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精選12篇)

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吧,事蹟有兩種用途:一是宣傳典型,二是評選先進。那麼相關的事蹟到底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精選12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1

  陳志華,1970年生,現任連城縣廟前鎮動物防疫專業隊隊長,先後獲評全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農村科普帶頭人、全國農廣校優秀學員、福建省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農村科普帶頭人、龍巖市科普志願者、龍巖市秋季動物防疫先進個人、連城縣首屆十大傑出青年、2021年度福建省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等稱號。

  “老陳,我家牛怎麼了?”“老陳,快幫我看看我家雞。”“老陳,我家豬怎麼一直‘哼哼’叫?”在革命老區龍巖市連城縣廟前鎮,當養殖戶的畜禽一有什麼問題,大家總會第一時間諮詢老陳——陳志華。

  說起他,鄉親們無不交口稱讚:一名普普通通的山鄉農民技術員,卻出過國、援過非,創新多種養殖新技術,帶領數百名養殖農戶科技致富,每年為養殖戶排憂解難數千次……

  人人稱讚的“120”

  今年52歲的陳志華,自從連城縣隔田職高畜牧獸醫班畢業後,便在廟前鎮開了間畜牧獸醫服務部,從此開始了他的服務生涯。

  “老陳,我家母牛難產,快來幫我看看。”伴隨著“嘩啦啦”的雨聲,只聽廟前鎮的一位養牛戶聲音由遠及近。看著有些淋溼的養牛戶,陳志華二話沒說,披上衣服、拎起工具包,就冒雨騎車前往。由於趕到及時,陳志華一番熟練的助產搶救,奄奄一息的母牛最終平安產下小牛,幫助養牛戶挽回損失1萬多元。

  無論颳風還是下雨,不分白天黑夜,只要養殖戶有急事,一個電話或簡訊,陳志華隨叫隨到。忘記吃飯、加班到深夜,對他來說,似乎早就習以為常。而這,也只是他的一小部分工作。

  作為廟前鎮動物防疫專業隊的隊長,陳志華管轄著全鎮15個行政村動物防疫工作,僅是為鎮裡農民飼養的豬、牛、羊、兔、雞、鴨、鵝等畜禽注射防疫針的工作,便有5萬餘頭(只)次以上,最遠的村莊離他家有30多公里。

  特別在每年4月、10月全鎮開展畜禽防疫工作期間,是陳志華最為繁忙的時候。為確保防疫密度達到100%,每天一大早他就帶著隊員入村開展防疫工作,出發時乾乾淨淨,回到家卻“臭氣沖天”,加班到深夜也是常事。

  “農民需要技術服務,自己苦點累點沒什麼”。多年來,陳志輝在為當地畜、禽看病救治的同時,還堅持為養殖戶提供著防疫技術指導,諮詢解答,釋出病情或飼料與市場資訊等服務。遇到養殖戶文化低理解能力差,頭天剛講的技術要點,第二天就想不起,他就會反覆講述,手把手,一遍又一遍。因此,陳志華常被大家親切地稱作“養殖農戶‘120’”。

  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村民要致富,首先靠技術”。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這些理念就已經在陳志華心中萌發,並身體力行示範引領。

  2001年,在陳志華組織下,連城最大的革命基點村呂坊村成立了廟前鎮第一個養殖協會——呂坊村養豬協會。同時,他還建立了全鎮的第一個“科普惠農服務站”、第一個科普宣傳欄,配置有畜禽疾病防治手冊、中草藥彩色圖冊、快速養豬法等內容,併發放DVD光碟、技術資料,使養殖戶們在輔導站或家裡就能瞭解畜、禽的各種情況及解決辦法。期間,陳志華還四處奔走,邀請省內外知名廠家的專家教授、技術人員到協會、科普服務站,舉辦科學養殖技術培訓班、科普技術講座。

  為深入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推進科技養殖致富。2007年底,陳志華投入近50萬資金,興建起集科普示範、教學實踐於一體、年出欄商品豬1000多頭的標準化養豬場;2014年,他在村裡建起一個年出欄本地山羊1100頭的肉羊養殖場,並帶動本鎮和外鄉鎮的20多位養羊戶組成技術互助會。

  多年來,在陳志華的幫助下,廟前鎮及周邊的新泉、朋口、文享等鄉鎮,以及新羅區、上杭縣一大批養殖戶依靠科技養殖致富。

  “今天的幸福生活,可多虧了老陳的全力幫扶引領。”養羊戶張源根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在過去,他的生活貧困,住房是木板釘成,連孩子上學的費用都難以籌措。陳志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透過分析養殖前景,動員張源根養羊,並幫助擔保貸款買來22只種羊。期間,陳志華不但手把手做好養殖技術指導,還組織張源根參加科學養殖技術培訓班。如今的張源根,新房有了,生活也好了起來,還積攢了不少的積蓄。

  走出國門的農技員

  在長期服務群眾,為養殖戶做好養殖技術指導過程中,陳志華深深體會到知識、科學的重要性。為此,他十分珍惜學習進修的機會,先後自費參加了福建省農廣校、全國農廣校畜牧獸醫系的學習,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陳志華還將所學知識和自己的實踐技術結合起來,積極引進適宜當地發展養殖的新品種,探索適合當地畜禽生長的養殖新技術,以此帶動養殖戶更好地科技致富。

  “我家的鵝現在怎麼都長不大了?”廟前村養殖戶江建斌養殖了一批鵝,可當鵝養到60多天、7斤多重後,不管怎麼精心餵養,都不見其再長大的跡象。

  陳志華得知後,仔細詢問了餵養情況,並將一隻鵝現場宰殺解剖分析,發現鵝腸壁變厚,阻礙了機體對飼料營養的吸收。於是,陳志華建議調整餵養方式,補充些青草、穀糠等粗纖維飼料。此後,便長期蹲點在江建斌養殖場,不斷觀察調整粗纖維比例,進行對比實驗,摸索出最為適合鵝生長的粗纖維飼料配比,使這些粗纖維在經過小腸消化時,可以刮除小腸的沉積,使腸壁變薄,以利吸收。

  在陳志華的一通“操作”後,不但養殖成本降低了30%,鵝的生長速度、肉質也提高了不少,效益增加了40%。有了成功的先例,陳志華舉一反三,又將粗纖維在動物飼養的應用技術延伸到養魚、養豬上。

  多年來,陳志華深入學習創新養殖技術,先後探索、推廣牛、羊等反芻動物的驅蟲方法運用,墊料發酵在養豬業的應用等新技術,有效提升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陳志華肯鑽敢拼、服務熱心、技術紮實的寶貴品質,讓他走出了國門。2003至2004年,他被福建省農業廳(現福建省農業農村廳)推薦到非洲迦納執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糧食安全特別計劃,擔任中方畜牧水產技術員,成為了福建省科技援外小組唯一的農民技術員。

  三十多年來,陳志華在“希望的田野上”無私奉獻著自己的科學知識和青春年華。他不僅是一位山鄉農民技術員,更是農村致富路上的“領頭羊”,當地的“畜禽守護神”。

  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2

  2018年兩會現場,曾經發生了院士代言土豆的神奇故事,引起媒體聚焦。故事的主角就是被農民群眾親切的稱呼為“農民院士”的朱有勇。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朱有勇手拿一顆碩大的土豆現身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體記者講起了他的科技扶貧故事。普通土豆不過鴨蛋大小,而他指導村民種的土豆比鴕鳥蛋還大,重的一顆就有5斤。靠種冬季土豆,邊陲村寨裡村民的冬閒田變成了高產田、脫貧田。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鉤聯絡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2019年12月2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2020年12月24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上1689人獲得了全國勞動模範稱號,804人獲得了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朱有勇的名字位列受表彰的全國先進工作者名單之中。

  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幹部群眾普遍認為,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廣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深入基層,融入到群眾之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3

  在美麗的天空之城,有一個普通而又特別的60後大叔降措,他是一名農村致富帶頭人,是理塘縣黑木耳產業協會會長,是理塘縣下木拉鄉馬巖村農副產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兼社長,是理塘縣的優秀民營企業家。擁有這麼多“頭銜”,完全是因為他大半輩子以來一直的一個執念——帶動全村村民共同致富。

