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正廉潔小故事(精選40篇)

關於清正廉潔小故事

  為官為人清正廉潔是根本,學習自古流傳下來的廉潔小故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做人的道理。那麼這些清正廉潔小故事,小編也整理好關於清正廉潔小故事(精選40篇),推薦給大家學習。

  清正廉潔小故事1

  說起包公相信我們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叫包拯.自古以來,人們一直頌揚包公,因為他在我們心中是一個扶弱濟貧,除暴安民,為民除害,清廉潔淨的人。

  包公曾經是開封府的知府,他在任職期間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在開封城裡一些為官的為了自已的消遺,紛紛在河的邊上修築亭院,在河中築起道埂壩,將一長長的河截成了自家的小湖,使湖水無法排洩,導致了水災發生,城裡的民房倒塌,面對這幫汙吏包公非常奮努。他不顧有權的官員和朋友們的勸阻,毅然嚴懲不怠。從此湖裡的河水重新奔騰了起來,老百姓的生活隨之奔騰起來,過得蒸蒸日上的日子,又回到了從前那安居樂業的生活之中去了。

  包公為了老百姓不屈權貴,一切秉公辦案,對待老百姓如對待朋友和親戚一樣,都一視同仁,“他堅信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無論是誰犯了法都要受到法律的裁定。

  有一次,一個有錢的富家公子犯了法送了一大箱金銀財寶給他,他沒有收下。他們以為送得少又加了三大箱,包公還是沒有收下,他就說了這樣一句話“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更何況是公子呢?把他關進大牢,只不過是把他教育好而已。這樣,對他來說不嘗是件好事呢!他們聽了包公的話都沒有說話了。

  還有一次他舅舅打架鬧事家中人以為是頂多罵上幾句,可包公鐵面無私,當眾被打了一百大板,他侄兒貪贓也豪不留情,當場問斬。

  正是由於包公的鐵面無私,堅持正義,堅持公道,堅持清正廉潔,中國的老百姓都叫他為“包青天”他的事蹟將永遠會留傳下去的。

  所以我們要向包公一樣去做一個清廉潔淨的人。

  清正廉潔小故事2

  古今中外的廉潔故事很多,中國有很多代表性人物,如周恩來、宋慶齡、包拯、于謙、任長霞等,我選其中一位來說說吧。

  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肅定西20月沒下過一場雨,許多群眾不僅缺衣少食,連飲水都十分困難,來自甘肅的宋平同志彙報了定西的災情,周總理在大會上很痛心地說:“我作為國務院總理,工作是失職的,對不起那裡的人民。”會後不久,總理便派工作組到甘肅,帶去糧食、棉衣、棉被等救災物資。多年後,當人們看到定西群眾仍穿著當年總理親自佈置發放的棉軍衣時,無不感慨萬千。

  周總理的廉潔是無比的威嚴,他的影響力是當今無人能比的。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

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表現。

  周總理一生清貧,他發揚了艱苦樸素的作風:急人民之所急,無半點私心。這樣大公無私的品質,是我們的好榜樣!

  清正廉潔小故事3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醃製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不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清正廉潔小故事4

  公儀休喜歡吃魚,有人就送魚給他,他拒而不受。送魚的人說:"聽說你喜歡吃魚,為什麼不肯接受我送的魚呢?"公儀休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魚!我現在做宰相,買得起魚,自己可以買來吃,如果我因為接受了你送的魚而被免去宰相之職,我自己從此就買不起魚了,你難道還會再給我送魚嗎?這樣一來,我還能再吃得到魚嗎?因此,我是決不能接受你送的魚的。"

  丹心要學月月紅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他在擔任徐州知府時,以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執法嚴明著稱,受到徐州百姓的稱道和傳頌。至今徐州城鄉還流傳著他不少的佳話。

