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精選20篇)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
經過對新課改的學習,以及在教學中的運用,我對新的教學改革有了更高層次認識。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精選2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1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對初中歷史課程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歸結起來,就是要通過歷史課程的開展,瞭解學生的生存現狀,提高他們的生存智慧,幫助他們更好地探索未來。基於此,初中歷史課程改革應準確把握學科特點,遵循課程基本理念,認真組織教學活動,讓每一次教學行為都能獲得最佳的效果。然而,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實踐中,卻存在著一些與課程改革理念不一致的地方,本文對此略作盤點與分析,以求教於同行。
一、關於歷史學科特點的認識誤區與對策
對一門學科進行準確、全面的認識是開展這門學科教學的前提與基礎。對一門學科進行認識,除了要明確該學科的學習目標、內容和要求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這門學科的基本特點。只有透過對學科特點的分析把握,才能更好地總結出學科教與學的規律,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於歷史學科的特點,廣大教師雖有一些認識,但認識仍是不充分的,甚至存在著一些誤區。主要體現在:第一,對“歷史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這一學科特點的認識不充分。很多教師認識到歷史學科的主觀性,但在教學中卻只關注它的客觀性,而跳不出教材的內容框架進行教學。第二,教學中不能很好地彰顯“歷史學科具有探究推理性”這一基本特點。這一學科特點決定了對學生進行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核心,但很多教師僅僅只是要求學生重視聽課、記憶、做筆記、練習等環節。第三,歷史結論的豐富性在教學活動中難以得到彰顯。歷史學科這一特點決定了歷史課堂教學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對結論的討論應該是靈活的而不是死板的,提供的教學史料應是多樣的而不是單一的。
對歷史學科的認識誤區,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教師沒有認識到歷史學科的主客觀統一性。歷史學科的主客觀統一性決定了歷史課堂必須採用探究式教學,讓歷史課堂教學也能做到主客觀的統一。從教師層面上來說,教師應在遵循歷史客觀性的基礎上,在課堂上透過激發學生的主觀想象力,讓學生開展合理的假設,並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探究,讓學生進入具體的歷史情境之中。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歷史人物或事件是如何影響現代社會的,使學生形成與自己實際年齡相符的歷史發展觀,對歷史問題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形成個人的歷史思維。從學生層面上來說,如果學習歷史還停留在死記硬背上,那麼將無法認識到歷史的真諦,也無法激起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興趣。歷史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能對歷史問題進行解釋,並能從中獲得對現實選擇有參考借鑑作用的知識。凡此種種,均離不開師生們在歷史課堂上的主動探究。
二、關於歷史教材使用的認識誤區與對策
新課改中所使用的初中歷史教材,創新構建了符合初中生素質能力培養需要的知識體系,代表著一種創新的理念和實踐方法。但在很多教師的理念中,傳統教材觀還根深蒂固,他們在教學中基本上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具體體現在:將教材內容等同於教學內容;教學的知識點完全由課本來確定;教材重點就是教學重點;學生只學習課本知識;如果沒有教材,教師就不懂教什麼、如何教;教師傳導給學生的歷史都是教科書中的定論、共識內容;等等。傳統的“教教材”觀念之所以未能扭轉,究其根源還在於教師對歷史學科特點的認識不到位。
要扭轉傳統的“教教材”的觀念,需要更加理性地審視歷史教材。教師在這過程中必須做到認真品味歷史教材和靈活運用歷史教材。做到認真品味歷史教材,就要充分認識到歷史教材中的史實帶有選擇性。史家、編寫者在專著、課本上呈現的是一種選擇,這並不意味著歷史是相對的、騙人的,選擇的東西只是事實的一部分。因而,教師在利用教材時要特別注意挖掘教材文字中所隱藏的資源。歷史教材的選擇性也正是歷史學科的魅力所在,它能為學生透過教材去挖掘歷史資源創造很多可能。所謂靈活運用歷史教材,就是透過“還原、整合、開發、挖掘”的方式對教材內容加以靈活運用。“還原”即對於一些抽象的、理解難度較大的歷史概念或現象,使用適當的視覺材料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如提供歷史資料或歷史遺址遺蹟遺物照片等;“整合”即運用多種手段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補充和開發,從而完善和拓展歷史教學內容體系;“開發”即加強學科間資源的交叉,打破學科界限,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如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地理知識,能讓學生更加直觀、深刻地理解知識;“挖掘”即充分挖掘教材含蘊,鍛鍊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關於歷史課程理念與教學模式的認識誤區與對策
本次課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課程理念,指出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要以開放型的新課程觀來建構現代化課程體系,用民主化思路來建構新型師生關係,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在教學模式上,強調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髮展為本,改革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體現“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然而,在現實中,新的課程理念與教學模式還很難徹底地運用到實際課堂教學中,傳統課程觀與固化的教學模式還根深蒂固。具體表現在:習慣於將課程等同於學科,學科就是知識;教學就是用簡單說教的方式機械地傳遞知識的過程;畸形的口號式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教育充斥著歷史課堂;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接受學習是學生生存的基本途徑;學生學習歷史通常就是做筆記、強化記憶,忽視了學生應該透過探索、發現和研究來獲得歷史知識。傳統的課程觀實質上否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不用說學生的參與和自主探究學習,這是由教師缺乏新課程理念造成的。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體現新課程理念,必須正確認識到課程改革中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的新變化,要能全面把握課程理念的各個要素,促使歷史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首先,要準確地定位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傳統意義上,教師被視為課堂知識的傳授者、管理者,是居高臨下的“神仙”。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就使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也要發生相應的轉變。具體地說,在新課程中,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課堂的組織者與促進者,由教學管理者轉化為知識的引導者,由居高臨下的“神仙”轉化為平等的合作者。
其次,要突出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地位,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應被視為教學的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物件,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發現學習、探究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再次,要把學生學習經驗的獲得作為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讓學生透過課程的學習,獲得積極而有價值的學習經驗,這能為學生日後的發展與成長提供幫助。因而,要把理解歷史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所謂歷史理解,是指能根據所獲得的資訊合理建構自我認知,把握資訊蘊含的意義。例如講解“民主是什麼?”時,可從以下教學思路進行歷史理解教學:
1、下定義:民主是一種政府組織形式。
2、解釋:民主政府是如何運轉的?