  一次行醫,第一次轉變

  降措出生在雅江縣牙衣河鄉江衣村一個偏遠的藏族村落。1983年,不甘心一輩子在偏遠山區過著傳統生活的他,在務農的同時,開始學做一些土特產和生產資料買賣,積累了從商經驗,成為當地最早進入“商海”的青年。由於母親患有一種疾病,且當地醫療條件相當落後,需到周邊最好醫療條件的雅江縣城治療,但一百來公里的崎嶇山路對青年時的降措就是一道坎。為了治療母親的疾病,降措時常徒步到縣城醫院給母親買藥,與在縣醫院當醫生的表哥溝通母親病情,表哥根據多年的行醫經驗診斷為肺心病,在表哥的指導下,購買了能夠治療母親肺心病的藥和針劑,但又苦於村裡沒有人會輸液和打針,在毫無醫學基礎的情況下,聰明的降措在表哥那裡通過幾天時間,簡單的學習了輸液和打針的技巧,然後就在母親的身上應用和治療。從此以後,降措就成為了村裡最先且唯一會打針輸液的人。在經過母親肺心病治療的事情後,降措深深的意識到,對於這樣一個偏僻的山村,能有一名鄉村醫生是多麼的重要。為此,降措放棄了剛有起色的從商念頭,到鄉鎮醫療機構進行系統性的醫學培訓學習,留在村裡看病行醫,成為一名鄉村醫生。

  一次搬遷,第二次轉變

  2001年12月雅江發生地震,為改善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當地政府決定安排村民移民搬遷至理塘縣下木拉鄉上馬巖村居住。搬遷後,在時任下木拉鄉黨委書記楊正康的鼓勵下,降措再次接受鄉村醫生醫療知識培訓,成為了馬巖村的鄉村醫生。當鄉村醫生期間,降措足跡遍及馬巖村的每一個角落、每一戶村民。有時出診一走就是幾個小時,甚至到深夜,直到病人病情穩定,囑咐好後,才放心回家。不論春夏秋冬,不論白天黑夜,一個口訊,就立即上門診療,村民們的病痛成為降措最掛心的事情。

  由於當鄉村醫生的負責盡責,2009年11月降措被選任為上馬巖村村委會委員、代鄉醫。除了時常的鄉醫職責外,還為解決修路通電用水問題四處奔波,並在村裡集資修路時,帶頭捐出個人積蓄5000元。

  付出總有收穫,2010年11月降措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為一名中共黨員,並選舉擔任上馬巖村村委會主任。政治上的進步、黨員的榮譽感促使降措更嚴格要求自己,更熱心投入村委會事務中。因工作的盡職盡責和待人的熱情誠懇,2013年降措又高票當選為上馬巖村黨支部書記。委任支部書記後,降措更加熱情待人,樂於助人,除了本職工作外,經常走村入戶,耐心的幫助村民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充分履行了一個基層黨員、基層幹部、鄉村醫生的職責。

  一次彙報,第三次轉變

  上馬巖村地處偏僻,原始生態顯著,自然環境惡劣,貧瘠少出產,村民生活艱辛簡單,生產方式落後,是理塘縣有名的貧困村。儘管透過前期的不斷努力,全村道路交通狀況和電力供給有所改善,但貧窮的現狀依舊是降措心頭之殤。

  2012年,時任理塘縣長的格勒多吉到下木拉鄉考察,在詢問基層幹部關於發展產業的想法時,降措彙報了做藥材仿野生種植的想法,得到了格勒多吉縣長的肯定和鼓勵。於是,在格勒多吉縣長的關心和指導下,由縣上提供藥材大黃的種子,並酌情解決了5萬元的土地費和人工費,降措開始了大黃仿野生種植,由於缺乏種植經驗,加上技術的限制,初次種植即失敗。但是失敗的打擊沒有讓降措氣餒,以後的幾年他一直在這條路上探索出路,尋求解決辦法。

  2014年,降措受派參加了農村帶頭人致富培訓,並自費到青川、道孚、瀘定等地考察學習,瞭解和掌握到仿野生種植的基本技術知識,開闊了眼界,擴寬了思維。經歷了3次創業3次失敗,憑著一股堅強的信念,2015年為再次解決上馬巖村無特色產業、貧困落後的現狀,降措自費到全國各地進行產業考察。經過考察學習,上馬巖村十分豐富的杆棵雜木資源,優質的氣候環境和原始自然生態成為了寶貝,非常適合食用菌種植,降措毅然選擇了較為容易種植的木耳產業,在下木拉鄉黨委、政府及縣農牧和科技局的支援下,降措再次向親朋好友四處籌借,傾盡所有積蓄在陝西寧強木耳科學研究所採購了7萬餘元的木耳菌種,採用反季節栽培模式,投資30餘萬元種植耳棒20000棒。木耳種植期間,降措邊幹邊學,廣泛學習木耳種植的各類知識,研究出了一套適合上馬巖村種植木耳的科學方法。然而,上天卻再次給降措開了一個玩笑,雖然種植的耳棒大多都成活,但因第一年在高海拔地區種植,接種、養菌、出耳管理等經驗的不足,導致產量較低,再次損失10餘萬元。但木耳投入市場後,由於產自高海拔無汙染地區,為純正的綠色產品,木耳零售價格達到每斤300多元,且供不應求。正是這片曙光,讓降措更堅定了自己的產業發展方向。

  一次成功,第四次轉變

  木耳的暢銷,讓降措更有信心。降措每天堅持觀察總結記錄,不懂的地方驅車去周邊縣鄉請教有經驗的種植戶,向技術專家諮詢相關的知識,並高薪聘請技術人員長期現場指導。終於,經多方努力,木耳的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技術得到保障的前提下,2016年降措與幾位村民發起成立了理塘縣下木拉鄉馬巖村農副產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各級政府及理塘縣農業銀行的支援下,借貸資金100多萬元,流轉土地30餘畝,將木耳發展到10萬棒的規模,木耳種植徹底扭虧為盈,年產量達1萬餘斤,產值200餘萬元,吸納勞動就業人員40餘人,年發放工資60餘萬元。

  “要想掙到錢,銷售是關鍵”。在以前,由於木耳產量低,供不應求,現在產量起來了,就不能再靠傳統的單一渠道銷售,於是降措申請成立了“甘孜州綠野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並向國家商標管理局申請了5類、39類兩個商標類別的使用保護,同時與“藍海基業”公司簽訂了網站建設合同,申請了電商入口(域名)保護,著力解決資訊、技術、品牌和銷路等系列問題,促進了本地傳統土特農副產品和特色經濟食用作物的外銷轉化。

  在降措的示範帶動下,很多村民開始轉變思想,加入產業發展的隊伍中。村民發展產業時,降措都會熱情的講解,遇到技術難題時,還會手把手做示範,傳授經驗技術。2017年7月,為了可持續利用馬巖村的自然資源優勢,打造生態迴圈產業。透過多方論證,降措選擇以種植香菇為第二個產業發展方向,在得到下木拉鄉黨委、政府的支援下,再次籌資37萬元在下木拉鄉建立了3萬袋的香菇試驗種植基地,並初步取得了成功。

  一次幫扶,共同脫貧致富

  2018年1月,在各級黨委政府等相關領導的高度關注下和五糧液集團的對口幫扶下,共籌措資金1200餘萬元,採取飛地模式,在甲窪鎮建立了一個集“扶貧、科普、示範、體驗、技術培訓、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基地。基地佔地45畝,建成後初步可將香菇產業擴大到年產30萬袋菌包的規模,設計容量可達50萬袋生產規模,將香菇產業打造成下木拉鄉、理塘縣脫貧攻堅的示範產業。目前,馬巖村所有村民全部納入產業中,由“農民變股民”,享受到了產業分紅和基地務工,人均增收4000元,戶均增收20000元。

