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經濟可行性研究報告

林下經濟可行性研究報告

  一、報告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對工作的主客觀條件、有利和不利條件以及工作的環境和基礎等進行分析。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中心。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什麼性質的,怎樣產生的,都應講清楚。

  3、經驗和教訓。做過一件事,總會有經驗和教訓。為便於今後的工作,須對以往工作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

  4、今後的打算。根據今後的工作任務和要求,吸取前一時期工作的經驗和教訓,明確努力方向,提出改進措施等。

  二、林下經濟可行性研究報告

  在生活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林下經濟可行性研究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林下經濟可行性研究報告1

  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託,涵蓋林下種植業、養殖業、採集業和森林旅遊業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提升林地綜合效益的有效途徑。

  2021年3月,貴州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大力推進山地林業和林下經濟”,助推山地農業現代化建設,打造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省。為深入瞭解全省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突出問題,省統計局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遵義市匯川區,黔東南州凱里市、三穗縣、天柱縣、錦屏縣、雷山縣等地,實地走訪調研林下種植、林下養殖以及林下采集經營主體的產品加工、儲存、銷售、效益等情況,並積極聯絡省林下經濟專班,深入瞭解全省林下經濟發展特點及方向,綜合實地調研及行業發展情況,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一)國內總體情況

  2012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鼓勵各地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2019年,全國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達6億畝,林下經濟總產值超過9000億元,從業人數超過3400萬。2019年,林下經濟總產值達500億元以上的省份有9個,過百億元的省份達15個,江西、廣西林下經濟總產值超過千億元。2020年11月,國家六部委聯合印發《關於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各地開展林下經濟提供了遵循,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程序加快推進。

  (二)先行省份經驗

  1.江西模式。

  自然條件優越。江西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盆地、谷地廣佈,具有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具有典型的亞熱帶森林植物群落,素有“六山一水兩分田”之說。2020年,江西森林覆蓋率達63.1%,森林資源豐富。政策科學指導。2017年12月,江西省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行動計劃的通知》,要求基於資源稟賦和經營傳統,最佳化產業佈局,重點打造六大林下經濟產業(油茶、竹類、香精香料、森林藥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觀利用),完善林地“三權分置”執行機制。金融制度創新。江西將發展林下經濟列入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和金融服務林業發展範疇,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市場應用機制,打造“兩山銀行”“溼地銀行”“森林銀行”等綠色金融服務中心,透過資本賦能和市場化運作,推動生態資源變現。發展成果顯著。2020年,江西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達3934萬畝,林下經濟總產值達2034億元,畝均產值達5170元,總產值位居全國首位。

  2.廣西模式。

  自然條件優越。廣西為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四周多山地與高原,西、北部為雲貴高原邊緣,東北為南嶺山地,東南及南部是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2020年,廣西森林覆蓋率62.5%,森林面積位居全國前列。先行優勢明顯。2010年,廣西在全國率先倡導、大力推行以林下種養為主導的林下經濟,劃分“三大功能板塊”(桂東、桂南的林下養殖和產品加工,桂西、桂中的林下種植,桂北、桂東北的森林旅遊),探索出“八大發展模式”(林菌、林藥、林花、林禽、林畜、林蜂、藤芒編織加工、休閒度假),完善林權抵押、風險分擔、合作發展等配套措施改革。組織模式創新。組建林下經濟協會、林下經濟科技服務中心和產業戰略聯盟,提供科技培訓、政策諮詢、資訊釋出等產銷服務。發展成果顯著。2019年,廣西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達6423萬畝,佔全區林地總面積的26.3%,超過全區耕地總面積,林下經濟總產值達1144億元,畝均產值1781元,總產值位居全國次席。

  (三)貴州發展現狀

  2013年5月,貴州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導全省加快發展林下經濟,提高林地綜合經營效益,促進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大力發展林藥、林菌、林禽、林蜂等產業。經省林業部門統計,2020年,貴州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2203萬畝,林下經濟總產值達400億元,比上年增長21.2%,畝均產值1816元。