3、比較:將民主政府與專制(集權)政府進行比較。
4、下結論:對民主政府與專制政府之間的差異做總結。
5、應用:將民主概念運用到某政府中,分析該政府的優點。
6、總結:根據資料、資訊概括民主政府的特點。
7、拓展:用學生身邊的例子,拓展民主概念。
最後,要把歷史課程當成是一門生成性課程,要從動態的視角來看歷史課程。對於作為生成性課程,歷史課程的開發與教學要突破對專家學者權威的依賴,要重視學生與學習環境、課程教師、學習夥伴之間的互動。教師和學生都應被視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他們既是課程的傳遞者與吸收者,同時又是課程的建構者與創造者。
四、關於歷史教學方法改革的認識誤區與對策
教學方法改革是推動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就如何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其指出:歷史課程教學活動的組織要拓寬教學活動的途徑,充分開展啟發式、互動式的教學,讓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鼓勵教師多開展諸如歷史辯論會、故事會、講座、社會調查、參觀採訪等形式的課內外活動。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愈發顯得重要,甚至在一些學校直接規定了在課堂上要留出多少時間安排學生活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的確能有效地提升歷史教學效率,但是,當前許多歷史課堂上學生活動形式化、表象化的現象突出,即活動的組織開展缺乏正確的目標引領(如果有,也僅是以知識點識記為目標),這顯然有悖於活動開展要有助於推動學生髮展、經驗獲得這一初衷。
要在歷史課堂中有效開展學生活動,就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即開展的學生活動,必須有利於全面落實教學目標,而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要將活動的內容、形式都緊扣歷史課程的三大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樣進行活動設計才能達到學生素質培養的要求。二是在歷史課堂上,活動要緊緊地圍繞拓展學生思維去進行,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引導學生去進行思考,從而透過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歷史認識。歷史課堂中的學生活動要呈現出特定情境中的歷史細節,營造恰當的歷史感,從而讓學生更客觀地從歷史情境中去看待與評價歷史;活動中史料的提供要生動有趣,以激發學生對歷史的思考,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結論的形成要建立在史料研究的基礎上,從而更好地理解歷史。
總之,課程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要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的各項要求,糾正課改認識中的誤區,制定出有助於課程改革目標實現的措施,努力使課程改革的實施不再出現偏差,從而推進初中歷史課程改革深入開展。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2
新課改在我縣如火如荼的開展五六年了,許多觀念讓我耳目一新,經過不斷的學習實踐,業務水平獲得了很大發展。在享受課改帶來成功體驗的同時,我對課改的認識也在逐步清晰,深入。在課改中我心中頗多感慨,也頗受啟發,我的教學思想已受到了極大的觸動,現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整理如下:
一、課程改革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的權威地位。
教師從過去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合作者。教師如何更好的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合作者呢?
1、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要讓學生真心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閱讀課文,充分的思考、探究、理解,讓學生充分體會課文,不能讓自主學習流於形式。那種擔心自主學習佔用過多時間,會影響教學進步,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的總結是錯誤的。因為學生透過自主學習會提高自我對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透過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對學習的效果也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合理安排學習任務
要使學生的合作學習有效的進行,我們必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同時,合作學習的任務應當具有一定的速度,具有進行合作學習的價值。一般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完成有困難的任務課進行合作學習,透過合作學習小組透過想互配合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容易使學習任務更好的完成。如果學習的任務比較簡單,或者學習的任務,更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就完全沒有必要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二、新課程改中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他們更願意上歷史課了。
1、新的歷史教材,從外觀看,圖文並茂,色彩鮮豔,深受學生喜愛;從內容上講,降低了難度,淡化了知識體系,增加了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給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究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比如歷史文物仿製活動一課要求學生蒐集歷史文物圖片,實物或仿古文物,動手製作仿古文物,可小組合作共同製作,互相探討,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動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2、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轉變,學生學得主動了,變得大膽了。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改變過去學生跟著教師轉的被動局面,學生學得主動而靈活,由過去的苦學變成樂學。由過去的課堂上不願發言到搶著發言。
3、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沒有了“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已從過去的注重老師教,轉到了注重學生學。師生互動、學生間的互動成為課堂活動的主旋律。教學中我經常會留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同學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學習熱情高漲,使學習成為充滿樂趣的事。
4、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師生關係。新的課程改革中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教師與學生同樣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教學中師生關係開始變得民主、和諧、平等。在這種關係中,師愛的作用是偉大的。愛是無聲的語言,愛是最美的教育。隨堂潛入課,潤心細無聲。教學中我儘量使用鼓勵性、發展性、啟發性的語言,與學生們平等對話。用真情點選孩子心靈的滑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自尊,促進學生產生最佳學習心態,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並在學習中實現自我調控。
三、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在課堂中做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要做好這些角色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師在課前、課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課、背學生。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設計每一個環節,力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充滿生機。要了解學生,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新的問題,既要做好可以預測的應對準備,也要想好不可預測的應對方法。
2、關注學生和學生學習過程。教學中,教師要真正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麼,需要什麼,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靈活地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不是機械地執行課前的課程設計。同時,還應特別關注全體學生,注意學生間的學習差異,透過不斷調整教學程序,使盡可能多的學生捲入到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來。面對學生有別於他人的探究方式,我們要引發學生間的思維碰撞,讓學生深入思考,順利地進入更高的層次的學習。
3、充分開發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啟迪學生的智力潛能,學起來也就覺得輕鬆愉悅。歷史教師要充分開發課程資源,突出歷史知識的趣味性、生動性,變抽象為形象,變無趣為有趣,使課堂對學生永遠都有一種魅力,感受課堂生活的快樂。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設計引人入勝的開場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②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豐富多彩的學生參與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日常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電子白板、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手段展示枯燥、遙遠的歷史。
③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思維的積極性。
④注意學科間的結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確運用詩詞、俗語、典故、成語等進行教學。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興趣,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⑤努力挖掘、充分發揮教材所蘊含的興趣教學因素,來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願望和動力。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不斷探究的學習理論。那麼,光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讓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透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資訊蒐集與處理表達與系統等探索活動,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這一切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在課改實踐中,我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這一課又要忙著準備下一課的內容,有時為了一個探索性的問題的設計而絞盡腦汗,還總覺得不盡如人意,總覺得自己知識太貧乏,迫切地需要去學習、去充實自己。渴望瞭解更多課改的知識,渴望指導,渴望交流,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
以上只是我自己在實踐課改上的一些浮淺認識。在課改的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我會經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的過程,但是有一點不會改變,那就是:“目標在前方,我在路上”,我將會繼續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3
作為一名新手歷史教師,我非常重視本次教材培訓。認真聽講,收穫良多。
本次教材培訓既有對學科的宏觀把控,又有對教材使用的具體指導,非常實用。宏觀上明確了《課標》、《教參》、《教材》三者之間的關係,教材的編寫目的,教材的編寫體例。讓我們能夠俯視教材。
本次培訓更多的是對教師的具體指導。
1、要更新歷史教學理念。新理念指”以學生髮展為主,立德樹人為目標”,把教材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學本”。新教材內容生動,更注重學生主動探究意識培養,因此在使用統編教材時,教師的啟迪作用將更加突顯,教師要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體驗和參與程度。
2、要以唯物史觀為教學指導思想。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力圖科學、準確地展現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對歷史問題作出實事求是的評述。