  為解決產業資金缺口,抵押個人所有財產

  2019年5月,理塘縣委、政府和理塘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確定舉辦理塘縣第一屆農博會,時間定在7月28日,當時的香菇基地主體工程還在收尾,香菇菌棒也在馬不停蹄的生產。為了能夠讓香菇基地以良好的面貌迎接農博會參觀團,降措決定,既始再困難,也要將基地內的道路進行全面硬化,因為道路硬化部分未列入大棚建設專案中,所以,並沒有多餘的資金去硬化道路。基地又是採用邊建邊生產的模式在執行,在菌棒生產上,降措已經墊進了自己的全部積蓄,面臨突如其來的農博會,降措確實犯了愁,但一想到這是理塘縣舉辦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展銷會,屆時,香菇基地將迎來數百人的參觀團體,無論如何都要藉助好這次機會,對外做好香菇產業的宣傳工作。為此,降措舉全家之力,四處籌藉資金硬化路面,無奈之舉,最終以個人的名義,用自己的住房作抵押在理塘縣農業銀行借貸200餘萬,加班加點趕在農博會之前把香菇基地的路面硬化了,並完善了基礎設施配置。香菇基地才得以順利的迎接了農博會參觀團,受到參觀團體和縣委、政府,農牧農村和科技局的高度好評。

  2019年8月,香菇基地的菌棒受水汙染影響出現重大的損失,基地的生產水源來自於產業園區的人工湖,由於氣溫異常的回升,導致水質發生嚴重的鹼化,其PH值達到9-10級,嚴重的超出了香菇菌絲可承受的範圍,直接導致已生產的10萬餘袋香菇菌棒汙染報廢。除了菌袋報廢的重大損失,在未能解決水源水質問題時,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菌棒生產也只能被迫停工。看到報廢的菌棒,降措心如刀割,菌棒的損失不令是減緩了香菇產業發展,對降措來說更是當頭的一棒。為了香菇基地建設和產業發展,降措已經抵押了所有的財產籌藉資金,本盼著香菇能早點投產進行資金回籠,萬萬沒想到,在水源上會出現如此的大問題。但作為合作社的負責人,作為產業的帶頭人,不能就這樣被打垮,居然出現了問題,就直接面對問題核心,去解決問題。基地周邊除了人工湖和東邊的一條溪流外,無其它取水點,經對水質的檢測,溪流的水質和人工湖的PH值不相上下,無法滿足菌棒的生產要求。經與技術人員的商議探討,只有打井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在高原地區打一口進,至少得三十萬左右的經費,這對本就面臨著巨大資金缺口的香菇基地來說,更是雪上加霜。而降措本人也面臨著銀行還款的壓力,無力再承擔打井經費,為了不給香菇基地造成更大的壓力,降措積極的向政府部門溝通,希望能借助國家相關政策,為香菇基地爭取到兩口井的指標。終於,在多部門的溝通和協調下,香菇基地爭取到了兩口井的指標,並以最快的速度開工解決了基地的用水問題。

  然而,水的問題是解決了,但因為期間的停工,菌棒的生產又推遲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這將意味著,生產的菌棒無法在計劃的時間的出菇,得越過理塘嚴寒的冬季。這對生產技術和後期管理又是一個極高的要求,因為理塘冬季的溫度最低可達零下30度左右。現有的大棚全部按常溫設計,考慮到常溫棚菌棒越冬的風險性以及為實現香菇基地全年不間斷迴圈出菇生產的目標,滿足全年市場鮮、幹菇供應需求,提高香菇市場佔有率,加大銷售市場覆蓋範圍,解決成品銷售,加快資金回籠週轉問題。降措再次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爭取到以先建後補最高50%的專案建設資金補助,計劃升級改造常溫出菇大棚5000平方米為冬暖式大棚,滿足香菇冬季生產出菇。

  2020年1月,武漢新型冠狀肺炎全面爆發,並迅速蔓延至全國,湖北地區全面封城,全國上下全面進入抗擊疫情中。香菇基的技術人員因回湖北過年而無法返工,2019年生產的40萬袋香菇菌棒面臨著無技術管理難題。直至4月,湖北疫情得到全面的控制,國家全面推動復工復產,技術人員才得已返工。期間,降措憑藉著這些年來的種植經驗結合外出考察時的學習,雖然能做一些簡單的管理,但相對專業的菌棒管理技術要求還是相距甚遠。透過這次疫情,降措也深深的明白,要真正的把產業做好,就得培訓技術骨幹,掌握技術要點,減少外界因素對產業的影響。比如,香菇基地近兩年,在用工上總是頻繁的在變動,特別是一些重要崗位,今天張三,明天李四的,結果幾年下來,張三還是張三,李四還是李四,什麼技能都沒學到。為了讓香菇基地能夠培訓出技術骨幹,降措決定再次把擔子挑起來,採取長期合同用工制,吸納能夠長期固定於香菇基地工作的務工人員,簽訂至少2年期的勞動合同,給予務工人員有效的工作保障,同時也確保香菇基地能夠培訓出自己的技術骨幹人員,提高生產效益,減少生產損失。比如,在基地長期務工的日青志瑪,就職於菌棒生產套袋崗位,從最開始的一天只能套一千袋,到現在的一天四千袋。這是長期固定崗位提高效率的最直接體現,香菇基地必須按這個路子把各崗位的長期務工人員都定下來,把技能人才都培養起來。降措也從沒忘記不能在基地長期務工的村民們,不能長期務工的村民們,香菇基地提供臨時的就業崗位,同時,降措也承諾每年給村民進行保底定額分紅,再根據盈利情況,按利潤給村民們分成。

  基層幹部,就是服務群眾的“貼心人”

  降措作為基層村幹部和黨員,充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當鄉村醫生時,重醫德,不為金錢所動,不為錢財喪德,不拿病人紅包。擔任村幹部期間,為人正直、作風紮實、廉潔奉公,農村工作經驗豐富,既維護村民基本權益,又不忘黨員幹部的基本職責,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基層矛盾。特別近幾年處理草場糾紛問題上,降措正確引導和教育村民,積極推動問題的解決,特別經過多方奔走呼籲,在上級領導的調解下,上馬巖村與雅江縣德差鄉布孜村達成諒解協議,雙方簽訂了蟲草採挖互利共贏協議,讓多年懸而未決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避免把矛盾引向極端,擔負好了肩上的責任,用實際行動維護了村民福祉和長遠利益。

  “香菇基地就是我的另一個孩子,我比任何一個人都希望它越來越好”。這是降措,這位樸素的農民企業家最常說的話,也是他殷切的希望,這位年近60的離任村幹部,致富帶頭人,還在他的戰場上揮灑汗水,而我們也堅信,趁著鄉村振興的東風,香菇基地會越來越好,馬巖村的村民會越來越好,我們的降措大叔也會越來越好。

  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4

  魏秋香,女,漢族,大專文化,中共黨員,2013屆“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江西廣播電視大學),現擔任江西省樂平市眾埠鎮蓮塘村黨支部書記兼主任;有十多年的果樹種植、管理、銷售等經驗;樂平市百綠果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江西省百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樂平市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會長;景德鎮市第十四、十五屆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樂平市第六次代表大會黨代表;中國共產黨景德鎮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黨代表。2009年創辦樂平市百綠果業種植專業合作社;2013年創辦江西省百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所獲榮譽:相繼榮獲2015年度國家開放大學優秀畢業生;中國優秀經濟女性;2014年11月入選中國科協100名“鄉村情、科技夢”——優秀農村基層科技工作者;江西省勞動模範;江西省農村婦女“雙學雙比”勞動女能手;江西省婦女創新創業大賽優勝獎;景德鎮市勞動模範;景德鎮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景德鎮市“三八”紅旗手;樂平市勞動模範;樂平市道德模範;樂平市高效經濟作物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吃過翠冠梨的人都對這種梨的香、甜、脆、多汁的特性難以忘懷,而在樂平說到翠冠梨就不得不提到魏秋香。樂平市眾埠鎮鄉村山野每到陽春三月總可以看那一大片一大片梨花開滿枝頭的絢爛美景,也總可以聞到飄蕩在空氣中梨花的芬芳……樂平市眾埠鎮的翠冠梨種植就是在魏秋香的帶領下才會形成如今的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豐收景象。