  蘇東坡五十歲的時候,家人要為其祝壽,蘇東坡一再製止,並囑咐家人不準宣揚。誰料,壽辰這一天,來了一個送禮人,雙手抱著一盆盛開的月季花,家人便問:“請問尊姓大名,有何事?”來者說:“我叫趙錢孫李,來祝壽的。”家人聽罷,奇怪地笑道:“那有這樣的名字呢?”來者說:“我本姓趙,右鄰姓錢,左鄰姓孫,對門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壽,大家推薦我送一盆月月紅,給知府大人做壽禮。”家人聽後,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從不收禮,只好叫來者說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開花落無間斷,春去春來不相關。但願大人常康健,勤為百姓除贓官。”家人把詩寫在紙上,叫僕人把詩送給蘇東坡看,讓他來處理此事。不一會蘇東坡出來,親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著詠詩道:“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撫心問,丹心要學月月紅。”

  後蘇東坡雖賦閒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懲貪除惡的好名聲卻在民間永遠流傳。

  清正廉潔小故事5

  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一轎伕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小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髒了新鞋。進城後,路面泥濘漸多,轎伕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顧惜了……王延相說:“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後,“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此後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後來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清正廉潔小故事6

  唐朝貞元年間,著名詩人白居易考中進士後,被派往陝西周至當縣令。

  他剛上任,城西的趙鄉紳和李財主就為爭奪一塊地跑到縣衙打官司。為了能打贏官司,趙鄉紳差人買了一條大鯉魚,在魚肚中塞滿銀子送到縣衙。而李財主則命長工從田裡挑了個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滿銀子送了來。收到兩份“重禮”後,白居易吩咐手下貼出告示,明天公開審案。

  第2天,縣衙門外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後問道:“你們哪個先講?”趙鄉紳搶著說:“大人,我的理(鯉)長,我先講。”李財主也不甘示弱說:“我的理(瓜)大,該我先講。”白居易沉下臉說:“什麼理長理大?成何體統!”趙鄉紳以為縣太爺忘了自己送的禮,連忙說:“大人息怒,小人是個愚(魚)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說:“本官耳聰目明,用不著你們旁敲側擊,更不喜歡有人暗通關節。來人,把賄賂之物取來示眾。”

  衙役取來鯉魚和西瓜,當眾抖出銀子,聽審者一片譁然。白居易厲聲喝道:“大膽刁民,膽敢公然賄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眾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至於這些的銀子,白居易就用來救濟貧苦百姓了。

  清正廉潔小故事7

  媽媽常常教育我,一個人從小要有責任心,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工作負責。

  我家住在學校附近,老師安排我一個特殊的任務:負責關好教室的門窗。從二年級到四年級,幾百個日子裡我都堅持每天最後一個離開學校,細心檢查教室門窗是否關好,保證我們的教室平安無事。我的默默付出,贏得了老師的誇獎和同學的敬佩。

  在我堅守職責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小小的故事。

  一個星期五放學後,同學們開心地回家了,我像往常一樣,把窗戶關好,把門鎖好,然後獨自回家。吃過晚飯,我準備看我最喜歡的動畫片,忽然,狂風大作,黑雲翻滾,眼看一場大雨即將來臨。玻璃窗外,夜色漸濃。

  “糟了,學校北向的窗戶好像沒關。”“怎麼辦?要是下大雨,會有雨水飄進來,同學們的課桌會淋溼。”

  我急得直冒汗,電視也不想看了,立刻往外面跑。正在廚房洗碗的媽媽追出來,問我那麼急要去幹什麼。我邊跑邊說:“來不及了,來不及了。”媽媽嚇壞了,不知出了什麼事,門也來不及關就跟著我後面追,一路追跑到學校,平時十幾分鐘的路程,竟用了不到八分鐘。保安阿姨開門讓我們進去,我一口氣跑到三樓,看到教室門窗都關得嚴嚴實實的,不由得拍了自己的腦袋:“看我這記性!”