3、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實在歷史教材中,充分挖掘和敘述歷史教學內容中與這些方面有密切關係的史事,從歷史發展的演進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培訓讓我認識到了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陳老師對三個課例的分享中,真正體現了過程與方法的理念,為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奠定了基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聯絡,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價值觀教育。史料和故事教學貫穿於課堂,史料實證的精神紮根於課堂。
在教學中我們要更加註重史料的運用,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分析史料,並學會概括提取有效資訊,促進學生史料論證能力的提高。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必須把關注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歷史教學的首要任務,讓學生在每一節歷史課堂中都有所思、有所想,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真正體現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功能。
透過培訓,我開始真正感悟新教材的新理念,同時,新教材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每個歷史教師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它給每位教師提供了發揮的舞臺。這次培訓引領我們每一位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切實用好新教材;激勵我們篤學深思,為自己充電,提升歷史專業素養,爭做專家型的教師,而非照本宣科的教書匠。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學習中進步從實踐中提升。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4
歷史新課程標準及教材實施已有好年多的時間了。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相信“課改”這一名詞在我們的腦海裡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進我們的課堂,走進千萬師生的真實生活。為完成這一光輝而艱鉅的任務,不讓自己被歷史潮流淘汰,我們教師必須轉變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改變陳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斷學習,永遠做個新老師。經過對新課改的學習,以及在教學中的運用,我對新的教學改革有了更高層次認識。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留美博士黃全愈曾提出了一個水桶理論“一隻桶的裝水量,取決於最差、最短的那快桶板”。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的今天,中國要想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想在競爭中成為勝利者,靠的並不全是佔少數的博士、碩士或大學生等我們平時所說的“精英”,而是全體中國人民,全體具有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因此,這次課改的不同首先在於認為要將“最差、最短的那快桶板”加長,才能“裝更多的水”。在課程標準中,明確講到其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編寫上,則拋棄了過去的“難、繁、偏、舊”的內容和專業化、成人化的內容,真正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在新課標的課程目標設定上,更加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培養對祖國曆史文化的認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理解、寬容和尊重”、“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把握時代的脈搏”是這次歷史課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改變過去那種“一考定終生”的單一評價模式,轉而關注對學生的綜合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老師出題學生做,而是將教師的評價、小組的評價、學生的自評和家長的評價結合起來。在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但更關注的是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
不僅要重結果,但更注重過程,要看到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建立自信。讓他們覺得自己“真偉大”、“很了不起”。
二、教學方法和觀念的改變
1、有“傳授型”向“導向型”的轉換
以前課堂上的情況是:45分鐘老師一個人講完,滔滔不絕、一氣呵成,還生怕學生沒聽夠,生怕知識點沒講透,生怕考點沒講到。老師挺喜歡講的一句話是:“只要你們跟著老師的上課、複習的步伐,你們一定能考一個好成績”。學生則一個個無精打采,小話不斷,呵欠連天。課改之後,老師的角色更多的象一個導演,在教學過程中起的是組織、引導、示範和協調的作用。我們要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將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和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讓他們改變“學歷史只要背就行”的觀念。
2、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教學,寓“學法指導”於教學過程之中
歷史課本中有許多現成的結論,如“的歷史意義”“對的評價”等,學生有的並不贊同,有的不明所然。這就要求教師將得出結論的過程、自己的思維過程儘量的暴露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分析、討論中來,引導他們主動發現和探究知識。
3、利用課本中的活動課和學習與探究內容,有計劃的開展歷史課的研究性學習。
新的歷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許多的學習與探究的內容和4節活動課,這些內容不注重結果,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社會實踐等活動。要達到理想的目的,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工夫了。從別的實驗區反饋的資訊看,這些內容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樂於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並想辦法從不同的途徑力求解決問題,這就為開展研究性學習創造了條件。
4、由“專業課”向“綜合課”轉變
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複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教育也必須向這個趨勢轉變。作為歷史教師在從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努力尋求歷史與其他學科,如語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點,突破學科的封閉,使個學科相互滲透,以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事實上,有的實驗區已經開始了綜合課的實踐,如深圳南山區開設的《歷史與社會》,就綜合了各學科的知識。
三、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
1、自主(參與式)學習:各種各樣的調查表明,歷史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但歷史課卻是學生不喜歡上的。糾其原因就是:學生的學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透過自己的活動和實踐而是透過老師的灌輸被動的來獲得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課改要求這種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如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對某個問題進行分組或集體討論;
透過各種方式查閱資料;
佈置的作業是諸如觀察、製作、社會調查等實踐性作業;
在活動課上放手發動學生,從組織、主持到課程的實施都交給學生,老師在旁邊協助;
讓學生參與到學習評價當中等。教材第一課的活動建議:“想象北京人的一天”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精神。
2、合作學習:
新的課改中特別提現了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在新的課改目標中有一點是(讓學生)“樂於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事實上增設的學習與探究課說明了這一點。在活動課中,要求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學生有明確的分工,在共同的任中有個人的責任;
小組的成員要積極的相互支援、配合、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建立小組成員之間的信任等。這種合作的學習完全有別於以往的學習。
3、探究性(創新)學習: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在新的課改中,特別強呼叫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去感悟。為此,新的課標提出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建議”,鼓勵學生勇於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學習透過多種途徑探索解決歷史問題。在評價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於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的。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5
今年暑假我認真研習了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透過此次學習,我對義務教育歷史課程規定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學基本要求有了新的認識。這次新課標的主要變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性質方面:
1、完善了歷史課的學科屬性相關表述。
2、突出歷史課的育人功能,突出以史育人,將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基礎性作為歷史課育人的特點,更為簡潔。
二、課程理念方面:
1、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2、以中外歷史程序及其規律為基本線索,突出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3、精選和最佳化課程內容,突出思想性、基礎性。
4、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鼓勵教學方式的創新。
5、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和方法,發揮評價促進學習和改進教學的功能。
三、課程目標方面:
1、凝練了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
2、凝練了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的依據。
3、歷史課程具體目標要求與核心素養一一對應。
四、課程內容方面:
1、使歷史課程內容結構化。以通史體例,階段性呈現課程內容:以大概念整合六個板塊教學內容,以導論+專題呈現各板塊的具體內容。每個版塊內容由三部分組成,三位一體。
2、讓學生透過七大板塊課程內容地學習,能夠立足時空,運用史料,認識歷史,形成唯物史觀,涵養家國情懷。(見課標第10頁圖1)
五、研製了歷史學業質量標準:
1、掌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史事。
2、瞭解歷史過程中的各種聯絡。
3、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
三個維度水平的學習由點—線—面,同時進行,也同時獲得提高。
六、增強了對歷史課的指導性:
針對歷史課“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僅明確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教”的具體指導,做到了好用、管用、實用。
基於以上的諸多新變化,在今後的歷史課教學中,我們要理解歷史課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樹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並付諸實施:
一、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
二、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大概念整合內容,開展單元教學。
四、創設歷史情境,提出探究問題,開展史料研習,組織歷史論證。
五、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多種研習活動,來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度。
在落實到具體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做到:
1、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對教師實現基於素養導向的教學至關重要。
2、具有整體化、結構化的必備知識結構。
