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說課稿(精選10篇)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精選10篇)

  一、什麼是說課稿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湧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展,而【說課稿】則是為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它不同於教案,教案只說“怎樣教”,說課稿則重點說清“為什麼要這樣教”。教師在吃透教材、簡析教材內容、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遵循整體構思、融為一體、綜合論述的原則,分塊寫清,分步闡述教學內容,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二、七年級生物說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生物說課稿(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七年級生物(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二節《觀察植物細胞》,觀察植物細胞涉及的知識面較廣、特別是對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歸納細胞結構要求很高,這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透過對該課的學習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這對以後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師的指導。

  對於觀察植物細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4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記住臨時裝片製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瞭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透過製作臨時裝片,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2、難點: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透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願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於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製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複習上節課內容,創設情境匯入。

  (2)講授新課:如何製作臨時裝片。

  (3)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實驗探究。

  2、教學手段:本節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並採用複習、展示匯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為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與情境匯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二)製作臨時裝片:

  1、教師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乾淨,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於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位;過少,製片容易產生氣泡。

  (2)製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蔥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蔥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後將另一側緩緩放下。

  (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位來汙染實驗臺;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學生練習製作臨時裝片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

  (三)學生動手製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讓學生明確: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細胞壁:保護和支援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6)液泡:存在於細胞質裡,有細胞液。

  (四)技能訓練:繪畫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真實;大小、位置、點線結構;名稱標註齊全。

  (五)課堂小結:

  1、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佈置:

  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要求標註功能。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為第一節,做為初中生物課的開篇之作,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3、教學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透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由於學生剛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融入生物課之中,讓其產生一種歸屬感,找到一種家的感覺。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從學生熟悉的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入新知識,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不要把這節課引的過難,要從感性入手。第一課的教法要以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為基點。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在本課都應圍繞“興趣”做文章。

  三、說學法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透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播放影片資料──長白山風光片,展示長白山的秀美山川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從學生熟知的長白山匯入新課,把學生帶入生物圈之中,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從感性入手,拉近了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為後續教學打開了局面。然後讓學生說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這時可能會對某一個產生的不同的判斷,這時教師不要進行評判,做出結論,而是由此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問題:如何判斷什麼是生物?也就是說生物應有哪些特徵。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課堂上要充分啟用。學生透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例項來加以概括和總結。

  討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於學生的回答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知識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教師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課後去收集資料。

  (五)鞏固與練習

  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到前面模仿中央臺《幸運52》欄目的方式,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比劃一個猜,透過這種形式既複習了知識點,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們每個人也是生物圈的一個成員。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做為生物圈的一分子,學完本課內容有什麼感想,從而提升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的意識,懂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七)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校園內有哪些生物,做好記錄。這樣既可以把課堂教學得以延續,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為生物課的後續教學打下了鋪墊。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資料的方法;

  3、學習透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透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透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有兩個好處,

  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絡;

  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絡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透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

  1、有做事的過程;

  2、有明確的目標;

  3、有明確的結果;

  4、使用語言傳達資訊

  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

  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資料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

  1、在一個繁殖季節裡,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三節真菌以下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手段及教學流程、教學評價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誠請各位給予批評指正。

  本節課的設計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思想,教學中透過學生原有的知識貯備和心理特質為出發點,透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興趣,引領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設定了廣闊的空間。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內容安排第一節內容是《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第二節內容是《細菌》,透過這兩節課的學習,瞭解微生物一些特點。但是對於真菌區別於細菌的生理特點和生殖方式還比較模糊,本節雖然知識結構並不複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2、補充和拓展教材

  由於本節的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能親自利用顯微鏡觀察真菌的形態結構知識,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充分體現生物學科的學以致用的特點,讓生物來源於生活,走進生活我對本節的知識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利用多媒體播放健康小帖士,提出了有關真菌聯絡生活的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細心觀察及積極探索的精神。