  媽媽急急忙忙追到教室,瞭解到事情的真相後,揚起的巴掌停在在半空中,轉怒為喜:“看把我家閨女嚇得這樣,早跟我說了,就不用跑這趟了。我就知道我閨女做事靠得住。”

  我不好意思,對媽媽說:“媽媽,對不起,讓您擔心啦。”媽媽摸著我的頭說:“好孩子,知道自己的責任是好的。希望今天的擔心讓你記住,承擔責任也要講究方法,特別重要的事情在心裡強調三次,就不會出現今天的笑話了。”

  我記住了媽媽的話。作為班長,責任在我心中的分量太多,太重,我一定要擔起這個責任,決不能讓老師、同學失去對我的信任。

  對自己負責,對工作負責,有責任、勇擔當,做一個廉潔的人,是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好的習慣。

  清正廉潔小故事8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鑑定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清正廉潔小故事9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了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清正廉潔小故事10

  戰國時期魯國國相公儀休愛吃魚,有人投其所好送魚給他,公儀休不收。問其原因,他說:“正因為喜歡吃魚,所以不能接受,現在我作為國相,能夠用自己俸祿買魚吃,如果現在收了魚而丟了官,誰又會送給我魚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儀休“好魚而不貪魚”,實乃其深知“貪贓、枉法、丟官、受懲罰”之間的內在聯絡,願每位領導幹部任前任中都時刻不忘認真算一算政治帳、經濟帳、家庭帳。

  清正廉潔小故事11

  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一定是朝廷有什麼重要指示,馬上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後來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關於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況,他認為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更足以讓當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遊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導幹部汗顏。

  清正廉潔小故事12

  清正廉潔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推崇的一種人格境界,它要求人們誠信、廉潔、正直。

  不久前,我讀到一個公孫儀拒魚的故事。戰國時期魯國相國公孫儀特別喜歡吃魚,人們爭著送魚給他,但均被拒之門外。他的弟子們勸們說:“你既然喜歡吃魚,就該收下人們送來的魚,為什麼不接受呢?”公孫儀深刻地分析到:“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才不肯接受魚。如果接受了別人的魚,到時候就要遷就別人。遷就別人,就是徇私枉法。徇私枉法,就難免被罷官。如果我的相國職務沒有了,這些人也一定不會再給我送魚了。到那時我又沒薪俸自己買魚,還能再吃到魚嗎?”

  讀了這個故事,我聯想到了現在的社會。當今社會上,有的人當了官,把自己的親戚朋友也拉上了官位;有的人當了官,不斷貪汙人民的財產;有的人當了官,假公濟私、只收禮不辦事。這些人的行為是多麼可恥啊。

  當然大多數的官員都是像公孫儀那樣,乃“出淤泥而不染”的為政清廉者。他們把清廉視作為官的操守、修養和人格。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嚴於律己的精神和清正廉潔的品質,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讓“清正廉潔”永遠駐留在我們心裡,讓我們做個誠實、正直的學生吧。

  清正廉潔小故事13

  住在尼斯德堡的'一位老人曾說過:“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震撼的只有兩樣東西:一樣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另一樣則是我們心靈的準則。”

  然而廉潔,是一個怎樣的心靈呢?

  是像陶淵明一樣嗎?滿腹經綸,卻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入山後自耕自食,自得其樂,為後人留下一股清新宜人的田園之風。

  是像于謙一樣嗎?在六十壽宴那年,一一回絕了眾人送來的厚禮,不外乎皇上送來的那隻玉貓金座鐘。

  ……

  姨父在老家是一高官,掌握著許多事情和一切權利,所以來找他幫忙的人也就絡繹不絕。有的請他吃飯,有的送禮,但是常常,姨夫都不為所動,並且很快地一口回絕了,對方總是十分尷尬。

  記得我年紀還比較小的時候,有一次,我去表哥家玩耍,那天是週末,陽光明媚,碧空如洗,花朵的清香瀰漫在微微有些溼潤的空氣裡。我和表哥在房間裡玩家家酒,正盡興時,突然聽到房門外,有“叮咚叮咚”的門鈴聲,我好奇地開啟房門,從門縫裡偷偷看著外面。