  分類別看。全省林下種植利用林地面積318.0萬畝,產值達87.9億元,其中食用菌15.4萬畝、中藥材118.2萬畝。林下養殖利用林地面積335.8萬畝,產值達76.8億元,比上年增長66.0%,其中林下養蜂61.9萬箱、林下養雞2560萬羽、林下養畜64.9萬頭(只)。林產品採集加工利用林地面積696.7萬畝,產值達85.2億元,比上年增長47.0%,其中野生菌7533噸、松脂5907噸。森林景觀利用林地面積852.5萬畝,產值達150.0億元,同比增長7.0%。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採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林地面積之比為14.4:15.2:31.6:38.7,總產值之比為22.0:19.2:21.3:37.5,畝均產值之比為34.4:28.5:15.2:21.9。

  分地域看。全省各地根據自然稟賦,結合林地、環境、動植物等資源,因地制宜開展林下經濟。2020年,黔東南、畢節、遵義、銅仁、黔南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分別為521.8、366.9、335.2、275.6、247.7萬畝,分別佔全省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的23.7%、16.7%、15.2%、12.5%、11.2%,位居全省前5位;貴陽、黔東南、遵義、黔南、畢節林下經濟產值分別為85.3、69.1、54.6、48.5、44.6億元,分別佔全省林下經濟產值的21.3%、17.3%、13.7%、12.1%、11.1%,位居全省前5位。

  二、貴州發展林下經濟的優勢

  (一)自然稟賦好

  1.發展空間大。

  從綠色存量看。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超過60%,森林面積是耕地面積(0.68億畝)的兩倍以上。全省森林公園達97個,覆蓋面積達422萬畝。經省林業部門統計,2020年,全省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約3400萬畝,比實際利用林地面積多1200萬畝。從綠色增量看。隨著二級國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適當發展林下經濟政策鬆綁、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實施、林地基礎設施投入持續加大等因素多重疊加,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將會逐步增加。2020年,全省造林面積420萬畝,其中退耕還林328萬畝。截至2020年底,全省國家儲備林專案累計融資410億元,流轉林地面積226萬畝,收儲林木120萬畝,實施面積201萬畝。相較於緊缺的人均耕地,林地發展空間巨大。

  2.增長潛力大。

  從發展前景看。2019年,江西、福建森林面積分別為貴州的1.3倍、1.1倍,林業用地面積分別為貴州的1.2倍、99.6%,森林資源大體相當。2020年,江西、福建林下經濟總產值分別為貴州的5.1倍、1.8倍。貴州林下經濟總產值距離先行省份差距較大,仍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從林業投資看。2019年,貴州完成林業投資299億元,位居全國第3位,比2018年提升2位,帶動林業產業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2019年,貴州林業總產值275億元,比上年增長8.0%,高出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速2.1個百分點,總量位居全國第9位。

  (二)經濟模式優

  1.從投入產出賬看。

  林下經濟經過林權流轉、土地整理、基礎設施建設、配套產業佈局等前期投入,規模化、集約化、產銷一體化逐步推進,總產出比農戶式、單一式生產有顯著提升。以天柱縣為例,全縣利用30萬畝油茶林發展林下土雞養殖,整合資金2500萬元,建成了年孵化雞雛850萬羽的良種繁育基地、年屠宰3600萬羽雞(鴨)屠宰場、1.6萬平方米的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及3000平方米庫容冷鏈體系,打造了油茶雞公共品牌,與重慶企業簽訂了年供土雞100萬羽、冰鮮土雞30萬羽等銷售協議。經天柱縣林業局統計,2020年,全縣共出欄林下雞296萬羽。