  二、說教學目標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教材是例子”,本節課根據教材的要求、學生的知識貯備、生理特點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確立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各種食用真菌的形態,知道青黴、麴黴的形態結構。

  2、學會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二)能力目標

  透過觀察、思考、閱讀、知識競賽動手製作和課堂評價的等多種方法,提高觀察通能力、動手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三)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科學知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真菌給農民帶來巨大效益為由,鼓勵學生熱愛生活,以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為契機,養成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方式。

  三、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新課標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本節課首先利用影片資料做“匯入”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舒緩了學生緊張的情緒,為提高有效教學奠定了基礎。同時巧妙滲透養殖食用真菌不但豐富飲食文化還給人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採用觀察討論法、閱讀分析法與合作探究法等多種的教學方法相結合。並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增強直觀性和形象性,突出了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將微觀的知識宏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降低了本節的知識梯度。恰當的運用教學評價方法鼓勵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快樂的學習!

  本節課教材安排用放大鏡觀察桔子和麵包的菌絲和孢子的形態,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反覆的驗證,普通放大鏡根本就不能看到孢子的形態,書中的圖片是經過顯微鏡觀察,通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質疑,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將生物學知識與健康生活緊密聯絡,開設了“真菌知多少”的知識競賽,讓生物學來源於生活、走進生活,真正體現學以致用。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貫穿時始終,增強直觀性,鮮豔的色彩和動感效果,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課堂的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說學情分析

  1、七年級學生已不再象六年級那樣只對直觀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知識感興趣,他們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的目光來觀察生活,知識貯備較豐富。尤其對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微生物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

  2、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1)興趣:普遍感興趣,但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已不滿足教師對教材知識的簡單重複。

  (2)思維:偏重於形象思維,對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

  五、說教學評價

  評價的目的:促進學生內在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個學生看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明確努力方向,不斷調整學習策略。

  設計評價方式:自我評定生生互評教師評定。

  自我評定:學生透過自評,不斷自醒和反思,形成有效和符合個性特點的學習策略,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

  生生互評:透過學生之間的互評,取長補短,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教師評定:激勵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其信心,培養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學生觀看影片《走進嫩江農場養殖園》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

  影片資料舒緩了學生緊張的情緒,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將學生從課下的分散狀態很快的集中在學習知識的狀態。巧妙的引入本節的知識內容,利用問題將新舊知識有效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利用快速搶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搶答認識各種食用真菌。

  教師及時作出評價。

  【設計意圖】

  透過這一環節學生不但豐富了知識,而且透過搶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競爭,運用恰當的評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2、出示閱讀提綱,透過觀察桔子和桂元、實物投影觀察米飯孢子學生自讀、齊讀、小組合作學習等一系列的方法,描述青黴和麴黴的形態結構,完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設計意圖】

  問題的設定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標的進行學習活動,對於學習習慣差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透過自讀和齊讀及時發現問題養成學生學習的自律性,透過觀察鼓勵學生敢於質疑的挑戰精神。同時運用實物投影巧妙的滲透了真菌的生殖方式,不但拓展了知識內容而且將微觀的知識宏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降低了本節的知識梯度,養成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出示表格學生根據已經獲得的知識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獨立填寫,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

  透過一系列的訓練學生對本節的知識內容已經有了零散的掌握,為了培養學生的歸納問題和總結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獨立完成這一教學活動。對於獨立完成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採用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真正達到分層次教學。教師的巡視,及時瞭解學生的反饋資訊,利於後續教學的更好的完成。

  (三)歸納總結巧手製作

  學生自由回答本節課的收穫與感悟,閱讀教材64頁製作孢子印,佈置課外活動。鼓勵學生獨立完成製作,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小組合作。

  【設計意圖】

  總結本堂課教學重點,突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強化記憶,培養收集處理資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製作孢子印七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製作,教師要大膽放手,解放學生的雙手相信學生的動手能力。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四)實際應用健康生活