  進門的是一位看起來四十多歲的伯伯,不是很高,有些胖,身體看起來像是被充了氣一樣。他面帶微笑地邊向姨夫問好,邊提著大包的東西走進屋裡來。

  姨父望了望那伯伯手中大大的袋子,指著它問道:“這是?”那伯伯笑著把那袋子拿起來,“就是那個,小劉啊,你看我們都一起同事這麼多年了是吧……”那伯伯的話還沒說完,姨父就猜出他將要說出的下文,眉毛立刻擰成了一塊兒,搖搖頭便一口回絕了他,跟那伯伯說,不管是什麼事情,他都希望是清清白白的。

  最後,幾分鐘的沉默,那位伯伯勉強地擠出一點笑容,放下手中的東西準備告辭。姨父叫住他,說把東西拿回去吧,伯伯擺擺手笑著就走出門了。

  當時年幼的我,在房間裡看得十分不解。現在,我才真正明白,姨父的清廉,我深深佩服,他在自己的崗位上時刻保持著他的廉潔,平凡的他,卻有不平凡的舉動。

  我們不能讓心靈受到任何的汙染,所以,請固守你的廉潔!固守你的品格吧!因為它們,是你生命的底線。

  清正廉潔小故事14

  先憂後樂切切情,造福人民留美名――范仲淹故事之(扶弱濟貧,愛惜人才)

  饒州城裡有一位窮書生。一天這個窮書生在衙門前等待著求見範大人,不多時便見到了范仲淹。范仲淹從書生的談吐中,發現書生很有采氣,且有報國大志,也得知書生生活極端貧困,連飯都沒有飽食過一餐,家中毫無分文,還想進京趕考。范仲淹很同情他的處境,也很欣賞他的才華與志向,於是便想出一個主意,叫隨從拿出紙墨,令隨從陪同窮書生前往饒州城東薦福寺,拓歐陽詢的碑帖,去京師售買,每本可獲千錢,按當時的規定這個碑刻是不可隨便拓印的,由於有范仲淹的手令,寺中和尚答應了給書生拓印,但因天色已晚,準備第二天再拓印。不料,這一夜雷雨大作,雷雨將石碑擊的粉碎。窮書生傷心地只怨自己命運不佳。典故“時來送去滕王閣,運去雷雨轟薦福存”的後一句指的就是此事范仲淹也為此而嘆惜,為了使窮書生不失科考的良機,便以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拿出銀兩送給窮書生,窮書生含淚收下,赴京科考去了。

  清正廉潔小故事15

  在北京的西城,有一個小衚衕,叫“小羊圈衚衕”。“小羊圈衚衕”非常小,全是低矮的草棚一樣的房子,住的老百姓都是些窮苦人家。每逢颳風下雨,小衚衕裡低窪的地方就成了水塘。冬天,這裡奇寒無比,屋裡和屋外一樣冷,缸裡的水常常凍得結成冰。這裡的老百姓吃的東西,常常是鹽拌小蔥,冬天是醃白菜幫子,有的人家長年只能從菜市場裡找些爛菜葉子。

  1899年2月3日,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代表人物老舍就降生在這個小衚衕裡。老舍上面有4個姐姐和3個哥哥,他最小。由於生活艱苦,長大成人的只有5個――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老舍。老舍出生時是狗年,姑母就給他起了個很不好聽的名字――小狗尾巴。

  老舍的媽媽靠拼命地給人洗衣裳,來養活一大家人。由於長年地洗衣裳,媽媽的手始終都是鮮紅和微腫的。而晚上,她還要在一盞小煤油燈下,做白天接下來的縫紉活。

  過年了,老舍喜歡到大街上看人家放焰火,看人家穿新衣、戴新帽。每當他看到街上誰家又宰了兩頭大豬,誰家又弄了一大筐冬天看不到的水果,媽媽總是說:“孩子,我們家的餃子肉少菜多,是北京城最好吃的,不要去看人家的了。別看咱們家窮,可咱們要窮出志氣來,讓別人看到咱的腰不是泥做的,硬著呢。”窮要窮出志氣來,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老舍的心裡。

  老舍上小學那年,已經出嫁多年的姐姐,給小弟弟做了一雙新襪子。她興高采烈地給老舍穿上了,看著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學了。可是弟弟放學回來時,她發現弟弟的腳上卻是空空的。她問老舍:“弟弟,你的新襪子呢?”

