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精選14篇)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精選14篇)

  文學體裁的一種,屬於口頭文學,側重於事件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精選14篇)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1

  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

  錢基博乃是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鍾書的父親。

  錢基博對兒子的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悲傷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此時的錢鍾書正在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到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捱了打。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文學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權重書,不過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2

  胡適倡導“獨立、合群、重學”

  胡適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個子女,女兒五歲夭折,長子胡祖望、小兒子胡思社圍繞在江冬秀身邊,胡適忙於共舞,無暇顧及。江冬秀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僅讀了幾年私塾,又酷愛打牌,對於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責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適雖然倡導“獨立、合群、重學”,但自身也有不懂的如何愛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適給胡祖望寫信,希望鍛鍊他過獨立、合群、用功讀書的生活,其中說:“功課及格,那算什麼?在一班要趕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趕上一校最高一排。功課要考最優等,品行要列最優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這才是有志氣的孩子。“這時,胡祖望十歲,離開父母,獨自在外上學,父親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會感到”壓力山大“。次年,胡適即大失所望,接到學校發來的”成績欠佳“的報告單,怒道:”你的成績有八個’4’,這是最壞的成績。你不覺得可恥嗎?你自己看看這表。”

  最終,胡祖望雖然上過大學,但遠未達到胡適對他的期望;胡思社讀了兩所大學都未能畢業,卻染上了不少壞習氣。晚年,胡適對秘書說:“娶太太,一定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別的方面有缺點,但對子女一定會好好管理教養。母親有耐心,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親的沒有耐心的關係。”可謂沉痛之語,意味深長。

  在給江冬秀的信中,胡適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是不配做老子。平時不同他們親熱,只曉得責怪他們功課不好,習氣不好。祖望你交給我,不要罵他,要同他做朋友。”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3

  豐子愷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豐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認為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為“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又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的肩頭,手裡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1947年,他不如知天命之年,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4

  焦裕祿的家風

  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父親焦裕祿留下的家風非常讚賞。2014年他到蘭考考察的時候,連我們家過去的家風小故事都能娓娓道來。

  我向總書記彙報說,請您放心,我們一定把父親留下的家風一代一代傳下去。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地點頭,重複了兩遍“家風”、“家風”。

  縣委書記的孩子不能搞特殊化

  父親一向反對不勞而獲。所以,他留給我們的家風主要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讓我們每一個孩子都靠自己的能力活著,有力氣就靠力氣活著,有才藝就靠才藝活著,不能搞特殊化。

  在焦裕祿家風的影響下,我們兄弟姐妹都力爭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老大焦守鳳從開封市總工會退休,有三個子女,大兒子早逝,另外一子一女在開封市從事普通工作,其中兒子和女兒都曾下崗待業多年;老二焦國慶從開封市地稅局退休,女兒焦楠在開封市某區審計局工作;老三焦守雲從鄭州科技情報研究所退休,兒子餘音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現為中國歌劇舞劇團副團長;老四焦守軍從成都軍區檔案館退休,有一個兒子,大學畢業後在深圳工作;老五焦躍進現任開封市政協主席,有兩個女兒,大學畢業後,分別在北京、上海打工;老六焦保鋼於2013年病逝,兒子焦威在鄭州市公安局工作,女兒焦力在部隊當兵。

  2014年5月14日是父親逝世50週年的祭日,我代表焦家的兒女給父親寫了一封信,信的全文如下:

  親愛的父親:

  如今的焦家已經四世同堂,是一個27人的大家庭,這個家庭溫暖幸福。您知不知道,這麼多年,您的兒女們是多麼想念您啊!

  母親2005年帶著勞累走了,我們沒有挽留住她去尋找您的腳步。您去世的時候母親還那麼年輕,40年的辛苦和勞累伴隨了她大半輩子。我們六個子女讓她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長大後的我們卻怎麼也彌補不了她對我們的付出。

  您去世後,我們過了一個又一個沒有鞭炮沒有歡笑的春節。我們最怕過春節,也最怕清明節。那幾年,每年的除夕夜,母親都是流著淚包一整夜的餃子。大年初一給我們下完餃子後,她卻不吃不喝地躺上一整天。我們心裡清楚,母親是在想念您啊!每到清明節,母親手把著我們的小手給您掃墓,她有幾次哭得昏倒在您的墓前,不得不讓人攙著她回家,那情景讓每一個人都心痛。