  出示多媒體利用搶答的形式完成常見的與真菌有關的生活知識。教師恰當的利用不同的評價方式,總結本節的內容。

  【設計意圖】

  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內容聯絡生活提出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細心觀察及積極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的熱情,激勵學生健康生活快樂成長。

  本課的板書設計清晰、簡潔、突出本節的知識重點。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徵》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物件。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物件是還帶著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們還不懂什麼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小學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徵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說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說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說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最高,然後排列名次。這種匯入新課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2、充分質疑,分析討論,暢所欲言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

  (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然後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於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鍊,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透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徵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於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突破重難點

  透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麼?這些都說明了什麼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後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說明生物都有什麼現象?

  透過學生的討論,最後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遊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說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慾望。最後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說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說出生物體是有什麼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麼樣的,學生並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後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裡,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麼?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麼結論?

  透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透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撥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麼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課後延伸

  透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徵,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徵有什麼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後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閱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在本節中有一個“膝跳反射”的實驗和“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透過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義和反射弧的組成。“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不需要任何複雜的實驗儀器和裝置,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組,相互配合來完成,從而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充滿情趣。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秘,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性目標

  本節課的內容都是以生活事例來引出相關知識的。而且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們容易理解。本節課以課標為依據減少了一些名詞術語。例舉了“望梅止渴”的例子,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利用這些事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淺入深的將知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我旨在透過學習讓學生掌握以下幾個方面:

  1、描述出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能夠舉例說出簡單的反射和複雜的反射。

  3、簡單說出反射弧的構成。

  (二)技能性目標

  本節課推出了一個實驗和一個探究活動,這更加豐富了課堂內容。透過活動,學生不僅能夠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還能加強多種能力的培養。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來理解知識,更體現了素質教育。因此,確定能力目標如下:

  1、模仿教師的演示,學習膝跳反射實驗的方法。

  2、體驗科學探究活動。

  3、透過小組學習,來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歸納整理及表達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由於我校教學條件有限,透過學習、做實驗和參與探究活動,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確定以下幾點: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激發學生樂於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描述出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教學難點:識別簡單的反射和複雜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師採用學導式教學方法,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究學習。

  三、教學預設

  結合實際情況,根據教材內容的容量和參考書的要求,我將本課課時預定為2課時。現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和活動預設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親身經歷,親身感受,緊扣人與環境相互關係的主題。

  以小實驗活動進入新課。

  在講解新課之前讓學生配合教師完成一個小實驗:一名學生被矇住眼睛,教師用一個牙籤刺其手指,其他學生觀察該學生做出的反應。只是該名學生感受到了,為了讓其他學生也親身經歷、親自去感受,我又讓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去完成一個小活動——打手板:甲學生去打乙學生的手掌,乙學生迅速躲避。每位學生進行十次,看看誰被打到的次數是最少的。

  學生做完小活動之後,給學生設立一個問題:這兩個活動是在人體什麼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呢?學生回答後,教師又繼續設疑:該系統是透過什麼方式來調節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方面的問題。利用計算機展示出本課的課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課。

  由親身感受實驗和對事例的分析,總結出反射的概念。

  師說“面對課題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反射!什麼是反射呀?先不急於知道,我們再來做一個小實驗。該實驗是醫學上常用來了解人體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發生反應的情況的,這就是——膝跳反射”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實驗要求、步驟及注意事項,並請一位學生配合教師進行演示。由兩名學生組合成一個小組去進行該實驗。實驗後請學生分別來談談感受,並繼續又舉出排尿反射和課上的縮手反射,請學生們以前後兩人為一個討論小組進行分析:這幾個活動都稱之為“反射”,那麼反射是由人體的哪個系統在什麼條件下產生的具有什麼特點的反應活動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嘗試著自己來總結、歸納出反射的定義,最後由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出反射的定義,這樣使得學生對所獲得的知識印象深刻。