  開發荒山建梨園,逆境奮起不低頭

  2001年,魏秋香在福建晉江從事棉鞋加工行業數年取得第一桶金後,毅然決定返鄉創業。蓮塘村地處丘陵山區,周圍有長期荒蕪著的大片大片的坡地,且山地基本以紅壤土為主,平坦肥沃,非常適宜果樹的生長。魏秋香萌發了種植果樹的念頭,於是她先後到浙江省仙居、富陽、臨海等地進行考察、並請來專家進行指導,決定種植我國南方優質早熟梨—翠冠(8-2)。最初的50畝山地,成了她的“試驗田”。大到梨園的整體規劃,小到行距、株距的合理安排,她都一一從頭學起。外出學習時,別人逛商場購物,魏秋香卻悄悄鑽進書店,選購種植書籍、光碟等。看到梨苗一天天地長高,魏秋香的心裡比蜜還甜。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02年10月,丈夫魏海燦突然被診斷患上了尿毒症,這讓她一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絕境之中。為了給丈夫治病,魏秋香操碎了心,她多方籌措資金,2003年3月,丈夫魏海燦在上海成功施行了腎移植手術,花費二十多萬元。就這樣,魏秋香風雨兼程,悉心守候著梨花盛開季節的到來,守候著丈夫的痊癒。

  “苦心人,天不負”,2007年,梨園喜獲豐收,可接下來的果品銷售,又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自己和村民種植的數十萬斤翠冠梨積壓在家,魏秋香急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為此,她隻身前往福建的福州、廈門,上海等地,苦苦奔波,尋求翠冠梨營銷市場。“由於積極拓展市場,我們的三十幾萬斤梨子被外地客商搶購一空。”魏秋香回味悠長地說。翠冠梨走俏市場,極大地增強了她的種植信心。2012年4月,魏秋香在蓮塘村擔任了黨支部副書記。此後,魏秋香相繼擴大翠冠梨種植規模,並陸續向眾埠鎮及周邊等地的果農提供了梨樹、桃樹、柑橘、楊梅等果苗,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併為他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銷售等服務。

  然而,命運弄人,2012年4月,丈夫魏海燦撒手西去。這給魏秋香留下的是無盡的思念和數十萬元的債務!生活還要繼續,魏秋香沒有倒下,她化悲痛為力量,一邊用心管理果園,一邊忙於村裡的工作,日子過得忙碌而充實。

  勤學技術勇創新,搭建平臺同致富

  為了儘快掌握翠冠梨種植技術,魏秋香透過訂閱《中國南方果樹》、《農村百事通》等雜誌,到網上找技術學知識以及到浙江等地實地考察,她先後掌握了梨樹拉技、授粉、疏果、套袋、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節的生產管理技術,成了當地翠冠梨種植的“土專家”。在發展翠冠梨種植過程中,她始終將科技創新放在首位,為了提高產量,提升品質,她不斷引進新技術,新方法、創新管理模式等。

  收穫的季節,成群的鳥兒飛來了,鮮黃誘人的翠冠梨成為了它們的美食。鳥害嚴重地影響了梨園的經濟效益,是一直困擾著梨農們的一大難題。2014年,魏秋香經過多方探索、研究和論證,率先在自家梨園成功實施防鳥網安裝技術,完全杜絕了鳥害。她的梨園透過安裝防鳥網每年可以減少1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透過示範推廣,當地1000多畝豐產梨園全部實施了這一新技術,有效地保證了梨園的豐產豐收。魏秋香還開始探索研究利用廢棄梨樹枝進行香菇培育技術,進一步延伸早熟梨發展的產業鏈。此外,她還在幼樹梨園實施果蔬套種等新型的耕作方式,最大效率開發果園的經濟效益。現在魏秋香的梨園已成為當地推廣早熟梨先進種植技術的科技示範基地和培訓基地,而對於很多慕名前來這裡學習種植技術的果農,她都是毫不保留地將自己掌握的種植技術傳授給他們。

  2009年,魏秋香迎來了她創業的第二次重大轉機,讓她完成了從一個個體經營戶到勤勞致富帶頭人的完美蛻變。“只有帶領村民依靠科技勤勞致富,過上好日子,才能建設好新農村。”魏秋香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09年6月,魏秋香組織附近的果農成立了“樂平市百綠果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她被推選為合作社理事長。

  為了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合作社註冊了“遠甜”牌商標,通過了江西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品、產地認證。合作社在魏秋香的帶領下,以開展“三培兩帶兩服務”活動為契機,透過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從訂單服務、技術培訓、資訊支援、農資採購等一系列環節為基地果業種植戶提供了便捷有效地服務,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抱團發展。

  服務果農盡心力,成效顯著惠民生

  為了吸引更多的群眾加入到種植翠冠梨的致富道路上來,同時儘快掌握翠冠梨種植技術,形成產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魏秋香免費發放果樹種植技術等資料12000餘份,每年舉辦5期以上果樹種植技術培訓班,還聘請了省農函大專家為技術顧問,定期到各果場現場技術指導,大大提高了廣大果農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為了更好地服務廣大果農,在她的帶領下還成立了百綠果業技術服務隊,經常深入到一些基地為果農們提供技術服務,如拉枝、授粉、疏果、套袋、修剪等等,她都親力親為,手把手傳授,為他們排憂解難。現在的魏秋香已成為當地果農心中最貼心、最直接的翠冠梨種植專家、科技能人。百綠果業基地也已經成為當地果農的“致富靠山”。

  為了充分挖掘果園的經濟發展潛力,魏秋香傾注了太多的心血,結合梨園花開時節,千樹萬樹梨花開滿枝頭的美景和豐收時節收穫的場景,將這些梨園打造成了觀光、採摘、休閒、旅遊的生態農業莊園,使之成為當地果業產業發展的又一新的亮點,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產業的附加值。

  2014年4月,魏秋香擔任蓮塘村黨支部書記。在魏秋香的帶領下,眾埠鎮以及周邊鄉鎮的許多村民都加入到了翠冠梨的種植隊伍中來,一些茶園、柑橘園由於經濟效益低下,都紛紛改種了翠冠梨。因為有她的技術幫助、示範帶頭,使得當地翠冠梨產業獨樹一幟,翠冠梨種植成為當地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產業。由於品牌效應,“遠甜”牌翠冠梨的價格由當初的每公斤4元增加到如今的每公斤16元,線上線下一體銷售,市場上供不應求。並把次品梨進行加成工雪梨膏、梨果乾等特色梨產品。梨園的經濟效益也逐年攀升,每畝純利潤可達6000餘元。近些年來,魏秋香共免費向貧困農戶發放20000多棵梨苗,助力精準扶貧,支援貧困戶以勞力、土地以及生產工具等入股。帶動貧困建檔立卡戶26戶,新增早熟梨種植面積400餘畝,並引進“初夏綠、518”等早熟梨新品種。

  隨著當地早熟梨產業的不斷髮展壯大,楊梅、綠化苗木、茶葉等種植,蛋鴨、山羊、土雞等養殖也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當地的農業產業,引導村民走產業化、專業化、組織化、規範化的發展道路,2013年11月,魏秋香註冊成立了“江西省百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註冊資金200萬元。公司現有早熟梨種植面積1500餘畝,楊梅300餘畝,綠化苗木200餘畝、茶葉500餘畝等。年銷售額3000餘萬元。輻射帶動農戶1100餘戶,果農年人均純收入2.3萬餘元。並透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推動形成“一村一品”示範點建設,開展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積極發展農產品初加工、休閒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進一步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打造集示範推廣、科普培訓、觀光旅遊於一體的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田園綜合體等,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由此公司相繼被評為“景德鎮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江西省電大農民大學生創業孵化示範園”、“全國巾幗脫貧示範基地”、“全國巾幗文明崗”、全國“合作社+農戶”旅遊扶貧示範專案、“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江西省優秀科普示範基地”、江西省“三八”綠色工程示範基地、景德鎮市休閒農業示範點、“景德鎮市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景德鎮市“三培兩帶兩服務”示範基地、景德鎮市“一村一品”示範基地、“樂平市勞模創業創新基地”等,“遠甜”牌商標也被評為“江西省著名商標”。

  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5

  近日,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報分會、科普中國·實用技術助你成才專案組等單位聯合舉辦的第二屆“科普中國·尋找最美鄉村科技致富帶頭人”活動評選揭曉,清河縣馬屯紅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俊英獲評入選。我省僅兩人獲此殊榮。

  是她,把山楂種植管理技術普及到千家萬戶,群眾栽種的山楂樹才變成了“搖錢樹”。僅此一項,馬屯一帶1.3萬人,人均收入增加了5000餘元。

  高俊英畢業於河北農大園藝果蔬專業。看到馬屯農民在山楂種植、管理中,因缺乏技術而收效甚微,她決定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2009年春季,高俊英牽頭成立山楂合作社。自此,她便全身心投入到山楂樹種植、管理技術的普及推廣上。她先是辦起“山楂栽培管理技術”夜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地為果農系統傳授剪枝技術。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戶戶有了掌握剪枝技術的明白人。