3、具有情境化的教學策略。
4、具有聚焦必備知識的深度教學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5、具有指導學生跨學科主題活動實踐探究的能力。
總之,在今後的歷史課教學中,我們要將新課標的要求貫徹、落實到課堂實踐中。從知識本位轉變為素養導向,從研究教師“怎樣教”變為研究學生“怎樣學”,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過程轉化為發展核心素養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潤物細無聲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6
新課程課改已拉開帷幕,2022年版歷史課程標準也已經出臺,看完之後既興奮又擔憂。興奮的是面對新時期的各種新變化、新問題、新成果、新課標都有了明確的解答與對策,讓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擔憂的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能高效地將這些變化反映在日常的教學中,如何認真落實核心素養這一關鍵任務。為此,我們認為,課堂教學必須緊緊圍繞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主線展開。
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是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透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透過諸素養的培育,達到立德樹人的要求。如何培養核心素養,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點解決的問題。
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設計教學目標——培養核心素養的出發點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而教學目標的設計則直接關係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深刻領會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把握好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及其之間的內在聯絡,並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養目標都能在一節課中完成的。衡量教學目標是否有效一看他是否貼切及目標是否準確與實際的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徵相契合,具有可檢測性二看他是否具體及目標闡述是否細化多層次,具有可操作性。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核心素養的切入點。
所謂問題情景,是指在具體目標指引下,能夠透過分析、理解、歸納等策略達成目標的空間學習環境。它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互動性。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真正促進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學會向會學的學習方式轉變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找準問題情境這個切入點創設形式多樣的問題情境。
倡導合作探究——培養核心素養的著力點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生重要的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教師應抓牢合作探究這個著力點,所謂合作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探究的情境透過學習分工合作、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形式獲得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這種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的專題探究活動一方面透過自己動手蒐集史料,促進學生帶著證據意識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及培養了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了史料實證的意識。另一方面,透過小組的分工與合作,尤其是對研究成果的不斷研磨,不僅提高了學生理解歷史與解釋歷史的素養,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實現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立足點。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看,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不僅需要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更需要習得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並內化為優秀的品格,外化為崇高的行為。可見,歷史過程是一個知識與情感相互交織的學習和體驗過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間便可速成,而是一種情動體驗李姐內化的過程。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擁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無痕的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情操,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在感知,體驗和思考歷史的過程中深化對史實的認識與判斷,進而生成鮮明的歷史價值觀。
總之,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靠我們歷史教師在觀念上更新,在專業上提升,在教學中滲透,在日常中積累。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7
在新課標核心素養背景下,為更好地領會和貫徹新課程標準,全面瞭解、準確把握新課標的實質,並切實把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實到課堂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教師解讀教材能力,打造實效、高效的課堂教學,8月19日,礦區教育局教研室組織全區歷史教師參加了《學習新課標構建新課堂》專題培訓,培訓採取集中培訓方式進行。
培訓中,我認真聽取了閆曉馨老師做的報告,該報告對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從“修訂工作的價值追求和修訂思路、新課標的主要變化、新課標對教師提出新要求”三個大方面進行了整體解讀。針對2022版新課標的新變化,閆曉馨老師指出:“以上新變化都是基於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出發的,要符合學業質量標準的要求,適應考試命題的變化,就必須採取有助於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教學方式,設計基於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過程。”對此,她著重強調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對核心素養的內涵、目標要求進行了解讀,並給出了培養核心素養的實施建議。閆老師的的解讀讓老師們對2022版課程標準有了更好、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把握,一次學習就是一次成長,一次研討便是一次突破。學習完專家解讀後,顛覆了我對歷史教學的一些認識,真的是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初中歷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5個方面的素養,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此外,新增加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促進初中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升初中生核心素養水平,為我們歷史老師帶來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行而不輟,不斷創新實踐!
新的課程標準,增加了許多學習與探究的活動課。更加註重學生學習過程,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社會實踐等。學生學習方法也隨之改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老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探索解決歷史問題,以便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總之,要想達到理想目的,老師必須在引導上下功夫。
新的歷史課程標準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全新的教學理念。今天閆老師對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使我瞭解到新課標所蘊含的諸多新的教學理念和歷史核心素養,這給我們老師指明瞭前進的方向。我深深的感受到此次新課標培訓的意義。我會在新課標的.精神指引下,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為完成學校“三段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做出自己的努力。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8
2022年8月19日,我們開展了為期一天的“新課標”“新課堂”暑期培訓。由閻曉馨老師主講。
閻老師以“以史育人,培根鑄魂”為題,從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等六個方面,進行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版)》的詳細解讀。
透過培訓,我受益匪淺。這是新課標出臺以來第一次的系統培訓,培訓將新課標的理念與日常教學相結合,不僅闡釋了新課標的理念,也以具體的例項,告訴我們應該怎樣以新課標指導日常教學。其中,有三個板塊尤為重要。首先是教學目標的敘寫,我校的課改中學習目標敘寫理念,與之不謀而合。其次是真實情景的創設。“無情景不成課,無情景不成題。”以具體的情景貫穿整個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課堂效率。最後是作業設計,要推陳出新,尤其在“雙減”背景下,如何佈置高質量的作業,是我們必須思考的話題。
歷史學科獨有的德育功能尤為重要,要在課堂中滲透家國情懷,肩負起立德樹人的神聖天職。
這場培訓,對我今後的教研教學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借鑑性,對突破教學難點和糾正教學誤區也有很大的啟發。今後,我將繼續努力,認真研讀課標,吃透教材,注重在時空觀念下知識體系的構建,注重教材前後歷史知識的橫縱聯絡,注重在充分分析學情下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培根鑄魂,做好新時代的新教師,打造新課標、新理念下的新課堂,繼續提高教學質量,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黨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9
2022年8月27日,我校依據上級要求,對全校歷史老師進行了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版)的學習。
新時代新的教育要求,新版歷史課程標準闡明瞭歷史課教學的總方向,進一步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是學生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瞭解歷史發展程序、傳承人類文明、提高人文素養的課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基礎性特點,具有鑑古知今、認識歷史規律、培養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對歷史課程的體會和感悟:
1、要確立新觀念、轉化角色、更新觀念、轉化角色、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已不適應素質教育的形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發展為中心、以自主學習探索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的創新人才。
2、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藝術探究性學習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內容、新形式、新探索、無論如何,形式的多樣性都應以激發學習趣、拓展研究空間、開啟創新思維、營造民主氣氛、培養富有個性的學生為出發點、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教師要更新觀念,敢於讓學生暢所欲言。
3、講授力求新穎,確立開放的師生關係、傳統的師生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妨礙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開放的師生關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藝術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於開口,樂於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和表現慾望,充分發展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創造力、把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員,大膽地參與藝術教學活動、啟發式教學是透過引導學生自已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取知識並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