  (二)融會貫通,用所學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中的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理念,讓學生能夠透過自學或合作學習總結歸納出相應的知識點,並且能夠學以致用。如果學到了一些知識,而不能將它運用到生產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我想這應該是教育的一個遺憾。透過學習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整理歸納的能力。

  運用反射的概念來解釋一些人的活動,從而說出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既然我們現在知道了反射的定義,那麼誰還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並說明為什麼這些事例是屬於反射活動?”學生討論並回答。這樣不但是學以致用,而且還逐步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質上的區別,識別出哪些是簡單的反射,哪些是複雜的反射,從而解決教學難點。

  “對方才大家所舉出的例子,我們來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類生來就會的、比較簡單的反射活動呢?哪些又是人類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起來形成的比較複雜的反射呢?”教師和學生一同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又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學科整合、寓教於樂,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體現學科整合的教育機制,使活躍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我們在前面所舉出的例子都是人類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麼動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動呢?請舉例說明!”學生舉例後,教師設問“人和動物都具有反射活動,哪些反射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呢?”進而引出“與語言文字相關的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這一知識點,對於該知識點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語典故,教師又用計算機展示出“畫餅充飢”和“杯弓蛇影”成語典故的例子,讓學生來進行翻譯和分析。又加進了“聽口令,做相反動作”的小遊戲。

  (四)以問題的形式,為下一課留下伏筆,設定鋪墊。

  “方才我們在做聽口令的遊戲的時候,有的同學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學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確,有的做得有些失誤,你們是怎樣看待這種現象呢?”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後,教師“有的同學說到反應速度的問題了,那麼我們就來做一個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大家在課下閱讀104頁的探究活動方案,複習一下探究活動的一般過程是什麼?你能否將書中的提出問題和做出假設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個完整的探究實驗計劃呢?如果有的同學認為你的小組還有其它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測定反應速度”的快慢,請你寫出你的探究計劃,在下一節課我們進行交流後並去實施。”

  (五)表達交流,暢談心得

  “在本節課中我們做了許多活動,透過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和體會呢?”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章第三節一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式等方面,說說本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人體體內物質的運輸是依靠人體迴圈系統來完成的。人體迴圈系統包括血液迴圈系統和淋巴迴圈系統兩部分。血液迴圈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組成。其中心臟是推動血液在體內迴圈流動的動力結構,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這節內容的學習為學習血液迴圈奠定了知識基礎。

  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

  1、瞭解人體心臟的位置。

  2、理解人體心臟的活動規律。

  3、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其相連的血管。

  (二)能力目標:

  (1)識圖能力的培養,透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外形圖,解剖圖和圖示的方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2)觀察能力的培養,透過指導學生觀察新鮮的豬心臟,觀看課件的有關內容,使學生掌握觀察心臟結構的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思維能力的培養,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係,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思想教育:

  透過有關內容的學習,說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四)教學重點分析:

  人體心臟結構和與其相連的血管關係複雜,它們共同構成血液流動的管道,心臟是促使血液在這個管道中流動的重要動力器官,掌握這部分知識為下一節血液迴圈奠定了基礎。因此,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是本節課的重點。

  (五)教學難點分析:

  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是由於心臟內具有瓣膜,心臟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啟,從而控制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且,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是比較抽象和複雜,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為本節課的難點。那麼如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二、下面我來說說教法

  1、自學導思法。透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直觀教學法。透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媒體動畫演示,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逐步將學生從感性的認識引導到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說說學法

  1、指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圖片和媒體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絡,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學習。

  下面透過教學程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運用。

  四、教學程式

  首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展示,學生觀察課件內容,老師舉例說明汽車開動要用發動機,抽水要用水泵,人體內血液流動也需要動力,這就是心臟。設問:那麼心臟有什麼樣的結構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動力作用呢?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新知識傳授(約35分鐘)