  尹才莊農民牛蘭奎種了30畝山楂,起初不懂技術管理,果子掛得少,品相也差勁,曾一度想把山楂樹砍掉。經過系統培訓後,他的山楂林大變樣,畝產量穩定在3至4噸的高水準,且一級果品率達到80%以上。僅此一項,年收入就達15萬元。

  果農們都認一個老理兒:肥大、水勤,收成不用問人。高俊英的科普,使他們改變了這一傳統觀念。每年,高俊英都會邀請河北農大林果系專家對土壤進行科學檢測,因地制宜配方施肥,以增加山楂掛果量,提升果品質量。為確保買到貨真價實的肥料,她直接聯絡生產廠家,統一採購並供給合作社農戶,還指導農民科學施肥、澆水。果農們都說:“配方施肥就是好,種地成本下降了,產量提高了,收益也增多了。”

  合作社成立後,高俊英天天東奔西忙,把“無害化”種管技術傳授給13個村的果農,並制定了標準化的科普生產作業流程,使馬屯山楂迎來了產量、質量雙提升。2012年,馬屯山楂順利透過無公害認證;2018年,“清河山楂”商標透過國家智慧財產權局認定,成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每年山楂果收摘後,1.2萬畝盛果期的山楂就被山東、天津、黑龍江、浙江等地的客商訂購一空。

  為使山楂增加附加值,高俊英大膽向深加工領域挺進。她先後投資200餘萬元,上馬了洗果機、真空包裝機、切片機以及製作果脯的蒸煮裝置,陸續開始生產山楂幹、山楂果脯、山楂果醬,並和承德一家酒廠合作,生產“只戀”牌山楂酒、山楂飲料,僅深加工一項,去年就收入了600餘萬元。

  山楂葉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其營養價值比有些茶葉還要高。為了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高俊英多次到廣州一家專業製茶工廠參觀“取經”,在掌握到製茶技術後,她上馬了一套炒制、發酵、烘乾茶葉的裝置,創新性地生產出了“山楂葉茶”。一經投放市場,就迎來“開門紅”。試製的500多公斤山楂茶葉,每公斤售價1600元,帶來80萬元的收入。

  在山楂深加工產品製作中,高俊英想要將剝離出的山楂籽物盡其用,於是創造性地將山楂籽製成各式各樣的手串及坐墊。每年,馬屯產山楂籽50噸,製作坐墊等近1萬件(套),手串10萬件,透過延長山楂產業鏈,最大程度增加山楂果附加值。對於做強深加工,眼前,高俊英又有了新謀劃。當前,她正在跟上海一家營養保健公司洽談合作,計劃上馬裝置生產具有排毒、減肥功效的山楂酵素,把山楂的營養和藥用價值發揮到最大。

  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6

  蒙陰縣是中國著名的長毛兔之鄉,在兔業界,馮加玉代表的是一種精神。肢體活動的不便,沒有阻止他大腦的飛速運轉,沒有阻止他敞開懷抱以無限的熱情,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20多年來,馮加玉積極組織、參與縣、市、省各級殘聯的公益活動,把自己的優質種兔無償送給貧困戶,提供技術指導、精神支援,幫助無數人走上致富路。

  身殘志向更堅他是頑強拼搏的好榜樣

  馮加玉是蒙陰縣坦埠鎮東西崖村人,從小體弱多病,1979年拿到錄取通知書還躺在病床上的他錯過了上大學的`機會,後又因小腦缺氧落下殘疾,2012年診斷為布加氏綜合症。一個年富力強想幹事業的人,一下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

  拖著病體,拄著柺杖的馮加玉,為了生計養過銀耳,賣過煎餅,但最終,都沒能做成。由於身體原因,再加上沒啥一技之長,當時對於該幹啥,幹啥能行,咋幹,他都不懂。蒙陰縣是中國長毛兔之鄉,幾乎家家有養長毛兔的傳統,他也曾想過要養兔子來維持生活,可是他自己一無資金二無技術,如何去養兔自己一點信心也沒有。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朋友給他的《農村大眾》上看到報上介紹了很多人養兔致富的事蹟及很多養兔方面的知識,就決定發展養兔事業。1996年他的一個在兔場工作的親戚送給他3只產毛量高的優良品種長毛兔,靠著這三隻長毛兔,馮加玉慢慢的壯大規模。有一次,馮加玉去獸醫站買飼料,正爬臺階,柺杖脫手摔倒在臺階上,獸醫站的站長白文禮不知道他身體殘疾還笑著說:你怎麼這麼有禮貌,來就給我磕頭!後來知道他身體殘疾,被他頑強的精神所感動,不遺餘力的幫助他發展養兔。

  為了提高養殖技術,2001年他又一個人拖著殘疾之身,自費到濟南參加了《農村大眾》科技推廣網成立大會,使其眼界更加開闊了,更加堅定了幹事創業的決心。從濟南迴來後,馮加玉利用在推廣會上獲得的資訊,決定改良兔種,擴大規模。

  馮加玉雖然身體殘疾,但對家兔養殖技術的鑽研精神一直沒有改變。透過多次外出學習和試驗,改良了長毛兔人工授精技術,將以前用玻璃輸精管授精改為用橡膠軟管授精,有效降低母兔的損傷,提高受精率,免費為社員戶提供長毛兔人工授精服務和技術指導,使合作社長毛兔平均產毛量從7兩提升到8.5兩。靠著優良的品種和細心的管理,馮加玉的養兔場不斷擴大,效益也越來越好。

  2003年,他的種兔場被評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專案——蒙陰縣國家‘沂蒙’長毛兔示範區”示範戶,通過了縣畜牧部門規模化標準化示範場驗收。他創辦的佳玉合作社現在已經成為了集長毛兔養殖,良種繁育,兔病防治,飼料加工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實體,基地有標準兔舍2000多間存欄近3000只,總資產100萬元,年利潤15萬元,合作社總存欄長毛兔20000只,獺兔種兔10000只,肉兔種兔3000只年產值2000餘萬元,可創利800餘萬元。2004年和2005年他連續被評為蒙陰縣“十佳種植養殖大戶”;2005年被評為“蒙陰縣十大新聞人物”和“蒙陰縣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

  由剛開始的3只長毛兔到目前數千只的規模,由一個普通的養殖戶,發展到150多戶社員,存欄量近3萬隻的合作社社長,馮加玉開始了走出了一條坎坷而又精彩的創業之路。

  甘於無私奉獻他是樂於助人的好心人

  靠著一股著不服輸,頑強拼搏的勁頭,馮加玉以一個殘疾之身取得了自己事業上的成功,成為遠近小有名氣的養兔大戶。自己成功了,但身邊很多同為殘疾人的鄉親父老卻還在過著困難的日子,聯想到自己創業之初,也是由好心人幫助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他決定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這些還處在生活困難中的村民。

  2010年馮加玉從自己的養殖場中選了30只價值一萬元的優質長毛兔種兔,免費送給了本村10個殘疾人家庭養殖。為了確保養殖成功,經常去村民家裡去指導,把多年來總結的經驗無私的傳授給他們,幫他們購入飼料、疫苗,聯絡出售兔毛。在馮加玉的細心指導下,這10個養殖戶也都養殖成功了,有的兩年就發展到200多隻存欄量,每年增加收入一兩萬元。看到他們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馮加玉的心裡比他們還要高興,他自己作為一個殘疾人也能幫助別人了,心裡充滿了成就感。其中有一位叫翟繼文,因為幹建築活從屋頂摔落,家裡的頂樑柱變成了截癱的殘疾人,對生活失去了信心。馮加玉送給他3只長毛兔,還經常去給他講自己的創業經歷,鼓勵他走出陰霾,重拾信心。在馮加玉的鼓勵下,翟繼文投入到養兔事業中去,慢慢發展養兔產業,收入增加了,信心也回來了。

  從那以後,馮加玉還發動身邊的朋友也加入到助殘行動中來,每年都免費為一批殘疾人提供種兔,幫助他們走上養殖致富的道路。2013年為3戶殘疾人贈送了90只種兔,2014年為25戶殘疾人贈送134只種兔。並攜手蒙陰縣殘聯為全縣的殘疾人家庭免費培訓養兔知識並贈送種兔,累計幫助培訓和幫扶了一千多位殘疾人。透過這幾年的努力,很多殘疾人家庭在馮加玉的幫助下靠養兔脫貧致富,還有一些辦起了養殖場,事業蒸蒸日上。