  您去世後,我們一直記得您臨終前的囑託,日子再苦再難也沒有伸手向組織上要補助、要救濟。您的六個孩子,如今最小的也人到中年了。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我們,同樣也是食人間煙火的普通人。像其他人一樣,我們也面臨著“票子”“房子”“孩子”等種種生活中的難題。家中一樣有人下崗,有人待業。雖然也有人當上了“七品”縣官,但大多數都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工作著。生活中的我們無論過得好與不好,我們都記住您的教誨,靠自己本事生活。我們姊妹6人都是共產黨員,我們都可以無愧地對您說,我們都是您的好兒女。

  今天,是您的50週年祭日,這50年來,我們對您的追思常常淚溼衣衫。每每回想起童年記憶中的您,以及您和母親之間的那種摯愛深情,總會在內心深處湧起一股濃濃的思念之情。

  如果您活著,您也一定對我們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喜不自禁,酷愛唱歌的您一定會指揮我們一家近30口人一起高唱《黃河大合唱》。我們也會把工作生活的事情常說給您聽聽。

  如果您活著,您也會為黨和國家給我們這個小家庭的關心而倍感欣慰。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來蘭考,參觀了您生活、工作的地方,還與我們圍坐在一起,親切地詢問著我們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習近平總書記說,見到我們很高興、很親切,就像見到自己家裡人一樣。

  如果您活著,您一定不會離開蘭考。您太愛蘭考這片土地了,一草一木、一溝一壑您都用腳丈量過。現在您所牽掛的這片土地也變得富饒美麗,您愛蘭考的鄉親,他們一定會像走親戚一樣來看您……

  可是您走了,已經走了很久了。但我們知道您沒有走遠,沒有走出蘭考。或許您太累了,躺在蘭考溫暖而柔軟的沙丘上歇息。白色的大理石棺柩沒有隔斷我們,我們還能清晰地看到您的影子。

  我們想念您,親愛的父親!

  父親去世50多年來,所有普通人家遇到的生活難題,我們都遇到了。但是,無論過得好與不好,我們都要守護好父親的英名,這既是焦家家風的要求,也是我們焦家兒女必須恪守的底線。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5

  錢學森的家風

  錢學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其父錢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學,1911年回國,曾擔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

  從小立大志

  錢學森從小天資聰穎,悟性極高,3歲時就能背誦百首唐詩、宋詞。母親章蘭娟性格開朗、熱情,心地善良,而且計算能力與記憶力極強,具有很高的數學天賦。

  上小學前,母親在自己家中教錢學森讀書、識字。母親還常常教育他學習要勤力,不能懶惰。這讓錢學森養成了一個每天早起的好習慣,他不用母親催促,自己按時起床。早飯後,就開始跟母親背誦古詩文。累了,就讀一些兒童讀物。下午,或者畫畫,或者練習毛筆字。每日如此,從不間斷。

  母親還常常教給錢學森傳統的中國文化。錢學森最愛聽母親給他講岳飛精忠報國、陸游仗劍去國、杜甫憂國憂民、諸葛亮忠於漢業,為輔佐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故事。每當聽到這些故事時,錢學森都聚精匯神,心裡對那些英雄崇敬不已。古人的高風亮節在錢學森心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果說母親給錢學森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那麼父親錢均夫對錢學森思想品格的養成則起了至為關鍵的作用,錢學森自己就曾說:“我的第一位老師是我父親。”

  一天,5歲的錢學森問父親:“《水滸傳》中的108個英雄,原來是天上的108顆星星下凡的。那人間的大人物、做大事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變的呀?”父親認真想了一下,回答:“《水滸傳》是人們編寫的故事。其實,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們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們從小愛學習,有遠大的志向,而且又有決心和毅力,不懼怕困難,所以就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情。”錢學森聽後大受鼓舞:“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在父親的教育下,錢學森很小就立下了很大的志向,要做一個有用的人,一個自己嚮往的大英雄。他不但學習成績好,而且善於思考,做任何事情都喜歡把它做到極致。