  1、學生活動:要求學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臟搏動,初步瞭解心臟的位置。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胸腔透檢視,心臟的位置。展示人體心臟外形圖,觀察心臟的形態,識別人體心臟的各個方位。

  2、識別心臟的各個方位後,透過觀察豬心臟的掛圖結合課件,講授心臟的結構。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人體四種基本組織,同時設問: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什麼不同?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講出心臟的組成及心臟壁的厚薄。然後結合人體心臟解剖的課件,分部觀察人體心臟的四個腔,使學生明確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左右兩邊不相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新鮮的豬心臟,找出與心臟相連的幾條大血管。同時教師邊講邊畫出心臟結構簡易黑板圖,肯定左心房連通肺靜脈,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房連通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最後用課件展示心臟解剖圖,要求學生寫出心臟四腔及連通的大血管,加以鞏固。這樣,由分解到綜合最後形成整體概念,重點突出,使學生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

  3、在學生掌握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血管知識的基礎上,講授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準備利用多媒體手段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68頁,透過指導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然後,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縱剖放大圖,指導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位置與開關方向;緊接著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橫剖面放大圖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瓣膜的分佈及組成。設問: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什麼特殊的結構?透過觀察與提問使學生明白心臟中有房室瓣和動脈瓣,房室瓣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只能朝向心室開,動脈瓣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只能朝向動脈開。在此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心臟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課件展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動畫圖,顯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方向與心臟瓣膜開閉的關係,同時設問:"同學們,從圖中我們看到血液在心臟中是如何流動的?心臟瓣膜在血液流動中起什麼作用?"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從而歸納出瓣膜的開閉與血液流動的關係:即心臟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也就是隻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樣,透過多層次,多方向的反覆觀察和教學,難點被逐一突破。

  4、透過以上的學習,教師接著可提問:"人體心臟的功能是什麼?"從而歸納出人體心臟的功能是推動血液在血管中迴圈流動。然後又問:"體育鍛煉和適宜體力勞動對心臟有何好處?"對學生進行衛生保健的教育。

  最後是課堂小結:課件展示心臟解剖放大圖,結合板書設計,請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見附表,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絡,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附板書設計: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連通肺靜脈

  左心室一一連通主動脈

  右心房一一連通上下腔靜脈

  右心室一一連通肺動脈

  2、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

  房室瓣一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

  動脈瓣一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簡要地說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實物、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透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組展現了從微觀到宏觀的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細胞、個體、群體、生態系統等,本模組主要揭示生物在種族繁衍、生命延續過程中,生物的遺傳變異規律,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這一節以第四章《生物的變異》為基礎,從宏現上對生物界的進化作一個廣度上學習,並且為第六章中人類遺傳病的學習設下伏筆,是為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建立協調統一的唯物辯證觀提供了素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中課程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解釋種群、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等概念,說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舉例說明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標:運用數學方法討論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透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發展學生分析資料、交流資訊的能力,增強對所學知識的表述及應用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學習以達爾文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現代生物進化論,對學生進行進化、適應的生命科學觀點教育,同時滲透生命物質不斷變化發展,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

  3、說重點

  ①種群、物種、基因頻率、隔離等概念,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學生在初中僅接觸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界完整的進化程序欠缺系統性的理解,再加上學說本身理論性強,要求學生理解並用理論解釋現象存在一定的難度。

  ②種群的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庫的基礎上從數學的範疇角度對基因作分析和歸納,從而使生物界的進化具體內容(表現)上升到理論實質的高度。即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可以說,能否正確理解基因頻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生物進化論的實質性理解。

  4、說難點

  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人們對基因庫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種統計和分析。由於基因庫本身較為抽象,學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對基因頻率學習的難度。