  老舍從書包裡掏出那雙新襪子,說:“老姐,我一出校門就脫掉了,我怕穿壞了。我上學時穿,放學了就脫掉。姐姐,我要和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比學習,不是比闊氣。”

  第二天上學,老舍仍穿著以前穿的舊襪子,頭抬著上學去了。走著走著,老舍想,我把鞋也脫下來,不就可以少磨些鞋底嗎?於是,大街上多了一個光著腳走路的小小讀書郎。

  一天中午放學回到家,老舍問正在洗衣服的媽媽說:“有沒有吃的?”

  媽媽正在洗衣裳,頭也沒抬地說:“沒有啊,我還沒有時間做呢。”

  老舍聽了,扭頭又回學校去了。中午當別的孩子在玩耍,在家裡吃飯的時候,他一個人在教室裡埋頭寫作業,頭也不抬地寫,他希望這樣能讓自己忘記飢餓。下午上課,他仍然若無其事地和同學有說有笑。窮人的孩子特別看重自己的尊嚴,他不希望自己因為貧窮而被人看不起。

  梅花香自苦寒來。老舍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了勤儉節約的精神,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當他功成名就之後,仍然保持著勤儉的好習慣。一次,朋友邀請他參加一個舞會。舞會是一個隆重的場合,穿著自然要講究一些,可是老舍只有兩套灰布中山裝,洗過幾次後,就顯得舊了,穿在身上像個清潔工。老舍就穿著這套衣服進了舞會,他對投來不解目光的朋友說:“對不起了,這已經是我最好的衣服了。

  老舍以是中國的大文豪,但他依然那麼的勤儉,那麼的廉潔。這都是兒時培養了精神。

  清正廉潔小故事16

  任太史令時,朝中最得勢的將軍李廣利千方百計想拉攏他,便派家人給他送來一對珍貴的玉璧。司馬遷之女妹絹見這對晶瑩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歡,司馬遷卻深情地開導女兒說:“玉璧貴在無瑕,人也應如此。如果我收下這對玉璧,心靈上就會留下斑汙,並要受制於人。”說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

  清正廉潔小故事17

  曾兩度任朝廷太史令,永和初年又出任河間相牗地方官牘。當時,世風日下,弊政甚多,但張衡法治嚴明,著力打擊那些地方豪強劣紳。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來“金錯刀”賄賂。然而,張衡並沒有被金錢所誘惑,他憤然拒收“金錯刀”,使這些富豪的陰謀徹底破產。張衡堅持“法治不失志”,過了不久,郡中上下肅然,民風大正,百姓安居樂業。

  清正廉潔小故事18

  善詩好文,且酷愛收藏文房諸寶。有一位地方官員為了巴結這位朝廷重臣,特意登門送來一方寶硯,並在王安石面前不停地誇獎這方寶硯“呵之即可得水”。王安石聽了後,笑著反問他:“縱得一提水,又能值幾何牽”羞得那人無言以答,只好收起寶硯起身告辭而去。

  清正廉潔小故事19

  任朝廷主考官時,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舉考試。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一包沉甸甸的黃金,請他給予通融,當即遭到李汰的回絕。他還揮筆寫下了一首表露心跡的拒賄詩:“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乾坤有鬼神。”檄文禁饋送清代乾隆年間,張伯行出任江蘇巡撫。上任伊始,他便公佈了一份別出心裁的官箴《禁止饋送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牽”他正是這樣惠政礪己,廉潔自律,始終不違誓言,在歷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譽。