  193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決定赴美學習,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識來改變祖國貧窮落後的現狀。臨行時,母親特意為他買了《老子》、《莊子》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籍。母親囑咐他:“熟讀這些書籍,可以對祖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摸到一些頭緒。”母親和父親一樣,還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觀,都具體體現在它的歷史中。因此,精讀史學的人,往往是對祖國感情最深厚、最忠誠於祖國。”

  告別在即,父親錢均夫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鄭重塞到兒子手裡,轉身離去。錢學森等到父親的背影消失後,急忙開啟紙條,上面寫道:“人,生當有品:如哲、如仁、如義、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兒此次西行,非其夙志,當青春然而歸,燦爛然而返。”寥寥數言,即成訓導,讓錢學森銘記一生。

  在美國留學後,雖然美國方面為錢學森提供了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物質待遇,但身在美國的錢學森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始終沒有忘記報效祖國的願望。遠在國內的母親每次在給錢學森寫信時,都提醒努力學習,好早日回國。錢學森始終把母親的教誨牢記在心頭。多年後,錢學森幾經輾轉,終於回到了祖國,投身於“兩彈一星”的研究,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你不會看嗎?”

  錢學森和妻子蔣英在有了兒子錢永剛後,也像父親對待自己那樣嚴格要求兒子。雖然錢家家境優渥,但兒子小的時候,還常常穿著帶補丁的褲子,兒子七八歲時,錢學森還要求兒子每天每天早晚掃兩遍樓前過道。這個習慣,錢永剛一直到現在還保留著。

  在兒子錢永剛的記憶裡,父母從來沒有給自己上過政治課,也從來不會跟他說你要這樣或者不要那樣,而是用他們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響著孩子。

  有一次,家裡的炊事員很鄭重地對錢永剛說:“你父親是個有學問有文化的人。”錢永剛當時就說:“這還用你說,我當然知道了!”但炊事員接著解釋的話卻讓錢永剛記住了一輩子:“你看你父親每次下來吃飯,都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背心。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錢永剛從此也向父親學習,至今保留著吃飯要穿戴整齊的習慣。

  長大一些的時候,錢剛曾經問過母親:“你和爸爸好像從來都沒有管過我們兄妹。”媽媽很溫和地說“你不是很聰明嗎,你不是會看嗎?”錢永剛一直銘記著此話,也是看著父親母親如何去做,來對照自己的日常行為,檢討自己。

  1957年,錢學森回國後的第三年,他因撰寫《工程控制論》,被授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這個獎項後來有了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錢學森為此拿到了1萬元獎金。在當時,1萬元不是個小數目。錢學森沒有拿這些錢來改善條件,而是購買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5年後,他連本帶息拿到約11000元。彼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剛創辦,錢學森是近代力學系主任,他把錢捐給學校,希望用於購買教學用品。錢財身外之物,把它運用到有用的地方,這是錢剛對自己父親最直觀的記憶。

  錢學森在家時,有空就看書。受家庭影響,錢永剛自幼也很愛讀書。小學二年級時,識得幾百個漢字的他,天天抱著字典讀小說。家長會上,老師誇錢永剛好讀書。蔣英聽了很高興,回頭給兒子零花錢的時候,總是很痛快,有時甚至還多給一些。“她知道我不會亂花,所有的錢都拿來買書了。”上初中時,適逢暑假,錢學森把錢永剛叫到身邊說,書架上不是有套《十萬個為什麼》,咱們定個計劃,玩半天,看半天,每天讀40頁,遇著問題做個記號,空了我給你說說。

  錢永剛捧起這套科普書,才發現不像讀小說輕鬆,一天讀一、二十個問題,常有不懂的地方,只好硬著頭皮往下讀。

  錢學森平日工作繁忙,並不檢查錢永剛的讀書情況。到了週末,才稍有空閒,晚飯後,他往沙發一坐,問錢永剛書看得如何。“我趕快讓他看我做的標記。一個暑假讀下來,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事。這就是他對我讀書的推動。”錢永剛說。

  時間一久,錢永剛發現,父親給他解答問題時,不像上課老師那樣事無鉅細。“每個問題,他就幾句話,把關鍵講好,你自己再去思考。”這讓錢永剛也養成了善於思索的好習慣。

  江南錢氏人才濟濟,代有名人。他們的老祖先吳越王錢鏐留下的《錢氏家訓》,傳頌至今。其中一條寫道:“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錢永剛認為,《錢氏家訓》的核心是兩點,一是“要有為”,二是“守底線”。“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家的家訓,那應該就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歷史擔當’了。”