  2.從經濟收益賬看。

  林下經濟場景自然環境好、無汙染,林下產品經綠色、有機、無公害認證,單價較高、經濟效益好。以三穗縣為例,選擇猴頭菇作為主導產業,打造品種培育、菌棒供應、冷鏈儲運、精深加工、品牌銷售全產業鏈條,共投入1200萬元建成猴頭菇精深加工廠1家,建成猴頭菇粉、麵條、餅乾、米花糖4條生產線,於2020年11月建成投產,預計年產值8600萬元。以匯川區為例,苗茶嶺種植專業合作社透過林地流轉,種植楊梅林2000畝,其中利用200畝楊梅林開展林下養雞,共養殖綠殼蛋雞10500羽,養殖期間約有1成雞苗損耗,每羽年產蛋約100枚,雞蛋全部採用線上銷售約3元/枚,扣除雞苗、人工、飼料、林地流轉等費用,僅銷售綠殼雞蛋利潤近百萬元。

  3.從帶動收入賬看。

  林下經濟多為農業產業,由於林下便捷機械裝置以及自動化、智慧化設施缺失,需要大量的勞動人員,具有較強的就業帶動作用。以晴隆縣為例,全縣整合資金3400萬元,在國有普晴林場4000畝林地中,開展紅託竹蓀、赤松茸、黑皮雞樅等林下食用菌種植。經晴隆縣林業局統計,2020年,林下種植食用菌專案帶動易地扶貧搬遷1200人就近就業,人均增收2.4萬元;分紅資金202.8萬元,開發公益性崗位202個,人均增收1萬元。

  (三)探索經驗多

  1.產品培育方面。

  從林下種植看。重點推廣仿野生種植,以培育竹蓀、冬蓀、木耳、香菇等菌類為重點,形成劍河、紫雲、六枝、凱里的食用菌等;以培育天麻、黃精、茯苓、淫羊藿等品種為重點,形成了大方、德江、黎平的天麻,安龍、荔波的鐵皮石斛,玉屏、施秉、黃平的太子參等。從林下養殖看。以地方特色優質肉蛋雞品種為主,科學安排輪牧地,推進種養迴圈,形成了麻江、劍河、西秀、紫雲的土雞,納雍、赫章的烏骨雞,長順的綠殼蛋雞等;在林中、林緣分別放養蜂種,形成普定、冊亨的中華蜜蜂、胡蜂等。從採集加工看。推廣適度採集和精深加工,形成了黔東南的油茶、藍莓、山核桃及竹藤製品,息烽的木、竹、藤、棕、葦製品製造等。從森林旅遊看。推廣森林觀光和森林康養,形成了息烽的溫泉森林公園、百里杜鵑國家森林公園康養基地、黃平國有林場森林康養中心等休閒度假和健康養老基地。

  2.組織創新方面。

  全省透過抓龍頭、強規模、帶農戶,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結合本地實際,進行模式雙向延伸和創新,探索林下經濟專案與農戶利益聯結的合作機制。從國有林地看。以紫雲縣為例,全縣採取“龍頭企業+國有林場+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模式,大力推進“入股合作、利益保底、盈餘返還、傭工付酬”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戶以量化資金入股方式獲得分紅,以參與務工方式獲得佣金報酬,專案共覆蓋聯結貧困戶1.2萬戶、5萬餘人,戶均增收約5000餘元。從集體林地看。以望謨縣為例,全縣採取“專班+平臺公司+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專班負責林下食用菌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縣國有平臺公司負責示範基地建設及產品進本地機關、學校、企業,龍頭企業負責生產、銷售、流通及技術培訓,基地負責示範帶動,合作社負責組織農民生產及與上下游產業對接,採用了“保底回收、土地租金、勞動報酬、利潤分成”等利益聯結模式。經望謨縣林業局統計,2020年,全縣種植林下食用菌7650畝,帶動群眾務工34000餘人次。從國儲林專案看。以凱里市為例,在三棵樹鎮依託500畝國儲林專案,建設林下魔芋綜合示範基地,採取“鎮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鎮政府集中採購魔芋種子,合作社統一種植、管理、收穫,公司負責保底收購、產銷對接、技術培訓,基地帶動日常種植管護穩定就業30餘人,月收入3000元。同時透過國儲林地改培種植的務工收入以及林地租金、林木收儲金使得80餘戶群眾收益。