4、讓歷史更貼近生活,讓歷史更貼近自己,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己即課程、透過半年多的網上緊張學習,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使我對歷史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學習,以更好的促進農村中學的歷史教學,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10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印發出版,變化很大,在認真閱讀學習了新課標後,我有如下體會。
首先在課程目標方面,以前重點強調的是三維目標,現在提出了要圍繞歷史的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歷史核心素養近些年來提得越來越多,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其實一直以來也是中考歷史著重考察的內容,現在將這部分內容明確體現在了課程標準當中。新課標也對核心素養需要學習到什麼地步做出了明確要求,這使得教師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歷史課程正是要透過對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何培養核心素養就是接下來教學中重點解決的問題。
其次在課程內容方面,將歷史課程內容分成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跨學科主題學習,共七個板塊。
新增了一個板塊:跨學科主題學習。在之前的教學活動中,其實也有提到一些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絡的觀點,而今年的新課標直接明確提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跨學科,另一個是主題學習。跨學科可以使學生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絡,更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主題學習其實這些年也有所涉及,圍繞著學習主題,讓學生開展相關探討等等,這兩者的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教學生之前,首先自己要先學習。
新課標前六個板塊是歷史學習的基礎,每個板塊都包括了內容描述、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四方面的內容。增加了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這無疑增強了新課標的指導性,解決教師教到什麼程度、怎麼教,學生學到什麼程度、學生怎麼學的問題,加強了教法和學法指導。而板塊後的教學提示強調了專案學習,專案學習其實就是以前經常所說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規劃方案、解決問題、評價反思。透過對問題的探究,可以加強學生的蒐集資料的動手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合作精神。在探究過程中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的意識。
總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作為新教師的我不僅需要儘快更新觀念,還需要迅速提高專業水平。透過在教學中持續不斷地滲透核心素養,在日常中提高學生的能力,努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的。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11
歷史教學是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領域最為深刻的思想變革,也是歷史教學領域的重大任務、在歷史教學的嘗試與實踐中,我切實感受到我們都在不由自主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從灌輸到探究的教學方法的轉變;從接受到合作的師生關係的轉變、對於如何落實課改,具體有如下心得:
(一)、教師在課堂中做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
要做好這些角色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師在課前、課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課、背學生、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設計每一個環節,力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生機、要了解學生,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新的問題,既要做好可以預測的應對
2、關注學生和學生學習過程
教學中,教師真正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麼,需要什麼,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靈活地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不是機械地執行課前的課程設計、同時,還特別關注全體學生,注意學生間的學習差異,透過不斷調整教學程序,使盡可能多的學生捲入到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來、發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
3、充分開發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啟迪學生的智力潛能,學起來也就覺得輕鬆愉悅、歷史教師要充分開發課程資源,突出歷史知識的趣味性、生動性,變抽象為形象,變無趣為有趣,使課堂對學生永遠都有一種魅力,感受課堂生活的快樂。
(二)、教師需進一步提高自己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不斷探究的學習理論、那麼,光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讓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透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資訊蒐集與處理表達與系統等探索活動,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這一切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新課程改革浪潮猶如一縷春風吹遍了祖國神州大地,給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嶄新的活力、透過學習和實踐我知道,新課程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著重大的創新和突破,要求也更高了、接下來我會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將課改精神落到實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12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即將實施,它是初中一線歷史教師進行教學活動、考試評價和教學研究應遵循的重要依據,必將引導和推動新一輪初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透過對新課標的粗淺閱讀以及暑期培訓,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1、要樹立發展核心素養的新教學理念,將五大核心素養滲透到教學之中;
2、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這樣有利於整體化和結構化的教學;
3、在日常教學中創設情境,注重情境教學;
4、注重單元主題教學內容的整合,發揮單元學習的優勢;
5、要培養學生批判性的思維;
6、注重跨學科教學,在學科融合中培養學生實踐探索的能力,改變教學觀念,從“教會學生知識”轉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知識”。
具體如何將“新課標”落實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去,這是每一個一線教師最在意、最關注的事情。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應該繼續研讀新課標,深刻領會新課標的內涵,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創新實踐,把育人藍圖變為現實!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13
在我們學校教研組活動中佈置了要我們學習《上海市新課程標準》,我花了好長時間學習了《新課程標準》。經過這次學習,我們深深的體會到,“新課標”貫穿了發展的理念。在教學中切實地落實發展的理念,必須建立以下幾種意識。
知識意識:教學的“有效知識”是知識與發展的結合點。發展性教學不是提高教學知識的總量,而是提高教學的有效知識量。課程意識:新的課程計劃、標準不是教學唯一的資源;增加了“選修課”“活動課”;取消了教學指導書、參考書。學生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出發點、落腳點。生命意識:認為教學是一種生命現象,是生命的流動、展示、生成。批判意識:批判是一種心理品質,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包括懷疑意識、拒絕意識和提倡“不一樣”。問題意識:知識不是智慧,提出問題是智慧,思維從問題開始,提出高質量的問題,用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就是創造。過程意識:過程關注的不是知識(結論)的本身,而是得出結論的過程,即如何(方法)得出結論。方法是過程的核心。研究意識:任何學習都包含有“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兩種成份,它們並行不悖,形成互補效應。開放意識:教學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吸收新觀點、新材料、新方法,以開放教學培養學生開放意識。民主意識: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民主性的活動,透過民主教學培養學生民主意識。
教學觀念的變化必然導致教育教學全方位的變化:教學內容、方法、形式的變化,領導、教師、學生角色的變化,教師生活、工作、思維方式的變化。要主動適應這些變化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改革。
我們作為當代教師,應該不斷的與時俱進,在有效的知識與在不斷的發展中,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要吸收其精華。在新教學理念中發揮自己的特長,有效地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這樣才能更好地當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14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發展程序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
透過高中歷史新課程培訓及對《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本人對高一新課程有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在課程的指導思想上,彰顯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全面發展。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與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比較看,有一點值得提醒的,就是課程目標有明顯的不同,在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教學目的分為: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課程標準中,把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裡的“過程與方法”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所以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尤其應該當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一般來說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主要有七個環節:一是學習動機的確立;二是歷史知識的積累;三是對歷史的體驗與感受;四是相關能力的培養;五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評價與理解;六是對歷史線索、歷史規律的概括與總結;七是對相關歷史知識、方法和理論的應用。