  “一個好的家風就像春風、春雨,你不覺得它在一件事上對你有多大影響,但隨著時光流去,影響積累,就足以影響一個人的成長。”錢永剛說。

  《錢氏家訓》摘選: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

  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謹嚴。臨財不可不廉介。

  處事不可不決斷。存心不可不寬厚。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

  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嚴以馭役,寬以恤民。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6

  袁隆平的家風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

  現任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名譽院長、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

  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團隊回應轉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於實踐。挪威議員提名中國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印度遺傳學家和巴基斯坦人權活動家角逐201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在母親80歲生日晚會上的致辭:稻子熟了,媽媽,我來看您了。

  媽媽,您在安江,我在長沙,隔得很遠很遠。我在夢裡總是想著您,想著安江這個地方。

  人事難料啊,您這樣一位習慣了繁華都市的大家閨秀,最後竟會永遠留在這麼一個偏遠的小山村。

  還記得嗎?1957年前,我要從重慶的大學分配到這兒,是您陪著我,臉貼著地圖,手指順著密密麻麻的細線,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圖上這麼一個小點點。當時您嘆了口氣說:“孩子,你到那兒,是要吃苦的呀……”

  我說:“我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

  沒想到的是,為了我,為了幫我帶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後,受累吃苦的,是媽媽您哪!您哪裡走得慣鄉間的'田埂!我總記得,每次都要小孫孫牽著您的手,您才敢走過屋前屋後的田間小道。

  對於一輩子都生活在大城市裡的您來說,70歲了,一切還要重新來適應。我從來沒有問過您有什麼難處,我總以為會有時間的,會有時間的,等我閒一點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時候,我還在長沙忙著開會。

  那天正好是中秋節,全國的同行都來了,搞雜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麼著也得陪大家過這個節啊,只是兒子永遠虧欠媽媽您了……其實我知道,那個時候已經是您的最後時刻。我總盼望著媽媽您能多撐兩天。誰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趕,可是我還是沒能見上媽媽您最後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後悔,媽媽當時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長,您一定有很多話要對兒子說,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麼就那麼糊塗呢!這麼多年哪,為什麼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試驗,少出一天差,坐下來靜靜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媽媽,每當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當我在國際講壇上談笑風生,每當我接過一座又一座獎盃,我總是對人說,這輩子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就是媽媽您啊!

  無法想象,沒有您的英語啟蒙,在一片閉塞中,我怎麼能夠用英語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和摩爾根?無法想象,在那個顛沛流離的歲月中,從北平到漢口,從桃源到重慶,沒有您的執著和鼓勵,我怎麼能夠獲得系統的現代教育,獲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膽識?

  無法想象,沒有您在我的搖籃前跟我講尼采,講這位昂揚著生命力、意志力的偉大哲人,我怎麼能夠在千百次的失敗中堅信,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使萬千民眾告別飢餓?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

  稻子熟了,媽媽,您能聞到嗎?安江可好?那裡的田埂是不是還留著熟悉的歡笑?隔著21年的時光啊,我依稀看見,小孫孫牽著您的手,走過稻浪的背影;我還要告訴您,一輩子沒有耕種過的母親,稻芒劃過手掌,稻草在場上堆積成垛,穀子在陽光中嗶啵作響,水田在西曬下泛出橙黃的顏色。這都是兒子要跟您說的話,說不完的話啊。

  袁隆平有三個孩子。一個學金融,一個學管理,小兒子學農,按說是遺傳了他的事業。小兒子在廣西農學院畢業之後,在湖南湖南農大讀碩士,曾在香港大學讀博士。後來也從事和農業先觀的工作。袁隆平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所謂”,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他們的奮鬥。如今他們都是事業有成。在家風家教方面,袁隆平似乎選擇“身教”大於“言傳”的方式,用自己的奮鬥的一生,為孩子樹立了正確的榜樣,使他們在“於無聲處”得到最好的教育。從某中意義上說,這是最好的家風,更是永恆的家訓。

  袁隆平名言:

  追名求利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有些人沒有幹多少事就去爭名奪利,得什麼獎,發表什麼文章,都要去爭。有些老實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沒有在乎什麼名利。我認為,把名利看淡泊一點,不要去爭名奪利,心裡就會好一些。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7

  曾國潘的家風

  曾國藩是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但其對子女的教育卻留給後人很多可借鑑的內容。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風家訓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以儉持家。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餘錢,親自下廚、紡織。

  勤於治學。除了“儉”,曾國藩對子女的另一條要求是“勤”。曾國藩堅持給子女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探討學業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寫信給兒子曾紀澤,要他每天起床後,衣服要穿戴整齊,先向伯、叔問安,然後把所有房子打掃一遍再坐下來讀書,每天要練1000個字。

  曾國藩還敦促家人每日堅持學習,並多次為全家擬定嚴格的學習計劃:“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於衣、食、粗(工)、細(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視家教。曾國藩有3子5女,小女兒曾紀芬最長壽,活到91歲。1875年,曾紀芬嫁入湖南聶家。曾國藩規定,每個女兒出嫁,嫁妝不得超過200兩銀子,同時嫁妝中還有父親親手書寫的功課單。曾國藩想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實際上女兒做得比父親期望的更好。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8

  陶淵明家族的家教故事

  陶母、陶侃以他們的言傳身教成就了一個著名家族——潯陽陶氏,也造就了許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陶侃的曾孫陶淵明。

  一個偉大的母親,對一個家族的傳承,意味著什麼?

  東晉時,有位母親姓湛,她的故事被載入《晉書·列女傳》。一個故事是“截髮延賓”,說的是風雪之夜,來了客人,但家裡一貧如洗,沒有什麼可以招待客人的,於是湛氏就鍘碎睡覺用的草墊子,拿來喂客人的馬,又暗中把頭髮剪下來,賣給鄉人,置辦菜餚,招待客人。另一個故事是“封壇退鮓”,她的兒子做小官時,分管漁業,有一次,兒子託人把一罈公家的醃魚送給母親。湛氏問明情況後,原封不動退回,並附上書信說:“你身為官吏,本應清正廉潔,卻拿官家的東西送給我,這樣不僅對我沒好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愁啊。”

  這位了不起的母親湛氏,培養了一個了不起的兒子——東晉時期名將陶侃。

  陶侃出身貧苦,少年喪父,在陶母的悉心教誨下,養成了好學、勤奮、清廉的優秀品質。陶侃從軍30餘年,多次平定戰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喜文辭,行文如流”,名篇有《遜位表》《祖國賦》,著有文集二卷行世。

  陶母、陶侃以他們的言傳身教成就了一個著名家族——潯陽陶氏,也造就了許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陶侃的曾孫陶淵明。

  世人皆知陶淵明灑脫豁達,以“隱逸詩人”“田園詩派創始人”“不為五斗米折腰”和詩歌“篇篇有酒”等揚名,鮮為人知的是,陶淵明還十分注重教育子孫。

  當年,陶淵明到彭澤當縣令時,家裡勞動力缺乏。為此,他請了一名勞力,幫助兒子料理砍柴挑水之類的雜務,同時給兒子寫了一封簡短的家書:“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說,每天的生活開銷,靠你一個人很難應付。現在我請一名勞力回家,讓他幫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氣活。但他也是別人家父母養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對待人家啊。

  另一封家書《與子儼等疏》則告誡子孫要和睦,“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要重德修身,以聖賢為榜樣,“雖不能爾,至心尚之”。

  陶淵明這麼重視兄弟和睦,同自己的親身經歷有關。陶淵明與兩個堂弟仲德和敬遠,以及同父異母的妹妹,即程氏妹,從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後,他不僅立刻辭官奔喪,還寫下了一篇感情真摯的《祭程氏妹文》,寄託自己的哀思。

  陶母、陶侃、陶淵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響著陶氏後裔,也逐漸形成了系統的陶氏家訓,共20條1300餘字,包括誠修身、擇交遊、守廉潔、孝人子、正倫紀等內容。