  5、說突破重難點的關鍵

  比較法,列舉典型事例法,邊講邊練法。

  透過這些方法讓學生積極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說學情

  經過前面遺傳學與自然選擇學說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形成進化論的觀點,知道了環境對生物進化的作用,同時對於高二的學生來說,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方法。因此本節課將採用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與探究、討論、講授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將進一步運用科學學習方法如:閱讀、思考、分析、討論、探究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透過自己的主體活動,根據自身的反饋資訊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自身的獲取資訊素養。

  2、說教法

  根據教材知識及學生實際情況,本節課主要以啟發式教學為主,適當地加以講授,並與學生歸納、探究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3、說學法

  為啟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同時,著重讓學生深入理解,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在學法指導上我採用知識遷移法,邏輯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說教學過程

  1、透過上節課內容以問題探討的方式匯入教學;

  2、具體舉例幫助學生理解

  3、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4、鞏固與練習

  本節課的引入,可以從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中的某些觀點,與現代遺傳學所揭示的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之間引發的問題衝突開始,透過問題探討,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生物個體的有利變異的基因,只有在該種生物的某一群體中才能傳遞、擴散,這個群體就是種群。

  問題1:怎樣的一群生物個體可以稱為種群呢?一個生物"種"或"物種"與種群有何區別呢?

  透過舉例如"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鯉魚是一個種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個種群",試著讓學生去總結出構成種群的幾個要素(①一定區域;②全部;③同種),透過比較,使學生初步理解種群和物種的概念。

  問題2:種群內部的生物之間是處以怎樣的關係?

  學生討論,初步認識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並認識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義。

  問題3: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傳遞有什麼特徵?

  引導學生從基因的角度思考:種群在進化過程中即傳種接代中→師生共同歸納①基因傳遞具穩定性→引出種群基因庫的概念及穩定性。②基因傳遞存在變異性→基因庫的可發展性。使學生認識到為什麼要提出並研究基因庫和基因頻率。使學生初步理解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概念。

  透過具體種群的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使學生學會計算基因頻率的方法。

  從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計算結果中,使學生髮現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變化規律。

  問題4:自然界種群的基因頻率能世代不變嗎?為什麼?

  使學生能夠領會到自然界的種群發生變化是必然的。

  問題5:影響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因素?

  突變和基因重組,使學生了解自然選擇作用,歸納突變和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因此他們只是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1、指導學生閱讀樺尺蠖種群變化和抗青黴素細菌的資料,依據這些事實明確提出問題,要與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變化相聯絡,而不僅僅停留在適者生存的層面上。

  2、做出假設。針對事實和問題,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提出假設。在這裡,假設可以是:黑褐色的生活環境,不利於淺色樺尺蠖的生存,對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這種環境的選擇作用使該種群的S基因的頻率越來越低,即自然選擇可以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3、進行簡單數學計算,加深理解。完成課本活動"用數學計算證明遺傳平衡中的種群基因頻率計基因型頻率不發生變化"。可以將全班分成幾個組,各組設定的比例不同,但計算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都不變,即完成總結歸納。

  探究之後,教師應強調,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可以使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第一課時可到此結束)關於"隔離與物種的形成"內容的教學,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種的概念。指出人們是如何定義物種,至於為什麼如此定義物種可以不深究,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依據物種定義,舉例說明並區分物種。學生理解物種的概念後,教師可以在提出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蠖,雖然基因頻率發生很大的定向變化,但並沒有形成新物種的原因,並透過師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種的種群之間和種群內部個體之間,沒有形成生殖隔離,基因交流就不會停止,遺傳組成的差異就不會拉大,新物種就難以形成。什麼因素可以阻止種群間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離的概念。

  學生初步理解隔離的概念之後,可以安排學生討論隔離的各種可能的方式,教師歸納出隔離的型別。然後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教材中的"資料分析",組織討論"資料分析"中提出的幾個問題。最後教師應強調,一般情況下,地理隔離是生殖隔離的先決條件,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於一個物種的兩個種群,就成了兩個物種。