第二,在課程目標上,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確定,強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提高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這既體現了對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的重視,也突破了以往單純注重政治教育的層面。並且,在每一學習模組和學習專題下每一學習內容都有具體的目標,從而使學生不僅明白自己所學的歷史內容,而且明白對這些內容應學到何種程度。這樣,課程目標明確而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在課程結構上,充分體現了高中教育的基礎性、發展性、多樣性和選擇性,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把高中歷史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部分。必修課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模組,共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與科學技術領域發展的重要內容。選修課分為六個模組,分別是《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學習模組的設定,既有利於學校充分利用場地、裝置等資源,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也有利於學生自主選擇並及時調整課程,形成個性化的課程學習計劃。此外,學習模組的設定,是對歷史知識體系的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確定了專題型的教學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複,也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更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四,在課程內容上,具有時代性。首先,關注社會進步,如必修課程《歷史Ⅱ》增加了“國有企業改革”、“開發開放上海浦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以及“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內容,必修課程《歷史Ⅲ》增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內容。其次,課程內容的取捨貼近時代,有所側重。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世界,並能從世界文明發展的角度更好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以及對歷史的宏觀整體的認識,必修歷史不僅彌補了現行高中歷史課程沒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內容的比重,世界史的內容約佔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總量的40%。如必修《歷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等內容。第三,及時反映歷史學科研究的新趨勢和新成果,關注人類社會發展程序,如在重視政治史內容的同時,加強了社會生活史、科學技術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內容等。第四,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絡,如關注社會生活是當代史學的重要特徵,必修課程增加了“中國近現代生活的變遷”專題,讓學生透過身邊的變化來感悟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
第五,在課程觀念上,注重全球意識。世界意識,又稱全球意識、國際意識,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瞭解世界歷史、當今國際社會和我國與世界的關係。鄧小平早就說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國是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與缺憾或不同程度影響著世界歷史,或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歷史發展諸因素的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課程改革,高一學中國近現代歷史、高二學世界近現代歷史,高三安排“選修課”學習中國古代史。可見,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是分開學習的,新的課程結構對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並列,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教學的新體系。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候能把目光放到世界的高度,進行全面而客觀的分析和認識。作為高中歷史教學,在中國入世的視野下,只有將中國歷史之舟置於世界歷史汪洋大海之中,用更寬闊的視野、全新的理念去理解分析歷史,才能與時俱進,在引導學生學好歷史,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出視野開闊、胸懷寬廣,在世界範圍內既有合作理念又能應對各種挑戰,實現互補性競爭的高素質人才。
第六,在教學評價上,《課程標準》改變了過於強調考試成績的單一評價方式,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體現靈活、變通的特色,探索符合課改精神的公正、合理、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建立了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積極進取和促進課程不斷髮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15
隨著xxxx年xxxx省進入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階段,除了對廣大一線教師進行特殊培訓外,還開設了透過網路平臺對教師進行的遠端教育培訓,網路培訓是一種新型的培訓手段,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透過收看影片,聆聽了專家和有經驗的一線課改區教師們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對課改中高中歷史專題式教學的特點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作為一名新課程改革時代的教師,也使我充分認識到一些以往沒有認識到的東西,感觸頗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1、教育理論、課改理念的培養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人文學科,它要求歷史教師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因此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教學的效果,教師應在完善自身學科知識的同時,必須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論,努力提高專業化水平。
首先,在專業情意方面,教師要把“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變為實際的行動,要善於在教學實踐中形成新的教育觀念,建立起專業自信,堅定自己適應新課程的信心。
其次,教師不僅要不斷地更新學科知識,還要不斷拓寬自己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在教育理論知識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從而使教師能夠真正從一位“教書匠”轉變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況、新問題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會不斷湧現,教育應明確自身的責任和使命,主動地研究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不斷變革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方式,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2、教師、學生角色的轉變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人們對教師在新課程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教師要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學生也不再只是變動的受教育者,而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自主者,教師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會學習,掌握學生方法。“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從而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
3、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更新
傳統的教師把自己置於課堂的中心,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說教,而新課程把教學過程視為師生交往的過程,同時,新課程倡導的是一種不確定的、動態的課程。在這樣的課堂情境中,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評價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這都有賴於教師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也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教學語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努力把自己變為一個教學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透過課堂教學,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自身發展的新途徑。
對於學生而言,以學生“自主”、“探究”為特徵的新型學習方法逐漸進入課堂,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歷史主要有三種新型的學習方法,一是材料學習法,學生透過材料的分析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探究歷史奧秘的一種途徑,透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活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家實事求是地求證歷史的方法;能夠形成有深度的歷史認識。二是觀察學習法,它是“指學生能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資訊的學習方法”,“運用觀察學習法的主要內容是對歷史實物、歷史圖畫、歷史環境等的觀察”。 觀察學習法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學生達到深刻理解和認識歷史的目的。三是實踐學習法,是指“透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情境模仿和解釋現實問題是等途徑來學習歷史的方法。”高中歷史課標解讀對這種學習法的開展有明確的指示,我們可以以此作為指南,指導學生開展相關的活動。
4、教育資源、課程資源的整合
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代網路、科技成果。認識並開發這些資源,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歷史教學水平的提高。
第一,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是進行歷史課程教學的基礎,合理利用與開發歷史教材,必須吃透教材。教師應對教材結構,課文內容有一個總體認識;對照課標,找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瞭解教學目標中知識、能力、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對教材中輔助材料如課前的引文、歷史圖片、問題設計、課後練習等進行深入研究,揣摩編者這樣設計的意圖;分析課與課、專題與專題之間的關係,分析專題在模組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二,教師也是重要的教學人力資源,教師不僅是教學資源的利用者,
還是重要的歷史教學資源之一。如果歷史教師能在學生面前展示一種通曉古今中外,博識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師“在自身以外的教學資源十分缺乏的情況下,實現教學資源價值超水平的發揮”。
第三,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之一,對教育教學具有能動作用,由於學生對教育具有能動作用,因此有效的學習本身就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為學生提供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使其在朝目標邁進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調節。
第四,課程資源具有多樣性。網際網路、歷史音像資料、圖書館、歷史遺存、博物館等都是對實現歷史課程目標有利的課程資源,依據課標要求,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
透過遠端教育培訓,讓我受益匪淺。作為教師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同樣就選擇了付出奉獻,更要終身學習,更新觀念,腳踏實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長處來完善自己,我們更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進步,更要不斷地從新課程標準、歷史學科特點、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課改先驅的課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營養,我們也許無權選擇自己的工作環境,但我們可以自己選擇我們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獨特去演繹精彩,使自己的課堂永遠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特別感覺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16