  佳玉家兔養殖專業合作社的150餘戶中社員,其中殘疾人養殖戶就有幾十戶,2012年合作社被評為省級優秀殘疾人扶貧基地,和縣殘聯聯合開展了一加一扶貧助殘行動,使140戶殘疾人獲得免費扶持種兔及提供養殖技術指導及管理銷售等一系列服務。

  踐行幫扶使命他是科技扶貧的好標兵

  想到還有很多沒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不能靠養兔賺錢,平時愛鑽研的馮加玉又琢磨著開發了一套自動喂料系統和一套糞尿分離自動清除裝置。自動喂料系統由電腦程式控制,到時間自動喂料,全場喂完一次只需2秒鐘,結合糞尿分離自動清除裝置和自動飲水系統,沒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也能養兔致富了。該自動喂料系統和糞尿分離自動清除裝置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

  身殘志堅、頑強拼搏、甘於奉獻,馮加玉的科技創業和樂於助人的事蹟深深的感染著認識他的每一個人。為此,2017年,省科技廳組織力量專門為馮加玉拍攝一個部科技扶貧紀錄片《飛翔》,並在2018年4月邀請他在省科技廳做了一場“科技助推精準扶貧”事蹟報告會。作為科技特派員,馮加玉經常深入蒙陰縣坦埠鎮西坦埠村和響水莊村,進村瞭解情況,制定幫扶措施,開展科技幫扶行動。臨沂市科技局領導也多次現場辦公,帶領專家深入合作社,給予政策上指導和資金上扶持,先後開展技術培訓3次,為合作社發放了畜禽養殖類書籍100餘冊,在給予技術培訓與指導的同時,希望他注重農民科技人才培養,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更好的傳播農業科技。

  馮加玉根據調研情況,幫扶的兩個村耕地面積較少,不適合發展糧食種植等產值低的產業,兩村有種植果樹、蔬菜等產業基礎。為了找準弱項,補齊短板,馮加玉進行了科學細緻的分析,並因地制宜找措施。當地有種植蔬菜的大棚,種植多年後土壤板結、病害情況較嚴重,馮加玉對種植戶進行培訓大球蓋菇與大棚蔬菜輪作技術,既能幫助調節大棚內土壤結構,又能增加一季大球蓋菇收入。兩村桃樹種植大多采用自然開心型修剪種植模式,以該模式種植桃樹,樹木老化快,樹勢遮蔽,不利於管理操作,不便於機械操作,費時費工,果品質量不好。馮加玉幫助種植戶引進寬行密植模式,省工省力,果品品質也提高了,同時進行了秋季施肥管理培訓,向種植戶傳授桃樹秋季施肥技術,併為10名科技致富帶頭人贈送了海藻復混肥。結合兩村交通便利的情況,幫助科技帶頭戶發展電商,拓展銷售渠道,增加收益。

  經過一系列的技術培訓與指導,兩村村民特別是科技致富帶頭戶認真將學習到的技術、新模式應用的生產中。透過發展家兔養殖、大球蓋菇種植、改變傳統的蜜桃生產模式,輔以電商銷售,幫扶村村民收益增加了,幸福指數提高了。老百姓收益增加了,更加認可了科技特派員帶來新技術、新模式的重要性,鄉村振興,科技先行。

  為了更好的科技推廣,馮加玉又投資建設一處科技特派員服務中心,購買投影儀、電腦、印表機等裝置利用農閒時間向農戶宣傳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

  最近幾年電商產業發展迅速,已經快六十多歲的馮加玉,也不忘學習新的技術模式,利用多種渠道發展電商,在銷售自己的螞蚱、赤松茸等產品的同時,幫助周邊的殘疾人銷售他們的產品。

  蒙陰縣聯城鎮的王士國就是其中的一位受益者。因強直性脊柱炎身體重度殘疾的王士國,平時靠養蜂補貼家用,一個偶然的機會王士國結識了馮加玉,在他的幫助指導下,轉變了發展思路,提高了產品質量,開拓了網路銷售渠道,把產品賣到全國各地,成了一年能收20萬元的富裕戶,事業發展越來越好,生活也越來越自信。

  像王士國這樣的農戶馮加玉不知幫助了多少,因為多器官功能不全,馮加玉消化功能很差,很多食物都不能吃,馮加玉每次上門服務的時候都是自己帶飯,每天回到家腿疼腳腫都是常有的事。他的腳步遍佈全縣,有時還到外縣、外市做服務,有一次去沂水高橋鎮的大山上探望兩位創業養雞的大學生,冒著大風嚴寒的天氣,驅車一百公里去指導服務,因為山上條件有限,馮加玉一天沒吃沒喝,回到家的時候因為缺少能量,又累又冷,自己都沒法下車了。

  結識了這麼多殘疾人,為了更好的傳播科技,幫助殘疾人創業,2019年馮加玉創辦了夢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他帶動的殘疾人成立了殘疾人互助聯盟。從2019年10月中旬開始,他利用了近20天的時間,組織20位殘疾人參加了電商培訓,幫助他們發展電商產業。看到有些肢體殘疾的打字不方便,就在他去世前2天,他又自費購買了5套語音輸入鍵盤,準備送給打字不便的殘疾人。2019年11月14日,馮加玉因勞累過度突發疾病,倒在了科技扶貧的路上。

  “科技幫扶的道路上依然在探索,活著幹,死了算,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馮加玉在省科技廳做“科技助推精準扶貧”事蹟報告會上時這樣說。馮加玉用生命踐行了自己獻身科技幫扶的諾言。一根柺杖,一顆愛心,放飛夢想,樂此不疲,這是他的執著追求,也是他幾十年來精彩人生路的真實寫照。

  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7

  楊起鴻,男,共青團員,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人,2011年—2016年就讀於山西農業大學。2015年大四期間返鄉創業,現任元謀鴻榮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楚雄州第四屆青聯委員,雲南省第十一屆青聯委員。

  成長路上 苦樂參半

  2015年創立了元謀鴻榮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公司註冊資金100萬元,擁有高標準果蔬種植基地近200餘畝,年產反季節精品果蔬一千餘噸,銷售額近一千餘萬元,蔬菜外銷至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及國內十幾個大中城市,現已與深圳沃爾瑪、上海圓通、上海叮咚買菜、蘇州食行和北京美菜網建立合了長期作關係。2019年建立元謀興華桃李合作社,擁有社員一百餘戶,種植桃李近一萬畝。

  楊起鴻從小生長在農村,他對農村始終有一種無法磨滅的情結,高中畢業後,他有幸被山西農業大學植物物檢疫專業錄取。在山西農大的五年求學期間,他還加入農民之子社團,與社團同學一起下鄉支教支農,這些實踐活動讓他對農村的現狀有了更新的認識和思考。在下鄉支教支農期間,他發現原來大學裡還有許多同學和他一樣,始終關注著農村,這更加堅定了他返鄉創業的想法。

  不幸的是,2012年10月,剛剛考上大學的他,被檢查出患有白血病,疾病對於這位剛剛燃起雄心壯志的青年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幸運的是,在他患病期間,家鄉政府為他組織了捐款活動,在很多熱心人的幫助下,他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受了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成功的度過了難關,重新開始了新的生活。

  回報社會 手有餘香

  公司成立四年來,依託自身優勢,組建了一支以東南大學郭榮榮博士為首的科研技術團隊,不斷探索實踐作物全程解決方案,利用先進的標準化種植管理技術對貧困戶進行免費指導培訓,先後組織“元謀縣返鄉青年種植技術培訓”、“合作社社員種植技術培訓”及新型農民培訓主講二十餘場,每年培訓貧困戶種植技術2000餘人次,積極引進便於管理、經濟價值高的特種蔬菜在楚雄貧困山區套種和推廣,先後帶動農村青年從事標準化種植果蔬一萬餘畝,人均年收入增加近3000元。公司利用自身暢通的中高階銷售渠道,連續兩年推行扶貧計劃,透過農產品上行和商、超對接等方式,每年為農戶代銷果蔬200多萬斤,為農戶每年創造收益近一千萬元。