  3.品牌建設方面。

  全省堅持以品牌建設為引領,申報入選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成效顯著,為發展林下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品牌基礎。從中藥材類看,赤水金釵石斛、劍河鉤藤、大方天麻、德江天麻、黎平茯苓、安龍石斛等成功入選;從果蔬類看,織金竹蓀、桐梓方竹筍、大方冬蓀等成功入選;從養殖類看,長順綠殼雞蛋、花江土雞、普定高腳雞等成功入選;從糧油類看,冊亨茶油、錦屏茶油等成功入選。透過成功建立品牌,產品影響力進一步增強,銷售範圍走向全國,一定程度破解了產品名氣小、銷路窄、效益低等方面的問題,貴州林下產品品牌競爭力逐步形成。

  三、貴州發展林下經濟的短板

  (一)制度規劃不健全

  1.統計標準缺失。

  林下經濟作為林地發展模式,產品種類繁多、組織形式多樣,國家層面暫無統一的`林下經濟統計標準。而各地對林下經濟內涵理解不同、對林下經濟外延把握不準,出現統計口徑不同、產品種類劃分不同、林下場景理解不同,導致各地林下經濟統計資料橫向、縱向不可比,市州畝均產值等指標差異性較大,行業統計人員對概念理解不同導致資料波動性較大。比如,在林地附近建設養殖基地是否算林下經濟,在林地週期性放養家禽是否算林下經濟,林產品採集加工的哪些環節和收益屬於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的哪些形態、地域、組織方式屬於林下經濟等。

  2.發展規劃缺失。

  從省級看,全省“十四五”時期林下經濟發展專項規劃未編制完成,對產業發展佈局、功能區設定、產業發展模式、典型示範推廣指導力度不夠。從市級看,下轄縣(市、區)之間山水林田相連、自然條件相似、發展基礎相近,但由於市州層面缺乏統籌、縣域之間缺乏協同發展意識,存在產品同質化、內部競爭加劇、上市競相壓價等現象,造成發展效益受損,未形成發展合力,集約化發展趨勢較緩。從縣級看,部分縣域未根據自身發展稟賦和傳統種養規律作出具體規劃,導致品種選擇不準、經營管理水平低、資金投入不足,“零、散、小”等現象較為突出,規模化發展趨勢較緩,不利於形成產品競爭力和標準化建設。

  (二)配套政策不健全

  1.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全省林業用地多為山林,地勢緩和的坡地基本做到應用盡用,剩餘林地大多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隨著“六網會戰”大力推進,全省發展林下經濟的道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已逐步完善,但山林“最後一公里”仍存在短板。以匯川區板橋鎮柏楊村天麻示範基地為例,基地距離高鐵站近兩個小時、距離高速公路1個半小時、後半個小時山路仍在修築、林下鋪設用於生產的簡易步道崎嶇失修,交通條件不便利。

  2.金融貸款機制缺位。

  企業融資難。部分林下經濟產業(如中藥材、油茶等)前期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後期收益大、產業鏈長、帶動力強,但因林業投融資渠道較少,產業貸款擔保困難,企業發展面臨融資難的問題。農戶貸款難。因部分地區林地確權、流轉工作較滯後,林權抵押貸款困難,金融機構針對集體林地經營權抵質押貸款的普惠林業金融產品(如福建“閩林通”、江西“贛林貸”)仍缺失。

  3.財政資金支援不足。

  林下經濟財政資金支援有限,市、縣兩級配套資金不夠。以丹寨縣為例,經縣林業部門核算,清林整地每畝需花費機械費、人工勞務費及廢料運輸處理等費用成本,高於普通坡地2000元/畝,再加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人工費用等,發展林下經濟每畝基礎投入超過1萬元。開展林下經濟前期土地整理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費用較大,財政支援不夠、專項資金有限、社會資本觀望,林農開展林下經濟熱情不高、市場主體投資意願不強。