這次我參加了20xx年初中歷史科義務教育新課程培訓。在培訓中,先後聽取了幾位骨幹老師關於新課程課標改革的專題講座。透過學習和討論,讓我對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形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實施的初中新課程結構和課程設定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同時對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許多具體環節進行著諸多思考。
一、改變觀念,樹立全新人才培養觀。
課堂教學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創新精神是“新課標”賦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啟用學生的情感,營養學生的德性,並用自己的航標之燈,去照亮學生的希望之路。從客體走向主體,內化為學生的素質。
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
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藝術探究性學習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內容、新形式、新探索。無論如何,形式的多樣性都應以激發學習興趣、拓展研究空間、開啟創新思維、營造民主氣氛、培養富有個性的學生為出發點。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教師要更新觀念,敢於讓學生暢所欲言。
三、講授力求新穎,確立開放的師生關係。
傳統的師生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妨礙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開放的師生關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藝術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於開口,樂於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和表現慾望,充分發展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創造力。為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教師應力求應用新穎獨到的藝術方法,調整認知策略,儘量讓學生參與,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課堂中去,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藝術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善於挖掘教材內容中與學生思想實際相吻合的知識,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我要學”願望的驅使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調整自身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學的預期效果才能達到。把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員,大膽地參與藝術教學活動。啟發式教學是透過引導學生自已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取知識並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
四、讓歷史更貼近生活,讓歷史更貼近自我。
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把握時代的脈搏”是這次歷史課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
以上就是我此次學習的一點心得體會,可能某些方面的認識還很膚淺,但我相信,用我對一顆對教育的執著追求的奉獻之心,在以後的工作中會不斷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時刻看到自己、認識自己、豐富自己。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17
牛頓曾說過:如果我已經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義務教育歷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自2022年4月21日正式釋出以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它是初中歷史教材編寫、教學活動、考試評價和教學研究遵循的重要依據,必將引導和推動新一輪初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老課標”)相比,其變化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該課程標準強調人文精神和歷史感,力圖以綜合的視野突破原有的學科界限,聯絡國內外不斷變化的現實,整合歷史、經濟、政治、社會等多領域的知識,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辯證地觀察和分析社會問題,為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間。
一、新舊教材的變化。
透過專家的講解及教學案例的展示,發現新教材與舊教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新教材內容生動,立足時序,建立時空觀念;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主動探究意識加強,教師的啟迪作用更加凸顯,真正體現了過程與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實施新教材過程中,教師尤其應該當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一般來說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確立學習動機——積累歷史知識一一培養認識能力——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一一對相關歷史知識、方法和理論的應用。新教材為構建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奠定了基礎。隨著學習的逐漸深入,我們逐漸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後的教學中,無論教學思路、教材處理、教法選擇、學法指導、能力培養、師生關係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開拓進取,內容上要推陳出新。因此,對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漸釋然。
二、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認識。
要倡導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要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課文中的圖片、材料、活動探究等欄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利用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啟發性和開放性,突出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體現在每一節歷史課教學中。透過教學實踐,可以看出這些學習方式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某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資料蒐集,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評價等,都可以鍛鍊學生查閱資料、運用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的新思路、新點子不斷被開發出來,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對教學方式和方法的認識。
教師要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與學生平等交流,教師也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中。關於這點,丁丁老師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對教學的鑽研和思考,如指南針、司南、羅盤的區別,自己製作指南針,包括對歷史知識的熟悉程度,對一些資料信手拈來,如澶淵之戰和孔府牌匾等,在教學中給學生引入,即吸引學生學習興趣,也增加課堂生動性。所以說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方式、方法操作應用的基礎。還有在授課中注意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如注意讓學生列表進行縱橫比較。注意引導學生讀圖、填圖,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從中提取有效資訊。注意運用史料,幫助學生理解某一問題,並能用所學內容解答與材料有關的歷史問題等等。要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靈活編排內容,以新穎的形式,製作精美的課件,增強教材內容的直觀性,有利於學生的理解與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體系,決定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也必將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總之,本次學習活動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教學理念,新教材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不斷實踐和探索,不斷學習和研究。向丁丁老師等優秀教師學習,最大價值的發揮自己作為歷史教師的作用。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18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自2022年4月21日正式釋出以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它是初中歷史教材編寫、教學活動、考試評價和教學研究遵循的重要依據,必將引導和推動新一輪初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老課標”)相比,其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進一步強化了歷史課程的育人導向
新課標強調了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力於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的。
二、明確了歷史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課程目標從老課標“三維目標”發展到新課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反映了新時代新的課程理念。新課標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表述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要素,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思路保持一致,有利於加強初、高中學段的銜接,更好地體現學習的連續性和進階性。
三、精選和優化了課程內容
新課標強調了歷史課程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為指導,按照歷史時序,展示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將歷史課程內容分成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跨學科主題學習,共七個板塊。新增了“歷史課程內容結構示意圖”,將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融為一體,值得關注。
課程內容中的前六個板塊是歷史學習的基礎,每個板塊都包括了內容描述、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四方面的內容。值得強調的是,新課標在課程內容設定上增加了“跨學科主題學習”,以此來加強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進行綜合探究的能力。在總課時中專門規劃出10%的課時,設計若干活動,將分散的知識整合,藉助不同課程所學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新增了學業質量板塊
這一板塊包含學業質量內涵和學業質量描述兩部分內容。新課標將7-9年級作為一個學段,研製了相應的學業質量標準,從“掌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史事”“瞭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聯絡”“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三個方面來整體把握學業質量的評價,可以引導教師更好的把握教學的深度與廣度,進行更加符合學情的教學設計。
五、課程實施的要求更加具體、針對性更強
在教學建議中,新課標特別強調了課程實施中要突出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教學評價中,強調了“教—學—評”一致性。同時,特別強調了“學業水平考試”的要求,彌補了老課標在這一部分內容的缺失。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命題工作的重視,與近期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檔案精神高度一致。