  與病魔的鬥爭之後,讓他更加懂得了感恩,更加堅定了他返鄉創業和回報社會的決心。他利用寒暑假時間參與到支農支教的NGO公益組織,深入到全國多地的農村,每年都會返回家鄉,開展助學和支農調研工作。在志願服務期間,他更加深入瞭解了農村,這也為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僅如此,在大學期間他還組織社會熱心人士對雲南元謀縣偏遠山村的32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而這些捐款的熱心人士中,有清華學子、高校老師以及軍隊士兵,他們都是透過楊起鴻瞭解到這些學生的境況,從而決定出款資助。每年楊起鴻都會對貧困學子進行兩次訪貧助學工作,親自將32名學子的54000元助學資金送到他們家裡,四年來,透過楊起鴻向貧困學子發放的助學金共計已達10萬元。

  創業艱難 矢志不渝

  “因為有夢想,什麼也不能把我打倒,也沒有什麼能夠阻止我創業。”而楊起鴻夢想的第一站,就在滇中高原北部的元謀縣大黑山。一條兩米寬小路從108國道上分出,蜿蜒向上,這是進山的唯一一條路。從楊起鴻家到山頂只需要半個小時,但他卻很少回家,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家吃頓團圓飯,而後匆匆忙忙趕回山裡,除了出差以外,他都住在農場的住房裡。住房的房頂是用鐵皮搭建,山上多雨,一到下雨,豆大的雨滴就會在鐵皮房頂上噼裡啪啦響個不停,雨夜裡常常讓人難以入眠。年久失修的牆壁上還有幾道彎曲的裂縫,每到下雨還會浸水,潮溼不堪,冬冷夏熱。但儘管如此,楊起鴻告訴我們,他還是很喜歡住在這裡,“因為這座房子見證了我夢想的開始,睡在我的事業旁邊,我覺得很安心。”

  早上六點,山裡的雲霧還未散去,楊起鴻已經和工人一起起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早上,他要忙著下地做病蟲害解決試驗,吃過午飯後,一邊幹活還要一邊收集早上的實驗資料,晚上還要查詢文獻資料,尋找解決方案,同時還要和工人探討,將自己的解決方案教給他們。楊起鴻告訴我們,一直以來,他都是和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作,因為只有親自下地,他才能夠發現田間存在的問題,才能第一時間給出最優的解決方案。楊起鴻告訴我們“創業雖苦,但這顆創業的心卻不苦。”

  做大做強 創業經營

  在雲南大黑山,托起楊起鴻夢想的200畝土地上,楊起鴻有著自己的規劃,現正準備申報州級龍頭企業,和傳統農業種植模式相比,楊起鴻透過企業基地牽頭聯合合作社成員統一採購農資,透過廠家直供模式,在種植前期降低了成本;其次,楊起鴻團隊還積極與農業類科研院校合作,準備組成自己的技術團隊,不斷探索農作物種植的綠色高效模式引導合作社成員形成控產體質的標準化模式;而下一階段,楊起鴻準備整合農業資源利用元謀縣優質的農業資源,為抱團取暖樹立農產品品牌做鋪墊。在此期間,楊起鴻團隊成立了元謀縣鴻榮農業公司,同時也成立了“鴻榮”果蔬品牌。楊起鴻也因此被小夥伴親切的稱為“大黑山的新農人”。

  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8

  朱有勇,男,漢族,1955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曾榮獲“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

  朱有勇同志入黨38年來,始終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矢志不渝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默默奉獻。他始終牢記初心使命,把個人前途與黨的事業、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緊密結合起來,自覺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奮鬥。以強農興農惠農為己任,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以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擁護。

  朱有勇同志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主動請纓到深度貧困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開展扶貧,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在當地建立“科技小院”,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立足農村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精準有效的科技扶貧之路。4年時間,他走遍瀾滄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他無償把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藥材林下種植核心技術和專利所得,讓企業全部拿出來給農民群眾分紅,詮釋了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無私奉獻精神。

  朱有勇同志繼承和弘揚科技戰線的優良傳統,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轉化為投身科研的實際行動,潛心科研、矢志創新,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緊盯農業科技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難題,用30多年的時間和精力鑽研攻克了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境多樣性控制作物病蟲害系列重大課題。他構建的冬季馬鈴薯優質高效技術體系,累計推廣1131.2萬畝,促進農民增收228.8億元,用科技力量改變民族地區貧困落後面貌。

  朱有勇同志恪盡職守對教育事業始終充滿熱情,明道通道、立德樹人,培養了一批批優秀學子和學術帶頭人,在科技扶貧生動實踐中還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科技致富帶頭人。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後,毅然決定捐出個人獲得的400萬元獎金成立雲南農業大學“有勇獎學基金會”,激勵了更多師生學農愛農、潛心研究、服務三農。

  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9

  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核桃種植戶中提起農藝師高小平,可以說無人不曉,都會豎起大拇指給他點贊,誇他是一個種植忙人,又是一個能人,還是為群眾服務的熱心人,先後獲得省、市、區等有關部門的多項榮譽。2018年8月又在西安市核桃管理競賽中榮獲一等獎。

  農民出身的高小平為人忠厚、樸實,愛好學習,肯於動腦。他多年的核桃栽植管理實踐,明白了科技知識是農民致富的利器,必須要學會掌握。於是他克服文化水平不高的困難,在幹中學,學中幹,處處虛心求教,苦心鑽研,考取了農藝師的職稱,成了農民裡的“土專家”。更加難能更貴的是,他致富不忘眾鄉親,總是毫不保留地給鄉黨傳授自己的知識技術,隨叫隨到,帶動大家綠染林地,共同致富。

  高小平深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的哲理。他自己在村裡投資建起了“俊熙綠色生態核桃園”,面積有10畝多,栽種的品種有香玲、中林、新早豐等,管理得井井有條。他說,我這樣做可在自己園中搞實驗,提升自己的技術,可供鄉黨們就近交流學習,積累經驗,同時也增加了個人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呢?有一次,五臺街辦一個種植戶請他過去,指著100多畝直徑七八釐米不結果子的核桃樹,讓他幫忙想辦法。高小平仔細琢磨後,憑著多年的實踐經驗對這個種植戶說:“離地面60釐米把樹枝全部鋸掉,進行高枝換頭”。種植戶一聽接受不了,連村民們也議論紛紛。最終這位種植戶在高小平的耐心講解下照著做了。不但100多畝核桃樹全部成活,而且第二年結出了果子。這事自然引起了轟動,連高陵、蘭田、周至等地的種植戶也慕名紛紛請他實地指導。高小平事後說:“我敢出那個點子,是因為我練就的技術有數!”

  春去秋來,日升月落,高小平這幾年成了裡外閒不住的大忙人,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核桃種植專家。為了把自己的知識技術更好更好地傳授給種植戶,讓他們掌握技術早致富,高小平白天忙地頭,夜晚舞筆頭,用自己的一腔心血寫出了《適合西安地區核桃品種相關技術要點介紹》,得到普遍認可和好評。市、區林技推廣站邀請他做培訓,到全市各村開講座,他都帶著這本小冊子,群眾聽完向他索要,他免費贈送。高小平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知道怎麼講課群眾愛聽。種植戶誇獎他的培訓課有“人情味”,能夠結合實際,把自己擺進去;有“泥土味”,通俗易懂,以身邊人講身邊事;有“汗水味”,融入他個人的親身體會和實踐的成果;有“趣味”,是他多年曲折的細歷和知識技術的積累。家住星光村的核桃種植戶劉小平不止一次地對人們說:“高師講課聽得懂,看得見,能明白,用得上。”

  耕耘莫問倦,甘苦兩相知。核桃種植使不少農戶擺脫了貧困,成了致富的“搖錢樹”,高小平也贏得了鄉黨的信任和讚譽,被村裡推選為“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長,獲得省、市、區等多部門的表彰。他深知普及科技知識關乎民生,體現知識價值,生活價值,還要彰顯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這是他的天然使命,任重而道遠。於是他把更多時間、更多精力又投入到推廣新技術,介紹新品種,轉化科技成果方面中去。看到他一天到晚忙碌的身影,有人不解,高小平總是微微一笑,他在培訓課上的一段話作了最好的詮釋;“現今不僅要提高個人的科技知識,最佳化知識結構,還要提高為群眾服務的能力。要給大家一碗水,自己有一桶水已不行了,至少得有三桶水;第一桶水是過去知識技術的積累;第二桶水是不斷更新知識、學習新技術;第三桶水是人們對科學種植的需求之水,瞭解群眾的意願”。可以看出,高小平在帶動群眾種植核桃樹上還有不少想法和遠景規劃。