  清正廉潔小故事20

  當時是有名的清官,人們把他比之於包公,他的事蹟在民間特別是在江浙一帶廣為流傳。《施公案》講述的是他在俠士黃天霸的協助下偵破疑難案件,懲治惡霸豪強,救助無辜受害百姓的故事。施公的足跡遍及江蘇省:在江都(今揚州市),捉拿佛門敗類九黃僧人、七珠姑姑,擒獲惡霸關升;在天津關,平息了蘇州船幫與杭州船幫的打鬥;在徐州、宿遷縣,收伏張桂蘭、郝其鸞;在沐陽縣,捉拿郎如豹;在贛榆縣,處決假知縣毛志虎;在海州,破落馬湖水寨,執水賊之首;在淮安,破何氏婦殺丈夫案、費德功控民女案,殺盜賊餘成龍、殺惡霸。

  清正廉潔小故事21

  明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監察御使,他很注重清廉自律。宣德年間,他由河南巡撫調京任兵部侍郎時,河南幕僚勸他:“你不向上司獻金玉,就帶上點土特產吧!如絹帕、蘑菇、線香之類的。”于謙聽罷仰面大笑,笑罷秉筆賦詩以明志:“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礙閻羅話短長。”詩裡行間的蘑菇、絹帕和線香是供人們使用的,如果都被當官的拿去討好了上司,就會給人民生活所需帶來困難,不要讓老百姓指戳脊背。從此“兩袖清風朝天去”掛上他的門楣,以示不為利祿所動。“兩袖清風”還被引申為“品德正直清廉官員”的代名詞。于謙為官之清廉剛正,一生家無私積,是與他青年時代讀書寫下言志詩《石灰吟》密切關聯的:“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正廉潔小故事22

  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一轎伕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小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髒了新鞋。進城後,路面泥濘漸多,轎伕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顧惜了……王延相說:“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後,“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此後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後來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清正廉潔小故事23

  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乃山西永寧(今離石人。明崇禎年間,他曾考取過副榜貢生,倡導經世之學。清取代明而起後,他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被提為廣西羅城縣知縣,從此開始了其清正廉明的仕途生涯。此後,由於其政績昭著,又屢被提升。曾先後出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及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職。168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兩江總督任所。死後被諡為“清端”。其著作有《於清端公政書》。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隸巡撫時,康熙就曾稱譽他是“清官第一”,其病逝不久,康熙於同年南巡時,又在“延訪吏治理,博採輿論”,對各級官吏進行稽核考察的過程中,再次稱讚說:“原任江南、江西總督于成龍,操守端嚴,始終如一”,其“居官清正,實為天下廉吏第一”。

  清正廉潔小故事24

  三國時期,蜀國境內“刑法雖峻而無怨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蜀國相諸葛亮嚴於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諸葛亮一生“撫百姓,示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深為其所動,之後跟劉備征戰南北,奇功屢建。劉備死後,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蜀國國事,事無鉅細,每必親躬。他5次親率大軍,北伐曹魏,與曹魏短兵相接。他嚴格要求侄輩,不以自己位高權重而特殊對待。他親派侄兒諸葛喬與諸將子弟一起,率兵轉運軍糧於深山險谷之中。為此,他專門給其兄諸葛謹寫信說,諸葛喬“本當還成都”,但“今諸將子弟皆得轉運”,“宜同榮辱”。馬蟻失街亭後,他引咎自責,上疏後劉禪,“請自貶三等”,從此更兢兢業業、勤勉有加。“興夜寐,夙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長期的廢寢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積勞成疾,年僅54歲便英年早逝。諸葛亮以他的實際行動驗證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諸葛亮生前,在給後主的一份奏章中對自己的財產、收入進行了申報:“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傾,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別無排程,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長寸以尺。若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諸葛亮去世後,其家中情形確如奏章所言,可謂內無餘帛,外無贏財。

  諸葛亮病危時,留下遺囑,要求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力求節儉簡樸,依山造墳,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納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殮時,只穿平時便服,不放如何陪葬品。這就是一代名相諸葛亮死後的最高要求,其高風亮節實為可圈可點。