  關於"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內容的教學,可以學生自學為基礎,教師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使學生理解共同進化的含義,無機環境的變化、無機環境的複雜化和多樣化、有性生殖的出現和生態系統結構的複雜化和多樣化對生物多樣性形成的作用。

  最後,組織學生討論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開花和結果》。下面,我將從設計理念、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與反思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設計理念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遵循面對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讓學生從關注身邊的事情開始,強調生物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社會的關係,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生物不僅使學生了解生物的奧秘,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生物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週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髮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係,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係。

  本節課知識點清晰,內容看似簡單,但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透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4、教學難點: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於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希望能夠親自解開其中的奧秘,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麼關係?”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四、說教法

  根據學生的以上特點,以及教材的結構,我將教學方法定為如下:

  1、在第一部分花的結構中,我大膽地使用了探究性試驗,我認為生物教學中,教師有責任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透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進而達到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達到對花的結構這一知識點的掌握、

  2、在第二部分傳粉和受精中,傳粉的過程比較直觀,我主要採用談話法,講授法,同時打出圖片讓學生觀察、分析思考,進而理解傳粉。而受精這一過程比較抽象,我主要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變抽象為具體,進而易化難點。

  3、在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中,學生對花和果實種子都比較熟悉,我主要讓學生對比花和果實種子的圖片,進而明白花的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裡的胚珠發育成種子。

  五、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則主要透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透過課上的探究活動,共同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

  六、教學過程

  1、花的結構

  教師首先打出《十大名花》的圖片,引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問題“為什麼開花後一定會結構呢?花和果實到底有什麼關係?”那就從花的結構開始研究吧,從而引入“花的結構”這一部分的學習。

  然後,學生以4個人為單位,對照課本上的圖片,對百合花進行解剖,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本活動使學生在合作的探究的基礎上認識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並討論兩個問題:

  (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透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再透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麼關係?”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2、傳粉和受精

  用教授法引出傳粉,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就是傳粉。指導學生閱讀書本中材料來了解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區別,用課件對比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區別,再用幻燈片播放出圖片讓學生正確判斷出蟲媒花和風媒花,然後創設情境:“如果遇到陰雨天,蟲和風的作用就不大了,會出現缺粒現象,該怎麼辦呢?”從而引出人工輔助授粉。課本中將人工輔助授粉安排在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中講授,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我將其安排在傳粉這一部分來講解。

  受精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我首先利用放大的子房縱剖圖複習前面剛學到的雌蕊的結構,讓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有一個結構上的認識基礎。然後再讓學生觀看受精的過程,首先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它能夠讓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有個理性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在以上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受精的過程,最後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描述受精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在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一部分,學生對花和果實種子都很熟悉,他們可能不能明白展開的花是怎麼樣跟果實和種子扯上關係的。因此我主要在大螢幕中放出花和果實種子的對比圖,讓學生透過對比分析進而明白花的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裡的胚珠發育成種子,從而掌握這一知識點。

  七、教學反思

  1、成功之處

  這節課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觀察──探索──整合”的教學法,由創設情境入手,透過親自動手實驗、小組互動交流,得到問題的答案,再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整合,讓學生掌握本課的知識,各種能力得到充分鍛鍊、

  2、不足之處

  本課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知識點比較多,活動多,教師需要很好地駕馭課堂,控制好每一個環節的時間,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探究時,有些學生喜歡探究,在參與教學中表現得活躍、主動,但有些學生卻不喜歡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小組討論和合作時,總幹一些不相干的事,比較難以控制,在這一點上本人做得還不夠。因此,今後要下功夫瞭解每一個學生,要儘可能為所有學生創造一個表現的機會、獲得成功的機會,要善於引導、善於鼓勵。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10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教學分析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二章瞭解生物圈第一節的內容。它位於初中生物教材體系起始階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為下一節學習“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是初中生物的第二節,學生對生物學還不甚瞭解,所以這節課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對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從整體上認識生物與環境的關係,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根據《課標》要求,我確立以下三維目標:

  1、舉例說出光、水、溫度等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透過實驗探究“影響鼠婦分佈的環境因素”,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及設計實驗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3、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愛護大自然、保護生態平衡的情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舉例說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我力求透過設計多個探究性活動,讓學生體會、感悟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教學難點為:探究影響鼠婦分佈的環境因素。

  由於本活動是初中生物課的第一個探究性實驗,教師要告知學生探究的一般過程,幫助學生設計探究方案,引導學生嘗試控制實驗變數和設定對照試驗,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三、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目標,本節課教師的教以情境啟導為主,學生的學以活動探究為主。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課前準備和課內教學。

  課內教學分四個環節,第二環節“活動探究”是本節課的主體部分,共設計了4個探究活動,其中第二個活動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下面我具體說課內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熱情洋溢地對學生說: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件小禮物——《晏子使楚》的影片片段,你們想看嗎?

  影片匯入落點在:使學生認識“生物的生長受一定因素的影響”,結合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長與環境有關”。不僅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還為後面的活動探究創設了情境。

  (二)活動探究,感悟新知

  活動一:生物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

  透過精問啟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賴一定的環境”,然後再去自己尋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礎上,學生理解生態因素的概念和分類就水到渠成了。

  活動二: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

  首先具體指導學生實驗探究“影響鼠婦分佈的環境因素”。指導過程如下:

  如果不一致,我們應該怎麼做?

  啟發學生明確,應重新作出假設、設計方案等再次實驗探究。

  教科書中的第一個探究實驗,無疑是好奇心極強的初中生愛上生物學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理由,同時也是激發學生探索慾望的最佳契機。本活動力求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具體指導學生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同時嘗試控制實驗變數和設定對照實驗。學生親身經歷了這個實驗,先操作,再體會感悟,透過自己動手動腦來獲得知識。

  活動完成後,我組織學生討論:你打算將鼠婦如何處理?

  引導學生認識應該把鼠婦放回大自然,用實際行動愛護動物。

  對活動的總結還包括對本次實驗過程的歸納總結,教師有意識地點出進行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

  那麼除了光、水分外,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還有哪些呢?學生邊看資料邊感悟,再請一名學生歸納:

  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光、溫度、空氣、水分、土壤等。

  沒有生命的物體,稱為非生物因素。

  活動三: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生活

  在影響生物生活的因素中,是否還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圖片。

  學生交流明確:生物間的共生關係、競爭關糸、合作關係、捕食關係會極大程度地影響生物的生活,生物因素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活動四: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會影響生物的生活,每一種生物必須依賴一定的環境,那麼生物只能被動地受生態因素的影響嗎?

  讓學生觀察四組圖片,感悟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必須適應環境,同時,生物的活動也影響著環境。

  透過例項讓學生去感悟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在活動中始終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展示一組人類對環境破壞的圖片。

  讓學生去感受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讓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直面學生,讓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震撼,強烈意識到環保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講環保意識深植學生心中。

  (三)梳理總結,形成系統

  先由學生自我盤點這節課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回顧,梳理板書:讓學生在掌握“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得到“生物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這一基本觀點,實現知識樹的建構。

  (四)練習鞏固,拓展遷移

  1、據圖找出與水稻生長有關的生態因素。

  2、材料分析: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並將以前因好奇心產生的學習興趣轉化為一種理性的學習責任,鞭策學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奧秘。

  3、課外探究:複習鞏固實驗探究的一般過程,逐漸形成理性認識。

  五、最佳化思考

  1、本課活動設計避免了過於注重形式而忽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學觀點的形成。遵循實踐—體驗—感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學觀點的認知規律。

  2、本課探究性實驗的過程始終注意對學生進行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對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訓練。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多多指教,謝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