  陶氏家訓的特色在於以“賢”和“廉”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淵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轉化為家規家訓的具體內容。“不學刁詐之術,不交無益之朋”,繼承了陶母結交賢友的主張;“修身不可不誠”“法度不可不守”,繼承了陶母“廉潔奉公、謹守法度”的教導;“昔侃公為刺史時,尚惜分陰,則遊惰輩,實不肖之尤”,則把陶侃珍惜光陰、勤勉努力的人生實踐轉化為對後世子孫的明確規勸。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天地悠悠,千年歲月倏忽而過,“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已然找尋不見,但潯陽陶氏先祖留下的精神財富卻實實在在地存在,經久流傳。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9

  梁啟超全方位愛子女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梁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不只是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要求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 --“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迴圈互動著用去”。

  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10

  貝克漢姆:從“賭局”中領悟父親的良苦用心

  有誰統計過,貝克漢姆在球場上到底吸引過多少人的目光?每當這位世界頂級球星的身影出現在球場,無數的尖叫聲立刻響遍全場,相機快門也閃個不停。小貝從3歲就開始踢球,儘管那時還是“玩”球多於“練”球,但父親一直苦心培訓他,頑皮的他漸漸奠定了對足球事業的熱愛。

  上小學時,小貝跟父親之間甚至還約定了一個常規“賭局”:如果小貝能站在禁區邊不助跑射門,每次把球踢中門柱,就能從父親那兒賺到50個便士。總是贏到零花錢的小貝很開心,直到長大成人後他才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11

  希拉里:有領導能力的小姑娘

  伶牙俐齒?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們對希拉里似乎總是褒貶不一,但有一點你無法否認,她絕對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絲毫不比老公克林頓遜色,她不僅從小成績優秀,出類拔萃,還表現出了極強的領導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於芝加哥的一箇中產階級家庭。4歲時的一件事鍛鍊了小希拉里堅強的意志和決斷力。當時,社群中有個霸道的小女孩總是欺負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淚流滿面地向母親訴苦。母親告訴希拉里,若遭到欺負,就一定要毫不畏懼地還擊。小希拉里的確這樣做了。此後,希拉里天賦的領導才能日漸顯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幫孩子。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12

  《包拯家訓》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縣)人,北宋名臣。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譽。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譯文:包拯在家訓中說道:“後代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汙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放回老家;死了以後,也不允許葬在祖墳。不順從我志願的,就不是我的子孫後代。”

  賞析:包拯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在晚年為子孫後代制定了一條家訓,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珙”者即包拯的兒子包珙。包拯的這則家訓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並讓其子包珙鐫刻在石上,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這寥寥數字,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足為世人風範。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13

  司馬光《家範》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譯文:當人母親不擔心她不慈祥,擔心的是過於溺愛而不知道教導他們。對於母輩,司馬光認為:慈母之所以敗子,關鍵在於愛而不教,只是過分的寵愛和溺愛。小則使兒女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知稼穡之艱,不曉生計之難;大則使兒女們任性孤行,不顧綱紀,無法無天,以至於做出不忠不孝、喪盡天良的事,到頭來身入囹圄,身首異地,成為社會上的渣滓和罪人。

  賞析:司馬光自己說,《家範》比《資治通鑑》更重要。他說;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家。就研究立身處世和處理複雜的身邊矛盾而言,《家範》確實重要且實用。現代人需要從古訓中汲取智慧,做一個“世事練達”之人。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14

  陸游《放翁家訓》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後生才銳者,最易壞事。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學,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遊處。自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後生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後悔。

  譯文: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學壞。倘若有這樣的情況,做長輩的應當把它看作憂慮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經常加以約束和管教,讓他們熟讀儒家經典,訓導他們做人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不要讓他們與輕浮淺薄之人來往。就這樣十多年後,他們的志向和情趣會自然養成。不這樣的話,那些可以擔憂的事情就不會只有一個。我這些話,是年輕人治病的良藥,都應該謹慎對待,不要留下遺憾。

  賞析:陸游一生極其重家庭教育,寫了大約二百首有關教育子女的家訓詩。《放翁家訓》是陸游的一部家訓專著,此書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約寫於其四十四歲時,後一部分約寫於其八十歲左右。《放翁家訓》在宋代的家訓中有一定的地位,此書結合陸游自己的切身經驗寫成,故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獨特發人深省之處,其中最突出的思想是教育子孫要繼承清白家風,做清白人,專心耕讀,做鄉中君子。

最近訪問