熱情的學習。教師透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愛好,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多給孩子提供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利用好教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與此同時,我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教師在教授文字的同時,也要留意要讓孩子們把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把作者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學會感悟。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絡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切忌冷言冷語、病語、髒語等,使用不規範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因此,教師要多使用一些具有鼓勵性、激勵性和啟發性的語言,幫助孩子樹立自信,鼓勵他們積極主動的思考,當碰到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時,更是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學生克服難題。

  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並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

  教師應該熟悉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絡,而不應侷限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學生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但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因此,也要求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

  以往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教師的“講”,不管學生能不能聽懂、記住,都只是一味的“填鴨式”教學;而在新課改理念下,課堂教學則是要充分地體現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一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真正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更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更注重一些與現實生活相關的知識的傳授,既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也可以幫助孩子積累一些生活中的知識。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熟悉到新課改的理論和實際聯絡得還不夠密切、充分,在實際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誤區。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內涵深刻的事業,是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改進的,因此,我們要做到邊實踐邊反思,邊反思邊實踐,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小學語文新課改健康、持續、高效地向前推進。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0

  在教學中我發現聾生在朗讀課文時會出現讀不通、讀不準的情況,表現為:

  (1)頓讀:一字一頓地讀。

  (2)讀錯:添字、漏字、讀錯字、顛倒重複。

  (3)讀破:停頓錯誤,把句子讀得支離破碎。這些情況,雖然健全學生也會出現。但聾啞學生出現這些錯誤的頻率之多、情況之普遍遠遠超過健全學生。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發音器管不靈活,氣流控制不自如;另一方面,是因為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弱。聾人學漢語,彷彿是外國人學中文,是第二語言的學習,他們在學習時出現的一些錯誤,常常是健全人所料想不到的。我透過學習、觀察、不斷總結學生的這些特點,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從啟發理解入手,透過具體形象的指導,採用不同的形式,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聾校教材所選取的課文,或反映祖國河山的秀麗壯美,或歌頌勞動人民的勤勞、善良、聰明才智,或讚美英雄人物的豪情壯舉……學生在學習、朗讀這些課文時。用心體會、感同身受,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淨化了學生心靈,陶冶了學生情操。

  還有,聾生聽不到廣播;聽不到別人的談話;看電視時只見到圖象,而聽不到各種聲音……,聽力障礙極大地限制了他們學習語言的機會,使得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地習得語言。因此,聾校的語文教學絕不能僅僅侷限於教材。教材只是個例子,而不是語文教學的全部憑藉。語文學習一定要與生活相結合。聽力障礙使得聾生語言形式與語言內容相脫節,已有的經驗和先前的知識,很難透過語音這一中介快速提取。聾校語文教材中所有的看圖學詞學句以及許多課文都來自日常生活。課堂教學中已有的經驗是開展學習的基礎,所以聾校語文教學要與生活相結合。我充分運用直觀性原則,使學生調動多種感覺器官去感知學習物件,獲得充分、全面的感性認識,激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依據教材與學生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還巧妙地、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去扮演角色。學生透過擔當角色,很快理解了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體驗角色情感。語文離不開生活,生活處處皆語文。教學中,緊密聯絡生活,不但有助於學生理解語言內容,提高學習效率;也拉近了語文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覺得語文是那麼自然、那麼可親,語文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便會自覺地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積累,在生活中運用。

  聾啞學生學語文很難,他們尤其需要激勵。法國教育家第惠斯多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當聾生朗讀不流利,回答不正確時,老師給予期待性、關懷性的評價,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有勇氣追求成功。當學生有了進步,尤其是那些學習困難學生即使有一點微不足道的進步時,一個微笑,一個翹起的大拇指會給學生多大的激勵啊。

  將新的育人觀、課程觀、教學觀融於聾校語文教學實踐中,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是我的追求。只有勤於學習,勤於實踐,勤於探索,才能使自己的語文教學上一個新的臺階。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1

  這學期師徒結對課,我選擇了講四年級下冊的《漁夫的故事》。試講的時候我的課堂時間分配不均,同時師傅也給提出了很多的建議,包括各個環節的銜接,課文重點部分的分析等,使得這一課成功能順利的完成。我對這一課總結如下:

  自古以來童話深受孩子們喜歡,它那動人的故事和優美的語言,總能把孩子們帶入美好的情境。使其受到真、善、美的薰陶。這一課是智慧的化身,令人深思。

  首先,我讓學生查詢有關《一千零一夜》的資料,這樣學生就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於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一共有25個自然段,所以在課前讓學生充分的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在教學時,充分讓學生讀課文中難讀的字詞以及四字詞語。

  接著,攻破第二個難點—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由於篇幅較長,所以我對學生做了一個小提示,從起因、經過、結果三個層次入手對課文進行簡要概括。從而將課文分成三部分,學生能夠較快的找出每一部分所對應的段落。課文結構層次就弄清楚了。

  接下來的重點是透過讀來感受魔鬼的形象,它外表強大、兇惡、狡猾,但是最終漁夫戰勝了魔鬼。在這樣的惡勢力的反襯下,讓學生深刻體會漁夫的聰明才智。最後,透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說一說你的收穫和啟示。只有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最後,訓練了學生複述課文。課文的三部分可以分為三個小故事,找其中自己最喜歡的複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