  清正廉潔小故事25

  趙博同志曾任魯南區黨委書記兼魯南軍區政委。他始終把自己看作革命隊伍中的普通一員,從不搞特殊化。他身患肺結核、胃病、關節炎等多種疾病,霞鬥黃坑愀捎屯u而他卻不肯服用,馬上派人送到醫院,給傷病員補養身體。在一次戰鬥後,部隊繳獲了一部分小麥,後勤部門悄悄給趙博留下100公斤,趙博知道後,不講情面,對有關人員進行了嚴厲批評,並派人磨成麵粉,透u承8納粕uu有人說他是老一套,他回答:“這個老一套是黨的優良傳統,萬萬不能丟。”

  趙博同志有很強的群眾觀念,對違犯群眾利益的行為從不姑息。有一次部隊行軍,經過敵佔區青竹湖一帶。他發現身後的馬正在吃大田裡的大豆,立即批評了警衛員小任,教育他說:“不論在根據地還是在敵佔區,都要緊密依靠群眾。”當時有個縣長貪汙腐化,群眾影響極壞,經查實後,趙博立即召開區委會議。

  清正廉潔小故事26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鑑定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清正廉潔小故事27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清正廉潔小故事28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清正廉潔小故事29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醃製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清正廉潔小故事30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係,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清正廉潔小故事31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清正廉潔小故事32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裡,向他索要賄賂,他開啟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清正廉潔小故事33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清正廉潔小故事34

  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的會上,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1959年,水利部未經報告請示,在密雲水庫附近興建一座水利建設成就展覽館。有一天,在西花廳開會,總理突然轉過頭向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說:“錢正英,賀老總告訴我,你們在密雲水庫那裡修建一個相當高階的樓,有沒有這回事?”錢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覽館。”總理沉默了一會兒,搖搖頭,輕聲地說了一句:“沒有想到你們也會辦這種事。”錢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心裡像刀割一樣難受。如果按現在某些幹部的想法,總理既未嚴厲批評,又未責成處理,既無紀委處分的威懾,更無丟官的危險,完全可以矇混過關。但在周總理偉大人格的感召下,錢回部後,立即在黨組會上作了傳達。水利部黨組隨即決定:將這座價值400多萬元的建築,無償轉讓給第一機械工業部一個研究所,並向中央寫了一個深刻檢查的報告。

  清正廉潔小故事35

  周總理的飲食清淡,每餐一葷一素,吃剩的飯菜,要留到下餐再吃,從不浪費一米,一片菜葉。國務院經常召開國務會議,會議過午還不能結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總理規定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飯後每人交錢交飯菜票,誰也不準例外。總理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乾淨,最後才把菜葉吃掉。吃飯時,偶爾掉在桌上一顆飯粒,馬上拾起來吃掉。有人對他如此節儉感到不解,總理說:“這比人民群眾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難時期,總理和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帶頭不吃豬肉、雞蛋,不吃稻米飯。一次,炊事員對他說:“你這麼大年紀了,工作起來沒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糧了!”總理說:“不,一定要吃,吃著它,就不會忘記過去,就不會忘記人民哪!”

  清正廉潔小故事36

  總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時代都是在淮安度過的,因此他對淮安懷有深厚的感情。他愛淮安,但他更愛偉大的祖國,從不因為淮安是他的家鄉而給予額外的照顧。1960年,淮安縣委負責同志到北京時,見到了周總理,在彙報了淮安縣10萬畝棉花喜獲豐收的情況後,提出想辦一座紗廠。按理,這對總理來說確實不是什麼大事,但當時正值困難時期,周總理一方面鼓勵他們,一方面又引導他們說:你們種棉花,就要辦紗廠,那上海的紗廠就吃不飽了。最終沒有同意。1962年,總理的家鄉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蘇北大片農田被淹。江蘇省政府給總理寫信,請求支援。總理看完信後,心裡沉甸甸的。調撥人力物力支援災區是完全應該的,只要總理一句話就可以了。但總理說:我家鄉的事應由當地黨政部門管,該怎麼辦由他們拿主意。總理對家鄉懷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鄉的問題上從不偏私,一概秉公辦事。