  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10

  在吉林省集安市提起李寶全,人們都會不由得感嘆他的了不起。這些年來,在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他不僅光榮地入了黨,而且創辦了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中小藥材經濟聯合體和以加工五味子和山葡萄為主的“帝森實業有限公司”。

  李寶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說起他的發家史,還得從1995年說起。憑藉專業技術特長,李寶全來到通化縣光華鎮,組建了一個由40多戶農民線成的經濟聯合體,主要進行西洋參種植、加工。幾年的工夫,李寶全把經濟聯合體搞得紅紅火火,40多戶農民跟著他發了,周邊的村民也被他帶富了。李寶全成功了,但他時刻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當組建一箇中小藥材經濟聯合體的想法在他頭腦中成熟後,他選擇了回鄉創業。2002年春天,李寶全委任了一名隊長負責光華聯合體的工作,隻身回到家鄉,當他把自己的想法跟村黨支部合盤托出,立即得到了村黨支部和村民的擁護。鄉親們高興地說:“大夥早就盼著你回來,領著大家一起‘幹’了”。於是,在村黨支部的幫助下,一個由15戶農戶組成的中小藥材經濟聯合體誕生了。在經濟聯合體的示範帶動下,很多農戶發展了以五味子為主的中小藥材產業。農民不懂技術,他就手把手地交;缺少農資,他就開車出去採購;沒有發展資金,他就採取先賒苗木、見利後還款的辦法,幫助群眾發展產業。老天是公平的。在李寶全的精心管理下,聯合體不僅越做越大,還成立了“五味子協會”、註冊了“寶泉特產有限公司”,走上了產業化道路。目前,協會已發展會員380戶,輻射周邊4個鄉鎮,帶動農民800多戶,僅青石鎮就發展五味子3375畝。

  嚐到甜頭的李寶全,又把致富的目光投向了五味子和山葡萄的深加工上。李寶全所在的鄉鎮,除了有穩定的五味子基地外,還有8000畝的山葡萄。經過考察,李寶全決定與鑫億公司聯合開發濃縮葡萄汁專案。為了使專案儘快上馬,李寶全嘗試股份制經營模式,透過集資的方式,籌集了500萬元的專案啟動資金。2007年7月,以加工五味子和山葡萄為主的“帝森實業有限公司”落戶集安工業園區,成為集安市農業產業化示範企業的排頭兵。現在,員工們都管他叫“李總”,李寶全本人也因此被評為“全國農村青年科技致富帶頭人”,“集安市勞動模範”。

  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11

  2000年開始從事袋料香菇生產,陳開選刻苦鑽研,矢志不移,從失敗到成功,從開始的1000袋發展到現在規模化工廠化生產。在他的示範帶動下,金山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香菇產業村,全縣現已發展袋料香菇1000萬袋,年實現產值6000萬元以上。2004年被評為陝西省“星火科技帶頭人”,2007年被省政府評為勞動模範,2009年被商洛市科協評為農村致富帶頭人,2010年被中國科協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2015年被授予陝西省“高階職業農民”光榮稱號。2 007年,他聯合本村幾個種植大戶組建了金山食用菌合作社,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透過多年的運作,現在金山食用菌合作社已有從事香菇種植的社員153戶,戶均年種植香菇2萬袋年按,收入4萬元。合作社於2010年、2013年被評為省級、國家級示範社。於2011年在金山村建成一個20畝食用菌生產基地。2013年籌資600萬元於高壩鎮興建工廠化生產基地,佔地100畝,並在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的組織實施下,首次在該基地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103人。目前,該基地已於2014年正式投產,並被省農業廳評為“陝西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實訓基地”,年生產香菇80萬袋,總產值500萬元。

  看準專案,技術先行。山陽以前也有零散香菇種植,但由於沒有成熟技術或銷售渠道不暢等原因一致發展不起來,陳開選瞄準食用菌行業前景好,2000年開始,以優厚的待遇請來浙江慶元資深技術員陳明顯對香菇種植進行系統的、規範的技術指導,自此山陽縣的香菇種植規模逐年擴大。

  示範發展,助農致富。在自己種植的同時,多年來積極引導周邊農戶參與種植並對他們無償技術服務,由於有了可靠地技術保障和服務,菇農都賺到錢,所以規模越做越大,起初金山村做起來了,近幾年中村、銀花、十里和戶垣等幾個鎮都有了不小的規模。為了使香菇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一方面加強技術培訓和宣傳,與山陽縣農業局、山陽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聯絡,建立起了長期的技術幫扶關係,2010年以食用菌技術為基礎在高壩鎮金山村舉辦經營管理專業一個班50餘人,經過系統性的學習為我鎮、村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為我鎮農業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奠定了基礎;2013年以陽光工程培訓為契機,在高壩食用菌示範園培訓食用菌栽培專業初級職業農民100人,透過培訓,既讓已又香菇種植產業的農民學到了先進的種植新技術,又讓將要發展該產業的農民朋友樹立了立足當地發展產業的決心,透過不斷的學習,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輻射帶動面在不斷擴大,農民朋友的收入在不斷增加。在做好技術培訓的同時,另一方面先後組織建設了金山村和高壩兩個示範基地,近幾年先後指導建設了中村、申家垤、蓮花、和馬灘等多個基地,特別是高壩基地建好後,為我縣、市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促進了食用菌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開拓渠道,增加收入。香菇出菇旺季,是菇農最忙時間。為了使菇農的香菇能夠賣個好價錢,我當時家中已種植的成十萬袋香菇,為了使產品在銷售方面沒有後顧之之憂,多次奔波河南西峽、西安等地,瞭解市場行情並引回客商上門收購產品。從以前單一加工幹菇銷售到現在以鮮菇銷售為主,最大限度地為當地香菇賣出了好價錢。由於技術好,菇農生產香菇質量高,山陽香菇逐步被西峽、西安等市場的銷售商所重視,市場行情日漸看好。

  創新方式,產業扶貧。2007年組建了山陽縣金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15年開始在高壩基地由合作社統一管理將大棚租賃、承包給農戶經營,基地提供生產設施,免費提供經營和技術指導、幫助解決產品銷售,15-16年吸收貧困戶11戶參與生產經營,安置,其中貧困戶30人在園區就業。

  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蹟材料12

  高楊標,男,1978年5月出生,獸醫技術員,現任福建欣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1992年初中畢業,從最初向親戚、朋友借了30萬元,買了20多頭母豬飼養,到今天公司年產值5000多萬元,實現年利潤800多萬元,高楊標探索到一條創業之路,那就是農業的發展之路。創業的辛酸無法言表,經過20多年的摸索、滾爬,高楊標最終獲得成功。

  高楊標始終應用科學技術,謀求企業的發展,他經常與縣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絡,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高薪聘請高階農業技術人員來管理蔬菜的種植;積極與農科院、農林大學合作,種植閩花8號花生和脫毒中薯3號連續五年都獲得福建省產量和質量第一;建立鋼架大棚1035畝,2011年引進臺灣千禧小可愛(聖女果),取得了較大成效;2012年,建立智慧化農業產業化集約化育苗基地;2013、2014年,建立省級農民創業園示範基地。

  自己發展起來的同時,高楊標不忘帶動農戶共同發展。在他推廣的“福花8號”花生作為農業部掛牌示範基地後,他積極創辦農民田間學校,邀請專家在田間傳授新技術,推廣新品種,積極為周邊農戶排憂解難,帶動農戶400多戶,增加農戶收入800多萬元,達到共同發展;積極推動“公司+基地+農戶+科研”示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平潭農業產業化健康、持續、快速的發展。

  致富不忘眾鄉親,高楊標積極投身公益事業。每年春節時都拿出幾萬元,慰問70歲以上的老人;積極扶持家鄉的苦難戶,招收他們到企業打工;投資20多萬元,修建家鄉水泥路一公里,體現了一個企業家致富不忘眾鄉親的高尚品德。

  高楊標是2013年共青團中央、農業部授予第八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獲得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