  (三)資源開發不到位

  1.三次產業融合不足。

  全省林下經濟產業鏈條普遍較短,企業及示範基地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產業以粗加工為主、精深加工率低,多數未向觀光旅遊等第三產業延伸,主營業務為原材料及初級產品。以林下種植中藥材為例,中藥材生產週期較長,收穫後僅進行清洗、蒸煮、切片、烘乾、磨粉等初加工,產品附加值較低。經省林業部門統計,全省林下經濟粗放式經營佔利用林地面積50%以上。2020年,貴州林下經濟畝均產值為1816元,僅為浙江(5654元)的32.1%、江西(5170元)的35.1%、福建(2223元)的81.7%。

  2.複合模式推廣不足。

  林下空間廣闊,可因地制宜利用空間進行套種,結合時間進行迴圈種養,長、短期收益結合,土地養、用結合,達到以短補長、迴圈利用的良好效果,比如,油桃從生長到收益需要5年,可發展林下養雞,確保短期收益;採用“天麻+黃精”輪作模式,有效保持林地土壤肥力,提升林地利用率和單位產值。但因為複合模式推廣不足,導致林地利用效率較低、資金回籠週期較長、市場主體投入林下產業的意願不足。

  3.科技技術支撐不足。

  標準化管理程序較緩。林下經濟產品開發利用科技水平較低,種養多采用傳統方式,對科學種養技術掌握不夠,導致種養成本高、產出效益差,產品產量和質量難以保證。基層林業技術力量不足。林下種養配套技術、良種選擇、疾病防控等科技服務推廣不夠。林下機械裝備缺失。開展林下種養的便攜裝備、植保採摘等重點環節裝備以及全程機械化裝備體系、智慧化裝備體系等關鍵技術仍缺失。

  4.市場競爭能力不足。

  公共品牌意識不強。全省林下經濟產業仍以縣域獨立發展為主,產品多為區域化品牌、宣傳力度不足,缺少如遵義紅茶、都勻毛尖等具有全國影響力公共品牌,品牌影響力有限。林下市場主體不強。集生產、研發、銷售於一體的龍頭企業較少,帶動產業發展能力較弱,產品推廣能力不足,不利於形成產業集約化發展。截至2020年底,全省林下經濟類國家級林業龍頭企業僅2家(貴州百靈企業集團、貴州紅赤水集團)、省級林業龍頭企業僅75家。

  四、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科學制定製度規劃

  2021年7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推動全省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全面指導。一是根據《意見》要求,科學編制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對全省林下經濟發展路徑、模式、佈局進行宏觀指導,對產業發展、制度改革、生態保護等進行全面指導,對資金、技術、人才、資訊集聚進行專題指導。二是結合《意見》要求,根據全省林下經濟發展特點及稟賦,研製貴州林下經濟行業標準,指導規範全省林下經濟統計工作,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堅實資料基礎,為探索建立全國林下經濟行業標準提供貴州樣板。

  (二)完善各項配套政策

  《意見》提出構建林下經濟政策保障體系,對林地資源管理、土地流轉、配套用地、財稅金融等作明確規定。各職能部門、各地要按照《意見》要求,進一步完善細化各項配套政策。一是科學利用林地資源。建立林地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臺,合法流轉集體未利用地經營權,流轉集體林地“三權”,開展國有森林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推動二級國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適當發展林下經濟,結合退耕還林政策建設林下經濟基地,按規定合理利用國儲林資金髮展林下產業。二是加大財稅支援力度。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設立專項財政資金、政府投資基金支援全產業鏈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林下經濟精深加工稅收優惠政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創業農民工稅費減免、創業補貼等扶持政策。三是加大金融支援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在商業可持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信貸投入,落實支援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的普惠金融優惠政策。鼓勵發展基於森林資源的綠色金融產品,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及林業碳匯交易先行先試。