  清正廉潔小故事37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人上山採石時,採到一塊寶玉,他擔心別人會來搶,想拿出去賣,又怕被商人佔了便宜。想來想去,他決定把這塊寶玉送給京城裡的大官。

  於是,他帶著寶玉,來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獻上寶玉。子罕覺得很奇怪,便問道“我和你素不相識,你為什麼要獻寶玉給我?我可從來不收別人任何禮物的。”那人以為子罕懷疑這是一塊假玉,就答道“這塊玉我請玉匠看過,確實是一塊真玉,價值連城,所以我才送給你的。”子罕說“我把不貪的品格當作珍寶,你把這塊玉石當作珍寶,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們倆人都喪失了珍寶,不如你我還是各自儲存自己的珍寶吧!”那人跪下懇求道“我們小百姓,拿著這樣珍貴的東西,是不敢出門的,我把它獻給你,是為了免於禍患。”子罕就讓那人暫時留下,請玉匠把那塊寶玉雕琢加工好,然後幫他把玉賣掉,把所得的錢全部交給那人,並派人送他回家。

  這個故事見於《左傳·襄公十五年》。後來,人們就用“不貪為寶”這句成語來形容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

  清正廉潔小故事38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醃製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清正廉潔小故事39

  廉潔是中國傳統之一,廉潔就是清廉,就是不貪取不應得的錢財;潔是潔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態度;清楚一點的說,廉潔就是說我們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為,光明磊落的態度。

  我看了一個關於毛主席的故事,1932年,紅軍打仗到漳州。他的警衛員住在毛主席那裡,一天早上,警衛員一眼看見他腳上穿的黑線襪子,已經洗成了又薄又稀的灰色襪子了。主席發現他盯著他的襪子看,就把腳一伸,說:“這雙襪子還是1929年下井岡山後你替我買的,已經換過兩次襪底了,你看還是好的。不過再不能換襪底子了,襪面也太稀薄,經不起洗了。”讀到這裡時,我感受到毛主席是多麼的廉潔呀,平時我的襪子只要爛了一個小孔我就不會穿了,可是毛主席已經換過兩次襪底了,但他還說襪子是好的。而且毛主席一邊說著,神情裡還有些捨不得的樣子。

  我還了解到毛主席行軍中唯一禦寒的一條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個麻袋片了。那時的部隊並不是沒有像樣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換新的。現在想想,那時的毛主席已是紅軍的領導核心,但毛主席還是那樣的廉潔,這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呀!

  讀了毛主席的故事後,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一個廉潔的人,多珍惜一些已有的東西,例如我們穿的衣服、學習用具和物品之類,即使有些破了、壞了,請不要輕易丟掉它,縫補或修好之後還是可以用的。

  最後,讓我們一起向毛爺爺學習,一起秉承和傳揚他廉潔的美德吧!

  清正廉潔小故事40

  唐朝貞元年間,著名詩人白居易考中進士後,被派往陝西周至當縣令。

  他剛上任,城西的趙鄉紳和李財主就為爭奪一塊地跑到縣衙打官司。為了能打贏官司,趙鄉紳差人買了一條大鯉魚,在魚肚中塞滿銀子送到縣衙。而李財主則命長工從田裡挑了個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滿銀子送了來。收到兩份“重禮”後,白居易吩咐手下貼出告示,明天公開審案。

  第2天,縣衙門外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後問道:“你們哪個先講?”趙鄉紳搶著說:“大人,我的理(鯉)長,我先講。”李財主也不甘示弱說:“我的理(瓜)大,該我先講。”白居易沉下臉說:“什麼理長理大?成何體統!”趙鄉紳以為縣太爺忘了自己送的禮,連忙說:“大人息怒,小人是個愚(魚)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說:“本官耳聰目明,用不著你們旁敲側擊,更不喜歡有人暗通關節。來人,把賄賂之物取來示眾。”

  衙役取來鯉魚和西瓜,當眾抖出銀子,聽審者一片譁然。白居易厲聲喝道:“大膽刁民,膽敢公然賄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眾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至於這些行賄的銀子,白居易就用來救濟貧苦百姓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