新課標特別增加了“教師研究和教師培訓”的要求。從培訓內容到培訓實施都給予了詳細的闡述,旨在強調提升教師培訓的質量,讓教師樂於參加各級各類培訓以提升教學能力,解決教師“怎麼教”的問題。同時,新課標還從區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兩個方面明確了教學研究的方向,目的是不斷促進教師個性化、精準化的專業發展水平的提升。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19
一、新課標的變化
2022版歷史新課標同2012版課標一脈相承,但是也出現了很多新變化。
(一)更加突出育人導向。注重以史育人、培根鑄魂。歷史課程育人四大特性:思想性,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人文性,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綜合性,注重人類歷史不同領域發展的關聯性。基礎性,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
(二)凝練出了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課標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透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透過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中,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習的理論指引,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本質的體現,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基礎條件;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習的必備技能,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歷史解釋是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集中體現;家國情懷體現了歷史學習的價值追求,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情感基礎和理想目標。
(三)新建了評價體系。新課標設計了義務教育學業質量標準,這樣就使中考及平時的階段性考試有了權威的依據,防止命題的隨意性,特別是隨意拔高命題的難度,進而干擾課程標準的落實,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老師教學的積極性。
二、今後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教學中注重育人。教師眼中要有人,不能光看到分數。要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立德樹人。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發展,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在敘述和評價史事時,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二)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貫穿教學始終。不論是教學目標的設計,還是教學過程、課堂檢測、作業的設計,都要將核心素養培育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設計教學目標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其經過學習後在核心素養方面的達成度,避免以單純識記知識作為教學目標。確定核心素養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教學目標,改變以往的目標表述。教學過程的設計首先要注重創設歷史情境,透過展示歷史文獻、歷史影像,參觀歷史遺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再現歷史情境;或從當前國內外發生的事件回溯歷史的源頭,從現實情境中探尋歷史問題。以激發學習興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無論單元學習,還是每課學習,都要結合教學內容,設定需要解決的問題,形成遞進性的問題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形成新的遷移,獲得新的認識。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開展史料研習,學生學習歷史不是簡單地接受和記憶現成的答案,而是透過自己對相關史事的瞭解,以及運用有價值、可信的史料來判明歷史事實,形成歷史認識。所以,要考慮構建基於史料研習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運用史料解釋歷史,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蒐集、整理、辨析史料,運用史料解釋歷史。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並予以實踐,以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
2022歷史新課改心得體會20
面展開,歷史新教材走進了校園,走進了師生的生活,它使學生自主探索,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學會獨立思考成為可能。在知識能力、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情感價值觀教育等方面,新教材有其獨到之處。
一、高中歷史二期課改教材的特點:以文明史為線索,以主題史為單元,就是所謂的“主題式文明史”
有利於更集中地呈現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內容、特徵及其過程。
(1)文明(civilisation)指的是社會進步的狀態,它與野蠻相對而言,是指具有進步價值取向的人類求生存求發展的創造活動過程和成果。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
(2)文明有哪些標誌?《全球通史》中解釋:文明的特徵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確立的國家的政治權利、納貢或稅收、文字、社會分化為階級或等級、巨大的建築、各種專門的藝術和科學等等。但是並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備這一切特徵。我國史學界通常認為文明的內涵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方面組成。所以本書的第一大主題下的文明社會的標誌“金屬工具”“文字”“國家”就是圍繞以上三個方面展開。
為了避免與初中歷史的簡單重複。在一期課改的教材中,初一學習中國古代史,初二學習世界古代史,初三學近代史。到了高中又重新學習中外近代史至當代史。造成了通史的重複。二期課改教材就避免了類似的問題。
強調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和文明的交流,也符合和平、發展、協作、競爭和發揚人文精神的時代潮流,符合二期課改以學生髮展為本,強調科學、人文精神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國際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
比較注意吸收國內國外史學界的新成果,重視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重視社會的演進和我們身邊的歷史。再現一種民眾史、社會史、生活史。這樣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引發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學習高一歷史應注意的幾點原則:
1、理解本課內容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地位,緊扣文明史的主線索。強調從歷史中瞭解我們人類自身的發展,強調吸取在全人類意義上各種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方面的經驗教訓與智慧。
2、文明是如何在各個歷史側面繼承發展的?如建築、飲食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而來,從而對我們今天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體現文明的細部演進痕跡,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
3、注意瞭解各時期、各區域的文明有什麼特點,這些特點是怎樣形成的。
4、注意瞭解人類透過交往,各區域文明是怎樣影響、變化、發展與相互競爭,以開闊胸懷和視野,提高歷史意識和國際意識。
三、新教材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1、新教材內容多,容量大,課堂教學處理困難。
2、以主題史的方式學習,時間和空間的跨度大,而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普遍較差,這給高中教學帶來很大的壓力。
3、新教材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須收集整理有關資料,而學生的課業負擔比較重,時間很有限,上網查閱的條件不具備。
四、問題解決辦法:
1、面對新教材內容多,容量大的情形,教師必須在備課這一環節上狠下功夫,備好每一節課,在課堂上精講精練,提高課堂效率。
2、面對新教材突出專題和探究式的學習,要求學生知識面要寬,要學會收集、積累知識,建議學校的圖書館對學生開放,校園網路也應該定時對學生開放,同時建立班級圖書角。
3、針對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差的情況,可以有選擇性地對學生進行補習和輔導。成立歷史興趣小組,豐富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
五、對教師的要求
當然,新教材的優勢得以充分體現,對我們老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高資訊素養刻不容緩。資訊科技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模式,以資訊化帶動教育現代是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必須要在教學中廣泛應用資訊科技,把資訊科技教育融合在各學科之中,從而才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新教材迫切要求我們創造條件儘可能多地改進和更新課堂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影視、電腦等先進的電化教學手段和技術,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資訊量,增強歷史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這無疑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師的資訊素養提高了,才能在教學中把最新最前沿的東西傳給學生,也才能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教學方法創造輕鬆愉快的教學氛圍。作為一名老師,還應該清醒認識到,資訊時代相對學生來說,教師並沒有必然優勢,所以,教師自身資訊素養的提高已經時不我待。
2、更新教學理念乃當務之急。新教材要求教師首先要正確理解“智育”的含義,它不僅是指知識,還應該包括方法,技能,能力。真正明白在電腦已可代替人腦來儲存大量資訊的時代,歷史教學應該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而決不是大量史實的記憶,歷史教學不僅只是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還應該教會學生掌握認識歷史知識過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用歷史意識考察社會和認識社會的能力,用歷史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學生的能力培養方面,又要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創造情感,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其次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不能認為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育,教師是權威,神聖不可侵犯,應該認識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的成長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啟發、引導和幫助學生,在於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
3、更新專業知識是時代的要求。現代社會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現代社會是學習的社會,隨著新教材走進學生觀念中的“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今天的學生從影視等各種媒體中獲得的正確或錯誤的資訊實在太多,若老師死守有限且過時的知識,要想在素質教育的高標準嚴要求下,面對現在的學生群體,欲自如地為人師表,實在是勉為其難的。
新教材不僅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將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生活,教師將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自身發展,教師的發展又將構成新教材實施的條件。如果我們不更新自己的知識和理念,那麼教給學生的也必然跟不上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們必須要不斷提高和學習,做到終身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創新,才能把最前沿的知識傳給學生,也才能為學生樂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