  (三)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一是培育壯大市場主體。以擴產業、提效益、精加工、建冷鏈和強營銷為重點,培育、引進龍頭企業,促進上下游產業融合,帶動林下經濟產業全鏈條式發展。二是組建發展行業協會。組建產業聯盟等專業化組織,提供產業規劃、技術培訓、政策諮詢、資訊釋出等服務,推動訂單式生產,促進精準生產、精準銷售。三是提高產業標準化水平。制定產品種植、倉儲、加工等標準,推動企業標準化生產,健全產品質量送檢、抽檢、公示和追溯制度。四是推進特色品牌塑造。支援開展林下經濟特色產品推介、營銷和宣傳活動,打造知名特色區域品牌和中國馳名商標,積極申報認證森林生態標誌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誌農產品。

  林下經濟可行性研究報告2

  研究背景:

  馬尾松屬松科松屬植物,常綠喬木,是我國主要的用材與造林樹種之一,經濟價值非常高,在我國南部亞熱帶溼潤地區是典型的針葉鄉土樹種,分佈區域廣且適應性強,它具有生長快、材質好、用途廣、產量高等基本特徵,為建材等林產工業提供了大量的木質資源。至上個世紀末,我國馬尾松林地有60%是人工純林,達5325萬公頃,居世界第一位,且在南方地區,馬尾松數量佔全國針葉林面積的14.9%,因此,在我國的森林資源結構中,馬尾松林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國的馬尾松人工純林,中幼林比重大,生物多樣性低、林分穩定性差,非常易受病蟲危害,遺傳品質退化,林分生產力下降。而且,隨著馬尾松人工純林面積的逐步擴大,其經營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如馬尾松純林用於釆脂不留優勢木的粗放管理模式導致林分質量退化,集中連片多代連作針葉林的地段開始出現立地退化跡象,較短的輪伐週期過更是使林地生產力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用。這種現象不僅造成生態功能和環境服務功能相對低下,隨著地力的退化,馬尾松林木材的生產效益也在降低。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國家和地區對生態建設的需求也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的人工林將逐步定位為生態公益林,他們將承擔其所在地區的生態防護和文化服務等功能,如空氣淨化、防風固沙、水源涵養、保持水土、遊憩娛樂和景觀美化、二氧化碳代換等。當今社會,在人工林面積飛速增長以及生態功能定位逐步改變的大環境下,改變馬尾松人工針葉純林現有狀態,實現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的共同發展勢在必行。

  在確保森林結構關係自我儲存能力的前提下遵循自然條件的林業活動,是近自然林業的一種表達方式,是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的一種森林經營模式,也是相容林業生產和森林生態保護的一種經營模式。“近0然林業”並不是迴歸到天然的森林型別,而是儘可能的使林分的建立、撫育以及採伐的方式同潛在的天然森林植被的自然關係扣接近。對人工純林進行近自然化改造可以有效地保護森林的自然生長能力,充分發揮森林的抗性,增強森林的生態作用,還可以透過森林的立體經營,獲得更高的木材收穫及多樣性產品,有效地提高森林蓄積,並降低森林經營的成本。面對當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日益重視的社會背景與發展趨勢,對人工純林進行近自然經營、多功能經營,是科學地發展和利用人工純林的有效途徑。長期的林業實踐也己證明近自然森林經營是實現森林服務功能和木材生產功能之間利益平衡的有效方法。

  研究目的和意義:

  馬尾松人工純林結構單一、中幼齡林比重大,長期不合理的森林經營使得林地土壤肥力下降,生態環境惡化,導致林分生產力下降,同時難以滿足市場對高質量大徑材的需求。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人們對森林多功能服務要求的提升,構建多樹種組成的異齡混交林,重複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為了適應時代需求,廣西熱林中心近十年來一直引用珍貴鄉土闊葉樹種對針葉純林進行近自然化改造試驗。曾於2002—2003年提出針葉純林的改造思路,2006年制定了針葉闊葉化近自然改造設計方案,2007年選擇伏波實驗林場對馬尾松人工純林實施近自然化改造,2008年此試驗林完成改造後,效果就曾引起國內外專家的一致認可。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雜誌記者專門赴熱林中心進行考察,以廣西憑祥熱林中心示範區為例開展了實地調研,最終在2009年7月第235期的《科學》雜誌上以“護理中國狀態不佳的森林回到健康——同時為村民和伐木人提供生計,又能恢復生態系統活力的森林經營實踐”為題,對我國開展的森林多功能經營和近自然林業技術研究和實踐發展情況進行分析。

  廣西地處低諱度,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雨水豐沛,林分生長速度較快。因此,以廣西熱林中心伏波實驗林場的馬尾松人工純林為試驗林,進行近自然化改造,培養多樹種混交的、空間上多層次的異齡混交林,實現廣西地區針葉純林的近自然經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改良人工針葉純林一系列問題的關鍵,也是廣西亞熱帶地區林業科技發展最為迫切和實際的問題。

  本研究透過在馬尾松人工純林中補植大葉櫟、灰木蓮、紅錐、香梓楠、格木、鐵力木等多種闊樹種,實現異齡混交,是使針葉純林近自然化改造在經濟和生態環境服務方面短期內達到顯著效果的有效途徑,也是對2008年針葉純林近自然化改造成果的深入和延續。並且本文對改造後的近自然林進行量化分析,闡明近自然化改造林分相對針葉純林的優勢,同時揭示最優改造模式,對指導熱林中心今後針葉純林改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究綜述:

  近自然森林經營是德國林業是一種順應自然地計劃和管理,是德國森林經營中不斷探索的成功範例。近自然森林是指與原生森林植被為參照而培育和經營的、主要由鄉土樹種組成且具有多樹種混交、逐步向多層次空間結構和異齡林時間結構發展的森林。近自然森林經營是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和系統多功能和緩衝能力分析為基礎、以整個森林的生命週期為時間設計單元、以目標樹的標記和擇伐及天然更新為主要技術特徵、以永久性林分覆蓋、多功能經營和多品質產品生產為目標的森林經營體系。可見近自然森林經營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生態系統內部的自然生長髮育規律,從森林自然更新到穩定的頂級群落這樣一個完整的森林生命過程的時間跨度來計劃和設計各項經營活動,最佳化森林的結構和功能,永續充分利用與森林相關的各種自然力,不斷最佳化森林經營過程,從而使生態與經濟的需求能最佳結合的一種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經營模式。1898年,蓋耶爾(Gayer)年提出了 “恆續林經營”

  思想並運用到實踐中,恆續林是以多樹種、多層次、異齡林為森林結構特徵而經營的、結構和功能較為穩定的森林,是近自然森林培育和發展的一種的理想森林狀態,近自然經營的理論假設,人類透過經營這個狀態的森林,可以兼顧保持森林的自然特徵在一個生態安全的水平之上,又為社會提供林森林產品和服務功能,從而實現可持續的森林經營。Gayer認為,人工林的生態功能低下,主要表現在其生物多樣性低,穩定性差;雖然人工林生長迅速,但是地力消耗嚴重,無法實現林木的可持續利用,與森林可持續利用的思想相違背。近自然林業學派代表德國林學家Mmier提出了完整的近自然森林經營理論和技術體系,並發展起來。這是一種與法正林完全不同的純粹的自然主義思想。

  研究物件:

  本研究以廣西省憑祥市熱帶林業研究中心,伏波林場內1993年春季杉木釆伐跡地更新造林的19年生馬尾松人工純林以及近自然化改造林為研究物件。馬尾松人工純林生產力不高,林地土壤肥力差,生物多樣性較低,特別是馬尾松林下較厚枯枝落葉長期不能分解,造成了土壤養分迴圈障礙。因此,在2007年對單一馬尾松人工純林進行了近自然化改造,採取重度釆伐,同時補植當地珍貴的硬闊和軟闊樹種。林下補植的幼樹為1年生,高度為20到30cm。所有補植的幼樹為當地的鄉土樹種,並且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生態價值。比如,紅錐和格木為當地極為珍貴的硬闊樹種;大葉櫟由於其大量的且容易分解的枯落物,以及其根瘤菌的固氮功能,能夠改善土壤的質量;屬於木蘭科的灰木蓮,由於其優秀的幹形與木材質量,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